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和改革思考论文(精选11篇)
摘要:
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中一个关键的部分,有利于丰富高校的人文环境,推动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的养成。篮球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中是一道闪光点,有利于促进高校体育精神的发展,在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该文阐释了高校篮球文化的概念,分析了高校篮球文化的社会价值,提出了改革后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篮球观;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改革思考
在高校,篮球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其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目前,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的认识尚停留在一个浅层文化阶段,只重视篮球运动带来的身体刺激,忽视了篮球运动带来的文化因素,影响了篮球运动的持续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完善,其在高校中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推动了高校篮球建设的发展,因此,要在新篮球观下,推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发展。
一、高校篮球文化的概念。
1、篮球文化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于篮球文化的定义还在商讨中,可以大致将其概括为:篮球文化是指在篮球运动中,通过参与者体现出人文精神,并体现在篮球建设的制度中。
其核心部分就是篮球的精神文化,使参与者形成一种集体的共识,获得集体的认同感。高校篮球文化在校园中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它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对学生和老师产生影响,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学校应该将健身篮球作为基础,以竞技篮球为辅助,充分展现篮球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2、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高校篮球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
在高校篮球文化中,人们崇尚的人文精神被普遍关注,有利于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展现民族性和地域性。其文化内涵展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就篮球文化的外延来说,它设计的初衷在于想要发展一种室内游戏使学生将自己的身体解放,摆脱枯燥器械的束缚。因此,篮球文化可以说来源于高校。所以,篮球运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学校都会成立篮球队,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高校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它深刻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
二、高校篮球文化的特点和社会价值。
在新时期,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新篮球观,主要的内容是“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和文化篮球”,这就需要对现代篮球重新认识,丰富篮球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构建新时期的篮球文化。
1、高校篮球文化特点高校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高校篮球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人群特点主要具有几个特点:
第一,高校篮球文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可以为师生提供方向的指导,实现高校篮球文化的目标。
第二,高校篮球文化具有高层次性,这主要是由于师生的知识层次较高。
第三,高校篮球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大众性,可以实现全民参与。
2、高校篮球的文化价值。
(1)健身娱乐价值参与高校篮球运动,可以在运动中释放身心,缓解身体和精神压力,有利于体会到高校篮球文化的魅力。
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运动,它可以实现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充分结合,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可以增强学生的抵抗能力。在高校校园中,校园文化的底蕴是显而易见的,在这种环境下,通过篮球运动可以传播篮球文化的信息,放松身心,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篮球文化的魅力,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2)教育濡化价值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意义重大,具有较强的教育濡化价值。
人的价值观可以通过文化环境得到完善。篮球文化可以使师生在篮球活动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价值,陶冶自身的情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师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篮球运动中,可以对师生的行为进行规范,提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增强对篮球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增加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有利于发挥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浓厚的教育濡化价值。
(3)竞技凝聚价值开展篮球运动,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愉悦身心,并且能够提高篮球的技术和水平。
要提高高校篮球的经济性,则可以开展CUBA,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CUBA队伍的成立,可以作为CBA的后备建设,可以从中发掘和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就美国来说,他们在高校中大力发展篮球运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篮球训练,提高篮球选手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的战术思维,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国家篮球人才。目前,很多国家都在效仿这种方式,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优势条件,通过篮球文化的氛围,促进篮球竞技的发展。
三、高校篮球文化改革的思考。
1、重塑高校篮球理念篮球理念主要是指在篮球运动中体现的思想和观念,通过篮球理念,可以看出篮球运动的价值。
目前,我国在新的篮球理念下,提出了新的篮球发展目标,更重视篮球文化的建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主要通过静态运动的形式来健身,相对忽视剧烈的身体运动,因此,我国高校的篮球理念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在新时期,要充分理解国外先进的篮球理念,结合高校篮球发展的实际,丰富我国篮球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强调篮球运动的健身性,还要强调篮球运动的竞技性,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
2、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重点进行篮球文化建设在校园建设中,发展和谐的文化氛围,主要是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从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标。
高校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样,校园文化又可以对高校篮球文化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从而实现双向的交流。因此,在建设高校篮球文化中,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篮球文化,比如可以在体育馆等区域陈列篮球明星的照片和经典语录等,加强对篮球文化的宣传,使同学们加深对篮球文化的理解,从而可以在无形中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推动篮球运动在高校校园中的发展。
3、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数量逐渐增多。
因此,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运动场地面积不够,器材陈旧,训练场地紧张。所以,要重视篮球场地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篮球文化环境,学校要对篮球活动进行总体规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活动中来,根据学生的需要扩建篮球场地,加大篮球文化的宣传,建立篮球阅览室,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篮球文化环境,推动高校篮球的发展。
四、结语。
目前,高校篮球是一个重要的篮球活动场所。在新篮球观念的倡导下,要重点突出篮球文化建设的地位,强调以人为本的篮球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的篮球文化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篮球运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完善,其在高校中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推动了高校篮球建设的发展,因此,要在新篮球观下,推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篮球文化运动具有丰富的健身娱乐价值、教育濡化价值和竞技凝聚价值。在新时期的发展下,要重塑高校篮球理念;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重点进行篮球文化建设;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朝阳,董宁。新时期建设高校篮球文化的再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9):187,189。
[2]卓士磊。新时期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19):154—155。
1 高校篮球文化的概念
1.1 篮球文化的定义
目前, 学术界对于篮球文化的定义还在商讨中, 可以大致将其概括为:篮球文化是指在篮球运动中, 通过参与者体现出人文精神, 并体现在篮球建设的制度中。其核心部分就是篮球的精神文化, 使参与者形成一种集体的共识, 获得集体的认同感。
高校篮球文化在校园中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质, 它不是以实体的形式对学生和老师产生影响, 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学校应该将健身篮球作为基础, 以竞技篮球为辅助, 充分展现篮球中体现的人文精神。
