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带有一定的自卑情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而抱有这些心态不可能学有所成,又怎能让自己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完成化蛹成蝶的蜕变?所以,任课教师应该在上第一课堂时,首先告知学生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将来在专业技能水平相差无几的情况下,那些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吃苦奉献精神的毕业生更容易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告知学生不仅要有技能而且要有专业“头脑”,今后无论在什么行业工作,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纷繁复杂而且瞬息万变,要想在工作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具有系统分析问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高等数学是培养学生极好思维的载体.让学生了解到大学生活是一生中成长的关键时期,不要随便挥霍时间,要利用一切机会主动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为自己成功地转变为“职场人”做好准备.除了指导学生树立培养职业素养的意识外,教师也要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素养的意识,利用和学生相处的每一节课,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加强学习,把数学课讲授得风生水起富有感染力,把数学知识讲得深刻易懂,达到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加强对数学文化的了解
正如人类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数学文化也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可以理解为数学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性部分,而数学思想、意识、精神等观念即为其精神文化部分.针对高职学生怕吃苦、比较浮躁、缺乏做事的恒心和毅力、意志力较差的现状,用数学文化去影响他们的求学态度,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在高数教学中适当穿插一些数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们意识到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数学研究过程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数学家们那种刻苦钻研、锲而不舍、独立思考的精神,以及相互之间团结合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热情,也能激励他们锻炼自己的意志.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帮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通过不同时代数学思想的对比,让学生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鼓励学生像那些伟大的数学家一样对传统的观念和传统的理论作批判性的思考,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发展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批判性地改造前人积累的成果而把数学推向前进的,而不是简单地承袭过去,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整体素养和道德水平.
三、改进数学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职院校数学教学偏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学生本身没有了升学的压力,面对高数的学习很是苦恼.首先要让学生学会,会做题,在教学中要善于总结归纳求解方法.以高等数学中极限和积分的求法为例,求极限的方法有代入法、公式法、结论法、罗比塔法则等,求积分的方法有基本积分法、凑微分法、第二换元法等,同一个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求解,这时学生就会沉浸在一题多解的成就感和喜悦中,就像很多事情也是有着正反两面性,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积极调整自己的思想,用乐观来代替悲观,将人的巨大潜能发挥出来,实现生命价值.其次传统的高职数学教育忽视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导致学生所学和实际应用脱节.高职教育应该注重应用人才的培养,教学实践中应该遵循“教必须以学为基础”的理念,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讲授+自学+讨论),引进数学建模的思想.
四、结语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它包含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职业素养可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其中, 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属于显性素养, 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 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则属于隐性素养, 它们不能直接用各种证书来证明, 却能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从高职学生的角度来看, 职业素养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 职业素养是选聘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 高职学生应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着手,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为什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 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由原来的普通中专合并升格或高专、职业大学等改名而成的。可以说在这么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 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出台之前, 许多高职院校重点放在规模扩张上, 此时为了突出专业技能, 往往牺牲了文化基础课和一些人文素养课程, 这样虽然可以增开一些专业课时, 但是从长远来看, 对学生后续发展 ( 特别是转岗等) 不利。
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如何? 近几年由于高考报考人数的急骤减少, 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 高职批的投档分数也已经低到200分以下了。由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比较薄弱, 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 导致学习兴趣不浓。为了改革这种状况, 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调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耦合, 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以增强特色为重点, 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深入融合, 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得到了加强, 弥补了学生文化知识的不足, 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地投入到新的岗位中去, 实现了“零距离”上岗。但是, 由于这期间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 忽视了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 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是许多高职学生团队意识差, 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 三是许多高职学生工作主动性差, 责任意识不强; 四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恒心、毅力, 自律意识差;五是许多高职学生后续发展潜力不大, 转岗后适应性差等,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高职学生亟待解决和要加强的。
下面这一段话就是2011年教育部职成教育司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 高职院校与当地著名企业家, 就高职教育的现实困惑、未来寻求突破方向所发表的见解。
董刚 ( 天津职业大学校长: “我们曾经邀请部分在津的世界500强企业, 让他们把有关学生就业的10个问题做个排行, 结果显示, 学生的外语、技能分别排在第四、第六位, 前三位分别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现在高职的高等教育特性有些缺失, 高职是工具导向还是人文导向, 这是关键。高职不应狭隘于技术, 也不应是技术的狭隘。校企应把‘邻居’变成‘亲戚’关系, 在单一的人才培养以外, 还要做人才、科研、研发, 找到新的平衡点, 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
徐伟强 ( 中国皇冠投资集团董事长) : “企业首先考虑和最关心的是如何面对竞争, 之后才是利益, 最主要的是忠诚比能力更重要。现在企业用人的困惑是, 高职学生可以很快适应技能岗位, 但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此外, 现在的毕业生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转移能力较弱。职业院校应依据企业、行业竞争趋势来规划培养人才。企业对于人才选取的界定是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不用, 用的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 更欢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应有所启发。”
从董刚校长和徐伟强董事长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对我国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是比较认可的, 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 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应有所启发。
三、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1. 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求职者的职业方向, 专业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 因此大学生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通过多种途径, 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有:
(1) 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 并从中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 表现出积极而且自觉自愿的正面情绪。兴趣能使人思想活跃、观察敏锐、注意力持久恒定, 从而促进灵感的出现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2) 重视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一种高效率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老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 可能是一个科学家一生研究的成果, 且课堂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 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产生智慧的碰撞和火花, 这样的效果是个体学习难以达到的。
(3) 不断拓展和优化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和实际需要, 自觉地补充、更新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随时积累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
(4) 考取相关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从业资格证书是一块敲门砖, 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牢基础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考证来充实自己, 获取迅速进入相关行业专业领域的资格。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单纯的书库, 而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锻炼、发展实践能力, 那么知识的学习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尤其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 激烈的求职竞争其实就是知识、能力的竞争, 从业者不仅要拥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有: 做好专业实验, 提高操作技能;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 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行业及岗位实习;积极参加社团活动, 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 开展社会调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社区服务工作; 参加校内外兼职或者勤工助学活动。
2.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
