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精选8篇)
● 黄洁芳
随着人们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幼儿的早期文化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幼儿必须尽早进行素质教育。南北朝后期有位叫颜之推的著名大学士,他在《勉学》一文中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大以后,思想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年幼儿童,他们对周围的世界十分好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亲自操作,还会提出种种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他们作为跨世纪的后备军,必须具有良好的素质。因此,幼儿素质教育应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门重大课题。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离不开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
一、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离不开幼儿家庭教育。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学堂,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表情的微妙变化等,都会牵动着孩子的每一根神经。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健康、活泼、聪明伶俐、独立、自理能力强,有坚强意志的孩子。在这里我讲述一位对孩子教育有方的母亲。
来淑玲是武汉市儿童智力早期开发研究中心的兼职“妈妈研究员”。她从女儿二个月开始,就让她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对女儿能办到的事情,她从不帮忙,让女儿自已去做。慢慢地,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越来越强了。
女儿二岁零一个月时,有一天妈妈在厨房炒菜,不小心将女儿一人闩在了房间里。这个门闩很久都没用,能闩上已是很不容易了,现在要把它打开,这对于一个二岁零一个月的孩子来说,那就更不容易了。此时,来淑玲心里真是心急如焚。但她还是表现出一种十分平静的心态,对房内的女儿说:“宝宝,不用着急,慢慢地掰小揪揪,往后拉。”十分钟过去了,房内还没有一点动静。再过一会儿,门“砰”的一声开了。女儿此时已是满脸通红,满头大汗,一下子扑到妈妈的怀里… …
这位孩子之所以能够独立处理类似这样的问题,自然离不开其母来淑玲平时对她的科学引导。因此,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离不开幼儿家庭教育,需要每位家长都能来当好孩子们的老师。
二、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离不开幼儿园的教育。
现在三岁左右的孩子一般都已从托儿所走进了幼儿园,开始了系统的早期文化教育,孩子们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是与幼儿园的老师在一起度过的,因此老师们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幼儿早期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幼儿园的老师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新一代的接班人,搞好幼教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师,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幼教事业是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前。
幼教事业和其它事业一样,需要对它充满热情,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我是一名幼师,参加幼教工作近三年了,现在在九江市火车头幼儿园工作,我非常热爱幼教这项工作,跟孩子们在一起,我感觉很快乐,很充实,我的生活中已经离不开孩子们了,和孩子们在一起好象变得年轻了许多。
2、关心、爱护幼儿是提高幼儿素质教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幼师,在对幼儿施教的同时,必须时时刻刻关心幼儿、爱护幼儿。记得今年三月份,刚开学不久,我们幼儿园大班有一名刚从其它幼儿园转过来的女孩子,名叫佟玲。头几天,每到下课时间,我就有意去亲近她,可她极不好动,话语很少,两眼似乎呆滞无神。当时我以为她可能是刚到一个新环境有一种胆怯、陌生感。可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可她那种胆怯感似乎还没有消失。于是,我找到这位孩子的家长,并从中了解到,以前的佟玲是一位聪明、玲俐、活泼好动的女孩子,自从去了那所幼儿园(以前所去的幼儿园)后,就变成了这个样子。于是,我就针对这种情况开始对她进行一些特殊的教学方式,比如:上课时对她多提问题;做游戏时让她多参与;让她在适当时候当当“小老师”等,于是慢慢地她便变得爱学习、爱团结小朋友、懂礼貌的好孩子了,今年的“六•一”联欢会,由她担当主角的舞蹈《月亮船》博得到了许多师生们的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提高幼儿早期素质教育离不开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的教育。要培养出跨世纪的优秀的接班人,必须对他们进行早期素质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接班人,他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是新中国的希望之所在,为培养造就出新时代的栋梁之材,让我们为此而共同去努力吧!
