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篇1

潘朝阳 李如密

[摘 要]艺术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递艺术美并共同欣赏美的活动, 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教学艺术使艺术教学达到理想的审美境界。当前艺术教学存在教学目标盲从、教学环境无序、教学审美错位的现象,教学艺术存在缺失。从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策略构想出发,需要有效设定艺术教学目标,优化布置艺术教学环境,美化升华艺术教学过程。

[关键词]艺术教学;教学艺术;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策略

艺术作为人类的独特文化代代相传,艺术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供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创造理想的审美境界。构想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策略,有利于对艺术教学教学艺术深入的探究。

一、艺术教学与教学艺术概念辨析与关系定位

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在中小学教学中,艺术一般指音乐和美术这两个学科,或是综合的艺术学科。艺术教学,从狭义的理解,是指诸如音乐、美术或综合艺术等学科的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递艺术美并共同欣赏美的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而教学艺术的概念,则有着广泛的认识。“教学是一门艺术,作为一种教学观念并非始自今日,而是由来已久的,它在古今中外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1] “所谓教学艺术是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2]

藉此派生出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概念,它是艺术教师在艺术教学中依据个人的教学风格,借助辅助的教学设备,充分发挥艺术教师教学技能的使教师和学生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教学美学的理论建构”(课题批准号:DAA080039;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李如密教授)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潘朝阳(1968—),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育硕士,中学音乐高级教师,主要从事艺术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李如密(1964—),男,山东费县人,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共同享受艺术教学美的活动。

艺术教学也需要教学艺术,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需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潜能,感受艺术所蕴涵的意义和生命价值。恰当的教学艺术会给艺术教学课堂增添活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美的享受,使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得到增强。一个学会活用教学艺术进行艺术教学的教师,其课堂必定受到学生的欢迎,进而促使教师更加努力地探讨教学艺术,使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得到提高。

二、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缺失的表现与归因

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从促进学生的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目标看,每次教学前应该有清醒的目标设定。而任何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在真空中获得,需要创造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环境,需要艺术教学过程的美化升华。“教师要追求教学艺术,那就是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方法富有创造性,富有审美价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不仅新颖独到、别具一格,而且能吸引学生,有魅力,甚至为学生所欣赏。”[3]令人遗憾的是,当前的艺术教学还存在着教学艺术的缺失。

(一)艺术教学目标的盲从

艺术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教学,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需要一系列的准备。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需要教学设计,需要有前瞻性的预设生成。而艺术教学的独特性决定它与其它学科相比需要更多的准备,确立艺术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分析艺术教学的内容,设计艺术教学的过程等。

实际艺术常态课中,艺术教学教学目标存在盲从现象,或是盲目乐观,或是任其自然,导致教学无艺术可言。如原本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由于相关知识的过分阐述,学生学会歌曲的目的没有完成,音乐课变成了历史课;原本是以欣赏为主的艺术课,由于人为的强调技能,使学生分享艺术美的目的没有达到,欣赏课变成了技能课。艺术教学也存在依赖多媒体的现象,如音乐课在一节课开始就以视频的形式把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违背了音乐是聆听的艺术规律;艺术教学的基本要求没有或者做得不到位,如有的音乐课一节课下来很少甚至没有示范以及为学生伴奏,造成艺术课成为课件课,只要有课件谁都能上的局面,甚至有的艺术教师由于多媒体操作能力有限,教学中遇到操作问题往往束手无策,出现尴尬的局面。缺失了教学目标,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成为空中楼阁。

造成艺术教学目标盲从的原因是:一方面艺术教师常常存在看待艺术教学就 2 是唱首歌、画幅画,缺少整体的教学目标观念,缺少艺术教学的美育功能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本身的音乐或美术学科的背景,每位艺术教师在教学艺术方面学有专长,各有优势的同时也各有盲点。这使得艺术教学缺乏根基,教学艺术缺少营养。

(二)艺术教学环境的无序

艺术教学需要通过教学与环境的有机合作来促进教学艺术的发展,需要在教学环境中把握机遇,在恰当的时间展示教学艺术。然而现实中艺术教学的教学环境不够理想,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艺术教学环境的缺失表现在教室应有的美化不足;音响使用不当形成噪音;钢琴等乐器音准欠佳,其音乐让人难以容忍;随意的音乐教室的布局;辅助教学手段的过度使用等等。

造成艺术教学环境无序的原因:一是体现在艺术教学的教学环境意识上的缺失。由于艺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艺术教师也往往更注重艺术技能方面的发展,而忽视艺术教师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二是艺术教师缺少教学环境美化的指导。在各级各类艺术教师教学培训中,都把艺术教师的专业技能放在首要的位置,艺术教学环境创造方面的知识考虑甚少,甚至完全忽视。三是教学器材长期得不到补充。如教学钢琴长期得不到调音,绘画材料得不到定期添加等。四是艺术教师不能很好面对教学环境的现实。在现实环境不佳的状况下,艺术教师未能调整自我,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因陋就简地进行艺术教学。

(三)艺术教学审美的错位

“教学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4] 作为富有特殊使命的艺术教学,应当更加注重教学的审美功能,然而现实不尽人如意。

体现在当前的艺术教学缺乏吸引力。教师不能够很好地影响学生,教学过程或是开始不当,或是中间疏忽,再就是结尾草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缺失。如曾经观摩一节音乐课《猎人合唱》,这是一首两声部合唱曲,两个声部需要分开来练习,从教学的难度上决定了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尽善尽美。教师为了能够在一节课中完成,反反复复地让学生唱了一节课。结果是教师教的辛苦,学生学的太累,3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完全丧失。

艺术教学审美错位的原因在于:一是因为受传统学科教育体系的影响。艺术教学很容易产生与艺术审美相违背的现象,一些理性的、枯燥的机械练习不可能使学生产生审美体验,学生厌烦这类学习是必然的结果。二是体现在学生艺术审美的追求。他们极易受外在因素影响,艺术欣赏有倾向追求浅显甚至低俗的趋势,造成艺术教学不能很好地吸引“观众”。三是艺术教师的引导不足。艺术教师未能发挥本身职业优势引导学生,学生不满足于成为艺术教学的配合者而存在。

