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精选8篇)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1

警察组织与其它组织有着很大的区别。警察队伍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力量,但是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社会治安形势比较严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与治安事件频发。作为处置各类案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警察始终被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如何从当前的国情与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充分借鉴与合理利用企业激励机制,建立警察激励长效机制,增强警察组织的凝聚力,鼓励警察队伍士气,提高警察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力资源的效能呢?

一、概述

(一)、激励和激励机制的含义

1、激励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激励有两层含义:“一是激发、鼓励;二是斥责、批评。”

从管理学上看,激励包括激发、约束两个方面的含义。“激发导致行为产生,约束则对激发的行为加以规范,使其符合一定的方向,并限制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也就是在激励过程中,奖励和惩罚是两种基本手段,奖励是对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强化,惩罚则是对违背组织目标的行为进行遏制。

从心理学上看,激励是“通过外部刺激达到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一个持续的心理过程,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加强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使人达到一种兴奋状态,把外部刺激转化为个人自觉行为”。

从以上观点来看,激励是一个过程,即个体需要满足的过程。激励是一种行为,即管理者给被管理者以动力,使其向特定目标行动的行为。在管理中,管理者要创造被管理者需要的各种条件,激发被管理者的各种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特定行为。

2、激励机制的含义

机制,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机器构造和工作原理,用于对有机体的研究时,指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在经济学中,机制更多地被理解为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使其健康发展的制度。

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在组织中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就是追求激励的人性化(以人为中心)和制度化(以制度为基础)的统一。因此也可以把激励机制理解为在组织中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所有方法、制度的总和。

(二)、公安激励机制概述

1、公安的含义 公安,维护公共治安就叫公安,警察也包括公安的意思。公安是警察的一种,警察包括公安、司法警察、国家安全警察等。(人民警察包括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监狱、劳动教养管理机关的人民警察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司法警察。

2、公安激励机制的概念

按照系统的观点,公安激励机制是指,在公安系统中,激励主体(公安机关和各级领导)与激励客体(民警)通过激励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利于激发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绩效的一系列的原则、方法、措施和制度的总和。公安激励机制不是一个单独的管理方法或手段,它贯穿于对民警的招募、任用、提拔、辞退等管理的全过程。在现有管理中,公安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职业发展、工作管理、教育培训、职业保障和监督约束等几个方面。

(三)、研究公安激励机制的意义

1、有利于充分履行公安机关职责,推进改革大潮

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公安队伍建设愈来愈显得重要和迫切,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调动民警工作积极性日益成为队伍建设的焦点。警务工作最终是落到警察个人的头上,而公安机关的职能发挥的程度高低取决于警察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

2、有利于加强公安队伍的建设,增强战斗力和凝聚力

行为学家调查发现:对个体行为的激励,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或消除群体 行为。也就是说,激励不仅直接作用于个人,还间接影响周围的人。即通过各种激励方法、措施和制度来在公安机关内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3、有利于满足民警的个人需求,挖掘工作潜能,促进个人完善与发展 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原动力,没有需要就没有工作动力。当前民警面临工作内容复杂繁多,工作压力大、风险高,身体素质与职业技能跟不上工作需求等矛盾,而长此以往,使得民警渐渐失去工作积极性。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激励民警,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从而挖掘工作潜能,使其全面发展。

二、“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研究

(一)、公安激励机制的现状介绍

公安机关现行的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人民警察法》、《人民警察奖惩条例》、《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等法律制度建立起来的工资激励、晋升激励、物质激励、立功激励等构成的综合激励机制。公安激励机制中具体的激励方法有:工资福利、思想政治教育、立功受奖、警衔晋升、职务晋升、绩效考核和纪检监察等。

工资福利,是民警在工作中获得的基本福利。由于公务员职业在老百姓眼中是“铁饭碗”,许多民警在工作当中不管干得好与不好,都能按时获得工资,因此逐渐形成“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民警工作积极性不够,日子得过且过。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公安机关也对民警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各级部门都设有专门负责政治思想工作的民警,如:政委、教导员等。通过日常性和专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和提高民警热情服务、依法执法、公正严明的意识和态度。同时,在塑造先进、优秀民警等精神教育中,也可以提升民警的荣誉感、职业道德。

立功受奖是公安激励机制中重要的激励方式。它既是精神激励,又是物质激励,是表彰给有较大功劳的民警的奖励。立功受奖分为集体奖励和个人奖励,集体和个人奖励又分为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立功可以获得相应的物质奖励。

警衔和职务晋升是激励警务人才的重要方式。在公安队伍中,有的民警热衷于取得高官厚禄,有的想在更大的平台发挥自己的才智,得到他人的肯定,有的民警认为权力大才能更好的为民服务,也求提拔。总之,警衔和职务晋升可以激发民警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成就感,也能使民警趋于阴暗,走向贪腐的不归路。

绩效考核是对民警工作成绩和效果进行评估考核的新型方式。目前,公安机关主要以集体为考核对象,定期对民警各项工作的业绩数据进行评估分析考核。

纪检监察是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监察部门行使的两种职能。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政府的监察部门对违法违规民警依据法律制度规范处分。纪检监察主要是一种负激励措施。

(二)、公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公安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出现警务工作难度不断升级、犯罪率居高不下、治安形势复杂严峻等状况。民警工作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不仅面对群众可能有被袭警的危险,还有繁重的工作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民警工作现状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警力不足,民警工作任务繁重,身心压力负担重。以怀化市鹤城区刑警大队为例,刑警大队的民警几乎每个周末都加班加点工作,而且作息不规律、休息时间不够。

第二,警察意识不强,工作热情不高,群众观点较为薄弱。警察意识是警务活动及其本质要求在民警头脑中的反映。在新时期下,警务活动要求以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为中心,维护社会秩序,安定地方治安,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治安基础。而由于这种意识不强,不少民警在工作中抱着保守的态度,不惹事,不得罪人,不思进取。

第三,民警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不能跟上时代和公安工作的要求。一方面,本人观察警察队伍中气质偏“粘液质”甚至“抑郁质”的民警占较大比例,这部分民警不擅长沟通,容易自我封闭,压抑自己的情绪,很难排解负面情绪,加上以上因素,导致了平时工作心理压力大;另一方面,由于警务繁忙,得不到必要的修养,加强身体素质的意识也较差,很多民警在工作中不仅身心疲惫,积劳成疾,还使得民警的患病率逐年增加。

2、公安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一,激励理念陈旧,激励机制未系统化。长期以来,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重视集体利益,不重视个人利益。认为警察要有集体观念、牺牲精神,一味强调“无私奉献”,其实谁能真正“无私”地奉献呢?民警的个人需求不满足,心理不平衡,就会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感不强、负面情绪累积等消极情况。另外,激励制度不完善,没有一整套的激励制度。现行的激励制度零零散散,是在公安队伍建立以来一点一点地形成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激励民警的作用。而且激励方法针对性不强,没有深入调查民警内心的想法。

