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与权利平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石的探讨论文(共3篇)
随着依法治国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人,传统高校运作模式显然已经不能符合科教兴国的需要。近年来,高校传统管理中,由于高校权力过大而侵害高校学生正当权利,学生与校方诉讼案屡见报端。如何使高校明确权责,实现学生管理法治化,切实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今后高校自身改革、自我完善的重点。但是由于对法治含义的模糊认识,造成片面强调学生权利而忽视学校管理权力的现象。一时间文章中铺天盖地的都是强调学生权利,甚至也仿照法学中的提法提出了学生权利本位的主张。(以下简称学生权利论者)其实这一切都是对于权力概念的误解。而且这种提法也无助于漠视学生权利问题的解决。除了空谈尊重学生权利和提高学生权利意识以外,再无他法。
一、对高校权力的正确解读
权力在政治社会是一种最经常的存在,是最为重要的法现象之一,足以与权利的地位相并列。从权力设置的目的来看,社会通过赋予国家机关一定的权力,是为了社会管理的需要,是因为要求国家履行社会需要的职责。设置权力,是因为社会需要国家行使其管理职能,担负起保障社会主体的利益、自由和平等的权利,维护社会正常秩序。这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合理性的基础。高校作为以实施社会公共教育为目的的公团体,在职务上享有的自主管理权是法律、法规明确赋予高校的公权力。从高校自主管理权产生的过程和性质来看,高校的自主管理权不是一项民事权利,而是政府下放给学校独立行使的行政权,它是一种必须根据公认的合理性原则行使的公权力。高等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权是指:为维护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依法享有的对本校学生的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的权力。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反映生活现实,在理论上承认高校权力应有的地位,片面强调学生权利其实是对高校权力的一种误解。学生权利论者的文章通常认为我国传统高校管理主要用义务性规范设计学生管理制度,这使得对学生的管理实际上是以学生的义务为本位,而不以学生的权利为本位。在这种传统教育理念的配下,学校权力会不由自主地任意扩张,从而与法治国和“教育法制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因此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权利为本位。然而以此为逻辑基点,采用权利义务分析框架,却基本上将权力排除出了研究视野之外。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一种反常现象:一方面,学生权利论者有感于现实生活中高校权力的强大而显得忧心忡忡,心怀戒惧,竭力要限制、压制甚至贬低高校权力;另一方面在理论上却义不正视、不重视、不研究高校权力。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
学生权利论者对待高校权力的不切实际的态度,造成了他们对高校权力很大的误解,以至基本上将高校权力看成了一种“恶”,这种认识导致他们从理论上否定了太多的权力,而这些权力对于任何一个高校运转来说又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无数的事实表明,在正常社会状况下,权力同权利一样,其性质也是“善”的,只是在权力的扩张打破了权利一权力平衡、挤压并侵害了权利之后,它在特定的方面和相对应的程度上才具有了“恶’,的性质。学生权利论者虽然也承认有合法、正当的权力,但他们把合法、正当的权力的范围划得很小,以至于若真按他们的标准来衡量,当今高校都在行使的很大一部分权力,都只能被归类于不正当和不合法的权力的范围。事实上,从教与学的关系区分.学生对学校是一种从属的活动关系,即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学生要服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安排,要遵守学校的管理制度,不能随心所欲,任意行事,不能权利没有边界。这就需要学校的管理,服从学校的管理安排。很可惜,学生权利论者在理论上完全否定了这些权力的合法性、正当性。在现实管理中,常有学生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被学校开除学籍而以受教育权被剥夺,将学校诉诸法庭,对此也常有舆论、媒体附和,以至于学校对学生不敢管理,对违规违纪行为不敢处理。实践上等待人们的决不可能是法治高校,而只能是混乱和教学无法进行的状态。
二、权利与权力平衡的理论依据
在法治国家或法治社会,权利有权利应有的法律地位,权力有权力应有的法律地位,它们应当各得其所,各守分际。只要各得其所,各守分际,权利和权力就都是合理、正当的。人们反对权力本位,并不是权力的性质“恶”,而是因为权力被放到了一种远离常轨的极端的位置,从而造成了对权利的过度压制或损害。在过去的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往往不把教育管理过程看作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管理者的主导作用。高校学生被作为教育管理的消极客体来定位,即他们在高等教育法律关系中是受教育管理者控制支配的相对一方。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管理过程变得死板、僵硬和被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不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所以才有学者提出重视学生权利的主张。但是,权利的性质本来是“善”的,但若让它离开其本来应处的位置向极端处扩张,它也就难免形成对权力和正常法治秩序的危害,从而成为一种“恶”。所以权利和权力应当以其所体现的法定社会整体利益为中心维持大体上的平衡,就像一架天平及其两端一样。我们反对权力本位,主要是因为在这种“本位”下权力过度膨胀、在法权量中所占比重过大,打破了权利与权力间的平衡。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根据同样的道理否定权利本位。
