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精选14篇)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1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仪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道德素质,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介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出我国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对未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作思考和探索.

作 者:李海南 孟韬 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河北,三河,065201刊 名:硅谷英文刊名:SILICON VALLEY年,卷(期):“”(7)分类号:G41关键词:大学 心理健康 教育 发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2

二十多年来, 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取得了显著进步, 对健康教育的内涵有了深入的认识, 对健康教育的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对健康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 对健康教育的研究日益深入。我国高等学校已经普遍开设了心理卫生课, 很多高校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中心, 有的建立了心理教育的相关网站, 对同学们健康人格的建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体育教学普遍得到加强和重视, 为锻炼同学们的健康体魄奠定了基础。学校间也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健康教育的交流合作, 为提高健康教育水平, 促进健康教育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健康教育的内容。

从学科的角度来讲, 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健康知识、技术、教育方法及干预方法的, 以期通过改变不健康行为和建立健康行为来达到并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涉及到预防医学、传播学、社会学、教育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市场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

健康教育的内涵及教育内容不应当是一套固定不变的定理和规则, 而应当是一个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实际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的可扩展体系。不同的时代, 影响健康的因素及健康的标准会有不同, 因此探索健康教育的时代内涵是健康教育研究人员的重要研究内容。郭英等认为, 健康不仅仅是一个生物概念, 也是一个心理概念和社会概念,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的健康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2]。在健康教育内容方面, 我国高校在健康教育目标及健康教育内涵的时代框架内对健康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展, 如在身体健康教育方面, 有了针对性健康、艾滋病预防、乙肝预防、近视预防的教育内容。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有了针对自杀、恋爱等心理问题的教育。

2. 健康教育的方式。

健康教育的方式是决定健康教育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健康教育方式在我国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探索与尝试, 积累了一定的健康教育经验和技巧。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理论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 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健康观, 使学生系统的学习掌握健康理论及有利于健康成长的正确方法和技巧。这种方式在我国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 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就是这种方式。健康教育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进行, 如进行室外体育教学, 举办有关健康的图片展览, 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或健康行动比赛。通过这种教育形式, 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崇尚健康的积极性, 使学生较快地掌握保持健康的技巧, 有利于学生健康习惯的养成。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等途径在校园内营造注重健康、保持健康的校园氛围乃至校园文化, 激发同学们追求健康的热情;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等灵活的形式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丰富的健康知识。音乐、先进文化、趣味运动等也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方式[3,4]。

3. 影响健康的因素。

健康、亚健康、不健康是从健康角度对人所处状态的分类。人处于何种健康状态不是绝对的, 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人的三种健康状态之间的转化是在一定外界、内部条件下进行的, 系统研究大学生由健康状态转为亚健康及不健康的因素是保持大学生心理及身体健康的重要基础。影响健康的因素从来源范围角度, 可以分为个人方面、宿舍方面、班级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从影响健康的因素的所属性质来看, 包括学习因素、恋爱因素、专业因素、性格因素等。

4. 分类健康教育。

对健康教育进行分类研究, 是将健康教育理论系统化的重要途径, 也只有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的健康问题, 才有利于在健康教育实践中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健康问题。分类健康教育研究文献中多有报道[5,6,7,8]。张文平等对大学生恋爱中的不健康心理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发现大学生恋爱中存在动机简单、偏重感官及功利满足、恋爱方式不文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培育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策略[9]。乔来明研究了肥胖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特征及肥胖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发现超重和肥胖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正常学生要差。这种心理状态将阻碍青少年的智力潜能的发挥, 对人际关系和社交能力也将产生不良影响[10]。

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完善的方向

如何在大学校园里开展健康教育, 普及健康知识, 提高健康意识, 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增强学生体质, 使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前就形成健康人格, 并终身受益, 是摆在大学领导者、管理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医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2]。尽管我国高校健康教育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但我国高校健康教育及健康教育研究仍需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进行增强大学生健康教育意识的教育;进一步系统研究保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基于预防性的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肖莹.大学健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8, 5 (2) :116-118.

[2]郭英.大学生健康教育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5:157-158.

[3]施柳周.先进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8:172-174.

[4]孙丽娟, 王琰, 冯丽芝等.音乐与心理调适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7:75-77.

[5]陈晓明.高校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与调控措施.农业考古, 2008, 3:353-355.

[6]李永兰.民办高校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8, 4:126-128.

[7]王海彬.特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8, 2:73-74.

[8]薛朝霞.卢莉.梁执群.农村生源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8:928-929.

[9]张文平.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培育策略探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2 (5) :78-80.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多元化;预防体系

随着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如何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了每一所高校必须解决的难题。而心理教育无疑是提高高校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方式之一,随着社会竞争程度的加剧,心理素质的作用已经逐渐凸现出来。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关部门和高校领导必须要加强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进步。

一、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不足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教育体系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足。高校大学生大多都处于心理容易受到冲击的阶段,由于各自家庭教育以及自身经历的不同,造成了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而大学生活中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则会给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冲击,甚至会导致个别大学生一蹶不振的现象。

1.1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落后

由于我国的近代化发展较晚,在教育体系领域本身就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劣势更是明显。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针对性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预防体系的建立还比较粗糙,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都只是简单的心理咨询,这导致比较内向的大学生很难鼓起勇气去进行心理咨询,而这类大学生往往是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人群。其次,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针对性的重视还不足,由于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会出现异同,单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只会导致教育成效越来越差,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1.2心理教育专业人才的缺乏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最严重不足就是师资队伍建设的落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比较高级的阶段,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极高。可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都有着严重不足。首先,对专业心理老师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足,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室都只是简单的选派心理老师进行常规咨询。其次,在心理咨询师的建设方面比较落后,心理健康咨询和治疗对于环境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现阶段我国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师对于心理咨询室的建设都比较落后。

二、未来大学生心理教育改善方向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逐步迈入转型期,经济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对于高校大学生的要求一定会越来越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了高校建设领域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校必须要充分的意识到现有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的不足,来正确的掌握和引导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

2.1加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重视。首先,要加强对于心理健康预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加强心理健康理念在高校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心理健康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和重视程度,同时也要适当的进行一些自我排解心理问题方法的宣传,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恢复能力。其次,要扩展心理咨询的咨询渠道,可以适当的开通网络咨询渠道,安排心理咨询师定期对于网络信箱等进行心理问题回复。而且还可以定期通过召开心理委员会,加强各班级心理委员的培训,发挥其在班级中的作用,对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明显的学生可以进行适当的排解帮助其解决心理问题。最后,要加强心理教育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有鉴于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心理健康普及和咨询不能拘泥于形式,要大致的通过学生的心理和个性进行灵活处理。同时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活动和讲座的举办,加强心理协会的建设等方法提高学生对于心理问题的关注程度。

