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推荐13篇)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1

2.1有利于大学生强健体魄,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众所周知,不管是什么体育活动,都以人们的身体为载体来得到实施。体育运动要求人们要直接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良好氛围中承受一定的身体负荷,以此促进体质发展和机能增强。民族传统体育也不例外。健身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本质功能,因为体育的本质就是强身健体。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初期,并非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当民族传统体育从生产劳动、军事活动中产生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劳动或战斗对体力或体能提出要求的时候,健身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有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历史发展中,并非作为一种健身或体育项目存在,有些是一种娱乐方式,有些是为了宗教崇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各种“文明病”频发的今天,人们对健身的需求越来越明显,自然,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蕴的传统体育项目便成为人们健身的首选。其中,尤其以武术中的太极拳最具代表性,除此之外,目前很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成为全民健身中的生力军,如抖空竹、花毽等。在高校体育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方面可以充实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学生受益于传统文化,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发展身体素质,感受到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从而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

2.2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竞争意识,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毋庸置疑,竞争是现代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竞技也是现代体育的基本特征,体育正是通过竞技、较量、比试等形式进行表现。运动员也只有通过竞技比赛与他人进行较量后,才能检验自己的真正实力。许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要进行同场竞技,有的还要有直接的身体对抗,还有一些项目虽然不是对抗性项目,但仍需要在事先约定的规则和标准的前提下一比高下,分出胜负。正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这种竞技功能,才使得民族传统体育项日更具观赏性。有些项目正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制定相应规则体系,进行竞技比赛的运动形式改造,才能成为今天的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员,否则只能称作娱乐、仪式或表演而已。目前,世界各国的竞争越发激烈,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白热化,在国际体坛上的竞技角逐也愈演愈烈,希望通过民族智力、体力、国力等方面的比试,在国际之林中具备更充分的发言权。我国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已经正式迈入世界体坛,并正在为进入奥运会做出努力。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出现在世界体育的竞技舞台。竞技是当前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功能,也只有通过竞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才能成为世界各国体育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正处于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学习具有竞技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在无形中提升竞争意识,这对大学生日后走出校园、踏入社会有一定的铺垫作用。因为日后的社会必将充斥各种竞争,大学生不进则退,通过练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起竞争意识,可以使大学生以更好的面貌适应社会发展,而且也是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使命,即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3有利于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娱乐方式,提升文化素养

有人说过,21世纪是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娱乐是人的本性,也是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人们在满足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要求之后,开始在余暇时光参与体育活动,使得人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从而获取精神文化方面的满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特征而具有强烈的娱乐性,而娱乐性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甚至在目前较为偏远又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那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他们主要的休闲娱乐的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趣味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才使得它更具吸引力,并逐渐在当今“娱乐至死”的社会凸显优势。体育也是“游戏”,奥运会(OlympicGames)的英文直译就是“奥林匹克游戏”。而作为最具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更为完整地保留了消遣和娱乐的游戏形式,加上其丰富多彩的内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日益普及。娱乐赋予了民族传统体育生动活泼的生命力,因此,娱乐功能也是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娱乐性,这正好符合大学生的娱乐心理。当今大学生活泼好动,对娱乐生活青睐有加。再加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呈现了五光十色的虚拟世界,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而不能自拔,进而忽视身体锻炼,损害身心健康。高校引导大学生参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锻炼,可以使大学生感受到这些项目的娱乐性与趣味性,进而回归现实世界,积极投身到体育运动中。高校可以为大学生组织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如太极拳、打陀螺、五禽戏、八段锦等,这些体育项目不仅可以健身健心,还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引导大学生参与其中,可以使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逐渐树立起健康的娱乐方式。整个校园也将洋溢着活泼的体育氛围,使学校风貌变得积极向上。

3结语

在当前文化大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凭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必将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当今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使命。高校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作用,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用以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同时也使大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在文化氛围中锻炼身体,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祖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的历史反思与体系重构[J].当代体育论坛,(10):22-24.

[2]李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综述[J].搏击,2010(3):75-77.

[3]龚德贵,毛治和,吴步阳.论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170-172.

[4]王玉珠.高校体育文化节研究[D].聊城:聊城大学,.

[5]邹时炎.要大力发展学校民族传统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3(3).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2

1.1、高校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 是指存在于高校内部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 是与校外文化完全相区别的;是以在校学生为主体, 以校内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以高校的独特精神气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性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作为高校的一种独特精神气质特征, 逐步形成于长期的体育教学、体育竞技、体育科研和学校管理过程中, 离不开所有高校师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高校体育文化可以进一步深化理解为学生心理行为的复合显现, 是学生从步入高校前“自然人”向离开高校后“社会人”成功转变的强大推动力;是高校精神, 高校师生深层次群体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等的集中体现。

1.2、和谐校园

学校是社会组织结构中的重要一员,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的需要, 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和谐校园的涵义有三:第一, 学校的和谐, 即学校师资队伍、运行方式和管理机制的和谐;第二, 学生的和谐, 即学生自身知识体系、道德体系、心理、人际关系的和谐;第三, 交流的和谐, 即学校施教过程与学生受教过程之间交流的和谐, 同时还包括学校与社会之间交流的和谐, 即学校寓于大社会之中, 学校与社会之间相互影响过程的和谐。

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

2.1、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推动力量

高校体育文化是学校团体得以维系的重要精神力量之一, 它在创建和谐校园、营造人文关怀气息与氛围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的体育教学和群体竞赛竞技活动, 基本都是在一定的体育竞赛和管理规则下以集体参与方式进行, 这有利于校师生及其它参与人员集体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和发展良好人际关系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精神风貌, 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和谐校园构建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师生的共同参与, 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设的成功性。而和谐校园是以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学生与校园环境为目标;和谐校园的构建过程, 既是完善学校设施, 合理学校布局, 绿化、净化、美化校园环境, 营造知识化、教育化和人文化校园文化氛围的过程;是师生关心、热爱学校, 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为学校争光争荣誉的极力体现;教师的理解、尊重, 学生的协作、友爱, 进一步提高了师生参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过程的积极性。

