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制度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制度(通用7篇)

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制度 篇1

——学习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之三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教育战线还存在着不少有法不依、无法可依的现象;还存在着不少该管却无人管、不该管却被管得过死的事情;还存在着国家教育方针、课程方案、教育制度得不到认真执行的现象。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约束指标,是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制度设计。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在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要求把“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作为我省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制度。

尽管人们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国家按照教育方针确定的中小学课程方案都是明确具体的;尽管中外教育界、科学界对人的成长规律的认识仍然存在着许多盲区,但是古往今来教育家、科学家们揭示的教育规律仍然告诉我们:教育是有规律可寻的。

可是,在一些地方,极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仍然扭曲着人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可以不执行,国家的课程方案可以不执行,国家的学校制度可以不执行,教育教学规律可以不遵守,打着为了孩子升学的幌子,内心地却为了自己的政绩、形象、“乌纱帽”,可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可以牺牲教师的身心健康,等等。素质、国民素质、素质教育这些词的提出,几乎伴随着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整个进程。今天,谈起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人人向往、人人又感到无奈的命题。之所以如此,就是人们认为:素质教育喊了不是一天两天了,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那么多的素质教育政策,什么政策得到过执行。因此,许多人对素质教育政策的执行不抱信任感。在这种情况下,要真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解决国人对素质教育政策的信任问题,说到底,要解决教育政策的执行力问题。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次推进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我们认为,我国推进素质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关键在于我们始终没有为教育的健康发展确立相应的约束指标——规范办学行为。正因为如此,我省为了扎扎实实地启动新一轮素质教育改革,用一年的时间专门进行了法律法规政策的梳理,将国家推进素质教育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制度

化、规范化,期望通过政策制度环境的创造,营造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说到底,规范办学行为就是做教育应该做事情,包括国家法律法规定的事情、国家教育方针要求的事情、国家教育制度确定的事情、国家教育政策确定的事情、教育规律要求的事情,等等。如果不创设这样的教育发展环境,素质教育就不会得到真正的推进。不切断时间加汗水的应试教育道路,就不可能开辟出依法治教、尊重规律、依靠科学的素质教育道路。规范办学行为能否得到继续贯彻和落实,将决定我省素质教育的成败。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应该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省在规范办学行为特别是在规范节假日、双休日和学生作息时间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意见》要求下一步“着力解决规范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10年,我们在坚持巩固规范办学行为取得的初步成果的同时,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方面要着力突出以下三个重点:(1)加强对课程的管理,努力促进开齐课程。《意见》要求“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学,坚决纠正随意加深课程难度、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下大力气严肃查处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2)加强考试管理。《意见》要求“严格考试管理,严格规范考试科目与次数,严禁不必要的统考统练,严禁随意组织参加各种统考、联考和竞赛、考级,不得随意提升考试难度、增加考试次数。”各级教研机构要按照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考试管理规定(试行)》的规定,严格自律、切实遵守相关规定;切实加强对中小学考试的管理,严肃查处各种违规考试。(3)加强对高考补习学校的管理。《意见》要求“在严格规范公办中小学办学行为的同时,强化对高考补习学校及民办学校的监管,到2012年完成公办高考补习学校撤销计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考补习学校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做好撤销公办高考补习学校的准备工作。同时,要制定关于举办民办高考补习学校的相关政策和监管办法。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要着力进行监督机制创新。2008年、2009年,我省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方面采取的主要行政督察的方法,这种做法在我省推进素质教育的初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整个工作的重心首先在于创建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规范办学行为是中心工作。可

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制度 篇2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关心的焦点, 也是影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2008—2010年全国多个领域专家的团队在3年中分年度共计对17个省的义务教育段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科学抽样调查, 发现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普遍沉重。下面仅以2010年对8省 (天津、辽宁、浙江、安徽、湖南、海南、四川和云南) 79个县1409所中小学的四、八年级学生的抽样调查结果为例进行剖析。

学校周课时数超标现象严重, 而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 (教基[2001]28号) 明确提出, 四年级学生每周课时数为30节;八年级学生每周课时数为34节。

本次测查发现, 测查样本学校四年级38.3%的学校周课时数超标, 八年级42.3%的学校周课时数超标。超时的均是中、高考要考的科目, 如:四年级语文周课时超标的学校比例为63.6%, 八年级物理周课时超标的学校比例高达95.9%。

相反, 体育课时数严重不足 (按规定每周应为3节) , 四年级不足率达到了56.5%, 八年级更是达到了76.0%。有8.8%的小学四年级不开科学课, 8.3%的中学八年级不开艺术课。

半数左右的学生完成学校作业时间超标。教育部《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 (教体艺[2008]7号) 提出: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 小学四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调查结果发现, 48.4%的四年级学生和67.9%的八年级学生每天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时间超标。另外, 21.9%的四年级和41.6%的八年级学生每天还需花1个半小时以上完成家长、家教等安排的作业。

相当比例的学校每学期组织6次以上考统, 18.6% (四年级) 和54.8% (八年级) 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排名次。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排名。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明确规定:小学的学习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

2010年调查发现, 49.4% (四年级) 和17.8% (八年级) 的学校每学期统一考试的次数在“6次及以上”。同时, 18.6% (四年级) 和54.8% (八年级) 的学校每次考试都排名次并公布。

约30%的学生周末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补课。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 (教基一[2009]7号) 明确提出: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方案, 不占用学生法定休息时间加班加点或集体补课。34.2%的四年级和32.4%的八年级学生参加学校周末组织的各种补课。

对补课内容分析发现, 在参加补课的学生中, 50%~70%的学生是“提前对未学习的课程进行学习”, 并且“补习已经学过的课程”, 另外, 也有62.3%的四年级学生是学习奥数、作文或趣味英语等。

沉重的课业负担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短期看: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 近视率高, 同时侵占了学生休闲娱乐的时间。例如, 2010年调查发现, 中小学生基本的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 12.8%的八年级学生睡眠时间在7小时以下。20.3%的四年级和43.4%的八年级学生近视, 约78%的学生每天进行文体活动的时间不足1小时。长远看, 长期的考试、竞争等负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导致巨大的压力感和疲惫感。如:2010年八省的调查发现6.9%四年级学生和21.7%八年级学生经常感到疲惫;16.0%四年级学生和40.4%八年级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很大或太大。2008年在一个成绩普遍很好, 但负担普遍很重的省调查时, 竟然发现有1/4的学生表示不愿意上学。这种厌学的情绪将会阻遏孩子们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的激情。

二、“功利”的成年人是孩子们过重课业负担的推手

造成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深层次原因是来自社会竞争和就业的影响, 而这种竞争通过社会、家长、学校转递到学生, 并由成年人导演, 演变成严重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各种功利行为。具体来看:一是家长期望过高, 期望孩子进入重点学校, 用考试分数衡量目标是否达成。其表现为, 相当比例的家长为学生请家教、报补习班;学生需花时间完成额外作业。2010年调查发现, 47.7% (四年级) 和39.1% (八年级) 家长为学生请家教、报各种课程的补习班。父母对子女期望过高, 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中国父母有着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心愿, 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更是希望孩子在各个方面表现优越, 在优质学校供不应求的状况下, 家长盲目从众的择校热越演越烈, 学校想出种种名目和办法选择优秀生源的“择生热”也风起云涌, 结果是都全然不顾孩子的年龄认知特征、不顾孩子个人兴趣爱好和感受。补习班、补习学校、在优质学校和家长中间牵线的中间人、猎头公司应运而生, 并逐渐形成一条围绕家长“择校”, 学校“择生”的利益链条。在各利益方的联手和博弈下, 孩子们失去了童年的欢乐, 迫于奔命的加班加点使他们不堪重负。