1.2 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和外延
高校篮球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在高校篮球文化中, 人们崇尚的人文精神被普遍关注, 有利于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展现民族性和地域性。其文化内涵展现在它的社会功能上;就篮球文化的外延来说, 它设计的初衷在于想要发展一种室内游戏使学生将自己的身体解放, 摆脱枯燥器械的束缚。因此, 篮球文化可以说来源于高校。所以, 篮球运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体育活动, 学校都会成立篮球队, 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目前, 高校篮球文化是体育文化中一个重要的部分, 它深刻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
2 高校篮球文化的特点和社会价值
在新时期, 国家体育总局提出了新篮球观, 主要的内容是“竞技篮球、娱乐篮球、财富篮球和文化篮球”, 这就需要对现代篮球重新认识, 丰富篮球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构建新时期的篮球文化。
2.1 高校篮球文化特点
高校篮球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具有校园文化的共性, 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高校篮球文化按照地理位置、人群特点主要具有几个特点:第一, 高校篮球文化具有一定的方向性, 可以为师生提供方向的指导, 实现高校篮球文化的目标;第二, 高校篮球文化具有高层次性, 这主要是由于师生的知识层次较高;第三, 高校篮球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大众性, 可以实现全民参与。
2.2 高校篮球的文化价值
2.2.1 健身娱乐价值
参与高校篮球运动, 可以在运动中释放身心, 缓解身体和精神压力, 有利于体会到高校篮球文化的魅力。篮球运动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身体的运动, 它可以实现有氧和无氧运动的充分结合, 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可以增强学生的抵抗能力。在高校校园中, 校园文化的底蕴是显而易见的, 在这种环境下, 通过篮球运动可以传播篮球文化的信息, 放松身心, 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篮球文化的魅力, 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
2.2.2 教育濡化价值
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意义重大, 具有较强的教育濡化价值。人的价值观可以通过文化环境得到完善。篮球文化可以使师生在篮球活动中体会到篮球运动的价值, 陶冶自身的情操,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师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且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在篮球运动中, 可以对师生的行为进行规范, 提高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 增强对篮球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增加师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同时, 有利于发挥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具有浓厚的教育濡化价值。
2.2.3 竞技凝聚价值
开展篮球运动, 可以使学生在运动中愉悦身心, 并且能够提高篮球的技术和水平。要提高高校篮球的经济性, 则可以开展CUBA, 增强学生之间的凝聚力, 促进学生情感的交流。CUBA队伍的成立, 可以作为CBA的后备建设, 可以从中发掘和培养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就美国来说, 他们在高校中大力发展篮球运动,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进行篮球训练, 提高篮球选手的身体素质, 培养他们的战术思维, 从而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国家篮球人才。目前, 很多国家都在效仿这种方式, 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优势条件, 通过篮球文化的氛围, 促进篮球竞技的发展。
3 高校篮球文化改革的思考
3.1 重塑高校篮球理念
篮球理念主要是指在篮球运动中体现的思想和观念, 通过篮球理念, 可以看出篮球运动的价值。目前, 我国在新的篮球理念下, 提出了新的篮球发展目标, 更重视篮球文化的建设。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 我们主要通过静态运动的形式来健身, 相对忽视剧烈的身体运动, 因此, 我国高校的篮球理念和世界先进国家相比, 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 在新时期, 要充分理解国外先进的篮球理念, 结合高校篮球发展的实际, 丰富我国篮球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不仅要强调篮球运动的健身性, 还要强调篮球运动的竞技性, 促进篮球运动的发展。
3.2 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重点进行篮球文化建设
在校园建设中, 发展和谐的文化氛围, 主要是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 从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标。高校篮球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样, 校园文化又可以对高校篮球文化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从而实现双向的交流。因此, 在建设高校篮球文化中, 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具有本校特色的篮球文化, 比如可以在体育馆等区域陈列篮球明星的照片和经典语录等, 加强对篮球文化的宣传, 使同学们加深对篮球文化的理解, 从而可以在无形中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 推动篮球运动在高校校园中的发展。
3.3 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 我国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 数量逐渐增多, 因此, 很多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运动场地面积不够, 器材陈旧, 训练场地紧张。所以, 要重视篮球场地的建设, 营造良好的篮球文化环境, 学校要对篮球活动进行总体规划,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活动中来, 根据学生的需要扩建篮球场地, 加大篮球文化的宣传, 建立篮球阅览室, 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篮球文化环境, 推动高校篮球的发展。
4 结语
目前, 高校篮球是一个重要的篮球活动场所。在新篮球观念的倡导下, 要重点突出篮球文化建设的地位, 强调以人为本的篮球理念, 营造积极向上的篮球文化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 篮球运动的形式和内容逐渐完善, 其在高校中的文化内涵也日渐丰富, 推动了高校篮球建设的发展, 因此, 要在新篮球观下, 推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发展。高校篮球文化运动具有丰富的健身娱乐价值、教育濡化价值和竞技凝聚价值。在新时期的发展下, 要重塑高校篮球理念;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重点进行篮球文化建设;加强高校篮球场地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高朝阳, 董宁.新时期建设高校篮球文化的再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 2014 (29) :187, 189.
[2]卓士磊.新时期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19) :154-155.
篮球应在校园文化中领路
相比欧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短、起步低,校园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但在CUBA的赛场上,篮球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已超出想象,深入人心。
在今年的东北赛区,有一支山东科大球迷团。他们当中,有的校友已经毕业,为了看球,请假一周,也有正读本科、坐着火车赶来的学生。他们不在乎旅途劳累,下火车直奔场馆,高喊“山科加油”。球队在八进四时被清华绝杀,他们默默抹泪。核心球员李军谢幕战单场57分破纪录,他们喊得声嘶力竭。
东南赛区的男篮决赛,收看“虎扑看球”客户端文字直播的在线人数创造了2.8万的纪录。从热线发言中能够看出,这些球迷中不少人并不是纯粹的篮球迷,甚至对NBA的了解仅限于科比、詹姆斯等巨星,但他们愿意为母校的比赛下载客户端,守着手机看上一晚。
校园文化的培养需要长期积淀,篮球恰恰是长期以来校园内最受欢迎的体育运动。校园篮球观众看重的不是比赛水平高低,而是一种对于母校的归属感和纯真的热爱。作为校园篮球发展的核心平台,CUBA应该乐于并努力成为校园文化的纽带和名片,依托庞大的学生球迷群体,在校园文化发展中领路。
大学要给学生更足的底气
长期以来,中国体育坚持由体校和各级运动队培养选拔精英的老路,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连九年义务教育都难以完成。运动员从小脱离社会,脱离家庭,脱离学校,在体校或运动队集中学习,集中住宿,集中训练,环境封闭,社交匮乏,生活单调,知识欠缺。这也影响到他们的运动成绩。如今,竞技体育不仅是拼身体,还要有把控赛事和赛场局面的应变能力,更有对科技的应用理解,是综合素质的较量。中国文化教育上的断层很难批量产出综合素质出众的运动员。
因此,从现今教育体系走出的球员面临的选择较为单一。曾远赴孟菲斯大学学习考察的CBA名帅崔万军道出了问题所在:“在美国,是大学的学生在学习打篮球;在中国,是篮球运动员上大学去学习文化课。”一个正常的社会,校园中十八九岁的人第一身份应当是学生,其次才是球员。
目前,不少开展篮球活动的名校对文化学习不够重视,甚至有教练让球员做出“打球还是学习”的二选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学和专业队毫无差别,球员成了跛子,文化知识的偏废让他们毕业时除了一张文凭,什么都得不到。
大学要吸引更多的篮球人才,CUBA必须给球员带来更多方面的教育:知识和学生生活的经历能给他们带来更广的视野,实打实的学历也给他们留出进军职业篮球未果的后路。大学要给这些球员带来更足的底气,让他们在毕业时有更多的选择,在为职业联赛那几百个名额争得有你没我时显得从容不迫。
校园篮球的未来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2011年人类发展报告》,美国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而中国只有7.5年,相当于初一。体育的提升依托于教育的普及。美国人最具归属感的地方除了家乡便是母校,他们可能不支持任何一支NBA球队,但绝不会不支持自己母校的球队。
近十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希望孩子先接受教育,再去选择是否靠篮球吃饭,即便孩子天赋不错,他们也不愿铤而走险。尤其在大超联赛(CUBS)不再允许注册专业球员之后,大学对专业运动员半掩的大门几乎关死,在校园边读书边打球也许会成为越来越多球员的选择。
一、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些问题