在幼儿早期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大势所趋。游戏活动是3—6岁幼儿最喜爱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因此通过开展各类游戏活动,对幼儿实施教育,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抓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树立起正确的游戏观和素质教育观,在注重幼儿兴趣、能力和情感培养的同时,全面地开展各类游戏,寓教于乐,从而促进幼儿品德、才智、身体、审美各方面素质的综合提高。
[关键词] 素质、素质教育、游戏活动
在当前“向前延伸,向后扎根”的教育潮流引导下,除了终身教育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之外,幼儿早期教育也不再满足于“看管式”模式,而是一步步迈向素质教育的新领域。然而,同基础教育一样,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作为基础教育的幼儿教育,也出现了违背素质教育的种种现象。如:父母望子成龙,给孩子过于加压,造成幼儿学习、心理负担过重;在进行知识教育时,忽视孩子的年龄特点,限于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育等等。于是如何尽快地改变这一现状,抓住学前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对其进行适宜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研究课题。
要概括幼儿创新教育中教师创造素质的概念,首先就必须明确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在现有的教育研究中,关于这一问题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即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由此可以得出,创新教育中的教师素质,首先应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素质。但是,创新教育中的教师素质又不能笼统地理解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素质,创新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样,创新教育中的教师素质便可以理解为: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素质,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体地讲,创新教育中的教师素质可概括为:教师在创新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质。幼儿教师素质是指幼儿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所具备的比较稳定的职业形象和综合能力。也就是说,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创新教育效果、对培养学生(幼儿)创新素质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二、如何提高创新教育中的教师创造素质
(一)注重自身人格修养,树立创新的教育观念。
1.拥有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念。
“创新教育观是指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职能和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等问题的观点及看法”。创新教育的职能,就幼儿园阶段而言,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儿童。归纳相关的认识,正确的创新教育观具体包括如下内容:(1)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素质。(2)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知识本身,而应着眼于发展能力。(3)幼儿的学习、活动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应鼓励幼儿大胆质疑。(4)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个性,与幼儿建立积极、愉快、平等、宽容的师幼关系。(5)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6)正确认识和评价幼儿的创新。(7)热爱创新活动,用行为感染幼儿。观念是行为的先导。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已习惯于那种重应试而轻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转变传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自觉接受“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通过加强理论学习、专题经验讲座等形式,提升教育理念。并在分析、比较、反思的循环过程中找到共同的结合点,在新旧观念对比中发现差异,破旧立新,在幼儿的成长中探索、学习,从而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2.热爱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
师爱是师魂,它不仅能提高现实的质量,而且能促进儿童的成人与成才。师爱是教师的一贯态度的体现,它不是一时一事,也不是有偏有倚。台湾教育家高震东曾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热爱,给孩子的是温馨,是轻松,容易消除孩子与教师之间的紧张感和压迫感,促使孩子思维活跃,自信增强,并易于迸发创新的火花。
3.注重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是指个体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地,并理解他人的情感、欲望、思想及活动的能力,即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能力。幼儿与成人的身心水平差异相当大,成人在幼儿的世界里,没有这种能力不行。如果幼儿教师不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不能为其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条件,那么,幼儿将会痛苦地屈从于成人的要求,心理上将产生压迫感和恐惧感。如果幼儿教师能了解幼儿,走进幼儿的世界,用与他们同等的视线看世界,那么,幼儿教师所提供的教育条件,所提出的教育任务,所采取的教育手段,就会更适合幼儿,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创新教育中,幼儿教师的移情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儿童。教育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虽然有教与学的问题,但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能因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而轻视他们。在创新教育中,教师对孩子的尊重表现在:善于倾听孩子的意见,与幼儿打成一片,相信幼儿的能力,对幼儿解决困难支持而不替代,对幼儿的缺点批评而不挖苦,对幼儿彬彬有礼。(2)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提供教育环境和材料。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材料能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和活动欲望,促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创新教育中的教育环境和材料,已不仅仅局限于室内、园内、室外、园外,大自然和社会都是良好的教育资源。(3)幼儿教师要依照孩子的情况,选择教育内容。幼儿教师可依据本班幼儿的特点,自行选择有助于他们发展的教育内容。在创新教育中,对幼儿的问题和兴趣都要注意,自然生成一些适宜于孩子的教育内容。
(二)提高认知能力,掌握牢固的知识理论和结构。
认知方面包括两个内容:知识获取和知识结构。
1.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有两层意思:一是智力因素积极参与认识过程,表现为观察敏锐,思维敏捷,想象丰富;二是拥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不同的问题能够迅速地运用一定的方法解决,能分清哪些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哪些是可以在资料中寻找到的。
2.知识结构。
(1)与中小学教师不同,幼儿教师强调一般的基础文化知识,而不要求知识精深。知识爆炸、媒体迅速发展,使幼儿见多识广,如果幼儿教师知识贫乏、片面,则难以引领幼儿饶有兴趣地学习对他们有意义的知识和本领。从幼儿接受知识的特点和知识学习的应用价值来看,整体性、综合性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解决他们对世界的疑惑。因此,广博的文化知识对幼儿教师非常重要。对一般文化知识的掌握,每个人都会有所侧重,这与每个人的学习特点和个性品质有关,因此,在实施创新教育时,幼儿教师要注意就强避弱,发挥优势,突出专长。这样,幼儿的收益才会是全面和优质的。
(2)经验性知识。经验性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中积累起来的对教育过程不确定性因素迅速作出反应的知识。如:对教育过程中偶发事件处理的知识。经验性知识是应付教育情境性、顺利开展教育工作的保证。这种知识来源于实践,是对教育实践反思的结果。
(3)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这里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指的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它能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这种知识可具体分为: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对幼儿的评价知识。实际的情况是,在实践中幼儿教师这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在实际应用时问题更多,往往不会用理论分析实践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其塑造.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12, 第一版.
[2]俞国良.创造力心理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第一版.
[3]林崇德.教育的智慧.上海:开明出版社, 2000, 第一版.
[4]庞丽娟.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1.1, 第一版.
[5]卢子洲.实用教育新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第一版.
[6]袁桔林.现代教育思想专题.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第一版.
