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精选8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1

关键词:高校;素质教育;人才培养

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和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连续的扩招也带来了高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学校软、硬件的负载超重和国家政策支持的相对困难等后果。因此,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就尖锐的凸现出来了。如何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关注的焦点。

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界定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主要指一般本科高校,也即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这类高校在我国数量

众多,占主体地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条件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应至少具备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

适应性,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和满足特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检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尺度。“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只要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受到社会的欢迎,就应该说是达到了质量标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就得到了体现。

时代性,也可以称为发展性。不同时期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不同的主题,质量标准也是个发展的概念,没有一成不变的质量标准。人才培养质量与根据社会需要确立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人才标准等密切相关。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衡量人才的标准,它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质量观”、“能力质量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才质量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有了更丰富、更全面的内涵,有的学者将其称为“包括知识、能力在内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可见,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永恒的质量标准。因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发展性,相应地表现出时代特点。

多样性,也可称为复合性。随着高等教育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将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高等教育呈现多样化和多规格的特点。这里的多样性或者说复合性,在一般本科高校中是指在专业知识的掌握上的多样、丰富及综合运用。

整体性。高等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高等教育所有主要职责与活动的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各种教学与学术计划、研究与学术成就、教学人员、学生、楼房、设施、设备、社会服务和学术环境等”。就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一活动来看,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学计划、教学人员、管理、基础设施、后勤服务以及学术环境等的质量密切相关,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单一

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办学体制:国家执行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制定专业目录、专业教学计划、审定统编教材,国家统一招生和分配。尽管目前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长期实行这种体制,不可避免的导致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培养目标一样,同一个学科专业只有一个目标,甚至专科层次培养目标照抄本科,其计划只不过是本科压缩而来。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目标执行的结果是,体现在对于同一个专业的不同学校的所有学生适用于统一的规格和要求,执行统一的计划,确立统一的评价标准,最终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我国高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虽几经改革,但在许多一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落后的状况依然存在。具体表现在:

使用的教材不合适或内容陈旧。无论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还是人文学科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

课程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在:

①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晚、学习的深度浅、学习的内容少等方面。

②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

③基础课和选修课设置不合理。

教学管理观念和体制滞后。这一点突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教学管理刚性过强,弹性不足,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与发展的空间。二是学校管理中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部分学校教学设施和设备不能令学生满意。

(三)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高校连续几年扩招后,教师的培养速度跟不上学校招生增长的速度,使得大部分学校专任教师不足。二是,教师的教学热情不高,上课敷衍了事。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职称的评定主要看教师的科研成果,此外好多高校还对教师的科研活动非常鼓励,这使得高校教师们把有限的精力大都用在搞科研成果上,对教学的投入不重视。三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缺乏。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处在照本宣科、只重自己讲授,忽视学生的学习。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也不能紧密和实际相联,空洞、单调。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招生以及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高校已经走向市场,尝到了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危机感己经摆在面前,再不关心自己培养的学生的质量,就无疑于自寻失败。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进行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

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培养国家干部,存在着重共性教育轻个性教育,重招生轻分配,重继承轻创新等问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2

近日,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 教育系统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 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加快教育结构调整。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推进全民继续教育。三是下大功夫抓好教育公平。要精准帮扶困难群体, 加快改造薄弱学校, 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四是提升办学要素水平。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袁贵仁强调, 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 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 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分类发展, 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 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摘编自教育部网站2016-01-15)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3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作工作报告。他指出,2015年教育系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构建育人新机制,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转变教育治理方式,推进教育对外开放,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画上了圆满句号。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普及程度快速提高,人力资源开发迈上新台阶;教育公平政策体系基本建成,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提升;教育内涵发展稳步推进,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健全;教育改革有序展开,教育活力持续增强;教育经费投入取得历史性突破,教育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持续保持和谐稳定良好局面。第三方评估表明,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与发达国家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

袁贵仁强调,“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我们要牢固树立、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激发教育活力,以协调发展优化教育结构,以绿色发展引领教育风尚,以开放发展拓展教育资源,以共享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要实实在在地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现我国教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根本标准,提升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力、社会贡献力、国际竞争力。

袁贵仁指出,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教育系统要在国家总体战略和宏伟蓝图指引下,牢牢把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点任务。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定不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千方百计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二是加快教育结构调整。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全民继续教育。三是下大功夫抓好教育公平。要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加快改造薄弱学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四是提升办学要素水平。要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依法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袁贵仁强调,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要深化“放管服”改革,紧紧抓住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个枢纽环节,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分类发展,深化高校科技体制改革,提升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袁贵仁强调,要切实担负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持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四风”工作,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政治生态。要在抓紧抓小抓细抓实上下功夫,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作风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教育部党组成员出席会议。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教育部门和直属高校领导班子成员,教育部机关处级以上干部、直属单位负责人在主会场和分会场参加会议。

(来源:教育部网站)

今年,教育的劲儿往哪使?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观察之一

新形势下,面对创新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等教育路该怎么走?

在当前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如何培养更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面对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脱贫目标,教育精准扶贫如何实现?

刚刚走过“十二五”,面对接踵而来的“十三五”,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召开。在会议分组讨论上,各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教育部门的“当家人”,以及教育部机关和直属单位负责人,围绕这些教育发展改革中的问题各抒己见,集聚众智,共同求解。

所有这些,汇成一个问题就是:“今年,教育的劲儿往哪使?”

高等教育:一手抓“双一流” 一手抓转型

“双一流”和应用型,对高校而言,似乎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哪条路?如何选?

“有些高校觉得如果转成应用型会降低学校层次,老百姓对学校的评价降低,也会影响学校的发展。”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坦言,面对建设“双一流”和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在高校层面仍存在争论。

2006年开始讨论转型、2008年开始转型的经历,让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深深感觉,对地方高校来讲,当初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的路选对了。“2015年,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88%。这几年,安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都非常高,效果很明显。”

程艺说,从安徽的实践看,以专业结构调整为代表的有形的转型是一直坚持下来的。安徽一些新建本科高校是从师专升格起来的,而师专的专业设置非常简单,数理化音体美,变成本科后如果专业不调整,势必带来就业问题。“当时的调整是很痛苦的,但我们坚持有条件要调整,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调整。”程艺说,当时的情况是,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每年的需求量仅有1万人,而师范类专业的招生高峰达到每年5万人,经过转型调整后,招生规模降下来了,仍能满足需求。

“工作报告中提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我们从字里行间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王璟认为,现阶段对转型问题存在争论很正常,但不应因这种争论影响学校找准自身的定位。“要找准学校定位,就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教学、科研、育人工作,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nlc202309020024

“‘双一流’的规划是在总结以往‘985’‘211’建设评选机制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战略发展思路和方针,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是个重大举措,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认为。

“在统筹建设‘双一流’问题上,总体态度积极。但具体到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高校如何借助‘双一流’建设方针找准定位,有的模糊不清,有的比较茫然,有的期望偏高。”线联平认为,我国真正有能力冲击世界一流的高校不会很多,更多的高校需要通过一流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实力,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特色、实现国际引领。如果不进行科学论证,一窝蜂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容易出现浮躁。

