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高校财务分析论文(精选5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教师职称结构是高校人事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合理的职称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

第一篇:高校财务分析论文

加强高校财务管理,规避高校财务风险

摘 要: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要努力拓宽制度约束的覆盖面,把加快财经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关健词:高校;财务管理;财务风险

随着近来高校违规违纪事件的增多,如何加强高校财务管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这跟高校财务管理制度不严,财务人员素质低,报账手续不规范有很大的关系,大多存在事业收入列其他应付款、无依据多列支出、偷税漏税、违规使用发票、违规支出冲抵应交税金等等多项财务违纪问题,隐瞒真实的收支行为,虚增支出及固定资产,造成了事业结余及资产不实。分析违纪原因,主观上有高校为了追求自身部门利益最大化,有意隐瞒收支规模,逃避财政监督、逃避國家税费;客观上一方面有学校领导财务观念淡薄,存在狭隘的隐瞒观念,认为只要收支经过单位做账就行。收支在账面上反映,没有个人经济问题就不要紧。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高校发展速度之快,办学规模之大,改革举措之多,财务管理职能拓展之宽,经济活动之繁。无章可循是不可想象的。事靠人去做,人靠制度去管。用制度约束人就体现了多数人管少数人。用制度规范事,就是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可以促进理财环境的改善、支出内容的净化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努力拓宽制度约束的覆盖面,把加快财经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加强高校财务制度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提高管理认识,严格预算编制

如何加强对学校的财务管理,学校领导的认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能有单纯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而制定制度的思想,严格按制度执行,既能提高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也是对领导自身的一种保护措施。财务部门要从编制部门预算入手,既要保证各单位和事业的发展、维持机构正常运行的资金需要,又要充分考虑单位财力可能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公正、粗细适度,宜粗不宜细的原则,把支出的自主权留给部门和单位,使部门预算顺利执行。部门预算一旦通过,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更改。

预算反映总体规划。收支协调,必须加强高校预算管理,提高高校预算管理在高校会计工作的地位。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经济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高校,根据适当的集权与分权的管理体制,在高校内部各部门实现“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尝试多种形式的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同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预算管理体制。将高校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的职能分别赋予不同管理部门。实现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预算管理体系。改革目前高校预算单纯以收入支出进行划分的部门预算管理模式。探索建立新的预算管理模式。尝试由“营运预算”与“资本预算”共同构成高校预算。

二、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1.建立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会计队伍管理机制。按照业务能力大小确定其岗位。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素质,又有服务意识的高校财务会计队伍。

2.通过进修、培训等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方位地提高高校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带动机构职能优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改善。

3.定期对高校会计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建立健全各项考核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定期考核。给会计人员造成竞争环境。

4.积极开展业务竞赛活动。通过业务竞赛活动比业务能力谁最强,比执行制度谁最严,比工作效率谁最高,比团体气氛谁最浓。

5.加强高校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教育。只有加强了法制观念,并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确保财务活动的安全。

三、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财务管理要切实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统一工作程序、全面规范学校的财会工作,以保证学校财产的安全与完整,防止腐败现象产生。它包括岗位分工及授权审批制度,现金、银行存款的内控制度,对票据实行专人管理等。特别要重点控制货币资金,限制开设银行账户,及时清理不用的账户;针对资金业务处理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限制现金的收支业务,尽量安排转账业务,现金超过一定数额要由会计主管、出纳、银行三方控制;对现金、银行存款等的清查盘点要作出明确规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从而减少风险。

四、加大资金监管力度,防范财务管理风险

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主要是资金管理,其对象是资金及其流转。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是现金,其他资产都是现金在流转中的转化形式。因此,财务管理的对象也可以说是现金及其流转。财务管理主要内容是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全部过程。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有预算、决策、分析。高校的办学性质、目的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但是,企业一些先进的财务管理工具能对高校财务管理有所启示。尝试在高等院校内建立与企业财务管理类似的高校财务管理系统,并且吸取政企分离经验。进一步尝试政校分离、校企分离,给高校自主能力。给高校附属企业自主性,这样才能与市场经济更好地接轨,使其能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适应并且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回归最基本的财务管理职能,并结合高校实际,可以加强高校财务管理。

