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精选7篇)

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 篇1

四川省仪陇县职业高级中学胡柏林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是师生间的双向交流过程,即教师为主导和学生为主体是相互作用的,只有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手段作用于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学内容才会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并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学生主体参与教学,从学的方面来看,指的是学生进入教学活动,能动地、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从教的方面来看,实质上是在教学活动中解放学生,使他们在活动中成为主体。那么如何解放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呢?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激励手段,激发课堂活力,能使教学过程优化。

何谓激励?激励就是激发学生思想、情感和行为,给以动力,唤起愿望。一位好的化学老师,要上好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应该有鼓励学生学习的激励技巧。激励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艺术,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激励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兴趣激励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与学习兴趣密切相关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过程中带有情绪性的意向活动。只有当学生发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使整个认识活动积极起来。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它和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我们可以用实验手段和生活中的鲜活例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作适时的讨论来优化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用生动形象、直观有趣的语言或事例来说明课本上的理论,使课堂教学情趣盎然;教师也可以用巧妙的预设疑问,形成有价值的课堂冲突,引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兴趣,由此来吸引并激励学生积极探索真理。例如,在讲二氧化碳时,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了解到的二氧化碳部分性质,通过这些来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其探索问题的热情。

二、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包括两层意思:一是师生情感,二是上课激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具有的一种心理反映。教学过程是知、情、意、行协调活动的统一过程,没有情感交流的课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迁移功能,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老师的爱,迁移到对老师所教的教学内容上,改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倾向性。我一直认为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师长,而且是学生的朋友,要以人格的力量去感化、影响学生。教师和学生建立亲密感情后,在教学时,就能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将课堂效率发挥到最大,教学效果就极其明显。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创造师生心理相容的氛围。师生心理相容,指的是师生关系密切、感情融洽、平等合作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在教学中,总是伴随着认识、态度、情绪、言行等相互体验而形成的或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心理状态。情绪反应对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会产生重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相容,有利于激发课堂教学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

(1)发扬教学民主,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人格,求得师生心灵上的沟通,缩短教与学的距离。

(2)提倡教学相长,师生互相学习,把自己融于学生集体之中,让学生感到老师可敬又可亲,使他们喜欢你,喜欢上你的课,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教师除了要与学生建立真挚的感情,还要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的感受和确切的认识(即吃透教材、“吃出”感情),然后将情感融进相应的教学内容(即设计教学内容孕育情感),以饱满的热情,以真情实感来感动学生(即课堂教学交流感情),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张弛结合,情意浓浓的生动局面,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三、暗示激励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只要对学生抱有希望,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就会对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的影响,就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暗示激励在课堂上可表现为语言激励、情景激励、眼神暗示等多种方法。语言激励是针对不同性格、不同境遇、不同表现的学生运用合适的语言传递信息,鼓励学生敢说、敢做、爱说、爱做,让学生从成功感上产生强大的鼓舞力量,获得继续前进的推动力。例如:“你行,你来试试...”“这个问题仔细想想,你能解决”,“刚才你总结的很好,还有什么补充吗?”“你举的例子很贴切,能不能进一步分析”等,都是很好的暗示语言。

情景暗示是指对环境和教具的刻意规划,以达到激励作用。生动感人的情景能够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引起学生的愉快情绪和探索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情景暗示既可以通过教室的环境进行暗示,也可以利用图画、模型、幻灯、多媒体等教具,来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可以传递丰富的信息。课堂上教师亲切的眼神能开启学生的心扉,是学生情绪调节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用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语言加以肯定,让师生在目光中情感交融,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学习。

总之,暗示激励教育法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法,如果运用得当,一定能够取得润物无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参与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导”字上下功夫,知识上导读导析,释疑上导引导议,纠错上重在导评。尽可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尽可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参与激励最典型的是鼓励学生当“小老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和对概念的分析理解,定期出黑板报和墙报,由学生自己命题、解题、评题。另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组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参加报告会等,运用第一手材料来增加理论的信度,从而把所学的理论深化,向能力和必然转化。

