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素质教育问题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其素质包含了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它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是伴随每个学生一生的教育,没有道德教育,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

第一篇:素质教育问题论文

农村中学“问题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讨

【摘 要】农村中学“问题学生”是学校安全管理上的一大隐患,若是不能教育好这些学生,消除他们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恐怕会引起更大的事故。所以“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管理的一件大事。

【关键词】“问题学生” 安全教育 农村中学 代理家长制度

学校安全管理说到底是人的管理。我校地处侨乡,又是城乡结合处,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孩子在学生总人数中占相当比例,大约有55%,而这一部分学生中“问题学生”的比例又不在少数。所以加强对这一部分学生中“问题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对于保证学校的平安和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根据我校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一些做法和经验撰写本文,以供各位同行探讨。

一、思想上革新观念,善待“问题学生”

作为学校领导,在学校管理上应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升学率,一手抓平安率,一边激励优秀学生,一边关爱“问题学生”。只有两手都硬起来了,学校的和谐发展才会有强有力的保障。在对“问题学生”的认识上,学校领导也应该改变过去“这学生有问题”的旧观念,而代之以“这学生本性还行,有问题的是他(她)周围的成长环境,关键要看你怎么样引导”的新观念。

“问题学生”为何有这些不良行为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家庭教育失度。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有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娇生惯养,溺爱;有的家长只认棍棒教育,随便打骂孩子;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对孩子从不过问;有的家长远走他乡,把孩子甩给上一代了事。(2)学校教育失当。教师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处理“问题学生”有偏差,无法做到“三心”(爱心、细心、恒心)。(3)社会教育失位。社会的不良风气、内容不健康的书籍影视等影响了“问题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学生”的心理,找出问题形成的原因,善待他们,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办法,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转化工作,把“问题学生”身上潜在的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及其存在的安全隐患,我校采取了分工协作的办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二、行动上分工协作,关爱“问题学生”

(一)班主任对“问题学生”不离不弃。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对于“问题学生”,班主任应放下架子亲近他们,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们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使他们主动认识并改正错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大多数“问题学生”意志薄弱,自卑感强,对自己的成长进步缺乏信心。班主任教育要以正面引导为主,多安排合适的工作让“问题学生”干,一旦工作干出了一点成绩,就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心。

(二)班干部对“问题学生”友情感化。同学的帮助对“问题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老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在学生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老师过于直率,尤其是批评他们的时候太严肃而接受不了。因此,让班干部与“问题学生”交朋友,让他们感受到同学对自己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通过班干部的教育、感染,促进“问题学生”与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问题学生”工作中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为了使“问题学生”能够像一般学生一样在阳光下健康茁壮地成长。经过初步思考,笔者有以下三个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建立代理家长制度。“问题学生”教育问题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他们的成长应该是比较顺利的,他们也一样会成为阳光少年。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学校班主任或青年党员教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这些“代理家长”与孩子倾心交流,真诚地走进他们的心坎里,给他们辅导,教他们做人,利用课余时间走进他们的家里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甚至在节假日或孩子的生日时带他们到自己家里为他们过节,赠送学习用品,真正地给这些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以亲情般的关怀,引导他们真正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问题。

(二)给“问题学生”搭建自我实现舞台。老师经常与“问题学生”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以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使他们找到归属感。

(三)教育培训“问题学生”监护人。通过家校联系,教育培训“问题学生”监护人,提升他们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让他们做到在孩子上初中阶段,尽量不外出,或留一人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让他们明白当孩子在家时要具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毕竟孩子除上课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问题学生”的安全家长们更要尽心,更要随时监控。

不可否认,“问题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习惯已形成偏差定势,要转变并非易事,况且其转变也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转变“问题学生” 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需要多方合力才行。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对“问题学生”进行教育转化,善待他们,引导他们,关爱他们,才能让他们的“问题”逐渐减少、变小,甚至消失,使这些“问题学生”因关爱而向上,因温暖而灿烂,从而成为构建平安校园的正能量。

