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整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立足于公共音乐与思政教育融合现状,挖掘教师思政意识、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创新措施。力求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等方式,使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促进师生素养的同步提升,在思政与专业教育融合之下促进人性发展与价值升华。

在高教改革背景下,公共音乐课程与思政课程改革不断加深,力求促进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智力发展与道德素养的提升。但是,当前部分高校二者融合的现状不够乐观,主要体现在教师思政意识、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等方面。对此,应采取针对性措施明确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合力之下,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人才。

一、公共音乐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意义

音乐是人类思想灵魂的涟漪,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高校音乐教育在促进思政教学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视。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公共音乐课属于必选课程,通过课程教育与学习,可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在音乐学习与鉴赏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和锻炼。音乐能够调节情绪,良好的音乐能够使人得到精神洗礼,在无意识下受到道德的感染。在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可将音乐教育作为有效的育人手段,形成完整的思政与音乐教学体系,在融合教学模式下,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公共音乐课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可通过音乐与思政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有助于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公共音乐课作为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在新音乐教学与思政素质模式下,可通过音乐课程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艺术情操,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感受艺术之美,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够净化自己心灵,提高艺术与道德审美能力。在思政素质教育中,将音乐作品欣赏引入其中,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重塑审美观,锻造自己的世界观,提高发现美、创造美、感知美的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水平与思想道德水准,实现思政品德与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在艺术课程体系中,公共音乐课属于关键课程之一,在素质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想象力。通过该门课程的开展,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激发创造灵感,与思政素质教育相融合,在欣赏课中提高思维创造力与想象力,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专业课学习中。同时,通过公共音乐课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由此激发精神活力,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世界。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

公共音乐课与思政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净化心灵。艺术素养与道德素养息息相关,通过公共音乐课的开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知美好生活,提高道德素养。在音乐学习与欣赏中,树立正确的三观,培育良好品德,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在音乐课学习中,学生可养成宽容、协作的精神,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人性发展与境界提升。

二、高校公共音乐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现状

本文针对某地四所院校中的公共音乐教育开展调研活动,向不同专业的师生分别发放200份问卷,并与校内艺术专业的师生进行交谈,问卷涉及教师思政观念、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根据调查结果可知,融合现状不够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思政意识较弱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几乎全部被调查院校中的音乐教师均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或者综合类院校中的音乐专业,个别来自于社会专业团体,有低于50%的学生具有专业背景,有55%的教师为表演类研究生。此类教师在校期间没有经过岗位训练,在毕业后直接进入院校教学,无从事思政教育经验,虽然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占有优势,但因经验积累不足,很难深刻认识到音乐教育与思政融合的重要价值。调查结果为:100名教师中有音乐教育专业背景的占45%,无背景的占55%,有思政教育经验的占22%,无经验的占78%。由此可见,教师整体思政意识较弱,在公共音乐教学中普遍忽视思政内容的融入,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与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体系不够系统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普及,教学方式与内容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但是,公共音乐目前尚未制定课程标准,虽然当地许多院校已经将音乐通识课列入必修课中,但对学生学完后的音乐知识水平、教学目标设定等仍然没有标准的认知,一些教师自己编创讲义,没有参考书籍,导致学生的音乐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虽然教授的学科不同,但内容方面有所重合,学生在重复学习某类知识时自然提不起兴趣,这些都对思政教育效果产生较大的不良影响。

(三)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当前许多高校未曾设立公共音乐课程,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度不足,主要沿用教师讲解、音乐欣赏等方式,未能与新时代流行音乐素材结合起来,更未将其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在音乐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创新,导致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受到抑制,公共音乐对思政教育的影响力大打折扣,无法发挥改造学生道德情操、提高审美水平的目标。在公共音乐课中,应与相关课程结合起来,通过艺术指导方式,提高学生的价值情操,使其他学科的学习更加便利。可见,该门课程的学习对其他学科具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思政学科的学习。但是,当前公共音乐课学习与其他学科间的交流度较低,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深度、广度均有待提升,在音乐与思政教育方面缺乏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

