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2024-06-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精选8篇)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1

课程考试管理作为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亟待进一步改革与创新。

应树立现代化考试观念,形成多元、过程的考试评价方式,实行全程化的考试管理制度,构建学生参与的考试管理工作评价体系。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考试改革 考试观念 考试管理评价制度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持续稳定,中央政府面对人们对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作出通过省市共建,地方组建等方式,依托地方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这时,部分高职高专、师范高专、教育学院、成人高校等地方院校通过合并或者单独升格成为本科院校。

据教育部网上发布的数据,19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共597所,其中地方所属390所。

而截至5月23日,全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已达820所,地方所属本科院校712所。[1]十二年间,新建本科院校数量急剧增加,占据全国同期普通本科院校的27.2%。

这些新增的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地方化和大众化发展的使命。

与学术研究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不同,这些新建本科院校把自身定位于教学型或者教学研究型大学,以教学为主,为地方培养各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建校之初就有着转换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

各院校积极探索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改革。

但是对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手段―课程考试没有太多关注。

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的素质、能力的评价的方式没有改变。

一、课程考试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高校教学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然而教学工作促进学生的发展程度或者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状况不能通过教学自身给予定夺,而是需要特定的评价手段。

课程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其本身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常,课程标准下考试需要了解和确定的知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特别愿意关注的部分。

这是考试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基础。

另外,阶段性的组织形成性考试,教师可以从考试后的信息中分析日常教学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教学活动;学生可以从课程考试中了解自身学习过程的不足,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课程考试所具有评价、反馈、激励、导向功能使其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有学者认为,教学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手段,课程考试则是学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方式,这两者与人才培养目标共同构成了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工作必须接受课程考试的评价,才能促使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实现。[2]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建校时间不长,对本科院校的教学和管理模式的实践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在考试管理上存在一些观念和制度上的问题。

(一)教学和考试关系认识不清,考试功能认识偏差。

现行新建本科院校中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考试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将两者相分离,对考试目的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浅层表面。

对教师而言,考试作为教学的收尾阶段,只是给自己所任课程下一个结论;对学生而言,学习只是纯粹为了通过课程考试,获取分数和学分。

同时大部分师生过度夸大考试的评价功能,单纯以课程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优劣、能力的有无、创造力的大小,或者评判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

而考试所特有的对教学的反馈、激励、导向等功能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二)考试内容固化,考试的形式单一。

应用性本科院校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一专多能”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具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与高职高专学生相比,具有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有一定的创新和技术革新的能力。

[3]新建本科院校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学目标,课程考试评价的内容、形式也要相应变化。

考试更应该转变到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然而在传统的高校教学模式影响下,新建本科院校的教学过程通常以讲授法进行。

讲授教学法因其大面积、高效率传授知识的特点在高等教学中起着不可否认的作用。

但是过度依赖讲授的教学方式,忽略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式沟通,缺乏过程信息反馈。

教师对教学的效果,学生对自己学习的好坏不得而知。

在教、考没有分离的情况下,老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

考试的内容局限考查对书本知识或者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记忆,缺乏对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考试形式以期末闭卷、笔试、终结性考试为主。

而很少采用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研究报告及形成性考试形式。

另一方面,高校教学中教师没有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升学的压力,普遍缺乏教学改革的动力。

这种固化的考试内容,反映不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性水平的高低。

单一的考试形式增加考试的偶然性,不能确切反映教学质量,而且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忘笔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丧失了。

(三)考试管理的过程存在偏差。

考试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程序性,是一种过程化管理。

包括考试计划确立、内容设计、考试施测、成绩评定、考后分析等一系列环节的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影响着考试的功效。

然而现行新本院校主要把考试管理重点放在考试施测和成绩管理上,考试计划、试卷命题、试卷分析等这些重要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1.考试计划没有提前告知学生。

一门课程在实施教学之前,都有一个居于中心地位的课程培养目标,或者说学生学完课程后应该达到一定的学业标准。

这一课程标准同样也是指导考试命题的关键。

任课老师在教学开始之前就应该对课程的教学任务进行分析,在分析的同时,考试的基本内容,方式也大致确定。

即考试计划可以而且应该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被明确,而不是在教学结束之后才进行相应活动。

在教学开始前,适当公布考试的大致内容,考试形式可以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标,可以更加主动地学习。

然而,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样的意识。

2.教考合一。

考试命题是考试实施的关键性环节。

命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考试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评定的效度。

然而现行新建本科院校管理中,大部分课程考试仍由任课老师直接命题,教考不分,命题审核也大多流于形式。

教考合一的情况下,教学,命题,批阅都由任课老师本人承担。

这种考试模式缺乏对任课老师的监督和制约,在教学和命题中容易出现主观随意性。

特别是高校学分制管理后,实行选课制,学生有选择任课老师的权利;部分高校实施考前学生给教师教学打分,评教制度,这些带给任课教师一定的压力,为了争取较多的选课学生,博取学生好感,个别教师故意降低考试难度,考前给学生“划重点”。

考试成绩“负偏态”现象屡见不鲜。

这种情况下,考试信度、效度缺失,不能准确反映教学真实情况,容易挫伤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监考管理不足,学生舞弊现象屡禁不止。

新本院校部分监考人员责任心不强,把监考看成例行公事。

在考试时存在监考迟到,不到位现象。

另外在考试过程中,即使发现学生有作弊行为,因后续处理程序繁琐,且会对学生单位产生负面影响,监考人员不愿意找麻烦,“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考试纪律没有得到应有的约束和规范。

学生诚信受到质疑,考试信度、效度丢失,学习公平得不到维护。

学生考试作弊有现行考试制度以及观念方面的原因。

考试成绩直接与学生奖学金、毕业证、人才选拔等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这些造成学生主观上考试作弊的动机;部分教师考前给学生划重点,监考管理过程不严给学生作弊带来外部便利条件;另外,现行考试内容和形式缺乏科学合理性,高校考试诚信教育缺失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4.考后管理缺失。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中存在这样认识误区:学校组织考试,教师批阅试卷,成绩记录在档,整个教学过程就算结束。

任课教师很少对考试成绩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考题和答案并不向学生公布。

造成隐藏在考试成绩背后的丰富的教学价值流失。

试卷分析是指考试结束后,教师根据学生答题情况,对命题质量,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后续教学能力。

应该说,任何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都是建立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总结和反思过程中的,对日常教学的行为、决策及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

深入有效的教学反思会带给教师一次教学认识上的升华,提升教师业务水平。

考后试卷分析提供给教师一个总结反思的良好平台。

对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进行分析;检查考试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深入分析考试成绩非正态分布的原因等。