3、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3.1、培养师生的高校体育文化意识

高校体育文化意识是一种体育精神, 更是一种体育观念;它形成于日常事物、活动的潜移默化之中。首先, 在实施高校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同时, 采用多种形式开展体育文化宣传;其次, 高校体育工作者、管理者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 举办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等;第三, 通过体育场馆、健身房等建筑内装饰, 如张贴体育明星画像、体育格言、摆放体育雕像等拓宽师生体育文化视野, 陶冶体育文化情操, 使学生树立“体育文化”意识。

3.2、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

和谐校园的构建需要一定制度作保障,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作为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支撑平台, 有必要以制度形式促进和谐校园构建。高校体育文化制度的建设涉及学校各个方面, 需要协调学校各部门制定、实施相应制度, 以便于进行科学化管理。如:建立健全高校体育活动委员会、创造条件支持师生成立体育社团、落实学校已有各项体育规章制度等, 促使高校体育文化工作走规范化、程序化道路, 避免高校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 促进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3、加强高校体育文化设施的建设

高校校园内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多少、质量的好坏等都影响着高校体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 这些有形物质是高校体育文化的载体, 其承载、凝聚与展示着高校体育文化思想和内涵, 体现着高校师生的情操、意志和价值观念, 对师生起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因此, 为发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作用, 促进和谐校园构建, 必须重视校园体育设施建设, 在学校总体建设规划框架内, 建设好主要的体育文化活动场所, 用良好的体育设施增加高校体育文化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3.4、积极组建体育活动项目俱乐部

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局限于体育课的开展, 课堂以外同样可以, 可以探索建立一批师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俱乐部。 (本

摘要:本文在总结阐释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概念内涵的基础上, 分析了高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关系;最后, 探索性的提出通过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文化,和谐校园,构建

参考文献

[1]王冰.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1]王冰.论高职院校体育文化与和谐校园的构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0) .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校园体育文化

1.校园体育文化的结构内涵

高校是建设、创造、传播人类文明的示范区,是人类文明的集散地。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高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的活动主体。按照一定的体育行为规范。在参加校园体育教学、体育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共同参与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各种竞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独特表现形式的一种群体文化。不仅包括体育设施、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育表演等表象物质财富,也包括体育精神、体育价值、体育道德、体育风尚等内在的精神财富。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体育文化群。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文化的共性和自身的特殊性。校园体育文化在广泛吸收体育文化的营养下,在高校这个培养人的地方形成了受政治经济体制、教育体制、文化风尚等方而制约的特殊文化形态。在不断构建自身的同时。完成了校园文化与体育文化的完美交叉。在教育功能方面,校园体育文化显示出了自身的复杂性和独立时空性。从这一点讲,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与未来社会发展同步性的永恒文化。

2.民族传统体育的功能

2.1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等特点,使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

2.2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这种锻炼方法对外能够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够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增进身心健康。因而,健身养身就成为其主要的功效之一。

2.3与中国近代不同时期体育发展的整体特点相适应,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性,一直显得比较突出是因为民族传统体育基木的特征和健身功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活动方式简便易行,老少皆宜,且 ‘不受时间、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

2.4除此以外,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鲜明的对抗性和趣味性符合大学生天真、活泼、积极向上的心理特点,也成为吸引高校学生积极参与的一个重要因素。

3.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3.1民族传统体育从产生到发展,始终与教育传习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教育的内容手段,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是产生于生产、生活之中,又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的传授和教育。因此,作为传授生存和劳动技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就往往成为该民族体育活动的主体,它们具有向后人进行生产、生存能力教育的作用。

3.2高校体育教学中,现代体育项目中的田径、球类等竞技体育项目多受场地、器材限制,同时技术动作难度性、练习重复性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项目的趣味性和健身性的要求。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很多简单多样,易于掌握的素材。它们具有纯朴自然、贴近生活、简单易行等特点,这此体育项目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活动方式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开展学校体育活动。这恰恰可以弥补学生们在参加体育活动中遇到的一此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3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全面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那些在竞技运动方面技能较差的学生转而突出传统体育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体验到体育课的乐趣,不仅对他们个人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而且也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困扰我们对待体育特困生的问题。

3.4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学生在具有较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学习、健身、陶冶。这对丰富学校体育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3.5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体育教学要以终身健身为出发点,而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性,正适合这一出发点。现代竞技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结合,不仅可以拓宽锻炼项目的种类和数量,同时使学生在较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校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增进了大学生对祖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热爱,也增强了爱校爱国的热情。

参考文献

[1]丁艺.大学体育理论与实践教程[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4

3.1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硬件建设是构建高校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基础保证。高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利用和维护,重视对体育器材的维修和定期的维护,保证学生体育课器材的使用安全。这是实现人和体育和谐发展的基础。此外,高校体育场馆设施不仅要满足高校体育课教学、训练和文化活动之用,还应该为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便利,加大体育场地和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度,让高校体育场地和场馆成为社会体育运动场所的补充,避免过度建设及对自然的破坏。高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是生态体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

3.2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建设是校园生态体育文化发展的有效保证。高校领导要从生态体育出发,改善高校校园体育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加强或完善校园体育制度管理,使之更科学有效。高校教师要秉承生态体育理念,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创建生态校园体育课堂,将生态体育文化溶于日常教学中,避免纯粹的竞技活动或比赛,有计划的组织校园内外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制定相对完善的学生运动评价或量化标准,提高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度。

3.3在生态体育视域下加强精神文化建设

高校要加强生态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在校师生对生态校园体育文化有深刻认识,例如,在场馆内设立环境保护的温馨提示,组织开展以生态校园体育为主题的活动等。通过宣传,让校园生态体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参与到生态体育活动中,实现人,体育和校园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增加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水平。

4结语

从生态体育的观点出发,以辽宁高校生态体育文化构建及其路径为研究对象,阐述发展高校生态体育文化的意义和现状,并提出构建路径。发展高校生态体育使学生形成自觉的体育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进行“绿色”体育运动,促进我省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跃宁.学校体育生态化与发展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30(5):89-91.

