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研究

2022-12-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引言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专门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队伍, 它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个人发展。随着教育部令第24号和中央第16号文件的出台, 高校辅导员职业化进程全面加快。但在职业化进程中, 日益凸显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 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实施, 阻碍了辅导员队伍的有效建设。而三本院校因为自身的特点,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与一本、二本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明确这些差异, 再根据这些不同寻找出解决办法, 这有利于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 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表现和影响

目前,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总体表现为“缺失提升专业素质的信心;个人工作能力降低、工作效果降低, 对工作得过且过、消极否定。甚至麻木不仁;处于抑郁、易怒亚健康状态;不能正常的交往”。而三本院校因为其性质、体制的特点, 辅导员职业倦怠表现比一本、二本更加严重。在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职业倦怠核心成份中, 相较于“去个性化”, “情绪衰竭”和“低个人成就感”在三本院校辅导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2.1 情绪衰竭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情绪衰竭是指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 工作热情完全丧失, 缺乏活力。具体表现为, 在日常工作中把完成任务作为唯一中心, 轻视甚至忽视经验总结;在长期工作中采取以经验办事为唯一手段, 无视理论方法研究, 忽视自身素质的完善和提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层面, 情绪衰竭导致辅导员丧失了职业角色中的教师成份, 沦为“勤杂工”、“保姆”, 同时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也容易对辅导员产生厌烦抵制情绪, 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 情绪衰竭导致辅导员职业化进程缺乏理论创新和技巧支撑, 同时辅导员作为队伍的单个成员, 相互之间缺乏交流, 导致整个队伍士气低落。

2.2 低个人成就感的具体体现和影响

低个人成就感就是辅导员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对自己的工作的满意度也随之降低, 对工作充满无力感、无意义感。集中体现在辅导员对职业前景的消极期望和尽力寻找向专业教师和其他岗位的转换机会。低个人成就感会直接导致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进而在具体工作和整体队伍建设方面造成巨大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层面, 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会直接降低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度, 使教育缺乏连续性和持续性;在队伍建设层面, 不稳定性会直接导致在新进辅导员培训教育成本的提高, 也会直接影响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3 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成因分析

三本院校辅导员之所以产生职业倦怠,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主要根源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中普遍存在的辅导员角色中“教师”与“干部”身份的矛盾;二是三本院校与一本、二本院校的根本性差异导致的辅导员内部之间的差异。在现实中, 这两个方面的根源集中体现在三个问题中。

3.1 工作压力大, 薪酬待遇低

工作压力与薪酬待遇不成正比, 压力大待遇低是高校辅导员反应最多的问题。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较于专业教师单一的专业教学执行者角色定位, “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带来的是巨大的工作压力。其工作压力来自于三个无边界性:一是工作内容的无边界性, 从具体事务上讲, 凡是与专业教学无直接关联的学生工作均被划归于辅导员, 涵盖安全卫生、团建党建、班级建设、思政教育、心理辅导、就业指导、奖勤助贷等等, 项目繁多, 内容繁杂;二是工作时间的无边界性, 辅导员往往要求住校, 24小时保持联络畅通, 从制度上忽视了辅导员正常的个人生活需求, 最终导致的是辅导员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三是工作责任的无边界性, 因为工作内容的繁杂, 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也远远超过了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极限, 尤其是一旦学生有突发情况, 辅导员就成为隐性的“首问”对象, 责任被无限放大。巨大的工作压力, 自然带来较高的薪酬期望。但是相较于同校的专业教师, 辅导员无论在职称评定、福利待遇、隐性收入等方面都是明显偏低。

3.2 身份定位不清晰, “非专业化”问题明显

理论上, 高校辅导员具有“教师”和“干部”双重身份, 这有利于辅导员自我角色定位和明确发展空间, 有利于辅导员队伍整体专业化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双重身份带来的不是双重的发展空间, 而是工作量增大, 工作面越来越广。究其原因, 辅导员的专业发展是以顺利完成具体工作、累积大量的工作经验、清晰明确自己发展意愿为基础的, 而双重身份直接导致双份工作内容, 模糊了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意愿, 使辅导员的工作范围变宽, 但是专业技能深度不够。在具体工作开展中, 双重身份也要求辅导员既要涉足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各个知识领域, 也要对学生所在专业的一般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使辅导员的涉猎多而杂, 却不能做到专而精。另外, 辅导员大多毕业于非思想政治教育类的专业, 所学专业与自身负责的学生的专业也往往不一致, 这容易导致辅导员因为专业化水平不足产生智能枯竭感, 最终形成职业倦怠, 这同时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背道而驰的。

在三本院校中, 辅导员身份定位不清晰、“非专业化”问题更为严重。民办三本院校因为自身办学目标和办学特点的原因, 普遍更加重视学生上课出勤率、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等显性指标, 在学生思政教育等不可量化方面轻视甚至忽视, 这导致辅导员工作更加行政化、事务化、管理化, 最终结果就是“教师”身份的进一步弱化。同时由于民办的性质, 院校内部的人事关系更加类似于企业, 辅导员的“干部”身份也得不到体现, 更多时候辅导员是以“保姆”、“保安”、“保洁”、“打工者”的身份完成各项工作。在以上背景下, 三本院校中的辅导员队伍“非专业化”问题凸显, “非专业化”导致三本院校辅导员在工作开展中疲于应付, 既缺乏理论指导, 又缺乏技术积累, 最终加速职业倦怠感的形成。

