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一经济论文(精选5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所调整。而高一化学作为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阶段,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做好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将有助于后期高中化学的高效教学。

第一篇:高一经济论文

高一英语衔接教学探究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一,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英语新课标教材中的词汇量剧增,语法难度增大,老师几乎完全用英语授课,面对这种突变,学生感到不知所措。而且学生英语水平相差较大,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班级,原来所学的英语语音、语调也有所差异,很难适应高一英语的学习。高一处于初中向高中过渡阶段,易造成两极分化,怎样才能使学生顺利完成从初中向高中英语的过渡呢?我认为高一英语老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教授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英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学英语。高一仍处于英语入门阶段,有资料显示,高一学生英语成绩分化的原因之一是学习方法与新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高一学生一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学生往往死记单词,听完课做完作业了事,头脑中没 有“学会了什么”的意识,没有学习效率的观念,学习方法单一,加之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越学越困难,以致最终丧失信心……因此,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学会做笔记,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听课是学习的中心环节。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的策略外,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听什么、怎么听、思考什么。要求学生不局限于听懂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更以听审题方法及探索思路的过程为主;注意教师语言的弦外之音,体会教师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做到心领神会,潜移默化。

笔记是听课的辅助手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提出记笔记的要求并进行指导,指导学生将听到的内容加以思考整理,提纲挈领地记,更好地领会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学习教师的示范项目并注意模仿;要求学生课后全面系统地整理笔记,将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感受作笔录、圈注,提高悟性;要求学生将作业中的疑问、反思、心得进行记录,以便总结与提高。同时,教师要坚持检查与督促,使学生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高一英语课的教学质量与效果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语言点,而是是否注重了上课的艺术。高一英语难度比初中增大了许多,若还能使学生像初一时那样喜欢英语,教学效果就一定会很好。高一学生不同于初中学生,他们更有自学能力,一旦入门,其效果就会远远超出老师的讲解。

(一)做好每节课前准备工作。

一节课的开头如同给一首歌定调一样,可以决定课堂节奏及教学效果。我利用每节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做值日报告,保证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展示风采,内容是关于熟悉的日常生活,题目由自己任意选定。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会认真构思、別出心裁,课前反复练习,这样可以调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营造一种学英语的氛围,在心情愉快的气氛中开始学习。

(二)读透教材,精心设计教法。

每一单元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各单元的特点,勤于思考,用心设计,尽力使各课的教学方法各异,增加学生的新鲜感,调动学英语的积极性,如每一单元的welcome这一环节的话题,大多比较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如friendship,music等,可以让学生先谈各自的观点与看法,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最后老师小结。

在学生熟悉了阅读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讲解语言要点并进行必要的语法归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课文。初三复习阶段,老师侧重用英语讲题,用汉语讲课,高一开始用英语授课,学生很难适应,所以,要用简单、切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英语讲课,逐渐使学生适应。

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一方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思维领域里的劳动者和收获者。训练、测试,尤其是考试,要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复习功课的方法,了解评分标准,事先采取措施避免低分的出现,力争全班都得高分,让他们感到有所收获,学习的积极性才会调动,心理负担才会减轻,主动性和独立性才能增强。另一方面,可精心设计一些挫折,提供学生在知识上和思维上暴露缺陷、暴露弱点的机会,借此教育他们认识到发现自己的问题是好事,从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发现了问题及时解决、努力解决,那么出现的问题越多,就越能提高,越能进步;走过的曲折越多,经受的磨难越多,人的本领就越大。这样的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上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或考试)中,无论题的难度如何,都能镇定自若,信心十足,正常发挥。

总之,高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顺利完成高二、高三的英语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教师要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努力创新教法,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适应高一英语学习,顺利完成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作者:张云端

第二篇:高一历史教学整合探究

高一历史课程教学内容多、跳跃性强,同时要面临学生文理分科、课时少等问题的困扰。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摆在每一位高一历史任课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对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我们认为进行教学整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

教学整合是指改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原来那种按照教材编写的体例和顺序进行一章一节教学的方式,主要是对教材的内容、对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呈现顺序、对教学的目标进行重新组合,使之更适合教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学生自己的学习实际。

教学整合的最终目的就是以最少的时间精力消耗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资源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环节进行优化和整合。

