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教育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美育教育(共9篇)

高校美育教育 篇1

程啟鹏

101103204 2012.3.28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证明,音乐、美术等课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所关注的对象不同,如果说自然科学更关心的是物的话,人文科学更注重人的发展。

当下的美育状况

大学生层面的反映出的问题比较及表,主要有:

1.大学生普遍缺乏最基本的美育常识。很多大学生不明确甚至不清楚美学及美育的含义,访谈中发现很多大学生普遍认为美学是与美术有关的,美育是美术教育的简称而已,更不用指望他们体会美育对自己培养一个健全人格的意义了。他们了解智育、德育及体育远比美育深刻,这个结果对于实行多年的高校美育是很遗憾的,从本质上讲高校的美育大部分努力是付诸东流的。

2.部分大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由于美育在高校教育中没有健康地发展起来,当下的大学生由于理论上的迷惑和实践上的困窘,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审美能力缺失,审美观念偏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度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深刻的改变了大众的消费观念,来自西方社会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感性欲望,大众化、快餐化的文化环境,尤其对当代大学生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导致许多大学生极端物质,缺乏了理性的规范与道德意志。

高校方面中存在的美育问题:

1.高校缺腿发展,美育受冷落。我调查到的,在广西的主要高校中,提及美育的都是停留在转发上级的指示上,在教学大纲中提及美育也是寥寥几字,另外的形式就是出现在高校教师对美育的研究成果中。由于美育在高校实际教育行动上没有得到重视,美育没有得到也智育、德育和体育一样的平衡发展的机会,表现在美育教师的严重贫乏,教材寥寥无几,相关经费匮乏。

2.教师的引导不足,美育贯彻流于浮浅。令人欣慰的是多数高校教师对中外美育理论是有一定了解的,还有不少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探索美育的出路,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艺术及美育方法方面仍存在较大的不足,在对大学生的审美联想、创造能力方面引导相对不足,美育就仅仅定在了表面。

3.美育课程凤毛麟角,甚至鱼龙混杂。在高校里面实施美育的重要方式就是开设美育课程,让美育进入寻常同学的课堂。在广西的几大高校中,我发现美学相关专业他们都是在文学类学院开设,其他系院就有类似《人文科学概论》、《影视艺术欣赏》等与美育沾边的课程,很有鱼龙混杂的嫌疑,更没有哪个高校是把美学相关课程列为公共课的。目前高校美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且“散”而“乱”,且很多高校在这个问题上也只满足于“做了”,至于“做得怎么样”,很少去想,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也不加考评和检查。

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美育还是有待提高的。

大学生是美育的最终归宿点和受益者,也是美育要发挥作用关键性对象。尽管我们处于大众文化、快餐文化横行的的社会环境里,但培养自己的健全的人格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大学生们戒骄戒躁,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我们不单单只能看到与职业前途联系紧密的知识,也要注意自身人文知识的积累,多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经典名曲,多参加美术展览、摄影展览,重视美育对我们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的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

我认为美育应象陶渊明诗作一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以舒缓之笔写豪放之情,以平实之语表坚毅之志,内融刚韧外收锋芒,进入了至境。人们的审美习惯,金刚怒目不如返朴归真,疾言厉色莫若深入浅出,美育的研究也是这样。

目前,应下大力量拓展与研究这几个问题。

(一)美育的特质、内涵

美育的特质与内涵,用傅雷的话来说即是把教育对象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格卓越、心理健全的人。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大美育的目的观。我们先要强调以德为首,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有德先才,建不成四个现代化,于国无补于民无益;有才无德,容易干错事干坏事,以致于祸国殃民。我们美育培养的必须是德劭才高,德高艺精。再说人格卓越,这也很重要。有德有才不见得人格卓越,人格力量、人格魅力有一种特殊的亲和力、凝聚力、影响力,人品高洁,道德崇高,是我们竭力倡导的,人格美是美育塑造人的重要旨归。美育还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把人培养成心理健全的人,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绝顶重要的,美育中心理教育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心理残缺、心理变态、心理畸形的人决干不好工作;心理素质强、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干起工作才得心应手。我们尤其要注重加强对在蜜罐里长大的年轻一代心理承受力的培养,增强他们抗挫折能力、排难奋进能力,使他们虽败犹荣,虽挫犹刚,勇往直前.(二)美育的生存状态及理论形态,教育主体美、教育内涵美、教育对象美、教育环境美、教育成果美、教育活动美、教育心理美、教育形态美这八个具象及其在教育中的位置、作用及表现形式、存在价值.美育的生存状态实际上是将生态美学渗透于美育的交叉研究,是教育对象与被教育对象对于一个整体维度的肯定,以求在共同的价值体系中共同守护教育与世界教育与美学的整体和谐。“亲和”与“创造”作为美育与生态美学共同反映出的核心命题,美亲和一切,美创造一切。美育亲和教育,美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亲和一切,教育亦能创造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美育的理论状态在于中国教育美学以其特有的理论姿态与伟岸风姿屹立于世界教育之林,理论之林,美学之术。这就是以理想人格追求与塑造为中心的教育美学理论,以理性美为基础,以真善美和谐 为前提,以美育功能为表征的中国教育美学系统。这与西方的教育美学不同,美育目的性明确,教育功能性明确,追求美但不唯美,有功利但不唯功利,重实操但更重理论。中国当代美育颇为重视审美教育的二重选择,即很注重教育主体美、内涵美、对象美的开掘。教育智能化在向教育大众化演绎,教育在由诗意地栖居变为兴国之大业。这里既反对“教育苦旅”式的皈归,又反对降格以求,不顾质素,导致教育走向泛化。美育始终要把握适度,稳健发展。教育语境要全方位敞开,构建公正、公平、公开、科学、规范的价值尺度与价值取向。美育的效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是一种开放性的审美体验,这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人的解放与自由的需要。美育是社会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人的精神需求与心理活动的产物。净化教育环境,扩大教育成果,丰富教育活动,健全教育心理,优化教育形态都会在一以贯之的审美体验与愉悦中得以实施。创新与开放是紧密相连的,没有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行动,创新就无法产生,创新又为进一步开放做了奠基。美育以其独具的强烈震撼的美,时常成为新时尚、新思潮的引爆点,美育这个综合学科的引爆力是极强的,创造力是无穷尽的,其拓展为教育整体发展 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三)美育如何强化理论建设,美育的教育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个体功能如何体现,如何加强。美育强化理论建设,即如何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美育,主要应着力于拓宽美育的人学方向。美育比文艺美学蕴涵着更为浓厚的人学精神,因为教育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教育的对象就是千变万化、各式各样的人与人群。马克思主义美学理想主要表达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和对人的精神重塑的期冀,马克思主义美学教育观有着不可比拟的历史活力与现实活力。众所周知,人道主义是人文精神的内核。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基于对社会失衡后的人道主义思索而探寻出共产主义雏型与范式的,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融合过程正是社会发展的渐进过程,而负有重大使命的美育正是有力的助推器之一。