当今社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发生了变化,由以往单一的行政法律关系演变为行政法律关系与民事法律关系并存态势。作为公务法人的学校(主要指公立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的公法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这是学生与学校之间因特殊的义务而形成的权力服从关系。从维护教学秩序的管理和被管理角度看,这是一种内部行政关系,高校基于内部行政关系行使管理权,如制定校规、对学生做出要求,对违纪学生做出不涉及学籍的处分等都是内部行政行为。从高校对学生学籍的处置、颁发学业证书的角度看,这又是一种外部行政关系。高校管理权是行政管理权,依据高校管理权所作的行为,有的是内部行政行为,有的是外部行政行为,学校管理的内部行为,是一种法定的权力,是基于国家赋予学校自主办学的自治权力;学校涉外行政行为,则是基于国家授权而行使的公权力。高校依握法定的授权有权力制定管理学生行为的校规,并依据校规管理学生行为。只要这些校规与国家法律不相冲突或不违反国家的法律规定,学生就应当服从.因为在此情况下.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票早管理与被管理关系。
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学生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人们不再将学生视为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他们还是参与者和管理者。学校制定规章制度甚至学校的重大决策,必须尊重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应当尊重学生表达意见的权利,一些重大决定必须给予学生听证和申诉权利。不强调学生的上述权利,就无法体现学生在依法治校中的主体地位。当然,我承认,与高校权力相比,学生权利通常处在弱者的地位,对学生权利的保护力度应当超过对高校权力的保障力度,才能实现学生权利与高校权力事实上的平衡,但完全没有权利一权力平衡观念,一般地在总体上肯定权利全面压倒权力,则肯定是不妥当的。对学生在校行为进行必要的管理规范,对违纪违规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或施加相应的纪律性约束,这是维护学校正常教育秩序的重要保障。我国学者倡导的学生权利说,从形式上看是在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范围内针对义务本位提出来的,而实质上却是在权利与权力关系的范围内针对权力本位展开的。权利一权力关系从总体上说,是权利与权力的矛盾对立和协调实现关系。只有两者达到平衡,才能使学校维持良好的秩序。
三、学生管理如何实现权利与权力平衡
(一)依正当程序行使权力。从高校学生管理实践来看,由于受我国“重实体,轻程序”传统的影响,程序意识相对落后,正当程序的观念和制度不发达。人们往往忽视大学生程序性权利的存在及其意义,结果使得面对强大的高校自主管理权,大学生拥有的实体性权利也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因为,约束高校日益扩大的自主管理权只是保障大学生权利不受侵犯的一个方面,保障大学生的申诉权也只是“事后救济”,而要体现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保障大学生实体性权利的实现,还必须保障大学生程序性权利,让大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的过程中表达诉求。阎在学生管理制度中,要加快推进学生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将学生管理全面纳人法治化管理的轨道,就要使程序性权利的过程性和事中性驱使高校管理权实际运作的理性化,克服了高校管理权行使的无序性和随意性,从制度上保证了大学生实体性权利的公正实现。高校内部在作出影响相对人权利的行政行为时应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如事先告知相对人,举办听证,进行专门调查认定事实并按程序拟定处罚决定,给予学生申诉答辩的时间和机会。决定作出以后,要征求学生本人的意见,若学生不服,可在限期内提出申诉,请求复查;若学生仍不服,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申诉或直接向法院起诉。
(二)权力与权利相协调。对人类社会而言,权力是柄双刃剑,既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又隐含着危害性。为了防止危害的发生,必须有权利的制约。权力受权利制约的缘由,还在于权力从终极意义上来自权利的自由让渡。权力是由社会中各个人舍弃其自身权利的部分或全部,以社会契约的形式让渡给国家或社会,目的在于使国家或社会能以其获得的权力,反过来维护每个人的自身权利。权力的来源表明,权力的合法性必须经过权利的交付和同意.交付和同意的形式是法_故权力的运作规则是注无明文规定不得行使;而权利的行使规则为法不禁止即自由。由此推断,高校对学生管理的权力来源于大学生权利的让渡。因此,高校工作者一定要遵循权力的运作原则,审慎行使手中的权力,不得侵犯大学生的权利。
高校学生管理中权力与权利冲突的主要表现是高校管理权与学生权利存在的矛盾与冲突。现实生活中,各种权力与利益都存在矛盾性,并处在冲突中。法律作为一个有机的制衡调节器,其功能就在于协调相互的矛盾。管理者权力的行使以不侵犯学生的专有私人权利为限,以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前提。学生的权利的享受也不能妨碍学校合“法’,性的管理权限的使用,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要在相互妥协中寻找最佳切人点和调和点。要协调好权力与权利的关系。学校在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要依法治校、依法管理,尊重和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其成为有机的统一整体。学生是学校有机体的组成部分,享有广泛的学校管理参与权、受益权和知情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利是没有制约的,高校管理法治化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力,保障更广大学生的权益。