[2]刘竹青.学校生态体育的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5

导向作用

摘要:体育中考从最初的试点、推广到现在的全面实施。多年来,几经波折,目前大家对体育考试逐步形成了共识,提升了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对体育考试的意义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随着体育中考分数的逐年提高,一些学校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现象”,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本文将从一下几点简单阐述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体育中考、初中体育教学、导向作用

近几年来,在中考体育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学校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现象”,项目单一,学生枯燥,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为了使体育考试工作继续贯彻执行,针对目前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针对学生体质出现的问题,围绕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功能,面向全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优秀品质,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就必须加强初中体育考试的导向作用。

一、坚持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体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初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应避免在正常的教学中突出体育中考测试项目体育教师为测试而教,学生只为测试而学。初中体育教学应培养初中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提高认识,努力转变 “应试体育教育”观念

实行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加强社会、家长和考生对体育考试工作的正确认识,从而克服学生忽视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弊病。体育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形式、方法、手段上,要改变单调,厌倦和枯燥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想,使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良好的情趣,然后再转向生活指导学生个性差异方向发展,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对体育的兴趣,在体育运动中充分享受运动的乐趣,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锻炼和上好体育课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不仅在校期间有健康的身心、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为以后从事繁重、复杂、艰苦的工作,奠定坚实的身体基础。只有提高社会、家长和考生对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认识,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和家长关心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才能通过体育考试,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辐度的提高。达到既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强化了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确保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持续发展。

三、培养学生竞争能力,创新精神

当代社会,“优胜劣汰”,体育竞赛,体育考试,其竞争意识与市场竞争,人才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吻合的,体育竞赛,体育考试要战胜对方,赢得胜利,只有在体能、技术、战术、心理素质等方面超过对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大训练难度、强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技术、战术水平,科学训练,合理利用场地器材,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指导,充分地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内容上,要根据大纲、教材和进度安排,结合场地器材实际,极大地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在教学目标上,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基本技能、自练能力及优良作风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氛围上,使学生生动活泼自立锻炼,发展身心。通过体育教学和体育考试,培养出大批的体育合格人才。

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超越自我的能力

初中升学体育考试的实施,为学校体育争得了用武之地,体育教师要珍惜这个机会,合理运用体育考试机制开展创造性工作,把握好这个契机。当然,体育考试要取得好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要经过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优化课堂教学同样存在吃苦,学生不苦就不能完成规定动作,体育考试就不及格,就达不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只有苦练,百折不挠,战胜自我,克服自身隋性。只有这样,学生的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才能逐渐磨练出来,体育成绩上去了,学生的拼劲也就养成了。

五、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自控能力 体育锻炼,体育考试,与其他活动一样,可以自我表现,自我教育、优美的形体,健康的体魄,刚毅的性格,这是人们为之努力达到的,所有的体育活动项目,都可以在锻炼中“强筋骨,增意志,调情感。”而体育教学有它独特的规律,学生边学、边练、边思考、流了汗,也受到一次品德教育;参加竞赛就要遵守规则,就要尊重对方,尊重观众,服从裁判,团结协作才能取得好成绩,这些都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自控能力。结语:

虽说体育中考在我国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其有利的一面大家有目共睹。但是,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体能指标的下降,体育考试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使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起到真正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还仍然需要 我们艰苦不竭的努力。参考文献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6

摘要:篮球文化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篮球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品位和层次。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高等院校篮球文化构建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篮球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人民对于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为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篮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发展场所,有义务、有能力为篮球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篮球作为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入门门槛低,场地易寻,所需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多地方从小学,就有很多的篮球爱好者,这为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的调研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比较系统的篮球文化熏染,很多人没有能更好地利用篮球文化,篮球事业所拥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篮球爱好者没有能更好地从篮球爱好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要求高校在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对篮球的发展策略进行规划,让篮球事业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篮球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丰富学生在高校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和学校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是如何认识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如何建设合适的篮球文化,国内学界并无定论,本文将就以上几个主题谈下自己的看法,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一、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由于篮球运动对于场地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是太高,费用和时间的限制较少,开展篮球运动能锻炼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普遍开展篮球教学,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这也决定了篮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提供篮球场地、提供篮球教学课程,没有对篮球事业进行统籌安排,从建设篮球文化的视野考虑问题,因此时篮球教学显得比较单调,没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篮球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发展。

二、营造篮球文化的相关对策

篮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篮球文化在内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力量,不揣浅陋,作者就发展篮球文化的策略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老大难,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发展篮球文化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强篮球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篮球文化,不仅要在宣传上体现出来,还要拨付必要的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在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细节上考虑,重在落实。

(二)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

目前在高等院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手段比较单一,一些学校只是会组织一些篮球比赛或者进行篮球视频教学,这些手段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如果能进一步丰富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话,积极开发篮球活动的开展形式,提升篮球运动的参与度,效果会更好。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的设计要主要考虑参与者的舒适度,进行专家咨询,设置不同层次的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目标,吸引不同层次的

(三)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篮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师团体,篮球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篮球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在规划篮球事业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去提升篮球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多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当然篮球教师也要自加压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毕竟在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大背景下,自身的能力才能让自己拥有更自信的现在。

三、结语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当代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鉴于大学生年龄阶段与心理阶段,不断提升高校篮球的教育变得十分关键与重要。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其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发挥高校篮球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最后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参考文献:

[1]许奋奋.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探析篮球文化在校园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07).

[2]户蕴情,孔维东.发展我国篮球“和谐”文化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01).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7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繁荣体育文化有利于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形成, 可以使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形成正确的体育健康意识, 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 全面提高体育素质。校园体育文化是在教育部出台大力开展校园文化的政策, 构筑和谐校园的背景下建设的[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校园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

1. 导向作用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所不在。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校园体育氛围, 对他们的体育行为具有导向作用。校园体育文化是建立校园内部的动力机制之一。因此,

在具体的校园体育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条件下, 校园体育文化能够将学生的体育欲望转化为具体的体育奋斗目标、体育追求、体育信念和体育行为准则, 使学生形成某种特有的“体育文化特质”, 成为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推动着学生为提高自身体育素质而努力。

2. 约束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的规则、制度以及体育道德精神对规范学生的体育行为起到了约束作用。校园体育文化使某些信念、价值观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 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 只要出现外部诱导信号, 就会得到积极的响应, 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这种“软约束”可以减弱各种“硬约束”对学生心理的冲撞[2], 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 削弱在学生心中引起的那种心理抵抗力, 从而在校园达成统一、默契与和谐。

