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推荐11篇)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篇1

摘要: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然而在当代高校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一部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素质不高,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对此,本文论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对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新形势下,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以全面提高、培养、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以及审美素质为目标,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良好个性为目的的教育模式。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它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做了深刻而全面的阐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群体。因此,在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今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是好的,并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政治上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动态,关心民生;生活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思想道德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尽管各高校思想素质教育课程的门类和课时设置越类越来越多,政治学习也常抓不懈,然而效果却不甚理想。还有些大学生认为应当是“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而不应该是“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这说明,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仍不容忽视。

2.政治取向中夹杂功利色彩

不少大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把参加政治学习、入党、当学生干部,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过多地把个人利益隐藏着思想政治中,缺乏青年人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政治热情在很大程度上还只处于浅层次,稳定性和持久性较差。

3.心理问题突出

伴随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思想重荷,社会问题积累产生的思想困惑,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拉大,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出现悲观、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也使得部分大学生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

4.创新和实践能力不够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传授知识的多少作为教育的主要功能,但往往忽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性。同时,有不大学生不能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结合,动手操作能力很差。

面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我认为制约和影响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社会环境的影响

(1)受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因素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还未完全建立,随之而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另外,一些行业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的滋长,使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困惑,迷茫和无所适从。

(2)受现代信息技术的挑战

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在便捷沟通交流的同时,大量消极的不健康的精神垃圾通过网络涌向大学生,给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提出了挑战,也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者在学生信息接收中的权威地位。

2.传统的教育体制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学校和教师把德育放在次要地位,而把智育放在了第一位,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把学习成绩的好坏当成了最重要的依据。抹煞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创新能力及道德意识等的养成。这使得教育的性质变成了应试性。“高分低能”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当学生走出学校时,面对需要创新和专业性知识的经济社会会有挫败感。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也不尽合理,教育工作者也没

有将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之中。事实表明,传统的高等教育体制使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缺乏主体精神,反映到实际中就是缺乏创新意识和社会意识。影响素质教育的进程。

3.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代家庭的父母有时过于溺爱自己的子女,使其实施的培养教育内容有较严重的偏差,呈现出重物质追求的教育轻传统道德的灌输,重技能培训轻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倾向。同时,某些家长的不良生活习惯也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子女。还有一些家庭夫妻感情的破裂直接影响了子女的心理和性格,也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社会,教育工作者在面对新的形势及社会新需求下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思想品德、专业文化、世界观及人生观等多个方面着手,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新时期,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也为大学生的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

1.社会应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防止腐败现象、侵犯知识产权、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社会治安等社会问题,建立政府部门清政廉洁、社会各界遵纪守法、公民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社会用人机制,为素质教育作好正确导向。

2.使高校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应针对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相应改革。

(1)建立全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把学生的思想品质、文化修养、法律意识、创新能力以及专业水平都纳入其中,并且比例要适当,改变以往主要以成绩评价学生的标准。

(2)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首先,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注重课程结构的合理化、内容的综合化、形式的多样化,开展了特色教育。在整体优化、个性化、现代化、国际化原则下,对原有课程体系去粗取精、精简优化,再有机融入符合时代精神和素质教育要求的崭新课程体系。包括学科课程、修身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四大板块”。学科课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和基本技能;修身课包括包括德育、心理教育、音乐、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课程,旨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性格、兴趣和人文素质;生活课培养大学生基本生活能力,包括生存、保健、保险等内容;隐性课顾名思义是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素质的课程。这种课程没有特定的内容,形式也可以多样,比如定期不定期举办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并富有积极意义的学生活动等。其次,在教学目标的改革上,由单一性目标向综合性目标转变,由过去传统培养“技能型”或“智能型”等转变到注意学生整体素质,健全个性发展,从而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经过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改革,形成了学校现有的综合教学目标。再次,在教学方法、技术的改革上,注重多种方法整体效果的优化。学校在改革课程的同时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使二者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先进的教学技术不仅使学习内容更富有趣味,而且减少了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在多学科学习中动手操作的机会,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最后,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增强大学生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和认识,拓展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使家庭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学校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那么家庭则是促进和巩固学校教育成果的后盾。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成员的素质、习惯,家庭教育的方式对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学习态度、心理素质等无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家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配合作用,作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坚强后盾。首先,努力培养家庭成员的感情,让学生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其次,家长要适时提高自身的修养,通过榜样的作用来影响感化子女,从而达到相应的教

育目的。再次,摒弃过去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跟子女做朋友,多与子女沟通。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第一要素,素质教育正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提高,所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一场重要变革,高校应担任起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任。

参考文献:

[1]邱观建。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篇2

一、当代大学生中所存在的信仰危机的特点

1. 信仰的西元化。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中国, 与传统的中国文化产生了碰撞。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来说, 西方文化的出现与他们追求前卫、自由、个性的迫切要求不谋而合, 所以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文化的追求总是趋之若鹜, 同时就必然冷落了传统的中国文化。比如: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颇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反之, 中国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等却备受冷落。

