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精选8篇)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1

1、高等教育学是研究特殊教育活动——高等教育的一门综合学科,它研究的是高等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判断)

2、对高等教育的特点可用“高”与“专”两个字来概括。相对于中等教育而言,它在层次上高,在性质上属于专业教育。

3、高等学校教师的教学具有学

术性、专业性的特点。

4、1984年潘懋元先生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高等教育学专著,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体系的确立。

5、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确定研

究问题一般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1)价值型原则(2)创新性原则(3)可行性原则。第二章

1、按照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校

庆日为标准计算,它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大学。巴黎大学建校于1200年(一说1150~1170年)。

2、博洛尼亚大学属于学生大

学。巴黎大学则是典型的教师型大学。

3、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以讲

授、辩论和大量的练习为主。

4、学位原来的意思是“任教执

照”,大学毕业经考试合格,可获“硕士”、“博士”或“教授”学位。

5、从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时代背

景和发展历程来看,中世纪大学具有高度自治性、国际性、民主性、职业性的特征。(选择)

6、从17世纪开始,欧洲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大学的新型高等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独立学院和专门学院。

7、洪堡的大学理念的内容主要

包括:(1)大学的相对独立和学术自由(2)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统一8、20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发展

具有代表性的成就是美国社区学院的出现、威斯康星大学和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9、社区学院充分体现了美国高

等教育中社区学院的地区性、开放性、流动性和实用性特征。

10、体现威斯康星大学模式与威

斯康星思想的主要内容表现在两个方面:传播知识和专家服务。第三章

1、中国古代没有近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却有发达的大学教育。

2、西周的“五学之制”是中国

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3、太学是中国历史上有文献记

载的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是中国高等教育由萌芽走向雏形的表征。

4、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基本特

征有五个方面:(1)教育目的上的凸显人伦教化(2)教育体制上实行官私并存(3)教育管理上注重名师掌权(4)课程内容上突出儒学为尊(5)教学方法上崇尚自学讨论。(选择)

5、1862年京师同文馆是近代中

国政府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开始起步的标志。

6、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

所完整意义上的大学,也是第一所由政府投资创办的国立大学,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

7、壬戌学制是中国高等教育发

展史上的重大改革,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现代发展阶段8、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至今,为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9、所谓大学理念,乃指人们在观念上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系统的教育观念。

10、从其内涵构成上看,大学理

念包括大学理想、大学信念、大学观念、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目标等成分。其中,大学精神是大学理念的核心。

11、大学精神既是大学校园文化

深层结构的内核,又是大学优良传统的浓缩或象征。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

12、一般认为,最早系统而专门

探讨大学理念的人是19世纪英国高等教育学家纽曼。

13、我国首倡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之现代大学理念的是蔡元培先生。

14、培养精英高级专门人才是高

等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

15、培养一般高级专门人才是高

等教育目标最基本的层次。

16、全球化时代,我国的高等教

育同时面临两项使命:服务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与合作。

17、影响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最突出的现实问题是规模扩张与内涵发展的关系问题。

18、大学不是“大”学:规模发

展与内涵发展的冲突。第四章

1、所谓教育目的是对教育过程

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或素质的预期结果的规定。

2、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理

论和实践中的核心问题。

3、所谓高等教育目的是指把接

受过完全中等教育的人培养成何种高级专门人才的素质、规格和质量要求的预期规定。

4、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实践

价值):(1)高等教育目的的导向作用(2)调控作用(3)激励作用(4)评价作用(选择)

5、所谓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

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个人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6、个人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3)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促进人性的完善,而非造就公民。

7、所谓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

目的观,就是主张高等教育应以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而制定教育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教育目的理论。

8、社会本位论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可以概括为:(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2)教育的目的除了促进社会发展而外,没有其他更高的目的。(3)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造就公民,而非培育人性。

9、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辩证

综合观:用个人本位论取替社会本位论,或者用社会本位论贬低个人本位论,都是片面的二元论,都无助于制定正确的高等教育目的。

10、所谓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精神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心的具有人本主义情怀的教育目的观。

11、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核心

观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追求永恒化的教育目的。(2)追求理想化的教育目的。(3)追求人性化的教育目的。