高校管理法治化建设调整的对象是管理者的行为方式与理念,规定的是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维护的是体现法治化的管理制度,实现的动力是管理者服务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学生的权利意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三)权力与权利界限明确。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种学校是以民事主体的身份出现的,另一种是为社会公益之目的而为公法授权之行为,如依据《教育法》对学生学籍进行管理以及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行使相应的行政管理权。在学生管理中,应注意区分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和方法,防止错位,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为特殊行政主体的高校.其学生管理权必须遵循法律保留原则,即对*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等专属立法事项,必须由立法机关通过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代为或自行规定。在不侵犯高校自主自治权的前提下,高校对作出剥夺和限制学生受教育权这一*法性权利的处理或处分时,应以法律明确规定其事由、范围与效力,学校不得以其他任何行政命令或校内规范性文件为依据实施。校内规范性文件的相关规定必须与上位法的规定相一致,不得抵触。尤其是不得对受教育权等*法性权利作出任何限制和剥夺的规定,不得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进行任意的重新配置。
(一) 法治化管理的概念与管理内涵
1. 法治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它有多重的含义:
(1)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为基础, 强调人权、平等、文明、理性、秩序和合法性, 其最终目标就是自由和人权。 (2) 国家法律一经公布实施, 就必须保持其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 才能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法治。 (3) 依法办事是法治的核心问题, 尤其是在保障自由与人权方面。 (4) 国家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一切的社会制度都应该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5) 国家司法独立。
2. 法治化管理的内涵。
法治化管理一般指高校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三方面的管理行为。学校管理者应严格执行《教师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 依法保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为大学生提供充分、有效的服务。
新形势下, 高校管理的范围一般分为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两方面。内部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在教学、科研以及对大学生在校内的管理等事务。外部管理主要是指学校与国内、国外各方面的交往与合作;对学校周边环境 (包括学生家长、其他社会相关对象) 的管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 要建立规范有序的高校校园秩序, 作为高校的主体, 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最为重要的工作。
(二) 法制化管理的意义
首先,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 是保证学校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依据, 也是学生人权与自由的保障, 更是高校顺应时代发展, 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
其次, 高校实施学生管理法治化, 明确定位了高校学生管理与学生权利的法律关系, 确定了大学生的权利范围以及大学生的法律保障, 这是高校管理的一大进步。教育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法治、权利、民主是当前的时代主题。在高校管理中确定了大学生的法律权利, 是高校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二、当前高校管理中大学生权益的现状分析
(一) 学校单方面制定霸王条例, 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宪法权利。在高等教育阶段, 作为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大学生, 受教育权是一种民事权利。我国的《教育法》明确规定保护公民的受教育权。现在全国各地都存在招生地区差异的问题, 有的高校在招生过程中, 对学生实行性别歧视, 只招男生, 不招女生;有的学校将患病学生或残疾学生拒之门外;有的高校强行规定专业考级要求, 对未通过的学生, 不予颁发学历证书或学位证书, 直接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 学校法律责任不明确, 侵犯学生的健康权以及财产权