通过考后试卷分析带动教师不断进行日常教学反思,营造出良好集体反思的氛围。

另外,推行考试试题和解题思路、典型错误等在一定范围内向学生公开的制度有利于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并加以弥补和改善。

充分发挥考试的反馈和导向作用。

同时满足学生的知情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符合的。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

(一)树立现代化考试观念。

教育改革,理念先行。

任何教育的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上的改革,要确立以课程考试改革推动教学改革的理念。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要认识到课程考试绝不是教学工作的附属品,而是对教学效果进行检验,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学生能力发展进行判断的重要评价手段。

课程考试具有对教学进行评估、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是教学管理中重要环节,对教学质量具有推动作用。

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重要性,凭借课程考试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要以服务学生素质、能力的发展,满足社会实践应用,创新人才需求的高度思考课程考试改革,破除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广大学生应该站在提高自身素质能力的角度思考考试分数,摈弃唯分数论,不要被考试牵着鼻子走,因为社会最终对人才的判断标准绝不是考试分数,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真正能力。

(二)实行考试多元、过程评价体系,营造出“做中考”的良好氛围。

首先,课程考试要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特点采取科学、合理、多样的考试形式。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2

(一) 以就业为导向, 以素质、能力为中心。实行学分制是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教学体制创新性改革的必要选择, 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改革的基本趋势①。

(二) 实施学分制, 其灵活动态的教学管理模式, 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差异, 注重个性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弹性的学制, 有利于新建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特点来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同时, 学分制模式也有利于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对大学应用型、开拓型、复合型等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形成。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三) 实施学分制, 核心的选课制, 有利于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师的学术水平,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学分制的核心②是选课制, 选课制最终是选择任课教师。建立一只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关键。实施学分制, 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人才环境和运作机制的形成, 而且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形成, 更有利于学校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扩大办学能力, 优化育人过程, 提高教育水平;有利于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

(四) 实施学分制, 自主的选课制, 有利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教育教学管理体制的全面改革, 从而提高本科办学能力。学分制的灵活多样的本质特征③集中在五个方面:①自主的选修;②强调个性发展;③严格的目标管理;④灵活的学制;⑤培养计划的开放性。由于具备这五个特征, 实施学分制将导致学习成绩的衡量方式、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价制度、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学籍管理、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学习方式、考试方式、考试制度等发生一系列变化, 无论从广度到深度, 从形式到内容, 学分制都会较学年制发生很大的改变。

二、考试制度改革是专升本学校顺利实施学分制模式的重要举措

(一) 考试制度改革是保证学分制顺利实施的重要举措。

考试制度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 它既属于创新教育的途径、方法, 又属于创新教育体制保障的重要举措, 它是高等教育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过程的方向并起着导向和指挥棒的作用, 它会通过影响学校教育和考试选拔的各类人才的质量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不同的考试制度会因其考试内容的确定和标准的掌握, 影响到学校为社会培养的人才质量。尤其当直接通过考试而选拔社会所需要人才时, 考试内容的选择和标准的掌握对这些人才质量的影响就更直接, 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就更大。因此, 考试制度既可以促进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也可能对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因而创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对实现学分制的最终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二) 学分制管理模式要求考试制度改革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

学分制赋予了学生自由选择教师、自由选择学习时间、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等各种权利。这种具有个性化的学习选择, 将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发展, 使教育实现民主化、终身化的需要, 也将大大推进考试制度改革。使我们的教育尽可能实现:解放头脑, 使学生能想;解放双手, 使学生能干;解放眼睛, 使学生能看;解放嘴, 使学生能说;解放空间, 使学生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学习;解放时间, 使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三、学分制模式下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 学分制下考试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改革考试制度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体现人才质量标准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学分制具有“以人为本”的主体认定功能, 在教育理念方面, 反映的是教育民主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的要求, 具备激励学生、指导工作、弘扬民主和调整关系的作用;在教学实践方面, 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功能;在教学保障方面, 具有明显的激励功能;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 有利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教育目的上, 能培养符合21世纪需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人才;在培养目标上, 强调人才的全面发展;在教学内容上, 要求根据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 更新教学内容, 调整课程设置;在教学方法上, 要求注重因材施教, 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学分制下的课程考试制度, ①使每门课程的教学、考核, 不局限于学生只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而是通过教学、考核, 使学生“透过书本”, 达到具有独立思考、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②树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和素质为中心的考试观念, 建立新型的课程考试评价体系, 充分发挥考试评价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重视考试的反馈和激励功能, 彻底改变那种“会考试而不会做事”的“高分低能、有分无能”现象。③树立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全人教育”理念, 确立考试管理的质量观念和目标监控观念, 将考试作为教学及课程质量、教学目标完成情况的测评工具。

(二) 学分制下考试管理的特点。

考试管理是高校一项最基本的教学管理, 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校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下的考试有①课程多、人数多、层次复杂的特点。由于选课制, 课程小型化, 选课打破了专业班级的界限, 因此, 考试周期普遍缩短, 考试课程门类增多, 考试批次也大幅度增加, 并且考试层次复杂, 加大了考试管理难度, 对考试管理形成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②课程考核具有灵活性、变通性。由于弹性、灵活性是学分制的基本特点, 学分制下学生考试如果不及格, 可以重修或重考。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与另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基本一致的学分还可以互认。有灵活的变通性。③考核方式新颖、多样化。实行学分制, 可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进度, 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给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

(三) 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课程考试管理的改革方案

1.建立适合专升本新建本科院校校情的各项考试管理制度。

制度是对教育思想、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量化考核和设计。考试是人才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 其科学性、合理性, 影响学生能否及时纠正学习方向上的偏差, 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若考试制度不当, 则助长应试教学的不良风气, 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

新建本科院校每个学校都有他的独特性, 不能照抄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在吸取学年制专科考试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本科管理的学分制考核模式, 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应对挑战, 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 改革各项考试制度, 去掉那些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以及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培养的落后的考试方法, 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查轻导向、重结果轻过程的陈旧考试观念, 树立融拓展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新意识。将学生从学年制下被动接受考试的模式下解放出来, 让学生在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考试成绩上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对考试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加考试, 提升学生对考试的认知, 要让学生理解到考试不仅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资源。因为学生的考试结果是教师再次教学的参考资料, 从而可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 教学方法的改进。

