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精选11篇)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1

科研和教学一直是摆在中国高等教育面前的两大抉择。近年来,随着科研能力越来越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科研和教学的平衡问题受到了学者与社会的密切关注和广泛讨论,科研能力对教学能力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由于高校的职能和性质的特殊性,决定了很多教师在不仅仅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许多的科研任务。在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所带来的双重挑战下,如何正确摆正位置,平衡好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能力,是每个高校教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科研能力的内含

科研能力,也称为创新能力,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科研意识,是指对从事科研研究的一种渴求,潜心钻研和寻找科研课题的探求欲。科研方法,是指对科学缜密的研究的方式方法,例如选题、查找资料、可行性调查、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数学模型统计处理、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等具体方法和经验。科研精神,是指在科研过程中面对科研压力和科研难题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刻苦钻研等精神动力。强烈的科研意识、合理的科研方法和崇高的科研精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二、科研能力的意义

第一,科研工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推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猛发展。但在高职院校高速发展的环境下,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有先进而科学的高等教育理论和科研实践来指导,因此高速发展中的高职院校急需科研工作的展开扩大。

第二,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教师专业的发展与科研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科研能力是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促使着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教师专业精神的丰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自我专业特色的形成。

第三,科研工作是中外合作共同交流进步的需要。科研工作是吸收国外先进知识,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形象的需要。第四,科研工作是高校职能的体现。

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存在于社会的三个职能,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高等院校,如何培养人才,如何使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通过科研来进行探讨和补充。通过基础的理论研究,把握事物的发展基础,促进教育质量深度的提升;通过灵活的应用型研究,促进科研向着科技成果转化,化解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而提高学生、服务社会。

三、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在当代,科研能力已逐渐成为高校教师素质和价值评价的一大标准,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活跃,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高校教师如何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呢?高校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第一,摆正位置,树立正确的科研服务于教学的思想

目前有一种偏见,认为地方院校应该以培养本科生为主要目的,首要是教学,副业是科研,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问题。部分教师也抱着这样的想法。这种偏见必须加以纠正,要明确,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要在确立教学工作为中心地位的同时,认识到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科研才能。没有科研活动,老师便失去了对科学前沿动态的掌握,呆板的传授知识,这终将被时代所淘汰。教师要明晰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重视科研,联系实际,以此来提高自身素质,这是对教师工作的必然要求。

在科研活动中,要牢固树立科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要依靠教学需要开展科研工作,设计和实施学科教学改革,对学生应用技能、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综合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要明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的展开科研活动,为学生和地方的发展服务。

第二,以科研成果提升教学环节的先进性

教师在进行与专业相关的研究中,加深对所教学的学科的理解,获取先进的科学知识。教师是对教材内容的修改与补充的执行人,不能害怕权威,故步自封,要有先进的见解。教材观点要与时俱进,新知识要及时的补充到内容中,以此促进学生对学科先进性的研究,培养学生先进的解决思想。

高校教师要将教学内容相关的中外前沿研究,特别是自己的学术思想融到教学中,只有有过科研经验的教师才能将知识讲的更生动,将其研究的感悟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发挥主动性,进行专业研究和科研交流活动,关注研究前沿发展,并将新知识与教学内容相融合。此外,教师应多展开讲座式的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重视指导毕业论文,提高学生自主研究能力

毕业论文是教育阶段的一项重点工作,这一环节充分检验了学生学习的成果。同理,毕业论文指导则是教学环节的重点,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检验教学成果。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一个查找文献,掌握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教师应严谨负责的对待教学环节的最后一个阶段,要指导写作,更要引导研究。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术研究能力,以科学的思想指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将教师与学生结合起来进行,使教师结合自己的科学研究对学生论文进行指导;允许部分能力优秀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这有益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学生的研究也会启发教师,促进教学的改进。

四、总结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2

90年代以来, 我国出现了一批以重点大学的科技和智力为依托, 充满活力、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高技术股份制企业集团, 它们依托大学的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已逐步确立起自身的品牌实力并形成了一定的校企关系模式, 如北大方正、清华同方、东大东软等企业, 无论是其产品还是服务都具有很好的公众认知度。

近几年来, 一些高校上市公司业绩亏损或盈利大幅下滑, 原因是这些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科研体制、人力资源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致使这些公司在科技实力、产品竞争力、融资渠道等方面遇到困难, 从而高校企业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方面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这些重点大学拥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实验室, 承担较多的国家科技项目, 每年都有不少科研成果问世, 在国内外一流刊物上公开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 但是高校企业是否成功地将这些科研成果成功地实现了产业化呢?高校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可以通过高校企业的赢利能力和高校的科研能力之间的关系来反映。

本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中的主成分分析法, 分别将描述各公司赢利能力和高校科研能力的4个指标压缩成两个综合指标 (称为主成分) , 这两个主成分保留了原始四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在指标压缩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各公司的赢利能力和高校科研能力的差异, 最后得到各公司赢利能力和高校科技实力的综合得分并对两者作了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二者呈很弱的相关性。

2 研究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为了达到对四个指标降维的目的, 我们使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是一种通过降维技术把多个指标约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统计分析方法, 这些称为主成分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出原始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步骤如下:

设有n个样本, p个指标, 则数据矩阵为X= (Xij) :n×p, 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的第j个指标。

(1) 对指标作标准化处理, 即令:Xij*=Xij-XjSj, 其中Xj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均值, Sj为第j个指标的样本标准差, j=1, … , p;i=1, …, n .指标X1, …, Xp经标准化后记为X*1, …, Xp*.

(2) 求出X*1, …, X*p的协方差矩阵, 也就是X*1, …, X*p的相关矩阵R.

