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素质教育的看法(精选10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但是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完善,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得到完全落实。接受良好教育成为人民群众强烈期盼,深化教育改革成为全社会共同心声。
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中提到,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理念不正确
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意义, 在于通过让学生诵读经典, 熟记名句, 学习掌握必要的传统文化和技艺, 从而不断提高中文修养和审美能力, 了解中国传统经世致用的学问方法, 明确中国传之千古的道德精神, 感受中国诗礼传家的特色文化, 并在辩证学习、批判继承的基础上, 把传统的文化和精神尽可能烙印在心灵深处, 熔铸于日常行为之中, 做一个有君子风范和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人。然而不少学校对此缺乏深刻认识, 只是把国学教育视作上级的安排, 或者视作一种潮流, 自己不过是随大流而已。在这样的思想认识境界支配下, 他们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等各方面的安排上就难免草率, 难免应付了事, 如此以其昏昏, 而欲使学生昭昭, 则国学教育的效果当可想而知, 最后不走过场才是怪事。
教育内容不规范
1.没有细分国学中的精华与糟粕
有的学校把《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论语》《大学》《中庸》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和选择, 一股脑儿让学生去读去记, 结果里面的一些宣扬君君臣臣、因果报应、命运天定的东西也成天让学生挂在嘴边, 这肯定是不行的。因时代的局限, 中国传统文化中确有不少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 这些东西必须在让学生诵读前就剔除, 而且对一些容易发生歧义的, 则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教师应结合现代理念, 让学生超越孔子所说的“礼”, 把礼理解成“礼仪、规范”, 让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这句话, 也就是在“视”的时候要注意必要的礼仪规范, 以彰君子的德行和作风。国学教育既要诵读原文, 又要去粗取精, 还要引导学生从传统和现代两个角度, 对某些难以理解的语句开展讨论分析和比较,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精神实质。
2.没有形成横向的教育重点和纵向的教育梯度
有的学校对国学的内涵没有开展过深入的研究, 也没有对国学经典进行过仔细筛选和系统整理, 就随便找些古文古诗给学生诵读, 有的学校甚至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差异, 授之以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这种零散化、碎片化、随意性强的国学教育, 怎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当然, 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在开展国学教育时非得贪大求全, 毕竟国学从广义角度看是个相当深广的范畴, 青少年儿童没有必要把所有东西都学完, 加上学制有限, 学时有限, 功课繁多, 要学完学透也是不可能的。但不管怎样, 要让青少年儿童比较全面准确地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精深智慧和博大精神, 就必须对他们施之以相对系统健全而非零散化、碎片化的国学教育。所谓系统健全, 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上从横向上精选重点, 选择那些最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有养份的、相对易懂的文学、文艺类知识和道德修为类主张, 从纵向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建构起一定的教育梯度, 以此达到既健全又系统, 既重点突出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为此, 国学教育必须精编教材, 通过去粗取精, 选择一些最能反映传统学问、先贤智慧和中华精神的内容, 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由浅入深的原则进行编撰, 以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接受到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基本相称的国学教育。这样的教材编撰工作, 可以由教育部组织专家统一进行, 也可由各地各校自行开展。
3.没有平衡协调好传统国学教育和现代公民教育。
所谓公民教育, 也就是现代的“德先生”教育。“德先生”和“赛先生”在五四时期同时引进中国, 如果我们开展了国学教育, 开展了“赛先生”教育, 但就是淡化甚至不开展“德先生”教育, 或者只开展“假大空”的“德先生”教育亦即伪公民教育, 可以肯定地说, 这样的教育绝不是健全的教育, 也绝不可能培养出健全的国民, 而没有健全的国民, 也就绝不可能造就健全的社会。须知, 国学与公民学里面的有些东西是共通的, 但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同的, 因此尽管国学教育可以塑造出具有传统精神的国人, 但唯有公民教育才足以塑造出具有现代意识的新型公民, 以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历史重任。从这个角度讲,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是互补的。我们在大力提倡国学教育的同时, 必须高度重视公民教育, 做到中学与西学并重, 国学教育与公民教育并重, 而不要顾此失彼, 更不要因为开展了国学教育, 把老祖宗的精神价值拾起来, 却把新时代的普世价值丢弃了。
教育方法手段不科学
1.没有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结合起来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而应用是在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可是有些学校只知让学生咿咿呀呀诵读文句, 却忽视了对文句的精神实质进行适当点拨和教化, 忽视了将国学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相融合, 结果学生一边摇头晃脑诵读, 一边不知所云, 就如鲁迅小时不懂“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样, 或者课上读着“谦谦君子”, 课下仍打打骂骂, 举止行为中没有一点君子的儒雅, 没有一点有文化修养的样子。有人主张就是要这样“死记硬背”, 即使暂时不明白长大了自然就明白了。这样一种看法似乎有理, 但如果一点不明白内涵又怎能让学生“记”“背”得牢实呢?又怎能达到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呢?国学教育不是说非得把每句话每个词都分析透彻, 而是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 给予适当点拨, 让他明白基本意思, 这样他才能记得牢, 也才能化为己用。退一步说, 低年级小朋友因年龄过小不太明白让其“死记硬背”尚可理解, 高年级还这样就不应该了。我们绝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 而要将文句诵读与精神移植相结合, 将常规教育和养成教育相结合, 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 如此才能达至国学教育的真正目的。
2.没有精心合理地设计教育形式
