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共13篇)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1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作者:张信宾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年第04期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高校文科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和特点,提出一些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女法。这样,可以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思路;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C434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2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创新,网络教学

当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计算机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工具。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虽然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还需要改进和提高,因为计算机操作技术的提高已成为广大国民素质提高的标志之一。因此,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部分公共基础课全国统一考试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文件,规定《计算机应用基础》成为全国网络高校统考科目,说明国家领导人对其重视的程度。

作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教师,笔者兴奋之余,倍感任务沉重。现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想法,以及总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公诸于众,希望与同仁共勉,努力提高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为国家做一份贡献。

1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现状[1]

1)课堂教学理论化。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采用统一的教材,施行缺乏趣味的课堂理论教学。实践课程虽有所设置,但因老师重视程度以及时间不充足,造成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结果,轻视实践,只把这门课程看成考试须过关的科目而已,却不是当成一种必须掌握的技术。

2)教学模式和方法缺乏创新。“统计数据表明,只有11.5%的同学对计算机课程学习感兴趣,有37.7%的同学对目前的计算机教学感到枯燥无味或无感觉。显著性检验表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看法与其课余用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有着显著联系。目前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为理论基础,在多媒体演示环境中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机房进行上机实践,按教师和教材要求完成相关实验内容。”这段调查资料显示,我们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没有新意,以致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每个高校,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2 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思路和方法[2,3]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实践过程充实发展理论,对理论起到进一步完善的作用。二者缺一不可,不能随意忽视。作为一门技术性课程,更应该在这二者之间协调好,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实践教学也应紧跟其后。

首先,避免照本宣科,采用实例提高教学效果。例如,讲Flash动画制作课中,可以改变教材中先介绍主窗口,再讲术语、菜单、工具箱、时间轴窗口的方法,用较短的时间,先展示一个简单的Flash动画,介绍一下系统界面,再讲主题。通过典型范例的制作来讲解动画制作的基本思路,通过制作动画来认识和理解时间轴窗口的作用,介绍菜单、工具箱的用法等等,然后要求学生上机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学生不仅看到自己制作的动画效果,而且逐步掌握了Flash基本功能的用法。

其次,上机实践与课堂理论紧密随。一般情况下,大学在每学期开始较多安排理论课,实践总是在书本学习完之后进行,其中虽有上机实践,也是偶一为之而已。造成的结果是,实践中忘却理论,临时翻书、临时讲解、临时消化,引来许多麻烦。应该有的教学程序是,某一理论讲完,须及时安排关于该理论的实践教学,及时消化吸收,这样学生才能够深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同时熟练掌握与该知识相关的技能。例如:输出一个钻石图形:

运行结果如图1所示。

如果在理论上讲解完这一图形,不立刻进入实践环节,学生就无法对字符数组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因此,需要让学生在对理论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尽快投入实践,对其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印象,强化理解,有利于课程更深入展开。

2)转变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设置。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使学生对一门学科产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学生感到它值得学习。”要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感兴趣,必须转变教育模式。首先,改变以教师授课为主,死板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其次,除了重视对知识的讲解,还应该在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上下功夫。有文章指出“计算机科学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及时提出,要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取代‘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要求是系统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文化内涵,重点掌握计算机硬件结构、网络和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应用技能;了解程序设计思想、数据库和多媒体等基本原理,了解计算机主要应用领域,理解计算机应用人员的社会责任与职业道德,熟悉重要领域的典型案例和典型应用,进而理解信息系统涉及的技术、概念和软件开发过程,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我们应按新的要求积极优化课程内容。”第三,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实施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大学里的学生来自各地,中学时接受的计算机教育参差不齐,用统一的方式,势必起不到好的效果,因此,希望各高校能够努力,根据不同地区的学生实行分组教学,研究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3)利用网络资源,实现网络教学。

科技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校园一体化的鉴证,因此,教师完全可以利用校园网,将多媒体投影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备课室(课件制作室)、电子阅览室等各种多媒体教学环境连接起来,构建网络系统,配备题库系统和考试系统。开发并建立多媒体教学素材库、课件库等教学资源库,利用web与数据库集成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共享文件系统,建设课程教学网站。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就可通过浏览器、课件组合平台浏览和组合教学资源进行教与学,教师就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控,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还可以开发网络平台上的CAI辅助教学软件,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扩大知识面,增强操作技能,对重要的操作细节反复了解,巩固和掌握所学技术,更大程度地进行主动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E-mail、QQ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交流,利用教师的空闲时间进行网上指导,增加网络教学的交互性,提高网络教学的影响力。通过情景式、问题式和协作式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使教学手段更加灵活、有效。

4)提高教师素质。

好的教学方法能不能得到好的实施,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是否落到实处,因此,在研究具体的教学措施的同时,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也迫在眉睫。因为,面对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变革,如何把新颖的、实用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传教给学生是每个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教师如何走在技术发展的前沿,如何指导学生,都建基在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上。故而,教师只有不懈地追求真知、拓展视野,使知识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才能从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去学习、探索和创新。计算机教师只要有了广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才能成为新知识的研究者和创造者,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以适应教育教学现代化的需要。

3 结束语

作为标志国民素质提高之一的计算机技术,要很好掌握的每个国民的手中,依赖的恰恰是我们这些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工作人员,我们必须展望未来,把握现实,拓展思维,紧跟时代,加强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研究好的教学方案,为提高国民素质而努力。相信将来的计算机教学在一代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一定会完善起来。

参考文献

[1]李存书,王效华.大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态度及意向的研究[J].科教文汇,2007(7).

