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1

目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大多是在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加以界定。由于文化本身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系统,目前,有关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可谓众说纷纭。以下几种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念的理解,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可并较具代表性。

1.1.1“总和式”的广义定义

广义方式的定义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范围最大化,大多是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某某、某某的总和”的方式进行概念界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云学容(2004)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的依托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高洪教(2008)指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这一特定氛围和环境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身体锻炼为手段和各种体育知识为主要内容,在体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王秀强(2010)认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就是发生在高校范围以内的与体育有关的文化现象,是指以校园为空间,学校师生员工所采取的体育精神、实践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的体育精神和物质成果的总和。

1.1.2“罗列式”的狭义定义

广义定义虽然涵盖全面,但其最大问题在于操作性不强。因此,在进行具体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时,研究者更倾向确立一个“狭义定义”。例如,邱欣(2007)指出: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的价值观念、体育道德、体育行为和体育能力。”

1.1.3群体文化说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群体文化说”也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重视与认同。如王成军(2005)在其研究中的界定: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这一特定人造环境中,按照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为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多种多样的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刘超,顾春先(2010)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界定为“在大学校园环境内所呈现出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交汇的结晶,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在校园空间环境内形成并创造学校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为目标,并不断进行设计和优化组合而形成的以校园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不同体育形态的群体文化。”从以上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研究中不难发现,无论是“总和式”的广义定义、“罗列式”的狭义定义、“群体文化说”,大多数概念界定都体现了校园体育文化的主体,突出了主体的实践活动。总和式的广义定义从某种程度上说缺乏可操作性,但却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同和推崇。这可能是由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十分丰富、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文化”一词指向具有模糊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有200多种,对文化的基本概念难以达成共识,这就导致了文化的下属概念的模糊与混乱。“罗列式”的狭义定义倾向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各种要素中抽取出较抽象的、较具代表性的要素进行罗列,但这并不能完全体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片面性。综合各方面因素,笔者更倾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群体文化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以学生为主要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以体育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1.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结构的相关研究

《体育大辞典》中将体育文化结构定义为:组成体育文化的各个层次及其相互联系,其基本结构为价值与观念、规范、技术与教育和物质设施。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更倾向从文化学的角度,借助文化结构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进行分析。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三层说”,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的“四层说”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认同。“三层说”以高洪教在《奥林匹克精神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的阐述较为全面:从文化学的角度,可以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表层的物质文化层(主要包括校园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体育雕塑、体育服装和体育用品);中层的行为制度文化层(学校的体育传统、规范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竞赛等的规章制度和各类学校体育组织);内层的精神文化层(体育观念、体育思维方式、体育精神和价值观、体育知识等),这三个层次是逐层递进的关系。“四层说”:乔立波(2008)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为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高校校园体育教育与制度文化、高校校园体育行为与规范文化、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四层面。赵钟晖,陈再勇(2010)以希恩(schein)的组织文化的层次及互动模型和Beare,CaldwellandMillikan的学校文化概念模型为理论依据,构建大学体育文化的层次结构和要素,分为大学体育文化物质层、大学体育文化行为层、大学体育文化制度层和大学体育文化精神层。许多研究者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基本持相同观点,但对于要素的组合方式略有不同。在“三层说”说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主体的实践活动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对来说,“四层说”的划分更加全面和细致,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各个要素都列在了不同层面上,笔者更倾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四层说”。不管是“三层说”还是“四层说”,每个层面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这一系统的子系统,各层面之彼此相互促进、相互联系、共同发展。其中,精神文化层居于主导地位,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和灵魂;物质文化层是建设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和保障;制度与行为文化层是联系精神与物质的中间层面,对其它两层起到桥梁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形成需要在一定的宏观作用下,对每个层面进行建设

1.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的相关研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融合后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有其独特的特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性、导向性、健身性、娱乐性、客观性、校园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特征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如刘林箭的《对现代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认识》柏慧敏等人的《论高校体育文化的结构、功能及转型》,马万凤,徐金华等人的《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功能》中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征的分析。此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规律性、渗透性、实践性等特征也得到了较多研究者的高度认同。在众多关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特征研究中,一些研究者只是把校园文化的特征与体育文化的特征简单地叠加在一起,并没有做到两者的融合。本文试着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特征、内在表现特征、社会属性特征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①外在表现特征:娱乐性与趣味性、群体性与实践性等特征;

②内在属性特征:校园性、教育性、导向性、隐蔽性、层次性等特征;

③社会属性特征:时代性、传承性等特征;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最主要的表现是高校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因此,校园性与教育性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特殊性的核心所在。

