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精选11篇)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1

学 生: 体育学院

指导老师: 体育学院

(长江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0)

[前言]

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频率加快、范围加大和程度加深。有数据表明:“在我国20世纪 80年代中期,23%~25%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 %,近年来已达到30%,存在心理障碍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多”。[1]使得我们不得不更加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任长顺在《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中提出“大学时期是大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形成和心理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随着现代人对健康认识的转变,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大学时期同时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他们既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还要应付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心理矛盾,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2]。曾四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中提到“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3],而刘卫平、李平等认为体育教学恰恰在这方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思维活动为主要活动方式的文化课,由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外部行为不宜表现,所以在课堂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理性的说教为主,学生的主体参与水平仅处于较低的被动认同活动阶段,故难以实施有针对性、及时性的教育来改善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相比之下,体育实践课由于它具有群体性、竞争性、艰苦性、娱乐性、释放性、外显性等特点,故可以看成它是个社会活动的缩影,或者说是社会活动模拟游戏化,人们沉浸在体育实践课活动中,会感受到丰富多变的刺激,也会体验到几乎和社会活动完全相同的精神磨难与心理冲突。所以,它更易于有效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心理健康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课堂身体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加强主体的参与性,并充分地体验、领悟、内化,然后附诸实践直接接受实践的检验”。[4]正因为体育教育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体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影响。本课题主要是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出发,研究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各种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不同影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使体育教师在课堂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主题]

大学阶段是人们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人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后阶段。大多数学生离开了家长而独自生活和学习,其中有来自日常生活的苦恼、有与同学交往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矛盾、有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及即将毕业进入社会而产生的就业压力,因此,高丹娜在《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本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5];同时还要应付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从而常常处于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心理卫生问题。

一、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心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是行为疗法。于勇在《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表明体育运动由于本身特点决定了其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巨大的效应。

1、体育锻炼能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

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2、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下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研究表明: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3、体育锻炼能强化“自我概念”,对自尊产生积极影响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在适应社会的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的作用。众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 显提高,肌肉力量、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现正相关,通过力量训练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4、体育锻炼能协调人际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感到愈来愈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和人际交往,体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增加人与人之间接触的形式,在活动中共同锻炼、相互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可以使个体忘却烦恼和疲劳消除孤独感,使身心得到舒适的体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5、体育活动能降低应激反应,消除疲劳

应激是指个体对应激源或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锻炼会引起人脑释放自然合成的镇静剂一一内啡肽,发挥作用时,内啡肽具有阻断大脑中与应激有关的化学反应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吸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减少疲劳的产生。

6、体育锻炼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

焦虑和抑郁是人学生遇到的几种最为常见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有氧练习(低强度、长时间)和无氧练习(高强度、短时间)均可降低抑郁;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的降低抑郁”。[6]

教学过程是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的,它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中挖掘出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从而有目的来“改善和调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使其适应繁重的学习生活及来自各方而的压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为成功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其次,体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在活动中要努力控制和约束自己的内心冲突,这对培养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遵守公共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行为规范起着积极的影响”。[7]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体育活动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缓解心理矛盾、消除忧郁和焦虑等各种心理问题、调节心理状况、维持心理平衡。

二、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

1、不同的教学内容是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教育作用。“田径培养学生的勇敢、坚毅、果断、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等良好的心理素质。”[8] ;“而在球类教学中,提倡集体主义精神,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奋勇拼搏,可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心理素质。”[9] ;“太极拳特别强调„知己‟功夫的练习,„看熟‟、„懂劲‟的阶段也就是„知己‟的阶段,通过„知己‟功夫的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太极拳锻炼者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概念和自尊水平的提升都极有利于练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10] ;“游泳、滑冰、跳马及双杠等既具有表演风格又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这要求学生不断克服怕摔跤和去怕担风险等胆怯心理,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11] ;“体育舞蹈具有增进人际交往和友谊,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提高反应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增强自信心的作用”。[12] ;“健美操、艺术体操课是人们交流思想、打发情感、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在优美音乐的伴奏下,人们自我封闭的意识在这里得到彻底解脱,活动中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13]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也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可利用不同体育项目的运动特点因材施教。如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交际、不合群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性活动项目,并多采用激励的方法,提供发言和练习的机会,以改变孤僻的个性,逐步适应与同伴交往,形成合群的心理定势;对那些处事犹豫不决、不够果断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乒乓球、网球、羽毛球、跨栏跑、击剑等反应灵敏性活动项目,并在练习中提出严厉的硬性要求,以培养其坚强的意志,果断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对那些胆子较小、做事怕风险、难为情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游泳、滑冰、滑雪、拳击、摔跤、平衡木等冒险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勇敢无畏跨越障碍的精神品质;对那些易于急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下棋、太极拳、慢跑、远足、游泳、骑自行车、射击等持久耐力性活动项目,以培养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改变易急躁、冲动的特点;对那些做事信心不足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简单性活动项目,使他们易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提高其成就感,从而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对那些自负、爱标新立异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跳水、体操、马拉松、艺术体操等难度较大的活动项目,或让他们与比自己水平高的对手比赛等,以改变他们的骄傲之气;对那些遇事易紧张的学生可让他们多参加足球、篮球、排球等紧张激烈的比赛活动项目,从而使他们在激烈的练习和竞争中锻炼自己冷静、沉着思考的心理品质”。[14]

2、有研究就专门针对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心理健康所产生不同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认为:

“1)、小群体互助学习法,它加强了对责任感、创造力、协同意识、竞争意识的培养,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2)、模拟训练及意念训练法,它可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了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

3)、创设情境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其获得积极的感受和认识,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并最终内化为认知结构,培养出良好的思想品质;