2.设置符合专升本新建本科院校特点的考试管理机构

本世纪初许多地方专科学校抓住机遇, 实现了专升本的“历史性跨越”, 可这一机遇也避免不了这类院校存在的多重困难:资金、人才、制度以及发展。如我校这类由“师专”升为“文理”的本科, 向本科升格、向非师范拓展, 由师范单一型向文理工经管多科型同时发展。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刚刚从专科学校脱胎出来, 硬件设施还不够完善, 而学分制改革后, 又出现课程多、人数多、学生杂、弹性大的情况, 因此学校考试管理工作更为繁重, 考试就会出现批次多、标准多等不同状况。为了保证学分制下各项考试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提高学分制考试管理工作效能, 促进考试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仅靠教务处来完成这些工作, 难免在考试管理上会出现不足。因此, 在学分制下, 必须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考试管理机构, 使考试管理工作机制渐趋完善, 使考试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结合学分制的特点和新升本学校的实际情况, 制定出有关的考试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考试管理机构应附设专家组。专家组应由各系各学科的资深教师、专家组成, 以便对考试的学科和专业、教育和教学要求、考试形式和内容、学生适应情况等进行分析和认定, 进行与考试有关的研究。作好题库建设、试卷审定及考试质量分析等, 对考试进行专门化、科学化的管理, 为“人文”化教育起到保障作用。

3.建立适合专升本新建本科院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考试形式。

由于扩招, 学生规模扩大了。要实施学分制考试管理, 首先跟上的除师资建设外就是场馆建设。新升本学校都面临有新校区的建设以及其他基础设施建设, 都需投入大量资金,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试行) 》, 仅仅是教学仪器就要求5 000元/生。由于资金严重短缺, 一些建设项目没法开工。设施不齐, 校舍、教室、仪器设备等硬件相对较差。加之一院两校区办学, 实施选课制, 开课和考试所需要教师、教室、其他设施等都给管理部门带来很多以往不存在的困难和挑战。传统的班级管理受到挑战,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地点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课、考试, 这无形加大了考试管理的难度。因此, 只有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借助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效资源, 采取分层教学, 分层考核, 分层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机制, 达到因材施教, 实现学生学习个性化, 使学生学有所获, 学有所成。增强教师对学分制的参与度, 允许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评价。建立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合理考核方法, 分析和评价考核结果, 检验课程目标的实施情况。建立适合新升本学校学分制管理模式的考试形式。尽可能实现:

①考试内容综合化。就是要求考试试卷内容科学化。考试命题要以教学大纲为基础, 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实行教考分离, 试题内容必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全面性, 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②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形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多样化。除传统的笔试外, 还应增加开卷、半开卷、口试、讨论、撰写论文、网络考试以及实验操作或制作等, 有的课程还应多种考试形式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改革方面, 给予教师自主权, 使教师可以自主选择考试形式。加强对开卷考试、论文考试、口试、实践性教学考试等多种考试形式的应用。

③成绩评定科学化。评分是考试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成绩评定一定要应用科学的手段, 两个校区必须统一标准进行评分, 才能有效地反映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④量化形式多样化, 选择灵活多样的考试形式。根据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的不同, 用多元化的考试评价方法, 探索科学评判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体系。如开卷、闭卷、口试、动手操作、撰写论文、答辩、课程设计等, 或采用几种形式的组合, 以使考试更有效、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④。重视考试后信息的分析、处理和意见反馈, 任课教师要对考试结果及时进行分析、总结, 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提出今后教学过程中的改进措施,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⑤建立重修、重考、免考制。设计科学合理的考试, 并将其作为一种价值标准, 引导学生向此目标努力, 并通过考试结果的比较, 调动学生积极性, 主动性, 促进其奋发向上, 开拓进取, 这也是学分制考试管理的实质内涵。为了使学生既能完全掌握知识, 又能自主地选择学业, 可以建立重修重考制度, 使考试更趋科学。同时合理应用免考制度, 在一般要求的基础上, 使考试发挥教师教学个性、学生学习个性, 努力形成教学特点。

⑥加强考风建设。学分制考试一大难点和重点就是对考风的建设。近年来, 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直接或间接地对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使他们在学习上失去了动力, 想投机取巧、甚至想利用作弊手段通过考试, 获得学分。种种作弊行为, 破坏了良好学风、校风建设, 严重违反了考场纪律, 影响了高校的教学质量, 特别是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相对削弱过程管理、强调目标管理的情况下, 考试作弊现象造成的危害更大, 严重影响了考试功能的正常发挥。因此, 考试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考前、考中和考后的工作, 建立良好的考风和考纪。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考试态度, 公平竞争, 考出自己的真实成绩和水平, 考出风格。

4.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考试管理, 积极开发考试管理软件。

学分制条件下的考试门类多、考试周期长、考试规模大, 单纯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是不可能完成如此繁重的考务管理工作。只有充分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考试管理, 达到考试管理手段现代化、科学化, 才能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的考试管理。因此, 积极开发考试管理软件, 如考试安排系统软件、重修安排系统软件等, 使考试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这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注释

1关于进一步推进我省学分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意见.四川省教育厅高[Z].

2刘国.浅析学分制的意义[J].成都理工大学报.2004.6.

3董孝壁.提高教育质量[R].2006, 6.2.

4季爱华.加强考试管理的主要措施[J].淮阴师专学报, 1995: (2) .

新建本科院校考试改革实践探索 篇3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考试方法;考试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10-0051-03

上世纪末,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中央作出了依托地方大力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2000年以来,部分专科学校通过合并或者单独升格成为本科院校。至今教育部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共有2198所(不包括292所独立学院),其中本科院校有877所,地方所属本科院校769所。新建本科院校数量急剧增加,占了普通本科院校的30%以上。

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都分布在非省份城市的地级市,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特别是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推出《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推进转型发展,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这就促使新建本科院校积极探索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各新建本科院校对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手段——课程考试没有太多关注,特别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的素质、能力评价的方式没有多大改变。

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但考试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课程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不仅是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引导、督促和约束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所以建立严格规范的考试工作程序、严明考试纪律、实行科学的考试制度,是培养良好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适应知识创新、实践能力、全面素质培训的需要,适应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考试在教学过程中的鉴定、引导和激励功能。

一 新建本科院校考试改革的意义

新建本科院校大都是从原有的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专科的痕迹,要想短时期内去除是很难做到的。表现在考试方法和手段上尤为突出。现在很多新建本科院校虽然加大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但在考试方法和考试管理上改革力度不大,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

传统的考试多采用期末闭卷的考试方法,而这种重理论知识考核、轻实践能力考核的考试方法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学习之外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结构的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更新,学生不再仅仅需要用理论知识来充实自己,更多的应该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所以随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逐步确认,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

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培养能力、获取实际技能的一种手段,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基础扎实、创新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性人才,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改革传统的考试内容、方式、方法,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综合知识技能水平,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