【关键词】学前美术 幼儿教育 创新能力 培养提高
【基金项目】贵州省第二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贵州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项目编号:黔教高发<2013>446号);卓越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编号:黔教高发<2014>378号);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本土文化视野下贵州民族地区学前课程研发与实施研究(2013C059 )。
【中图分类号】G6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98-02
学前美术教育是幼儿最基础的启蒙性美育教育的载体,无论是在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健全幼儿基本的审美观念、塑造幼儿基本的美术知识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幼儿家长往往认为需要在自己孩子的人生起步阶段就“赢在起跑线上”,纷纷将自家孩子送到一些较为专业的美育机构进行培养教育,也催生了一大批专业程度较高的美术教育机构。为此,笔者以自身的实践教学经验为理论研究来源,从理论结合实践的角度出发,谈谈现阶段学前美术教育中如何提高幼儿创新能力的问题。
一、更新教学观念是提高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观念是影响教师教学最重要的因素,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提高学前美术教育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想要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就必须要更新传统的学前美术教育理念,让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师教学。当下学前美术教育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纯粹通过自己成人化的观点灌输给学生,采用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大多数都是通过直接借鉴国外模式,缺乏对当地教育背景和具体情况的分析以及对传统文化继承。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具体实施地区的情况以及幼儿本身的特点结合起来培养幼儿的美术创新力、想象力就要求幼儿教师一方面不断的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不断将教育观念和学前美术实践教学相融合。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尝试一些新材料甚至是一些较为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向幼儿展示一些富有想象力和创新力的美术创作形式,引导幼儿挖掘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教学观念的转变需要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剔除成人化的教学观念,以幼儿为中心,从幼儿的角度来实施美术教学。同时,要鼓励幼儿自己去探索新的美术创作形式和方法,在尊重幼儿基础上,开展科学合理的美术教学活动。尤其是一些在大人看来是比较“过分”的行为,授课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不能一概禁止。例如,在幼儿学习简单的人物简笔画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自己理解从局部开始绘画,并不注重整体意识,最后结果往往是人物重心不稳或者是人物完全走形。这样的绘画方式虽然会延迟幼儿对于画面整体意识的掌握,但是本文认为教师都应该适当鼓励这样的行为,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必带着枷锁绘画。这样既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充分培养幼儿的个性,而培养个性就是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
我们现阶段的大多数学前美术教育中都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论的指导,使得很多孩子只会模仿,可以试想一下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就开始这样的演练式的教学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何从谈起?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现阶段学前美术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合理造成的。因此,我们急切的需要转变我们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提高自我学习能力,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完成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为此,笔者认为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师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幼儿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培养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幼儿能够在自主美术学习中挖掘自身潜能,激发自身的学习动力和内在活力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以下为笔者在实践教学中总结的几点常用教学方法来提高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
(一)鼓励式+奖励式教学
每位幼儿都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鼓励和奖励,这代表教师对幼儿的认可和重视。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能够使用鼓励加奖励的方式来教学,那么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会大大提高,自我能动性能够得到最大发挥。教师可以先根据美术教育活动提前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在实施美术教学活动中,找到每位幼儿优点给予鼓励,幼儿得到教师积极的反馈后,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美术教学活动。当幼儿美术作品达到教师制定的标准后,教师应该给与适当的奖励。通过不断积极的反馈,让幼儿一直保持一个正能量的学习动力,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启发式+示范式教学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且对美术教育活动的相关材料、绘画技法、手工制作步骤、以及工具使用等不了解,所以幼儿园的常规美术教学活动很多时候需要教师示范。但是部分教师在示范过程中重视示范过程,忽视幼儿的自主能动性。在大部分幼儿园的美术教育中教师往往通过课堂演示教学让学生模仿美术作品,让幼儿跟随教师步骤和方法来完成美术作品。这样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既枯燥又极大的扼杀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限制了幼儿想象力的迸发,也禁锢了幼儿的美育思维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启发式教学和示范式教学结合起来,先通过图片、故事、音乐、模型等等引起幼儿的兴趣,讲授本堂美术课的任务。再给幼儿示范绘画或者是制作过程,在示范过程中要积极的与幼儿交流,示范启发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endprint