作者:李俊华

第二篇: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问题思考

摘要 人文素质教育对构筑丰富的精神家园,培养高职学生的健全人格,以及帮助学生精神成人,成为符合时代需要的综合性合格人才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整体实施效果来看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文章对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人文素质高职学生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既具有创新精神又具有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是所有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人文素质教育,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从整体实施效果来看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有不少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人文,是指人类所有优秀文化。人文素质,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指一个人之所以成其为人或者发展成为人才所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主要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具体来看,人文素质大体包括这四个方面的内容:(1)具备人文知识。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历史、宗教、道德语言等等。(2)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相对科学思想而言,它有很强的民族色彩、个性色彩和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不同的人文思想体现为文化理念的差异。(3)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与特定的文化相联系的,注重用人文的方法去思考和解决问题。(4)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因此,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知识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化为人的自身品质,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引导学生成为一个智慧且有修养的人。

二、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意义

虽然学者一再呼吁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只是在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上有所不同,两者只是领域的不同,没有高下层次之别。但现实情况是,高职院校在高考录取生源,学校教学规模和教学资源,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上面都要弱于本科院校。对高职院校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构筑丰富的精神家园,健全高职学生人格。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确实为我们国家经济的腾飞带来好处,但西方多元化文化思想的涌入也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社会和校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也在影响着青年一代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和发展。在校园里,不少刚刚进入大学的高职学生表现出空虚、困惑和无所适从的现象。“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一些大学生精神生活贫乏,没有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人性为技术和物质所俘虏、吞没。对名声和荣誉漠然,对理想和信念轻视,精神境界降低了,人品人格失落了。”从某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到马加爵残忍地杀害同寝室同学,这些事件让我们感到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正发生危机。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高职院校,本身学生人文学科基础相对薄弱,学校的人文学科建设也不尽健全,甚至有些院校就直接以企业文化代替人文文化。真正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重要方式。

(二)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的高职学生,要想符合时代需要,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又要拥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两者缺一不可。高职学生在他们进入大学以后,可以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科学知识和职业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仅仅是他们谋求生活的手段,但在做人的方面,拥有高学历和专业的技能却并不都一定具备理智和良心,也并不都一定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而这些东西恰好是人文科学所给予的。通过开设人文课程等方式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弥补人文素质方面的欠缺,有利于将他们培养成为高素质的综合性合格人才。

三、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虽然各高校都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但实施效果与人们的期望却是相差甚远。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文化素质的整体状况较差,如文学修养欠缺、知识面狭窄,历史知识较为贫乏,对哲学思想的接触认识很有限……调查中72%的学生不知道司汤达是谁,70%以上的学生没听过康德其人,只有20%的学生“非常了解”或是‘有些了解’沈从文。在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术语的了解调查中,只有42%的学生对‘国民生产总值’‘有些了解’和‘非常了解’,有48%的学生对‘知识产权’‘完全、不太了解’或是‘说不准’。”总的情况来看,无论从学校、教师还是学生自身来说都有一定的问题。

(一)从学校来看。可能很多高职院校都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资源相对稀缺,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特别是人文学科课程仍然不多。就笔者所在高职院校而言,学院以电子类、机械类等工学专业为主,已算得上当地最好的几所高职院校。虽然学院设立了人文素质部,专门负责学生人文素质学科教学,但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算不上完善。人文学科的公选课课程仍然不多,每次一到学期公共选修课选课时间,人文学科课程总是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学校的教学资源短缺,课程体系设置跟不上,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二)从教师来看。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师也是关键的一环,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情况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学生。主观上讲,一些人文学科老师自己都沒有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而且人文学科教学对学生毕业就业并没有直接影响,这种情况导致部分老师课堂责任心不强。客观上讲,一些老师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都还需要提高。有些高职院校是由以前的中等职业学校升级而来,部分老师的业务水平仍然停止不前,直接后果就是教学效果不佳,甚至于误人子弟。

