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院校毕业演讲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专院校毕业演讲(共8篇)

大专院校毕业演讲 篇1

大家下午好!

今天,此时此刻,站在这里,我的心情激动而又幸福。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新通国际学院的所有教师,向同学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为你们完成学业并即将踏上新的征途送上最美好的祝愿。

今天,对我和下面在座的395名毕业生,都将是你我人生中永远难忘的一天。

三年前的你们和我一样,怀揣着年轻的不同的梦想同时走入了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我幸运地成为了你们的年级辅导员。在这三年里,我与你们之间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是你们让我从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生变成了一名大学的辅导员,一位普通的教育者。在我们XX级的8个班级,你们是那么让我的熟悉,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三年中,我在不同时期,分别担任过营销0811、营销0812、园林0811、园林0812,4个班级班主任,给计算机0811、计算机0812、营销0821、营销0822,4个班级上过专业课程或者基础课程。你们的每个人的名字都曾经被我深刻的铭记。

我亲爱的XX级同学,你们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届,因为你们将是我们新通国际学院最后同事拥有营销、园林、计算机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年级。

我亲爱的同学们,在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新通国际学院的三年大学生活里,你们一定留下了很多的回忆吧,有好的也有坏的。

你们或许记得你们自己刚进大学的那几分稚气,父母亲人送你报到时的情景历历在目;你或许还记得你报道时候,给你们背的行李的学长;你或许记得在烈日炎炎,我们“在军训时期的艰苦岁月”,你也会记得取得”专生本”好成绩时的欣喜若狂;你或许记班级活动而忙碌的同学身影;你或许记得晚自修的学习的聊赖,也记得你在社团中的奔放与随意;你或许记得“XX年的全校宿舍大搬迁”的运动,你或许也“记得向喜欢的女孩表白被拒时内心的煎熬”。可是,你是否还记得XX年国际学院与新通公司的校企合作?是否记得我们三年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的飞速推进?是否记得XX年我们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全国骨干示范高职院校?你是否记得培养你们教育你们的专业教师?XX届的学生会干部,你们是否记得牺牲无数休息时间,给你们开过无数次会,手把手交你们的张星老师?营销0811你们是否永远倾听你们开导你们的陈伶伶老师?营销0812班级你们是否还记得永远是那么严格要求的谢林老师?计算机0811班级你们是否还记得挺着大肚子还给你你们开班会的郑秋云老师?

我亲爱的同学们,新通国际学院,有太多多的人和事需要你们记忆。

你们在大学的三年,你们也给我也留下了太多的回忆。我记得你们新生进来时,为了排练团体操,没日没夜的排练的岁月。我记得你们你们为新通国际学院的荣誉而付出的艰辛;我记得你们时而感到“无奈无语”时而表现的焦虑,我记得学生干部们的欢笑与泪水,我记得计算机0811黄东海每日每夜做ppt的身影,我记得园林0812班级金晓平美丽的舞姿,我记得园林0812童蕾,营销0812班级陈雷里的歌声,我记得你们实习后回来变黑变瘦的脸;我记得你们求职就业时候的困惑。。。。

太多太多了。。。

今天,在写这篇演讲稿的时候,我翻阅了我从自XX年以来的辅导员工作日志,我发现我的心境与想法,在三年里面,与你们一起发生了巨变,我从很多无法接受的现实面前,学会了接受和执行,而今天,我站在这里,深深的拷问自己:在这三年以来,我为我的学生们做了什么,我还能为你做什么?

在过几天,你们就要离开学校的,我想我最后能做的,就是再送大家几句话。第一句:为人正直、诚实。不知道你们是否还记得XX年我们杭职院的院长在新生发言时送大家的三句话的第三句:技能知识固然重要,为人更重要。三年以后的今天,当你们接收由叶院签发的毕业证书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你们的能力和知识,更重要的是你们的为人。第二句:请常回家看看。大学毕业既是一个终点又是一个起点。现在,我亲爱的同学们都要去到一个新的工作岗位、一个新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同学们,你们承载着母校和老师们的厚望,相信你们会迈向成功,更期待你们获得人生的幸福。无论你们将来是有所成就还是暂时受挫,母校永远都是你们的家,我们将在这里等待你们,拥抱你们,欢迎你们回家。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你们将会发现,除了父母外,老师也许是你们最值得信赖的人。第三句:请永远记住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的一草一木,关于校园的记忆,让我们一起去共同记忆。今天,我亲爱的XX级学生,你们即将毕业,希望你们今天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将永远以你们为荣!

大专院校毕业演讲 篇2

就业歧视是指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人才时基于与岗位要求不相关的因素而作出的区别、排除或限制。随着高校十来年的连续扩招, 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人保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 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11万, 2010年, 全国高校毕业生为630万人, 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 用人单位在选拔高校毕业生时设置了越来越多的限制, 如学历、性别、身高、年龄、户籍等等要求, 导致各类毕业生就业歧视。其中, 最为显著的是,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中“211”工程建设项目的实施,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出现大量院校歧视现象, 许多企事业单位, 甚至是政府部门, 在人才选拔录用方面设置了限招“211”高校毕业生的门槛, 而且这种院校歧视具有发展蔓延的趋势。如2009年和2010年, 长沙市天心区政府连续两年定向211院校毕业生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 , 引发广泛的社会争议。再如, 国内一知名企业, 连招聘前台服务员都要求是“211”院校毕业生。

