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市场分析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高校市场分析(通用8篇)

中国高校市场分析 篇1

令人满意。科研论文数量仅次于美国,但重复研究和学术搀假侵蚀着大学的肌体。2010年1月9日,国际著名医学期刊、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题为《造假:中国需采取行动》的社论,第一句话就直指最近曝光的中国学术论文造假事件。原本应该视学术创造为生命的学者,原本最讲究体面和尊严的学者,为什么会置这一切于不顾而去参与学术造假?如果不把学术造假的诱因挖出来,进而采取措施将其根除,那么,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之路将异常艰难。

一、几种主要的学术腐败现象

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的不断披露,大学学术腐败引发社会对大学学术秩序的广泛关注。然而,要从根本上消除大学学术腐败,仅有关注是不够的。目前,我们迫切需要对学术腐败进行整体的现象梳理,分析其制度诱因,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

⒈学术造假。学术造假是指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的行为。仅一年,就有西安交大六教授举报该校一名长江学者造假、江西井冈山大学教师钟华和刘涛国际学术期刊造假、武汉理工大学副校长博士论文抄袭等诸多事件被披露。在这一系列事件面前,人们既感慨于六名老教授的坚持,更震惊于造假还敢申报国家大奖的“勇气”,惊诧于两个年轻学者一年炮制70多篇sci论文的“荒唐”。12月17日,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沈阳副教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众,描述了学术造假的整体状况:据估算,论文买卖的销售额高达数亿元。

⒉无偿占有研究生的劳动。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教授陈真诚涉嫌怂恿研究生抄袭他人论文的事件披露后,人们看到了某些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关系的“冰山一角”。有些导师指派研究生到自己的公司里工作,以“研究”为名,无偿占用学生劳动,挤占了他们的学习和研究时间。以前只在研究生中传播的“故事”,开始在社会中扩散。

⒊科研经费使用不当。为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我国政府多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学科研的整体水平和科研条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暴露的问题也很多。项目负责人违规使用经费、横向课题收支缺乏规范,败坏学校声誉,借协作科研之名,将科研经费违规划拨关联机构和自己的公司……这些问题的广泛存在,不仅对大学的社会形象带来严重影响,而且一直困扰着中国大学科研的效率和水平。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所列举的问题都是近年来被社会广泛批评的学术腐败现象。

其实,在上述调查所列的几种学术腐败中,性质并不相同,有些行为通过加强纪律约束和监管就可以大大减少。而有些学术腐败涉及范围很广,甚至动摇了学术研究的根基,约束和监管的成本很高,持续性效果也不会好,因而必须从制度机理上加以研究和改造。

二、通行的观点及其局限

学术腐败使人们开始注意到大学自身管理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不管是行政化还是大学自主权不足,或者是学校内部的晋升和科研等管理问题,都意味着需要重新考虑大学的整体制度设计。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创新的基础就不坚实。但是,人们对于大学学术腐败问题范围和诱因的看法并不一致,自然对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许多人认为大学学术腐败是大学师德建设没有做好,只重视专业水平,未强调“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职业特性,因而导致大学学术风气偏离了“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轨迹。大学教师整体知识水平高于一般社会成员,因而也应具有更高的自律水平。但是,大学教师也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关键还是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激励大学教师选择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而不能指望哪个群体的道德自觉。

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大学现行业绩激励制度存在缺陷。大学教师的晋升、奖金发放都与发表的论文数紧密挂钩,致使教师把发表论文的数量作为头等大事。这种观点将诱因找到了,但是,如果因此取消晋升、奖励与论文发表挂钩,又势必造成缺乏激励,干好干坏一个样,同样也会影响大学的创造力。国际学术界普遍实行用论文发表衡量学术成就的方法,也有“要么发表要么死掉”的戏言,但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那样全力以赴,以一种让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想像的速度增加“科学生产力”。因此,“问题—对策”式的措施,难以系统地解决当前大学学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诱因作用机制还需要更加细致地加以研究。

三、大学科研管理的“他山之石”

中国高校市场分析 篇2

一游学是什么

游学是一种结合“游”与“学”的教育模式, 以求在“游”的过程中达到“学”的目的。

随着近年来西方游学项目的盛行, 有些人误以为游学是舶来物, 其实游学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教育方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游”与“学”的内涵都十分丰富。前者不仅指游览、旅游, 也蕴含学习的意味, 同时也可指精神之游;后者不仅指学习, 更有修身养性的含义。古语有云“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就很好地道出了游与学相结合, 游与学并重的精髓。西方文明中最著名的游学现象是“英国大陆游学” (The Grand Tour) 。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 (study abroad) , 是随着20世纪以来全球化发展而产生的国际性的跨文化体验式教育模式。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探讨中国高校如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设计和推广游学项目, 吸引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参加, 并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中国高校发展游学项目的意义

近年来, 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出国游学。以美国为例, 根据美国的国际教育机构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调查显示, 出国游学的美国学生数量从1998~1999年度的约130000名增长至2012~2013年度的289408名, 共有35个校区拥有超过70%的本科生参加过出国游学项目。

中国高校开拓和发展游学项目, 有以下几点意义:第一, 有利于提升高校国际化办学水平, 创建国际化办学环境;第二, 有利于促进中外高校交流, 扩大国际影响力, 提高国际能见度和竞争力;第三, 可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深造,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招生的目的;第四, 不可否认, 游学项目可以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当然, 这不应成为高校发展游学项目的主要目的。

三项目设计

游学项目成功的关键, 在于结合目标群体的需求, 设计项目内容, 注重实施细节和配套服务。具体而言, 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 内容设计

第一, 注重项目设计的系统性与科学性, “游”与“学”要紧密和有机结合, “游”中带“学”, “学”以致用于“游”。中国古代的游学就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统一, 强调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 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 结合目标群体的需求, 明确定位。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需求安排不同的课程和游览活动。比如针对传媒专业的学生, 可安排参观当地的传媒企业或机构;针对艺术专业的学生, 可安排参观博物馆、画廊、歌剧院等;针对理工专业的学生, 可安排参观实验室、相关行业的企业等。

第三, 结合高校所在地理位置、教学资源、发展状况以及自身的特点或优势。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游学项目, 就引入了该校独特的小组辅导制度 (supervision) , 安排了剑桥大学在读的研究生辅导学生完成课程作业等。

第四, 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结合当地区域发展的特点和优势设计项目内容, 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游学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化的跨文化体验式学习, 这是书本知识所不可比拟的。除了游览当地著名景点之外, 要注重学生对于当地社会和文化的体验, 让学生有机会融入当地生活, 对当地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游学项目, 就加入了戏剧欣赏、博物馆参观、品酒、高尔夫、社交舞、撑篙游剑河等课程或活动, 使项目的内容更丰富多彩, 也加深了学生对当地文化的了解。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游学项目, 结合该校独特的地理优势安排课余活动, 包括参观迪士尼乐园、环球影城、海滨及内陆沙漠地区, 观看NBA洛杉矶湖人队比赛等。

第五, 核心课程模块化, 提供多种选择。比如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游学项目按照不同学科分为三种:英国文化、金融以及体育。加拿大不列颠属哥伦比亚大学的游学项目的模块更为丰富, 应用科学、建筑、文学、商学、牙医学、教育学、林业学、运动学、土地与食品、法学、医学、社会学。上述模块下还细分出子模块, 比如医学又分为临床医学、药学、医学影像、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公共卫生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 选择相应的模块。

(二) 课程实施

第一, 小班教学。与国内的教学规模不同, 在英美等国家或受其影响较大的地域, 学生从小就接受小班教育。小班教学的优势在于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同学互动,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设想这些学生来到中国, 如果看到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人一个班上课, 必定感到非常不适应, 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因此, 中国高校在开展游学项目时要注意合理编排班级, 尽量安排小班教学, 保证教学质量。

第二,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在设置班级时, 虽然将同一所高校或同一地区的高校安排在同一班级在一定程度上更有利于管理, 但是这种单一化的学习环境其实并不受学生欢迎。学生选择出国游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是寻求在一个较陌生的环境与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相处, 培养自身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 学校在分班时, 应尽量将不同高校、不同地域的学生混合编班, 给予学生更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创造更多的跨文化交流机会。

第三, 保证师资质量。有些学校为了控制成本, 会邀请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甚至非本校的教师教授游学项目的课程。这是一种非常短见的做法, 不但会使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同时也会失去学生的信任, 久而久之就无法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

第四, 结合课程适当安排作业和考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把握好作业和考试的“量”, 不宜过多, 要考虑项目的时长进行合理安排。比如英国剑桥大学的人文类游学项目为期2周, 包括英语语言应用类的课程, 要求学生组成4~6人的小组, 每组选取与英国有关的题材, 在课程结束前做公开报告, 并由该大学的专业教师担任评委。评选出的优胜组会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学金, 并在结业礼上颁发奖状。虽然作业和考试让学生有一定压力, 但是能保证学生学有所成, 不会光顾着“游”而忘了“学”。

(三) 配套服务

第一, 提供签证、保险等咨询服务。在这方面高校不一定要包办, 但要给予一定的指引服务。事实证明, 能够提供较清晰的指引服务的高校, 往往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报名。

第二, 举办开班仪式和结业仪式。学生从自己熟悉的国家到达一个陌生的国家, 往往感到或多或少的文化冲击 (culture shock) , 开班仪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初来乍到的陌生感和焦虑感。在开班仪式上, 可由接收学校的教师或学生介绍高校及注意事项, 特别是介绍关于银行、网络、食宿、安全等与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发放礼包 (电话卡、文具、项目手册等) ;鼓励学生们互相认识, 让学生尽快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在结业仪式上, 学校可给学生们发放成绩单和证书, 为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奖状。结业仪式的形式也可更活泼多样, 晚会、野餐都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 学伴和带队老师。有不少高校的游学项目都会引入学伴和带队老师制度, 比如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等。学伴多为接收学校的在读研究生, 可给予游学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的帮助, 也可协助教师承担管理的职责。通常接收学校在录取了同一所高校一定名额的游学生后, 会给予该派出高校带队老师的名额。接收学校承担带队老师参加游学项目的一定费用, 带队老师则要负责管理该校派出的学生。此外, 带队老师由于参加过项目, 有较直观的感受, 回国后往往也会起到宣传项目的作用。

第四, 提供专业化的考核和认证证书, 如成绩单、结业证书等, 在给学生以留念的同时, 也方便学生回到所在高校后转换学分。

第五, 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 及时向参加项目的师生了解对项目的评价和反馈, 不断优化项目。国外高校通常会在项目结束之时向师生分派调查问卷或发出网上调查问卷, 及时收集和整理评价信息, 每年对项目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项目推广

游学项目的推广形式多样,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 利用教育展、文化节等宣传项目。

第二, 在高校常规的接待、出访过程中宣传。国外高校在接待、出访时常常会派发很多宣传材料, 其中包括对游学项目的宣传单、册子、光盘等。

第三, 通过社交网络宣传。社交网络是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平台。中国高校可通过国内外的社交网络宣传和推广项目。

第四, 通过校友网络、电子期刊等宣传。国外高校非常重视校友的联络工作, 经常会定期给校友寄送学校最新的期刊等材料。中国高校也应重视校友网络的建设, 搭建起与校友的沟通联络平台和渠道。不少在外工作或学习的华人华侨等, 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有机会通过参加游学项目等回国交流。中国高校如果重视校友工作, 将游学项目在校友中宣传, 相信会吸引不少海外学生参加。

第四, 与国外高校的汉语培训中心、孔子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等建立联系, 通过这些机构宣传和推广项目。

第五, 与专业的第三方机构合作。现在国内外有不少专业的中介机构, 能够帮助高校设计和推广项目。高校要注意选择有资质的中介机构, 避免风险。

高校可根据自身的情况, 选择适合的推广方式, 拓宽推广渠道, 提高游学项目的能见度和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参加。

参考文献

[1]郭凌云.北京地区留学生游学项目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2 (03) :96-97.

