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篇1

教育部关于印发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

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书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解放军总参谋部军训部,部属各高等学校,有关出版社:

根据《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5号),在中央部(委)直属高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荐以及出版社补充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评审、网上公示,我部确定1102种教材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教材)。现将第一批“十二五”规划教材书目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请高等学校参照第一批“十二五”规划教材书目,做好教材选用工作,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2.有关出版社可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网)下载“十二五”规划教材专有统一标志(LOGO),印刷在“十二五”规划教材相关版面。

3.已入选的“十二五”规划教材应根据学科、行业的发展,继续修订完善,及时补充反映最新知识、技术和成果的内容,与时俱进。修订后的教材可沿用“十二五”规划教材标志。

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篇2

1 现状分析

1.1 总体状况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据, 是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医学教材虽然伴随高等医学教育的改革得到了快速发展, 但其数量的增长并不能掩盖其内涵发展的不足。学校、出版社、教育行政部门及民营出版资本都在医学教材建设中充当了重要角色, 但如何能让医学教材更适合高等医学教改方向, 更符合高等医学院校师生教与学的需要, 无疑需要以上各方更紧密地配合。

1.2“十二五”医学教材存在的问题

1.2.1 翻版教材继续泛滥, 创新教材欠缺

医学高校所使用的教材质量参差不齐。随着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 优秀的医学教材, 如人卫版也并不适合所有类型的医学院校, 许多院校开始编写校本教材, 但更多采用“杂糅政策”“拿来主义”。目前教材市场供应十几年如一日, 新兴课程或交叉学科等的教材缺少甚至没有, 严重缺乏符合我国国情及医学高校特色的教材, 不能很好地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要求。

1.2.2 有的内容陈旧滞后, 不符合临床实际

医学技术不断更新, 医学知识与理念、服务升级换代速度不断加快, 但大部分医学教材的内容陈旧, 不能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 明显滞后于医学发展的脚步。这个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现代社会的医学技术和理念发展太快, 多数教材的编写者不具备“双师”素质, 长年生活于医学院校的大门里, 没有在医院第一线直接接触患者的经历, 更主要的是不及时了解、关注最新的医学理念、医学技术、管理理念和服务规范, 从而导致教材内容滞后, 脱离临床实际, 甚至对医学生造成“误导”。

1.2.3 忽视能力培养, 偏重单一知识

现行高等医学本科教材侧重点多放在介绍知识, 让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上, 重视知识传授, 忽视能力培养。我国高等医学本科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 生产和社会实践的发展日新月异, 但是由于受教学规律及教育周期的影响, 学校所培养出的人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无法完全满足我国医学事业发展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新要求, 这就要求高等医学本科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具有相应的再学习、再提高、再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因此, 教材编写者必须认识到偏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做法是教材建设的一个重大失误。

1.2.4 固守传统思维, 脱离教改轨道

由于许多医学教材编写者受传统教育影响较深, 思维封闭, 理念陈旧, 所编写的教材不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样的教材不能把教学引向“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改轨道上来, 使学生成了“记录员”, 没有时间思考, 没有机会动手实践;使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无法有效实施。高职教育要想广泛、深入地进行课程改革, 与其相适应的教材建设必须走在前面。

2 高等医学院校“十三五”教材建设创新

2.1 扩大视野, 走“产学结合”之路

“高等医学院校的学生不是来泛泛地接受知识、积累知识的, 而是来学习实用医学技术的, 他们要能在未来的医护岗位上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因此, 在编写教材时要突破传统教材的知识理论结构, 重点突出高等医学本科教材的实践性、实用性。要想实现这个突破, 走“产学结合”之路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1) 医院顾问式:编写教材的教师要深入医疗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 根据医护人员提供的最新信息及具体要求, 确立教材内容, 然后结合课程改革要求拟订编写方案。教材成稿后不是直接交给出版社责任编辑审稿, 而是交由一线医护人员、专家审阅。按照他们的审阅意见和建议再进行相应调整、增删, 最后交出版社出版。

(2) 校医合作式:高等医学院校教师虽然是医学专业出身, 但缺乏医疗实践经验, 独自编写教材必然会造成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脱离;而临床一线的医护人员虽医疗经验丰富, 对患者需求也掌握透彻, 但对教学规律和教材编写却不甚了解, 让其为医学高等院校学生编写教材也不可行。最可行的途径就是由双方共同研究、制订教材建设计划, 这样便可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 形成资源和优势互补, 这对提高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可以突破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材模式。

(3) 医院订单式:高等医学院校的订单教育已呈现出人数规模化、扩大化的趋势, 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由学校独立培养人才转变为学校与医院共同育人。共同育人不能只停留在双方共同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层面上, 还应深化“订单教育”的内涵, 把教材建设也纳入其中。医院应主动根据技术岗位用人要求和标准, 针对不同医学专业, 提出教材建设中应加强哪个实践环节, 应强化哪个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新理念,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能使学生形成职业素质和核心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然后由校方依据医院提出的内容和要求, 组织教材编写队伍, 制订编写计划。书稿成型后, 再由校医双方共同审议, 增删修订, 形成定稿。这种“医院订单式”教材能够充分反映用人单位的育人意愿, 也使高等医学教材建设真正体现了“产学结合”的特色。