1.4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相关研究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研究中,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体育学等不同角度对其功能进行了分析。其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健身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如王平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甄别与探讨》、王秀强的《我国百年名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功能的论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加深,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素质教育、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校园、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以及大学生社会化等方面中的作用逐渐突显出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1.5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途径的相关研究中,较多研究者倾向根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分别对物质、制度、行为、精神文化等提出相应的建设对策,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例如,邱欣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的研究》、何轶的《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白磊的《武汉地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等。近年来,研究者试着从新的角度分析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其价值取向,提出了较有价值的建设途径。如刘超、顾春先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取向研究》一文中从文化哲学视域、大学精神视野、和谐教育理念的视角分析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应以人为本,以先进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大学文化创新、引领社会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学校文化建设教育培养人的目的。此外,研究者普遍认识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精神、制度、行为、物质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应从多元化入手,立足于现实,着眼于长远发展,以先进的体育文化完善高校的管理,突出高校的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全面施行。同时必须要适应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必须要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

2已有研究的成果与问题

综观国内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已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研究所持的理论视角较为广泛,社会学、文化学、教育学、人类学等角度的研究都有涉及。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学术界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所突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大学精神、和谐教育理念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育人、学生的社会化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建设、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等研究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虽然目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有待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①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结构、社会价值、发展的制约因素建设途径等问题上,并在一些基本问题上逐步达成了共识。但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基本问题的探讨,特别是结构、功能、特征、价值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重复劳动太多,内容相似度很高,这使一些研究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②在众多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问题的相关研究中,虽然众多研究从各个层面提出建设途径和策略,但很大一部分研究提出的建议过于空泛,针对性、操作性不强。

③虽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素质教育的研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学生的社会化、和谐校园建设、人文精神等研究已逐渐得到重视,但目前大多研究都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的论述,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和量化研究。

④目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现状描述与分析,这在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为常见。但从历史的角度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纵向研究相对较少。

⑤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校园体育文化与大学精神、和谐教育理念、高素质人才培养等研究已有所涉及,但大多数研究集中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其他事物的单方面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其他事物的互动研究,无论在理论研究上还是实证研究上都相当匮乏。

3结语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2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高等学校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主战场”,大学生则是“战场”上的主力军。如何提高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功能价值的认识,强化其文化自觉意识,促使其主动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民族传统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有机融合,已成为新时期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新课题。

1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1 . 1文化传播功能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深受儒学“内省”、“修身”,道家“养生”、“悟道”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具有很强的传承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1]。民族传统体育融入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能够通过相关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打破目前校园体育文化中西方体育文化为主的局面;另一方面能够拓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渠道,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 . 2强身健体功能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各民族世代相传,以发展自身、增进健康、提高身体机能为目的的人类社会活动。很多少数民族的节日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便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这些项目本质上是一种力量、耐力和意志的较量,只有那些体力和意志力强的选手才能赢得比赛。将这些项目引入校园,能够让大学生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达到身体素质和意志品质锻炼的双重目的。

1 . 3休闲娱乐功能

民族体育项目富有竞技性、游戏性、又不乏艺术性,这些都赋予其娱乐功能。在闲暇时间进行民族体育运动,既可以展现自己的形体美、运动美、健康美,又可以在上述展示中满足心理和生理需求。不仅如此,在运动所需的环境、场地、器材等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求较低,很容易开展起来,这样就有更多的体育项目可供大学生选择,在丰富高校课余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 . 4修身养性功能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为和谐,强调有、心的和谐,天、人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不仅如此,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倡导自律、内省、礼让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大学生清高温良的人格品质,增强其团队合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和群体凝聚力也有很重要的价值。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和相关文化的传播,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具有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思考能力,为其适应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

2 . 1大学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瓶颈,与西方现代体育项目相比,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够规范,普及度较差。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之一,能够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理想的媒介。将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其进行改造、创新,使其与现代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提高其参与度,促进其在社会上的普及。

2 . 2大学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特定体育文化,它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多种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为主要内容,以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拼搏、进取、自我超越为主要特征,具有先导引领性、时代同步性、开拓创新性、广泛社会性[2]。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其健身娱乐、修生养性等功能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既满足了师生对身心全面发展的要求,又能在师生的开拓创新中得以完善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而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更易于推广和普及,这是因为它项目众多、内容广泛,规则简单,便于操作,受场地器械条件限制较小,不同性格、不同体质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方式,选择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在这一目的实现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3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途径

3 . 1转变教育观念, 构建和谐校园

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要切实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人、教育人、塑造人的作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弘扬,构建西方现代体育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机融合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3]。

3 . 2改进创新民族体育项目, 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

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高校在选择体育教学内容时既要兼顾学生生理心理需求又要考虑学校实际情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前沿,又能把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于运动和时尚的追求,合理编排,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大胆创新,在学校现有条件下不断改进这些项目,提高这些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娱乐健身性,使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产生浓厚兴趣,促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的普及。

3 .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课外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课外活动,既能巩固和强化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技能,又能延伸和拓展学生的民族体育文化知识。如:举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赛活动既能让学生实践运动技能,又能加深学生对相关项目文化内涵的认识;建立各种民族传统体育协会,既能活跃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能营造浓厚的民族体育文化氛围。这些课外活动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 . 4加强体育教师职前、职后教育, 提高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专业水平