同时,要使考试改革取得实际性效果,考试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只有通过考试管理制度改革才能为考试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提供有力保障。新建本科院校要转变为真正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用、够用、适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解决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实施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和考试管理制度与手段是当务之急。加强考试管理是实现考试内涵的必要手段。高校考试改革即考试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二 新建本科院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方法和内容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考试形式单一。现行高校考试中,大多数情况下是只有期末考试的,且多为笔试,在考试中学生一旦发挥得不好,就没有再次发挥的机会,这样的考核是不全面的,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学校对于学生学习评价可以是有多种形式的。

第二,考试内容单一、客观题多,主观性发挥的题目少,促使学生养成收敛性思维。大多数学生拿到试卷第一反应是在脑海里搜索老师讲过的标准答案,一旦遇到陌生面孔的题目,便无从下手,甚至连阅读理解题目的能力都没有。这样的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学生只会简单地重复学过的知识,缺乏创新意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拔尖人才的培训。

第三,考试目标单一,只考查了上课教授的知识,并未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量有限;二是因为学校中学习的知识局限于专业知识,很少涉及其它领域;三是知识的更新快。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快,在学校学习的知识限于书本,可能在之后的工作实习中并不适用。

第四,考试覆盖面窄,重理论轻实践。考试的内容只涉及了老师上课讲解的内容,并不涉及专业实践和实习的内容,这不利于学生之后的求职与创业。

(二)考试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考试和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一直以来,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一个目的。现在部分高校学生把考试成绩的好坏当作能否获得学分、评上奖学金、获取毕业证书和学位的依据,这就会导致学生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只注重考试分数而忽视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的高校教师把学生考试通过作为自己完成学期教学任务的依据,教育管理者则把学生成绩的优劣作为评定教师教学水平和晋级晋职的衡量手段;而部分学生把考试作为自己能否评为优秀学生、能否毕业找到一个好工作的捷径,致使考试成为一种获得某种利益的工具,而不是了解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手段,长此以往就形成了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闭性循环。教师、管理者、学生对考试作用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就难以掌控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阻碍高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

第二,考试过程及结果中存在着不公平因素。考试过程不公平主要指考试违纪、作弊现象普遍而且屡禁不止。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考试成绩过于看重,致使学生在考试中为了考出好成绩铤而走险,利用各种作弊手段以求取得好成绩。严重影响优良考风、学风、校风的建设,严重影响高校教学管理质量。

考试结果不公平主要指成绩评定的不公平。当前高校很多课程都是授课、出卷、评卷由同一教师完成,于是便出现印象分、人情分等,主观随意性导致了评分上的不公平,考试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真实的知识水平。

第三,对考试违纪行为处罚力度不够。虽然在每次考试前,学校、各教学单位、辅导员和班主任都会再三强调考试纪律,但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动力不足,导致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只能靠作弊蒙混过关。这有高校教学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处罚力度不够,没有触及其实际利益,作弊者没有感到切肤之痛,其次一些学生作弊刚被发现,各种说情者即随之而来,给监考教师造成很大压力,致使以后在执行考场纪律时不得不思量再三,也是学生违纪作弊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三 对新建本科院校考试方法和考试管理改革的构思与实践

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基本上都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应用性特点,因此围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改革考试方法和考试管理机制是当前所有新建本科院校都必须面临的重要任务。新建本科院校考试和考试管理改革应该遵循如下的总体原则:着眼于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一套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各专业课特点的考核大纲,促进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等三个转变;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强化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把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理念贯彻到课程考核改革中,充分发挥考核促进教法和学法改进的作用。

(一)考试内容与方式的改革

第一,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方法。按照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对考试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进行综合的整体改革,建立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体系,提高课程考试质量。通过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丰富考试形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通过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的改革,使之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加强过程管理,减少终结性考试比例。(1)制定完善的课堂学习请假制度。(2)实施学习委员考勤制度和任课教师签字制度。每堂课应由学习委员统计到课人数,再由任课老师确认签名。(3)加强平时考核。提高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态度、课外作业、小测试、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模拟操作等平时考核的比重,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促使学生加强平时的学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第三,针对不同课程的特性,建立多元化考试方法模式。改革后的考试内容应宽泛一些,应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应重视其对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应注重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地引导和促进作用。

根据实践探索,结合新建本科院校的基本特点,新建本科院校课实行如下几种多样化的考试和评价学生学业方式:

一是“平时+期中+期末”模式。该考试模式主要适应于专业基础课程。实施这种考试模式的目的是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平时+模拟操作+笔试”模式。该考试模式主要适应于跟实际联系紧密、操作性比较强的课程。期中模拟操作是指让学生进行模拟交易或设计一个虚拟企业等考核方式。实行这种考试模式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决策以及实际操作,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是“平时+小组调查报告”模式。这种考试模式主要适应于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课程。期中小组调查报告的内容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负责一个社区的调查,最后形成调查报告。这种考核方式能有效避免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加强学生对社区工作的感性认识,同时又能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是“课程论文+笔试”模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对本科高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专业课以及面向全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期中课程论文的考核方法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个或若干个题目,并给出相应的要求,让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独立完成一个较为系统的课程论文。这种考试模式更加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原理的理解、体会以及对某一问题比较深入的思考。

五是“平时+作品设计+方案评析”模式。这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设计类与经济类等专业的课程。其中平时考核的形式主要由主讲教师根据各章节的内容,布置若干个小的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的方式构成;而期末考试则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企业广告或企业形象策划书,并对自己的策划方案进行解说和评析。这种考试方法不仅能考核学生策划书的质量、实际动手能力,还能考核学生的设计思想、理念、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二)考试管理的改革

第一,打造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学生自主测评。老师可以查看学生网上试题的测试成绩,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之一。这种考核模式实现了无纸化、动态化,以及学生测评的自主化,可以督促学生加强平时学习,避免学生为应付考试突击复习,而实际并未掌握专业知识。

第二,加强试题库建设,促进教务分离。试题库的建设,可以增加笔试时命题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也可以从根本上保证考试对教学效果检验的客观性,强化竞争机制,促进良好教风、学风的形成。

第三,高度重视课程考试质量分析工作,切实发挥考试质量分析工作对于改进教学方法的作用,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效果。

第四,为顺利推进考试改革,将采取“先搞试点,逐步推行”的方法,稳步推进全校的考试改革。以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试点基础上,总结经验,不断提高考试的科学程度,稳步推广课程考试改革。

第五,齐抓共管,严格考试纪律,着力营造良好的考试风气。由于社会转型中浮躁和社会诚信某种程度上缺失的影响,高校课程考试中违纪和作弊现象严重。针对这一情况,新建本科院校一方面加大考试方式方法的改革,尽可能做到使学生无弊可做,如鼓励开卷考试,对适应的课程鼓励采用以结课论文或大作业或口试答辩等开放考试等;另一方面,按照教育部有关加强考试纪律的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完善细化有关考试纪律的规定,在加大对考试纪律宣传和引导教育学生树立诚信考试的工作力度的同时,对考试作弊的学生严格按照规定予以严肃处理。

第六,强化课程考核的分析,规范课程考核档案的管理。课程考核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是考试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新建本科院校从以评促建、以评促管的三年来,对课程考核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极为重视。课程考核档案整理归档工作不仅仅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更重要的是从整理归档过程强调对整个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与结果的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匡海学,殷越,杨炳友.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型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15(3).