[2]陈丽君.关于汉语游学项目的开发与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 (03) :104-108.

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分析 篇3

内容摘要:语言的知识学习在第一程度上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语言是文化知识的载体,文化知识通过语言进行传播。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知识符合语言教学的要求,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符合中西方语言教学理念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可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英语知识学习质量。本文对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进行分析,旨在促进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传承,减少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冲击。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 中国文化 渗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教学方面与文化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在跨文化交流中英语教学渗透的文化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且引起了当前语言教学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随着当前的语言教学方式国际化和多元化趋势的加强,英语作为一种通用的交际语言在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新的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比如听说读写能力,不断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组织开展英语教学活动的高校英语教师既要重视对西方文化的导入和又要兼顾在日常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一、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缺失

长期以来,高校英语教学重点强调的是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西方人文,社会文化现象的课堂引入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英语课堂教学内容,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对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不足,使得高校英语教学中出现了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时效性,抑制了学生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造成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普遍不强。受到传统英语教学方法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教师没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积极性,没有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翻译英语时忽视了中国文化元素,翻译出来的句子体现不出中英文化差异。对于英语教师而言,传授給学生较多的是英国国家文化,很少提及本土文化,因此,学生赞美美国白宫却忽视中国故宫的现象时有出现,很多学生翻译的句子不能够将中英国家文化适当匹配,不利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受到中国传统教学制度的影响,目前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培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获取课堂以外的文化知识。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同样存在这种现象,这使得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交流的工具,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应用。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专业英语翻译人才严重缺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英语学习能力不强和对自己国家文化不了解。社会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我国高校在英语人才培养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提高对国家文化的重视,并且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渗透。

二、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1、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学生素质。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人才,高校的重点工作是向大学生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帮助学生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高校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高校中进行的英语教学宣传的英语国家文化,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利用英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并且要将中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融合。

2、可以中和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个体要想生活就需要适应出生地时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语言学习过程中也需要学生有效结合自身的生活和文化背景,才能够提高学习效果。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习惯,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在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以有效加强中西文化的交融,进而促使学生掌握英语学习技巧。

3、能够最大限度满足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在需求。英语教学要想生活化必须从生活中获取训练材料,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增强对真实环境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同时提高学生英语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4、更好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是正面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语言习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正面作用的发挥需要高校英语教师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让学生在正确认识的引导下,进一步学习英语知识,不断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大学生肩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发展的希望,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

5.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目标。在课标要求下,高校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英语知识,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我国在世界上也获得了较高的国际地位。现阶段,中国要想实现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加强与其它国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高校中开展英语教学,可以进一步督促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更过的英语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通过交流更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三、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方法

1、优化中国文化渗透的内容和方式

在英语教学中要提高中国文化渗透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详细分析和研究中国文化的教学方式和内容,进一步突出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渗透的重点。在选择需要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的中国传统文化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悠久,内涵深厚,大学英语教学中需要渗透与英语教学目标相符的传统文化,这是高校英语教学中重点进行的工作。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教授切合发展实际的文化内容,才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要想让西方国家人们真正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要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方式来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对比中西方文化,组织有效教学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对比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学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比如讲授中国的宗教哲学时,可以对比分析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文化,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特点,丰富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授“龙—dragon”一词时可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对龙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龙是吉祥的象征,素有龙马精神一说,但是西方文化中龙则是不吉祥的象征。因此,需要重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仅有利于英语知识教学,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减少语言摩擦。

3、打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在英语教学中要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并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提高高校英语教师专业素质,二是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渗透。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教学意识。英语教师要做到在教学过程中用英语谈论中国的日常生活,并且正确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探讨,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

4、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材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英语教材主要介绍的是英语国家文化,包括生活方式、人文风情等,很少涉及到中国文化,但是语言就是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传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英语教材中过多地宣传英语国家文化,致使我国本文文化受到了严重冲击,我国本民族文化意识日渐淡薄。因此,有必要开发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高校英语教材。比如,在高校英语教材中更多地写入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增加中国优秀文章的英文翻译篇幅,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兴趣的同时还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5、发挥英语老师的主导作用

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依然发挥主导作用,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前提下,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第一,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宣传和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第二,教学过程中要对涉及到的外来文化的由来表述清楚,避免学生盲从;第三,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对比,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了解外来文化,加深对语言知識的理解。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够仅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在课下需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旨在促使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悟中国传统文化。

四、总结

综上所述,高校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必要,不仅有利于让大学生练习使用英语描述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加深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面对高校英语教学中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需要引起学生、教师以及高校的重视,使他们意识到英语教育教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减少外来文化对中国大学生思想产生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大学生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熏陶,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该论文是西京学院校级教改课题“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JGYB1535]

中国高校大西迁 篇4

抗战爆发前夕,我国共有高等学校108所,大部分集中在中东部。其中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占45所,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占30所,广东占7所。以上三地区共有82所,占我国高校总数的3/4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上述地区的高等院校首当其冲,备遭蹂躏。

1937年7月28日午夜,日军用密集的炮火彻夜轰击南开大学,7月29日又派飞机以南开为目标,对天津进行了长达四小时的连续轰炸。之后,又将军车开进南开,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上汽油点火烧毁。南开大学的秀山堂、木斋图书馆、芝琴楼女生宿舍、单身教授楼和大部分平房均被夷为平地。南开中学部的西楼、南楼和小学部的教学楼也成了一片废墟。南开的一口重18000斤、镌有全部《金刚经》的大钟也被日军拉走,熔为做枪炮子弹的材料。

南开的事例只是抗战中众多被日军破坏的文教机构的一个典型。据统计,从1937年7月起到1938年8月底止,全国108所高校中遭日寇破坏的有91所,遭严重破坏而停办的有25所,全部被毁坏的10所,直接财产损失达33604879元。各高校损失的珍贵资料,如南开大学关于华北经济的研究资料,清华大学收集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档案资料,北京大学的关于中国地质的资料,等等,都是无价之宝,更是无法也不可能用金钱来衡量的。受战火影响,全国有半数的中等学校学生无法上学,129700多所小学和幼稚园被破坏(约占全国小学、幼稚园总数的44%)。被破坏的中小学校与社会教育事业机关的财产损失达18300余万元。除用炮火轰炸我国教育机关外,日本帝国主义还对不听命于己的广大爱国师生进行残酷的迫害。上海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天津耀华学校校长赵君达等因坚持抗日立场,惨遭特务暗杀。著名教育家宋泽夫被日军逮捕,迫害致死。燕京大学教授张东荪被日军长期关押,受尽折磨。

野蛮的轰炸和破坏吓不倒中国政府和人民。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得知南开被炸的消息,向记者发表谈话说:“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1他表示,只要国家有办法,南开算什么?打完了仗,再办一个南开。蒋介石也向张伯苓表示:“南开为中国而牺牲,有中国即有南开。”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战区内学校处置办法》、《各级学校处理校务临时办法》等法令,布置各战区学校内迁与学生借读等应急事项。由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开始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大迁徙。

八年抗战期间,我国高等教育的内迁大致分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1937──1939年。这段时期,东部沿海的各高校除北平的燕京、辅仁大学 1《张伯苓教育论著选》第227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等教会学校中立未动,上海的交通大学、沪江大学等迁入英美租界外,其余主要高校或迁往西南、西北地区,或就近迁入周围山区。国立西南联大、西北联大均成立于此时;中央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浙江大学等均于这一时期迁往西南。

第二时期:自1940年下半年至1943年春。这一时期由于美日关系恶化,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原迁上海英美租界的高校,如沪江大学、交通大学等,不得不迁往重庆,原滞留北京的燕京大学也迁往重庆。这一时期由于战事的变动,特别是云南从大后方变成大前方,迁往滇西的国立艺专、同济大学等又先后迁往四川。

第三时期:1944──1945年,因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和黔南战役,广西、贵州等地的部分高校及内迁该地的部分高校再度迁徙。如广西大学迁往贵州榕江,唐山工程学院从贵州的平越迁往四川的璧山。

在高等学校内迁过程中,迁校最远的是北大、清华和南开。由这三所学校在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大,是我国抗战时高校办学的一个典范,是闪耀在大后方的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1935年华北岌岌可危之时,清华大学曾在湖南长沙岳麓山建筑了一批校舍。1937年7月底北平沦陷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令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至长沙,组织长沙临时大学,以北大校长蒋梦麟、清华校长梅贻琦、南开校长张伯苓、湖南省教育厅长朱经农、湖南大学校长皮宗石以及教育部代表杨振声为筹备委员会委员,负责长沙临时大学的筹备工作。1937年10月25日,长沙临时大学开学,11月1日正式上课。当时全校有文、理、工、法商四个学院十七个系,教师148人(原北大55人,清华73人,南开20人),职员108人,学生1452人。

临时大学设在长沙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学期。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武汉、长沙告急。经蒋梦麟亲自请示蒋介石,决定将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年2月,临时大学除350多位学生留在长沙外,大部分师生分两路由长沙向昆明进发。一路是女生和体弱者,约800余人,由樊际昌、梅美德、钟书箴三人领队,乘火车至广州,经香港再乘船至越南海防,然后改乘滇越铁路至昆明。另一路师生两百多人,组成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翻越重山峻岭,步行至昆明。1938年4月28日,旅行团的师生历时68天,行程3360华里,胜利抵达昆明,与先期到达的一路会合。胡适曾高度赞扬旅行团说:“临大决迁昆明,当时有最悲壮的一件事,引得我很感动和注意:师生徒步历时六十八天之久,经整整三千余里之旅程„„这段光荣的历史,不但联大值得纪念,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值得纪念。”4月2日,接教育部通知,迁到昆明后的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联大正式上课。

22转引自《笳吹弦诵在春城》第514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西南联大是当时中国北方最优秀的三所高等学府的组合,它的建立融合了三所学校的个性和精神──北大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清华的借石他山、自由活泼,南开的允公允能、自强不息,并在此基础上融汇成自己的新精神:“同不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组成联大常务委员会的三位校长──清华的梅贻琦、北大的蒋梦鳞、南开的张伯苓,均以国家民族为重,以教育和人才培养为先,相互之间坦诚无私、精诚合作,他们既为联大新精神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是联大新精神的绝好注释。