二是社会 (包括政府部门官员) 对学生掌握知识广度、深度的高要求、而且大一统的用学科分数、升学率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其表现为, (1) 学校课程多, 内容容量大, 难度高。课程是学生课业负担的源头。调查过程中大多数教学一线的教师反映, 现行课程内容多、课时少, 很难用规定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例如, 在教学时间上, 由于双休日和各种节假日的设定, 教学时间随之调整, 小学六年比起调整前整整减少了1个学年的教学时间, 但是各学科教学内容并没有减少, 有些学科知识还有所拓宽。小学同时还增加了外语、计算机等课程, 又接近增加了1个学年的教学内容, 用现行课程计划与上个世纪80年代相比, 相当于用5年的教学时间去完成7年的教学任务;初中情况也类似。这势必增加了学生课业负担。另外, 现行课程知识范围广, 难度大, 调查反映, 20.4%的四年级学生认为语文课太难, 12.4%的八年级学生认为地理课太难。 (2) 考试评价制度不科学, 加重了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尽管国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 但是目前对学生的评价仍然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 政府对学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也是以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考试分数为指标。在考试内容方面, 以知识记忆性内容为主。这些考评办法, 客观上为增加授课时间、加大作业训练、强化模拟考试提出了需求, 造成了学生学习时间无限制的投入, 从而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是学校和教师, 在各方高期望之下为分数和高升学率而“奋斗”, 导致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周课时超标, 考试频繁, 作业量大, 组织学生集体补课现象普遍存在。尽管教育部对学校办学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 但是2010年调查仍然发现, 相当比例的学校周课时数超标, 尤其是语文、物理等传统考试科目课时数严重超标, 而体育、艺术等课时却严重不足;学校考试频繁, 相当比例的学校每个学期统考达6次以上;学生作业量大;30%左右的学生周末到学校参加集体补课, 且相当一部分是“老师要求一定要参加的”。学校的各种不规范办学行为无疑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另一重要来源。

可以说是社会 (包括一些地方政府官员) 、家长、学校、教师这些成年人的“功利”形成了愈来愈激烈的竞争压力, 压力的层层传递全部压到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 使得孩子们不堪重负。

三、建议政府要有所作为———规范办学行为, 改革考试评价制度, 让教育回归“理性”

我们熟悉的中、高考承担的是甑别选拔功能的考试, 这是目前无法取消的考试。而中小学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考试、测验应该是为改进师生教和学做“诊断”之用的考试。但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的几乎所有考试都引用了中高考的选拔理念和方法, 对学生、老师、学校进行单一的分数排队, 用来甄别选优罚劣的依据。这些结果和学生、老师、学校的利益紧密挂钩, 是高利害的考试。在考试中获得“胜利”的只是排在前列的少数的学生、老师、学校, 而绝大多数的学生、老师、学校体验到的是排在后面的“失败”。在相当一部分地区, 用学生乡、县统考成绩排队评比, 甚至用来作为教师绩效工资发放依据的现象比比皆是。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教基[2002]26号) 明确规定:小学的学习成绩评定采用等级制。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为什么这种要求一直无法落实?这是因为, 除了考试分数外, 教育体系中几乎就没有被广泛认可的其他的评价标准和项目, 因此建议:

(一) 政府在抓好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缩小校际差异的同时, 下大决心、采取严格措施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 严禁一些地方部门和学校利用家长的攀比、从众心理在义务教育阶段用各种堂而皇之的名义和名目繁多的标准、方式选拔学生。

(二) 国家要改革当前的考试评价制度, 要研究建立对学校、教师的全面考核且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改变当前主要用学生考试分数和升学率来考核学校、教师的事实做法。中小学日常考试、测验要理性回归到诊断、改进的功能。严格落实等级制, 不得将学生成绩排队、公布等要求。

(三) 从“十二五”开始, 参照其他国家的普遍做法, 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能体现国家意志, 覆盖所有应开设的课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工作, 逐步建立面向 (县域的) 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监测制度和体系。对各地学生的学业水平、均衡发展、课业负担状况等进行持续、动态的监测, 及时了解其不同年度的进展变化情况, 并通过获得的真实数据检验相关政策和资金的实施成效, 为政策调整和政府问责提供依据。同时通过结果的公布, 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和科学的育人观。

我省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 篇3

从201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我省各市、县(区)必须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民办学校可以根据办学特色与需要自主、合理设置招生范围),任何义务教育学校(含民办学校)都不得举行义务教育阶段入学考试或变相考试,不得擅自附加条件作为选拔新生入学的依据。各市、县(区)要按照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数量和学校分布情况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并根据学校招生范围、生源数量等变化情况,及时动态地进行调整并向社会公布,确保就近入学的新生占绝大多数。非正常跨区域招生比例高于10%的,要在两年内减少到10%以下;低于10%的要巩固并努力继续减少。

我省严禁在义务教育阶段分设重点校(班)和非重点校(班)。要按照随机的方式对学生和教师实行均衡编班。编班过程要邀请家长、社区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参加,并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监督。小学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可布置一些适合小学生特点的体验式作业。小学其他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书面家庭作业总量不超过90分钟。

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制度 篇4

近年来,在县教育局和镇中心校的正确指导下,学校紧紧围绕“育名师、建名校、创一流”的建校目标,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各项工作实现了均衡和谐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各项工作成绩斐然,连年被评为县镇“加强学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先后获得省级“文明校园”、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省“新课程改革先进单位”、省“示范家长学校”、省“实施素质教育优秀学校”和省“示范小学”等殊荣,多次被评为汉中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教研教改先进单位、普法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被汉中市命名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2011年被评为汉中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单位。

一、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奠定学校发展物质基础

按照县委政府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总体战略部署,学校抢抓机遇,借鸡下蛋,XX年采取资产置换的方式,投资248万元新修“陕南第一教学楼”,并高标准配备齐全各个教室、部室设施设备,使学校教育教学条件得到质的飞跃;2011年乘着灾后重建的东风,学校争取到全县首批灾后重建项目资金652万元,坚持超前设计、高起点定位、高标准配备、高质量建设的原则,规划建设了新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和临西环一路大门,并对校园电路、水路、闭路电视、电话、网络系统及场院地面从长远处着眼进行了彻底的改造。通过灾后重建,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可容纳3000名学生就读。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进城务工子女及留守儿童入学、学校大班额校舍紧缺的矛盾和压力,能够辐射满足20多万人口的教育服务需求.目前,学校占地面积11178㎡,建筑面积10920㎡,有现代教学设施齐备的教学大楼两栋,教师宿办楼、行政办公楼、综合实验楼各一幢。设有多媒体电教室、电教器材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卫生室、教职工活动室、美展室、体操训练室、自然实验室、学生活动室、少先大队部、心理健康咨询室、荣誉展览室等20个部室。拥有图书51200册,生均20余册,体育器材4500余件,电教录像带、光碟3337件,科学实验仪器、器材约3000件,各类教学挂图、卡片、工具箱,种类齐全,保证了现代教学和开展各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营造以人为本氛围,努力提升学校管理品位