2.2加强高校专业心理人才的引进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稳定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进一步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首先,要加强对于专业心理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高校在专业心理教师的引进方面一定要加强重视程度,可以适当的通过一些优异的条件和待遇引进高水平的心理教师。除此之外,部分具有心理专业的高校还可以通过提高师资力量投入培养心理人才,一举两得。其次,要加强对于心理咨询环境的建设,高校要加强资金投入,参考科学理念,建设高水平的心理咨询室,帮助心理教师提高心理咨询效果。最后,要加强心理咨询师的内部学习,通过进修等渠道提高心理教师的水平。

结论: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是对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工作有着重要影响,而且还关系到大学生的终生发展。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對于大学生的帮助是显著的,高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任,充分发挥育人职责,在大学生大学生活中,通过课程学习和课外引导,帮助大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出综合发展的优秀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入高水平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梁采芹.大学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 ,(4)

[2]林虹静.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4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其法制建设也在不断的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在服务着人们。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这也就直接产生了一个重要影响,即社会对法学方面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照这个基础来说,法学专业的学生较其他很多专业更好就业。然而,就当前状况来说,高校法学专业的毕业生反而面临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这一严酷问题。而导致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多种多样,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象,势必要对各大高校进行法学改革,从而使得法学专业学子能够真正服务于社会。

一、我国法学教育面临的问题

1.开设法学专业的学校多。随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法学专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据统计,到2009年,中国大陆设立法本科学专业的就有630所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超过了30万人,而专科生也达到了22万之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法学专业在中国的发展正呈现着欣欣向荣的趋势。然而,相对于我国法学专业学生人数之多,法学专业毕业生却面临着就业率低、失业率高的状况。而导致这一状况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一部分的高校为了建设综合型大学,贸贸然开设了法学专业,在扩大招生的同时却未做好教学工作。此外,各类专职学校以及成人大学等都纷纷开设法学专业,这些学校的大量招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法学专业的学生人数,其中很大一部分法学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接受完整的课程,其在法学方面也只能算是半吊子,根本无法适应社会对法学人才的要求,这也是导致其就业率和失业率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2.法学教育层次多样化。我国的法学教育按照层次来分可以分为: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的的法学教育具有层次丰富的特点,它也体现着我国法学教育的繁荣。然而,在法学教育所呈现的欣欣向荣景象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的弊端。层次的多样化所导致的一个重要结果就是法学教育的`混乱。法学专业既有专业水平很低的专科,也有专业水平相当高的博士后,这也使得专业专业就业者在其择业时所呈现出的专业水平良莠不齐的现象,有很多毕业生并未真正掌握法学知识以及法学的实践能力,根本无法顺利入岗。而这些毕业生进入到社会,不仅增加了社会的就业压力,而且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进程也有很大影响。

3.法学教师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所能够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一个好的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才能。然而,一部分学校的法学专业是为了建设综合型校园而开设的,实际上并不具备足够的师资力量。这也就导致了这一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由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生担任。这些老师一方面缺乏具体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教育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照本宣科为主,枯燥乏味的课堂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法学这个原本就很枯燥的专业,兴趣的缺失自然而然导致了学生学习的懒散,既不能把握上课的时间,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本无法成长为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与此同时,有些任课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准备学术语言文言化的复古倾向--一个值得关注的语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浅析“教学学术”视角下大学教师教学责任意识剖析传播学术中的“欧洲中心主义”——亚洲中从Ontology的译名之争看哲学术语的翻译原则试论新闻学学术规范研究的依据与路径论析大学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学术责任中学的学术:一个亟待关注的话题试论学术嬗变中的教育创新环境法学的学术特色与贡献,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对于教学的投入自然就减少了,教学质量的下降也就不难揣测了。

4.高校法学专业的硬件设施缺乏。一些高校建立法学专业时并不具备相应的教学素质,他们在硬件设施上的准备和投入也是匮乏的。法学专业的硬件设施不仅包括模拟法庭、多媒体教室和实习基地等的设施,还包括计算机房以及图书馆。模拟法庭和多媒体教室的存在能够极大的丰富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相关影像以及具体的操作中体悟法学的内涵和乐趣,在课后对资料的收集中增长法学知识,提高学习的能力。然而,有些高校在这些基础设施的准备上是相当简陋的,模拟法庭即使准备了也是个摆设,计算机房陈旧不看,图书馆中关于法律的图书少之又少。

5.学生缺乏实践的机会。法学专业本就是一个应用型的、务实的专业,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因此,高校组织法学专业学生进行实习,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高校并未设置与法学专业相关的实习课程,毕业实习也是流于形式,这就使得法学专业学生缺乏具体的实践操作,在毕业进入社会时往往出现非常尴尬的境况,如不会书写诉讼稿,不会起草合同书等。

二、关于我国高校发现法学教育改革的建议

1.控制招生,提高办学质量。虽说我国法学专业的层次丰富,但效果并不明显。法学专业注重实际的能力,更具有实效性,对于法学学生的培养,也应该重视质量,不论是学生的整体素质,还是高校在法学专业的办学能力上,都应该有所提高。对于这一问题,国务院教育部门有必要明确指出,二本以下的高校不得开设法学专业。这样一来,招生的质量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需要对二本及二本以上的高校规定相对统一的法学专业教育的评价准则,只有符合国务院教育部门所提出的标准,才能够开设法学专业,以此来提高高校的法学专业办学质量,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2.提高法学专业教师的师资力量。一方面,高校不应聘请没有经验的研究生或硕士毕业生担任法学教师的职务。只有亲身进入社会实践过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才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和欠缺,才能够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当然,高校可以对刚毕业的研究生和硕士毕业生以助教的身份进行培养,让他们能够积累经验,等到各方面成熟以后方可担任正式法学教师一职。另一方面,高校也需要对在职教师进行检测,通过淘汰制度激励法学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最终反馈到学生身上。而且,高校也可以组织一下交流活动,不仅是校内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也包括校内教师和其他高校教师的交流。各教师之间的经验和疑问的交流和学习,也是教师们提高自己的一个平台。有此基础,法学教师的师资力量自然就提高了。

3.配备完备的硬件设施,提供更多实践机会。法学专业的教学仅靠课堂时间老师的讲述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这就需要高校在学校的计算机室以及图书馆中关于法学专业书籍的配备上多花点心思。此外,为法学专业学生配备模拟法庭也是极为必要的,具体的操作能够让学生更为直观的领悟原本书中枯燥的文字,从而真正化为其学到的知识。除了硬件设施的配备要到位之外,还需要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每个暑假让学生到相关的律师事务所和相关法院进行实习,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是对理论知识的二次学习,对其能力的培养积极重大。