就业院校歧视对非“211”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造成了明显的影响。根据由麦可思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 (2009年) 》统计: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0%,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87%;2007届毕业生中, “211”高校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为93%,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90%。就业待遇方面, 2007届“211”院校本科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94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则为2241元;2008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59元, 而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为2030元;2009届“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2757元, 而非“211”院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2282元。可见, “211”院校与非“211”院校毕业生的收入和职业发展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

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院校歧视造成多种负面影响, 其中主要表现为:

1.造成人不能尽其才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多样化专门人才, 是高校办学的基本目标。每所高校都根据自身办学特色和生源特征, 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与特质, 培养独具规格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而在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 作为高校, 希望所培养的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发挥才能的机会。与此同时,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 每人都具有独特的才能、专长与发展潜质, 每位高校毕业生希望尽可能发挥自身的才能和专长, 而且他们有权利有义务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所以理应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但是, 现阶段由于人为的政策和制度障碍, 形成就业的院校限制, 尤其是非“211”高校毕业生没有平等的机会进入某些特定人才市场, 造成大量的毕业生虽达到岗位要求, 却无法在人才市场中同一岗位竞争中取得起码的竞争机会, 导致严重的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对用人单位而言, 由于非“211”高校毕业生占毕业生人数90%以上, 在人才选拔制度中设置“211”院校的标准, 将人才选拔局限于10%的狭窄范围内, 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和最适合的人才难以被发现, 导致人不能尽其才。

2.对高等教育公平和高等教育多样化造成威胁

高等教育公平包括入学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建设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就业政策和制度设计不合理, 导致非“211”院校毕业生失去平等竞争的机会, 造成教育结果不公平, 从而从根本上损害了高等教育公平。

高等教育多样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趋势, 因为多样化与知识体系复杂化、劳动力市场多样化以及高校功能多样化是一致的。随着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我国已形成类型、层次结构、形式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格局, 有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但由于就业政策和制度设置的不合理造成就业院校歧视和就业机会不平等, 使得非“211”高校培养的多样化人才不能享受平等的就业机会, 导致许多非“211”院校认为, 只有学习借鉴“211”高校的办学模式才能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甚至有的院校完全效仿“211”高校的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致力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造成办学形式单一、培养模式单一、人才培养规格单一、教育质量标准单一。同时, 由于院校歧视, 造成高校间的无序竞争, 使得非“211”高校无法凸显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 不能充分发挥办学自主性, 逐步丧失自身的办学特色, 从而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

3.使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受到威胁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各类人才, 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改革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完善人才管理体制, 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 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但是, 正因为当前的政策与制度设计向“211”高校毕业生倾斜, 导致各用人单位选拔的是单一的理论性人才, 严重挫伤了非“211”高校培养不同规格人才的积极性, 同时导致一批高校不顾社会需求, 只重视学术型人才的培养, 忽视应用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 从而使得高校无法培养出多种多样的人才, 尤其是能体现本校特色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同时, 由于政策制度设计的偏差, 用人单位不能形成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势必造成国家人才结构和规模的不合理, 导致劳动力市场不规范, 难以营造一个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和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所以, 就业机会公平的制度障碍严重威胁到整个国家的人才发展战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中院校歧视的深层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现实原因有用人单位偏好“211”院校毕业生, 非“211”院校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等, 但深层原因是人为的制度性障碍, 即人为地设置“211”院校的门槛, 缺乏保障就业机会平等的制度设计, 使达到岗位要求的毕业生被挡在门外, 使其失去应有的就业机会。这种制度障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没有制订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关于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只是散见于《宪法》、《劳动法》、《就业促进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 而且这些法律条款适用范围过宽, 没有针对性, 很难对就业过程中的院校歧视给予规制, 使得非“211”高校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权利难以得到法律保障, 进而造成非“211”院校毕业生不能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2.不利于平等就业的政策和制度大量存在以及反就业歧视行政措施不力

许多地方政府为吸引高端人才和优秀人才, 在户籍、社会保障、招录公务员等方面, 在政策层面和制度设计上实行不同程度的院校限制。如《2010年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规定对申请上海落户的“211”高校毕业生给予加15分。此类政策和制度在北京、深圳等城市也是屡见不鲜。同时, 许多地区政府组织在人才开发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中, 硬性提出限招“211”高校毕业生。如重庆市定向选调全国“985”、“211”高校2010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2]。又如2009年元月, 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面向“211”工程高校招聘[3] 。由于各级政府政策导向的偏差和制度设计不合理, 造成各企事业单位将就业机会只留给“211”高校毕业生, 使非“211”高校毕业生失去应有的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如江西省电力公司2008年1月单独面向全国“211工程”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进行招聘[4] 。此外, 我国反就业歧视相关的行政措施不力。虽然教育部、人事部等四部委2002年9月12日发布的《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及中组部、教育部、人事部、中央编委2003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都提出用人单位要打破人才选拔中的院校、地域、性别等方面的限制, 但却没有制定相应的强制措施, 使得毕业生平等就业机会难以得到有力的保障。

3.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救济机制

我国尚未成立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 导致难以对就业歧视进行有效的监督。而且我国缺乏反就业院校歧视的救济机制, 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只受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后产生的劳动争议, 对人才选拔录用过程并不干预;而法院往往认为就业歧视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 导致就业歧视的救济机制不健全, 这也是导致非“211”院校毕业生难以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重要原因。

由于上述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 使得各用人单位在选拔录用人才时人为地设置院校限制, 从而出现各类院校歧视现象, 导致许多非“211”院校的毕业生失去应有的平等的就业机会。