(3) 求R的特征值及相应的一组正交单位特征向量。

(4) 计算累计贡献率, 确定主成分个数, 使累计贡献率达到一个较高的百分比, 给出所使用主成分的符合实际意义的解释。

(5) 计算n个样本的主成分得分, 然后根据得分对各样本的综合得分作比较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样本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的样本数据来自深、沪两市证券交易所28家高校上市公司2007年的年报资料, 赢利能力比率主要有:净资产收益率x1 (净利润/年末净资产) 、资产净利率x2 (净利润/总资产) 、资本收益率x3 (净利润/所有者权益) 、销售净利率x4 (净利润/销售收入) 。

反映高校科研实力的指标数据来自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在网站公布的2007年的资料 (http://www.cutech.edu.cn/cn/index.htm) , 可以通过下面几个指标来反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数量 (项) y1、国家基金会创新研究群体高校获资助次数 (次) y2、高校专利授权数量 (项) y3、发表学术论文数量 (篇) y4。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3.2 企业赢利能力主成分分析

由于反映企业赢利情况的指标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关系, 从而较难对企业的赢利能力作出正确判断, 故需要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将数据标准化处理, 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用SPSS for Windows的Factor过程主成分分析法, 得到由原始变量x1、x2、x3、x4组合而成的主成分, 其相关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贡献率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 当主成分个数为2时, 累计贡献率已经达到88.322%, 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或等于85%的原则, 主成分个数取两个即可。第一主成分包括资产净利率 (x2) 、销售净利率 (x4) , 反映了企业的生产经营业务获利能力;第二主成分包括净资产收益率 (x1) 、资本收益率 (x3) , 反映了企业的资产获利能力。由统计分析所产生的新变量W1、W2, 得出各企业赢利能力的综合得分, W1、W2、W的具体得分如表4所示。

3.3 高校科研能力主成分分析

用同样方法, 可以得到由原始变量y1、y2、y3、y4组合而成的主成分, 其相关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及其贡献率如表3所示。

由上表可知, 当主成分个数为2时, 累计贡献率已经有了93.375%, 所以主成分个数取两个即可, 则对应的主成分为:第一主成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励项目的数量 (y1) 、高校专利授权数量 (y3) 、发表学术论文数量 (y4) , 反映了高校自身科研成果的研发能力;第二主成分包括国家基金会创新研究群体高校获资助次数 (y2) , 反映了高校受到国家奖励的程度, 从另一个层面反映了高校的科研能力。

由统计分析所产生的新变量F1、F2, 得出各企业科研实力的综合得分, F1、F2、F的具体得分如表4所示。

续上表

3.4 相关分析

应用相关分析研究企业的赢利能力W与高校科研实力F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经分析得到在显著性水平为0.025的情况下, WF的相关系数为0.1043, 表明企业的赢利能力与高校的科研能力的相关关系不显著。

4 结论

通过对所选企业赢利能力与高校的科研实力的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高校企业的赢利能力与高校的科研实力呈低度相关关系, 即高校的科研实力对高校企业的赢利能力会产生影响, 并且科研实力越强的高校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越高, 但是这种影响很微弱。因此, 高校上市公司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并没有很好地完成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高校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较低, 是由于这些企业具有独特的高校背景, 这些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科研体制、人力资源量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致使这些公司在科技实力、产品竞争力、融资渠道等方面遇到困难。在高校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 上市公司只有逐步完善治理结构, 优化股权结构, 才能促进高校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高校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摘要:通过分析高校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以及高校科研实力之间的关系, 发现二者之间相关关系很小, 即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上市公司的赢利能力和成长性并不是很高, 说明高校企业在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没有起到应该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上市公司,赢利能力,高校科研实力,科研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1]卫海英.SPSS10.0 for Windows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0.

[2]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李宝仁, 王振蓉.我国上市公司赢利能力与资本结构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3 (4) :150-153.

[4]马志涛.培养高校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促进高校产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5 (11) :121-123.

[5]陈永玲.关于高校企业重新定位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15) :259-260.

[6]王华莹, 罗嗣红.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0 (7) :50-51.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3

关键词 慕课;高校英语;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36-02

1 慕课的概念和认识

慕课,是英文“MOOCs”的中文名,其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本意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具有四方面的显著特征。

第一是大规模。注册慕课的学生的数量常常多达数千、数万甚至达到数十万,学习者的身份也是多样的,他们有的是教育工作者,有的是商人,有的是研究人员,还有的人只是因为对互联网文化感兴趣而选择了慕课。慕课的大规模不仅仅体现在学习者数量庞大上,还体现在教师成为慕课的主要参与者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参与慕课的教师数量在不断增加。

第二是开放。慕课突破了时间、地域的限制,任何人只要会使用网络,有着学习的意愿,都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

第三是在线。慕课是以在线教育形式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计算机互联网、手机无线网络是学习者学习的方式。慕课平台不仅会被打造成各个学校对外的教学平台,而且会成为对内的教学工具。

第四是课程。慕课遵循大众化的教育理念,让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学习者都有机会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原先只能在大学课堂中学到的东西现在向任何人开放。慕课每周都会开展研讨话题、在线视频、实时研讨等,可以将学生的收获与感受及时反馈,学生在这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和技能,还能成为全民大学习的参与者。

2 慕课对高校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挑战

教师学习知识的能力面临挑战 评判英语教师综合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学生是否喜欢英语,在上课的过程中是否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教师要想学生喜欢英语课,就需要有着专业的英语学科知识,接受过教育学知识的系统训练,对心理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去,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只有教师有着一桶水的知识容量,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的知识。

教师传播知识的能力面临挑战 教师能否顺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两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方面是教师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这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即使掌握的教学方法再先进,也无法有效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如果教师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但是传播知识的能力有所欠缺,那么也无法将知识传递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45分钟的课堂上将知识一股脑地教给学生,而慕课的视频课程基于人的认知有效性,将45分钟细化切分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在10分钟以内只针对某一个主题、知识点进行讲述,解决某一个问题,这样大大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低着头对着计算机屏幕讲课,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慕课是以PPT、手写板、微视频和微音频作为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以测验的形式将这些内容播放出来,只有当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教师才进行下一阶段的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师手中,使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

教师创新知识的能力面临挑战 慕课的风靡全球引发了高校英语教师的危机意识,部分教师投入慕课建设中。慕课背景下教师仅具有良好的学习知识能力和传播知识的能力是不够的,创新知识的能力成为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随着慕课理论的日益完善,社会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将会有更高的要求,高校之间的竞争由教育模式转变为教学内容,这是科技进步和发展的必然规律。教师创新知识的能力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高校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研究氛围。从教师个体来说,教师要注意观察生活,不断总结自身的个人知识和经验,及时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自觉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从高校来说,高校要通过讨论、观摩等有效方式加强教师间的沟通和交流,积极为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教龄的教师创建交流的平台和渠道,实现协同创新。

3 教师应对慕课冲击的策略

增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慕课的教学模式体现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服务理念,高校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将过多的精力都放到科研上,备课时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制作成电子文档,照本宣科地讲给学生,要努力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营造温馨、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受到学生欢迎的课程才是好的课程,衡量一个英语教师是否优秀,不仅要看教师是否认为该教师优秀,还要看学生是否喜欢他。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是受学生爱戴和同事尊敬的。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英语教师,就要构建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采取多种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工作中,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师的评价体系也相应发生改变,传统的定性评价标准已不适应高校教师的发展,无法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定量评价成为评价体系的潮流。