12、所谓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中心,以功利主义为指向的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主张。

13、科学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概括为:(1)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适应性。(2)重视教育目的的社会功利性。(3)重视学校的科学技术教育。

14、所谓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

育目的观,是指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高等教育目的观。

15、科学人文主义的高等教育目的观代表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基本精神或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科学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基础。(2)人文精神是高等教育目的的价值指向。

16、如果说科学教育旨在使人学

会做事(Learning to do),那么人文教育就旨在使人学

会做人(Learning to be)。

17、全面发展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趋势。

1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

展学说具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完整的发展。(2)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和谐的发展。(3)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素质的多方面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人的自由的发展。

19、建构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相

统一的高等教育目的观:基于现实的选择。

20、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

目的经历了从培养“劳动者”、培养“人才”、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公民”的转变过程。

21、培养人是高等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核心要旨。

22、高等教育的目的在本质上是

培养“人”的教育,而非培养“人力”或某种工具的教育。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目的应当坚持的基本立场。第五章

1、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

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的能力的总称,简言之,就是回答高等教育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2、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判断)

3、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

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

4、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

现在三个方面:(1)高等教育使受教育者政治化(2)培养政治领袖及专门政治、法律人才(3)促进政治的民主化

5、目前教育民主化已成为全球

教育系统演变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包括了两个方面:教育平等与教育参与。

6、高等教育具有选择、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

7、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等

学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8、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

想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

9、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职能无论

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首先是在美国产生的。1862年,《莫里尔法案》。第六章

* 纵观历史,所谓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争,其实是专业教育的口径之争,是人才的适应性之争。* 西方传统的大学教育的观念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教育,这些内容被称为“七艺”

《莫雷尔法案》彻底改变了传统大学脱离社会、穷究学术的单

一、封闭的办学格局。

* 高等教育发展的两种模式: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

* 美国学者马丁 · 特罗提出:高等教育人才入学人数低于适龄人口的15%时,属英才高等教育阶段。

* 美国马丁· 特罗的提法:高等教育入学人数达到适龄人口的15%~50%时,属于大众高等教育模式。

* 英才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有两种模式:1是美国模式,主要依靠公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2是日本模式,主要依靠私立高等教育系统的扩展。

*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

1、发展速度要适度;

2、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3、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4、发展终身教育

* 科学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

* 人文教育实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以个体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

* 人文教育包括四个方面:人文知识教育、人文思维教育、人文方法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 在人类教育发展史上,可以说19世纪中叶以前的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或者说是人文教育占主导地位。

* 从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他先后经历了原始教育平等、教育特权、现代教育平等三个阶段。他的表现主要是:1 就学权利平等2 教育条件平等3 教育过程平等 4 教育结果平等

* 效率优先,兼顾平等是我国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现实选择 第七章

* 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具体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世纪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

* 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学制系统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大学和大专学院、研究生院。* 1951年国庆节,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高等学校的办学性质。

* 我国现代学位制度的最早建立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这是中国现代学位制度的开端。

*目前世界各国的招生制度大致了归纳为两种,即证书制和高考制。

* 多年来我国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招生制度的改革,这些改革的几个主要方向是:第一,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二,高考制度的改革将从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原则出发,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的比重;第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高等学校培养方式的多样化,与此向适应的是我国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形式更加灵活。* “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对于推动高等学校面向社会需要,把竞争机制适当引进办学过程。第八章

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

系统内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体系。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和管理结构。 高等教育册次结构主要表现

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从本质上

讲,体现了一个国家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政府和高校以及高校各管理层次、管理单元间的职责、权利和利益关系。 目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

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一是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法国为典型);二是权利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以美国为典型);三是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一德、日、英为典型)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运行机制

基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方式(法国);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方式(美国典型);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方式(英国典型) 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

国的高校权利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即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和英国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学术权利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

2、美国模式以行政权利为主;