三、反高校毕业生就业院校歧视的几点建议

鉴于就业院校歧视造成的严重危害,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逐步消除人为的制度性障碍。

1.立法方面, 制订反就业歧视法, 并在其中设置反院校歧视的专门条款

我国的法律体系中虽有零碎的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条款, 但至今没有任何的法律条款明确提出反就业中的院校歧视。如《劳动法》只界定了“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四类歧视, 没有涉及非与生俱来的要素;2008年颁布实行的《就业促进法》, 虽然提出劳动者依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利, 但没有提出具体的反就业歧视办法。所以, 为保障各类高校毕业生享有平等的就业机会, 尽快制订《反就业歧视法》。虽然近年来也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制订《反就业歧视法》的建议, 但这些代表所提出的反就业歧视建议并没有包含反院校歧视。所以, 完善的《反就业歧视法》应包括反就业院校歧视的条款, 这些条款应包括如下基本内容:

(1) 对就业院校歧视的内容和标准给予明确的界定, 规定认定程序, 并对就业院校歧视的行为及其引起的法律后果、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具体明确的界定。

(2) 严格规定各用人单位不得对非必须条件的岗位设置“限招‘211’高校毕业生”的要求, 允许符合岗位要求的所有高校的毕业生公平参加应聘。规定各级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要对院校歧视进行监督检查, 并及时予以核实、处理。

(3) 明确规定各类高校的毕业生在各地区就业时享有与“211”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户籍、社保、医疗等方面的待遇, 禁止各地方政府出台限制非“211”高校毕业生享有与“211”高校毕业生同等就业权利的公共政策。

(4) 规定对就业院校歧视受害者的法律救济和保护途径, 并明确举证的责任和程序。规定对被侵犯公平就业机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2.行政方面, 建立机会平等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

各级政府应根据有关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 建立促进机会公平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制度, 并改革业已存在的不利于公平就业的政策与制度, 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

(1) 认真落实反歧视的法律法规, 制订反就业歧视的具体行政措施与实施办法;成立各级就业机会平等委员会, 负责消除影响毕业生就业机会公平的制度性阻碍, 专门负责受理相关的行政复议, 帮助受害者维护自己享有平等就业机会的权利。

(2) 改革公共政策中不利于公平就业的导向, 提供均等的公共政策, 保障非“211”高校毕业生公平公正地参加就业竞争。

(3) 建立配套的行政制度, 特别是在户籍、社会保障、医疗服务、招录公务员等方面建立平等的制度, 引导用人单位为非“211”高校毕业生提供平等的应聘机会, 并引导用人单位在录用人才时, 多从岗位本身要求考虑。

3.司法方面, 建立就业院校歧视的司法救济机制

(1) 明确就业院校歧视司法救济的范围、方式、途径。

(2) 积极、及时受理院校歧视案件, 并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各类就业院校歧视案件。建立法律救助热线, 为遭受就业院校歧视的毕业生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

参考文献

[1]天心区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简章[EB/OL].长沙高级人才网, 2010-6-10, http://www.gjrcw.com/gongxuan/Article_View.asp-id=658, 天心区定向选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EB/OL].长沙高级人才网, 2010-6-10, http://www.gjrcw.com/gongxuan/Article_View.asp-id=598.

[2]重庆市定向选调全国“985”重点高校2009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调剂录用有关事宜的公告[EB/OL], 重庆领导干部考试网, 2010-8-21, http://www.cqleaders.com/browse_newsview.asp-nid=81563.

[3]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人民政府面向“211”工程院校招聘公告[EB/OL].广东应届生求职网, 2010-6-8, http://www.yjbys.com/Job-seeker/html/show1-256822.html.

“根叔”演讲感动毕业学子 篇3

南方多省遭暴雨袭击,近日,总理温家宝冒着大雨,趟着一尺多深的水,前往洪涝灾害严重的江西抚州市指导抗洪抢险救灾工作。看望受灾群众时,他亲切地询问一灾民家里的情况,当听说她的家人都已安全转移时,总理鼓励她说:“人保住了就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慢慢恢复家园。”(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总理奔波忙碌的身影,洪水无情,关爱有情。)

02 “根叔”演講感动毕业学子

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典礼上,校长李培根院士在两千余字的演讲稿中,把4年来的国家大事、学校大事、身边人物、网络热词等融合在一起。“俯卧撑”、“躲猫猫”、“蜗居”、“蚁族”、“被就业”……都是演讲中出现的词汇。这番临别讲话打动了毕业生的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呐喊着“根叔”,自发鼓掌达24次,讲话数次被打断。“什么是母校?就是那个你一天骂他8遍却不许别人骂的地方。”这句引用的话经李培根在毕业典礼上说出后,迅速成为该校众多师生的网络签名。(从“85后”到“90后”,学生的世界,他都懂。这样平易近人的潮人校长,大家怎会不喜欢?)