4)、过程启发式教学法,它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使学生学会

5)、调整法,它可平静学生的心情,缓解紧张的情绪,是舒缓学生心理的一种极好方法。另外,经常采用的方法还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15]。

3、研究显示不同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熊亚红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教学模式的探讨 》提出:

“1)、强调改变练习的背景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的抗干扰能力和生存能力;

2)、加强角色和地位的互动性,以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和善处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乐于助人的良好行为品质;

3)、利用异性效应组织练习,使学生在异性面前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弘扬良好的思想品质,培养并发展他们健康向上的人格;

4)、引入体育竞赛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成就动机。这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的独立意识和能力”。[16]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测量评价

侯世勋等在《高校体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之探讨》中提出,“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价纳入考试体系,能促使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心理健康的评价可分为两个方而:一是理论知识.应列入体育课程理论试卷中,以便考查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状况;一是心理健康评价表测评.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较全面评价,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状况以及如何完善自我。这一措施的实施,不仅能够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为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弥补了目前考试体系中存在片而性的问题”。[17]

刘卫民、李平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认为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依据各级在校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特定目标而制定。因此,应区分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情况,但平要指标体系应包括对待学习的态度,成就动机,适应能力,交际能力,行为能力,创造能力,预见能力,情绪反应能力,健康人格等,其具体的方法是和体育实践课中测量评价学生的心理负荷方法相同,即先运用教育观察法对各主要指标的细化标准进行测量,然后再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18] [总结]

体育运动本身会对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学过程可以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功能,挖掘各种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通过不同的内容、不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借助科学可行教学评价从而更加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从而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进而促进心理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开发体育多元功能的需要。”[19]

参考文献

[1]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2]任长顺.不同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调查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02):36-37 [3]曾四清.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2):88-90 [4]刘卫民,李平.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论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3(1):18-21

[5]高丹娜.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S1):168-169

[6]于 勇.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湖北体育科技,2005,(3):343-345

[7]李安民,等.集体项目和个人项目运动员自信心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04)[8]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9]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106-107

[10] 杨祥全.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 63-66

[11]张小田.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81-83

[12]李晓新.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影响的研究[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3):99-101 [13]赵小静.健美操、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课对大学女生身心健康功效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5):110-112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对策

高校大学生随着自身生理的变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 经常会出现很多的心理问题。那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如果能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如此以来不但培养了学生健康的体魄, 而且还可以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1、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整体来讲,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还是比较好的, 大部分的同学心理还是基本健康的。但是根据一项权威调查显示, 最近几十年来, 我国高校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人数是逐年攀升的, 并且心理障碍的程度也是越来越严重。由此可见, 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是非常突出的。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良好的心理习惯养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 但是在这一时期也恰恰是大学生要应对自身生理变化及社会环境变化的关键时期, 所以引起各种心理问题也是必然的。

2、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性。

首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健康”的人。健康的人不仅仅是指身体健康, 而且也还要包括心理健康, 甚至说健康的心理比健康的身体更为重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外一方面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反过来又为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提供了条件。其次,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消除学生的心理疲劳, 从而成功预防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的发生。当前的大学生需要面临激烈的竞争, 学习压力非常大, 很容易出现心理疲劳。如果不能对自己是心理做出及时的调整就非常容易产生心理疾病。而通过体育运动能可以帮助大学生寻找到自己的乐趣, 可以为自己提供一个可以发泄自我情绪的平台, 这样正好可以在发泄中消除心理中的郁闷和烦躁, 甚至治愈心理障碍疾病。最后,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养成优良的团队意识。高校体育教学实践中, 师生之间除了使用语言交流之外, 还会经常通过使用表情或者肢体语言来交流, 这样师生之间自然会产生亲密感, 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再说很多的体育运动都是需要全体同学共同参与才可以完成的,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较为容易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意识。当然, 除了以上三个方面之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有效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等。总之, 高校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是目前任何其他活动无法取代的, 所以非常有必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体育教师要不断强化心理健康

教育意识, 对教育对象有深入的了解, 从而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首先, 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健康第一”, 高校体育教师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实施者。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不断强化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一方面不断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自身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用自己的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另外一方面也要尽力将保健、卫生及运动生理学等知识融入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中。这样有助于调节学生的情绪, 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 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 高校体育教师还必须要积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 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及特点, 然后在分析了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 这样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 从而有效预防很多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发展奠定基础。

2、高校体育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做到因材施教。

心理学实验证明, 焦虑会严重影响到学习的效率。所以, 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难以程度, 这样才能让学生树立起合理的目标, 然后才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 从而让有着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这样对于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养成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各种途

径重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创新教学模式, 通过各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比如可以通过一些课堂小比赛, 让学生感受到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学会尊重别人, 服从裁判。同时在这些小比赛过程中还可以有效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 养成以集体利益为重的思想, 学会顾全大局。另外, 在比赛和团体活动中还可以通过激烈的竞争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起到调节作用。

4、选用适当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严重后忽视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国的主体地位, 压制学生学习体育课的兴趣, 甚至开始厌恶体育课。所以当前的体育教师务必要选用更有感染力和启发性的高校体育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可以鼓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某些活动, 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内心的自豪和激奋之情, 从而获得成功后的快乐感, 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冯守东:《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21期。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篇3

一、气氛和谐,方法灵活

小学生年龄小,感知、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识经验都非常有限。所以,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做到深浅适度,精讲巧练,符合儿童的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经验。语文教师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表扬鼓励为主,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让学生想说就说,敢于表达不同的意见,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小学生在感知过程中,还不善于对事物进行综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确,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所吸引。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精心设计,可以采用直观的学具,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形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排练课本剧,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创造加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树立榜样,陶冶性情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塑造了丰富的人物形象。老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其中具有高尚灵魂的人物,引导学生把这些形象作为榜样树立在心中。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影《周恩来》,让学生通过影片初步感知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人民对总理的真挚情感,并启发学生思考人民为什么如此爱戴周总理。课后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周总理生平事迹的资料,讨论自己应该怎样学习周总理的品质。