美育这一理论体系是研究与诠释人与教育对象的审美关系的综合科学,教育审美是主线。美学说穿了就是“感觉学”,有主体“在场”,又有客体“存在”,重在研讨与教育对象 的审美关系,有极大的定向性与广延性。

美育的教育功能多体现为实际审美生活样态,使人在审美愉悦中接受教育,这也可说是将审美精神巧妙融化在教育活动中。美育又善于用审美方式排除人的心理障碍,使受教育者在美的陶冶中选择正确的审美趋向,获取教育心理美。陶渊明的田园诗就有这样的功用。美育理论旨在为推进教育整体发展,社会功能显而易见。每一个教育个体的受益更为 明显,毋庸赘述。从幼儿到老人,都在不同程度地受益,这是其他美学办不到的事情。

(四)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

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的辩证关系即是都注重于个性的弘扬与创造性的释放。心理学普遍认为个性是指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才气、秉赋、爱好)的总和。美国大教育家杜威干脆把个性概括为人在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立性。美育与教育心理学均极为重视对个性的培养,只不过前者从审美教育角度,后者从心理教育角度。美育与教育心理学皆注重对人的创造潜能的挖掘与发挥,前者多从美学诠释上挖潜,后者多从排除心理障碍上释能,这就是两者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我认为,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欲,创造力,没有美育就没有社会进步,教育发展。美育是教育心理学的哲学根据,教育心理学是美育的实践依据。

(五)如何研析与评价美育。如何正确研析与评价美育,这是拓展美育的关键所在。在研究这个问题前,我想起了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美学思想。美育这一门新兴科学正是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融汇了西方不少有益的教育与美学营养成份,长成了大树,形成了气候。美育,离不开民族的土壤,中国教育美学更离不开古老而多彩的神州大地,处处渗透着民族传统的教育思想与美学内涵。举一例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究“仁者爱人,朴质无华,乐善好施,礼让谦逊”。广大人民对真、善、美有极其乐于接受的心 理感召力;当代美育中衍化或巧用了这些传统美德,加以新的内容,新的发展,诸如成功做好后进生转化;因材施教,广育贤才;倡导见义勇为;扶贫济困;倡导坦诚待人,团结互助„„教育创新离不开民族与伦理的审美需求,离不开人民大众的审美旨趣。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美育更要对中国传统美学、教育学有着透彻的了解,以便发展与超越。

我认为当代美育在塑造现代人格与能力上功不可没。人格问题的研究具有交叉性、国际性、广义性。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自身发展是一个综合发展过程,人的才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性品质的发展。做出大事业者,起码是人格健全的俊杰。当代美育尤其侧重于对人格塑造,侧重于对人的整体精神面貌的塑造,侧重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重塑现代人格与能力。从这个角度讲,美育融合了哲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人学八大学科,重塑人格的核心,即培养人的理想、信念、潜能、道德品质。成功的范例不胜枚举。

美育可使受教育者实现精神上超越现实存在的需要,追求 美好的人生境界,使自身的生命维度获得自由延伸。读懂审美与教育的关系,就弄清了审美与超越,审美与自由的关系,使人生变得更辉煌更美好。当代大中小学生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点就是有赖于当代美育的正确导向功能。求真,向善,尚美,这是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但应严正指出,当代美育对学生特别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不足匡正力度不够。据1998年国家教委报告称,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 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这是个怵目惊心的数据。有人对北京16所高校本科生调查也表明: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病休人数的37.9%,因精神疾病退学者占退学人数的64.4%。这两项比率中,精神疾病均高居首位,大学生心理疾病的疗治乃当务之急。有不少大学生适应环境能力很弱,自我评价失当,人际交往能力极差,发展下去,容易产生心理异化、变态,做出过激或出轨的举动,以至触犯刑律。大学生的心理美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用美育观点看,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属专门的心理教育,不能全推给政治思想教育。大学生承受着学习上,经济上,精神上,异性情感上,人际交往上的诸多重负,这就要求高校创建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专设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专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抓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这也是当代美育的一项紧迫任 务。