03 酷站风向标

我学网—http://www.5xue.com/

2004年7月由李开复博士创办,网站是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年学生成长,解决求职、留学、情感、学习等方面问题的公益互助平台,注册用户已达50多万,其中以在校大学生为主,同时包括部分中学生以及刚踏入社会的年轻人和境外会员。

活跃在各版和学生交流的不仅有李开复,还有很多热心的各界专家学者。在网站论坛里,李开复长期坚持和学生交流、回答学生的问题。每天有大量的学生参与讨论学习、工作、成长、情感、出国、企业、科技等话题,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在助人和他助中收获快乐和成长,做最好的自己。)

04 漂白女星

车模兽兽、嫩模闫凤娇和马诺,她们的成名路大有相似之处。早前,靠着拜金言论搏出位的马诺公开含泪表态,今后与“拜金”划清界限,专心磨炼演技和唱功,期望能在演艺圈闯出一片天地。大胆言行爆出新闻噱头后,立即躲避公众关注制造神秘感,最后经过全新包装,在娱乐圈杀出一条血路。于是,一个“漂白女星”的新名词诞生了。利用丑闻赚足关注度,是娱乐圈新手们惯用的伎俩,但是“出位”是柄双刃剑,虽不可能背负一辈子的骂名,但不从内心改变自己,在娱乐圈照样走不远。(成名的路不止一条,但想走得更远只有一条,那就是坦坦荡荡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05 人大国学院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居首

6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争议声中成立。现在,首届毕业生已经结束6年本硕连读的学习。30名学生中有15人顺利就业,就业状况居全校第一。人大校长纪宝成在和毕业生座谈时说,现在评价创办国学院成功与否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说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对于国学,同学们是探索者,学校、老师也是探索者。(有探索才能有进步。)

〉〉〉〉〉更多

▼2010年的试点工作效果良好,2011年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

▼福布斯推出《2010福布斯中国最佳CEO榜单》,华兰生物林小军、新和成胡柏剡、特变电工叶军、中天科技薛继萍、三一重工向文波位列前5名,

▼《家有儿女》“刘星”的饰演者张一山和“夏雪”的饰演者杨紫已经确认了自己的高考成绩,上北电的希望很大,两位童星继初中同学后,有可能再次成为大学同学。

▼阿根廷在南非世界杯的角逐中战绩显赫,远在上海世博会的阿根廷馆同样为之沸腾。馆方特地为游客们准备了特别礼物。每迎来25万名参观者,阿根廷馆就会送一件队服,预计到世博会结束时,刚好能送出11件球衣,这个数字也恰巧组成了一支足球队。

▼新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发行,增收了“微博”、“低碳经济”、“减排”等大量新词语。

更多信息请登录《哲思》博客:

毕业典礼演讲(毕业生代表) 篇4

大家好!

光阴似箭、年华似水,转眼间,绚烂的樱花已悄然飘落,夏蝉也开始引吭高歌,这些都在告诉我们,离别的脚步近了。

六月,是个充满收获的季节,你们也将带着盛夏的果实完成四年的学业,离开母校,开始一段新的生活。在此,我谨代表所有在校生对即将离校的2005届师兄师姐们表示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

四年前,师兄师姐们带着梦想与希望来到海大,踌躇满志,精神抖擞。四年来,你们以自主、创新、探究的学习态度刻苦钻研,以求真、拼搏、务实的治学精神奋发进取。教室中撒下了辛勤的汗水,灯影下一次次战胜疲倦。不能忘记运动会上那飒爽的英姿,文艺晚会上那亮丽的青春,各种学生活动中都留下了你们活跃的身影。在你们离校的时候,留给我们的是你们刻苦学习、锲而不舍的精神。留给我们的是你们坚定的目光和自信的背影。

记得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们对大学生活既充满憧憬,又充满迷茫。怎样适应大学的学习是我们每个进入大学的新生都会面临的问题。是你们通过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会跟我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学习方面、生活方面给了我们很多的帮助,也为我们以后的大学生活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今天我们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你们曾经有过的帮助。在此,我代表全体在校学生对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一定会以你们为学习的榜样,牢记“海纳百川,取则行远”的校训,继承我们海大优良的学风和努力学习献身科研的优良传统,争取像你们一样的优异成绩,绝不辜负祖国,学校和师长给予的厚望,争做一名当代优秀大学生。

临近离别,忆及与你们相处的日日夜夜,总会有种难舍的滋味在心头,但当看到你们一张张充满自信和对未来美好憧憬的笑脸,我们也由衷地为你们感到高兴,感到自豪。毕业了,也许该到你最不喜欢的食堂去喝一碗你曾经最不喜欢的免费汤,这种味道有可能会让你终生难忘;也许该早起跑一次步,与我们比一下体力;也许临走前要跟你的床留个合影,它是默默陪伴你四年的兄弟;也许该在图书馆占位子上一次自习,感受一下在夕阳下学习的宁静和考研前战斗的滋味„„我想,这些平凡的事情一定能勾起你们许多回忆,提醒你们,离开了,但千万不要忘记培养、教育了我们四年的母校,不要忘记为我们付出辛劳与汗水的老师,不要忘记与你相处了四年的每一个兄弟姐妹,当然,也希望你们不要忘记我们。记得海大的每一个角落。

“奋斗之时相信母校在你身后,成功之时切把祖国放在心中”。最后,让我用管校长的这句话与各位师兄、师姐共勉。让我们携手共进,为了我们心中的理想而拼搏奋发,我们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食品、医药学院全体在校生

大专院校毕业演讲 篇5

1.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1993年创建,是国内最早独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之一,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首批国家级示范校。深职目前有留仙洞、西丽湖、官龙山、华侨城、凤凰山五个校区,拥有庞大的教育资源,深职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深圳模式”。深职每年毕业季都会有很多的招聘会,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就业方面不用愁。

2.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地处上海市有“国际汽车城”之称的嘉定城区,该校前身是建于1959年的上海计算技术学校,该校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在上海的众多专科院校当中,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绝对是名列前茅的。又由于该校前身是上海计算技术学校,所以该校的理科类专业相对比较特出。在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该校的毕业生也相对更容易找到工作。