2.2 量身定做, 实现高等医学教材的细化

我国第三次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主要围绕医学卫生人才的“岗位胜任能力”[1], 以此为出发点, 细化医学专业, 明确培养目标。因此, 高等医学教材建设应该结合不同学历层次以及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求, 根据培养模式、培养规格、教学对象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同, 编写内容各异、形式多样的教材。大一统的“通用型”教材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的医学教育, 只有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和培养方向量身定做, 提高教材与工作体系、工作过程的关联度, 实现高等医学教材的细分细化, 才能保证教材方向明确、定位准确, 才能保证高等医学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 同样是组织胚胎学, 面对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不能使用相同的教材。面向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于对人体组织系统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面向检验专业的教材内容则应侧重于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计数分类方面;面向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医学心理学专业的教材内容只需要能够讲清组织学与胚胎学脉络便已足够。

2.3 与时俱进, 实现高等医学教材的动态化

医疗行业的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不断产生新技术、新知识、新规范、新理念, 因此高等医学教材建设要保持动态化, 不能把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教材用于今天的教学实践。要想使教材“动”起来, 避免人为的滞后性, 一是要考虑到国际社会医学发展与时俱进, 不断根据医学知识技术的进展及时更新教材内容。二是“以系统为中心, 借鉴全球经验, 有针对性地确立岗位胜任能力要求, 从而改进整个卫生系统的绩效”[2], 将是我国医疗卫生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我国的具体国情及一系列的历史原因导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由精英化迅速过渡到大众化, 面对这样的发展困局, 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路径都应该向国际化靠拢, 回归“精英化教育”[3]、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才是我国医学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所以教材编写者应学习和研究世界发达国家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断吸收先进的经验, 确保编写出来的教材具有先进性, 能够尽量优质高效地培养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医护人员。

2.4 彰显个性, 突出校本教材的“个性化”

校本教材是教材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应做好高等医学校本教材开发工作。要想编写好校本教材,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突出“个性化”。校本教材要体现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不同培养对象和不同教师的特色和个性, 重点抓好专业实践课和部分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建设工作。在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培养对象的前提下, 编写校本教材的教师尤其要突出个体的个性特征, 把自己最熟悉且经典的案例、最擅长且具有实效性的实训方式等融入校本教材中, 同时“吸收他人先进的教学经验, 整合优秀的教改成果”, 使校本教材更加具有灵活、适用性。对于三本独立院校来说, 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2.5 增大吸引力, 注重教材表现形式的新颖性

医学虽然是一门严肃的学科, 医学知识学起来也较枯燥且知识量大, 但是教材新颖的表现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消化教学内容, 降低学习的乏味和枯燥性。就文字角度而言, 要力求通俗易懂, 新颖活泼;就版面编排角度而言, 不管是临床医学还是基础医学, 都要力求图文搭配, 版式灵活。例如:组织胚胎学教材中, 每个章节都应该有大量还原度高的细胞组织的镜下结构, 章节后还有与临床相关的病例介绍或者国际最新研究进展。

2.6 引入新技术, 构建立体化网络学习平台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集教学视频、图片、动画、音频等电子信息资源于一体的立体化网络学习平台[4], 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丰富教学内容, 让学习变成一件更为轻松和灵活的事情, 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办学体制等多方面的探索性实践, 医学教材建设也迫切需要进行与之相适应的改革创新。“十二五”医学教材主要存在的缺点包括缺乏创新、内容陈旧、忽视能力培养、偏重单一知识、固守传统思维、脱离教改现状等。“十三五”医学教材建设则应该扩大视野, 走“产学结合”之路,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出发点, 针对不同医学专业编写更为细化的医学教材, 实现高等医学教材的动态化, 开发“个性化”的校本教材, 注重教材表现形式的新颖性, 建设立体化的高校医学教材。

关键词:高等医学院校,“十三五”教材建设,工作思路

参考文献

[1]雒保军.医学教育发展历程回顾与未来发展趋势展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5 (35) :481-485.

[2]龙汉安.《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报告的启示与反思[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 (1) :6-7.

[3]吴彩霞.现代精英教育及其体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 (3) :48-50.

浅谈高等院校的教材管理 篇3

关键词:教材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

高校教材是以高等教育为基础,以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基本要求为前提,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具有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主导教学方向的作用。教材管理工作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基础工作,是教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搞好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与教材管理工作,选用、编写和出版了一批质量较高,适合我校办学方向的教材,取得了很好成效,切实向学生提供了许多优质精品教材。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中指出:“高等学校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第一章第一条)“搞好教材建设与教材供应是提高教育质量,稳定教学秩序,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第一章第三条)可见,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知识传递的载体作用。对教师的教学而言,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对学生的学习而言,教材是学生系统地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培养科学世界观和优良道德品质的工具。因此,教材的建设与管理在教学管理的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仅是简单的征订和发放,应该引起高校教学管理的高度重视。本文就教材建设和管理谈几点想法:

一、教材选用的制度化

教材的选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质量,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教材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更新。教师一定要不断的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信息,了解教材的更新变化,这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也是自我知识更新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信息敝塞,就会不可避免地选择一些过时的、陈旧的教材,使所用教材不适应专业的发展和企业的需要,这是对教学、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说严重点是误人子弟,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这关键的第一步如果没走好,后面的方向就可能会出现偏移,就难以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笔者通过与各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在高校教材选用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高等院校中对教材的选用和其它教学环节相比较,在认识上还没有得到它应有的重视,教材选用的制度不够健全,制度的执行力度也远远不够。教材选用基本上还是以教师个体为主,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教材建设委员会,以及各院、系、教研室没有发挥到应有的作用,教材选用的质量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二是自编教材的盲目性,有的教师为编而编,不是为用而编,质量也没有相应的机构把关,教材编写质量得不到保证,这是一个较为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自编教材应该通过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教材建设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专业建设的要求论证确认后实施编写,不能够个人盲目地随意编写,更不能不经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教材建设委员会的审核批准,滥发自编教材。因此,针对教材选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教材的选用一定要慎重,要有前瞻性,要与本学科的发展相适应,要与本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和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同时,在选用教材的过程中不可忽视教材中知识的应用性、科学性,内容要循序渐进,富有启发性,便于学生自学。作为高职院校更要重视教材的实践技能和应用性,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技能潜力,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保证教材选用的质量,在选用教材的程序中一定要坚持制度化,首先由任课教师提出选用的教材,交教研室或系部进行初审,再报学院专业指导委员会或教材建设委员会最后审核,方可由教材科实施征订,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以保证教材选用的质量。绝不能一人选择,领导签字而定,这样随意性的选用教材,是害学生害学校。这种现象在高校教材管理中还是存在的,有的教材不适应教学,内容和课程大纲有较大的距离,有的教材直到课程结束,学生都没用过或用的很少,对本课程的学习没有发挥教材所具有的作用。这就反映出在教材选用的各个环节上没有到位,责任人没有尽到职责,制度没有健全,或者是有制度而没有认真执行和落实。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教材选用的制度化,并认真执行和落实,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每一门课程都能使用最优秀的教材,同时也就要求高等院校要把教材的选用作为搞好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加以重视。教学管理部門对教材的选择范围应做出相应的、规范性的要求和指导性的建议,宣传推广省部级以上的优秀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五”、“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并将使用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作为教学质量评价的一项指标,这样会对教材的选用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 教材管理的规范化

教材管理是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他应该包括教材质量的跟踪管理和教材征订的计划管理,以及教材发放的管理,这里主要谈谈教材的质量跟踪管理和教材征订的计划管理。教材的质量跟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加强教材使用过程中的质量跟踪调查,获得信息的反馈,才能真正了解教材征订的质量情况,做到胸有成竹,才能在新一轮的教材征订中推广教师和学生喜欢的优秀教材,淘汰不适应的或陈旧的教材。这就需要教材管理部门组织教师及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填写教材使用情况反馈表,汇总后由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教材建设委员会经过认真分析,提出调整意见报教材科实施,同时对教材进行检查评估,从教材的科学性、应用性、创新性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并纳入到专业评估,这就避免了一种教材多年不变,促使教材不断更新,使教材的质量管理真正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

教材的计划管理,就是指教材的征订工作必须建立在计划的基础上,而不是无计划的盲目征订,无计划的管理会给学校带来损失,甚至是巨大的损失。教材管理要计划先行,计划的不严谨,也会给工作带来很大的背动,不是造成多订、漏订、就是错订,不仅工作效率低,还会使教学受到影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这就要求教材管理者,要有计划的头脑和意识,要提前做好教材的预订计划和所要估计到的追加计划,才能确保教材的征订和发放工作的质量,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材管理工作中,建立教材档案是很有必要的,各学院要对各专业每年使用的教材进行整理归档,建立教材档案,通过教材的变化,可以反映学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的变化,对本校的教学研究是很有价值的。同时,教材建设是反映高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见证一所高校教材建设的历程,它的意义是深远的,便于今后教师对教材知识内容的更新变化有一个系统和整体的了解及把握,为以后教材建设与教材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对开展教材编写和教材研究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三、教材管理信息化

高校选用优秀教材、规划教材是教材选用的一贯原则,但目前出版社多,出版教材也多,教材更新很快,在浩如烟海的出版信息中要查找一本既优秀又适合本专业的教材并非易事。因此,教材管理部门要为教师做好服务,帮助教师选好教材,沟通出版社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广泛收集各出版社的书目和检索光盘,指导和帮助教师查找好的教材。每年的《教学用书汇编》,各出版社的《新书目录》,以及书目检索光盘都应及时与各院系沟通或分发到相关部门,以提供大量的教材信息,供教师们参考和选择。

可以设立“新教材、新书目”橱窗,收集整理各出版社,新华书店新出的教材和相關书目,供教师们随意查阅,教师也可随时反馈和提供新的教材和相关书目信息,供教材管理部门参考和查找。

由于选择教材时,往往只看书目和大概内容提要,很难确定一本教材的好坏和适用程度,因此,可以和各出版社联系,设立最新出版的教材样书专柜,为教师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

通过网络大量收集各出版社和媒体关于教材和相关书籍的信息,通过网络来实现出版社与教师之间快捷的信息交流。在教材管理中,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优势和便捷是大家所公认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准确、快捷、高效以及多功能特性为教材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充分发挥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功能,服务于教学是教材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和努力的方向。各高校要建设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目前,各高校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在探索各自的模式和特色,由于各种模式和特色的不同,对教材的要求和管理也就不完全相同,教材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功能要与教

材管理的结构机制相适应,才能达到最有效、最优化的管理效应。

教材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管理系统,并在高校内部的局域网中充分发挥作用。高校教材计算机管理作为一个开放的网络系统,它不仅为教材管理部门提供高效快捷的管理,同时也为各院系、各部门和出版社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比如为各院、系及时提供教材的库存信息,教材的选用信息,为出版社提供需求信息,为财务部门提供相关财务信息等等。这就给教材管理部门和教材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要具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的熟练技能,才能真正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高校教材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是实现教材管理有序发展的必要途径和管理模式。同时,教材管理部门更要树立为教学服务,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才能最大可能的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优质的教材和高质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兰芝,等.关于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05,(5):122-124.