(三)从学生自身来看。虽然外部环境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职学生自身同样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认识和行为的不一致。学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从认识上普遍比较重视。据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学生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非常重要’持‘赞成’或‘完全赞成’的态度。有超过70%的学生对‘人文科学的作用比不上自然科学’观点‘完全不赞成’或是‘不赞成’。同时,有超过70%的同学对文化教育方面的话题和最新进展表示‘关心’或是‘非常关心’。” 但让人感觉费解的是,学生在行为上又表现出另一种现象,比如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对于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的人文课程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无论从课堂纪律还是课后效果来看都是如此。很多学生虽然清楚国家前途命运与个人发展息息相关,但对于一些政治活动参与热情不高。当个人价值目标与现实利益相冲突时,往往会倾向于现实利益的考虑。

四、对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提高认识,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应当提高认识,全力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大力扩充教学资源,特别是要扩充人文学科领域的相关书籍和影音资料,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二是加强优良学风的培养,特别是人文学风培养,为高职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风气。如组织开展涉及人文方面的活动等。三是完善人文课程体系的设置。必修课程里可多加入一些人文课程,增加高职学生人文学科知识面。还可以多开设一些人文学科的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四是加强对人文学科课程的考核与评价,通过激励与鞭策两个手段提升人文课程教学效果。

(二)坚持以人为本,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同样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首先需要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提升教育教学本领,以便适应各种学生的不同需要。其次人文素质教育方法应当不断创新。针对人文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并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还应当注意因材施教,留给学生一定的发挥空间,让他们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最后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渠道应当拓宽。对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应当仅仅限于课堂或者校内,还应当注意将其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起向社会,走进生活,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桂署钦著,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谢根生,成梅,蔡梅良.对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7.

[3]代玲玲,陈少鸿.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经济.2011,4.

[4]章韵,黄显鸽.对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路径的探讨[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编辑郑云东)

作者:敬官旭

第三篇: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关注问题学生心理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其素质包含了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思想品德教育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事业,它一头挑着学生,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是伴随每个学生一生的教育,没有道德教育,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主任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连接教师与学生,学校和家庭的关键环节,做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和领路人,为学生创造温馨和谐、宽松有爱的生长环境是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问题更是班主任不能忽视的。

爱因斯坦曾指出“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加重要。”因而,健康的心理是教育工作展开必不可少的条件,尤其是那些特殊家庭和性格特异的学生,需要班主任更多地关心她们,了解她们的家庭情况,观察她们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去关爱她们。及时消除她们存在的心理障碍,能像心理医生一样作出判断,及时处理治疗,使她们健康成长。

我们班城市孩子占大部分农村孩子小部分,城市的孩子活泼开朗,但同时又好动,许多学生学习上没有韧劲和吃苦的精神;有几个同学是单亲家庭,性格内向孤僻;还有的学生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或生意亲情疏离,或者由于家庭的一些变故,内心封闭,叛逆,无视学校纪律等等。而农村孩子由于来自村镇,见识不广,知识面狭窄,有的家里条件不好,或父母重男轻女,造成她们不够自信,甚至胆怯自卑的心理。我们班问题学生比较集中,有时连其他班的老师都替我发愁。我就深入这些学生内心,经常找她们谈心,和她们做朋友,耐心倾听她们说的话,年轻人不免观点偏激,但我也不批评指责,而是以鼓励为主,慢慢引导,树立她们的自信心和热情生活的勇气。

如张欣同学,似乎有多动症,一刻都不能闲着,她自己都说以前的老师评价她“张欣只要不说话,全年级都安静。”这种性格就造成班里纪律的不稳定。我就经常跟她促膝谈心,讲女性的内涵美,讲生活中说话的艺术,并鼓励她竞选班级纪律委员,以此来约束自己,完善自己。

班里另外一个女同学,娇生惯养,个性又强,父亲又极护短,造成她蛮横自私,受不得一点委屈,心理素质极差,与同学发生点委屈便向父亲哭诉“不活了,要跳楼!”对于这种孩子,我每天都关注她,了解她的内心动向,跟她聊天,讲杰出女性的故事,让她有开阔的心胸和高远的志向。每次跟她谈心,总是搂着她的肩或是拉着她的手,让她感觉到老师爱心和温暖。同时让班长和其他班干部主动和她做朋友,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关心她,帮助她,并以班里的好人好事感化她。现在,她变得热情大方,关心集体,积极参与班集体事务,心理素质大大增强。