[2]王云飞,郑晓娟.培养综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高校考试模式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2014(3).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4

结合我院及本专业的实际,针对本专业,我们应该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外语为特色的模块化、多证书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以及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一)突出应用特点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实操教学的教学方式,接近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为教育)模式,以岗位群所需能力为主线,确立“能力模块”。本专业适合“厚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模式,我们构建了“一个核心”、“五大模块”相支撑的优化体系结构。所谓“一个核心”就是以国际经贸的应用知识技能课程为主体,“五大模块”突出综合岗位群能力。

1.通识模块

这一模块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修》、《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课程。针对目前公共基础课面临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基础太差,学习没有积极性,出勤率低。在新建本科院校要不要开设公共基础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哪一层次的高校都应该开设通识课程,如思修课程为必修课,一切教育德育为先。今天的教育是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乃是体育课的使命,每一门课程都有自身的价值。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加强与专业课之间的衔接,根据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取舍选修课程。

2.外语能力模块

外语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务交流能力,以此为出发点本专业开设《综合英语》、《英汉口译》、《国际商务英语》等英语课程。

3.专业模块

该模块又细分为专业基础和专业提升模块。(1)专业基础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为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该模块包括:《高等数学》、《会计学基础》、《统计学原理》、《经济法》等课程。(2)专业提升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满足岗位群直接所需能力。包括《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市场营销》、《外贸函电》、《国际商务谈判》等课程。

4.个性化发展模块

该模块包括《报关实务》、《单证实务》、《国际货运代理》等课程。该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学习主要在大三和大四完成。

5.实训模块

本专业开展阶段实训和项目型的综合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让学生熟悉业务操作,提高就业适应能力。

模块教学体系优点可见,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学生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不够系统全面,缺乏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逻辑性、系统性和连贯性。所以模块设置应注意关联性。每个模块都不是孤立的,模块与模块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互动发展的。

(二)外语特色的开放型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渐加快,本专业的课程建设要国际化。课程教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还反映在学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是我院的特色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在实际的教学中外语得到高度重视。本专业开设全英教学的英语基础课,基本采用“2+2+2+2”模式:英语课程课时与中文课程课时比例为4∶6,在两者之间我们又开设了交叉性双语课程如《外贸函电》、《商务谈判》、《国贸实务》等。与此同时,本专业开设也要开设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如《商务礼仪》、《英美文化概况》,以满足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于应用性人才的知识与文化要求。

同时,本专业还应进一步加大与外界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开放办学,利用国际资源开放办学,目前,本专业已经和澳大利亚证书认证机构合作“国际商务专业学位证书”项目,采用“2+1”模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国际化的力度,力图通过“国际化”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水平。

(三)多证书的课程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下现代用人制度的逐步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成为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重要通行证。新建本科应用院校应切实关注大学生就业这一“民生工程”,把学习实践活动与应用型高校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为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课程设置与考级考证结合起来,实施一书多证教育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强化能力培训,经考试合格后,颁发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实战经验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顺利就业与参与社会竞争。本专业的学生除了拿到毕业证和CET-6证外,还可获得外销员证书、单证员、报关员、会计从业证书等。

四、结语

本研究根据学院和本专业的定位及其培养目标,同时结合国内外同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比较和借鉴,从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出发,勾画出了一张凸显“外语特色”,“依托学科”,“面向应用”的“模块化”、“一书多证”的开放型的课程体系结构蓝图。当然,这种课程体系结构也有不完善之处,针对新建本科专业,需要在运行中不断摸索和创新,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特色道路。以“需要”为出发点,适时开设学生“想要的”、“忘不掉的”、“用得到的”课程,以及时掌握岗位群所需的知识和能力,努力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完成教学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岩.加强高校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EB/OL].www.qikan.com.cn/Article/xdjg/xdjg200301/xdjg 20030129.html,2010-07-05.

[2]肖丹丹.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EB/OL].www.sdupsl.edu.cn/news/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200,2010-07-06.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5

【摘 要】随着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推行,传统的考试管理理念和制度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本文从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角度出发,分析了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具有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选拔等功能。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增加,教学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种考试模式的出现,课程考试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足,制约了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运行。

一、现行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现行考试管理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相适应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力提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注重产、学、研结合,多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养。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及教学手段的改革,考核模式的变化对考试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在考试管理上仍然采用原有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对新型的考核模式缺乏一个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表现在考核标准不科学、考核内容不统一和考核时间安排随意等现象,对考试的组织管理上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2.现行考试管理模式对形成性考核缺乏必要的监控

所谓形成性考核,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测评,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成果的阶段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目标的阶段性测试,是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高职教育背景下,单凭期末一次性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然导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形成和提高。种种问题的出现,都反映了对形成性考核课程的管理力度还需加强。

3.现行考试管理模式对考试后期成绩管理不够重视

原本很好的形成性考试改革,最终成了一次性补考,那些一学期踏踏实实,各环节表现突出的学生,需要参加若干次实习实训才能取得的成绩,变成了随便出个命题就能补考通过。不管是采取何种模式的考试,考试结束并不是考试管理的终结。从管理实际效果来看,考后管理缺乏,疏于讲评与分析。这使得考试的激励功能和调节功能丧失殆尽。

二、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的研究

1.树立职业教育的考试理念

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更应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将职业理念、职业道德、职业行为引入到考核评价体系中,充分挖掘学生的职业潜能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考试必须首先关注人和人的发展,而不是分数及分数的准确性。考试必须有利于建构一个培养“全面自由地发展的个人”的空间,这个空间充分显示出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考试应当给学生以爱,对学生思维和行为表现上出现的问题抱以同情与理解,为改善后进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提供帮助。考试必须体现人的尊严,对学生予以最大的尊重。

2.建立横向对比考试管理模式

在高职院校重视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更应注重考试的改革,不能让一项改革流于形式,注重形成性考核的权威性。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结论性评价,根据考试的结果,分析调整课程的教学策略。学院可以充分发挥二级管理职能,教务处负责考试系统建设与维护,指导二级学院充分利用考试系统进行学生情况跟踪。同时负责所有公共基础课程的考试系统建立和管理。