尽管高校评价体系不断完善,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是评价体系标准不完善。评价体系标准中对于教师奖项、文章、经费、课时等容易获取数据的标准有着明确的规定,对于道德标准、服务意识、协作观念、创新能力等难以量化的标准逐渐取消,这点就使得对于教师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

二是目前高校的评价方法以教师自评为主,缺少来自社会、同行、学生的广泛参与,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形同虚设。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教师考核评价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师考核机制照搬企业或机关的管理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作为知识型人才的特殊性。教育教学的关键是质量,提高质量是教学改革的前提,同时还要考虑对于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其他问题适当增加灵活性,增强教学效果,给予师生发挥特长的广阔空间,形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生动场面。

面对慕课的迅速发展,高校要完善教师考核制度,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坚持民主、公正、客观性原则;坚持重实绩、讲实效原则,建立以师德、能力、业绩、贡献为核心,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要关注教师的成长,努力为教师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要求教师学习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计算机网络与英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的书籍,定期检查教师的学习情况。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钻研教学教法,在教学上取得成果的教师予以嘉奖;对于教师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学校可以调整岗位,或者安排其离岗接受必要的培训后调整岗位。

4 结语

以慕课为代表的新技术风暴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的挑战,高校英语教师要摆正位置,利用慕课,转变教育教学理念,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提升专业化水平,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做学生的精神导师。

参考文献

[1]白晓云.慕课时代英语教师的困境与突围[J].科教文汇,2014(10):24-25,33.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4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将能够“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作为“反思与发展”专业能力之重要标准。然而据调查,仅仅有11%的幼儿教师系统学习过教育科研方法方面的课程,22.7%的幼儿教师了解科研课题设计的常用方法,32.4%的了解论文撰写的一般规范。更令人忧虑的是,相对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科研素养不容乐观。以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省厅级课题申报情况为例,农村幼儿园近三年申报课题立项成功率仅为25%左右,这一指标远远落后于城市幼儿园,更落后于相关高校教师团队申报情况。

当然,在当前科研培训领域我们也曾作出某些改进:批判那些不顾幼儿教师的需求表达,填鸭式、霸王餐培训模式,把菜单式培养推崇备至的方式。但是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还是继续遭遇“三动”尴尬局面:之前“心动”,当时“激动”,事后“不动”。

此外,笔者曾在一次农村幼儿教师国家培训班做了前、后调查。其结果是:参训教师培训前与培训后表达出的“培训需求内容”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其中农村幼儿教师对“儿童教育哲学理念”“教育科研方法”等方面培训需求有明显的提高(在完成上述课程之后);“教育现代化技术”“幼儿教师艺术素养”有明显降低。这充分说明,单纯采用问卷的方式收集农村幼儿教师教育素养信息、评估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包括科研培训)的方式,值得反思。

所以,我们拟用“作品分析”的方法分析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并就相应的需求评估机制提出建议。

二、本研究设计

首先,笔者根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申报书》《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文献,自主研发了《幼儿教师科研技能评价指标体系》(下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一级指标包括基础素质(含1~2二级指标)、科研素质(含3~6二级指标)、管理素质(含7~9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及其标准见表1。据测试,本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重测信度。

其次,邀请“四川省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精品课程两位专家,分别就近三年由农村幼儿园提交于“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农村幼师研究中心”的省厅级项目申请书37份予以评审,并与随机抽取的城市幼儿园申报书予以对比分析。

最后,以《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标准,挖掘37份农村园课题申报书中反映出的典型问题,并以此作为相关培训评估机制构建的信息基础。

三、研究信息与结果

(一)基本数据

从表2的数据可见,农村幼师的8项科研评价指标均落后于城市幼儿园,其中绝对水平最低的三项分别是成效管理、语言与写作、领导与管理;城乡差距最大的是文献综述、科研选题、语言与写作。

由此可见,农村幼师的科研素质处于全面不利地位,原本游离于我们视线之外的要素(比如写作、管理、规范、教育基本素质)却是导致农村幼师科研素质不高的核心要素。

备注:每个单项最高分(满分)为10分。

(二)典型问题

1.农村幼师(与科研密切相关的)“基础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语言与写作”范畴:农村幼师对专业性名次词义把握不准确;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语言较多;写作的谋篇布局、段落内部等科学逻輯性都不太强,出现不周严的论证。在“教育理念”范畴,农村幼师不能很好地跟上最新学前教育理念;在对核心概念做“操作性定义”时缺陷更大。

2.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项目选题”范畴,科研题目过大且明显超出其团队能力、条件;所申报的项目题目表述不科学、标点符号滥用乱用,部分采用了口号式题目;在“研究方法”范畴,基础性科研方法执行设计缺位或者设计不科学,由此导致可执行度不高;对“行动研究”“质性研究”的理解不深、且常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在“文献综述”范畴,农村幼师所运用的检索工具是非专业的;文献检索范围存在明显漏洞、不周全,从现有文献析出相关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献综合评述的能力有待提高。

在“伦理与规范”范畴,部分农村幼师引用、注释不规范,甚至有从网络下载粘贴(抄袭)的情况;个别研究团队在科研设计中未能保护儿童的隐私权。

3.农村幼师(科研)管理素质的典型问题

在“领导与管理”范畴,农村幼师对具体主题的研究内容不能全面把握;不能很好地突出自身特色与亮点;大部分农村幼师团队对教育科研课题中的关键事件缺乏合理规划;部分预期研究成果明显超出其能力范围。

在“成效管理”范畴,农村幼师普遍对教育科研成效缺乏意识和设计;他们过分倚重个案作为科研成效展示的途径。

四、分析与建议

(一)关于农村幼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建议

第一,我国农村幼师科研素质的缺陷是全方位的、基础性的。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我们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我应该积极学习美国等西方国家,用立法形式保障职后幼儿教师科研培训的时间、经费、质量。

第二,农村幼师科研培训的目标定位需要重构。当前农村幼师教育科研培训目标过于“高大上”,没有落实到农村幼师的“最近发展区”,造成培训资源很大程度的浪费。所以我们建议,农村幼师科研培训应该向“普适性、基础性、系统性”回归。

第三,造成农村幼师科研竞争力处于不利位置的因素不仅仅是科研素质本身;“管理素养”和“教育理念”亦应该是农村教师科研培训的重要内容,特别是“教育科研成效管理”更是需要从基础抓起。