1.筹资管理。筹资管理的重点是加强贷款监控,防范财务风险。高校会计人员根据不同银行之间执行的贷款利率的差异、同行中不同贷款方式执行贷款上浮利率也不同的竞争环境,谨慎选择贷款银行和贷款方式;做好筹资决策,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支出;认真计算、分析贷款的收益率和成本率。对贷款额度和期限进行论证,核算设置预警线,克服贷款的盲目性。在资金投放上,对制约高校发展“瓶颈”项目采用优先考虑原则,处理好眼前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学校所有项目的贷款必须纳入一级财务统一处理,防止资金体外循环。

2.投资管理。投资管理的目标是教育成本及效益。要重视教育成本的核算问题。使高校会计工作由向上级“报账”型会计逐步向“管理”型会计过渡。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为向学生提供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教育资源的价值。它是国家财政对高校拨款和制定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是衡量办学效益的重要尺度。

3.分配管理。知识经济条件下的激励分配制度包括定期考核、聘请专家参与高校的财务决策、设总会计师、加强支出管理、优化支出结构。建立适合高校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改变目前高校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进一步深化和完善高校工资总额动态包干,以人员经费包干为手段,推进校内综合改革,采取切实措施,提高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师骨干与管理骨干的待遇。

作者:尤虹

第二篇:高校新财务、会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摘 要:近年来,财政部和教育部先后修订了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这是我国高校会计改革的又一个里程碑,表明我国高校有了更加合理规范的会计管理制度。通过对高校新旧财务、会计制度的比较,从财务资产负债管理的角度探究新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资产管理;负债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高校财务管理却难以跟上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为了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完善高校财务制度,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财政部和教育部先后修订了高校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了新《高等学校财务制度》(以下简称新《财务》),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简称新《会计》)。新《财务》和新《会计》的正式实施提高了高校的会计核算与会计信息质量,也为进一步规范和改进高校财务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

本文结合新《会计》的准则,对新《财务》的总则、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财务监督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探讨新制度的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总则方面明确主体

新《财务》总则主要调整了新《财务》的适用主体,明确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任务。新《财务》的适用范围仅包括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财务》明确说明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不再将其作为使用主体。为完善财务管理任务,与财政改革相适应,新《财务》将“完整准确的编制学校决算”,“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以及“防范财务风险”列入财务管理的任务,在国有资产管理方面,新《财务》不仅要求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更关注资产的使用状况,力求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对资产管理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

二、财务管理体制方面明确总会计师职权职责

新《财务》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权职责,有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高校管理采用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高校校长是第一责任人。但高校校长绝大多数都不是精通财务的专业人员,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面临更加复杂、激烈的社会环境和日趋变化的经济环境,财务风险日益凸显,同时资金来源多元化,支出核算要求科学化、精细化,需要既懂财经法律法规政策又熟悉实际操作的总会计师来协助校长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新《财务》要求高校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并明确了总会计师的职权职责,总会计师为学校副校级行政领导成员,协助校(院)长管理学校财务工作,承担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责任。

这一制度有利于健全学校经济责任制,便于在资金筹措、预算管理、风险防范等方面协调和安排各方面工作,从而全面推进学校资金管理、经费使用的专业化水准,提升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资产管理方面如实反映合理利用资产

新《财务》第4条财务管理任务提出:“加强资产管理,真实完整地反映资产使用状况,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具体修订了资产管理的相关内容:完善了资产的分类,适度调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建立了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建立了无形资产摊销办法,规范了高校的对外投资,规范了高校的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建立了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新《财务》在资产管理的主要贡献如下:

(一)基建账纳入事业账统筹管理,完善了资产的分类

在资产分类中增加“在建工程”,明确了在建工程的定义和管理要求。“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 这样高校每一次的基本建设拨付款就可以很清楚地记录下来,每年年末就可以根据该科目的累计发生额或年末余额准确核算基本建设固定资产的价值,不会影响到固定资产的结转。基本建设在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定期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高等学校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制度。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应当服从其规定。”(第47条)