1. 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当前高校的安全工作无论在观念上、制度上还是行动上, 都存在非常大的隐患, 大学生受伤害的问题非常突出。由于对大学生保护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健全, 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事故防范意识以及处理能力都偏低, 以至于学生受伤害的事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而相对应的善后处理工作、事故责任认定以及有效的法律赔偿途径等, 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开展, 学生的健康权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2. 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一是乱收费。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 许多高校自行设立收取所谓的辅修费、旁听费, 还有的超标准、超范围地强行收取学费以及住宿费。二是乱罚款。行政处罚是国家特定机关或组织权利的实施行为, 除此之外的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力实施处罚。但许多高校都违反国家法规, 私自制定一系列的罚款条例。三是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无保障。有些高校对学生公寓的管理不重视, 学生公寓的盗窃案件经常发生。
(三) 制度制定存在随意性, 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
大学生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是大学生依法享有的权利, 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但是, 在我国的高校, 经常发生对大学生名誉权和隐私权的侵犯事例。现行高校内部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制定上和执行上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有的甚至有悖于国家的法律。有的教师在上课时, 随意用语言嘲笑和侮辱学生;有的学校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公之于众, 而高校将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更是习以为常。这一切都已经构成了对学生的名誉权以及隐私权的严重侵犯。
三、高校对学生管理侵权行为的主要原因
(一) 高校的法制化管理体制尚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 大都是高校单方面硬性制定的, 有一些规定甚至与国家法律相抵触, 这就难免存在对学生权益有侵害性质的规定。从目前高校的规章制度内容上看, 制度的制定更重视的是学校的权力, 而轻视或忽视了对学生权利的保护, 对学生更多的是约束和控制。从制度上体现了高校管理对学生的法律权利性规范以及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 双方的法律关系的不对等, 学生的法律地位得不到重视。
(二) 高校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比较淡薄
高校管理者的法治观念淡薄一方面表现在, “人治高于法治, 权力大于权利”。管理者习惯于高高在上的用行政手段来管理教育学生, 在管理过程缺乏公开性和透明度。以管代教, 以罚代教的不规范管理手段非常突出, 有些高校管理者在法律认识上偏差严重或片面理解。
我国教育传统一直习惯于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习惯于对学生实行“家长式”的施教方法, 教师对学生拥有近乎无所不管的权力, 学生成了教师管束的对象, 在这样的环境下, 学生的权利完全被忽视。
(三) 政府在行政上对高校管理行为监督缺失
当前, 我国的教育法律监督体系存在着监督不力、实效性差等问题。究其原因, 一是我国现行法律监督体系还不够完备, 而教育法还不够完善, 致使教育法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二是我国教育法律监督机关的职权与责任不明, 没有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三是目前我国对违反教育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还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 使得法律监督制度如同虚设, 根本不能起到监督的作用。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乱收费行为, 还有高校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冲突的失当行为, 但是却很少有政府和相关的行政管理部门出来行使监管权, 由此可见我国高校的权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监督和恰当的制约。
四、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保护大学生权利的保障
(一) 明确确定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大学生被高校录取并入学报到, 学生与高校之间就形成了教育服务关系。学生向学校缴费, 获得学习权力, 而高校对学生实行教学, 并为其发证, 是教育服务合同的最主要条款, 也是高校与学生双方的主要权利义务。学生在校期间, 高校必须履行对学生的管理职能, 同时还要承担着为其提供各种服务的功能。由此可见,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第一, 双方是自愿达成的“教与被教”的知识教育合同关系;第二,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第三, 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教育关系是一种民事法律关系。实施学生管理法制化建设, 是高校管理的需要, 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 依法保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