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篇4

庄 瓦 金

(漳州师院数学与信息科学系)

《高等代数》已教了30年,接触过不少教材,也进行了教改探索,现借助于厦门大学研讨会的讲台,说说自己的两方面想法。

一、基本认知

自恢复高考以来的三十年间,高等代数经历了由文革期间的被打入冷宫到现在的主干基础课的根本转变,其教材状况(含教学)有以下八方面感受。国外影响前辈奠基

中国现行高等代数教材体系、内容大致形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苏联、美国的影响皆有[1~3]。在此影响下,中国代数学界的老前辈段学复、王湘浩、张禾瑞、谢邦杰、张远达、周伯埙都参加了教材编写,其中[4]是在1961年《高等代数》基础上修改而成的,[5]于1964年定稿,现行的[6]是在1966年的《高等代数简明教程》基础上根据1977年大纲修订的,[7]也是在作者1966年的《高等代数简明教程》基础上修改的,[8]则是作者与熊全淹的合编本《线性代数》之后的力作,[9]的第一版是1954年的部颁大纲的产物,1979年增加了线性代数内容出了第二版,1983年根据师专教学大纲修改出了第三版。综观[4~9],共性大大超过个性。因此,我们感到十分高兴,中国的代数老前辈为其《高等代数》教材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名校主导总体稳定

中国的《高等代数》,国内名校起了主导作用,不少高校使用北大前代数小组编著的[6]长达二、三十年之久。20世纪九十年代,北京大学推出了教材[10],2000年代又推出了教材[11]。在高师院校,不少学校长期使用教材[9],北师大自己也使用过新编教材[12],还编写了习作课教材[13]。此外,复旦大学的教材[14,15]在国内的影响也较大,清华大学的教材[16]在国内也有一定影响;同时,随着不同专业的需求,还编写出版了计算数学使用的线性代数教材[17,18],也是名校之作。在名校主导下,高师院校使用过教材[19,20],且出版了高代与抽代相溶合的教材[21];适合民族地区使用的高代教材[22]是西北师大之作。福建省师专的高代教学,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陈昭木教授曾多次指导,由他与三位年青教师编著的教材[23]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应当看到,上述各教材有各自的特色,但大致与[6]、[9]较为接近,[6]、[9]在出版新的版次时也有不同更新,但总体仍然较为稳定的。教学主线日趋明确

教材[9]的开章第一句话 “作为大学数学基础课程的代数,是中学代数的继续与提高。”为高等代数教材与教学的主线定了基调。但如何介定“代数”?笔者在教材[24]的绪论中讲了“代数学的起源与发展”,对“代数”一词的三次变更使用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上段学复院士写的代数词条。因此,[9]、[24]的阐述基本上体现了高等代数教材与教学的主线。对主线明确提出的是丘维声的学习指导书[25]。此书的前言写道:“我们根据信息时代的需要,运用现代数学的观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改革了高等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使其贯穿一条主线,分成五个模块,具有时代气息。一条主线是:研究代数结构及其态射(即保持运算的映射)的观点。”蓝以中则在[11]的前言中详尽地阐述了“什么是贯穿高等代数教学的主干线。”特别需要提出的是:[11]是北京大学获2003年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材,曾多次邀请美籍华裔著名数学家项武义教授参加座谈、讨论。重视价值激励学习

在明确教学主线的同时,人们往往会困于抽象、难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重视有用,展示价值非常重要,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莫斯科大学的代数教材[26]中已经注意到了,丘维声在[10]中也编进了一些应用资料,并在第二版的前六章之末编入了“应用与实验课题”。笔者在[24]的绪论中阐述了学习高等代数的四方面意义及现行高等代数教学内容的当代科学技术进步背景[1,2],并编入了“应用参考”,较充分地阐述了高等代数的教学价值。这方面,在泉州师院的研讨会上已作阐述,现在已整理成文[27]。此外,山东王文省等编著的高等代数教材也编进了一些应用资料[28];美国国家“线性代数课程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D.C.Lay著的《Linear Algebra and Its Applications》已译成中文[29],其中有丰富的应用素材。笔者认为,阐述有用,阐述价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是高等代数教学中的极其重要的工作,这首先需要教材的支撑。突出基础严格训练

[11]在前言中专门论及“在高等代数课程中,学生应受到哪些最基本的训练”,提出了五方面的意见。统观北京大学的三本教材[6,10,11],仅矩阵计算,习题较多,我认为体现了突出基础训练,从德国著名代数学家C.Ringel1999年在北师大的报 告[30]可以看出这样的训练是很必要的;而且从[11]的前言还可以看到,北京大学在教学时间上给予了充分的保证,课堂讲授与习题课的比例是2:1。复旦大学突出基础训练有自己的特色,姚慕生[31]的“基础训练”确有不少好题,其中的“单选”、“填空”不仅平时单元复习好用,笔者认为而且对于学生备考硕士研究生的第一阶段复习也是好用的,可惜这方面的参考书太少了。虽然[32]中也有单选、填空,但该书主要是供师专使用的,且受到师专的要求应低于本科的认知支配,存在着多而杂、水平不高的实况,与[31]是不能相比拟的。精品建设正在深入

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在高校质量功程下开展了精品课程评选,由之也推动了教材建设。吉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大学的高代教材已在高教出版社出版[33~35],有百花齐放之味,尤其是李尚志的[34],前言就有九千余字,可见编著者之用心。再看[34]中关于多项式中f(x)的未定元x之引入,在“从未知数到未定元”下花了二页半的篇幅。因此,人们期望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深入,能有更多的不同风格、又较深刻的高等代数教材、教学参考书与广大师生见面;同时,高等教育出版社也应支持“第三世界”的高代教材出版。其实,从北京大学的三本教材[6,9,10],人们更看到这样支持的必要性。参考图书类别不多

