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方法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通用8篇)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 篇1

字数:3172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高职教师队伍建设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只有科学合理地调整和完善高职教师的学历、知识、能力结构,构建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高职师资的整体素质,激发高职师资的内在潜能,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才能使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

[关键词]高职教育 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 对策建议

[作者简介]张健(1964-),男,重庆人,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重庆40800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63-03

一、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按举办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三大类型。目前,公办高职院校教师基数庞大,师资整体水平较高,教师素质发展比较全面,但也有一些因为教师达标率低而面临摘牌警告的院校。从整体水平来看,目前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师资来源的渠道比较单一,专任教师的整体学历层次偏低,缺少企业工作的经历,外聘教师比例偏低,部分院校对兼职教师还存在重聘任、轻管理的现象。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发展周期比较短,年轻教师的比例明显偏高。在专任教师总数中,小于30岁的年轻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公办院校的比例。兼职教师大多直接来自其他普通高校的在职或退休教学人员,大多是负责一些普通基础课的教学,或担任班主任等学生管理工作,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专业教师实际比例并不高,可见兼职教师队伍的来源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具有校企合作的天然优势和机制保障,其教师队伍中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高职院校,是各类型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结构建设较好的院校。此类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相对容易,为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1.师资队伍尤其是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强化。尽管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要求,与教育部门有关“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要达到50%”的合格要求对照,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学历和职称情况看,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也存在差距。2005年全国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达到37%,而在独立设置的高职(专科)院校中,研究生学历教师的比例仅为13.4%;2005年普通本科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2.6%,而独立设置的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中的相应比例不到30%。从学历结构看也不合理。目前公办、民办和行业企业举办的高职院校中高学历、专业化的教师数量偏少,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到2005年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基本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2.“理论型”教师较多,“双师型”教师较少,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无论是公办、民办或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由于传统的“精英教育”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大部分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有职业资格证的寥寥无几,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普遍缺乏熟练的操作技能。高职教师大多是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导致从书本到书本的“理论型”教师较多,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偏小。据调查,我国高职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7%,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

3.资金投入不足,知识更新不够,教学积极性不高。由于高职院校资金紧缺,很大程度上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造成教师知识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教学质量也就不高,这已成为教学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导致高职教师积极性不高的原因有主观上的,也有客观上的,但主要的是社会地位低、待遇不高等客观上的原因。目前,国家对高职教育投入有限,主要靠高职院校自筹资金。由于社会还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家长不想把自己的独生子女送到高职学校,学生也不愿就读高职院校,结果是生源严重不足导致资金短缺,教师待遇也就上不去,进而影响了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4.培训投入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缺乏科学培养体系。高职教育虽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普通高校教师必须达到研究生学历的要求相距甚远,与《教师法》要求全部达到本科学历的任职资格相比,也存在着较大差距。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是一支非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因此,其转岗培训和在职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与必要。但长期以来,政府、主管部门和各高等职业学校虽然为此做了不少努力,想了不少办法,师资培训工作也在不断加强。但从整体上看,其投入力度仍不够,师资结构与水平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无法适应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培训重视不够,造成当前高职高专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年龄老化,信息社会化的素质和能力缺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

(一)教师培训需求显著提升,培训内容与形式更加多样化

“十五”期间,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师资培养培训活动广泛开展。据统计,“十五”期间参加培训的教师数超过教师总数的2/3,参加教育理论和教育技能培训的教师占到46.2%,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的教师合计约占已培训教师的50%。据调研预测,“十一五”期间,全国高职院校任课教师的培训量比“十五”期间约增加9.2%。除任课教师培训量增加外,教学管理人员培训数量也增长40%左右。教师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将更加多样化,任课教师培训的方式选择将主要集中在实训演练培训和理论培训上;从培训的时间看,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选择中、短期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水平;从培训的地点看,除了以往的高校和教育部培训基地外,到企业去培训也将成为教师的一个主要选择。

(二)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将促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家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强骨干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一批优秀教学团队,表彰一批在高职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特别将“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政策与办法,聘请一批精通企业行业工作程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兼职,促进高水平‘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列为示范性院校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还把“在示范院校开展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试点,加强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支持示范院校的改革试点工作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以达到在“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的目标。

(三)强化培养,增加兼职,促使“双师型”教师结构的明显调整和优化

首先,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计划将“培养和引进高素质‘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请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与能工巧匠,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作为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教育部还明确要求“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研究制定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这一切都将极大地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其次,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兼职教师,将显著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随着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逐步深入,高职院校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成为加深与企业交往的最常用的方式。再次,高职院校将加大从企业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专任教师队伍的力度。随着高职教育社会影响力的加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也会得到较大提高,这将成为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加入高职师资队伍的有利条件。最后,高职教育师资职务评审制度的改革,也将成为吸引企业人才成为高职院校专职教师的一个有利条件。