三、尽情宣泄,保持心境

心理健康的人总会有各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心理体验,也会有倾诉的欲望,所以说“不吐不快”。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情绪很不稳定。遇到高兴的事就喜形于色,连蹦带跳,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垂头丧气,甚至哭泣。为了能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把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通过作文和日记倾诉情感就是一个好方法。这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可以引发学生表达内心情感的作文题目,如《老师,我想对您说》《妈妈,您听我说》等。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话、抒真情;鼓励学生多写日记,随时记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在受到不良情绪干扰和影响时,及时地在日记中宣泄出来,从而摆脱消极的心理体验。这也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进行疏导、教育。

在我所教的班中曾经有一位女生,胆子很小,上课从不敢发言,考试前特别紧张。我在批阅她的日记时发现她对自己的父亲“积怨”很深,认为父亲对自己极为“凶狠”,甚至怀疑自己不是亲生的。文章的措辞令我很是震惊。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谈话。此后,我又与孩子的父亲取得了联系,通过沟通,这位父亲主动认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可能过于简单粗暴,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也过于苛刻,以至于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过重,表示要和老师一起教育好孩子。在此后一段时间中,我发现这个孩子开朗、活泼了许多。对于这类问题,如果不及时处理,家长自己又意识不到,那么学生的心理可能就会继续灰暗下去。

四、重视学习,提高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4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作文教学应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培养创造性,才能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从素质教育的教育角度中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人格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由此看来,在作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作文教学模式应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变一篇文章的写作教学为中学生写作基础素质的作文训练式教学,革除过去为作文而作文、为教师而作文、为升学考试而作文的弊端,立足于培养一个人在后半生的工作、生活和社交中从事写作活动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作文素养。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总结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模式,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发挥学生主动性,养成良好习惯

1、应养成学生自觉阅读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时,大脑必须有大量丰富信息量,才能从中提取到足够的写作素材。大脑信息量的丰富与否往往关系到文章的好坏。勿庸置疑,现在学生了解各种信息的途径广了,但通过阅读书籍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只有有计划地养成学生自觉阅读课内外书籍的习惯。,才有利于提高他们对自然、社会、生活的认识,积累写作素材。此外,在阅读过程中,应注意指导学生将课内外阅读结合起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等。

2、应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众所周知,写日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生一旦养成了天天写日记的习惯,他就能将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下来,长此以往,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作文本无定法,日记有利于让学生自由写作,放任思绪,天马行空;给学生“松绑”,打破不必要的限制,如中心突出、选材精当、行文简洁等;扬弃作文的“八股遗风”和必须表达一个中心思想的“席勒化倾向”。

我教的一位学生,刚进中学时作文 常常觉得无话可说,只能胡编乱造。指导他写日记后,慢慢地他能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体现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作文时就有话可说了。再者,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有利于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培养观察能力,有利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积累生活素材,此外,写日记还能锻炼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提高作文水平不可少的。

3、应养成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

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观察事物,人们才能认识事物。一个人不善于观察,就不能做生活有心人,就会缺乏对事物应有的认识,也就不能积累下足够的写作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会缺少依据。在观察的同时,还要使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指导学生作文时,首先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打破思维定势,以便掌握方法。思维定势的负作用很大,使人们养成了惰性和对权威的绝对崇拜,这最不利于创新。如杨振宁博士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的发问“1+1=?”,在座的专家、教授和大学生们竟无人敢答。打破思维定势,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我认为教会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A.引导学生走出狭小天地,放眼世界和未来:举办读书报告会、时事讲座;选写如下文题:我主张的中美关系、俄罗斯衰落了吗?、21 世纪世界的格局、月球村漫想、与火星人的对话„„

B.引导学生利用同一材料,进行多观点提炼:如利用愚公移山的故事,可提炼如下观点:愚公不愚、守旧的愚公、“根”的魅力、愚公,后继有人、愚公与战争。除此之外,平时学生在阅读别人的作文时,也应注意思考。“学而不思则贻”。一个人阅读 别人的作文时不思考收获是很少的,学生看别人作文,应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表达,理清文章的结构方式等等。材料不局限于某一点或某一方面,可运用联想规律拓展选材范围,多角度全方位选取材料,如《我又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学生的“新朋友”之广令人目不暇接:小草、鲜花、风、云、雾、闪电、大海、拿破仑、命运之神„„写想象作文,以便获取创新灵感。

C.教会学生利用物象或文字进行有意想象和再生性想象的训练。比如能从“落叶”一词中“认”出“无常、寂寞”等意蕴和情味。

D.散文化的构思,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结局的出人意料,文体的匠心独运,科技成果的形象描述,时代发展的超前预测,社会生活的夸张介绍,广告艺术的嫁接,文学意识的引进,文学话语的运用,特殊句式的点化等,均能大大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在作文中有令人鼓舞的表现,如1999年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构思就特别,采用了“广告”的形式;学生作文还可学用如下文学话语;拖住青春的尾巴、抖落一地人眼珠来、她脸上噼哩啪啦盛开出一片粉嫩的桃花来、高蝉正用一枝鸣、说不出哪一处伤口在轻轻轻轻的痛。

4、应养成学生修改文章的习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教给学生修改文章的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平时可有意识的增加面批次数,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学会批改的依据,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互批互改。