三、总结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5

随着我国对三农问题的更加重视,农村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潮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之相随的农村教育也呈现了科技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对于农村教育来说,最主要的还是农村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作为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根本,是学生知识体系形成的起步教育,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本论文正是基于此,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对现在的分析了解其所在的教育问题,并在问题的分析基础上,试探性的提出一些需要得以改革发展的思考,希望本论文的研究能为他人了解农村小学教育,并致力于农村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一个参考。

教育的发展是国家全面强大的基础,依靠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与技术生产力为国家的富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而在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70%的基础上,与之配套的农村小学教育却很难与城市的教育相提并论,其在基础设施,教育师资,教育模式以及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虽然,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在近些年得到了良性的发展,国家也通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但农村的特殊社会属性使得小学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改善教育基础设施,优化师资条件与学生评估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以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甚至调整农村经济产业结构,以整合生源组成,这些都需要各家长的教育工作者和农村政府作出更多的努力,以使农村小学的学生能得到更好的教育机会,使素质教育在农村得以展开。

1.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分析

1.1农村教育观念与思维的缺陷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本教育与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全面深入,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里只希望学生能认识字、能进行数学计算,而如今,社会的需求使得学生必须具有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我国的部分农村,这种教育观念并没有得到改变,其中就包括农村小学教师的教育概念和农村家长的教育认识,德、智、体、美全面均衡发展是小学生必须该受的教育,但有些农村小学教师只注重语文、数学的教育,对其他的素质教育能过则过,没有使教育效果得以体现,比如音乐课的教学依然采用老师唱一句、学生跟唱一句的教学模式,而英语教学也不够重视,特别是在发音上存在方言的因素,使得小学生的英语发音不够准确,这都是教师的教育概念没有得到改变的体现。

1.2农村教育设施的缺陷

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使得农村小学教育的基础设施相对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校园基础设施与教育基础设施,校园基础设施主要是指进行体育锻炼、游戏教育等相关的设施较为缺乏,比如很多农村的小学体育场还是砂石跑道,足球场也没有人工草坪的铺设,这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存在受伤的隐患,而至于其他的体育锻炼设施更是没有,影响学生的锻炼方式选择,使得学生课间玩的多数是自制的娱乐用具,如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等。而教育当面的设施缺陷是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设备不完备。据调查,目前只有10%左右的农村学校拥有齐全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更多的`农村学校使用的还是传统的电化教学器材,如收录机、投影仪等,音美体器材也很缺乏,几台简陋的录音机,几盒单调的彩笔往往就是农村小学开展音美教学的全部家当。

1.3农村教育师资的缺乏

我国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主要由三种群体组成:一是民办转公办的老教师;二是年龄不等的代课老师;三是为数不多的各方面都合格的具有专业素质的年轻教师,但目前的现状是由于农村的发展关系难以吸引大量的年轻教师前往教学,教学观念陈旧、知识体系单一、教育模式缺乏变通的老教师依然是农村小学教师的主体力量,这种师资现状难以匹配国家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需求,同时经费及硬件条件的制约,教师外出培训和自我充电的机会较少,更加不利于教师力量的发展。

2.农村小学教育的改革发展分析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更是如此,需要现代化的教育基础与配套设施,需要现代化的教育模式与观念,需要现代化的教师队伍,这些就需要更多教育工作者和农村地方政府进行不断的政革发展。首先,需要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现状,修建适合小学生身体锻炼和体育兴趣培养的基础设施,补充音乐与美术教育的设施辅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多媒体教学模式,以标准的听、读、写来为学生提供英语教学;其次,加大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家长更深刻的理解小学教育的含义,以配合学校教育完成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同时,需要学校与家长优化对学生的学习评估办法,改变过去传统的只注重语文与数学成绩的考核方式,需要同时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兴趣、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从重单纯只是评价转向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评价;摒弃只以分数为主导的教学评价,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改革方面,需要通过平台、专业、特长、发展、薪资等方面吸收文、体、美专业的师范毕业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以吸收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模式。建立长效的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城市的小学教育相对于农村小学教育是先进的,使城市小学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一段时间,农村小学教师到城市小学学习一段时间,形成见习交流制度,以开拓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视野。

3总结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6

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虽然在当前高校教育中有了较大发展,但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面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现状,我们要做的是针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使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作用,以促进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

最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推动了社会各个领域行业的发展。高校教学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采取的教育创新举措。在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过程中,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目前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在实践中出现了部分问题,为了改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发展状况,我们还要对原有的教育教学评价进行改革创新,真正达到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现状

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先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评价体系,高等教育的质量以学术规范和基本价值为基础,建立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并根据市场对人力资源需求来实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但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缺失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

对于高校教育的评价,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目标。如今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主体并不是单一的,而具体的评价指标权重设置又存在片面性,因而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想要改善这种现状,高校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以此作为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依据。但是,现状是高校教育缺乏科学合理化的教育发展理论基础和评价标准。

(二)高校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影响

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确立,需要指标体系作为评价的依据,因而教育教学评价指标的制定对高校教育教学的.评价起到关键性作用。而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指标的科学、公正和合理又直接关系到高校的评价结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高校来说不仅是促进高校教学质量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还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的有效方法。

高校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学校教学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实现教学评价工作的公正合理化。目前,不同的高校对教育教学评价的侧重点不同,想要实现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就要先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掌握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高校实际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校科研评价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高校的科研水平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直接影响,科研水平的高低一直是评价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科研方面实行科学管理双轨制,这种管理制度的差异造成各种奖励政策倾斜于高校的科研成果,忽略了对知识产权和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制约了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另外,高校教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不够重视硬件投入指标和条件指标,而指标体系的量化,以及指标体系权重的选择,对于科研评价结果的对错存在直接关联。因此,高校的科研评价方式还要对此进行改善。

二、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需要作出的改进策略

针对我国教育教学评价发展的现状,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的改进策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高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明确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教学工作的具体思路,构建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特色的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体系,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高校教育教学评价工作,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2.对高校教育评价的目的有明确的认识,掌握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知识,将教育教学评价运用到高校教学改革中,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3.对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总结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经验,灵活运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实现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构建适应高校教育教学发展的教育评价模式。

4.重视教育教学评价理论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影响,对教育教学评价理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确教育教学评价是促使高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认识到高校教育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甚至民族发展的影响。在高校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促进高校教育实现持续、稳步发展的目标。

5.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管理人员应具备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丰富的评价实践经验,在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组织方面,不仅要确保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权威性和适用性,还要保证高校教育教学评价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合理性。