三、“十一五”期间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提高或调整高职教师学历、知识和能力结构

1.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高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是反映高职师资队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高职院校要尽可能地通过外聘、进修、内培等途径和措施,大力提高专任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学历层次。但是在努力提高用人标准时,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高学历,聘用一些重理论、轻实践的高学历者。应尽可能地聘用那些既有高学历又在第一线工作过的有实际经验的“双师型”人员。对于专业经验与业绩、职称与能力等各方面都很优秀,而学历尚达不到要求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可以聘为兼职教师,从而加快推进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对于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或者是刚从高校毕业到高职院校任教的高学历者,应进行岗前培训,给予他们实习和进修的机会,使他们接受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培养。通过这些措施,使高职教师不仅提高学历或学位水平,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业务水平。

2.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职教师必须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的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从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专业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基础文化知识越广,越扎实,越丰富,教师就越能发挥出他们的潜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实现从理论传授到实际操作所要掌握的知识,其他知识是与教师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上述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他知识是外围层次。高职教师需要构建自己向纵深拓展的、多目次的、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由原来的单一“专型”转变为“博+专+新型”的合格高职教师。

3.培养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能力。一是重组与更新现有知识的能力。我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结构进行了很大的调整,人才需求趋势走向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高职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也应按照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这就要求高职教师应具备能及时地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更新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以满足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二是强化实际专业操作能力。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专业问题,是高职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学习操作与学习理论不同,学习操作首先表现为动作模仿,而学生模仿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指导教师的操作动作示范,教师要想高质量地完成这项工作,必须具备能非常熟练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高职院校要发展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关键是要培养一支具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教师队伍。如果高职教师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就能从传递信息的烦琐任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新的问题,还能更迅速、准确地捕捉和获取科学前沿知识和信息,有利于教学和科研,有利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四是增强心理调控能力。由于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住房分配、教师与领导、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系列直接或间接因素的影响,给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其他职业群体更为严重。因此,高职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调控能力,才能以健康的心态和饱满的热情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五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能力。首先要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助于教师探索教育教学规律,突破传统观念,寻找新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要善于总结自己的工作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为自己规划出“最近发展区”,避免随波逐流和盲目发展;再次要注重终身学习。我们目前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产业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知识与技能的贬值速度加快。这就要求高职教师能够利用各种渠道,不断地学习、充电,以教给学生更新、更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二)构建实现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

1.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在高职教师队伍中树立起竞争意识,关键在于高职院校要引进一系列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使教师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以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全面真正实施“能进能出”的教师聘用制。改变以往“铁交椅”“铁饭碗”的传统观念,调动高职教师的积极性。二是完善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高职教师考核的内容除思想政治考核外,主要是业务工作的考核,包括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各个方面。其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针对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践教学必须成为衡量高职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项硬指标。同时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应该确立一个量化标准。三是实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改进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避免“人才单位所有”“学术近亲繁殖”等现象的发生。为有效构建教育人才高地,高职院校要制定“面向社会要人才,深入市场挖人才,不拘一格聘人才,事业福利留人才”的“四才”方针。通过实行人才双向流动制度和依法合理的流动机制,实现专、兼职相结合和优势资源共享的目的,逐步实现高职教师由“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

2.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完善“名师工程”,重视学科(专业)带头人培养,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要形成制度并在政策上加以扶持,从上而下统一认识,打破“论资排辈”“拉帮结派”等不良现象的束缚。要让中青年教师唱主角,用“一帮一”的办法,在老教师的传、帮、带下使中青年教师大胆地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任务。选拔一批政治思想好、业务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较强、在学术上已崭露头角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

3.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高职教学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因此,要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等方面给予激励性的政策,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既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又要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去积累实际工作经历以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对其进行锻炼和培训,尤其应侧重高技能型教师的培养,不断激发教师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积极性。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1.改革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聘制度,在职称评审中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强调实际的专业教学水平。人事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职称评聘工作的分类指导,单独成立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机构,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制定高职院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标准。一是对于既有较高学历又有突出技能的教师,在职称评审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二是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业教师按规定申请评定第二个专业技术资格,或申请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要大力支持;三是通过建立柔性流动机制激活教师资源,实现同类专业师资共享,如在职称评聘中对于在不同院校间互相兼课的教学任务.以及为企业和社区服务等其他成果予以承认;四是放宽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流通与不同系列职称的复合,鼓励普通基础课教师通过专业进修改行转任专业课教师。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专业课教师到对口的企业单位顶岗实践,进行真刀真枪的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促进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和提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专任教师到有关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或支持专业课教师通过行业特许资格证书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通过其他渠道和途径的培训考核,取得所教授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目前,我国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广大教学人员绝大多数是由普通高校教师转岗而来,他们从事传统的理论教学很有经验,但与现代化要求较高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做好这些人员的转岗与在岗培训十分必要,可采取脱产培训、进修、寒暑假集训、到企业挂职等多种形式,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自身高等职业化、专业化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 篇2