(一)大学精神的失落。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是大学校园文的精髓和核心之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其基本内容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批判精神等几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可是看今日的大学校园大学精神何在?是在发展中消失了吗?还是在发展中迷失了方向?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学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而对人文精神大为忽视。不少理工科学生连基本的中国历史常识都不知道,更不用说欣赏中国古典诗词。或许这对他们来说有点苛刻。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不只在于他为社会贡献了多少实用性财富,还在于他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和谐需要的是文明的精神。刘海洋与马加爵的学业水平应该是比较优秀的,但是他们却不能算是合格的大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文明发生了太大的偏差。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大学一味地突显物质的追求,而忽略了精神的追求。洪堡曾说,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纽曼也说,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不论是高深学问,还是普遍知识,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作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分子,更应该保持陈寅恪先生所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但是受社会物质化浪潮的侵袭,学术世 俗化倾向凸显。不少教师为了金钱与地位,可以放弃了自己本应遵循的价值取向,把学术当成是谋求获得金钱与地位的路径,大量制造学术垃圾,心态浮躁、急功近利。在这样的校园里,在大学精神失落的校园里,如何让大学生去追求提高人文素养、去热情地追求真善美呢?
(二)运行机制不当。管理者群体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的策划者和引导者,但目前不少大学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甚至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来开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仅当作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育校园精神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教师本应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导和主力,但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使一些教师缺失了教书育人的职责甚至于使少数人沦为市侩;岗位考核的压力又使教师单纯忙于完成工作量和撰写论文,与学生的思想交流越来 越少,从而使他们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旁观者。学生本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可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更多地将大学教育视为投资或机会。目前的工作机制使大学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未能形成合力,极大地制约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三)校训重复雷同。校训集中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是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一所学校教风、学风、校风的集中表现,是大学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所大学的校训,最集中地反映了大学人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取向,表达的是大学管理者对求学者的热切
希望。久而久之,它融入一代又一代大学人的血脉和灵魂,形成为一种大学精神。因此,古今中外名校都很重视校训,并以此长期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但是,不少高校在校训用词上出现严重反复,一些学校的校训不仅用词完全一样,甚至连词的排列顺序都完全一致。付进军老师的统计表明,我国139 所高校,在校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是“求是”,使用的院校有57 所,占41%;其次是“创新” 一词,使用院校为54 所,占38.9%;排在第三位的是“团结”、“勤奋”两词,分别为47 所和46 所院校使用,占33%左右。同时“严谨”、“求是”用的院校也不少。校训严重雷同,无法体现学校的特色和风格,难以对教职工及学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四)师德考核流于形式。高校虽已建立教师考核制度,但偏重于对教师教学科研工作的考核,忽视对其政治思想、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方面的考
核。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业务工作仍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在具体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中未能很好地体现教书育人的联系。在师德考核与教学评估、优秀教学成果评比、学术带头人的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的破格晋升等诸多方面缺乏统一的考核办法,甚至自成体系,形成多张皮,不能互相促进。在师德考核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考核内容及指标。久而久之,师德考核就成为一项例行公事,走走形式而已。至于考核成绩,则可以用业务成果来代替,一好遮百丑,谁的业务成绩多一些,谁就被评为师德考核优秀。如果大家的教务成绩都不突出,那么考核优秀的名额就来一个“轮流坐庄”。由于师德考核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因此考核的导向性作用不能很好的得到发挥,甚至还会使教师出现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产生负面效应。
(五)学风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学风建设出现常抓无长效的局面原因诸多。一是忽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的示范作用。学风建设不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与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统一的系统,在大力加强学风建设的今天,高校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只重视学生学风,而忽视了教风、机关作风对学风建设 的示范作用,没有把抓学风建设同抓教风、机关作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其实教风、机关作风建设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学风建设,教风搞不好,就很难搞好学风。而高校对学风历来重视,但对教风、机关作风方面的问题,一般很难恰当处理,客观上给学风建设增加了难度。二是部门间协作性不强,没有形成合力。一种现象就是只有学生工作部门在抓学风建设,其他职能部门则认为与己无关。相关部门,如教务处、组织部、宣传部、图书馆、网络中心等没有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只是学生工作部门进行“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这显然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与长效机制。最近几年,许多学校已明显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在学风建设究竟该如何抓、怎样抓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措施。或是虽有可操作的制度措施,却没有落实到实际。如:许多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叫喊着“抓学风、促校风”,但是临到毕业也只是发几个文件,开几次会,听几次讲座而已。再者就是缺乏创新,学风建设工作打不开新局面。大多学校在学风建设中都会搞运动式的管理,被一些学生戏称为“严打”,风声一过学生又恢复到散漫姿态。所以,缺乏加强学风建设的得力的、创新的措施导致无法建立良好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开拓多种渠道重塑大学精神。首先,精心制定和宣传校训,让大学精神深入人心。要积极制定出体现学校明确的办学方向、反映时代要求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校训。这既是学校办学目标的集中体现,又能促进教职工爱岗敬业,团结拼搏的精神的形成,推进莘莘学子刻苦钻研、奋力进取 的治学态度的确立。如北京大学“自由、平等、民主、科学”的校训体现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和雍容高雅的大学风范;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体现出清华人自强不息、严谨求是、奋发向上的精神;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校训“愿自由之风劲吹”集中反映了斯坦福大学学术上追求真理、倡导学术自由的思想,是其大学理念的真实体现。哈佛大学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出求真务实的大学文化。要充分发挥大学精神在校园精神中的灵魂和主导作用就必须大力宣传校训。高校应利用校报、广播、板报、电视、网络等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校训,使之成为大学精神深入人心、团结全校师生、促进学校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载体。其次,不断扩大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让学生感同身受大学精神。从根本上讲,大学教师尤其是学术大师的品行与德性决定了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在内容上的崇高性和在性质上的先进性。因此高校应大力打造一支具有胸怀祖国、热爱人民,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教师队伍,并不断扩大优秀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使大学的“思想站起来”。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分层次的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来提高教师的品行与德性。常州工学院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