有的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没有经过精心思考和准备安排, 教育形式单调, 只是一味组织学生读诵, 有的还一天几读, 但就是忽视了开展形式多样、具体可感的活动。有的学校虽然不是专门的国学艺术学校, 可教育形式却非常复杂, 吹、拉、弹、唱、诵、舞、写、画样样俱全, 结果占用了过多的学习时间, 加重了学生的压力和负担, 重蹈了某些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让子女学这样学那样的覆辙。因此过与不及都不好, 国学教育应在容量、时间和方式上, 根据学校和受教育者的实际, 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 从突出实效出发, 做尽可能合理的安排。
3.没有利用好语文教育这个重要载体
其实, 语文教育本身就属于国学教育的主要范畴之一, 只不过语文课本中蕴含了很多现代精神, 但在语言文字角度看, 语文课本完全就是国学。很多中国学生语文功底差, 连基本的遣词造句都成问题, 作文也写不好。现在虽然推行国学教育了, 有的学校还另编了单独的国学教材, 可是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没有提高起来。因此, 开展国学教育, 必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热爱中国的文学, 必须要求他们首先把语文学好。要借开展国学教育的契机,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通过“美读、美思、美写”等方式, 把语文教学搞好, 把学生的中文功底打扎实。
4.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国学教育要收到良好成效, 主要有赖于良好的学校教育, 但也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分不开。而在这几方面, 不少地方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从学校教育来说, 不管是制度的原因还是教师的原因, 都会影响国学教育的成效。从家庭教育来说, 中国家长其实都习惯用传统美德来教育和要求自己的子女, 这种教育其实就属于国学教育的范畴。但现实情况是, 不少家长都出门打工去了, 他们的子女都成了留守学生, 加之某些家庭还存在其他不良问题, 那么生长在这些家庭的孩子, 必然接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同时, 社会环境也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 如果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学生, 又接受到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可想而知, 我们的学校教育包括国学教育的成效会被抵消掉多少呢?所以, 有必要尽一切努力改变教育的单向化倾向, 应动员学生的家长及其亲属配合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请求政府有关部门和社区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从而形成多向的教育合力, 确保国学教育收到更好的成效。
关键词:教育评价;教师行为;激励作用;提倡赏识;鼓励;个性的发展
教育评价是全面了解幼儿学习的过程,检验幼儿学习效果,激励幼儿学习兴趣,进一步改进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教师课堂评价语言不能单一,不能老套,评价语言应灵活多样、随机变化、注重创新,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纲要》指出:“教育评价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同时还指出:“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新《纲要》引领下的教师评价开始更多地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过程,关注教师在这些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关注教师的教学反思等。作为教育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行为是否有效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效能,即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教师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能否通过反思来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不断提高自我,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努力实现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才会达到教学评价的真实目的,推动教与学两方面发展。在评价活动的操作过程,评价者从思想意识到方式方法上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2.评价过程可采用自我评价与外界评价相结合。
3.评价方法重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4.评价的内容注重全面评价。
5.对待评价的结果应进行全面的解释与慎重的处理。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评价是完整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是使教育过程连续不断运转,促进教育活动不断创新、完善,教育效果逐步提高的重要环节。评价的结果可以使评价对象受到启发和教育,从而学有榜样、赶有方向或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帮助评价对象掌握自身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的方向,扬长避短,争取更大的进步,使评价真正达到其作用所在。表现如下:
一、课堂即时评价,让评价发挥激励作用
现代评价理念告诉我们,教学评价要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都是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时机,因此,教师在评价中精心呵护幼儿的自尊心,增加他们的学习热情,就显然格外重要。教师对幼儿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要对他们进行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为我们的教育、教学创造一方和谐、融洽的真情空间。
二、评价在提倡赏识、鼓励的同时,不应该放弃批评
新课程强调对幼儿尊重、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论幼儿表现如何,教师都一味地给予表扬,不要批评。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在幼儿回答问题时,不作倾向性评价是对的,但在总结时进行恰当的点评是十分可取的。面对幼儿的不同想法、不同问题,教师应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见解、准确的答案。教师对幼儿的赞赏也应有“度”,千万不可滥用,对于幼儿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地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
三、多角度的教学活动评价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旧的评价观只关注认知结果,忽视了幼儿其他方面的发展,如社会的、情感的发展等。《纲要》中的教育内容更多地考虑到“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强调幼儿的感受和体验。我们依据《纲要》精神,在对幼儿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时应注意多角度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和富有个性地发展。