一、专业的设置

有的学校开设一些专业, 并非是针对于社会的需求, 或者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 而是照搬别的学校的专业的开设。比如, 这个大学有哪些专业, 或者说哪些专业很热门, 或者社会上急需哪些专业的人才, 马上我们学校也去开设, 却没有去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包括学校的校园建设等硬件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是否能够支持该专业的开设。盲目去跟随在别的学校后面, 失去了自己学校的特色。许多新生刚入校, 虽然选择了某个专业, 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这些专业的特点, 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专业的发展方向, 甚至有的专业的学生直到毕业, 还是不明白本专业的培养方向。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能做什么, 想做什么, 被动地走入了社会的就业大军中。部分学生之所以选择某个专业, 可能是受社会或者家人、朋友的影响, 或者是在学校所开设专业的招生限制下的无奈选择。这种现象对于学校的发展, 专业的建设, 以及学生的培养都是不利的。每个学校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 发展自己的办学特色, 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地方发展相结合, 培养地方所需要的人才。专业上需要不断加强建设, 同时在开学初期, 对学生做好专业教育, 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情况,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学生能够选择就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与课程, 激发了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能够积极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

二、课程的设置

有的学校虽然名称发生了变化, 但是有些课程的设置还是延续了原来学校的特点。我们都知道, 之所以职业教育发展较快, 是因为社会急需能够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的人才, 需要直接可以上岗工作的人才, 而我们传统的大学教育因为侧重于理论的学习, 所以很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较差。职业教育却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 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 可以满足社会及企业的需求。可以说, 社会就是高职院校的客户, 社会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只有满足了社会的需求, 学校所培养的学生才会供不应求。但是有的时候学校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学校的课程设置并没有针对性地发生改变, 可能还是中师或者技校时候的情况, 这样并不是真正实施了职业教育。我们应当去社会调研, 去进行需求分析, 要明确地了解社会的需求, 企业的需求。通过社会的需求分析, 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学到切实可用的知识, 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 成为社会的紧缺人才。而不应当延续以前的课程设置, 或者是照搬别的学校的办学模式, 应该形成自己学校的办学风格。在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方面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 重视技能的训练。因为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才是他们在求职中获胜的优势。所以, 高职院校一定不能忽略了职业院校的优势所在。

三、教师的观念

有时学校虽然提升了, 但是教师的教学观念并没有发生变化。有的教师仍然采用几年前, 甚至是很多年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 一份教案可以用好几年。有的老师一上课, 就开始照着书或者ppt读, 直到下课铃声响起, 根本没有注意下面有些学生已经呼呼大睡, 或者在学习别的科目, 或者在窃窃私语, 或者人手一部手机低头刷屏, 忽视了学生, 忽视了与学生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对上课失去了激情, 学生也对上课失去了兴趣, 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 既不利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 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有的教师, 习惯了知识的传授, 却容易忽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特性, 不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学校来说, 学生的能力, 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思考能力等等都是学生求职必备的, 也是现在的企业、公司所需要的。如果学生习惯了接受, 习惯了聆听, 习惯了仅仅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甚至是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完成作业, 那么一旦毕业, 走上工作岗位, 是很难适应工作单位的要求的。所以, 我们教师要转变观念, 要从传统的观念中走出来, 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改变以培养知识为主的教学目标, 给学生更多的引导, 让学生去思考, 去探究, 去协作, 去创新。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培养学生的能力远远比让学生单纯地接受知识要重要得多。为了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 提高教学的效果, 作为教师,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改革。

(1) 课堂教学的改革。在目前很多学校的课堂上, 教师是处于一种权威的地位, 是不容侵犯的。课堂教学中虽然也有教育信息的沟通过程, 但一般说来, 其沟通程度较差, 学生很少有发言的机会。一般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灌输大量的信息, 学生必须认真听讲, 认真做笔记, 而学生提问、争辩则是极少的, 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常常是被制止的。这样就造成学生过多地依赖教师, 处于被动的地位。教育活动中教学信息的传递应该是双向的, 既有教师向学生传输信息, 也有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反馈信息, 并给予学生反馈评价。只有这样, 师生配合默契, 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否则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 知识记忆的很好, 但是表达的能力, 组织的能力, 质疑的能力却不好, 甚至不会去思考。所以, 我们的课堂需要改革, 需要让学生有表达的机会, 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探讨。要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认知能力与探究能力。以教师为主导, 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同时, 教师还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与合作者, 是学生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实施者和学生精神家园的守护者。我们要建设一种比较和谐的课堂环境, 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创新, 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可以很快适应社会, 满足岗位的需求。