3. 天津职业大学

天津职业大学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南开大学第二分校和天津大学化工分校,是国内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目前该校分主校区和海河园校区,该校主要集中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天津空港经济区建立区校企理事会,该校应届毕业生基本不用害怕就业难的问题。

4.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是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该校前身是1984年成立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怀柔分院。学院坐落在怀柔城区,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是学习生活的理想之地。该校培养的大多是高素质的技能型建设人才,该校的毕业生在某些领域比本科生更加容易找到工作。

大专毕业实习总结 篇6

我的心得体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自信

信心应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对你自己的信心,你相信你能干好,是一位敬业的优秀的模型构建师,那么你就能克服一切困难,干好你的工作。“事在人为”,只要你想干好,就一定能干好。第二是对企业的信心,相信企业能为你提供好的空间,给你能发挥你的才能实现你的价值的机会,使你自己的一切活动完全纳入企业行为中,并以你能成为该企业一员而骄傲,即一种企业自豪感,对企业的认同,一种忠诚。第三,对自己建模的信心,相信你的作品是最优秀的。

(2)勤于思考

“有心人天不负”,我们只有对什么都注意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提炼,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做出成绩。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才能捕捉到每一个细小变化,作出迅速反应,捕捉住每一条信息。“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做有心人,勤于思考,才能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学为中,弃为下,悟为上”。勤于思考,才能领悟,才能提高,才能做得更好。

(3)热情

只有具备热情,才能保证你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力量和才能。一个人的能力有差异,但关键是看你能发挥出来多少,这就取决于热情。用自己的热情来点燃对方的斗志。而且热情是可传递的,一个人全力投入工作,他可带动周围的人,感染他们全力去干,一个人能力很强,但没热情,等于零。

(4)团队精神

团结共进,众志成城,必须使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自己是雄伟城墙中的一块砖,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砖与砖之间紧密结合是建立城墙的基础,这种紧密结合就是凝聚力。员工凝聚力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集体创造力源泉,而只有步调一致,凝聚力的作用才能有效发挥。当个人的目标和团队目标一致的时候,员工就容易产生对公司的信任,士气才会提高,凝聚力才能更深刻地体现出来。团队合作对企业的最终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加以其它的领导艺术、公平激励机制、价值观念、文化修养、奖励与表彰、政策的延续性等系列要素充实,团队精神与企业凝聚力必然得到弘扬和巩固,企业的潜在创造力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目标就能顺利地实现

(5)为人处事

为人

一、诚以待人。诚,应该是为人处世的第一标准。人只有在摘掉伪面具时,诚实灵魂的裸露,才能相互看清对方的思路,从而达到进一步了解而达成某些思想上的共识。事实上,很多友谊与爱情都是在真诚中走近而得以发展并存的。诚,又如强力防腐剂,抑制一切外来不良因素对坚贞爱情与友谊的侵蚀。

为人

二、善于放弃。不要总让自己站在高高的跳水台,强迫自己干做不了的事。有的时候,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为人

三、广交善友。好的朋友是面镜子,能映出自己的思想;好的朋友,在自己犯错的时候会为自己指明一条前行的道路;好的朋友,在我们有难的时候会助我们一臂之力;一直以来,朋友都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东西可以失去,朋友却不能没有。广交善友,相信也是大家的心愿。

(6)明确的目标

现在的人们都有梦想,但光有梦想是不能达到梦想的,实现梦想的起步就是目标和计划,目标可以分成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对于每一个目标,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我们认为合适的时间框架。这就是我们的十年计划,五年计划,还有我们的一年计划。其中一些目标可能会有“搁置期”因为我们的年龄、健康、经济状况等,这些我们需要用来完成目标的因素需要花一些时间来达成。

军队院校的毕业综合演练问题 篇7

综合演练是军队院校培养与锻造合格军事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对学员综合素质及任职能力的集中考核。它由军队任务使命决定, 融专业理论、实际操作技能、战术理论、军事素质等为一体, 全面检验和锻炼学员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处置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身体素质和统筹规划能力。不仅让学员在近似实战条件下练技术、练能力, 更练思想、练战斗精神。因此, 综合演练已成为军队院校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及整体战斗力的重要形式和必要方法, 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本文就目前综合演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建议, 以期对提高综合演练水平有所帮助。

1 综合演练中存在问题

1.1 演练科目设计陈旧死板, 综合性、科学性不足

进行毕业综合演练是希望学员能将四年内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全部运用到实战中, 通过战场实践升华课堂理论, 为学员第一任职能力打下坚实基础。这要求综合演练的课目设计必须体现大综合理念。演练内容不能局限于单门课程、单一实训项目, 而要涵盖岗位任职所需要的多个系统、多个层面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案例设计, 有效地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

目前, 综合演练的预案制定一般都由机关和专业教研中心合作制定, 专业教研中心负责具体项目内容, 机关负责相关保障, 看似周全合理, 然而在落实中往往出现诸多问题。首先, 演练任务下达后, 各课程组进行分工, 具体到个人, 这样一来, 内容设置就变成参训教员熟悉什么就练什么, 不参训教员不闻不问, 所谓的多课程、多专业融合、群策群力就成了空话。而机关更关注演练现场的形式、声势、保障难易程度, 个别专业中心提交的演练题目中使用的装备即由单位自己研发, 就地取材, 何乐不为。以机械专业为例, 多用途工程车的展开与撤收是每年的必考科目, 学员喊着口号, 一通忙活, 考试通过。可一旦部队现有装备真出现故障, 学员仍不知道如何运用器材维修;学员花很多学时在装备构造课程上, 到毕业综合演练结束后, 部分学员还不知道燃油泵装在什么位置。这样的综合演练显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演练科目的设计明显存在问题, 综合性、科学性亟待提高。