结语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机器人教育,对策研究

2007年2月的《环球科学》上,比尔·盖茨在名为《未来家家都有机器人》的文章中向世界预言:“机器人将与30年前的个人电脑一样迈入家家户户,彻底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据预测,到21世纪中期,人类社会将全面进入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时代。智能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1. 我国高校机器人教育的现状

所谓机器人教育,通常是指学习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或利用教学机器人优化教育教学效果的理论与实践。我国高校机器人教育起步明显晚于中小学,加上各高校技术条件的限制,仅有部分院校开设了智能教学机器人课程。据统计,目前已开设《大学教学机器人应用》课程的高校,仅占全国工科院校的2%。我国高校机器人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是:机器人赛事和机器人课堂教育。国际机器人比赛主要有:机器人足球竞赛(包括RoboCup和FI-RA),机器人灭火竞赛,机器人综合竞赛(包括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竞赛和FLL世锦赛)。机器人赛事除了在推动机器人技术发展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外,也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的教学平台。但“机器人赛事”是一面“双刃剑”,因为机器人竞赛缺乏普及性,同时其比赛功利性很强。如果竞赛缺乏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器人赛事的教育功能会出现异化倾向。目前,我国只有极少数高校将机器人教育纳入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并将机器人课堂教育作为机器人教育的主要实施形式之一。我国高校机器人课堂教育主要有2种类型:一是开设机器人相关的课程。各个高校在原有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不同的课程,增加了学生选课的自由度,推动了机器人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展开。二是将智能教学机器人作为课程教学的平台。部分高校已逐渐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不同学科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并相继建立了智能教学机器人实验室。

当前,我国高校机器人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不同类型高校的机器人教育教学目标划分不明确,导致每个高校的机器人教学没有特色;高校机器人教育相关的教材编写混乱、质量不高,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和教学设计,有些教材甚至由机器人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编写,缺乏相关教育教学专家的参与和指导,导致教材大多属于“用户使用指南”或“产品使用说明书”;智能教学机器人产品价格昂贵,尤其是一些资金条件不好的高校无法开展机器人教育;此外,智能教学机器人产品缺乏统一标准,品牌繁杂,而且自成体系,兼容度和开放度都较低。

2. 促进我国高校机器人教育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科学制定高校机器人教育的发展规划。

各个高校应对机器人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尽快制定促进机器人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增强发展机器人教育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普及机器人教育的理念,推广机器人文化,把握未来高校机器人教育发展的脉搏,密切关注各国在高校机器人教育领域的新举措,运用战略眼光审时度势、不断壮大我国机器人教育事业,抢占高校机器人教育发展高地,促进高校机器人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各高校要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对机器人教育进行研讨与论证,为其今后的发展制定科学的规划,设立机器人教育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提升机器人教育课程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各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机器人教育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我国高校机器人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将机器人课程作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

当前,我国高校新的本科专业教学目录修订和课程改革工作正在进行中,这为机器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将机器人课程纳入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并提高机器人课程的地位,将其作为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是要争取实现的目标。机器人虽然涉及到电子、机械、控制、通讯等多个学科领域,但机器人课程内容并不是这些学科知识的“简单整合”,而要根据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教学目标以及大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在掌握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要将一些新技术(如智能传感器技术、体感技术等)不断融入到机器人课程体系中,使高校机器人课程内容体系能够与时俱进,随科学进步而发展。高校除设立机器人必修课程,也可设立一定比例的选修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各高校为体现自己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也可根据学校特点,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和教学资源,制定和开设机器人校本课程。高校在建立和完善机器人课程体系的同时,也应加强对机器人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

(3)建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高校机器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等也应具备创新性。高校要改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建立以“机器人”为核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一些高校将智能机器人教学融入综合实践课程就是很好的尝试。此外,典型案例分析法是高校机器人课程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分析一些现实世界中的机器人应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机器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4)加强多方协作和研究探讨。

由政府牵头组建高校机器人教育研究组织或协会,成员包括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智能机器人研发机构和生产企业。积极搭建国际性高校机器人教育的学术交流论坛。创办高校机器人教育学术交流期刊和网络交流平台,以此吸引国内外广大机器人教育专家、智能机器人研发专家、一线高校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投身于高校机器人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将研究和应用相结合,将那些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研究成果在高校机器人教育教学中反复论证和实践,以此促进研究理论的成熟和完善。

(5)加强高校机器人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建设。

建立专业复合型、研究教学复合型的高校机器人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在教师教育相关专业如教育技术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中,通过增开与人工智能、自动化等相关的课程来培养高校机器人教育师资力量。鼓励高校教师走科研之路,做复合型教师,在研究中教学,在教学中研究。加强跨专业、跨院校高校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平台,发展和带动国内高校机器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国际高校机器人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接轨,使师资水平逐步接近并最终达到国际水准。

3. 结语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 体育产业优势问题对策高校

一、体育产业的内涵

体育产业是指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而使体育产品(物质和非物质形态)进入生产、流通、消费和服务的产业门类。以前,体育被认为是能满足人们对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体育开始走向产业化,其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给社会带来的经济产出,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在观念上也发生了质的飞跃。体育事业是具有产业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它既有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运动竞技水平的功能,又有可以创造产业经济价值的功能。

二、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有利条件

(1)高校拥有高素质的体育人才。高校汇集了各类体育专门人才,又有众多的大学生群体,其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人才优势。我国高校在教学、训练、科研、健身、裁判等方面拥有体育界高学历、高职称的知识密集型的专业的体育教师和科研人员,有研究生导师、健身运动处方研究的专家和对体育产业研究的学者等,他们处于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前沿,是体育事业的实践者和开拓者,掌握先进的理论方法、专项运动新技术、新战术,能研发出先进的运动训练竞赛设施、装备。他们在面对市场时,有着知识结构广而深,思维能力强而快的优点,能有效的将体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在体育产业上发挥龙头的作用,为我国方兴未艾的体育产业做出较大的贡献。

(2)高校拥有相对完善的体育设备。高等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给予高等学校的建设相当大的财政支持,包括对高校体育设施建设的支持。当前,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器械设备较为完善,而社会上的体育健身器材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高校在非教学时间有组织地、合理地对外开放高校的体育场馆,吸引社会人员到高校来进行体育消费,不仅能满足人们对体育消费的需求,而且会对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3)高校体育产业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体育人口增长越来越快,体育消费人口呈上升趋势,高校体育消费市场显示出巨大的潜力。高校有一批喜欢体育运动、收入相对稳定、有余暇时间的教师,而大多数教师都有每天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消费不可忽视的群体。而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消费的主体,他们有较强的体育意识,在“终身体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花钱买健康”、“自我投资、自我受益、早投资、早受益”的超前体育消费意识。