3. 凝聚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亚文化是一种心灵的粘合剂, 它可以把不同性格、不同见解的学生团结在一起, 使师生共同具有荣誉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从而形成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校园体育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学生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动员和调动起来,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 让他们具有共同的体育追求、共同的体育价值观念、共同的体育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等。

4. 激励作用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是要创造出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体育文化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 总是体现奖励优秀者的激励行为, 促使广大师生奋勇拼搏、勇往直前。校园体育文化的激励作用还体现在它是一种精神动力, 能够推动学生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面对困难与压力以积极的心态迎难而上。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必须要适应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应着眼于全面规划、长远建设;必须要与学校的总体建设相适应、应着力建设具有传递、感染、渗透学生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3]。但是, 目前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领导重视不够, 资金严重不足, 规划设计不合理, 经费到位不及时等间题, 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措施, 尽快改善现状。

1. 更新观念: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

围绕文化对人的可塑性特征, 坚持“以文‘化’人的原则”, 在全面实施校园内体育文化整体环境建设的同时, 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运用标语、图展、广播、录像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在广泛开展各种体育竟赛活动的同时, 开展系列体育知识讲座、专题报告、学术沙龙等, 开阔学生的体育视野, 陶冶学生的情操, 启迪学生的心灵。树立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只有这样, 我们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建构, 才可能具有感召力。

2. 合理规划:促进校园体育设施的建设

学校内拥有场地器材的多少, 场馆设施的质量和管理, 学生对学校可利用的体育场馆设施的满意程度等一系列物质条件, 都将极大地促进和制约着学校体育文化的传播, 良好的体育设施环境, 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 优美的体育建筑、精良的体育设备, 能增加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 合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校园体育文化发扬光大的有效保障。然而,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工程, 需要全体师生员工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趋于完善, 因此, 我们应将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人到学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 在学校总体建设的框架内, 规划好学校师生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必要的场所, 增加校园体育设施的投资力度, 从而不断改善校园体育环境, 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3. 扩大内涵, 创新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积极开辟校外体育资源, 走出校门与社会体育接轨, 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 引导和支持大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传播体育文化, 弘扬体育精神;要充分应用校园网络, 开设体育技术点评, 体育锻炼咨询, 体育运动欣赏, 制订体育运动处方等窗口;要发挥体育社团作用, 组织各类体育项目的学生社团, 开展各种体育兴趣活动, 组织观看体育比赛, 引导学生参与比赛和锻炼[2];要重视课外体育活动, 开设体育知识讲座, 宣传先进的体育文化理念, 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 创建形式多样的体育俱乐部, 组织内容丰富的体育比赛;要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 它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 它也是学校对外的一个窗口, 运动队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往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4. 因地制宜, 创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色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具有一定意义内涵和指向的客观精神。它是各校师生在各种具体形式活动的自我创造中, 找到各自的价值取向, 并通过学校各层面的创造活动及创造成果表现出来。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模、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 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 决定了各个学校的办学特色, 也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校园文化。因此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 各个学校也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 打造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刘勇, 等.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与城市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5) :668-670.

[2]黄欣加.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体育科学, 2004, (6) :67-71.

[3]王爱华.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9) :1260-1261.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8

摘要:高校体育社团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于大学生娱乐身心、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营造和谐校园,从而发挥体育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校园文化;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引言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增强青少年体质,建立和发展高校体育社团,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已经纳入学校体育工作的总体计划,成为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旨在阐述体育社团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1 高校体育社团的概念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2005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文件中对大学生社团概念的定义为:“大学生社团是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由此看出,高校体育社团是除去学校正常的教学环节外,将有共同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的学生通过一定的章程组织在一起,从而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满足身心需求的体育组织团体。

2 高校体育社团的特点与作用

体育社团是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特长自发结成的,并通过一定的章程来规范社团活动的团体组织。它不仅仅是校园活动的一种,也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活动内容不再局限于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成员也不仅仅只限于本校学生,跨院系、跨校和一人同时参与多个体育社团已成为普遍现象,显示出与社会联系愈加紧密。通过学生参与,增强沟通与交流,缓解学习生活带来的紧张与压力,使其身心得到满足与放松。另外通过参与的过程,展示了自身,陶冶了情操,磨炼了意志品质,在树立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情操以及行为规范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健全的人格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吸引着当代大学生。另一方面,体育社团所带来的体育文化生活在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方面对提升校园文化建设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社团活动过程中具有体育教学的成分,因此具备体育教学活动的延伸意義。

二、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与作用

高校是一个特殊的机构,校园文化反映说了学校的精神面貌以及特有的文化底蕴和学校的综合办学水平。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质、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生活中的反映和缩影。作为一种特殊的育人氛围,建立具有正确的引导性与培养良好行为规范,从而满足学生身心要求的娱乐功能和展示自我的功能等。因此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升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修养以及自我提高的过程。

2.2 体育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促进作用

2.2.1 体育社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实践者,通过体育社团开展的各种积极的、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发挥学生特长,激发了学生兴趣爱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紧密联系社会,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竞争理念、社会实践能力;发挥学生开拓精神和创造才能,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式。

2.2.2 体育社团满足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需求。

当代高校大学生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大学生除了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同时也面临残酷的就业竞争压力。体育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个特殊团体。利用体育的特殊功能,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是娱乐身心、缓解压力,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的有效方法。

2 体育教育活动的有效补充,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学生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实现锻炼身体、娱乐身心、缓解压力之外,同时达到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作用。因此,体育社团除了具备了一定娱乐和健身功能,也是体育教育活动的另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和重要载体。以此达到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3发挥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途径

1。思想重视,全面规划,协调管理,正确引导。

学校应重视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创建和谐校园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功能。将体育社团工作纳入学校的总体规划中去,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与发展进行规划、协调与管理,并对社团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同时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2。建立良性发展机制,建立特色体育社团。

社团的良性发展对校园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对社团发展拒用重要作用。另外,除了文字规范,社团管理者和指导者在社团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决定了体育社团的生命。因此,优秀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制度是社团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开展和良性发展,从而建立特色体育社团使之成为具有特色校园文化活动的团体。

4 结束语

体育的特殊功能使高校体育社团已经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高校体育社团功能,促进体育社团的健康发展,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2002。