现在我以《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节为例,探讨历史教材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优化和整合,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第一步:目标的优化和整合

把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失败作为一个整体讲解,八国联军侵华作为其中一部分,而把《辛丑条约》安排在下一节,从而达到教材内容的整合。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总结认识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整理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认识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多角度评价义和团运动,使知识与技能相结合。

用阅读法来概括义和团运动的基本概况,师生用谈话法理清义和团与清政府的关系。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点,比较戊戌变法与义和团的不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的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做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问、讨论相结合,使过程与方法整合。

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的互动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从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使学生进一步产生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斗争任务。寓情于理,使学生既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又受到唯物史观的教育,使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整合。

第二步: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整合

1.课前布置:结合预习提纲阅读教材,掌握基本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查找“义和团运动的揭帖”,为评价义和团及其“扶清灭洋”的口号做准备,充分利用了图书馆及信息技术,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资料,学会学习。

2.导入新课,出示图片:梵蒂冈“封圣”:2000年月10月1日梵蒂冈教廷把曾经在中国犯下丑恶罪行的一些外国传教士及其追随者册封为“圣人”,中国外交部10月1日发表声明,对梵蒂冈10月1日举行的“封圣”仪式,表达了极大愤慨和强烈抗议。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同时又增强了学生振兴民族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3.讲授新课:让学生依照提纲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过程、八国联军侵华概况。既体现了教材的中心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知识不清的由师生共同补充完整。教师强调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从而体现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做到学生自己能做的自己做,教师起引导的作用,使新课学习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实现最优化。

4.新课小结:结合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来看帝国主义利用宗教对中国侵略,中国人民反教会的斗争,实际上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斗争,以此认识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做到知识与技能相统一。

5.知识检测: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有什么异同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都处在同一背景下,出发点都是为了民族的救亡图存,但却没能走到一起,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实现知识与技能的结合。

6.研究性课题:史学界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观点不一,谈谈你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什么?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三步:板书设计的优化和整合

通过结构性板书设计,使学生理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脉络及结果。做到知识的结构化、形象化。

通过这样的整合,充分开发了历史课程资源,在教学程序中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的优化和整合,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整合的效果,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还采取了如下的策略:

第一,深挖教材,将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教材有意识地留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教师通过补充大量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第二,根据高一历史教学的内容来选择研究的课题。

历史事件评价课题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新文化运动、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关系、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与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历史人物课题有:洪秀全、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张学良等。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的历史读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学生也可以根据主课题的内容,联系自己的爱好、兴趣和能力,提出子课题,并在课前五分钟活动中进行展示。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获得了与这一专题相关的诸多知识,并逐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第三,根据热点问题和乡土历史设计课题,让学生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

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历史学习,从历史规律的层面上客观地、深层次地认清现实问题,揭示历史规律。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我设计了以下课题:陈水扁与他的“台独”梦、达赖喇嘛与他的“藏独”梦、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问题、中美关系问题、巴以问题、印巴克什米尔问题等。其次,在乡土历史研究上,设计的参考课题有:抗日战争中的大青山游击队的形成及作用、从本市街道名称(或居民服饰、家居等)的变化看家乡的变化、呼和浩特革命史(如“9·19绥远方式”)。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史料。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做出结论,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三、总结与思考

教学整合模式的一个亮点在于教师真正成为课程的设计者,他们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有意义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枯燥的对教材照本宣科。通过教学整合,教师可以将思维技能和协作技能融入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中,而不是单纯地教授这些技能本身,于是课堂教学和学习活动实质上成为思维技能、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多元智能等学习载体。同时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学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各项能力,而不是学科内容的单纯叠加。

在高一历史新课程改革全面进行之际,历史教师所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改变传统的以传授式、记忆式为主的学习习惯,还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校教学实际和学生学习特点,适时改变并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手段,充分地利用历史教材资源,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有效地进行教学整合,把高一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作者:宫艳丽

第三篇: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无论是教学思路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所调整。而高一化学作为初中与高中教学的衔接阶段,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阶段,因此,做好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将有助于后期高中化学的高效教学。

关键词: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研究分析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8.074