第二,精神激励流于形式,物质激励缺乏竞争性,负激励难以执行。一方面,每年公安机关各级各部门都有表彰和嘉奖工作优秀民警,还给在重大警务活动中立功的民警给予记功。可是突出的主要是普通民警难以做到的事迹和功绩,对于大部分民警来说就失去了激励作用。另一方面,物质激励包括工资、奖金、渡假等,是民警最关心的激励方面。其中,工资主要由职位和等级决定。民警的工资福利不仅应该体现级别的高低,还应反映同一级别人员之间工作责任、工作任务、工作绩效的大小。而现实是一些闲职民警的工资高于基层苦干实干的民警工资,并且民警总体工资水平对于其它行业,就警察的工作任务、性质、内容、数量等来说,是比较低了。还有,对于年终奖励,很多公安单位实行“轮流坐庄”的办法,更是打压民警工作的积极性。这就是所谓的“对内缺乏公正性,对外缺乏竞争性”。

第三,激励氛围不浓厚,可执行力不强。首先,大部分民警和各级领导不重视激励机制的作用,重视更多的是怎么破案子、怎么完成上面下达的任务等与集体相关的事。其实,激励机制是公安队伍管理长效机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管理民警个人的基础机制。领导只有认识并构建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成效地管理公安队伍。此外,我国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规范人民警察的管理,这导致了各个部门单位采取的激励手段往往以保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为出发点,造成了各个部门单位的“零散”的激励机制,难以形成整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而且就处分辞退等负激励来说,难以动真格的,多数是做表面功夫,缺乏可执行力。这也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民警工作热情。

3、为什么要构建公安激励机制

第一,构建公安激励机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犯罪问题不断出现,犯罪率居高不下,而且呈智能化、信息化、集团化等态势,社会治安形势严峻。人民警察又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重大政治和社会责任,其行政和执法能力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公安激励机制关系到公安队伍能力发挥、执法形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机制,自然是增进社会和谐的一大法宝。

第二,构建公安激励机制是解决公安队伍的一些问题,加强战斗力建设的需要。当前公安队伍由于警力不足、治安形势复杂严峻、民警整体素质不高等造成公安民警长期超负荷工作、再培训和在岗培训的机会和时间十分有限,对付犯罪分子“说不过,打不赢,追不上”等问题。正确有效的公安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挖掘民警个人的工作潜力和职业水平,增强公安队伍的凝聚力,加强公安机关的战斗力。

第三,构建公安激励机制是挖掘民警工作潜力,促进民警全面发展的需要。人民警察因为管理制度不完善,高标准的执法要求与执法程序的操作性差矛盾,相对低下的收入、较差的社会认可度与高标准的纪律、高风险的工作内容矛盾而使得许多民警形成思想困惑,缺乏对职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感等。警务工作的绩效取决于民警个人的职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公安激励机制是针对每个民警量身定做的激励制度和方法的总和,是提升民警职业素质和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

4、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是人民民主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公安机关是对敌人专制的重要机关。接着,我党拥有绝对优势的执政地位和崇高的公信力,党领导着公安队伍前进。最后,近来的公安队伍问题不少而且暴露出干群关系、警民关系紧张的现象,如果不及时解决公安队伍管理的弊病,就有可能导致经济迟缓、政治动摇的情况。

5、结论综上所述

公安激励机制是公安队伍必要的而且可能的重要机制。党不得不而且早晚会采取措施完善公安激励机制并推行下去。

三、激励理论对公安激励机制的启示(一)、激励理论

1、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提出人类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最低级的需要逐级向最高级的需要发展需要按其重要性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并且提出当某一级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

2、弗鲁姆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二)、激励理论对公安激励机制的启示

公安激励机制的核心应该是人,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个人在活动中的行为效率,而个人行为效率又直接影响团体、组织及整个活动中的效率与利益。

四、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建议(一)、激励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公安队伍中,人是管理和激励机制的基本单位和核心。各级部门和领导要重视民警个人利益,针对民警的各种物质、精神和生理、心理需要,设定激励的方法和制度。一味地强调为集体为人民奉献是不务实的表现,而要多顾及民警的感受,提升民警自身的安全感。

2、系统化和个性化结合原则

充分考虑公安激励机制的构建在时间、空间、环境、条件、可行性等角度对其的作用,从全局出发,针对民警个人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和需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合理规划设计公安激励机制。

3、平衡性原则 “平衡性原则”包括公安激励机制的公平公正性和及时适度性。公平公正是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如果没有公平公正,其后果不仅是打击了民警工作积极性,局限了民警工作能力发展,还会影响公安队伍的形象。公安激励机制还要及时适度,在时间程度上的激励往往事半功倍,反之,贻误时机和过犹不及都会达不到激励效果和浪费资源。另外,在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过程中也要及时适度,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不能图快,也不能做条件不允许的激励构建。

4、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执行是激励机制中理论与实际连接的要求。公安激励机制要严格按照制度和方法的设定执行,不管得罪什么官员的利益或是不得到某些人的认可,都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可执行,还要可持续。在构建设计公安激励机制的过程中注意考虑各种因素,结合形势的变化,科学地可持续发展公安激励机制,不能因为部分激励机制的效果不好就放弃整个机制。

(二)、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措施

1、物质激励

第一,工资激励。在市场经济下,报酬是对民警最直接效果最明显的激励方式。民警的工资不仅应满足民警个人的生活需要,还要基本满足其家庭成员(以一家三口为模式)的生活基本需要。这样民警可以丢下照顾家人的后顾之忧,也能一定程度上避免贪腐的问题。但是要注意这种模式的激励成本高,激励效果短暂,要合理运用这种激励方式。

第二,奖金和提成激励。对于工作绩效突出,为工作奉献较多的民警,要给予奖金和提成。其中,可以根据民警工作繁重、压力大的特点把奖金和提成替换成生活消费品、渡假费用等。这既可以缓解民警的心理压力,又鼓舞了工作热情。

2、精神激励

第一,在招募、聘用民警时,就要对其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包括简历、心理档案、职业档案、医疗档案等。根据这些加上民警个人意愿,公安机关要对民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培训。在民警的职业生涯中,依据不同程度的表现和能力给民警晋升、再培训和在岗培训。

第二,给予工作表现突出,工作奉献大的民警以立功嘉奖的激励。要表彰能力很强,事迹突出的优秀民警,也要表扬默默奉献,艰苦奋斗的普通民警。让每个民警都有机会得到组织的肯定和认可。

第三,严格执行对违法乱纪的民警给予处分。不能因为处分有可能影响公安队伍的形象就不处分,而是要以激励的整体效果为重,保证负激励的执行到位。

3、感情激励

在对民警管理的过程中,各级领导要用感情关心、鼓舞、帮助、批评民警,以使其在感情上对工作产生热情,以高度责任感完成工作任务。领导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有官僚主义思想,不能以为有靠山就可以不贴近下属了,要加强与基层民警和下属的沟通,了解其辛苦,排除其困难。而且不能搞小集团,分裂集体。