三、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策略构想

艺术教学应该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这需要艺术教师积极预设生成、创造氛围、体现审美。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魅力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在于深刻体验的审美愉悦。

(一)艺术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

任何一门学科教学都有它的教学目标,艺术教学也不例外。“不管你花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5]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对提高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无疑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为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打下坚定基础。

艺术教学目标设定应着眼于使学生产生对艺术的爱好,根据艺术课程的特点,艺术教学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围绕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考虑。但不一定每节课都要把这三点都考虑在内,不需要面面俱到。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学生能够掌握一点的知识就很不容易。所以,在艺术教学目标的设定方面要抓住最主要的目标,不能贪大求全。

艺术教学目标的有效设定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系统性,一本教材拿到手,每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应该有一个大致的勾画。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完成艺术教学的任务。“教育劳动的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它不允许有千篇一律的现象,” [6] “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7]

教学设计上不能千篇一律,不能靠抄抄参考书,或是每次都是同一个教案。艺术教学需要每节课都有变化,力求课堂精彩,教学有效,这都需要艺术教师对 4 教学目标精心考量,设计出一幅幅生动的图画。艺术教学的目标设定应当着眼于使学生形成一种终身追求艺术、参与艺术活动的取向,为他们全面、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艺术素养,艺术教学的目标必须立足于学生完整人格的发展。

(二)艺术教学环境的优化布置

艺术课程“以审美为核心”体现在教学环境上除了听觉和视觉环境的优美,还体现在二者的和谐。笔者曾经对南京市中学音乐教学现状做过调查,在其中的环境对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因素中,达到了极其显著性水平。艺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使教学前的环境布置显得尤为重要,从座位的排列到墙壁的布置更新,直至教学用具的摆放和使用等,都可以精心布置,“两岸桃花夹古津”,力求体现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对称美。

艺术教学的教学环境准备还体现在教师的语言上,如何在导入时把上节课与本节课联系起来,如何导入新课?这都是需要精心设计的。教师新颖的导言将深深的抓住学生,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教学前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疲劳。课堂上,艺术教师还需要准备设立提问的环境,教师语言带来的环境影响十分显著。

艺术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创立一种适宜的教学环境,使教学过程中各课堂要素相辅相成,为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奠定基础。所以说,艺术教学的“交响”可能需要运用一些蒙太奇的手法,需要从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简洁性等方面考虑,需要先声夺人。

(三)艺术教学过程的美化升华

艺术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的过程,需要有整体的艺术教学观念,以教学艺术的审美挖掘艺术教学的内涵,并且在教学中留给学生更多的空间,从而彰显艺术教学的魅力。

1、以艺术教学的“整体”促进教学艺术的综合

学科课程综合的观念已经得到一致的认可,艺术教学也不例外。不论是单纯的音乐课还是美术课,或者直接的艺术课,学科综合都早已深入人心。艺术与相关文化、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的综合,可以丰富艺术教学的教学资源。这种融合式的艺术教学,不仅能够突出艺术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艺术文化素质的提高,而且对学生的知识视野的拓宽,对促进学生以艺术化的方式学习相关学科,无疑 5 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艺术课程,笔者更进一步地被启发、畅想,以整体课程的观念看待艺术课程的综合之可能性。因为教育“从其本质上说,是通过参与社会(不仅包括人、也包括植物、动物和整个自然)并与之关联学习生活的过程。”[8]在语文、历史、地理、英语等相关学科中,我们都能够找到其中的艺术元素。例如小学语文中的《二泉映月》,初中历史中记载岳飞的《满江红》、初中英语中的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语文课中的《黄杨木雕》、《剪窗花》等。如果整合这些课,运用艺术教学手段授课,可以节约学习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对于艺术教学中的整体课程观念的实施,将更可能提高艺术教学的效率,使艺术教学教学艺术化。例如描写周恩来总理的音乐课《你是这样的人》一课,可以从信息技术方面设计,利用教学设备授课。从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中八十多岁高龄郭兰英演唱的《绣金匾》导入,到周恩来总理工作生活的图片的深入,都会深深地感染每位在场的师生,甚至可以从《你是这样的人》的歌词为落脚点,从分角色朗诵《周总理,你在哪里?》为凝聚点,充分挖掘歌词的内涵,从整体的观念实施综合的方法,凸显周总理的人格魅力。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有《戏曲大舞台》一课,笔者曾经应语文教师要求上节综合课。《戏曲大舞台》中有完整的歌曲《唱脸谱》,课前,要求学生查找并在美术纸上绘制脸谱一个,经过选择展示在课堂,触动学生产生学唱歌曲的愿望„„这节课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京剧的相关知识,对绘制脸谱也产生了兴趣,而有着鲜明京调特色《唱脸谱》更成为学生的喜爱。

艺术教学有意识地强化了音乐、美术等以及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科之间形成一种互相补充的形态。在保持了某一门艺术学科的特征的同时,艺术教学既有教学艺术上的特色,又促进综合的整体观念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养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的提高。

2、以教学艺术的“审美”挖掘艺术教学的内涵

教学美的境界是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理想追求,是通过努力也能够实现的目标。审美是感受者对事物或对音乐等艺术作品做出的心理反应。它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对待事物或艺术形式的态度。“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9]艺术教学教学艺术可以给学生带来 6 审美的感受。

在艺术教学教学艺术方面,教师需要仔细琢磨、钻研,力求以美的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努力创造美的课堂。“一个成熟的老师,应善于在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逐步养成切合自身特点与教学实际的、良好的教学习惯与教学方法,逐步形成能反映自身特点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具有一定的教学特色,并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调整、更新与充实。”[10] “而只有日益深入地钻研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微妙细节,只有不断地开辟塑造人的灵魂这门艺术的新境界,你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成为教师的教师,才能为别人所信赖和尊重。”[11]

