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对高校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文关怀对高校(共8篇)

人文关怀对高校 篇1

一、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效管理应遵循的原

(一)以人为本原则

在经济转型的时代背景的要求下,对人力资源的占有需求已开始转变为对人才资源的争夺需求。各大高校应充分注意到这一转变给高校管理工作带来的深刻启示,并切实抓好人才的管理,对人才给予充分重视。换句话说,高校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加强人文关怀的重点内容。履行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做到对教师群体的个性和需要尽可能关心和理解,最大限度的满足其对希望的工作环境的需要。一方面要做到识人善任,努力发现人才,另一方面要对所发现的人才进行培养,使其更符合本校的实际工作需要,并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鼓励其有所创新发展。

(二)激励原则

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岗位都少不了物质及精神奖励对工作人员的激励作用,教职工作亦是如此。因此,高校必须将激励制度的建立高度重视起来,以求得教师在其工作岗位上取得更大的实效。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激励措施,尽量满足教师较高的不同种类需求。在激励措施的基础上,还应构建完整可操作性强的业绩考核体系,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力求客观合理,使其能够发挥实际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考核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人性化的原则,考核的目的应是对教师的激励而非提出各种高难要求,切不可造成过大的考核压力。只有本着激励的原则,才能充分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在其岗位上真正发挥应有的实力和影响力。

二、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现状

(一)缺乏完整的管理制度建设

为了体现高校管理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有稳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设。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备,甚至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其中最为严重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奖惩制度的不合理,表现为不尊重教师的个人利益,在奖惩或考核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极少考虑教师个人利益这一因素,因此常常造成奖惩制度缺乏最基本的公正态度。在职称晋升方面,往往会因为晋升制度的不完善而导致择优原则的落空,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浪费。

(二)管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过低

由于高校是具有强烈学术性质的工作环境,高校教师也都是各个学术领域内的精英,他们与其他企业员工相比,具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人文素质,对民主管理的认识也比较深刻,因此常常会对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多数高校教师希望对高校工作的更多侧面有更大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使他们的一些需求和个人意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地反映并解决,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益。但与此同时,大多数高校教师对目前的民主化程度不甚满意。许多高校虽然也将民主管理作为学校的管理原则,但落实到真正的工作环节中来,就常常无法兑现这一承诺,致使民主管理变为一种包装和形式。在实际的管理操作中,目前大多高校都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管理较为僵化,对校内人才的诉求和想法不闻不问,导致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更无从改进,严重阻碍了高校的民主进程和科学发展。

(三)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对于各高校来说,其长远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建设和支持。但从对实际情况的观察来看,有些高校在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仍不完善,这些高校的领导阶层对人才的培养和利用没有制定有效的措施,导致大量人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些高校领导则只注重人才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轻视其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贡献或根本不给他们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因而从未或很少在校内开展针对管理领域的人才培训,致使具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匮乏,使整个高校的管理能力降低。

三、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策略

(一)建立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高校管理具有更浓厚的人文关怀,其首要前提就是建立起充分民主化的管理制度,且民主管理应在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都有所渗透。主要方面包括考核机制的客观公正、职称晋升的公开透明以及岗位聘任制的全面实行。在这些制度的具体确立过程中,必须坚持集思广益的原则,使制度的确立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意愿并解决大多数人的问题。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秉着求同存异的制定方针对差异化的想法进行集中讨论,力图能够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高校管理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民主原则,并保证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管理得到落实和开展。在管理制度方面,常常会存在严格有余而人性化不足的问题,这是由规章制度本身的规范性和理性特点决定的。因此,在对这些严肃刻板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通常会给人以较强的压迫感而显得人文关怀不足。从这一角度来讲,结合高校管理的人文关怀进行思考,就会发现目前的.高校管理制度并未将充满温情的人文因素融入其中。由此可知,在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以高校的实际状况和需要为根本出发点,适当地添加具有人文关怀的因素,保留一些合理的弹性和空间,使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为人才展示自身才能提供优良的环境。

(二)严格推进管理工作的民主化进程

若要将人文理念真正贯彻到高校管理的工作实践中,不仅需要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注意对制度所规定的内容积极落实和严格执行。应该认识到对制度的执行程度是评价制度成功与否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在有效执行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威慑力和作用。因此,高校的管理者在主持高校相关工作和活动时,应特别注意实施过程的民主化程度是否到位,对缺乏民主化的管理环节要予以警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因为在同样的工作环境下,民主管理方式与专制管理方式相比,显然前者更有利于从业者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一原则在高校这种学术类环境下表现得尤为明显。为了使全体教师在工作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就应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和机会,也就是说高校必须将民主管理方式真正落到实处。应使全体教师能够平等地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每个人的机会应是均等的。同时,还应充分尊重人才对高校行政工作的监督权利,使其有权对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促使管理工作更加健康稳定地运行。在坚持了民主原则的前提下,还要对民主程度做进一步的思考。对人才参与管理工作的广度和深度要有明确的标准,切实推进高校管理的民主进程。