民族传统体育师资的数量与质量如何影响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目前,由于受西方现代体育文化的影响,高校体育师资大都从事的是西方体育项目的教学与研究,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政府职能部门应在条件成熟的高校体育学院中增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加强高素质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组织开展各种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培训班和研讨会,在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中适当加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比重, 提升教师整合与运用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能力,优化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设计,完善其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增强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反馈,使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项技术水平和理论研究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4结语

刍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3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原则 途径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建设四化合格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两者结合产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的,也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和环境里,由校园社会群体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他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而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原则

1.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身心健康性的原则

在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存在身心双健的一元论、重身轻心或重心轻身的二元论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认识的偏颇,均不能实现人的真正健康,因此,要确立身心统一发展的意识,坚持身心健康性原则,使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扎实的根基。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原则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最后阶段,具有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人的心理品质,对事物的认识带有感官性和兴趣性,对事物的注意程序及兴趣时间相对不稳定,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增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建立长期较为稳定的兴趣及娱乐倾向,较好的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代性、大众性、全体性原则

一定的时代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一定的特点必然导致一定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发展方向,文化的时代性要反映这个时代特点,必须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只有被大众接受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才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全体性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把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本土化和民族性原则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强调体育文化建设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要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的发展上再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高校校园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阵地和摇篮,东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明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创新对全人类的体育文明的贡献才能成为现实。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等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对校园师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2.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体育行为,他处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我们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体育建设。首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3.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和意识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升华,在其建设中广泛应运各种宣传媒体,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等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的各种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4.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是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和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及交流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学校要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要有主管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学生会要设立体育部。要抓好各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审批与组织工作。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用标语、图展、广播、录象、网络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意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组织体育知识讲座,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无裨益。

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队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

5. 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的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律、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各个学校应根据之间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景晖;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王刚;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安徽体育科技; 2006年01期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4

对加强高校群体组织工作促进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研究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群体工作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学校群体工作的研究,探索出高效的群体工作的有效模式.

作 者:胡斌 Hu Bin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职工联合大学,山西,太原,030053刊 名:科学之友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年,卷(期):2009“”(35)分类号:G807.4关键词:高校群体 体育文化 体育社团 建设

小学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5

校园体育文化在强健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和磨练意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现状不是很理想。目前,青少年耐力素质的下降和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屡创佳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多年来对大量学校学生的身体体质的调查可知,学生的身体体质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缺少锻炼是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校园体育文化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学校领导均认为其在强健体质、促进个性发展和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他们一致主张应大力倡导和发展校园体育文化,而实际的落实效果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部分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将升学率作为评判学校实力的主要标准,导致学校不得不偏重智育,学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学投入不足,体育课程被占用,体育活动无法正常开展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对体育活动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由于国家调拨的教育经费短缺和沉重的课业负担,仍然制约着体育活动的开展。

高职类院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6

2太极拳选项的开设对高职类院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2.1太极拳运动扩大校园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太极拳是一项拥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体育运动项目,它集哲学、医学、兵法、养生、艺术于一体,是一门综合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太极中的道家理论在注重人的生命的基础之上,通过太极技术动作体系的建立,融入技击思想,表现人们的道家思想和人文精神。太极拳选项课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太极技术动作,更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民族认同感可以归纳为体育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高职类院校学生处于青年阶段,思想价值观不稳定,集体观念较弱,纪律性差,责任感薄弱,这些不足都体现了高职学生对于民族的认同感不强。从国家安全教育的角度来看,太极拳文化在高职院校开展可以推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民族精神的蕴涵。通过开展太极拳选项课的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所带来的感受,通过内心的体验形成认识、转化行为,形成对中华民族的热爱,由此产生民族认同感。在太极拳的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家、儒家的哲学思想,这样会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从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文化和古代养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认同感。

2.2太极拳运动丰富校园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社团活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学生形成对太极文化及技术动作的认知、感受,组织太极拳俱乐部的活动开展,让太极拳运动走出课堂,走进校园。通过多样化的社团成员培训、太极拳宣传活动、太极拳比赛等加强太极拳社团在校园的影响力,从而带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已经将体育社团纳入到其中,使得体育教育课“内外一体化”,加强课堂体育教学的同时,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多方位的使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知识,加强锻炼,促进健康。将太极拳运动以俱乐部的形式发展,融入到学生的大学生活中,使社团文化能够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真正发展成为学校和谐发展的积极因子。