最头疼的是刘丽同学,三四岁时她的母亲因车祸意外去世,家庭遇到过变故,后来父亲又组建新的家庭有了孩子,她觉得自己命运悲惨,在家里处处受冷遇,无人喜欢,不被重视,造成她性格孤僻,对生活冷漠,自由散漫,无视校规,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不做作业,不好好听讲,迟到旷课是家常便饭,每周我班的量化考核分数基本都是被她落下了。各个任课教师对她都无可奈何,她父亲和外婆也无法跟她沟通,想尽了办法,带她看心理医生,满足她的要求,都没有效果,她外婆曾哭着说“不知道这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尽头啊。不指望她学习,只要心理能健康就行!”对于这样一个学生,我开始对她采取特殊的政策,盡量不用纪律去约束她,经常跟她谈心,想以情感来感化她,但不仅没有感化她,反而让其他同学产生了意见,她也更肆无忌惮了。我就对她硬起手腕,该扣分就扣分,该处罚就处罚。她身体素质还不错,就罚她跑步,跑完后,她不想去餐厅吃饭,我就把她带到家里,亲手给她做好吃的,看着她吃。学习成绩一团糟,哪个任课老师都不喜欢她。我就避开成绩,从她喜欢画画入手,找她的闪光点,让她为班里的板报插画,鼓励她参加学校的美术画展,把她的作品展览出来,增加她的存在感树立她的人生目标。她与男生谈恋爱,我避开这个敏感话题,讲我的懵懂青春时代对异性的关注,并且以自己的优点长处来展示自己,让她有奋斗的动力;她散漫叛逆,以为这是向世俗的挑战,我就给她讲李白、韩寒,讲什么是真正的“特立独行”,什么是真正的“恃才傲物”。我甚至把我的文章给她,让她也写文章给我,我们之间不仅是师生,更是笔友。她经常违犯纪律,但我基本上不批评她,不用常规的理论去教育她,而是用爱去感化她,尽管她经常并不领情,不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但我相信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她会变化的。这段时间她就对学习能投入时间了,学习有了进步,语文考了70分,提高很大。她家长也很感激,经常打电话给我,说女儿能跟他们交流了,也知道关心奶奶了,有时会主动打电话给奶奶问候一下老人的身体。这就是可喜的进步。

还有一些学生生,由于长期成绩落后,造成学习、心理都出现问题。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历来是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又是影响班级整体管理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我作为班主任首先做到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她们,深入调查摸底,搞清她们所以成为问题生的原因,做到了因材施教,对她们处处真诚相待,时时耐心相帮,真正做她们的知心朋友、最可信赖的朋友。及时对问题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她们消除或减轻种种心理担忧,让她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同时,还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她们表现其优点和长处,使她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努力使后进生以失败者来,以胜利者走。如我班的王琪同学,很聪明伶俐,但总是违犯纪律,不爱学习,让同学和老师都很反感。我不仅没有疏远她,反而对她加紧教育、监督,找出她这种行为的根源,对她的生活更加关心,让她深入班集体,热爱班集体,愿意为班集体改变不良的行为习惯。

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平凡的,也是光荣的,更是艰巨的,对于这些有问题的学生,我们只要满腔热情,献出至爱,并经常探究心理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深入到学生内心,我们就一定能找到症结所在,消解她们心中的块垒,让她们慢慢改变,慢慢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放飞理想,健康成人。 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有同情之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为我们的民族复兴路添砖加瓦。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0)

作者:盛蓝

第四篇:法学本科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摘要:法学本科阶段的素质教育应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以培养学生具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品质和技能作为其目标定位;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要实现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需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法学本科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法学教育 本科教育 素质教育