2. 信仰的非理性。

当代大学生对于西方的思想观点缺乏理性分析, 总是凭感觉地、表面化地追逐潮流。在西方文化抢滩中国大学校园的同时, 各种非理性思潮也在这里占据着一席之地。马克思主义不再是大学生唯一的信仰追求, 取而代之, 非理性主义、非科学主义等思想正在默默地影响着当代一部分大学生的信仰选择。他们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极力维护传统的或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的观念和方式。他们不能理性地、科学地看待社会和自身发展方向, 贪恋旧思想, 难以融入新时代文明进步的大环境中, 一旦在实际生活中遭受挫折便转向神灵庇护, 迷失前进的方向。

3. 信仰的功利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当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人们的物质欲望则不断膨胀, 在这种利益驱使下, 一部分当代大学生往往形成了“活在当下”、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物质主义思想, 一味地想到自己能得到什么, 而很少反思自己所要追求的人生价值、自己能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等问题。在实际生活中, 这部分大学生处处显示出自私自利、斤斤计较, 过分注重金钱等个性。

二、当代大学生中所存在的信仰危机的根源

1. 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整体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但是新的价值观念还未完全确立。此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化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西方文化中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想和中国社会上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以新的形式趁虚而入, 恰好迎合了长期处于焦虑、困惑、迷茫的那部分大学生心理寄托的需要, 致使他们的人生定位超现实化、功利化, 对其原本崇高的信仰形成产生了不利影响。

2. 学校。

高校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踏入社会的重要桥梁, 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时间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是这个重要阵地中的重要武器之一。虽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改革以适应当前环境, 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改革始终摆脱不了滞后性, 这就使得部分教育内容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真空;再加之当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不能摆脱教学方式单一古板、过于偏重于理论阐述;教学内容乏味缺乏创新, 不能和实际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丧失亲和力, 导致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转化为自己的思想信念, 更难以成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反之, 那些世俗的、非理性的、极具功利色彩的物质主义思想却是非常具体的、容易接受的、不用转化即可信手拈来的, 所以, 在大学生处于焦虑、困惑、迷茫时, 往往选择了后者, 长此以往, 就会导致现存的信仰危机。

3. 家庭。

家庭是人生教育的摇篮,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 尽管已经进入了独立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学习环境后, 他们开始接触并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多个方面, 其独立思维和行动的能力日益增强, 与家庭的关系较之以前会有所松绑, 但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特殊的亲缘关系、长期共同的生活环境以及经济独立能力差等因素, 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摆脱在长期家庭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家庭教育中, 子女潜移默化地接受了父母的生活习性、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这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力非常强, 子女从父母那里获得的价值观念可能与他们在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中获得的价值观念一致或冲突, 对加强他们的主流信仰起了积极或是消极作用。很多大学生的“金钱至上”思想、偏激的宗教信仰、个人本位思想等都来自家庭的感染, 甚至在他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很难改变。可见, 家庭教育的误导也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危机的重要原因。

4. 自身。

大学生处于尚未完全成熟但又渴望成熟的时期, 他们人生阅历浅、人格塑造不够完全, 对一些错误思想辨别能力不强, 易受环境影响, 再加上他们心浮气躁又不够自信, 因此当他们遭遇挫折、迷茫, 且利用现有知识不能应付时, 难免会对主流信仰产生怀疑心理。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在其著作《寻求灵魂的现代人》中, 曾对个人信仰危机的发生做了非常细致的研究。他从治疗各种精神病教徒中总结出:这些病人的根本问题都是像寻求一种宗教的, 即有信仰的人生观。这样一类病人的痛苦是他们还没有发现生命对自己的意义何在, 这是产生信仰危机的最典型的个体原因。同时, 中国研究者也指出:大学生在价值目标追求上更加世俗化、功利化;思维发展不成熟, 看问题片面化、绝对化、静态化、微观化、表面化;承受着多方面的压力, 心理状态不佳;对信仰教育需求不迫切, 是造成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主要自身原因。

三、进行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途径探索

1. 社会。

首先, 政府应加大改革力度, 完善经济体制改革, 在增加中国综合国力的同时, 也必须重视缩小贫富差距, 防止两极分化, 逐步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让当代大学生不仅能在实际生活中切身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还能为自己祖国强盛的综合国力感到自豪。其次, 在大力发展经济、完善社会制度, 物质生活有了充裕保障的同时, 还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 二者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所以政府还应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弘扬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借此加强现代公民意识教育, 摒弃各种封建迷信思想, 为信仰教育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社会氛围。