(二)关于幼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的建议

目前,幼儿教师科研培训需求评估存在两方面冲突:一方面,我们确实需要尊重受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幼儿教师科研培训评估中的“民粹主义”也值得警惕,即完全由农村幼师独立判断自己的科研培训需求。这是因为教育科研能力劣势的“马太效应”、把握信息的不充分,农村幼师自身还不能在科研培训需求领域做出科学的判断。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培训者与他们进行“训前对话、训中对话、游学对话和训后反思”等,提高农村幼师科研培训评估的精确度。另外,培训者应该加强农村幼师科研作品(科研论文、课题申报书等)的深入分析,以此夯实相应科研培训评估的信息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5

2.1 文化基础差、理论知识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考试录取的考生文化平均分数在310一370之间,远远低于同年其他类别考生的最低录取线,这种文化成绩偏低及类别单一的招生办法,就形成了学

[5]生入学后文化素质低下、理论知识薄弱、人文素质较差、思想素质不高的现象。相当一部

分学生入学后对文化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时文化素质不高、基础理

[6]论知识薄弱。而一个人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文化素质的底蕴。

2.2 教学任务繁重,无暇顾及科研

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师资力量紧张的矛盾进一步加剧,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教学的主力,承担了大部分教学任务。青年体育教师除了体育教学外,还必须组织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和各种达标测试、统计等,工作量大而繁锁。同时,各高校进一步强化了教学质量考核管理,推行多媒体教学,教学压力迫使青年体育教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课件,精心备课。另一方面,青年体育教师又大都处于恋爱、结婚、生子、考研、考博的人生阶段,因此,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

2.3 科研动机急功近利

绝大部分青年体育教师把为“评职称”而搞科研作为首要目的。因为职称的高低直接与教师的工资、待遇以及职位的晋升紧密联系,所以为了晋升职称,青年体育教师必须搞科研。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青年体育教师科研质量和水平不是很高,有些青年体育教师对科研重要性的认识不够。他们认为进行科研,撰写论文,只要在评职称之前查阅一些资料,拼凑两篇论文花钱发表就行,或找他人代写,或在别人的文章中挂名第二作者就行。

2.4科研经费少、科研素质欠缺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6

“教师的天职是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要使学生自己产生思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思想。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求教师热爱自己的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课、答疑辅导、批改作业等;要有一个好的心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不同性格、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因材施教,采取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一、认真编写教案

课堂教学是讲好一门课程的重要环节,认真备课、编写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的基础。对教师来说,备课就是一个教材的加工过程,备课和写教案过程就是一个课堂教学内容的加工厂,一节课上除了要掌握本教材要讲的内容之外,还要认真地去参阅与这节课内容相关的一些参考资料,认真研读,并吸取其特点,进行加工,从而变成自己理解、掌握的知识体系,才能去编写这一节课的教案,这样的教案才可以去讲给学生听。

在读阅各种版本参考资料过程中,会发现不同版本的参考资料在编写时各有其特色。有的将这几章内容编写得很通俗易懂,阐述得很清楚,使学生很好理解;有的把那几个章节内容编写得独有风格,很有个性。教师要通过参阅多种参考资料,不断丰富自己教案的内容,认真备课可以弥补或补充教材中不足之处。教师在备课和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的过程也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达到知识的升华、精练、扩展、积累,在此基础上就会有所创新,就会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观点,去深入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这就是教师在备课、写教案时,要认真阅读参考资料的意义所在。写教案必须做到自己好讲、学生好听好懂,这是写课程教案的基本要求,这样写出的教案才有价值。

二、注重讲课艺术

现在部分教师在备课、写教案、讲课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照本宣读教材,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对自己都没有好处。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讲课方式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来说,自己不能通过教学实践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因此,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讲课,就失去了教师存在的价值。这种上课照本宣读教材的现象要予以纠正。

讲课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上除了勤奋之外,还要有天赋。由于每个人的个性差异,每个人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是不同的,同样一个问题,有的教师要用十句话才能解释清楚,而有的教师仅用了三四句话就能讲明白,这不仅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同时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这是需要每一位教师经过长期教学经验总结和积累才能逐步达到的。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这些方面要不断努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的讲课艺术,包括教师对讲课内容所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用什么思路去组织讲稿,用什么语气去表达要给学生讲解这个问题的内容,以及板书布置等,这些都属于讲课的艺术范畴,都必须在备课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至提高自己的讲课艺术水平。讲课的艺术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讲课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学生愿意集中精力去听课。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了解所教的那一门课程,什么课程在为这门课程打基础,它又去为哪些后续课程去服务的,这样就可以使课程有目的地做到承上启下,使这门课程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连贯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不断总结经验

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逐步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管是老教师,还是青年教师,要教好一门课,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至少要经过2~3个教学循环,才可以说有把握教好这一门课程。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我们看一本小说,看第一遍与看第二、三遍时的体会和理解的广度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小说看得遍数越多,这本小说将会变得越来越“薄”。教师讲课也是这样。所以,只要我们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认真备课,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修改和补充教案,一定会体会到,每重复讲一次课,教学效果会越来越好,学生会越来越满意。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就会把每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及每一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时完全可以做到上课时不用看着讲稿去讲课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之间交流唯一的途径,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们之间的“眼神”来传递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如果一名教师能做到讲课时不看讲稿,不仅可以把课讲得很自如,很生动活泼,而且还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们听课过程中的情况,当看到学生表达听不大懂的表情时,可以重复再讲一遍,或者换一个角度或一种方法去讲解。所以对教师来说,上课不看讲稿的要求是完全合理而且必要的。

总之,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高校的生存竞争也将会变得越来越激烈,学校要生存下去,教师要站在讲台上,必须努力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我们都要有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更新教育思想,掌握教育规律,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实证分析 篇7

满意度的提出最早出现在社会和实验心理学研究领域,后期进入市场营销领域,开始关注顾客满意度。教师满意度的概念最早提出于1994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陈云英,孙邵邦在《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研究》一文中。由于受到顾客满意度的影响,大多数研究者都是直接在顾客满意度概念的基础上对教师满意度进行界定的。教师不是顾客,不能将顾客满意的概念直接挪用到教师满意上来。教师满意度是指“教师对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感受等的一种总的心理反应与个人看法”,它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性。掌握我国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不仅可以看出教师对高校的倾向与态度,更能从侧面反映出我国民办高校学生的教育效果及学校的改进方向。

1文献综述

运用“中国知网”对相关文献进行查阅,发现我国学者针对“高校教师满意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教师满意度的测量模型