4、文化激励

警察文化是公安机关有关于警察活动的精神、精神性群体行为和精神外化物产品的总和。警察文化对内可以加强警察意识和警察道德,改善人际关系,培养警察精神,对外树立警察形象,提高警察声誉,改善警民关系。警察文化激励必须以和谐有序的警察文化为基础,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挥对每个民警的內驱作用,减少民警之间的矛盾和阻力。

(三)、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制度

1、绩效考评制度

即通过对民警工作的绩效考核和评价来实行赏罚。绩效考评制度要与立功嘉奖机制和末尾淘汰机制结合,实现公安激励机制对内的公平公正,同时也调动个体的工作积极性。

2、工作升降制度

在对有功有过的民警的职位进行升降时,要对其个人档案和功过事迹进行详细考究。其中,升迁前,要有数名上级领导对其进行面试考察,确定其能胜任职务;降级时,也要数名相关人员对其当面座谈,考究其过失的相关思想、能力。

四、公安激励机制的完善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2

建立企业安全环保长效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企业的安全环保文化、组织运行方式和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当前, 我们企业应从三个方面建立起长效机制的基本框架。

(一) 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发展战略

发展战略要解决的是安全环保长效机制“是什么”的问题, 或者如何体现的问题。发展战略是一种重要的激励约束机制, 它使广大员工明确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它又是一种评价机制, 员工行为是否合格、是否优秀, 要依据这个既定的目标来衡量。因此, 建立发展战略是建立长效机制的基础。建立这一机制需要把握三个问题:一是要以广泛深入开展“强三基, 反三违, 除隐患”为主题的“安全基础年”活动, 并把这项活动作为安全工作的主线, 贯彻安全环保工作的始终。无论在什么岗位, 从事何种工作, 员工的这些基本标准都不能降低。二是要紧密结合员工各自的特点。我们公司有万余名员工, 分布在不同装置、单位中, 岗位、技能、年龄和文化程度有别, 因而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具体要求不可能完全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长效机制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要适度, 定得过低, 就丧失了约束力, 就不能确保工作符合安全环保要求;定得过高, 难以达到, 同样会失去激励作用。三是要学习、运用最新科学管理成果。在不同的时期, 我们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的不同, 对安全环保工作具体要求也不完全一样。当前, 我们严格进行生产操作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 并按照生产受控和HSE管理要求, 做到只有“规定动作”, 杜绝“自选动作”, 真正实现安全环保的科学管理、过程管理、规范管理和精细管理。同时要把这些具体要求内化为广大员工的思想意识, 成为指导行动的动力机制。

(二) 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实施机制

如何实现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具体要求?这就要解决长效机制建设的载体、途径问题, 就要建立长效的实施机制, 实现安全环保建设的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这是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关键。

1. 建立长效的学习培训机制。

员工素质的高低, 直接决定企业安全环保的好坏, 针对企业生产实际, 我们以岗位培训为切入点, 分层次、分类别, 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工作。各基层单位加强副班学习, 在加强理论、业务知识培训的同时, 我们还要加强事故应急演练。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对突发重大事件 (事故) 管理办法》《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事故应急管理规定》要求, 结合企业近年来应急预案演练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 对公司的总体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断进行修订与完善, 各单位对本单位的应急预案, 也要进行相应的补充与完善, 使应急预案更加科学、实用。通过演练, 把岗位练兵与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提高岗位员工的操作技能, 特别是提高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达到预期效果。

2. 确立长效的安全环保责任制。

安全环保工作归根到底是责任问题, 责任明确了, 责任落实了, 就能做到安全环保工作有人抓, 有人管。为此, 我们公司制订了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 做到一岗一责。在工作中, 我们始终坚持行政一把手是安全环保第一责任人;始终坚持谁主管, 谁负责;始终坚持党政工青齐抓共管。每年逐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 总经理与员工签订《员工安全生产合同》, 将安全环保指标纳入各级领导、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考核指标中, 做到安全环保人人有责, 做到千斤重担有人挑, 人人身上有指标。

3. 建立长效的安全环保制度。

制度不仅是安全环保工作的基础, 更是安全环保工作的保证, 从公司成立之初, 锦西石化就非常重视安全规章制度的完善, 依据《安全生产法》及中国石油有关规定的要求, 结合锦西石化的实际, 制定、修订、完善了40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重新收集确认安全法律法规372个, 环境法律法规84个。根据持续改进的原则, 对QHSE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进行了整合、修订和完善, 并重新发布。在建章立制的同时, 我们认真抓落实, 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在生产、作业、工作中, 不仅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还要做到有法必依, 有章必循。

4. 实现本质长效的安全环保。

本质安全就是从源头抓起, 从根本抓起, 消除方方面面的不安全隐患。针对安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我们多方筹集资金, 创造条件, 积极逐项落实整改。我们本着能马上整改的, 立即整改, 对于近期不能整改的, 制定整改计划的原则, 落实相关的防范措施, 防止事故发生。

(三) 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保障机制

发展战略、实施机制要充分发挥作用, 必须通过监督检查, 加大奖惩等措施, 保证其贯彻落实, 长期坚持, 取得实效。一是建立员工的激励引导机制。唤起员工的内在动力, 激发他们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工作突出、成绩优异、贡献特殊的员工应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 通过合理晋升、表彰奖励;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 实施竞争激励。二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 使安全环保管理和监督工作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首先是加强生产现场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其次是加强检修改造重点施工现场安全检查监督;再次是全面系统地建立和完善了锦西石化分公司重大危险源台帐。

上述三个方面的机制, 相互联系, 共同作用, 缺一不可, 应统筹考虑, 同步建立和实施。

二、建立长效机制要务求实效

安全环保是企业生存发展永恒的主题, 也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头等大事。建立安全环保的长效机制, 要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坚持立足当前, 着眼长远, 坚持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 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

(一) 要夯实长效机制的制度基础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构建安全环保长效机制, 关键是要健全一套长效机制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发展战略、实施机制、保障机制的过程, 也是加强制度建设的过程。应突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找准各项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各项制度规定、环环紧扣, 相互配合, 形成实用化、程序化的制度体系, 使制度切实管用。有了完善的制度体系, 还必须狠抓制度的落实, 不断强化制度约束, 激励员工自觉遵循制度, 使制度体系成为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机制链, 真正起到“安全生产关系群众生活, 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好”的效果。

(二) 要不断创新活动载体

安全环保的长效性是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 要以各种实践活动为载体。创新载体是推进安全环保工作的有效手段, 也是长效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探索一切符合安全环保运行变化规律的方式方法, 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 设计和运用科学化、多样化、实施性强的新载体, 切实增强长效机制运行的生机活力。比如, 要注重丰富安全环保教育内容, 创新教育方法, 积极推广电视台的《安全访谈》专栏、演讲汇报会、“快乐安全”文艺晚会等做法, 使安全教育体现时代特征, 贴近装置实际, 符合岗位需求、适合员工特点。同时, 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建设中心和各单位工作实际, 开展事故应急演练, 避免事故奖等, 引导员工立足本职, 爱岗敬业, 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三) 要坚持与时俱进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3