公共音乐课具有开放性特点,当前音乐作品层出不穷,在教学中应将经典作品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开展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并将思政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发展。但是,当前部分院校公共音乐课教学仍存在教学方法创新性不足、不连续等情况,在师资力量与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缺失,导致公共音乐课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性不足,教学课程与方法设置不够合理,使学生艺术与思政教育整体效率提升受到严重制约。

三、高校公共音乐课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教学方法

在高校对学生思政素养与道德情操培养中,公共音乐课属于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不但可丰富课堂文化,还可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促进大学生艺术素养与品德的全面提升。针对当前二者融合现状,可从教育观念、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提出相应的融合措施促进教学模式创新。

(一)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养

教师素养与教学效果具有直接关联,对于公共音乐课教师来说,注重自身表演授课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要重视思政教育的渗透,通过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双管齐下,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成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转变自身的权威观念,能够谦虚地向其他教师学习,加强不同学科教师间的沟通与合作,特别是与思政教育专业教师勤于沟通,交流思政相关知识,有助于自身思政教育理论知识储备的增加与视野拓展,不断总结反思自身教学经验。同时,通过深入科研,依靠新时代教学方法指导教育实践,探索音乐教育与思政融合的路径。此外,二者的融合需要多个主体发挥合力,国家、政府教育部门与学校应针对音乐教师的思政能力进行培训教育,通过开展相关学术会议、教育培训等,增加教师的思政知识量,促进公共音乐课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等多层面的提升,能够将思政教育充分融入音乐教学中,实现师生的全面发展。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还要重视与其他学科教师的交流,例如,与思政教师交流学习,对促进二者融合具有积极作用。音乐教师通过增强自身思政理论知识,总结反思自身经验,不断探索更多教学模式,开辟音乐教育新路径。此外,国家教育机构还应重视音乐教师的思政素养培养,鼓励艺术类教师积极参与思政会议与培训活动,使思政元素渗透到音乐教育中,促进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在音乐制作课程设置方面,应对当前社会所需人才进行精准定位,将艺术和思政素质教育相结合,使公共音乐课教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在课程定位中,应与院校教学体系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政素质提升,特别是在音乐教学管理方面,更要通过思政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思政道德风尚,促进其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升。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育内容

在公共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将开放式、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其中,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学生一同讨论分析,并由教师提出一些具有难度、争议较大的问题供学生自行探究验证,由此拓宽学生思路,在音乐作品鉴赏中各抒己见,打破音乐教学的困境,促进其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提升。在实际教学中,可从以下层面着手实现。

1.结合授课主题选择优秀作品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将思政理论课作为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应引入优秀作品对导课环节进行强化。对此,教师可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角色;也可利用优秀作品中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审美鉴赏中学习思政理论内容,达到预期教育目标,通过音乐导入主题,利用音乐升华主题。音乐作为一项艺术学科,与人的生活和思维紧密相关,在思政与音乐课融合中,可结合不同章节的思政内容选择与之相符的优秀作品,通过精心设计,依靠音乐强大的情感力量,将原本单纯的说教变为生动的感性教学,在课堂导入环节便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使其能够在充足的情感体验下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2.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音乐素材

在音乐素材选择方面,应具备辅助作用,可促进思政课程内容的讲解。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所选作品思想性,深入领会作品的内在思想,并在愉悦的环境下教学,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目标。其次,将思政课程作为教学核心,在音乐的辅助下开展教学活动,并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激励作用,使学生心理发生改变。最后,将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活动,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作品内涵,引发心灵上的震撼,借助音乐思想美,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由此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3.结合课堂情境导入音乐作品