近些年来,法学教育界对在本科法学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已经取得了广泛的共识。但对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基本内容以及实现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途径等问题,理论和实践上仍存在分歧。本文试就上述有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1998年4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问题。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素质教育是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应当贯彻实施的一种教育理念。但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高等学校法学本科教育作为人文社科教育中的一个门类,自应有其相应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我国的法学教育具体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等不同的阶段,不同层次的法学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法学本科阶段的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其准确的目标定位。

这些年来,人们在反思我们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存在的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口径偏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等缺陷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把目前提倡的法学素质教育内涵片面地理解为淡化专业界限、拓宽培养口径、增加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这种将法学素质教育等同于“通才教育”的观点,并不符合法学素质教育的真谛。其结果可能导致法学本科的素质流于取消一些设置过细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增加一些概论性的课程、强制规定必修某些文理互通的公共课程或扩大学生选修非法律专业课程等简单和表面的形式。但这些都并没有真正涉及到法学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从教育理念到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系统化和深层次内容。

还有一种观点从素质教育本质上具有能力教育的属性出发,针对我国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普遍存在的法学教育与职业教育脱节,理论教学脱离法律实践,法学专业本科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动手能力差等现象,主张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应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将本科阶段的法学教育定位于法律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这种对本科法学素质教育的认识,容易导致将法学素质教育丰富深刻的内容简化为一般的法律实务操作技术和能力的培养锻炼,这与我们提倡进行的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同样也是不吻合的。

法学本科素质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注重发展、强调内化的教育,它既区别于所谓的“专才教育”或“职业教育”,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通才教育”。“素质教育思想所强调的,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传授知识、培育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或者说在传授知识、培育能力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素质的提高。正确处理好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促进三者之间协调发展,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关键所在。”因此,法学本科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定位的关键在于应该符合或适应于法学本科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我们在推进法学本科素质教育方面必须首先正确理解和把握的观念。

经过多年来的讨论,人们对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取得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从适应这样一种主要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来看,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应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品质和技能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虽然它包括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丰富,但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是法学本科素质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的法学素质教育的定位,也是区别于其他专业本科素质教育的特点。

二、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规定,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这是对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确立的一般标准。而作为具体化的法学本科素质教应结合法学本科教育培养法律人的目标定位,确定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笔者认为,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方面:

1、尊崇法治的基本理念

崇尚法律、法律至上是法律职业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法治国社会,法律应该是公平的体现、正义的化身和权威的来源。人类社会除道德舆论评判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外,法律制度应成为评判人类行为的尺度和准绳。这种理念要求法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法律理性。尊崇法治,就是崇尚法律,信奉法律至上。人们只能在法律面前完全遵从,而不屈服于任何权力与官位。法学本科学生从进入法学院的第一天起,就应确立自己作为一种法律职业工作者所应有的行为操守和法律信仰。尊崇法治的基本理念是法学本科专业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也是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

2、法律思维和法律方法的基本能力

法律思维是法律人经过专门训练和长期的司法实践逐步形成的解决法律问题和维护法治的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伴随着法律的职业化而出现,其本身就是法律职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法律思维首先是一种重形式正义、重秩序、重形式意义的合法性思维;法律思维其次是一种规范性思维,要求主体接受法律的规范作用,运用职业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并将法律规范作为思考事实法律意义的依据,即根据法律分析事实;法律思维还是一种程序性思维,要求注重活动过程以及标准的形式性和法定性;法律思维还是一种逻辑思维,提倡坚持三段论推理方法,注重缜密的逻辑,冷静对待情理和情感等因素;法律思维同时作为是一种判断性思维,观点或主张不能模糊或隐喻。

法律方法主要包括法律发现、法律推理、法律解释、利益衡量及法律论证等。法律方法对于法律职业者来说,在解决相对稳定的法律规定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之间的矛盾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法律方法可以改变着人们对法律的机械认识,使纸上的法律变成现实的活生生的法。法律人借助各种法律技术和法律解释方法可以把成文法和司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疏通由法律规则到个案判决的转换过程。因此,法律思维才和法律方法的基本能力是法律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3、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交融的文化素质