(2) 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上, 要改变完全依赖教材的思想, 特别是几年来只使用同一本教材的情况, 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知识进行适当调整。对于一些已经过时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大胆改革, 大胆更新, 给学生及时输入新鲜的血液。教师可以更换新的教材, 或者是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根据教学需求、教学目标和教学经验自编教材, 以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碗水, 教师必须有一桶水, 并且是新鲜的。作为教师要及时更换桶中之水。所以, 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 不断充电。及时了解任教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知识,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提高自身的能力。能够有渊博的知识, 新的知识, 传授给学生, 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3) 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法为主的课堂教学过程,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方式。倡导创设情境法、问题导入法、师生交流法、提问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堂中, 而不是一味聆听, 一味接受。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和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探讨,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感受到学习的真正乐趣。经常提问学生, 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及创新意识。对于实践类课程, 更要尽量给予学生实践练习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对学生耐心细致, 积极鼓励学生, 赏识学生。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与耐心。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综上所述, 对于高职院校, 不能照搬以前的中专或中师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要进行适当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探究能力、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郑永柏.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

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方法探索 篇3

关键词 “两课” 互动式教学法 实践教学

“两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各级各类大学生的必修课,对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具有重要意义。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其目的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除了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之外,“两课”教育教学也不容忽视,只有搞好“两课”教育,才能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建设人才。但是高职院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大多数学生对“两课”学习态度消极,缺乏主动。而教师们面对课时任务的压力,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更多的教学内容,不少教师只好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填鸭式、生搬硬套”等等。教学方法和方式的单一使学生更加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两课”教学方法,提高“两课”教学效果,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两课”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实际情况,我认为在高职“两课”教学中,课堂教学应以互动式教学法为主,辅之以多媒体技术,此外,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力度,使之融入“两课”整体教学之中。

一、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使教与学双方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充分作好课前准备。课堂上利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互动式教学法的主要形式有:

(一)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联系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典型实例,引发学生学习、思考的兴趣,培养他们认识、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 案例的组织非常重要,案例既要符合教学内容, 又要有现实意义。现在的学生非常注重现实,因此,案例一定要来自现实生活,尽量多选择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案例,尤其是那些学生将来可能要面对的实际情况,这样,对学生来说才具有吸引力,才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二)问题教学法

所谓问题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出问题,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针对此问题总结分析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这种形式的教学中,要注意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普遍性,难度要适中,不但能抓住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要有解决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作用,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融入到问题中去,积极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教学法对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明显的优越性。

(三)讨论法

所谓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准备论题,组织学生讨论或者辩论,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把握知识。这一方法要求教师在课前要事先公布论题,让学生在课前找资料、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师针对此论题也应该了解大量的信息,掌握较多的材料。课堂上,教师既可加入到学生的讨论、辩论中,也可作为旁观者,在学生热烈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理性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加深课堂讨论在学生头脑中的烙印。

当然,这几种形式在实际运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多媒体课件能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把“图、文、声”诸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以声音、色彩、图像、动画等多种手段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引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并且它能在短时间内把大量的知识、信息传授给学生,便于知识的理解、巩固。因此教师要改变仅僅依靠嘴巴、黑板、粉笔等常规工具的教学手段,合理利用多媒体这一现代技术辅助教学,化抽象为形象,更加高效地进行知识的传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边看、边听、边思考,进一步增强教学效果。

三、加强“两课”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中,实践教学占“两课”教学总学时的比例非常少,而社会实践能有效地深化理论学习,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所以,要使学生及时地把所学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就必须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使实践教学制度化、规范化。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形式,例如采取与企业、社区、行政机关等建立长期的、相对稳定的“两课”教学实践基地的形式、社会调查的形式等,把实践教学融入“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中去,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是个特殊群体,“两课”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以加强“两课”的吸引力,力求取得“两课”教学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延华,试论互动式教学法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7,(5).

[2]周菲菲,摆脱高职院校“两课”教学困境的对策[J].学习月刊,2006,(8).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探析 篇4

论文摘要: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

所谓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目前,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淡薄这一问题十分普遍。因此,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差,难以承受繁重的专业理论学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学习情绪低落。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变化了的学习生活环境,树立坚定的职业意识,就必须从实际出发,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帮助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切身体会到职业意识的重要性并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反过来可以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这样使学生尽快形成爱高职院校、爱专业、懂就业的良好职业意识。

1强化职业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职业意识

实践性教学活动贯穿于整个学校生活之中。学校应抓住新生入学的有利时机,开展培养职业意识的系列教育。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开放所有实习基地、实验、教学场所,向学生介绍学校的专业机构,展示办学实力;同时向学生介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史、学校的发展状况,通过橱窗、板块宣传等形式向学生形象地介绍教学及实习成果;介绍个人成才经历和接受职业教育的意义,聘请历届毕业生中的成功创业典型回校现身说法;邀请实习单位领导来校做报告,提出职业要求和希望,进行成才教育,分专业组织参观企业生产和工作现场,使学生切实了解和接受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通过丰富多彩的系列教育活动,可以使学生逐步站在理性的高度认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成才的可能性,增强学习专业的自豪感和职业的光荣感。