当代美育成绩不小,问题不少,但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很是光明,这是公允之论。

这五个问题我认为是加强美育理论建设的重点,也是强化美育内涵的根本所在。加强教育美学理论建设须学懂弄通邓小平的教育思想,须切实掌握现代教育的基本规律与特点;须深入理解现代心理美学;须摆正教育学、美学、心理学三者的关系。现代心理美学的崛起与拓展,已与传统的哲学美学双峰对峙。而心理美学对现代教育的发展绝顶重要,它对于教育的实践功能与社会功能作用甚大,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化教学改革。当前,如何在对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理论进行科学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理论的有益营养与科学结论,博采众家之长,寻求创新发展,丰富与拓宽一种能够正确阐释教育领域审美经验与心理机制的新理论,已成众望所归。

高校美育教育 篇2

声乐艺术最高级的形式就是由人声的多个声部构成的合唱艺术, 它有丰富的表现力及人声最广阔的音域。近几年来, 各大高校开始普及合唱教育, 开设高校合唱团。合唱这种艺术形式受到大学生们的普遍喜爱。越来越多的被许多高校用来进行美育,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它是一种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种活动。让大学生在学习合唱中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

合唱丰富了大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 同样也是实施音乐实践的有效途径。合唱不但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还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 培养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同样也对促进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在合唱训练中认识美

合唱是用多声部、多层次、多织体的演唱方法来形成更为丰富多彩的合唱音响色调。因而更能充分表达人类较丰富, 深层次的思想情感。合唱是声音的艺术, 是注重声音和谐、相互融合的音乐意识。想要产生和谐美的音响效果, 那么就要在合唱排练上着重训练音色、音量、音准的和谐统一。合唱音响的和谐必须是在各个声部相互结合, 音色、音量、音准这三种因素的要求都具备的条件下才是和谐的。

在合唱训练中, 首先要统一合唱队员的音色, 合唱声音的训练是一个磨灭自身个性塑造集体特色的过程。队员与队员的发声方法一致, 音色要相互靠拢, 互相融合。其次要在音量上做到同放同收、均匀和谐。声部均衡协调、层次清晰, 声音控制自如、刚柔相济, 咬字吐字规范、整齐划一。这些在要求在合唱协调中是同等重要且缺一不可的。不能想象如果某种音量和音色关系上很恰当, 而在音准上有问题的合唱音响是协调的。也不能想象如果某些音响的音准很完美却在音量和音色相互间没有取得应有的关系而说它是协调的。所以只有在音量、音色和音准上都取得了应有的相互的关系时, 这时音响才是协调的。与此同时要求合唱队员学会把自己的声音融入集体的声音中去, 学会“靠”着唱、交流着唱。在演唱是既要听到自己的声音又要听到别人的声音, 将自己充分的融入到合唱这个大集体中。这样, 合唱才会浑然一体、谐和完美。

合唱训练对大学生认识美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 在合唱排练中学会相互融合、互相配合。对于艺术和谐完美的追求的自觉形成了统一意志。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处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学生经历过合唱训练可以有效的提高审美认识的能力。

二、在合唱活动中爱好美

近几年来, 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普及合唱教育开设校合唱团、院系合唱团等。随着2011年建党90周年的来临, 全国各地更是掀起了红歌合唱的高潮, 各大高校合唱节更是比比皆是。

大学生是个充满青春活力的群体, 有着相对较高文化素养。当然他们对美有着向往和憧憬。当他们从高中在老师安排下高度紧张的文化课学习生活中走进了大学相对自由的生活环境中不免会失去一些方向感变得不知如何去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而高校合唱活动丰富多彩, 从新生军训开始大部分高校都会组织新生进行合唱排练, 军训结束进行合唱汇演, 以这种形式加强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使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合作精神带来的巨大魅力, 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 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诸如此类的合唱活动不胜枚举。高校运用合唱活动把大学生凝聚在一起来进行合唱训练、合唱演出等。合唱活动不仅可以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而且可以在合唱活动中发现美、爱好美。从而起到合唱教育的对大学生的美育作用。积极参加合唱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途径。合唱活动是高校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艺术实践活动形式, 合唱艺术作为一种感染力、表现力丰富的音乐艺术形式, 能够有效地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培养人良好的审美情趣, 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去爱好这种和谐之美。

三、在合唱表演中创造美

一个合唱团的演唱表演过程是对合唱作品的二度创作, 是指合唱队员在演唱合唱作品过程中保持曲作者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加入自己团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形成具有自己团队特色的演唱作品不仅准确地揭示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也塑造鲜明具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在此过程中去展现美创作美。

合唱队员的合唱表演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当合唱队员在演唱有重复语段时不能机械地按照曲调进行单纯的重复, 歌词语调因情感的变化所产生的轻重、强弱、抑扬、顿挫等口气语调或韵律节奏必须在曲调反复中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充分发挥合唱语调的感染作用, 使演唱的曲调在反复再现中有不同的色彩。经常进行合唱表演可以有效的促使合唱队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音乐修养, 能够促进合唱音乐的发展, 更为广泛传播合唱作品。