2.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思想保守,认识滞后,不能与市场接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体育事业被单纯地作为公共福利性质对待,否定了其产业性和商品性,至今其发展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受传统思想的约束和影响太大,缺乏开拓进取的精神,使其不能充分与市场接轨。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使得高校体育资源的功能单一化,学校体育设施闲置,未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整个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学校领导缺乏产业意识,对体育产业发展的作用认识不够,对高校体育产业的潜力和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校拥有众多优势资源,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将校内体育场馆对外进行有偿开放,获取有限的资金回报,但经营项目单一,规模较小,其发展和开放程度还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和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2)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完善的管理机制。高校中虽然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高职称的一流体育科研人才,但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这些经营管理者不仅要熟悉高校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开拓和经营管理体育产业的能力。我国高校现有的体育人才培养体制使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紧缺,此类人才数量少而且素质偏低,他们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經营决策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导致经营管理水平低,资源严重浪费,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使得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顺应市场经济规律。高校体育产业在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条件下,管理体制还很不健全,这些都是制约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缺乏产业化运作环境

我国体育产业虽然近年来有了飞速发展,但由于受过去长期计划经济和全国体制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我国的体育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真正以产业化的形式立足于市场。一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有赖于运作资金的投入,有赖于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产业仅仅处于国家投资建成的体育场馆设施的出租和有偿指导等浅层次的经营阶段,涉及的对象也只是在校师生和少数市民,如此单一的资金投入和服务对象对于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极为不利。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没有得到政府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整个社会也没有形成规模性的体育消费群体,很多居民缺乏积极的体育消费的观念,这种大的环境阻碍了高校体育产业走向产业化的进程。

4.居民体育消费能力和消费意识薄弱,致使高校体育产业市场狭小

体育产业的发展依赖于巨大的体育需求,依赖于居民积极的体育消费行为,没有稳定体育消费群体就谈不上体育产业的发展。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在校师生及周围居民体育消费的观念和体育消费能力息息相关。然而,现在许多高校对体育产业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在校师生虽有比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没有积极的体育消费观念。一些在校师生及学校周围居民认为体育锻炼没必要到健身场馆去,觉得把钱投到那里很冤枉,宁愿到家门口的空地或附近的公园去跑步或晨练;一部分在校学生和周围居民虽有体育消费的意识,但对体育消费的资金投入可能会受其经济条件的制约。

三、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途径

1.强化市场意识,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产业的优势,促进体育产业化发展

我国高校具有综合学科优势,各类人才云集荟萃,不仅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而且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器械设备较为完善,一些体育院校或体育系,拥有一支数量多、水平高的教师、科研人员、教练、管理人员,他们可以培养和提供优秀竞技人才及优质体育服务。再者,各高校师生则是一支固定的体育消费群体,这些高校体育产业的自身特点,决定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在体育市场竞争中具有极大的优势。因此,高校管理者应解放思想,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与社会建立密切的联系,了解社会对体育消费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看到体育产业发展的优势,看到它的市场价值,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体育产业。如能充分重视体育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并开发这些优势,则对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完善管理机制,培养专业体育产业管理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壮大,必须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融入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围绕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和环境,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为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高校在发展自身体育产业的时候要理顺管理体制,明确发展政策,避免体育经营活动的无序竞争,保证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高校体育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建立规范的市场秩序。此外,高校还应该大力培养专业的管理人才,加强高校体育经营管理者的培养与素质提高,用体育管理和体育经济的科学理论来武装体育产业管理干部,使他们懂得体育职能、体育发展规律和市场运作规律,能适时地抓住机遇,增强体育市场的创新和竞争意识,从复杂的体育市场现象中洞察市场消费者潜在消费意识,积极开拓市场,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3.高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创造良好的体育产业化运作环境

随着社会对高校体育产业的进一步认识,高校体育产业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我国召开,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契机。近年来,国家政策积极支持体育产业发展,人们对体育消费的热情也随着奥运的到来不断升温,市场上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将得以全面开发,体育人才的培养与交流、健身娱乐市场、竞技表演、体育传媒、体育服务、体育用品的产销等,将会带动高校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高校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体育商机。高校应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充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积极解决学校体育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难题,直接面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挑战,接受消费者对自己的挑选,在走向产业化道路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使高校体育产业化逐步走向正轨。

4.宣传体育文化,增强人们的体育消费意识,积极开拓体育产业市场

高校在努力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的同时要拓展高校体育文化含量,利用图片、板报、校报、广播台、校电视台、校园网站及社会媒体作好高校的体育文化宣传,大力开展“健康第一”、“健康体育”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开发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市场,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方便舒适、价格便宜的健身娱乐场所,并辐射到校园周边地区和社会,使高体育消费的主要群体从在在校师生向广大社会居民扩展。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优势,使大量的优秀体育教师能够参与到指导全民科学健身的行列中来,倡导和扶持社区体育活动,面向社会提供优质的有偿服务,为大众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指导,使人們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同时纠正人们狭隘的体育消费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不仅有利于促进群众健身运动科学、规范发展,让参与型体育消费成为带动整个体育消费快速增长的主流,使高校体育产业在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双赢的目标下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将成为一种广泛存在、广泛利用的社会体育资源。高校体育产业应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其在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形成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使我国高校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1]陈惜娜:浅谈高校体育产业[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8)

[2]张桂林: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05(7)

[3]曾明郭层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现状与开发[J].湖北体育科技.2004(1)

[4]吕强国: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6)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建国以来中国水彩画发展的第一个繁荣阶段。80年代以来,我国水彩画艺术进入第二个发展高峰。此间关于水彩画的展览不断,各种水彩画论著、杂志也不断出版问世,涌现出了许多优秀水彩画家,为水彩艺术在高等美术院校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师资基础。

80年代以广州美院美术师范系的水彩画师资力量最为雄厚,起步也最早。其美术师范系(后改名美术教育系)1981年创办之始,就规定学生到三四年级以学习水彩画为主,而且毕业时每人要完成一幅主题性水彩画创作。1987年广州美院又率先开始招收水彩专业硕士研究生,更是首开水彩画硕士教育的先河。进入90年代以来,湖北美院、湖南师大等高等美术院校也相继开办了水彩专业,湖北美院自以来也开始招收水彩画硕士研究生。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水彩艺术教育处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昌盛的发展阶段。水彩画现今已经成为广州美院、湖北美院、湖南师大、青岛大学等美术院校的重点学科或特色课程,更多的美术院校开始招收水彩画硕士研究生,水彩艺术教育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要。在进入21世纪的新时期,我国水彩画已成为一门独立的、有影响的画种,在大、中、小学中的美术地位也愈来愈重要。