2完善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意识

高职教育必须要高举“实践”的大旗,通过各种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实习与实训,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在职业竞争中,以这种重要的职业意识脱颖而出,获得社会的认可。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主动接受社会实践锻炼。在课内的学习,教师要时刻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习与运用的一致”这一准绳,使学生灵活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在课外,教师要创造各种到实践中去的机会,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以及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直接的实践感觉、实践把握,发现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一些日新月异的变化。同时,还要带领学生经常到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去,使学生从多层面了解行业、了解社会,向社会学习,帮助学生在无形中建立自己开放的、具有学习功能的判断体系。通过这样一系列潜移默化的行动,学生会养成一种主动接受实践考验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会自觉地认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实践意识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3遵守实习规章制度,培养学生责任意识

针对化工生产的行业特点,在学生参加专业实习时,让学生知道在实训场所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什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做的每件事情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所担负的责任,是保证学生能获得良好学习机会、掌握专业技能的前提。为此,教师在学生进行实习之前,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对实习工场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制度的学习,明确学生实习期间的各项责任。第二,对于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体现出的技能方面的长处和不足,要教育学生应懂得相互取长补短,尊重与帮助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 4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强化学生职业意识

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或学习目的不明确,实习时就产生了不愿做、没有好工作就不想做的想法。为了帮助学生消除这类消极因素,更好地完成实习任务,给学生开设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职业指导、人生观、法规条例、职业素质以及面试应做哪些心理准备等课程,帮助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对学生开展敬业教育,使其克服行业偏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职业观和成才观以及平凡职业的荣誉感,让他们懂得社会上的每一分子,都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平凡的工作中努力,也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学生实习期间,实习指导教师如果能定期抽查、巡视各实习点的工作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往往更能产生较好的实习效果。因为这样既便于发现和处理实习中出现问题,又可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教育。在抽查巡视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的最大的思想问题就是:到达实习单位后,发现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特别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如果工作条件相对艰苦一些时就会产生辞工不干或自行“跳槽”的想法。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我们就帮助学生耐心分析,指导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立足,后立业”的观念。通过加强实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的培养,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奠定好必要的思想基础。

总之,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是其职业意识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可忽视。实践教学只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希望通过不同途径学习和探索,最终能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素养,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的姿态,迅速适应岗位,成为合格的毕业生和现代化建设的专门人才。需要强调的是,实施实践教学,培养职业意识一是要及早进行,提前让学生进入角色,这样才会真正有所收益;二是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职场必修――高等职业教育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训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

[2]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3]陈莉.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训练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xx,(10).

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要点分析 篇5

摘要:在新课改推动和改革下,也给我国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同时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具备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在高职院校中,体育武术教学不仅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还能实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的目标。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要点和策略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要点分析

在新时期下,我国已经步入了素质教育阶段,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还要重点关注学生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身体素质。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武术教学获得了一定发展,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对于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健康成长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全面发展内涵,所以我们一定要将体育武术教学重视和应用起来,并将它的教育价值发挥出来。

一、体育武术教学的概述

(一)体育武术教学的内涵

体育武术是一门全新课程,其是体育、武术以及音乐的有机结合,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体育武术教学,不但能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自身武术水平,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和成长,也[1]正是因为体育武术的特点,所以受到很多学生的青睐。

(二)体育武术教学的意义

体育武术教学通俗易懂来理解,其实就是将体育与武术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体育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而武术有保持体态的作用,将两者进行有效的融合,可以在基础作用上,提高应用价值。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会在教室中完成对知识的学习,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身体锻炼,影响到他们的发展。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要全面健康的发展,所以在体育武术教学中,其不只是可以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受到武术作用影响,还可改善学生的形态和柔韧度,帮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自信的身体。而且通过身体锻炼,还能促进学生身体的血液循环,活跃大脑机能,提高反应力。其次,在体育的作用下,使学生审美能力增强,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素养。不但实现了对我国武术的传承和弘扬,还提高了学生的肢体协调性;最后,在体育武术教学中,男女之间的相互协作,可以改善学生的胆小、懦弱的心理,减少学生因为性格而远离群体,缺乏合作的意识。也就是说,可以在培养学生心态的同时增强其对团队协作的重视,让他们更加自信、积极的学习和发展。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武术水平存在差异性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性较强的武术训练,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是接受过武术训练的,所以学生之间差异性会很大。再加上高职学生都已经成年了,所以他们在练习体育武术的时候会因为身体因素,无法更好的练习体育武术,如肢体协调能力、柔韧性、肌肉能力等,都是会给体育武术教学带来困难。最终会因为学生之间的差[2]异性影响到教学效果。