教学评价应该着眼于未来,不是简单地停留在评定幼儿的学习结果上,而是要更进一步,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为幼儿的未来发展提供动力和建设性的建议。有效性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就有效性教学的最新发展来说,从反思性教学那里获得了极大的促进,借鉴了许多的合理因素。但是,要使有效性教学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必须不断地发展它、补充它、完善它。
响应中央教育改革,以建设石油石化学科领域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掌握先进的教育领域理念的改良措施,培养具有高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本校一贯的办学宗旨,并且洞悉新时代条件下的就业形势,竭力为学生打造创业,研究平台,使他们学以致用,成为祖国最夯实的基础。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为突破口,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完善推进教育改革的体制机制为着力点,不失时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对美国国家教育技术的认识
摘要
这些教育标准不得不说是堪称典范,但是这些教育标准在我国普遍实施是比较难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完全实现,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所以,这样的标准需要慢慢来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关键词 创新与变革、交流与协作、批判、我国
目录
第一章 创新与变革„„„„„„„1-4 第二章 交流与协作„„„„„„„4 第三章 使用数字化工具„„„„„„4-5 第四章 用批判思维解决问题„„„„„„5-6 第五章 培养公民意识„„„„„„6 第六章 对技术的理解认识„„„„„„7
2007年6月下旬在美国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市召开的第28届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上,公开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学生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10级思政班 李进才
版》第二版。2008年6月底,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市召开的第29届全美教育信息化年会上,发布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教师版》第二版。其组成结构和编制过程与第一版相似,但标准内容却发生了较大变化,主题围绕创新、合作以及数字化时代的世界公民的意识与素养展开。
一、“创新与变革”成为新版的突出重点,被单独提取出来成为一项重要标准。要求学生使用技术产生新产品、新知识和新过程,通过使用模型与仿真系统探究复杂系统与问题,预见未来发展趋势。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那么如何去培养这种创新人才呢?我有几点认识:
1.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这要求我们,要摒弃社会中的不良风气迷惑,切实发现自己的真正兴趣,并把自己的兴趣推而广之,坚持不懈地沉醉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当中;另外,要善于用逆向思维考虑问题的症结,不断地培养自己的直觉,并把思维的灵感火花及时保存,成为研究的新发现;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10级思政班 李进才
这需要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聚精会神,真正深入到一个问题的每个层次中,否则效率的下调只会使瞬间的灵感顷刻溜走。
2.持续积累夯实基础知识,可以肯定,良好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此外,针对每个人不同的情况,要提高创新能力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其次,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最后,必须坚持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思维的相对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必备前提,因此我们跟应该加强我们的思维独立性并积极提高创新能力。
3.遇到问题要注意从多方面考虑,而且要持之以恒,更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只有这样,创新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出现,单纯的为创新而创新,出现的可能性也不会很大。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
4、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予以完美结合,充分利用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10级思政班 李进才
5、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
二、“交流与协作”与第一版的“技术作为交流的工具”相对应,在原有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够使用多媒体与数字化环境通过与他人交流协作(包括远程协作)促进相互之间的学习。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只能退居引导者、组织者的位置。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看,自主的说,自主的做,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尤其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他人合作交流,感受创造的乐趣,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三.、学生应具备使用数字化工具搜集、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计相应策略指导问题探究;能够应用多种媒体从众多信息源中查找、组织、分析、评价和综合信息,并按道德规范使用信息;能够根据特定任务恰当地评价、选择信息资源与数字化工具;能够处理数据,报告结果。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10级思政班 李进才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会使用数字化工具;其次要能够使用相应策略指导问题探究;最后,就是能够正确的去使用多媒体信息和处理一些数据和报告。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创造性。
四、用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与决策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我们在思维过程中,我们通过反思、分析问题来作出决定并解决问题。这种思维被定义成一种“理性的评判”,那就是:一种基于逻辑和事实证据的评价方式。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思维,其目的是深入调查问题,并且非常注重取得问题的对策。批判性思维包括一下一些特征:深入、仔细的观察;建立事物的联系;区分不同点;提出探索性的问题;分析和解释信息;评估证据;知识的运用和转换;独立思考和集体思考。批判性思维通常与分析、问题的解决、逻辑、理性、评判和辐合思维一些要素相结合。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有一些非常必要倾向和态度。它们包括一些品质和思维习惯:开放的思想、诚实和灵活适应性;耐心、坚持和毅力;理性、勤奋和专注。此外,一个批判性思维者愿意去改变自己的想法、重新考虑一些意见。