没有艺术教育的审美价值的实现,便难有艺术教育的其他方面价值的实现;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若得不到发挥,艺术教育的其他功能也难以得到发挥。艺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审美的教育。“艺术教育并不是直接地、单独地对学生的某一方面施加影响,而是通过审美这一基本的、中心的环节,对学生施加间接的、整体的、综合的影响,这是艺术教育较之于其他方面教育的独特之处和优势所在。”[12]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应该展现出一种自觉的审美体验,在教学中贯穿所有的审美因素,并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使学生产生对美的热爱,形成审美情操。人可以以审美的方式存在,艺术教学也可以以审美的方式存在,应该把艺术教学教学美作为一种目的来考虑,进而追求悦志悦神的教学艺术的境界美。艺术教学的使命重在体验,要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在多审美通道的教学艺术引领下,学生必将获得更多艺术审美的享受。

3、以教学艺术的“有无”彰显艺术教学的魅力

艺术教学教学艺术的“有”和“无”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教师努力追求的方向。犹如乐谱中的音符和休止符,乐音和音乐中的静默,都是艺术教学中所必需的;也好比书法中的飞白,运笔愈恰当,层次越高,艺术的价值更强,“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

艺术教学中的有无是个相对的概念,而“无”意味着“空白”。“对于教学来说,“空白”意味着对于那种太实、太繁、太露和密不透风式的教学的拒绝,教师在呈现教育内容之前,要在语言、情感、思维和行为上,为学生留出想像、参与、再创造的时间与空间,”[13]它强调艺术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欣赏一段音乐时,不一定需要教师的讲解,聆听是最好的享受;在临摹一幅图画时,间隙指点,甚 7 至一个会意的眼神就能够解决学生的问题。

艺术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非言语因素进行教学表达的活动,也影响到教学效果,影响到学生对教师形象的认同程度。教学的“有无”使学生在消化、吸收知识时更为变通,潜在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和无与实和虚相对应,“以无示有,以虚显实”,“看画船尽入西湖,闲却半湖春色”,在看似不经意的地方给师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它所营造的是一种氛围,一种意境。而教学艺术中的无是教学时空中的休止、跳跃或淡化。“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为而不为。权且留下一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学艺术的“无”或许比“有”更胜一筹。

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富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艺术,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需要自己去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并在不断的磨练中创造个人独特的教学艺术。艺术教学需要教学艺术,需要有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业已产生的志向。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不只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力求使每节课都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积极地投入教学改[14]革。” “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15]

艺术教学的教学艺术——艺术教师的愿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2][10]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15.61.64.[3]张楚廷.教学论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87.[4][1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4.49.[5] [15]【苏】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250.[6]【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15.[7] [9] 【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11.161.[8]钟启泉.“整体教育”的哲学基础[J].全球教育展望.2003(6).[11] 【苏】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5.[13]李政涛.表演:解读教育活动的新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95.[14]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49.作者联系方式: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篇2

一、公共艺术课程内容改革的背景分析

结合国内外大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课程内容选择和充实应基于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首先,艺术分层模糊化。艺术分层按照传统的认定方法一般可以分为“高雅艺术”、“通俗艺术”两类,但这种分层在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不同见解。按照后现代艺术教育观的理解,艺术分层不应该分为高雅和通俗两类,因为雅俗问题只是艺术家根据自身的审美品位和思想感情去甄别对待,和艺术本身所具有的形式无关。换句话说,不管什么类型的艺术本身都具有价值,古典艺术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后现代艺术广泛吸收了民族民间、社会各层级的元素和喜好,有利于全体大众参与其中,更多地体现处社会的平等性和无差别对待性,更能体现出大众审美价值所在。这种后现代艺术教育观的理解,有助于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摒弃“雅俗”之争,让从教者根据受教者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需要出发遴选教学内容,有效的补充和拓展高职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内容。

其次,文化强调多元性。文化是人类社会传承的优秀精神文化财富,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等不同社会因为自身的不同,产生的文化也有所不同,正是文化的不同性、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社会独立的个性,各种文化的独立个性的交织与碰撞是文化保持活力和前进的源动力。如何保持各种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教育来保持文化的生态,因为教育可以将各种各样的先进文化传播下去,使一代又一代人去了解、学习各种不同文化,从而保持文化的多样性。艺术作为人类精神世界最为辉煌灿烂的产物,也是文化重要载体。后现代艺术教育观认为艺术教育需将本民族独特文化传承下去的同时,也需将世界其他文化与本民族文化共同兼收并蓄,应处理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工作者在遴选教学内容时,应如何处理好本民族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关系,将本民族与世界优秀文化艺术遴选进教学内容之中,实现文化艺术的多元性。

再次,感官呈现泛视觉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民欣赏艺术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感官刺激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人民开始进入到新媒体技术阶段。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也导致了新媒体艺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学生通过APP、VR可以自由的遨游在艺术当中,并和艺术形成良好互动。新媒体艺术的出现同样应引起高职艺术教育从教者的注意,在高职艺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应将新媒体艺术纳入到教学内容当中来,让学生更系统、全面的了解当代艺术,扩充艺术教育的范畴。

最后,学科之间综合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科技的不断进步,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结合越来越紧密,一个问题往往会牵涉到许多学科,需要用许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某一个问题。这个结合与交叉不仅存在艺术内部学科的交叉,也存在艺术与人文、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活等等的交叉。随着学科之间的综合化的推进,为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者提供了新的思路,传统的艺术教学只注重艺术单个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后现代艺术教育观强调的是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这也为我们艺术课程改革拓展了新的教学内容。