王倩雯,赵武(2012)利用NEO-PI-R五因素人格特质量表和明尼苏达工作满意度量表(MSQ)研究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满意度的五大因素:外倾性,宜人性,责任感,神经质,经验开放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徐佳,李雪平(2013)从如何提高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以达到培养人才,促进学校管理的目的,分析了影响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和提高教师满意度的策略。樊晓杰(2014)通过高校教师感情激励,物质激励,工作环境,管理水平,学术氛围,人际关系等几个模块的研究,整合了影响高校教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1.2高校教师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胡玮薇,叶冬青(2012)用KMO检验系数和Bartlett球形检验说明影响教师满意度的几大因子间的数据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用因子提取法在23个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了8个因子。何根海(2013)对高校教师满意度进行调查研究,归纳出影响教师满意度的基本指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李志峰,浦文轩,周天松(2014)运用描述统计法对高校教师满意度整体状况进行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满意度的各因素的贡献程度,对环境与教师满意度评价进行结果分析和实证研究。

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整理,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高校教师满意度的研究在测量模型和测量方法上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研究主要在以前研究成果和大量问卷的基础上,从人际关系上,环境资源上,管理制度上,人才培养上等几方面对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并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对问卷内容的可信程度进行合理性的检测;第二,将主成分分析法运用到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的研究中;第三,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量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避免了以往研究中权重确定的主观性。

2测量指标与研究方法

2.1测量指标

结合已有的研究和对某地区6所民办高校的1050名教师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本次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的调查从人际关系、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人才培养等四个一级指标十四个二级指标进行研究,如表1。调查问卷采取6分制办法,分别为“1”代表“非常不满意”,“2”代表“不满意”,“3”代表“基本不满意”,“4”代表“基本满意”,“5”代表“满意”,“6”代表“非常满意”。

2.2分层抽样法

首先将初步选取的各种指标构成总体,在总体中按一定要求划分级别,通常两到三级形式最常见,然后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机械抽取方式或按比例抽样方式将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个体构成一个样本。

2.3主成分分析法

此问卷共涉及四个一级指标,共包含十四个二级指标。指标不仅多,并且各指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线性相关性,所以采通过SPS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中提取几个少数不相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多个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级指标进行权重确定,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客观性强,避免了人为赋权所造成的主观偏差问题。

3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实证分析

3.1试卷可信度的检验

运用SPSS19.0软件将汇总的《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指标调查问卷表》进行数据处理,求出十四个指标数据的可靠性统计量,如表2。其Cronbachα系数的估计值为0.820(下界),信度系数在0.80以上。由此判断该试卷的可信度较高,无需改进。

3.2主成分的确定

本次共有一级指标四个,二级指标十四个,指标数量偏多,且各一级、二级指标之间有的联系比较密切,为了便于后期数据处理,这里将考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指标,并确定出几个关键指标。通对《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指标调查问卷表》处理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检验(表3)知:KMO=0.809(>0.7),Bartlett=0.0000(<0.01),这说明我们可以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由此可以将十四个测量指标进行简化处理。

由解释的总方差表(表4)知,前三个公因子解释的累积方差已经达到了85%以上,故而提取这三个公因子就能够比较好的解释14个变量所包含的信息了。其中,第一个因子X1中与教师教学相关的测量指标得分较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教学因子,第二个因子X2中与学校管理相关的测量指标得分较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管理因子,第三个因子X3中与教师科研相关的测量指标得分较高,因此可以将其作为科研因子,第四个因子X4影响因素较小,这里将它忽略不计。

3.3各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将三个一级指标运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从而得到X1一级指标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表(表5)。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该矩阵各行元素相乘得到一个N维列矩阵,将次N维列矩阵的每个元素都开N次方根,得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乘以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这样可以得到X1因子的权重公式(其它一级指标成份得分系数矩表及其因子权重公式略):X1=0.155+0.080-0.018-0.059-0.178+0.099+0.202-0.286-0.406+0.494+0.027+0.042+0.103-0.011

再由上面的解释的总方差表(表4)中旋转平方和载入栏可以得到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的综合得分公式:W=0.894 X1+0.882 X2+0.872 X3

至此,通过以上求的民办高校满意度的综合得分公式,我们就可以利用各个民办高校教师的满意度的调查分析问卷,求出各个民办高校教师的满意程度数据,为各高校的管理层决策提供数字支持。

4综合结果与改进措施

4.1综合结果

为了进一步掌握该地区六所民办高校教师的综合满意度水平,我们可以通过对主成分综合模型的计算,得到14个指标的权重及均值一览表(表6)。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六所民办高校教师的薪酬待遇满意度权重与教师工作量权重远远低于平均权重,而且各测量指标平均只达到了基本满意,这与当前该地区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政府对民办高校财政支持力度小,民办高校师生比例低等,这就间接造成了民办高校教师对薪酬权重满意度与工作量权重满意度最低,另外各高校近年发展快、扩招严重、管理混乱、设备配备不到位、民办高校学生良莠不齐,使得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整体偏低。

4.2改进措施

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可以从学校的管理机制,教师的薪资待遇,基础设施建设等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修订和完善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通过调查发现,绩效管理,奖惩制度这两个指标的均值都处于基本不满意和基本满意之间。由于民办高校成立时间相对较晚,发展速度快,其管理体制多是盲目的照搬或借鉴其他高校经验。各种规范性制度和激励性制度虽然对教师发展和管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衍生出来的消极对抗心里却严重阻碍了高校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要提高教师满意度,可以先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要结合自身高校特点,建立一套符合自身高校特点的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通过某种方式让教师在思想上对高校管理机制产生认同感。

(2)降低工作量,提高民办高校教师薪酬待遇。民办高校教师认为教师的工作量多少和教师的薪酬待遇高低对教师的满意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民办高校教师对这两个测量指标的满意度却非常低。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工作量大,导致教师没有时间有针对性的对教材教法进行研究,对学生不能因材施教,导致师生沟通不充分,严重影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满意度。另一方面,教师没有充足时间进行科研能力的提升。科研水平的高低,不仅体现着教师的科研能力,而且它也是衡量一个学校实力的象征。工作量与劳动报酬不成正比,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终将导致优秀人才外流。

(3)进一步提高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意识。民办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着不足之处。近些年,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支持鼓励民办高校发展,但在资金扶持上没有力度。随着民办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备配套不完善,后勤服务跟不上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办学条件与社会预期的差距不断加大,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民办高校的生源和师资力量。另外,这也与管理者的服务意识不足有关,只有加强管理者的服务意识,教师的有效需求才能得到了解和满足。因此,加强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意识是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的有效途径。

摘要:以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为出发点,采用分层抽样方式对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对试卷可信度进行检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简化测量指标,确定测量指标权重,最后提出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的方法:修订和完善民办高校的管理机制;降低工作量,提高薪酬待遇;提高民办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意识。

关键词:满意度,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权重

参考文献

[1]刘金伟,张荆.北京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1):78-80.