西南联大从1938年4月建立,到1946年5月北大、清华、南开先后返回平、津复员,历时八年多。在这八年中,西南联大先后有2500多人毕业,800多人投笔从戎,再加上结束时返回三校的学生1794人,共5000多人。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唐敖庆、沈元以及众多战后活跃在国内外科学领域前沿的专家、学者,都来自于西南联大。在新中国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第一批190名学部委员中,西南联大的师生竟占了118人。考虑到战火纷飞及中国大学教育起步较晚等因素,西南联大能在如此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批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这实在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南京中央大学是抗战中迁徙最迅速、最完整的高校。而中央大学迁校的成功,又与罗家伦的高瞻远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935年华北危机之时,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已开始注意物色可供中大迁校的校址,并不顾外界对他的冷嘲热讽4,订制了大批木箱,准备迁校。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罗家伦电促正在放暑假的学生立即返校。8月15日,他在四牌楼中大大礼堂语气沉重地向在校学生作动员说:“现在全面抗战已经爆发了,这一场中日战争是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一场大战,这一仗不打则已,一旦打起来就不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能够结束的。我们这一代人打不完这一仗,下一代人还要打下去,一直打到日军被驱逐出我国国土,收复失地为止。”学校迅即将教学图书、仪器设备、学籍档案等装箱启运入川。10月初,学生开始迁徙。12月1日,中央大学在重庆沙坪坝新址开学。

中央大学农学院一批家禽、家畜的内迁,是高校内迁史上感人至深的一段佳话。1937年10月底,中央大学大部已搬迁。校长罗家伦赶往南京三牌楼农学院实习农场和职工们道别,并交待说,一旦南京沦陷,余下的牲畜如不能迁移就放弃,决不责怪。罗走后,农场职工们推举王酉亭把这些经多年饲养的良种家畜、家禽也搬迁到大后方去。在职工们的 3435《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资料》第134─135页,云南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当时有人不理解罗家伦的行为,认为他是贪生怕死之徒,讽刺他是德国驻华大使陶得曼(谐音“逃得慢”)的哥哥“逃得快”。

5转引自刘敬坤:《中央大学迁川记》,《抗战时期内迁西南的高等院校》第25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帮助下,王酉亭将鸡、鸭、鹅、兔等装笼,安置在马和牛的背上,然后赶着成群的马、牛、猪、羊向四川进发。1938年11月,经过一年多的长途跋涉,王酉亭历经千辛万苦,带着仅剩的20多头荷兰乳牛和少量家禽、家畜到达重庆,进入沙坪坝中央大学畜牧场。罗家伦晚年回忆说,当他意外地看到这群中大畜牧场的家畜、家禽时,“就像看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我眼中的热泪也不禁夺眶而出了”6。王酉亭也因护送有功被誉为“中大的有功之臣”。

抗战八年,我国真正在原地正常教学、未受战事任何影响的高等院校只有新疆学院一所,许多高校都是一迁再迁。如浙江大学曾四次搬迁:一迁浙西天目山,二迁赣中吉安,三迁广西宜山,四迁贵州遵义、湄潭;同济大学一迁上海英租界静安寺路口,二迁浙江金华,三迁江西赣州,四迁广西贺县,五迁云南昆明,六迁四川南溪。迁校次数最多的要数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一迁广西梧州,再迁藤县,三迁融县,四迁广东乳源,五迁连县,六迁曲江,七迁回连县,八迁罗定。

内迁高校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四川重庆、成都和云南的昆明,以陪都重庆为最多。据统计,截至1944年,迁入重庆地区的高校有大学9所、大学研究所1所、独立学院10所、专科学校11所,合计31所,占内迁高校的1/3。重庆与成都的高校又大多集中在重庆的沙坪坝、北碚的夏坝、江津的白沙坝和成都的华西坝,形成著名的文化四坝。在内迁高校的同时,国民政府还创立了34所国立中学,用以收容、安顿沦陷区中等学校的流亡师生。

高等院校的大规模内迁适应了中华民族长期抗战的需要,减少了教育事业和人才的损失,保存了民族发展的元气,增强了中华民族长期抗战的实力。高等院校的大规模内迁还加速了西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西南和西北地区都属偏远的内地省份,交通不便、文化落后、信息不灵是导致这些省份长期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大量高校的内迁,东部沿海地区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的生活方式也随之传入和传播开来,加速了这些地区从闭塞中苏醒过来。

杨宏雨

编撰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简介 篇5

作为共青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社始终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办报宗旨,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发展动力。

2008年5月25日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指导下,由中国青年报携手国内63家重点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其宗旨在于为各高校的校园媒体搭建一个交流、共享、提高、互惠的合作平台。截至2011年2月21日,加盟高校231所,理事人数462人(各校宣传部长、团委书记),与联盟成立同时开通的中国校媒网的注册会员已达到500多万人,日PV值最高达到1995万次,《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和腾讯微博联手打造的微博平台“微博校园”(t.cyol.com)目前用户已达到20224人,日pv值最高达到20752次。

此外,北京、天津、江苏、四川、福建、江西、上海、河南、广东、陕西、贵州等地方高校传媒联盟相继成立,成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成立以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已成功举办了“与世界对话”系列活动、“天翼计划·大学生就业创业体验行动”、“校媒记者看两会”、“校媒记者访村官”、“挑战杯联合报道”、“创业成都——寻访身边的创业英雄”等品牌活动,以及

“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广州2010年亚运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中国工商银行金融知识大讲堂”等活动。

【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简介】

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简称“天津校媒联盟”)是《中国青年报》天津记者站指导下、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天津的分支机构。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成立于2008年11月,其旨在联系天津各高校学生媒体,成功搭建起天津高校媒体的交流平台——高校媒体交流会,促进了各大高校媒体间的业务合作、资源共享;加强高校媒体与《中国青年报》和其他社会媒体的交流合作,努力寻求提高学生媒体记者业务素养、拓展高校学生媒体与社会媒体对接的渠道。

作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体育学院、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中国民航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南开大学滨海学院14个高校的校园媒体组成了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的校媒队伍。其中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天津大学仁爱学院、天津科技大学7所高校成为天津高校传媒联盟的理事单位。联盟积聚多种校园媒体形态,包括校报、青年报、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立足校园,关注社会,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已逐渐成为广大师生了解校内外新闻并进行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渠道。

天津高校传媒联盟成立以来,在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指导下,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以推广天津高校传媒联盟品牌,促进天津市校园传媒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吸引、整合活动资源

中国(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作为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合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在天津高校媒体间开展活动。天津校媒联盟曾协助开展 “校媒记者看两会”、“与世界对话”、“未来中国”领军人物大讲堂、“幸福水岸寻找幸福表情”中国首届湖泊休闲节校园推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百所高校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活动。

探索区域联盟发展模式,2011年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以区域联盟名义陆续承接了中美青年联合社会实践项目、天津高校微社团行动,打响天津校媒联盟在天津地区的品牌影响力,在天津高校范围内聚合传媒力量,引领青年文化。

二、打造校媒精英实践训练营

从2009年开始,《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先后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2011年广州亚运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发起注册大学生记者选拔。天津高校传媒联盟共推荐了16名天津校媒记者参与国际盛事媒体训练营,10名记者亲赴盛会现场与国内外知名媒体并肩实战报道。

联盟多次为天津校媒人才对接实战采访机会:“校媒记者看两会”活动中,多名记者的优秀稿件刊登于《中国青年报》两会专刊上;“与世界对话”活动,记者面对面对话美国常春藤名校学生领袖、法国前总统拉法兰等精英人物;“百名大学生寻访徐霞客足迹”,记者重走徐霞客出游之路,领略并传播中国旅游文化……天津校媒联盟带领天津校媒精英“走出去”,成为青年意见领袖,在重大甚至是国际交流场合激荡新鲜观点、展现天津青年风貌。

三、促进高校媒体之间的交流,扶持高校媒体发展

天津校媒联盟以互寄报纸、带团互访、实践调研等方式,增进各高校校园媒体的相互了解与合作;搭建共同的学习、交流网络,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在自愿参与原则下,组织成员代表与各地校园媒体联盟开展交流、联谊活动。

联盟已经在天津高校媒体之间多次举办大小规模的交流会,由联盟各成员单位组织轮流承办。交流会上,《中国青年报》记者与校媒记者一起畅谈校媒新媒体发展;各媒体之间沟通办报、管理经验;“资深”校媒记者和各校团委老师共同探索高校媒体深度报道模式……天津校媒联盟已为推动各媒体共同发展进步做出了不懈努力。

同时,天津校媒联盟致力于促进天津校媒与其他省市校媒之间的交流联系。2011年初,“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代表应邀参加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年会暨首届高校新媒体文化节”,与国内百余所高校党委宣传部部长、团委书记及校园媒体负责人齐聚首都,以“新媒体发展助力青年成长”为主题,共话高校传媒合作与新媒体发展以及青年成长。

天津校媒联盟将各类活动资源对接到各高校校媒,帮助他们打响知名度和影响力。如“未来讲堂”来到天津,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积极组织承办,为高校学生提供与传媒领袖、创业导师交流沟通的机会。

四、加强会员媒体与社会媒体的交流合作

中国青年报社是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的指导单位,其天津记者站相应成为高校传媒联盟的指导单位天津高校传媒联盟聘请中国青年报社天津记者站张国为秘书长天津高校传媒联盟主席团的办公地点设在中国青年报社天津记者站。

天津校媒联盟成员单位协助《中国青年报》完成本校范围内的新闻采集、读者调查、产品推广等活动。中国青年报社天津记者站不定期为天津校媒联盟的成员组织进行学生记者培训,并提供实习岗位,帮助联盟成员组织培养人才。

最新中国高校合并与改名 篇6

北京市

北京大学:2000年4月,北京医科大学并入。

清华大学:2000年、200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分别并入。北京交通大学:2003年9月,原北方交通大学更名

北京科技大学:1988年,北京钢铁学院更名;1998年,北京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京化工大学:1994年,原北京化工学院更名;1996年,原化工管理干部学院并入。北京邮电大学:1993年,原北京邮电学院更名。

中国农业大学:1995年,原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北京林业大学:1985年,原北京林学院更名。

北京中医药大学:2000年7月,原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外国语大学:1994年,原北京外国语学院更名。

.北京语言大学:1996年6月,原北京语言学院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更名为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2004年,原北京广播学院更名。

中央财经大学:1996年原中央财经金融学院更名;1998年原中央财政管理干部学院与中央财经大学合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1984年,原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更名;2000年6月,原中国金融学院并入。

中国政法大学:1983年,原北京政法学院与中央政法干校合并组建;2000年,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并入

华北电力大学:1995年,原华北电力学院、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1月,原石油大学更名。中国矿业大学:1988年,原北京矿业学院更名。.中央民族大学:1993年,原中央民族学院更名。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1998年,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与原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合并组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2006年9月,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更名为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

北京体育大学:1993年,原北京体育学院更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88年,原北京航空学院更名。北京理工大学:1988年,原北京工业学院更名。

北京工商大学:1999年6月,原北京轻工业学院与原北京商学院合并组建北京工商大学。26.北方工业大学:1985年,原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几经变迁更名为北方工业大学。27.首都医科大学:1994年,原首都医学院更名。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1995年6月,原北京经济学院与原北京财贸学院合并组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1965年,原外交学院分院恢复国际关系学院名称。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1992年北京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北京电子科技学院;1993年,中南海业余大学并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3年5月,原中国工运学院升格更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1985年2月,在中央团校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中华女子学院:前身为1949年5月的全国妇联妇女干部学校;1984年,学校改建为全国妇联管理干部学院;1987年8月,更名为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1995年学校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2002年,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为本科层次高等学校。北京服装学院:1988年,原北京化纤工学院更名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1977年,原北京建筑工程学校升格更名。