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和发展, 只凭一技之长是行不通的, 还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等通用技能, 一定要进一步完善自我,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 学会关心集体, 乐于奉献, 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要踏实肯干, 诚实守信, 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 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增加社会阅历, 多方面培养、发展、提高自己的通用技能。具体来说, 大学生培养和提高通用技能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堂资源, 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不断积累系统、全面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 构建自己最优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结构。
(2) 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教学计划之外, 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健康的文化活动。
(3) 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 而且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4)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
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时效性, 将它们科学地结合起来, 就能传递与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和最新的信息资料。
(5) 参加课外业余培训
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社会上一些技能培训, 从而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
3. 加强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修养, 提升个人素质
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外, 良好的个人素质也不可或缺。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 常因个人素质的问题而与大好机会失之交臂。因此,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 提升个人素质, 进而增强择业、就业能力, 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有:
(1)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当今社会, 要干好某一职业, 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 这个训练过程也就是个人素质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尤其是个人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 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精神品质。
(2) 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专业学习是获得专业理论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 也是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及其相关职业岗位规范, 培养职业意识, 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因此, 在专业学习中, 要教育学生重视技能训练, 刻苦钻研, 提高本领, 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3)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个人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个人素质培育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 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职业情感。
(4) 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提高个人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 是形成个人素质的内因。自我修养的关键在于“自我努力”。
(5) 利用校园文化陶冶
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 使自己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 获得新知识, 增长才干, 培养情操, 博大胸怀, 增强团队意识, 使自己的个性和社会相协调, 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长沙: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建议
0 引言
当前,受金融危机影响,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格局也随之进一步加剧。这其中,高职院校学生作为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如何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以凸显示他们在就业竞争中的独特优势,已被越来越多人士所关注。经过深入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效果,从而为高职学生顺利就业打好坚实的基础。
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提供有利外部条件
1.1 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非常重要的一项有效措施。然而,调查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整体还处于一个非常低的水平,很多都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在推进该项工作的过程中,政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如通过设立专项补贴或奖励资金等,倡导和鼓励企业等用人单位接收实习生,为校企之间牵线搭桥,帮助学校和企业等用人单位实现双赢。
1.2 切实落实对高职院校和企业的评估机制,激发学校和企业共同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积极性。教育行政部门在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评估中,要真正把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成果、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定岗实习落实情况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督促高职院校切实重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政府部门也要通过完善相关规定和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等用人单位与高职院校共同承担培养所需人才的责任,不仅为高职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培训基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还要定期派企业相关人员到高职院校去做职业素养及就业专题讲座或报告。
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完整体系,为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提供制度保障
2.1 专业课教师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仅仅靠就业指导部门的教师来完成,而应该调动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更有条件和优势,学校要制定专门的制度,并强化监督和考核,引導和鼓励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中加大职业素养教育内容。除了教书育人外,专业课教师要强化学习意识,不断深入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社会发展现状和前沿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功底,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课本理论知识,从专业前景及专业素质等方面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
2.2 要将职业素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学生锻炼提高自身沟通、组织、管理、协作、创新等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相关部门要有意识地策划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使自身的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另外,高职院校要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引入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对社会的认知,增强学生对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质的基本了解,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为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和成功就业构筑桥梁。
2.3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验、实训和实习工作。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理论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切实重视实验、实训和实习三个关键环节。要在教学中融入情景教育,将企业的工作流程引入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在准职业教育环境中进行企业环境的实践培训,学习企业经营与管理经验,认同企业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从而对学生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和规范管理,使之具备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地应用于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另外,要积极推进订单培养和校企结合,探索工学交替、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学生增强职业能力的教学模式。
2.4 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建设一支具备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学、管理学以及法律等相关知识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其次,在就业指导方式上,要积极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经常邀请知名企业的老总或用人单位主管领导来校讲解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职业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变化;组织毕业生走出去,到企业等用人单位走访、考察,到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进行社会实践,感受就业氛围,观摩招聘过程,增加认识,积累经验。还可以采取模拟招聘、求职洽谈会、求职简历设计大赛等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接受的指导方式,提高职业素养教育效果。
3 引导高职学生增强职业素养意识,重视社会实践,为顺利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3.1 学好专业理论知识,为实习、实践打好基础,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必定对日后的实习实践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其次,高职院校应教育学生在校期间和实习实践中重视提高综合素质,尤其是“四会一懂”,即“会说、会写、会做人、会办事、懂得多”,这些能力和素质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最后,高职院校应教育学生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专业实验、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及素质。
3.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技巧。首先,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教育和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理解就业及职业分类,摈弃一个职业定终身的错误认识。其次,高职院校应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因素,确定就业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避免盲目自信或过于自卑、攀比、从众等就业心态问题。最后,要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的求职技巧。可以通过专题讲座、模拟面试、实际招聘等方式,让学生对求职过程中的简历制作、礼仪常识、面试技巧等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为学生顺利就业做好最后的准备。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府、学校、社会、学生等各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政府是主导者,社会是重要协助者,学校是主要实施者,学生是被实施者。从根本意义上讲,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其职业竞争力,最终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因此,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必须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各个层面密切配合,共同参与,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科学有效地职业素养教育格局。
参考文献:
[1]刘远,赵晓兵。职业素养中的人文精神[J].商场现代化.2008.(15).
