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素质教育浅议(精选8篇)
提要: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滴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
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
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关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和评价的管理制度,它也是由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决定的,因为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具有检测作用和调控作用,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活动的归宿,课程计划制定的好坏、教材编写的质量、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运行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估都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达到了素质培养目标。所以,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检测学校
素质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要以素质培养目标为标准对教育过程中的诸因素进行调控,使得素质教育工作有效向素质目标逼近,取消或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效益。对于中小学,应该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制度、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监测制度以及学校发展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制度等相应的素质教育管理制度,以确保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根据各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的要求,选择其中的单项指标或以培养规格为基础设计综合指标,用于测量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对素质发展的品质作出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为依据,设计用于检查和评定教育工作质量的素质教育工作监测指标体系,用此指标体系作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工作。
关于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教育的保障体系主要指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这些条件具有层次性,有物质层面的、有制度层面的、也有观念层面的。这些不同层面的条件共同作用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物质层面主要是办学条件,包括师资、教育经费和教育设施等;制度层面主要是教育体制,包括办学体制、管理体系和运行机构;观念层面的主要有教育思想理论、教育规划决策以及教育政策法规等。
一、重视思维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教学的核心, 思维需要数学, 数学离不开思维。数学的教学不仅仅要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因此,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对比、操作、主动探求。数学教学应强调以传授知识为基础, 以“思”为核心, 组成一个以“思的交流, 思的反馈, 思的深化, 思的发展”为框架的多维结构。要把单一的思维训练与综合思维训练、发散思维训练相结合。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条理性, 使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达到统一。
二、因材施教
在教学中要把提高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素质作为教育的落脚点, 要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各自实际水平的基础上主动地充分发展和提高;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对待学生学习上的不足, 倡导用肯定代否定, 用激励代批评, 尤其要千方百计地为“后进生”创设成功的机会,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让他们一次次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的身心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积极开展“数学活动课”的研究
“活动课程”是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课外活动的发展, 是随着义务教育教材试行而出现的一个新课程, 把它列入“教学计划”, 其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素质。数学活动课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用活动的方式, 通过学生自主活动的体验, 以获得直接经验 (有时也能获得理性知识) 的课程。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扩展基础知识, 且运用基础知识解答实际问题, 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特长, 提高数学素质。
我们开展数学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与形式有:
1. 实践操作课。
通过实践操作活动, 学生可获得对于操作对象的直接经验或感性认识。例如, 低年级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具能丰富对几何图形的感知。
2. 知识拓宽课。
就是以教科书为蓝本, 且以此拓宽。新教科书中有大量的拓宽内容, 例如, 带“*”的题, 动脑筋、形低实高的内容。
3. 思想、方法训练课。
就是以某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为教学内容, 以此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4. 课外阅读交流课。
学生通过课外阅读, 定期交流各自学到的看到的数学知识或成果。
5. 社会调查课。
例如, 经过深入企业、农村、家庭等社会调查, 用数据来反映现实情况或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6.
其他形式的数学活动。
四、测试改革, 灵活多样
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测试。一般测试, 只看学生做的对错, 而思路的呆板与灵活、解法的简便与繁琐, 这些思维水平的重要标志, 往往不能在分数中得以体现。这种计分方法, 其科学性就不高。提倡素质教育, 反对“应试教育”, 是否就意为着取消测试呢?不是的。素质教育不但测试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而且还要测试学生的熟练程度, 和对试题掌握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采用了下列办法:
1. 即看结果, 又重速度
对学生进行单项知识的考查, 不仅看答案, 而且限制时间, 如口算题、口答题, 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否则扣分。对于有难度的综合题或智力题, 先交卷且解答正确着给最高分, 余者递减, 这种方法, 有利于学生算得快, 算得正确, 便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便捷性。
2. 既要解法正确, 又要灵活多变
对于一题多解的题目, 可以按解法多少, 是否正确, 有没有最佳解法等进行评分。例如:“一件工作单独由1人做完, 甲需要8小时, 乙需要12小时, 甲先单独做5小时, 剩下的由乙单独完”需要多少小时? (5分)