二、公共艺术课程内容筛选和补充的措施

首先,注重高职艺术课程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相结合。高职艺术教育中遴选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到课程内容的广度,也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做到广、深相结合。传统艺术教育中只是将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设置为艺术课程,高职院校应将其他艺术如舞蹈、书法、电影、戏剧等等艺术门类作为艺术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充分满足学生兴趣爱好。通过多开设艺术选修课程,可以解决艺术课程的广度问题。解决艺术课程深度的问题是需要教师针对学生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下功夫,以此解决学生课程深度的问题。如麻省理工大学规定学生必修选修8门人文艺术课程,其中3-4门需集中在某一模块的艺术课程当中,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某一个艺术模块的深入学习,通过这门艺术课程的学习喜欢、了解、研究这门艺术,并且可以触类旁通的了解其他艺术与其他学科。在我国,浙江大学也将艺术课程分为基础模块和提升模块,基础模块主要是向全体学生开设鉴赏类艺术课程,向学生普及相关艺术知识;提升模块是学生在自身的兴趣爱好基础上再选修一门自身感兴趣的课程加强学生,以此解决学生艺术知识向精深发展,并通过这门艺术课程的学习使自己加强对艺术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入探究学习艺术相关知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由讲授式向探究式转变,引领学生探究艺术中蕴藏的规律,启发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探究学习。

其次,注重高职艺术课程教学内容民族特色和多元文化相结合。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一个多民族国家,高职艺术课程教学内容在其选择上首先就应该立足于本民族及本土文化艺术,只有不断地去继承、去发展、去弘扬本民族及本土艺术,才能使我们自身的优秀文化艺术立足于世界之林。从目前来看,高职艺术课程的存在对于我国传统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挖掘不够,高职学生普遍对于本土艺术认知度不高、认同感不强等现象,这就迫切需要我们高职艺术教育者将本土民族民间艺术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并各高职院校还应结合当地特色,开发出适合当地高职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教学内容。如湖南省现已将举办湖南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将湖南当地具有代表性的花鼓戏、湘剧、祁剧等等戏曲通过进学校演出、讲座、培养艺术教师等方式融入到高职艺术教学内容当中,受到了高职学生和院校的一致好评。在注重高职艺术课程教学内容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对世界多元文化高职艺术课程也应采取兼收并蓄的原则,让学生了解、认识并承认世界多元文化艺术。艺术是人类产生的最为辉煌灿烂的文化,这是所有人民所共享的宝贵精神财富。将本土艺术与世界多元文化艺术进行比较研究,也有助于更好地继承弘扬本土艺术。

再次,注重开发跨学科艺术课程。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施教者既要考虑艺术学科独特的功效性,也要考虑艺术学科本身之间、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开发出艺术交叉课程以及艺术交叉教学内容。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所强调的课程基本原理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理解视觉艺术与历史、文化的关系;注重视觉艺术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即强调综合全面。综合化艺术课程是讲究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性,注重的是艺术教育的生态性、渗透性和综合性,这种生态式综合艺术课程符合学生成长规律,为学习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即让学生在艺术中领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之真、善,也同时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中让学生领略艺术之美。

参考文献

[1]徐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建设刍议[J].高教探索,2008(02).

[2]杜乡.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浅议[J].职业时空,2008(01).

[3]金玺铎,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7).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篇3

关键词: 体验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91-02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并要求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公共课程,它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因此,研究中职学校艺术教育规律,探究艺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问题提出及分析

(一) 教学现状分析

2013年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我校从2014年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按大纲要求的“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很大距离。下面我们从学生、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分析艺术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音乐基础比较差,但比较喜欢音乐。一方面,中职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孩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比较差,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所以学生音乐知识比较贫乏。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天真活泼,喜欢艺术活动,特别是流行歌曲、街舞,具有天然的艺术学习动机。这就是《公共艺术·音乐》教学的基础,也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其次,教材内容注重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尽管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比较差,教学只有36课时,但教材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并没有降低。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中国音乐、欧洲音乐、名曲、戏剧、舞蹈无所不至。缺乏必要的整合,结果事与愿违,严重地影响了音乐艺术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很多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以讲授法为主,把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课变成了枯燥单调的知识讲授课,致使很多学生爱好音乐,但不愿上音乐课。在教学目标上关注知识,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关注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体验;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传统模式,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音乐教学缺乏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二) 教学基本要求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可以发现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首先强调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其次才是鉴赏能力和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选择名曲佳作,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公共艺术教学要遵循艺术规律,注重感知体验。“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情感体验。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感受艺术魅力,愉悦身心”。

由此可见,无论是《公共艺术·音乐》教学实际,还是《大纲》的基本要求,都需要摒弃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法,研究突出感受体验的教学方法。

二、体验教学及其教学策略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体验为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活动。音乐艺术体验教学可以突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在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学生会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情绪体验,甚至会结合自身的经历,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音乐体验教学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给学生以感受,让学生在进行音乐对话过程中,体验、感悟音乐语言与情绪,实现与音乐的融合,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音乐体验教学中,要研究体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教材整合策略

为了有效开展《公共艺术·音乐》学科的体验教学,我们需要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包括相关学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整合,已达到创设情景,开展活动的目的。教材整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课堂,重组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教学内容。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化陌生为熟悉。教材内容整合要注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创造音乐,丰富音乐知识。如,以地域划分、音乐体裁为专题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把《经典交响》和《乐海泛舟》整合在一起,把《祭献之舞》与《婆娑舞姿》整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益。

(二) 情境创设策略

音乐体验教学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和欣赏美,引起情绪和情感变化,促进学生的审美活动。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创设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设计音乐欣赏环境,引导学生投入音乐的欣赏氛围。音乐教室是学生欣赏音乐的殿堂,音乐教室环境将影响学生的欣赏效果,优美的音乐氛围会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

(三) 主体活动策略

学生是艺术活动的主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活动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的积极行为。活动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操作、感受体验、主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教学的意义在于把知识、能力和行为溶于一体,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体验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倾听、合唱、舞台剧等形式来进行。

三、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公共艺术·音乐》是以聆听、欣赏和表现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活动,感受、体验和认识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规律和音乐教学特点,笔者构建了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学模式,即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感受欣赏,体验感悟—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景一是要创设自由、民主、平等、富于情感的学习氛围。恰如贝尔纳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才会愉快地、主动地学习。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鉴赏情趣。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应当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二)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小组学习的前提是有效的个体学习。在创设好的艺术情景下,在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自主学习、欣赏后,就可以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要注意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而且轮流担任,实现角色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间竞争,互动交流,组与组之间水平比较均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竞争热情。通过多项互动交流,使学生有了音乐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 感受欣赏,体验感悟