[2]兰先芳.职业素养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从日本人的职业精神看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年.
[4]平芸.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07,(1).
[5]于志强.浅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职业时空,2007,(5).
大多数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度相比,大多数高职院校存在轻视职业素养教育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将教育重点放在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方面,从而忽视了学生职业素质教育。造成了一种不平衡的局面产生。而用人单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缺乏职业素养的学生很难完成各项工作。用人单位“择优而录”的规则使得缺乏职业素养的高职学生难以在社会中有立足之地。在高职院校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时候,可以让高职学生逐渐意识到自身的职业专业性,与此同时,可以用一种积极想上的心态去学习专业技术。这样可以促进高职学生自身心态养成和社会适应能力,以便在今后就业过程中,有充分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升高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益处多多,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本校与其它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大大地增加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的核心竞争力,更符合了我国现今职业教育理念要求。
【摘要】如今高职院校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时,往往注重的是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就业的质量并没有进一步提升,高职学生所反映出的职业素养缺失,则是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高职生 职业素养 自我修养
每年从高职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已经慢慢成为大学生就业大军中一支重要的队伍。高职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水平,上岗适应能力强,自我要求能贴近企业实际,被广大用人单位所接受。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忽略了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而将来要成为职业人的高职学生,较高水平的专业技能相对应的却是较低水平的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在转变观念的同时,高职生们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职业素质。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启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如今这项改革已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多年来保持稳定增长。但是,就业率增长同时企业的用工满意度并不十分高,2007年我校对宁波地区企业进行走访时,了解到多数企业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奉献精神,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差,不具备团队协作意识等。而企业的用工满意度,专业对口、可持续发展水平都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指标。
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下一步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不应只满足于毕业生的高就业率,而应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学校就业率提高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二、高职生职业素养的内容
职业素养通常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这种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养是高职大学生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它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大量事实表明,现代企业的用人更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是,很多学校和个人往往忽视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培训,因此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职业素养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要加强自我修养,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三、如何开展自我修养
1.明确职业方向,培养职业意识
很多刚刚过完高中3年的“苦日子”的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学习后,自我管理能力较为薄弱,一到自由的大学校园,生活混乱,打牌、上网、踢球……无心学习。结果导致自身素质底下,毕业求职时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求职失败的例子很多。
学生可以从入学开始,就多了解所学专业,并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需求和用人要求,了解各种职业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并为此有的放矢地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学校应该通过班主任、辅导员向学生灌输职业意识,开设职业规划课程,往届优秀毕业生就业经验交流会,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士开设讲座,结合实验实训课进入企业,让学生实地考察。
2.配合培养任务,获取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高职院校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推行“双证书”制度,高职学生获得高级工证书的比例逐年提高,“双证书”已经成为帮助高职学生就业的有力翅膀。曾有媒体报道:在招聘会现场,持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双证书”技能型人才十分畅销。“具备职业资格证书能体现学生在该专业的实践水平,大大缩短了上岗的适应期”。这一点,不少用人单位已经形成了共识。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都对学生的技能培养有较高的要求,当你确定了你的职业方向后,在校学习期间,要配合学校的培养任务、培养计划,认真完成学习任务,获取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证书。除此之外,为了丰富自身的专业内涵,也要不遗余力地学习并获取其他非职业技能证书,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3.参与集体活动,增加职业道德
对一名学生来说,可以在日常的班级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团结协作的精神;可以在日常的寝室生活中培养勤俭节约、互助友爱的精神;可以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刻苦学习,勇于竞争,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要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注重日常的积累,有意识的培养自身的优良品质,增强自身所欠缺的职业道德。当你具备这些优良品质时,必将在人群中脱颖而出,出类拔萃。
4.参与团队合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包括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现在的高职学生往往存在着表达理解能力较差,无法将自己内心的思想表现出来,让他人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是人际融合能力较弱,能适应环境、与人正常交往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之一,有些学生不能或不愿与他人交往,更有甚者,表现出社交恐惧;最后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这里多指的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因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交往能力。
学生在校就读就是一个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学校为学生创造了各类活动的机会,当你积极的参与其中就能获得人际交往的能力。例如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或专业等参加学生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培养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团结协作、情感管理、情绪控制等能力。
5.培养自我学习,提高获取信息能力
自我学习是高职学生所欠缺的,学生通常都是一味的接受学校安排的学习内容,很少会主动要求学习,这个可能也是高职生与本科学生自我学习方面的差距。那么,是不是对于高职生而言就不需要自我学习呢,恰恰相反,在近几年对企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在招用员工时,会考虑员工是否具有自我学习,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也是考察员工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因素。
因此,高职毕业生要提高就业竞争力,也要在培养自我学习,提高获取信息能力上努力。要培养自我激发学习动机的能力,激发“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做自主学习的主人。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自主决定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材料。在学校期间可以利用校园的一切资源,例如,教师、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工厂、社团,甚至是周围的同学,利用这些资源培养自我学习。