众所周知,在信息社会里, 信息是首要的资源, 然而,信息不断增长,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信息海洋。这些信息未必对我们都十分有意义和价值,并且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这意味着,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选择性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适当的评价,然后作出决策。面对各种扑面而来的信息、各种可选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他人的不同意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10级思政班 李进才
见,我们都必须作出适当的评价。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离开了独立的批判性思维,我们就可能被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被各种似是而非的解决方案所迷惑;被他人别有用心的真实谎言所误导。正因为如此,无怪乎人们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的公民必须具有的五大技能之一,另外四项技能是处理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球意识。
所以,必须通过有意识有目的的训练才能获得提高。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素质的今天,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应当有其一席之地。
五、公民的意识与素养的培养。
在信息化时代,要使自己的子女长大后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当从小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与素养。如果说,公民是指具有一定国籍、并依据本国宪法或法律的规定,享受一定的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人。那么,让孩子在数字化时代自觉地懂得做这样一个人的道理,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我们培养的是中国的公民,因此,让孩子意识到,我国公民所做的一切,要符合中国的国情,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要依据中国宪法的规定。培养公民意识,固然要宣传公民享受宪法规定中的一切权利,但孩子毕竟还没有取得公民权,他们属于“准公民”。因此,更多的是要对孩子灌输一点公民的义务。公民教育的目标,当然与整个国民教育目标是一致的。从内容上说,就是德、智、体、美、劳,这是做一个合格公民必备的条件。灌输这些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并且,让他们学会去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做一个真真有用的人。
现代信息教育技术 10级思政班 李进才
六、使学生能够表现出对技术的概念、系统和操作的充分理解。主要内容有,能够理解与使用技术系统;能够有效选择和高效使用应用软件;能够对技术系统与应用软件进行检修与维护;能够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技术。
“综观四个教育技术规划,我们发现:
(一)共同点: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以当时教育发展问题中出现重大问题为背景,提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二)差异点: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变化,根据教育信息化不同阶段的新需求和存在问题提出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目标与发展举措(见右表)。”[1] 这些教育标准不得不说是堪称典范,但是这些教育标准在我国普遍实施是比较难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完全实现,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相适应。所以,这样的标准需要慢慢来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参考文献:
[1]祝智庭 贺斌 解析美国国家技术教育计划2010[J]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感谢词:
薄滕飞
进入到教学一线岗位已一年。这一年,本着抓紧时间学习,集中精力教学的原则,脚踏实地,心无旁骛,顺利完成了一学年的工作。工作中,也有点滴感悟,现将几点粗浅看法汇报如下。
一、教学管理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其生命线。但在实际工作中,仍有部分教师存在严重的应付心理,不求上进,思想观念落后,仅凭以前的老经验教学,导致教师专业得不到提高,教学质量一直没有突破。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之外,必须重点应在集体备课、作业布置等细节上下功夫。
(一)集体备课。尽管学校一再要求要有集体备课,但大多数学科组只是为了应付,每次安排一个人(所谓的中心发言人)备课,打印好迎接检查,其他的教师仍然各自为战。往往导致同一学科的进度、作业,甚至是知识点都是不一致的。所以要搞好集体备课,一是要确定好备课组长。称职、负责的备课组长很关键,没有备课组长就没有组织者,没有负责的备课组长也不会有理想的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负责再组织学习,选定备课题目,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制订出切实有效的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坚决克服集体备课中的“两个误区”(假备课和浅备课);三是强化集体备课中的“六个流程”(①个人研读,形成初案②集体研讨,形成预案③个人品读形成个案④做课听课,教学实践⑤集体评议,总结经验 ⑥个人反思,形成理念);四是搞好“四个结合”(集体备课与日常备课相结合、文本教案与电子教案相结合、集体备课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拿来与创新相结合);
(二)作业布置。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作业太多,几乎每晚的作业都在5-7科,而且几乎没有分层作业,优秀学生熬夜到10点多能完成,但对于多数同学来说,这么多作业就是一种负担了。不会做的绝不会有时间去思考怎样解决,做不完的就会应付,更有可能抄袭,或者不做。当然就没有复习和预习的时间了。所以在作业布置上,要设计合理的作业,尽量只把当天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各年级每天的作业量不超过2小时,杜绝布置机械重复和大量抄写的作业。对于其他教辅上的练习,要有针对性的挑选习题,不必要让学生对同类型的题目机械重复,以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不开夜车,保证充分的休息时间。