在分组讨论中,不少来自中西部地区的教育厅厅长表达了对“双一流”的多元化期待。除了世界一流,也可以考虑建设区域一流,让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高校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普布次仁一方面欣喜于这些年西藏高校的快速发展,建起了博士点,争取到了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支持,一方面也清楚地看到西藏高校在冲击世界一流大学方面的差距,希望能在一流学科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也希望国家在相关政策方面对西部省份有所倾斜。

(柴 葳 高 靓 董鲁皖龙 陈少远/文)

职业教育:让学生看到“上升”的空间和希望

“职业教育,从中央到地方都很重视,却是各级各类教育中最让我们头疼的一块。建学校、建职教中心,但为什么社会不买账、老百姓不买账?”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记者发现,好几个组一开场就把关注点引向职业教育。在当前产业面临转型升级、各行各业呼唤更多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形势下,职业教育自然成为各地教育“当家人”关注的焦点。

学生和家长的愿望是上普通高中、读大学,而国家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缺的是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矛盾怎么破?

此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要着力增强中等职业教育吸引力,努力使没有升入普通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掌握一技之长,促进家庭脱贫,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

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说:“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可以说普及高中的重点在职业教育。”

在程艺看来,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一是靠质量,二是靠打通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读职业教育的学生看到“上升”的空间和希望。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供给侧改革,职业教育也存在供给侧改革的需要。”大连市教育局局长赵阳说,“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目前我们的职业教育正在积极调整,大数据、‘互联网+’、3D打印等专业都在积极开设。”

安徽省近年来尝试职业教育的市级统筹和资源整合,结合本省经验,程艺提出,“县域产业单一,对发展职业教育没有兴趣,也不知道怎么抓,而市一级产业更为全面,而且中职、高职都有,更适于进行统筹”。

“过去,一个国贫县办8所中职学校,每个学校都招生困难,老师的工资都要全额拨款,学校也没钱更新设备,搞个手扶拖拉机的机头就号称是汽修专业,这种情况必须改变。”程艺说。据介绍,安徽省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去年撤并60多所中职学校,前年撤并100多所。

程艺表示:“从这次工作会来看,我们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充满信心,会议传递出的理念很先进,国家层面的措施也很有力。下一步关键是各地要结合实际,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产业结构的实际、各个学校办学的实际。不能追求一种大而化之的模式,必须坚持特色,不求全覆盖,但求对某些产业的重要支撑作用,这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考虑。”

“对示范性高中,政府特别愿意投钱,但是一到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就有很大的落差,只要家长到这两种学校去转一圈,高下立判,家长怎么可能愿意让孩子去职业院校?”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说,“我在各个地市动员办好职业院校的时候总说,不要老提让家长转变观念,最应该转变观念的是政府,政府转变了,老百姓才能转变。”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呼吁尽快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比如,确定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这是促进校企合作、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最关键的问题。这些解决了,可以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高 靓 万玉凤 刘博智 陈少远/文)

教育扶贫:直抵大山深处 实现精准扶贫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分组讨论中,教育扶贫成为中西部省份教育“掌门人”绕不开的一个话题。话题的焦点就是如何让教育扶贫直抵大山深处。

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赵为粮介绍,该市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了摸底,学费加上生活费,一个大学生一年需要2万至2.2万元,重庆除了将助学贷款提高到8 000元外,还给每个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一个月600元、一年10个月的生活费补助,再加上奖学金、助学金、勤工俭学等,“努力让大学生不要成为家庭负担”。

重庆市作为唯一一个西部直辖市,在实践教育扶贫上将专注点放在了解决因学致贫人群上,“锁定贫困的大学生群体,实现精准扶贫”。

每一位来自中西部省份的教育厅厅长心中都有一笔账:贵州,仍有600多万贫困人口;广西,边远地区教学点仍有9 000多个;云南,2015年只有9个县(市、区)完成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面对这样的现实,一位厅长道出了中西部教育的心声,“教育系统怎样精准扶贫、全覆盖,具体政策措施还需进一步加强”。

“我建议加快改造薄弱学校,资源向中西部倾斜均衡,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第一次参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贵州省教育厅厅长王凤友在谈及“十二五”成就的同时,更带来了对“十三五”期间中西部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

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经济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尽管各省份一直在“勒紧裤带办教育”,在硬件和软件上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一直是“小马拉大车”,并不轻松。

nlc202309020024

“贵州初中生寄宿率达到70%,小学寄宿率也达到了30%,教室数量不够,城镇大班额突出,不少地方两三个孩子住一个床位的现象仍然存在。”在王凤友看来,尽管“十二五”期间下了很大的力气,但是中西部,特别是山区、边远、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吃住、教师配备、厕所等问题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建议“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向西部倾斜,向大山深处倾斜”。

“用一句话概括‘十二五’期间四川教育的情况,就是穷省办大教育。”四川省教育厅厅长朱世宏说。

凉山地区是四川基础教育集中落后地区,为此朱世宏曾做了一个调研,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凉山那么落后,孩子们还不愿意上学?”

调研发现一个重要情况:“前三年读小学,学生们基本听不懂课。”

为此四川抓了一个大工程——一村一所幼儿园。“采取每个村幼儿园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配备两个教师,着力解决民族地区学生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问题。从娃娃抓起,从幼儿抓起,全部学汉语,同时把习惯养好。”朱世宏说,四川计划从2016年开始,在凉山、阿坝和甘孜三个州的51个民族自治县全部实现十五年免费教育,以提升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董鲁皖龙/文)

2016,教育难点如何攻?

——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观察之二

学校“乡弱城挤”,师资结构性短缺,民办教育亟待规范发展……

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分组讨论会上,这些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和群众关切的热点,一直是各地教育部门“当家人”和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关注的焦点。

2016年,“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一些教育领域体制性、制度性的障碍需要“破冰”,一些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亟待“破解”。这,正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

教师缺编咋办?

把招聘权交给教育部门

“放开二孩”之后,教育怎么接招?这个问题,对地方教育部门来说,最直接的挑战,是即刻出现的教师短缺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对学校来说,入学问题可能会晚几年出现,但是教师的问题,现在就需要重视。我建议适当增加编制,增配教师。”

新建了学校却没有教师,这样的尴尬在外来人口居多的广东更加突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每次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去协调教师编制,省编制部门都拿中央来说事。

可是,罗伟其也有一肚子委屈:“教师编制的计算并不是按照学生实际的人数,而是按照2012年的编制基数,而且我们一些欠发达地区本来就没有配足,当时请了很多代课老师,清退了这些教师之后,空出了一些编制,按照标准补齐这部分,编制部门也不同意。”

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说:“‘十二五’期间,天津人口以每年五六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速度增长,面临的问题是教育资源永远是短缺的,怎么建怎么不够。教师队伍建设提升空间很大,农村小科教师结构性缺编。”

在分组讨论中,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给大家吃了一颗定心丸。王定华说:“教育部正在牵头研究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相关政策,大家关心的与人社部门、财政部门的协作,也有一定的突破。尽管将来教师编制的总额还是人社部门说了算,但是招聘的权力归教育部门,在岗位协调上,以县为主进行统筹。”

(刘博智 柴 葳 高 靓 万玉凤/文)

“乡弱城挤”咋解?