高职学生要想在职业生涯里获得成功,就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完善自我。除了要有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等这些职业素养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礼仪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健全的心理条件,等等。这些都需要高职学生有意识的去培养、提高的。
参考文献:
[1]谢元锡.大学生职业素质修养与就业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
[2]许玫,张生妹.大学生如何进行生涯规划.复旦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模式,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近年来, 在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实施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举措支持下, 高职院校的数量、在校生规模、招生人数稳步提升,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特别是2014年全国高职教育工作会议以后, 按照中央改革部署, 全国各地陆续出台有关政策文件, 在完善投入机制, 推进招生制度改革, 加快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等方面应重点发力、积极探索, 将高职教育改革创新的步伐不断向前推进。高职院校迈入内涵质量建设的新阶段。
然而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与企业和社会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不能很快地融入到企业中去, 比如:职业技能不全面、不过硬, 与岗位的结合度不高, 缺乏创新意识, 个人在企业内部的成长和进一步发展受限。因此,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我们要思索和探寻职业教育新的育人模式。职业教育要在授予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终身受用的职业素养, 不仅使学生能够适应企业和社会的当前需要, 而且能够适应社会未来发展和变革。
所谓的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平日的修养等方面, 重在自身素质涵养在职业中的良好体现。在培养学生成材的过程中, 重在对学生的专业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和涵养, 有利于缩短职业院校学生到企业岗位的适应期, 有利于劳动者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持续发展[1,2]。
1 积极探索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 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际出发, 可把人才培养课程分为以下4类:通识课、专业课、兴趣课和创新创业课。其中:通识课包括公共基础课、文化艺术课等, 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身心素质;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综合能力培养课,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兴趣课程, 包括各类选修课和社团活动, 着重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素质以及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创新创业课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参加创新、创业的实践及成果, 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各类课程的开发建设, 均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宗旨。
2 构建与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发展学生个性, 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都对改革教学模式提出了要求。传统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已经难以满足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需要探索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采用多种形式的授课制, 如, 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分层分项教学、半工半读的学习方式、理实一体的项目教学、与创新大赛、技能大赛及有关考试考证相关的集训教学, 实训课的协作教学以及各类现场教学等[3]。在此基础上, 采用现代化的高科技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运用微课等新的教学手段和授课方式。一方面这种新的授课方式现代青年学生乐于接受,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
3 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观念是人们对于人才培养及其发展规律的总看法或根本观点。人才培养观念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先导, 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前提。鉴于学生发展路径的多样性,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可选择性, 单纯地按专业编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做法是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因此,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 针对不同专业, 按专业发展方向编制人才培养方案, 合理设置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在此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各自的特殊性确定专业发展方向, 引导他们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化学习方案。此外, 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 必须重构课程体系, 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比如:学生深入企业参加生产, 通过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来学习技能, 积累生产经验, 养成职业素质。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将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形成的经验上升到理论, 实现知识、技能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 最终完成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升华”, 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两个环节不是互相孤立的, 而是通过“课程”来互相融会贯通的[4]。
4 完善评价激励机制
传统的评价机制不适合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模式, 必须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评价内容力争全面。建立以职业素养为核心、以课程为载体的综合性、模块化的评价体系。二是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教师评价、同学评价、学生自评结合起来, 专业课程还融入企业和社会的评价。三是考核方式的多样性。根据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考核方式, 打破单一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 广泛采用口试、考证、做项目、写调查报告、表演展示等方式。四是激励方式的多元化。不仅设立了综合性评选表彰项目, 还设立了各类单项评比表彰项目, 如, 技能之星、创业之星、小发明家、月度优秀学生等引领更多的学生发展个性, 体验成功的喜悦。
5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企业文化内涵的把握, 需要一批熟悉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来充实师资队伍, 更快更好地引领学生快速进入企业的场景中去。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根据学校需要, 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技术过硬、满5年工作经验的高水平的人才到学校充当老师, 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引进直通车, 可以同时引进企业生产线和研发中心及企业员工发展机制, 这样就能在实训教学环节中营造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 使学生在接受实践教学的同时受到企业环境的熏陶;使教学实习与生产实习充分融合, 发挥职业学校企业环境的教育功能, 初步形成有企业环境特点的职业院校的育人环境, 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更快更好地融合于企业中去。
职业教育值培养的是特定岗位的精英。因此, 高职教育应高度重视专业教育, 并且更加讲究专业对口和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的学生, 不仅仅在学习结束毕业后有满意的工作, 而且到了岗位之后学校还应一直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在岗位上走得更稳、更远。只有全方位服务好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才能逐步树立起高职在各行各业中的地位。所以, 学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做好教学设计和制度安排、条件保障, 把满足学生专业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把引导学生职业成长同服务终身发展结合起来, 全面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职业素养[EB/OL]. (2008-10-29) [2012-2-1].http://baike.baidu.com/view/604827.htm.
[2]李宜嵘.职业素质:我们素质教育中缺失的一环[J].教育与职业, 2008 (27) :37.