二、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班级内学生个性的差异,班主任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一个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就是班风和学风。所以班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一)目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陈旧。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只重视常规活动,通过纪律、卫生、成绩等量化班级工作,班主任班级管理以经验型为主,其方法主要为压迫法,久而久之,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愈演愈烈。
2、现在的班主任大多十分辛苦。为了管好一个班级,每天的常规工作就要占据一半以上的时间,如早操、早自习、课间操、诵读、晚自习,更别说各类集会、活动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有的还要替本班的一些任课教师看自习、监考,如果哪个 学科考试不理想,会得到任课老师的埋怨,说班主任做得不够好,这样班主任就要时刻关注这个学科的课堂纪律。久而久之,班主任沦为事务型,而非研究型,管理水平得不到改进和提高。
3、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倾向。常规管理问题中突出表现的学生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日益成为班主任头疼的问题。如缺乏爱心和诚信,没有责任心,心浮气躁,纪律涣散等,这些问题大多是因为家庭原因和小学时的遗留问题,因此要针对学生特点,及时跟家长沟通,注意引导他们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4、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配合。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家长们忙于生计和生活,加上自己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就意味着班主任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还要承担起“教育”家长的责任。
(二)优化班级管理的对策:
1、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它是班级成功的保证。在班级管理中,应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行动方向,制定必要的班级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应与学校的校规校纪相符合。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
2.确立集体奋斗目标。在班级管理中应实行目标激励法。为了实现班级管理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应为全班学生确立一个共同奋斗的目标。激励学生确立个人的奋斗目标,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我。
3.树立优秀学习榜样。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是学生的显著特点。因此,“比、学、赶、帮、超”这样激动人心的口号往往在学生群体范围内喊得最响亮,激励的效果也最明显。
4.建立健全班委会班级管理自责化制度。班主任工作是一 项烦琐、费时的工作,把几十个生龙活虎、个性不同的学生管理好,需要有一个高素质的班委会协助班主任做好这项工作。教师每接一个新班后,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到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其次,要通过竞争上岗的办法,挑选一些组织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当班级干部,实行“干部竞选制”和“干部责任承包制”,实现班级管理自责化,做到班级里事事有人做、事事有人管。
5.发挥科任教师的群体效应。班主任应教育学生对所有科任老师采取尊重的态度,努力为科任教师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每堂课都要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要通过各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学生与科任教师发生矛盾,班主任决不能一推了之,而应主动承担责任,深入了解情况,排除一切干扰,妥善解决问题。班主任还应利用班会和开家长会的机会,向学生和家长大力宣传每位科任教师的优点,用班主任的信任度提高科任教师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地位。班主任是授课组的核心,只有调动授课组的每一位教师的积极性,才能做到班级管理最优化。
当然,要想提高教学质量,要想把班级管理搞好,只有理论和目标是不行的,需要长期、耐心细致地层层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的过程也体现了一个人的能力。能力的大小因人而异,但责任胜于能力,一个人只要对敢于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相信会有好的结果。粗浅体会,敬请批评指正。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仅需要千万计的高级人才,我们还需要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在如此大的发展背景下,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坐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国策带来的辉煌明天,而应当主动调整自己去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达成既发展自己,又实现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中等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的双赢。而其中,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多方位合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值得我们不懈地探索和勇敢地实践。
二、校企合作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指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中等职业学校基本的教学制度。”校企合作是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制度的基础,它关系到“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能否正常有效地运作。
校企合作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动力源泉”,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的“人力支持”。校企合作办学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1.转变观念。
学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自身生存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到校企合作是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职业学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学校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善于引导企业从社会进步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学校应当转变观念,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以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带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带动专业设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发展。