[2]钱正德.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时代,2007(8).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内容实体化;建构主义;任务性教学

0引言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具有操作和应用计算机及计算机常用软件的能力,编写程序、数据库与网络应用的能力。作为今后在其专业领域发展所需的一项基本的技能,它在整个本科学习阶段是不可缺少的。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与普及,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是有很大意义的。

1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信息技术基础》面向的对象一般是来自不同地区、有着不同学习背景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目前我国高中阶段尚未完全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正处在—个逐步过渡阶段,学生具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近几年网络的盛行使得这个现象更加突出:部分学生还不知如何使用鼠标,如何开、关机;部分学生已经可以算得上是小小电脑高手了。《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以授大课的形式开展的,通常一个大班有1~2百人,授课时教师不可能顾及到每一个学生,只能以预定的基础水平进行教学。所以有人不可避免地觉得基础课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兴趣,有人觉得茫然不知所云。其次,绝大多数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宿舍都没有配备电脑,理论课和上机课之间又间隔好几天,这几天的时间就足以让所学的新知识忘记得差不多。再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等级考试,为了能够有较高的过级率,在教学中往往会容易向应试教育倾斜,忽视了考纲不要求的内容。在教师的观念影响下学生也开始为考而学。还有,近年来计算机迅速发展,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相对滞后,且涉及的范围较窄。许多学生已不满足课本知识的学习,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更大的好奇心。比如,用Flash软件制作网络中流行的动画;制作网站、发布网站;制作图片特效等。这些都是他们想学习但课程所不包含的内容。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呢?

2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措施

2.1教学内容的实体化

教学内容实体化,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映射到实际生活中,映射到具体的对象上,而不能一味地将书本的知识倾注给学生。比如作者在讲授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时,从介绍如何在宿舍中建立局域网,到介绍校园网的组建,再到整个因特网的介绍,学生在这堂中就未分神,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再比如计算机系统的讲授,有的教师在讲这章内容时主要是口头描述,再加上几张图片展示。这样—来学生觉得很抽象,到最后还是什么都不懂。那为什么不直接拆一台机子让大家看看呢?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组装一台电脑呢?所以这部分内容如果改到机房上课,找几台旧电脑让学生分组进行拆装,相信会比教师在讲台上讲百句话都有效。

2.2以学生为主体,授之予渔

大学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学不能再像中学那样采用灌输的方式,要给学生授予“渔”而不是“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绝不能成为主体,这也正是基于建构主义思想及其教学理论提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例如计算机安全这章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首先,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调查和收集关于当前网络中传播的计算机病毒种类、名称、特点,以及各种杀毒软件和防火墙等信息。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问题和学习的过程,如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什么是防火墙?对这些问题教师就可以不再多做解释。然后,上课时让学生将各自所收集的信息、资料结合身边的例子进行介绍,互相交流。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加深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的认识。最后,由教师演示杀毒软件和个人防火墙的使用和配置。

2.3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兴趣不但能使人以最大的热情完成某件事情,而且能使人的智力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兴趣的方式有很多。如讲授多媒体图像信息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上网找了一些有趣的图像,这些图像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然后以这些图像为引线转入课程内容的学习。

2.4任务性教学

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关键还是动手操作,像Word、PowerPoint等软件实际上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讲解,而是需要学生多练习来达到熟练使用的程度。但上机的课时是比较紧张的,Word 2000的基本操作实验为6学时,中文PowerPoint2000的基本操作实验为3学时,在这短短1~2次课的时间内是不可能达到熟练的目的的。如果适时下达—些任务,如让学生制作介绍旅游景点的PPT,出一期与本专业相关的电子刊物等,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计算机基础的一个摸底。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好好利用这个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2.5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平台

校园网为师生互动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教师可以在一次课结束后将这节课的视频录像以及要补充的相关内容和资料传到服务器上供学生下载,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在空余时间反复学习,逐渐缩小与其它同学的差距。学生也可以将作业通过网络上交,或者将自己的意见以电子邮件或留言方式反馈给教师,让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介绍学生感兴趣的知识,提供好的学习资料和参考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局限性。

2.6等级考试与教学相长

等级考试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分数并不代表实际能力。教学中如果能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学生整体计算机素质提高了,等级考试不会成为问题。同时,等级考试作为一种考核手段,也是可以促进教学的。

3结束语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4

我在职业学校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已经近四年了,作为一名职业中学的计算机老师,我的教学对象绝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认为职业中学的学生的基本出路就是找到一份工作,而专业技能是找到工作的最基本保障。如何让用人单位知道学生掌握了何种技能呢?在此,技能证书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认为职业中学的教学应围绕“考证促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也适合职业学校的特点。因为我从事的是计算机教学,所以下面我就计算机教学的“考证促学”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当前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

1.各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教学任务重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量的急剧增加,计算机应用的日新月异,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现在和未来计算机将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搞好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目前,在全国的各大中专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然而,我国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比较紧缺,他们教学任务繁重,很少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2.课程体系

注重基础性和实用性。通过学习计算机基础,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认识到计算机的功能和它在工作、学习、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配置,学习它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技术;学会并熟练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汉字录入、排版系统、数据库基础等;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及Windows环境下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常用的应用软件;了解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学会利用网络获取知识,具备分析和处理知识及与人交流的能力。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够马上适应社会的技术人才,因此,我们的教材也应跟上步伐,一般来说,一本教材用2-3年就要更新。

3.考试存在问题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 1

前,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1.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一级。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100个左右的汉字,叫他建立一个“记事本文档”都不会,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目前,很多人提出的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出要改革教材,加大教学设施的投入,改良教学方法等。笔者认为很多学校只要把现有资源充分利用好,教学质量就能上一个台阶。在这里我谈谈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考证促学”的教学思想。

二.“考证促学”思想的提出

为使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掌握21世纪必备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和应用技能,全国各高等学校从1993年开始先后建立了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制度。教委于1994年6月正式成立了江西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设计组,成功地组织了各次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1997年后,我省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每年举行两次,考试人数逐年增加,考试质量不断提高。目前,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考等级为一级、二级(Foxpro、Basic、Pascal、C)、三级(编软)。考试分笔试和上机测试两部分,笔试和上机测试都通过的学生可以获得《CCT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考试证书》。

笔者组织等级考试多次,对考试大纲,考试题目比较熟悉。省教委成立的等级考试设计组,组织编写考试大纲,考试辅导资料,试题库的更新。等级考试的一级水平,就是我们计算机基础教学所要完成的目标。等级考试的试题质量高,考核面广,真正能够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现在大部分职业学校都成立了等级考试的考点。我想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文化》教材就可以选择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教材,职业学校没有必要自己编写教材;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文化》的期末考试可取消,改成考一级,因为考等级的考试费用不会很贵,另外,对于学生来说,考试通过可获得证书。对于老师来说,教学目标统一,任务明确,又可以减轻出卷改卷的负担。