五、学法激励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鱼”作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情况下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学法激励,通俗的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有适合自己的一套科学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辨别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作为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在教学全过程中贯穿学法指导,即备课要备学法,上课要指导学法,练习及其讲评要强调学法。我在课堂上指导学法的做法是:

(1)指导学生科学地阅读课本,初步理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教师可列出阅读提纲,布置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思考题可以从教材的结构思路、重点、难点、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知识之间的衔接点等处去设问,使之起到导读、导思的作用;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练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检查阅读效果。

(2)指导学生正确地整理知识,清晰地把握每节课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基本熟悉教材框架的基础上,理清脉络,找到线索,善于从纷繁的知识体系中抓住核心及重点内容,编制知识结构图表,让学生把制成的图表进行交流,并适时地进行点拨、讲评,选择几份比较好的图表让学生对照,进一步完善,这样既激励了典型又带动了全体。

教师的学法激励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所讲的方法来进行自己的学习活动。他们可以用发散思维把书把“厚”,用集中性思维把书读“薄”,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加深对知识和知识结构的理解。这样长期指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有利于学生由生动的直观进入抽象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概括缝合、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能力。

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 篇2

一、抓住激励的契机, 作适当而充分的激励

教师对学生激励, 要抓住适当的时机, 进行充分的褒奖。我在课堂上经常进行小作文的训练, 以此表扬学生。如教完了《爱之链》一文后, 要求学生们展开想象, 续写课文。有些学生写后来老妇人的儿子特地上门道谢, 得知乔依因工厂倒闭而无工作时, 把乔依请到了自己的公司。我对这些学生大加赞扬, 认为他们具有创新求异思维, 作文的思路很开阔, 写得很成功。我认为除了平时的表扬外, 还应该重点抓住了三个契机进行激励:

(一) 在作前指导时激励

在写作训练时, 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材料先说出来再写, 这样不仅能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时, 我趁机表扬那些构思巧妙、选材新颖的学生。当有的学生选材不是很好时, 我就对他说:“你说话时口齿清晰, 语音洪亮, 普通话很标准, 值得我们学习, 老师希望看到你选择的更好材料。”最后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抢着说, 生怕少了自己表现的机会。这样, 鼓励学生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消除畏惧心理, 激发了学生写作的热情,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二) 在批改过程中激励

如果只在课堂上激励, 由于时间的限制就会顾此失彼, 不能全面兼顾, 于是我们要学会在批改过程中激励学生。对学生习作中的独特之处, 直接用笔进行圈画评点, 如做记号、画图画、用语言文字等方法进行评价, 只要能可圈可点, 就绝不放过。读到感受独特的语句给他画上波浪线;看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就用圈圈标出来;针对学生习作中的细节用文字进行详细点评;在眉批和总批时写上鼓励性的赞语, 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些赞语、波浪线和圆圈, 就好像奖给学生的勋章, 它会产生强烈的感情效应, 在他们心目中, 就会自然有一种感觉, 这是老师对自己劳动的尊重。于是, 他们会感动、喜悦、自豪。如果长期得到教师的赏识, 激励就会成为动力, 写作兴趣油然而生, 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 作文的优点也越来越多, 学生逐渐就会对作文萌生更大的兴趣, 更加热爱写作, 这样, 作文教学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境界。

(三) 在评讲过程中激励

在批改过程中, 我常常作一些摘录, 并形成批改记录, 为讲评准备。讲评作为作文教学的重点环节, 不可不精心设计。首先, 选出七八篇写得比较好的, 认真修改润色一番, 到班上诵读赏评, 并让学生在课后传阅鉴赏, 让作者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对于有明显进步的文章, 可诵读写得成功的一段, 或写得精彩的一两句, 或分析用得好的几个词儿, 以便普遍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全面调动写作积极性。

二、针对不同的对象, 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

对象不同, 激励的方式和策略应该有所不同, 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 对班级整体的激励