3.建设课程考试管理系统

网络考试系统是传统考场的延伸,它可以利用网络的无限广阔空间,随时随地对学生进行考试,加上数据库技术的利用,大大简化了传统考试的过程。

高职院校可以基于局域网建立考试系统,建设适应于多学科的试题库。解决以往教学验收工作中给考务管理部门带来的诸如出考试题、监考、阅卷、统计成绩等繁重的工作压力,同时也能够给同学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

4.完善考试后期管理制度

考试后期管理是课程改革检验的有效手段。高职学院应以专业、教研室为基本单位,加强课程改革的管理。针对考核评价指标及考核方式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分析。针对成绩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建立考试后期管理的相关表格和文档资料,为下一次课程改革提供新的依据。考试后期管理制度不能仅仅体现在填写试卷分析表上,应将历届学生成绩进行比较,撰写分析报告。考试管理部门还应及时对考试的整体情况进行汇总,对考试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有进步的地方提出表扬和奖励,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批评并做出整改方案,逐步规范考试管理,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惠华.基于技能培养的高职院校课程考试管理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8月

[2]邱晓慧.浅谈高职院校考试管理工作.《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年1月

[3]李萍,张锐.关于高校考试管理的几点思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4]连莉莉.独立学院考试管理效能探析.《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12期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6

1 Java课程建设现状

1.1 课程标准缺失或不明确

课程标准是规定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以及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指导教学大纲、选取教材、选择教学模式等重要依据。课程标准往往被等视为教学大纲,从而造成课程标准缺失或不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

1.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脱节

课程讲授内容与企业所需的技术脱节,使得学生毕业后对企业所用的软件开发技术不知所措。同时,围绕着教材自身而轻项目的授课模式,注重“语法”的讲解,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项目开发能力较差。

1.3 教学模式单一

传统教学围绕“三个中心”展开,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该教学模式注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显然不符合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要求。因此,传统教学“三个中心”应该向教育新时代下的“新三个中心”转移,即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

2 课程改革总体思路

针对上述Java课程建设现状,本文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对该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其总体思路为:以课程标准为中心,改革课程内容和教育教学模式,并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并将反馈结果作用于教学内容改革,进而形成闭环设计,持续优化课程。如图1所示:

3 课程改革实践

第一步:联合校企合作单位制定课程标准

学院联合合作企业,从概述、课程标准、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等方面,制定了课程标准,如图2所示。以“总目标”为例描述如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和使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面向对象编程工具JAVA语言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应用Java技术,并能够开发Swing应用程序的能力,以培养学生实际开发Java程序的主要技能为主线,重点围绕Java基础和Swing程序设计基本技能等内容培养学生使用Java技术应用程序的技能,并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以后从事更专业化的软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步:改革课程内容

课程以“地址信息系统”项目开发为主线,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项目简介篇、环境配置篇和项目开发篇,如图3所示。项目简介篇,主要通过演示教学讲授系统开发工具与环境、所需知识点和技能点;环境配置篇通过任务驱动,要求学生完成环境变量的配置、IDE个性化配置和数据库相关配置;项目发开篇分为基础知识篇、核心知识篇和实际开发篇,其中基础知识篇,是指学习该课程的必备基础知识,如对象、类、接口、多态、继承、重载等概念,核心知识篇讲授“地址信息系统”开发所需的直接知识,实际开发篇讲解“地址信息系统”各个子项目的开发过程。

第三步:改革教育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该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结合任务驱动方法,将项目分解为若干个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两个对接”,即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教学手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简单表示为:“一师一优课”线上资源+微信公众平台+线下自编讲义+PPT+思维导图。

值得注意的是,依据学院为新建本科院校的校情,人才培养旨在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专业知识不但够用,而且要扎实。基于此,校企合作联合编写了《Java程序设计》教学讲义,紧密围绕岗位要求,梳理专业知识,确保知识点针对性较强、知识描述精炼,同时结合思维导图的“结构清晰”的特点,使得知识结构明晰,便于学生融会贯通。

第四步:学生学习成果反馈

通过对Java程序课程的综合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得到学校和学生的广泛认可。该课程在学院“一师一优课”评审中,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学生在多元化考核中,不但能独立完成“地址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而且通过自制微课,将设计与实现过程准确的表达出来,考核效果良好。学生自制微课百度云盘地址为:http://pan.baidu.com/s/1j HWXSl4。

4 总结

本文立足于新建本科高校关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模式,提出了课程改革模型,并在教学过程中付诸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后续课程改革着力于竞赛育人,将软件设计大赛相关集锦融入课程,使得竞赛培训过程化。

摘要:随着新建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以及教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人才培养的需求。针对目前Java课程建设研究现状,联合校企合作单位,提出了“制定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的改革思路,并付诸教育实践,效果良好。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教学模式,Java,改革

参考文献

[1]郑韬.基于校企合作的Java应用型课程改革[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4,14(4):61-65.

[2]腾剑锋.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2(23):87~88.

[3]李东明,赵伟.Java语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3):122-125.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7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

1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设计类报考学生多,招生量大,设计类的专业教师相对较少

随着,社会的进步,祖国的需要,艺术设计成为热门学科,老牌的本科高校重点培养研究生了,新建本科高校挑起了本科生培养的担子,门槛相对低一点,招生数量相对多了。由于这些本科高校从专科到本科的转化过快、过于直接,各方面的配套跟不上,尤其突出的就是师资力量与后勤部,而师资没缓和是情理之中。一个高校好不好,不是看你的房子建得大不大、新不新的,许多家长一谈到某高校就以女孩子找婆家的标准来衡量,这又不是嫁人,高校的好坏,首先,要看它的师资,这些师资当中有没有人具有独立学术思想的老师;有没有独特学术见解的教授;有没有全国或全世界知名的学者。其次,是看学校图书馆,图书馆的藏书是不是涵盖古今中外每个行业;是不是涵盖每个学术门类与每一个不同时期;是不是每一类的书目都有一定的数量。再次,是看高校长或校领导在学校是学术服众,还是以才干服众。新建本科高校对于这三点都是较难办到的,为迎合家长的口味了,唯有建造新房子与大兴绿化了。

设计系应该是新建本科高校的最大贡献者,据统计:其中省外招生时,省外考生的报名费就相当于学校一个年级的学生一年的学费,理所当然,设计类专业的建设是新建本科高校的重点了,教师的引进又是设计类专业建设的另一个重点,西部新建本科高校尤为突出。例如,某高校在2008年~2013年,每年引进人才在一百人左右,在以后几年应该还会继续引进,而引进的教师一般为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导致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发生巨大变化,设计类的教师更为突出。同时,由于艺术设计类硕士研究生相对容易就业,是导致西部新建本科高校设计类专业教师相对少的原因。