2.3太极拳运动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除了能够增强体质,同时能够愉悦身心、缓解压力。通过太极拳选项课的开展使得中国太极文化重视和谐的思想在教学中有所体现,建立和谐体育教学课堂,通过太极拳社团文化影响其他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从而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和谐发展。太极拳文化是一种表现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和谐的自我完善的文化,“天人合一、和谐之道、中正之道”是太极的文化内涵。太极拳深厚的文化渊源“以动养生”的思想,注重修炼太极拳静心养气;“以内引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内在思想的变化促进外部事物的变化,注重内在和外在的和谐,这种和谐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2.4太极拳运动促进高职类院校体育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体育物质文化是是学校精神文化的载体,通过太极拳这样的民族体育运动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更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同时加强校园文化的制度化建设,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连接起来,而太极拳体育文化细化了体育制度文化,太极拳教学在保持体育传统味道的基础上,通过太极拳比赛、社团等形式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保持住中国传统体育的韵味。体育教学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主要方式,将太极拳运动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选项教学,更能直接的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参与到感受传统体育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新认识,在太极运动中培养体育锻炼的终身意识,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交流。太极拳运动对于丰富校园精神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通过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使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结语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7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 实际就是通过参加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运动训练队、多种多样的运动竞赛、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处的团体活动、体育讲座、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体育培训、观看大型的体育比赛等活动,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反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体育观念和知识等多种精神文化形式。

二、篮球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认识形态。因此, 建立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 能让处在其中的成员通过观察、模仿或在某个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获得有益信息, 从而养成体育行为、思维、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习惯, 最终形成校园特定的体育传统和风气。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 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制度和精神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广度, 广义地说, 凡是与篮球有关的人、事、信息都属于篮球文化。所以, 篮球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1.篮球运动文化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体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 良好的体育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作用。在进行篮球运动过程中, 身体各器官系统要承受一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刺激, 促进各器官系统功能改善, 提高免疫力, 因此具有增强身体的良好作用。同时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通过和同学一起参与篮球运动可以减缓人的压抑、低落、孤独、自卑等不良情绪, 宣泄不良的心理能量, 摆脱心理的阴暗面, 获得轻松、愉悦、乐观的情绪, 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 大学生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而且要学会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 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

2.篮球习俗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风尚的影响

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风气。一个学校良好的篮球习俗则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风气的形成, 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使得体育人口增加, 同时提高体育锻炼的自主程度, 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学校的体育风尚, 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

3.篮球制度文化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

所谓高校体育精神, 是指高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在长期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大学生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 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德;培养他们的创新欲望, 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 运用知识。现代篮球运动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该项运动起源之初的游戏性作用, 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 全面综合素质教育, 开发人的智慧, 陶冶人的情操, 修养身心, 提高素质, 开拓人的思路, 特殊复杂情况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自身运动规律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健身、娱乐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过程创造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篮球的有关制度发展是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助力。纵观篮球运动的整个发展过程, 实际就是篮球有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正是篮球运动完善的制度使篮球运动从初期的投篮游戏演变成现在以NBA为首的庞大的竞技体育运动, 使篮球运动得以风靡全球, 为亿万人带来欢乐, 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就是篮球的力量, 它创造了竞技体育赛事运作的奇迹。篮球制度通过篮球这个项目间接地作用于我国高校, 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人不知道NBA, 没有人不知道姚明, 这是中国的成功, 同时也是篮球运动的巨大成功, 它以其无法阻挡的魅力, 收获着球迷的心。

4.篮球精神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

篮球精神对大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具有独特作用。所谓篮球精神, 就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篮球运动中, 把篮球当成自己的亲人, 自己的朋友, 不管比赛是输是赢, 都有篮球和队友陪伴自己, 一起奋斗一起拼搏一起奉献, 没有自私, 没有不信任, 永不言弃、团结拼搏;篮球精神是一种承诺, 你的刻苦、勇敢、以及执著不是因为别人的几句话, 只因为你最真实的心愿;篮球精神是心态平和时篮筐像海一样大, 急躁的时候海面会出现赤潮;篮球精神是在生活中要低调, 在球场上要有霸气, 它并不一定体现在你的言语、表情和动作中。在篮球运动过程中, 所表现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扬和宣传, 超越自我的精神, 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理想, 团结奋斗精神, 公平竞争精神、遵守规则的精神等, 这种精神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文明的精神风貌, 开拓创新精神, 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篮球精神的影响已经远远大于了这个项目的本身, 已经开始影响到篮球爱好者体育道德观的形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篮球精神培养可以对他们以后生活产生很大的良性影响, 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结论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通过篮球运动绝大多数学生都树立了扎实、正确的体育观念;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 并基本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通过篮球习俗的习得使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育行为风尚;篮球运动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体育目标, 而且还在实现体育目标的过程中愉悦了身心, 放松了心情;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基本上能体现出自己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协作精神等体育精神;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能体现出自己的集体主义品质、公平竞争原则、责任感、织纪律性等体育道德。篮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国的当代大学生, 通过各种方式诠释着篮球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对于国家倡导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

摘要: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 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制度和精神的总称。本文通过研究篮球文化在高校的影响, 对增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全面提高高校的体育人文质量, 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篮球文化,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文轩, 冯霞.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 2006, (1) .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2006.6.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功能;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01-01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与体育文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校园体育文化是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为了加深人们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的认识,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教育作用,本文试图应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归纳演绎法、综合分析法,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和价值及其加强建设的对策进行研究,为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起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校园体育文化内涵与结构