在学校建设中注重兼顾育人氛围的营造,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因地制宜修建了花园、草池,栽种了花草树木,硬化了路面,整修了操场。校门、校训、校牌、板报、橱窗设计得美观得体。每当重要节日和开展大型活动,校门上插彩旗,悬挂硬牌大红对联,热烈又活泼。各班教室门窗玻璃齐全,室内悬挂名人画像或名言警句,学生守则、行为规范和“三表一栏”布置统一。楼道警示牌扁和装饰画面醒目、漂亮,学校的宣传标语、布告、通知行文规范,橱窗、板报定期更换。走廊、卫生间、花池、草坪等处都设有文明温馨的提示语,使墙壁开口、花草说话,校园处处皆育人。学校各部室制度健全,氛围浓郁,专人负责,管理有序。校园清洁、卫生,注重宣传和养成教育,建立了卫生检查监督制度,划分了清洁区域,责任到班,天天清扫,每周一大扫除,颁发流动红旗,学期末纳入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考核评比体系。设立了门卫和警务室,负责收发报章、杂志,递交信函、邮件、门卫和校园安全,并主动与当地公安、工商、城管、文化部门联系、配合,不定期地对学校周遍环境进行清理整治,达到了学校附近无“三厅”及“网吧”等要求和标准,有力维护了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家长”的思想意识,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充分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张扬教师的个性,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用制度管人,依法治教,以德育人,科学管理,不断提升管理层次,努力打造精品校园。

(一)明确办学方向

1、办学指导思想端正

根据祖国建设和发展的需要,教育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校做为有着悠久办学历史和光荣传统,县域规模较大一所公办小学,为适应时代召唤,继续走在教育战线的前列,学校领导储心竭虑、深入思考,敢为人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注重学习素质教育新理论,结合教育实际,理解、消化、吸收、借鉴和不断更新观念,深刻地认识科教兴校的战略意义。就学校而言,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如果按部就班,那么学校就会停止不前,就会是死水一潭、不枯则腐,被社会淘汰。为此,学校确定了新时期办学指导思想:“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全教会精神,高举邓小平教育理论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抓机遇,转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劳动者和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使教育主动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为不断开创集灵教育教学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学校将此指导思想明白地在全体教师中进行深刻的剖析和透彻的阐释。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开展教育理念大讨论,记笔记,写心得,促进所有教师的观念不断更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探索实施。为促进改革,学校结合本地实际,积极、稳妥地调整和改进了师生评估考核制度。不单纯以学生考试成绩做为评定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改分数评价为等级评价。改挑刺评语为找优点的鼓励性评语,逐步使老师们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观。

2、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首先,为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校将全部课程进入课表,要求教师上好每一节课,每学期学校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实施素质教育方案》,有明确目标任务和详细的实施步骤措施及检查、评估细则,并与考核奖惩结合起来。

其二是使每一个适龄儿童都接受义务教育。为此,学校建立有学区义务教育儿童登记册,每学年都要组织教师,分头去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对辖区内出生幼儿做摸底登记。适龄儿童上一年级,实行镇政府下发入学录取通知单制度,确保适龄儿童依法全部按时入学就读。对已入学学生,每学年均要清查、核对,取消留级制度,坚决杜绝学生流失和中途辍学。实际中,由于我校优良的办学环境和优异的教育质量,不仅使辖区内学生的入学和巩固率达到了100﹪,而且就外学区和农民工子女也大量转入我校学习,大幅度超额完成了义务教育招生任务。

3、面向全体学生

学校将始终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做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来抓”。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各学科师资配备,做到了通盘考虑,统筹安排,采用小循环和大循环相结合的方法,没有厚此薄彼现象。学校不设任何形式的重点班、快慢班或加强班。要求教师不得歧视、排挤、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并通过《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职业道德》等法规和政策学习,不断提高教师依法从教的自觉性,要象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每一个学生,善待每一个学生及家长。要根据每个孩子的性格、特长和家庭环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均有所提高。学校还专门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为教师考核的一项内容,通过多种渠道和多年不懈的努力,后进生转化工作取得明显效果,学校三十多个班级没有出现差班、乱班,二千多名学生无一严重违规违纪或身心健康严重受损者。

4、建章立制,科学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教育教学工作行为,促使每位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学校遵照上级的有关文件精神,于2011年新出台了九个刚性制度:城固县集灵小学《教职工工作综合量化评估考核办法》、《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文明班集体模范班主任评选奖励制度》、《校本教研、培训制度》、《公物管理制度》、《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教职工奖惩制度》等。制度从宏观处着眼,细微处着手,具体详尽,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经行政会、校委会、教代会研究、审议、定稿,汇编成册,人手一本,对照执行,注重目标管理、过程管理及绩效管理,及时量化考核,奖优罚劣,每集中兑现,有力地规范了教师行为,使学校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轨道。

5、安全工作紧抓不放松

为使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学校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安全稳定工作的重要性,首先完善机构,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抓,设立保卫科、任命了保卫科长,建立了校园警务室,制定了各类方案、制度、责任明确,措施具体。每个学期有计划、实施和总结。对一些棘手问题配合当地派出所共同解决,学校多年来无一起不安全事故发生,被命名为市级“平安校园”及县级“治安模范学校”、“社会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二)学校组织机构管理严密、完备

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实行民主监督下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定期召开职代会。校委会负责审查学校工作,提交各类提案,审议各项重大决策。下设工会、少先队、家长委员会、教研组、学科组、德育工作小组、安全保卫工作小组、防汛领导小组等多个组织,制定有各组织工作制度,责任到人,分类立档。学校领导集体成员配备合理,团结和谐。聘请了法院领导为法制副校长,定期做法制讲座。各级中层领导认真、负责、有很强的事业心。领导成员切实做到了“两多两勤”(多调查、勤研究商量;多碰头、勤沟通合作),形成了“在工作中既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又互相支持,团结协作,步调一致,决策正确,坚持原则,敢于批评,公正办事”的优良传统,成为群众信赖和拥护的领导集体。

尤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制定了近、远期规划和奋斗目标,并逐步落实。前些年,我校是全县首先开设微机课、英语课的小学,最先实现了电视等现代手段进教室的小学。近年来,又是最先在各年级办公室配备电脑并入网的小学,而且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各组织结合自身特点,都有各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方案、计划和重点。如教研组重点研究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了方方面面抓素质教育的局面。

三、推进素质教育,厚重学生全面发展底蕴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严格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坚守课堂主渠道、主阵地,坚持以落实“低负担、高质量”为抓手,着力构建“精讲、精练、高效率”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尤其是全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形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德育为首,构建德育教育体系

我们坚持“德育为首、五育并举”的办学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健全了德育教育机构,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由学校工会、少先队、思品课教师及班主任共同组成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一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每学期制定德育工作计划,确定了任务,并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明确了德育工作原则:“营造氛围,形象具体,形式多样,生动有效。”制定了《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方案》,落实德育教育基地,将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规定了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常规教育的基础上,分年龄段突出德育工作计划体系:即一、二年级为“一级阶段”,重点进行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养成教育;

三、四年级为“二级阶段”,重点进行爱党、爱祖国、爱他人、爱劳动、爱学习“五爱”教育;