(三)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

人文关怀对高校 篇2

一、对“阳光体育运动”与“人文关怀”的诠释

(一) “阳光体育运动”的概念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 就是让学生走出教室, 走进大自然, 走到阳光下, 享受阳光的温暖, 享受运动的快乐, 让运动给学生带来快乐、带来健康。“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是指大中小学生, 其外延不仅指向校内、课内, 而且指向社区、家庭和其他团体与部门。“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旨在促进大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增强体质健康水平的, 由学校、社会、家庭多方组织的一体化的体育工作, 其工作重点和中心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阳光体育运动”把有效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作为其总体目标。让“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

(二)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就是对人的尊严和人性的重视。简言之, 就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重要表现,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更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然表现。在阳光体育活动中, 以高校女生为出发点, 紧密围绕发展学生体质健康, 培养体育兴趣和意识,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从发展学生体质健康的长远效应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 有利于学生品德与人格的完善, 潜能和特长的开发, 创造性思维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女生与男生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差异

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她们不仅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而且还要完成作为母亲的神圣使命, 其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育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她们未来事业成就的实现, 影响祖国的未来。女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状况直接影响其体质健康状况, 因此对高校女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对于深入了解女生体育参与状况, 推进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 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作用。

(一) 生理因素

1) 从体型上来说, 女生的骨骼细小, 骨密质的厚度较薄, 全身骨骼的重量比男生约轻20%, 骨骼的抗压抗弯能力也仅为男子的2/3;青春发育期后女生皮下脂肪逐渐增多, 肌肉重量占体重的比例较男子小。从生理机能特征上来说, 女生血液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能力都不及男子;心脏体积和容积小于男生, 女生的心肺重量较同龄男子轻10~15%, 所以, 女生心脏的储备能力低于男生;在体格发育、内脏功能等方面落后男生, 耐力和速度水平不及男生, 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差, 导致了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表现为积极性不高、做动作忸怩。这些生理因素的存在, 影响女生参与到体育活动的积极性。2) 女生的身体重心较低, 平衡能力较强, 柔韧性好;各关节的灵活性、关节囊及韧带的弹性及伸展性也都较男子好。更适合从事艺术体操、体育舞蹈、武术的项目。有利于发展女生的协调性、灵敏性和柔韧性。3) 由于缺乏生理卫生知识, 对月经期进行体育锻炼有惧怕心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经期停止活动最为稳当, 体育课上常常会轮流出现几名见习生。

(二) 心理因素

1) 与男生相比, 多数女生具有情感丰富、细腻、羞涩、依赖等心理特质。同男生比, 女生的自我评价偏低, 自卑, 爱面子。因此,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进行有一定难度的动作或带有竞赛性的练习时, 女生常常表现出紧张、犹豫、焦虑、害怕、信心不足等情绪;看到自己明显落后于男生或同班女生时, 会产生自卑感。2) 有的过分追求苗条身材, 认为运动耗能太多, 想着会增加食欲, 使身体发胖、变粗, 影响美观;在体育锻炼中不少女生表现出娇气、怕脏、怕苦、怕累、怕太阳晒黑皮肤, 对在室外上课的项目缺乏积极性。3)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少女生认为上体育课就是为了完成体育课考试, 能够修满学分顺利毕业, 往往消极对待。

以上都是造成不愿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

三、针对差异寻找的解决的方法

1) 高校应当以舆论宣传为先导, 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工作, (如通过网络、海报、宣传手册等方式)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 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有助于建立高校女生正确、全面的体育价值观和提高其体育参与意识。2) 应根据女生身心发展特点应对其开设一些女生性别特征和她们感兴趣的多种体育选项课的项目,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上课项目, 满足不同女生兴趣的需要, 并要求女生在校期间学会并掌握几种基本的锻炼身体的方法。3)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去掉那些对学习兴趣不高, 技术较难掌握, 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增加容易开展并适合女生参与的体育项目, 如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羽毛球等, 以此培养女生终生体育锻炼的习惯, 以增进其健康体质水平, 真正做到以学生体育锻炼着眼点的人文关怀, 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要求。4)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多关心、多鼓励、多辅导, 了解每一个教学对象, 主动帮助她们消除恐惧心理, 树立自信心, 才能使其做到心理适应, 学生才会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5) 重视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 发挥课外体育锻炼的作用, 应把课外体育锻炼全部纳入体育教学管理中, 制订切实可行的阳光体育实施方案, 对女生进行适当的政策倾斜, 建立学校体育的督导制度, 充分保证女生体育活动, 确保每天锻炼1小时落到实处。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体育指导队伍, 有效地组织、指导女生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

四、结论

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研究综述 篇3

摘 要:高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人文关怀的德育方式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了解和完善德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是当今高校必须面对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主要是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及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分析,以使高校德育人文关怀实现途径的内容更加充实、效果更加明显。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270-03