三.“考证促学”的意义

1.加强师资建设

考证并不仅仅考学生,其实也在考老师,我深有体会。首先,一个学校申请了某个认证考试考点,必定要组织老师培训学习,这样可以加强老师的业务水平。我作为我们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系统管理员,在安装调试考试系统的过程中也学了不少东西,我所学的又可以作为实践经验

传授给学生。其次,有了考试,老师也会自觉地了解考试信息,了解考试大纲,考试题型,进而教学生如何复习,给学生辅导,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很多我读书时未学到的知识,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我认为考试题出的很好,很多很实用的操作,对于职业学校来说重点就是要教授他们实践能力。可以说,通过组织几次等级考试,我自己学了很多,积累了很多教学实例,这将大大提高我的教学水平。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要学习的知识更新快,计算机的老师一定要不断学习。

2.教学目标统一,较全面地考核学生水平

职业学校不像初中高中,很少考试,即使考试,往往都是考得很肤浅,很容易过关,这样没有学习压力,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教计算机基础的老师也没有明确定位教学应达到什么要求,在同一个学校,常出现不同老师教学进度,教学重点不同的情况。甚至很多学校最后考试也是自己教自己出试卷,试卷质量不高,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不高。如果我们采用等级考试的教材,明确规定我们的学生学完〈计算机基础文化〉必须通过一级考试,这样,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目标定位明确。等级考试分笔试和上机考试,既能测试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又能测试出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获取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在我们中国有这么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怎么才能证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呢?目前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人们普遍不认同。当然,我们可以说是:偏见,但从纯客观的角度我们又怎么检测它的“含金”量呢?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现在作为学生升学、用人单位选人的重要参考。笔者认为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考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很全面。能够通过一级考试的同学,其计算机基础已经达到教学要求。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5

关键词:高校;篮球;体育改革;对策分析

1新时代影响高校篮球教学改革发展的因素

1.1高校现行的体育教育制度

体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影响体育教学改革的基础因素,只有全面合理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我国体育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国家也极为重视,下达了关于体育教学的指导纲要,高校领导及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纲要内容,将指导真正落地到实际的篮球教学改革实践中去。教师应该从纲要中去找重点,找教学亮点,例如纲要中重点强调将运动和娱乐性结合起来,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思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合更多的娱乐因素,完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乐中学,学会乐的教学目标。同时高校还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创新政府下达的指导纲要,毕竟纲要只是提纲挈领,只有一个骨架,具体实施细则还是应该高校在不断实践中去增加血肉,形成一整套既符合国家整体要求,又适应高校自身发展的教学制度,推动篮球教学不断改革创新。

1.2高校篮球体育教育资源

高校的篮球教学改革有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之外,还离不开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资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相应配套的教学资源,高校的篮球教学改革也只是纸上谈兵罢了。高校篮球体育教育资源分为人资和和物资两部分。物资就是包括篮球场地、篮球设备在内的各种教学器材,而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物资已经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是高校急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而人资分为高校管理层、师资以及参与的学生,只有高效管理层高度重视,积极配合,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设置合理课程目标与进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上行下效才能使篮球教学改革得到真正的发展。

1.3高校篮球教学课程设计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6

一、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 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存在着课时长,课程内容偏多,教材所涵盖的范围太广,对于计算机技术实际应用的重点不够突出,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后形成一种“广而不精”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计算机的实际操作与运用的能力产生不好的影响。

(2)学生的情况比较复杂,计算机的基础能力水平参差不齐也是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问题。高校学生数量众多,他们的家庭成分以及成长环境也是各不相同,因而造成学生在进入高校时,其所受的计算机教育水平以及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各不相同,这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进度带来了难题。

(3)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往的教学过程当中,整个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们只是一个从附受控的群体,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 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创造力自然也就得不到任何发挥。

(4)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安排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在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中,可以发现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是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分开进行的、在理论课上,学生只能单纯地通过教师的讲解和投影仪上的操作示范来了解计算机,对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很难及时地联系并巩固,这就造成了一种理论与实践相互脱离的现象,得不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5)部分教师对于“信息化”的理解和认知还不够,因此学生在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时候,很难感受到当前的信息文化,造成一种信息意识的缺失, 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信息化时代下的相关技能以及对其的应用能力,无从下手。

二、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与实践的思路和目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观念正在向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进行转变。在我国目前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依旧有许多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所教育出来的人才必然会与目前的高等教育的观念相悖,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便是没有对教学的对象、内容以及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与人才需求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计算机技术作为今后步入社会的必 要工具,是为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根据这一特性,我国的高等院校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目标时,应当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以及为学生今后的课程和工作的服务上。

三、我国计算机基础课程 改革与实践的方法和具体措施

1. 对专业类别的划分

在高等院校中,各专业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应用能力。但是由于专业不同,对于计算机技术的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时,应当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2. 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一直都是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就一定要改变以往老旧的教学方法。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推动,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已经出现了一种“三部曲”教学方法,“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结合案例讲解岩石方法和总结规律”。通过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方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 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3. 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 一定要打破以往一张考卷决定成败的考试模式。因此要将该考核模式拆分为卷面考核以及上机考核两种形式,并且为了侧重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应当以上机考核作为总体考核的重点部分。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7

关键词 网络环境;计算机教学;高等院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129-02

Changes of Computer Teaching Ideas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Wang Dongbo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ies, college computer education began to change, and gradually adapt to network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In a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students began to slowly focus on their ability of discover questions and solve problems, which forc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break through and innovation in the ideas of computer teaching. Therefore, for the topic of the changes in university computer teaching idea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arted a discussion, and made ​​the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network environment; computer education;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uthor’s address Weif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houguang, Shandong, China 262700