优化结构做大城镇教育做强乡村教育

“有条件的孩子都去城市读书,进城市公办幼儿园都要摇号了。”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会上,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学校“大班额”、乡村学校萎缩的问题,被江西省教育工委书记黄小华形容为“计划赶不上变化”。

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秦斌也算了一笔账:广西现有9 000多个教学点,因为村小人口缩小后开不齐班萎缩成教学点,教学点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农村资源不能撤,空壳学校、麻雀学校该向何处去?城镇学校还可以接纳多少学生?对这个让人头疼的新难题,厅长们晒出了各自的“药方”。

在山东,解决城镇中小学“大班额”被列为基础教育重点工作,省财政拟安排奖补资金20亿元以上,希望在2017年底前解决,目前已下达各地“大班额”补助资金3亿元。“省长和每个市的市长都签了责任书!”山东省教育厅厅长左敏介绍,山东将抓住“人、地、钱”等关键环节,推进解决“大班额”项目融资工作,并实行月调度和通报制度。

“实现教育结构优化要补齐短板,转变城乡差别和校际差别。”秦斌介绍说,广西将新建、改扩建一批学校,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教育资源总量。

“新型城镇化的浪潮凶猛而来,义务教育首当其冲。”基础教育一司司长王定华表示,教育部正在牵头研究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相关政策,主要内容是做大城镇教育,做强乡村教育,经费统筹,钱随人走,精准发力,精准扶贫。

(陈少远 柴 葳 高 靓 万玉凤 董鲁皖龙/文)

民办教育咋规范?

“在含着沙砾的金矿里慢慢淘出真金”

“现在既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但是对它所存在的问题也要深入探讨。民办教育的复杂程度远比我们想象得高。民办教育是金矿,但是这里面含着沙砾,需要我们慢慢淘,淘出真金。”在2016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分组讨论中,安徽省教育厅厅长程艺如此表示。

程艺建议,要下决心深入研究当前民办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虽然民办高等教育问题比较突出,但不能仅仅着眼高等教育”。

像程艺一样,还有不少厅长将民办教育工作纳入施政视野。黑龙江省教育厅厅长徐梅表示,对民办教育要给予重视,但支持并不是无原则。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现在到了“立范”的时候了。要注意到民营企业趋利性是必然的,和发达国家用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支持学校不一样,目前我们不乏民办学校来回转卖学校赚钱的例子,更别说抽逃资金问题。

徐梅建议,到了规范民办教育的时候了,该支持还是要支持,但要做一次大规模的规范检查或是评估,哪些学校是依法依规保障质量的学校,哪些学校是“挂羊头卖狗肉”的,该来清清账了。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说,发展民办教育,现在不是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如果定位还停留在补公办教育不足的定位上,那就是无休止的抢生源。他表示,不鼓励一般的民办教育,还要严防地方政府打着发展民办教育的旗号甩政府办教育的包袱,特别是在现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4

苏教高〔2013〕1号

各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高等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标准。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和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结合我省高等学校教学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专业改革与建设

1.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支持高校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依据办学定位、学科特色和服务面向,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建设重点,推进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资源等专业内涵建设,深化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改革。加强高校相近专业、高校间同类专业的合作,开展以专业类、专业群为主体的重点专业建设,建设500个左右满足江苏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需要、彰显高校办学水平与特色的本科专业类和高职专业群。

2.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紧密结合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与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及动态调整机制。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根据国家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实行专业自主设置。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报告制度,建立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连续两年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一段时间停招。

3.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围绕多样化人才培养需求,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开放共享的课程教材体系。加强课程资源开发,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加强项目课程、教材建设,不断丰富项目库、案例库,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学校新开课数年均不得低于总课程数的3%,本科高校的总课程数一般不得低于10门/每百名学生。优化课程结构,保证实践课程比例。创新课程组织、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形成结构优化的课程教学团队。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及时将本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程教学。遴选建设一批精品开放课程,加强课程资源共享系统和共享制度建设。建立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材建设长效机制、教材评价选用机制,本着选优、选精、选特、选新的原则,遴选800部“十二五”省级推荐教材(含双语教材)。

4.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鼓励研究性教学。本科院校国家和省级重点专业必须带头开设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融合,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建立能力和素质等多方面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综合评价体系,探索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不同类型和层次要求的评价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考评,体现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革和完善考试办法,建设公共基础课和部分学科基础课试题库,加强考试的规范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5.健全协同培养机制。按照“政府推动、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的原则,分行业、分类型、分步骤、有重点地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教师、卓越医生、卓越法律人才、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文化艺术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学校、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多方联手,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建设一批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6.探索技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发挥高职教育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引领作用,开展中职与高职分段培养、高职与本科分段培养、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联合培养试点,通过学制衔接、课程衔接、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等多种途径,贯通技能型人才成长立交桥,依托各类职教集团、行业协会开发制订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探索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分工协作、有机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7.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把科研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度作为科研工作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努力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促进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本专科学生开放。支持本专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工程、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8.深化学分制改革。推进以学分制为核心的教学管理改革,学生可以有条件地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与就业志向,进行专业与专业方向的自主选择,支持学有余力的学生跨专业修读课程、辅修第二专业或修读第二学位。建立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注册和毕业制度,允许学生在弹性学制规定的年限内,适当延长或缩短学习期限。

9.重视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育经验,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鼓励高校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并逐步增加数量。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的需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设立江苏高校大学生境外学习政府资助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赴国外知名大学修学、访学,大力提高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在校生比例。

三、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

10.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落实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根据不同专业和人才培养要求,科学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实践教学标准和实践成绩考核办法,合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高职院校要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做中学、做中教、工学结合、工学交替、项目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学时的50%。

11.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将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建成40所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30个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和孵化基地、50个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12.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发挥政府统筹管理作用,发挥行业指导协调职能,利用企业的技术、装备、人才、信息优势,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和实践教育中心的格局。“十二五”期间,新增200个以校企合作为主体的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新建110个装备水平高、运行机制灵活、投入效益明显、产学研用一体的国家级、省级专业综合型和区域共享型高职教育实训基地;每年支持4000项以上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并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开展各类大学生创新竞赛和学科竞赛活动;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技能大赛和创新竞赛,构建国家、省、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推进技能大赛国际化。

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13.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职务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引导教师把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首要职责,把教学工作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潜心教书育人。各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切实强化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把教师教学工作业绩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绩效考核、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教学工作不合格的实行一票否决。要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专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提倡教学名师、知名教授为低年级学生上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