德育人文关怀作为一个现代教育的概念,是在近几年才被提出来的,但在德育中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思想却源远流长。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代表——孔、孟,即有以“人”为中心,“仁”“人”合一的思想。在近代教育史上,教育家陶行知“主张个性自由发展;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中心”,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对学生自由发展的尊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时期,高校德育人文关怀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人文关怀方面的文章和著作也频繁出现,但由于我国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和真正意义上的实践起步较晚,所以对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尚不够全面、深入。

一、国内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状况

(一)德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联系

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着重关注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关注个体的尊严、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王东莉曾对德育与人文关怀的内在关联作了一定的思考,并于1993年就提出“德育始终以其特有的方式关注人的发展和完善,并通过提高人的精神品格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体现了其特殊的人文关怀价值”的观点。从哲学层面来看,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人的全面关怀,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可见,德育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首先,德育的目标与人文关怀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德育是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人文关怀关注是个体人的生存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德育的本质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体现着浓厚而深刻的人文精神。其次,德育所追求的境界与人文精神所关注的生活的总体意义上是一致的。德育所追求的境界是在实现自我的同时怎样实现超越自我,实现人的最高理想追求,体现人的创造性能力;人文关怀是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个体的综合能力、培养个体的综合素质。再次,德育具有与人文关怀相一致的终极价值目标,即追求人生真、善、美的境界,关照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德育作为一门育人的学问,其“实质上就是一种尊重人、理解人、肯定人的价值、开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给人以更多选择和创造机会的人生哲学。”[1]可见,德育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

(二)关于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的研究

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方面的研究的学者很少。王东莉提出,“高校德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一门人文色彩很浓的学科,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关怀内涵,其人文关怀价值是通领其价值系统的核心价值;完善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使高校德育真正发挥其本质作用,这正是高校德育在新形势下走出困境、迎接挑战、完善自身。”[2]伍揆祁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关怀,对于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就是在对青年中的中坚力量进行‘做人导向的一项重要工作。”[3]

(三)关于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缺失现象及其原因分析的研究

首先应该肯定高校德育中有人文关怀的体现,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中实施人文关怀的途径中还存在些问题,故导致学生感受不到真正的人文关怀。刘申辉认为,“高校德育工作中人文关怀出现缺失现象即过分依赖灌输式教育、忽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轻人文素养的培育;道德实践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4]王东莉认为,大学生自身向贫民化发展,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迷失、心理出现危机。这显示了高校德育对主体的不重视,尤其是忽视对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关怀。朱湘虹、秦秀清认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极为欠缺的主要表现在: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主体的需要,缺乏对受教育者的成长规律的深入认识与把握,价值取向出现的偏失,随着学校规模急剧扩大,教育工作者的心有余而力不从。”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单一和滞后,教育环境的复杂化都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叶碧如认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的价值取向多元化、社会化速度加快,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和社会生活中许多因素的干扰,也是造成人文关怀缺失的重要原因。”[5]

(四)关于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研究

第一、关于对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人文关怀研究

关于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德育人文关怀研究也有相关学者在著作中涉及。倪娟芝认为,“我国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教材、教师、教学过程等诸多方面缺乏人文关怀,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从教材、教师、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改进,让德育教学课堂充满人文关怀的氛围。”[6]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育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式,有差别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所需的人文关怀。刘双胤认为,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须坚持六原则:“坚持人性化的原则;坚持个性化的原则;坚持生活化的原则;坚持幸福化的原则;坚持法律化的原则;坚持互动化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人文关怀的宗旨就是“细节上的关心、细微处的关怀、细雨声的关爱”,使学生达到充分的存在、自我的实现。刘桂芳认为,高校德育课程人文关怀取向实现的基本路径是:探索德育课程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提升德育教师人文关怀的基本素养,重构德育课程人文关怀的评价机制。endprint

要真正做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不仅是要培养理念,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教学过程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载体,从关心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提升精神品位、丰富心灵世界,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培养伦理情操、完善道德境界,建构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等几个层面来全面推进人的发展。

第二、关于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关怀研究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黄建华认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培养兼容并包、求实创新的校园精神文化,二是树立人本和谐、民主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三是构建功能齐全、独特生动的校园物质文化,四是引导诚信理性、多元高效的校园行为文化。梁亚民、刘正帅提出以人为本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三种途径:第一,加强三风(校风、学风和教风)建设;第二,凸显人文关怀,构建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第三,抓好学生组织的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毛燕敏认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培育人文主义精神为核心,既要营造校园人文环境,又要注重人文素质的提升。”[7]王晓峰、王庚华建议性提出发挥校园文化的三种功能:一是以“德”为主线,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引导功能;二是以“才”为主线,发挥校园文化的开发创造功能;三是以“学”为主线,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功能。

第三、关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文关怀研究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把精力只放在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但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浙江大学朱仁宝教授在《德育心理学》一书中提出,“凡是成功的德育工作,必然是在某些方面遵循了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的教育,重视人文关怀,渗透人文精神”。戴树根认为,构建以人为本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利用现代传播手段。王东莉在《人文关怀——学校心理咨询的核心理念》中指出,“学校心理咨询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理念,应把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成长、健康发展、人格完善作为心理咨询最终的追求目标,从更高的层面来关注青少年学生的人生发展。”