3、英国模式学术组织模式与行政管理模式适度影响集合起来的模式。 我国该等秀娥小的领导体制

主要反映的是高等学校举办者、办学者二者之间的权利和职责关系、党委和行政部门间关系以及高校行政管理系统和学术系统间关系等一些基本饿关系范畴。

 我国搞得跟学校领导体制是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第九章

1.学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增强教学的计划性、科学性,沟通教与学之间的联系,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2.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原则: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相的原则;权力与权威相结合的原则;分权与集权相统一的原则;教学管理与科研要求相结合的原则;统一管理与学术自由相结合的原则。3.教学计划制定管理: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学制规定,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周数分配,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学时安排等。

4.一旦确立了高校课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课程编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主要表现为对课程的制定者、课程编制的内容及过程进行管理。

5.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任务:高校科研服务于教学;高校科研服务于人才培养;高校科研服务于社会。

6.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内容:科研规划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机构和队伍管理;科研档案管理。

7.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的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形成特色原则,协调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与推广原则。第十章

1.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者分类:自我评价,他人评价。2.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基准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3.高等教育的分类之按评价功能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高教育评价主体:校内评价体系,社会评价体系,评价中介机构。

5.高等学校的综合评估分为两种类型:合格评估,水平评估。6.课程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育目标、教学条件、教学实施过程及教学效果。论述题:

第二章试述21世纪外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趋势。

步入21世纪的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发达国家经过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与国家、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由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这些,表现出更多的世俗性;高等教育的层次和类型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向;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发展迅速。具体内容如下:

一. 高等教育普及化

从当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20世纪中期,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先后达到15℅,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入20世纪后期。大众化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而少数发达国家适龄青年的高等教育入学率达到或超过50℅,又率先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新经济即将到来的时刻,各国都已将发展教育及高等教育作为重要的展略选择,这不仅是因为现实经济与社会发展能够提供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更主要的是迎接新经济到来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新经济对知识的社会化和人力素质的要求所决定的。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

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不但教与学的方式在转变,而且学校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院校的层次多样化。2.高等院校的规模多样化。3.教学组织的多样化。4.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样化 5.学生成分的多样化。三.高等教育国际化

为适应新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的高等教育也呈现出全球化的特点:各国相互承认学历,各国高等学校相互承认学分,一国学生可以自由的到他国或通过互联网学习他国高等学校的课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建立跨国家、跨地区的国际组织开展合作。二是建立国家间、地区间、不同国家高等院校间教学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及援助计划。三是建立信息网把各个高等院校连接起来。四是进一步推动学生和学者的国际交流。四.高等教育信息化

新技术和信息网络给高校带来的变化是革命性的。教育信息化是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为重点,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的特点。五。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 随着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职业及成人高等教育、自考和远程、在职教育的出现,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标准也就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学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学术理论型人才与职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标准也都是不同的。树立发展的、多样的质量管,就是我们确立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基本出发点。(p63---68)

第三章试述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及其时代建构。(p86---91)答: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择其要者,主要包括学术自由理念,大学自治理念、教授治校理念、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1. 学术自由理念

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殊性,就在于其高度的学术性,而自由是学术创新的首要前提。学术自由,意味着在学术研究过程不屈从于外界干扰与压力,客观、自主地追求真理或事物的真确性。学术自由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研究自由;二是教育过程中的教学自由。对教师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可以自由选择、自主解决、自由发表有关学术问题及其学术观点而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扰或控制,对学生而言,学术自由意味着学习自由,包括选课自由、择师自由、听课自由。学术自由是大学赖以存在的前提,学术自由的丧失就是大学精神的萎缩。要构建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应当使社会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形成保护学术自由的良好社会氛围;应当使大学形成珍视学术自由、维护学术尊严的良好风尚;应当使教师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学术人格。2.大学自治理念

大学自治理念是西方大学最具传统特色的理念。对中国而言,依法自主办学是贯彻大学自治理念的重要途径。大学自治既是维护学术自由的手段,又是确保大学独立性的根本保障。大学自治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体现制定大学自身的组织条例和管理规定的权利、支配大学经费的权利、自主招生权利、自主聘任教师的权利、自主设置专业和课程的权利等方面。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是大学自治理念的核心。