要使全班学生作文水平整体提高, 就要重视培养全班学生的作文兴趣, 培养良好的写作风气。在作文课上, 我经常对全班学生充分地表扬与激励, 比如, 对他们说:“这次作文全班总体写得很好, 同学们书写工整, 选材新颖, 条理清楚, 结构完整, 绝大部分同学比以前有进步, 我相信, 你们下一次的作文写得比这次还要好。”这使全班学生都感到高兴和自豪, 从而对作文产生极大的兴趣, 形成了群体优势, 涌现出了很多富有特色的好文章。

(二) 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激励

在对全班进行整体鼓励的同时, 应重视对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的鼓励。对他们的鼓励可以根据中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一类卷的标准来评价:内容上要求中心明确、构思巧妙、内容新颖、感情真挚;结构上要求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语言表达上要求语言通顺、生动形象、语病较少。对这些学生的鼓励要恰如其分, 要鼓励到点子上, 既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 又不要过分夸大, 使他们骄傲自满, 认识不到自己的缺陷。

(三) 对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的激励

班上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一般, 平时作文或考试时, 往往得二类卷的分。这类学生的作文虽然不是很好, 但也有很多长处, 很有发展潜力。对他们我除了肯定优点外, 还善于发现他们的不足。比如, 有的学生选材不新颖, 我就会对他说:“你选的材料不错, 能够表达中心, 不过, 选材有点老化了。我们选材也要讲究与时俱进, 体现时代精神, 我相信你一定会找到更加新颖的好材料。”再如, 有的学生在立意、构思、选材、结构方面都很好, 而在语言表达上不够生动, 我就会鼓励他们大胆引用名言、古诗词、成语等,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 使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炼。这样, 这些学生的作文很快就会变成一类文。

(四) 对写作水平较差的学生的激励

作为教师, 我们要经常找作文写得不好的学生谈心, 谈写作体会, 弄清这些学生写得不好的原因。我根据多年的经验, 把写不好的原因大体归纳为以下几点:1.写作态度不够认真;2.立意上花工夫不够;3.选材不具体, 不能表达中心;4.缺乏技巧;5叙述平淡, 毫无感情投入;6.结构不太完整, 层次不清楚。对这些学生要加强心理疏导, 鼓励他们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积累写作素材, 保证他们写作文时言之有物。经常跟他们讲作文写作的技巧, 让他们形成理论素养。另外, 这些学生的作文或多或少都有可取之处, 因此, 教师要从中找到值得鼓励的内容进行鼓励。比如中心明确, 体现了当今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结构上完整, 注意到了首尾呼应;心理描写生动细腻, 体现了人物的性格;某些修辞手法用得好, 生动形象等。对极少数闪光点我们都应给予适当的肯定, 使学生觉得写作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 只要努力, 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

三、加大宣传力度, 激励学生创作

俗话说:“乐此不疲。”学生一旦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产生创作的内在动力, 写作水平很快就会得到提高。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加大宣传力度, 鼓励学生创作, 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每次作文, 除了拿优秀作文在课堂上范读外, 还要在教室里面的“佳作园地”张贴, 在学校办的刊物上登出来, 在广播台播读, 甚至推荐到国家级、省级作文刊物上发表。这样既是对他们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又能激起其他学生感情的共鸣, 产生强烈的模仿或追随的愿望, 写作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激励策略 篇3

【关键词】激励    兴趣    合作     探究

高中地理学科内容繁杂,既有需要记忆的知识,又有需要理解的道理,有的学生常因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跟不上教师的讲课进度。其实遇到这种问题,教师没有必要急躁或者批评学生,而是应该运用激励策略,尽可能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接受和理解知识,使其自学能力可以得到加强,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个体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从而使他们集体提高、共同进步。

一、激励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地理学习中,有些学生习惯于老师“满堂灌”,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思考问题,这是传统教学老師向学生单向传输知识带来的弊端。课堂是研究探讨问题的场所,应该 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生上课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一些新的主要问题。课堂教学中采取对话式互动教学,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老师的民主、师生的平等。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堂,教师通过激励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能够使他们对这部分知识给予特别关注。地理学科的知识、规律深深植根于生活实践之中,同学们在学习地理之前,由于经常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打交道,已经有了许多感性认识,这给我们教学带来了方便。教师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熟悉的地理实例,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懂得所学知识的用处。例如,学习“区域地理”可以提供“山东省地形图”“山东省1月平均气温图”“山东丘陵综合景观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