高校实施新财务制度,应按照高校“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思想,撤销基建财务科,将其应有的职能合并到高校财务主体进行统一核算。根据新《会计》的要求在收入类设立“基本建设拨款”会计科目,用于核算财政拨付的基本建设资金;在支出类设立“基本建设支出”会计科目,用于高校基本建设中所发生的各类开支;在资产类增设“在建工程”,用于归集高校的基建工程、安装工程等所产生的成本;同时在负债类增设“应付工程款”。将基建数据纳入新账。平时对基建的拨款在银行存款科目的明细账户之间进行对转,月末将基建账务的当月各科目的发生额,编制成科目汇总表,合并到新账中,真实反映“在建工程”的投入数。

《新财务》将高校基建账纳入事业账统筹管理,提高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更加直观地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管理成果。将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作为高校正常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核算,进行统筹安排和可行性研究,有利于加强监管,规避基本建设投资风险。

(二)调整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建立固定资产折旧制度

新《财务》根据固定资产分类改革实践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适度调高了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标准。即通用设备(原一般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500元提高到1 000元,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1 500元。

固定资产折旧反映了固定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消耗(其中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纳入折旧计提范围),是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在旧《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是不计提折旧的,其实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高校的资产不提折旧就很难真实反映净资产真实的价值,导致教育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固定资产有偿使用缺乏依据,而新《会计》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折旧方法的选用上,新《财务》规定了省级部门的管理权限,由省级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年限平均法,适用于各个时期使用情况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折旧。工作量法,适用于使用期间负担程度差异较大的固定资产,例如交通工具、大型设备等。新《会计》增加“累计折旧”这一科目,能够更好地反映高校资产使用的折损情况,不会高估高校的净资产。同时可以更准确地核算一定时期的办学成本。

鉴于高校资产处置收入作为非税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且残值估计存在不确定性,为简化处理折旧的计算,新制度规定“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同时,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支出,通过“虚提”折旧处理方法来兼顾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高校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通过加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这一项,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固定资产清理中的收支和清理后的净损益值。

(三)明确了无形资产摊销办法

新《财务》明确了无形资产的确认原则。高等学校的无形资产是指为开展业务活动、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且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高等学校购入的不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组成部分的应用软件,作为无形资产核算。 高等学校通过外购、自行开发以及其他方式取得的无形资产应当合理计价,及时入账。

明确了无形资产的摊销办法。“高等学校应当对无形资产在其使用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第47条)“无形资产摊销不计入单位支出。”( 第47条)取消了原制度无形资产分类中的“商誉”,商誉的概念源于企业,指在未来期间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按国际会计惯例,只有外购的商誉在组织合并时才予以入账。高校目前主要是自创商誉,不符合入账条件,因此新制度取消了“商誉”的分类。

新《会计》规定,按月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时,借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

(四)规范了高校资产的使用、处置及收益的管理以及高校对外投资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配套文件的通知》(国办发[2011]37号)规定:“(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确保公益目标的前提下,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与主业相关的服务,收益的使用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高等学校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高等学校出租、出借资产,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第47条)。”

新《财务》规定,高校可以依法利用货币资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向其他单位投资,但要履行有关审批程序。还规定,高校应当严格控制对外投资。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对外投资、盘活资产、保值增值的仅仅是一部分;还有相当多的高校,对外投资缺乏严密的科学论证,甚至盲目投资、违规投资。这些投资往往是无效益的重复投资、风险不可控的投资,进而导致高校资金财产损失浪费,形成很高的投资风险。例如,2000年9月至2001年8月,天津大学分三次与深圳时代创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委托资金管理协议》,将l亿元资金交由该公司在股票二级市场进行运作。2003年股市大跌,1亿元炒股资金最终损失了3 758.83万元。时任天津大学校长单平,为此被罢免了全国人大代表职务。新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第48条)

高等学校以实物、无形资产等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资产评估,合理确定资产价值。对外投资收益以及利用国有资产出租、出借取得的收入,应当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资产处置收入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五)建立了共享共用制度