高校与大学生之间是一种具有双重属性的特殊权利义务关系。高校有责任、有义务依法保护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合法权利。 (1) 高校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 必须做到确立主体合法、管理程序合法、制度内容合法以及管理制度的形式合法。 (2) 保障大学生在校期间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的制定拥有知情权和参与权。 (3) 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 要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并保障在公正的程序下进行。 (4) 学校应当保障学生申诉处理的权利, 真正做到维护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摘要:建立法治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是高校管理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我国法律建设的逐步完善, 新时期的大学生对学生权利的意识大大增强, 高校管理工作迫切需要步入法治化建设的轨道, 并妥善处理学生管理法制化与大学生权利保护的关系。
一、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关系
公权力是指以维护公益为目的的公共团体及其负责人在职务上的权力。基于此, 我们可以将公权力理解为国家权力, 主要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职务上的权力。而私权利则是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的个人权力, 具有私人性质。
洛克认为, 人类为了弥补自然状态的缺陷, 捍卫自身的自然权利, 于是签订契约自愿放弃自己的部分权力, 交给人们一致同意的某个人或某些人, 从而出现国家。“这就是立法和行政权力的原始权利和这两者之所以产生的原因”。虽然洛克、卢梭的国家观点不是建立在历史考察而是形而上的观念之上, 但却发展出了现代正统的权利与权力的理论和宪政理念。正是由于公权力是由公民让渡给国家的, 因此, 权力来源于权利, 如果公权力没有对权利主体的利益进行巩固和保障, 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公权力是作为私权利的保障而存在的。所以, 被让渡出来的公权力应该是具有公益性的, 公权力必须要保护公民的私权利, 不能随便侵犯私权利, 否则便是违背了公权力来源的宗旨。但在现实中, 公权力往往具有自我扩张的欲望, 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权力边界或被滥用, 作为其本源的私权利反而常常会受到公权力的侵犯;另一方面由于权力来源于权利, 而权利的总量是恒定的, 因此权利与权力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并可以互相转化。因此, 如果权力出于本能地无限膨胀, 必然造成对私权利的侵害。只有增强公民的维权意识, 才能使权利得到很好的保障, 也必然会形成对公权力进行监督和控制的力量, 抵御其肆意扩张。
二、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
正是由于这种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这种相依共生、此消彼长的关系, 使得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主要表现为公权力常常会侵犯私权利。而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在出于转型时期的我国更为常见。这主要是由于公权力相较于私权利过于强大而造成的。首先, 公权力的干涉面极广, 无所不能、无所不包, 渗透到公民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 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必须要依托公权力。同时, 公权力由于一定的需要也被赋予了自由裁量权, 但是自由裁量权常常又成为了公权力主体谋取一己私利的工具, 常常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干涉公民的私权利。而我国的法制尚不完善, 在公权力的行使上缺乏必要的制度制约, 随意性很大。基于这些特点, 公权力极易被利用和被滥用, 从而具有了强烈的自我扩张性, 对私权利造成了威胁。另一方面, 相对于公权力, 私权利很弱小, 无力与公权力进行地位平等的正和博弈。而私权利被公权力侵害时有缺乏相应的制度保护, 没有畅通的权利表达机制和足够有效的救济途径。由此可见, 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冲突终究还是国家法治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三、公权力与私权利的界限
笔者认为, 要平衡公权力与私权利、防止两者冲突, 就是要确定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界限。行政法作为调整行政权力与其他国家权利和个人权利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对于划定公权力的界限有重要意义。行政法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是依法行政, 其具体要求是: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和个人必须是依法设立, 依法获得权力,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享有、行使行政权力;行使行政权力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必须有合法依据;行使行政权力必须得到法律的监督。简言之就是“法无授权不得行, 法有授权必须为, 超越立法目的和法治精神的权力行使无效”的理念。可见, 依法行政原则的精神严格划定了公权力的界限。
首先, 法无明文规定的权力不得行使。权力来源于权利, 但却常常会侵犯到私权利。所以相对于私权利的“法无明文规定皆可行”, 公权力应当要受到更为严格的限制。宪法、行政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没有做出明文规定的、涉及私权利的事项, 公权力不可以干涉, 否则就会构成对私权利的侵犯, 这样的行政行为是违法行政行为, 该行政行为就是不成立的, 相对人应当具有相对的反抗权。此外, 对于法律明确禁止的行为更不得行使。