这道题, 常规算式是, 其实都可以, 学生每多找一种解法, 说明他的思维又多向前进了一步, 奖励一分。
由于采用了以上形式多样的评分原则, 笔者发现, 学生较快地改变了过去那种拖拖拉拉、无精打采、满不在乎的学习习惯, 解答问题的思维性, 逻辑性, 科学性和灵活性有所提高。一种争分夺秒、你追我赶、高度集中、步步谨慎, 求新、求异、求简的学风基本形成, 学生内在的潜能被有效地挖掘出来。这种考试方法, 大大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养成正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
关键词: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音乐的美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3-269-1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以声音为艺术形式的表现手段,通过不同的振动体(声乐为嗓音,器乐为乐器)进行规则的振动,产生具有一定音高的乐音,将乐音按照一定的范式、法式组合,音乐作品便诞生了。通过这些乐音对音乐进行意象的塑造,将这些乐音进行不同节奏、不同音高的组合,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如同文学是文字与语言的艺术,影视是时间和空间的艺术一样,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两种。
音乐是人的产物,是人“感于物而动”“比音而乐”的实践成果。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人们对情操、道德、精神的认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时期,音乐对人们的影响存在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好的音乐作品也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一个富强的国家精神的象征和标志。在和平年代,音乐多以娱乐的形式对人们的情操、道德、精神起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而在非常时期,在国家动荡,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音乐会反映当时的社会,并鼓舞人心,激励人们进行不断的抗争,直接作用于人的精神。
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基础的人类文化教育,是关系民族存亡、国家兴旺的根本大计。音乐素质教育、音乐文化教育是人类文化教育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中小学生是国家的、世界的未来。如何培养好他们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他们的全面发展是涉及其思想修养、道德情操和审美视野的大事,不能因为音乐是一门副课而对其不关注,并放任自流。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需要丰富学生的音乐素养,开阔他们的视野,使学生学会发现音乐中的美,从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如何开展中小学音乐基础素质教育,为此我们的预期目标是什么,我将简述自己的看法。
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能够正常开展的保障。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该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师生关系,而更应该是相互促进、不断进步的师友关系,是进行良性循环共同提高的整体。老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常沟通,老师必须知道自己的学生对于学习的想法,他们喜欢学什么,需求是什么;必须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多为学生着想;而且老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教法,要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身作则、以德育人,与学生共同学习、相互感染、共同进步,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 在课堂上,老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给学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间。作为每一堂音乐课的设计者,老师需要精心安排并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善于发现学生们喜欢什么、爱好什么,并给学生以适当的启迪,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劳逸结合,在学习文化课程之余,音乐素养得到提升,达到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
三、 在教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穿插一些音乐名人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正面激励,使学生潜移默化,不断进步。如德国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在身体残疾的情况下创作了闻名世界的《第九交响曲》,后经后世广泛流传;我国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在学习音乐时,家庭条件非常困难,但他从不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歌唱家。
四、 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要求我们必须要多专多能,博学多才,在不断的教与学中,我们要时刻充实自己,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得心应手地解决学生在学习音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更需要我们“德高为先,身正为范”,给学生树立楷模。
五、 学生是祖国和世界的未来,对学生不能进行非打即骂式的传统教育,我们应当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让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中不断进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心理活动,注意个体差异,合理安排,因材施教,满足不同个性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自觉学习。
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音乐实践的过程就是发现并享受美的过程。我们的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音乐的美。学生对音乐美的理解是以对音乐的旋律和自身喜爱度等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首先就是好听与否,喜爱与否,再对这些音乐进行曲式、曲调、和声等手段的深入分析,进而体会到音乐的美。如何体会到音乐中的美,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素养,这种素养必须建立于对音乐基础知识不断的学习以及对音乐美的不断追求的基础之上。有了这样的素养,学生才能依靠自身的素养去感受音乐,才能更好地发现音乐的美,并进一步表达音乐。教师在中小学音乐基础素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开启学生想象的翅膀,解放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遨游在艺术的海洋,发挥学生自觉学习音乐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汲取音乐中美的养分。
作为一名中小学音乐教师,我们应当教给学生学习音乐、欣赏音乐的方法,使他们学会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找到乐趣,体会快乐,享受快乐,全方面共同发展,让他们成为有审美能力,有艺术修养的全方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西汉]公孙尼子.乐记[M].