二、激励可以提高智力水平

研究表明,一个学生经常接受激励,会愉快积极地投入学习,学习成绩会逐步提高,并且随着成绩的提高,智力水平也会因此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激励学生。课堂上要不断鼓励学生,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好地理;不断地激励他们,哪怕点滴的进步,也要给以适当的表扬。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后,就会更加自信,从而争取得到更好的成绩,超越自己。有的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错误,教师在这时应该引导他们从自身错误中学习,这样提高得最快。例如从平时作业和考试反映的问题来看,有许多同学对地理学科中的一些概念模糊不清。因此,课堂上有必要把此作为重点,师生通过讨论进行辨析。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误区的来源一般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客观的错误观念,老师根据经验提出来让学生分析;另一方面是学生头脑中的主观误解。针对这些问题,老师可以激励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找出头脑中的错误观念,取出来剖析,这样能够很好地警醒自己,进而扫除错误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取得进步。

三、激励可以强化合作意识

现代教育强调合作意识,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身发展和个性化需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现代社会联系特别紧密,一个人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工作,因此要不断创新、建立合作发展的机制,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进步,而非单纯靠自己的个人努力和单打独斗。在地理教学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教育背景、兴趣爱好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对于能力的培养,我们提出统一的、较高的要求和规格,同时,也要体现个体发展的目标,体现不同水平层次的差异性。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合作,积极合作,互帮互学。教师当然还是要讲解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激励、启发和指导学生去在合作中讨论激发,引导学生去正确地分析考虑问题、探索知识。然后,进一步考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自己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地理教学跟实际联系广泛,在日常生活、科学实验、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有关地理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能够使联系的面更加宽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拓,思想更加活泼,学习的效率自然会提高。

四、激励可以提高探究能力

传统教学中,很多老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把学生应该探究的问题提前灌输给了学生,教学效果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讲解。新课改特别强调学生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精选教学内容,教师精讲,然后激励学生自主探究。要根据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来选择探究的课题,大胆交给学生探究。要防止知识点讲得太多太深,又要避免讲得太少太浅。课堂教学要有针对性,对重点和难点详细讲解。老师讲解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使学生有时间较为深入地去探究和理解最重要的知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减轻学生的过重负担,而且学生通过探究把这些东西弄清弄透,能够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励学生善于应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同时还要善于动手,通过实践去检验地理学科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明白知识是怎样被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激励学生分析讨论,最后共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 篇4

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摘要】情感是学习动机的催化剂,情感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敲门砖。只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激励策略,就能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情感激励 策略

小学生的情感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稳定性差,可塑性大。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发展重要因素。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对小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用自身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好奇、愉快中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用情感激励的方法来提高英语教学效果呢?

一、讲究激励语言,实施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中,语言表达的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同样一件事,是关心询问,还是训斥指责,其效果迥然不同。以学生英语作业未完成为例,有的教师见学生课后作业未做,便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有时甚至当着全体同学的面训斥和挖苦,结果有些因故未做的学生便认为老师太不近人情,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个别无故未做者,也会因心理逆反而来个“破罐子破摔”。因此,只有诚心诚意地询问其未做的原因,分析这样做造成的损失与影响,并帮助他们合理安排课后作业的时间,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激励,主要借助于面部表情,语言评价来实现的,其中语言评价可以说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应用最广泛的激励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进行着认知性的学习,同时进行着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既要注重对学生的智力训练,也要重视情感的激励作用,更应注重智力因素与情感的协同功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内,把认知活动由最初发生的兴趣和快感引向热情而紧张的思索和探寻中去,使他们获得种种有益的情感体验,从而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所学内容。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流,如何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交流中来呢?老师要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并且在交流中能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这样学生才不会担心因为犯错而受到老师的训斥。

