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实施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班级激励机制的构建是把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 在激励中“让每个学生在班级中成为最好的自我”[1]。是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重要管理机制, 有利于促进班级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1 班级激励的基础——全员参与

传统的班级管理中激励往往是班主任对学生实行单向的上励下受的“一元”激励模式。其结果是: (1)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积极性不高。 (2) 激励范围狭小, 不能对全体成员起作用。 (3) 同学之间常出现不合作、排挤或拉拢等不健康竞争现象。因此, 在建立班级激励机制过程中, 要实现全员参与, 全员激励, 形成“自励”、“师励”、“互励”的整体格局。

1.1 教师要运用表扬批评艺术激励学生

教师的励先罚后是鼓励学生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形成激励源的重要动因。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具备基本的表扬与批评的艺术技巧。

(1) 抓住时机, 适时教育。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有一个最佳时机, 只有在最适合的时机才能产生教育效果, 所谓“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因此, 教师要深入了解具体情况, 当学生表现优秀、有进步时、纪律好转时、甚至一句礼貌的用语、一个助人的动作, 就给予恰如其分的表扬或奖励;当学生有错误时、退步时、和同学发生冲突时、违反纪律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批评或提醒。同时教师在表扬、批评学生时, 要进一步提出明确的要求与建议, 指出他们不足之处, 以利于在今后加以改进或提高。

(2) 公正合理, 切合实际。教师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要握好分寸, 做到言如其实、恰如其分, 既不要全盘肯定更不要全盘否定。过轻或过重的表扬批评容易导致学生产生不适当的情绪, 让学生产生失望、泄气或自满、骄傲的情绪。因此, 奖励或批评尤其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奖励和严重的惩罚, 应先在学生集体中进行充分酝酿讨论, 制造舆论效果, 巩固群众基础。

(3) 恰如其分并, 具有教育意义。恰如其分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奖励惩罚的量要适当。过多地运用奖励、惩罚会使学生产生自满或者是无所谓的心理状态。同时, 由于惩罚是一种消极的方法, 运用更要慎重。二是指奖励惩罚的方式要适当, 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方式, 可以在作业或日记中对学生近期的表现给予鼓励、期望或要求, 可以采用肢体语言、面部表情, 如拍拍肩膀, 抚摸头部, 微笑等方式。对于惩罚教师可以采用言语引导、行为补偿等比较温和等方式。

1.2 提高学生自我意识形成自我激励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未成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自己能力、价值、地位的认同感不断加强, 自我意识逐渐强烈, 自尊感越来越高。但是总体来说自我意识发展水平还是比较低, 自我认识不足, 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 自我控制的意志较为薄弱。

教师帮助学生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方面入手提高自我意识, 让学生学会自我激励树立自尊感、自信感、成功感, 使其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晨会、晚会、班会等方式要引导儿童去观察自我, 对自己的学习、交往等主要活动进行总结反思, 做出正确的评价。在评价中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我, 欣赏别人。[2]在反思中教师要提倡学生把“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比较, “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比较, 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找出提高的策略。

1.3 创设积极进步的氛围形成集体互励

互励是指学生之间互为激励主体和客体的激励形态。在班级工作中要想做到学生之间互相激励, 必须创设积极进步的氛围。例如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团体合作的活动, 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合作, 在合作中去发掘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教师还可以在班级组建如学习小组、兴趣小组等各种合作团队, 让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等从而让每位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的价值;同时还可以开展组与组、同桌与同桌等多种形式的公平合理竞争, 使学生共同进步, 形成集体激励的氛围。

2 班级激励的关键——关注激励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所支配的, 动机是由需要引起的, 行为的方向是寻求目标、满足需要。[3]其关系是:需要—动机—行为—目标。传统的班级激励往往忽视需要这一环节, 减弱了激励的力量。关注激励过程就是强调激励要贯穿目标实现过程的始,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2.1 确立目标, 激发学生合理需要

期望理论表明:目标的“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期望值就是人们实现目标的概率大小。因此要想产生激励力量必须有适当的期望值即产生适当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小学儿童对学业的期望往往高于现实。因此,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状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目标, 使自我的需要更加符合个体特征和实际情况, 从而发挥目标的效价作用。

2.2 加强督促, 保证目标的实施

实施环节是将计划变为现实的关键, 也是实现激励的关键。实践告诉我们, 困难会导致挫折感的产生, 挫折感又会抵消目标的激励作用。因此, 在班级工作中教师要发挥引导督促的作用做到及时发现问题, 帮助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帮助学生解决在执行目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同时, 班主任还要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树立更高的目标, 让目标始终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 激发学生的挑战感, 引领学生的发展。

2.3 注重反馈, 树立学生自信心

班级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是鼓励学生健康的兴趣和爱好, 发展其个性特长, 使其沿着良好的方向道路前进。鉴于此,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注重给学生恰当的暗示, 及时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反馈, 使学生能清楚地明白“我做地怎么样”, “我下次该怎样努力”, “我如何进一步调整目标”等一些基本问题, 从而将一些长远的、较大的目标分解成为能够随时激励学生的阶段目标、阶段步骤, 并在这些目标、步骤执行过程中、完成后, 给予学生恰当的反馈, 使学生能从反馈中获取信心和继续努力的方向, 用成功激励成功,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摘要:实现全员参与, 形成“自励”、“师励”、“互励”的整体格局;关注激励过程, 确立目标、加强督促、注重反馈形成完善的激励机制是高效发挥激励作用的基础和关键。激励机制能驱动个体行动, 引导学生朝着期待的行为方向努力, 促进班级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

关键词:激励机制,班级管理,实施

参考文献

[1] 罗孝森.在激励中实现学生最好的自我[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2) :40.

[2] 张玉玲.引入人性化评比激励机制, 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J].吉林教育, 2010 (3) :125.

[3] 张卫群.论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 (6) :101.

上一篇:论媒体融合“中央厨房”弊端的防范措施与策略下一篇:翻转课堂在刑法学中的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