[2]李曙明,贾纪文主编.乐舞论[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滕艳丽
老莱镇中心学校
师爱是一种永恒的教育行为,它是教师所具的良好心理品质之一。试图对师爱这种高尚的情感进行分析,揭示其审美教育效应,教育范畴,教育功能,阐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怎样来体现师爱,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审美教育效应。世界上的爱各种各样,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知感、美感和道德感受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还是建立良好 的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师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天然之爱,也不同于男女之间的情爱和朋友、同学之间的友爱,它蕴含了更多的社会内容。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于他们,帮助他们,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排忧解难,这是一般意义上的母爱友爱所不能代替的。它比母爱更伟大无私,比情爱、友爱更纯洁、公正和高尚。像“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等都是师爱的具体体现,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教师风范,许多优秀教师凭着博大、无私、公正、深沉、严格的爱使学生在其精神上受到鼓舞和教育,情感上受到震动和激发,因而更加“亲其师、信其道”,产生出巨大的教育效应。二. 师爱具有特定的教育范畴 不同的爱存在不同的氛围和适度的范畴。师爱有它特定的范畴。首先,师爱是教师职业活动的要求,更是责任感一事业心的表现,这种活动的对象要求教师必须热爱学生,否则教育将无法进行和维持。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哲学家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要让少年儿童接受教育,教育者必须先主动建立爱的关系。实践证明,当教师主动接近学生,一次次真心实意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时学生不会无动于衷,他分受到感动、感染和感化,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与仰慕心理,这时儿童就会将他所信任和爱戴的教师为模仿与认同的榜样加以仿效,他就会由于喜欢教师而倾向于他的影响,并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意识到教师是真心爱护他为他操心时,无论是耐心的帮助,还是严肃的批评,甚至是必要的斥责,学生都会乐意接受,这是师爱的职业活动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师爱是一种高尚而神圣的情感,它服务于人材培养的总体目标需要,所以,师爱不是无原则的溺爱。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不能把教师对儿童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爱,首先,应当表现出教师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因此,教师对儿童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这就是说,师爱不仅是关心,爱护,而且还要有严格要求。一个具有坚定信念和热爱学生的教师,总是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热情期望,这是师爱真实自然的流露,它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在一起,使师受害有了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师爱不仅有教师的温柔、和蔼、热情、亲切,更有教师严肃的教育态度,严明的教学纪律和必要的严厉。所有这些师爱超越了一般情感范畴,在学生的成长中起到母爱无法起到的作用。
再次,师爱是博大无私的,对学生来说,师爱是一种真正一“博爱”,表现了对学生一视同仁,公平不偏,不仅热爱那些漂亮而聪明的学生,又爱那些长相平常和“笨”的学生;既爱那些成绩好,遵守纪律的学生,又爱那些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的学生。这就是师爱的广博性。反之,就会私心和偏心,就把正常的师生关系变为个人私人间的感情。那样师爱就不再是高尚的,而是庸俗的、畸形的,影响正常教育教学活动。
总之,关怀、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同情和理解学生;热情和严格要求学生是师爱的特定内容。三. 师爱的教育功能
1. 激励功能。每个青少年学生都想得到自己的周围亲人,同伴的关怀、信任、尊重和帮助,并且愿意用同样的感情去爱别人。实际上,学生装最关注的爱是教师的爱。因为教师的爱不仅是一种态度和情感,更是一种评价,一种社会性的认可。因此,学生往往把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联系在一起。于是师爱就转化为一种社会环境因素。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教育作用。从而成为激发、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内部动力。
2. 感化功能。师爱可以对学生感召、感染和转化等教育作用。如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有时需要说服、劝导、灌输;有时还要强制和命令,必要时施以惩罚。但是更需要热烈而真挚的爱去感化学生。实践证明,教师以爱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是一种教育力量,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化、情操受到陶冶,使自卑者尊,后进者上进、悲观者看到希望。同时一个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教师对他的爱,这不仅有利于他形成爱老师、爱班级、爱学校,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所感受的爱护,更容易懂得并信任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影响他对社会,对别人的感情和认识,形成与人友爱、团结互助的优良品质。
3. 调节功能。师爱不是简单的,而是一种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必然唤起学生对教师的爱,从而使师生之间感情融合,关系密切,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使学生愿意向教师倾吐心声,教师就能更清楚的了解学生,有的放矢地调节教育方式和方法。4. 榜样功能。师爱通过双向交流,激起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感激和依恋的情感,进一步诱发他们学习和模仿教师的举止言行和人格品质,使教师成为榜样和楷模。长期下去,就会产生积极的态度定势;认为教师一切都好。这时教师的要求就容易被学生接受,并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他会不需要任何论证就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因为他信任你,相信你。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榜样效应。其影响就远远超越了教育活动本身,其教育功能就会进一步拓展。四. 只有正确施爱于学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爱需要培养,爱需要教育,爱需要创造爱的教育环境,师爱更要注意创造一个良好氛围和环境,不能盲目的去“泛爱”,更学会体现爱,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教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几点:
1.不要在嘴上说:“我很爱你们”。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和家长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他们总是意识到教师要比父母严肃、比父母更有原则性。那种说大嘴上的爱总是让学生产生虚伪感和不信任感。因此,教师对学生表达爱时,一定要以实际行动为依托,要采用含蓄的方式。.多关心学生的生活细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纪律等大的方面的得失,更要对学生的生活、兴趣、家庭困难等生活细节倾注大量的精力。
3.可以采用间接暗示的方法。一些性格怪僻的学生,常常在心理上设防,教师付出的努力也难打动他的心。但是,教师如果常在他的一些知心朋友面前赞扬他,常授意一些同学暗中帮助他,时间一长,这一切就会经别人之口传到他耳朵里。由于教师没有直接出面,他不会感到教师的所作所为是带着他所认为某种目的性,当他解除了这种戒备的时候,他会很容易地感到老师的诚意。
4.嘴上不好说,不妨动动笔。表达感情的话有时嘴 上不好说,这时不妨动动笔。利用作业、作文的批改、操行评定。或者直接写信等途径,把自己的深刻感受,强烈折感情传达给学生。文字比口头语更准确,更强烈,它会给学生以思索回味的余地。