2. 学校。

首先, 高校应着手建立一支高素质、高修养、善创新并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队伍。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 利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 把理论知识和各种社会现象结合并剖析, 在进行授课时, 注重方式创新, 让理论与实践能更紧密地结合, 而不是一味地照本宣科, 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 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在教学之余, 教师还应因材施教, 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其次, 校方应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有序、和谐、以人为本的校园环境, 加强校园舆论监督。一个优秀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操, 净化学生的心灵, 激励学生勤奋学习, 积极向上, 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健康成长, 而且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地高效运转, 保障信仰教育顺利进行。

3. 家庭。

家庭教育在子女的一生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影响子女的一生, 所以家长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 首先, 要多与学校沟通, 发现问题能及时与子女沟通, 并开导、帮助、鼓励他们;其次, 应重视榜样的作用, 在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中, 积极地以身作则, 在自己的知识结构、日常爱好、社交礼仪等方面下工夫, 让子女能从自己的言行中悟出道理, 才能做到教育与实际相结合, 能更好地帮助子女成才。

4. 自身。

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 如果当代大学生自身觉悟、素质低下, 那么社会、学校、家庭再怎么努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世界观也是枉然, 所以要求当代大学生首先, 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 并利用马克思主义指导自己的行动,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正如邓小平说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 而是行动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不断结合变化着的事迹, 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 从而发展马克思理论本身。”其次, 当代大学生应注重加强自身修养, 做到严于律己, 勇于倾诉, 善于奉献, 乐于助人, 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为小家庭和大集体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信仰是个人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崇尚和选择, 是个体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对个体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既是社会的明天, 又是社会的今天, 他们的信仰状况如何, 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未来的发展, 还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 所以, 应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教育作为全社会信仰教育的重中之重, 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将其培育成为真正有信仰、有素质、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黄明理.社会主义道德信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余心言.科学.信仰.道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

[4]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5]蓝蔚.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 .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与教育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素质现状

(一)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今天大学生中早已被认为是笑谈,“人不为(四声)己,天诛地灭”却深深扎入人心,千百年来这句话却一直被误解。人不为己正解其实是人不能作为自己,天诛地灭。不能成为自己,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终究是被淘汰的。但是现在的“啃老族”和向“钱”看的思想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忽视了自我信念与理想的培养与树立。

(二)缺少社会道德观。中华传统美德在今天的大学校园

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很少见到,并不是普遍的。仍然在很多地方我们可以见到,比如考试中的不诚信,不敢或者不愿意承担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在寝室脏、乱、差的现象到处可见,打饭不排队,吸烟、酗酒、脏话连篇的现象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虽然目前这些现象均在减少,但是仍在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身心健康的不健全。就近几年大学生体能测试的情况来看,80%以上的大学生身体没有超过国家的的标准水平。心理健康自近几年就更突出了,有些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身心不健全的人才怎么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那?

二、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分析

(一)个人因素。中国学生在求学生涯中完全是在封闭的学校里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社会经验的培养,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和个人辨别能力,因此在大是大非面前总是没有正确的自我分辨能力。

(二)家庭教育的问题。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剧,父母们局在忙碌于生计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往往是没有更多的投入,或者完全依赖于祖辈和学校,没有正确的家庭教育引导。

(三)学校教育的欠缺。学校除了是授业之外,更是传道的地方,如何让学生真正走上“道”,这才是学校更加关注的地方,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才会实现的。

三、提高当代学生素质教育的想法

(一)注重内心的培养。一个人的内心的决定他的为人处世,内心的培养就是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积淀,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是一名到高素质大学生的根本要求。因此大学内心的培养方式可以有以下两种种途径;第一,要培养看书、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仅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获得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是在于自身的个人修养的提升。如果没有书,就等于没有思想,列宁曾说过: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只有读书、看书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 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当代大学生。第二,要多运动,多到户外走一走。运动不仅仅是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更是促进心理健康成长的良药。除了强身健脑,增进智力的发展和环境适应能力外,更能调节内心的变化,增强自信心,消除疲惫,身心快乐。因此多运动对于当代大学生高素质的培养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家庭和学校要紧密合作。家庭和学校大学生在求学生涯中生活时间最多的地方,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对于家长来说,一方面要做出表率作用,农村孩子在素质方面整体的高于城里的孩子,很大一部分就是家长的表率作用。所以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另一方面要提供一个祥和、和睦的家庭环境,大学生成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待人处事自然温文儒雅。对于学校来说就要加大力度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除了开展爱国主义、爱家主义和爱己主义的“三爱”教育活动,更要提高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培养,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活动,举办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都会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地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素质教育氛围。除了家庭和学校,公共场合在当代大学生生活中扮演者必不可少的角色,因此国家和政府加大力度开展道德素质教育宣传。例如在车站、机场等人流密集的地方播放道德素质教育短片和短剧,在高铁、动车和火车上放置道德素质教育内容的报纸、小册子等,让大学生们在坐车之余放下手机、看看现代社会中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好人好事,做成短片或动画。通过营造良好的道德素质氛围,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道德素质得到熏陶和提升。