“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和它的生活方式与个人的人格行为有密切关系。而且这种模式一经形成,它就会作为一种传统持久的存在下去。”文化的意义多在于此。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体育文化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物质条件等等。

校园体育文化从广义上讲,是师生员工在学校体育教学、体育工作和体育活动等过程中所形成的所有内容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空间所形成的文化形态。其结构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1)表层文化:主要是显形的物质文化,表现为体育运动的形式,体育设施等可感觉到的形态,形成了特有的校园体育文化景观(2)中层文化:主要是混形的制度文化,是学校体育的综合形态,具体表现在学校体育组织、体育政策、制度、体制、管理体系、运动竞赛等。(3)深层文化:属隐形的精神文化,主要指校园体育的价值观、审美观、意识形态和体育心理等方面。

二、校园体育文化功能

1、教育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在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总目标中担负着不可替代的重任,它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训练、竞赛和课外俱乐部等活动内容而形成一种有意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在这一活动中,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一方面,他们通过各种形式传播体育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一支稳定的校园体育文化主体,指导学生向着健康而有序的方向永无止境地发展。这不但促进学生增长体育才干、增进其身心健康,而且还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

2、育人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体育教学以及其它课堂教学等方面共同担负着育人的责任。丰富多彩、健康活跃的校园体育文化可以弥补体育教学和其它课程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锻炼学生身体素质、身体机能、体育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也为展现学生个性创造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活动能力。总之,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主要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3、娱乐功能

在大学校园里,繁忙的教学科研工作,学生的紧张学习,使师生感到焦虑和疲劳。而校园体育文化可以松弛情绪,消除疲劳。在丰富的校园体育文化中,不管是竞技项目还是休闲项目,普遍都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这正迎合了师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文化的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师生暂时忘掉了在工作和学习上的烦恼、焦虑和紧张等心理压力,获得精神愉悦与自由,保持了乐观情绪。而且还能通过体育活动的氛围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享受生活乐趣的目的,有利于人们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体育与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营造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

在体育课堂教学之外,通过讲座、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手段,借助标语、图片、广播、电视、录像、网络等媒体,对学生进行长期的、系统的体育文化宣传和渗透,使学生充分认识体育的价值和体育锻炼的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逐渐培养体育参与意识,最终促进“享受体育”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2、加强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机结合,并渐进实现“一体化”

学校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相结合是未来学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它能最大限度地为学生体育生活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支持、技术支持和时间保障,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和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

3、加强校园体育社团建设,提高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生社团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主体性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充分满足学生各种体育兴趣和体育爱好,还能带动一批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当然,体育社团建设不能流于形式,而应长期的、系统地开展扎扎实实的体育工作。

4、完善校园体育文化的规章制度,加强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首先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将规章落到实处,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其次要加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因此,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物质条件的建设,包括建造体育场馆,添置设施,并合理使用已有的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用品都是重要的,因为它对促进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具有一定的诱导和保证作用,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 勇 周健生 胡建忠.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2] 王晓红 黎 雅.21世纪高校体育文化特征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9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在西方现代的教育理念中,体育被认为是包含人生所需要的道德标准 , 培养人格的最好工具 , 是教育的有机部分且不能被割裂。体育运动中公平公正的规则、意志品质的锤炼、胜负输赢的体验以及团队合作的磨合等,都能让参与者受到启发和教育,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习惯而终生受益。近年来,我国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隐形课程,对学生的培养教育功能越来越被教育者所认识。

因而,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也就被提上了日程。

一、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意义

高校品牌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国内外高校对品牌建设的研究越来越重视。例如山东大学专门成立了品牌学校研究所,对学校品牌文化和形象传播进行研究规划。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的.内涵得到拓展,被赋予了文化意义。但凡世界著名大学,无不把体育精神纳入大学精神的培养内容之中。

二、一个中心多个基本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品牌

由于每所大学的体育文化发展历程不同,形成的体育文化内容也有所不同,因而每所高校的体育文化品牌也就不尽而同。本文以山东科技大学为例进行研究。

(一)以篮球为中心多种体育形式共同发展

篮球是山东科技大学的招牌体育项目,也是该校与外界交流的主要体育形式,培养了一大批篮球爱好者,也培养了师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然而实际上,篮球作为该校的招牌体育项目并不代表能迎合全体师生的口味。因此着力推动其他体育形式的发展,是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及繁荣的重要举措。

(二)采用战略三维模型推动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

三维模型指出,每个组织都可视为由三种业务或活动组成,这些业务和活动可以根据其年份来确定范围。范围 1 是现有的基本核心业务,需要维护和拓展,其长期绩效(不管是用利润还是用组织中的其他价值来衡量)不容乐观甚或下降。范围 2 业务是新利润来源。最后,范围 3 是一些前景尚不能确定的新业务,如冒险的研发项目、创业初期企业、试销产品等。

三维模型的基本点就是管理者需要避免短视,战略上固然需要关注现有业务,即范围 1,同时也要充分留意范围 2 和范围 3.