1.2 实施过程形式大于内容, 个别项目沦为走过场

开展综合演练是要以部队实际工作任务为导向, 通过创设工作情境, 使学员在真实情境学知识、练能力、强素质。而实际操作中, 一些演练过程往往更注重形式, 而忽视了演练内容。看起来形式多样、热热闹闹, 实际上缺乏深度, 缺少对演练内容设计和组织等问题的深度分析与思考。第一, 演练内容陈旧, 缺乏新意。如演练科目上, 机械专业开开车、地爆专业扔扔雷、伪装专业抹抹脸, 缺少难度和创意, 被学员讥笑为小儿科。第二、演练内容不完整, 过程草率。如军事科目演练, 缺少实战背景, 把捕歼战斗演成捉迷藏;保障专业演练, 一组学员喊着“一二一”上场, 死板地展开工程车完事, 另外一组学员跑步一撤收就结束了, 完全不清楚如何保障维修。第三, 从过程上看, 轻重不一, 虎头蛇尾, 演练前, 往往有声有色, 可一到演练中后期就偃旗息鼓, 使演练缺乏总结, 年复一年提升不足。如何按照真实环境构建演练场景, 突出实兵、实装、实景、实弹、实打的特色是演练组织者应当深入考虑的问题。

1.3 装备保障难度大, 制约演练效果发挥

在毕业综合演练中, 专业沟通和专业技术演练占有非常大的比重。随着大学教育转型、探索实践精英教育的不断推进, 基于教学装备的专业演练要求更高, 其科目丰富、内容完备、专业融合、组织系统、指挥先进、实战性强等的特点, 对教学装备保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综合演练数十个科目集中在1周内完成, 参训学员来自工程、通信、气象等不同专业, 各专业演练科目之间在时间与空间上联系紧密, 任务密集, 保障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另外, 演练地域范围广, 人员分布散, 地形天气环境复杂, 这进一步增大了保障难度。受到经费需求、保障条件、保障水平的限制, 部分演练形式和过程大打折扣, 训练环境与实战环境差别巨大, 难以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

2 改进方案

2.1 发动全员参与, 形成能力生成体系, 实现教员学员共同提升

综合演练是教学中的一件大事, 是强化和全面提升军校学员素质的重要环节。首先, 领导、教员要在思想上要重视起来, 不能把综合演练当成例行公事, 应付完成工作任务即可。教员要充分认识到综合演练不仅是对学员的综合考核, 也是锻炼和提高教员的好时机。机关若能在演练方案的预制、演练过程的组织、演练全程的管理和演练总结等方面有针对教员的配套的奖励机制, 就更利于激发创新积极性, 促使演练更加科学。在具体实施上, 可将演练科目提前在军训网上公布, 征集意见, 最大程度发挥集体智慧;组织专家对拟定方案进行审核, 使科目设置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要求不参训教员同样要到演练现场观摩见习, 进一步融合教员知识体系。

其次, 学员不能有综合演练只是惯常考试, 只要考试通过就完事儿的想法。要在综合演练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 让学员认识到综合演练是升华课堂理论、检验自我水平的难得机会, 是提升第一任职能力的最直接途径, 从思想根本上认真对待综合演练。要调动学员的紧迫感, 真正以战斗的状态投入演练, 渲染气氛, 营造“实战”环境, 。在具体措施上, 可创设情境, 向学员下达演练任务书, 根据演练内容, 学员自行模拟担任各级指挥员、战斗员、技术人员, 提升组织指挥能力;通过学员间的协同配合, 强化其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另外, 可广开言路, 让学员参与演练的设计, 鼓励他们献计献策, 并采纳优秀方案, 对设计者给予表彰和奖励, 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 突出学员主体地位。在制度上、政策上为综合演练保驾护航。

2.2 提高基层部队参与力度, 不同专业联训联演

综合演练必须紧贴部队岗位任职需求, 突出演练内容的实用性、实战性。军队院校综合演练的绝大多数环节是由院校自己组织, 缺少外界参与, 易出现“想当然”、闭门造车, 建议请基层部队专业人员参加观摩、交流, 使综合演练与部队实际不脱节, 跟得上部队变化。目前, 解放军理工大学野战工程学院的教学、科研已逐步加大基层部队的参与力度, 如开展到部队调研活动, 与部队联研联训, 要求学员毕业设计要有基层部队人员作为辅导师等措施。但在综合演练方面做得还不够, 可考虑由部队人员担任考官, 即考核机关教员的组织管理, 又考核学员的能力水平, 本着从严、从难的要求, 从源头上提升演练层次。同时, 加强与部队联研联训常态化建设, 也是提升整个大学靠拢部队、服务部队能力的重要举措。

2.3 逐步推进, 使装备保障科学化、规范化

基于综合演练保障强度大、难度高的特点, 首先, 应规范保障流程。在演练前充分做好网上推演, 仔细筹划, 制定行之有效的保障预案。并在装备派遣、作业过程、撤收保养等各个环节, 制定清晰的职责划分。其次, 应动态化管理装备。建立综合演练期间装备信息系统, 重视保障过程调控。另外, 也可安排保障人员伴随保障, 根据演练作战进程和实施内容, 及时做好沟通协调。第三, 从长期来看, 注重培养装备保障人员的技术、能力素质, 也是促进综合演练的保障工作走向科学规范化的有效途径。如组织保障分队进行贴近实战的装备保障、指挥、抢修等技能演练;注重装备使用维修的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注重演练经验的总结, 逐渐提升保障能力等举措。

3 结语

综合演练实现了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课堂教学与实战教学的有效衔接。当前, 大学正在不断深化教学改革, 积极探索联演联训的教学模式, 综合演练即为很好的形式。积极推动各专业课程的实装演练,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不同课程、不同专业间的融合, 真正体现综合演练大综合的特点,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增强演练合力。

参考文献

[1]贾宁.军队院校毕业综合演练设计的探讨[J].教学设计, 2012, 36 (2) :236-237.