14.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完善教师培训和进修管理制度,高校要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培训、教学咨询等,满足教师个性化发展需求,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完善助教制度,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普遍进行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各高校要依托大中型企业,共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到企业和基层一线实践制度,并将其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依据。加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和支持兼职教师申请教学系列专业技术职务。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30%,其中国家示范(骨干)院校达到50%,省示范院校达到40%,本科院校兼职教师数应不低于教师总数的10%。

15.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按照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学校类型和教学岗位类别,制定具体考核标准,分层次、分类别对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基础课教师考核教学任务、教学质量、教研成果和学术水平等情况;实验课教师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和实验教学研究等情况;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考核教学质量、工程实践能力、参与企业应用研发、参与社会培训工作、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情况。

五、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16.加快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进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全面实现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速实现各种优质教育资源的集成共享。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完善数字化教学支持、使用、评价等服务系统,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推进基于网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分学科专业大类建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能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和服务的网上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加强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建设,推进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

17.构建高校联动发展平台。依托区域高校教学联盟、教学联合体、职教集团、高等教育园区,整合区域性或同类型高等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探索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构建和完善高校学分互认体系,推进区域或职教集团内高校学生跨校、跨专业选课,实现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完善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机制,科学规划长三角高等教育教学联动发展项目,积极推进长三角高校学生交流访学、学分互认和高校数字图书共享。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评价制度

18.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形式的教学评价制度,重视和发挥专家组织的评价功能,重视和发挥现代教育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作用,加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及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健全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督导机构。构建江苏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分别建立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状态数据库,加强动态监测和数据管理。

19.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探索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评估制度。制定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有计划地开展本科教学评估,继续实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报告》编制与发布制度,把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创业成效、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持续发展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水平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并以此作为促进院校发展、接受社会监督、提供政府决策参考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鼓励我省高校参与全国性专业认证及评估。建立新专业建设定期评估制度,扩大独立学院专业抽检评估范围。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素养抽查制度。继续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评优与抽检工作。

七、扎实推进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20.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以“系统推进、重点突破,继承创新、整合提升,促进共享、提高效益”为原则,深入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健全国家、省、学校三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支持高校积极争取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统筹规划,协同并进,力争在解决影响和制约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21.加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提升工程”各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提高项目实施效益。各高校要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配套要求,安排专项资金,制定实施本单位教学质量工程方案。

22.鼓励以创新为导向的教改研究。针对我省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理论问题、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难点以及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中的关键环节与问题,加大省级教改研究课题立项力度,深入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积极发挥教学改革研究在教学改革方向上的引导作用、在教学改革项目建设上的示范作用、在推进教学改革力度上的激励作用和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辐射推动作用,调动高校和广大教师投身改革、深化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八、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3.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生教育管理全过程,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践环节,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富有实效的教育教学形式。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鼓励建立学生学业发展中心,开展学业指导工作,全面支持学生学业发展,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24.发挥高校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江苏特色、具有高校特点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加强大学精神的培育建设,加强大学生艺术团建设,加强图书馆、校史馆、专题博物馆、体育等场馆建设,秉承办学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不断提升高校的文化品位,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以金陵文化、吴文化、楚汉文化和维扬文化为重点,建设一批集产、学、研为一体,具有江苏文化特点、服务江苏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基地和大学文化精品讲坛。

九、加强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

25.加强人才培养工作宏观指导。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高校分类发展规划,实施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分类发展和分类评估,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机制。加强对全省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为高校教学工作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国家和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建立省级教学工作先进高校评选表彰制度。着力扶持建设一批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重点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推进一批人才培养试点学院的改革创新,抓好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时总结、推广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成功经验。

26.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人才培养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教学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标准,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科学统筹学校各项工作,推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切实巩固和落实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每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学校主要领导要集中精力抓教学,健全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做到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投入、政策导向、绩效评价和教师薪酬优先保障教学。建立健全教学激励机制和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将教学项目、教学成果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27.加大内涵建设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有关方面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完善以举办者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高校设立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机制,依法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学投入。要加强对内涵建设的投入,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内涵建设支出比例分别不低于25%、20%。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改善教学基本条件,设立奖教基金。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确保生均财政拨款等增量部分优先用于师资队伍、学科、实验室等方面。

省教育厅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5

(讨论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生教育,在总结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现就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出如下意见:

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培养机制改革 1.进一步重视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从规模上进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前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比较突出地表现在研究生培养的特色不鲜明,研究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不强,投入和政策保障不到位。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高对研究生教育战略地位和作用的认识。2.明确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思路

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必须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必须坚持提高质量为核心,必须符合并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从研究生教育的基本活动入手,突出高水平科学研究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充分激发导师和研究生的创新活力,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基本原则,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现代研究生教育体系。

二、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主动适应国家需求 3.合理确定发展规模

根据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需求,合理确定研究生教育发展规模,统筹增量和存量,促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协调,保障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近期内[l1],硕士研究生新增招生计划和存量调整,原则上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建立博士生招生计划的分类指导和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不同单位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科研平台、科研经费和效益等,综合核算并按周期调整各单位的博士生基准规模。依据各单位博士生计划总体绩效,分类进行增量安排和存量调控,逐步增加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数量,相对稳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新增招生主要支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改革培养模式,以及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联合培养项目。

加强博士生教育质量监督,建立在读博士研究生分流淘汰和名额补偿机制。严格限制科研项目缺乏的单位和指导力量薄弱的学科的研究生培养规模。4.完善分类培养体系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建立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学位体系,在学位标准、目录制订、招生计划、考试选拔、培养模式、质量监督等方面实行分类管理。

博士以学术学位为主,按需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种类。探索完善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的科教协同机制体制,提高工程博士培养水平,推动造就工程技术领军人才。加快完善与行业紧密结合的专业学位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进一步规范招生、培养、实践的管理。积极探索调整硕士层次的学术学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5.优化学科结构

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断调整学科结构。优先支持与国家重大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大力提升与先进制造业、国防建设、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公共安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现代服务业等相关学科的培养能力,重视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大力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着力发展服务于繁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全面支撑文化事业与产业发展的学科。加强学科建设指导,进一步规范发展过快、培养问题较多的学科及其管理。6.协调区域间发展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形成区域特色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的研究生教育布局。积极鼓励东部和沿海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前沿学科、高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国家扶持、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增强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推动欠发达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科建设。增强省级政府统筹指导本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能力,集中有限资源,发展优势学科,形成办学特色。

三、全面改革培养模式,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7.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突出科教结合

通过重大科研项目、高水平学术活动和国际联合培养,加强学科前沿的课程教学和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把握学术前沿的能力。立足国家需求和学科前沿,鼓励导师和研究生交互研讨,加大和重视研究生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分析解决问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生的团队与合作精神。

8.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与行业紧密结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密切结合行业需要,突出职业导向,考核与评价与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衔接。与任职教育有机结合,积极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对接住院医师的规范培训及医师准入制度的改革。完善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的研究生指导制度,加强各方在课程建设与职业教学的紧密合作。以提高综合素养和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突出案例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案例教学[l2],充分调动和保障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案例建设、案例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强有关组织对案例教学的指导,将案例教学情况作为评价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方面。