[2]于秋丽.回归分析在高校教师满意度分析评价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7):1-12.

[3]樊晓杰.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32):38-42.

[4]李志峰,蒲文轩,周天松.禀赋、环境与高校教师学术职位满意度——基于不同层次高校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4(4):67-75.

[5]Michalinos Zembylas,Papanastasiou Elena,Job Satisfaction among School Teachers in Cyprus,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42.3,2004:357-374.

[6]何根海.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问题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3-9.

[7]李忠民,曹德升.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实证分析[J].新西部,2011(32):121-123.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探析 篇8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的重要组成,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是高校的青年教师需要认识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探讨课堂教学组织、教学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问题,讨论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201-02

大学青年教师被形象的称为“青椒”,主要是指初入职场、年龄小于40岁、中初级职称的一类人群。“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青年高校教师应如何给学生上好课,得到学生及社会的认可,这是每一名青年教师都应关注并认真思考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青年教师培养缺乏体系化及长远发展规划,理论研究偏弱,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也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1]。青年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主动接受专家的引领,主动与同行交流等方式来逐步的成长,特别是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学习、积累的过程。以下是教学过程中积累的几点关于教学能力提高的探讨。

1.重视课堂教学组织,认真上好每堂课

课堂教学的组织非常重要,课堂教学的组织不是由教师单方面传授教学内容,应该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所以作为教师要精心组织好课堂教学,要重视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体验到学习的愉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逐步转变为内在的需要。

同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对象和所受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作为工科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从教学规律上来看,教学工作首先应把握住的一个原则应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应考虑如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可能做到高效的教学。

高校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的提高不仅要从自身主动着手,而且要从高校制度层面设立系列促教保障,从而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切实提高[2]。

2.加强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自身就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是需要我们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虽然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工程教育,培养了最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但是现在的工科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比20年前要差。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倡导的“回归工程”、“强化实践”。坚持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科学研究”三结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了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践与创新平台,将课堂教学、课外创新实践、科技开发与服务等融为一体,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

为了突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特别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环节。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需要参加认识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技能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实践等多个实践环节,这多个实践环节贯穿整个大学四年。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还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建立了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

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3]。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企业的生产与教师的教学科研结合,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企业、认识企业,从而为今后服务企业打下一定的思想基础。

另外,通过促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通过开展与专业结合的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

3.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相结合

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相关的科研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很大意义,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是互相促进的作用[4]。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通过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将科研课題转化为教学,形成了多种有效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成熟做法。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本科实验教学内容中,固化为教材,可以保证实验内容新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海文.新形势下我国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中,2012(4):107-108.

[2]杨燕,沙润.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学研究,2007,30(2):132-135.

[3]龚艳冰.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3(2).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9

一、提高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部分。信息能力指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有效的采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发布信息以及创造新的信息的能力川。它是信息素养的核心,是当今社会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养是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完成人才培养任务的时代要求。

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完全有能力从各种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中获取大量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不再是无知者,渊博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从学生那里获得权威地位以及话语权的资本。网络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性第一次弱化了教师在传统教育意义上作为知识传播者的功能。平等对话、多向交流逐渐成为教学常态。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及时学习补充自己的知识学养,把握信息化环境下专业结构的新内涵与新转变,并且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吸纳各学科的知识与理念,在此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参与专业知识的创造与开发,把学科最新成果特别是自身的最新研究过程与成果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学的专业深度与广度并且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研究,包括研究信息技术与所教课程的整合等,达到信息化环境下教学与研究相长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学识以及自己经过长期的学科训练而形成的方法,并且能借助信息技术去指导大学生对大量信息进行甄别、处理与加工,培养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并且激发大学生的探索研究精神、批判精神,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决策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具有很高智慧的组织者、引导者、管理者,甚至是学生成才的设计者。教师自我的人生价值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地实现。这又会激励教师更自觉、更主动地投人教育事业。这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相长的理想境界。

高校教师在有组织的、系统培训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借助信息化环境提供的丰富的学习资源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培养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教师谋求自主培养、自主发展在当前来说会是一条很好的发展出路。当然对于不具备一定信息能力的部分高校教师来说在开始时会是艰难的,但就像计算机不是全学会了才能开始操作使用,而是往往在不断地犯错误中学会使用计算机一样,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适合走“做中学”之路的,也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逐渐提高信息素养。总之,信息化环境下的高校教师应是具有信息素养的、具有终身学习和研究能力并自主发展的智慧型教师。

二、高校教师应积极参与网络教研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能力是习得的性能,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在关于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反思范式”正成为国际教师教育的主流。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自我提高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反思,教师持续不断的教学反思是应对能力发展艰难的较有效的方法。目前中小学教师比较广泛采用的叙事研究和行动研究是两种非常强调反思的研究方法。这两种方法对高校教师来说很有借鉴意义。

网络教研是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目前高校教师如果能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网络教研密切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必将非常有助于教学能力的发展。1.两种教学研究方法

(1)叙事研究法。在教学中的叙事研究法指教师通过记录、分析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中的教学情况、教学事件来反思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教学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与Blog(博客)相结合,恰是一种天赋的完美结合。一个是教师的所思所想,一个是全球化的数字化的交流环境,二者融为一体,为每一个普通教师的发展掀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就是研究过程;第二,通过合作研究,提出和解决教育问题;第三,以叙事研究的方式表达出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公开讨论。现代信息技术在这些方面都能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在网络教研中可采用的技术形式

(1)教育博客。教育博客对高校教师个人来说可以作为开展叙事研究、行动研究的电子记录本,可以随心所欲地、有详有略地自主记录教学中发生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并进行教学反思。和传统纸质记录本相比高校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管理教育博客中的内容,比如增添、更新、分类、保存、备份、共享等。另外,教育博客依托网络技术具有的共享性、互动性也是传统纸质记录本望尘莫及的,可以很方便地与他人或群体开展合作研究。

(2)网络教育论坛。网络教育论坛可以帮助教师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变成话题、专题,及时地展开讨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活动以及叙事研究、行动研究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目前网络教育论坛形式非常多样,比如有的以独立主题出现,有的分布在综合类教育网站中或在具体络课程特别是精品课程中,有的由个人自发主持,有的由官方组织机构主持,等等。高校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教育论坛参与交流、讨论,甚至可以参与论坛的创立,成为论坛主持人。