中国水彩画艺委会为当前水彩画事业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新的第三届艺委会成员主要是近年在水彩画展中屡获大奖的中青年画家组成,他们大都直接在美术高校从事水彩教育事业或相关的行业(出版社、美协),是各地水彩艺术的学术带头人。在中国水彩画艺委会的领导下,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水彩画展览活动层出不穷,既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水彩画事业的繁荣,扩大了水彩艺术的影响力,更推动、普及了我国水彩艺术教育的发展。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10

【摘要】:继续教育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学历继续教育,一是非学历继续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中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产生的现今社会,满足社会成员现实工作的实际需要和个性化发展,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并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普通高校在这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理应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拟针对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在厘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在分析了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时代要求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意义。第二章:从普通高校发展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意义入手,从普通高校非学历教育的现状出发,重点分析了普通高校发展成人非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第三章:针对上面提出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教育的对策。【关键词】:普通高校非学历继续教育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724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3第一章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意义13-231.1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13-171.1.1继续教育13-151.1.2非学历继续教育15-161.1.3普通高校的非学历继续教育16-171.2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意义17-231.2.1有利于满足社会成员可持续发展的需要171.2.2有利于发挥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17-191.2.3有利于提升服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能力19-23第二章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3-342.1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现状23-252.1.1校与校之间发展不均衡23-242.1.2学历继续教育仍然占主导地位24-252.2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25-342.2.1对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视程度不够25-272.2.2非学历教育模式缺乏创新27-282.2.3品牌优势没有体现28-292.2.4网络教育应用不足29-322.2.5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沟通机制不健全32-34第三章普通高校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对策34-453.1提高对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34-363.2强化对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意识36-373.3打造集团化非学历教育优势373.4创建品牌培训项目37-403.5加大网络教育的应用40-433.6健全沟通机制43-45结语45-46参考文献46-48附录48-50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0-51致谢51-52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52-54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 现状分析 未来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研究生教育即被列入议事日程,并且在之后的发展进程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加强和完善学位制度的管理。可见,国家对研究生教育这方面采取了重视审慎的态度。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人才的竞争已成为主流,在校大学生选择考研可以看作是提高自身素养的方式,同时也是暂时规避形势严峻的就业形式的途径。晋升研究生除了学生自身进修外,关键是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推动,研究生教育即是其中最重要的催化剂。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现状以及对其未来的分析。

一、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一)成就发展简述

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有显著成效的工作,取得了建设性的成就。比如,对学位授权审核及其改革工作进行认真规划和明确,基本形成了科目分类比较齐全和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在职人员开辟博士学位申请的渠道,大大完善了我国构建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进行点滴探索,强调实践,建成了一套适应我国实际发展的管理工作和法规管理体系……上述研究生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得我国的研究生事业蓬勃发展,考研进修人员逐年增多,截至2010年,我国研究生人数已达140万人左右,研究生教育呈现出新的局面。

(二)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1.培养制度落后,优生资源不足。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硬件设施、教材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显得相对落后,尤其是在对于一些基础重点学科以及新兴的科研进行探讨之时,往往研究条件和手段远远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以至于抑制和扼杀了创新思维的凸显,导师和研究生之间人数多少的鲜明对比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同时,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但是考虑到社会价值取向等方面,热心并且有志于从事科研的优生资源严重短缺。有的高校为了扩招研究生,提升自身名誉,忽视甚至摒弃“宁缺毋滥”的原则,降低了招生门槛,使得研究生素质呈现下降趋势。

2.导师力量薄弱,师生沟通欠缺。由于条件的局限性,中国现在的研究生教育还是大多数采用师徒式培养方式,因此学生的个人素养的提高程度以及为人处事方面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导师的影响。又因为研究生数量急剧增多,而导师的发展速度远远达不到期望值,因此导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使得优秀的导师力量薄弱,降低了教育水平。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情感、态度、个人爱好等方面的,研究生本身对导师带有崇拜和敬畏之情,因此大多时候仅仅限于学术方面的交流,在这些方面的沟通显得相对较少,或多或少地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忽视研究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社会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给应届毕业生带来压力的同时,在读研究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根据调查,研究生面对就业的焦虑程度远远大于应届毕业生,而且竞争岗位的日益减少和研究生人数的逐日增多的鲜明对比更加重了这样的焦虑,若是不认真调整好心态,将严重影响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发挥和个人素质的发展。在导师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着重于学术方面的研讨,而忽视了研究生心理方向的变化,虽说考研的学生本身心理素质较强硬,但是现实会慢慢摧残这样的强硬,长此以往,很多长期处于压力之下的研究生的学习热情便大不如前,吸收的知识和理论的实效性也不够。

4.博士生教育“泛化”。我国现阶段最高的教育阶段是博士生阶段,博士学位是诸多追求高层次教育的研究生的目标,也是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源泉之一。然而,正是基于这一点,很多导师致力于培养研究生向博士生转变,由于寄托的期待性以及渴望及早实现的高追求性,使得很多还不足以达到博士生水平的研究生过早地获得了博士学位,大大降低了原本博士生应具备的素质。除此之外,为了获得导师的认同和博士生学位,很多在读研究生不考虑所选进修科目的真正目的所在,而是掺杂了过多功利性的内容,因而整体的研究生结业论文水平逐渐呈现下降趋势。

5.研究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我们都知道,考研的决定是一个重大的选择,因为它不仅是你人生重要目标的定位,而且这个过程是十分艰苦的,需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实现。很多考生在这期间表现得相当好,但是在考上之后却出现松懈现象,认为能考上就是相当光荣的事情了,对于导师安排的任务仅以随性的心态去敷衍,完全没有倾心于学术研究的心态,所想要的不过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那一纸文凭,这样的现象令研究生的素质得不到更大空间的提高。

除了上述这些问题,研究生教育还存在教育管理水平過于局限,培养制度和体制过于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以及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重视并且深思的。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未来

(一)研究生教育面对的新形势和挑战

新形势: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初期,主要的经费来源依靠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使得研究生教育对政府的依赖性日趋增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各国知识的交流和发展趋势都呈现上升状态,我国研究生的数量在这一背景下逐年增多,在保证数量的背后却逐渐忽视了质量的改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急剧不平衡,尽管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辅助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但是不同地区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差距还是越拉越大。

挑战:许多重大工程的主力军仍青睐于研究生乃至博士生的队伍,在推动了研究生整体素质在外力推动下提高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这一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硬件实施等方面相对来说强一些,而中国很多地方的研究生教育水平还不够强大,这对中国的研究生教育面向国际化带来一定消极影响,同时也不得不面临极大的挑战。