北京印刷学院:1978年,在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刷工艺系的基础上建立北京印刷学院。37.北京石油化工学院:1993年,原北京石油化工专科学校正式更名。首钢工学院:1994年,原北京钢铁学院分院正式更名。北京农学院:1978年,原北京农业劳动大学更名。首都体育学院:2000年,原北京体育师范学院更名。

北京物资学院:1980年,在原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的基础上建立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城市学院:原海淀走读大学更名。

上海市

1复旦大学:2000年4月,原上海医科大学与原复旦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

2同济大学:1996年7月上海建材工业学院与上海城建学院并入;2000年4月,上海铁道大学并入。

上海交通大学:1999年上海农学院并入,2005年7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并入。华东理工大学:1993年,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东华大学:1999年,原中国纺织大学更名。

华东师范大学:1997年12月,原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教育学院、原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并入。

上海外国语大学:1994年,原上海外国语学院更名。上海财经大学:1985年,原上海财经学院更名。

上海大学:1994年5月,原上海工业大学、原上海科技大学、原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大学合并。

上海理工大学:1996年5月,原华东工业大学(上海机械学院)与原上海机械高等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上海理工大学。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2003年7月,原上海医疗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原上海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原上海海运学院更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985年,原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与原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合并组建13.上海水产大学:1985年,原上海水产学院更名。14,上海中医药大学:1993年,原上海中医学院更名。

上海师范大学:1954年,上海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扩建为上海第一师范学院和上海第二师范学院,1958年两所学院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学院。1972年至1978年与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校合并成立上海师范大学。1978年恢复上海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94年10月,与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合并成立新的上海师范大学。1997年9月至2003年8月,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林师范学校黄陵卫生保健师范部、上海行知艺术师范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先后并入。

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3月,原华东政法学院更名。

上海海关学院:2007年3月,原上海海关高等专科学校更名。

上海政法学院:2004年9月,原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与原上海大学法学院合并组建。19.上海电机学院:2004年9月,原上海电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2001年11月,原东沪职业技术学院和原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合并组建。21.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00年上海冶金高专、上海轻工业高专、原上海化工高专合并组建。22.上海电力学院:创建于1951年,上海电业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1985年1月,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23.上海金融学院:2003年9月,原上海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4.上海立信会计学院:2003年9月,原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5.上海体育学院:2002年10月,上海体育学院、上海体育运动技术学院、上海市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组建。26.上海商学院:2004年9月,在原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升格更名。

黑龙江省

1.哈尔滨工业大学:2000年,原哈尔滨建筑大学与原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并 2.哈尔滨工程大学:1994年4月,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 3.东北林业大学:1985年8月,原东北林学院更名

4.黑龙江大学:1999年,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并入黑龙江大学;200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和黑龙江教育杂志社并入黑龙江大学;2004年,原黑龙江水利专科学校与原黑龙江大学合并。

5.佳木斯大学:1995年,原佳木斯医学院、原佳木斯工学院、原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与原佳木斯大学合并。

6.齐齐哈尔大学:1996年,原齐齐哈尔师范学院与原齐齐哈尔医学院合并。

7.哈尔滨理工大学:1995年,原哈尔滨科技大学、原哈尔滨电工学院、原哈尔滨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8.东北农业大学:1994年,原东北农学院与原黑龙江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合并。

9.哈尔滨商业大学:2000年10月,原哈尔滨商学院与原黑龙江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合并。10.哈尔滨师范大学:2000年,原呼兰师范专科学校、原黑龙江农垦师范专科学校和原黑龙江省物资职工大学并入原哈尔滨师范大学。

11.黑龙江工程学院:由原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原黑龙江工程高等专科学校组建。12.黑龙江科技学院:2000年1月,原黑龙江矿业学院更名为黑龙江科技学院。

13.哈尔滨学院:2000年6月,原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原哈尔滨大学、原哈尔滨教育学院、原哈尔滨成人教育学院、原哈尔滨师范学校合并。

14.齐齐哈尔医学院:1986年,原齐齐哈尔医学专科学校改建。15.绥化学院:2004年,原绥化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绥化学院。

16.黑河学院:2004年,原黑河师专、原黑河市教育学院、原黑河市师范学校、原黑河市广播电视大学合并。

吉林省

1.吉林大学:吉林大学于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学、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2004年8月29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并入吉林大学。

2.延边大学:1996年,原延边大学、延边医学院、延边农学院、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吉林艺术学院延边分院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延边科技大学(筹)合并。

3.北华大学:1999年,原吉林师范学院、吉林医学院、吉林林学院、吉林电气化高等专科学校合并。

4.长春大学:1987年,原吉林科技大学、吉林机电专科学校,长春外国语专科学校、长春职业大学合并。

5.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原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更名。6.长春工业大学:2000年9月,原吉林工学院、长春煤炭工业学校、长春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吉林省轻工业设计学校合并。

7.长春中医药大学:2006年,原长春中医学院更名。8.吉林师范大学:2002年4月,原四平师范学院更名。9.东北电力大学:2005年12月,原东北电力学院更名。

10.长春工程学院:2000年6月,长春建筑专科学校、长春工业专科学校、长春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合并。

11.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04年4月,原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2.吉林医药学院:200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据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医学院更名。1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2月,原吉林职业师范学院更名。14.长春税务学院,1992年,原吉林财贸学院更名。

15.吉林工商学院:2007年3月,吉林财税专科学校、吉林商业专科学校和吉林粮食专科学校合并。

辽宁省

1.大连海事大学:1994年,原大连海运学院更名。

2.沈阳大学:1995年4月,原沈阳大学与原沈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共建。3.沈阳理工大学:2004年5月,原沈阳工业学院更名。4.辽宁工程技术大学,1996年,原阜新矿业学院更名。

5.沈阳工业大学:1985年,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2002年2月,辽阳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并入。

6.沈阳建筑大学:2004年5月,原沈阳建筑学院更名。

7.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00年8月,抚顺工业专门学校并入抚顺石油学院;2002年3月,抚顺石油学院更名。

8.大连交通大学:2004年5月,原大连铁道学院更名。

9.辽宁科技大学:2002年,鞍山钢铁学院更名鞍山科技大学;2006年7月,鞍山科技大学又更名。

10.沈阳农业大学:1985年,原沈阳农学院更名。11.大连医科大学:1994年,原大连医学院更名。

12.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2月,原辽宁中医学院更名。13.沈阳药科大学:1994年,原沈阳医药学院更名。14.辽宁师范大学:初建于1951年8月的旅大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7月扩建为大连师范专科学校;1960年更名为辽宁师范学院;1983年12月,原辽宁师范学院又更名。15.沈阳师范大学:2001年,原沈阳师范学院与原辽宁教育学院合并。

16.渤海大学:2000年5月,锦州师范与辽宁商业专科合并建锦州师范学院;2003年4月,锦州师范学院更名。

17.东北财经大学:1985年9月,原辽宁财经学院更名。

18.大连民族学院:筹建于1984年,1993年以中央民族大学的名义招生;1997年7月,学校更名。

19.辽宁工业大学:1992年锦州工学院更名为辽宁工学院;2007年再更名。

20.大连工业大学:创办于1958年沈阳轻工业学院,1970年迁至大连后,更名为大连轻工业学院。2007年3月更名。

21.沈阳航空工业学院:1978年,原沈阳航空工业学校扩建。22.辽宁科技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 1914年成立的本溪县立师范讲习所,先后经历了本溪工业专门学校、本溪钢铁学校、本溪钢铁学院、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等发展阶段。2000年11月,本溪市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本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辽宁科技学院。

23.沈阳工程学院:2003年,原沈阳电力专科学校与原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合并。24.大连水产学院:1978年,原大连水产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5.辽宁医学院:2006年,原锦州医学院更名。

26.沈阳医学院:1987年,原沈阳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7.鞍山师范学院:1993年,原鞍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8.大连外国语学院:1978年,原辽宁外语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9.沈阳体育学院:1956年,原东北体育学院更名。30.鲁迅美术学院:1958年,原东北美术专科学校扩建。31.沈阳音乐学院:1958年,原东北音乐专科学校更名。

32.辽东学院:2003年4月,原辽宁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与原丹东职业技术学院合并。33.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05年,原辽宁对外经贸职业学院升格更名。

内蒙古

1.内蒙古科技大学:2003年11月,原包头钢铁学院、包头医学院、包头师范学院合并。2.内蒙古民族大学:2000年7月,原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内蒙古蒙医学院、哲里木畜牧学院合并。

3.内蒙古工业大学:1993年,原内蒙古工学院更名。

4.内蒙古农业大学:1999年,原内蒙古农牧学院与原内蒙古林学院合并。5.内蒙古师范大学:原内蒙古师范学院更名。

6.内蒙古医学院:2003年,原内蒙古医药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内蒙古医学院。

7.赤峰学院:2003年,赤峰民族师范高专、赤峰教育学院、内蒙电大赤峰分校、赤峰卫校、内蒙幼师合并。

8.呼伦贝尔学院:1993年,海拉尔师专、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内蒙古电大分校合并。

9.内蒙古财经学院:2000年,原内蒙古财经学院与原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

山西省

1.太原理工大学:1997年,原太原工业大学更名;2000年,原山西省纺织工业学校并入。2.中北大学:1993年,原太原机械学院更名为华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为中北大学。3.太原科技大学:2004年,原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更名。4.山西农业大学:1979年,原山西农学院更名。5.山西医科大学:1996年,原山西医学院更名。6.山西师范大学:1984年,原山西师范学院更名。

7.山西财经大学:1997年,原山西财经学院与原山西经济管理学院合并组建。

8.山西大同大学:2002年7月,雁北师范学院、大同医专、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并。

9.太原工业学院:2007年,原中北大学分校更名。

10.山西中医学院:1999年,原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山西省针灸研究所并入。11.长治医学院:1986年,原晋东南医学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2.运城学院:2002年,原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3.太原师范学院:1999年,原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山西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14.长治学院:2004年,原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5.晋中学院:2004年,原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6.忻州师范学院:2000年,原忻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忻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

河北省

1.河北大学:2005年,原河北省职工医学院并入。2.河北工业大学:1995年,原河北工学院更名。3.燕山大学:1997年,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更名。

4.河北理工大学:1985年6月,原河北矿冶学院更名为唐山工程技术学院;1995年,更名为河北理工学院;2004年5月,河北理工学院更名为河北理工大学。

5.河北科技大学:1996年5月,原河北轻化工学院、河北机电学院、河北省纺织职工大学合并组建河北科技大学;2002年,河北纺织工业学校并入。

6.河北工程大学:2003年4月,原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邯郸分部、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邯郸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北工程学院;2006年2月,河北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河北工程大学。

7.河北医科大学:1995年,原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8.河北师范大学:1996年,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河北教育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合并。

9.河北经贸大学:1995年,原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10.中央司法警官学院:2002年,原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更名。11.防灾科技学院:2006年2月,原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2.华北科技学院:2002年,原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3.石家庄铁道学院:1984年,原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更名。14.石家庄经济学院:1996年,原河北地质学院更名。