此外,聊天室和QQ群也可有效开展教学研究。

3.网络教研的主要优势

(1)网络教研能更好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一般来说,只要能够上网就可以随时进行教学研究。这种自由性、自主性对高校教师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容易持续激发高校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网络教研能更好地融合个人研究与群体研究。每一位高校教师所涉及的教学和研究领域都有所区别,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教师的教学研究是非常个性化的。目前利用教育博客开展网络教研能极好满足高校教师个人研究的需求。同时,高校教学研究也必须开展群体研究。从这点上说,网络教研与行动研究的精神是一致的,行动研究更理想的方式是一种群体的反思,或者说,是基于教师个体反思的合作性研究。这种合作研究包括教师与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校外研究者之间保持主题式的对话关系。在网络上,群体研究的参与人员范围可以很广,只要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感兴趣并有基本的上网能力都能参与,不仅教师、教研人员能参与、更值得称道的是家长和学生以及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员都能参与,其中学生家长就可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有些当然还是教育行业的。本来教育就是我们人类非常复杂的活动,对它的研究更是复杂和艰巨,能够较原来更方便地集中各行各业的人员参与研究,创造出头脑风暴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出群体的集体智慧是网络技术为我们21世纪的教育事业描绘出的美妙愿景。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10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经历3~6年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放性视野,开始加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来,是教师队伍的新生力军,也是未来的主力军、学科带头人。高校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关系到学校及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最初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主席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1987年撰写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也不会构成危害的发展。报告还提到,满足人类需求和进步的愿望,主要目标应当是发展,这包含着经济和社会有成效的变革。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早已不再局限于环境、经济等领域。2005~2014年被联合国确定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发展教育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师是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其教学素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随着高校扩招时代的到来,每年都会有不少新鲜力量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来。他们经历了3~6年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教育,拥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开放性视野,是新生力军,也是未来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将来的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学校及教育的自身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青年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一)合理引进,充分发挥人才优势

每一个高校教师,首先要具备有一颗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的心。在新人引进时,应重点考察其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是否具有高校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否真心愿意融入学术团队进行教学与科研工作。高校每年应根据本校各学科团队建设的需要,结合中长期规划,兼顾梯队建设,制定好当年合理的人才引进计划。要从学校层面全面考虑各学科的发展、新学科的建设所急需的教研骨干的充实,统筹兼顾中同时重点保证优先引进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需要的青年教师,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学科梯队建设,稳定和培养学校优秀人才队伍。考察引进的青年教师时,不仅要达到学校要求的学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科研能力,以胜任即将到来的教学科研第一线工作岗位。

(二)加强岗前理论培训,尽快适应教师角色

新引进高校的青年教师在上岗之前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参加高校教师的岗前培训,只有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方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这是教育部门要求制定执行的必要考核,是国家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培养具备了专业知识素养之余,要侧重提升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院校未修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新进青年教师的教育素养。通过有针对性的高校教育岗前培训,以期让青年教师掌握教学技能与规律,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也起到了自我综合发展、整体能力增强的作用。

各省的岗前培训主要包含了当前我国教育教学法律法规、教育心理学基础、高等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教师基本职业道德等方面,这是比较宏观的培训,有利于提升青年教师对我国教育理念的认识。各级学校可以根据自已的特点,进行校级的岗前培训,如组织学习校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举办校内教学名师讲座、新老教师教学交流座谈会,通过学习与交流,形成适合本院校有特色的形之有效的教育风格。

(三)实行导师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每一个新进的青年教师应至少配备一名师德高尚、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的导师,对其教学上的理念、技能以及职业规划等方面给予指导。引导青年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为人师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和新教师共同确定其未来发展方向,指导制定中长期规划。按照教学计划安排,指导青年教师完成备课、写教案、讲课、批改作业、指导学生实验等系列教学工作,并客观正确地分析其完成情况,促进其不断改进和提高。组织开展本部门教学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观摩课,通过示范引领,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讲授水平。要求青年教师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改革实践与科学研究,以教带研,以研促教,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能积累为理论成果。通过一系列的“传帮带”活动,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师角色,明确个人的发展目标,缩短成长过程,同时也加快了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四)组织参加各种培训与比赛,全面提高专业素养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业务能力提升培训,如有效教育培训、慕课与微课、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培训、参与式教学培训等。系统而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助于青年教师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顺应教育改革需要,让其树立起现代教育理念,掌握不断更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在课堂中的教学设计技能,培养他们从教学组织、研究到创新的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养。

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如微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软件大赛、教师技能大赛等,有利于引导和激励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由从前培训的教到现在比赛的用,进一步促使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在丰富又各显特色的专业技能比赛中,青年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熟悉现代教育教学方法。竞技比赛是一种鼓励与表扬,也是一种互动与学习,可以激发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的潜能,在教师队伍中形成浓厚的教学改革氛围,增加校园活力,打造出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倾斜教科研政策,搭建成长平台

青年教师感到的两个普遍困难,就是申请项目与晋升职称。为此,学校应针对青年教师增设专门项目如“青年基金”、“拔尖青年人才计划”等,鼓励与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以项目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确立好每个人自己的学科方向,完成由研究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到学校讲学,和青年教师交流;派出与支持青年教师到国内外著名的大学访学、进修,鼓励他们广泛参与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和合作研究,培养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对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及省市级各类人才入选计划、优先推荐申报国家及省部级各类重点研究项目,在职称的晋升、职位的提拔上要给予大力的支持,鼓励他们加入学校的民主决策与管理。

学校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需要凝聚具有创造力的优秀团队,以提升高层次人才的素质,推动重点学科和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创建人才创新团队时,应注意把优秀青年教师融入团队,以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形成具有特色和优势且年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青年教师在团队的建设中,也更容易培养创新活跃的思维、更利于其学术视野的拓宽,以更大的潜能激发成长为青年骨干教师和未来学科带头人。

(六)克服职业倦怠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青年教师在最初的工作时期,逐渐积累教学经验,持续提高教学能力,使教学效果呈上升趋势。但当上升到一定高度时,教学能力提高的速度开始变得缓慢,加上生活和家庭中新增的一些困难与烦恼,容易让成长中的青年教师不够理性地分析与处理问题,继而有可能出现停滞或下滑现象。这样的倦怠期因人而异,有些人或是几个月或是一两年,有些则长达几年。学校或二级教学单位对于这种情况的青年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以期走出瓶颈期,开始新一轮创新能力的迸发。建立学院领导联系制,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思想动态,及时协调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为青年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创造更好的条件。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如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劳模、教学名师等可以采用学校领导联系制,营造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的氛围。

三、结语

我国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共同的本质。高校要加大对青年教师人文关怀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引导青年教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为学校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严志强,彭定新,廖赤眉等.可持续发展导论(第二版)[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尹宜宜.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高校青年教师素质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3]张会肖,张佳.可持续发展理论与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J].中国成人教育,2013,(20).