定的成效:通过几上几下的广泛讨论制定师德规范;成立由校领导牵头,人事处、教务处、工会、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师德建设工作小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开展式的规范主题教育;定期举办师德先进评选活动,表彰和奖励师德标兵和师德先进个人;对新教师和专职学生辅导员进行师德教育专题培训,举行师德规范宣誓仪式;将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重要内容,二级学院、专业系部各自负责其所属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二级学院与其所属的专业系部签订师德建设责任 书,专业系部与其所属的教师签订师德建设责任书,建立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责任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在教师聘用、职务评聘晋升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校园内设立师德师风投诉电话、师德信箱,开通网上师德电子信箱,建立学生参与的师德建设监督网络??通过师德师风建设措施,一是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二是扩大教师贤良品行及高尚德性的示范效应,在校园营造出师德至上的氛围,让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了大学精神。再者,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培养学生身体力行大学精神。高校应该重视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创新精神、人文精神等,做到真正的身体力行大学精神。如将学生在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范围,将学术科技创新奖学金、社会工作奖学金、文化艺术奖学金等纳入奖学金的评定范畴;设立学生学术科技与创新基金,资助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实行实验室、活动中心等场所的开放制度,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成立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中心,加大对学生科技实践创新活动的指导;鼓励和倡导有科研任务的教师接纳学生参与科研工作,在教师考核体系中将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给学生作学术讲座、报告等作为重要指标,促进全校教师关注学 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拨出专款,邀请本地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到校作高水平演出,提升校园文化品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样能够调动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使学生从中感悟科学的力量和人文韵味,产生追求真理的乐趣。
(二)建立上下齐抓共管的校园文化建设运行机制。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高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予以特别重视。现阶段,应建立在党委领导下、以行政实施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做到条块结合、分层管理,把建设校园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树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共建意识,学校各部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积极参与。大学内部结构主要由管理者、教师及学生三部分组成。管理者群体在提升大学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应担负导向性职责,要理清创新理念,明确工作定位,进行制度保障。要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教师这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学生群体是学校的主体和工作对象,校园文化建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充分发动、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体能动性,才能达到提高他们素质的目的。因此,解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要切实进行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处理好三个群体之间的定位、机制、关系、作用方式,构建系统合力,这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形成健全、合理的微观基础。
(三)建设良好学风长效机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首先,就是建章立制,强化全院学生的学风建设意识。通过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进一步明确学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和主要措施,使全校学风建设有章可循。通过建章立制,把英语四、六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等级通过率、毕业生就业率和学生违纪率等作为二级学院、相关部门的业绩考核指标,强化全院师生的学风建设意识。高校还应该加快推进教考分离和考试制度改革,考试形式多样化,以遏制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的出现。其次,就是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以奖学金为主导的学生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主动学习和奋发成才上来。如常州工学院通过改革奖学金设置方式,分设综合奖学金、分类奖学金
【摘要】
本文阐述网络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学校建立校园网络,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支持网上校园文化开展的有关系统。网络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实质,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基础。学生、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利用校园网,努力培育人文环境,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最后提出了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展望。
【主题词】
校园文化 网络化校园文化 网络资源 信息意识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二是努力培育校园精神。三是形成有利于学生健康成才的制度环境。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信息时代,互联网、校园网在学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以校园网络的建设为核心,传播新世纪的网络文化观念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学校校园网络的建成使校园内部教学、科研、办公、管理都有了网络环境,实现了资源高度共享,社会教育、学校 教育、家庭教育也实现了有机整合,为学校的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建设创设了物质条件。
校园网覆盖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美育、体育等,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科研和信息交流上均起着重要作用。校园网正促进教学内容和形式、方式和方法的变革,促进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发展。校园网作为一个学习和活动的虚拟空间,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网络化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新的切入点。
如何把校园网整合于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如何利用校园网络,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所有建设校园网的学校最关心的问题。为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需要创办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弘扬学校校园文化,构建网络化校园文化。
一、校园文化和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窗口,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工作环境,陶冶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精神,提高师生文明程度,而且可以通过学校辐射社会、示范家庭、积极推动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抵御各种消极、颓废文化对学生的侵袭,发挥环境育人的积极作用,确保中小学生健 康成才;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网络化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信息时代,网络化校园文化有着传统校园文化所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
1.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学生在网上主动参与各种活动,活跃学生的精神生活,并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熏陶和启迪。
2.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和活动,更多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组织。网络提供给学生开展活动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自主开展各种活动,自主学习课本上所学不到的东西。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提高实践技能的新途径,并使学生的学习富于创造性。
3.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每个人都有个性,而课外活动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网络化校园文化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因为网络上有大量学生所喜爱的丰富的内容。通过校园网络活动,能发掘、培植、引导学生良好个性,抑制和改造学生不良的个性。
4.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络具有传播知识快、多、广的特点,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形成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量和信息量,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
二、学校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一).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建立网络。学校主要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和校园网应用系统。在校园网的基础上,建立支持网上校园文化开展的有关系统。没有校园网络,网络化校园文化无从开展。
(二).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因特网资源的利用。
网络不仅仅是信息化的形式,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方便的获取方式才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内容与实质。在这个意义上,网上资源的建设是构建网络文化的基础。
1.Internet资源(导航资源或泛资源)的利用
①Internet连接
建立Internet连接需要考虑充分的开放性,让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Internet资源环境中学会学习;开放的同时要有一定的措施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学生在Internet环境中受负面影响。
②Internet资源利用
▲Internet资源的收集组织
Internet资源丰富,在收集和组织上需高度重视,一般可以利用浏览器离线浏览功能、收藏夹功能及网页保存功能进行信息的收集;收集来的信息分别建立文件夹分类组织以便利用。归纳总结也是收集组织资源中非常重要的工作。
▲Internet资源综合利用