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阶段的学习有着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上,引导学生从定性思维向定量思维转变,实现简单逻辑思维向综合复杂逻辑思维转变。因此高一化学教学被认为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化学基础框架建立及化学课程学习兴趣激发的重要阶段。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做好高一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重点在于准确把握高中化学教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差异,在把握差异的基础上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让高中化学教学更具针对性。

一、高一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差别

其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学目标上的差异。初中化学更多地带有启蒙性质,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元素。教学目标更多地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的化学元素、化学原理,熟悉基本的化学仪器使用规范,能操作简单的实验。化学与生活关联较大。而高中化学则是义务教育基础上的高层次基础性教育,高中化学教学要求学生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学习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能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并且具备化学探索与实验创新的精神,真正做到化学学习的学以致用。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后者要求更高。其二知识体系方面的差异。初中化学教学的着眼点是学科内容与生活的关联,引导学生对日常化学现象进行探究,以化学实验的手段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初中化学知识体系较为松散,缺乏系统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明显的感性色彩。而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是实验,建构在实验探索基础上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其基本思路是生活实际到化学实验再到化学原理再到化学规律的把握,最后到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其三是教材内容编写的差异。前面提到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而高中化学侧重定量分析。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特点编写教材,使得两者在教材内容编写上也存在差异。初中化学侧重形象思维,要求从直观熟悉的场景出发,引入简单实验引出化学定理的学习,让学生熟悉化学现象。而高中化学教材编写往往通过抽象及理想化的化学模型建构化学概念与规律,其不同于初中教材的活泼性,较高可读性。教材内容理解起来难度更大,在内容设置上层次性更高。正是基于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既存差异,做好高一化学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探讨十分必要。

二、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一)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关注学生兴趣点

高一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激发。而兴趣的激发在课堂中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逐步引导下自觉进入化学知识的学习探索中。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将热门的社会话题酒驾联系起来,让学生思考警察是如何界定酒驾行为的。然后图片或者视频展示查酒驾,让学生思考警察检测酒驾的东西是什么,其中蕴含着怎样的化学原理。引入氧化反应的学习。通过源于生活的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认识到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从而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凸显教学重难点

高一阶段的化学学习一般被认为是高中化学入门学习的关键阶段,如果是单纯的理论讲解,学生在复杂抽象理论知识接受方面往往处于劣势,而如何做好这些枯燥抽象问题的形象化呈现,多媒体技术必不可少。通过生动的画面及丰富的图文资料,刺激学生感官,并且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也实现了教学重难点的教学攻破。一些无法演示的化学原理也可以借助教学视频课件进行动态呈现。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大,这也是该部分教学的关键,引入多媒体动画,一个是钠原子和氯离子结构呈现,动画演示其电子转移的过程,一个是电子得失和化合價关系的跷跷板演示,这样两个形象生动的视频让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生动呈现出来。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实际并且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三)关注课后习题的训练,打好学习的基础

在课堂学习后,学生真正的理解把握往往需要课后的延伸训练。因此要想做好高一化学教学,必须将课内学习与课外练习补充结合起来。课后习题训练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不同题型,通过有效训练达到思维拓展与运用提升的目的。而练习也能很好地反馈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后期教学调整的有效依据。新课程改革,教辅图书增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在题型设置上甚至有超纲的嫌疑。优化习题,合理选择才是最重要的。例如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教师在习题设置选择上必须把握好度,重点是化合价的升降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了解其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如果不加筛选地融入电子守恒计算等内容,加大难度教学效果不理想。在习题的设置上应侧重启发引导,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通过课后习题的有效训练,打好高中化学学习基础。

三、结语

新课改背景下高一化学教学面临着很多的转变,这些都是教学关注的点,思考的点。高一化学作为初中与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阶段,是兴趣激发及基础奠定的关键教学阶段,因此做好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后期化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文在总结归纳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教学差异的基础上,从兴趣激发、课堂教学方式优化及课后补充三个方面明确了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思路,将对高中化学起到有效指导。

参考文献:

[1] 孙海燕.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4):35.

[2] 董丹玲.新课程背景下高一化学有效教学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2):57-59.