要构建大学自治理念,应当强化自主办学的观念,将管理权限逐步下放给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高校;应当正确处理大学自主与政府干预的关系,大学在增强自主办学的同时,要学会自觉地接受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应当切实增强高校自身自主办学的能力,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高校应当建立有效的自我拘束机制,自觉接受国家和社会的监督。3.教授治校理念

教授治校理念是大学自治理念的逻辑延伸。要贯彻大学自治理念,需要明确实施这一理念的活动主体,这一主体的核心就是教授,其观念是依靠教师办学观念的集中体现。

教授治校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校长的任用、教师的聘任、人事的任免、学术的规划、课程的改革、学校的发展战略等,都应充分听取教授的合理化建议。教授治校的具体形式是组织教授会、评议会、校务会及各种委员会。

要建构并实施教授治校理念,应当牢固树立依靠教师办学的观念,为教师的教学与学术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应当改革目前学术权利削弱、行政权力增长的陈旧习俗,积极探索调动教授参与学校决策与管理的科学机制;应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名师,提高教授群体的学术素质和国际影响力。4.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理念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职能得以具体展现的基本途径,也是

现代大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办学效益的增强,均有赖于大学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有机统一。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理念具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大学教师必须的高等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

为能动而非受动的人,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核心任务,反对一切以宰制、管束为旨趣的外在的硬性干预。(3)以人为本的高等面发展,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多方面生动活泼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和健全人格的一代新人。

第五章、现代大学的职能有哪些? 第三,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现代高校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到,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其中翼、车之两轮,不可或缺。科学教育要以人文教育为指导,人文教育要以科学教育来奠基,二者相互依存。

4、实现高等教育中科学教

在科研活动中理解学科内容及其精髓,以更有效地进行教学;二是科学研究活动本身具有印度学生的研究兴趣、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功能。

建构并实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大学理念,应当引导教师把科学研究有机地引入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实水平;应当去除教学与研究相互割裂的习惯,将人才和出成果视为大学的双重任务;应当引导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应当循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伦理规范与人性要求的教学与科研机制,改变“一手硬,一手软”的做法;应当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路径,拓宽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多元渠道;应当立足于教师现实的职业生,构建外部激励与内源发展相结合的教师专业发展长效机制;应当坚持制度规范与自由发展的统一,创设外部约束与自我调整相结合的生活方式。第四章:试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应然追求。答:

(一)高等教育目的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将培养人视为高等教育活动的终极追求

(1)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目的,就应把学生看作是目的而非手段,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视为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破除一切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和工具化价值取向。(2)以人为本教育目的,就要把学生视为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把激发学生具体而多样的发展需求与潜力视为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剔除一切规约化、模式化的取向。

(二)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的知识教育,加强智能的教育。高等教育应当成为一个智慧充盈的场所,成为一个塑造人的精神生活的领地,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富有吸引力的地方。理智的卓越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追求。高等教育是造就完整的人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成长与整全素养的全面教育,断非片面的专业教育,亦非狭隘的职业教育。

(三)高等教育必须反对单纯就业取向的目的观,树立全面发展的目的观

在中国,高等教育的过度职业化倾向,会使高等教育丧失应有的人文精神、超越精神,陷入急功近利的泥淖,从而使高等教育由以存在的价值和理想渐渐衰退。高等教育如若不祛除文凭与就业之间的机械联系,其办学效益和吸引力就不会得以实质性改善。高等教育是给人以全面智慧援助与精神支持的教育,而非单纯的就业准备教育。狭隘的专业学习或就业准备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扭转。

总而言之,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人作为自身的最高目的,立足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引导受教育者全答:

(一)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首先,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这一职能和高等学校本身的历史一样悠久。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离开了这一点,大学便不成其为大学了。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中心。其次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职能是永恒的,但培养专门人才职能的内涵是发展变化的。

(二)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发展科学的职能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活动中。大学开展科学研究活动,既是培养科学人才不可缺少的途径,也是科技、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学研究活动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在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主要源泉。其次,科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再次,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首先,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从广义上讲,都是为社会服务,但高等学校还通过各种形式为社会提供直接的服务。

其次,高校直接为社会服务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培养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高校的重要职能,直接服务社会是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的进一步延伸。第六章

试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基础与渠道?