在多媒体课件中包含多种信息,具有图片、动画、音视频与三维动画等多种功能,将幻灯、录像、投影等教学媒体的优势集于一身,还具有人机交互等功能。在思政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促进音乐与思政理论的融合,与此同时,还应根据课堂情境导入相应的音乐作品,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声音与画面同步,使学生的视听感受受到充分刺激,以此激发其学习热情,实现教学效果优化完善。此外,在音乐制作课脚本设计方面,应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不同情境下根据学生所学脚本知识进行设计。在脚本设计中,应组织好教学内容与过程,拥有清晰的思路,明确各项任务的脚本内容。在页面设计中,应生动灵活,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关注。可针对不同课题设计与之匹配的板块,通过图表按钮形式体现出来。

(三)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

在教学目标方面,选择公共教育的课程模式前,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与人才质量培养需求相结合,对培养人才的发展方向精准定位后,实施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要想提高课程价值需要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在教学体系构建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政素质。在课程定位中,应与院校教学体系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政素质提升,特别是在音乐教学组织管理方面,应将公共音乐课在人才建设与培养方面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明确该课程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促进教学体系的完善。在公共音乐教学中,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感知事物美好,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与思政道德风尚,使其在具备较强创新能力的同时,思政素质也可随之提升。

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公共音乐课中应加强对艺术情操、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尽量采用开放式音乐探索,将传统与现代音乐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探索工作,亲身体会公共音乐课的魅力。在音乐学习中,可通过识读简谱、音乐欣赏、五线谱等方式,促进自身艺术修养的提升。同时,将传统民族音乐融入其中,在此基础上开展思政素质教育,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信。例如,在公共音乐课中开设《外国民族音乐》《交响音乐赏析》,等等。通过学习和鉴赏传统音乐,构建专业与人文教育融合体系,使每位学生都实现全面发展。

(四)加强融合机制建设,提高融合实效性

在融合机制方面,要想促进音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要求院校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构建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因该项工作属于长期工程,且属于跨教育领域教学,融合对象和内容较多,专业教师应从教育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着手实现。此外,音乐审美精神作为德育的核心所在,教师可通过音乐优美的旋律构建思政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德育中追求音乐之美,创新音乐作品。音乐在与思政融合之时,还应与学生特点、需求相结合,在教学实践中将红色文化、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融入到教学资源之中,丰富思政教育的审美愉悦。

在融合体系方面,在公共音乐课学习中,应注重道德素质与艺术情操方面的培养,创建完善的音乐课程体系,该门课程教学应尽量实施开放性的音乐探索,将传统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深入体会公共音乐课的艺术魅力。在课程学习中,通过优秀作品鉴赏、识读简谱等方式,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传统民族文化相结合,开展思政素质教育,使学生的道德情操与素养有机结合。例如,在公共音乐课开展中,可根据学生需求开展课程,通过学习更多类型的音乐课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融合环境方面,公共音乐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中,应引入现代多媒体技术,从而营造先进向上的融合环境。具体措施为:有计划地为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开设艺术专题讲座、艺术鉴赏课等,使学生掌握更多艺术创作中的美学元素;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在音乐学习中融入思政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会主动发现美、珍惜美,实现素质教育中价值情操的升华。此外,音乐教育应积极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针对学生实施统一的思想教育,使音乐教育的德育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过程中,不应只注重形式,还要关注活动开展的质量,只有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活动方式,才可打造文化活动品牌。

综上所述,当前各大高校开始致力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公共音乐教学中与思政融合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思政教育在专业课中的融入价值,并以此为基点引入优秀的音乐作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学体系、明确教学目标、完善课程设置等方式,以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德艺双馨的音乐人才,推动公共音乐教育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琛.高校公共音乐课程融合思政素质教育的创新教学模式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2019(04).

[2]卿扬.综合型大学音乐素质教育创新课程模式改革——以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的实践为例[J].黄河之声,2019(009).

[3]董燕娜.试论普通高校加强公共音乐教育的创新模式[J].考试周刊,2019(055).

[4]郑钟琴“.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创新融合模式探索——以财务管理专业为研究视角[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9(03).

上一篇:环境设计专业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下一篇:劳动模式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