二、国外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状况

目前,国外研究高校德育人文关怀问题的文章笔者尚未找到,但尚有一些国外德育人文关怀问题的观点可供参考。

(一)关于国外道德教育理论发展趋势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研究

西方道德教育中历来很注重人的自主性和个性化,并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美国著名教学家阿瑟.W.库姆斯则专门写有《学校领导新概念——以人为本的挑战》一书。该书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在道德教育中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道德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

(二)关于国外道德教育学派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研究

当代西方著名德育思想家的道德教育模式探讨方面呈现几种不同的学派,其中突出“人”的学派是价值澄清学派,以美国最为突出,该学派认为,“创造条件,利用一些特别的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的价值观,对他们今后的正确选择具有重要意义。”[8]另外,前苏联也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如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他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了“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为主导的教育思想体系;学校教育的思想就是要使受教育者达到个性及和谐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其主要成分是道德。”

(三)关于国外高校道德教育途径中体现的人文关怀研究

当前国外高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课堂参与;注重间接教育、全方位渗透;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重视校园文化,优化教育环境,以美国最为突出。陈俊珂认为,“虽然美国大学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德育目标,但美国大学开展的途径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宗旨,如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指导和就业指导。”[9]从国外学校教育的途径看出,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地位,尤其是个体的地位和能力的培养。

在研究、分析所收集和浏览的相关参考资料后,笔者发现其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不足:一是在有关研究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文献中,对其途径的研究并不多;二是有些学者虽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途径研究有些涉及,大部分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的研究上,对在实践中具体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研究不多,实际可操作性不强,而且对具体结合高校的研究较少涉及,缺乏系统、清晰的认识和梳理;三是在论述完善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实现途径上,一般都侧重于对某一方面的介绍,尚未对构建高校德育人文关怀提出全面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缺乏体系性、系统性。所以,对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途径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留有一定的探讨空间。

参考文献:

〔1〕王东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2〕王东莉.论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价值的核心地位[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3〕伍揆祁.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保障体系的构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

〔4〕刘申辉.高校德育人文关怀的缺失与以人为本的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

〔5〕叶碧如.论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1).

〔6〕倪娟芝.论高校哲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J].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毛燕敏.论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8〕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9〕陈俊珂.美国大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J].教育研究,1999(1).

人文关怀对高校 篇4

人文关怀视域下的现代高校教育管理

倪志梅1,唐虹2

(1.南通大学离退休人员工作处;2.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摘要:本文中的人主要指的就是高校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管理的学生。本文将针对高校这两类教育管理的主体对象提出相应的人文关怀的具体实现措施,最终推进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模式创新。

关键词: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723X( ) 10 - 0067 - 03

作者简介:倪志梅(197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研究;

唐虹(1968-),女,江苏南京人,南通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纺织服装教育研究。

一、引言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制度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提高管理的整体效率。但是,制度管理具有规范化和强制性的特点,单一的制度管理不符合教育改革发展“以人为本”的战略主题,与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相背离,与构建和谐社会及文明校园的宗旨不一致。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依靠制度进行约束和规范,还应该从严格呆板的制度管理中寻求一条全新的管理方式,那就是从人的情感和需求出发,充分尊重人的内在动机,让人们能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以“以人为本”为根本指导思想,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取向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改革的价值追求和发展方向。

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内涵解析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它与人的理想、生活意义和命运紧密相关,代表了先进的价值观和核心文化,其基本内涵为:以人为关心的主体和中心,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尽可能地维护人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个性化需求,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积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文关怀应用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当中,即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运用人文关怀的模式,关注教师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的基础上,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是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侧重于理顺教师、学生及其他多个对象之间的关系,目的在于通过确立起人的主体性地位来赋予人一定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之下,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体现和实施人文关怀,显然是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选择,更是为了迎合人性发展的心理需求,因为当前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转而向精神层面的需求发展。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高校教师学生尤其如此。

三、高校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之间的关系剖析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是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通过制度限制人、规范人、控制人,保障组织的正常高效运行。教育管理取向人文关怀是要解放人、发展人、培养人、塑造人,提升管理层次和效果,契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二者之间可以共融、共生、共建,而且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最为理想的管理效果,切实提升管理水平。当然,我们也要明白,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的统一和融合并不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而是需要经历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起步于制度建设,提升于人文关怀建设,高校需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偏重于不同的管理模式。在学校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容易出现无头绪状态,这时就应该侧重于制度管理,依靠外部的强制手段来约束和规范人的行为,促进学校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从而确保高校高效运行。当学校顺利通过了初期建设阶段进入到发展和提高的阶段,教育管理工作就应该转向侧重人文关怀取向,在师生能够普遍地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后,加强对人思想情感和需求方面的关心和关怀,即学校发展提升阶段,应该更多地运用情感手段,从思想和心理方面约束学生和教育管理者的动机和行为,使得他们与教育管理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内心主动加强自律性,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这种由内而外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是人文关怀发挥作用的独特机制。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与制度管理表面上是相互对立和矛盾的,区别在于:一个约束动机,一个约束行为;一个通过自律发生作用,而另一个必须通过外部强制手段进行约束,从而产生他律的效果;一个是从情感方面尊重和关心人,另一个是不顾及感受强制执行。但是。它们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互补关系,缺一不可,在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中,需要既加强制度管理,又实施人文关怀,使二者有机统一,这对学校的教育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两者应该在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各有侧重,而这并不影响它们之间的互补关系,即制度管理为实施人文关怀提供保障,人文关怀又为制度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开展制度管理。