[2]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45-151。

[3]河南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新《纲要》的通知[S]。2002-11-29。

[4]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5]刘明明,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83。

[6]盛克庆,石建文,杜 辉,等。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课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85。

[7]董小强。试论高校体育爱好者协会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影响[J]。体育科技,2004,25(2):76-76。

[8]教体艺。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S]。2005。

[9]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39-41。

[10] 何维民。高校体育社团的文化载体效用及其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40。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9

幼儿主要通过感知来了解客观世界,什么是感知?感知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感性认识阶段。良好的感知能力是幼儿高级认识活动和高级认识能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家曾经说过“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考的基础。”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幼儿。幼儿一般是在游戏和玩乐的过程中接触客观物体的,这是由他们的意识决定的。所以,幼儿会在进行体育游戏的时候频繁的接触到多种多样的物体,乐于去了解游戏中的有关事物,在潜移默化之间就提高了自身的感知能力。因此,幼儿老师应该根据这些情况来开展一些相应的户外体育游戏,如:小猴运水果的游戏等,这些游戏可以使得幼儿主动的去认识与游戏相关的事物,如水果、时间等,从而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

2.2户外体育游戏对幼儿意志品质发展的影响

不能很好的管控自己和好动是大部分的幼儿主要特征,尤其是在他们特别高兴的时候,这种现象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们的意识当中很少有规则这一项。然而,如果可以让他们参加一些科学的户外体育游戏,这种情况会明显的改善,在游戏中,出于对游戏的喜爱,他们会乐于去遵守游戏中的全部规则以保证游戏能更好的进行,在不自觉间就会提高他们的自我管控能力。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体育运动都会带有挑战性和相应的难度,比如:跳远、跳高等,在一般情况下,儿童会因为心理作用的原因,不敢去参加这些活动,假如我们可以在户外体育游戏中,融合进去这样一些的元素,幼儿就可以通过与同龄人之间的协作和尝试,一步一步地突破这种心理障碍,努力去克服游戏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从而敢于面对之前不敢面对的事物,这样有利于幼儿更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2.3户外体育游戏对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

在幼儿健康成长的过程中,社交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同时,社交能力对于幼儿融入社会也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在参加户外体育游戏时,需要与别的幼儿去进行一些交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有利于去实现同伴教育。在参与游戏的时候,幼儿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同时也要很好地理解他人的意思,以此为基础之后还要及时的根据游戏需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所以,这一系列过程会推动现实的伙伴关系和游戏中的角色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形成,这两种关系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能给幼儿的`社交,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机会,都有利于幼儿社交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由以上的观点可以知道,幼儿的社交能力可以有通过户外体育游戏得到很好的形成和提升,户外体育游戏在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中不可或缺。

3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参加户外体育游戏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对幼儿教师有一定的要求,它要求幼儿教师在活动中使用的语言较为丰富,也要求教师的肢体动作要感染幼儿,同时要科学的处理幼儿个体存在的差异问题,幼儿可以在言语的鼓励和比较欢快的气氛的感染下,全身心的感受游戏的快乐心情,从而拥有参加游戏的意愿,对游戏感兴趣,这有利于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户外体育游戏。幼儿教师在策划和组织活动时,一定要全方位的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生理以及生活等各个方面。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一定依据幼儿的年龄来组织,要使得游戏的故事和情节生动且富有内涵,这样新颖。丰富的游戏才能培养出幼儿参与此项活动的兴趣,一次成功的活动,不但能使得儿童自觉参加,还能发掘出幼儿对活动的好奇心和参加这项活动的欲望。幼儿教师在设计户外体育游戏时还要使其带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共同合作意识等,这会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有利于他们日后的发展。使幼儿重视游戏的结果进而拼尽全力去获得成功带来的愉悦心情,这不仅会促进幼儿身体素质的发展,还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等,同时还有益于他们心里的健康发展。选择体育器材时,要保证其多样性和灵活性。幼儿活动时要使用的器材自然要以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基础,体育器材必须给予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在一段时间过后要进行更换,不然会降低儿童对活动器材的新鲜感。策划的游戏更要要新颖有趣,因为新颖的游戏有以下两点作用:其一是能使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其二是教师能够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更加充分地了解幼儿,从而更好地在教育中发挥他们的能力。

4结语

经过以上详细的阐述可以得知,科学合理的户外体育游戏十分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在选择和创新户外体育游戏时,一定要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之上,还要依据幼儿教学的特征和需要科学的来开展此项工作,这样才能正确高效的指导幼儿在户外体育游戏中实现身体和心里全方位素质的健康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毅,李明灯.户外体育游戏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影响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01):56.

[2]韩冬丽.民间体育游戏的价值和应用[J].好家长,(43):46.

[3]郝香茹.对大班体育游戏“小猴摘桃子”的记录与反思[J].山西教育(幼教),2017(01):82.

[4]宋雨颖.教师在幼儿园体育游戏的介入时机研究[J].考试周刊,2017(02):73.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10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到高校课程中既是对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又能够加强高校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深入理解,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当前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现状和不足,提出了如何有计划地将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从而充实高校体育教学课堂,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真正有效地推广和传播。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高校;民族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812.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6-0069-02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国度,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其中,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因其民族性、基础性、对象广泛性等特色在华夏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经久不衰的地位。然而普通高校的教学往往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根本起不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作用,加强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和引进必不可少。但师资不足、经费设施不足、改革没有明确方案的客观环境又使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不能充分地发挥其优越性。制定有效策略搞好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将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点

民族传统体育训练拥有其自身特点:(1)基础性。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不具备非常专业的训练设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此前提上发展起来的,可见其推广较为简易、便捷,训练方式较为基础。(2)参与对象较为广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专业性不强,无论有无运动天赋,身体素质是否强劲,都可以积极地投入到这些体育项目中去。(3)课余性。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训练并不一定需要特定时间,它是以学期和学年为周期的训练项目,体力和脑力相结合的体育项目。(4)多样性。民族体育项目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各种形式,如苗族的划龙舟,蒙古族的摔跤、满族的滑冰、布依族的丢花包等等。这些形式新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极大地带动各民族人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氛围。