在当今社会很多高校把合唱教育作为对大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不断的让大学生在合唱训练中认识美、在合唱活动中爱好美、在合唱表演中创造美。循循渐进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大学生活中不仅学习了专业知识, 还树立了良好的道德观, 为以后步入社会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美育是审美和教育的结合产物。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合唱教育是高校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部分更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内容, 同样也是实施音乐实践的有效途径。

高校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 篇3

一、舞蹈教育的美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具有着特殊性。

首先要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了解和感受舞蹈的魅力所在,即舞蹈之美。舞蹈离不开美,它是以人体韵律动作为手段来塑造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的。而人们获得舞蹈美的艺术享受,是从舞蹈的外部形态动作开始的。舞蹈中曼妙的动作、优美的造型、娴熟的技巧及神韵都是通过舞蹈的形态表现出来,给人以美的感受。

舞蹈是动作的艺术,必须依靠动作的变化形成流动之美。动作是舞蹈的基本语言,人物的感情是舞蹈动作的主体,在音乐、舞美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下,舞蹈动作可以表现不同的情感,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展示复杂的心境和情感冲突,同时使动作也富有了性格和活力。舞蹈要求动作必须是准确、流畅,并且有节奏的完美表现出来,而在这些动作中又富有着韵律感,从韵律中表达着舞蹈的美。

通过舞蹈教育,使学生从中体会到舞蹈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体会舞蹈过程是按着一定节奏、韵律不断变换人体姿态动作来塑造艺术形象所产生的美感。舞蹈与音乐是分不开的,任何一种舞蹈都是具有着极强节奏感的。

舞蹈学习的过程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过程。在领会动作、节奏和韵律的同时。充分地感受舞蹈所带来的意境之美。舞蹈的意境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把观众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加丰富的审美享受。舞蹈的意境美来自积极的题材、深化的主体、典型的人物、生动的情节,并着力追求形态与意境的完美统一。舞蹈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当代的新舞蹈创作中,有许多优秀作品,都是以意境取胜的,如:舞蹈《母亲》,舞蹈朴实,生动、准确地塑造了一位默默奉献、勤劳善良的藏族母亲形象,达到了虚象和实象的统一。美的意境需要有独特的视角将作品加以提炼升华,从而创作出生动可人的形象,引起观众的联想,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通过学习舞蹈,可以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同时,可以增强大学生之间互相合作的意识,培养集体责任感,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提高大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形体训练中,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个性形象。形象是内在的素质,良好的形象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舞蹈训练可以纠正错误的姿态、调整肌肉以及加强动作的准确性,使身体更加健康匀称,体态舒展大方,从而提高自身的气质,展现出高品位的内在素质与修养。舞蹈艺术把人的情感与形体高度融合,可以说是人的身心合一、高度协调的训练。同时,舞蹈的训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开发智力,使学生的大小脑并用,有利于提高记忆力和表现力。

在塑造体态美的同时,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个人情感的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舞蹈对个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文化修养具有着强烈的影响,它可以激发学生通过身体表达感情的创造力,培养和提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心灵的科学。

三、通过舞蹈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渐加剧。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加强专业心理辅导,还可以通过舞蹈的美育教育这一独特的方式来进行有效地解决。首先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在舞蹈中,可以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是个体的大脑神经产生兴奋、镇静和平衡三种情绪,缓解大脑工作的紧张感。其次,舞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自我,从而更加有力地增强自我的同一性。再次,舞蹈学习可以使学生的人格结构更加完善。有舞蹈基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要消除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学习舞蹈的尴尬感,鼓励大学生勇于做新的尝试,勇于超越自己,从而建立起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勇气。

学校美育教育标语 篇4

爱心是一盏小橘灯,照亮你和我;诚信是一朵小花儿,芬芳你和我;美德是一滴小露珠,滋润你和我;文明是一棵小树苗,需要你和我。

读书穷理,识趣为先;为人处事,坦诚为先;待人接物,明礼为先;人之相敬,以德为先;仁慈典范,以爱为先;修身律己,文明当先!

文明表现在言语,每一句话都令人温暖和亲和;文明驻存心里,每一闪念都富含爱心和善意;文明始于足下,每一步都应该扎实和稳重!

高校美育教育 篇5

3.1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动作美

舞蹈动作是构成体育舞蹈最基本的元素。无论是摩登舞或是拉丁舞系列舞种,都是通过人体头颈、躯干和四肢各部位连续和谐而有节律地运动完成的。男、女舞伴各自的身体形态,展现着迥然不同的体育舞蹈动作技术,各自表达不同的动作内涵,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如手臂的摆动,腰部扭动,腿部的运动方向均有各自的涵义。由于动作的速度、幅度、力度及动作方向的不断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动作效果。同时不同的动作技术我们会赋予不同的情感表达,这些就构成了丰富多彩、变换多端的舞蹈表演形象。体育舞蹈的`动作美主要体现在舞蹈结构的编排与设计上;选手自身的协调性、节奏感和表演能力上。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作美,应注意动作结构的难度设计;动作创编的和谐新颖;动作连接的自然流畅;舞伴之间的默契配合等。