教材以外的高等代数教学参考书,这里收集了22本[36~57],将其分类,大致有:1)教材分析研究,如[36~38],总体看来不够深入、活力缺少;2)解题方法,如[25,31,39~44],其中有北大、复旦、清华教材的配套解题方法,但非习题解答,[39]的作者之一周士藩先生此作前曾有另作出版,对高代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有独到之处;3)习题集[45,46],系译苏的出版物;4)习题解答,如[47~50],其中杨子胥、钱吉林(华中师大前代数教研室主任)是人们熟悉的;5)研究生试题解答,如[51,52];6)配套复习及习题解答,如[6,9,10]的习题解答有[53~57],值得注意的是[6]的修订者为何出了[57],因为文革前段先生是极力反对出习题解的。综合上述图书,我们不难发现,当今中国的高代教学参考书类别不多,且题解类占绝对地位,这是喜,还是忧?!难学问题仍然存在

比较[10,16]两教材的第一、二版的差异,笔者的印象是第二版后退了,原因何在?看来是第一版的难度受到市场经济的约束。高代难学仍然存在,这从[11,34]的前言似乎也可以看出。难学,对一门基础课是必然存在的。因此,笔者认为 问题在于如何看待难学,又如何使之不太难学?要求与标准化能否为之效力?这些都值得探索。

二、若干探索(提纲)

1、统一与自主问题

仅教学课时数,按[11]计,北京大学为18×6×2(含习题课);我省普通高校,在第二、三学期开设,大致为17×5×2(含习题题),若是第一、二学期开设,不仅学生的认知能力较之差些,而且课时数少了10学时或更多点。因此,这里就有统一与自主的矛盾问题,而且统一又是必要的,因为如果学生将来要报考硕士研究生,上课少就会受到影响。当然,统一与自主的问题还不至这方面。

2、主线与体系问题

3、标准化与解难问题

4、理论与应用(价值)问题

5、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问题

6、学习国外经验问题

参 考 文 献

[1]N.Jacobson,基础代数(第一卷第一分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2]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3 [3]А.И.马力茨夫,线性代数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 [4]王湘浩、谢邦杰,高等代数(1964年修订本),1961,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版,1964;1983第7次印刷 [5]周伯埙,高等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1978第二次印刷

[6]北京大学前代数小组,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78;第二版,1988;第三版,2003 [7]谢邦杰,线性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8]张远达,线性代数原理,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9]张禾瑞、郝鈵新,高等代数(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第三版,1983;第四版,1999,第五版,2007 [10]丘维声,高等代数(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二版,2003.8 [11]蓝以中,高等代数简明教程(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二版,2007 [12]曹锡皞、张益敏、黄登航,高等代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3]刘云英等,高等代数习作课讲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14]屠伯埙等,高等代数,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15]姚慕生,高等代数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6]张贤科、许甫华,高等代数学,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第二版,2004 [17]蒋尔雄等,线性代数,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18]南京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线性代数,科学出版社,1978 [19]陈重穆,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0]杨子胥,高等代数(高师专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1]田孝贵等,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2]刘仲奎等,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3]陈昭木、陈清华、王华雄、林亚南,高等代数(上、下册),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 [24]庄瓦金,高等代数教程,国际华文出版社,2002 [25]丘维声,高等代数学习指导书(上册),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6] А.И.柯斯特利金,代数学引论(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27]庄瓦金,明确价值

潜心攻难——关于《高等代数》整体教学的研究(将发表)[28]王文省等,高等代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 [29]D.C.Lay,线性代数及其应用(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0]张继平,新世纪代数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1]姚慕生,高等代数(学习方法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2]徐德余,高等代数评估与测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33]牛凤文、杜现昆、原永久,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4]李尚志,线性代数(数学专业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5]施武杰、戴桂生,高等代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6]赵兴杰,高等代数教学研究,西南师大出版社,2006 [37]蒋忠樟,高等代数典型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8]王正文,高等代数分析与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 [39]王向东、周士藩,高等代数常用方法,科学出版社,1989 [40]屠伯埙,线性代数方法导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41]许南华、张贤科,高等代数解题方法,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版,2005 [42]王品超,高等代数新方法(上册),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下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43]李师正,高等代数解题方法与技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4]苏仲阳、王玉行,高等代数方法,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5]И.В.普罗斯库烈柯夫,线性代数习题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测控技术与仪器规划教材 篇5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测控电路(第4版)天津大学张国雄 测控仪器设计(第2版)哈尔滨工业大学 天津大学浦昭邦 王宝光 测试信息分析与处理东南大学宋爱国 传感器(第4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唐文彦 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天津大学裘祖荣 现代传感技术厦门大学黄元庆 工程光学(第3版)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郁道银 谈恒英 工程光学基础教程天津大学 浙江大学郁道银 谈恒英 工程光学实验教程天津大学贺顺忠 测控总线与仪器通信技术——网络化测量技术南京邮电大学梅杓春电子测量技术电子科技大学王厚军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吉林大学程德福王君 自动测试系统电子科技大学田书林 测控总线与仪器通信技术武汉大学王先培 传感器技术东南大学陈建元 仪器可靠性与质量工程天津大学曲兴华 智能仪器设计基础哈尔滨工业大学王祁 测控技术与仪器实践能力训练教程(第2版)天津大学林玉池 仪器制造技术(第2版)天津大学曲兴华 电子测量原理(第2版)电子科技大学古天祥 光电测试技术(第2版)哈尔滨工业大学浦昭邦 智能仪器(第2版)吉林大学程德福林君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第6版)合肥工业大学费业泰 检测技术(第3版)上海交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施文康 余晓芬控制技术与系统(第2版)东南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黄惟一胡生清 工程光学复习指导与习题解答天津大学蔡怀宇 光电检测技术与系统天津大学刘铁根 计算机过程控制系统天津大学刘宝坤 传感器(第3版)哈尔滨工业大学强锡富 新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安徽机电学院王元庆 控制仪表与装置天津大学向婉成 非电量电测技术(第2版)沈阳工业大学严钟豪谭祖根 计量学基础中国计量学院李东升 测控系统网络化技术及应用沈阳理工大学于洋 MSP430系列单片机系统工程设计与实践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谢楷 赵建 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天津大学林玉池曾周末 机电系统集成技术清华大学董景新 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非信息类专业)浙江科技学院潘文诚 微机监测与控制应用系统设计北京交通大学余祖俊史红梅 视觉测量原理与方法天津大学邾继贵于之靖