21世纪是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革命给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技、教育带来日新月异、前所未有的变化,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它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引发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的根本性转变。高等院校作为信息化程度高的重要场所,随着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创新知识、集聚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越紧密,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受到的影响就越广泛而深刻。在这种环境下,计算机教学思路必须要发生改变,要在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上做出适当调整。

1 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现状

1)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更新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其教程的更新往往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教学内容与社会应用环境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得不到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2)大多数学生认为学历才是证明自己能力的重要标志,从而忽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导致自己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缺乏动手、实践的能力。3)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教育领域作出巨大的投资,但仍然难以满足计算机教育的需求,硬件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达标,这样也就直接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4)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缺乏必要的引导。在我国,由于各个地区的经济水平不同,其教学资源的分配也就存在不均的现象,这也就直接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差异过大,有的学生可能还没有用过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的操作已相当娴熟,而制定充满弹性的教学任务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种极为艰巨的挑战。同时,各大高校中还存在缺乏引导的问题,很多学生将自己对计算机的热情变成沉溺于网络之中无法自拔,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走上正确的方向。

2 网络教学环境的优越性

网络教学存在的重要特点便是客户端分布广泛和资源信息较为庞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支撑。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地弥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对于抽象知识难以理解的漏洞,同时也为学生在课外的学习生活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来源;二来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良好的、有效的学习工作计划。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网络教学环境的优越性则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传递给学生,并通过设置学习反馈的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网络的信息资源更新较快,相比之课本,更具有实效性。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地对内容进行补充,这样不仅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构造了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

3 网络环境下高校计算机教学思路的变革与调整

3.1 针对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做出调整

网络环境的教学较为宽松是大多数人都清楚的重要特点,在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教学之后,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辅以更具有弹性的内容,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做的同时还很好地体现教育改革中所提出的循序渐进原则,使学生的学习状态都处于一种对新知识的饥渴当中。

3.2 重新将实践能力加入到计算机的教育考试当中

计算机考试已经由单纯的笔试变为笔试与上机能力结合的测试,这样便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也应注意的是,上机考试应以教材为出发点,合理安排考试内容,进而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网络环境下的高校计算机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也由原来的授课转变为边学习边授课,毕竟互联网的资源过于庞大,教师若想更好地从正面引导教育学生,就必须及时掌握信息资源的最新动态。这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的能力水平,并将此作为长期的任务发展下去。

4 结语

计算机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单单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了,它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得力工具,为学生能够在社会上更好地发展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相信网络环境的到来能够为计算机教学的发展带来翻天覆地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慧.如何改革创新计算机教学[J].硅谷,2010(23):117.

[2]程仁贵,孙平安.高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30).

[3]张景波.计算机教学的改革[J].科技资讯,2010(30):164.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8

声乐技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很实用的教学手段,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高校的声乐教学水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当今,民族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的一个基地,应该积极探究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对音乐教师的声乐专业技能要求,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音乐师资人才。

关键词:基础教育 音乐师资 知识结构 声乐教学改革 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是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应该基于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围绕教师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基础音乐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和教学作风。

一、概述及研究意义

1.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现状概述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自从民族地方高校开设音乐专业以来,在教学上一直沿袭专业院校的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由于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无形中暴露出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特别是在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方面,采用“一对一”的授课模式,按照培养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精、尖”的规格和要求来培养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人才,以声乐表演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确定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发展目标,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性,导致一些学生走上基础教育岗位后,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2.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概述 社会需要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是指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音乐师资应该具备的音乐专业知识的总称。略去其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修养不谈,其音乐专业知识结构应具备如下要求:基础教育音乐教师不仅要能够教授音乐课(包括乐理、视唱练耳、音乐常识和音乐欣赏等课程,在教学中要求能示范演唱、自弹自唱、指挥等),还要能够组织、领导课外音乐活动(包括组织合唱队、声乐小组、民乐队等全校性的音乐活动)。这些基础音乐教育活动体现了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专多能的特点,一专多能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与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的概念不同,但对基础教育音乐活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意义,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做深入的剖析,阐明其内涵和本质,对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和优化基础教育音乐师资知识结构以及对提高基础音乐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二、二者比较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基础教育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扎实、丰富,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基础音乐师资不仅能唱,还要能讲、能组织等,还要有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但是长期以来,一些民族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学只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传授,只教授学生建立正确的歌唱状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注重声乐的舞台表现力,出现了“重技巧、轻理论、轻实践、轻师范性”的现象,使得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效果不佳。一些学生毕业后走上基础音乐教育岗位,就会暴露出能力单

一、知识不够丰富的弊端。

应正确认识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是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而不是培养歌唱家,也不是培养登上舞台的表演人才。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不仅要强调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该开发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更应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突出“师范性”,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通过声乐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包括基础教育理论知识能力、声乐专业知识能力、声乐相关领域知识能力。

1.教育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应当懂得运用教育学原理和方法,有效达到教学目的。在声乐教学中融入教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踏入基础教

育岗位后,运用教育理论知识指导教学活动。在实际基础教育、教学中,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能力各异,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比如,有些学生不喜欢上音乐课,音乐教师就应该懂得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对这些学生循循善诱,逐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2.声乐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

声乐专业知识是衡量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体现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能力的关键因素。声乐教学不仅应该向学生传授声乐专业知识,还应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教师,就应该具备良好的声乐理论知识、歌曲分析处理能力、声乐示范演唱能力。第一,声乐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声乐理论知识是歌唱练习的科学依据,要让基础教育声乐专业学生系统地、有步骤地学习歌唱发声的原理和方法,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发声器官进行生理机能的操作与控制,这对学生准确掌握歌唱的技巧、姿态、呼吸方法、发声机能及共鸣腔体的调节运用等非常重要,能使学生歌唱的声音更美妙、更动听,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激情。第二,注重示范演唱能力的培养。示范演唱能力在基础音乐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教师在示范演唱时用正确的歌唱方法表现出音乐作品的节奏、节拍、高音及风格等,通过运用正确的声乐技能,表达真挚的情感,(转第112页)(接第81页)能够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其受到美的陶冶。基础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互相交流感情的活动。教师的示范演唱在学生心目中是最亲切的,容易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因此,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艺术视野要开阔,艺术感情要丰富,这样才能绘声绘色地完成示范演唱,激发学生学习歌唱的兴趣。第三,要加强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要有歌曲分析及处理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析歌曲的内容、风格、调式、结构、感情、速度的关系。通过歌曲分析及处理,把音乐分析理论、歌曲艺术处理、声乐技巧的掌握等融为一体,如歌曲的基本结构、曲式、调性、高潮的布局以及节奏、速度、节拍、风格等音乐组织方式与内容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诠释。同时,根据歌曲所表现的意境,对声音色彩、技巧进行合理的布局和搭配,如音色的明暗、力度的大小等技巧,呼吸上的快慢疾缓以及换气等特殊技法的运用。通过正确的歌曲分析及处理,教师的示范演唱会更具有艺术表现力,这样能使学生喜爱音乐,积极主动学习音乐。