四、在高校教育管理中融人人文关怀

既然我们已经知晓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除了需要一定的制度管理进行约束以外,还应该构建一个张弛有度的工作秩序和充满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尤其对一些发展中的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层次的学校来说,制度管理更应该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起来,使得教育管理工作除了刻板严谨的规章制度以外,还要有充满团结互爱精神的校园氛围,以蓬勃的生机推动学校的发展和提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来使得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恰当地融人人文关怀呢?换句话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如何有效开展和实施人文关怀呢?(论文范文 )笔者认为,我们首先要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存在的一些矛盾和冲突,然后再从人文关怀不同的受益对象人手,即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受教育管理者――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正确对待并处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冲突:虽然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是有机统一的整体,但是,它们毕竟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有着一些矛盾和冲突,这是无法避免的。当严谨刻板的制度与人的情感需求之间发生了矛盾,针对这种“情”与“法”的较量,学校到底该如何来直面问题,处理矛盾呢?学校应该首先分清两者之间孰重孰轻,在不违反国家相关规定基础上制定科学可行的执行标准,然后以“利于教育管理者的团结,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为根本宗旨来解决矛盾,处理冲突,应对问题。我们知道,学校制度属于强制性的约束手段,但是,制定和执行这些制度的人却是有情感的。因而,在执行制度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内涵,即以人为本为指导来推行有人文精神内涵的制度管理,一切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对于一些已经过时了的.制度,学校应该在重新调研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废除或者修订,让新制度能够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使“情”与“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学校制度管理才能真正与人文关怀有效结合在一起。

(2)高校要重视对于教育管理者――教师的人文关怀渗透: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管理者,他们既需要用人文关怀的方式教育管理学生,同时需要得到学校对他们的人文关怀。现代高校很多管理制度只是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价值,实施的过程强制性明显,当前高校的一些管理模式显然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这非常不利于学校的整体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旦被压抑,对于学校的发展将是致命的打击。那么,针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尽快地将人文关怀融入对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当中,我们应该从教师的切身利益出发,从他们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出发,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管理制度的制定和设计中来,突出他们的权利意识,体现激励精神和人文精神,从本校实际出发,让他们在工作与生活、高尚与世俗、现实与理想之间找到平衡点。这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就能够得到他们的内在认可,他们就会自觉地遵守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出制度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合法权益,让教育者和管理者都能够在关注自身需求的人性化管理氛围中感受到“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具有亲和力的学校人文生态环境。

(3)高校尤其要重视对于受教育管理者――学生的人文关怀建设:作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管理对象――学生群体,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仍然偏重于对他们进行单一制度管理的弊端,尽快加强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的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处于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阶段,其中的科学发展观重点强调了以人为本的本质内涵,而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因此,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加强人文关怀与时代发展潮流是一致的,应该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彰显以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学校要充分关注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的教育性、人文性、发展性、个体性、职业性和实践性,理顺人文关怀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关系,针对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人文关怀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新情况与新问题,依靠多个部门和领导实施合力作用来提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管理效益。具体而言,高校应该注重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唤起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意识;教师要确立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反省自身与学生相处的状况,建立平等、友好、和睦、和谐、长效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时刻牢记为人师表的思想,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应该来说,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人文关怀的实施过程是非常丰富与多元化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工作具体化到课程教育管理、活动教育管理、社会实践管理、网络教育管理、创业教育管理等等方面中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学习氛围中快乐地学习知识,愉快地度过大学生活。

五、结束语

如何体现对问题少年的人文关怀 篇5

中国青年报-09-09周士君

《大河报》9月4日报道,为体现人文关怀,武汉市江汉区法院为未成年被告人专门设立了“圆桌审判庭”,即被告人可以与公诉人及家人一起,围坐在一张椭圆形桌子旁接受审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问题少年”们心理尚不成熟,因此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圆桌审判庭”融合了情与法,可以缓解被告人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帮其认清罪行。但若依拙见,如此人文关怀,了不起是一种表面性的人文关怀罢了。

一段时间以来,这种表面化的人文关怀的报道充斥报端。2月9日《大河报》曾报道南方某市为体现人文关怀,组织在狱犯人乘大巴浏览市容,还有警车开道。后来又有监狱与之较劲,不仅允许犯人夫妻同居,并帮助犯人操持狱中婚礼。如此作为,即便称为人文关怀,但也不是深层次的人文关怀。因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以及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就犯人而言,其狱中服刑期间应享受的权利能否法定化,刑满释放后能否保证其人格和尊严受到最起码的保护,这才是在犯人身上体现人文关怀的最重要环节。如果这些权利得不到法律保护,而靠那些兴之所致的孤立创意来体现所谓人文关怀,都是靠不住的。