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篇6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网站-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分数线我校进行远程网上录取。按国家招生政策、原则及程序,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对进档考生,按照考生志愿,由高分到低分依次进行录取。对考试相关科目的成绩,一般不做具体要求。对考生健康状

况除护理专业有身高要求外,其它以高考体检为准。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重点专业: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全景地图: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历年分数线: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报考指南: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计划: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人气校友:

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篇7

我国的和声教学历史并不十分久远——当然, 我国的专业音乐创作和教育也不十分久远。在有限的历史时期, 我国的和声教学常见的是翻译国外著名理论家的著作用作教材, 亦或根据国外的教材改编。对我国和声学的发展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的译本有:法国杜布瓦 (T·Dubois 1837-1924) 著, 廖宝生译的《和声学教程理论与实践》;美国该丘斯 (P·Goetschius1835-1943) 著, 缪天瑞译的《和声学》;德国亨德米特 (P·Hindemith1985-1963) 著, 罗忠镕译的《传统和声学》;美国辟斯顿 (W·Piston 1894-) 著, 陈敏译的《和声学》;以及苏联斯波索宾 (Sposobin 1900-1954) 等四人著, 陈敏译的《和声学教程》。除此以外, 还有我国桑桐、吴式锴等的改编教材。

尽管以上的教材都建立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但属以大小调功能体系为基础的斯波索宾 (Sposobin 1900-1954) 等四人著, 陈敏译的《和声学教程》在我国的应用和流传最为广泛,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音乐院校都采用了这本教材。这本教材所采用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由法国音乐理论家拉莫 (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建立于18世纪, 详细阐述于1722年他的和声学著作《和声学》中。此后, 在各国的音乐理论家的不断修正中, 功能和声体系又不断的衍变和锤炼, 更加的系统化, 也添加了一些浪漫派的和声特征。

这本教材本是苏联的教本, 由于我国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曾接受了“苏联老大哥”的援助, 因而在1957年曾由朱世民将苏联这本教材的1947年的版本翻译作为我国的和声教材, 后因苏联的版本多次修改, 陈敏于2000年根据莫斯科1984年的最新版本 (第九版) 重译出版, 成为了我们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这本和声教材。此后, 在2008年, 这本教材出版了第2版, 其内容并没有改变, 只是将原来的32开的版本改换成了16开的版本。

这本教材有着自身的一些优点, 诸如各章的知识点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 丝丝入扣, 逻辑性比较强;把传统和声归纳得科学、缜密而又井然有序;和声应用法则要求明晰, 严格易掌握;附有和声习题范例和音乐作品应用范例, 易于学习和掌握;附有相关的和声练习题, 包括书面练习和键盘练习, 针对性强, 便于强化各章知识等等。

但是根据笔者从教多年的经验, 这本教材也有着很多的缺陷, 具体如下:

一、书中存在着多处明显错误

这本教材中有着较多字面上的的明显错误, 笔者猜想可能是译者的疏忽, 也可能是制版的疏漏。并且, 在2000年的旧版和2008年的新版两个版本中, 有些错误在新版本中得以矫正, 有些疏漏则一如既往,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较之旧版本新版本中又有新添的错误。

例如2000版的162页“5.D到TSⅣ的声部进行”, 这一章本是讲的TSⅥ和弦, 其上下文讲的是TSⅥ和弦的声部连接问题, 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这里应该是“TSⅥ”而不是“TSⅣ”。这个疏漏在2008版中得以纠正。

再比如2000版中408页例46-671:

其第三个和弦标记为“#5DⅦ”, 而其对应的和弦中出现的是升D音而不是升F音, 显而易见的是升高了DⅦ和弦的第三级音, 所以应为#3DⅦ。这个问题在2008版的新版本中并未得到修正。

再如第50章中的例50-754:

这个谱例被标明了“C大调”, 但是根据题意以及其和弦可以判定这本是一个D大调的片段。这个明显的错误在00版的旧版和08版的新版中都存在。

此外, 在2008版的新版本中还出现了2000版的旧版本中未曾出现的疏漏。比如08版的第155页中的习题3很明显应该是g小调的旋律, 可是在调号中却给出了三个降记号, 而在旧版本中的相应题目却是两个降记号, 很显然新版本又出现了新的纰漏。

二、个别的知识点欠缺适用性

应当说斯波索宾等所著的这本和声学教程是概括共性写作时期的和声法则和现象, 也即从古典浪漫派时期而又以古典时期为主的各种音乐现象中所概括出的一些范例。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讲其所讲授的知识点都应当有相当程度的普适性, 对于一些非共性的写作方式可以略去不提, 或者只简单的提及便可。而在这本教材中, 却提出了一些不具有代表性或者说具有某种偶然性的和声现象, 并将其作为知识技法专门提出, 这种做法容易使初学者产生混淆和疑虑。