[2]王文良.军队院校毕业综合演练问题探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33) :171.

[3]王博.政治军官任职教育军政融合演练新模式初探[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9, 22 (5) :117-118.

[4]孙弋岚, 陈友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综合演练实践教学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 2012, 28 (3) :67-69.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取向探讨 篇8

【摘要】本文结合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引导与鼓励政策,结合《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研究意见,应高度关注国家政策导向,面向社区、中小企业等基层第一线,面向经济发展热点地区。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基层第一线;经济热点地区

大学毕业生就业,历来就是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无论全球经济遭受多么严重的金融危机,这个问题还是一如既往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1.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这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困扰各界的一个社会问题。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十分激烈。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热门专业人才过剩,社会竞争激烈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要保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都有自己的岗位,本身就是个大难题。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却是逐年增加的,这就成了“难上加难”。

由于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2年是145万。2003年是扩招后本科毕业第一年,毕业生人数猛增57万,达212万。此后每年递增60—80万,2006年413万, 2008年532万,今年已超过600万。不要说冷门专业毕业生无人问津,即便热门专业,也是人才济济,如土木工程、计算机等,这些专业,需求量固然较大,但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人数供过于求,也都处于饱和状态。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6月10日公布了《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其中有一个调查结果:2008届211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为87%,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4%,勉强与往年持平。今年超过600万的应届毕业生,外加历年结存未就业的100万,形势之严峻可想而知。

1.2 受金融危机冲击,人才需求萎缩,招聘职位大大减少

多年来,随着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简员工,大量增加了待岗待业人员,虽然民营企业不断增加,但其就业岗位不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再加上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我国经济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各行业各部门不得不采取对策以使其影响尽可能地降低,其中就包括停业、裁员和降薪。

去年下半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长珠闽等沿海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出口严重受阻,以至于不少中小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关门,现有职工都遭受裁员、辞退,根本谈不上招聘新员工。例如广东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每年年底就张罗下一年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而2008年12月份的第一场招聘会,参加招聘会的企业大概比上年同期减少了三成,一些相关企业干脆取消了招聘会。

1.3 用人单位录用标准与应届毕业生现有条件差距较大

值得思考的是,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感到“选人难”。企业明知其发展少不了高校人才,但在他们每年聘用上岗的人员中,应届毕业生并不多。

本文作者分别对历届高职毕业生应聘情况进行多年的询问调查。一方面,从用人单位了解到的信息,它们对应届毕业生的要求,虽然表面上也关注工作经验,但实际上对刚从院校毕业的学生,并没指望他们有多少工作经验,主要是通过应聘过程发现综合素质较好的对象。用人单位希望应聘人员具有的基本职业素质包括团队协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习钻研能力,还有忍耐和韧性等。如果这些方面不满意,学历再高、学业成绩再好,也会以“工作经历不够”来婉言推托。

另一方面,大多数毕业生在求职时目标迷茫,职业选择非常困惑,不少人纯粹是为了先找到一个“饭碗”,连自己的性格、特长和个人喜好都不敢过分强调。很少有人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至于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规划,更是在云山雾海之中。询问他们应聘中最常听到又最怕听到的问题就是:工作经验;动手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等。

这样,人才供需的矛盾不光在数量方面,也有人员素质上的问题。即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总体素质的要求,除了专业知识,更关注工作经验、上岗操作能力、职场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

还要提一下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问题,每一个毕业生都应该做好职业规划,这是必须的。按照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对工作单位的选择要考虑“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涉及规章制度、工资水平、工作场所等,还有成就、认可、工作本身的吸引力、责任和发展、个人潜力的发挥等。但职业规划的实现不是仅靠用人单位提供,更重要的是个人的奋斗努力。不少毕业生书生气十足,把个人职业规划的实现完全指望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和应聘职位,因而往往表现出就业期望过高,不切实际,用人单位只好敬而远之。

面对就业难的基本状况,国家及社会各方面极度关注。温家宝总理6月5日在西安莲湖区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指出:就业涉及民生,是天大的事,不仅关系国家经济发展,也关系个人前途。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制定了促进就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几天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确定了五项措施和三项政策,其中一条,就是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高校毕业生见习给予生活补助。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不容易,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企业、科研单位扩大招收规模,同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使学到的知识有用武之地。

温总理的讲话,结合《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作者经过认真研读,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有一点管窥之见,首先是政策导向,其次是毕业生的就业取向,以下分别阐释。

2.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引导与鼓励政策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简称人社部)有关负责人6月3日宣布,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全国已有27个省级政府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出台具体实施办法。

当前国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城乡基层岗位开发、统筹实施大学生下基层项目、实施2009年“三支一扶”,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的政策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中西部基层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等。主要内容有:

2.1 发布到基层就业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目录

今年5月,国家第一次向社会公布享受国家补贴政策的大学生就业岗位目录,涉及“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基层农业服务、基层医疗卫生、基层文化科技服务、基层法律服务、基层民政(托老托幼)助残服务、基层市政管理、基层公共环境与设施管理维护”等9类领域。