情感是人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最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黄河》协奏曲第三乐章《黄河愤》的音乐欣赏中,此乐章以《黄水谣》的曲调为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素材,全曲规模宏大,情绪变化剧烈,钢琴在乐队的呼应和交织下,从愤恨的高潮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渐弱和弦中结束。其间,我们结合播放南京大屠杀的一些画面片段,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现实,在作品聆听中引起强烈共鸣,并且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所感悟,体会到和平的价值。

(四) 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音乐欣赏活动可以延展到歌唱、朗诵、演奏、舞蹈等其它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经历更丰富的审美过程,获得更深刻情感体验,把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延伸更广泛的领域。如在《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鉴赏中,可以组织学生观摩铜管乐队、交响乐队的训练和演出,了解交响曲队的编制以及各种乐器在乐队中扮演的角色,使学生对乐队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中各种乐器的特点有所了解。增加学生接触高雅音乐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总之,开展《公共艺术·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掌握审美方法,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

新课导入艺术-小学教学导入艺术 篇4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意指文章开头要美,一堂课的开端也应美。“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同学的情感,启发引导同学思维,以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新课有多种导入的方法:或以疑导入、或以情导人、或以理导入、或以“操作”导入,但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尽量溶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以造成同学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同学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自身“摆”进去,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一、设问生疑,激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时地激发同学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进新课,“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的呢?”过去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呀!从而激起同学求知欲,使其发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计算点拨,诱导思维

点拨能催动睿智的醒悟,激发燃烧的激情,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让同学走进发明的世界。点拨艺术是求新、求实、求精、求美的艺术,是点燃同学智慧火花的艺术。所以在同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同学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让同学计算两组加数相同计算顺序不同和不变的算式,引导同学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同学进入理性概括,展开笼统思维的好处。

三、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让同学动起来: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无疑对启迪同学思维,学习新知识、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极有效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同学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同学在“动”中学,“动”中思,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首先从法则动身,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折纸、量纸活动,把笼统的道理形象化了,使同学对即将讲授例题的第一个要点(求1小时零件数先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的理解有了阶梯;而接着再出示糖果盒的第二个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重复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又深入一步,让同学归纳出“相当于几分之几就除以几”的道理,为解例题的第二个要点(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为什么要除以3?)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情境,促进思维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扮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同学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同学解疑的兴趣,促使同学去积极思维。

五、指导观察,协助思维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不只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同学观察力的发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和培养训练的结果。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篇5

我执教的这节课是龙教版四年级第三册第十三课《旅游宣传单》一课,本节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培养信息素养。

根据学生的总体情况,我将这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了解艺术字用途,掌握“插入艺术字”的基本操作。

2、学会艺术字的编辑,并会设置艺术字的环绕方式。

3、通过自主探究为主,小组研究为辅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样式的艺术字。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作品制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还存在几处遗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激情导课,目标明确

好的信息技术课应寓教于乐,以实践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为主轴。

激趣导课,首先出示两个文字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几个“?”号,为什么会这样呢?怎样才能让文字变得更漂亮呢?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使之成为他们学好这堂课的驱动力。这样的导课新颖有趣,在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异常活跃。

二、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动手

教师在课堂上要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做,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实用。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体验,使他们能够在教中学,在学中乐。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和吸收了所学的知识,也让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所以这是我这一节课的一大特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己生成问题—自己解决或学生帮助解决,解决不了教师在出手相助。

三、课堂不秀,直接给了学生想要学的知识。

这节课非常朴实,就是我平实的一节课,以前,我也听了许多的信息技术课,有些课整节课当中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学生举手也很积极,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真正能够学到的本领却很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我也经常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扎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直接给了学生想要的知识。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坚持课堂的不秀,是我的课堂教学另一大特点。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篇6

存档文件

艺术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陶瓷艺术设计是我系较早开设的专业之一,本专业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同时景德镇是千年瓷都,具有悠久的陶瓷艺术文化底蕴,这又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提供了地域优势。我系该专业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强,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较高的评价,该专业亦是我校的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同时也是省级高职高专示范专业。为进一步使我们的专业更适应市场对素质型和技术应用型陶瓷艺术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和学生就业率,我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细分为三个发展方向:

1、陶瓷装饰绘画;

2、现代陶艺;

3、生活陶瓷艺术。

一、陶瓷装饰绘画方向

培养目标:学制3年,系统专业地接受艺术与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训练,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具有着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和较强的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体系完整性延续性强。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继承传统陶瓷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在传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注重绘画与陶瓷的结合,绘画技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将釉上彩艺术与釉下彩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将艺术引入生活。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基础图案、书法、构成基础、人体素描、工笔花鸟、工笔人物、陶瓷造型设计、写意花鸟、国画山水、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存档文件

青花、新彩、粉彩、古彩、花纸设计、综合装饰、电脑绘画、中 国陶瓷美术史、陶瓷工艺学、美学概论、绘画艺术欣赏

二、现代陶艺方向

培养目标:学制3年,系统专业地接受陶艺实践、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训练,完成知识积累。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技能及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专门人才。培养在造型艺术、立体造型范围内进行具像及抽象造型的能力,培养学生在艺术创作方面的现代意识,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个性,探索陶瓷材料的特性并运用于陶艺作品中,全面掌握陶艺的泥板、泥条、手塑、拉坯等成型技法,通过对泥土的捏、搓、揉、压、抹等制作过程,使制作者的情感个性固化在作品中,形成永恒的记忆。将现代陶艺与建筑艺术、公共艺术等相关的艺术形式紧密结合,以适应现代人审美要求多元化的趋势,适应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陶瓷艺术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立体构成、陶艺造型、立体雕塑、装饰雕塑、实用陶艺、陶艺釉上装饰、陶艺釉下装饰、环境陶艺、陶艺创作、中国陶瓷美术史、陶瓷工艺学、艺术概论、中外艺术欣赏