2.组建机构。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联系与合作,因此必须有一个机构来统筹规划,这样才能做到有实效地开展工作。机构要有专门的章程、明示的职责与义务等,规定每年开展一些活动,如:共同研讨学校的教学改革方案,反馈对毕业生(实习生)的评价,等等。
建立类似的机构,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约束和保障。双方的职责、义务明确以后,开展工作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3.听取意见,进行教学综合改革。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我们要多听取意见和建议,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
(1)推进学校的专业改革
每一所学校所处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同,生源的基本条件不同,最终的服务对象不同,就应当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体现所服务企业的需求。在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时,应注意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衔接、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在具体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学分制、选修制来具体落实。
(2)修订专业教材讲义
校企合作使得专业教师能够经常深入到生产第一线,直接接触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返回课堂进行教学时一定能够“言之有物”。学校应听取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建议,补充和修改教材与讲义,使之更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3)完善就业指导工作
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仅靠一本书,学生不会有直观的感受。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能充分发挥企业直接反馈信息的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4)促进“产学研”工作
职业教育需要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但要有针对性地开发项目,还需要企业的支持,因为企业最了解本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技术应用的情况。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研究课题、参照对象、实践条件等,学校的科研课题也可以主动配合企业的业务开发。这样的“产学研”工作才是真正有效的。
4.双方联手,建立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中,学生实习是重要项目之一。学生在校学习了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后,还需要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进行“真刀实枪”的磨练,使自己能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当然生产实习的时间既要根据学校的教学进程,又要兼顾企业生产的需要。
四、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真正实质性的合作并不是很多。影响合作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1.企业方面。
(1)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回馈社会的自觉意识比较强。但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只对能立即带来利益的成熟技术感兴趣,没能把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不能主动承担为社会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任务。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大多数学生不具备顶岗实习的能力,只能进行一些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增加了企业负担。短期内的“无效益”,使不少企业没有合作积极性。
2.学校方面。
由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必然会带来学校管理模式、教学体系的全面改革,对学校职能部门和专业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上好课,而且要处理好与企业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他们是校企合作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由于每个人的认识不同,实践能力不同,对教学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进的难度很大。
另外由于下企业指导老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统计等原因,因此对学校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解决措施
1.企业要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意识。
企业要树立长远的发展目标,要意识到企业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受益者,认识到开展校企合作是提升企业形象、进行人才储备、提高企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对职业教育的投资也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
2.学校要建立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师资团队。
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取资格证书,进行学历学位进修;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要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来校兼职上课。学校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确定引进对象,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和指导青年教师实践等工作。
六、结语
校企合作并非简单的人才标准对接和订单式培养,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驱动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的一种有效机制。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获取市场信息,主动与企业联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韩建民, 焦丽芳等.用企业经营理念构思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03, (3) .