5.不要轻易拒绝学生对你的真诚帮助。爱是互助的。有时,在接受对方的爱时,也体现了对对方的爱。当学生真心实意地帮助你的时候,请不要轻易拒绝,要给他们“面子”,要让他们那种真诚的爱的价值得以实现。然后,你在感激中回报给他们更加强烈的爱。
幼儿时期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对于人的一生是致关重要的。具有良好交际行为特征的孩子,其德商与情商都很高。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 “愉快”、“大胆”、“主动”、“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皮亚杰也曾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教育活动是一日活动中的主要环节,也是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主要途径。下面我来谈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几点体会:
(一)巧设环境,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在环境方面下了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二)积极鼓励,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形式。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如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能力训练,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呢?下面我就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
我认为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要培养学生“听”的兴趣。教师上课生动、有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爱听的积极性,让学生受到了美的陶冶,培养了“听”的兴趣,更为学习课文作好了铺垫,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态度和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了解学生,根据不同的个性选择不同的方式来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在听的过程中,用点头、微笑、赞许、关注的眼神来注视对方,用表情及简短的语言来启发对方,不轻易打断对方的话,允许对方发表和保留不同的意见。
3.要培养学生掌握“听”的科学方法。要求学生集中精力,面对说话的人和所表述的话题,注重唤起相关的知识、资料、概念和想象,形成有关这个话题相关的互动。围绕对方说些什么、为什么这样说,对所听到的词句及重点都要有心理反应和认知上的反馈,在“听”的过程中能够进行快速的总结和评价,对所听到的内容能区分主次,自觉形成整体观念,从而在心中牢记需要记忆的内容。
二、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过程就是“说”。教学上的“说”,不只是教师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应该是一种学生主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能训练。因此,这种“说”的能力的培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1.在课堂内进行“说”的训练。课堂上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中,为他们创设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说说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时讯,让学生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就教学内容发出质疑,提出自己的见解,围绕教材,旁征博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他们说话的本领。2.在课堂内进行叙述、说明等“说”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介绍自己、口头描述周围的人和事等;也可以结合课本中散文、诗歌、剧本、小说等不同的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故事化。
三、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课文的朗读、精读、泛读、略读,却往往轻视“读”的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应该在重视朗读、精读的基础上,更强调泛读、速读的能力训练。
有步骤的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理解、领悟、应用,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首先是读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理解,训练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能够快速地掌握书本内容的结构、思路、特点。其三是领悟,注重读后有所启发、有所感触、有所创新,能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想。其四是应用,将书本的知识和自己的体会运用在实际生活和学习当中,检验自己的阅读成果。
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我认为语文教学上的“写”,应该是一种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表情达意的创新方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心理行为过程。
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去写作。如上《两小儿辩日》时,可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课本剧编写和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课后让学生把课本剧和辩论赛内容写成作文。这样有趣的活动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2.写作训练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以记叙熟悉的生活为主,使学生写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能够克服写作训练中的盲目性和畏难情绪。
3.写作训练还与平时的观察、思考密不可分。教师要指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学生实际的体验,唤起他们的思维和兴趣,从而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教学理念下,“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它们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抓住这四种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国上下五千年.语文新课程标准,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综合素质
随着科技不断的进步, 知识不断的更新, 信息源急剧增多, 使得青少年学生涌现出了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知识面广等特征.社会的快速发展, 对教师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 而是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而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是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必须将基础教育融入到素质教育之中.高等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职业能力及素质的培养.高职学生的素质结构可确定为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三个要素.要全面推进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 具体体现在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 构建面向职业生涯的课程体系, 推进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的课程改革.尤其高职数学是基础工具学科, 在教学中应淡化它的理论性、抽象性, 强调实用性, 从而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今后工作与生活中的需要打好基础.以下就如何通过数学教学让高职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 对他们实施素质教育,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提出以下几点认识.