总结:当代大学生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在社会的大洪流中才会“出淤泥而不染”,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建设者。所以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百折不挠的毅力,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安居乐业,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篇4

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寒窗苦读,我们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作为“时代骄子”,新时期我们究竟应如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意识到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在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改造好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为了让大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找准自己的坐标和定位,确定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笔者特总结如下。

一、合格的政治素质

合格的政治素质,要求大学生必须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政治素质的核心,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要提高政治素质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大学生是追求理想的最热烈的时期。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前进就有了充足的动力,人生发展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有理想”就是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现阶段则要树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合格的政治素质,还要求大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当代大学生的基本人格,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二、科学的思想素质

科学的思想素质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论。在世界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唯物辩证法武装头脑,防止形而上学;用唯物史观武装头脑,作为观察各种社会现象的唯一科学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要求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的目标,把劳动和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尺度,而不是把金钱作为人生的价值尺度。同时,按照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总体原则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为先、个人为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解决好这一人生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思想上才能健康发展。同时,科学思想素质的形成,一靠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是基础的理论功底,要能把握其思想体系和精髓;二靠在实践中锻炼,讲科学理论付诸运用。培养科学思想素质,提高思想理论水平,这是保证政治上清醒的前提条件。

三、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青年人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具有坚强的意志。这就是培育抗挫折、抗压迫、抗失败的能力,保持旺盛的生活态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临难而不失常态。坚强意志的形成,要靠在实践中的自觉磨练,没有任何捷径。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同时表现为具有谦和宽容的气质。承认个体的气质,才能确立宽容的气质;承认人有所长,才能确立谦和的气质。谦和宽容的气质,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是吸纳能量、汇集百川、在未来竞争中展示优势的前提。与此相反,心胸狭窄,妒贤嫉能,则是缺少自信心的消极表现。

四、良好的道德素质

良好的道德素质来源于高尚的道德观念。大学生只有确立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才能使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进入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轨道,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要求诚实守信是道德之本。待人诚实是调解人际关系的基础,良好的道德风尚,来自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的指导。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时,要想到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先进分子则要做到先人后己,把社会主义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否定利己主义、个人至上、损公肥私,倡导集体主义、克己奉公。培育良好的道德素质,既要靠社会主义道德的指导,也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培养。慎独,这一自古以来的道德修养准则,应该赋予新的时代含义。只有在一切复杂的情况下,把握住自己的道德行为,才能保持自己良好的道德状态。

五、全面的文化素质

要全面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即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要求大学生具有人文修养,能够从中国传统的文史哲中汲取营养。还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素养,了解现代著名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跟上时代的步伐。用涵盖文、史、哲、经、法、艺术、现代科技、自然科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知识内容来构成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能力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要在必要的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注重使其“内化”为人的品格,提高大学生的格调、品位、修养,成为大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加强学科群的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等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文化载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积极主动地把学科群的建设和互联网联系起来,建设内容丰富、健康活泼的网络文化。同时,对待国外的先进文化,要兼收并蓄,不能一味的肯定或否定。

浅谈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素质教育 篇5

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及教育策略

价值观是人生观、世界观确立的向导,高校的.价值观教育是素质教育乃至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不同于过去及其他群体的特点.本文结合在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实际状况,探讨了高校进行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从而为加强高等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 者:马海然 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社管学院,辽宁・大连,116000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年,卷(期):“”(12)分类号:G645关键词:大学生 价值观 教育 集体主义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 篇6

摘 要:当代大学生大都是“90后”,他们所处的成长环境、教育状况、家庭影响、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和以往的大学生有很大不同,由此造成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呈现出很多新的特点。主要研究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校内形成浓厚的思想道德素质氛围,指导思想政治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特殊性;团队意识

一、现状与趋势分析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布,许多学者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其中学者就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特征及教育策略进行的研究居多。吴敏英、陈青山的新中国60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轨迹及其启示》(《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9月),以历史事实为根据,对不同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特点进行归纳概述;彭永忠《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工程调研报告》(《中国科技信息》,2011年11月),从当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入手,剖析造成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下降的原因,并提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新思路。赵飞,《十五年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研究综述》(《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0月),指出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与灵魂。

纵观现有的文章发现,关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多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关注大学生校内思想道德素质问题多于校外思想道德素质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

当代高校大学生有自己的特殊性,他们在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心理特点、价值观念上与原来高校大学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梁丽营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中这样描述当代大学生,“90后”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特点概括为:“自信、个性张扬;敢于面对现实,目标明确;有着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热衷公益事业;依赖网络;没有足够的理想信仰,有明显的功利性;没有明显的团队意识性,挫折教育还不够。”本文以山东协和学院大一学生为总体进行抽样调查。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进行研究,共发出问卷1000份,收回975份,有效回收率为97.5%。最后采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经过讨论得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现状,总结起来共有以下几点:

1.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的人生目标

调查显示,有69.8%的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认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大约有25%的人并没有入党意愿,但是认同党的指导思想;大约5.2%的态度是无所谓的,认为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都能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极少部分学生信仰缺失,而且态度玩世不恭。当代大学生中有大概89%的人有积极的人生奋斗目标,能够设定为“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也能够正确表达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9%的学生觉得社会理想同自身没有太大关系,共产主义太遥远,但是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仅有1%的学生人生迷茫,无法确定社会理想,也没有太明确的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认为理想是空无虚有的东西。总体来看,当代大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目标明确,有足够的自信适应社会。

2.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问卷以当前敏感的“中日关系―钓鱼岛”“藏独”“台独”为例设置问题,发现99.9%当代大学生热爱祖国,渴望国家统一。反对任何形式的国家分裂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以当前“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反腐倡廉行为为例,99%学生对腐败行为深恶痛绝,关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说明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心系国家,能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3.自我意识强烈,辨析能力薄弱

校园虽是一方净土,但是也有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对于“如何面对不道德的行为”的问题:当代大学生中有18.9%的人选择了“对他人不当行为当面进行指出”,却有72.3%的人认为“如果涉及自身利益才会当面指出”,8.8%的人竟然选择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只有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才会重视校园的不文明现象。有些学生明知是不文明现象,却不能明辨是非,明知故犯,带有利己性和功利性。庄金鑫在《“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朔治觥啡衔?:“‘90后’大学生拥有基本的道德认知水平以及比较理性的道德评价能力,可是他们在道德行为方面远远跟不上其道德认知,利己性和功利性更为明显。”

4.团队意识薄弱,心理素质脆弱

“如果和同学有冲突,责任归咎于谁?”,当代大学生中有78.9%的人认为“主要责任在于他人”;只有10%的人觉得“主要责任在于自己”;11.1%的学生回答“不好界定”。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团队意识薄弱,发生矛盾时很少从自身找原因,而是归咎于别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全部都是“90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迷恋于网络,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削弱了团队协作意识。

在问到“如何面对挫折”时,52%的人选择了“影响很大,但是会总结经验,继续奋斗”。40.8%的人认为“影响不大,只是自己会失落一段时间。”只有7.2%的人认为“无所谓,会继续努力。”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心理素质脆弱,这不仅与教育有关,还与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三、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问题解决的可行性对策

针对以上当代大学生显著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1.从家庭教育方面入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校里的多数问题都能从家庭映射出来,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实也可以追究到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整体素质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当代大学生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而且青春期带有叛逆性,家长对他们进行干预的时候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不可采取封建家长制,应多沟通交流,注重从道德认识、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这三个方面锻炼孩子的道德素质,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2.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能够唤起当代大学生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校园文化的类型要多样化,可以通过墙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社团组织、文艺活动等方式丰富大学生校园文化,提升文化内涵,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

(2)课堂教学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主要渠道

课堂教育可以从教育者和教育媒介这两个方面入手,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师不仅是指思政课老师,还包括专业课老师。他们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要通过自身言行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发挥能动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媒介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必须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直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及时根据新问题、新情况编写一些适合当代大学生的教材。

(3)发挥典型事例的模范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典型事例剖析,激发他们的热情,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思想道德素养,通过模仿,内化成自身的素养。赵君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实证研究》中认为“在校园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加大典型案例的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同时代人的先进事迹,从而达到教育自身的作用。”

3.加强自身素质

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升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加强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协和学院教改课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2xh17。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中明确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市场经济对于学生思想的冲击、就业压力对于思想的冲击, 其他腐化的思想冲击等, 这些无时无刻都对大学生思想都有可怕的腐蚀作用。2004年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 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 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 这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鉴于此, 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教育, 对于学生的发展、国家的未来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以,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大学校园里, 各种文化活动开展较为丰富, 各类体育活动开展较多,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频繁, 而在这些活动里, 都寓含着很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如何发展和利用这些活动载体, 适时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的问题。鉴于此, 我校每年对新生开展军训、学校运动会、歌舞晚会、院学生会组织“为玉树祈福”活动、“5·25”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等, 特别是在5月25日, 这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 由我院学生处主办的心理健康系列板报展, 在校园展出, 板报展包括心理健康日的来源, 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怎样调整心态之健康状态等各方面内容, 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提倡同学们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营造良好的心理咨询氛围, 健康学生心理。

加强学生班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 相互帮扶、相互影响, 构建积极、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为学生思想发展提供保障