其次, 法有明文规定的权力不可以放弃。当私权利危害到了公共利益时, 公权力出面对私权利进行干涉才具有正当性。如果权力主体放弃这种干涉的权力就是没有履行公权力应有的责任和义务, 亦是对私权利的侵害, 导致应当受到保护的公共利益没有被保护, 违背了公民授予权力主体以权力的宗旨。
最后, 超越立法目的和法治精神的权力行使无效。法律具有滞后性, 制定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没有人有绝对的理性制定出毫无漏洞的法律。因此, 任何一部法律都会存在漏洞和无法适应新现象、新案例的情况。而立法的目的和法治精神的原则却是亘古不变的。笔者认为, 现代行政法是一部“控权+服务”的法, 是一部控制行政权的法, 是服务于民的法, 是为了确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法。因此, 所有公权力的行使、行政行为的做出都必须要符合行政立法的本意, 控制公权力的自己运行, 注重对公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公权力对私权利的介入是必要的, 但这些介入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私权利, 因此公权力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为了维护私权利, 抑制公权力被滥用, 就必须要严格做到依法行政, 做到“法无授权不得行, 法有授权必须为, 超越立法目的和法治精神的权力行使无效”, 以保持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平衡, 防止冲突的发生。
四、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平衡
在我国, 从立法方面来看, 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行政管理的所占数量最多、影响最大, 因此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法行政。通过行政法保持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平衡还可以大大推进我国的法制进程, 巩固权力的合法性, 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利益。但是在我国的现实中依法行政原则常常并没有被贯彻, 公权力屡屡突破应有界限, 公权力向外扩张的空间依然很大, 部分权力主体利用权力为自己创造利益, 四处寻租。有资料显示, 我国“民告官”的胜诉率不到30%。这是由于在面对强大的公权力之时, 我国公民缺乏足够的维权意识和途径, 私权利得不到制度上强有力的保护, 因此公权力也就肆意膨胀、扩张, 大大压缩了私权利本应有的合法空间。
由于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目前在我国要保持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平衡, 扩大私权利的空间, 压缩日益膨胀的公权力, 维持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的平衡, 以防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吞噬最终造成公权力合法性的基础崩塌而影响到政权的稳定。
首先, 提高国民的法律素质。包括公民的维权意识。公民要有权利本位的思想, 要敢于和侵犯自己权利的任何人, 任何势力相抗衡。而权力主体更要有高度的法律意识, 依法行政, 不越过公权力的界限, 要清楚地知道对作为本源的私权利的侵犯最终将影响到权力的合法性。
其次, 限制权力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应在承认自由裁量权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前提条件下, 限制权力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自由裁量权应当是十分有限的, 能不使用尽量不使用, 使用了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使公权力越过其应有界限的机会减少。
第三, 实施行政权力必须受到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公权力的行使者不能只对上级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 不能只受上级监督而不受人民监督, 否则行政行为的做出必定不依法。应当落实信息公开机制, 对于行政主体做出的违法行为要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 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加强对权利主体的救济。我国的行政诉讼法还存在着诸多的漏洞, 也使得很多备受公权力侵害的私权利得不到伸张。完善行政诉讼制度, 降低公民的维权成本, 自然也就扩大了私权利的空间, 防止了公权力的扩张。
摘要: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冲突必然会导致民与官之间的激烈冲突, 因此要维持社会的稳定就必须使公权力和私权利之间达到平衡的状态。本文阐释了当下只有以依法行政原则为指导, 明晰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基本界限, 发挥行政法律法规的作用, 抑制公权力的自我膨胀和被滥用, 才能维持两者之间的平衡, 进而推进我国法治化进程。
【权利与权利平衡: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基石的探讨论文】推荐阅读:
党员的义务与权利思想汇报06-18
党员权利义务论文10-19
宪法公民权利与义务11-30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106-08
人大代表的权利义务07-15
八年级政治公民的权利09-17
生命和健康的权利的说课稿05-27
权利义务责任09-16
学习党章关于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心得体会10-20
一般合同权利和义务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