(二)学生缺乏参与体育武术教学的意识

就目前的体育武术教学来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训练的意识并不是很强,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受专业训练的影响。由于学生专业武术基础较差,再加上武术本身存在难度,因此学生对体育武术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降低,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也就无法提高;第二,对体育武术教学不够重视,所以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在传统的高职院校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和学生都会更加重视专业能力的学习,并未切实意识到体育武术教学的重要性以及优势所在,只是单纯地认为其可以活跃气氛,业余爱好罢了,所以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新时期下,就业压力非常大,学生受传统教育的思想,会更加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将更多的时间应用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导致对体育武术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

(三)体育武术课程安排的时间少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来说,都是三年制教学。因为学习时间比较短,专业知识内容又比较多,所以在课程的安排上并不会给体育武术教学安排很多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想要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对体育武术教学的认识,并投入到体育武术学习中,是不现实的,也会存在很大的困难。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体育武术课程安排时间比较少,缺乏对体育武术的认识,仅停留在基[3]础阶段,也是会影响到学生体育武术水平的。

(四)教学观念过于传统,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素质教育下,体育武术对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是很有大帮助的,所以被高度重视和应用起来。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中,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体育武术教学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此外,在教学活动展开的时候,教学方法也比较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热情和兴趣。教学内容也比较浅显,无法实现教学目标,无法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要点分析

(一)学生武术水平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武术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但要求学生具备体育能力,还要具备基础的武术功底。众所周知,在高职院校中,专业是非常多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体育武术课的时候,是有很大差异性的。如,对武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体育武术老师会更加重视传授学生的体育能力,因为武术教学对学生的难度系数要求并不是很大。而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武术功底,所以在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虽然其他专业学生对体育武术学习也有很大的、浓厚的兴趣,但由于自身因素不得不放弃学习,或者很难达到学习目标。自身因素包括兴趣、身体素质、肌肉能力、骨骼软硬度等,都是会影响到体育武术教学质量的。因此,想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的体育武术教学效率,老师一定要提高学生武术基础和水平,将其作为教学要点来展开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老师的教学意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想要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效率,还需要将老师的教学意识和学生的学习意识。体育武术教学与体育教学存在很明显的区别,体育武术教学要求学生有武术功底,但是在实际的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中,很多学生在选择此课程学习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任何的武术训练,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是,甚至会因为困难而放弃学习。很不利于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素质教育的培养,这种在困难面前低头、退缩的人也不是我国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培养的人才。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老师具备正确的教学意识,并积极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为教学要点,使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可以更好地展开。

(三)加强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老师想要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提高体育武术教学效率,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这也是体育武术教学的要点之一,对提高学生的体育武术水平也是很有帮助的。在新时期下,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已经被应用到各专业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武术老师也应该正确应用,要通过它的应用给学生带来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培养学生体育武术能力。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对武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给学生带来全球优秀的武术作品,通过学习和分析,将其正确应用在体育武术教学的实践中。最后,还需要通过对经典动作的总结和反复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教学,这样不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育武术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还能促进教学的深度,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激发出来,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四)体育武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对于高职院校的体育武术教学来说,动作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要点之一。如果单纯地进行武术教学,动作会很软,失去支撑力;单纯的体育教学动作又过于生硬,缺乏美感,所以都无法有效、正确的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体育武术教学既具有武术的美感、艺术感,又具有体育的阳刚之气和魅力。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体育武术动作的教学质量。如,在武术教学中,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抬头、挺胸、收腹、肩平、膝松等动作要领,要培养学生自信、落落大方的姿态;在体育武术教学中,要重点关注不同武术的特点、神韵、风格以及表现形式等。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老师还需要在体育武术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武术风格和表现,为学生设置不同的音乐背景,不但能加强和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意识,让学生在音乐和体育武术的结合下,更好地体会两者的关系,最终实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因此,需要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动作教学作为教学要点,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策略分析

(一)完善体育武术教学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对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来说,是要以实用性为主,毕竟学生面临的是就业问题。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武术教学在高职院校中不但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还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体育武术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都很有帮助。所以在这些内容的约束下,需要老师要对现有体育武术教学的课程体系进行完善,要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教育目标。在设计和完善教学课程的时候,老师需要加入一些审美元素、实践应用能力以及一些新的武术方法和理念,要实现和满足学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此外,在课程的安排上,要将体育与武术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要保证学生可以在了解体育武术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课程的安排具有实用性。最后,还需要重视一点,就是要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出来,在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中,要尽量对灌输式课堂教学进行避免,要给学生带来更多的选择性,选择更具有实用性的体育武术教学,进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这一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专业知识、基础能力不足的学生,老师需要[4]采用激励策略将他们的潜在能力激发出来。