1 坚持一个原则

在执法协作工作中要坚持“各司其职、小案独立、大案协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

2 把握二个范围

行政违法。执法把握在动物、动物产品经营、加工、运输、储存、销售等范围内。由动物卫生监督管理部门实施行政处理(罚)。

刑事违法。对在查处动物卫生监方面违法行为时,对确有触犯刑法的,由公安部门实施刑事处理。

3 牢记三项执法内容

围绕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等开展的联合执法行动;上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交办的涉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需要联合执法的工作任务;两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申请开展联合执法的事项。

4 侧重四个环节

养殖环节。重点是养殖业动物卫生防疫条件、档案记录情况、病死或死因不明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使用或添加激素类药品或其他禁用药品、人用药品;动物强制免疫及免疫标识佩戴情况等。 4.2 屠宰环节。无证屠宰、私屠滥宰,不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屠宰、出售。染疫或疑似染疫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

检疫监督环节。违法加工、经营病死畜禽及其产品,经营、仓储、销售、运输等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4.4 兽药经营环节。无证经营、经营假劣兽药或非法药品。 5.建立五项制度 5.1 联合执法启动制度

常规启动机制。建立节假日、双休日巡查以及投诉举报、应急事件快速处理制度。需要开展全市性的、重大的联合执法以及上级要求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时,经两部门会商后组织实施。

专项启动机制。涉及两部门单一专业执法力量难以纠正、制止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时,两部门协商后实施联合行动。

突发启动机制。遇到突发事件或其他紧急事项需要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行动时,两部门立即、尽快组织实施。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季度召开一次,由两部门轮流召集。遇特殊情况,经任何一家成员单位提议可视情召开。联席会议主要内容是通报食品安全事件处置情况,分析研判事态发展趋势,共同研究事件处置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制定联合执法计划和行动方案,确定打击重点;共同分析危害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动向、特点、规律,研究应对策略等。

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交流涉及各监管环节的法律法规、政策、食品安全标准规范。采用一般信息通报、典型案件通报、重大事项(紧急情况)通报等三种通报方式。实行一般信息月通报,典型案件限时通报,重大紧急情报“零时差”通报机制。

联合执法案件移送制度公安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发现涉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时,要及时移交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做出行政处罚。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在案件查处中认为当事人涉嫌构成犯罪的,应立即通报公安部门,公安机关应当及时依法采取相应措施。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必要时可在现场立即办理案件移交手续。对两部门移交的案件,对方应立即派人到场。现场检查初步认定有违法行为,需要立案的,自受理之日起3日内做出立案或不立案决定。决定立案的,应在现场或后续案件调查按各自职能分工进行。决定不立案的,应书面告知移送案件部门。对于决定立案的案件,移送机关应当自接到立案通知书之日起3日内将涉案物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其他材料移交对方,并办理交接手续并依法作出处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两部门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应当妥善保存案件的相关证据。对易腐烂、变质、灭失等不宜或者不易保管的涉案物品,应当采取必要措施固定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送请有关部门或者机构依法进行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者鉴定结论。对于两部门移送的案件,对方应将查处情况通报移送的机关。双方均有督办权,告知权,知情权。对推诿、不作为行为,对方有权向有关部门反馈。

案件处置制度:

发现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或接到动物性食品安全事件报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公安机关应立即派员赶赴现场,核查相关信息,按以下要求处置: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属本部门职能管辖范围的,应及时依法封存(或登记保存)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食品及其原料、被污染的食品用工具、用具,控制事态蔓延。对于依法不属于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举报,应当及时移交主管机关,并告知举报人;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涉嫌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同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或者减轻食品安全事件危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食品安全事件案件,对经侦查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移送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查处;经调查核实,食品安全事件属于其他部门或多个部门职能管辖范围的,立即通报有关监管部门,协助配合有关部门的处置。

联合执法时应依据各自职责,协同开展以下应急处置: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组织人员开展现场调查,依法对确认有害动物、动物产品进行封存、留验或登记保存。相关部门组织检验机构开展样品采集、检验检测,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公安机关加强食品安全事件现场治安管理,协助行政监管部门开展执法调查、采样等工作。对涉嫌犯罪的事件及时开展相关违法犯罪行为侦破工作。对重大、疑难案件,要提前介入,指导证据采集,明确追刑标准。在查处案件时,对以暴力、威胁等方法阻碍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查处。联动执法宣传工作应会同宣传、有关监管部门,加强舆情监测,把握舆论导向,防止炒作,引发社会恐慌。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4

吴牛扬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税收环境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税收工作面临的内外部形势日趋复杂。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全面加强内控预防体系建设,推进税收事业科学和谐发展,成为当前各级国税机关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基层国税工作实际,就建立和完善基层国税内控机制,谈点粗浅认识。

一、强化“三个意识”

探索和实践风险机制工作,不断创新基层国税内控机制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对于解决基层国税机关反腐倡廉全员性、协调性、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务必抓紧抓好。

1、强化全员参与意识。开展“排查廉政风险,建立防控机制”工作,其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然而,目前干部队伍中对加强廉政建设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领导热、职工冷”和“抓税收业务热情高、抓廉政建设忽热忽冷”的不良现象,全员参与意识不强。因此,要充分认识建立和完善廉政内控机制的重大意义,组织全体干部积极参加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基层国税机关健康发展。

2、确立领导主体意识。在风险机制建设上,基层国税的“一把手”,作为责任主体,务必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本单位的廉政建设作为一项基本职责,同税收业务、队伍建设和国税事业和谐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落实,真正做到“一岗双责”,把内控机制工作全面落实到位。

3、强化大局意识。干部职工要切实增强廉政风险防控人人有责的大局意识,切不可袖手旁观,在排查廉政风险时,要围绕岗位设置、职责定位,有针对性地查找个人、科(室、分局)的廉政风险,增强廉政风险排查工作的责任意识,使风险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二、抓好“三个分类”

基层干部处于税收管理的第一线,与成千上万的纳税人打交道,是税收政策的直接执行者,其廉政状况好与坏,反映了国税机关在党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问题。因此,在排查廉政风险时,必须紧密结合基层国税工作实际,具体地讲,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分类排查,梳理廉政风险。要紧紧围绕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这两个重点,全面准确地排查廉政风险。一是围绕税收执法权,由税政科牵头,税收业务部门配合,对行政审批、税务登记、资格认定、票证管理、金税运行、行政收费、税额核定、税源管理、税收抵免、案件审理、行政处罚、纳税服务等行政行为中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全面梳理排查,登记备案,确保无一漏网。二是围绕领导决策权,由人事科牵头,办公室、监察室配合,对党组议事、民主决策过程中潜在的廉政风险进行排查,提交党组成员民主审议。三是围绕人事管理权,由人事科牵头,机关党办、监察室配合,对干部任用、岗位轮换、工资管理、教育培训、评先表彰、奖励惩戒等环节进行排查,梳理出潜在的各类廉政风险。四是围绕财务管理权,由办公室牵头,监察室、人事科配合,对经费收支、政府采购、设备更新、基建工程、固定资产管理各环节的廉政风险进行清理排查,登记造册。五是围绕事务管理权,由办公室牵头,监审室配合,对公务接待、会务管理、车辆管理、水电管理、办公电话、房产维修、物业管理等环节存在的廉政风险进行排查,梳理归类。