3.2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形体美

体育舞蹈中的形体美与学生的健康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形体使美能更直观的表达出来,充满力量与活力的健美的身体是体育舞蹈美的载体,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美好的形体能使人精神倍增。如:基本站姿要求挺胸、收腹、松膝、大腿臀部夹紧上提。这种舒展优美、端庄典雅、挺拔刚健的形体,就会给人以精力充沛、信心十足之感。它不断通过肢体动作的完美展现,表达各种美的姿态、造型、意境来征服观众与自己,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形体美,就需要舞蹈者不断加强形体训练,掌握形体训练的基本知识、技术、目的、原理,并根据自身素质条件、形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训练方法,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健美匀称的体形、优雅的姿态只有和内在美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美,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服饰美

舞蹈者服饰的色彩、设计与舞蹈动作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体育舞蹈这项运动的和谐美。不同的舞蹈需要不同款式、风格的服饰来衬托。由于体育舞蹈各舞种的动作技术风格不同,在服饰的色彩与款式上也会各有差别。如:桑巴舞、怡怡舞等节奏热烈欢快的舞蹈,舞伴间的服饰较多采用对比强烈的,能起到互相烘托作用的色彩;而在伦巴舞、华尔兹等节奏舒缓优雅的舞蹈中,舞伴间的服饰则多采用较柔和的,相互协调的色彩。因为不同色彩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感受,诱发不同的遐想,所以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对服饰的款式、风格、色彩的运用、选择与搭配,可为人们带来炫目的风采和甜美的想象。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把它所表达的雍容华责、粗犷奔放的健与美艺术形象,完美地呈现给观赏者。

3.4在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气质美

体育舞蹈与其他舞蹈相比,在技术动作、气质要求方面都非常高。它不但要求舞者具有纯熟的舞蹈技术、技巧,还要求舞蹈者要兼备优美高雅的气质。而优美高雅的气质的主要表现就是挺拔的形体、健康的心态、礼貌的言谈、得体的举止和良好的修养,体育舞蹈中舞者的舞姿与舞步都能够充分展现舞者特有的气质美。摩登舞系列舞步追求的是深邃的动作意境,其技术和造型典雅大方,端庄舒展,如:维也纳华尔兹就以其舞姿婉约,动作飘逸,舞步酣畅的气质美来表现人们愉悦与恬美的心情;而拉丁舞系列则舞姿热辣奔放,舞步悱恻缠绵,如:怡怡舞的气质美,就体现在从面部表情到肢体语言都会情不自禁流露出舞者间炽热的爰情。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坚持培养学生在各种舞步学习中的气质美,为学生在曰后的学习与生活中不断地运用美、体验美与享受美打好基础。

3.5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美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音乐以其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多彩的风格使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动人。体育舞蹈的音乐不同于其它体育项目配乐,它不仅要求动作符合音乐的旋律节奏,更重要的是要在各动作中表现音乐。舞蹈者把内在的艺术情感通过精湛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与音乐融为_体,充分地展现了舞蹈的内涵,表达了音乐的意境,使体育舞蹈的艺术表现更富有感染力。体育舞蹈中的不同舞种都包涵有不同的舞蹈神韵,而舞曲中旋律和节奏的变化,像是讲述着美丽的故事,自己用心灵去感觉这些故事、感受音乐,并将其表现在舞蹈动作上,才能真正体现出体育舞蹈中美的神韵来。因此,音乐美感的训练不仅可以激发舞蹈者自身的活力,使得情感与智慧上升到更高的境界,还能提高审美素养,增强艺术表现力。

4结论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这样能更直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自身艺术修养提升的同时,也就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力、感受力,使他们不但得到了健美的体格、优雅的举止,还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愉悦、情感得到了升华,还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对美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与享受。g

【参考文献】

[1]姚莉.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培养[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5):194.

[2]刘树峰.论体育舞蹈的审美价值[J].剧作家,(2):168.

[3]许昌,陈飞.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与价值取向[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8,22(1):25-27.

美育教育观后感 篇6

为提高青少年审美素养,以美育人、以文化人,5月23-24日,职教中心全体学生线上参加了由中央礼貌办三局、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美育云端课堂”活动。

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到达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激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听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

高校美育教育 篇7

关键词:新时期,美育,高校,艺术教育

在知识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 艺术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本身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各界对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越来越重视。这是新时期人文教育的延展, 更是时代发展、社会需求赋予的新的内涵。艺术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提升, 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更重要是在“互联网+”的时代, 可以不断的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力。不断发掘新时期的大学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探讨大学艺术教育中“美育”发展的可能性方向是摆在所有高等教育者面前的共同课题。

一、社会艺术教育的“美育”问题。

在社会中, 人们大多数认为“美育”和“艺术教育”差不多, “美育”和“艺术教育”就是开设诸如音乐欣赏绘画训练舞蹈娱乐等内容的课程。就是让孩子们写写画画、蹦蹦跳跳、吹拉弹唱。功利思想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社会现在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培训班, 包括舞蹈、音乐、钢琴、绘画等。艺术教育的繁荣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发展, 但是也反映出社会之中家长们急功近利的心态。许多“艺术教育”课程就是为了某个“目的”, 例如:艺术高考、艺术考级等。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艺术教育是个体的生命在生活的历程中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是追寻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主要手段。通过“艺术教育”达到“美育”的过程就是“审美”。