(三)临摹式+改编式教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简单的鉴赏一副美术作品,在鉴赏过程中引导幼儿观察作品的特点,然后让幼儿结合观察到作品的特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来改编美术作品,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然,点评要结合幼儿自身优势和缺点。同时教师可以给幼儿一些较好的建议,让幼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美术创新能力。
(四)多种材料的实践式教学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也是激发幼儿创造力的必要措施,在学前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材料来激发幼儿的动手能力。实践教学在幼儿园美术课程中运用比较多,这首先要求幼儿园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美术材料。例如: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制作剪纸、超轻粘土玩偶、玩具泥沙,以及各种玩教具等。通过材料的多样性和幼儿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来激发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造活力。
三、创新学前美术课程设置,编制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对现有的美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创新,引进一些更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本文结合笔者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对如何创新学前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编制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
首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借鉴一些国外学前美术教育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结合当下我国现有的学前美术课程设置以及不同地区特点做一个综合型的改进。将学前美术课程设置由重视幼儿技能培养转变为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美术课程中加入游戏、音乐、阅读等元素,增加美术教育的活动空间和材料投放。同时适当增加美术欣赏和美术户外活动,将学前美术教育融入幼儿实际生活,在实践中激发幼儿的创新能力。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多样化的生活实践中,将绘画、手工、美术鉴赏等融于生活。条件允许可以带幼儿参观一些档次较好、较为符合幼儿美术教育目的的画展、美术博物馆、艺术展览馆等,丰富幼儿对世界的认识的同时也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让幼儿能够更好的根据所接触到的事物进行美术上的创新。当然,在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美术展示活动的过程中,需要教师积极稳妥的安排好活动规划事宜,制定科学的行动规划,活动的后勤保障也一定要跟得上。除此以外,学校、教师也需要做好应急事件处置准备工作,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机制,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够安全的参与到户外美术欣赏活动中。
最后,学前教育中幼儿还处于人生的起步阶段,其认知体系的构建和行为方式都还处于最为基础的模仿、学习及构建阶段。幼儿一般会根据教师的行为进行模仿,教师就是幼儿的榜样。因此学前美术教育也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的规范和引导,感知就成为幼儿美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渠道。同时感知也是学前美术教育的基础,让幼儿在日常美术教育中更多的去感知我们的世界、全方位去接触身边的事物也是幼儿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学前美术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应遵循以幼儿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幼儿行为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前教育工作者会遇到许多前所未遇的棘手问题,也会面临诸多的挑战。本文认为需要从教学观念的转型、教学方法改进、学生学习方法论的培养、学前美术课程设置、以及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必要创新是保障幼儿创新能力前提,五大主体有机的构成了学前美术教育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的要点,全方位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培养幼儿的个性,从内心深处激发幼儿的潜能和活力,引导幼儿积极关注美术创新的意义和基本方法,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华.让教师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专业成长——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体会[J].学前教育研究.2002(2)
[2]李季湄.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的几个基本观点的理解[J].学前教育研究.2001(6)
作者简介: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学校教育和终生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奠基性作用。而为幼儿提供优质的服务是我国幼儿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众所周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若人与人之间无法和谐相处所谓的社会和谐便成了一纸空谈。同样,在幼儿教育中,家园双方应相互沟通、平等合作、密切配合积极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共育局面,从各个方面促进幼儿文明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关键词:学生家长;幼儿教师;家园共育;交流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一个优质、高效的幼儿教育工作的实现仅仅靠幼儿园单方的努力无法做到十全十美,而与幼儿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多互动也是提高幼儿文明素质的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园应积极推进家园合作,做到“家中有园”“园中有家”,不仅让幼儿在学校接受文明素质的培养教育,同时在家中也能使得园内的教育活动得到有效的延展和衔接。
一、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文明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位不对等,沟通不顺畅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文明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实际的幼儿文明素质培养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仍旧延续了以往传统的“封闭式”辛勤耕耘模式,片面认为幼儿园各项教学活动是幼儿文明素质教育的提高的唯一方式,而忽视了与幼儿家长间的互动、交流与沟通。这种教学认知上的误差导致了家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家园双方地位的不平等不仅给幼儿教学活动的课外延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同时也妨碍了家长对幼儿园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参与。