二、目前我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育现状

国家教委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现代体育事业,还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事业。高校虽然积极响应国家对民族传统体育事业的弘扬精神,但是由于高校课程安排和实际执行的效果差距明显,在搞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上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1.体育经费的投入不足。任何项目的推广和实施都需要资金的供给和支持。据统计,我国的体育经费只占财政支出的5%,其中用于学校体育的经费更少。资金投入的不到位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组织竞赛流于形式等等。这不仅影响了体育文化在高校中的普及,更不利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为选修且师资不足。笔者参考调查了多家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高校情况。这些高校开展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方式普遍运用的是选修课教学,这就说明开设课程的班级数量较少,能够选择这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在整体学生群体的比例较小。其次,从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师也比较匮乏,很多教师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认识,更没有机会走出去亲自感受和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的精髓。

3.改革方向不明确,内容陈旧,方法枯燥。如今的教学出现了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归结为改革缺少明确的改革方向和目标。学校教育的开展一直盲目和随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包含的各种精彩的体育运动都无法切实地加以实施,学生不仅没能真正地提高身体素质,也未能感觉到所学知识的运用。

三、如何有效地搞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前所述,现阶段体育投入资金不够,除了政府机构和高校有关部门改变对体育项目的投资态度外,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能缓解该问题带来的不利影响。笔者认为,有效地搞好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力度。近代体育项目已经被人们所熟知和采纳,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应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的宣传使公众了解它。各地方和各民族可以组织民族传统体育的爱好者协会或社团,加大挖掘整理和研究民族传统体育的力度,开展各式各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中不仅要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课程,也需要逐步地加大选修到必修的过渡,增加课程课时,在校园中开展各种主题推广活动,不仅要使民族传统体育之花开遍高校的各个角落,也要让近代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优势互补,交相辉映。

2.分地区开展特色活动。我国地域辽阔,56个民族分散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校可根据本地的民族特色直接开展较为普及、简单易学的民族体育项目。比如广西分散着汉、壮、苗、布依、侗、土家等多个民族,广西高校就可以根据本地多民族的特点将少数民族的打陀螺、抛绣球、蹴球、射弩、踩高跷等活动引入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可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比如一、二、三、四年级分别开设抛绣球、踢键子、丢花包、蹴球等项目。

3.编纂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教材。高校不仅要引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也要注重投入人力、物力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编纂工作中去,分项目、分类别地分析每个运动项目的名称、特点、动作要点和学习目标,策划多个操作性较强的裁判准则和竞赛规则。加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师资力量和质量,派遣体育工作者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了解运动项目的当地文化,有周期地邀请专家到高校进行讲座,有原则地制定教学方法,为高校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也可以在每年举行的全国或者地方大学生运动会上增加民族传统体育比赛项目,让这项体育项目成为一种赛事被广大观众和参赛者认同和熟知。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引入不仅能大大活跃学生们的运动热情,也能使这种民族文化深入人心。有效地开展各种课程,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改革,不断进步,必将会使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开花结果。

参考书目:

[1]郑应安,葛飞.普通高校体育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8(8).

[2]刘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普通高校谈论[J].安顺学院学报,2012,14(5).

[3]孟峰年.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互动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11

关键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生态保护

引言: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文化,能促进各个地区的经济变化和民族团结。鄂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所以在民族体育文化中进行开展和实施,能够促进深厚的群体和广阔的发展形势。不仅能够实现少数民族体现文化保护的积极性,还能创造民族体育中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区域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生态

少数民族体育是各个少数民族在区域发展方式上实现的,是一种特色性的体育活动,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少数民族创建的体育文化是在文化生态形式上展现的。特别在一些偏远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与多元化的民族特征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创新作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生态建设中具有较大依赖性,在自身发展中还不能体现一个独立系统。在历史发展形态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节日在发展中已经不能适应生态系统变化的文化形式,不仅活动内容比较单一,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方式都不协调,在文化生物链发展上具有较大局限性。

二、在生态视野下,推进鄂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方案

(一)自然地理位置的发展方案

在交通形式上,便利的交通能促进良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鄂西经济已经得到有效改善。但由于鄂西地区的交通形式比较复杂,经济基本还比较落后,所以相关政府就要积极支持创建交通设施[1]。在地形上看,在比较复杂的地形变化上建立体育活动比较困难,会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财力,但鄂西人们的居住环境都比较宽阔,能够建立多样的体育活动。所以在空间变化上,就要选择比较开阔的地带,建立多样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实现良好的利用效率,降低一定的建设成本,还能创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案

科学技术主要在三方面来实现,首先,对于文化程度。由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程度比较低,对科学技术的认识还不够,所以当地政府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创建积极的精神文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他们能利用文化实现科学技术的有效利用。然后,体育人才的改善。由于鄂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比较偏,经济不充足,所以体育人才的引进也比较困难。所以,就要根据该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培养,学校可以掌握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则,实现订单式培养,为每个地区都要建立相关的人才培养机制,还要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从而发挥更多的人才创造。最后,对于科学技术[2]。它不仅能推动体育项目的良好发展,还能创建更好的文化形式。特别是体育器材的有效利用,无论在质量问题上、成本还是资源、效率上都要进行实现,掌握良好的产品工艺,创造出更优秀的体育项目,不仅能够推进体育项目的传统方式,还能实现更多的文化形式。

(三)民族体育文化业的发展方案

要实现民族体育的产业化发展,首先就要利用相关的优势条件,创建具有特色的品牌。无论在农业创造、工业制造还是商业发展上,都要开展更大的市场变化,实现经济产业链接,从而利用科学技术形式发展少数民族的体育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较大需求,实现规模化的经营方式,还要在形成产业发展后,创建特色的品牌发展。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力量,创建更深的文化形式[3]。还要挖掘非遗产项目的开发和建设,为了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提供良好的保障形式,在生态环境发展下,还要在政策和资金形式上得到大量支持,开发并保护该地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从而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学校体育资源的有效利用