[2]张世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 2002, (11) .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育观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83-01
素质教育主要致力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水平,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体。要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应从以下方几个方面入手。
一、改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师应正确领悟素质教育的涵意。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科学文化、身体、心里和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为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培养出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并具有健康个性和某种特长的人才。
其次,教师要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懂得考试只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馈手段。不是目的。它只是片面的“分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这个全体中存在着许多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兴趣、不同的特长,这里包含着不同规格的各类潜在人才,而“应试教育”却扼杀了学生们的这些差异。学生面对应试,惶惶不可终日,失去了活泼自由。为了考试,他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使他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丢掉其他方面的修养和锻炼的机会。
二、改变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前那种老师单调的照本宣科,学生乏味的听的教学方法,只是从教师的主观愿望出发,不注重学生的基础状况,接受能力及学生的心里感受。学生只能机械被动地接收书本上的知识,只能靠死记硬背来掌握教师所教的内容,学生已不是学习的主人,反而成了课堂的奴隶。每种教学方法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教师应认清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把握其适应性和局限性,或有所侧重地使用,或进行优化组合,不可盲目地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体现着教师的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精神,尽可能的遵循由感性认识入手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使学生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关心学生 树立威望。
作为教师,更应该懂得:只有用爱心去体贴和关心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真心爱他们的,一切都是为他们好的,学生才会发自内心的接受我们的教育。所以,我们无论教哪一科都要善于接近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爱。这是每一位教师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研究每一位学生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最好的途径是通过活动观察。了解所教班级的班风、学风,了解全班主要的优缺点并分析其原因所在,了解家长普遍的文化层次,找到亟待纠正的弱点;还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爱好等),了解个人的生活环境,掌握哪些是积极分子,哪些是特别需要注意的学生等等。在关心与研究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展现自身广博的文化与高尚的道德情操,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你既亲近又崇拜,既认定你是值得信赖的老师,又把你当作知心好友,可以和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烦恼,从而使教师更准确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运用更有效的方法去适时的教育学生,在此同时教师在学生中就树立起了更崇高的威望。那么,我们的教育就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能力。
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既是社会的要求,又是教育领域自身的要求。 教师作为素质教育的执行者,要使素质不同的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提高和发展的同时,更要努力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创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有自己特长的人才,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奠定基础。
五、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及其途径。
竞争迫使人们去学习,去探索,去拼搏,去进步。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教育重心的一次战略性转变 ,更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要求。当前,我们教师必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确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更应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在学生中掀起激烈的、持久的竞争活动。但必须强调,这种竞争是互助的、友好的,而不是敌视的、保守的竞争。其目的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例如我们可以激发班级内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班与班之间的竞争等多种形式。从集体活动的表现、班级荣誉的争取、留给老师的印象以及个人获奖情况等等多个方面激发全班由整体到个人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这也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还可以设立定期评价制度,以每周评价、每月评价等相对固定的评价模式,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各种表现定期评价,使每个学生和小组明确近期的优点和不足,互相取长补短,增强警惕性和进取心。在这里教师要采取多表扬少批评的策略,让学生在鼓励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受到爱的熏陶,情的感染,懂得理的澄清,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
1、大学里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对于大多数而言应该是一种首创精神的培养。