在大学里, 学生班干部、团干部及其相关的学生团体在学生工作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它是学生直接的接触实体, 他们的言行、思想等, 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加强学生班团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训, 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具体在操作中, 可以利用党课学习、时政学习、时事政策研修、管理学课程培训等途径, 或是利用学生团体组织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为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增长才干,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院团委于2010年暑期组织我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佳县行。此次院团委组建的社会实践服务团下设三个社会实践服务队。即家电维修服务队、支教服务队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宣传队。志愿者们在短短的服务时间内, 尽己所能, 充分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深入实践, 锻炼自我, 使佳县之行在心间留下深刻的烙印, 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 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懂得了社会与自己的关系, 懂得了责任。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切实有效地提高班团干部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 感召身边的同学, 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并争先恐后积极申请接受党课教育, 积极学习了解时事政策、大政方针, 积极推行国家政策, 响应国家号召, 完善自身修养, 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并的优秀学生, 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全面加强和落实“三个课程”教学, 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谈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 篇8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表现与分析

1.认知心理

主要由严峻的就业形势、自信心缺乏、不能承受压力等因素导致,就业形势的现状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认知程度。包括:(1)自负心理。表现为就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去工作。(2)自卑心理。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3)坐等心理。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有的学生思想不切实际,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4)犹豫心理。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2.消极情绪与社会认知心理角度

消极情绪包括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焦虑情绪心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大学生就业心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职业信息的效力等方面有关,还与大学生内在的因素、个性特征、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理想、个性专业倾向类型等有关。

二、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方法

1.就业自卑感及其心理调适

在就业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同学最主要的问题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一个人的自信心并非与生俱有,而是在不断战胜困难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自信心是求职过程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求职时畏首畏尾会给人以无能的印象,使求职不易成功。

2.就业焦虑及其调适

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经济、竞争的风险及各种信息的刺激,反而感到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产生了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自己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这些情绪就会成为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会严重影响本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埋没潜能和才华,给就业带来不必要的困难,影响择业的进程,甚至造成择业失败。需要客观地分析自己,合理地设计求职目标,尽量减少挫折,增强求职的勇气,也会减轻心理焦虑的程度。

3.就业嫉妒心理及其调适

嫉妒心在大学生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只不过是轻重有别。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的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别人超过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嫉妒心还会使团队人心涣散、人际关系冷漠,嫉妒者本人也会增加内心痛苦和烦恼,甚至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所以嫉妒心是于人于己都不利的不良心态,新时代积极进取的大学生一定要注意克服它。

4.就业怕苦心理及其调适

在怕苦心理的驱使下,学生们选择职业的面很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学校一宣布某外企招聘人,几个名额能有几百人参加,而一些国家需要但不能满足要求的单位求贤若渴却无人问津。怕苦的心理严重影响择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求职前就应克服怕苦的心理,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有意识地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这对求职成功会大有益处。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的对策与建议

1.发挥政策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上所有可以利用的积极因素,引导和帮助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减少其就业心理问题。

2.高等学校要加大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在学校开展就业心理辅导活动,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教师要多注意启发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多注意引导学生参加心理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追求就业健康心理的自觉行为。

3.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时掌控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收集各类信息,如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其中,访谈法和心理测验法是较常用的方法。现在各类测评工具较多,选择测评工具时,要考虑选择标准化测验并明确测验的目的、功用及适用范围。对信息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要结合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分析其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培养建议或辅导策略。注重早期心理危机干预和早期治疗。加强就业心理辅导是治疗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状态的重要方法。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能够更好地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与择业心态,树立自信心,提高就业成功率。

4.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子女的就业期望

家长要适时调整对孩子的就业期望,不要看不起基础性的岗位,否则就可能不恰当地影响孩子的及时就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条件下,应当认可大学生不仅什么工作都可以做,而且什么工作还都能够做好。

5.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質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大学生的社会心理环境,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自力人格有利于对就业问题的解决,维护心理健康的机制。建立科学的生活方式,加强自我心理调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改善与提高

1.完善自我,塑造自身生存本能

要改变错误、狭窄、扭曲的自我认知与社会认知。要求大学生加强自我理解与分析,以平常心面对,以保持冷静的思维来进行生活中重大的抉择。需要建立新型就业观,强化择业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跳出从众、攀比等社会心理陷阱。

2.社会、学校等外在辅助作用

积极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进行就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增强其创业、竞争、挑战意识。坚持开展自主创业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走“艰苦创业、科技创业、自主创业”之路。加强就业市场和就业法规的建设,完善市场机制,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公开、公正、公平的就业环境。

3.引导企业招聘职工

用人单位利用毕业生急于获得就业岗位的心理和供大于求的招聘市场往往提高录用标准,以求实现低成本录用高水准毕业生的目的。因此,大学毕业生在获得职位的过程中,其投入和产出的差值明显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给毕业生心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当代大学生素质研究 篇9

当大学不再是精英教育,当大学文凭不再是铁饭碗的象征,我们当代大学生拥有什么样的素质来面对社会,接受挑战呢?是高分低能,是眼高手低,抑或是思维独特,勇于创新?