此外,由于教师与家长在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对幼儿的教育难免会产生分歧,若双方不及时的沟通、交流,很容易在幼儿文明素养培养过程中出现家园脱节现象。另外,有些幼儿园只是一味的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的工作,却很少与家长就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各种具体表现进行共同的探究。这就将家园共育仅仅局限在要求“家”上,而未与“园”互动。
(二)理念不完善,经验与技能不足 所谓的家园共育是指在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家园双方可以随时互动信息、交流看法、提出意见,从而在全面了解幼儿动态、心理的基础上,就幼儿的文明素质教育打成共识,进而“对症下药”共同商讨教育策略、协同进行教育。然而,在实际幼儿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教师由于自身年龄较小,育儿经验更是无从谈起,对家园共育的理念也未完全理解。通常会采取开两次家长会、创办家园联系栏等简单的方式来单方面的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内的表现。而忽视了幼儿自身认知的动态性,未能及时与家长就幼儿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交流。
陶行知曾经说过: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在家园共育过程中,尽管幼儿的情况各异,家长的情况也各不相同,但是部分幼儿教师为了减轻繁琐的教学压力,通常会采用“一刀切”的汇报方式,未做到“面面俱到”就每个幼儿的表现与家长进行面对面及时的沟通交流。这种认知理念的不完善加上自身经验与技能不足的幼儿教育,不仅无法有效提升幼儿的文明素质,同时也对严重阻碍了家园共育的推广和发展。
二、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文明素质的措施
(一)组织家园共育互动项目,提高共育互动频率
在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文明素质的过程中,让家长真实、全面、准确的了解幼儿的动向,是减少家园双方认识落差、增强双方紧密度,有理有据的开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共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因此,在家园共育活动中,幼儿园可以采取开展不定期开放日、让家长走进课堂等方式,让家长更加直观、明了的了解园内教育模式,观察幼儿的园内日常表现。
在具体的家园共育活动中,幼儿园应打破传统的开放日式的共育互动项目,以往由于“开放日”是幼儿园宣传本园的“门面工程”,家长往往无法从这种形式性的互动中掌握自己孩子最真实的反应。为了打破家园共育在沟通上的障碍,幼儿园在开展某些教育活动时,可请家长参与。这样可以使得家长对园内的教学活动以及自己孩子的日常表现了解的更细、更深、更全面。在开放日结束之后,家长可将自己的参园感想、意见、建议通过邮件、稿件、小贴纸等方式告知老师。这样的参园活动不仅有利于家园双方及时沟通、密切合作,同时也为双方更好的商讨具有针对性的育儿策略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二)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园内教育活动
家园共育是家园双方在信息共享、地位对等、沟通顺畅等条件下共同培育幼儿文明素质的一种育儿方式。在幼儿园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适度的将家长“请”进课堂,让其当“老师”为幼儿“传到授业解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家长从事不同职业的优势,“现身说法”带领幼儿进行职业体验。如:在讲解教师、医生、司机、清洁工、售票员、警察、厨师等职业名称时,可以让家长还原自身职业参与到幼儿的职业角色扮演中去,这种趣味性的职业体验活动,不仅能用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家园共育提供了一个面对面、时效性的交流互动平台。
此外,幼儿园可以组织例如春游、参观游览、野外写生等活动,让家长陪同孩子一同参加。在活动的组织方面家长可以与幼儿园就联系参观场所、策划活动内容等共同策划园外共育活动。如采摘草莓,可以让孩子观察植物生长环境,理解“粒粒皆辛苦”的劳动内涵;如参加爬山活动可以提高孩子的忍耐力和毅力。这种家园共育的活动模式,不仅使得家长积极的融入到幼儿工作中去,同时对于增进亲子关系、拓展课堂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三)家园通力合作,开展因人施教
陶行知曾经说过: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由此可见,在家园共育中实行“因材施教”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由于每个孩子的成长环境、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等方面各不相同,这也促使了孩子在个性特征、认知能力、发展水平方面存在着差异。幼儿园应帮助家长转变教养观念,家园同力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个体差别进行区别教育,将使得幼儿文明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例如:在幼儿园日常教育过程中,老师发现有的小朋友比较胆小、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找家长对其育儿方式策略进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谈,从中得出:由于小孩子本身性格比较内向,而家长又对她管教太严格,周围没有朋友使得小朋友缺乏沟通交流的对象,久而久之小孩子就变得不合群。教师与家长共同商量出一套纠正方案。在园内,教师多安排别的小朋友与其结对子玩耍,多让其到班级小朋友面前发言。在家里,家长要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多陪孩子玩耍及时肯定她的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小孩子明显变得活泼开朗了。这种家园同力合作的教育方式,不仅能使园内课堂得到有效的延伸,同时也利于及时纠正小孩子的不良习惯。
三、结束语
推进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文明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幼儿教师在刻苦钻研专业知识的同时,虚心向同行请教教学经验。同时,幼儿园应举办各种家园互动的活动让家长真正参与到家园共育的过程中,让家长直观、真实、全面的了解园内工作。进而为家园共育提高幼儿文明素养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大环境。参考文献:
邢如芬徐平***
幼儿园教学管理主体是有多层次的,能否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抓好幼儿园自身对教学的管理。幼儿园教学管理水平是直接与教学建设的水平和实施成效联系在一起的。而幼儿园对教学的管理中,最基础的要素就是教师。只要紧紧抓住教师这个突出因素,教学的实施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简单地说,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对教学内涵、目标、内容、教法、幼儿学习特征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幼儿园对教师的培养可有如下做法:
(1)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世纪,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意义。教育的成功,奠基在学前,师资是关键。教师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幼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因而十分有必要不断完善幼儿教师培训制度。幼儿教师的进修与培训是教师队伍进修与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教师的进修与提高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它与幼教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幼儿教育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加强幼教师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素质是幼儿园教学管理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2)用多种方式更新、转变教师观念幼儿园有必要引进多种教育理念,如多元智能、整合课程、创思等教学理念,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教师外出进修,或把专家请过来,听取讲座介绍,更新知识和观念。同时到各地的幼儿园等取经交流,积极帮助教师们转换观念、提高技能。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礼仪教育