1.2 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固定基本不变的几个教师承担

新建本科高校均为刚升本高校,专科的余热及领导权威还在,加上美术界的论资排辈和高校潜规则,所以就将毕业设计课程做为单位福利指派给固定的几位同志,并且几年不变,形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固定,基本不变的由几个教师承担。然而,由于学生多,指派的专业教师少,导致一个教师一般指导毕业设计的学生比较多,如果指导教师的人缘好,毕业设计课程容易及格的话,那指导的学生就更多了,因为学生过多,思想压力大,到头来福利变苦差事,怨声载道,积极性也难以调动。

1.3 每个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过多

由于扩招与师资配置的原因,使新建本科高校中设计类专业师生比一般失衡,据了解,在新建本科高校中艺术设计专业班级一般是在四十人以上;绘画类专业班级一般在二十人左右。每年到了开设毕业设计毕业创作指导课时,新本科高校的美术系会考虑到绘画教师多,设计教师少,尽量满足课时的平衡,会多安排绘画教师指导毕业创作,而没有想到绘画班学生少,设计班人多的具体情况,导致出现绘画教师指导几个学生的毕业创作,而设计教师指导40至70个同学的毕业设计的情况。

2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2.1 存在问题放羊式教育过于明显

指导的学生过多,思想压力大,到头来福利变苦差事,怨声载道,导致放羊式教育过于明显。由于老师的少管与不管,出现开头电话联系和最后交作品的指导模式,学生的作品五花八门,有的新建本科高校周围,甚至出现代做毕业设计作品的公司,或者直接到淘宝上购买。这样,导致毕业设计课堂如同虚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或者说是做一些与所学专业一点关系都没有的工作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的领导还是得过且过,甚至有的领导还沾沾自喜,在每一届学生毕业后,还在报告里总结材料中写美术系毕业生就业百分之百的谎话。这也正是我们国家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人,大学毕业生就不到业的主要原因之一了。

2.2 设计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课程一定程度上脱节

在艺术设计的课程中专业课程设计看着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的,而事实上,有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师没有指导过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很少教专业课程和设计基础课程,甚至有毕业指导老师不是该专业的教师,根本不知道学生的专业基础设计课的学习情况,或者说教师自己都不是很熟悉设计专业课程与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了;另一方面,表现在是艺术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直接应用到社会、服务社会的学科,毕业设计课程与社会实际设计存在一段差距,甚至有些同学从来没有过社会实际的设计经验,毕业设计与学士学位论文没联系,或者是联系不大,基础课里的理论在毕业设计课程中运用的体现不够明显。

2.3 学生没有积极性,教师教学没有竞争性

在新建本科高校的毕业设计课程中,一方面,学生没有选择的可能,反正是系上分派指导老师,要么是有选择权力,但能选的那几个教师都未曾谋过面,选和不选没什么区别;另一方面,在专业选择上,同专业的一个教师指导几个小专业方向,更有教师直接让每个学生将这个大专业的几个小方向都做一张毕业设计,还有跨专业指导的,甚至自己不是学这个专业,又从来没教过这个专业的教师当指导老师,人才!如此百花齐放毕业设计指导,学生的成绩理当只能让指导教师自己做主了。教师认为反正我是固定的指导老师,也没有多少比较性,教师教学就没有竞争性;同时,学生认为反正是为了毕业,认真听也没什么可听之处,还不如去社会实践,学生学习也没有积极性。

3 提高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3.1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的课程模块改革

將以前单一的固定教师指导转化为分两个模块结合教学:模块一,为集中授课、集中评讲,也是说在毕业设计课程前一段分的小专业或小方向由固定的教师或骨干教师集中授课,毕业设计课的中期可以组织学生集中评讲,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在模块二中分散指导的教师也可以相互学习,实现老帮青;模块二,分散指导,集中全系设计教师的力量,全部设计教师都参与毕业设计课程的指导教学工作,在这里学生和教师进行双向选择。首先,是学生选指导老师,同学们一定是选自己认为优秀的老师;然后,是指导老师选指导的学生(可以根据各系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指导学生数量最高值,如每位老师最多指导20位学生的毕业设计),这样肯定有一些学生会要进行第二次选择,甚至会有一些自觉性不强的学生没有老师想指导他的毕业设计,这时可以由系上或辅导员出面来协调指导老师,并监督这样自觉性不高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同样平时上课不太认真的教师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就是没有一个学生会选其作为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尽管有些还是学校发了证的教学名师,都会成为学生不认可的教学名师。

3.2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中实行教师学生双向选择

到毕业设计课程时,我们的学生一般为专科大三或本科大四的学生了,对我们的教师都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自己也具有一定的辨别能力了,他们能够自己做主,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与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了。同时,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我们自己的学生有一定了解,能够对选择自已来指导他的毕业设计的学生可以做出判断,从学生的素质与艺术修养方面确定该学生是否适合你的教法做出是否接收的决定。而没有被接收的同学可以公布进行第二次毕业设计课双向选择,这样可以让低年级的同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并且低年级的同学在上专业课时也会改变态度,会很认真很主动。如果还是没有老师接收的学生一般是学习主动性差的学习,可以进行第三次毕业设计课双向选择,或者由系上出面协调,但学生应该签订毕业设计学习保证书,委派到某些老师指导,并由系上督促学习。

3.3 增加一些以“毕业设计”为中心的讲座和交流活动

因为分散指导模块是全体设计教师都参与了,我们教师将自己的小专业做一个有趣的讲座,以“毕业设计”课程为中心,毕业班的同学与低年级的同学都可以听,这样的讲座应该分专业方向进行有序的规划和安排,每学年两个学期都要有,全系教师都参与,每个老师两到三年讲一次,活跃的老师可以每年讲一次。然而,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是同一个大专业教师一起与同专业的大四同学进行交流活动(也可以是讲座交流)。同行之间可以能相互学习、相互增强了解,大四的同学可以更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的知识,更进一步了解毕业创作设计的指导老师,为选择自己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可以是毕业设计后的大四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毕业设计课的学习体会交流会,但一定要有专业教师参与,或者说把关。这样,毕业班的同学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向高年级的同学学习,可以提前了解、学习毕业设计课程,会提高低年级同学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积极性。

4 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效果

4.1 从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引发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及学生管理