五、六年级为“三级阶段”,重点进行自强、自主、自立、自奋、自爱“五自”和初步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此,领导小组启动“二一一二”育人工程。即:每学期分开学初和学期中,召开两次由党、政、工、队、班和骨干教师组成的德育工作会议,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交流、检查、指导及完善工作。每月召开一次思品课教师会议,掌握和总结各阶段思品教学情况及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议,交流班务管理情况和目标进展情况。每学期在期中考试完后,家长学校召开一次“家长委员会议”和期末前的“全校学生家长会议”,互通信息、征询意见和建议。通过“二一一二”工程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我校学生德育工作基本框架和比较完善的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为使德育各项目标落到实处,收到实效,采取了具体可行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科教学结合自身特点,灵活地渗透思想教育。制做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镜框,公布于各班教室,以便师生检查监督,要求各班建立好人好事登记薄,并在每周五的班会上小结。以班为单位,班主任主抓,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具体指导,在五、六年级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坚持以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教育活动。注重结合节假日、重大活动和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公民道德、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我们常年坚持升国旗和国旗下讲话制度,举办“六一”新队员入队宣誓仪式、歌咏比赛、演讲比赛、“金秋十月”校园艺术节和庆“元旦”文艺汇演。新生进校前两周进行入学教育,使学生入校后明白应该怎样做和不应该怎样做。组织学生开展“三百”活动,即观看百部优秀影片,读百部优秀读物,唱百首优秀歌曲。坚持每月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片。学校聘请法院领导为法制副校长,专项进行普法教育,做到“五落实”。定期开展“法制讲座”,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邀请离、退休军人及英模人物来校举办英雄人物先进事迹报告会。分级分批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大型企业和张骞纪念馆等古迹,瞻拜“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举行“献花献词。”积极参与城市建设、法制、税收、科技之春等宣传活动,扶穷济贫,捐款助学等社会公益活动,结合“批xx,讲科学”等重大事件及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庆祝活动。通过切实、生动的各类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学生思想素质。学校被评为市县 “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双拥模范单位”、“献爱心先进单位”和省级“示范家长学校”。

(四)重视特长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我校高度重视特长生培养工作,积极为特长生健康成长、脱颖而出搭建平台。为使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得到良性发展,学校成立了包括田径、乒乓球、书法、绘画、舞蹈、小制作等11个兴趣小组,常年开展活动,从未间断。几年来,学校各年级体育成绩合格率超过90%,体育达标率90%以上,优秀率85%以上。涌现出一大批体育成绩优异的学生。学校组队参加县体育运动会和单项比赛,5次获全县小学组田径团体总分第一名,两次游泳团体总分县第二名,两次乒乓球团体总分县第二名,代表县上参加汉中市田径运动会,我校聂佳、王鹤等8名学生在短跑、接力及游泳中获一、二名成绩。学校被命名为“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其它单项比赛中,学生获奖面宽、等次高。刘戴月、马千尧等同学在县故事会上获一、二等奖。田雪媛、杨凯、张凯军、马琳同学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被中国少工委、全国少儿书画作品征委会分别评为特等奖、金奖和银奖。近年来获国家、省、市级绘画摄影作品一等奖的还有梁林、吴浩等56人次的69件作品。学校被评为县首届“情系教育”杯书画展组织奖、第十一届全国“七巧科技”系列活动“示范学校”。以上奖项的获得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兴趣小组活动的热情,发展了学生特长,推动了我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四、迎难而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受客观条件制约,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同人民群众较高的教育期望还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改进的问题,主要有:⑴高速发展的教育需要与目前我校办学条件不相一致,由于资金短缺,早期购置的部分微机配制底濒临淘汰,急需换代添补,需建设装备电子备课室、多媒体阶梯教室,以提高教师备课、上课现代化教学水平。⑵学校德育工作需进一步研究探索,寻找更为深远和富有实效的德育教育途径。⑶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化,需补充富有朝气和活力的新生力量。⑷教师素质参差不齐,观念更新、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制度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和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精神,坚持依法治校,以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为主线,以常规管理为保障,紧紧围绕“逐步打造优美育人环境、培养优秀教师队伍、规范学校管理、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办学目标,牢牢把握“教育观念要有新跨越,学校管理要有新举措,校园建设要有新变化,教育质量要上新台阶”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扩大过去的建设成果,提升学校硬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益;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优质化内涵;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又好又快地建设和谐校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目标

1、保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确保“两基”工作的巩固和提高。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合格率、优秀率,残疾儿童和贫困学生入学率均保持100%;积极吸纳外来工子女入学。

2、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硬化、绿化、美化校园,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维修、更新教室内课桌椅、门窗。

3、进一步提高对“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思想认识,全面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检查指导,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狠抓毕业班工作,确保毕业班毕业会考教育教学质量提上新的台阶。

4、逐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合理设置学校工作岗位,依章办事,依法治校,进一步规范管理行为。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和谐发展氛围,推进学校内涵建设。

6、加强德育工作,净化心灵,升华认识,端正品行。

7、切实抓好安全稳定工作,杜绝学校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维护社会稳定。

三、主要措施

(一)、坚持“以德立校”,建设文明和谐校园。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高尚精神,提高广大教师师德修养。以“铸师魂、强师德、树形象——做幸福教师”师德教育活动为载体,认真抓好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智慧和力量,把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纲要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师德考评与激励机制,健全加大师德考核的力度,建立与绩效考核挂钩的师德评价体系,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强化师德评价的作用。大力宣传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努力建设一支品格优秀、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队伍。

本学期,在广大教师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积极倡导“创新、务实”作风,结合每间周进行一次的政治德育学习,结合每学期的班主任考核、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师德考核,树立一批受学生爱戴、受家长欢迎、受同事佩服、让领导放心的先进典型,从而推动学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和群体形象,提升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

2、建立常规管理新秩序。

“平安”、“绿色”、“和谐”是当前学校常规管理新的建设要求,全体教职员工要切实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到学校常规管理当中。

“平安”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是遵章守纪。有了良好的纪律,才会有平安的校园。我们要利用开学初的一段时间,把《小学生日常行

为规范》的若干重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动作”进行学习与遵守。通过班级、校级“每月之星”评比活动,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第二是教学活动的安全,要在保证环境设施安全的前提下,注重师生教学活动的安全,特别是体育课、综合实践课以及上专用教室的课,相关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学校将进一步执行教育教学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第三是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政教处、专兼职保安要细致做好校舍安全检查,特别是防火、防毒、防盗、防溺水、防雷电以及学生集体活动、饮食安全的管理,消除不安全隐患。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切实增强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绿色”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是卫生,这是一所学校的面貌与形象,必须抓实抓好。要增强师生的卫生意识和卫生责任,保证教室、办公室的整洁、美观,特别是校园清洁区的每天清洁工作,一定要扎实进行,使校园常洁常净。第二是节俭,完善管理机制,建立量化目标,加强日常检查,努力消除班级、办公室的水、电、物等浪费现象。第三是绿化,加强爱护绿化教育,班级的绿化要管理到位,做到适量、美观,我们目前的校园绿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要在现有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教育学生呵护现有的一草一木。

“和谐”的主要内容也有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政令的畅通与高效执行。令出必行,有责必负,有规必循,人人都要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保持学校工作的畅行无阻。二是人际关系的和睦,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都要以和为贵,平等相处,相互谦让,不计小节。三是要加强家校联系,要牢固树立教育服务意识。除了组织开展好每学期家长会之外,还要利用各种互动平台增加与广大家长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对于学困生与德困生,鼓励班主任和