2、分类管理,开展风险评估。一是将排查出来的廉政风险划分为税收执法类、领导决策类、人事管理类、财务管理类、事务管理类风险五个类别。二是成立若干个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分类收集现行政策规定和近几年来的信访举报、案件卷宗、工作通报等相关数据,结合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全面、系统地定性、定量分析。依据危害、危险程度,按照高、中、低三个级别评定各科室、各岗位、各环节的廉政风险。同时,各科室结合本单位权力运行机制,进行自查自省,确定重点岗位和重点人员在行使权力过程中潜在的廉政风险。

3、分类指导,实行量身定做。一是制作廉政指导手册。采取量身定做的方法编写专题化廉政指导手册,人手一册,变单一的“大众化教育”为形式多样的“个性化分类指导”。二是重点防控廉政高风险点。时时掌控重点岗位、重点人员、重点环节的权力运行情况,确保不出现重大的不廉洁现象。三是注重防范“多发性”廉政问题。针对易发、多发的普遍性廉政问题,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从而使广大干部职工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反应,果断处理,自觉规避。

三、突出“三个重点”

建立廉政内控机制要立足国税工作实际,坚持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法,必须突出领导干部、税收执法和人财物管理“三个重点”。

1、突出“领导干部”这个重点,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领导干部具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然而,决策正确与否对国税工作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要建立领导决策的他律机制。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三重一大”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机制(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重要干部任免、大额资金使用),规范领导干部的决策动机、决策过程、决策结果,将一把手“四个不直接分管”真正落实到位,把领导决策过程中潜在的廉政高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其次,完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机制。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廉洁自律若干规定,带头执行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家庭收支申报制度,忠实履行廉政承诺,管好配偶和身边服务人员,绝对不碰“高压线”,做党和群众信赖的廉政模范。

2、突出“税收执法”这个重点,完善执法监控机制。基层国税机关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属于高风险行业。一要构建税收自由裁量权的“警戒线”。对行政审批、资格认定、税额核定、金税运行、行政处罚等高风险行政行为,要设置不能逾越的“警戒线”,防止脱轨运行。二要构建税收管理共同遵守的“斑马线”。强化税收管理廉政风险预警工作,对人为因素产生且影响轻微的过失,及时提醒;对人为因素产生且危害较大的,及时诫勉提醒,限期纠错;对人为因素产生且危害重大的,严肃查处,以儆效尤。三要强化日常管理权的监控。综合运用CTAIS、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出口退税预警系统、执法监察子系统等信息技术和实地巡查双重手段,探索解决信息技术与实地巡查的盲区和断层,推动内控机制设计由“注重实体”向“实体与程序”并重转变,权力制约由“单纯依赖计算机”向“计算机监控”与“实地监控”并行转变,促进税收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3、突出“人财物权”这个重点,完善行政管理机制。人、财、物管理,既是热点、焦点,也是廉政高风险点。只有公开操作,透明运行,才能降低风险。一要完善干部任用、岗位轮换、工资管理、评先表模、奖励惩戒管理机制。规范选任、调配、晋级、表模、奖惩工作,激发队伍活力,促进干部全面发展。二要健全财务预算、经费审核、政府采购、设备更新、基建工程、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完善各环节操作规程和多部门联合审计制度,优化支出结构,降低财务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要精细事务管理,完善物品购置、公务接待、车辆管理、房产维修、物业管理工作流程,倡导厉行节约,减少铺张浪费,杜绝跑冒滴漏,树立廉洁新风,提升管理水平,优化机关形象。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5

一、法院对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现状与不足

(一)法院对弱势

群体司法保护的现状

1、行政诉讼是实施宪政的重要保障。2003年至今年4月,pp法院审结的涉及公安、城建、土地、劳动和社保等一审行政诉讼案件为77件。其中,判决撤销行政行为或确认行政行为违法、无效的9件,判决履行法定职责的2件,原告主动撤诉和被告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后原告撤诉的26件,维持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和驳回诉讼请求的37件,其他3件。

2、大力开展司法救助工作。法院在依法审判案件、确保司法公正的同时,大力开展司法救助工作,力求最大限度地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2005年,法院受理的案件中,得到救助的案件为60件,诉讼费减、免、缓累计16万元。2006年,全年共为74件案件的当事人减、免、缓交诉讼费14万元。2006年11月起,实行了先执行后收费制度。

(二)法院对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不足

1、司法救助的方式过于单一。200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规定》确定的方式就是缓交、减交、免交诉讼费。这无疑是不全面的,不仅与被救助者的需求之间有一定差距,与公平理念也有一定距离。诉讼权利的保护与实现,不仅是对当事人实行诉讼费减、缓、免交,而且是当事人在诉讼中诉权行使时遇到法律阻却事由,以及不能、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行使诉权保护合法权益时,对他们进行法律知识的援助,否则他们很可能在诉讼中败诉,对他们进行的经济上的援助也会付之东流,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司法救助。

2、司法救助的有关操作不具体、不规范。《规定》尽管对当事人可以申请司法救助的范围详细列举了十一项内容,具有一定操作性。但是,司法救助范围的十一项内容中多次强调“生活确实困难”,但对“生活确实困难”没有规定具体的标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如《规定》第四条规定“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司法救助的,应当提交书面申请和足以证明确有经济困难的证据材料。”但因为对属于救助范围的十一种情况,什么样的情况,应提交什么样的证据材料,应由哪一级部门出具证明材料,是民政部门出具,还是所在地的办事处、乡镇出具,或是单位出具,没有详细的规定,所以不好把握。因此,要使司法救助在审判实践中更趋规范化,建议上级法院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二、弱势群体案件的特点及其在诉讼上的缺陷

(一)弱势群体案件的特点

1、案件数量多。全国各级法院一年共办结案件达800多万件,pp法院每年办结的案件也超过了5000件。其中涉及弱势群体的案件,如农民失地案件、消费者权益案件、劳动争议案件、拆迁案件以及家庭暴力案件居高不下。

2、案件影响大。弱势群体的案件,不少是社会热点案件,比较敏感,一旦受理,往往引起社会轰动。

3、案件法律关系新。有的案件是法律欠缺,弱势群体的合法权利被侵犯的事实已明显构成,但司法迟迟不敢到位。如经济领域的不正当竞争、垄断而造成的对消费者的利益损害。

(二)弱势群体在诉讼上的缺陷

1、诉讼行为能力的劣势化。在诉讼中由于需要负担包括案件受理费在内的诉讼费用、收集证据所必须支出的诉讼成本以及参加诉讼所不可避免的费用支出,经济困难者相对非经济困难者存在着明显的且可判断的弱势。