5、应强化作文训练速度。布置学生作文,尤其是课堂作文,学生往往不能按时完成,迟交现象甚重。我认为,这是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强化速度训练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不能按时完成作文的学生,往往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一遇作文他们不是开动自己的脑筋,而是一味地想走捷径——期望找到一篇类似范文来“依葫芦画瓢”。甚至照搬。只有强化作文训练,这样才能避免恶性循环,确实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成为作文的最新和最高要求。作文教学中应强化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切不可千文一面,作文指导时讲究虚,作文评点时注创新,笔者从语文教育的角度主张把“中学作文教学”建设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地。创新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企求一步到位:应从点滴抓起,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不同一般”的均应予以肯定和引导,让其创新火花成燎原之势,但切不可多讲理论,以免束缚学生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指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自然,以积累写作素材。

2、教会学生欣赏卡通和立体图画:如“神奇山谷”、“宝莲灯”、“罗宾汉”等;教会学生欣赏风光片和科教片:如黄山风光、九寨沟风光、沙漠风光;动物世界、科教之窗、科技大观园等。

3、开展艺术欣赏,以感悟艺术之美。

4、艺术精品都是作者灵感的结晶,都具有独创性,又展示了作者的个性风采。艺术欣赏的教育可与音乐、美术教师联手,还应专门开设文学作品欣赏课,让学生多接触优秀中外诗文和科幻作品,以张扬学生对末来的幻想般的追求之心。

5、研究性学习。带领学生走入第三课堂(社会生活),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例如本学期结合“当非典袭来的时候”的征文比赛而开展的以“抗非典”为中心的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

针对课堂教学中,我则常用以下方法以营造创新氛围:

1、即兴片段法。所谓即兴片段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课堂上学生即兴的进行作文的片段写作训练。这不要求学生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只要求写一段话或列出作文提纲,讲出作文思路等等即可,字数从几十字到一二 百字不限。这旨在清除学生的作文畏难心理。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例如,在上《我的老师》一课时,我就采用了此法。

2、知识讲解分散法。我们教师爱安排专门的作文训练课,并在课堂上大讲特讲作文技巧,写作方法等。但学生却往往难于接受或接受得甚少。为解决此类问题,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将作文知识的讲解分散到课文阅读教学中去,不要人为地割断作文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教读《松鼠》一课,列出写作提纲后,我就开始启发学生类似地列出《猪》、《老鼠》、《狗》、等的写作提纲,这不啻又是一次小型的作文训练课。在课文教学中,注重给作文教学寻找范例,学生也比较熟悉。也就易于理解。接受。

3、作文题目激发学生情感法。学作活动往往来源于情感,巧妙地设计作文题目也可刺激学生的情感,触发他们的写作动机。一次作文课,要求写人。我先出了一个题目《我的XX》,问学生:“你们有不少亲人吧!你们还有邻居、朋友、同学、老师„„他们当中,你们对谁最熟悉,对谁最有感情?如果选择一个写,又是谁?”于是,学生开始思考了„„然后,我又将这个题目作了变化,进一步引导学生的写作动机:《你是我最---的人》、《我的XX,我又梦见了你》、《XX呀,你的白头发又添了》,这些题目往黑板上一写,学生大都能较好地表达与邻里、同学、朋友的情谊,表达对师长的敬意和感激。可见,题目的设计,触发了学生的真情实感。

4、学生互批互改法。学生一旦完成一篇作文后,往往迫不及待的相知道作文的好坏,有时还想知道教师的判断依据,以免再犯类似错误、毛病。所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 让学生互批互改,将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提高;了解学习教师的批改依据后,对自己的类似错误、毛病将引起警戒,同时,也将更快地反馈学生的作文成绩,减少作文的积压,也有利于增加作文训练次数。

三、根据教学实际,勤于教法改革

1、以人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活动。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应根据学生年龄、班级、学校环境、学生学习状况等特点,适时制宜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1954年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发表的《实行民主教育的提纲》中指出:“民主的教育方法要使学生自动,要多种多样,要生活与教育联系起来。”他提出“对儿童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时间的六大解放。在培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身心都要给予充分的营养,建立儿童的良好的生活习惯,还要因材施教。”

2、教学活动和研究活动并重,提高教学水平。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的,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说,教师表现方式的不同,主要反映在教育理念或观念上的差异。通过学习,我们就能了解到当代先进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的核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5

(福建省顺昌县郑坊乡中心小学:沈金玉 高级职称 42岁)

我们人类的灿烂文化,科学技术的成果其实是从一粒种子萌发起来的,那是一颗创造力的种子;创造力的种子孕育在每个孩子的大脑中,这颗种子需要生根。发芽必须精心播种它,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播撒创新的种子,去唤醒创新的潜能,去鼓舞创新的志向。

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一、借助因素,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

1、借助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看图说。

低年级学生的主导活动之一是游戏,因而在学生喜欢的游戏中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做做玩玩中自然地进行交际,有助于激发他们的交际动机。口语交际和说话课训练的一个明显区别是要受一定的环境限制,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同一种话题的交际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训练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所谓典型的训练环境,是指根据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所设置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学生进入这种环境中有话说、并对学生在今后生活中的口语交际有帮助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会感到特别亲切,会产生一种要求表达的热情,如进行《续讲故事》这样的口语交际训练时,我通过投影为学生展现了下列几幅画面,并逐一进行解说:⑴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小动物,他们在往哪个方向走?⑵读一读图下面的句子,再观察图画,仔细看看小松鼠的表情是什么样子的。⑶思考:小松鼠为什么会有这种表情?他有什么事?小白兔会怎样帮他?最后结果又是怎样的?(4)动手画一画:把自己讲的故事画下来。然后开始续讲故事,自己先想一想,讲给同桌听,再指名上台讲,选择其中的一两种内容让同学进行演练,最后再成组的到前面来向同学表演。这不仅让学生得到了锻炼,还学到了口语交际的有关方法。