任课教师采用上门走访的形式寻求家庭教育合力,每学期每生不少于两次。

3、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在“六一”前后,以儿童节日为契机,以表演、阅读朗诵、书法、绘画、手工、科技、体育等为内容(“五一”前举行小学生广播操比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展示活动,培育高雅校园文化。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一是要精心办好每一周的升降旗仪式、每月的黑板报。二是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明理、晓行,最后内化为自觉的行为,帮助树立“诚信做人、认真做事、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关心集体、勤俭节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要面向全体学生,扎实开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放松身心、陶冶情操、培养特长、发展个性。通过开展有特色、有影响、有成效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培养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坚持质量意识,抓实教学常规管理。

1、树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同样需要考试。我们反对的是以“应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方式,而不是反对考试这种评价方法。推进素质教育也要给予学生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技巧,考试的合格率、优秀率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是上级主管部门考核我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影响社会与家庭对学校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意识,进一步营造“齐抓共管、团结拼搏”的教学氛围。

2、切实加强教学常规管理。

从备课(提高有效性)、上课(体现时代性)、作业(加强精选性)、辅导(注重及时性)、评价(倡导发展性)等环节入手,切实改进教学常

规工作,严格按照省市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抓好细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切实实现减负增效。

3、切实提高六年级教学质量。

本学期将继续落实毕业班的例考制度,即:毕业复习阶段,全学区要举行两次以上的检测,并要做到及时认真批改,及时正确评价。同时大家要积极共同研究探讨毕业班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效使用教学资源,尽力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坚持“课堂抓主流,课外抓辅导”的做法。加大六年级的培优补差力度,因人而异,讲求实效,确保毕业会考质量得到提升。

4、加强学校领导队伍建设,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本学期开始,明晰教务处、政教处与各部门及教研组长的职责与权限,从而提高学校德育水平。为了广纳人才,学校根据上级相关文件规定,开学初,采取学校中层领导竞聘上岗的办法,选聘一些年轻的骨干教师走上中层领导岗位。

5、搭建教师成长舞台,着力打造骨干教师队伍。

一是继续推进“十节好课”评比活动,帮助教师努力实现政治素养、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人文修养的共同提高。二是结合市名师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学科教学能手、学科优秀教师,开展各种专题研修,通过抓骨干,带动队伍素质整体提高。有意识的选定一批有潜力的教师,对他们提希望、提要求,压担子,提供一切可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展示其才能的平台和机会,并进行必要的包装,使我校的市级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榜上列名。

(三)、坚持科研先导,丰厚学校发展内涵。

科研是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重要途径。本学期的教科研工作要抓好四大主题:

1、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提倡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在研究中生成智慧,实现教学创新,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

2、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不会的随时向会的请教,熟练的教不熟练,以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为途径,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能力。另外,教务处、辅导员要挖掘校本资源,充分发挥现有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骨干力量的引领作用,责任主持开展课堂研讨、专题讲座、教师座谈等校本培训活动。

3、以“十节好课”评比活动为载体,继续深入“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4、发挥网络教研作用,提高教学效益。鼓励教师参加网络远程培训,努力为教师网络培训创造条件,搭建平台。

(四)、坚持科学管理,追求改革发展高效益

管理是学校有序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下阶段要扎实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1、塑造中层管理形象,加强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建设。

通过竞聘上岗的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应该是一支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人人心系学校发展,富有进取精神和顽强的斗志,这是我校各项事业取得进步的坚实基础。为进一步塑造良好的管理形象,要求广大中层干部努力实践四个方面的作风:一是加强和维护班子团结。能容人、容言、容事,记人之功、谅人之过、容人之短、学人之长,强化“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共识。二是提高个人修养。努力实践“知难而进、勇于创新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工作面前讲原则,利益面前讲风格,少当评论员,争当战斗员。三是带头弘扬学习之风。加强条线管理理论的学习,成为岗位工作的行家里手;加强现代教育思想、先进教改经验的学习,成为教学工作的精兵强将。加强领导方法、领导艺术的学习,努力提高驾驭分管工作的水平,做到客观分析新情况、灵活研究新问题、大胆开拓新思路、努力达成新成效。四是狠抓工作任务的落实。计划写得再好,如果得不到落实,那只是一纸空文。落实是一个人的能力,是忠诚敬业、恪尽职守的表现;落实是一种责任,是言行一致、脚踏实地的作风,落实又是一种技巧,它需要较高的素质,跨越种种障碍,创造条件,克服诸多困难,才能将五彩的梦想转变成真实的存在。

2、明晰条线管理目标,逐步建立和完善量化考核制度。根据省市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规定,学校逐步科学设置学校工作岗位,确保学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每人的工作量相对均衡化。学校工作计划,各处室、各部要有针对性制定学期工作计划与目标,并细化、分解到教研组和个人。突出指标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各层面工作要有品牌意识和争先创优意识。

3、优化后勤管理措施,提高保障意识和服务质量。

进一步明确校产管理职责,做到室室有人管、物物有人管,建立物产保管使用责任制度,尤其是一些教学损耗品的领用、登记与核销,努力消除水、电、物的浪费现象,使财尽其效,物尽其用。

(五)、坚持与时俱进,促进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1、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

教育信息化,是教师不可回避的发展现实与时代要求。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的日常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与广大教师息息相关。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已有了一定的规模。本学期主要工作是:第一,提高信息化硬件水平,积极争取条件,各主要办公室更新配齐电脑。第二,加强技术培训,达到“骨干教师示范、青年教师过硬、中年教师过关、老年教师适应”的要求。第三,强化设备使用,提出合理的使用要求,制订有效的监督措施,发挥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益,进一步用好多媒体教室和电教设备,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2、加强外宣工作,塑造学校在上级主管部门、兄弟学校、社会、家长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3、积极协调学校与教育局、与地方党政的关系,努力为学校的发展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

4、做好财务、计生、工会等各项工作。

四、活动安排

二月份 运回教科书

确定教研组长 三月份 制定各科教学计划 成立备课组

形成集体备课方案

开展“大家唱、大家跳”活动 四月份 第一次备改检查

科学公开课

迎接市教研室督导检查

数学优秀案例评选

品德与社会优秀论文评选

语文教研活动

组织参加科学课教学比武 五月份 第二次备改检查

音乐优秀论文评选

英语优秀论文评选

组织参加小学英语课例展示的观摩活动

广播体操、校园集体舞比赛

六月份 第三次备改检查

组织开展小学英语论文与课堂教学特色案例评比

组织期末复习考试

2011年,是我校的内涵发展年。我们有上级的正确指引和大力支持,有积极健康的工作思路,有规划的准绳,有全体教师的群体合力,一定能使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朝进步健康的方向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会提上新的台阶。

杨林小学

素质教育规范办学制度 篇6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估制度的沿革

(一) 高等教育评估的开端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并以政府评估为主要形式。

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要求:“教育管理部门还要组织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定期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 对成绩卓著的学校给予荣誉和物质上的重点支持, 办得不好的学校要整顿以至停办。”这是中国官方首次正式提及高等学校办学水平评估问题, 可以看作是我国正式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开端。1985年11月, 原教育部部署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试点工作, 从1987年6月开始至1989年底, 全国80多所高等工业学校在综合办学水平、专业、课程三个层面上进行了评估试点, 为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评估取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评估试点实践的基础上, 1990年10月, 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暂行规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开始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二) 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兴起

高职评估是在普通本科院校评估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在20世纪80年代, 高等工程专科学校、职业大学、成人高校全国性的教育评价工作尚未开展, 但学校自身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评价活动已经开始。机械电子工业部教育司从1985年到1989年, 每年组织一次对所属高等工程专科学校进行检查, 主要对学校的基础工作及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江苏省原教委从1985年起, 对高等工程专科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以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各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充实教学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 也开展了频繁的校内教育质量的评价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教育质量评价文件及管理文件, 有效地保证了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教育质量。