15.河北建筑工程学院:1978年,原河北张家口建筑工程学校升格更名。16.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04年,原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升格更名。17.华北煤炭医学院:1984年,原唐山煤矿医学院更名。

18.承德医学院:1982年,原承德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9.邢台学院:1996年3月,原邢台师范专科学校、邢台地区教育学院、河北财经学院邢台分院合并组建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3月,隆尧师范学校、威县师范学校、邢台外国语师范学校并入邢台师范高专;2002年3月,邢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邢台学院。

20.廊坊师范学院:2000年3月,原廊坊师范专科学校、廊坊教育学院、廊坊师范学校合并组建廊坊师范学院。

21.唐山师范学院:1984年,唐山师专学校与唐山教育学院合并;2000年,升格更名。22.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03年,原河北农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

23.河北金融学院:2007年3月,原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4.河北传媒学院:2007年3月,原河北影视艺术学院升格更名。

25.邯郸学院:2001年1月,原邯郸师专、邯郸市教育学院、市幼儿师范合并;2004年5月,升格为邯郸学院。

26.衡水学院:1997年,衡水师专与衡水教育学院合并;2004年5月,衡水师专升格更名。27.唐山学院:2002年3月,原唐山高等专科学校、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唐山市职工大学合并组建。

28.保定学院:2007年3月,原保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29.河北北方学院:2003年5月,原张家口医学院、张家口师范专科学校、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天津市

1.南开大学:1994年,天津对外贸易学院并入。2010年中国旅游干部管理学院并入。2.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4月,原天津纺织工学院与天津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工业大学。

3.天津科技大学:2002年,原天津轻工业学院更名。4.天津理工大学:2004年5月,原天津理工学院更名。

5.天津医科大学:1994年,原天津医学院与天津第二医学院合并组建天津医科大学。6.天津中医药大学:2006年,原天津中医学院更名。

7.天津师范大学:1999年,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8.天津财经大学:2004年5月,原天津财经学院更名。9.中国民航大学:2006年5月,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更名。10.天津商业大学:2007年,原天津商学院更名。

11.天津城市建设学院:1987年,原天津大学建筑分校改建。12.天津农学院:2002年,原天津市城乡经济学校并入。

13.天津工程师范学院:2000年,原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14.天津外国语学院:1974年,原河北外国语学院更名。15.天津美术学院:1980年,原天津艺术学院更名。

江苏省

1.东南大学:2000年4月,东南大学、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地质学校合并组建。

2.中国矿业大学:1988年,原中国矿业学院更名。3.河海大学:1985年,原华东水利学院更名。4.南京农业大学:1984年,原南京农学院更名。

5.中国药科大学:1986年,南京药学院与南京中药学院合并组建。6.南京理工大学:1993年,原华东工学院更名。

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3年,原南京航空学院更名。

8.江南大学:2001年,原无锡轻工大学、原江南学院、原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9.苏州大学: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学院、苏州医学院先后于1995年1997年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

10.扬州大学:1992年,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医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水利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扬州大学。

11.江苏大学:2001年8月,原江苏理工大学、原镇江医学院和原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江苏大学。

12.江苏科技大学:2004年,原华东船舶工业学院更名。13.南京邮电大学:2005年,原南京邮电学院更名。

14.南京工业大学:2001年,原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15.南京医科大学:1993年,原南京医学院更名。

16.南京中医药大学:1995年,原南京中医学院更名。17.南京财经大学:2000年,原南京经济学院、原江苏财经高专、原江苏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

18.南京师范大学:1984年,原南京师范学院更名。19.徐州师范大学:1996年,原徐州师范学院更名。

20.南通大学:2004年5月,原南通医学院、原南通工学院、原南通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南通大学。

2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原南京气象学院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2.徐州工程学院:2005年3月,原彭城职业大学、和原徐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徐州工程学院。

23.江苏工业学院:2002年,原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

24.常州工学院:2000年3月,原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原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2003年7月,原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并入。

25.金陵科技学院:原金陵职业大学和原南京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26.常熟理工学院:2004年5月,原常熟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7.江苏警官学院:2002年3月,原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8.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10月,原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更名。

29.苏州科技学院:2001年9月,原苏州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学院、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

30.淮阴师范学院:1997年,原淮阴师范专科学校与原淮阴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000年,原淮阴师范学校与原淮安师范学校又并入。

31.南京晓庄学院:2000年3月,原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原南京教育学院、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合并组建。

32.盐城师范学院:1999年,原盐城师范专科学校与原盐城教育学院合并组建。

33.淮阴工学院:2000年,原淮阴工业专科学校、原淮阴职工大学与原江苏省农垦职工大学合并组建。

34.徐州医学院:1960年,原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更名。

35.淮海工学院: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组建新的淮海工学院。

浙江省

1.浙江大学:1998年,原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原浙江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

2.宁波大学: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

3.浙江工业大学:1994年1997年2001年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杭州船舶工业学校、浙江建材工业学校先后并入。

4.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原杭州电子工业学院更名。

5.浙江理工大学:1995年5月,原浙江丝绸工学院更名为浙江工程学院;2004年5月,更名为浙江理工大学。

6.浙江中医药大学:2006年2月,原浙江中医学院更名。7.杭州师范大学:2007年3月,原杭州师范学院更名。

8.浙江师范大学:2000、2001、2004年原浙江财政学校、原浙江幼师学校和原金华铁路司机学校相继并入。

9.浙江工商大学:2004年,原杭州商学院更名。10.嘉兴学院:2000年,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与原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11.浙江科技学院:2001年8月,原杭州应用工程技术学院更名。12.中国计量学院:1985年,原杭州计量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3.宁波工程学院:2004年5月,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4.浙江海洋学院:1998年,原浙江水产学院与原舟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浙江海洋学院。

15.浙江林学院:2000年,原浙江省林业干部学校整体并入。

16.湖州师范学院:1999年3月,原湖州师范专科学校、原湖州教师进修学院、原湖州师范学校合并组建。17.台州学院:1995、2000年台州教师进修学校和临海师范学校相继并入台州师范专科学校,2002升格更名。

18.绍兴文理学院:1996年4月,原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与原绍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19.温州医学院:1958年,在原浙江第二医学院由原浙江医学院从杭州分迁至温州基础上建立。

20.浙江财经学院:1987年,原浙江财政银行学校升格更名。21.中国美术学院:1993年,原浙江美术学院更名。

22.浙江传媒学院:2004年,原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3.浙江警察学院:2007年3月,原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24.丽水学院:2001年8月浙江省少数民族学校并入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2003年4月,原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2004年3月,原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25.温州大学:原温州大学与原温州师范学院合并组建。

安徽省

1.安徽理工大学:2002年,原淮南工业学院更名。

2.安徽工业大学:2000年,原华东冶金学院与原马鞍山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3.安徽农业大学:1995年,原安徽农学院更名。4.安徽医科大学:1996年,原安徽医学院更名。5.安徽师范大学:1972年,原安徽师范学院更名。

6.安徽建筑工业学院:1986年,在原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分校的基础上恢复建制。7.安徽财经大学:2004年5月,原安徽财贸学院更名。8.安徽工程科技学院:2002年4月,原安徽机电学院更名。

9.安徽中医学院:2002年,原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

10.皖南医学院:创建于1958年的芜湖医学专科学校;1971年并入安徽医学院;1974年独立建院组建。

1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1978年,原安徽师范大学淮北分校更名。12.安庆师范学院:1980年,原安徽师范大学安庆分校更名。13.安徽科技学院:2005年,原安徽技术师范学院更名。14.阜阳师范学院:1978年,原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更名。

15.淮南师范学院:2000年3月,原淮南师范专科学校、原淮南教育学院、原淮南师范学校合并组建。

16.合肥师范学院:2007年,原安徽教育学院更名。

17.宿州学院:2004年5月,原宿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8.皖西学院:2000年,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原皖西联合大学、原六安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皖西学院。19.巢湖学院:2002年,原巢湖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0.滁州学院:2004年,原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1.铜陵学院:2002年,原铜陵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2.池州学院:2004年,原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23.合肥学院:2002年,原合肥联合大学、原合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4.黄山学院:2002年,原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25.蚌埠学院:2007年,原蚌埠高等专科学校更名。

福建省

1.福建农林大学:2000年,原福建农业大学与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2厦门理工学院:2004年5月,在原鹭江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建立。

3集美大学:1994年10月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专集美师范专科合并组建

4仰恩大学:1992年,原仰恩学院更名。

5福建医科大学:1996年,原福建医学院更名。

6福建师范大学:1953年,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师专合并建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更名。

7漳州师范学院:建于1963年的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86年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

泉州师范学院:1998年,原泉州师范专科学校与原泉州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泉州师专;2000年,升格更名。

福建工程学院:2002年3月,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原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工程学院。10.龙岩学院:2004年,原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1.三明学院:1999年9月,三明师专、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师范学校、三明市教师进修学院合并。12.莆田学院:2000年,莆田高专与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合并,吸收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的资源组建。13.闽江学院:2002年3月,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闽江职业大学合并组建。14.武夷学院:2007年,原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江西省

1.南昌大学:1993年,江西工业大学与江西大学合并组建南昌大学;2005年,江西医学院并入。

2.江西理工大学:2004年5月,原南方冶金学院更名。

3.东华理工大学:2002年4月,华东地质学院更名为东华理工学院;2007年3月,更名为东华理工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2007年3月,原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更名。

江西农业大学:1969年9月,原江西农学院并入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1980年11月更名。

江西师范大学:1983年,原江西师范学院更名 7.江西财经大学:1996年,原江西财经学院更名。

8.景德镇陶瓷学院:1958年,景德镇陶瓷美术技艺学校、景德镇陶瓷工艺学校、江西省工艺学校陶瓷专业组建景德镇陶瓷学院;1968年学院撤销建制;1975年,恢复景德镇陶瓷学院建制。

9.江西中医学院:1959年,江西中医专科学校建立江西中医学院。1973年,原江西药科学校并入。

10.赣南医学院:1958年,赣州护士助产学校建立赣南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建立赣南医学院。

11.赣南师范学院:1984年,原赣南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3.江西科技师范学院:1984年,原江西师范学院南昌分院更名为南昌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升格更名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更名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14.南昌工程学院:2004年5月,南昌水利水电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5.南昌理工学院:原江西航天科技职业学院升格更名。16.上饶师范学院:2003年,原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与原上饶教育学院合并组建。17.井冈山学院:2003年,井冈山师范学院、井冈山医专和原井冈山职业技术学院三校合并组建。18.宜春学院:2000年1月,原宜春师专、宜春农专、宜春医专和市职工学校合并组建为宜春学院。19.九江学院:2002年,九江财专、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教育学院合并组建九江学院。

山东省

1.山东大学:2000年7月,原山东大学、原山东医科大学、原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山东大学。