再就未成年犯罪而言,对其人文关怀的重点,恐怕也绝不是仅仅在几个“问题少年”身上施些“关爱”,将审判的“方桌”换“圆桌”,将本来应该站着受审改成坐着交流这么简单,而在于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日常环境,防止更多的“问题少年”出现。放眼现在的教育体制,僵化的应试教育模式仍主宰课堂,孩子们在这种环境中,应得的童年欢乐尚且不存,遑论人格和尊严?我们国家尽管也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阴魂不散,仍主宰着学生的.命运。正缘于此,在最能体现人文精神的人格陶冶环节,偏偏我们缺课太多。完美人格才是抵御各种犯罪的利器,与之相比,设置“圆桌审判厅”,就如同平时不注重让孩子锻炼身体和保养,酿成大病甚至绝症后,才想起让孩子吃些类似“感冒药”的东西以期补救一样荒唐!

人文关怀对高校 篇6

与探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研究所

【摘要】当前,随着劳动者队伍的代际更替,以“80、90后”为主的新生代逐渐成为国防军工企业发展的一支强大力量。企业如何在抓好经营、发展的同时抓好以人文思想为主的“民心工程”,实现劳资双方的共赢,已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尝试在改进和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方面提出一些建议,希望为一线员工的成长和幸福献计献策。

【关键词】青年员工;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探讨

1.引言

青年兴则企业兴,青年强则企业强。近年来,随着武器装备的更替,科技创新的发展,一大批年轻员工进入国防军工企业,逐步成为了公司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队。这些新生代(35岁以下)成长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最快、成就最大,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猛,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最为多元的时期,他们的心理特征尤为明显,对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冲击。本文通过分析青年员工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工作、生活现状,探索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为凝聚员工队伍,促进国防军工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2.青年员工的心理及思想分析

2.1 具有良好的大局观和责任感

青年员工们热爱国防军工事业,关心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把自身与企业前景联系起来,并愿意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能够主动融入企业,积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热忱参与企业管理工作,发扬主人翁精神,与企业共担风险。

2.2期待自我实现,看重公平与尊重

青年员工价值目标的主体定位是自我实现。在职业选择上,更多的要求适合个人发展,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上,也更多强调个人奋斗。面对企业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他们表现出强烈的进取心,渴望在实践中经受磨练,不继而获得实现自己人生理想与抱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他们渴望公平和受尊重的环境,他们关注薪酬绩效考核,希望通过更加科学、客观、公开、公正的标准和方式来衡量个人业绩、能力、贡献等;关心职业发展通道,希望企业搭建更加完善、更加开阔的职业发展平台。

2.3肩负工作、家庭、生活多重压力

当前,青年员工大都处于结婚生子、养儿育女的人生阶段。购房的压力,生活成本的不断攀升都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其次,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工作任务重、时间紧,长期加班加点,频繁出差,长驻基地已成为了非常普遍的现象。青年员工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未婚青年的婚姻问题,已婚青年缺席家庭生活,子女教育和培养的苦恼,也都挫伤了大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2.4自我心理调解能力较弱

青年员工缺乏人生阅历,缺乏完善的人格品行。他们的勇气伴随着冲动,理想伴随着高傲,创新伴随着懵懂,奋斗也伴随着失误。他们大多没有经历过真正的挫折和磨炼,脆弱的心理和薄弱的意志使他们不敢轻易面对失败和压力。多重角色的适应不良容易让他们轻言放弃和退缩,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也容易令他们的心态失衡、自暴自弃。青年员工心理调节能力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化解矛盾,走出心理雾霾的方式和途径容易偏激,自尊心强的特点又令他们不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一旦缺少宣泄的平台,倾诉的对象,包容的环境和对症的解压,积压后的心理变化则令人堪忧。

3.对青年员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建议

新时期,历史矛盾和新问题、新困难同时显现,转型升级的任务依旧艰巨而繁重。在新形势下,国防军工企业需要坚持“人文关怀”的理念,重视对员工的心理疏导和管理,在企业里体现员工“政治有地位,权益有保障,发展有机会,心理有关怀,生活有乐趣,困难有帮扶”,共建共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让青年员工把心理压力转化为思想和工作的动力,转化为促进企业继续向前发展的不竭动力。

3.1完善薪酬福利待遇,搭建职业发展平台

激励是人文关怀的动力。首先,薪酬福利待遇水平?哪持殖潭壬辖玻?是大多数青年员工就业与奋斗的关键基础。国防军工企业在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应不断完善薪酬福利制度,保持员工工资的同步增长,保障不同用工形式员工的同工同酬,体现绩效考核的公正与差异化,健全员工福利体系,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员工,实现共建共享。其次,要关心青年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搭建更加开阔的职业发展平台,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青年员工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感到有希望、有奔头,使他们在实干锻炼中尽快成长起来,成为各条战线上的中坚力量。