1990年11月, 原国家教委在广州召开全国高等专科学校教育工作会议, 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意见》的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逐步开展普通高等专科教育的评估工作。自此, 高等工程专科学校的教育评估工作被提上正式议程。高等工程专科教育的评估工作显示了教育评价与教育改革同步进行的特征。当时, 主要是针对高等工程专科教育培养“实践应用能力见长”的高等应用型人才的改革目标开展的一次专项评价工作。1992年, 原国家教委下发《关于遴选部分普通工程专科学校进行专业教学改革试点的通知》, 高等工程专科学校开始了“小范围、大幅度”的专业教改试点工作, 专业教学改革的评价工作也同时进行。自1993年起, 逐步对各院校申报的教改专业进行遴选评价, 先后确定了4批216个试点专业。1998年起对第一批试点专业进行评估验收, 并且于1999年公布了全国示范性专业和特色专业。

在此期间, 职业大学、成人高校的评价工作也在开展。1995年底, 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的文件。文件指出:“国家教委将组织制定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要求和评估体系, 对现有职业大学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行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对学校办学水平的评估、教育教学指导及质量的检查等工作。”成人高等教育也于1995年开展了夜大、函授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工作。原国家教委对教育质量的评估坚持“公平、公正、客观、如实”的原则, 执行评估指标体系“不提高、不降低、不走样”, 使得评估工作得到各类学校的广泛支持。这个时期教育质量评价实际是以政府评价为主, 目的是促进各校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评估的基本程序是:政府组织、学校自评后申报、专家实地考察、政府公布评价结果。

(三) 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规范化

1998年底, 随着国家机构调整和机构改革, 国家教育部提出“三教”统筹, 将高等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合称为“高职高专教育”。1999年底, 国家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 发表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高职高专教育评价进入了新的时期。其具体表现为: (1) 评价机构为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下设的“教学评价组”, 负责教学评价工作; (2) 开展理论研究, 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和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列入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 (3) 开展教学评价实践。为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高教司发文开展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 计划在3~5年后, 通过逐个验收评价, 创建300个全国示范性专业。

2003年2月, 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 并公布《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2所参加当年评估试点的备选学校。同年5月,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率先接受评估。2003年底, 完成了对首批2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的评估工作。至此,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工作业已全面展开, 评估成为对高职高专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教育部提出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 通过这次评估试点工作, 期望能逐步建立起国家及地方高职高专教育评估制度、质量保障机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制度, 改善并加强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管理。更重要的是, 通过评估使被评估的学校获益, 特别是使学生获益, 切实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评估程序是: (1) 学校自评, 并向教育部和所在省教育行政部门提交自评报告及相关资料; (2) 教育部组织专家组成员对学校上报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核; (3) 教育部组织专家组到学校进行现场评估, 评估工作结束, 专家组要与被评院校主管部门交换意见; (4) 专家组向评估委员会提交结论建议和工作报告; (5) 评估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结果, 向教育部提出结论建议, 由教育部审定后向社会公布; (6) 学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评估结论和专家组评估意见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适用于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凡举办高职教育以来, 尚未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高专院校, 必须先按该方案的合格标准接受人才培养工作合格评估。但评估结论可视评估的实际结果而定。凡通过合格评估二年后的学校, 或举办高职高专教育满十年的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 以及曾获得原国家教委授予“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称号的成人学校, 视为已通过合格评估, 可申请该方案中优、良标准的评估。《方案》借鉴和吸收了我国普通本科院校长期开展教学评估工作所积累的经验, 共设7个一级指标 (包括1个特色或创新项目) , 15个二级指标 (其中有8个为重要指标) , 36个主要观测点。

从我国高职评价的发展沿革可知, 政府评估是我国高职评价的主要形式, 政府是我国高职质量保障的主导者。

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评估制度的反思

不可否认, 政府评估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保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主要表现在: (1) 对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具有导向作用, 规范了高职院校的办学行为; (2) 加强和改进了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教育的宏观管理; (2) 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自身建设; (4) 推进了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但它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评价主体不周延

我国现行的高职评价模式是政府主导型。政府及其教育管理部门是评估的主体;学校是被评估和监督的对象;教育界、知识界和用人部门是政府评估时的依靠力量, 处于从属地位;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参加教育评估, 只是一种补充。

评价主体单一就会导致质量保障主体单一。用人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的评价权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障, 实际上就严重削弱了它们在高职质量保障中应有的主体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培养千百万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其质量应体现在满足国家、社会、个人等多方面需求上。因此, 在质量保障上应吸收这些服务对象的参与, 构筑多元主体的质量保障体系。政府和社会各界应根据自身的优势有所侧重和分工, 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实现对高职教育质量的全程保障。只有形成政府、社会、学校齐抓共管的基本模式, 才能切实保障高职的教育质量, 促进高职质量的提高。该框架及其各方的基本作用如图所示。

(二) 评价制度不健全

第一, 没有根据高职院校的不同类型建立多样的评价标准。

当前, 我国高职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标准统一。标准统一的评价制度不会考虑每所高职院校的个性和实际情况, 而只抓住其共性。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把教育评价制度作为评定等级、区分优劣的手段, 但结果却违背了教育评价的初衷, 走上了一条为评价而评价的歧途, 其质量保障的作用不但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反而影响了高职院校的特色发展。

因此, 必须按照高职院校的类别和个性重建指标体系。分别制定信息类评价标准、机电类评价标准、化工类评价标准、航海类评价标准、外贸类评价标准、农业类评价标准、建筑类评价标准、卫生类评价标准等等。还要按照高职院校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确立不同的质量标准。这样的评价制度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高职的发展, 保障高职教育的质量。

第二, 评价中的利益冲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评价机构之间关于细分市场的冲突, 政府与评价机构之间关于评价权力的冲突, 高校与政府、评价机构之间关于评价主导权的冲突等存在于评价全过程。制度博弈参与人的效用目标不同, 拥有的行动能力也不同。评价制度的形成依赖于各方的博弈能力和掌握的资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 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政府、培养单位和学生三者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而也带来了高等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的格局。但在高职评价实践中, 对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观照不够, 更谈不上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角度来重新进行制度安排和设计, 因此, 导致在评价实践中或隐或现地存在着大量利益冲突, 从而直接影响到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第三, 评价中的高职院校主体性受到压抑。

主要表现在:第一, 高职院校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保证。国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门是评估的主体, 学校仅仅是被评估和监督的对象;第二, 其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高职院校参与最多的是协助和配合上级评估工作, 其主体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评估的自律职能也未能发挥效用;第三, 其主体要求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评价是双方互动、交流、对话的过程, 最终的目的是引导和推动组织机构及其组织成员提高组织学习能力, 改进组织的运行状况。因此, 它与如何执行任务、如何运作、效果怎样、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如何提高、采取哪些措施等操作性方面的联系相当密切。但是, 在实践中, 相当一部分评价项目因对监督与管理功能的过分强调而游离于这一任务之外。评价演变为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的具体行政行为。

(三) 评价方案不完善

第一, “高职高专”概念不科学。

高职, 这一概念自引入之日起, 就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类型而为我国高教界普遍接受, 并约定俗成;高专, 则是综合类与工科类高等专科学校的简称, 是人才培养的一种层次。