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实证分析 篇11

近年来,中国积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带动了教育的创新和改变。2014年国家出台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培训标准》),旨在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农村地区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的难点和重点,而农村小学教师作为主要的执行者和传播者,在教学中应用能信息技术的能力将直接决定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水平。

本研究将研究对象定为县级、乡镇级、村级三个层级的农村小学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农村小学,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对策。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调查法

在参考《能力标准》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关于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调查问卷,编制适合农村小学教师发展现状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问卷,包括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从“量”面分析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等。

2.2 访谈法

通过入校观察,并与校长、教师、学生和教育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访谈交流,从“质”面深度挖掘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面临的困惑与阻碍,从而引发各界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内源性思考。

3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调查

《能力标准》自2014年6月颁布后,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准则,并为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考察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的表现提供了明确评价依据。被调查地区目前未根据《能力标准》出台新的标准法规,当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标准较为滞后。调查发现,该地区小学教师虽对《能力标准》不甚了解,但是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实际情况却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五个维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学习与发展、评估与诊断。深入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稂莠不齐,在能力发展过程中教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

3.1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缺乏常态性

目前大多数农村小学硬件和软件设备配置相对齐全,能够满足大部分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学校的许多设备和学科软件的功能与应用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在操作方面的表现一般。许多教师在自己日常工作中更习惯使用传统的办公方式,对于使用计算机办公软件的热情不高,使得办公信息化并未达到常态性。同时,由于工作繁忙或家庭生活等一些因素使得一些教师无法抽出足够时间参加信息化教研活动,即使能够参加一些信息化教研活动,也无法及时有效地将教研学习成果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系统中,这使得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升,浪费了教研培训机会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

3.2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沟通与交流的能力不足

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兴起,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方便、快捷。QQ群、微信、班班通等软件也逐渐成为教师日常交流的重要渠道。通过调查了解到,仍有许多教师对这些交流软件存在着应用障碍,他们更习惯通过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但由于学生在校时间较短,且教师工作繁忙,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尽管部分教师表示自己可以通过QQ群、微信等形式,在学生离校后及时与其交流,但是交流的时间或次数远远不足以支撑他们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利用交流工具与专家和同行进行学习交流时,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情况。有些教师表示,即使能够通过交流工具向专家等请教或与同行交流,但由于自己能力有限,有时无法将请教和交流的结果完整准确进行消化,这样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有的教师更倾向于面对面的沟通与学习。

3.3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评价与诊断的能力有限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师能够选择并利用技术工具评价教学和学生,但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善于利用成绩管理软件简化成绩统计过程,仍依赖传统的成绩册等形式。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但如何利用信息化评价工具进行系统和科学化的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有较大困惑,因此要构建信息技术评价体系,对学生实现信息化管理、信息化评价。除此之外,教师对于利用信息化答题设备开展练习和测验并未表现出热情。

3.4 教师制作课件的态度不够积极

除了上面几点问题,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在制作课件方面表现出随意的态度。有些教师为备课节约时间,会选择从网上下载的课件或材料进行教学,其中部分教师仅进行少许修改或根本不修改便进行使用,而不愿自行进行课件制作,导致应用的课件和材料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完全匹配。

4 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保障机制

4.1 农村小学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发展意识

第一,农村小学教师是农村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首要实践者,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改变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的状态,积极接受和学习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逐渐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信息技术的应用习惯,在摸索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同时,慢慢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进行整合,使得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教育质量同步提高。第二,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对信息技术有着正确的认识,改变“会用电脑就等于掌握信息技术”、“只用信息技术抛弃传统教学媒介”等错误观念。只有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媒介有机融合,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合理使用,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才是衡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的标准。第三,农村小学教师必须深入学习《能力标准》,明确当前教师应该具备的五维度能力,并根据自己现有水平,结合实际情况,参照《能力标准》设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明确自己应达到的能力水平,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从而得到发展。

4.2 农村小学应提供技术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第一,农村小学应注重为教师建立一个教师易教、学生爱学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目前部分农村小学已经具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简易多媒体教学工具,但这些仅供教师呈现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应尽量为教师建立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电视等先进的交互式多媒体设备,进而能够在保障数字教育资源呈现的基础上实现人机交互。第二,农村小学必须为教师准备必要的软件。通过调查可知,农村小学教师对于部分通用性软件,如办公软件、即时交流软件应用能力较好,但对音视频编辑软件等稍微难操作的软件的使用情况并不理想。对于学科软件,如几何画板、在线地图、虚拟实验室等更是无从涉及。这就要求农村小学不仅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多媒体设备,更要为不同学科、不同教学需求的教师提供适宜的教学软件,促使教师更方便的展开教学。第三,农村小学应为教师搜集丰富多样的数字教育资源。农村小学教师相较于城市小学教师,可直接利用的数字教育资源较少。为了使教师更好的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学校应多为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主题学习资源包、专题网站等各类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字资源,以便教师更高效、优质的选择和利用资源,减少寻找与整合资源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4.3 教师培训部门应重构培训体系,分层设计内容

第一,培训部门应充分调查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现状,根据教师的能力需求,分层设计培训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工作,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使每位教师都能学到最适合自己的知识,保证每位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能得到提升。在培训过程中,必须将实践贯穿始终,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供教师学习与参考。单纯的理论学习,不足以让教师深刻理解每个信息化设备和软件的应用优缺点及应用效果,必须将信息技术通入到教学案例当中,让教师深入教学,才能体会到信息技术使用的特点与优势。第二,在安排培训工作时要充分考虑农村小学的特殊性,在区域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师制宜,充分发挥培训的职能。将集中培训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网络研修与骨干辐射相结合,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随着教育界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逐渐关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必将稳步提升,优质发展,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研究也将越来越丰富。当然,由于自身欠缺一定的理论素养、科研能力不够强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使本研究还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可能个别观点有些偏颇,诚与各位同仁商榷。

摘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颁布以来,对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逐渐提高,低层次的能力水平已经无法更好的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某市农村地区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探查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稳步、积极、长效发展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焦建利.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随想[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13):15-16.

[2]张屹,刘美娟,周平红,马静思.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评估——基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8):2-7.

上一篇:新生儿答谢宴致辞下一篇:小学生传染病防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