作者:陈军

第四篇:高一学生学习物理障碍浅析

摘 要:高一学生普遍觉得物理难学,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帮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物理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认真研究初高中物理教材和高一新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情况,使高一学生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关键词:物理;障碍;思维能力;学习兴趣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只涉及一般物理常识,只要求学生识记简单的物理概念和公式的应用。高中物理教材在系统性、抽象性和应用性上都有很大的跨越,这给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识新知识能力产生了一定障碍。为了帮助学生消除障碍,许多专家和学者专就学习障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现就针对高一学生学习物理时产生的障碍进行探讨。

一、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差异分析

高中物理教材与初中物理教材相比存在的差异可以归纳为:“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标量到矢量。”初中物理教材简单易懂,运用的数学知识是简单的四则运算。高中物理每节的内容比较多,篇幅也较长,学生难以理解。

二、高一学生学习中的障碍浅析

1.众所周知,初中物理研究力学问题时,只涉及了力、重力、摩擦力的简单常识。但进入高中以后,就要对较抽象的弹力、摩擦力进行全面的学习,还要进行受力分析、平衡力等容易混淆的概念,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学习障碍的原因。

2.在能力要求上,初中阶段以常识介绍、说明为主要学习内容;进入高一后,在学习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时,就体现了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这对高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

3.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上,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时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在高一,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记忆,更要重视对知识的理解,这些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三、如何帮助高一学生跨过学习障碍

1.高一物理教师要注意新旧知识的更新

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学生学习过哪些知识,再结合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另外,教师应把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在文字表述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使学生容易吸收。

2.帮助高一学生克服学习思维障碍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旧的教学观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塑造学生,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从事实和实验出发重复前人的探究过程,观察物理现象、掌握分析方法、主动积极地思考和建立起全新的物理概念。

(2)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生对物理课缺乏兴趣,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陈旧呆板及思维上存在障碍。要消除思维上的障碍就要改变教学方法,采用自学、交流等以学生活动为主的多种手段,构建“自主、协作、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3.利用常识巩固基础知识

利用常识讲授基础知识,充分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还不够,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时候,受理解和认识能力的限制,总有从片面到全面,在掌握时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误解,这就需要反复练习来加以巩固基础知识。

4.加强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物理学习重在理解,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而学生不经过独立思考,就不可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在高一阶段不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而且还要独立钻研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地给予学生自己思考、讨论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高一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指导学生自主预习教材,让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学会抓住本节重点,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预习物理教材不能一扫而过,对重要概念和规律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记忆,养成遇到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5.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好发挥才智的舞台,给学生留出表演的空间,并给予指导和帮助。其次,教师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最后,教师要严于律己,勤于进取。

总之,对于高一物理教师来说,要掌握初、高中物理中衔接和过渡的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其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陈志伟.高一学生物理学习障碍及对策.教育革新,2007(07).

编辑 谢尾合

作者:胡万强

第五篇:高一物理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 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介绍了高一物理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高、初中衔接 高一物理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一年级的教学对象是长期被“喂着吃”的刚刚从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尚处于低级阶段,在初中,他们往往以完成作业为主,不习惯看书,不会记笔记,不善于总结,不善于观察和解释现象,不善于动手实验等。学习方法上的不适应,使学生在学习中处处遇“红灯”。因此,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是当务之急。我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高一物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方面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强教材阅读

物理教材既是学生学习物理的根据,又是获得物理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尽快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教材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阅读教材绝不同于看小说。教材中既有物理过程、物理现象的描述,又有对物理现象的分析和概括;既有定性描述,又有定量推导;表达方式上,既有文字,又有公式和插图等。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阅读的:(1)课前预读。对教材的某些内容可布置让学生预读,教师提出预读提纲,要求学生记下要点,以明确听课目的(注意,对可建立悬念的内容不宜预读)。(2)课堂精读。课堂上老师在精讲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重点段落,逐字逐句地分析其含义,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3)课后通读。心理学理论告知我们:知识的遗忘率最高的时间是初掌握知识那一段。因此,要及时指导学生课后通读教材,对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十分重要。(4)系统阅读。在教材每章结束后或期中、期末复习时,必须指导学生系统阅读,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用列表法或结构图等形式处理教材中的概念、规律和知识要点,从而达到深化知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增强课堂意识