3.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快速向前发展,社会迫切需要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声乐专业能力,还要有

声乐相关领域知识和能力,如节奏感与听觉能力、多声部能力、读谱能力、音乐创造能力、音乐合作能力、儿童声乐训练能力等。要想很好地胜任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结构。民族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声乐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认识到培养的人才是未来的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他们提早进入教师角色,让学生参与声乐教学改革,使学生感到自己既是学生又是未来的教师,引导学生向教师专业方向角色发展。其次,不仅让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和道德。设置的课程必须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各门课程、各类课程之间要形成最佳组合和系统化。声乐教学应该以演唱技能为基础,加强声乐理论课程的学习,同时还要开设声乐演唱与教学课程,内容可包括歌唱基础理论、发声知识、歌唱心理、嗓音保健、声乐表演与欣赏、中外声乐发展史,声乐教学法、中小学音乐教材教法、优秀课例评析等相关领域课程,增强学生声乐相关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结语

基础音乐教育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个中、小学生的音乐潜能都得到开发,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要贴近基础音乐新课程,不要把目光放在单纯的声乐技能、技巧的教学上,而应放在培养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

上,放在培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上。

参考文献: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9

由于现代教学技术是新时期的产物,部分教龄较长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习惯了“满堂灌”,粉笔板书等传统形式来进行教学,而且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效率也大不如年轻人,种种因素致使部门教龄较长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无法接受多媒体设备频繁使用;另外,许多年轻的计算机课程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忽视了使自身素质与时俱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不是那么娴熟,因此,在依据计算机课程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存在一部分教师无法准确的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造成多媒体授课效率低下。

1.2 电子教案不规范,教学资料不完备

计算机教师是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领头人,但是不容乐观的是,由于计算机教师自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熟练及对计算机课程教学应用不够重视,多数CAI都不够完善,本该配套准备给学生课下参考、了解、练习的教学资料不够完备。在准备电子教案时,部分教师由于时间和精力不足草草了事,或直接从网上下载;另一方面,教师一味的注重计算机的步骤程序,忽视了对电子档案的整体设计,也缺乏多媒体素材创作的艺术细胞。

1.3 网络教学资源匮乏,校园网服务于教学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

高校校园网的建立应该覆盖教学、科研、管理、信息交流、远程教育等多个方面,目前在我国高校中FTP文件服务器的运用较为广泛,其存在着较大的缺陷,缺乏灵活性、适时性、安全性,WEB应用很少涉及。而且,对教学网站缺少必要的管理、科学应用指导以及维护,其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质不相称,开展网络化的教学的教师数量非常有限。

1.4 学科的继续发展保障不够,教育资源未得到综合开发和利用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微课,慕课,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在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 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至今, “互联网+”的概念, 已远远大于“互联网+传统行业”, 因其极强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创新性, 与传统经济转型的需求不谋而合, 诞生了丰富的商业模式, 也渗透到互联网教育当中, 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应运而生, 大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借助各种各样的网络平台进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研究以及实践。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应用“互联网+”模式进行探讨:高校《计算机基础》这门课是大学教育中重要的基础课, 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现代大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与适应社会生存的必备手段, 在大部分的高校中都将开设在大学的第一学期, 但有更多的学校为了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采用“以证代考”的期末考核方式, 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增加筹码, 但是这种方式却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讲解考点题目, 无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希望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能拿到证书也能更深入掌握计算机相关技能, 这就要利用“互联网+”模式下的多种教学方式。

一、教学的“差异化”

即使在如今互联网的普及, 网络化、信息化已经覆盖大部分地区, 但是仍然有学生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 对计算机的掌握理解程度也不一样, 这样在课堂上采用“一刀切”的方法根本不切合实际。对于前期的一些基础知识, 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模式, 采取网络平台制作微课、慕课等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自学平台,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无限次数地观看, 弥补了自身的不足, 满足了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

二、教材的改革

对于《计算机基础》该课程, 基本所有院校都有自编教材, 广东科技学院都有自编教材, 发现目前的教材都是以分单元的案例驱动为主的教学内容, 而在“互联网+”的模式下网络教学平台的出现后, 可以根据本校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或者教师们制作的各种网络资源, 融合在教材当中, 在教材中对学生有指引自学的作用, 学生利用本校的自编教材能有较针对性学习网络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营造更好的课后学习气氛。

三、教学内容的分层

以广东科技学院为例, 学校要求学生是以证代考, 这样就会造成教师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以考点作为重点讲解, 限制了计算机对该专业的知识扩展,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能更好地遵循“面向社会, 针对岗位, 强化能力, 促进发展”的广东省高教处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想, 可以在“互联网+”的模式下进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 利用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的网络平台将考证的内容, 分专业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 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尤其可以将考证的内容制作成网络视频的方式, 同时将考证的题目也依托网络平台制作适合等级考试的系统, 让学生能多次观看视频以及在平台上完成相关的考试题目, 这样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 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内容的分层和教学模式, 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的开放式