比如在导七和弦的章节中, 书中提到因导七和弦的第二转位的低音是音阶的Ⅳ级, 所以其含有下属的因素, 并在注中注明“出于同样的原因, DⅦ34后面也可以接K46”[1]自此, 初学者都会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在K46之前使用导七和弦, 坚定不移的认同了导七和弦的下属特性。但是实际上, 纵观整个古典时期和浪漫派时期的音乐作品, 将导七和弦作为下属性质的和弦用在K46之前的做法是极其罕见的。况且, 认为导七和弦具有下属特性的这一观点本身也是有漏洞的——如果说因为导七和弦里面有下属音便具有了下属特性, 那么推而广之, 属七和弦里面也包含了下属音, 是否也具有下属特性呢?二级七和弦里面包含了主音, 因此也具有主功能?很明显, 这种推断是不合适的。

再者, 在重属和弦的章节, 书中提到由于重属和弦升高了音阶的第四级, 因而“升高以后, 它就改变了自己的功能和倾向, 成了属和弦的导音”。[2], 重属和弦升高了四级音之后, 跟调式的Ⅱ和Ⅱ7只相差半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是变化了的Ⅱ7和弦而已, 且重属和弦后面接K46也是较为典型的做法, 故而将重属和弦认定为下属功能是较为合适的。

三、对于一些规则的模棱两可, 容易使初学者陷入混乱

作为教材而言, 书中常常会提出一些规则用以匡正学生练习时可能出现的错误。在这本教材中, 有时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或者出尔反尔的做法, 往往造成初学者的迷惑或者误解。

比如在2000版的Ⅱ级和弦的章节中, 提到当Ⅱ级和弦与Ⅰ连接时, “在密集排列时所有四个声部可以向同一方向进行”, [3]换言之, 即是说当Ⅱ级和弦与Ⅰ连接时可以出现四部同向。然而四部同向因其缺乏声部的独立性在本书中是明令禁止的, 笔者认为突然在这里“网开一面”并没有必要, 毕竟Ⅱ级和弦与Ⅰ连接时也是可以避免四部同向的问题的, 而且“网开一面”的结果必然是初学者对于各种规则的质疑和混乱。

再如, 书中要求避免对斜关系, 却又常常在例题中出现对斜, 比如00版的258页的例28-434的第6小节, 第一拍高音声部的D音与第二拍中音声部的升D音对斜了。有时候, 书中还会为自己的对斜“开脱”:在323页的例35-529中, 第6小节和第7小节中的A音和升A音产生对斜, 书中标注说明“由于一个声部作减音程进行, 所以不那么明显。”可是这个“减音程”正是由于出现了升A音造成的, 因而对斜也并不那么容易被掩盖过去了, 况且这种对于规则的“出尔反尔”势必会使初学者陷入混乱。

四、部分习题的设计不太合理

对于学习者而言, 没有比反复练习更能巩固本章所学的知识点了, 这本是这本教材的习题设计的合理性所在, 也本是这本教材的优点之一。但这本书的习题的设计又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于知识点的反复设计导致题目的单调、枯燥和不合理。比如在离调的章节, 其所设计的题目就从头到尾都得用离调来解答, 而对于主题性质的乐段而言, 这种“肆无忌惮”的离调显然是不合理的, 虽然这样的设计有助于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 却也会让学生缺乏对乐段及其调性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

还有一些习题用本章或者本章以前所学的知识是无法解答的, 比如教材的下册后半部分, 主要是学习各种转调的方式, 常常必须用到其章节之后其他章节的转调手法才能实现调性的合理转换。

五、对中国民族和声的忽略

因中国在某一个历史时期深受苏联影响, 故而在这一历史时期翻译了苏联的和声教材为我国的音乐院校所用, 并长期延用了下来。因此, 这本教材中自然而然的没有涉及中国的民族和声, 相反却包含了俄罗斯的一些和声技法, 这种特点虽然不能说是这本教材的缺点, 但我国的有些教师却根据这本教材教学, 忽略了在教程中加入我国的民族和声, 影响了我国的和声教学。在目前我们的音乐院校中所传授的知识, 在相当的程度上都是“舶来品”, 而忽略对于中国传统音乐也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也应该在中国的音乐院校得到普及和深入, 而作为中国的音乐专业的学生, 了解自己民族的相关音乐知识显然是必须的。

六、内容稍显杂乱, 很多初学者无法抓住重难点

肯定的说, 这本教材的各个章节设计还是比较合理,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丝丝入扣。但是其在每个章节中对知识点的叙述比较松散, 要求的提出也比较模糊, 对于初学者而言似乎较难把握。笔者常常听学生说更愿意听我讲课, 而不愿意去自己看书, 因为看书常常会一头雾水, 听我讲课才发现其实很简单。

七、对近现代和声的忽略

在西方音乐创作的历程中, 古典、浪漫时期的共性写作阶段已经过去很久远了——当然某些时候也还存在, 但毕竟已经不是主流了。20世纪以来, 西方音乐的创作就呈现出更为异彩纷呈, 更为个性化的写作趋势, 想要在不长的篇幅中讲述清楚近现代和声的特点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这并不是说在和声课上可以丝毫不提及近现代和声及其特点, 正好相反, 笔者认为在和声课程上设置部分近现代和声显得尤为必要, 可以成为学生认识和理解近现代音乐作品的一把钥匙。

以上是笔者在从教多年的基础上对斯波索宾等著的这本教材的一些认识。但是在实际的和声课教学中, 除了有教材所带来的一些弊病以外, 笔者认为在和声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比较普遍的问题。