2.2.中国海洋大学:2002年10月,青岛海洋大学更名。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5年1月,石油大学(华东)更名。4.济南大学:2001年,山东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与济南联合大学合并组建。5.聊城大学:2002年,聊城师范学院更名。6.鲁东大学:2006年2月,烟台师范学院更名。7.青岛大学:1993年,青岛大学、青岛医学院、山东纺织工学院与青岛师专合并组建。8.青岛农业大学:2007年4月,莱阳农学院更名。9.山东科技大学:1999年8月,山东矿业学院与山东煤炭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001年3月,山东财政学校并入。10.青岛科技大学:2002年3月,青岛化工学院更名。11.青岛理工大学:2004年5月,青岛建筑工程学院更名。12.山东建筑大学:2006年2月,山东建筑工业学院更名。13.山东理工大学:山东工程学院与淄博学院合并组建。14.山东农业大学:1999年7月,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专科学校、山东省林业学校合并。15.山东中医药大学:1996年,原山东中医学院更名。16.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4月,原山东师范大学与原山东化工学校合并。17.曲阜师范大学:1956年山东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曲阜师范学院;1974年复建;1985年更名。18.山东轻工业学院:1978年,原山东省轻工业学校升格更名。19.潍坊学院:2000年3月,原潍坊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昌潍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20.山东交通学院:2002年3月,原山东交通专科学校升格组建。21.潍坊医学院:原昌潍医士学校几经易名于1987年正式更名为潍坊医学院。22.泰山医学院:1981年,原山东医学院楼德分院更名。23.滨州医学院:1970年,原青岛医学院搬至北镇办学;1981年设立为北镇医学院;1983年更名。24.济宁医学院:1958年,原济宁医士学校更名为济宁医学院;后改成专科建制,1987年更名。25.临沂大学:1999年临沂师专科与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农校合并组建临沂师范学院。2010年11月升格更名。26.德州学院:2000年3月,原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原德州教育学院、原德州市职业大合并组建。27.山东经济学院:1978年,山东财政学院更名。28.山东工商学院:2003年,原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更名。29.山东政法学院:2007年3月,在原山东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建立山东政法学院。30.山东警察学院:2004年5月,原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31.山东艺术学院:1964年,原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更名为山东艺术学校;1978年再更名。3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1977年9月,原济南市工艺美术技工学校改制为山东工艺美术学校;1982年9月更名为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1992年4月,建立山东工艺美术学院。33.山东体育学院:2000年,山东体育学院与山东省体育运动技术学校、山东省体育科研中心合并组建。34.济宁学院:原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35.泰山学院:2002年3月,泰安师专、泰安教育学院、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泰安广播电视大学合并组建。36.荷泽学院:2004年5月,荷泽师专科、菏泽教育学院、菏泽广播电视大学、菏泽农业学校合并组建。37.枣庄学院:1999年,枣庄师专、枣庄广播电视大学、枣庄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枣庄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原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枣庄学院。38.滨州学院:2004年5月,原滨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河南省

郑州大学:2000年7月,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郑州大学。2.河南大学:2000年7月,河南大学、开封医专、开封师范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河南大学。3.河南科技大学:2002年3月,洛阳工学院、洛阳医专、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科技大学。4.河南理工大学:2004年5月,原焦作工学院更名。5.河南工业大学:2004年5月,郑州工程学院、郑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6.河南农业大学:1984年,原河南农学院更名。7.河南师范大学:1985年6月,原新乡师范学院更名。8.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51创办了北京水电学校,1958年,北京水利发电函授学院、北京水利发电学校并入,组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1978年更名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1990年迁至河南省省会郑州市办学。9.安阳工学院:2004年,原安阳大学升格更名。10.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1953年,原平原省立财经学校与原察哈尔省会计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张家口工业管理学校;1964年迁往郑州与新建的郑州航空工业技工学校合并为郑州航空工业学校;1978年改建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专科学校;1984年扩建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11.河南工程学院:2007年4月,原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和原河南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12.平顶山工学院:2000年4月,河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平顶山城建环保学校合并,于2002年3月升格更名。13.中原工学院:2000年,原郑州纺织工学院更名。14.南阳理工学院:1992年,南阳大学定名为南阳理工学院;2004年5月,升格为本科院校。15.河南中医学院:1958年8月,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升格更名河南中医学院,并迁往郑州办学。16.新乡医学院:1982年,原豫北医学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7.洛阳理工学院:2007年4月,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洛阳大学合并组建。18.信阳师范学院:1978年,在原开封师范学院信阳分院的基础上创建信阳师范学院。19.商丘师范学院:2000年,商丘师专与原商丘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0.周口师范学院:2002年,周口师专与原周口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1.南阳师范学院:2000年3月,南阳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与原南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2.洛阳师范学院:2000年,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洛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3.安阳师范学院:2000年4月,安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安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4.河南财经学院:创建于1983年,同年郑州师范专科学校(资源)并入组建新的河南财经学院。25.河南科技学院:2004年5月,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26.许昌学院:2002年,在河南省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许昌学院。27.新乡学院: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平原大学、新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湖北省1.武汉大学:2000年8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并入。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0年,中南财经大学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组建。3.华中科技大学:2000年5月,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与科技部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4.中南民族大学:2002年,原中南民族学院更名。5.长江大学:2003年,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6.江汉大学:2001年10月,江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汉口分校、武汉职工医学院、武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7.三峡大学:2000年6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宜昌)和湖北三峡学院合并组建。8.武汉科技大学:1999年,武汉冶金科技大学更名。9.武汉理工大学:2000年5月,武汉工业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组建。10.湖北工业大学:1984年湖北轻工业学院与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工学院;2004年更名。11.武汉工程大学:2006年3月,武汉化工学院更名。12.武汉科技学院:2000年,武汉纺织工学院更名。13.武汉工业学院:1999年,武汉食品工业学院更名。14.荆楚理工学院:2007年3月,荆门职业技术学院与沙洋师专合并组建荆楚文理学院。15.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原湖北教育学院更名。16.黄冈师范学院:1995年,黄冈教育学院并入黄冈师范专科学校;1999年3月,黄冈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7.孝感学院:2000年3月,在孝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孝感学院。18.湖北经济学院:2002年3月,湖北商业高专、武汉金融高专、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19.咸宁学院:2002年,咸宁医学院与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咸宁学院。20.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武汉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湖南省1.中南大学:2000年4月,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中南大学。2.湖南大学:2000年,湖南财经学院并入;2003年,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并入。3.吉首大学:2000年吉首大学与吉首卫生学校合并;2002年10月,张家界市武陵高等专科学校并入。4.湖南科技大学:2003年,湘潭工学院与原湘潭师范学院合并组建。5.长沙理工大学:2003年4月,长沙交通学院与长沙电力学院合并组建长沙理工大学。6.南华大学:2000年,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7.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2月,株洲工学院更名。8.湖南农业大学:1992年4月,湖南农学院更名。9.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0年11月,湖南林业学校、湖南林业技工学校并入中南林学院;2005年12月更名。10.长沙学院:2004年5月,长沙大学(专科)组建长沙学院。11.湖南城市学院:2002年3月,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与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12.湖南理工学院:2003年,岳阳师范学院更名。13.长沙医学院:2005年,湘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4.湘南学院:2003年4月,郴州师专、郴州医专、郴州教育学院、郴州师范四校合并组建湘南学院。15.衡阳师范学院:1999年3月,衡阳师专与衡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2001年2月,湖南第三师范学校并入。16.湖南商学院:1994年,湖南省商业管理干部学院与湖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17.湖南文理学院:1999年3月,常德师专与常德高专合并组建常德师范学院;2003年2月更名。18.怀化学院:2002年5月,怀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9.湖南科技学院:2002年,零陵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零陵学院;2004年7月更名。20.邵阳学院: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原邵阳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21.湖南工学院:2003年12月,湖南建材高等专科学校与湖南大学衡阳分校合并组建。广东省1.中山大学:2001年10月,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2.广东工业大学:1995年6月,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校、华南建设学院(东院)合并组建。3.广东海洋大学:1997年1月湛江水产学院湛江农专湛江气象学校合并组建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更名。4.南方医科大学:2004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更名。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995年6月,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合并组建。6.广州大学:2000年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合并。7.肇庆学院:2000年3月,西江大学与肇庆教育学院合并组建。8.茂名学院:2000年3月,广东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与茂名教育学院合并组建。9.广东医学院:1992年,湛江医学院更名。10.广东药学院:1992年,广东医药学院更名。11.韶关学院:2000年3月,韶关大学与韶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12.韩山师范学院:1993年12月,韩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3.湛江师范学院:1992年7月,雷州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4.广东警官学院:2004年5月,广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5.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02年,广东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更名。16.佛山科学技术学院:1995年3月佛山大学与佛山农牧高专合并组建;2005年7月佛山职工医学院、佛山教育学院并入。广西壮族自治区1.广西大学:1997年广西大学与广西农学院合并组建新广西大学。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2月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更名。3.广西师范大学:1983年,广西师范学院更名。4.广西医科大学:1953年,广西省立医学院更名。5.广西民族大学:2006年2月,广西民族学院更名。6.桂林工学院:1993年,桂林冶金地质学院更名7.广西工学院:1982年,广西轻工学院、广西机械学院、广西石油化工学院合并组建。8.广西中医学院:1971年,广西中医学校与南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9.桂林医学院:1987年,桂林医学专科学校更名。10.右江民族医学院:1978年,广西百色医学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1.广西师范学院:2003年1月,广西南宁师范学校并入广西师范学院组建。12.广西财经学院:2004年,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与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广西财经专科学校。13.玉林师范学院:2000年3月,玉林师专、玉林教育学院、玉林高职学院、广西电大玉林分校合并组建。14.河池学院:2003年,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5.百色学院:2006年,右江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6.贺州学院:2005年,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7.钦州学院:2006年,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8.梧州学院:2006年2月,广西大学梧州分校更名。海南省1.海南师范大学:1999年海南师范学院与海南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004年筹建海南师范大学。2.海南医学院:海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1983年并入海南大学成立海南大学医学院,1994年建立海南医学院。3.海南大学:2007年,海南大学与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海南大学。4.琼州学院:2006年,琼州大学升格更名。重庆市1.重庆大学:2000年5月,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重庆大学。2.西南大学:2005年7月,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3.重庆交通大学:2006年2月,重庆交通学院更名。4.重庆邮电大学:2006年3月,重庆邮电学院更名。5.重庆师范大学:2003年4月,重庆师范学院更名。6.重庆工商大学:渝州大学和重庆商学院合并组建。7.重庆科技学院:2004年5月,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8.重庆工学院:1999年5月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重庆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9.长江师范学院:2001年,涪陵师专与涪陵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涪陵师范学院;2006年更名。10.重庆文理学院:2001年5月重庆师专和渝州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渝西学院,2005年4月更名。

四川省

1.四川大学: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经两次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大学。

2.西南民族大学: 2003年4月,西南民族学院更名。

3.成都理工大学:1993年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再更名。

4.西华大学:2003年4月,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5.西南科技大学:2000年12月,西南工学院与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6.四川师范大学:1999年,四川师范大学与成都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四川师范大学。

7.西华师范大学: 2003年4月,四川师范学院更名 8.西南石油大学:2005年,西南石油学院更名。9.成都信息工程学院:2000年,成都气象学院更名。

10.四川理工学院:2003年,四川轻化工学院、自贡师专、自贡高专和自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

11.四川文理学院:2006年,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12.绵阳师范学院: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绵阳师范学院。

贵州省

1.贵州大学:1997年8月贵州农学院贵州艺术高专贵州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2004年8月贵州工业大学并入。

2.贵州师范大学:1985年,贵阳师范学院更名。3.安顺学院:2006年,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