新《财务》要求“加强资产管理,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事业发展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建立资产共享、共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第51条)。高校内部应结合学校发展规划目标,制定科学的设备采购规划;从资产管理的制度设计方面要体现学校的统筹安排的职能,对共享共用予以指导协调;对价值大、可共享程度高的设备建立责任中心,利用内部结算价格全面核算成本和收益;对绩效显著的,要从收益分配、设备更新维护、间接费用补偿等方面予以支持。《新制度》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一方面实施政府采购,从源头上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借鉴企业财务管理理念,采取了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取得费用按期进行摊销等有效举措,既能真正反映国有资产的真实价值,又能为管理者合理配置国有资产提供依据,提高国有资产回报率和保值增值率,真实还原高校的资产负债率。

四、负债管理方面更加注重风险控制

新《财务》明确了借入款的定义,“借入款项是指高等学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入的各类款项”(第53条),不包括非金融机构及个人的借款。在负债类科目的比较中我们明显的能看出“借入款项”科目的改革,在新《会计》中将“借入款项”进一步地进行划分,这样可以让高校合理地安排自身的支出与还款。新《财务》明确了应付及预收款的定义:“应付及预收款项包括高等学校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款项。”(第53条)新《财务》引入了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这是负债管理最大的变化。针对高校负债规模日益庞大的现状,高校新增银行贷款,严格执行审批程序,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高校债务分四类:一是学校从会计主体之外借入的债务;二是结算过程中形成的结算债务;三是隐性债务,比如未确认的工程欠款;四是或有债务,比如诉讼事项、合同违约金等。 四类债务均存在风险,均应纳入财务风险控制范围。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减轻我省地方高校债务负担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意见》(鄂政办发[2011]79号)要求各高校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减轻高校债务负担,有效化解高校债务风险。具体就是要求高校内部建立筹资风险预警制度;建立预算偿债基金;完善债务的内部管理制度,持续评价制度设计缺陷;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运行缺陷风险;关注现金流量的监控等风险防范措施。

五、财务监督方面加强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高校财务风险是指高等院校在自身发展和日常运行过程中的分配、投资等财务活动,因受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作为法人实体拥有越来越多的自主权,教学、科研、后勤管理等不可避免地开始转向市场化,高校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日益激烈,高校财务风险一般表现为资金来源风险、债务风险、资本管理风险三种类型。高校财务风险可能使学校直接面临资金瓶颈,导致学校因资金短缺而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从而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

为了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促进高校健康持续发展,需要高校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落实还款渠道和计划,严格执行相关审批程序;强化风险防范意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形成有效财务监督机制,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并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我国高校办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六、结束语

自2014年国家财政部颁发了最新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以来,对2009年实施试行的高校会计制度进行了深入变革,更加明确总会计师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责与职权,对固定和无形资产进行了科学合理的统计和核算,加强了财务报表的规范化;更加注重负债管理方面的风险的预测与控制,加强财务监督以便更好地防范化解风险,形成了一整套健全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为高等学校教育事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方便高校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参考文献:

[1] 罗水香.新高校会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财经界,2014,(9):159.

[2] 舒敏.实施新财务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87-90.

[3] 谭春萍,马伟光.新旧高等学校财务制度比较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288-297.

[4] 王恒.从“单平事件”、“杨育麟事件”看高校财务监管体系的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73-74.

[5] 余琦,易艺.我国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J].当代经济,2015,(1):100-101.

[6] 杨道远.新财务制度下改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思考[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9):18-21.

[7] 张学芳.新财务制度实施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探析[J].财经界,2013,(17):166-167.

[8] 翟小英.浅析高校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J].现代商业,2014,(3):229.