首先是过于拘泥于四部和声的相关法则, 而常常忽视了和声跟实际音乐作品的联系。和声自从独立的成为了作曲“四大件”的一门课程之后, 就有着自己严格的各种法则和规则, 比如众所周知的禁止平行五八度、隐伏五八度、四部同向、声部超越等等, 常常导致很多的和声老师把这些明令禁止作为“尚方宝剑”, 只要出现则格杀勿论, 而忽略了和声其实是为作曲做铺垫的一学科, 四部和声往往只是音乐作品中的一个框架而已, 切不可为和声而和声, 切断了和声与实际音乐作品的联系。

其次是结合实际的实践太少, 导致学生只是为学和声而学和声, 很多学生学会了和声的各种繁复的规则, 学会了做四部和声, 却完全不知道怎么运用, 听不懂和声、不会和声分析、弹奏的时候不懂得对和声的把握、不会运用和声来编配伴奏……如此种种, 莫过于学习和声的最大悲哀。

针对以上我国高等音乐院校和声教材和教学中的问题, 笔者认为当务之急的改善措施是要编写一本适合“中国国情”的教材:首先这本教材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 知识点清晰明了;然后这本教材应该考虑到作为中国学生的受众, 增加中国民族和声的相关内容;其次这本教材要能充分的联系实践, 避免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会弹会听会用会写;最后这本教材要“与时俱进”, 增添一些近现代的相关内容。

摘要:在我国的高等音乐院校中, 和声是一门必修的课程。在我国目前的和声教学中, 采用最多的教材则是苏联的斯波索宾等著的《和声学教程》, 这本教材具有其自身的优点, 却也有着不少的缺点, 笔者为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并对我国的和声课的教材和教学的改进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关键词:音乐院校,和声,教材,教学

参考文献

[1]Allen forte.The Structure of Atonal Music[M].耶鲁大学, 1973.

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 篇8

高等教育职能医学院校职业规划高校新入职教师普遍是刚完成学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一迈入工作岗位就面临多种挑战,必须尽快了解职业自身的定位,认清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确定长远规划,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转变,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完美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三大主要职能,新入职教师必须将自身发展与这三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学

无论什么类型的大学,教学必须是第一位的。无论何种时刻,教书育人永远是教师最核心的工作。作为新入职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并胜任各自学科的教学。

1.端正态度,换位思考

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好的学者未必就会成为好的老师。青年教师在硕士、博士阶段都有多年的知识积累,交流的主要对象为专业人士,面对本科教材的时候,容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待。备课过程中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思考,流于表面。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医学院校的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生,缺乏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背景,进而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在从研究者向教育者的转变过程中,必须通过职前培训及个人主动学习等手段有意识地关注教学专业研究,增加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

3.通过多种渠道汲取教学经验

青年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的积累外,要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在校内,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取优秀课程、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校外,通过网络视频观看、文献下载等途径,观摩获奖教师、教学名师所教授的课程和认真学习如《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等的经验传授。

二、科研

我国大学主要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种基本类型,即使教学型大学也开始走科研兴校的道路,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成为众多高校的一种共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学是生存之本,科研则是发展之路。

1.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教学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往往无暇顾及科研。但青年教师不能以此为借口疏于科研。必须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青年教师做科研,不仅是满足职称晋升的需要,也是了解专业动态、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是进行开放性教学、培养具有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支撑。

2.正确看待科研积累与职称晋升

现行的职称评定系统如职称、收入、福利等都与科研挂钩,为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科研压力。教师评审职称是在教师积极做好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对其业绩与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是一个督促大家努力上进的措施。如果将其作为科研的最终目标,按照职称评审的种种条件一一完成,不但做不好科研,而且对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也极为不利。

3.关于科研选题

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大多都由导师给安排科研题目,很少明确而详实的规划自身将来的研究方向。到新工作岗位后要迅速了解并融入科室、院校现有科研队伍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综合院校、科室的研究方向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争取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青年教师体现自身价值、增强自己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要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并尽早开始教学研究型课题的研究与申请。

三、社会服务

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同时高校要积极地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加快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青年教师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社会服务首先依赖于教学、科研,通过社会服务,能直接了解社会新的需要、新的问题,为教学补充丰富的内容、为科研提供信息与课题,只有这样方能做到与时俱进并促进人才地培养。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工作中要以“振兴国家、奉献于民”为基本点,以“教研服”这三项内容为出发点,竭尽全力,全身奉献。除此之外,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考虑,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临床工作

作为医科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疗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需要对理论内容做出准确的讲解外,还要具有良好的临床技能和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可以使我们将临床中运用到的相关的知识更加客观、生动地教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临床亟须解决的新问题或出现的新观点,从而促进科研选题能力的提高。青年教师应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发展自己,既有教师的素质,又有医师的素养。但作为专任教师,在必须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下,真正能参与临床工作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并充分利用时间。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科学也不断进步,教师要有意识的、持续的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努力提高实践技能。教书需要常教常新,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思想、各种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除了从书本中学习外,也必须走出校园,积极参加行业会议、新技术培训、到大医院甚至国外医院进行进修、访问学者等工作。

自主性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特征。教师的成长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不断的实践反思。主动地了解、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将个人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职能结合起来,将会引导新入职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对自己的价值定位,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武亚遵,林云.浅谈高校新入职教师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35.

[2]龚绍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1-7.

[3]郝明君.普通高校新入职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9,(8):68-72.

[4]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16-20.

[5]周慧霞.我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实现的现状与对策.阴山学刊,2008,(3):116-120.

上一篇:工作室工程项目施工合同下一篇:购买热水器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