把战略三维模型应用到山东科技大学体育文化品牌建设上:范围 1,篮球,也就是现有核心业务;范围 2,新兴体育项目,即为新体育影响力来源;范围 3,待发展体育项目,即为那些前景尚不能确定的新业务。建立新型体育项目对于该校体育文化的长期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三)刍议如何确立高校新兴体育项目

首先,体育设施是发展体育项目以及体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体育活动大部分是学生课后体育活动,要让学生愿意参与,就要让学生愿意走进场馆设施,单调的设施功能显然是无法实现上述目的的。除了篮球馆以外,山东科技大学还应建设具有较高标准的羽毛球馆、乒乓球馆、足球场、排球场和网球场。

其次,政策也是体育项目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将中长期足球发展规划和足球场地设施建设规划列入“重点任务”,中国足球的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 年,青岛市获批为全国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在政策的驱动下,足球运动一定更加火爆。

最后,群众基础是体育项目选择的重要因素。跆拳道是在青年中比较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该校跆拳道俱乐部创建于 年,培养了一大批的跆拳道爱好者,连续多年获得青岛跆拳道联盟的多项冠军。

综上所述,可将足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跆拳道作为山东科技大学的新兴体育项目着力推动发展,逐步成为建设山东科技大学体育文化品牌的主力。

(四)依照体育文化品牌建设战略三维模型,浅谈新兴项目和待发展项目的发展

如图 1 所示,数轴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影响力,范围 1、2、3 的发展时间点不同--范围 1 先发展,范围 2 其次,范围 3 最后发展。按照范围发展时间先后的顺序,我们可以在发展范围 2 的时候借鉴和参考范围1,在发展范围3的时候参考和借鉴范围1、范围 2.在山东科技大学,篮球的发展是成功的,因此在发展新兴体育项目时可参照体篮球的发展模式。

新兴体育项目也会有自身的体育特色,因此在借鉴篮球发展模式的时候切忌全盘抄袭,要本着取其精华,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原则。范围 1 是范围 2 的基础,范围 2 是范围 3 的基础,然而范围 1 又是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所以,下一步的体育工作重心既要放在推动新兴体育项目发展上来,又要维持好篮球的基础地位。

三、高校体育文化品牌建设的途径

(一)学校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

学校应该出台专门政策,制定制度,鼓励引导,甚至规定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每年设立专款加强体育场地等校园体育文化的硬件建设。

(二)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学校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等方式,加强对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知识等方面的宣传力度。悬挂体育标语、运动标识,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鼓励引导学生关注体育文化,参与体育运动。

(三)加大对学校篮球队的包装,发挥主力队员的示范作用

山东科技大学校篮球队代表了该校体育文化和体育精神,但这种文化精神不能只局限在篮球队队员的身上,要通过他们影响到全体学生,达到教育与宣传作用。加强校内外的宣传与交流,通过主力队员与普通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关注和喜爱运动。

(四)做好体育俱乐部和社团的组建、培育和指导工作

体育俱乐部和社团是高校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校园体育文化活动载体。因其组织形式的灵活多样和活动内容的丰富多彩,吸引了学生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参加,激发了他们对体育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也促进了校园体育热的升温。

因此,学校要因势利导,做好体育俱乐部、社团的组建、培育和指导工作,让其在发展之初就走在一条正确的轨道上,以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Gerry Johnson,Richard Whittington.Fundamentals of Strategy[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

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篇10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校园文化;建设与融合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必要性

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必修课的教育教学,

帮助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世情、国情与党的基本理论、认识社会与人生,从而最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校园文化建设则是通过开展系列有主题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娱乐学生的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

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功能,无论在物质的和精神的层面,都要具有导向、激励、陶冶和凝聚的德育功能,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

思政课与校园文化在德育功能上的一致性,决定了这两方面工作融合的必要性,两项工作不能各自为政,两个队伍也不能互不往来,二者必须相辅相成。

一方面,思政理论课所转播的理论与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思政理论课教师有义务为校园文化建设把握正确的导向,提升思想的境界和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拓展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时间和空间,

使得思政理论课突破有限的课时规定,有机地融合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机制

既然思政课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两种工作不能分割,那么就要探索能使得二者融合的有效机制。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有效地融合机制,即:构建“三个课堂”实现思政理论课程活动化、校园文化活动课程化。

“第一课堂”,即教室内的思政课堂,是指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规定计划课时的必修课教学。

它是显性的,教育空间也仅限于教室之中,全部由思政老师完成,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是思政教师们首要职责;“第二课堂”,即学校内的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主要是指在学校的范围内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三课堂”,即学校外的思政课堂,是广阔的社会大课堂,是校外各类校园文化教育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第二、第三课堂是隐性的,不列入教学计划规定的课时之内,是由学校学生管理队伍组织,思政教师协助参与完成的。

“第一课堂”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开展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灵魂。