二、利用学生已有的各种能力,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小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有他们自己的世界,擅长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理解周围的事。我们应设计适合他们水平的任务和活动,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展示机会和自信,让每个学生都乐于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展示给全班同学。例如在教学swim、dance、run、sing等动作单词的时候,请一些会游泳的同学示范动作并领读,与全班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独有的体验,可以很好的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也达到调节学习氛围的作用。这样学生不单学到的是一个词,还可以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达到知识的交流、经验的交流、情感的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在集体活动或小组活动时,能够为了完成某项学习任务,互相协作,养成了双向互动的良好习惯,大大提高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肯定积极,因势利导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他们心灵的火花。只有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有一次,在默写单词前,我让学生做小老师说一说快速记住这些单词的方法。当我问到你是如何记住“hello”这个单词时,教室里没有一人回答,对于三年级刚开始学的学生来说,记住这个单词的确有些难。说句实话,除了划分音节来记住这个单词外,我也没找到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记住这个单词。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平时淘气、话多又经常不着边际的小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并大喊“Let me try.”。我满脸疑惑地看着他,他在同学们诧异眼神中跑到讲台前当起了“Little teacher”。他一本正经地说到:“我们在第二单元默写过yellow这个词,现在我把y变成h,再把后面的w去掉就行了。”同学们听了他这样的分析,都觉得眼前一亮,不由得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

四、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随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捕捉他们心灵的火花。只有点燃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之火,使他们得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其内在的积极性。有一次,在教授三年级的一堂课时,我给学生呈现了四个单词:leg,bed,pen,desk,然后要求学生大声地读一读这四个单词,并思考一下这几个单词有没有什么共同点。他们听到我的指令以后便大声朗读起来,而且有些同学还在小声地讨论着什么。不一会儿,他们就发现了这几个单词中都有一个字母“e”。我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个e在它们当中发什么音呢?”对于三年级刚开始学的学生来说,总结单词的发音规律的确有些难。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平时淘气、爱说话的小男生高高地举起了手,并大喊“我知道 ”。我满脸疑惑地看着他,但是又不忍心打消他的积极性。结果他一本正经地说到:“这几个单词中的e都发一样的音”,并准确地发出了这个音,同学们听了他这样的分析,都觉得眼前一亮,不由得都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我接着夸奖道:“讲得太好了,下面我们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这时那个同学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从那以后,不仅这个淘气的男生喜欢上了英语,而且班上同学对单词发音学习的热情和准确率也越来越高了。

写作的教学策略论文 篇5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有人曾提出:10岁儿童所经历的生活足可应付小学时代所接触的作文题目,不必再引导学生去专门观察、认识事物。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就行了,不应把观察事物列入作文教学的范畴。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是学生已经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这些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因此,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更需要引导他们去体察积累了。事实上,有创意的表达要源于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没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就不可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这个根本目的。诚然,观察生活的主要功夫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上。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但观察生活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作文仅仅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

训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是各学科的共性问题,但是,观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首先,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

1.5%,味觉占1%。观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其次,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草、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第四,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

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再认识的过程。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效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我们为什么很难说清自己的作文能力是何时提高的,道理就在这里。

学生写作需要有语言的积累。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第一,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画廊、板报和班级图书箱、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其好处是:(1)长期系统的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2)小练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3)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使长期沉积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这样的作文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写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把学生的写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作文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

景,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景的内容写下来。这些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作文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物理和化学课上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充气雨衣》(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6课),也让学生完成一件小制作,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难忘的一天》(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练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主要形式有:①情节扩展式。例如:学了《小伙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8课)后,可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启发学生想象:玛莎拿着安东送给他的面包会说些什么?周围的人又会说些什么?②文尾续写式。如:学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4课)后,可让学生续写《售货员阿姨又遇见了那位男孩》。③多向改写式。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④图文转换式。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⑤相关迁移式。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例如:学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4课)后,让学生孩子写一写《我和妈妈的故事》。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都可以,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多。如: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擂台赛活动;班组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组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五)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必须根据创新思维的特性,科学地安排创新思维的训练。一般来说,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就其思维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性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