3—6岁幼儿正处在个性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幼儿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礼仪规范,不仅能促进幼儿独立性、自信心、学会尊重他人,有利于幼儿的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还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俗话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儿期进行礼仪教育刻不容缓。
根据教育教学实践,我从以下几方面说说幼儿园礼仪教育中的具体措施,一、将礼仪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
幼儿礼仪教育应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以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为主线,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例如,小班礼仪的教育可以
以入园、阅读、倾听、排队、盥洗、进餐、开关门、敲门、节日礼仪等为主要内容;中班内容在小班内容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可增加自我介绍、递接物品、值日生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大班幼儿随年龄的增长,视野的扩大,自控能力增强,为了更好地与小学生活衔接,在中班礼仪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欣赏与阅读礼仪、电话礼仪、介绍他人、着装、与他人沟通、参观、安全(突发事件)等方面。
二、将礼仪教育游戏化、故事化、儿歌化
根据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礼仪教育的形式应该形象生动、丰富多样。做游戏、讲故事、朗诵儿歌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1、游戏化的礼仪教育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游戏既是重要的教育形式又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通过游戏进行礼仪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像在表演游戏《等公交车》中,幼儿要按秩序耐心等待,幼儿“上车”过程中尝试帮助老人和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这样在游戏中就提升了他们的公共场所礼仪,体验帮助别人的情感;在体育游戏《两人三足》中,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团结一致、齐心协力的乐趣。
2、故事化的礼仪教育
故事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将礼仪教育渗透到故事中,能起到非常不错效果。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礼仪故事的讲述也可随机讲述。例如,遇到总是对别人不服气的幼儿,可以适时的讲述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导幼儿尊敬老师,同时还要诚恳地向别人求教。还有程门立雪、张亮拜师、千里送鹅毛等,都是广为流传的礼仪典故。
3、儿歌化的礼仪教育
儿歌往往是朗朗上口,不易忘记的,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适时的用儿歌对幼儿进行随机的礼仪教育。例如,户外活动有小朋友推人时,一首户外活动礼仪儿歌就可以很好的教育幼儿:户外活动要切记,要把安全放第一。做游戏,听指挥,不乱跑,不乱推,与老师,不远离,集合时要及时,整理好场地人人夸。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评比活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各类评比活动,如“礼仪小标兵的评比”、“文明班评比”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当各种荣誉满载而归时,那种自豪感写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荡漾在孩子们的心田,深深地激励着自己,也染着其他幼儿奋发向上。
作为幼儿监护人的成人们,父母和老师,是孩子在生活中模仿的主要对象,孩子既可以从父母身上学到优点,又可学到缺点。因此,家长和老实的礼仪行为在幼儿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开展 “教师礼仪之星评比”和“家长礼仪行为标兵评比”活动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优化教育环境,营造礼仪氛围
1、良好的礼仪教育物质环境
新《纲要》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教师在布置教室或园内时,应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活动情景,把环境因素转化为教育因素。幼儿园的大环境(走廊通道、楼梯等)开辟“礼仪宣传专栏”、各种礼仪图片和标语;班级环境则可通过主题墙和各种区域角来实现,如:班级内部评选“礼仪小明星”,并将幼儿照片展示在主题墙上,供大家学习;娃娃家区域可以在实践中让幼儿学习待客的礼仪。
2、教师以身作则,创设良好精神环境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幼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幼儿。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在孩子面前,应该保持良好的礼仪习惯,随时随地都不失教育者的仪表风范,真正成为幼儿的楷模。
一个人从出生不久, 就会使用语言。语言, 是沟通事物、传递思想的使者, 是心灵的呈现, 是爱的表达。语言让人类脱离野蛮, 走向文明;语言, 能够交流内心, 能跨越国界, 能感染精神;语言, 可使人契悟于真源、研穷于法理;语言, 可让人义海涌胸臆、智岳凝耳目;语言使生命增加了意义, 让地球一村化, 让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因此, 从幼儿时期就强化语言训练, 促其良好的成长, 意义极其重大。我把和幼儿一起生活和学习过的美好岁月录下来, 经过细心的剪辑, 在闲暇之余给幼儿播放曾经的生活、学习场景的短片。幼儿看到了自己的行为, 听到了自己的声音, 惊喜之余, 也看到了自己的成长。开家长会的时候播放, 家长们笑逐颜开, 也对幼儿园产生了充分的信任。这样, 大家一起分享孩子成长的快乐, 充分感觉到这个大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二、信息技术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教学要有“术”, 要有技巧, 有针对性。儿童年幼, 有的活泼好动, 难以久坐;有的胆怯害羞, 讷于言语;有的东张西望, 心神不定;有的甚至气躁心浮, 难以管束, 不一而足。所以, 教师要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计划以和幼儿匹配。一般而言, 幼儿缺乏耐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使用良好的教学手段, 让教育有声有色、趣味浓浓, 让幼儿在欢声笑语中接受教育, 学到新的知识, 让他们喜欢学习, 热爱幼儿园。只有把幼儿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才能促使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幼儿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只要引领得体, 就能使幼儿轻松做到安静快乐的学习, 而且做到“好学、会学、想学和学会”。但由于幼儿年纪小, 不要说学习新的知识, 就是再好玩的游戏, 时间一长, 幼儿也有可能感觉枯燥无味, 因为玩腻了。针对这一特征, 教师应细致观察, 知机识变, 及时利用信息技术, 辅助教学, 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 传授新知。教学应灵活多变, 让幼儿感觉不是在学习, 在幼儿园上课、接受教育, 感觉上就和在家里看动画片一样其乐无穷。新知识犹如一缕春风在课堂上飘荡, 课堂上阳光灿烂。这样, 幼儿会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认识到知识的美妙, 学习起来欢声笑语你追我赶乐此不疲、积极性高涨, 因此对知识的接受非常之快, 而且幼儿创造性的想法会层出不穷出。