2、借助课文中的空白,让学生想象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材中除了配有大量生动形象的图画,很多课文还留有思维空白的地方,而且这些课文很多都是充满童心童趣的文章,如《假如》、《我是什么》、《小路的玫瑰花》、等等这些故事可以丰富儿童的想象能力,给儿童以美的享受,激发儿童的创造欲望。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文中的空白,把它作为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良好素材,让学生放飞想象尽情说。如《假如》这篇课文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后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借助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表演说。

可以说一切的成功都离不开良好的兴趣,而要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教师必须积极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的“引爆点”,激发其表达的欲望。

如在《坐井观天》一课中,可以让全班学生模仿青蛙在教室里一边跳,一边说;在《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中,可以先小组合作或同位合作表演,再请学生上台表演,给他们戴上狐狸、小白兔、小松鼠和猴子的头饰,在表演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心情,下面的小朋友还可以针对他们表演中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这种演演、说说、议议中,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通过实践,可以发现表演是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语文活动,虽然费时较多,但收效是多方面的,特别表现在口语交际方面更是有效途径。

二、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训练欲望。

低年级学生大多胆小、声音轻、说话不规范、怕说错话、怕老师批评、怕被笑话、好动、听话不专心,许多同学在训练中既想说又不敢说,或说不清楚。针对这些情况,教师首先要消除他们的怯场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说话。激发兴趣,唤起学生的创造欲望。

如《学会祝贺》一课有两幅“情境图”,一幅是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在做贺卡准备送给老师,从她的表情看,一定是想好了写在贺卡上的话,很开心;另一幅图是一份可以填空的贺卡,如何描述这幅图的含义,是同学们关心的问题。我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需要,引导他们认真倾听别人的描述:明天就是教师节了,2

这可把正在上二年级的聪聪急坏了。她想,老师要过节了,我应该为老师做些什么呢?对!应该向老师祝贺节日。怎么祝贺呢?给老师送点礼物,可老师不会收礼物的。送一束鲜花吧!不行,鲜花也是礼物呀!对了,自己做一个贺卡送给老师。想到这,聪聪连忙拿出刚买的24色水彩笔,找来图画纸,动手做起贺卡来。不一会儿工夫,一张漂亮的贺卡就做好了。聪聪想了想,在上面写上祝贺词,还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日期。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给老师送贺卡呢,现在就动手吧。这样,学生就能顺着生动的描述进入做贺卡的生活情境,自然转入“送贺卡时,你打算怎么跟老师说”的讨论环节。

三、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训练敏捷性。

循序渐进,训练口语交际的敏捷性。口语是通过语音来表情达意的,它不具备书面语言反复修改、仔细斟酌的从容,具有很强的即时性。如何培养学生在交际场合中即兴讲话的能力呢?第一步,逼导结合,帮助学生克服公共场合不愿讲、怕现丑的心理障碍,鼓励他们张口说话。如利用每天晨会课开展“五分钟说话训练”,随机从“题库”中抽取题目,随机选定学生,让其当众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二步,低起点,严要求,让学生先想后说。每天提前抽取题目,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让其稍作准备后再当众说话,如“你的爱好是什么?”“双休日怎样安排?”“你最喜欢谁?”等等。第三步,训练到一定阶段,提高要求,让学生现想现说。如开展小型辩论会,围绕一个主题,让学生各抒己见。

四、延伸教材,启发学生训练想象能力。

想象,是指以事实和已知知识为依据,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信息,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让思维自由驰骋,形象化地构造出新的图景,人中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延伸教材,启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如在设计导游解说词、小记者采访、辩论会,首先应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采用各种方法,如设计导游词,可以用具体的数字说明,比喻、夸张等修饰,风趣恢谐的语言,优美的景物描写,历史小故事等等方式,对不同的景观,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这就启发了学生创造地想象。再比如记者采访,关于保护环境方面的,不论是记者还是观众,他们 3

在交流中,都有会有创造性的问话,创造性的答语,这无疑是启发了学生创造想象,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完成了教学任务。

五、细处入手,让学生体验训练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是交际之本。而现代情感教育是一个盲点,造成部分学生不知道关心体贴别人,不知道互敬互爱,感情淡漠。为此,我在班上开展“学会说有人情味的话”的活动。即亲友生日,会说祝福的话;探望病人,会说安慰的话;同学进步,会说祝贺的话;同学掉队,会说鼓励的话;发现别人有困难,会说关心的话;不能给予帮助,会说抱歉的话……要求学生说有人情味的话,教师的口语首先要具情感性。冬天来了,提醒学生加件衣服;学生有错,耐心教导;过马路时,告诫学生注意安全……点点滴滴,关怀备至。在教师的熏陶、感染下,学生的口语交际就会充满感情色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现在的教学,有重说轻听的倾向。即强调“说”的能力训练,忽视“听”的习惯培养。心理学测试表明,人们通过视听所获取的知识占全部知识的80%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倾听”。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篇6

课堂(包括实训室、实训基地的教学指导)是教师施展本领的舞台,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以下以国贸实务课程教学为例)

一、加强法制教育,遵章守纪、自律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借助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提升职业能力训练,以培养职业专业素质

1.借助教室、黑板、投影仪等,传授知识、设置模拟情景、启发引导外贸业务流程及业务模块,分解各模块的任务,明确做什么,该怎么做,带有问题学习。

2.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3.借助于电子商务网络、外贸专业教学软件,就交易磋商、合同拟定、信用证审核与修改等进行情景模拟训练。

4.借助于仿真实训中心,学生到“报检大厅”“报关大厅”等从事外贸业务操作;学生买卖小组角色互换,从事进口、出口业务。以弥补感观经验不足的缺陷。

三、运用恰当多样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专业岗位群的共性要求,又体现不同职业岗位的个性要求,以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以行为导向、项目模块教学任务与内容不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式、探究式、实证法、案例教学等,并注意以下几个结合:

1.国际经贸知识融入外贸业务技能教学

将课堂搬进实训或实习现场。边讲边练,边做边感受。学生扮演买卖不同方角色,借助电子商务、商检、海关、银行等平台,将外贸业务具体化,通过实践,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2.讨论式与探究式相结合按照买卖不同角色、业务中的跟单、报检、报关等学习(或工作)任务,组建学习团队或虚拟班组,从而进一步理解国贸关系中买卖双方各自的义务,为讨论式、探究式学习创造基本条件,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叙述法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在单据准备、保险、业务善后等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无疑是一种积极、有效、时尚的选择,它可以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理清知识与应用的关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后序专业课程的学习,如单证制作、报关业务等埋下伏笔。但案例教学后,应重视“补台”工作,通过必要的讲解,使学生巩固掌握。

4.强调双语教学,提高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7

1强化素质为核心高校体育教学的意义

1.1优化人才培养新理念

人才培养计划是一个专业教学计划的大纲,也是现代高校在进行具体教学的方向性文件,对今后专业的发展有着指导意义。随着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不断突出其素质教育,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需要加大这一部分的内容,实现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和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该高层次人才的素质培养需要。

1.2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素质培养需要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体育实践教学,这样的练习方式需要互动教学,打破了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大学生对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他们渴望参与这样的互动式教学,这样一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就被有效激发。同时,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将给学生带来了好奇心,大学生对于这种未知的问题有着更多的兴趣,因此,好奇心也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1.3优化教学氛围

素质培养需要有良好的大学体育教学氛围,这种素质培养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实施更多的措施,不断优化大学体育教学的氛围,因此,这种素质的培养也促使大学体育教学的氛围优化。学生只有在具有良好的大学交流氛围中才能实现素养的提升。

1.4构建学生人文、道德等素养

很多体育锻炼都有着自己的一些人文、道德精神,这些都是人们在长期的项目训练时积累下来的。例如奥运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在竞技体育中,没有最快、最高、最强,这种思想和理念鼓励着后来的竞技者不断鼓起勇气超越前人,实现奥运精神。这种奥运精神就是属于人文、道德精神的一种,在体育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实现学生参与体育项目,并且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决心。这些体育精神有着更多的人生哲理,更加可以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树立。另外一些体育项目中需要团队合作,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学生需要融入更多的团队精神,拉近人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在相关项目中的表现。

2高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内容

2.1身体素质

体育最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一系列体育项目,这些体育项目可以实现学生身体的锻炼,因为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学生需要面对很多的压力,这些压力的有效释放需要体育锻炼,实现身体素质的提升,从而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和学习之中。

2.2知识素养

体育教学也有自己的人文知识和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体育项目联系的有效性。同时一些体育项目规则的掌握可以在今后欣赏相关的体育赛事的时候有着理论依据[2]。

2.3实践素养

体育教学更多主要的教学就是实践教学,将相关的体育项目具体练习实现更加全面系统的教学,这样的教学需要不断融入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实现实践素养的有效提升。

2.4德育素养

体育项目都有着自己的人文精神,这些思想品德的素养都是融入不同的体育项目之中,主要集中在信心、坚持不懈等毅力素养教育。

3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措施

3.1学生参与体育项目的自信心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在掌握相关的体育项目技能上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相关技术要领掌握不牢,学习的有效性不足,经常出现半天不能成功完成相关的体育项目练习,这种练习障碍主要源自学生自信心不足,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自信,对相关技术要领的不熟悉,这样就需要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经常性练习实践技巧的时候,注重学生的这种差异化的教学,对那些解题存在困难的学生需要在平时加强交流,实现与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同时需要鼓励学生自己在家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掌握,不断克服自己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循序渐进,不断构建学生参与体育练习的自信心。

3.2融入更多的素质教学内容

素质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实现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升,需要充分挖掘各体育项目所蕴含的素质素材,构成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开发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团结、诚实、公平的人文精神教育就是可以实现在一些团队合作的体育项目的教学之中。在进行相关的教学设计时,所开发的素质教育需要不断突出生活化的气息,只有具备生活化的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迸发出更多的活力,实现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提升。

3.3多元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

素质教育融入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就需要使用更多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实现学生参与这些教学环节的积极性。例如任务教学法,将一些体育项目中蕴含的素质元素设置一些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自学,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在这些人文精神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具有主动性,学习的质量可以实现更加全面的提升。在学生将自己查阅的相关资料进行论述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总结性地提升更加全面的相关解释[3]。

3.4体育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师要想实现素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首先需要提升教师自身综合素养。因为只有教师具备相关的综合素养,才能实现这些精神素养的有效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注重自己的仪表、言语等,与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不能体现出自己的一些消极思想和理念,需要不断注入积极向上的思想素养。这就需要教师需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态度,这些思想影响学生。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实现教师综合素养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实现更多全面、多元化的教师综合素养。需要涉及的学习内容有道德思想、古典名著等方面的人文素养。

4结语

大学生今后需要面对社会中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需要有强健的身体、健全的心理、良好体育锻炼习惯,这些都是需要从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不断融入素质教育实现。高校体育作为一门公共课程,将其融入素质教育,可以实现更多广泛的学生参与。只有学生参与体育实践的自信心不断构建,素质体育教学内容有效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逐步介入,教师综合素养有效提升,才能实现素质体育教育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李卫东.国外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与启示[C]//2013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Sports Education(ESE 2013),2013,4:123-124.