“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平台的使用, 学生能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 对于学生学习进度的检验和解题答疑,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制定一个教学进度, 在某时间段该掌握哪部分的知识点, 在该时间段按某阶段的课程内容划分机房, 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段学习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机房进行上课, 完成对该阶段学习内容的巩固和完善。而且为了保证每个学生能真正掌握各个知识点, 可以设置几个考核阶段, 例如在word的考核阶段通过了才可以进行excel的学习阶段。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既能及时检验学生的学习进度,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 最终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有利于该课程的发展和完善。

五、考核方式的改革

有些高校对《计算机基础》该课程是采用以证代考的, 教师能打分的只有平时分那项, 而平时分往往是根据学生的出勤以及上交作业情况进行评分, 这样教师无法很准确地知道学生是否掌握了考证的题目和其他与该专业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如何结合“互联网+”模式下的网络平台来客观、公正、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可以在考核方式上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平时分的评定可以分为两部分:等级考试内容+分专业的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对于考证的内容, 学生可以在本校的网络平台上进行上机的分阶段考核, 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成绩判断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的等级考试的知识点, 具体调整相关的应试策略。另一部分, 由于各个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的侧重点不同, 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利用丰富的网络平台资源选择合适的本专业的知识点进行学习考核, 能做到适合各专业的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

六、结语

“互联网+”网络平台的教育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资源的分配, 拓宽了学生汲取知识的渠道, 将区域、时间、师资导致的问题能逐一解决, 对教师的定位越来越高, 要制作相应课程的网络资源, 需要教师的团队合作, 要求教师对课程的纵向以及横向的分布非常熟悉,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 要以网络化、数字化、多媒体化为特点, 以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的形式引导学生, 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将“互联网+”的特点引进到高校《计算机基础》中, 能完善课程的学习, 在该课程上进行尝试、摸索、完善, 通过不断的改进, 引导学生交互式学习, 分享与讨论,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坤剑, 杜广周.基于“互联网+”模式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思考和探索[J].亚太教育, 2016, 1

[2]钟琦, 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3]韩旭明, 王丽敏, 刘钢, 刘刚, 韩志明.分类与多模块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3, 4

[4]明德廷, 李娟.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

[5]王晓娜, 靳瑞霞, 丁丹.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医学院校高等数学移动课程设计及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5, 24

[6]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 2014, 4

[7]王移芝, 鲁凌云, 周围.以计算思维为航标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6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 篇11

国际结算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一门传统专业方向课程,其内容具有理论实务并重的特点。课程旨在提高学生对国际贸易结算过程的认知和国际贸易结算实务操作能力。但是,由于该课程的核心内容涉及贸易和金融操作实务的若干方面,在教学中如果用传统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学生普遍难系统和全面地把握课程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校学生又难以通过实际业务操作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探索改进,总结了一套相对成功有效的方法,使教学效果不断改进,学生也觉得通过课程的学习,拓展了知识面,为就业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此总结,以便推广交流。国际结算课程的内容再认识

从内涵上讲,国际结算是指国际商业交易主体之间以银行为媒介进行的债权债务清算活动。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国际结算课程内容会有不同的理解。对国际商业交易的主体来讲,主要涉及到与商业贸易活动有关的款项收付问题;对银行来说,主要是一种中间业务的操作流程问题。鉴于国际结算课程主要开设对象的原因,课程主要内容只能限定在与国际有形贸易有关的国际结算领域。但是,考虑到绝大多数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能够从事对外贸易工作,然而却完全可能从事与商业贸易和金融服务有关的财经业务职业,为此,我们将国际结算课程内容划分为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国际结算工具及其相关制度;二是国际结算的传统方式,包括汇款、托收和信用证结算方式;三是国际结算的新发展,如国际保付代理、福费廷业务等等。每一个部分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具体内容。

其中,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是课程的核心部分;第一部分内容是课程的知识储备;第三部分内容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认识未来国际结算发展的基本趋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来看,第二部分内容的教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50%以上;第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应占全部教学时间的30%左右;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大约占全部教学时间的15%——20%。国际结算各部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再认识

第一部分的内容除了涉及国际结算的基本知识介绍之外,应着重讲解国际结算的工具及其相关制度,特别是票据制度。在本部分内容中,票据制度的基本知识具有非常强的的技术性与逻辑性。学生在初学时一般感觉到晦涩难懂,不太理解一个简单的票据问题为什么那么重要,但如果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信用制度发展的基本历程,票据在现代经济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来进行讲解,特别是票据制度的创设和发展在促进商业流通和疏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结合学生早期学过的财务会计课程内容来进行认识,就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能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票据制度的知识,不仅对完整理解本课程具有意义,更从前后向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上把握了结算工具及其相关制度对从事财经工作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内容国际结算的传统方式。其中,信用证结算方式是本部分最重要的内容;托收结算方式是本部分的次重点;汇款方式则是本部分知识的基础。本部分内容的程序性非常强,完整理解本部分内容,对学生深入理解商务活动和结算活动之间的基本程序性关系,特别是认识银行在现代结算业务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认识现代金融内部体系的运行以及银行在现代资金结算活动中的结算关系、结算流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结算活动中最关键的是银行对单据的处理,所以本部分内容还涉及到国际贸易实务中的单据制作与处理,其基本知识丰富而且实践性强,不仅可以将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基本特点,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程序性,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系统性思维;将国际贸易商业活动的程序性和银行在国际贸易结算活动中的作用结合起来,认识目前国内工商企业和银行之间为便利商业活动开展,进行的种种创新活动,还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目前银企关系的发展,特别是国内银行业务创新的驱动力和价值,从而为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领域定位,打下基础。从这几个角度上说,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视野,拓展未来职业发展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内容是国际贸易结算的新发展。主要讲解国际保理业务和福费廷业务活动的基本原理。本部分内容在全部三个部分内容中,最为抽象,但所涉及的业务活动发展迅猛,成为现代国内商业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国际业务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日益加深,这些领域的竞争会逐渐成为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焦点;更为重要的是,未来国内银企关系的创新,银行国内经营的变革在这些相关领域也会有相当的突破,这必将促使银行对具有国际思维的人才进行争夺。学生通过这一部分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背景的全面认识,将能够增加对未来金融产业细分、金融深化的理解,增加学习兴趣,并延伸自己的职业构想,为从事财经具体实务工作打下系统的专业基础。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总结与改进的思考