老师的作用是导航开窍,听讲是学生的头等知识来源,轻视课堂听讲,就是在浪费时间。教育学生尊重老师的劳动。首先要求学生做到:(1)有寄希望于课堂的愿望;(2)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即: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和精神准备;(3)上课后,立即进入学习状态,谨防走神,听不懂时做个记号,继续听,不钻牛角尖,相信科学,尊重事实,是学生应有的修养;(4)智商较高的同学,听课要有超前意识,不能只满足于跟着老师走,而要力争通过自己的思维,悟出其中道理。其次,训练学生课堂记笔记的习惯,笔记的内容主要有:(1)板书。因板书言简意赅,并可体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2)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增、删、改);(3)听课中的疑点;(4)不宜板书但又比较关键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听课时思想集中,手脑并用,又是一种能力的训练,更是复习时与教材配合的重要依据,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而且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记笔记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特别在学生还不自觉、不习惯的初期,更要来点“强制”措施。例如:在课堂上不定期地有意识地提问,以检查听课效果,平时不定期地检查笔记,并将检查结果与学生成绩挂钩,以帮助他们养成习惯,从中尝到甜头,进而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

同时,立足于用物理学科本身魅力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无疑对增强课堂意识起到促进作用。

三、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实验,不仅是为了学习物理知识,它本身就是物理知识。观察实验,可使学生丰富感性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是让学生(主体)与物理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最好环境。在教学中,实验能力的培养一般很少被忽视,但观察能力的培养往往不被重视。我仅就培养观察能力方面谈几点体会。(1)课堂观察演示实验。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所谓充分观察,就是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2)课外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培养学生平时善于多观察自然现象和身边事物的习惯。启发他们练习应用物理规律解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生活中的物理问题,使“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例如:在乘火车旅行时,只要稍加留心观察,就可以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许许多多物理问题。如:火车启动前,总要向后倒一下,是为了分别克服每节车厢的静摩擦,以降低启动的难度;路旁的树木、房屋向后倒,这是由于人们总是习惯以自己为参照物;在平稳行驶的车厢里竖直向上跳起后,仍落回原地,是由于惯性,即由于人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力,仍以原来的速度与车同行;铁道转弯处外高内低,目的在于提供火车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等等,都是物理问题。可见,人们就生活在物理世界中,每时每刻都在和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打交道。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定能从中挖掘提炼出妙趣横生的事例来。这样,不知不觉就巩固了已学知识,而且充实了闲暇空余。

四、教会复习方法

学生平时所学知识都是些被分割的、零碎的知识片断。非常容易被遗忘,而且新课教学,不宜也不可能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得十分透彻和全面。只有通过复习,才有可能把知识拓宽和加深,才有可能对已学知识达到深刻理解的程度。因此,复习的过程,绝不是简单的原课程的重复,而是拾遗补缺,寻找知识内在联系的过程,是在较大范围内贯穿知识的过程,是强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而且复习有更积极的意义——温故而知新。因此,教会学生复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正确划分,抓教材内容的轮廓梗概和列表对比,自编复习提纲,归纳出知识要点,找出主线,并指导学生对难点、重点和关键问题作进一步讨论;熟记公式、定理,并弄清其来龙去脉。但必须注意,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只是在初期教师可适当示范。如:力学第二章结束后,我便围绕着运动学和动力学的主线——运动的因果关系,指导学生,提纲挈领,逐个分析各种运动的规律及其原因。通过老师指导下的复习,不仅使学生理顺教材脉络,建立整体认识,掌握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学会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复习。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解题进行复习。具体做法是,在做基本训练的基础上,可选一些综合性的、具有针对性的典型例题示范,通过例题渗透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复推敲题意,细心观察已知和未知,留心挖掘出字里行间的隐含条件,还要注意排除一些多余条件,切不可匆匆动手乱套公式或企图投机取巧。要养成做完题进行总结的良好习惯,想一想,这道题在知识上属于哪一类?解题的思路、方法、过程如何?争取每做一题都有新的启发,这样既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规律,又可拓宽解题思路,提高灵活应变能力,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目的。

万事开头难,要从头抓起。帮助学生在知识和学习能力上尽快“接轨”,对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最佳的外界条件,真正让学生经历求知过程,学会求知方法,即通过起始年级的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物理,而且要教会学生“会学”物理。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张民生.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张熊飞.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M].两安:陕两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黄辉锰

上一篇:干部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财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