(二)完善教育体制,开拓教育美好未来

1.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文凭的含金量已经不及之前的期望水平,研究生本人要积极进取和不断学习,提高面对就业竞争力的能力和自身素质,来迎合市场发展的需求。

2.研究生教育顺利进行的保障是充足的物质保障和良好的科研环境,国家要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中更加快速地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祖国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3.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因此,作为导师,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来充实自己的学识和增长自己的见识。政府也应顺应知识全球化的潮流,加强对导师素质的培养,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水平,为研究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外力帮助。

4.坚持对外开放是我国跟上时代发展潮流的基本国策,那么,研究生教育也要响应这一基本国策,对于外国的教育机制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更加完善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机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12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选取参加全国第十届大学生运动会健美 操比赛的一百八十名运动员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2.研究的方法。 通过现场录像和成绩进行分析

3.比赛概况和分析。此次健美操比赛分为男单、女单、混合双人赛、三人组及六人组五个项目, 参赛的有十八支队伍, 比赛历时四天。参赛队伍大多来自中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很少, 只有陕西有参赛队伍, 足以说明健美操教学在西北地区的高校还没有完全普及开来。另外, 取得较好成绩的一般都是老队员, 新成员的成绩就比较差, 不仅是因为缺乏比赛经验, 更重要的是目前高校健美操教学教师一般都比较年轻, 存在教学经验不足的缺陷。由此可见, 目前我国高校健美操运动主要存在两点不足: 首先是没有完全普及开来, 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其次是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健美操教学人才。

二、高校健美操运动的发展趋势

1.普及全国高校。健美操运动跟其他运动的区别在于它不需要任何器材, 也不需要专业的场所, 并且是一项非常优美的体育运动。目前, 尤其是在中南部地区, 高校陆续将健美操纳入到体育教学的行列, 并且深受广大学生喜爱。健美操在教学中出现, 也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 出台了相应政策, 各地也不断开展健美操比赛, 提高健美操技术。所以对于健美操来说, 发展程度比较低, 但是发展空间很大, 同时西北地区需要将健美操重视起来, 发展健美操教学, 提高健美操技术。

2.东部带领西部发展。目前情况是东部地区比西部地区的健美操教学情况要乐观很多, 所以对于健美操教学来说, 东西部需要加强交流, 东部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并且带领西部健美操教学的发展。对于东部来说, 因为环境的优越和经济的相对发达, 在健美操教学上存在很多优势, 但是西部地区资源就会相对缺少一些, 所以东部带领西部发展才能全面促进全国健美操教学的发展, 提高中国高校健美操运动的整体水平。

3.培养高素质的教学人才。健美操教学是一项专业的教学, 从事教学的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不仅擅长教学, 还要擅长健美操。首先教师要熟练教学过程, 其次是教师对健美操的掌握, 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现的专业技能会直接影响健美操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从事健美操教学的教师必须是经过专业培训的, 同时要不断学习, 掌握新的健美操动作, 随时教给学生最新的内容。让学生受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喜爱健美操。 高校在选择教师的时候需要做好教师的考核工作, 教师必须是相关专业人才, 另外还要不断安排教师参加相关进修和学习, 给教师创造学习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4.全面发展, 重点培养。健美操作为一项体育运动, 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 但是健美操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也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喜欢健美操,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动作, 还要不断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发现热爱健美操或者比较有天赋的学生, 教师要重点培养, 组成小组, 教给他们专业的高难度动作, 为参加各种比赛做准备, 也是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全面发展健美操有利于健美操教学的普及, 重点培养学生的健美操技能有利于健美操的发展和传承。

5.完善比赛机制。在健美操不断发展的状况下, 我们应该不断完善比赛制度。首先是比赛的设置, 比赛的范围应该是全国范围的, 设置成为全国巡回比赛, 这样有利于健美操的普及, 另外比赛的规章制度应该是透明公正的, 比赛的奖励应该加大力度, 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人参加比赛, 更有利于健美操的普及。另外我们还需要不断开展健美操专题讲座, 促进健美操的发展, 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健美操的重要性, 从而重视健美操的学习, 即时不能参加比赛, 学习健美操也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

三、结语

从比赛结果我们能够看出, 健美操教学在中部发展速度比较快, 普及程度比较高, 在西部得不到相应的重视, 同时健美操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 健美操一定会深受人们喜爱。对于高校教学来说, 健美操教学虽然存在很多制约, 但是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相关工作人员的不断努力, 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水平一定会提高, 中国健美操技术一定会提高到一个新高度。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运动的要求越来越高, 作为培养社会人才的摇篮, 高校的运动教学成为影响人们运动兴趣的关键因素。本文就高校健美操运动进行相关实验, 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高校健美操运动现状, 并且分析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态势。

关键词:高校健美操运动,现状,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王守业, 王俊成.我国高校健美操运动的现状[J].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2]蒋丽君, 张芳丽.我国高校健美操运动的现状以及应对措施[M].北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3]刘龙庆, 成梦.全国高校健美操比赛状况[J].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9.

[4]陈倩倩, 谢芳华.我国高校健美操运动的现状和解决的措施[J].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1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13

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研究现状及反思

石 军

2013-2-24 5:05:59来源:《 光明日报 》(2013年02月24日 07 版)石军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2年第12期撰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青少年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方式、家校合作、立法及其他相关问题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并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反思。文章指出,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家庭教育领域尚存一些问题: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父母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养方式;家庭结构不完整容易导致青少年“家缺失”和“爱缺失”;过度强调站在父母的角度和立场上去思考如何教育孩子,缺乏对青少年本身的关注等。针对上述问题,在未来发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注青少年的品德教育,明确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育人的角色;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各方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通过立法明确相关主体的权责,并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问题进行规定,以促进青少年家庭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篇14

运动服是能给人们的运动带来方便且具备吸湿、透气、弹力、贴身等功能的一类服装,它分为专业运动服和非专业运动服两大类。专业运动服即运动员比赛服和训练服及一些专业户外人士所用服装,例如登山服,潜水服等,他们能够为运动员提供最佳的身体外部环境创造优异的体育成绩。非专业运动服也可称为休闲运动服,多用于一些基于健身、爱好由于交际的需要而经常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士,它们也需要能够为穿着者提供优异的舒适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2008 北京奥运会的强力推动,在我国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这股热潮首当其冲地波及到服装领域,给运动服装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运动服装业的新发展。长期以来我国运动服装业虽然有了长足发展,诞生了不少本土品牌,但与国际着名品牌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应正确认识国内运动服装业存在的问题,利用该契机推动我国的运动服装业高速发展。