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把握经济贸易领域从业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教师在教学环节进行改革的重要追求。笔者通过五年多来对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得出如下心得体会。

3.1 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总结

3.1.1 应当尽量结合学生未来就业的领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几年前笔者刚开始接手国际结算教学任务的时候,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曾经在一段时间内严格按照课程内容安排正常开展教学计划的执行。相当多的学生中反映,教学内容虽然可能实用,但不易系统掌握和理解。后来,笔者结合未来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特别是结算业务不断增加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的实际,并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引导,并反复强调,专业的结算知识是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经贸专才的基本知识素养。于是,发现学生学习兴趣大为提高,并逐渐形成了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教学效果大为改进。

3.1.2 应当在教学中将相关课程内容综合结合起来

几年的教学经历,使我深深认识到,国际结算课程的教学,必须将金融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实务、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票据法等主要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这样不仅易于引导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融汇贯通,更易使大家充分认识到,这门看似非常专业的课程实际上是相关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教学,也加深了学生对其他理论性较强的课程的理解。

3.1.3 运用实验教学手段,使学生通过模拟操作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为了改进教学效果,考虑到国际结算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强,对培养应用经贸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的具体情况,经本课程教学组和学院主管领导沟通协商,建议学院引进国际贸易实务教学模拟软件和银行结算实务模拟软件;在课后,让学生适时通过模拟实践国际贸易结算和银行结算实务等具体内容,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1.4 注重实际操作教学,提高学生的实务解决能力

实践性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组在完成每一个单元的教学后,通过设置适当的课堂练习题目,如给出基本资料要求学生填写汇票,填写信用证开证申请,制作结算单据等等;再结合上机模拟操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们普遍认识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增加了大量的财经实务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更增强了未来职业发展的自信心。许多毕业生在毕业前被商业银行和贸易公司聘用,他们普遍反映,国际结算这门课程使他们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起了关键的作用。

3.2 国际结算教学方法改进的思考

3.2.1将专业英语教学有合理应用到教学过程中

国际结算的专业知识主要来自国际商业习惯的逐渐演进和发展,课程内容涉及到大量的专业英语与专业表达方式,当前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前,英语基础参差不齐,这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在教学中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课程教学组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应当通过双语教学,加强学生运用英语工具处理国际结算实际问题的能力。

3.2.2应将国际规则演进与具体应用结合到实际教学中去

如前所述,国际结算专业知识本质上是国际商业习惯在贸易结算领域的系统性发展,而随着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结算在很多领域的制度也会不断地适应国际商业交易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如托收规则的演进,UCP600取代UCP500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本门课程强调学生要不断适应国际规则的变化,形成一定国际思维,在教学中分进行引导和灌输,会起到良好效果。

3.2.3注重用综合性案例讲解串联专业知识

实践性课程,案例教学是重要的环节。过去在教学中采用的案例主要涉及每部分的具体知识,教学方法也主要是再每一部分内容结束后,通过讲解案例,使学生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课程教学组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认为,通过组织设置综合性案例,用案例结合讲解具体专业知识,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每堂课程的的专业知识的把握。

3.2.4应加强和学生沟通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国际结算这门课程专业知识十分丰富,课程与相关领域的前后向课程联系有比较广的知识联系,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教学组发现,一种教学安排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中不断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完善教学方法,并加强课后辅导,使更多的学生完整把握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体系,从而使专业知识和专业思维成为帮助学生抓住职业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论文 篇12

因为高校篮球教学一直以来受重视程度在高校教学中占比例不高,所以篮球教学的目标也没有准确定义,而目前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高等学校的篮球教学改革,在重视学生的运动技能练习的同时要兼顾综合素质的提高。在篮球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将科学锻炼和系统锻炼融入到高校篮球教学中,将篮球的团结性及合作性发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篮球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适应能力,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改革篮球教学中,应注重篮球运动的特点,充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在不缺乏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具有游戏性和娱乐性,让学生们在娱乐中竞技,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将传统教学观念中的单纯技术技能教学转变成集趣味性、娱乐性和健身性为一体,培养他们的锻炼兴趣,养成自觉学习习惯。

3.2明确教学目标,强调因材施教

高校篮球教学教师应根据学生自身的篮球技能和水平,结合学校场地及器材配备等方面,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来达到高校篮球教学的目的。教学目标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条件和特长,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和训练,因材施教,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到不同的技术和战术,能在比赛中得到发挥及利用。在对技能和战术要求的同时不能忽略的是篮球的专业知识、规则以及裁判规则,让学生以专业眼光欣赏国内及国际化的篮球比赛,且有自发组织篮球比赛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性及刻苦锻炼、勇于拼搏的品质。高校教师在安排具体的实际教学内容时,应积极地参与到学生的篮球运动中,切身的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们融为一个团体,然后进行教学,积极培养学生们对学习篮球的热情及参与的意识和习惯。

3.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随着当今信息社会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旦停止了学习就意味着落后。高校的实际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发挥的人才培养。在高校篮球教学改革中同样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及技术水平,使其跟得上时代的进步,拓宽其专业知识领域,提高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应与时俱进,及时分析最新的体育科学理论和掌握篮球运动研究成果,吸收篮球运动的新概念和观点,将最新的技战术以及教学方法和训练方法及时的运用到教学中。教育部门也应当加大投入的力度,将篮球技术技能编写成教科书和图本,多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时内容要丰富有趣具有吸引力而不缺乏专业知识。学校应注重与外交流,与兄弟院校之间相互观摩学习,使篮球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更加优化。学校应增加教师进修学习的机会,不断接受新兴知识和理论,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

3.4篮球教学考核和评价要科学合理化

教学考核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措施,我们要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也及时的改进篮球课程的成绩考核方法,不仅将篮球的专业知识考核和技术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核列入学生成绩评价内容中,还应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个性能力列入到学生成绩的评价内容中,使教学改革和考核改革共同发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我们应顺应时代,注重学生的个性能力培养和团结意识,将以往的运动技术及运动成绩达标的传统观念意识打破,建立新的考核体系,做到全面衡量学生技能和成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个性能力,采取团队合作考核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更主动自觉的去参与篮球运动,全面提高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5以榜样培养学生兴趣,增加篮球课外活动实践时间