经过收集组织的资源需要充分地让教师享用,可以结合内部网站的建设,采取链接、镜像等方式提供,建设规模大的情况可以采用数据库 管理系统来辅助。
2.本地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
校园信息网络环境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局域网络技术向教师及学生、学生家长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信息服务不仅是提供E-mail、FTP、Telnet、WWW等简单服务,还应包括如教学资料、教学课件、图书馆图书资料的查询与预约,视频点播、电子阅览室、教育论坛、网上教学以及学生的网上交流、网上聊天等。
具体的资源可以包括:学科资源库、教学信息库、教育信息库、多媒体素材库、多媒体教学软件库、百科知识库等
3.班级和学生个人信息资源
①班级资源库:由学生自己建设班级的主页,让学生参与资源建设。
②个人资源库:提供自由空间,建设个人的信息资源,丰富校园信息网络环境信息资源。
4.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建设
学校教育管理资源的建设,既要考虑上级管理部门对学校管理信息的需求,又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校园信息网络环境要用于帮助学校对教学、科研、财务等方面进行管理,实现学校的办公自动化,提高办公及管理效率。还可以提供资料库管理,所有相关资料都可通过网络系统被检索和使用。
(三).加强学生和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化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网络化校园文化对学校的学生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那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掌握与其它个体或组织通过计算机远程通讯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技能,使之能在日益复杂的信息社会中应付自如。这些学生在健康的网络化校园文化中成长,他们将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的新型人材;他们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具有自我获取知识与更新知识的能力。
网络化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尽快培养出一批开放的教师研究群体,他们既精通学科教学又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资源进行教育改革。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培养教师使用计算机这一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的意识。
学生与教师只有通过网络化校园文化缔造出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品格、能力、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才能实现教育改革的质变。
(四).加强人文环境的建设。
学校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人文环境的建设上应该主要侧重于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和意识。把人文环境建设的重点定位在构建网络化校园文化,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德育渠道上。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各种网页,学校的网页分为校级网页、教研组网页、班级网页、个人(学生、教师)网页,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的良好载体,是树立学校形象、对外宣传及展示师生才华的重要窗口,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
建立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学校电子报刊是信息技术教育深入开展的展示。可以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德育教育更加深入。同时,学生参与办刊活动,既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技能,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夯实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有利于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时代的的网络化的校园文化有着传统校园文化所无法达到的重要作用。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的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化的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的培养是网络化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
学校要通过一些有益的活动丰富学生精神生活,塑造美好的心灵。应当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从而推动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1.学生的网上活动。
①学生网上主题活动。例如,在校园网上,开展网上主题征文活动,教师提供征文的主题和具体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利用计算机写作 文,最后把自己写的作文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可以在校园网上方便地浏览所有学生的征文内容,并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想法、意见,也可以投票评选最佳征文。
②学生网上主题征画比赛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网上主题征画的要求,在计算机上绘画,然后把自己的电脑绘画作品上传到校园网上,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所有电脑绘画的欣赏、评选,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③学生网上电子藏报活动。学生可以把平时收集的各类报纸在校园网上收藏,在电子藏报活动中,学校可以给出藏报的主题,学生根据主题收集有关的报纸,学校大队部有固定的学生负责对学生收藏的报纸进行录入和上传,并把纸质报纸通过图片形式保存在校园网中。
④学生网上论坛。学生论坛是学生开展讨论的网上工具,学生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问题和对其他学生的问题和观点发表自己的想法,学生可以讨论学习中的问题,也可以讨论其他有兴趣的问题,通过网上学生论坛,把兴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组织起来,展开讨论。
⑤网上黑板报、班级小队报、班标等各类班级评比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提高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兴趣,活跃校园气氛。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中有专人负责班级黑板报、班级小队报、班标等的数码相机拍摄,然后由专人把每个班级的黑板报、班级小队报、班标的图片上传到学校校园网的相应网站上,再组织学生通过校园网,查看每个班级的黑板报、班级小队报、班标,并可以投票选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黑板报、班级小队报、班标。整个过程都由学生组织 和参与,教师指导,从而培养了学生有关的能力,同时,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高。
2.教师的网上活动。
①教师网上专题内容的学习与讨论。在学校校园网上提供教师学习的内容,并提供教师在校园网上发表自己观点的场所。
②网上工会活动。在校园上开辟一块“学校工会纪实”,把学校中教师的一些好人好事发布在校园网上,每个月每个办公室的组长把自己办公室的好人好事通过校园电子邮件发到工会委员的电子信箱中,由工会会员上传到“学校工会纪实”栏目中。
③教师网上论坛,教师平时工作比较忙,大家集中在一起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比较少,因为在小学中,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重。通过校园网,学校适当引导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种讨论较为自由、宽松,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有空就可以上网对教师论坛中其他教师的问题或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④网上“名师档案”和“有功之臣”。通过学校的网络,把学校中一些好的教师进行介绍。
⑤网上教研组活动。通过教研组网站的建设,一方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最主要的是通过教研组网站,进一步开展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能力。
3.师生的网上活动
①师生网上电子报刊。建立面向学生和教师的学校电子报刊,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学校的电子校报、校刊、班刊采取学生参加组稿、编辑、电脑输入、电脑排版、网上发表,它们设计精美、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这些电子刊物的出版,可以使校园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德育教育更加深入。同时,学生参与办刊活动,既提高了信息技术的技能,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网上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有“家校沟通”、“学生益智游戏”等,通过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能力,使学校的教师和培养的学生符合时代的需要。
四、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展望
未来社会是信息科学为先导的信息社会,我们现在培养的一代人将是21世纪信息社会的主人。建设校园网络和完善网络化校园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通过建设和利用校园网络,让广大师生确立了新的教育和学习观念,发展和培养了自身的创造能力,他们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创造了一个开放式的网络化校园文化。这里的课堂没有围墙,这里的交流没有界限,这里可以触摸到古今中外的智慧,这里可以把握到世界前进的脉搏。
中小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的进步,校园文化建设一定会在不断创新中得到发展。但是学校在开展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对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
2.加大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
这不仅包括校园网络环境建设的投入,也包括网络化校园文化开展的平台建设的投入。
3.加强对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和评估。
篮球作为三大球之一一直以来都是深受高校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占了很大比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改革也随之加快,篮球运动作为主流运动之一在高校中已成为一种文化,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但传统的高校篮球教学以基本技战术的传授和练习运用为主,已难以满足学生对身心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这种形式极大的推进了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脚步,而如何进行改革,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其成为娱乐性及专业性都能更好发展的体育项目,值得我们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思考。