3.2 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培育员工核心价值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品格,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一个企业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因此,在国防军工企业内,要秉承以“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理念为统领,以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军工精神为核心,深入挖掘文化底蕴,进一步提炼文化理念,实现文化理念与发展战略对接、与员工发展愿景对接,形成一个传承优良传统、体现鲜明特色、符合未来发展的主流企业文化体系。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来熏陶、培养青年员工核心价值观,以共同的价值观规范他们的行为,以企业愿景吸引他们,以团队文化凝聚他们,以创新文化激励他们,让企业文化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利,成为激励企业进步,员工不断进取的巨大精神动力。

3.3实施员工帮助计划,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人文关怀对高校 篇7

增强学生人文关怀,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潜能, 解放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以及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在高校开展一些与学生兴趣相符的, 充满人文关怀的体育活动, 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帮助学生建立对体育的热情, 使其个性和心理得以更好的发展。为了促进体育活动顺利开展, 首要是将传统的思想进行解放, 传统的体育活动往往过于单一, 在开展体育活动的时候, 高校应注意运用适合学生的模式, 为学生提供有创新感的体育活动环境, 在活动中增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这对于高校的和谐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校园体育活动的开展, 可以使促进学生的身心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得以暂时的放松, 长期保持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2. 促进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策略

以人文关怀为主, 开展高校体育活动, 应以学生为主题, 创设有意义, 趣味性浓的体育活动, 在活动中体现出团结友爱, 互相帮助, 团队精神的活动, 是体育活动的主旨。

2.1 学校提供资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

丰富的体育器材与运动场地是每个高校都具备的, 充足的体育资源为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应该鼓励并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自发的组织一些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从体育活动的准备到顺利开展的过程, 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候教师要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 让其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这种方式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他们的独立创作性。

例如, 学生可以以院系为单位, 由学生会组织以“锻炼身体, 彰显青春活力”为主题的早操活动, 整个活动的实施过程如下:首先和学校申请试用体育馆作为活动场地, 然后由学生会的成员组织所有同学开会, 会议主要向同学传达体育活动之于人们的益处, 调动同学参加早操的积极性, 之后通知同学每天的早操时间为早上6:15—7:15, 活动的内容是大家在体育馆内先进行800米的慢跑以培养学生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然后组织大家做广播体操, 舒展并放松身心, 该早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协调性, 促进血液循环, 对于振奋精神和预防疾病都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教师也可以参与到这项早操活动中, 与学生融为一体, 这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和谐与平等, 也体现了体育活动开展中的人文关怀。

2.2 开展趣味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除了学生独立组织的活动以外, 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 给学生提供一个体现其凝聚力和团队精神的空间,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该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同学之间的友谊得以更加深厚, 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气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精神。

例如,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友谊, 从运动开始”为主题的趣味运动会, 该活动的实施流程如下:首先是会前的宣传和筹备, 可以制作多份大海报, 将其张贴于各教学楼和寝室楼之间, 进行告知性宣传, 与此同时, 对比赛场地进行精心布置, 以此来渲染活动气氛, 除此之外, 还要做好对裁判员及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 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然后召开赛前会议, 向参加比赛的同学说明每项活动的规则, 如游戏齐心协力的规则是参赛选手通过配合, 用不同的身体部位将气球弄破, 弄破最多的小组获胜, 而合作运球的规则是参赛选手左右脚互绑, 将篮球拍打至终点, 用时最少者获胜, 在大家对规则有了了解之后, 让其进行抽签分组, 安排赛程;在比赛全部结束后, 学校可以为获胜的同学颁发精心准备的奖品, 对其进行鼓励, 这充分的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3 开展传统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

传统性体育活动对于高校学生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活动中, 可以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 增进班级的凝聚力,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例如, 学校可以开展以“增强体魄, 享篮球快乐”为主题的三人、篮球比赛, 篮球这项传统的体育运动一直深受高校学生的喜爱, 其也是体育教学中的重点项目, 所以该项体育活动的开展行很高, 其具体的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是赛前的组织与宣传, 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以及张贴海报等方式进行告知性宣传, 并接受报名, 根据报名队伍的历史资料和实力评估选出种子队, 再将其他队伍进行抽签分组, 然后召开赛前队长会议, 比赛预计招收32支参赛队伍, 分为小组赛和复赛, 抽签分为8个小组, 每组有4队, 胜场积3分, 平场积1分, 负场不计分, 小组积分第一名的进入复赛, 若积分相同则加赛一场, 复赛则采用单场淘汰制规则;在比赛进行的过程中, 要注意维护比赛的现场秩序, 每轮比赛过后要做好赛果宣传;在整个比赛结束后, 要对获胜的同学进行奖品与奖杯的颁发, 鼓励其继续发扬体育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中, 存在些许安全隐患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各高校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安全问题。在活动开展之前, 教师要对其进行体育安全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并确保体育运动前, 学生已经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避免出现肌肉拉伤等情况发生, 运动结束后, 教师也要组织学生做好放松运动。其也要经常对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进行相关的维护与保养, 防止因为器材老化等原因造成学生受伤等情况的发生。除此之外, 各高校的相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学习一些突发情况的处理方法, 要保证自己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 有备无患, 在意外情况发生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有高度责任心以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之心。