[2]胡彩凤,李聃,刘黎明,等.三峡库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C]//2012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ICEA 2012),2012,12:162-163.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8

关键词:体育教学情感教育策略研究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情感;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往往被忽视,成为专业教育的附庸,在新课标下,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目标,也是一个教育过程,在专业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影响体育教学活动重要的因素之一,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动力作用,是提高体育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

一、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内容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几个方面。道德感,就是根据社会道德行为准则,培养与规范学生学生道德行为。如爱国家、爱集体、尊重他人、团结友爱、遵守规则、文明行为等,学生的思想行为凡符合道德准则的要及时予以肯定、赞许,激励奋发向上的情感。理智感,就是在体育教学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地探索与追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启发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刻苦钻研,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当他们学有所成时,内心所产生的一种愉快、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美感,就是教师通过体育教學内容和手段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标准。体育与美育密切相关,如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服装整洁美、教学环境美等,在教学中要以美感人,培养美的心灵和美的行为、陶冶美的情操。

二、情感教育在新课标下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育在体育新课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集中注意、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或是冷淡、散漫、不满和压抑。

(一)体育教学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

许多时候都需要同学间的相互配合来完成,这种交往与协作,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成绩和荣誉与同伴的帮助分不开,获得了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心理与情感的共鸣。而情感共鸣是体育教学的润滑剂,是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在体育教学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体育课中,通过讲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以及我国体育健儿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可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通过讲述奥运冠军为祖国刻苦训练,面对失败不气馁,遭受挫折不泄气的奋斗故事,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名将的拼搏精神。通过强调体育运动中的保护与帮助的意义来体现师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爱之情。通过竞赛、游戏强调集体意识,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三、充分把握体育教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

(一)发挥榜样力量,培养学生的毅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事实证明,良好的榜样对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意志,毅力,从而形成优良品质具有特殊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用各种榜样去影响学生。

(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相信、信任、尊重学生的智力潜能。

新课标中的淡化竞技运动技能教学不等于不要竞技运动技能教学,竞赛依然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之一,教学中可以降低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规则,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树立远大理想。

(三)教学中还可用优秀运动员不畏强者、勇夺桂冠的典型事例来熏陶和感染学生。

通过介绍不道德竞争手段带来的祸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对胆小、缺乏毅力的学生进行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竞争品质教育:并以竞争为手段,开展形式多样,趣味浓厚的游戏和比赛,通过设置困难环节对原有练习提出更高要求,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必备的机智、勇敢和顽强等品质。在技术教学中可采用分组循环练习法和分兴趣小组活动展示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克服自卑感,提高自信心。教师要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培养他们勇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的品质。

(四)从学生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体育教学中要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从多个角度、方面、现象去看待学生,重视对学生进步的肯定,实行进步就是成功,成功就应该激励的评价机制。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进步的喜悦。四、体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教育因素,以情施教

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点,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体育教师要以敬业爱生的满腔热情去感染学生,以真挚的爱求得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类教育浅探 篇9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分类教育浅探

目前高中英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两极分化问题严重.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该从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角度出发,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在英语教学中对不同智力层次,不同基础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教育,从而提高英语整体水平

作 者:苟冬梅 作者单位: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四川,雅安,625000刊 名:读与写(教育教学刊)英文刊名: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年,卷(期):“”(3)分类号:G633.4关键词:差异 分类教学 激励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10

小学音乐课的开设对儿童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让儿童从艺术的角度来认识世界,既可扩大视野,又可从大千世界中陶冶情操;音乐凭艺术的魅力诱发儿童的美感,使他们在美的熏陶中成为爱美的人;以优美动听的音响,轻盈明快的节奏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精神焕发,情操高尚,聪颖敏捷,获得身心全面发展。正如音乐教学大纲所说: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随着向素质教育转轨呼声的高涨,如何根据音乐课的特点来实施素质教育,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突出音乐课的"动态”和形式上多样化。

教学中,要以“动”来调动儿童的兴趣和感情。音乐课不像一般文化课多是静态的思维。不论是表演,唱歌或演奏,它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以及力度的强弱,速度的缓急,感情的变换都体现了本身”动”的特点。每一节课都要有多种音乐形式的变换。(如:演唱、表演、律动、器乐练习、音乐游戏、即兴创作等形式的穿插变换)。

二、按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胜、好动,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中要尽量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并以动态教学为主。教学中要留些余地,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思考。无论是传授知识,乐曲欣赏,还是器乐演奏、创作练习,要让学生亲自体验、想象、发挥和创造。

三、教学中,要注重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品格的启发和培养。

音乐课教学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工具,也是完成品德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寓教于德,给学生创出无穷无尽的学习和了解音乐艺术美的途径。

(-)寓教于乐,让学生学得有趣。

音乐教学要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奇、持久性差的年龄心理特点,尽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让学生乐在其中。因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成才的起点。如:在训练节奏的感知能力时,可设计《拍电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节奏、节拍等知识技能。还可以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动物的叫声模仿节奏,或者说一句话来模仿节奏。用这些方法,避免了枯燥的知识讲述,让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并掌握音乐节奏组合,自然乐而不疲。此外,器乐引进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改变了音乐课堂的枯燥单一模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强化了学生的乐感,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器乐演奏要求人的手、眼、脑并用,对训练思维的向性、深广度能起到良好作用。在课堂上进行齐奏、轮奏、独奏等,对提高学生识谱能力和视唱能力等方面都具有极好的作用。

利用游戏、乐器等手段,进行音乐课堂教学改变了过去一唱到底枯燥乏味的被动现象,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发展了学生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能力,促进了音乐课教学的改进。