2.目前高校篮球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存在明显缺陷
篮球运动及虽然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热爱,但在高校的篮球课堂上,学生真正喜欢的往往是这项运动,而对该课程缺乏足够热情。篮球运动作为一项传统项目,技战术及规则多而复杂,常规的篮球教学大纲只注重篮球技战术及规则的讲授,忽略了篮球的娱乐性,使多数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厌烦情绪,打消参与篮球教学的积极性。另外,高校中的体育课程一周只有一次,篮球课程安排的次数不多,而篮球是一种技巧性特别强的运动,对于没有篮球底子的学生而言学习相对比较费力,很多学生都对篮球抱有很大的兴趣,而在经常达不到讲解的标准动作之后会逐渐放弃,丧失信心,所以单纯的技术训练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再者篮球教学一般的过程是讲解———练习然后再讲解———再练习,课程较为单调,为了学生的安全考虑,教师往往也不愿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太多激烈的比赛和自由活动时间,造成许多学生偏向于课下时间参与篮球活动而不喜欢篮球教学的课程。篮球运动缺乏了比赛就失去了篮球的魅力,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合作作战讨论战术的活跃能力,影响了篮球教学的目的。
2.2篮球教学考核的局限性较大、评价方式片面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形式, 实际就是通过参加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运动训练队、多种多样的运动竞赛、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处的团体活动、体育讲座、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体育培训、观看大型的体育比赛等活动, 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可以充分反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体育观念和知识等多种精神文化形式。
二、篮球文化对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 是大学生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认识形态。因此, 建立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氛围, 能让处在其中的成员通过观察、模仿或在某个其他成员的指导下获得有益信息, 从而养成体育行为、思维、情感方式和审美情趣的习惯, 最终形成校园特定的体育传统和风气。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 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制度和精神的总称。其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内涵和外延有很大的广度, 广义地说, 凡是与篮球有关的人、事、信息都属于篮球文化。所以, 篮球文化对在校大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的养成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1.篮球运动文化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体育观念是人们对体育在健身、娱乐、审美以及在心理素质、道德、智力培养等方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的认识态度, 良好的体育观念对人们采取怎样的体育行为起着指导性作用。在进行篮球运动过程中, 身体各器官系统要承受一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刺激, 促进各器官系统功能改善, 提高免疫力, 因此具有增强身体的良好作用。同时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 通过和同学一起参与篮球运动可以减缓人的压抑、低落、孤独、自卑等不良情绪, 宣泄不良的心理能量, 摆脱心理的阴暗面, 获得轻松、愉悦、乐观的情绪, 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因此, 大学生不但要有强健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 而且要学会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 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
2.篮球习俗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风尚的影响
体育风尚就是盛行的体育习惯、风气。一个学校良好的篮球习俗则可以促进学生体育习惯和体育风气的形成, 有利于吸引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使得体育人口增加, 同时提高体育锻炼的自主程度, 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学校的体育风尚, 促进学校体育的开展。
3.篮球制度文化对大学生体育精神的影响
所谓高校体育精神, 是指高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为了实现教育目标, 在长期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 反映学校大学生的健身目标、理想、信念、体育传统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与群体意识。通过体育精神的培养, 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培养他们的坚强意志, 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和勇气;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和遵纪守法的品德;培养他们的创新欲望, 以创新的精神汲取知识, 运用知识。现代篮球运动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了该项运动起源之初的游戏性作用, 它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内容, 全面综合素质教育, 开发人的智慧, 陶冶人的情操, 修养身心, 提高素质, 开拓人的思路, 特殊复杂情况下去掌握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自身运动规律支配规律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其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健身、娱乐的需要。它是人类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过程创造并逐渐完善起来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而篮球的有关制度发展是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助力。纵观篮球运动的整个发展过程, 实际就是篮球有关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 正是篮球运动完善的制度使篮球运动从初期的投篮游戏演变成现在以NBA为首的庞大的竞技体育运动, 使篮球运动得以风靡全球, 为亿万人带来欢乐, 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这就是篮球的力量, 它创造了竞技体育赛事运作的奇迹。篮球制度通过篮球这个项目间接地作用于我国高校, 对大学生的体育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人不知道NBA, 没有人不知道姚明, 这是中国的成功, 同时也是篮球运动的巨大成功, 它以其无法阻挡的魅力, 收获着球迷的心。
4.篮球精神文化对大学生体育道德的影响
篮球精神对大学生体育道德的培养具有独特作用。所谓篮球精神, 就是将自己的感情投入到篮球运动中, 把篮球当成自己的亲人, 自己的朋友, 不管比赛是输是赢, 都有篮球和队友陪伴自己, 一起奋斗一起拼搏一起奉献, 没有自私, 没有不信任, 永不言弃、团结拼搏;篮球精神是一种承诺, 你的刻苦、勇敢、以及执著不是因为别人的几句话, 只因为你最真实的心愿;篮球精神是心态平和时篮筐像海一样大, 急躁的时候海面会出现赤潮;篮球精神是在生活中要低调, 在球场上要有霸气, 它并不一定体现在你的言语、表情和动作中。在篮球运动过程中, 所表现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赞扬和宣传, 超越自我的精神, 人类追求“更高、更快、更强、更美”的理想, 团结奋斗精神, 公平竞争精神、遵守规则的精神等, 这种精神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养成艰苦奋斗、勇于奉献、拼搏进取的优良品质, 文明的精神风貌, 开拓创新精神, 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篮球精神的影响已经远远大于了这个项目的本身, 已经开始影响到篮球爱好者体育道德观的形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篮球精神培养可以对他们以后生活产生很大的良性影响, 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是有很大作用的。
三、结论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是大学生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精神财富。通过篮球运动绝大多数学生都树立了扎实、正确的体育观念;大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 并基本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通过篮球习俗的习得使大学生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体育行为风尚;篮球运动不但有利于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体育目标, 而且还在实现体育目标的过程中愉悦了身心, 放松了心情;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基本上能体现出自己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协作精神等体育精神;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能体现出自己的集体主义品质、公平竞争原则、责任感、织纪律性等体育道德。篮球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国的当代大学生, 通过各种方式诠释着篮球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 对于国家倡导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都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 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更是深远。
摘要:篮球文化是指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 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制度和精神的总称。本文通过研究篮球文化在高校的影响, 对增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全面提高高校的体育人文质量, 具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篮球文化,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文轩, 冯霞.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学刊, 2006, (1) .