[3]王肖婧.麦克利兰的素质模型[J].财经界·管理学家, 2009 (3) :61-64.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素养教育 体系构建
一、引言
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时间并不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也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对于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内涵和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构建起和谐发展的培养体系,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策略。而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简单的进行论述。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很具有专业意味的词汇,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活动当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样也是某种职业内部所需要遵守的一种规范或要求。从宏观角度上来分析,职业素养主要是一个个体在其职业生涯当中,从其生理和心理条件出发而发展出来的一种为人处事的综合品质,这种品质涵盖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行为等各个方面。总之,就是个体行为的综合形成了这个人的職业素养。而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劳动者对于社会职业的了解、认知和适应能力综合形成的素养就是职业素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职业素养是一种内涵,更是一种行为的外在体现。无论哪一种职业,都具有其自身鲜明的职业特点,这也就决定了从事这个职业需要具备相应的职业素养。无论哪一种职业,都对从事该职业的人有某种要求,这种要求不仅限于该个体从事这种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包括为了获取这些技能和素质所必须具备的潜能。一个个体在其职业工作当中的综合表现能够将其个体职业素养的基本情况表现出来。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的体系构建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系统化构建
对高职院校自身的性质进行细致充分的评价和论证,明确高职院校所面向的方向,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定位。首先,进行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顶层设计,可以分别从实施的路径、载体、运行机制、评价反馈等不同方面来构建系统,以便于更好地实施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体系。紧接着,对高职院校的年级进行划分和统筹,根据年级的不同、专业特点的不同、学生个性的区别等多个不同点为学生量身制定有效的引导体系和素质教育模式。这个体系要遵照分阶段、分类别和层次化清晰的原则,然后层层递进,从培养具备基本职业素质的大学生到培养具备全面发展的预备职业人,再到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职业人,以此来对人才培养的过程进行界定和划分,充分明确各个年级应侧重于哪些方面素质的培养。笔者认为,一年级应该着重巩固和深化学生的专业思想,对其进行必要的职业引导,促进其基本职业素养的形成;二年级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专业能力的培养;巩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三年级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便于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职场的氛围。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模块化构建
按照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定位,统筹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划分,将其依次划分为基础素能、核心素能、素能拓展等三个模块,然后再对这三个模块进行细致的划分,比如将素能拓展模块分为基础素质模块、职业素质模块和创业素质模块,最后根据学生专业的需要开展不同的课程和活动。而基础素养模块需要主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心和校园文化活动价值纳入其中,促进基础素质模块的中心平台建设,还要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和文体活动。要着重对职业素养模块进行合理的打造,职业素养模块涉及学生将来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素质,同时也涉及相关心理素质的培养。要将职业道德体系和职业能力训练纳入到教育当中来,为学生搭建有效的素质拓展平台。在此基础上综合开展和学生专业素质相关的训练,比如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活动、举办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建设大赛、营造创业校园文化等。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就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途径的体系构建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探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工作,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以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健.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34):28-30.
1.职业敏感度。职业敏感度能够体现关系到高职院校毕业生是否能适用人力资源市场的需要。职业敏感度也是考虑一个人职业素养的首要条件。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学习与培训,对其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是否存在联系这个问题上认识普遍不够。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8%,大学二年级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25%,大学三年级参与课余的职业学习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45%。大学一年级学生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大学二年级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等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43%,大学三年级持有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72%。通过调查走访发现,不管大学一年级还是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均没有深刻的认识,普遍都是通过教学过程所学习的知识来对所学专业进行判断。
2.招聘信息关注度。招聘信息关注度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期望值以及学习的方向。通过调查发现,大学一年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为0。大学二年级学生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2%。大学三年级通过浏览网站、阅读报纸等方式了解招聘信息的人数为89%。对了解招聘信息的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走访,发现了解招聘信息的高职院校学生中,其关注比重最大的是招聘单位,其次是薪酬,很少有对职位本身的信息关注。
3.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一个人在职场上能否取得发展的必要因素,也是学生积极应对学习和工作的一种能力。通过调查发现,大一学生在学校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23%,大学二年级学生在学校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45%,大学三年级进行实际操作教学过程中能自己动手单独完成实际操作任务的比重占同年级调查学生的79%。
4.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要求。虽然高职院校学生未能参加工作,就算是从事暑假工工作或者兼职的情况,也不能真实体现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的情况。但是,通过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以及学校规章制度遵守程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大学一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4%,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55%,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1%。大学二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18%,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62%,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20%。大学三年级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8%,基本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54%,不愿遵守或者忽视学校规章制度的人数占同年级调查人数的38%。
5.理论知识转化能力。理论知识转化实践的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适应工作所必备的条件。通过调查发现,有占调查人数63%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认真听课,有占调查人数总数3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选择性的听课,还有5%的学生没有认真听课。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4%的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知识课程难度高,自己无法理解和掌握知识。
二、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分析
1.职业敏感度普遍低是高职院校学生消极心理带来的影响。通过高考的分流,普通高校与高职院校的生源通过高考分数线进行了分类。众所周知,普通高校的`录取分数线高于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这样公开的事实,给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带来了一种暗示,高职院校学生无形中会认为自己与普通高校学生差一个等次,其所带来的职业预期也低于普通高校学生。这种消极的心态带来了学生的低沉和将来职业需求层次的降低。高职院校学生在其学生时代没有对职业生涯进行很好的规划,自然谈不上有的放矢的关注招聘信息并通过招聘信息查找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对招聘信息关注度低也是消极心理所带来的影响。部分学生仍然没有脱离父母的关照和影响,认为将来的就业还是需要关系、需要父辈的指引,所以对就业信息以及动态关注较少。在对招聘信息关注的过程中,对招聘单位的关注度最高,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没有明确的规划,招聘信息中的用人单位固然是应当考虑的原因之一,但不能是首要原因,并不是高职院校所有学生都能在名声显赫的用人单位中找到一席之地,能够让自己找到发展之路、提升自身能力的工作才是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选择。
2.独立思考能力缺乏是学生自主意识不强导致的。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高职院校学生也不例外,从小就形成了以考试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大部分学生均以学期期末能够顺利通过考试为目的。这样被动的学习模式,自然无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就无法融会贯通。
3.职业道德是一个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在学校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社会要遵纪守法,工作过程中要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这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当然,当前社会风气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纪律性。父母、教师等的道德水准能够影响到学生的遵守纪律情况。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能够更好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其实也能反映出学校的管理存在着一些漏洞,大学一年级学生新来乍到,无法发现规章制度的漏洞,所以选择严格遵守。学生发现漏洞或者是学校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将会导致学生遵守规章制度的情况恶化。
三、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对策研究