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是不同的。所谓“美育”是通过各种各样优美的艺术“形象”来感染、打动人, 使得被教育者具有判断“美”与“丑”的能力。在这种美的“体验”与美的“濡染”中逐步把“美”内化成自我的“审美理想”。“美育”的目的在于为我们的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度人文精神与审美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从各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来看, 人文教育中, 尤其是“美育”部分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在人的一生中, “美育”是终身教育, 与生命同步。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讲“科学”与“艺术教育”是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手段, “美育”是连接人文、艺术、科学、社会最具价值与意义的部分。

二、高等艺术教育中“美育”问题。

高等艺术教育品质的内涵包含三个方面:功效性、调适性与人文性。具体的说, 功效性主要是指高等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的效应与功能。而调适性则是指高等教育本身逻辑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内在的矛盾与统一性。人文性是指高等教育在适应大学生生理与心理规律、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与专业品质等诸多方面综合性内涵。在新时期, 不断提升大学生多方面的“人文”修养与全面发展, 使大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如何在高校中不断地提高艺术教育的品质, 使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不断脱颖而出是高等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也是高等艺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不断深化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在我国长期的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中, 许多人会认为所谓艺术教育就是艺术理论的研究于艺术理论的“知识性”传授。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 大多数艺术类课程注重的是艺术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艺术“知识”的抽象性解读。在这样的过程中, 高等艺术教育脱离了艺术本身作为一种“知识”在传播中的比较优势, 较少发掘出艺术的本体语言与叙事结构的分析与体验, 而这种分析与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在这样的大学艺术教育体系之中, 艺术教育所涉及的艺术美学内涵没有被充分发掘出来, 出现了“美育”的体验性空白。对各种各样艺术美的学术性体验与艺术语言的不同角度的“解读”, 有助于大学生具有“丰富”性的人文教育完成。这种大学“美育”的完成, 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全面发展的人”的形成。尤其是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人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只有加强大学生涉及“美育”内涵的高等艺术教育, 才能使大学生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有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三、新时期艺术教育“美育”在高校的延展

艺术教育是高校拓展“美育”的重要平台与手段。不断扩大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 使得“美育”贯穿于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为此, 就需要更加重视大学生艺术教育, 尤其是“美育”的问题。

一是丰富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的课程。当今的大学教育课程体系中大约有两个分类, 一是必修课, 二是选修课。大学生完成学分就意味着大学教育的“完成”。高等教育体系的改革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笔者认为可以在大学教育体系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世界文化与艺术》这样的课程, 在选修课的设置上要求大学生至少选修一门与艺术教育相关课程。各种各样的具有丰富内容的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有助于从教学体系上加强大学生的“美育”活动的展开, 从制度层面加强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是加强艺术教育课程之中“美育”内容的延伸。笔者认为, 在艺术教育课程的“完成”的过程中, 不一定必须采用论文的形式。用其他的可以进行“美学表达”的方式进行也是可以探讨的一个方向。例如, 与音乐作品的理解与审美感受就不一定必须采用论文的形式, 如果大学生愿意采用“诗歌”的形式表示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从本质上说, 就是用一种艺术语言来解读另外一种艺术语言。在这样的过程之中大学生的“审美”内化, 通过翻译、整合、解读与抒发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内涵。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美育”, 会使大学生“濡染”于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与艺术的海洋之中, 更可以使大学生具有国际化视野与创新思维。在“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加强艺术教育课程之中“美育”内容的延伸, 只有如此, 才能跟上时代步伐, 为社会培育出更多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劳动者。

三是把艺术教育之中“美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专业分工的不同。当今的高校已经形成了门类丰富、数以千计的学科体系。这些学科体系各自有各自的专业特征, 这就需要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美育”与各自不同的专业课程相结合。例如在生物学中讲DNA螺旋结构时就可以引入“对称与非对称美”的美学观念, 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对“美学”产生某种“观点”与“态度”。“美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本身就是思想与认识的延伸。采用这种方法会使大学生更具有“创新”思维, 在将来进入社会工作领域后, 能够举一反三, 拓展出新的“创新”性的, 甚至是“颠覆”性的工作思路与方法, 不断开创工作、生活的新疆域。

四是加强大学生各种各样的文化艺术生活。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的拓展会使人文的气氛与艺术的生活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大学的文化生活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文精神追求。大学的文化精神是一所大学的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与无形资产。要不断的加强大学人文气息的生成, 对于提升大学的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这就需要:1.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创新与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体性作用不仅体现在日常活动中也体现在学习生活中。2.提升大学教师的综合素质, 加强大学教师的文化培训与专业训练。尤其是涉及人文艺术领域的内容更应为成为“共同”学习探索的学术资源。3.大学教育不应仅仅是“专业”教育而应该是“全面”教育。我们应该打破专业的限制, 使大学生更为广泛的汲取“知识”。只有“跨学科”的探索与“人文艺术”知识的扩充才能使大学生时时刻刻保持着“好奇”的特征与“探索”的精神。这种“知识”可以是非“专业”的, 更可以是“人文的”、“艺术的”“美学的”。大学校园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娱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生活。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拓展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不断加强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适应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与时俱进的办好大学教育, 使大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有道德、有创新能力与社会适应性的合格的社会劳动者。

参考文献

[1]杜威著, 程颖译.艺术即体验[M].金城出版社出版, 2011年7月1日.