9.强化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作用

进一步强化和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导师指导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对研究生的思想品质、科学道德有引导、示范和监督责任。根据导师的师德、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或创新任务以及接受指导学生的评价,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考核评价和人事管理制度,在录取、资助学生、调配资源等方面给予导师更多的权力。对兼职过多的导师,相应设置招生的数量限制。加强研究生指导团队建设,改善导师队伍结构,建立和完善导师培训和学术休假制度,不断提高导师的水平和能力。10.加强研究生教学与管理

针对研究生特点和培养目标,建设体现硕士、博士不同层次要求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突出系统性、前沿性,体现国际水平。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加强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研究,提高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和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学的国际化程度。

进一步扩大培养单位培养管理的自主权,完善研究生学习考核制度和学籍管理办法,在合理范围内允许在读研究生转换学科方向,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答辩、学位评定各环节的合理分流与淘汰制度。11.深化科教合作

构建科教结合新机制,推动国家科技体制改革,拓展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领域、形式和方式,把人才培养与国家基础研究、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起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吸引产业、行业、企业界的优秀人士参与研究生实践教学与管理,加快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2.提高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

扩大和深化研究生教育国际合作,更加快速和有效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积极推动国际间学位、资历的相互认可,鼓励和支持高校与境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扩大中外联合培养博士生规模,丰富培养合作、学分互认、访学研究和短期交流等合作形式,加大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力度,资助海外优秀学者来华讲学授课。在更高层次、更广阔的范围吸引国外学生,扩大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规模。13.注重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育

坚持诚信治学,注重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培养。发挥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组织的作用,努力培育境界高尚、底蕴深厚、激励创新的大学文化。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热情。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增强研究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建立健全学术道德标准和学术规范,将[l3]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环节,通过有效途径对研究生进行政治思想、学术道德、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教育,加强导师师德教育,惩治学术不端行为。

四、积极推动制度创新,健全引导激励机制 14.扩大培养单位设置学科权力

国家根据人才需求和学科发展动态调整和管理学科目录,不再设置指令性二级学科目录。扩大培养单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设置调整学科的自主权,全面下放二级学科设置权,鼓励培养单位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主动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

15.稳步推进学位授权审核改革

紧密结合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从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入手,推动新增学位授权的立项、建设和审批制度改革,建立与人才需求紧密结合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从单位授权向项目授权转变,从不断增列学科点的全面授权向指定项目、限期授权转变。引导学位授予单位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大力调整学科结构,产学结合增强办学特色和优势。对具备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条件的民办高校,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批。

实行学术学位、专业学位授权分立并行,分别审批。举办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突出学校特色、优势,突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予点。进一步完善省级人民政府审批硕士学位授权的办法,提高授权审核工作的规范化水平。

建立引导和鼓励机制,鼓励省级政府和学位授予单位根据国家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对现有学位授权点进行结构调整,建立有上有下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办学特色。16.完善招生考试制度

稳步推动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加强对考生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查,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确定考试科目、内容的自主权,扩大导师参与招生的学术标准制定、进行学术鉴定和决定录取的权力。

进一步改进硕士研究生统一招考、推荐免试、单独考试等招生办法,加强对考生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根据不同类型招生单位和学科特点,科学合理设置考试科目。充分发挥复试在选拔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招生单位招生自主权。适应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l4],完善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17.建立质量监督制度

建立体现学科特点、科学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l5]。按一级学科领域和专业学位类别,制订和完善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基本要求。突出对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再创新的能力的评价,重点考察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变单纯以论文、获奖为主的考核评价方式。

完善政府主导的外部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宏观质量跟踪、趋势分析、会商预警制度,设立国家层面的质量保证与监督机构。进一步发挥学科评议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作用,支持学术团体、行业组织、社会中介合理参与质量监督,建立合格评估与资格认证有机结合的研究生质量促进机制。立足学科点的质量,建立学位授权点分类[l6] 引导和监控机制,引导培养单位建立积极、有效、自律的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研究生培养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培养信息公开制度,逐步建立以学位授予单位内部监督为主体、政府与社会合理参与监督的多元质量保障体系。18.推动研究生教育法治水平的提高

贯彻依法治教的原则,加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建设,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文件。及时总结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加强国际比较和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推进以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及其暂行实施办法为重点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五、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推动改革顺利进行 19.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充分发挥经费投入显著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和质量的作用,完善研究生教育预算拨款制度,大幅度增加对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全日制研究生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建立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培养单位的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等实行绩效拨款,增加奖助经费投入,由高校自主用于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科研经费支持研究生培养的比例,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费用,可列入直接成本据实列支。20.健全研究生奖助政策体系 中央财政设立国家奖学金,在普通奖学金基础上调整设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统筹设立补偿研究生学费支出的学业奖学金。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培养单位统筹利用科研经费、自筹经费、社会捐助、学费支出等提高研究生的“三助”津贴水平,建立健全对研究生的混合资助体系。

21.加大协同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力度

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依托高校优势基础学科,汇聚国内外优秀创新团队,合作研究和解决国家急需、科技尖端、重大公益性等问题,优化学科建设与联合培养的资源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

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和动态管理。

22.加快政府管理方式和单位内部管理制度改革

取消高等学校举办研究生院的行政审批,政府部门制定政策和工作安排,不再以有无研究生院作为条件。以优质高效和公平公正为取向,中央和省级行政部门强化规划、指导、监督、服务职能,更多通过间接管理方式和提供公共服务,着力提高规划监督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培养单位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机制,探索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教授作用,改革内部管理,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意识与管理水平。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6

全垦区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是按照总局党委统一部署召开的年度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总书记近期对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重点要求,对垦区脱贫攻坚工作进行阶段性部署,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强化责任担当,突出问题导向,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红兴隆管理局全面介绍了整体脱贫攻坚工作经验做法,其他单位也从几个不同层面作了典型发言,还有的单位做了大会的书面交流。总的看,大家对中央、省委、农业农村部、总局党委决策部署认识到位、工作扎实、成效明显,有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要注意总结,抓好示范推广。

一年来,垦区按照“分类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要求,扎实有序开展精准扶贫脱贫工作。垦区贫困农牧场脱贫摘帽、贫困人口脱贫退出全部完成年度计划。一是层层提高思想认识,重视程度明显提升。总局党委先后多次召开脱贫工作相关会议,各级党委召开了扶贫开发工作专题民主生活会,不断统一思想,促进形成共识,使全垦区上上下下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必须完成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进而自觉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紧紧抓在手上。二是完善制度体系,基础工作更加规范。通过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健全了精准识 别、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完善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各项政策体系,构筑了政策支持、资金助力、社会捐助的投入体系,明确了总局领导班子成员包联对接9个管理局脱贫攻坚全覆盖的责任体系,形成了垦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三是切实增强帮扶力量,形成脱贫攻坚合力。各级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帮扶,垦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贫困农牧场对接帮扶,总局、管理局、农牧场领导和各机关部门及直属单位领导人员,逐一落实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帮扶责任,调整充实了帮扶力量。扶贫开发周转金与贫困户精准对接,切实发挥周转金使用效益。各级有关部门,制定落实相关政策,集中各方力量群策群力抓扶贫。从资金投入到抓党建促脱贫,从教育扶贫到健康扶贫,从岗位就业扶贫到爱心企业、人士等社会力量助推扶贫,垦区“三位一体”扶贫工作格局初步形成。