我国民族体育在推广形式上还存在较大问题,在校园中,无论是在中小学,还是高等教育学校,根本没有相关的活动场地,体育设施也比较少。少数民族学生对相关的体育项目认识还不够。所以针对这种情况,首先,就要改变学生的思想认识,使他们敢于接受新鲜事物,还要开设相关的体育课堂,实现体育资源的共享形式,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鄂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形势上,创造了体育文化与自然地理位置、经济变化以及社会价值具有紧密联系。当地人们在生产生活方式上,民族体育文化成为他们发展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经济力量的不断发展,鄂西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实现了丰富性的经济形式、农业生产以及多种条件的进程方式,也促进少数民族在体育文化中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石磊.湘鄂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3

[2].加大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开发力度 促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快速发展[J].世纪行,2009(11):10

[3]王平.论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以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2):130-134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12

因此, 如何寻找有效的传承途径, 建立保护长效机制是空竹运动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综合对比我国高校及其他组织机构, 我认为高校空竹教学的开展对空竹运动的传承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 高校空竹教学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 各地开展进度和广度参差不齐, 而且高校并非是拯救空竹运动的唯一力量和途径, 同样也会遇到各种现实问题, 因此应该探索更切实际的操作方法和运作方式。

1 高校空竹教学的开展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的意义

1.1 高校开展空竹教学能够形成长效的影响力, 稳定地扩大受众基础, 提高其社会影响力

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在承担民众素质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 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在各方面促进了民众知识结构的优化。对比世界其他地区的高校教育, 我国高校数量在世界高等教育院校中占绝对优势, 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更是高达600万, 大学生群体有较高的接受能力和较强的参与热情。因此, 如果能正确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在促进空竹运动的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 让广大高校师生参与进来, 不但能为空竹运动稳固地扩大受众基础, 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空竹运动的开展形成较高的社会影响力, 最大限度地提高空竹运动在民间的复兴速度, 最终形成长效的影响力。只有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一项运动才能够长期保鲜, 形成长久的生命力。

1.2 高校具备健全的训练网络, 能够开展一系列较高水平的活动, 提高空竹运动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空竹运动是一项技巧性和艺术性要求较高的民族传统体育, 长期以来, 在我国民间团体中拥有较高的认同感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因为它符合了民众的审美需求。随着近几年大众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审美能力的飞速进步, 传统的空竹表演比赛的艺术性已经越来越难以吊起大众的胃口。虽然空竹运动被纳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该活动发展至今, 相关部门并没有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对空竹运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层次进行专业性指导, 及提供充裕的训练场地及基础训练装备, 保证空竹运动的正常开展与交流。空竹运动的组织仅限于民间性、自发性组织, 开展资金和和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自筹, 大型性、经常性的活动开展比较困难。而由于空竹运动是一项非主流民族传统体育, 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专门政府机构——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并备有给予相应的重视, 总体而言对空竹运动的扶持力度不够。我国高校相对于其他组织机构, 普遍具备健全的训练网络, 能够有足够的训练场地和基础装备, 并且有诸多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水平的体育教师因此能够开展一系列较高水平的空竹运动, 提高空竹运动的艺术性和技巧性, 延续空竹运动的生命活力。

1.3 高校具有最广泛的专业人才优势, 对空竹运动的未来发展能够形成长期、有效的影响力

由于专门组织机构的缺乏和空竹民俗文化科研力量的缺失长期以来, 我国空竹运动一直依靠原始的技艺带头人的言传身受的形式进行代际传播, 空竹运动理论及动作编排技巧等对空竹运动未来发展有极大影响力的理论性工作并没有专门的人进行材料搜集、总结、研究, 由于练习地区和派别的不同而呈现出表演风格各异的局面, 始终都没有一套成体系的理论, 因此也就在现代空竹运动的推广及教学中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 限制了空竹运动的发展。我国高校一直以来在国家科研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高校科研力量一直是社会科研力量的有效支撑, 2010年国家科技奖评比中, 我国高校获奖比重高达71.5%, 因此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及科研人员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发展、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加大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投入及提高对教师及科研人员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成果的嘉奖力度, 彻底加强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推广的意识与力度, 将会加速空竹运动的发展速度及空竹运动理论及文化发展脉络的整理、推广进度。

2 空竹教学在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空竹教学在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现状

2.1.1 空竹教学在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欠缺深度和广度, 不能形成较广的影响力

根据广泛的问卷调查, 在我国广大的高校教育体系中, 空竹运动发展至今并未被列入高等学校教育课程体系, 主要因为我国空竹运动理论研究严重滞后, 并没有成体系的理论研究, 因此也不能根据理论指导进行相应的教材编写和专门课程的制定, 因此能够自主开展的院校绝对数量少, 即使是空竹文化保护较好, 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的北京地区, 也仅仅只有北京大学等几所开放性教学较强的高校, 开展形式为自主开展, 开展层次低, 多为选修, 主要为了增加学生的体育选修课程的可选择性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 并不具有广度和深度, 更谈不上空竹理论的保护性发展。

2.1.2 高校教育体系相关职能部门未给予相应的重视, 对空竹运动的高校开展不具备约束力

虽然近几年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高校在体育教学课程的制定上的权限不断扩大, 但还是受行政指令的一些影响。到目前为止, 我国高校教育体系相关部门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文件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对空竹运动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更没有考虑到将空竹运动纳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 能够积极进行开展的院校寥寥无几, 也仅仅是因为地缘关系等原因, 能够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便利资源, 作为体育选修课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出现, 因此不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更没有一个合理的考核制度, 对于高校空竹教学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并未指明发展方向和发展层次, 使其仍然处于低层次的发展状态中。

2.2 空竹教学在我国高校现阶段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 高校空竹教学缺乏统一、适用的指导教材进行教学指导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空竹教学的高校空竹教学不难发现, 空竹教学开展较好的河北、河南、北京等地区的高校并没有一本统一的、适用的指导教材, 而是各自高校根据各自的学校实际情况而有所取舍, 因此容易造成开展层次和开展水平不一的问题, 而且校际之间并未进行过任何的交流、合作, 也就更不容易形成统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深广度。

2.2.2 专业空竹教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 不能有效指导空竹教学活动的开展

由于空竹运动长期以来一直被看做是一项民间技艺, 因此在“举国体制”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 一些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并没有被列入高校教育培养专业, 主要传承者及空竹运动高手多集中于民间。因此, 当我们面对目前我国空竹运动发展遇到的问题与尴尬, 积极探寻高校发展出路时,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 专业空竹教学体育教师严重缺乏的问题, 这样就严重限制了空竹运动开展, 不能有效地为空竹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指导。