[2]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 2006.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高校生活的面貌。此外,高校篮球文化在大学生培养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加强篮球文化建设,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本文从新篮球观——“文化篮球”角度出发,先介绍了篮球文化的相关知识,然后阐述了高校篮球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篮球观 篮球文化 文化建设
高校篮球文化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开展篮球文化建设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对篮球运动的鉴赏能力,有效传承学校文化,同时还能帮助大学生释放学习压力,有效培养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高校必须认识到高校篮球文化的内涵,根据高校特点和师生需要,不断加大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力度,在校园中营造良好的篮球氛围,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篮球文化概述
(一)高校篮球文化的涵义
高校篮球文化,它指的是在高校校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充分结合学校教学目标,通过学校广大师生的参与,以篮球为载体,借助篮球运动而展示出来的一种群体文化,它属于社会文化大范畴下的一种特殊文化。高校篮球文化包括多种内容,比如篮球知识、篮球制度、篮球价值等。
(二)高校篮球文化的特点
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分支,与校园文化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是,篮球文化自身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方向性。它指的是篮球文化能够为全校师生的素质发展指明方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大众性。篮球文化建设需要全校师生大众的参与,并不是某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这就决定高校篮球文化具有大众性的特点。第三,建设娱乐性。篮球运动本身需要师生掌握多种技能,比如跑、投、跳等。大学生在学习之余参加篮球运动,可以缓解学习压力,放松心情,同时还能强身健体。
(三)高校篮球文化的作用
高校篮球文化在高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凝聚作用。它指的是体育文化在参与者中确立下来,这些参与者为了同一个目标,互相协作,最终达成目标,篮球文化这方面的作用是其它文化无法企及的。第二,教育儒化作用。篮球运动可以让人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快速转变,有效培养人的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教育作用。第三,传承作用。文化具有良好的传承性,高校篮球文化形成之后,就可以代代传承。
二、新篮球观下的高校篮球文化建设
在新篮球观视角下,高校必须要不断加强篮球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一)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中,基础设施是开展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因此,高校必须要进一步加强篮球基础设施建设,比如篮球器材设备、体育馆等,充分保证这些基础设施的使用价值,同时在其中融入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学校领导要重视篮球文化建设,根据学校篮球运动的具体需求,在制度、经费上予以倾斜,满足学校篮球教学、课余篮球文化活动(比如篮球竞赛)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学校需要大力加强篮球基础设施的管理,比如各种篮球器材、篮球设施,最大程度上提高篮球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从而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二)不断完善高校篮球竞赛制度
高校篮球文化的形成并非毫无根据,它是全校师生在篮球运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而篮球竞赛不仅能够有力提高师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而且也是高校篮球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在篮球文化建设中,必须要不断完善篮球竞赛制度。学校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外的场馆、师资等条件,建立健全篮球竞赛制度,然后以这种竞赛制度为依托,在高校内定期开展多样化的篮球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不断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在学校中营造出良好的篮球文化氛围。
(三)加大高校篮球课程建设力度
篮球课程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通过组织学生学习篮球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篮球意识,从而不断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这就需要学校以高校师生为依托,大力开展篮球精品课程建设。第一,体育老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篮球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篮球文化素养。第二,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兴趣,不断丰富篮球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第三,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很多学生尽管细化篮球运动,但是对篮球理论知识的了解非常少,针对这种情况,老师必须要加大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
(四)加大高校篮球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速度。高校必须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大力弘扬高校篮球文化,比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络论坛等,在此基础上在学校成立篮球协会、举办篮球动画设计大赛,这样的活动可以有效传播高校篮球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篮球文化,投入各种篮球运动。比如某高校成立了篮球网络论坛,很多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加入其中,交流心得。这样的方式贴近学生生活,帮助更多的学生了解高校篮球文化,有效推动高校篮球文化的建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篮球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必须立足新篮球观,从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高校篮球竞赛制度、加大高校篮球课程建设力度、加大高校篮球文化的传播四个方面来加强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加快高校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 董鹏.从篮球观探讨高校篮球文化建设[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4):16.
[2] 陶晴.高校篮球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职业时空.2010(06):156-157.
[3] 刘霞,何航飞.高校篮球文化建设探索[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0(06):714-717.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教育越来越关注,高校篮球改革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势在必行。在众多影响教学改革的因素中,国家政策无疑是最重要的,它是众多专家学者,根据我国实际国情所指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教学改革措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论证的。虽然从国家政策方面给予了高校篮球教学改革足够的重视,但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国家相应的政策并未落实到高校。
2.2教学资源的影响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除了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还要有足以支撑教学改革的资源设施。高校篮球教学资源包括篮球器械、场地等硬件设施,还包括能够胜任教学改革的师资力量,二者缺一不可。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贫富差距大,政府资金能够给予教育的支持并不是特别充足,加上院校领导更加重视科研水平的提高,体育教育经费缺乏也是当下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社会对体育教育的重视,高校势必要增加体育教学的资金投入,如果无法给予高校充足的教育资源,就无法保障篮球教学改革的有序进行。
2.3教学方法的影响
关键词:校园篮球文化;高校;篮球教学;影响;管理
根据体育运动心理学相关理论,良好的兴趣和热烈的氛围对于体育爱好者的吸引力往往胜过运动项目自身所产生的运动快感和乐趣,因此,任何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展都不能忽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的建设。篮球项目之所以能在全球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度,主要在于它不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项目,作为一项集体性、对抗性的体育来说,篮球运动更像是一个平台,能够让参与者在比赛过程中培养团体间良好的配合力,发展队员间的理解与信任,激发个体对比赛结果的坚持和追求以及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逼迫参与者展示出超常的个人智慧和能力。因此,篮球运动自从被引入高校以来就受到广泛喜爱。但高校篮球教学在高校开展至今除了篮球运动技巧提高外,其蕴含的其他的价值并没有被认识到,可以说篮球教学在整体上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校园篮球氛围的缺失。本文着眼于校园篮球文化建设,企图通过这个角度的探究能提高当前我国篮球教学效果。
1.当前我国高校篮球教学实际效果及校园篮球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1.1篮球教学更注重篮球运动技能的教授,较少涉及篮球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
篮球运动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高校以来,多年来其普及程度和发展速度都我们展示出了一个可喜的发展局面。但透过开展得如火如荼的篮球教学和多轮篮球教学改革来看篮球教学的开展实质,不难发现在热闹的篮球教学开展活动背后,我国高校篮球教学人为地将篮球运动技能和篮球运动自身所含有的浓厚的篮球人文精神内涵进行了生硬地切割,我国篮球教学只取了篮球运动技能的教授,而对篮球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从不涉猎或较少涉及。笔者仅撷取院系常规比赛的一个常见现象就可窥见一斑:对于院系之间的篮球比赛,观众往往多为体育爱好者或明星球员粉丝,他们对比赛结果有很高的期盼,一般只关注自己关心的队伍的输赢,而对于对手的精彩表演往往视而不见或瞎起哄,扰乱现场比赛氛围。