每个高校学生对篮球的热爱都不缺乏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作为他们的动力和榜样,我们也可以利用这种榜样,培养学生欣赏和观摩实际性的篮球比赛,分析他们的技术战术,使学生们在热烈的讨论中共同提高专业技能,另外应当提高学生课外活动时对篮球项目的实践时间,可以组织年级或班级甚至校际的篮球比赛,增强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对篮球的热爱程度,让同龄人互相交流进步,让教师们参与并且引导,共同发展我国的篮球教学和篮球水平。

4.结语

篮球作为学生们最喜爱的运动之一,它的魅力无可阻挡。我们在改革高校篮球教学时,应更新教学理念,着重在学生的兴趣基础上提升他们的技能和专业水平,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目标,因材施教,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方式,将学生的个性和集体团结能力挖掘出来,为我国的篮球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明明.新形势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J].社科体育(10).

[2]高林州.新时期高校篮球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J].社会科学教学(02).

[3]潘前,朱俊荣.新形势下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思路[J].福建体育科技,,22(2):55-56.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篇13

1 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就不能反映在教学中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 教育所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特点, 再加上传统观念、社会经济等原因, 造成了高校计算机教育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从计算机基础教学本身来讲, 教学内容不能适时更新, 从业教师的知识增长缓慢, 是引起这种滞后的另一原因。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要求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不断地更新知识, 才能使教学水平跟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水平。

1.2 教学手段和设备还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基础学科的特点, 若要培养出来的高校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求, 直接上岗工作, 就要求学生要多上机多实践, 但目前公共课实验室的机器比较落后, 很难满足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需要。

1.3 学生的初始计算机水平存在差异

由于受地域、家庭等因素的影响,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在起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完全没有基础, 他们大多来自边远山区和乡村, 在中学阶段没有条件开设计算机课程;有些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就学习过计算机, 而且大部分家中也有电脑, 平时上机操作的机会较多, 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还有部分学生, 他们大多来自条件较好的城市, 对计算机课程也很感兴趣, 虽然对计算机理论知识不是很了解, 但动手操作能力很强, 基础较好。

2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2.1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学会自主学习, 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 高等教育更是如此。终身学习能力能使现代人在信息量激增、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信息处理手段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中胜任各种角色。终身学习能力的获得是各层次教育互相协作的结果, 其中信息素质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信息素养是一种基于信息查找、评价、利用, 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素养, 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也是计算机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培养大学生掌握适应信息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提高大学生在信息社会中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主要目标。

2.2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着力点来开展教学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它与信息素养中的信息能力培养一致的, 它是服从服务于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这个主要目标的。因此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以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为着力点, 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强调应用能力的同时, 也不能忽视信息意识的培养和信息知识的传授。一味地强调应用能力的重要性, 这是与高等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因此, 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着眼长远目标, 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 把知识的传授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3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应采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来提高教学质量

3.1 采用分级教学模式, 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果忽视学生起点水平的差异, 仍然沿用传统的零起点教学, 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 仅仅按照专业的区分来开展教学必然造成有的人觉得课程较为简单, 索然无味;有的人却觉得听不懂, 导致厌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深感众口难调。因此, 要改革传统的零起点分专业教学, 采用分级教学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所谓分级教学是基于学生差异基础上的个性化教学模式, 它承认学生的差异, 并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区别对待并进行科学分组、实施教学的模式。在学生入校时进行水平测试, 按照测试结果结合其他的一些因素打破专业限制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的班进行教学, 教学内容也要根据教学对象层次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

采用分级教学的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各得其所, 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他们发挥各自的最优效能。通过让学生感到有兴趣, 感到自信,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基础课教学尤其是大班上课的情况下, 分级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学生个别差异、实现最优发展。根据多元分层递进的原则, 进行一些探索, 总结起来有三点:1、对没有基础的学生采取“低起步, 打基础, 多练习”的原则;2、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采用“慢消化, 多动手, 重领悟”的原则;3、对基础较好的学生采用“小综合, 大容量, 促能力”的原则。这些多层次的探讨将为我校实施分级教学创造浓厚的氛围。

3.2 采用框架教学模式, 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主导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 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框架教学模式正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所谓框架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着力于整个学习过程的知识结构构筑和学习方法指导而不是像传统教学模式那样着力于课程的知识点, 而学生则着力于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更有利于将教师从繁杂的知识点讲解中解放出来, 而将关注点置于整个课程的教学意义和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可利用网络来协助教学, 通过网络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在课堂上教师传授学生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 学生基于学到的基础知识、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生扩展学生知识范畴,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样, 就将辅助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结合了起来, 教师不仅充分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保证了学生的学习在正确的方向上, 而且把教师的角色真正放到了“高屋建瓴”和“画龙点睛”的重要位置。学生则在有明确方向的驱动下通过不断动手、不断探究的过程不仅学到了鲜活会用的知识, 更在这个过程了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3.3 采用过程式考核模式,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考核平台

过程式考核模式, 即在学习的过程中分阶段进行考核, 并将各阶段考核结果综合在一起作为学生这门课程的总评成绩。这种考核模式的优点有三:1.可以有效的督促学生学习。一个教学模块结束就对该模块进行考核, 即有利于该模块的掌握又有利于后续模块教学的开展。保证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 学习更具针对性。2.由于总评成绩由各次考核成绩综合得出, 可以有效地考核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结果公正。3.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各模块考核中总结经验, 及时调整教学, 以收到最优效果。

4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必将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坚持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着力点, 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 是笔者在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的思考研究, 在实践中发现对改进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如何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已成为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针对该问题, 本文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现存的问题和教学目标, 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分级教学、框架教学以及过程式考核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乜大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16) .

[2]张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9 (13) .

[3]郑昌兴.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J].现代计算机, 2010 (01) .

上一篇:清明节休假安排下一篇:三股歪风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