作者:余琦

第三篇:高校教师职称结构分析:以不同类型高校为分析样本

摘要:教师职称结构是高校人事管理不可忽视的问题,合理的职称结构能够有效地促进高等院校的改革发展,提高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质量。文章以不同类型高校的相同或相似院系为分析样本,通过分析不同类型高校职称结构的现状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各高校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之以前有大幅度增长,许多高校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已超过相关政策规定。同时,助教这一级别教师比例很小甚至没有。这些变化应当引起相关教育部门的注意,针对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新特点,制定出更切合实际的教师职称政策。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称结构

作者简介:王冀宗(1984-),男,内蒙古海拉尔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生;吴兰平(1976-),女,湖北武汉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湖北 武汉 430070)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理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16-04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阶段性成果。

高校教师是高等学校教育者的主体与代表。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书育人的“人类灵魂工程师”。要办好高校必须依靠广大教师。所以明确高校教师的作用、任务以及教师队伍的结构,对于发展高等教育关系极大。而教师的职称结构是教师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称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合理的教师职称结构可以使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处于最佳状态,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效能。

职称结构是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称的比例构成。高校职称由高到低,依次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比例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职称结构不是学校自行决定的,它是依据高校的不同类型、承担的不同任务,在国家的教育政策指导下制定的。目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高校人事制度改革,许多高校内部教师职称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可能进一步影响学校的发展。因此,本文希望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来分析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现状,进而得出现阶段不同类型高校职称结构的特点。

一、案例选择方法与代表性

本文将选择4所代表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为研究案例,这4所学校分别代表985高校,211高校,省属本科,高职高专四种层次类型高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同类学校的情况和水平。

H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设有93个本科专业,30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3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7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15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同时拥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防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一批省部级研究基地。

W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现有本科专业8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6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学校在新材料、新能源、交通物流、机电汽车、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研发基地27个。

HB大学是某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一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现有在校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200余人。有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班。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项。

G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管理学、人文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特色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学校开设了49个专业,其中有11个广西高等学校优质专业,2个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试点专业,8门广西区级精品课程。学校各专业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经过选拔和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直接升入本科院校相应或相近专业学习。2008年,学校被广西区教育厅评定为“自治区职业教育攻坚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被授予“2006-2008年度广西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二、不同类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现状分析

由于不同类型高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不同,不同类型高校教师的职称结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分别选取四所高校五个相同或相近院系作为分析案例,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

1.四所高校的基本情况概述

首先是H大学。通过表1可以看出H大学的高级职称(教授和副教授)的比例基本在55%~65%左右,比例最高的是管理学院,为69.9%,最低的是外语学院,为56.2%。讲师这一职称的比例差别较大,最高的是外国语学院,为51.3%,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最低,为25.9%,几乎是外国语学院的二分之一。助教的比例很小,都没有超过2%,有的院系甚至没有助教。

由表2可看出W大学各院系之间的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差别很大,个别学院高级职称高达80%甚至90%以上,而高级职称比例最小的外语学院只占38.7%。信息学院和经济学院在高级职称方面居中,分别为62.4%和67.6%。而助教这一职称许多案例院系都为0。

表3是HB大学部分院系教师职称结构现状,从表中可以看出,高级职称的比例与前面两所高校相比有一定的下降,但是比例依然很高。比例最高的是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占70.3%,最低的外语学院也达到40%。讲师这一级别职称也略有减少,而助教这一职称依然是比例很低甚至没有。HB大学教师职称结构的一个特点是无职称的教师比例与前两所高校相比有明显增加,基本上都在15%左右甚至更高。

最后一个G大学,其高级职称比例(见表4)较之前三所高校有明显下降,基本上是在30%到50%之间。讲师比例差别也不大,基本上在50%左右,是该校教师的主体。G大学的助教比例与前三所高校相比有明显增加,大部分案例院系的比例都在15%左右。

2.不同类型高校相同院系比较

在管理学院方面,从图1中可以看出,W大学在高级职称比例方面明显高于H大学,尤其是副教授的比例高出H大学10个百分比。紧随其后的是HB大学,HB大学的高级职称比例与H大学相比差距不大,只是教授职称比例较低。G大学的高级职称比例最低,而讲师和无职称教师比例是四所大学中最高的。图2(信息学院)与图1反映出的数据基本一致,故不做赘述。

在外语学院方面,从图3中可看出H大学的高级职称比例在四所大学中最高,讲师一级比例也居第二位。高级职称比例居第二位的是作为省属本科的HB大学,而W大学排在第三。G大学的职称比例与图2、图1基本一致。