高校美育建设初探 篇8

【摘要】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工程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笔者以台湾东吴大学为例,借鉴台湾美育培养模式,对大陆高校的美育建设提出构想。笔者认为应在在机构设置、课程开发、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和认证监督等方面进行开发和创新,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台湾高校美育 机构 课程 审美创造力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99-01

一、台湾高校美育建设概况

审美教育不应该只为累积知识,更应该培育创造力,它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必要能力,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创意产出的动力源泉。在台湾不论是高校美育建设还是社会美育环境建设都有着一套完善的体系,值得我们借鉴的是高校成立了大学艺文中心、大学博物馆或艺术馆,这些机构作为载体,开设通识选修、必修等多元课程,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阵地。

台湾的高校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其中公立大学的资金是政府调拨,所以相对于私立大学来说有着更多的美育资源和环境。就以台湾公立交通大学为例,“它的艺文中心成立于1988年,占地面积是180平方,分为两个楼层,在台湾高校中起着推动校园文化建设的火车头角色。”[1]在经费上,台湾公立的高校举办美育活动,很大的一部分是由教育部门拨款专项资金,另一部分是由艺文中心自行筹备,一般校友或者企业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纵观整个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少不了社会的美育环境和设施。笔者在台湾交换学习期间,多次到美术馆、故宫博物院、孙中山纪念馆等社会美育场所进行参观,而这些场所几乎是免费,即使收费面向学生时也较低。台湾高校的美育建设以社会美育场所为依托,能够更好的开展。笔者以台湾最早的私立大学东吴大学为参照,提出自己的关于美育建设的几点构想和初探。

二、台湾东吴大学美育建设亮点

1.成立美育中心,各部门独立合作。

台湾东吴大学美育中心成立于2013年,和台湾其他学校相比成立时间较晚。原名为艺文中心,后整合校内相关表演展览等艺文资源,更名为美育中心。东吴大学美育中心成立后,重点落实校园人文艺术教育推广与深耕,在建构以大学校园为中心的人文艺术教育之外,更加注重让本校师生透过“五感”重新体验美。通过练习观察进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文创接轨,搭建理论与实操桥梁,整合校内外文创资源,创新东吴品牌。

2.活动形式多元,整合校内外资源。

东吴大学美育活动丰富多样,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五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新力。每学期伊始,美育中心就已做好本学期美育活动的“行事历”,以小卡片或者书签的方式发放给同学,提醒学生积极参与。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美育中心的老师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特长,每人负责一类活动板块。这些板块包括视觉展览、表演艺术、松怡厅音乐会、演讲比赛和工作坊等等,整合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

3.开设多边课程,落实知行合一。

东吴大学美育活动连结“通识教育中心”和“人社院”的文创课程,推介“美学大师讲座”、“多元文化赏析课程”以及“文创业师讲堂”,规划“文创移地教学”,有效落实校园人文艺术教育推广,扩大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国际移动能力。

其开设的“创意人文学程”,包括“文案写作”、“创意城市”、等文化创意课程。美育中心的文创活动也与这些课程的学习紧密相关,例如“时尚美学的品牌经营故事讲座”、“生态摄影讲座”,在课程之外还给全校学生接触文创的机会,也配合课外实践开展相关活动。

4.学分毕业认证,完善制度体系。

为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参与各类艺文活动,以期有生活化、多元化之美感体验,强化其美感意识,进而提升生涯发展中的美感内涵,东吴大学特制订《美育活动实施办法》。其中第三条将参加美育活动列为毕业标准,要求学生最迟在延长修业期限内需参与校内艺文活动至少4场次,方可毕业。学生在参与美育活动后,需要完成一定的作业,活动中配有老师进行点名,成绩需要经过美育活动指导小组的老师进行评价和审核。

三、对大陆高校美育建设的启示

1.成立专门的美育机构。

目前我国高校较少成立专门的美育机构,美育活动的开展也没有系统的计划,较多还是配合学校教务处的安排开展活动。笔者认为成立美育中心等专门的艺文中心,能够提高一个校园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学生的人文创造力。对内能够提供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孕育出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特质,让莘莘学子产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同;对外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利用文化活动唤起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学校与社区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人文美学素养与生活美学意识。

2.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2]活动的开展是短效的,光有审美体验是不够的,因此应该配合相关课程在理论上的学习,会使美育活动的开展更有长效性。对比台湾,我们开设的课程稍显单调,缺乏时代新鲜力,因此在课程中加入一些审美教育的元素和课程是必要的。比如在通识选修课程上,增加影视音乐绘画艺术类、传统文化类,文化创意等课程,这些都是贯彻人文教育的重要渠道。通过海峡两岸大学的课程表对比,看出我们在课程的设置上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3.与社会美育资源结合。

高校与社会上的艺术展览资源合作,把高雅艺术请到学校。各省市都会有艺术馆、博物馆、民俗馆等社会美育的场所,高校可以建立与这些场所的联系,定期合作举办相关的讲座展览。“另外也鼓励大学生通过自己亲身的社会实践,去感受、欣赏、评价社会和艺术的美。”[2]比如历史专业的学生寒暑假亲身到文化古迹考察,美术专业的学生边欣赏边写生,培养学生在社会中在实践中积累美学素养。