2、诉讼心理素质的脆弱化。在诉讼中,不同的诉讼主体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必然导致诉讼心理素质的多样化差异。弱势群体在诉讼中的心理压力高于一般诉讼主体,在诉讼中有比较严重的顾虑感、比较强烈的挫伤情绪和比较普遍的社会支持缺失感,这些使得弱势群体保持高度敏感性,其诉讼心理素质极易受到触动和影响,十分脆弱,难以自我进行有效的调适,进而容易对诉讼乃至司法公正失去信心或信任。

三、法院对弱势群体司法保护的对策

(一)拓宽司法途径,为弱势当事人提供完善救助

1、立案救助。立案是司法救助工作的第一道关口,要大胆改革立案方式,采取各种便民、济民措施,切实履行好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责,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要积极推行口头立案方式,即对因文化程度低或身体有残障等原因写不了诉状而要求立案的,可以口头起诉。立案法官向当事人了解双方的基本情况、诉争事由及审查相关证据材料后即行立案。同时,要加强立案阶段的释明工作。

2、审理救助

。司法独立和司法公开,是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关键之一。要建立一支独立的、具有高素质的司法审判人员队伍,完善公开、透明程序的司法机构。克服司法的地方化、非职业化和行政化。要有针对性地建立审判架构,建立少年法院或少年法庭,通过专业审判,教育、帮助和挽救犯罪的未成年人。整合行政审判力量,扩大行政诉讼受理的范围,确保受公权侵犯的弱势群体能

及时得到救济。设立专业的维权法庭或小额民事诉讼法庭,实行快立案、快审理、快结案、快执行,切实保护新居民和广大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3、执行救助。执行是诉讼的延续,“案结事了”是诉讼的最理想状态。弱势群体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权利自我保障能力欠缺,更需要法律和社会给予特殊的保护。人民法院要在诉讼制度、内部机构设置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在执行阶段,涉及弱势群体的,则应做到既要维护法制权威,又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充分实现“弱势群体生存权保护原则”。

4、建立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制度。经费保障是司法救助工作正常开展的最根本条件之一。在一些司法救助制度较为健全的国家,司法救助经费都依法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由国家财政予以支付。建议将司法救助基金纳入到社会保障基金的范围,管理上该基金在民政部门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账核算、专账管理,支出审批由执行法院具体承办,使救助的范围和力度更有保障。目前,浙江省有80余家基层法院(包括pp法院)建立了司法救助专项基金,对合法权益一时无法实现且生活极度困难、连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的案件当事人予以必要救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完善诉讼制度,推进审判方式改革

首先,从“保护人权”的宪法原则出发,充分给予弱势群体诉权。其次,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推行普通程序简易审,做到繁简分流,在法定审限结案,避免超审限。第三,坚持立案公开,审理公开,质证公开,裁判结果公开,执行公开。法律文书要充分说明判决依据的理由,并且公开上网,以方便人民群众查阅和监督。

(三)不断改进作风,树立亲民审判新形象

一要摒弃“衙门”意识。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依法为当事人提供司法服务上,平等对待和充分尊重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对话和诉求,为当事人提供一个公正、透明和亲和力的诉讼空间,使诉讼高效有序地开展。把为民、利民、便民思想贯彻到司法工作的全过程。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困难疾苦放在心头,不轻视往往涉及百姓生活的小额案件。二要多做诉讼调解工作。注意把现代司法理念的民主和中立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贵”结合起来,把法理解释同耐心做当事人思想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实质正义。要对现有的审判体制不断创新,为弱势群体及时、低成本地维权创造条件,使审判机关成为弱势群体的依靠。三要为弱势群体尽职服务。在诉讼中提供更多的便利,以帮助其充分实现合法权益,降低诉讼成本。鼓励事实或法律关系清楚案件的困难当事人不委托代理人,自行进行诉讼,帮助确需请律师代理而无钱委托的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对涉及弱势群体当事人的小额债务纠纷、劳务纠纷、婚姻案件等着重实行调解,力争协商解决。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6

长效机制的调查与思考

茅箭区地处十堰市中心城区,是十堰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茅箭区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从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入手,打破“就信访抓信访”的思维定势,将信访工作与经济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标本兼治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变“事后化解”为“事前防控”,最大限度预防、化解信访问题,今年以来信访工作实现了 “四无两降” 目标(无赴省进京滋事、无集体赴省进京上访、敏感期无赴省进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进京重复访,信访总量下降23%、越级上访量下降41%),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近年来,茅箭区先后被评为全省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先进单位,06-08全市信访工作优胜单位,2009全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一、跳出信访抓信访,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预防信访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新东风商用车工业园、东风实业5万辆整车、城区千亩山地整理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项目相继在茅箭辖区开工建设,涉及拆迁房屋23万平方米、拆迁群众2164户8000余人,建设安置小区22个,近2/3的农民失去土地,仅2010年全区重点项目达79个,总投资163亿元,我区进入了一个既充满发展生机和活力的发展机遇期,又充满复杂矛盾和问题的矛盾凸显期,信访维-1-

稳工作压力很大。面对这一特殊区情,我区坚持把信访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经济建设中做到科学决策、依法行政、改善民生,让辖区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形成了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在广大群众踊跃支持下不断提速、广大群众在茅箭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中持续受益的良性机制,走出了一条用发展解决信访问题的新路子。一是坚持科学决策,实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区委、区政府制定出台了《茅箭区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暂行办法》,建立了重大问题集体决策、集体负责制度,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和实施重大建设项目实行信访评估制度等一系列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尤其针对土地征用、群众拆迁安置等极易引发矛盾纠纷的“敏感工作”,坚决做到没有兼顾各方利益的项目慎重实施,得不到大多数群众支持的决策慎重实施,与民争利的建设慎重实施,力争将稳定风险降到最低。二是坚持依法行政,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政策。在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政执法等施政过程中,做到科学决策、依法办事,维护好社会公平正义。近年来,由于我区始终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注重“有情”操作,工作周密细致,未出现大规模群体性上访等不稳定现象,政府公信力、满意度呈逐年提升态势。三是不断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每年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的投入达到2000万元以上,重点解决就业难、生活难、就学难、就医难、住房难、行路难、如厕难等“七难”问题。针对失地农民问题,区委、区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失地特困农民救助工作暂行办法》和《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工作暂行办法》,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基金,专

项用于失地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创业奖励,出台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的第三产业的政策措施,在工商登记、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先后出资240万元购买了300个公益性岗位,培训失地农民2020人,联系和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协调办理村组预留土地400亩以支持村组集体经济发展;将1424户3000多名失地群众纳入低保范围,发放低保金300多万元。

二、统筹兼顾抓信访,把信访工作与作风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消除信访隐患

信访问题从客观上看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从表面上看是人民群众的诉求表达问题,从根本上说却是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为此,我区坚持将信访工作与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以“作风建设年”、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争创“全市信访工作示范乡镇(街办)”等活动为抓手,推动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沉下身子深入一线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尽量把信访隐患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四访促和谐”活动。区四大家领导周一轮流到区信访局值班接访,通过《十堰日报》、茅箭政务网等媒体向社会公开领导联系方式、接访时间等,不定期地深入到群众意见多、工作推不开的地方现场接待群众来访,及时主动开展约访、下访、回访等活动,面对面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帮助群众解决反映的困难和问题,率先垂范带动全区各级各部门领导主动为民解难。今年以来,区四大家领导到区信访局值班接访45次,深入基层现场接访11次,双向约访