现在让我们就以下几个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进行研究:

一、人格素质

当代大学生在人格素质上的优势是追求自由、平等,法治意识强,但是独立性不强。当代大学生多生于80后,这时,国家法制体系日趋完善,公民法制意识增强,在这种社会底蕴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意识较为强烈业不足为奇。由于大学生一直是新思想的引领者,追求自由平等的这种与世界接轨的精神在大学生身上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的现今,这是当代大学生在塑造自身素质中的优势,同时也给自身带来一定的劣势。那就是作为家中至宝,父母处处呵护,久而久之,依赖心理较强,从而使得自身缺乏独立性。

二、精神素质

在素质教育的大力提倡下,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提高,但由于涉世未深,理性思维不够完善。在社会的熏陶下,当代大学生竞争意识较强,但是自省意识较弱。由于生活优越,当代大学生大多意志品质不够坚定。

三、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内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

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不少人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放在人生追求的首位,重实惠、求实用,从而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于是向社会发出“请相信我们”的呼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在现代生活消费意识熏陶下,青年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

四、科学文化素质

当代大学生科学虽然卷面成绩依然不错,但是主动学习意识明显减弱,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难以在一毕业就适应工作需要。虽说现在已不应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但是在大学中大好扎实基础是应该大力倡导的。

五、审美素质

虽然时代在改变,人们对美的认识也在改变,但是,健康之美,道德之美是永远不应被否定的。当代大学生在审美方面有时偏离社会,一味的追求新潮,这不仅扭曲了美的意义,也影响了自身的发展。

以上谈到很多当代大学生的素质问题,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这些素质形成的原因是多样的,既有自身原因,也有社会因素。

一)、市场经济体制对大学生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竞争体制有利于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促使进取观念、平等观念、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新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强化,从这一方面来说,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即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个人意识的觉醒,值得肯定。但另一方面,我们

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中其消极因素也是非常明显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并很快成为一些人衡量价值的标准,而社会又未能适时确立更完善的价值标准,导致部分大学生过于关注自身生存状况和发展条件而削弱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长期以来,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也是基础文明教育的起点,要教育子女成为一名有高尚道德的人,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 篇10

一般认为,人的素质包括政治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素质四大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物质基础,科学文化素质是核心,心理品格素质是关键,政治思想素质是主导。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就是这几方面综合水平的衡量。大学生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需要具备的特定品质,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几个方面。

首先是思想意识。思想意识的核心是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一个符合社会发展、进步要求的人生观和一个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价值观。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大学生还应具有公平竞争的意识、拼搏进取的意识、惜时守信的意识、质量效益的意识。

其次是基本的政治立场和态度。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学生,应该具有明确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再次是道德品质修养。每个大学生都应继承中华民族的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坚毅、廉洁、勤俭、爱岗、敬业;讲究礼仪等传统美德。

最后是审美情趣。大学生不仅应做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的人,还要会审美、会辨别美、会创造美。

1、思想道德素质

(1)较高的政治素质。政治素质不仅表现在政治立场、观念方面的远见和洞察力,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敏锐性,对国家宏观政策的预测把握能力及具有一定的政治理论修养。

(2)事业心和责任感。许多用人单位在人才的要求上强调要有事业心、责任感,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希望并要求毕业生把选择的工作当作长期追求、投入的事业,要与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职业和临时落脚点。惟有敬业的大学生才能积极进取、胸怀大志,才能开发蕴藏在自己身上潜在的创造性,为社会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艰苦奋斗精神和务实作风。这是创业者应有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会遇到无数的艰难险阻,也难免有这样那样的曲折和坎坷,这就需要毕业生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坚韧不拔的作风,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用人单位需要的是干才,能踏踏实实工作,有吃苦精神,而不是好高骛远、眼高手低。

2、科学文化素质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产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依靠人的智力和知识的今天,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贮备。现代社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愈来愈多,对知识技能共性的要求愈来愈多,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还必须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要求从业者的知识程度高、内容新、实用性强。

(2)要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要做到围绕自己选择的就业目标,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组合、恰当调配、形成知识系统。

(3)要有更新知识的能力。即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3、身体、心理素质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德、才、学、识、体是人才的内在因素,而体是最基本的东西,是成长、成才的物质基础。同时, 在社会急剧变革的今天,多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激烈的竞争、物质生活的悬殊,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不协调等,无不冲击青年学生的心灵,引起了部分学生认知失调、心理失衡和行为失范。这都影响了毕业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也不利于就业求职。因而大学生必须加强心性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要能正确评价自我,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要正确对待挫折,克服期望值过高的心理,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要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心理调试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素质去迎接挑战。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

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过程中可以从提高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入手:

(1)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

(2)完善社会交往能力。学生步入社会,能像一个社会活活动家一样,正确、有效在处理协调好职业生活中人与人的各种关系。

(3)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从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中有条不紊,同时还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

(4)做出正确决断的能力。良好的决断能力可以实现对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最佳选择。

(5)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划能力。大学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缓而不缀,既忍让又不失原则,沉着冷静、灵活应变地处理问题;适应能力是其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要求大学生对社会、对环境的适应,是主动的、积极的适应,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对困难的屈服,更不是对落后、消极现象的认同,甚至同流合污。适应要同发展结合起来,要同改造联系起来;实际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实际动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作用的发挥;策划能力要求大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时机,把握有效空间,筹办和开展形式各异的介绍宣传和业务活动,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

(6)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 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素质发展的创新性要求,是当代人才素质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人立足于现实的必备素质。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强烈的好奇心,细致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预测力,大胆设想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素质发展的个性化要求,是在强调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人的个性张扬,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迫切需要当代大学生强化自我竞争意识,并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努力挖掘个人潜力,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发展个人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亲历者,更应成为这一历史的创造者。大学生应特别注重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像正在接受职业教育的我们,并不是简单地掌握那些用既定方式重复了许多次的操作,而是要他们去探索新的方法,找出新的程序,从而促进学生的积极进取,自由探索,有所创新和发展。要创新就要具有渊博的知识。

课内外结合.博览群书。大学生的学习不仅仪是课堂内的所学,而要多方面涉猎,以便触类旁通、游刃有余。免得缺乏创新所需的备知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同时大学生还应具备一些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向上,宽以待人”是十分重要的素质之一。把困难当作人生的阶梯,当作“会当凌绝顶”的台阶,这时遇到困难也就会成为你人生旅途上的一笔巨大财富,成为你生活工作的支柱。我的学习成绩并不名列前茅,但人缘好、善解人意,爱憎分明,不仅在同学们中深有威信,而且赢得了老师们的信任。现在毕竟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时代了。

我们在搞好人际关系的同时,应该更多地投入到实践学习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处事能力在与同学、教师的互动学习和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甚至可以挖掘出更高层次的素质——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这将是未来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重要能力。如果身体状况欠佳,即便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也将变得无用。由此可见最重要的是身体素质。

浅谈当代中学生的德育教育 篇11

关键词:德育现状   中学生  德育对策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5.070

一、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中学生“三观”不明确

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从感性向理性初步转变,此时,他们会感觉自己忽然之间成熟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觉。他们的人生观仅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实践和感受。学生的世界观尚处在一知半解的阶段,无法利用自己的知识去感知和判断周围的世界,对价值观的理解大多数也来源于只言片语的文字。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一个特定必经阶段,教师要做的事是引领,启发,激励他们行走在正确的成长道路上。

(二)责任意识差

如果一个人缺乏责任意识,他就会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前进的方向,生活对他来说就会百无聊赖,毫无生机。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不懂得承担责任,那么我们的社会将如何发展。因而进行责任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长期的任务。

(三)日常行为不规范

尽管学校三令五申地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按照《中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但在校内外仍然会有学生不守纪律,这些行为对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十分不利。

(四)禁止中学生在校带手机成为难题

当前中学生带手机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手机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手机对于学生来说不只是一种通讯工具,而且上网聊天、打游戏等现象更为普遍,学生上网已从网吧转到课堂,严重干扰了课堂教学秩序。

二、德育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在应试教育下,有些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基于这个原因,从根本上提高德育的地位实在很难。另外,在实施德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与信任。加之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已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不良的价值观,使青年陷入迷茫。

三、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对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更是要求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相互配合,教师在实施过程要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我觉得,当代学校德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加强道德教育

从古至今,讲道德一直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它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育人的基本方向。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按照《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实施的。在此过程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言传身教”。正如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做到。同时还要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

人的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健康还有心理健康,二者都不可忽视。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他们的必修课。他们性格尚未定型,而且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各方面加强培养。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是要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抓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心理实施方案,然后对症下药,来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性格特征。

(三)更新德育观念

德育工作者应该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德育教育,用贴近中学生的生活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上进心、良好的竞争意识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

(四)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方面要形成合力

素质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促使学校、家庭、社会三股教育力量必须要形成合力、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德育教育的成效。这首先要求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在不改变育人方向的前提条件下,根据学生实际来制订德育实施计划、开展德育活动。其次务必抓好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其直接影响着学校育人的成效。所以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更是迫在眉睫。三是社会大环境的改善,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强烈呼吁政府部门,整顿社会大环境,创造健康的育人氛围。

以上是根据目前存在的德育现状提出的一些浅薄之见,希望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能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抓好德育教育,真正实现全民素质教育。

上一篇:机械手前景调研报告下一篇:3.安全生产承诺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