法律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现象紧密交织在一起,法学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不熟悉其他领域、其他学科的知识、理论,就不可能真正精通法律和法学。因此,法学本科学生应当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他们不但需要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且还需要对自然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素质教育的本意就是要培养人的内在素质。法学专业人才如果要想在法律社会实践中游刃有余,必须具有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交融的文化素质。

4、系统扎实的法学专业知识

本科法学教育以培养通用法律人才为宗旨,学习和掌握系统法学专业知识应是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法律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注重法律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求学生更要注重法律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本科法学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

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调动学生认识和实践上的能动性,强调知识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作用,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为重点。如果我们的法学教师仍然固守自己是惟一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主人地位、课堂教学就是要把教师掌握的有关课程理论知识系统完整地传输给学生这样的传统教育观念,就不可能冀望在制定具体课程的教学计划、选择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环节等方面考虑发挥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等因素和措施。法学素质教育更多的是需要依靠每一位教师在新的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引导下,通过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活动来贯彻实施。因此,改变在传统的法学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片面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性的思想,树立增强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和自身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的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的在教学内容上以单纯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观念,确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并重的教学理念,是实现法学素质教育目标中最关键的问题。

2、重新定位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的起点,也是终点;也是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它决定着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也决定教学形式。

根据1998年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有关规定,法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为“高级专门人才”,且十分强调职业性。目前我国大部分法学本科专业点都执行教育部的规定,将法学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级专门人才”上,都强调法学本科教育的职业性。但多数学者认为,我国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高级专门人才”而是“应用型法学人才”。把法学本科的培养目标局限在法律职业上,过分强调职业性,已是陈旧的教育观念,不符合法学本科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应将法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调整为“通用法律人才”,并据此作为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定位,才能够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3、优化法学本科教育课程结构

教育实践,就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课程及其结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受制于专才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的影响,本科教育的课程结构普遍存在着主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过多,素质教育类课程,即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课程太少;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课堂教学的课程多,实践性课程少等的问题。因此,课程体系调整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法学本科课程体系设置的总体思路应围绕增设增加人文社科知识课程,减少专业必修课,增加专业选修课,强化核心课程,遴炼方向课程,精设选修课程,重视实践课程。具体可由下列板块构成: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法学以外的文理渗透的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主要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所规定的14门课程所组成;专业方向课程,根据法学二级学科设置的若干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定。一旦选定就列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根据各校的特色和优势和法学人才素质教育要求所开设系列课程,可允许学生任意选修;实践课程,包括法庭旁听,模拟法庭演练,教学实习以及其他法学实践课程,在具体的实践中拓宽平台课程。

4、改革法学专业的教学方法

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意义特别重大。传统教育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甚至空洞说教。考试方式上,更多地是以标准答案来限制和压抑学生的原创精神。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有教的方法,又有学的方法。因此不能只重视教法,而轻视学法,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教育与教学中要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确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要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要把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强课堂讨论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法律援助等注重法律实践的教学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着力培养法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娜.法学教育的困惑与出路━━法学院院长暢谈法学课程设置[N].人民法院报,2005.5(25).B1

[2]周远清.素质 素质 教育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00(3)

[3]曾宪义,张文显著.中国法学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

[4]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法治与社会发展,2006(6)

[5]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J].法学研究,2001.(6)

[6]陈金钊.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法律思维、技巧与方法[M].判例与研究,2002(4)

[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3)

作者:唐启光

第五篇: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现状和教育特点等,对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素质教育理念下达之后,考试为中心、成绩为标准的教育体系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整改。通过数次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5-12岁阶段,是学生思维品格形成和学生心理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学生群体不同方面影响最为深刻。所以小学阶段进行素质教育执行和素质教育贯彻显得十分重要,可以合理满足学生各项诉求,之后在此基础上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素质教育概念要点分析

应该了解到,我国素质教育实施经历了多个年头,当前的教育面貌不断革新,素质教育思想渗透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孔夫子所言有教无类,主要是指将人的品德要素和修养要素以及爱好要素等进行综合,随之将其作为教育主体与核心内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素质教育内涵日渐得到丰富,素质教育正常合理实施,可以稳步提升学生想象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最为关键的就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维护学生身心健康,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生因此也会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换个角度而言,素质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教育中的各个环节之中,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为一种口号和表面教学形式,重要的是要付诸实践,促进学生综合进步。