从三个院系教师职称结构比例的比较中可以发现,虽然个别院系的比例没有W大学高,但总体上H大学高级职称的比例是最高的,这也符合国家对985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相关规定。同时我们要注意到,作为211高校的W大学在高级职称比例上与作为985高校的H大学差距很小,在个别院系的比较中甚至超过H大学。值得注意的是HB大学虽然在高级职称比例方面位居第三,但它与H大学、W大学的差距并不很大,最大也在10个百分比左右。

三、不同类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特点

1.传统的看法

(1)全国重点大学教师的职称结构呈倒金字塔形。高(教授、副教授)、中(讲师)、初(助教)级教师的比例应为3∶2∶1。全国重点大学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这类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学位的研究生、进行重大课题的科学研究,因此需要大量高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又由于全国重点大学拥有最现代化的教学和科研设备,许多教学和科研活动可通过电脑控制。而且研究生也可承担部分教学科研的辅助工作,所以起助手作用的助教就可相对减少。

(2)各省、市的一般大学教师的职称结构呈椭圆形,高、中、初级教师的比例应为3∶4∶3。各省、市的一般大学虽负有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但一般以教学为主,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培养本科生为主)。这类大学的办学条件虽然不如全国重点大学,但它们都是各省、市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所以,助教以上的高、中级教师应占70%左右。

(3)新办高校和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呈正金字塔形。高、中、初级教师的比例应为l∶2∶3。这两类学校的办学历史较短,办学条件较差。有些专科学校虽然也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其主要任务是教学,且教材的深度、广度也要求不高,主要培养各行业的高级技术工人,所以高职称的教师可相对少一些。

2.新的特点

近年来高等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高等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质量不断增强,教师人数也在逐年增长。在此基础上,不同类型高校教师职称结构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1)虽然全国重点大学的教师职称结构依然呈倒金字塔型,但是这些大学中高级职称的比例有所上升。从案例学校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H大学和W大学许多院系教师的高级职称的比例都占到了70%左右。这说明我国重点大学的教师质量和层次有显著提高,从而保证了学校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学校的科研水平,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奠定基础。

(2)各省、市的一般大学教师的职称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传统观点认为这类大学教师的职称结构呈椭圆形,高、中、初级教师的比例应为3∶4∶3。而案例中HB大学的高、中级教师的比例差距最大的为3∶1,最小的也达到1∶1。案例学校的数据反映出,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省、市的一般大学为了增强竞争力,在教师的职称结构方面做出了很大调整,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有很大提高,这样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事业的需求。

(3)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的职称结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型变为椭圆型。从案例中可以发现,G大学的教师职称结构明显不是传统上所讲的金字塔型,即高、中、初级教师的比例应为l∶2∶3。而表4所列举的G大学5个院系高、中、低级教师之比约为3∶5∶2,呈中间大两头小的椭圆型。这也说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促使高等专科学校在教师职称结构方面发生巨大改变,以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培养更多高质量的高级职业技术人员。

四、总结

以上是笔者根据4所不同类型案例高校的具体数据做出的分析总结。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职称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类高校为寻求自身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导致高职称教师的比例在不断扩大。同时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追求角度上看,这种趋势也是必然的。因此,如何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促进高校教师职称结构的改革,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合理流动,使得高校更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为正.高校师资队伍结构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7,(4).

[2]张轶坤.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4).

[3]李淑芳,时少华,任伟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途径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

[4]李秀芳,冯振宇.新形势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王冀宗 吴兰平

第四篇:论高校财务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的财务工作重心也从以核算为主向管理出效益方向转变,在这样的改革形势下,财务分析工作对高校财务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分析财务分析对高校财务管理各方面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财务分析的一些常用方法,并以全面的视角初步探讨了高校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财务分析;作用;方法;指标

文献标识码:A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陈世辉

第五篇:从新时期高校财务工作看高校财会队伍建设分析

当前背景下,需要加强高校财务体制改革。我国国家财政会对高校财务管理产生系统性影响,所以实际的管理难度持续提升,所以必须提升财会队伍的实际能力水平并且完善当前的财务管理制度,这样可以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措施,进而解决财务方面的管理问题。这个过程中,需要跟住人本思想,并且探索和思考如何优化当前的财会队伍,进而提升队伍的战斗力和协作能力,这样可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