一、将德育寓于数学教学之中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数学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本学科知识外, 还应结合数学课程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数学教材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 数学的发展, 数学自身的知识结构、逻辑体系也充满了极为丰富的辩证法.例如, 正与负、直线与曲线、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就是辩证法在数学中的体现.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数学发展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教育, 向学生揭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例如, 在利用曲边梯形面积引入定积分的概念时, 经历了取点——求和——近似——取极限这四个过程, 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 就是由“整体——局部——整体”“变——不变——变”“曲——直——曲”经过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第二次否定是通过极限方法完成的, 实现了由量变——质变、由近似——精确的转化.通过实例教学, 学生将辩证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从而逐步能用辩证法的观点来认识、学习数学.
2.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发展史中, 蕴藏着丰富的兴趣因素, 在教学中可结合所授内容适当地介绍有关数学史料, 古今数学家的生平趣事, 一些数学问题的历史典故, 一些数学概念和定理的来源及背景.如在引入极限这一概念时, 可向学生介绍早在中国古代, 极限的朴素思想和应用就在文献中有记载:三世纪中国的数学家刘徽用割圆术求圆周率时, 就是极限的萌芽, 这说明了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又如祖冲之研究圆周率、华罗庚的优选法、陈景润勇探“哥德巴赫猜想”等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 他们除了具有献身科学、执着追求真理的忘我精神外, 还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充分利用这些兴趣因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还可以利用数学的社会价值, 数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地位和四化建设中的作用,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
二、将智育贯穿于数学教学之中
1.以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
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例如, 在讲授“推导基本初等函数的导数公式”时, 由于这些公式的推导都是由“求改变量——求改变量的比值——取极限”三个过程得出, 教师可先推导几个公式, 其他公式的推导让学生自学, 然后教师出几道检验此内容是否弄清的题目, 让学生回答, 从而引导学生真正弄懂其本质.学生通过自学, 再做练习巩固自学内容, 印象很深, 掌握得牢固, 效果不错.有的章节内容比较容易理解的, 或方法比较雷同的, 都可有的放矢地让学生自学.这样, 学生会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 学会了学习, 使他们终身受益.
2.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本位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难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 也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强, 计算方法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这是提高思维能力必须具备的基本思维素质, 这就要求学生把所学的基本概念、公式、法则要理解掌握准确、透彻, 绝不能一知半解, 似是而非, 做题时才能做到步步有据, 思考全面周到, 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 要介绍一些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逆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等.让学生掌握这些思维方式, 特别要加强对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 因为逆向思维能使学生克服思维定式, 打破思维的僵化和思维的惰性;而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增强求异意识, 是提高思维品质, 使思维具有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教学中, 除了经常对学生进行一题多解, 寻求最佳解题方案的训练以及一题多变的题组训练外, 还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每章复习小结时, 可采用编写小结提纲的形式, 要求学生把本章内容以及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编成提纲网络, 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复习,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编成各种各样的小结提纲.这样, 不但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技能综合化, 还能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了这些能力, 将来才能处理实际工作中的复杂问题, 才能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三、将对意志的磨炼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 健康的心理显得尤其重要.对每个人来说,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和挫折随时都会出现, 要不被失败压倒, 除了要有一副强健的体魄外, 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数学的每一项成果都是数学家们经过几年、十几年, 甚至数十年的艰苦努力, 辛苦劳动, 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考验后才取得的.在数学教学中, 通过数学家的事迹, 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针对某些学生怕困难、没有勇气等现象, 有意出一些较难的、较繁的题目让学生自己完成, 引导他们一步步克服困难, 解决问题;还可以适当制造一些竞争环境, 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不怕失败勇于战胜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 以便进入社会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
四、将美育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
数学美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如数学概念的简洁、统一, 数学公式的简练、整齐, 数学结构系统的协调、完备, 数学方法的奇妙、多样, 等等.特别是美丽的黄金分割更是数学和谐美的具体表现, 而且黄金分割比一直是古今建筑师和艺术家们不可缺少的数据, 并由此产生了许多辉煌的建筑和珍贵的艺术品.在教学过程中, 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世界, 如独具特色的拱桥是抛物线形的, 这种桥耐压且美观;太空中行星的运行轨道, 由于速度不同而呈椭圆形、双曲线形或抛物线形, 它们都是解析几何里的圆锥曲线.自然界有许多令人愉快的几何形态:雪花呈正六角形, 星星的五角形, 蜂窝的正六边形, 矿物质的正多面体结晶, 等等;还有螺旋线是一种充满诗意和美感的曲线, 是自然界常见的物态.自然美和数学美的和谐统一, 是人们热爱自然, 热爱科学的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只要挖掘、引导、假设情景让学生鉴赏、体会, 引导学生去探寻数学的内部规律, 品尝数学的内在美, 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对数学学习的向往.