(二)加强师资团队的建设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老师的作用非常重要,教师教学能力、水平会对教学质量带来直接性影响。特别是对于体育武术课程,其对老师的要求会更高。具体主要从以下方[5]面展开:第一,转变固有教学观念,是展开体育武术教学的基本条件。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武术教学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是仅国家教育部门重视起来,学校不够重视,是没有任何作用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校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也只有学校将其重视了起来,才能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将体育武术教学重视和实施起来;第二,要加强对体育武术老师的培训,提高武术教师自身的专业性素养和能力。对于体育武术教学,虽然它是一门新型的应用课程,但也是会随着时展而变化的。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武术教学不但要具有实用性,还要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只有老师具备和掌握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能力,才能带领学生一起迈入新的台阶,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第三,要对考核机制进行完善。俗话说得好“有竞争力才能有压力”,这句话也同样适合老师,学校想要为学生建设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考核制度是必不可少的,对于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水平有着促进作用。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以往常规教学方法已经不再适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了,尤其是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如何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应用在体育武术教学中是老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和素质水平的提高。为此,教师则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完善和创新,教学期间,老师可以将多媒体教学重视起来,给学生播放一段体育武术,让学生可以通过对视频的观看进行正确的赏析;老师也可以将不同国家的体育武术资源进行整合,让学生通过对比提高自己对体育武术的认识和理解,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了检验学生对体育武术要领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对不同地区、国家的体育武术名称、规格以及要领等内容进行表述,并将容易出现错误地方进行阐述,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体育武术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高他们体育武术的水平和[6]能力。

(四)将实践教学的重视起来

在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中,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是促进学生体育武术水平和能力获得进一步提高的重点所在。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训练和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对于教师,通过对学生实行实践指导,能够在提高其理论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当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以小组练习、班级合作练习等形式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结束语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体育武术教学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关键作用日渐凸显,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所以老师一定要将体育武术教学重视起来,并要通过体育武术教学帮助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霜.浅谈高职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武术教学[J].农家参谋,2020,No.651(7):298-298.

[2]宋倩.浅析高校体育素质教育中的体育武术教学[J].当代体育科技,2019,9(11):137-138.

[3]李鸿鸽,郭思化.体育武术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10):142-143.

[4]陈春梅.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武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90-91.

[5]宋王芳.高职体育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8):248-248.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模式教学 篇6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分模式教学

随着高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个体差异大、数学基础差使得传统高等数学教学难度不断增大,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高职院校高等数学改革的新方式即高等教学分模式教学方法.文中对分模式教学方法产生的必要性、概念、好处进行探讨并且提出了对于分模式教学方面的几点思考.

作 者:王艳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基础部高数教研室,西安,710065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642关键词:分模式教学 高职 高等数学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调研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调研,云模型

一、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研究的意义

(一) 评估研究的实践意义

1) 国内很多知名人士都在对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出了很多想法, 很明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存在很大的问题, 能否及时改进呢?本文的评估方法可以准时的、科学的、精确的呈现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的优劣及哪些方面存在问题, 给高职院校的领导提供了决策的参考依据。2) 本评估方法不仅可以应用到教学质量的评估上, 也可以应用到其它领域, 给出参考决策的依据。

针对《重庆市贯彻落实国家九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意见》, 明确我市将重点发展七大产业, 利用支柱产业来带动重庆市经济的发展。而本课题研究的成果除了可以应用到重庆市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 同时也可以考虑应用到重庆市的支柱产业的质量评估, 例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等, 从而对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也发挥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 评估研究的理论意义

本文在技术上利用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的思维, 将计算机模拟技术运用到不确定性推理的研究中, 其成果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上, 这是人工智能云模型的研究方法的突破性应用, 笔者通过搜索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文献, 发现国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将其成果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上,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工智能云模型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标准调研

(一) 辽宁省校级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我们国家的高校到底需要何种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现在很多专家人士都在反思, 为什么我们培养的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很差?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不能达到企业公司的要求, 我认为在各种因素中高校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而要想提高必须有对应的措施, 例如:辽宁省校级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制定的非常标准, 其考虑到了高校的实际情况、实际因素, 一定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值得推广。

(二) 重庆某一职业学院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在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准中, 领导的作用占的比重要大些, 领导的作用体现在学校的发展方向的知名、学校里教学的人才和管理的人才能不能留得住、能不能有学校发展的眼光、教学质量的监控能否执行到底等, 师资队伍是一个学校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的关键因素, 主要体现在职称比例、国家级省级的项目、学历的比例等, 特色专业的建设也是一个重要指标, 现在社会发展飞速, 需求的人才非常多,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建特色专业, 这样学校才能发展, 才能为社会提供适合的人才。

三、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

(一) 研究方法

1) 文献分析法。在本项目的研究初期要搜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 主要利用知名大学的图书馆图书资源和网络信息平台;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有关不确定性推理的基本理论知识、推理方法等采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3) 理论分析法。对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可行性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进行;4) 模型检验与实验研究方法。建立基于计算机模拟技术对不确定性推理研究的模型, 并对该模型进行检验, 确定其可行性;5) 实地调研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实地调研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 这样可以保证项目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全面性、科学性等。