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例如:“在学雷锋的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五子登科”(抱孩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推车子)的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作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为了克服学生作文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作文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②受《挑油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的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不应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要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因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竟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着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例如: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例如: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反向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磨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如: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以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作文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深刻。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

得到发展。

(六)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这种教学模式体系的结构为: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氛围环境。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作文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作文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须要强调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因为学生刚进入写作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写作时考虑较多的不应该是写作的方法,而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之后进行,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这里指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4)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写作教学中的激励策略 篇6

巧用激励策略之一:用小目标鼓励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 并为之奋斗. 学生在学习中也有自己实现的目标. 有的学生有自己长远的目标, 将来能成就一翻事业, 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有的目标就是考上重点高中, 然后考一所好的大学;有的想把某一门功课学好, 证明自己比别人强;有的是希望把每一次考试都考好;也有的就是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等. 为了保证发挥期望的激励作用,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在智力水平和个性倾向、年龄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帮助学生将总目标划分成小步子.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其一, 小目标易于实现, 便于学生对重大目标实现的可能性的估计. 其二, 小目标便于通过信息反馈而行之有效地定向控制. 其三, 每个小目标实现之后都会使学生获得一次积极的强化, 在循序渐进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向高层次目标进取的信心.

巧用激励策略之二: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教师总是按照升学标准着眼于发现学生的缺点或不足, 而对学生身上与升学标准关系不大的优点和长处视而不见或者很少重视事实上, 每名学生身上总有许多未被人们包括学生本人认识到的优点和长处, 这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有一双发现学生闪光点的慧眼, 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闪光点, 给学生提供自信的动力和源泉, 使学生始终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

巧用激励策略之三:适当竞争培养学生争先意识

竞争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 喜欢争胜好强, 爱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 我们可以将一些激励性的、富有感染力的话语蕴含在课堂提问之中, 创设挑战情境, 提供挑战机会, 让他们在挑战中展示自我, 以此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 鼓励学生, 让全体学生都能在广阔的活动空间里, 充分地表现自己和尽情地体验成功的乐趣.

巧用激励策略之四:树立榜样标杆, 向榜样看齐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如果让某一学生看到别人因学习成功而受到赞扬的事实, 就会使他同样的行为受到强化, 如果让某一学生看到别人因疏于学习而受到批评的情景, 就会使他同样的行为得到削弱或消除. 因此, 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树立可供模仿的榜样, 用榜样激励每名学生.

首先, 是教师的榜样作用. 古人云:“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这句话强调了榜样的作用, 一位教师就是一个榜样, 其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小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 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品格、学识、涵养对小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 先进人物的言行具有导向性,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小学生, 对小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先进人物言行的榜样作用主要在于:其一, 教育作用.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较浅, 道德观念较薄弱, 以先进人物为榜样激励小学生, 符合小学生的认识特点. 其二, 感染作用. 人类高尚的品质、情感和顽强的意志、行为都能在正面的人和事中体现出来, 小学生模仿时会受到一定的感染而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并将这种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其三, 矫正作用. 向先进人物学习, 小学生便会经常用先进人物的事迹对照自己的言行举止, 检查自己的不足之处, 引起自愧和内疚, 从而自觉抵制外界的不良诱因, 克服缺点以矫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第三, 以优秀小学生为榜样. 每个学期学校都要评出一定数量的三好小学生、优秀小学生干部、文明小学生和学雷锋先进个人等, 他们都是优秀小学生的代表. 教师要经常采用不同形式对这些优秀小学生进行表扬, 重视优秀小学生对其他小学生的榜样、表率作用. 优秀小学生的榜样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 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 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 小学生中的榜样为小学生所熟悉, 因此更具有可比性, 更易为其他小学生所接受, 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

巧用激励策略之五:巧用评价激励, 鼓励、表扬和批评因材施教

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作为教师如果善于评价, 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学业结果, 包括作业的正误、成绩的好坏, 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低, 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增强努力的程度. 虽然评价学生的基本方式是鼓励、表扬和批评, 但是教师应把鼓励、表扬当做评价的主要方式, 因为人人都有受尊重的情感需要, 鼓励和表扬恰恰能够使学生获得尊重的需要和满足. 教师在运用评价进行激励时, 应充分认识到表扬是最易于使用和最自然的、有效的形成动机的方法.