五、将职业素质教育引进到数学教学之中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起着决定作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 是以能力为核心, 在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自始至终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 无论是学习新课、作业练习、复习巩固、归纳小结, 都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独立完成.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弄清了所学知识, 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了作业, 通过进一步复习写出了小结提纲.这样, 学生通过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享受到成功的无比快乐, 不但能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 并且还能树立起一种新的劳动职业观念.
关键词:教师 物理 素质 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的发展,显示了科学的巨大力量。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调整自身的素质以及教学方法和思路,以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
一、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端正教育思想
教师转变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课堂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方式,教师将知识详细讲解,引导阅读,进而学生接受、内化知识,形成一个“灌输——接受——考试——成绩”模式,使学生被动地学习,从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教师要转变观念,首先要树立起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教育目标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对每个学生,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都能让他们在学习中各有收获。其次要明确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不仅要开发智力,更要培养能力;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使学生会学知识;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这样,将知识能力结合起来,从教学上下工夫,让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以促进学生全面提高。教师要以育人为本。“要成才,先使其成人”,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关系到我国的前途和未来的面貌。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摆正位置,对学生进行品格培养,要有意识地用辩证唯物主义观點和方法来阐述物理知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以铸造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
二、采用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来实施素质教育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要提高教学质量,只有优化教学过程,面向全体学生,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因材而异设计教学过程,并且处理好主导与主体、教与学、反馈与控制的关系,把课上活,有吸引力。课堂上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可以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采用激发动机——引导摄取——引导领会——引导巩固和应用的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必须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善于提供教学的内在逻辑联系,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调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使学生的思维、操作、语言、观察等能力得到充分提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效益。
2. 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由许多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构成,教师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教学要求,既发挥教学设备和教材的作用,又注重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刺激手段,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动脑、动手、动口,主动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
3. 重视学法指导
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该“导”在根本上,着力于思维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思考问题时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激发他们多方面兴趣,锻炼他们的想象力,使他们养成善于思考、置疑的习惯,培养和强化创新意识,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接触、主动思考、主动整理、主动探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改革考试方法
传统的考试就是一套试卷定分数。物理学科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除传统的考试检查学生成绩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可采用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并且在原有笔试的基础上,适当增大口试(分析、表达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比例,改变过去那种重知识、忽略能力,重学业成绩、忽视行为表现的状况。让学生通过物理实践加深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物理知识。
三、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所研究的领域直接地或间接地与生产技术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物理课外活动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围绕教材内容展开;也可以适当拓宽和加深教材知识;可以以自然界的物理现象为活动对象,也可以将物理学在现代生活、科技、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为内容。例如:可以让学生参观或观察晚会的舞台设计、灯光布置,家庭、工厂的电灯线路设计等。教师要热心而及时地解决他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巧妙疏导,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使开拓、进取、创新成为学生可贵的精神,使创造活动进入科学与理性的自由王国。
【(论文)素质教育浅议】推荐阅读:
素质教育论文职业道德素质论文06-29
素质教育论文 文档10-12
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论文10-04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论文07-19
工会干部素质论文07-21
提高教师素质的论文11-18
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方法浅议教育论文10-05
素质教育为勤工俭学论文10-31
论文(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11-29
语文素质教学法论文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