(二)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三) 采用云模型理论作为研究方法

天空中漂浮着很多云, 云的形状不定, 云的大小不定等等, 以上是自然世界中的云的特点, 我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先生在统计数学和模糊数学的前提下提出了云模型理论, 该理论在评估方面应用很广, 它能够实现定性到定量之间的相互转换, 而本文恰恰利用云模型理论的这个优势, 将其应用在高校的教学质量的评估上。

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方法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 应用前景

本文研究成果应用空间广泛, 具有一定的推广性。研究的成果应用是重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 同时也证明了基于计算机模拟的云模型的这套研究方法可行, 因此我们可以将它们应用到煤矿的环境评测、水库的整体性能评测、生物工程方面等。因此本文研究的成果可以考虑应用到其它的产业的质量评估, 例如: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业等, 从而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

(二) 预期经济、社会效益

本文的成功研究将产生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将其成功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评估上, 注重了项目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改进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方法, 提高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 加快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就推动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2][奥]张宁.从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历程看中国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 2009.

[3]马鸣远.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4]钟文.不确定推理在多源信息融合中的若干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2001.

[5]李德毅.不确定性人工智能[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5.

[6]李德毅, 史雪梅, 孟海军.隶属云和隶属云发生器[J].计算机研究和发展.1995.

高职院校教学方法 篇8

【摘 要】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尽管人们早就对高职院校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所认识,但针对“问题学生”这方面的改革至今仍步履维艰,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所以,针对“问题学生”的新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改革创新,作为教学论的一个重要范畴,也作为教育理论现实化的重要形式,是我们必须重点探讨的一个课题。

【关键词】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     “问题学生”

我国职业教育倡导的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以培养学生技能和职业岗位应用能力为主,具体体现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专业技能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尤其是现今,随着各大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注册录取招生政策的改革,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高校的校门,层次参差不齐。因此,针对“问题学生”,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方式是注入式传授,以讲授法为主,其学习方式就是死记硬背,根本无主体性可言。尤其是“问题学生”,上课不听课,下课不复习,整个学期下来,所学知识寥寥无几,走上工作岗位后理论知识一片空白,无法胜任工作。近几年来,各大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自我更新知识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应由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开展对学习理论的研究,结合大多数“问题学生”自身的特性,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与课本理论相融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重视起对学法的研究。学生不能跟随老师学习一辈子,因此,学法的掌握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时的需要,而且更是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二、突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实验,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学方法重教轻学的观念,同时也动摇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体系。教师具有主导作用,但不能“主宰”教学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更应注重的是心灵上碰撞,所以教学的本质应该是交往。教师应做到:1.转变教学观念,做到师生平等交流;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现师生多向交流;3.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维;4.培养学生的探究心理,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5.设计开放性的小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教师要鼓励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肯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出的一切结论,赞扬学生在课堂中一切探索、创新、发现行为,确保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满信心,主动积极地参与,这样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交流互动。

三、突出教学活动的生命性

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模式重知轻人,教学过程富于理性而单调乏味、逻辑严瑾而枯燥无趣,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而无求知欲望。用这种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却不一定有追求真理的热情态度,有刻苦勤奋的表现却不一定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毅力,能遵守教学规范和纪律却不一定能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却不一定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新型的教学活动应该能够触及“问题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兴奋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我国以叶澜先生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家将人本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为“生命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为了人们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一种社会活动”,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分门别类知识的增长,而且是具有生命活力的人的生成”过程,强调课堂教学应当是一种生命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升了智慧,而且会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意志受到锻炼,潜能得到诱发,精神世界得到丰富,创造力得到解放,主体性得到提升。

四、突出教学方式的现代性

我们身处信息社会、网络时代,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为教学提供了许多先进的教学技术、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许多新教法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应运而生,如发现学习法、暗示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图示教学法等以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主张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体验式学习以及影响较大的情景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自学辅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在网络多媒体教学条件下,学生既可以独立自主地学习、探究和发现,也可以采取有指导的发现和探究学习,可以自主检索文献,查询信息,调取相关材料,也可以同教师或同学网上交流和协商,自由陈述不同意见,表达见解和疑问,还可以在虚拟实践活动中进行练习和作业;教师的指导、评议、反馈强化可以个别化、及时化,也可以在线“旁观”无组织的自由学习。

综上所述,我们要针对“问题学生”重点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与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多方面、多方位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316-318.

[2]甘剑梅.关于教育起点观的哲学阐释[J[.教育研究,2003(1).

[3]靳玉乐,李森.现代教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160-162.

上一篇:我外公的少年故事作文下一篇:马钢集团协同办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