三、生活陶瓷艺术方向

培养目标:学制3年,系统专业地接受艺术与设计、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训练,完成知识积累,培养陶瓷造型设计的高级专门人才。学习美术设计的基础理论,接受美术方面的系统训练,旨在培养学生从事陶瓷产品设计的能力,注重陶瓷造型设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存档文件

计与制作,陶瓷花纸设计、陶瓷装饰能力的培养,了解陶瓷工艺的全过程。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提升陶瓷设计的艺术水平,增强日用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养能在企事业技术部门、学校、科研单位从事陶瓷日用品、艺术品等创作设计以及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设计素描、色彩、基础图案、构成基础、工笔花鸟、工笔人物、陶瓷造型设计与制作、写意花鸟、写意山水、青花、三维造型、新彩、粉彩、花纸设计、陶艺基础、装饰画、综合装饰、中国陶瓷美术史、陶瓷工艺学、人体工程学、生活陶艺鉴赏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篇7

为了更好地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新型人才, 使其充分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 各大高校开始将艺术课程纳入了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作为艺术学习的重要部分, 在高校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修养以及学生人格的健全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就目前高校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来看, 其对于艺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仍然偏低, 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大纲, 公共艺术的教学课程设计也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结构零散和课程类型狭窄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发展。除此之外, 很多新建院校尚未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 学生对于公共艺术的了解有限, 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抗拒心理。再加上校园艺术器材有限, 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艺术学习等问题都导致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受到限制, 课程教学质量无法提升, 艺术教育也就达不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论提高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1. 统一教学大纲, 规范课堂教学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灵魂, 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以及考试标准都是跟随教学大纲指定的, 但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不具备统一的教学大纲。任课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 知识素养达不到要求, 其所设计的教学大纲也难以满足课堂的基本教学, 教师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教学反馈, 首先就要对教学大纲进行完善。要重视教学大纲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适用于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大纲, 或者由学校内部自行制定符合教学发展规范的教学大纲, 在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与评议来对优秀的教学大纲进行整合, 并以此作为统一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2. 创设课堂氛围, 激发学习兴趣

就目前各大院校的公共艺术课堂教学来说, 大多数课堂都会出现教师在讲台授课, 学生在下面开小差的情况, 这种课堂气氛不仅会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完成。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记住因材施教,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围绕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艺术歌曲的欣赏, 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 让学生对公共艺术这么课程产生好奇, 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的魅力。当学生对教学课程不感兴趣时, 教师要尽量避免用严厉的方式去对待学生, 应该学会倾听学生的需求, 将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 如针对学生爱玩的天性, 在课堂上适当的进行一些音乐游戏, 消除学生对课程的抗拒心理, 从而让学生对公共艺术课产生兴趣, 进入课堂氛围进行学习。

3. 拓宽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

公共艺术课分为艺术理论、审美鉴赏以及技能实践三大类, 这三类课程在教学方面要格外注重差异性。在艺术理论课程的教学中, 教师要将文化渗透进课堂, 让学生通过理论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感性的理解, 并在课堂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 学会用艺术把握世界, 加深自己的审美。审美鉴赏课程则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方式充分给学生展示艺术课堂的魅力, 如利用网络平台带领学生进行鉴赏教学,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而在技能实践课程中, 可以充分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 把握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爱好来养成不同的审美情趣, 教师做到积极拓宽课堂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参加艺术鉴赏活动, 让学生对艺术产生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 丰富课堂教学, 培养综合素质

公共艺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有了突破,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教学的双主体性, 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进行课堂教学的扩展, 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使其成为全方位发展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公共艺术课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学习热情的激发之外, 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课外对艺术的兴趣, 如开设舞蹈班、合唱团、摄影社或者其他一些和艺术相关的艺术小组, 通过不同的艺术角度和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善于汲取先进的教学理念, 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创新与实践, 采用课程与活动相结合的方式,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艺术所带来的魅力,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鉴赏与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 要想提高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就要做到规范教学大纲, 转变教学观念, 拓宽课堂教学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 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教学, 综合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从而真正达到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目的。

摘要:本文针对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和探究, 并就如何提高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对策

参考文献

[1]黄鹰.素质化的基础教育与高师教育的素质化——高师应开设公共艺术课[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

公共艺术实践教学 篇8

【关键词】艺术思维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     培养策略      创新能力

1 艺术思维的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做出概括与间接的能动的反映。思维同感知觉一样,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感知觉所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个别事物及其外部的特征和联系,属于感性认识;而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属于理性认识。

艺术思维过程异常复杂,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在艺术设计创作活动中,既有作者的心理定式和生活体验形成的思维认识内容,又有表象、直觉、记忆、个性和情感等心理内容,还包括无意识中艺术灵感的顿悟,是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之间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既有抽象思维的渗透,又有形象思维的提炼,还有灵感思维的顿悟,从而具有以下创造性特征。

第一,意象性。艺术一般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的,也就是艺术思维的结果是要用艺术意象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目的就是要构思出一个完整的意象,这决定了意象性是它的首要特征。

第二,模糊性。艺术思维反映事物内部整体关系,这个过程能给思维主体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具有模糊性、朦胧性,也正因这种不确定性,从而激发人类的再创造活动。

第三,想象性。想象贯穿于艺术思维的全过程,艺术思维通过想象把真实的世界转换为虚灵的空间,感知为实,想象为虚,转换的深度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价值度。

第四,整体性。上文提到艺术要通过形象来呈现,正因艺术思维的方式、过程和结果都离不开表象的活动,它呈现给人的便是如生活本身那样的多方面形成的整体,是以整体形象来把握本质的规律的。

第五,情感性。“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此为心理学阐述的感觉器官中的“联觉”现象。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艺术创作者透过情感“移入”,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和情感客观化,使作品充满感染力。