“三个课堂”的共性是通过活动设计大大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让学生在各种有组织、有步骤、有计划的活动中感悟理论,辨析理论、掌握理论、应用理论。

三、滁州职院思政“三个课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策略与价值分析

(一)“第一课堂”实践策略与价值分析

首先,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在内容上的融合。

如高校廉政文化教育内容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的章节讲解廉政文化;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党的建设理论结合讲授。

校园文化主题融入课堂教学,即实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目标,又实现了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

其次,实现思政理论教学与校园文化教育在形式上的融合。

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规定课时的第一课堂中,结合教学目标设计系列发展任务,这些任务皆以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开展,分别为:大学生活计划书,职业生涯规划书,爱国主题演讲会、人生价值主题PPT制作与演示、道德小品表演或道德现状调查、辩论赛、创业计划书、模拟法庭观后感、给父母的一封成长汇报信等。

改革考核形式,加强学生学习的过程管理,完成十项任务的成绩汇总即课程最终成绩。

课堂教学活动化,极大地活化了教学内容,避免了老师上课一言堂,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考核方式的改革对于端正学风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二)“第二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创造条件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

已连续多年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训练》《哲学与人生》《社交与礼仪》《佛教与人生智慧》、《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等课程,学生选修热情高涨,教学评价颇高,为大学生人文修养的提高和繁荣校园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二、承担学生业余党校与“青马工程”的授课工作,这些教学都极大地拓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空间,提高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社会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也使实践教学学生覆盖面不断提高。

三、协助团委联合管理各种学生社团和学生组织。

每个思政老师结合自己的特长与爱好联系2-3个社团作为指导老师,为社团发展出谋划策、把握方向、提供智力支持,思政部参与的社团主要有志愿者协会、学生报刊社团、求是学社、明德学社、环保协会、心理协会、职业发展协会、创业协会等。

四、协助团委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等。

比如,院团委举办的十五届大专辩论赛,都是由思政部协助的,从制定辩题,到评委打分,到比赛点评清一色思政部老师,辩题与思政理论教学目标结合起来,同时辩论中的闪光点也在课堂上深度分析,使这一活动真正成为课堂的有效延伸。

五、协助学生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滁州职院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学生处,而教育主要力量在思政部,共有八名专兼职思政教师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这些教师在心理学课程授课、心理咨询、心理筛查等方面承担主要任务。

(三)“第三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是思政理论课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

比如,开辟了滁州市城市规划馆作为校外课堂,分批次的带学生参观,以滁州市为窗口,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与改革开放的意义。

开辟了来安县新安镇北门社区思政理论课教学社会实践基地,向同学们介绍基层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开辟琅琊山铜矿企业基地和农村村委会思政课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了解企业与农村发展的窗口。

二是思政部广泛参与团委组织的各种校外社会实践活动。

如重大纪念日、节假日、双休日,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企业、公益劳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和志愿者活动。

比如,参与了以“追寻革命先烈足迹”为主题的清明祭扫烈士墓活动;以“争做合格公民,建设美好家园”为主题的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以“城市文明我出力”为主题的交通文明劝导周活动;以“铭记历史,珍惜生活”为主题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参观活动;以“人人献出一点爱”为主题的看望孤寡老人和孤儿活动;以“扶困济贫、互帮互助”为主题的困难学生募捐活动;以”知党情、跟党走”为主题的党史宣讲活动等等。

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则奠定了大学生关注社会、奉献社会的科学人生信念。

(四)“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价值分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

学生处与院团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机构,这两个部门与思政部在教育职能上有交叉重叠部分,为此,加强三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在提高教学实效性上有两方面意义:第一,思政课教师参与社团管理与学生德育活动组织,是实现思政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培养理论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拓展了实践教学的时空。

第二,思政治课教师队伍与学校党团组织工作者和辅导员队伍相结合,有利于教师队伍的能力素质互补,提高队伍整体教学实力,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现实感和针对性,达到最大限度的育人效果。

“三个课堂”教育实践证明,思政理论课只有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才能避免思政理论课的空洞与说教,才能把理论上活、上实;校园文化只有与思政理论课有机融合,才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杂乱无章的活动堆积,才能把活动组织的富有文化氛围和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蒋玉艳.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2).

[2]关朋.论传统文化与90后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融合[J]佳木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 篇11

摘要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高校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对高校的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法以及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对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做出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 发展 构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对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的学风、学生的全面发展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它能从一个独特的角度综合的反应一个学校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所以加强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迫切要求。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包括广大高校学生、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体育行为、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运动水平以及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体育精神和体育价值观、所形成并认可的体育规范和体育道德等多个方面的丰富的内容。它是广大学生和教职工人员,在日常的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具有鲜活的生活特色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特点,是以高校学生为主体,在体育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创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