在国内运动服装市场中,国外品牌较受欢迎,销售量稳居前列。目前,运动品牌产量已占世界运动服装总产量的65%左右,但国内的品牌普遍遇到了整体实力不强、档次不高、市场份额及知名度低等问题。

我国运动服装业一直不被重视,运动服装与休闲装经常混为一谈;国内企业长期走对外订单加工的路线,在品牌创造和产品技术开发上投入的力量不够,使其产品和品牌一直徘徊在低端市场上。总之,没有专门的技术力量去研究运动服装,特别是比赛竞技服装,产品缺乏内涵、科技含量低、一味地跟风模仿,均使得目前的中国运动服装品牌难以进入国际市场。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的比赛服有3/4 是国外运动品牌服装,这与我国作为一个体育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世纪的运动服必将集功能性与时尚性于一体。就运动服装的本质而言,就需要色彩丰富、色泽艳丽、活泼跳跃的服装,并具有某种显着的标志性。特别是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不同年龄人群的参与,必将使运动服装趋于时尚,时尚、美观的运动服装也将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到运动健身的热潮中。2008 年时装与运动装的界限已经不再分明,每个人融入的不仅仅是运动潮,而是运动时尚潮。运动装给穿着者以优雅、活力、舒适和性感。运动时装这一概念的推出,让运动服装在自然舒适中强调一种个性的张扬。

运动产品也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走绿色环保之路,在其发展的初期,就将环保理念牢牢渗入其中。原料使用废弃物再利用而纺制的纤维、绿色环保纤维,后整理不仅要考虑功能性,更要全面考察后整理助剂的使用对人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另外,天丝绿色环保纤维及其面料也开始了在运动装中的应用。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应该抓住机遇,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根据新时期运动服装 的发展趋势和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大众喜爱的运动服装,丰富运动服装市场,促进我国运动服装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高性能运动服装市场发展趋势

由于新型纺织材料的开发及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各个国家对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视,在运动服装方面的科技投入也越来越大,出现了许多具有各种功能的高性能运动服。例如具有吸湿性控制、温度调节、抗拉伸性、防风防雨性以及抗摩擦性等功能又兼具针对不同体育项目要求所具有的专业功能的运动服装。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国外对高性能运动服的研究和开发集中体现在对纤维、纱线的研究,面料的设计及服装结构研究。通过改变纤维的强度、伸长、模量、弹性等性能,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后整理使面料具有透湿防水、低阻力、保温舒适、易恢复疲劳、抵御紫外线、抗菌、防臭等功能,再对不同的运动进行分析利用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出既舒适又可提高运动成绩的高性能运动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强身健体来抵御疾病,延年益寿,更好地享受生活;而且人们对于自身健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生活更讲究质量和舒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健身和体育运动中来,穿戴高科技功能性运动服也不仅仅是少数运动员的专利。拥有吸湿性控制、温度调节、抗拉伸性、防风防雨性以及抗摩擦性等专业功能要求的功能性运动服装,开始出现在普通百姓的衣柜里,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高性能运动服装的发展逐渐趋向生态化、智能化、时尚化。

任何科技的发展都不可回避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如何能将污染降到最低,这个问题贯穿从纤维生产到服装使用完毕后处理的整个过程。高性能运动服具有许多功能,其中也包含一些对环境和人体造成污染的功能性后处理,例如防紫外线处理、电子纺织品可能产生电磁波辐射等。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运动服向着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是高性能运动服发展的必然。

随着人们对运动的热爱和运动员之间竞争的激烈,当前的智能运动服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人们需要具有多种功能、适于剧烈运动、时尚和环保的智能运动服。在不久的未来,运动服的智能化必将更受运动员和体育爱好者的青睐,高智能化的运动服将成为未来运动服竞争的焦点之一。

运动中的时尚、动感中的快乐、健康与美的结合是现代生活所追求的。随着各大体育盛事的举行,运动风将持续高涨,运动服设计的个性化、时尚化也将成为必然。人们要求运动服不仅具有运动的功能性,而且还更注重通过运动服 彰显自己的个性和品位。例如当今许多时尚年轻人打球时穿着的运动牛仔裤。运动服的设计越来越多地结合时尚流行元素,在款式、颜色和细节等方面给人以审美享受。

高性能运动服是集众多纺织新技术、新材料于一身的多功能高科技服装,可以保护运动员不受伤害,帮助运动员取得更优异成绩。当前高性能运动服和休闲服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高性能运动服是运动服的发展方向,其功能应更加多样化和智能化,设计应更加专业化和时尚化,并且产品应更加环保。因此,高性能运动服必然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户外运动服装市场发展趋势

“户外运动”(Outdoorsports),也就是在室外从事的各项运动,也可以说是体育运动和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个人爱好。它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登山、野营、探险、攀岩、骑马以及漂流、滑雪、滑翔、跳伞、单车、高尔夫、背包自助旅行等在自然界中进行的运动方式。

户外运动提倡超越自我、陶冶情操、放松心情、磨练意志、团结协作的精神。这也是与一般体育运动和旅游的最大区别。户外运动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运动,除了对参与者本身体能的要求外,还需要多功能的户外服装抵御恶劣天气,作为户外运动的第一道“保护屏障”

户外活动服装的种类和款式较多,如登山有专门的登山防风衣和背带裤,滑雪也有专门的连体滑雪衫。户外运动随着其较快的发展速度,已成为新兴的一种休闲方式。

国内户外运动服装的需求状况

在我国户外运动以一种前卫的姿态出现。越来越多的人们走出户外,追求健康、时尚、休闲、自然的生活方式,当绿色、环保这些时尚的字眼与健康的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时,中

国也迎来了户外运动市场的快速发展期,高速增长的国内户外消费市场也为亚洲户外展带来了绝佳机遇。

近几年户外运动服装在中国逐渐成为热门,这引起了服装业的关注。作为服装领域中的新兴行业,户外运动装目前在中国占据了巨大的市场空间。据中国行业咨询网

(http:///)统计,我国户外运动用品以及装备的年销售额已达8 亿元。而2000 年这个数字仅为6,000万元。国内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次已超越1 亿人次。国内户外消费市场连续几年来保持了40%的高速增长。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户外用品经销商和生产企业进驻国内市场,开拓国内市场。

由此可见,我国户外用品市场的潜力非常可观。做为新兴产业,孕育的机遇与挑战,是过去所不能想象的。户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未来户外运动服装的发展趋势

现在的户外运动已经不再是一种专业性的运动,户外运动已经成为了大众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而户外用品的消费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多户外运动品牌开始注重产品由专业化向大众化的转变,这是当前户外运动市场的一个发展趋势。

上一篇:农业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下一篇:华育学校“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