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说明我们抓工作的思路、方向、举措是正确有效的。既有各级重视和努力程度的提高,也有推进与创新力度的加大,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的管理局、农牧场成立精准扶贫办公室配专人负责脱贫攻坚工作,凡配有专人的在对去年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都单独加了分。总局扶贫办克服人少工作量大困难,加班加点努力确保垦区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序推进。我代表总局对大家辛勤的努力表示由衷的感谢!同时,对困难和问题也要有清醒的认识。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只能打赢打好,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我们在思想认识上一定要再重视一层,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懈。

一要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并作出战略部署。贫困群众、贫困农牧场实现脱贫,既是农业农村部对全国农垦发展的具体要求,也是我们垦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必须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全力以赴,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否则就有完不成任务、拖全国后腿的危险。

二要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农业农村部对农垦贫困群众、贫困农牧场确保如期实现“两个确保”有明确的时限要求,距离实现“两个确保”目标越来越近,我们千万不能再有垦区脱贫攻坚任务不重、压力不大、时间赶趟儿不着忙的思想。垦区因病、因残等致贫人口90%以上,收入和支出相差较大,仅靠政策兜底不能满足生活所需,还需要进一步拓宽帮扶渠道,加大帮助力度。贫困农牧场发展资金普遍紧张,不少农牧场资产负债率较高;个别贫困场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在脱贫临界点徘徊,即使短期脱贫,返贫风险也比较高;目前还有部分贫困场需要加快发展实现如期脱贫,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仍十分紧迫而艰巨。

三要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到2020年消除了绝对贫困后,相对贫困还会长期存在,还会有新增贫困人口,刚压过线的脱贫人口,随时有返贫的可能。贫困群众短期脱贫不算难,稳定致富才是关键所在,尤其在垦区,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面临着增收难题。要克服急功近利思想,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使贫困群众逐步稳定走上富裕路。在垦区改革发展过程中,脱贫攻坚工作要坚持思想不乱、节奏不变、力度不减、持之以恒,高质量地有序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

二、进一步强化全程精准,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基础性工作

精准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所在,必须把精准贯穿到脱贫攻坚的各个环节与过程。

一是识别要更加精准。去年我们开展了脱贫攻坚“回头看”工作,重点整改识别不精准问题,贫困底数基本清楚了。贫困识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每年都有脱贫的,也会有返贫的,还会有新增的,必须坚持精准标准,识别好、认定准。要严格执行收入标准,综合考虑“两不愁、三保障”,对符合条件的要及时纳入,对不符合标准的要坚决剔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的贫困老人子女有稳定收入,甚至是多子女有固定工作,但仍把老人交给组织帮扶;有的随迁到垦区的农村老人单独立户纳入贫困人口范围等等。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甄别,把好贫困人口“入口”关。

二是施策要更加精准。施策的精准与否关系到脱贫工作 的成效高低,否则甚至做无用功。综合看垦区去年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红兴隆、九

三、宝泉岭、建三江管理局做的比较好,效果明显,群众满意度比较高,综合评分都在95分以上。也有个别农牧场因人因户精准施策不足,用社会保障兜底一兜了之,措施乏力。这些单位情况在考核结果中都有体现,这里我就不再点名了。

三是退出要更加精准。脱贫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搞“指标式”脱贫,不能搞“算账式”脱贫,更不能像有的贫困人口当年进出,搞“突击式”脱贫等。在脱贫退出上,要把握退出政策标准,在算好收入账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两不愁、三保障”,有一项不达标,都不能退。要把好程序关质量关,做到步骤公开、结果公正、档案规范,确保退出真实精准。要把握脱贫节奏,既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消极拖延,更不能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贫困农牧场退出也要严格对标有序退出。

四是保障要更加精准。社会保障这个环节面对的都是重度困难群体,有患重病的、残疾的、孤寡的等,要靠保障政策来兜底,不精准就容易导致兜不住。党中央明确指出,今后三年脱贫攻坚必须聚焦解决“两不愁、三保障”。我们要严格落实中央“两个确保”要求,突出抓好特困群体的保障工作。兜底保障要把握目标标准,既不能降低标准、影响质量,也不能提高标准、吊高胃口。

五是巩固要更加精准。要做好贫困群众脱贫巩固提高工作,有些贫困户脱贫,基础还不牢固,持续性还不强,不能一脱了之,要扶上马送一程,要关注收入处于贫困线之上的 边缘人群,攻坚期内脱贫不脱政策,持续跟进帮扶措施,不仅能走出贫困行列,还能进入富裕行列。着眼整体谋划、总体推进、持续发力,进一步做好精准脱贫规划完善工作。

三、进一步抓实精准施策,确保贫困户稳定脱贫不返贫

垦区各农牧场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主业基础不同,特色产业发展各有特点,那么就要根据贫困户、贫困农牧场脱贫需要,选择发展解决贫困的适宜方式,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重点扶持,抓实落靠精准施策,确保稳定实现脱贫。

(一)抓好产业扶贫。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农牧场发展、增加贫困群众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目前产业扶贫也存在不同情况问题:有的项目缺乏有效论证、选项不精准、市场没前景;有的项目带动贫困户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松散;产业同质化、项目短期化、产品低端化的问题较为普遍。各贫困农牧场要充分利用好国家每年的项目资金,认真谋划,切实发挥效益。今天,各贫困场主要领导也来参会了,知道春耕大忙季节你们时间很紧,但请你们来就是看一看红局的产业项目,希望能给你们一些启发。同时,也向你们提出要求,立项一定要认真研究,多过问一下,别太放手。另外,不能人走换项目,要有长远观念,要有一盘棋思想。一是要做好项目定位。产业扶贫既要考虑资源、政策、市场等因素,还要考虑群众参与程度。坚持市场导向,遵循产业规律,发挥比较优势,结合本地资源、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等,因地制宜谋划推进产业 扶贫项目。二是要强化帮带机制。就贫困户综合因素条件来看,实现产业扶贫关键靠帮带。一方面是选择经营效益好、辐射能力广、社会责任强的龙头企业及各种合作组织作为产业扶贫的带动主体,帮带贫困户脱贫。另一方面是要完善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组织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等不同形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使贫困群众真正从中获得收益。这方面垦区涌现了很多典型,创新了很多模式,要相互学习借鉴。三是要用好扶贫周转金等资金支持政策。扶贫产业离不开资金政策支持。目前看,不少单位领导干部缺乏这方面意识,有的一边喊缺钱,一边有好的资金政策却不会用、用不活,影响产业扶贫质量水平。近两年,总局的周转金没有足额利用,下面不报需求,总局有劲使不上,希望大家回去好好研究一下中短期的小规模产业,最好是一些短平快项目,形式可以多样,期限可以研究,最终目的就是要解决贫困人口增收和资金短缺问题。