我国高等专科教育早在高职教育出现之前就已大量存在。尽管当时的高专亦承载着部分今天职业教育的职能, 但本质上并不是职业技术教育, 主要还是按学科层次进行安排与划分, 隶属于普通高等教育序列, 与中专、本科一道, 构成了我国当时中、高等教育的不同系列与不同层次。专科与本科无论在办学指导思想上, 还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无论在专业设置上, 还是在课程设置上;无论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 还是在教育过程中, 都一脉相承, 仅体现为层次上、要求上的差别。

专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办学层次是固态的, 具有持久稳定性。而高职作为一种类型, 在办学层次上具有多样性, 是动态的。不能因为我国高职教育目前多数还处于专科层次, 就简单地与高专并题。这样做至少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

第二, 评估方案没有充分诠释“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理念。

笔者认为, 在整个评估指标体系中最应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不仅要看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低, 还要看整个培养过程是否体现“以就业为导向”。如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设置、制定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模式、建设师资队伍、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引导校园文化以及加强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等等。因此, 评估时应测评专业设置是否符合高职特色, 教学计划是否符合就业需要, 学生实习与预就业是否有机结合, 课程教学是否重视“就业与创业”内容, 师资队伍是否有指导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能力, 创业意识是否在校园文化中占有一定地位, 学校是否重视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等。但所有这些都没有在评估方案中得到充分体现。

第三, 评估方案没有充分体现社会的质量要求。

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 即学校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的符合程度;学校实际工作状态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学校人才培养结果与学校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其核心是学校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要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 这是由高职的本质属性所决定。但在评估方案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从理论上讲, 政府制定的评估方案只能保证高职质量的底线, 即最低质量标准, 不可能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质量需求。

结论

由此看出, 尽管我国政府一直在扮演高职质量保障的主导者角色, 但保障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市场经济逐步成熟, 政府的质量需求不能代表社会的质量需求, 政府的质量标准也不能代表社会的质量标准。而高职教育又是直接为社会服务、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人才的, 这样就导致政府的工作经常是费力不讨好。

因此, 笔者认为, 要解决我国高职质量保障的深层次问题, 切实改善高职的质量状况, 就必须重构高职评价体系, 大力推进社会评价制度建设, 让社会作为主要力量来评判和保障高职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良政, 程川吉.改进高职高专的评估工作[J].机械职业教育, 2004, (8) :53-54.

[2]农卫东, 廖文武.利益主体多元化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4) :45-48.

市县党校规范化办学探索 篇7

关键词:市县党校;规范化办学;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7-0024-03

一、市县党校办学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干部培训工作受重视程度不够

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虽然作为党建工作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一些具体的点上来看,党校的干部培训工作受重视程度与之承担的职责还有差距。具体说来,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层党校培训工作不正常。出现了有的基层党校开不起课,或者其干部培训职能被其他培训机构所取代等现象;第二,理论干部培训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培养理论干部是党校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现实中,对于理论干部的培训这一块的工作基本没有开展,理论干部的培训工作并没有获得足够的重视;第三,目前干部培训工作中留有许多空白点。这些培训空白点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党校的培训工作安排,同时也不利于基层干部职工的成长成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领导干部队伍梯队建设的问题。

(二)双轨制运行模式增加内部管理难度

党校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是行政岗位参公编制和教师岗位事业编制的双轨制运行模式。这种双轨制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从管理的角度讲也增加了党校内部管理的难度。

(三)教学随意性突出

由于党校没有严格规定的一套教学运行机制,所以,党校的课程设置、师资安排、教学的检验监督、学制的长短、教学形式的安排等等随意性比较大。这样的结果就是严重削弱了党校培训的严肃性和规范性,甚至影响到学员对党校的态度,让党校及党校老师在与学员的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最终导致党校在干部培训中的作用和位置,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四)党校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首先是党校的领导班子问题。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主持日常工作的常务副校长作为同级党委成员提名人选。但是在实际运行中这些规定在一些县级党校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这样的结果是造成党校在干部队伍中的号召力不够强,进而影响到党校在学员心目中的威信。这种威信的缺失,反映到干部培训中,就会出现各类不遵守党校学习纪律的现象,在教学培训上直接影响到了培训效果,学员对党校为师者的接受程度随之大打折扣。

其次是人才队伍特别是师资队伍问题。由于党校在同级机关部门里受重视程度不够,党校的吸引力较弱,优秀人才进入党校的师资队伍还没有成为一种风气,所谓“师高弟子强”的局面还没有形成。也就是说从人才入口关这里党校相对于其他部门,其对优秀人才的吸附能力处于弱势地位。此外,从师资的在职培训来看,由于受经费、时间以及培训单位自身能力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党校的在职培训很难获得十分满意的效果。因此,从党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讲,我们必需要抓紧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大对在职教师培训的力度,特别是要在培训的针对性和广泛性上下工夫,提升培训的层次和水平,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五)科研资政能力不足

按照以前对党校工作任务的规定,党校的主要任务是轮训和培训领导干部,但是按照现在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科研和资政也被列为了党校的工作内容。由于受历史原因和其他客观原因的影响,党校的科研和资政相对于高校和科研机构而言显得比较薄弱。

二、我们在党校规范化办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

针对目前市县党校在现实中普遍面临的一些问题,绵阳市委党校结合绵阳市情和自身实际进行了一系列规范化办学探索。

(一)规范教学管理

1. 准确定位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是党校干部培训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是党校开班办学的重要筹码和依据。绵阳市委党校在总结建校以来培训工作的基础上,综合考察其他兄弟党校、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办学培训情况,结合绵阳实际选定了自身独特的培训内容。那就是“理论武装、忠诚教育、能力提升、行为训练”这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党校培训工作的总框架。理论武装解决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问题,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领导干部的大脑,提高广大领导干部掌握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力,让他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忠诚教育解决党性、宗旨、意识的问题,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解决干部廉洁、勤政、依法执政等问题。能力提升解决提升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问题,以及讲授提升领导干部执行能力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行为训练解决领导干部自身的执政行为的规范,社会形象的塑造等。我们通过培训内容的准确定位,基本锁定了我们开班办学的主要目标,进而围绕“理论武装、忠诚教育、能力提升、行为训练”这四大培训方略来设计教学内容。