云南省

云南大学:2000年,云南大学与云南政法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云南大学。2.昆明理工大学:1999年10月,昆明理工大学与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昆明理工大学。3.云南财经大学:1998年云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云南财贸学院;2006年2月更名。

陕西省

1.西安交通大学:200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合并组建新的西安交通大学

2.长安大学:2000年4月,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99年9月,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

4.西北工业大学:1938年10月,国立西北工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组建成立。

5.西安理工大学:1994年1月,陕西机械学院更名。

6.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94年3月,西安冶金建筑学院更名。

7.西安科技大学:1999年6月西安矿业学院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2003年4月再更名。8.西安石油大学:2003年西安石油学院更名。

9.西安工程大学:2001年2月西北纺织工学院更名为西安工程科技学院,2006年再更名。10.西安工业大学:2006年,西安工业学院更名。

11.西安外国语大学:2006年2月,西安外国语学院更名。12.陕西科技大学:2002年,西北轻工业学院更名。

13.西安医学院:2006年2月,陕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更名。14.宝鸡文理学院:1992年,宝鸡师范学院与宝鸡大学合并组建。

15.咸阳师范学院:2001年5月,咸阳师范专科学校与咸阳教育学院合并组建。16.西安财经学院:2001年6月,陕西经贸学院与西安统计学院合并组建。17.西北政法大学:2006年11月,西北政法学院更名。

18.西安文理学院:2003年4月西安联合大学与西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2006年11月,西安幼儿师范学校并入。

19.商洛学院:2006年2月,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升格。20.安康学院:2006年2月,安康师范专科学校升格。

甘肃省

兰州大学:2004年11月,兰州大学与兰州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2003年4月,甘肃工业大学更名。兰州交通大学:2003年,兰州铁道学院更名。

兰州城市学院:2006年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级更名。天水师范学院:2000年3月,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

青海省

青海大学:1997年10月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并入;2000年3月青海省农林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并入;2001年1月,青海财经职业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并入;2004年11月,青海医学院并入。

青海师范大学:1997年青海教育学院并入;2000~2004年,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大学水利中专部、青海银行学校相继并入。

青海民族学院:2000年11月,青海民族学院与青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大学:1997年底宁夏工学院、银川师专、宁夏教育学院并入;2002年6月宁夏农学院又并入。

2.宁夏医学院:2002年,宁夏医学院与宁夏卫生学校、宁夏护士学校组建新的宁夏医学院。3.宁夏师范学院:2002年,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固原卫生学校合并,2006年2月16日升格更名。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大学:2000年12月30日,新疆大学与新疆工学院合并组建新的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1996年4月石河子农学院、石河子医学院、兵团师专和兵团经济专科学校合并组建。

新疆医科大学:1998年4月,新疆医学院与新疆中医学院合并组建。伊犁师范学院:1980年5月,新疆省立伊犁专科学校升级更名。

中国高校市场分析 篇7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2,3]、构成要素[4]、运行机制[5]等都得到了学者的系列研究,并借鉴国际上知名的创业型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提出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启示。但是针对国外高校的案例是否适用于我国高校的情境,我国高校又该如何结合本土实际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我国高校引入又将带来什么风险,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进行探究。本文区别于以往学者偏重于对国外案例的研究,重点结合我国高校的实情,探究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分析了相应的引入策略与风险。

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中国高校引入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一)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的理论探索

目前关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文献仍十分有限,尤其缺少对其结构特征、运行机理等方面的文章,多数文献还仅停留在对创业教育、创业型大学等方面的研究,尚未上升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层次。尽管如此,针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在理论上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自从Dunn以MIT为例进行开拓性研究之后,刘月秀[2]和董旖旎[3]分别尝试对“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和“创业教育生态发展体系”进行界定;Cheng认为“生态系统”对于创业教育,意义在于要素间协同合作的关系:系统内各要素各司其职而又相互作用,并作为整体的部分来发挥作用[6];Mc Keon指出高校是创业教育系统的核心,作为“召集人”促使系统各关键成分进行对话交流,协同社区各要素产生一种合力[7];刘林青[4]以MIT为案例,分析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进一步地,何郁冰和丁佳敏以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南洋理工大学为例进行多案例研究,试图揭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部运行机制[5]。

针对中国高校实情,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与构建的方法。

周勇和凤启龙[8]从创新文化视角出发,提议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通过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实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和谐与持续发展。张金兴[9]突出了市场的驱动力,认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要深化高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张昊民等[10]借助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基于我国教育现状,也认为我国高校需要突出高校主体地位,协调联动高校、企业、政府三者间的优势互补关系。郑刚和郭艳婷[11]进一步认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入应建立在校、企、政三螺旋关系基础之上,并整合高校的战略方针、文化氛围、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实践活动、激励机制等系统要素。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丰富了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并提供了一个更加切合现实需要的理论视角。针对中国高校的研究为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尤其是文化、创业、生态等不同视角的案例、实证等多元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中国高校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现实需要

根据GEM调查显示,中国的创业排名已从2002年的11名提升到2012年的第2名,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12]。毫无疑问,创业已经在中国站稳脚跟。在世界性创业革命浪潮中,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对于教师、学生乃至整个国家而言,这些机遇都是可以抓住和利用的[13]。而创业教育在培养创业态度、能力和相关技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创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驱动力量[14],同时在促进学生创业、增强社会创业活力、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创业大赛、课程学分设置方面。然而,中国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缺乏战略眼光与系统化建设[15],停留在“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参加几场比赛、举办几次讲座”——既无相应数量与质量的创业教师资源,又无系统的创业课程,更没有积极主动地联结校园外部的产业、政府和风险投资以支持创业教育。总之,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仍处于起步阶段[16];高校创业教育等环境方面仍然处于中游水平,相较瑞士、芬兰、美国、新加坡等国家,还有很大差距[17]。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发展趋势势不可挡[18],然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面临的是创业急速发展导致的创业教育需求广泛存在与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矛盾。如何整合创业教育相关因素以形成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创业教育系统,是高校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三)部分中国高校具备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的实践基础

尽管中国的创业教育与欧美高校尚有较大差距,但是仍有部分高校在促进创业教育系统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清华大学、福州大学和南开大学为例,它们根据学校自身情况与所处环境,积极进取,推动了创业教育系统化发展。

清华大学已建立起以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和启迪创业学院为核心的创业教育系统:开发了具备国际视野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引入高水平的师资,以创业训练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与科技园区、创业园、投资机构和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形成了有益于创业教育的信息网络和资源网络。福州大学着力打造“创业型东南强校”,力图实现教研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型:提出构建“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战略,并形成了产学合作的“预就业”和“紫金模式”;以经管院为代表的教研部门和以校团委为代表的政工部门,合作推出创业教育课程和资料汇编等;通过校友网络和与学校优势专业联结的企业,为创业教育提供外力支援;为了进一步提高创业教育的系统性,学校从2013年开始着手“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研究与尝试。南开大学以创业研究中心为核心,在总结长期以来积累的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借鉴MIT和百森商学院经验,明确了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愿景、目标、要素构成和关键活动,致力于构建一个“科研为基础-教学为核心-突出实践”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除上述大学外,诸如中南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也积极探索属于自己的创业教育模式,促进了其系统化发展。不难发现,中国高校在推进创业教育系统化的努力,将会为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

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及引入我国高校的思路

(一)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它是国际上创业型大学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一种创业教育模式,具备强大的生命力。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慕尼黑工业大学等创业型大学,积极主动地拓宽资源外围,协同校外政府、企业和风险投资等中介服务组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其创业教育已经以一种生态系统方式呈现。与传统创业教育相比,它不仅注重校园内部资源整合,还注重学校与校外组织的良好互动,更加注重开放性,追求协同效应。

基于创业教育特性和生态系统背景,可以认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人造生态系统,以高校为核心的、各种有利于创业教育发展的要素的动态复合体和共生网络。该系统有着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创业教育环境、生产者、分解者、催化剂、消费者等要素(见表1)。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各要素分工明确,但要素结构之间又彼此存在强关联关系:(1)高校是系统的内核,召集系统关键角色进行对话,整合校内外资源;(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教师)是生产者,是创业知识最初来源;(3)产业联络计划和技术转移服务部门是分解者,作为桥梁联结学生创业活动与产业界;(4)创业大赛等是催化剂,直接促使创意转变为创业;(5)企业、风险投资人等则是创业的消费者,从中获取技术、人才等资源;(6)学校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尤其是区域环境,包括法律、政策、社会风气(创业氛围)。

该系统的要素间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协同关系——各要素组织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下,各司其职,又彼此协作,注重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创造出一种复杂而可靠的共生关系网,实现内部各要素与外部环境的协同进化,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如图1所示)。

(二)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的可行思路

中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经历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作为国际上一种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也为中国高校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学习经验。中国高校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建设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1. 树立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观,强化系统内核建设

必须从战略层面解决创业教育的观念问题,从而在顶层设计上实现思想和组织统筹。创业教育的生态系统观,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开放性——要求校内各个子系统(如教学系统和政工系统之间、学院之间)相互开放,共享资源、互通有无;更要求学校对社会资源开放,以便引入企业、政府、风投、中介服务组织等一系列活动主体参与到创业教育中来。(2)协同性——高校必须认识到,该系统不是各要素简单的堆砌,而是各成分各司其职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高校需要识别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更要识别出各要素间的协同关系。

作为一个人造系统,必须有一个关键成分做主推手来引领各成分促进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高校就是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核,作为一个合格的内核,高校需要做好两点基本工作:(1)主动性——采取积极进取的态势,发挥“召集人”的作用,理解各方的利益需求,识别各要素的互补性资源,实现各要素间对话和合作;(2)提升自身实力——为了保障“召集人”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必须具备吸引外部组织的能力,尤其是科研和创新能力。

2. 加强系统的要素建设

系统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各要素的健康发展。高校可以对照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找出自身组织建设的硬伤,加以建设或巩固。主要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包括教学课程、实践课程和教学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如建立实时滚动的创业案例库、创业指导指南,保障创业课程的鲜活性;建立从创业潜质到创业计划再到创业团队管理和再创业等系列课程,涉及财务、组织、战略等多方面内容,保障课程的完备性;通过具体的创业项目运营或公司实习,来培养创业实践能力。从教学体系而言,一方面应该引入社会精英人士参与教学,另一方面应该培养一支专业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同时具备教学经验和企业实践经验)。

二是建立其产业联络计划或技术转移办公室等中介组织建设。该项工作的核心本质是“桥梁”,即沟通学校和外界的中介组织。它可以联络校内外组织,建立起畅通的信息渠道,实现双方利益诉求的一致,为校园创业教育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三是加强创业大赛、类似创业辅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和创业社团的建设。创业社团和大赛直接催生学生创业,而辅导中心则提供了专业化创业指导以提升创业成功率,孵化基地则提供了场所支持。

四是优化创业政策和创业基金。由于诸多原因,政府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存在着扶持力度低,手续复杂,实用效果差等缺点。高校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深入调研,了解创业学子的真正需求,推行开明简洁的创业政策。另外,部分高校成立了大大小小的创业基金,除用于创业大赛的奖金外,如何盘活基金,使基金用在刀刃上,提高基金的效用,也是我国高校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 注重系统要素间关系培养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绝非是各要素简单地线性相加,而是作为系统的部分追求协同优势,这就要求系统间保持良好的互动,形成良好的关系网络,从而使要素间的信息、资金、技术和人才良性循环流通(如图1)。因此,中国高校要创造自己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不仅仅需要将各要素集合起来建设成一个生态系统的“形”,更需要促进各要素相互交流,赋予该系统应有的“神”,使之整合成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