3. 结束语

增强人文关怀, 促进高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全面贯彻了新课标的各项要求, 把学生作为体育活动开展的核心与主体, 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校园氛围中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充分体现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呵护与培养, 很好的诠释了增强学生人文关怀对于高校体育活动开展的重要意义。

摘要:本文以增强学生人文关怀为目的, 探讨了在高校校园开展体育活动, 比如, 学校提供资源,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创造性, 开展趣味性活动,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等策略, 以此来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1]祝菁.普通高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王冬冬.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活动课程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论人文关怀下高校思想政治的发展 篇8

关键词:人文关怀 高校 思想政治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变化,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与巨大的压力,使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在人文关怀下发展是一条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所以对人文关怀的概念以及重要性都有研究的必要,同时运用人文关怀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也是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的行为表现。

一、人文关怀的概念与意义

“人文”一词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早已提出,核心在于对人性的肯定,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人文关怀”也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党的十七大提出人文关怀不仅表现出党在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方面的变化,同时赋予“人文关怀”更有实用性的含义:在思想建政治建设过程中,要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差异,关心丰富多彩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积极性与创造性。

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表现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在和谐的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发展,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满足学生的政治需求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是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主动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潜力,实现学生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均衡发展的目的,从而能让这些高素质的学生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融入人文关怀,能使高校学生更快在教育工作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对社会是非的分辨能力,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针对不同心理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学业乃至在社会中的发展都能够起到积极的意义。

(三)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有利于和谐校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以及思想素质的培养的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加强了教师与学生以及高校与学生的交流,能够在高校中形成融洽的氛围,在和谐校园的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开展面临的问题与压力

(一)学生受社会观念转变和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今社会,经济与科技迅猛发展,社会观念随着世界发展的日新月异发生着微妙的变化。首先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学生会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在利益的面前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和腐败现象,给高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加了很大压力,这些负面影响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其次是经济全球化促进资本主义文化的传播,学生在资本主义思想面前辨别是非能力薄弱,并且资本主义敌对势力极力加强腐败思想的渗透,在这种背景下,社会并不能从文化舆论方面起到彻底抵制的作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任务更加艰巨。同时,科技的发展带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网络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不良信息的冲击也会使学生的政治思想发生变化,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中挖掘新思路、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手段展开高校思想建设工作刻不容缓。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与学生实际脱离

纵观我国整个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在学校中的开展,会发现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小学时期将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定位于使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而高校中却对学生开展校规校纪教育以及文明礼貌教育,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忽略了社会带给学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视学生的政治思想需求,这种现状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具有知识与政治素质上的落差,不仅会导致学生对高校德育的怀疑或否定,也不利于高校学生在社会中的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忽视学生主体性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仍然欠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忽视对学生的个性教育。具体表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仍遵循“单边灌输”的原则,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不能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这种思想教育工作不仅不会起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生的思想。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实现人文关怀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大学生个性及不同心理

以学生为本,尊重大学生个性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文关怀的基本要求,也是在高校中实现人文关怀的必要途径。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这种意识,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在强调学生的差异性,强调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较好地结合:既有统一标准,充分重视基础性,重视学生共性发展,又要求有不同的评价方案,重视多样性。

(二)建立教师与学生良好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建立主导和主体的良好关系不仅能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更好更快地开展,同时也是实现人文关怀的基础条件和必要条件。

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观念转变是關键。主要体现在传统的师道尊严以及传统的学生观的转变,实现从教师出发摸索出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其次,学生树立尊师意识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唤醒学生的尊师意识,对学生进行尊重教育与感恩教育,使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满足教师的基本心理需要。再次,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是实现师生良好关系的保障,合理公平的评价机制有利于师生的自我认识,同时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和谐发展,积极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之间评价、教师与学生的评价等多层评价意识,对和谐关系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

(三)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人文关怀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向学生的需求转变,一是注重竞争观念的教育,倡导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公平竞争、敢于竞争;二是注重利益观念的教育,使学生在关心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三是加强理性观念的教育,使原本容易冲动的高校生在面对利害纠纷时保持冷静。

(四)以校园为载体,以网络为阵地

在校园中建立较为宽松的环境,针对学生的需求、心理,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难题。同时在校内积极进行人文关怀的宣传,在一个和睦相处、情感交流、互助友爱的环境中实现学生思想素质的发展。同时不能忽略网络的重要作用,要牢牢关注网络这一舆论阵地,在校园局域网内加强对高校思想建设的宣传,努力做到从点滴中体现出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王淑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人文关怀探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expand的名词下一篇:销售经理月工作计划书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