2 艺术思维对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以绘画为例,清代著名的“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郑板桥以画竹著名。他画竹的典故家喻户晓,“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成语“胸有成竹”也正由此而来,在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思维始终伴随着有形的“象”,同时这个象随着思维活动一直在变化。其实在任何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都充斥着形象、抽象和灵感思维的相互作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交替运动,形成大脑中的大量表象思维材料,以形象思维为主线,辅以抽象思维,相互间互动互补,通过想象致使灵感的爆发,从而将表象构思成完整的艺术意象。

了解了艺术思维的特点与进程,我们可以知道艺术思维能力不仅是重要的艺术认知方式,更是艺术创作与表现,将艺术灵感付诸实践的重要思维模式。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特的艺术思维能力,要根据艺术创作的规律,着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及灵感思维能力,激发他们艺术思维的创造性,也就是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是人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要素的集合。

3 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缺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艺术设计相关专业在全国各高校纷纷开设,并参照与借鉴了包豪斯等国外先进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随着国务院对《中国制造2025》通知的下发,制造业的崛起勢在必行,而其中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必然日益膨胀。但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质量与国外的优秀设计院校相比,整体水平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培养出的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足,创新水平较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教育理念与方法陈旧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开设的时间较短,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设计教育不过是20世纪末的事情,当时主要是依托美术类院校和专业开设的,教学体系也基本上沿用纯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方法。但艺术设计与美术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美术更多强调的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表现,至于外界如何看待和理解关注较少;而艺术设计除了强调个人情感,其价值取向和审美还需接受外界的评判,针对的是大众和客户。因此,由工艺美术等专业转变而来的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性,很多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多为美术专业的延伸,教育理念与方法相对陈旧,无法真正培养出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3.2 教学设施落后

根据对陕西、江苏、武汉、广西等省(市、区)十几所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除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美院、广西艺术学院等艺术设计类院校的实践条件较好外,其他综合类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大多教学条件较差,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学费较高的现实不匹配,与其他专业相比,对实验设备的投入较少,实验实训环境较为简陋,专业书籍缺乏。作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失去了实验室条件的支持,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培养。

3.3 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开展得较晚,现有师资队伍参差不齐,部分担任设计专业教学的教师由以前工艺美术等专业的教师改行过来,缺乏相对系统的艺术设计训练,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与思维方法把握不够,甚至有的教师授课强调虚无缥缈的艺术感觉,而非教授正确的思维与方法,在成绩评定方面随意性较大,使得学风散漫,学生主动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不足。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专业研究生进入教育行业,但他们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实际项目经验缺乏,在教学经验、产学研结合方面还比较欠缺,师资整体水平的不足也导致培养具有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学生难度较大。

3.4 生源质量较差

近年出现了“艺考热”,除因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旺盛外,更多的是因为艺术设计类高考对文化课要求门槛相对较低。入校的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但对专业的选择没有建立在自身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基础之上;还有一部分专业学生是从理工科考入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形象思维能力较弱,艺术表现技法相对较差。生源类型和质量的不同,要求我们在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的生源情况有针对性地改变教学模式,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进而为社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

3.5 课程设置不合理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多由之前的美术或工艺美术专业转化而来,导致如今的艺术设计教育多以形象思维为主,强调美感的训练与表现,借鉴的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课程,侧重点依然是美术方向的教学思想,对理性思维的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不足,诸如包豪斯等国外设计院校的工厂学徒的培养方式基本舍弃。以包豪斯为例,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必须接着进入工厂学习两年后方可毕业,学校强调学生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实践创新能力,充分地将艺术知识和科学技术紧密地交汇融合,认识到艺术设计具有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本质特征,培养出了一大批艺术设计大师。

因此,建设合理动态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时俱进的课程体制势在必行,应根据就业的方向和专业的发展变化对课程设置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

3.6 产学研融合较为欠缺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艺术思维的培养不光是靠理论知识的传授,还需要实践项目的训练来提高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实践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实训基地的支撑。但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现状是缺乏设计开发力量,缺乏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与学校之间难以开展真正的产学研融合。

4 艺术思维的培养策略

针对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对艺术思维培养存在的问题,笔者尝试寻找出有效的艺术思维培养策略。

4.1 完善教学环境条件

前文提到教学设施的落后是影响学生艺术思维培养的因素之一,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所在部门要积极申请校内外实验室建设资金,对实践教学平台持续稳定地投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和实习经费的投入力度,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硬件条件和实验实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从专业理论验证到岗前操作的完整的实践环境和设施,提升专业办学的内核。

此外,艺术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教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学校的校园规划、建筑设计理念、办公室布置、教室布置,展厅等环境营造对学生的审美、思维与心理的成长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改善学校校园环境,设计建造富有艺术美感的建筑,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单位更要创造良好的工作、教学实践环境:利用大师作品、师生优秀作品布置教室、楼道、宿舍,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使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愉快的学习生活,在艺术的熏陶中不断培育自身艺术思维能力,得到灵感的火花。

4.2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有时无法将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有机融合,没有理顺各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以形成有机的整体。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开始,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确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并运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法,在作业练习过程中尝试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阶段性的设计成果。此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左右脑同时开发,只有将感性和理性思维、整体和形象思维同时并举,才是完整的艺术思维能力。现阶段,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与手绘能力都相对薄弱,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与教学中,手绘能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程至关重要。虽然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但其制作出的作品往往机械雷同,沒有真正的灵魂。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的灵感通常是要靠手绘来捕捉的,手绘作品具有更好的艺术感染力与独特性,没有良好的手绘功底,再好的想法和灵感都无从实现。另外,艺术设计作品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营销知识、管理知识、心理学知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掌握全面的知识体系和高超的审美能力,才能更好地从多个角度和多个立场全方位来考虑问题,以便获得观众的认可。

4.3 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

鉴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大多由纯艺术类转行,加之经验缺乏与实践能力不足的现状,如何提高现有的师资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显得尤为迫切。但依现状来看,要求每一位老师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具有项目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短期内不太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调整和优化教师结构,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细化专业课程内容来改善现有师资队伍。理论功底好的教师、动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相应负责擅长的课程;引进或聘请具有校外实际项目经验又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来校参与教学实践工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激励现有师资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用市场来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工学结合;有步骤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外出学习、交流、挂职锻炼,提升其项目实践与操作能力,从而构建以双师型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 改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