三、中国高校引入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风险

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虽然是一种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但是毕竟根植于国外创业型大学及其开放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很多高校在喧嚣浮夸的目标中摇摆不定、定位不清;中国高校所面临的环境与欧美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并且各地区高校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比起西部高校可能更有利于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因此,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引入,面临着诸多风险,尤其是“水土不服”和“就业化与过度化”。

(一)环境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

1. 与创业型大学背景不相符合

任何生态系统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的,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造的生态系统。忽视环境的差异性,进行系统移植,很可能失败。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根植于创业型大学之中(何郁冰和丁佳敏,2015),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适合开展创业教育,尤其是进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创业型大学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与传统大学相比具有更强的科研实力、团队合作精神、应对外界环境变化和资源获取的能力(尤其是与政府和企业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教学与研究更注重面向实际问题和更为有效的知识转移运作机制。Etzkowitz认为如果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中都具有创业的态度并能在不同层面上积极主动,这样的大学就可以定义为创业型大学[19]。Clark的观点是,要想成为创业型大学,高校必须持续变革以适应环境变化,培育转化元素和保持动态的能力,并认为创业型大学具备五种特征:强有力的驾驭核心、拓宽的发展外围、多元化的资助基地、激活的学术心脏地带和整合的创业文化[20]。创业型大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对国家利益目标作出敏锐反应,并能够在“产业-政府-大学”三螺旋结构中扮演独特角色[21]。

从各位学者的定义和解释中可以发现他们对创业型大学达成的一些共识: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而追求进取、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拓展资源外围。可以这么说,高校作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核,是连接了学生、师资、政府、企业等多重关系的枢纽,只有具备了创业型大学的诸多“创业特质”才有可能促成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实现。而中国高校的核心任务仍然是教学与研究并举,创业教育起步晚,且局限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福州大学等部分高校。大部分高校并没有涉足创业教育,或者仅是进行简单的尝试,有少部分高校甚至对创业教育提出了质疑,中国高校是否已经做好组织转型的准备还未可知。尽管部分高校已经着手向创业型大学转变,但更多的还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创业型大学相对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而言,还缺乏实践。目前创业教育在中国高校的推进仍存疑惑的情况下,如果贸然引入创业教育生态系统,难以取得预想的结果,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高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正常展开。

2. 社会环境仍然存在差距

除了创业型大学这一微观环境外,宏观环境(国家的法律、政策和社会风气)、中观环境即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如斯坦福大学与硅谷社区密切相连,MIT与128公路区关系紧密)都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成型和发展。例如,实践证明美国的拜杜系列法案和日本的《国立大学法案》由于界定了知识产权收益归属和大学独立法人地位,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的知识产业化,从而推进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目前正处于创业高峰期,各种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社会环境正在形成,如新创公司注册程序简化、税收优惠、场地和资金支持等。然而,就环境支持创业层面上讲,距离欧美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社会氛围、配套的中介服务组织建设方面。因此,如何把握环境的优势和克服不利环境的影响,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氛围,是高校面临的又一难题。

(二)创业教育“就业化”与“过度化”

由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加大对创业教育的投入。然而,部分高校存在着“创业=就业”思维定势,将创业教育理解成就业教育,从而自战略定位开始就出现错误,随后在一系列诸如课程、师资、引入外部力量等方面难以取得长足的进步。如此一来,建立的可能只是一个形式化的空壳。

同时,高校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是否会因为过于重视创业而忽视教学目标,变成“创业过度化”?具体而言,就是投入大量资源构建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会不会侵害原有的教学愿景和根本目标,尤其是创业教育追求利益的价值倾向会不会与传统教育追求培养全人目标、倡导追求知识根性等价值相悖?因此,如何实现高校三大使命(教学、科研和创业)的平衡,是高校必须面临的问题。实际上,国际诸多大学试图通过开展通识教育等方式,尽力保持大学三大使命的均势。那么,面临创业教育和通识教育都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中国高校该如何平衡,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中国正处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没有任何时候比今天更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更需要推崇创业精神[22]。高校创业教育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环节,应该自觉承担起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责任,为区域经济和国家提供创业新生力量。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先进的创业教育模式,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高校探索适合自己的创业教育路径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学习范式。同时,需要认识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目前的理论研究尚未成熟,基于国内大学实际的研究尤其缺乏。未来的研究应该综合运用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历史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战略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典型模式及运作机理,提高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绩效。

摘要: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一定经济社会环境下的人造生态系统,它是以高校为核心的、有利于创业教育发展的各种要素构成的动态复合体和共生网络。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我国高校的引入奠定了基础。在总结了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要素、内涵和运行机制的前提下,提出了我国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的可行思路,并指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引入我国高校可能诱发的风险:环境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创业教育“就业化”与“过度化”。

中国高校市场分析 篇8

摘要:今后一段时期,随着高校入学学生的减少,高校间招生工作面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应用何种营销策略使高枝在招生过程中脱颖而出,成为学生的首选,是每个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文章就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所应用的品牌策略、广告策略、推广策略等进行了阐述,力求对有关高校能够有所借鉴。

关键词:市场营销:高校招生;人力资源:品牌传播;满意度

高校是教育市场的主体,高校的招生宣传工作也就是高校自我销售的过程。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高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事业单位。而是越来越多地被看作是一个产业实体。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未来3-5年内学生的人数会有大幅下滑,所以,高校在生源这个市场中面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能否在招生中招得好、招得足是高校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高校在招生宣传工作中存在着种种缺点与不足,许多高校招生宣传工作效率不高。效果欠佳。因此,中国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改进招生宣传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在高校招生宣传中应用市场营销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而且也是大势所趋。

一、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招生中应用的必要性

如今,市场经济的理念已经深入每个角落,教育业中的高校也不例外。在教育市场化的背景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生源争夺战日益白热化。高校要想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引入全新的市场经营理念来运作。如果说毕业生是高校最终出产的产品,那么生源就是高校的原材料。只有一流的原材料才能打造出一流的产品。因此,高校的招生环节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要做好新世纪的高校招生工作,就必须广泛开展营销宣传活动,全面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科学地选择具体的广告媒介,确定行之有效的广告宣传策略,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高校采取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才能在高校的招生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招生中应用的人力资源要求

招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的协作和支持,培养和建设一支招生和宣传的营销团队十分必要,整合有效资源,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和机制,有目标、有计划地在生源市场中设立自己的招生协作单位和工作网络,培养一支专业、高效、精干的招生和宣传的队伍。

三、市场营销策略在高校招生中的具体应用

(一)高校招生的品牌传播

任何品牌都需要发现和科学定位自身的核心价值,而后围绕这个主题,将这个核心价值向目标消费者和公众传播,在其心目中建立清晰的核心价值形象,并在各个环节中不断地加强、巩固这一核心价值。首先。找准位置、个性鲜明、彰显色彩是一所高校成为名牌学校的三步曲;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基础;彰显学校个性,熔炼品牌精髓,打造品牌学校,是一所学校建立特色之核心。其次。品牌学校需要一流的师资队伍。品牌学校离不开品牌的校长和品牌的教师。能否建立一支具有优良师德、胜任现代教育工作、具有现代理念、适应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关系到高校招生工作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再次,品牌学校需要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成果。但是,它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是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反过来作用于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校园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高校要创建品牌学校。搞好招生工作,就必须在校园文化上下工夫。

(二)高校招生中的广告宣传

广告活动按广告目标分为通知性广告和竞争性广告。通知性广告可以提高知名度,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初步需求;竞争性广告又称为诱导性广告,目标旨在建立选择性需求,致使目标顾客从选择竞争对手的品牌转向选择自己的品牌。各高校应结合实际情况,先以通知性广告作为前期广告策略,充分树立学校的知名度;后期采取竞争性广告策略,增加对品牌的宣传,充分发挥自己的特色,以特色吸引学生和家长。另外,高校在实施招生中的广告策略时要注意到恰当的广告媒体选择也是广告成功的关键。在此高校要考虑到目标市场(即学生和家长)的媒体习惯、广告传播范围以及广告效果的评价等因素,力争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高校招生中的现场推广

对此,高校可以进行如下策略:一是积极推进区域营销。高校在每年的招生工作中,可以分派人员到各地专门负责招生宣传工作。将高校概况制作成宣传资料散发出去,并向学生详细介绍学校的师资队伍、办学质量、学科研究方向、招生规模、就业率等。尤其要突出学校的特色。以吸引考生报考。二是考前交流信息。根据对高三家长和考生的调查发现。除了部分家长和考生是深思熟虑做出选择外,很大一部分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和考生没有太多的精力和途径对学校和专业做细致的了解。在这其中,班主任老师在指导学生填报志愿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可以在招生前夕安排机会,邀请中学的校长和班主任来校参观,通过他们的切身感受,鼓励更多的考生报考。三是安排考生和家长参观学校。许多位于大城市的高校在高考前向社会开放,欢迎考生和家长参观学校,安排专人详细介绍学校的情况,使考生和家长对这些高校有一个切身的体会。

(四)高校招生中的劝说促销

商务促销策略的内容比较多,有劝说促销策略、活动促销策略、奖赠促销策略、配套促销策略等基本类型,且对高校的促销策略有着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其中,与高校招生联系最紧密的是劝说促销策略。高校招生工作劝说促销经过细分,可以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寻找顾客。为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活动储备消费者和目标公众队伍。二是传递信息。把高校的产品与服务项目介绍给公众。三是说服公众。包括巧妙地接近顾客、运用语言表达技巧说服公众、如实地回答顾客提出的问题。四是提供服务。为各种公众特别是产品用户提供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五是收集信息。促销人员利用与公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及时进行市场调研,收集市场、目标公众的信息、情报,为高校进行产品开发、营销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配产品资源。即当某种产品在某些市场出现短缺、供不应求时,促销人员通过调查后,应该分析和评估顾客的需求状态,并向高校提出在市场上分配短缺产品的建议,以维持高校的市场影响,巩固产品的市场地位。七是建立公众关系。促销人员利用与公众交谈的机会,建立密切的人际关系,为高校开展关系营销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八是开拓市场。促销人员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与体会,努力发现公众需求的新生长点,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发展机遇,为高校开辟新的事业方向、经营新的产品提供科学的依据。

(五)高校招生中的满意度管理

在高校招生过程中,为了吸引和保持生源,获得顾客的青睐,高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提高专业设计的满意度。专业设置要符合生源市场需求,要紧跟时代变化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设置还必须具有前瞻性,满足潜在的和发展的市场需求,在招生层次上,应该具有多层次和全方位视觉,吸引中学生。二是提高报读渠道满意度。通过各种渠道和细致周到的服务和营销手段,把学校的重要的、简洁的信息传播到中学生、家长、老师之中;吸引并组织各类人员来学校实地参观了解,加深认识,建立情感。由此,增加了学校的总价值,提高竞争的筹码。

上一篇:澳洲游记优秀作文1200字下一篇:单位对个人工作鉴定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