高校体育文化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热情、提高学生体质水平和运动能力、推动学生人文精神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等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参与性很强,其自身具备的时尚性和趣味性的元素能吸引广大学生主动参与其中,而在参与的过程中,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具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会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并将体育运动中有价值的、积极的方面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极富创意和教育性的文化形态。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高校的体育工作已得到了长足的进展,为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和个性全面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影响,高校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情况却明显重视不足,现在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将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必备内容进行系统的研究、开发和实施。从而导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

首先,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的认识不足,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不强,缺乏深层次的体育精神文化。虽然校园体育文化在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和终身体育观等方面有着其它的教育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学生对体育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导致人们对高校体育文化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很多人仍然把体育放在教学的次要地位,将体育文化构建当作可有可无的方面,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不强,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体育理解为身体健康、能参与体育活动,而忽略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导致了体育精神文化的匮乏。

其次,很多高校传统的体育教学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较多,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和构建。目前,很多高校的体育考评方法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考试评分和达标测试等方面,评价方式单一化,教学方式模式化,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创意组织,不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多样化发展,从而导致了学校的很多体育活动都流于形式,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比较低,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强化。

第三,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等必备的体育设施,是学生能顺利开展体育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但是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高校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速度却远远滞后于学生的人数的增加速度,从而导致了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相对不足。另外,在体育设施的调配和管理上也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合理的调配和管理能大大提高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以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组织开展体育活动的需求。体育设施是体育运动的基础条件,所以要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必须要重视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方法

(一)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

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促进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高校在进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一定的宣传手段和引导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和体育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首先,体育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理论内容的讲解,要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体育的本质和社会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其次,要定期的举办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文化竞赛、体育文化展等,从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的拓宽学生的体育文化知识面,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最后,可利用高校体育俱乐部或体育协会的方式,分门别类的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体育活动规则、裁判规则等方面进行强化,让学生在通过體育放松和娱乐的同时,提升自身的体育文化素质修养,从而促进体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利于现代信息手段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传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手段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和传播过程中也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代信息网络在传播速度和内容容量上都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完整、有效、迅速的传播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使学生对校园体育文化形成更加全面正确的认知和理解,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一般是以课堂教师讲解、示范的模式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方式偏重于体育技能和体育知识的传授,而对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涉及则很少,忽略了体育活动中思想和文化的方面,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十分不利,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则能有效的弥补这一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综合大量的信息,并以图形、动画、声光技术等诸多生动的方式加以呈现,使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使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更加便捷,从而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三)改革高校传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是高校体育文化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和保障,传统的高校体育校园文化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一般是由学校或院系的体委、体育教研室等具体组织和安排的,学生在整个的过程中扮演的只是参与者的角色,而无法涉及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这样的组织和管理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所以,要对传统的高校体育文化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做出一定的调整,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组织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个体需求和个人能力的发挥,站在学生的立场来选择体育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让学生直接的、民主的参与进来,使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除此之外,通过体育活动的筹划和组织,在联系和协调的过程中,学生还能获得一定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学校还会因学生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体育活动筹划组织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将学生纳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组织和管理过程,对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明显的成效

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构建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视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

学生的体育课外活动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体育课外活动组织开展的数量和质量会直接影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丰富的、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能对传统的体育课程起到一个良好的补充作用,能让学生在娱乐和放松的过程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和技能水平,培养运动兴趣和运动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修养,营造一个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所以,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多组织开展多样有趣的课外体育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如:趣味比赛、体育知识竞赛、体育摄影展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将体育精神内化为自身品格的一部分。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注意凸显本校特色

每个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周边的人文环境不同,学校已有的文化传统和资源优势也不尽相同,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凸显本校的特色。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组织合适的体育活动,并且在活动组织和开展过程中注意总结,逐步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有自己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会更丰富、更活泼,而且有利于已有精华的传承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注意紧跟时代脚步,不断推陈出新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必须要能反映时代的特色和需求,并且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及时做出适当的调整。只有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始终符合学生的需求,才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也才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培养社会认可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让校园体育文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良性发展。所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要注意紧跟时代脚步,始终把符合时代需求作为一个基本的原则贯穿于整个发展过程中。

除了紧跟时代脚步之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想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还必须要具备创新精神,只有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创新不但能拓宽已有的发展思路,还能让校园体育文化在继承既有精华的基础上,始终保持新颖性和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以及其他教职工人员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得到教育和锻炼的同时,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断发展。

(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要注意体育小群体的发展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师生体育活动和体育行为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综合,其主体是高校师生,然而因为个人的身体素质水平、体育运动能力、兴趣爱好、优势特长等因素的不同,参与者在参与体育活动时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选择,并且选择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所以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相对稳定的体育小群体,比如篮球队、足球队、健美操兴趣小组等等,这些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和稳定的体育小群体,就是一个个小的体育文化圈,这些小的体育文化圈的综合才形成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所以说,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过程中一定要关注体育小群体的发展,只有这些小群体健康发展了,才能营造良好的、有活力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黃欣加.高校体育文化与社会化关系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

[2] 侴丽松.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10).

[3] 程利群.对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04).

上一篇:小班下学期期末幼儿评语下一篇:法泗小学三风一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