三、因年龄不同而改变教学方法
一般而言, 大部分幼儿的情绪都比较稳定, 尤其是进入大班以后, 更多的是兴奋, 更多的是新鲜感、成就感, 代替了哭闹现象。有的幼儿即便有了一些不适应、不愉快, 只要我给予耐心、温和的安慰, 他们也都能够破涕为笑, 迅速融进集体, 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毕竟有了两年的幼儿园的学习经验, 幼儿都显得比较进步很大, 他们彼此之间能够互相帮助, 看见教师能够微笑着打招呼, 遇到同学有不高兴的情况, 能迅速走上前去给予安慰。自己的问题, 不仅仅能够解决, 还会及时地、礼貌地向同学需求帮助。遇到难得问题, 不再是哭泣, 或者逃避, 而是解决, 并且有了探索的欲望, 喜欢问一个为什么。在小班的时候, 乱扔东西、乱放学习材料和玩具的习惯改掉了, 东西放的规规矩矩。古人说“人无完人”, 何况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呢?上课时, 一些幼儿坐在椅子上东倒西歪, 东瞧西看, 交头接耳, 认字时张冠李戴。他们卫生习惯还是非常差, 吃起饭来慢慢吞吞, 饭粒掉的哪都是, 对饭菜挑三拣四。课间, 有的幼儿追逐打斗, 乱扔垃圾, 出现不使用礼貌语言和磕碰啼哭现象。针对这些现象, 我对症下药, 带领他们进行大量的实践, 让他们开开心心地进步, 达到预期的目标,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感。
四、让幼儿认识到音乐的价值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 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教学的过程, 就是把幼儿引领成为审美者的过程。在幼儿将来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音乐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从幼儿园开始培养音乐天分, 对幼儿的语言、智慧、思维等都有非常大的帮助。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音乐是情感的流泻, 是艺术的沟通, 是非语言而高于语言的交流。音乐的悦耳动听是一种感染, 赏心悦目很容易引起共鸣。人的感官由音乐的触发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这种美感具有独特性, 是其他艺术不能不取代, 能够让人类心灵得到启示、洗涤, 对人的情操有非常好的陶冶作用。在不断地享受音乐之后, 人的精神生活能得到丰富。而对音乐艺术情有独钟的人, 他的行为也容易得到美化, 能够感受到生活带给他的快乐, 让他的内心感到充实, 让“音乐人”产生无穷的力量。例如, 在《玩具兵进行曲》的教学中, 我先给幼儿以启示:“玩具兵是什么?你们想不想做一个玩具兵?玩具兵有什么样的特点?他们怎么样走路?他们做游戏的样子怎么样?他们都会做什么样的游戏?如果你是一个玩具兵, 你会怎么表演呢?”然后, 我让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 随心所欲地设计各种各样的动作, 并鼓励幼儿大胆表演。由于我对他们的活动并不限制, 每一个幼儿都觉得很放松, 他们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平心而论, 幼儿学习音乐, 我们并没有期望他们将来都能够成为出色的音乐家, 也没有严格地要求他们必须掌握一种乐器。心理学家研究证明, 一个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干瘪枯燥, 如果对音乐没有深刻的体验, 如果没有接触过艺术, 那么他的人生会没有什么伟大的创造。因此, 我们真正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他们对音乐的认识, 能够进行音乐审美, 从而产生对音乐的喜爱和鉴赏。在这个基础上, 幼儿应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成为新时代的全方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总之, 幼儿园教师教授知识, 一定要掌握方法, 爱每一位幼儿, 考虑每一位幼儿的感受, 努力成为他们的朋友, 成为他们最喜爱的教师, 让他们的幼儿园生活多姿多彩。此外, 教师应开展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 增强幼儿的学习兴趣, 加深幼儿对知识的印象, 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 并让幼儿拥有成就感, 在精神文化里畅游, 保持旺盛的学习精力, 让幼儿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迈出了矫健、扎实的一步, 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知道,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让我们为之竭尽微忱, 奉献出全部的光热吧!
摘要:本文从语言引发儿童全面成长谈起, 解读了信息技术对儿童的意义, 诠释了因年龄不同而改变教学方法的价值, 最后以分析利用信息技术制造精美的课件吸引儿童结尾。教海茫茫, 岸边戏水, 私人管见, 分享同仁。
[关键词] 大班幼儿;活动;探索;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事物间规律是指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的“六大解放”思想,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为教师引导幼儿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基于此,教师可在大班幼儿活动中渗透“六大解放”思想,设计活动,开展活动,有效地促进大班幼儿对事物间规律的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一、利用环境开展游戏,引导幼儿总结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环境是十分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活动开展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环境,创设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中发现规律,增长知识,提升能力。
在现代的居住环境中,门牌号是幼儿熟识的,也是经常用到的。幼儿之间的谈话也经常会出现“我家住在某栋某单元某层某室”的字眼,据笔者观察,每每谈到这个话题,他们都是眼笑眉飞、兴致满满的。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大班数学活动中设计了“去茜茜家做客”的活动。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了门牌号的规律。活动伊始,笔者对小朋友说:“今天是茜茜的生日,我们一起去茜茜家给茜茜过生日吧!她家住在某某小区8号楼2单元601室,现在一起出发吧!”说完,给孩子们出示了一张画好的标着数字的小区图,接着说:“茜茜家的小区到了,可是小区楼栋很多,茜茜家住在8号楼2单元601室,哪个小朋友来帮老师找到茜茜家呢?”引导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把楼房上的数字与茜茜家的住址联系起来。有的小朋友们很快找到了相应的楼房。这时笔者鼓励小朋友说:“真聪明,找到茜茜家了,她家的门牌是601,那么聪明的小朋友们再想一想,茜茜家门牌号601表示什么意思?前面一个6是代表什么?后面一个1又是代表什么?茜茜家楼下邻居家门牌是多少?”小朋友通过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一步步探究出了门牌号数字与数字间的规律,正确理解了门牌号标识的含义,获取了一项生活知识。