1.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高职院校应当在建立健全心理咨询室的前提下,进一步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教育。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咨询仅仅是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或者疑惑进行咨询和指导,是被动的、消极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普遍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都能有积极的心态。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信息渠道,通过建立聊天室、qq群、微信群等现代化手段,多元化的疏导模式能够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和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教育,让学生能够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2.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当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就业指导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紧密结合就业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例如有些学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就强调要先就业然后找工作,也就是说先随便取得一份工作,然后在工作过程中再去发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也是一种典型的消极心理。就业指导过程中,虽然应当教育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好高骛远,但是应当指导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学习的专业,并且根据自己的需求对职业生涯提早规划。只有提早规划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才可能让自己在将来的工作中找准定位。
3.培养高职院校的积极健全人格。积极健康的人格是职业素养的保障。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健康的人格是良好心理素质的必备条件,人格的良好特质是良好心境形成的必备条件。只有具备良好心境,才会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有效地遏制消极人格的出现,才能保障我们心理健康。所以,学生应当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引导、学校的激励措施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参与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
4.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水平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一种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的服务。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息息相关,学校规章制度是否能严格执行、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所以,高职院校应当提高教学水平,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措施,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知识,并能让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能力。通过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让学生能够遵纪守法,为将来在工作过程中能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洪冬美.大学生知性化生存的心理困境及其超越[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大学本科毕业生严重“过剩”,再加上金融危机的`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这种就业机会非常难得的形势下,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来之不易的求职机会时,仍然不知道如何去争取、把握和选择,甚至出现困惑、迷茫等现象.这样势必就加重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难度.深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自身的技能、兴趣、爱好、特长、知识、经历等职业特点没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更没有根据自身的职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及早地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作 者:刘勇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 刊 名:中国电力教育 英文刊名:CHINA ELECTRIC POWER EDUC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G71 关键词: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养
一、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
职业素质是一个人从事职业活动的基础,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基石。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指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养,娴熟的职业技能,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良好的职业道德
旅游行业是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旅游从业人员素质高低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旅游从业人员的行为和品德往往被视为旅游企业或城市形象的缩影。旅游业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来自世界各地,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除了要有较高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和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有服务意识。因此,旅游从业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2.扎实的旅游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是高校旅游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方面的素质,学生必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主客体、旅游构成、旅游功用、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发展趋势等相关知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酒店、旅行社、海陆空交通运输、游览、娱乐等行业,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而每个行业中又有各种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工种,服务技能自然也各不相同。每个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才能更好地为游客服务。
3.深厚的旅游人文素养
旅游业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旅游服务人员要有较好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内容主要包括文学、艺术、语言、乡土地理、建筑园林、民俗文化、礼仪礼貌等素质,其功能就在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如果旅游从业人员知识贫乏,就很难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现状
1.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培养力度不够
当前的高校旅游教育大多侧重于传授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不太重视具体业务的学习,使得学生一开始就希望成为管理者,而不是被人管,因此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多存在好高骛远的思想。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虽然课程设置中有思想道德教育等有关道德教育方面的课程,但由于教师不够重视、教材陈旧、授课方式单一枯燥等原因,德育课难以发挥应有成效,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实践环节有待加强
首先,多数旅游高等院校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高校单纯地就旅游来设置旅游学科课程,仅局限于旅游景区、旅游饭店、旅行社等传统领域的范围,难以适应旅游产业飞速发展的需要。其次,旅游专业学生实习环节有待加强。专业实习是培养旅游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关键的一步,但由于社会、企业和高校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高校的旅游专业实习实际效果并不如人意。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条件不完备,大多数高校校内实践基地数量少,实践设施设备陈旧、落后、功能单一;校外实践基地数量不足、质量不合格,这也成为高校旅游教育教学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3.职业意识有待提高
职业意识是调节和支配职业行为的调节器,一个毫无职业意识的职业人是很难胜任一个工作岗位的。多数高校在职业意识教育方面认识不足,尚未进行系统的职业意识教育。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对旅游专业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是从事此职业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旅游专业学生,清楚地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以及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旅游业,明确发展方向,具备清晰的旅游职业意识。
三、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对策
1.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应注重营造德育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展导游、餐饮、客房服务技能比武活动和校园旅游文化节,把知识传授与道德熏陶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质,促使学生追求自身完善,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还应关心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第三,应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受企业欢迎、思想政治素质好的旅游行业高技能专门人才,教會学生如何为客人提供优质服务。
2.优化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目前旅游专业开设的20多门公共课和专业课程应当是必备的,但仅仅靠这些课程还远远不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应该对旅游教育基础课进行改革,压缩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学时数,增加学习初期阶段的专业课程,使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专业知识,夯实学生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把“人际交往”、“学习态度”、“服务理念培养”、“建立个人诚信”、“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职业态度”、“情绪管理”、“心态调整”等素质教育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职业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时刻环绕在师生周围,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3.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旅游专业学生不仅应该掌握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且应该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首先,职业技能的培养应充分发挥教学第一课堂、活动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作用,通过校内模拟、社会实践、岗位见习、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增长才干,培养学生的职业应变能力;其次,尽可能的完善各种模拟实验室,如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礼仪和形体训练室、旅游规划实验室、客房实验室、中西餐厅实验室、酒吧实验室、前厅实验室等。
4.强化职业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在旅游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简单说来就是发自内心的热爱。首先,从主观上加强对旅游行业的认同。学生应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就业前景以及旅游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并结合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制定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认识旅游业,明确发展方向,具备清晰的旅游职业意识。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知名旅游企业进行认识性实习,参加旅游考察调研、旅游策划等活动,增强学习旅游、热爱旅游、愿意与旅游业共同成长的决心与信心。其次,加强学生择业、创业、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类课程,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同时把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心理素质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使学生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为将来更好地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罗旭华.旅行社与酒店对大学生素质能力需求差异及对策分析[J].旅游学刊,2009(8).