各大高校的财务负责人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养,落实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并且把财会队伍建设纳入学校当前的发展核心规划中,这样可以分步骤以及有计划地建设高素质和高层次的人员,进而改进财会队伍,显著提升整合专业人员管理队伍能力的提升。构建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团队,对于提升办校能力,提升财务能力,有着关键意义。

一、当前高校财务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财会队伍结构不合理

财会队伍需要把管理和业务并重,因为个人发展方面的原因,一些高职称和高学历的人员并不愿意从事财务相关的工作。所以,高校财务部门的学历水平相对比较低,而且专业机构不全面,也存在一定的老龄化问题。财务人员占到了教职工的少数,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比较少,而且外聘财务管理队伍比例比较高,具备博士水平的人员更少。我国近些年来实施了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同时,学校层面对于财务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高,所以财务管理人员面临重要任务。

(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足

在信息技术逐渐融入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借助计算机来实施流程化和系统化管理。高校财务属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分支,所以和其它方面的事业单位存在一定的差别。当前,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持续提升,所以在政府投资占到主导地位的背景下,高校的企业化管理是关键的发展方向。需要把预算考评、预算执行、预算编制、预算目标体系以及预算组织当作核心内容,进而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任务。当前背景下,许多财务人员进行使用软件实施模块化操作,但是在解决问题和计算机使用分析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缺乏管理方面的创新意识

因为受到传统经济体系的影响,当前的财务管理工作属于老带新的传承是发展方式,学校缺乏主人翁意识,而且仅仅满足于保障和算账的微观经济活动。所以,一些高校采用了不合理的综合考评制度,在职务晋升以及支撑方面出现的天花板的问题,所以相关的财务工作者存在对于自己工作的不满和焦虑。财务工作属于链条式动态的管理工作,因为相关人员长时间加班工作,会出现岗位懈怠问题。同时,如果科室之间缺乏协调,进而出现团队精神发展不良以及缺乏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问题,这其中包含了较大的财务管理风险。

(四)职后教育不足导致研究能力低

当前的高校财会人员接受了分散、不全面、不系统的职后教育。财会人员忙于日常的事务,缺乏对于能力和知识积累的培养,所以相关人员的研究能力和积极性较差,能力提升的速度比较慢。同时各个高校缺乏对于会计人员的教育力度,没有获得良好的效果,采用了应付继续教育的方式。有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培养、普通财会人员能力教育以及财务骨干专题培养方面的体系尚不完善。可以说,在高校财会人员培养方面没有投入充分的经费,相关的理论培养和后续业务训练水平也比较低。

二、新时期高校财务工作中高校财会队伍建设思路

(一)明确财会队伍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在经济发展中,财会的作用比较大,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相应的经济水平。会计行业相关人员属于经济发展情况的见证者,他们需要使用有效会计核算方式,遵循相关的会计准则,真实客观披露市场经济的相关活动,进而为相关决策者提供具有说服力以及专业的数据参考。但是,对于会计专业技术的掌握者来说,他们需要少提升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理论水平,这些因素也影响着财会信息的价值和质量。所以提升对于财会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是必须落实的。只有把财会岗位当成重要的技术职位,在高校的人员队伍建设规划中加入财会队伍建设的内容,才能有效改善财会队伍建设的结构,进而完善财会管理的水平。重视对于财会人员的考核和培养,吸引优秀的财会管理人才。

(二)构建完善的高校财会队伍建设体系

完善当前的高校财会队伍建设体系是核心保障,所以完善高校财会人员的设置具体要求,进而监督高校对于高校財务发展的分析,合理科学安排相关人员,明确岗位职责,这样才能优化和充实财会人员的配置比例,这样可以确保财会人员的比例提升。在完善财会人员聘用和支撑制度的过程中,需要支持和鼓励财会人员积极参与高级会计师的评审和考试。同时,需要优化财会人员职后财务培训,提升他们的学历水平、法律法规掌握程度。引入会计人员轮岗制度,财会岗位有这一定的风险,所以需要严格落实轮岗制度,这样可以提升财务人员的安全,并且促进自身能力素养的发展。