3 结语

虽然高校空竹运动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正在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 但我认为相对于其他组织机构对空竹运动的拯救力量和力度而言, 我更认同于高校空竹教学的开展能够对空竹这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具有更有探索意义和价值。但在重视高校加强空竹教学的同时, 也应该着眼于解决目前教学理论缺乏、缺乏统一性教材、校际之间交流、合作不足及专业教师培养机制缺失等现实问题。

摘要:空竹运动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长期以来在维系民族情感、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发展至今却遭遇到生存尴尬, 不仅表现在空竹生存空间不断缩小、民间影响力逐年变弱的的表层问题, 更表现在空竹生产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活动组织、管理体制及专门机构匮乏, 相应理论科研缺乏等阻碍未来空竹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深层问题。因此, 如何寻找有效的传承途径, 建立长效保护机制是空竹运动目前急切需要解决的。综合对比我国高校及其他组织机构, 我认为高校空竹教学的开展对空竹运动的传承及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具有非常积极的探索意义。

关键词:高校,空竹教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保护,探索

参考文献

[1]白杰.文化视角与非文化视角中的空竹与空竹现象[M].

[2]白洋.高等学校公共体育空竹选修课可行性研究[J].科技世界, 2012 (6) .

谈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的作用论文 篇13

关键词: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传播学;文化认同;认同危机;价值体系;话语体系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是个体对于自己所属的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具有归属感,进而能自觉获得、保持和创新所属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表现为人们使用相同的文化符号、遵循共同的文化理念、秉承共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其实质与核心就是共同体共享的意义或价值体系[1],它是维系不同群体、团体和组织的重要纽带,是实现民族认同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也是维系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或源于生产劳动,或根植于节日庆典,或附身于宗教民俗活动,以自在的形式将民族意识、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成员的生活血脉之中,自发地存在并发挥规范作用[2],作为重要的文化认同资源,牵系着广大受众的心理情感和文化归属,实践着文化认同的基本功能,所以,“理所当然,它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建构精神家园,发掘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资源”[3]。全球化浪潮使各民族的文化联系日趋紧密,其裹挟而来的文化也冲击、推动着我国社会的文化变迁,并对各民族的文化观念、文化审美方式、文化行为和文化语境等方面提出了尖锐的挑战。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其内涵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相伴而生,共同塑造着复杂的文化现象,使不同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成为重要议题。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凝结的过程,也是纵向和横向不断传播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离开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及认同便无从实现。体育的全球化发展,同样昭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信息化的今天,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失范问题将浓缩为形态各异的镜像在媒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传媒也日益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的动态表征,是现代社会中人们再现和建构体育文化身份的主要途径与资源,悄然改变着人们的体育文化认同建构方式。基于我国对文化转型与文化建构的社会现实,本研究将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置于传播学理论框架下,在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播学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传播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互动关系视角考察了其文化认同问题,系统分析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失范的症因,探寻面向未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发展战略,将摆脱以往大多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相关理论研究的思路,更具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意义。

1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认真查阅相关“传播学”“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文化认同”方面的著作28部,并在中国知网(CNKI)中,进行期刊的检索,其中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关键词,共检索到从至今发表的148篇研究论文,其中核心期刊46篇;以“民族传统体育”和“文化”为关键词,检索到至今发表的79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32篇;另外将“传播学”和“体育文化”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索到从至51篇文章,其中核心期刊23篇,相关文献资料为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参考,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共参考了7部学术著作和13篇学术论文。

2传播学视域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表征

2.1传播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体的有效实现

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指出:“传播是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证的手段。”[4]从这个角度可以认为,传播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的实现,或者说传播成为社会关系得以实现的机制。在西方传播学中“communication”通常被翻译为“传播”,这其中不仅包含了“传出、播开”的意思,而且还具有“交流、交往、沟通、流传”等方面的意思。基于此,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传播就是文化的实现[5]。由于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以及这一体系的现实化”[5]。其中,“抽象出来”和“现实化”表明了传播是文化的本质,也阐明了文化的二维结构特征即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其深层结构意蕴着本民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心理状态,映射出图腾崇拜、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等精神价值,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核心与精髓。表层结构是民族传统体育的外显形态,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表现为身体活动同一性的规则、复杂的程序、怪异的服装和器皿等,并呈现出口头传统、表现艺术、运动形式、民俗礼仪、乡土游戏、节日庆典等多种表现形态。也正是基于传播过程中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和深层结构的整体解读,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性”“民族性”“民间性”“生态性”“生活性”“娱乐性”“竞技性”等成为对其特征界定的话语表征。同时,基于文化的传播特性,可以认为传播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必要前提;但从传播学视域分析,文化传播的介质离不开符号系统,是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相统一的信息,同时也是符号和意义相统一的象征符体系,人类社会正是通过象征符体系,保存和传达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和继承着社会文化[1]。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传播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外显的文化符号(动作、手势、姿态、规则、服装、器皿等)与内隐符号(民族特点、伦理道理、意识、情感等)的融合,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相统一,符号和意义相统一而构成的具有继承性和保护价值的象征符体系,并从整体上统合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表达和深层结构诉求。从传播学角度讲,任何传播着的传统文化都是现实的,否则即为已经僵死或湮没的“死文化”,可以说,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现象,千百年来,在其传播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演绎、变迁、融合、创新,以姿态各异的形式附着于可见、可感的各种文化载体,并与现实生活相互交融,在各自的文化空间内,以鲜明的文化个性,予民族传统体育以生命力表达;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问题的研究,应基于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体性进行思考,并结合现实背景予以考察,结合其传播的当下维度,综合考虑影响其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形式、文化内容、传播环境和传播对象等诸多要素才更具现实理性。当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死文化”,如我国的蹴鞠、捶丸、投壶、苗族的穿花衣裙赛跑、打花棍、土家族的撒尔嗬、板凳龙等文化现象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致因分析,也有助于我们从侧面更加清晰的了解文化传播过程的症结,为当今的体育文化认同选择与重构提供参考。

2.2传播影响着受众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意义的解读

上一篇:2OO9年爱国卫生工作规划下一篇:职场中最好的英语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