[2]李逸凡,邹宏秋.职业素质教育的成功探索[J].高等教育工程研究,2010(02).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所谓职业素养, 是个人在劳动实践过程中, 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反映个人在身体、思想、心态、文化、技能、潜能、诚信、荣辱和责任等方面情况的内在品质。职业素养, 是高职大学生发展成为职业人所必需的基础, 是每一个职业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素养。
二、职业素养培育的方法、途径与措施探索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把学生的全学程划分为新生期 (第一学期) 、低年级 (第二至四学期) 、高年级 (第五、六学期) 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工作内容、目标要求、职责部门、责任人等, 做到各个阶段相互衔接, 工作内容各有侧重, 全部工作融会贯通。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学生特点, 突出职业素养教育重点, 循序渐进, 开展理想信念、责任纪律、诚信敬业、沟通协作、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的教育采取“五个教育训练模块”进行。在此基础上, 着力搭建“四个教育平台”。
(一) 搭建学生职业素养拓展实践平台
职业素养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灌输上, 更要落实在学生的行动之中, 应当通过强化实践环节来实现。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实现“六个一”目标, 即:制订一个规划 (学业生涯设计书) , 参加一个社团, 参加一次大型活动, 获得一本技能证书, 掌握一项运动技能, 交一份社会调查报告。在校期间做到“八做到、五学会”, 八做到:1.上课提前5分钟到;2.有事请假先办手续;3.上下课叫起立, 师生问好;4.课后值日生打扫卫生;5.着装整齐、仪表端庄;6.不在禁烟区吸烟;7.不在教学场所吃零食;8.整理自己寝室, 打扫寝室卫生。”五学会:学会鼓掌、学会起立、学会竖大拇指、学会说你好、学会微笑。
(二) 搭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人文环境时, 要将与学院专业设置有关的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将企业文化的精髓作为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源泉, 高职院校的学校文化内涵与特色才能真正创立和形成。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中, 不断加强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兴通讯、中锐华汽、深圳创想时代等友好合作企业的联系, 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确定和建立一批“生产实践实习基地”, 为开展学生职业养成教育和素质拓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三) 搭建职业素养展示平台
高职学生需要多鼓励, 多表扬, 多激励教育。因此, 要有意识地开展各项与职业素养有关的评比竞赛活动, 给他们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激励学生自觉地比、学、赶、超, 互相带动, 通过差异化发展最终实现共同提高。
(四) 搭建就业与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
培养就业素质, 要注重培养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创新创业素质, 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发现与捕捉机遇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在人才培养模式上, 注意提高学生运用和转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 加强实践教学, 强化与企业的合作, 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条件。
三、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保障条件
(一) 机制保障
1. 组织制度保障。
组织保障是基础。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职业素养教育指导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和部署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工作;同时实行联系责任制, 建立领导联系院系、部门 (分院) 负责人和教工党员联系班级、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联系学生的联系工作网络。
2.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
通过完善各项考核办法, 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 将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成效列入教师、班主任 (辅导员) 、相关部门 (院系) 业绩考核之中;考核结果与岗位津贴、职称聘任、评选先进等结合, 增强责任感和事业心, 提高工作质量。
3. 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机制。
建立科学、全面、规范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 通过量化指标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质的高低, 检验学校职业素养教育开展的成效。从社会、企业对高职生的看法、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感触等方面设置衡量标准, 掌握在校高职生职业素养现状。推行素质教育积分制度,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素质教育活动进行记载, 把相关情况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考核条件, 并与学生评先、评优、评定奖、助学金等挂钩。
(二) 人员保障
1. 班主任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优化、质量较高的班主任队伍。在班主任队伍中着力开展职业化团队建设, 重点解决高职院校班主任队伍流动性大、结构不合理、协作意识不强等问题。
2. 教师队伍建设。
课堂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主渠道主渠道作用的发挥, 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学识水平、改革的意识、创新能力、职业道德等,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加快教师的培训与提高, 尽快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满足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
3. 管理人员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 不仅需要适应高职教育的教师和班主任 (辅导员) , 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责任感和综合能力, 决定着办学质量和人才质量。办学思想与理念的提出、制度与机制的形成、工作的规范与落实等, 均由管理者完成, 因此, 建设一支懂管理、爱岗敬业、有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管理队伍, 是学生职业素质形成的关键。
4.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以“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奉献精神强、创新意识强”为学生干部选拔标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大学生骨干培训, 培养一支能在校风学风建设中起到模范引领作用的学生骨干队伍, 同时加强班级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配齐班子, 加强考核, 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保证。
(三) 活动阵地及硬件条件保障
1. 校园活动阵地。
充分发挥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校园宣传媒介的作用, 积极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注重引进和融入企业文化, 与合作企业联合举办企业文化展示活动, 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企业文化, 提前感受职业氛围。
2. 就业实习阵地。
高职院校必须开放办学, 要通过校企合作, 大力拓展实习基地。如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他们结合专业特点, 在中兴通讯、中锐华汽、深圳创想时代、江西万年青水泥厂等建立实习基地, 利用假期组织指导学生开展顶岗实习等, 实现学生毕业后就业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3. 素质拓展阵地。
依托校园内及校外素质拓展基地, 利用重大节假 (纪念) 日、重大活动担任青年志愿者等时机开展素质拓展训练,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协调能力。在各种实验实训活动中, 积极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培养和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 网络职业素养训练营。
建设大学生网络职业素养训练营。在学院网站开设大学生素质教育专题栏目, 创立素质拓展博客, 利用互联网, 整合网络资源, 开展职业素质教育。
5. 社团阵地。
加大各级、各类学生活动团体的培养、帮扶力度, 鼓励学生创办新社团。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平台, 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 高职院校要深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需求的理解, 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通过搭建各种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平台, 并着力构建职业素养的机制保障、人员保障、活动阵地及硬件保障, 从而促进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选民.如何培养职业素养打造发展基础[J].职业圈, 2007, (20)
[2]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3]兰先芳.职业素养教育:实现高职教育理想的必然选择--从日本人的职业精神看我国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
[4]周济.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职业技术教育, 2004, (18) :22.