2. 固定规范教学学制

党校是学校,不是培训机构,从学制的角度看,培训机构是没有严格的学制要求的,而党校有自己的学制。绵阳市委党校坚持“两期多轮”的教学布局,坚持每学年春秋两季主体班的定时定班开展培训,除了主体班中的中青班由以前的三个月缩短到现在的两个月,其他主体班均由两个月变成一个月。这样在学制上坚持了正规化,避免了党校培训的碎片化,同时也增强了党校施训的严肃性,解决了党校培训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3. 坚持教学形式“三三制”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坚持推行三个三分之一,也就是“三三制”即我们把培训的形式分成讲授式教学、辩论讨论式教学、现场体验式教学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在具体培训中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讲授式教学,侧重地把理论灌输、政策宣讲、知识传授作为授课的主要内容。辩论讨论式教学,将学员由单纯的被动的“听课”转变成学员向老师的“问”以及学员间的“辩”,并将“问”和“辩”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让学员由被动变主动,进而增强学员的主体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讨论式往往与讲授式对接,当老师把主要内容讲授完毕之后,学员们围绕讲授的内容展开讨论;而辩论式往往与灌输式对接,辩论就是有意识的安排观点比较鲜明,又无法用简单的“对”与“错”进行判定的话题,然后组织学员围绕这些话题进行专程的辩论。其目的在于解决学员的思辨能力,训练学员面对公众的胆识和应变能力。现场体验式教学,通过让学员深入生产生活和工作一线,直接与基层和其他单位建立联系,用现场的方式来解决和弥补其他教学方式的不足,通过增强学员的现场观感来达到影响和改变学员的目的。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采用了比如让学员参与“三进三同三促”转变作风实践锻炼活动,到法庭现场观摩接受法制教育,到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到电视台建立应对媒体的教育,到基层城市社区和乡村开展志愿服务,践行群众路线的教育等。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是对现有师资进行在职培训。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加大对在职师资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绵阳市委党校多次组织学校老师前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开展专题培训。同时也多次聘请全国知名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此外,为了加大对教师队伍培养,我们更加注重教师队伍的本土化建设,特别是我们形成了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的传统和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形成了学校内部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第二是引进人才。把能力强、素质高的有志于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同志引进到党校来,改善党校教师队伍的年龄、性别和知识结构,注重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通过把好师资队伍的入口关,来实现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第三是外聘专兼职教师充实党校教师队伍,我们把在一线工作的,有丰富经验的同志聘请为党校的兼职老师,让他们用自身的实战经验和知识积累来丰富党校的课堂。第四是加强对教师和教师工作的管理,保证教学效果。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师的教学专题从申报到实施进行了严格的管控,主要实行了专题确定前的申报制度、专题确定后的集体备课制度、专题上课前的试讲制度、专题上课后的学员评教制度。专题申报制度主要是要让老师在确定教学专题后要及时向学校申报,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对老师专题进行审定,合格后方能备课。集体备课制度是指老师在自己的专题确定后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集体研讨,研究符合党校干部培训规律和要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确定专题重点内容,讲授形式等内容。专题试讲制度是指老师在给学员上课之前,学校以教研室为单位,要求全体老师进行试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实现专题的查漏补缺,避免不成熟的专题走上讲台。学员评教制度是指当主体班老师上课之后让学员对上课的老师进行打分评教,学校将根据打分结果对教师进行考核。通过各种制度的执行,最终实现对老师和老师工作特别是教学工作的管理,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严格学员管理

第一,严格学员纪律管理。对学员在校期间的管理,我们按照《学员管理手册》来进行,严格执行中央、省、市党委对学员管理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上,特别强调和重视课堂纪律管理。我们严格执行考勤制度,对于迟到、早退、不遵守课堂纪律等行为进行严格处罚,通过保证上课纪律来保证上课效果。

第二,帮助学员作风养成。学员进校后,全部以普通学员的身份参加学习,通过由干部到学员的身份转变,让学员从心理上放下“领导地位”,切实反对官僚主义。在校期间,各班要对自己所在教室进行打扫,通过参与集体劳动,塑造学员作为普通一员的行为,帮助学员养成勤俭和热爱劳动的作风。此外,我们严格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反对学员各种形式的公款请吃消费,禁止铺张浪费和奢侈的消费行为。通过各种手段的采用,要让学员在校期间树立起正确的价值意识,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第三,丰富学员文体活动。学员管理有张有弛,在紧张学习之余,学员们通过体育活动,文艺汇演来丰富校园生活。同时通过文体活动可以有利于增强身心健康,促进同学情和师生情,增强团队意识,以及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第四,提倡学员自我管理。在学校配备班主任对学员进行管理的同时,我们提倡和鼓励学员进行自我管理。特别是充分发挥班委和班小组的力量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和纪律监督,通过这种方式提升学员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

(三)强化科研资政

科研资政不仅是党校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党校做好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支撑。因此,抓好科研和资政两项职能对党校的长久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绵阳市委党校在具体实践中不仅注重在学校内部加强党校自身工作人员开展的科学研究,而且注重强化党校对外科研合作交流。通过对内提升和对外合作两手抓,实现党校科研资政工作的新增长和新突破。

党校自身开展的研究主要包含政策性研究、学科研究、服务性研究、兴趣性研究。政策性研究主要是围绕党和国家的政策开展的研究,以及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的研究。比如为推进绵阳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进行的《绵阳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调研报告》《绵阳柳州工业经济发展对比研究》《丘陵大县射洪、中江发展工业的经验及对绵阳县域工业发展的启示》等课题研究;以及围绕全市灾后重建和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等中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党委政府对党校开展各类政策性研究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政策性研究既是党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校资政的重要内容和渠道。学科研究主要是围绕学科建设开展的专题研究,我们以各教研室为依托,围绕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行政学等方面进行学术研究。服务性研究主要是指为推动基层社会发展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来指导和服务基层社会发展。我们先后开展了《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新式与发展农村片区公益事业——四川省盐亭县玉龙镇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为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和谐新江油》《江油市青莲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等等,通过这些服务性研究对当地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并对其他基层地方相似问题的处理提供了参考模式。兴趣性研究是指各专兼职教师围绕自己的兴趣开展的研究。

在科研对外交流和合作方面,我们集中党校优势力量,全面拓展对外合作空间。第一,提升应急管理研究水平。我们通过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美慈组织、南开大学以及国家应急办等单位和机构合作,深入开展应急管理研究,获得了极大的智力资源优势,同时通过多方努力争取到欧盟项目获得了经费上的极大补充,这些资源的获得和整合使得我们的应急管理培训和研究上了一个层面,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应急管理研究水平。第二,提高城镇化研究实力。我们在现有城镇化研究的基础上,与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合作展开对城镇化的系统研究。通过合作研究,综合利用各种有效资源加强地方科研实力,变高层专家为服务绵阳的重要力量,极大地丰富了有关城镇化的本土智力资源,提高了我校的城镇化研究实力。第三,与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共建县域经济研究中心,为县域经济把脉。第四,与预备役高炮师开展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在“三战”(心理战、舆论战、法律战)领域进行深度合作,采取国防教育进党校,党校培训进军营的“双进”方针,使整个培训和科研相辅相成。

(四)提升后勤管理

在后勤管理方面,为了让学员享受到优质后勤服务,我们在学员宿舍品质提升、食堂饭菜配置、文化娱乐设施、车辆停放、安全保卫等方面花大力气进行提升改善。我们要让学员在校学习培训期间在住宿、餐饮、文化娱乐、安全保卫等各个方面接受到优质的服务,让学员在党校也能享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为学员安心学习提供后勤支撑。

由于现在党校房屋和设备设施陈旧老化,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党校干部培训的需要。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党校房屋受损比较严重,虽经维修加固,但仍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了给学员提供一个安全的、舒适的学习环境,我们于2009年启动了新党校建设工作,通过修建新校舍来解决我们规范教学的场地问题。

党校新建校区占地面积由现有校区的不足40亩增加到129亩,建筑面积由以前的3万2千平方米增加到4万7千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近千人在学校接受培训,基础设施的改善必将大大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和水平,为学员安心学习将提供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三、结语

市县党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而这些问题有的是不能依靠党校自身的力量就能够解决的。绵阳市委党校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首先从自身出发,结合地方实际,在现有制度和政策框架下对党校的正规化办学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同时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通过规范教学管理,严格学员管理,强化科研资政,提升后勤管理等方面的努力,初步形成了一条符合绵阳实际的特色党校干部培训之路,我们希望将此文作为推进市县党校改革的一份建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Z].2008.10.

上一篇:国庆节祝福语优美文案下一篇:政治生活第五课预习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