激励策略的巧妙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积极性, 更好地服务教学, 并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激励, 是对被教育者最好的奖赏, 是对知识本身的超越, 是教师教育智慧的体现, 必将为小学生的终生幸福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志华, 井维华.有效激励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 1998 (2) .

[2]房鸿烈, 韩和鸣主编.中小学教学策略研究[J].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1:312.

[3]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387.

浅谈激励策略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7

一、利用教师的示弱,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历史问题内容较长,学生较难记住,如: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有什么意义和影响?单纯的几点内容看上去很简单,可真正让学生去理解、去记忆时,答案五花八门。面对这样棘手的问题,一时我找不到一个好的方法加强他们的记忆,有时我故弄玄虚:“同学们,这个问题内容较长,比较难记,我没有好的办法?我们同學肯定比老师聪明,看看谁有好办法能帮助自己和其他同学,让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一历史内容。”同学们跃跃欲试,小唐同学第一个站了起来说:“我有好办法,把内容分为三点:①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只有三句话,好记。”我点点头,许多同学也似有同感,但历史课代表阿雯不甘示弱,迅速站了起来说:“我的办法也是把内容分为三点:①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②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③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①和②是对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的评价,③是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产生的影响。”不仅是我,连其他同学也连连点头,对她投去赞赏的目光。到了这里,问题似乎有了最终的答案。这时候一直不爱表现的小亮同学竟然也站了起来:“老师,我有点儿新的想法。”他说:“我的分法与阿雯是一样的。但是,第三点的表述不同。③中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独立战争和《1787年宪法》产生的国内影响,后一句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也起了推动作用,是国际影响。”一番话,说得同学们连连点头。就这样,一个棘手的难题只用了五分钟的时间,就因为我的“示弱”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能记住了。

二、利用实物的嘉奖,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一定的奖励、酬劳、赞许等外部因素,让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清楚学习的意义,知道通过学习可以给自己带来满足、愉快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班上有个叫小亮的同学,其他学科都比较均衡,可到了我这儿开始卡壳了。他说历史课内容多、不好理解,难记忆。开始还勉强自己去学一学,可到后来学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混,干脆放弃了。就这样小亮历史学科的瘸腿现象异常严重,以至于后来小亮对历史学科完全没了兴趣。知道小亮学科不均衡,我开始为他着急。偶然间我发现了小亮的一个重要秘密,他平时特喜欢收集一种青少年都爱玩的卡片,而且正在为其中的一种“金卡”焦头烂额。于是我百方收集,终于谋得一张“金卡”。我和小亮约法三章:他完成一定的目标,我的“金卡”作为一种嘉奖。就这样我和小亮成为最好的朋友,我实现了我的“目标”,而小亮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愈发地积极主动起来。

三、利用榜样的力量,带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一是发挥榜样的效仿力量;二是发挥榜样以好带差的力量。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拥有这一年龄阶段独特的心理特征:可塑性大、模仿性强、富有理想、有上进心,那就更应该加强榜样的激励教育,从实际出发,选取学生信服的榜样,引导学生模仿榜样,达到教育教学目的。班长小琦思想健康,学习能力强,与人和善,班上的很多学生都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利用他在学生中的威信以及他学习的富余能力,我让他带了好几个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以特别小组的形式,参与历史课程的研究、讨论,既发展了班长小琦学习和领导的能力,又帮助了其他同学,从而达到了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一段时间后,我们班形成了学习互助小组的高潮,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对历史学习都不再惧怕,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一篇:广告公司策划下一篇:焦点小组访谈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