(三)制定财会队伍的长期规划

科学规划有着重要的意义,属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为了落实财政相关工作任务,我国财政部制订了相关纲要。目的是解决当前会计工作中的会计诚信建设、会计法治、内部控制、人才相对欠缺的问题,利用有效的升级和转型来达到经济管理的最终目的。对于高校来说,需要认识到财务工作对于学校科学研究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水平和实效性,这样可以反映出学校未来的发展水平以及层次。高校需要遵循国家纲要文件,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符合本校的发展规划以及改革纲要,这样可以有效引领财会队伍,进而打造优秀的财会队伍,这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四)引入有效的财会队伍激励约束制度

当前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实施了广泛的绩效工资改革措施,利用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样可以促进多方面的统一。同时,受到官本位思路的影响,高校的相关管理者需要加强对约束机制的建设,加强对于绩效考评的理解,避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奖惩,还需要观察员工的日常表现,并且促进职责分工,加强科学岗位设置。提升对于专业人员年度综合考核、职称晋升以及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避免出现工作实效性低下的问题。同时,财务部门需要构建完善的岗位责任制度,完善绩效分配制度、绩效评价制度以及内部控制制度,通过有机结合约束功能以及激励功能,可以提升财会工作队伍的岗位自信心以及积极性,可以促进相关人员干事能力的提升。

(五)加强财会管理人员道德体系构建

职业道德指的是相关人员在活动和工作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财会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比较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需要加强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加强财会队伍建设的流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对于素质和专业能力的为培养,还需要重视道德教育的实施,引导相关管理人员形成正确的理念。同时,需要让相关管理人员明确职责任务以及职业性质,这样可以构建完善的会计职业道德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宣传教育,并且激励相关会计管理人员利用职业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可以促进完善职业道德体系的形成。

(六)完善高校财会队伍的继续教育

首先需要树立继续教育的理念,激发相关财会人员继续学习以及自主学习的热情,这样可以促进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引导财会利用多种方式获得深造的机会,进而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也可以通过考试来考取国家注册会计师,这有利于自身专业素质以及思想水平的提升。所以,需要有效安排教育內容,选择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内容方面,可以包括案例分析教学以及理论基础知识教学,还可以加入名家讲坛、专题研讨以及经验交流等内容。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拓展教育内容,在教育模式方面可以采取经验交流模式、集中授课模式以及现场调研方式,加强实地考察。同时,需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养力度,关注青年人才的培养机制建设,让他们可以具备施展才华的能力,构建完善的综合实践能力和财会理论知识能力比较强的财会队伍。当前背景下,互联网+思想和会计工作结合已经成为了重要发展趋势,可以为实际的会计管理工作提供具体行动指南以及发展目标。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发挥会计监督、分析、控制、决策、计划以及预测的功能,进而提升会计工作的实效性。在不远的将来,可以促进会计队伍体系的建设,进而促进整体财务工作的实效性,所以必须关注对互联网+相关思路和能力的培养,这符合时代要求。

(七)构建有效的构建财会考核体系

在具体的考核中,需要关注财务管理人员的团队合作、服务态度、工作效果、工作质量以及思想素质等等,依据不同的岗位指标来量化考核内容,进而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遵循考核制度实施考评,这样可以结合分配制度和考核结构,构成激励机制以及业绩评价的有效互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引入末位淘汰制度以及岗位竞争上岗制度,这样可以鼓励相关人员的正派作风,让相关人员可以坚持原则,并且关注自己的业绩提升。通过选择勤奋和有才华的管理人员,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这样可以发挥和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创新,能够调动相关人员的能动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财会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人文主义思想。把财务会计当作主要的驱动力,促进高校的发展和进步,这个过程中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为财务会计管理提供有效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这样可以发挥财会会计人员的资源优点,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作者单位为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作者:杨骁

上一篇:高一经济论文下一篇:高中学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