4.4.1 个性化教育

如今国内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大多还是以班级教学为主,采取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模式、人格特质等艺术气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无法得以充分发挥,无法有效地激发学生艺术思维的潜力。因此,个性化的艺术设计教育方式需要重视,这要求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艺术思维的培养为核心打造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可大力提倡教师工作室、Workshop等授课模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不同的授课方案,并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项目制作,更好地培养具有理论与实践并举的优秀设计师。

4.4.2 问题启发式教育

对于艺术思维的培养,问题启发式教育是行之有效的办法,通过抛出问题、小组研讨、课后辅导答疑,学生无论课前、课中、课后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专注度。具体做法我们可以参照新加坡共和国理工学院“一天一问题”的做法。学生在校期间共四年8个学期,每个学期一般修5科课程。按照一门课时15个问题,每天解决1个学科问题,一周就可以消化5个学科的5个问题,到期末将完成所有的学科问题。讨论问题以小组形式,5人一组设组长,每天以一个团队的方式解决问题,并不断更换组长,锻炼每位学生的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样每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并通过集体智慧、头脑风暴等方式不断激发创意灵感,锻炼艺术思维能力。

4.4.3 艺术认识能力培养

艺术思维的培养要求学生不仅会创作作品,更重要的是要求创作出的作品具有其内涵和品位,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理解和欣赏自身以及其他文化作品内涵的能力。现今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往往阅读量较少,眼界不够宽泛,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能力离优秀设计师的要求相去甚远。艺术设计创作要求设计者能够在高度个性化的艺术活动中探索自身或他人的情感,并将其情感体验与生活、事物与作品相融合。因此,必须开发学生的艺术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水平,从而创作出具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这就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艺术理论著作、优秀设计作品欣赏,听取艺术讲座等方式,不断提升自身艺术修养。

4.4.4注重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能忽视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与纯艺术的本质是:纯艺术更多的是强调感性思维,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而艺术设计是为客户服务的,最终作品需得到客户的认可,所以我们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从设计偶然性到必然性转变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真正将艺术思维转化成优秀成果。(偶然性是指在给予学生一个项目或命题时,赶上学好正好对此擅长或灵感凸现,学生可能做得很好,但你再给予另外一个项目和命题时,他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

4.4.5 多样化的专业实践活动

学生艺术思维与创新等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通过实践进行不断检验与实现,个人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开展。

4.4.5.1 专业课程实践

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在平时的课程专业教学中就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做法。应充分发挥各专业教研室的作用,教师共同研讨制定详细且连续的课程教学大纲,处理好由入学到毕业各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大学生涯的几个大的项目实践内容,并分解到各阶段的专业课程教学,各课程详细制定出实践教学大纲,这些实践教学内容独立完整,但又是总的项目实践的一部分,每门课间的实践项目内容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共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实践项目。学生能够将每门课程的知识系统地运用到实践中去,从而在大学学习生涯结束后,学生已然掌握了专业所需要艺术思维能力等相关技能。

4.4.5.2 校际、校企合作教学

一个学校的师资力量毕竟有限,我们可以通过校际、校企协作共同培养,充分利用各院校、企业的优秀教师、设计师资源以及实践教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尝试由外校教师、企业设计师进入课程教学与指导实践,拓宽学生知识面与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外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4.4.5.3 设计工作室式教学

英法德等发达国家普遍使用设计工作室式教学,國内如江南大学等院校也已采用,各院校可借鉴国内外这些成功范例并根据各自情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艺术设计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工作室需与社会、市场紧密联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前沿的设计理念、研究课题等条件,负责人可以由某一设计领域经验丰富的一名教师主持,也可由一个教师团队共同维持,通过参与社会设计项目,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灵感思维,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设计制作经验等能力。为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教师的培训与进修工作,加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提高业务水平与专业素养,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4.5.4 项目教学

教师积极开展横纵向课题的研究,并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中去,在科研项目中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学习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5.5 竞赛与教学有机结合

现在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组织针对高校学生的设计竞赛,这些竞赛作品评价的主要标准就是艺术与创新思维体现以及作品效果表现。学校可常态化地将设计竞赛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参与竞赛,观摩学习其他优秀参赛作品,可拓展学生见识,激发学生创新潜力。

4.4.5.6 社会实践锻炼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学生通过参赛、参展、假期社会实践和参与社会设计项目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信息化平台适时将自己的优秀作品推向市场,通过得到社会认同,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创新、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艺术思维与创新能力。

4.4.6艺术化的学习与生活方式

一个优秀的设计师需要注重培养其自身高雅的生活情趣,学会生活的艺术与艺术的生活,这样才能保持恒久的艺术创作力,而在校的这段时间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有研究表明,一个良好习惯只需要坚持10天时间便可养成,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要想创作出具有内涵和生命力的作品,不是单靠理论和方法就能解决的,自身必须要有过硬的手绘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以及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平时要不断地进行锻炼。为此,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任务、推荐相关书籍,引导、启发学生在各阶段学习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并及时与实践相结合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参与教师的横纵向课题、设计竞赛、校内板报设计、校园环境美化等都是理想的实践机会,通过这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断激发设计灵感与设计思维,实现艺术思维能力的不断进步。

5 结束语

在当前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思维普遍较弱的情况下,艺术设计教学实践中艺术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立足于现实,通过改善教学实践条件、建立合理的师资团队、更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迎春.艺术设计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8(24):122-123.

[2]刘浩然.艺术精神与思维对艺术创作的作用[J].芒种,2014(4):231-232.

[3]魏娜.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李蒍韦.“问题启发式”教学法在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分析[J].锦绣,2013(8):20-22.

[5]张立.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6(9):78-80

上一篇:共同努力保护环境作文下一篇:一年级下册数学《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