目前,我国不少高职院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并开设了相关的职业指导课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信息,而且还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新生事物,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①学校、学生、家长没有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观念;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保障; ③学校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没有建立;④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组织; ⑤职业生涯规划的理念没有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支持理念;⑥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或由于知识储备、社会阅历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导致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往往实践能力缺乏,职业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劳动一线的.职业技术人才,注重的是对学生应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倡学以致用。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根据社会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增强学校体育教学的职业针对性。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社会化生产进一步向自动化、电气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前大负荷的体力劳动也逐步被局部的小肌肉群参与的小动作所取代,劳动者局部肌肉、关节的重复操作的强度不断加大。久而久之,就会使部分肌肉发达而使其它肌肉萎缩。高职院校是学生在校接受就业前教育的最后阶段,对其进行职业病的预防和运动康复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健康意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职业所需的体能、自我健身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将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高效率、快节奏的劳动竞争或职业转换中发挥良好的体质基础和心理状态。
1.2 学生从就业的压力要求体育教学必须促进学生职业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课,职业素养,培养途径
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关注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目标。探究专业课教学高效化与学生职业素养水平提高的方法,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做好职业引导,培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十分重要。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专业课教师要结合专业知识,给学生展示他们要面对的未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工作性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专业课,是教师实施职业素养教育工作的好时机。
比如,针对汽修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专业介绍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自己未来两至三年要学习的内容来自什么领域,涉及哪些方面。更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实际工作现场的照片、师哥师姐的个人职业发展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斗志,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
二、做好内容优化,提高专业课教学内容的职业性
专业课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当代高职教师反思专业课教学活动。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行业现代发展的需求、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个人教学水平去选择。以行业相关企业对各个岗位的工作能力要求为基础,坚持以真实项目为教学载体获取与展示学习内容。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内家应当以“够用、适度”为标准,过多无用内容的讲解,只会浪费学生的时间,无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设计适度且够用的教学内容,在专业课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丰富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才能保证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社会的进步,使得众多行业的内涵逐渐扩大,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提高。每一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当删减课本中老旧的内容,结合时代特征添加时代性内容。比如,在文秘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增加硬笔书法教学内容、电脑录入教学内容以及国内外礼仪教学内容。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虽然计算机已经成为办公的重要工具,但在一些特殊场合,个人写字的美观度仍然十分重要。像重要商务会议上的签字,如果字写得漂亮,能够给合作伙伴留下好印象,给下一次合作奠定良好的基本。从细节入手,发现更多企业对人才的新需求,优化专业课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专业课知识,提高个人职业素养。
三、优化课堂活动,于课堂活动中提升职业素养
专业课堂中的活动,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十分重要。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专业课将理论知识讲解视为重要环节,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需要教师优化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应当将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自己“退居二线”,做学生专业学习的帮助者。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表现个人能力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利用习得的专业知识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强化学生的自豪感,让学生积极参与专业学习与职业活动。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给学生做示范,而要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操作,让学生实践操作中感受个人专业能力,客观评价自己,建立下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如果学生在注射技巧方面存在问题,教师给学生时间在课堂中练习,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职业态度,有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
其次,教师要在课堂活动中传递职业信息。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让学生了解行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才能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地将理论知识转变成个人能力。就像在护理专业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沟通能力,教师要给学生讲解几个护理医患实例,让学生了解护理人员沟通技能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模拟情境反复练习,为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好预设。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将专业课教学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是高职教育满足社会需求的关键。利用专业课教学,让学生获取必要的职业能力,在职业素养培养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高职院校职业特色明显化的实践。
参考文献
[1]陈吉生,张汉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论文】推荐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07-20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05-29
高职院校学生礼仪教育的意义及途径论文10-08
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思考论文11-08
高职院校室内设计教学论文06-25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07-08
高职院校学生诚信问题调查问卷10-12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论文09-08
浅谈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