(二)抓好就业扶贫。结合垦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继续抓好扶贫基地项目建设发展工作,吸引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地就业脱贫。积极开发创造保洁、环卫、家政等适宜相应贫困人口的公益就业岗位,以促进就业实现脱贫。

(三)抓好教育扶贫。继续加大力度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抓好对生产发展、就业技能知识有需求的贫困家庭人员培训工作,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提高自主生产经营或就业收入。进一步加大力度做好金秋助学、党员干部捐款、爱心企业与人士捐助等工作,做到应助尽助,促进因学致贫家庭加 快稳步实现脱贫。

(四)抓好健康扶贫。继续抓好全面实施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健康医疗服务保障“1133”政策。对贫困户中行动不便、长期卧床的慢性病人提供延伸服务,为扶贫对象免费健康体检,开展到基层为贫困群众送医送药送宣传和义诊活动等,实地解决贫困群众健康问题,减少疾病,减轻因病支出负担。注重发挥各项医疗政策的叠加效应,加大医疗救助和社会救助力度。

(五)抓好社会“兜底”扶贫。继续实施积极的低保政策,做到应保尽保。抓好民政、工会、农牧场、社会等救助工作,真正兜起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真正发挥好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

(六)抓好基础设施扶贫。垦区脱贫规划是今明两年贫困农牧场都要实现脱贫摘帽,要进一步加强贫困农牧场基础设施扶贫,各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进一步向贫困场倾斜,要让贫困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真正达到脱贫目标要求。尤其要尽快加强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个别贫困场人均可支配收入多年在脱贫临界点徘徊,这是不行的,需要加快综合发展,实现脱贫目标是必须如期完成的政治任务。

在这里需要着重强调的是,要抓好精神脱贫工作。要真正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形成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良好导向,形成有劳才有得、多劳多得的正向激励。不能有子女工作生活在城市或农牧场,有正常经济收入,父母却是贫困户现象。要坚持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培养贫困户“自立、自强、自重”信念,激励和引导他们靠自己辛勤劳动改变贫困面貌。要加强典型宣传和示范引领,总结推广脱贫典型,用身边人、身边事示范带动脱贫。

四、进一步压实落靠责任,以过硬作风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凝心聚力、压实落靠责任,扎实有序地狠抓落实,是脱贫攻坚关键所在。

一是要强化各级领导责任。坚持总局负总责、管理局对本局扶贫工作负责、各农牧场承担主体责任,农牧场书记、场长为第一责任人,管理区(作业站)承担具体责任的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带头落实包联责任,继续做好对接帮扶工作。各级扶贫办要提前谋划,发挥牵头抓总、组织协调和推动落实职责。各相关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能,各资源要素继续向脱贫攻坚集聚,各专项资金、优惠政策向贫困人口、贫困农牧场脱贫倾斜。继续抓好管理局、农牧场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工作,将此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依据。

二是要狠抓扶贫政策资金落实。强化专项扶贫政策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立项工作,要确保项目建设有利于助推脱贫攻坚;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建设实施工作,确保项目建设实施符合国家相关规范要求;进一步加强扶贫项目竣工验收工作,确保国家扶贫资金及时发挥应有效益;进一步加强项目建成后运行管理与维护,确保建成项目按设计要求长期发挥效益,真正促进脱贫攻坚。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的 贫困农牧场,项目立项工作不扎实,项目批复后难以建设实施,导致国家扶贫资金在一定时期内闲置;个别农牧场项目建设过程存在一定随意性自行变更;个别农牧场因项目建设内业资料归集不及时,影响项目竣工验收工作,导致国家扶贫资金不能很好地及时发挥效益;个别农牧场项目建设完成后账目管理不规范,该专账管理不专账管理,该支付的资金不及时支付导致欠帐,影响垦区扶贫开发工作综合绩效评价。这些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认真进行问题整改。同时要联合审计、纪检等部门加强审计监督工作,强化监督管理,优化国家扶贫资金使用,绝不能影响国家扶贫开发政策资金落实。垦区扶贫开发周转金、社会帮扶资金也要加强监管,并纳入脱贫攻坚考核体系,全力促进脱贫攻坚。

三是要抓好扶贫领域作风整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作风不扎实,形式主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简单发钱给物、包办代替甚至强迫命令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今年是全国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垦区已经出台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方案,总局纪检、扶贫部门联合下发执纪问责方案,聚焦解决扶贫领域责任落实不到位、工作措施不精准、工作作风不扎实等问题,特别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对内蒙古“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情况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梳理作风领域存在的问题,切实抓好整改。

6月11日,总书记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会议上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脱贫攻坚是垦区工作的 重中之重,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好总书记的讲话,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坚定信心、顽强奋斗,齐心协力夺取垦区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尤其我们正在全力深入改革发展之际,更要聚精会神、始终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7

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高中课程改革, 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 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 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全面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当前, 重庆一中全面深化高中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是:

一、继续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和目标

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要求, 一要坚持, 二要发展, 我们进一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进一步培育学校特色、进一步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 继续坚持“实现普通高中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改革方向;继续坚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继续坚持注重学习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改变“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要求;继续坚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教学改进的功能。为此, 我们提出的课改指导思想是:继承传统, 改革创新, 注重发展, 追求卓越。课改目标是:理念更先进, 思想更解放, 课程更灵活, 形式更多样, 课堂更鲜活, 气氛更民主, 层次更分明, 选择更自由, 发展更多元, 个性更突显。

二、调整夯实必修课程基础

普通高中必修课程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基础性课程, 也是学生修习选修课程的基础, 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因此, 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核心价值观教学, 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依据课程标准:

1.梳理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明确必修课程基本、基础性知识要求, 梳理与整合各学科的必修与选修内容, 删减重复、非主干和过繁过难的内容, 充实能体现各学科核心思想、观念和价值的基本知识内容, 确保必修课程学科知识和能力体系清晰完整。

2.确保学科基础及发展功能。强调对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重视基本技能的学习, 构建必修课程核心知识结构, 夯实学科基础, 激发学习兴趣, 为促进学生发挥学习潜能、实现层次递进和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3.按照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组织教学。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和难度, 不得随意拓宽知识内容、提高教学要求、加重学业负担。控制各学科必修课程教学的课时总量, 课时总量应与该学科学分相对应, 让学生有时间修习更多的选修课程。

4.切实转变教学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积极开展减负提质有效教学的探索, 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5.积极探索必修课程的选课教学。根据不同学科特点灵活安排课时长短和教学方式, 让学生选择教师、选择课程进度、选择修习年级。