3.3 体制内外差异, 弱化了职业发展预期

除了以上一本、二本、三本院校辅导员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外, 三本院校辅导员因在职业发展预期方面的弱化而导致的职业倦怠感是三本民办院校所特有。究其根源, 来自于三本院校与公办院校之间所谓的“身份”差异。众所周知, 公办院校的教师在我国属于“事业单位编制”, 在人事管理、薪酬待遇、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国家的多项政策福利。而作为理论上同一职位的三本民办院校中的辅导员在各个方面均明显弱于公办院校。特别是在职业发展前景上, 差异明显。

三本民办院校中的辅导员, 因为大部分辅导员不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 转岗为教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同时由于民办的性质, 院校中基本也不存在实质性的“干部”身份人员, 所有职员都是以聘用的形式进行人事管理, 辅导员晋升成为管理人员的可能性也极低。最严重的问题是, 即使继续在辅导员岗位上深入发展, 大部分的三本民办院校在对辅导员的待遇上也基本采取年年考评年年更新的方式, 具体而言就是一位工作五年的辅导员与一位工作一年的辅导员在薪酬待遇上基本没有实质性的差异。以上三个方面的差异, 严重弱化三本民办院校辅导员对职业发展的预期, 直接导致了职业倦怠。

4 对减轻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措施

职业倦怠感是三本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的巨大障碍, 也是每一个辅导员自我价值实现的巨大障碍。为了减轻乃至消除职业倦怠感, 结合实际出现的问题, 可以从制度和个人两个方面入手。

纵观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感的形成的具体原因, 可以总结为辅导员感觉在自身利益方面的缺乏有力保障, 或者是相较其他同校不同岗、同岗不同校人员, 利益受损。

4.1 从制度上确保辅导员的发展前景

针对三本院校辅导员不能向所谓的“铁饭碗”靠拢的实际情况, 学校可以通过行文确定辅导员的等级制度, 体现出明显的梯度感。具体操作可以以专业理论建设和工作年限两个方面为参考。对于在思想政治理论发展方面优秀或者工作年限长且考评合格的辅导员, 在薪酬待遇、福利补贴、理论培训方面确实体现出不同级不同样, 而不是简单的几百元的薪酬差异。

4.2 构建“奖励为主、惩处为辅”的激励机制

激励可以采取硬性激励和软性激励相结合的方法。硬性激励包括达成激励和进修激励, 达成激励就是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 设定一个比辅导员工作指标平均水准线稍有难度的目标, 凡是达成者能得到一定的奖励;进修激励就是学校通过每年综合审定, 确定名额, 以奖励的性质积极鼓励辅导员进修学习、考研读博、外出交流考察, 以开阔视野, 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软性激励包括树立典型和人文关怀, 树立典型就是开展优秀辅导员、育人标兵、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评比, 用榜样力量来激励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人文关怀就是指高校管理者要善用鼓励、表扬的方式激励辅导员开展工作, 慎用批评、惩罚的方式刺激辅导员, 在辅导员队伍与管理层之间形成相互尊重的良好氛围, 这样比有形的物质奖励所产生的作用更为持久。

4.3 注重辅导员个人心理健康, 建立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

在实际的工作中, 辅导员因为繁重的工作内容、无边际的工作范围、无时限的工作时间再加上自身充当学生心理疏导者的定位, 也会产生心理问题, 但是目前在全国三本院校的大环境中, 尚没有有效的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建立辅导员心理干预机制的重点在于, 一是设立固定的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 让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专业的辅导或者就是一个单纯的辅导员抒发压力的场所;二是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学的培训, 让辅导员在学生心理疏导者的道路上逐渐专业化;三是关爱辅导员的家庭, 不同于学生, 辅导员都是走入社会的职场人员, 他们对家庭的重视程度非常高, 如果高校管理层能够妥善地做好辅导员家庭的关爱工作, 一定程度上的解决辅导员的后顾之忧, 辅导员的心理压力自然有所降低。

5 结论

关注高校辅导员的健康发展, 有缓解职业倦怠, 对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促进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 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通过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威望和社会地位, 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关心和帮助辅导员的成长, 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辅导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 以一种健康、积极的情绪从事自己的工作, 把学生工作当成一项有前途的事业、职业、专业来做, 进一步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摘要:高校辅导员一直担任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路人的角色, 是高等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骨干力量。而三本院校因为自身特点, 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倦怠”的表现和成因与一本、二本院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针对三本院校的特点, 剖析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和原因, 并提出减轻三本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对策和办法, 以期促进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科学发展, 为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三本院校,辅导员,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杨清刚, 郑祥福.高校教师“去倦怠”研究——以辅导员为例[J].2012 (2) .

[2] 王新涛, 秦天堂, 姜文娅.困惑与突破——基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思考和探讨[J].2012 (9) .

[3] 王新涛, 秦天堂, 姜文娅.困惑与突破——基于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思考和探讨[J].2012 (9) .

[4] 叶黎.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科教纵横, 2009 (01) :148-149.

[5] 张杰, 胡庭胜.辅导员工作动力系统分析及其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 2009 (01) 72-75.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08-26.

[7] 单秀玲.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8] 刘毅.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归因及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08 (06) .

上一篇:高等职业教育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下一篇:对历史知识广度和深度教学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