37次,带案下访28次,主动回访24次,结对帮扶21人次,共计解决信访隐患问题313个,为困难信访群众送去慰问金5万元,帮扶资金8万元,90%以上的信访群众对反映的问题处理结果表示满意,越级访和集体访大幅下降。二是扎实开展争创“全市信访工作示范乡镇(街办)”活动。近年来,我区不断完善“三级联调”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机制,建立起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衔接,形成矛盾纠纷统一报告、统一受理、统一分流、统一化解、限时办结。同时,整合基层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区、街(镇)、社区(村)、居(村)民小组、民调中心户的五级工作网络,按照居(村)民小组一日一排查、社区(村)一周一排查、镇街半月一排查、区一月一排查一分析一通报的要求,积极开展各种纠纷排查调解。对排查出的各类问题建立排查档案,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相结合,包案调解与专班调解相结合,超前调解与督办调解相结合,确保了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今年“两会”、春节、国庆、第四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等敏感期均实现赴省进京“零上访”目标。三是认真开展重点项目挂牌接访工作。针对重点项目建设中矛盾隐患多、群众诉求多的现实情况,坚持信访工作跟着经济发展走、信访专班跟着项目建设走、信访责任跟着工作责任走、信访考核跟着目标奖惩走,建立重点项目挂牌接访制度,先后向重点建设项目派驻信访接待员、纪检监察员、组织员、宣传员、财会员、综治员、司法调解员、安全员等“八大员”,和各项目指挥部工作人员一起经常到群众中,及时解决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干部

下访到一线,问题解决在基层”。今年以来,全区各重点项目建设挂牌接访工作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364个,召开各类座谈会10余场次;受理集体访24批216人次;信访立案121件,办结121件,办结率100%,有力地促进了国家、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健全机制抓信访,把信访工作与制度建设相结合,最大限度化解信访问题

近年来,我区大胆探索新形势下信访工作新举措,以制度建设为抓手,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工作创新,促进了信访工作不断深化。一是建立信访维稳工作资金保障制度。区级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和各镇街综治维稳工作经费已按人均1.5元的标准分别纳入区、镇街级财政预算。同时,区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00万元建立信访维稳专项基金,专门用于解决历史信访积案、疑难个案、“三特”(特殊对象、特殊情况、特殊诉求)问题和维稳信访中的突发事件,基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滚存使用。二是建立信访问题分类管理制度。对信访疑难案件,严格按照不麻痹、不回避、不推诿、不拖拉、不积压、不失控的“六不”要求和妥善处理群众信访问题的五条指导原则,采取“四个一批”的办法妥善化解,即对诉求合理的信访问题妥善解决案结事了一批,对诉求无理的信访问题耐心解释及时消化一批,对生活困难的信访群众实施救助真情感化一批,对非正常上访行为坚决依法处理一批。如武龙采石场业主张荣林要求赔偿停止采矿许可造成经济损失的信访问题,张荣林2004年取得延续采矿许可,2006年因建立赛武当自然保护区被停止采矿许可,经营期间没有完全收回投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7

一、花垣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花垣县位于湖南西部, 自然资源富集, 境内探明矿20余种, 其中锰矿储量居全国第二位, 新探明铅锌矿远景储量1000万吨左右。然而随着花垣县矿产资源开采的开发利用, 开采、加工企业不断增多, 规模日益扩大, 矿产资源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渐成为制约花垣县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直接影响并威胁着当地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花垣矿区地质复杂, 多年来业主们先开发后规划甚至无规划, 锰矿和铅锌无序开发和加工造成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大气、噪音和生态环境等污染问题严重, 生态环境的恶化和退化, 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与危害, 严重制约了花垣县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已经突破了国家、地区的界限成为一个关系全人类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花垣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面对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污染快速增长的态势,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

二、花垣县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补偿中存在的问题

1. 生态补偿机制欠缺。

近年来, 花垣县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矿山恢复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并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环境治理的方案, 编制了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 环境治理效果明显, 但对如何修复矿产资源开采和加工造成的生态破坏的生态补偿问题没有具体的要求, 缺乏专门针对矿山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制度。

2. 历史欠账较多。

花垣县锰矿、铅锌矿采选业发展时间较早, 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 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粗放开采等现象, 加上过去缺乏规划, 奉行“先开采、后规划, 先发展、后治理, 先温饱、后环保”的开采模式, 一时期大批小矿山涌现, 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而当时对矿山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更缺乏相关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 业主们根本不会对矿区进行环境治理, 更不用说生态修复了, 矿山环境破坏问题严重。

3. 补偿资金有限。

矿山环境的治理需要雄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来源。花垣县目前处于典型的工业主导型经济发展阶段, 工业发展的兴衰, 直接决定着全县经济的走势。自矿山整治整合以来, 由于产业单一, 没有替代产业, 工业发展增速急剧回落, 导致全县经济呈现负增长态势, 财政收支矛盾尤为突出。目前, 花垣县虽然开征了地质环境治理备用金, 但是资金相当有限, 对花垣矿区生态环境补偿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和政府补贴。

4. 生态补偿意识不强。

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生态受益者只顾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而忽略了环境资源的保护, 尤其是对履行生态补偿义务的意识不强。矿山企业和部门的生态补偿意识不强。很多矿山企业和部门在开发过程中, 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 违背“在开发中保护, 在保护中开发”的开采原则, 过度的开发矿产资源, 并违规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导致矿山环境治理进一步恶化, 给生态补偿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同时, 由于矿产资源所在地的群众无法从采矿收益中受益, 得不到相应的补偿, 群众的生态补偿意识也很淡薄。

三、关于花垣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的建议

1. 探索建立政府与市场结合的补偿机制

补偿经费是花垣县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的基础和保障, 必须积极探索并建立稳定的多渠道的融资机制, 健全完善生态补偿的财政政策体系。当前花垣县矿山生态补偿的主要措施仍然是政府手段, 资金相当有限, 因此要积极探索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的方式补偿生态效益,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和途径,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原则, 拓宽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筹资渠道, 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筹措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资金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对生态补偿的支持力度。2013年4月23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要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花垣县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积极争取申请到上级财政支持, 确保在逐渐还清旧账、不留新账的前提下实现矿山环境的全面好转。同时, 花垣县还应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设立矿产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专项资金, 增加对矿山生态保护地区环境治理和保护的专项财政拨款、财政贴息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二是积极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花垣县应积极探索, 改革创新, 建立政府与市场结合的补偿机制, 引入市场手段, 多渠道筹集资金, 加大对矿产资源地区生态建设和保护的投入力度, 拓宽资金渠道。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态补偿和建设投融资机制, 出台“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经济补偿政策, 支持鼓励民营资本投入矿产资源的开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对通过恢复治理后能利用的矿产地区优先投资人的占有或者使用。