4.与毕业认证相挂钩。

美育活动的开展应该有一个评价监督机制,我们高校可以参照台湾高校的毕业认证的方式,不是作为学分而是只要积极参与次数达到,就可以完成毕业认证。以这种方式督促学生更好的参与,在参与活动之后布置一项简单的作业类似心得感悟,既不会给学生增加太大的压力,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沉淀。这种方式可以根据高校的自身特点,再加以补充添加。

四、结语

通过借鉴台湾东吴大学先进的美育开展方式,我们反思在机构设置、课程开设、社会资源和认证监督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创新。高校要给大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审美活动,树立当代大学生的审美理想,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廖敦如.文化驅動力——從“文化價值”的觀點評析大學藝文中心的生成與發展[J].臺灣藝術學報,2008,(10)

[2]闫红霞.素质教育语境下的大学生审美教育探索[J].河南教育,2013,(8)

作者简介:

阅读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篇9

近年来,阅读教学、美育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家长的重视。而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实施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好这个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语文课堂实施审美教育,渗透美育教育于阅读教学中,增强主体意识,提高审美教育的实效性。

一、反复诵读法

读,是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放在课堂的任何情形下使用都正确的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读通、读懂、读好这三个层次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递进阶段。如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的教学,先让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通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一边看关于杨梅树的图片,一边反复朗读课文中语句,明了语句中写出了杨梅树枝、叶的外形特点;读懂了语句所描写的内容,最后让学生吟诵语句,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亲身感受,体会到了作者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杨梅树在春雨的沐浴中勃勃生长的喜人气势,由此把杨梅写活了。这样的朗读教学,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字里行间的意蕴和情感,获得丰富的美感,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情景创设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可以通过创设一个具体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在美的世界中陶冶美的情趣。如课文《桂林山水》,这是一篇描写祖国河山美的散文,若仅仅是通过内容的分析,词语的解释以及一道道没有实际价值的习题的抄练,这类抽象的缺乏美感的教学手段,要使儿童获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陶冶,那是很难的。教师可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旅行”的情境,学生视觉感受的是美的图画,听觉感受的是优美的乐曲,在这优美的情境中,学生身?R其境,领略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产生“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动感。配着悠扬恬静的乐曲,师生徜徉于山美水美情也美的画意中。通过创设的情境,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丽,达到了审美效果。

三、渲染气氛法

对于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情感因素特别强烈的课文,如果能通过渲染气氛的方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学生从中体会的情感将更直接有力,所受到的教育感染也会更强烈持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描写的是首都千百万群众冒着寒风伫立于街头送总理的灵车的情景,表现了人民热爱总理、自觉哀悼总理的一片深情。课文本身的气氛是沉重和悲怆。如何让对总理生平事迹及丰功伟绩缺乏足够了解的小学生也能体会出课文中沉痛的情感呢?教师除了必要的讲解外,最好能渲染出一个切合课文气氛的课堂气氛。教师可以播放沉重的哀乐,在哀乐声中,教师用沉痛的语言向小学生们叙说总理逝世的时间及课文描写的内容,这样,一个肃穆、庄严、凝重的气氛就渲染出来了,师生们仿佛被带回到了课文的情景中。

四、词句品读法

一般说来,课文语言简洁流畅,优美生动,多一字,少一词或变动都会损失原文语言的整体和谐及内在意蕴。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可透过课文优美语言的本身,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揣摩、品味语言美。如教《荷花》第二自然段时,首先是创设情景,课件展示“一池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曳,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剔透的露珠”,让学生欣赏,初步感受到荷花的形态之美,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接着对重点词句咬文嚼字,反复推敲,启发学生给文中的“冒”字换个词,替换后进行比较,理解:冒,向外钻,往上升的意思。体会到这个“冒”字,不但写出了白荷花的数量多,而且写出了荷花的动态美。同时领悟荷叶的长势美,荷花的形态美及其品格之美、精神之美,加深对表象的体验。然后通过边想象边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情感的熏陶。最后让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美丽的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既便学生心中美的体验得到升华,也就进一步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提高语感。比如《桂林山水》中是这样描写漓江的水的:“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排比句式,使得语句对称工整。教学这类词句时,应反复指导学生细品词句,体味出其美的韵味来。有些文章往往含有意义很深刻的句子,它们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包涵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意图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含义深刻的句子都具有一种含蓄而深沉的美。这些深刻的意义,文章里并没有明明白白地写出来,只有认真读、细细想,才能领会那含蓄而深沉的意义。

五、表演活动法

少年儿童有着爱表现美的个性特征并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小学语文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在于要充分调动并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审美情趣。小学语文课文情节性、戏剧性、动作性等较强,很适合于小学生表演。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小白兔与小灰兔》、《小音乐家扬科》、《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教学过程中可设计一些小品、课本剧等,让学生走进课文,扮演课文中的人物,理解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性格直至内心世界,在“动”与“乐”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课文《东郭先生与狼》一文中,狼在被救前后的语言、神态、表现迅速变化,东郭先生在救狼过程中的行为、内心世界也有变化。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些呢?师生可以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别扮演狼、东郭先生、猎人、老农。通过表演,可以将狼恩将仇报的丑恶本质及东郭先生的迂腐可笑的性格呈现出来,使学生在表演活动中受到审美教育。

六、拓展想象法

上一篇:四川大学会计硕士复试经验及心得体会下一篇:注塑模具维护保养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