我们认为,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是一个层次递进、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共同构成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体系。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保证学生的基本、基础性学习需要, 选修课程着眼于满足不同学生的选择性学习需求, 二者相互衔接, 既可以为全体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又为学生按兴趣、按潜质发展提供了空间, 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减少必修、增加选修不仅不会影响普通高中的基本质量, 而且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

三、加大选修课程建设的力度

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 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 构建各具特色的选修课程体系, 是转变育人模式, 实现学生自主选课、推进高中多样化的重大举措。

多年来, 我们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的专业特点, 积极创造条件, 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 率先创新开发建设了多样化的选修课程152门, 建立了课程综合改革实验基地, 体现了重庆社会、经济、文化的独特性及差异性, 培育了学校课程特色, 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反映学科最新的发展趋势, 满足了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选课需求。

重庆一中选修课程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一是知识拓展类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 旨在让学生形成更为厚实的知识基础。二是职业技能类包括生活技能、职业技术等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职业技术, 培养学生的专业倾向。三是兴趣特长类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休闲生活、知识应用等课程, 旨在发展学生潜能, 提高综合素质。四是社会实践类包括调查探究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课程, 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依据本校实际, 制订学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 加强选修课程开发, 进一步建立开放型选修课程体系:

1.为确保选修课程的质量, 学校成立了课程评审委员会。评审选修课程的价值和意义, 审查选修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经课程评审委员会评审通过的选修课程, 方可列入学校选修课程选课目录。

2.充分挖掘开设选修课程的潜力, 开足开全四类选修课程。合理分配选修课程比例, 每学期选修课程课时比例不少于总课时的20%。

3.建立选课指导制度, 加强人生规划教育。指导学生根据兴趣特长和人生规划, 制定个人修习计划。成立学分认定委员会等专门机构, 建立选修课程配套管理制度, 加强选课管理。

4.合理安排并提前公布选修课程模块。如开设时间、年级、任课教师相关信息,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课。允许学生跨班级、跨年级选课, 允许学生到高校修习选修课程。

5.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方式拓展课程开发开设能力。开发开设选修课程。鼓励高校、中等职业学校以及社会专业人士担任选修课程教师。鼓励选修课程教师走校任教,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加快选修课程建设, 转变育人模式, 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 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 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 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 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

四、落实“走班制”让学生真正走起来

“走班制”是当今发达国家普通高中普遍实行的教学组织方式, 也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 是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我们深化课改能否达到预期效果, 很大程度就看走班制能否真正落实。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 建立在共同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育人模式, 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 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此, 我们全面建立教学走班制度:

1.按照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学生需求, 提出切实可行的课程方案, 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

2.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可选择、丰富且有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自主选择课程制度, 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创造条件, 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3.鼓励学生个性化学习。成立学生选课指导中心, 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 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 不能强制学生统一选课。原则上达到15人选修的课程, 学校都应该确保开设。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学的、学得会的、符合生涯规划的选修课程。

5.从实际出发,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实施选课走班。我们设想选课走班不只是校内走班, 还可以走校、走向社会;不只是学生走班, 还可以教师走教;不只是选修课程走班, 必修课程也可以走班。

五、几点建议

(一) 加强对课程改革的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成立深化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加强课程改革宣传, 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改革方案。要指导学校制订工作计划, 科学制订满足本校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富有特色的学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要建立深化课程改革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研究解决深化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课程改革的重视、理解和支持, 为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 强化课程改革工作的保障能力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既要坚定课程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又要积极稳妥, 循序渐进, 分步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课程改革工作, 研究制定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工作方案。要研究相关的政策措施增强学校和教师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责任和意识, 高度重视深化课程改革的配套设施建设, 逐步提高教师配备与培训、选课走班设施与设备等方面的支撑能力, 有计划地增加学校投入, 确保选修课程开发开设的需要。

(三) 加强课程改革专项培训

加强校长培训, 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把握课程标准, 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选修课程开发开设能力;改革师范教育, 师范院校要根据课程改革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为课程改革培养合格教师。让每一位校长、教师理解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方法。

(四) 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优化学校评价与教师评价。建立学校选修课程开发开设日常督查机制, 将选修课程建设情况纳入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 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执教能力列入评先评优及职称评定条件。逐步建立一支能有效指导学生选修课程的专兼职导师队伍, 提高学生选修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 多形式挖掘和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论文 篇8

那么,中学语文教师应从哪些方面来提高自身素质呢?

一、要积极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是教师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优秀人才,首先自己应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句古训,仍不失为新世纪人民教师的准则。所以,教师要把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增强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使命感;要具有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良好的人格、扎实的作风、健康的心理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发扬无私奉献精神;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关爱学生,“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以完美的人格塑造学生,以积极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以优良的作风感染学生”;要为人师表,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正如于漪老师所说:“语文教师有崇高的人格,胸中才有教书育人的蓝图,语文教学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才能以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祖国的语言文字才能变成学生成长的食粮、创造的智慧,以至产生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要切实强化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意识

语文课程要成功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每位教师就必须更新观念,用现代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取代那些不适应新的改革要求的思想和观念。就现有的中学语文教师来说,由于多年来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老师讲、学生听、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仍根深蒂固。在教学内容上,仍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应试,考什么就教什么;在教学过程中,仍注重讲授知识而轻视学生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因此,中学语文教师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人才观,消除陈旧的、落后的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进而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要努力实现教学行为从重知识传授转向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从重结果向重过程;从教师权威的传授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从统一“塑造”向个性化培养;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要努力将现代教育的新理论、好方法切实体现到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去。只有教师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课程改革才能步入正轨,素质教育才有希望真正落到实处。

三、要不断广泛学习,继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教师继续广泛地学习是教师角色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在学生眼中是科学知识的象征,不仅要转变教学观念,还要广泛学习,在新课程中成长并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如果教师自己只有一杯水,那怎能先为人师呢?语文学科内容涉及广泛,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经史子集无不可以作为涉猎的对象,真可谓包罗万象。所以只有全才型的教师才有可能胜任语文学科的教学。再加上社会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信息化社会高度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应注意广泛学习。不仅要研究新课标、新课程,还要研究其以外的相关知识;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要把探求知识的触角伸向专业以外的广阔领域;不仅要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还必须掌握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使自己尽可能有渊博的知识,成为通才,成为“杂家”,成为百科全书型的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那“桶水”保持清新充盈,成为涓涓不息的“活水”,使学生得到的一点一滴永远都是甘泉。只有我们在教学方面及时补充知识营养,具有了雄厚的资本和强大的实力,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四、要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

教师在努力使自己成为全才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自己成为多能的教学专家。新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遵循学生发展和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认真钻研业务,真正熟练业务,使自己切实具备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灵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做到能读、能讲、能写、能画、能导、能研。一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能力靠能力培养,才干靠才干造就。”这说明,具有较强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造就出高素质的人才。

上一篇:创业板再融资政策分析下一篇:激烈的校运动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