(二)寓教于美,为学生创造美的情景。音乐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的运动与结构中让人们感知美、享受美。学校音乐教育应注意抓住音乐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乐,让他们欣赏、感受、体现、创造音乐的美,用音乐之美陶冶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美感,应该是音乐教育的灵魂。歌唱、欣赏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乐感的重要手段。过去,教师上音乐课,只要求学生学会唱就行了,忽视了音乐的审美性。其实,就教学要求来谈,音乐教学不单单是让学生会唱几首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唱歌来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受到美的教育,陶冶情操。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教之得法,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能诱发出学生的音乐美感。反之,就会扼杀儿童的音乐天赋。音乐教学中,布置美的典型环境可成为整个音乐艺术美”活动的序幕”和烘托。再加之教师饱满的情绪,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和表现在课堂上的那种富有表现力的范唱,富有激情的演奏以及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随时都能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对以往生活的体验,激发学生表现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变枯燥、被动的苦学为美的享受。启迪学生通过艺术形象去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从而塑造出美好的心灵。如:三年级第五册《捉迷藏》一歌,是一首活泼、生动、有趣的曲子,全曲活泼、生动,体现了大自然的四季美景。为强化孩子们的美感,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四季的美景及变化制作成音乐动画故事课件《时间妈妈的女儿》,并把范唱制作成MTV的形式,把四季的美景体现得淋漓尽致。让孩子们在欣赏中感受美,并通过演唱、表演来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

(三)寓教于德,全面育人。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的渗透和影响是很大的。所以,作为一个音乐教师,不要把音乐课仅仅看作是教教学生们唱唱,跳跳和一些音乐知识技巧而已。要把音乐教学当作一种手段去达到„育人‟的目的。在音乐课中,从选歌、释词、感情的处理,以及教学的安排等,都着意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理想纪律的教育,以及思想品德、优良心理品格的培养和激励。如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等,能使学生爱憎分明,能唤起他们对敌人的仇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唱叙事歌曲《军民大生产》、《歌唱二小放牛郎》这些歌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时代背景,激发他们为国为民,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思想。能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的热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数学欣赏

现如今,我国高中数学的教育状况引发学者深思,因为真正发自内心喜欢数学,对数学学习感到轻松有趣、充满好奇,并成绩优异的学生实在寥寥无几,更多的学生则是对高中数学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放弃的学习态度。因此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和学生对数学的不完整性认知分析,提出实施数学欣赏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从而轻松自觉的学习数学。

一、目前高中数学教育现状

由于高中数学的抽象性过强,多数学生都不能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存在,因此忽略了数学的价值与作用,导致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数学是多此一举的事情.同时,考试成绩仍然是高中升入大学的一项决定性的指标,因此大多学生都以应付考试的态度来学习数学,没有真正做到了解数学这门学科的应用价值,理解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思想,以致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理想,甚至会对数学产生恐惧感,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实施数学欣赏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1、简要分析数学欣赏教育实施的目的。数学欣赏教育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高中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经过对数学概貌的浏览,感受数学的美,体验数学的乐趣,揭示数学的奥秘,欣赏数学的奇特,促进学生在美的氛围里讨论数学问题,这样可增进学生更好的去揭示数学科学的本质,掌握好数学各个层次之间的联系,更好的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其应用,对数学发展的因素与其发展的历程进行更好的掌握,把握好数学学科产生的过程,深入研究数学问题的起源、发展、争端等等,促进数学问题更好的解决,充分感受到数学家们对科学由衷的热爱,掌握数学发展的最新变化等等。对于数学欣赏教育的实施也就是引导学生站在历史和科学的角度去看待数学问题,促进学生更好的去应用和传播数学知识,鼓励学生使用文化与美学的眼光去欣赏数学知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的文化性、科学性、思想性、趣味性与使用性。

2、数学欣赏教育实施的依据。数学欣赏教育的可接受性:数学欣赏教育的内容一定要与高中生的认知程度与知识文化水平相符,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数学知识。数学欣赏教育的实用性:数学欣赏教育的开展一定要与数学必修课紧密结合,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欣赏教育的开展是为必修课而服务,可以有效的促进必修课内容更好的拓展与深入。数学欣赏教育的可操作性:数学欣赏教育内容的设置一定要与数学老师的教学能力相适应,这样可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3、以穿插渗透的方式进行数学欣赏教育。在教学改革后,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进行不断的创新,在数学教学中以穿插渗透的教学方式,在合适的时间,把握好适当的度,将数学中某个概念或者定理符号等数學相关知识的发展由来慢慢地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数学的由来有个基本的了解,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学中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学习,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与效率.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将数学与音乐联系起来.很多学生都喜欢音乐,在音乐中的十二平均律中,若将八度分成12个半音,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这些半音的频率之间,正好能构成一个等比数列。

三、倡导体现数学的人文、社会价值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的思考和分析,加上对数学文化还有高中数学教材的理解,认为实现数学欣赏教育的实践途径有:一,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进行;二,开设专门关于数学欣赏的课程;三,在数学课以外进行数学潜移默化的引导。具体操作可以操作为:教师经过阅读筛选合适合作为数学欣赏教育的教材;对所教授的数学内容做好功课,对教材深入浅出把握,更好驾驭课堂。切忌照本宣科,一定要针对学生找出最可行的教学方案。具体操作可如下:(1)将4--6学生分配为一个小组,由组员推选小组长,教师要协调学生积极性,确保每个学生都会参加。(2)教师根据分组成员的个人兴趣确定每个组的活动题目,比如大家感兴趣的数学家,数学命题探究等,要特别注意融入小组作业,留给同学思考空间,让思维的范围更加宽阔。(3)针对所选活动题目通过各自方式收集素材,书籍、网络,素材表现形式可以为文字、数据、图片、音影等。(4)让学生将活动内容整理,借助多媒体加以描述,保证每个组员都发言,然后由组长整理活动内容做出概要表格,由教师评分。(5)将每组的表格报告粘贴班级学习栏,让学生相互学习交流。(6)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赏识学生,另一方面,欣赏数学之美,体会理解数学家人文精神。

上一篇:小儿清肺化痰泡腾片说明书下一篇:带有夫妻的成语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