2.2 大力开展基层就业岗位推荐

人社部、民政部、教育部正在大力开展基层就业岗位推荐,6月计划在全国城乡基层开发20万个就业岗位。各地正在积极开发和购买各类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还将继续对各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开发工作进行跟踪了解,适时推出新的岗位目录。

2.3 各省地市纷纷出台扶持和鼓励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4月份以来,湖北、山东、河南等地纷纷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

安徽省政府最近出台的优惠政策包括:从2009年起连续3年,每年组织1万个左右见习岗位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将有计划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鼓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毕业生;毕业生到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由人事、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提供档案管理、人事代理、社会保险办理和接续、职称评定以及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5万元以内、期限不超过2年的小额担保贷款。

同时,对家庭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求职补贴;支持各类毕业生提升学历层次,延缓高校毕业生就业,等等。

2.4 服务中西部计划的政策引导与扶持

团中央、人社部、教育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2009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招募报名工作,全国1000多所高校的96785名应届毕业生报名参加。与往年相比,今年报名人数明显增长。四川报名人数超过1万人,山东报名人数超过9000人,贵州、河南、陕西、重庆等省市报名人数超过5000人。

6年来,西部计划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得到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响应。今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西部计划全国项目实施规模由1万人扩大为1.5万人。同时,江苏、辽宁、福建、贵州、陕西、青海、浙江、海南等地将实施西部计划地方项目,招募毕业生赴本省贫困地区服务。

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的确是实现个体人生价值的开端,但必须面对现实、考虑社会需求。国家的政策导向,正是社会经济发展总需求的反映。从以上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导向看,面向基层、面向中西部应该是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应经济大势的就业取向。

3.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

大学毕业生就业取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职业取向,二是地区取向。关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取向,本文有以下参考意见。

3.1 在职业取向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第一线

按“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动手能力突出”模式培养的高职院校学生,更能适应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就业需求。《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还有一个这样的调查结果:我国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受到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同比下降2个百分点,同时毕业生的收入也出现明显下降。但相比较而言,高职毕业生在同比就业率和薪酬待遇降低等负面冲击方面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具体数据是:2008届211所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同比下降4个百分点;非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而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与往年持平。在薪酬待遇方面,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出现明显下降,但高职高专学生的薪酬降幅低于211院校本科毕业生。其中,211院校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同比下降14%;非211本科院校生同比下降11%;而高职高专生同比下降仅为5%。

究其原因,有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它所需要的岗位人员往往不需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功底。也有人分析:经济好的时候,企业愿意雇佣好学校、学历高的学生,而经济不好的时候,企业只愿意雇佣经济实用的学生。这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来说,恰恰是了一个机遇。因为高职院校按“基础理论适度、专业知识牢固、动手能力突出”模式培养学生,正好适应当前金融危机条件下的就业需求。正是在基层、社区街道、中小企业等第一线岗位的就业层面上,高职毕业生具有就业竞争优势,应该把握。

问题在于,我们的高职高专学生必须在学校学习期间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就业取向上,能够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第一线,这样才有当前形势下比本科生更强的就业竞争力。如果认为读了大学就理所当然有一份待遇丰厚的固定工作,片面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当白领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这些不切实际地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想法,恐怕就只能当“剩男”“剩女”了。

3.2 在地区取向方面,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应面向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即将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热点地区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急速提升,但东、中、西各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根据国家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进入新世纪以后,中西部地区凭借巨大的资源优势,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尤其是中部地区,业已进入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具有良好的产业承接能力,引发了外资和大量民营资本从东部向中部的投资转移。使得这一区域即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热点。

有统计数据支持这一观点: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增长速度均超过了东部地区,保持了从2006年以来增速超过东部地区的局面。前三季度,GDP增速排位居前十位的,中西部占六成;中部、西部、和东部三个地区工业生产分别增长21.08%、20.25%和14.48%;分地区看,全国共有21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15.2%的速度,其中前12个省份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在20%以上,除天津外均属于中西部省份。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在很多领域存在大量就业需求:

(1)中部地区普遍存在农业产业效益底、工业化水平低、城镇化进程滞后等共性问题。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就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城镇化“三化”建设,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和交通要地,全国约1/4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要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作为承接东西部物流、信息交换连接地带的区位优势,加大资金和扶持力度,优先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3)中部地区要依托人力资源和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服务业等,广辟就业门路。中部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单产和产量,改变分散的传统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经国务院批准,由商务部等八部委及中部六省轮流承办的中博会,就是中部区域为境内外客商搭建的一个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平台,对于推动境外和东部地区的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发挥中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四月在安徽合肥召开的第四届会议认真总结了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的成就和经验,深入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中部崛起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共同探讨了联手抵御危机、加快中部崛起的对策和措施,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区域市场对接、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呈现出交流更加密切、合作日益深化的良好局面。

不言而喻,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提升和东部地区的高速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中部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需要大量各方面的人才,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这对于大量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是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6-10.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国家及各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G].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

[3]戚本超,荣体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咨询解读[EB/OL].http://www.ahbys.com/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4686, 就业信息网 2009-05-14.

[5]中国广播网.2009-6-6.

作者简介:

方杰(1944—),男,安徽泾县人,安徽三联学院经济学专业带头人副教授。

周晓红(1978—),女,江西九江人,安徽大学管理学硕士,安徽三联学院助教。

上一篇:我为妈妈做些事小学作文下一篇:捐书活动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