二、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小学教育阶段,素质教育主要问题表现在效果不佳,尽管素质教育初衷是好的,但是具体实践操作环节中,片面认知性十分明显,大众和教师普遍认为是涂画模式和跑跳模式以及演出模式的综合体,并没有深度认识到身心健康培养重要性和能力发展促进意义,过大的注重形式,却将素质教育内容抛之脑后,使得小学素质教育表現化教学形式出现,空穴来风现象十分明显,具体效果未来落在实处。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至今,初始发展阶段历经时间较长,教学减负是主要目标,但是教师却又担心学生成绩下降和综合能力无法提升,所以小学课程设置复杂性特点十分明显,语数外基础学科设置上,口语交际课程和书法课程以及相关本土课程包含在内,杂乱课程设置并不能够代表教育多样化,无法深度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水平。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学生个性化发展被严重遏制,学生群体个性化促进是素质教育阶段最容易忽视掉的环节之一。需要特殊强调的一点是,素质教育主张整体进步与全面均衡,但是个性教育易被忽视,表面化教学现象严重,千篇一律的教育无法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相对的也没有尊重学生个性化教育,潜力被抹杀,教育失衡。

三.小学素质教育策略分析

小学素质教育模式完善和整改势在必行,这是教育责任,也是进行国民素质稳步提升的核心办法,首先是要剔除形式化教学模式,防止走进素质教育盲区,及时有效的进行素质教育思想纠正与完善,教师务必要了解素质教育含义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等内容,上述要素均为高效素质教育实施的有力前提与保障。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教育方针和手段,需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渗透,不仅要保障学生知识获取量和技能学习量,身心素质发展也不能被忽略掉,后者才是素质教育根本与基础,要提倡实质性教育,去除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为小学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1.助力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我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着诸多优良传统,主要涵盖了尊老爱幼内容和团结互助内容以及谦虚好学内容等,随着对外交流和对外进步,教师应该借鉴国外教育经验和创新精神、自强精神等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基于此,作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按照学生现状和校内特点等建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模式。

2.不断的正确组织和引导

学校和教师一方均应负起责任来,二者进行组织,社会方面也要进行不间断参与。应试教育缺陷即为忽略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当前学生能力差现象屡见不鲜且青少年犯罪事件频繁发生,学生社交能力极其低下,没有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学生责任感低。所以需要从实际角度出发,在小学素质教育上加大教育力度,从思想品德上和约束力上进行强化教育、高效教育、优质教育,实施由社会、学校二者参与的素质教育办法,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素质教育效能,以此为原则,顺势诱导的将社会成员也融入其中,全民共同助力学生素质教育。

3.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务必与时代接轨,基础性教育内容要具备实用性强特点和可传播特点,素质教育实施至今,各方位的投入力度很大,但是收效甚微,产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素质教育范围受限,学生群体在校内可受到素质教育,但是校外却没有约束。所以社会影响是巨大的,也应参与其中,素质教育目的不是为了单方面的进行学生素质提升,更大的目标是国民素质提升,所以素质教育实施的整个阶段内,素质教育内容务必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可传播性。最为常见的例子是,小学生要广泛参与社会上的環保活动和交通宣传活动以及红十字活动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共识,不仅提升小学生群体的素质,也要为后续全民素质提升打下坚实根基。

四、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大众群体逐渐对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加以重视,而素质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素质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核心点就是对学生身心健康予以维护,使其面对困难时保持良好积极的生活态度,使得学生生存技能得到强化。

参考文献:

[1]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J].宋长福,宋小辉,吴灵芳.大众科技.2010(02).

[2]小学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分析[J].张彩虹.科技创新导报.2010(15).

[3]新时期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研究[J].寇秋波,张志艳.科技信息.2010(19).

作者:谢洲群

上一篇:时事政治论文下一篇:外部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