毕业设计课程的改革后会引起全系教师和全系学生的重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都必须从基础课、专业课重视,不然就是再优秀的教师,再老资格的教师,学生不了解你,不认你,只会成为空号与虚名,这样可以让全系老师从基础课、专业课到毕业设计课程进行融会贯通,青年教师的教学积极态度也得到鼓励和认可,从而改变了以前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及毕业设计课教学互不相干的状况。这样,学生与专业教师的距离更近了,可以起到以点带动线,以线带动面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会较仿高年级的师兄、师姐,甚至系上可以要求学生大三开始选择毕业设计分散指导的指导教师,选择同一老师的学生相对关系比较好,小班教学。这样,大四毕业设计课程的教学,同时对大三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4.2 学生的管理由以前的以辅导员为中心转化为以专业学习和专业教师为中心

美术系或艺术系可以用条例的形式规定,大二、大三、大四的同学评优、评先入党、评助学金等必须有一至二项比赛获奖或参展的证书,一方面,学校学院系上,每学期定期举办一些设计的比赛和展览;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网上和各级机构组织的比赛和展览,在公告栏随时更新学生的获奖消息和参赛信息,专业教师及时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比赛。

4.3 全系学生形成一个相互学习、你追我赶、其乐融融的学习环境

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后是低年级的学生会向高年级的同学学习,高年级的同学向毕业班的同学学习,积极参加设计比赛和展览。新建本科高校毕业设计课程教学,可以搞好全系学生的学习气氛,毕业设计指导老师不仅仅是指导毕业设计,还会从平时的言谈当中,解决和指导全系学生的考研,实践学习,找工作,考教师,考公务员等方面问题。

参考文献:

[1]潘剑波.地方院校应走特色化发展之路[J].江苏高教, 2011(2).

[2]李波.按培养模式重构地方高校课程体系[J].教育研究,2011(8).

新建本科院校课程考试改革 篇8

摘要:思政课考试改革是高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现行高校考试模式或多或少存在些问题,无法体现出思政课教学对学生产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在实际生活中对他们的影响。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考试 改革 思考

十八届三中全会所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方面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同时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从决定可以看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的应试“人才”。我们的素质教育不能仅仅是增开部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也不能仅仅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而应该是包括考试在内的全面的改革。思政课考试模式现状

1.1 考试方式单一。就我院和周边各兄弟院校考试方式来看思政课考试大多以期末笔试为主。采用笔试方式无论是开卷还是闭卷都有很多弊端。如果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就会采取考前突击方式通过思政课的考核,如果采用开卷方式那就更好了,连突击背诵都免了,到时拿着书再去抄就可以了,或者直接“百度”。在学生眼里学习思政课不过是为了获得相应的学分,至于平时的个人修养如何、公德意识有无、是否学以致用等等似乎都与这门课无关,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如何都不会影响他本门课的最后成绩。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来说是极其不适应的,忽视了实践教学的检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体现。抑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和个性的成长,不利于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 评价方式过于刻板,不注重试后分析。在对试卷的评价上,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给参考答案。教师在阅卷时只是对照着答案采点给分,有时为了试卷的保密性,教师甚至连本身的考题是什么都不清楚,因此对学生有创造性的观点不够重视甚至抹杀。计分方式上仍然采用百分制,过分追求精确计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探索和发挥的空间,答题时过分追求标准答案,课本表述。这种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考试结束虽然也有试卷分析,但都流于形式,教师填写时关注的是成绩的分布情况,学校管理部门审查时关注的是及格率、优秀率。很少关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结果表明的弊端。学生更是考完试就万事大吉,及不及格都已经过去了。不会再去分析。当然大多学校因为期末考完试学生大多在成绩出来前就已离校,除了上网看看自己达没达标外,对试卷已不再关心。学校也一般不会下发试卷要求学生做试卷分析。这种方式不利于对考试的监测和反馈。

1.3 命题缺乏创新、缺乏课程特点。现在大多学校采用建立试题库的方式,提前由代课教师根据分工出好试题,根据标准模式编制试卷。为了照顾试题不超出任课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出题者只能按通用教材出题,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的考查,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实体形式较为死板,一般为单选、多选、简答、论述,而客观题占分较大,主观性试题占分比例较小,试题答案要求统一。

1.4 实践课考核体现不明显。近年来实践课在思政课中可是明显增加,教师也在多方面探索实践课教学模式,但是在成绩评定中实践课却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要么,实践课成绩只是平时成绩的一本分,要么只作为参照,或者实践课在成绩评定时根本不作为参考。这就使得实践课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思政课考试模式的思考及探索

2.1 考试模式应该采用多元化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笔试模式,采用笔试、课堂参与、社会实践、小组合作调查、讨论,学生互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操行评语等方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改变学生学思政课只是为了拿学分,平时不上课,考试靠突击的方式,而是将更多的评价转移到学生日常行为的评价、监督上,真正体现思政课的育人目标。通过对课堂参与度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性而不是上课只是换个地方打游戏或者睡觉、聊天;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实现对学生思考力和行动力考核的统一,通过学生互评、班干部评价、班主任、任课教师评价了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的表现,做到知行统一。

2.2 建立学生品德档案跟踪制。对学生思政课的考评不以这门课程结束为限,而应该从大一新生入学时开始建立品德档案到毕业时为止,在毕业前根据大学期间在各方面成绩的记录及毕业实习评价等作出综合评价。克服学生集中突击,随着课程的结束对课程中提出的要求也一应抛之脑后的做法。另外,这种方式也更有利于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良好习惯的养成。在平时待人接物、一言一行中都体现出一个大学生该有的素质。

2.3 一定比例的优秀学生免试制度。对于在课堂教学、考勤、作业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以由教师建议、学生申请,教研室集体讨论决定,或者由学生和教师组成评审团对申请学生进行面试的方式决定免除笔试。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减少逃课率和作业抄袭、应付等问题。当然对于免试学生的比例学校应有规定可限定在5%~10%之间。

2.4 加分模式。对于在平时思想道德品质表现突出学生,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见义勇为,和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学生,如在正式刊物发表与思政课相关的论文、参加比赛获得名次等都可在最终考评成绩中有一定比例的加分。鼓励学生提高个人品德和修养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探索精神,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合作竞争能力。结束语

对考试模式改革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管理者、教师、其他教学管理人员都要从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出发,充分认识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意义,调动教师和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改革模式,承认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付出,并对表现突出者给予鼓励。各方形成合力,果断的摈弃过去那种单

一、刻板的考试、考核模式,根据思政课本身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以及90后大学生敢于、勇于创新的特点,大胆实践新的考试模式,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继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艳琼、李晓莉.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考试模式思考[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陈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谈高校的考试改革[J].高教探索,2005(2).[3]秦建国.对高职院校考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1).[4]潘淳,缪秋菊.对高职高专考试改革的思考[J].文教资料,2007(09).[5]吕健.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元化开放式考试模式的探索[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9(12).[6]史菊红.在高职教育中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3).作者简介:

上一篇:三上科学第一单元试卷下一篇:政府公信力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