二、结合科学活动目标,引导幼儿认识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大班科学活动的目标是爱护动植物,体会动植物之间的关系。动物的食物链是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自然现象,只有保持了生态平衡,才能让我们生活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因此,教师在大班科学活动中,可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了解食物链知识,有效探究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规律。
例如,在“草原的食物链”为主题的活动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教师可首先通过多媒体为小朋友们播放美丽的草原情景,让幼儿相互交流,分享各自在视频中看到的事物,旨在让幼儿初步感知草原的食物链。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小朋友们,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大草原呢?是不是很美丽?草原蓝蓝的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有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小草,有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原上的空气没有污染,特别清新,动植物在这里自由自在的生长……”视频加解说,激发了小朋友们对大草原的向往,使之产生了浓厚探究的兴趣。这时教师出示图片,更加形象化地引领学生的思维。图片包括种类繁多的草、树木、兔子、老鹰、狼、羊等动物。之后告诉学生:“这些图片中,某些物体是某些动物的食物,老师发给你们每人一套照片,你能给图片中的动物找到食物吗?”小朋友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通过和同伴的交流,很快排出了答案:草是兔子的食物,兔子是鹰的食物,草是羊的食物,羊是狼的食物……
在这一活动环节中,通过让幼儿自己去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思考,懂得了食物链就是由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明白了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规律,使幼儿认识到了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三、联系生活开展活动,引导幼儿发现规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充分关注幼儿的经验,引导幼儿在生活和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简单的规律普遍存在,只要我们在活动中巧妙地引导幼儿探究,就不难发现。
比如,在大班数学活动“找规律”中,笔者是这样引导幼儿探究规律的。首先,运用情景创设导入,为小朋友们出示一栋漂亮的房子图片,让小朋友们欣赏后,接着讲道:“小朋友们,现在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小山羊家建起了一栋新房子,这张照片就是小山羊给我们发来的,它邀请我们今天去它家参观了,谁能告诉老师,小山羊家的房子有什么排列规律呢?”小朋友们踊跃回答了自己看到的规律,有的说:“图片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屋顶,一个正方形的门,一个圆形的窗户。”有的说:“图片上有一轮太阳照耀着一棵树,树上有一只小鸟在吃一只虫子”……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孩子清楚地叙述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幼儿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观察力。
再如,在大班数学活动“简单规律”中,笔者首先为孩子们播放了“奇妙的书”课件,书的封面是彩虹,颜色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书的第一页上有一颗红色的草莓,第二页上是两只橙色的橘子,第三页上是三根黄香蕉。请幼儿结合奇妙的书的前几页内容,去猜后面几页上会是什么。笔者在肯定了幼儿的猜测后,再引导幼儿完整地阅读大书,发现书里页与页之间、颜色之间、水果数量之间的规律。通过找规律活动,让幼儿认识到规律的无处不在和规律之美。
四、走进自然区域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规律
幼儿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对各类种植活动具有浓厚的兴趣,“自然角”是大班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自然角一般是在园内选择一片土地,种植多种花草、庄稼、果树,养上小动物,陈列一些自然物等。在这里,幼儿可以自由观察探究,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自然角为幼儿长期观察、动手操作搭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实验室,常常让幼儿流连忘返。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引导大班幼儿在自然角活动中的自主探究、发现规律,可以教会他们运用两种观察方式做记录:第一种是绘画式,这种方式就是要求幼儿将自己观察到的情景,以写生、写实的绘画方式将自己观察到的现象描画出来。比如,将一只蚕的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依次描绘出来。第二种是文字与数字相结合式,让幼儿在记录过程中,运用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和数字。因为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和文字的运用能力,鼓励幼儿以更灵活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眼中观察到的东西。比如,设计一张观察表,列出时间、观察对象等内容,让幼儿填写记录。
在自然角的探究活动中,教师要渗透“做中学”的理念,让幼儿大胆想象要观察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带着问题去观察,以期让观察更加印象鲜明,对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在活动中引导幼儿探索事物间的规律,具有十分丰富的教学资源。幼儿通过各种活动,学习了基本的科学知识,领会了科学概念,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充分地发挥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探究,自己操作,有效地开发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探索精神,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培养了良好的习惯。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作为幼教工作者,在探寻规律的活动中,要从理论高度上认知和理解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精神实质,认识培养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孩子的意义,应该不断总结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用创新教育思想观察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晶.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J].幼儿教育,2013,(05).
[2]张思雨.在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索事物规律的意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9).
责任编辑 满令怡
【论提高幼儿素质教育】推荐阅读:
浅论如何提高铁路职工素质12-16
如何提高幼儿的自信心10-08
如何提高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05-24
浅谈提高幼儿绘画能力的有效途径11-14
如何提高学前班幼儿看图讲述能力01-15
论提高政府执行力12-16
论幼儿教育小学化09-23
论消防部队如何提高战斗力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