1.2篮球校园文化氛围建设意识普遍缺乏,亟需良好的校园篮球氛围的建设
一、目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情况和问题
我们以地方高校在校师生和行政工作人员为目标群体进行了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到高校校园网硬件资源建设情况、各类教学资源库开发、综合利用情况以及对其重要程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 受访者对校园网的硬件设施满意度高, 而对各类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综合利用满意度低。被调研院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 大多数只设置了学校概况、机构设置、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图书馆、教务管理等几项。师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了解学校新闻、活动安排、通知公告等信息, 获取考试成绩, 选报课程, 或进入图书馆网站进行论文等资料查询。而教学中学生真正需要、实用的教学资料却寥寥无几。目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实用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偏重“拿来主义”, 忽视自主开发。
教学资源库处于校园网的核心地位。所以在校园网建设中, 应把资源库的建设放到首要位置, 然而, 许多地方高校对建网易形成共识, 并能齐心协力加以建设, 使硬件环境建设很快形成规模并达到相当水准, 但在建网后对教学资源的建设则显得重视不够, 使得网上信息资源匮乏, 它既不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源, 也不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任何实际的帮助。即便有些院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或是几门精品课程网站, 但是这些教学资料大多来源于两种途径:一是搜集购买;二是从网上下载相关信息进行整理, 而缺少教师自主研发的教学资源。这样的“拿来主义”, 看起来资料种类繁多, 节约了制作时间和成本, 但对各学校具体学科的教学实际需要而言, 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教育实用性差, 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普遍感受意义不大, 不利于建设满足实际教学需求的, 有自我特色的教学资源库, 更谈不上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实现。
2. 忽视管理, 盲目堆积资料, 资源利用率低。
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仅仅依靠教学部门或是网络管理部门唱独角戏, 高校学科种类繁多, 专业性强, 这些部门人员并不能真正了解学校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的具体要求, 只是将各个学科教案、课件、网络课程、素材及试题等素材简单堆积。同时资源库中教学资源的建设大多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资源的文件格式、分类标准、处理过程和信息交换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 系统兼容性较差, 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最终造成了当前资源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形式越来越多样, 而师生在实际应用中却像大海捞针, 真正适合学科需要、教师教学需要和学生自学需要的优质资源内容匮乏。
3. 各自为政, 教学资源缺少学校间联合共建共享。
通过调查发现, 地方高校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基本都是各自为政, 对现有教学资源的访问都设置了若干限制。然而对于地方高校而言, 并非都是具有实力的综合性大学, 各高校在各专业的教学水平不同, 可能在某一门类相对突出, 而其它门类的相关内容则相对较弱。如果各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建设中不重视共建共享, 就有可能既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 又难以避免低水平。
从以上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看出, 当前地方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并不能很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 有悖于校园网建设的初衷。因此我们对地方高校在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1.明确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的参与人员范围与职责。
高校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不是依靠一个部门或网络系统维护员可以完成的工作。首先学校决策层要有统一的建设指导思路和政策引导, 要把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学校的未来发展相结合, 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 以满足师生日常科研教学的需求为中心, 在人员配比、资金投入、制度奖励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其次要建立一支高标准, 全方位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管理的人员队伍。至少要包括学校决策层人员、分管教育教学活动的工作人员、各个学科带头人以及精通网络管理与维护的信息人员。学校决策层人员要把握整个教学资源库目标和标准的制定。教育教学部门人员与学科带头人在教学资源的搜集、制作、分类、更新、维护等环节要充分考虑学科特色和专业教师教学活动需求, 使教学资源库在建设和使用中紧密结合实际教学需要。信息管理人员要做好对教学资源库的维护更新工作, 要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成果及时呈现, 激励师生参与教学资源库的共建。
2.教学资源库要实现资源标准化和操作制度化。
目前各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之间、教学资源库内部的各学科信息资源之间标准不统一, 资源分类不规范, 种属界定不清, 内容庞杂凌乱, 相互之间很难协同检索, 形成信息孤岛现象, 不能真正实现信息共享。建议地方高等学校收集、筛选、整理、储存、管理和使用信息源时可以暂时按照国家“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规范》要求, 对教学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资源、教学素材资源、题库、试卷素材、课件与网络课件、网络课程与学科网站、科研资源、软件资源、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案例和资源目录索引几大门类。对文本类素材、图形 (图像) 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和动画类素材处理、压缩还原、存储等设定统一的标准。同时, 资源库的使用者、参建者与管理者所做的各项操作都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 实现所有操作有制度可依、有规范可循, 实现使用、建设和管理的制度化。
3.加大师生培训力度, 让信息化教学深入人心。
教学资源库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因把资源库的建设与广大师生紧密相接, 广泛征求教师和学生的意见, 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资源库的建设中的作用。学校要开展各种培训, 既要有技术培训, 让广大师生掌握使用教学资源库所需的多媒体处理技术、网络操作技术等, 又要做好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培训, 让信息化教学理念深入人心。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仅仅是传统课堂的网络搬迁, 而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 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通过培训要让教师明确自己不仅是教学资源库的使用者, 而应该是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者。学校应制定政策多方鼓励普通教师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中去, 开发出更多满足实际教学需要的校本教学资源充实到教学资源库, 让每位教师乐于上传与分享教案、课件、音视频素材等教学成果与经验。
4. 加强院校间合作, 促进教学资源共享。
地方高等院校只有整合各高校的优势资源, 相互之间弥补不足, 发挥高校各自的优势, 才能共建一个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库, 从而促进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大幅提升。但制约地方高校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的瓶颈在于体制和机制。只有制订和严格执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才能保障教师参与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同时通过制定区域教学联合体的协作机制, 促进教学资源库开发的系统化、标准化和协作化, 让广大地方高校师生也能分享到优质教学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建设一个动态、开放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 使其更好地为地方高校现代化教育教学服务, 培养高素质人才, 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长期任务。
摘要:目前许多地方高校的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并达到相当水准, 但在建网后依托校园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却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 使得校园网的建设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发挥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剖析了目前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库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进一步地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教学资源库,校园网,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刘震.基于校园网的共建共享型高校教学资源库设计[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0, (1) :80~82.
【高校校园篮球文化建设和改革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5-27
管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论文06-21
关于高校校园文化的调研07-24
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目标及途径12-11
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思考09-07
高校校园周边环境10-18
高校校园安全防火知识06-18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应对09-27
高校后勤实体成本控制的思考论文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