2、从狭义上讲主要是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能力,大学生解决自己就业的同时,为他人、为社会创造新的岗位,同时实现自己的梦想。
3、创业教育的成果将有益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及未来职业的宽口径发展。让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道路从“单行道”转向“宽带”行走。
4、从某种程度上说,创业是更高层次的就业,无论实际的创业行动上还是理念上的革新对于接受创业教育的大学生而言,都是收获。
5、创业教育不能脱离已有的教育框架,一切从头做起,应是整合了原有专业教育、德育、美育等等教育成果基础之上的一种创新教育理念的实践。
6、业教育应突破以往的课堂授课方式,须以“体验”学习为核心教学方式。
7、创业教育不只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实践,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创造自身创业知识形成主动发展的过程。
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学前教育,由于缺少或没有直接的“应试”,使幼儿园在课程设置及教育实施方式等方面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幼儿园由此成为实施素质教育最为坚决的阵地。但是,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和操作上的偏颇,在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践中,还是明显地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忽视教育对象的人本意义
每个教育对象的真实发展本身又是一种前瞻性的工作,具有发展的能动性。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应服从于教育主体,即拓展、提升、完善幼儿的整体素质,包括知识、能力、习惯以及精神品格,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共处、学会生存,这是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所赖于追求的“生命质量”。幼儿教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不仅应注重学生现在的发展,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重视学生现在的发展对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
但是,目前的教育模式往往偏重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较多地考虑幼儿学会多少知识、掌握多少技能,过分强调“学以致用”。至于与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相关的人文素养,如人性的陶冶、身心的平衡,却所提甚少。毋庸置疑,认知性目标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浅者要讲清知识,深者要发展能力,但并非是唯一目的。教学活动的目标应该涵盖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内的全部人生体验,包括情感、意志、行为习惯、自我意识、交往技能等等。当然,这些目标不可能希冀在一次教学或一组教学中全部完成,但至少应该贯彻始终。
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在人与社会的交互过程中,起着平衡与协调的作用。
素质化的教育教学目标只有在统合具有社会价值的科学素养和具有个性意义的人文素养两个方面,这样的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
过分突出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和谐、具有探索意义的学习氛围已为广大幼教工作者所共识,“启发式”和“情境”教学的方法为教学任务完成的效率和幼儿素质培养的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另一方面,不少教师在具体实施时却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为追求形式而“启发”,为单纯的创设情境而创设,过分突出了教师的干预功能,忽视了幼儿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讲: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教师过多的“创造”实际上是对幼儿创造潜能的一种剥夺!
二、过分强调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忽视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往往较多考虑教学手段的先进性,对教学活动本身的生命意义却日渐忽视。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内容充实形象,符合学前儿童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其辅助作用在于调动各种感官,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功效。正是其无与伦比的优点,使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使用频频,似乎没有多媒体辅助教学便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便体现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该承认,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对课堂教学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不只表现为教学内容数量上的增多,手段上的更新,更体现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的重大进步,也是我国当前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但不管教学的手段如何先进,它的宗旨还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忽视幼儿的主体活动,应该是积极而有度的。
教学活动的生命意义要求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善于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使学生经常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心情振奋的心理状态中。“情动于中而形于外”,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情感,达到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而不应仅凭一两种先进的教育手段来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
【对素质教育的看法】推荐阅读:
对中国教育的看法07-18
对当前幼儿园性别教育的几点看法07-08
对中职体育教学促进素质教育的探析10-16
教育孩子的看法11-02
老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语11-04
高中英语作文:关于教育方式的看法10-27
时代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要求06-18
浅谈普法教育的几点看法06-04
对电视节目主持人综合素质的思考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