三是成立生态补偿福利机构。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参与, 一方面吸引社会资金的捐赠, 多渠道筹集资金;另一方面, 可以同政府一起对补偿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监督。

2.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配套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和监督管理体系。必须加快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工作, 充分考虑花垣县的矿产资源状况和矿区的生态利益, 出台符合本地具体县情, 并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法规, 明晰矿产资源的产权, 明确环境破坏者和污染者对环境破坏的及时治理责任。

为了保证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正常运转并长期发挥效益, 就必须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监督管理体系。首先, 强化乡镇各级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能, 以乡或者镇为单位, 各成立监督小组, 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不错实行交叉监督机制。其次, 要建立人大、政协、监察、纪检、宣传、审计、广播、文化、电视等部门的联动机制, 加强对矿区生态环境治理和修复补偿的监督岗在, 使监督管理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最后, 要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媒体监督的作用, 保证生态补偿的质量以及生态保护的有效性。

二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要建立由政府引导, 环保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主导的专门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管理部门, 进一步整合资源, 专门负责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补偿的法规制定、恢复治理、规划审批、监督管理以及生态补偿费征收等工作。同时, 要设立专门的废弃矿山生态恢复治理小组, 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 对矿产资源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3. 推动生态补偿项目建设

根据花垣县当前的矿产资源现状和生态环境, 要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生态补偿项目建设。首先要推动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如矿区尾砂、废渣等的治理, 农业及农村污染治理, 河道、河岸清障整治等项目建设。其次, 要推动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如退耕还林、公益林建设、造林绿化和生态防护林等项目建设。这些项目建设要统一规划, 突出重点, 分步实施, 全面推进生态补偿项目建设。

4. 提升社会生态补偿意识

要加大宣传教育,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使各个企业与广大人民群众都能树立起生态环保责任感, 要让全社会都明白“谁开发、谁保护, 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 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者和污染者必须尽可能的治理恢复矿山原有面貌或者缴纳补偿税 (费) 。同时, 要增强全社会的矿山生态补偿意识, 大力宣传矿山生态补偿的相关政策, 使全社会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矿山生态补偿中去, 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

摘要:花垣县作为一个矿产资源富集的民族贫困和欠发达地区, 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因此, 尽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与制度, 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尖锐矛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叶晗.内蒙古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

[2]王干, 白明旭.中国矿区生态补偿资金来源机制和对策探讨[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05) .

关于构建公安激励机制的思考范文 篇8

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心理;警惕腐败

一、构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心理机制的必要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本能的我,它倡导“快乐原则”;自我是现实的我,它奉行“现实原则”;超我是理想的我,它遵循“道德原则。在人格结构的三方面中,自我扮演着调节本我和超我的角色,一方面设法满足本我对快乐的追求,一方面必须使行为符合超我的要求。构建廉洁心理机制是指本我涌现出腐败心理动机时,自我按照超我的要求立即拉响“警报器”,把这种不符合规范的心理动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一)源头上遏制腐败的需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大凡是从贪图小便宜开始的。贪图便宜是人惯有的心理,如果党员领导干部对这种心理从不觉察,极易利用手中的权力贪图更大的便宜,从而违反规矩和触犯法刑律。党员领导干部若能经常体察自己爱贪便宜的心理,及时加以调整和纠正,就能从源头杜绝腐败。

(二)思想上警惕腐败的需要。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还有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腐败并未从思想上引起重视,认为腐败是别人的事情,压根八竿子与自己打不着。其实只要你手中握有权力,你就捧着一块鲜肉,就会招来无数苍蝇的叮咬。党员领导干部若对腐败现象时刻警惕,处处提防,腐败就会失去空间和市场。

(三)保护党员领导干部自身的需要。党员领导干部能够走上岗位,既离不开其个人的努力,更凝聚着党和国家的长期培养和心血。作为国家的公职人员,我们拥有优越的社会地位,较大的职务权力,丰厚的报酬和美好的人生前途。党员领导干部一旦把握不住自己,锒铛入狱,不仅身败名裂,而且大好前途瞬间化为乌有。党员领导干部保持清正廉洁,不光是对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党员领导干部须警惕的几种腐败心理

心理学认为,动机支配行为,一般来说,没有动机的行为是不存在的。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心理活动是先于腐败行为实施之前而产生,并影响和支配着腐败行为的发展走向和具体的实施操作。常见的腐败心理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一)“碍于面子”的矛盾心理。对于腐败现象,许多腐败党员领导干部,内心相当纠结和矛盾。没涉案之前,他们对那些目无法纪、为所欲为的贪官污吏嗤之以鼻,但是,当他们身临其境之时,又表现得含含糊糊,半推半就。

(二)“别人收我也收”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别人能捞,我也能捞”就是典型的从众心理,认为吃点、喝点、拿点不是大问题,甚至把收送礼品、礼金称为是礼尚往来。

(三)“不会查到我头上”的侥幸心理。从内在腐败心理到外在腐败行为的转换过程中,侥幸心理贯穿始终。有的腐败领导干部错误地认为,反腐败是“隔墙扔砖头,砸着谁算谁”,自己“谨言慎行”,被查的几率不大。

(四)“临时捞一把”的补偿心理。指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在即将离退休前夕,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就萌生了“临时老一把”的贪念,大肆贪污受贿的现象,算是对自己兢兢业业几十年的补偿和安慰。

(五)“永不满足”的贪婪心理。贪婪心理就是贪得无厌,永不满足的一种过渡膨胀的利己欲求的变态反应。有的腐败党员领导干部贪污受贿了几百甚至上千万,而仍不知道不收手,落马后才幡然醒悟,悔之晚矣。

党员领导干部实施腐败行为并非仅某一种腐败心理起作用,而是多重腐败心理贯穿其中,其中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占主导作用。

三、构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心理机制的对策

(一)常思腐败的危害性,涂上廉洁心理防腐剂

腐败是社会的毒瘤,害党、害国、害民、害家、害己。腐败践踏了党的先进性、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同时也葬送了腐败领导干部家庭的幸福和自己的美好前途。作为人民公仆,我们要慎用手中的权利,守住法律的底线,常思腐败的带来的巨大破坏力,从心理上惧怕腐败,从而达到不敢腐的目的。

(二)常想腐败的可耻性,拉起廉洁心理防护网

管仲提出了千古名言“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原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也特别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提出了“八荣八耻”。贪污腐败行为,就是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等行为,人人痛恨,千夫所指。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以清正廉洁为荣,以贪污腐败为耻,要从心理上憎恶腐败,从而达不能腐的目的。

(三)常汲精神养料,筑牢廉洁心理防火墙

党员领导干部要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如读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像古代穷人那样严守做人尊严;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像莲那样保持高洁的品性;读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像白兔那样选择智慧人生......党员领导干部应经常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从中汲精神养料,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的清正廉洁的传统美德,大力提倡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清白做人的精神,从心理上崇尚清正廉洁,从而达到不想腐的目的。

上一篇:美术教师招聘专业知识整理下一篇:河北农村信用社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