正确认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对高等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未来世界高等教育的选择影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

所谓整合,通俗地说,就是通过交融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浑然一体的关系。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整合,不是两者的简单调和,也不是教育的科学取向与人文取向的二元相加,而是他们在高层次上的结合。

1、之所以要实现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各有其合理的内核与现实价值,也各有其自身局限性。

2、之所以能够实现科学教

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是因为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具有内在的关,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二者有整合的基础。①首先科学蕴涵着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 ②其次人文以科学为基础

3、科学与人文、科学教育

与人文教育如鸟之两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可以通过以下渠道:a 强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整合的教育观念;b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包括,一可以开设综合性课程;二是跨学科课程;三是元知识学习与研究课程;四是活动课程。c 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实施者,因此,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溶于一体的首要条件是教师言行中自然彰显的人文与科学精神。第八章

我过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什么?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这些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是:

1、为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要,调动地方学积极性,转换政府职能,实行高等教育管理权利的下方,扩大省级部门对属地高校的统筹权。高等教育管理权利下放的关键是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实现中央政府由过去的统一管理,向以规划、立法、财政资助、评估、监督和信息服务等为手段的宏观调控

过渡。

在目前阶段,扩大地方政府权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淡化高校的单一隶属关系,改革条块分割的现行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对属地高校统筹作用,实现“条块分割”向“条块有机结合”的转变。

2、建立起一个社会广泛参与办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合理、健康发展

社会的广泛参与是许多市场经济国家高等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主要特征。社会参与不仅是高等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而且也是调动社会力量办学,政府财政困难,加快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实现政府高等教育决策活动的民主化,由中央政府组织建立一些由各界人士共同组成的高等教育决策咨询和审议机构。其次,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

3、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的活力,提高学校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从整体来看,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整体规模、素质能力、结构分布、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世界一流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匮乏;基层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专业技术水平亟待提高;队伍结构、分布不尽合理, 人才的培养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人才投入不足、激励不够;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等等。

1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力军, 其自身尤其需要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教育和专业职称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教育活动。是学历教育的延伸和发展, 是使受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和提高创新能力,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需要, 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也就直接地影响着我国人才培养的效果, 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估就显得尤其重要。

高等教育要面对挑战, 冲出重围, 其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一环就是进一步加强继续教育的力度。国家各级政府已经意识到加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 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 推进职业技能培训, 强化职业技能鉴定。整合各项财政补贴政策, 加强对职业培训的资金投入, 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和技能成才培训计划, 将城乡就业求职青年全部组织到劳动预备制培训之中。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 根据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发展要求, 组织企业员工开展新一轮岗位提升培训。针对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农村居民进城落户者、退役士兵等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切实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增强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效。实施就业培训基地建设示范工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当前教师发展的共识。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的《关于教员的地位和建议》中提出教师专业化的问题。它指出“教师应被视为专门的职业, 教师应通过专门的教育和训练掌握已经被证实的认识以及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的技能, 从而为社会公共服务。”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个项目培训的评估都分为四个层面, 即反应 (reaction) , 学习 (learning) , 行为 (behavior) 和结果 (results) , 这四个层面都很重要, 都应该被教育、培训、发展方面的专业人才在进行计划, 协作或者教学时所了解, 不管培训内容是技术的还是管理的;不管参与培训者是否是管理人员;也不管培训项目是在教育、商业, 或者企业。在有些情形下, 尤其是在学术机构, 培训的目的并不需要改变行为。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 改进技巧, 改变态度, 在这种情形下, 只需要前面的两种层面来进行评估。

评估的原因就是为了确定一个培训项目的效果。在计划和实施一项有效的项目培训时, 下面的每一个因素都值得考虑:1.确定需求;2.确立目标;3.确定培训内容;4.挑选参与培训人员;5.确定最好的培训时间安排;6.挑选合适的培训设施;7.挑选合适的培训师;8.挑选及准备好听音录像设备;9.协助好项目培训;10.评估项目。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项目评估不同于其他项目培训的评估, 它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一种知识和观念的更新, 最终的结果仅仅是增加知识, 改进技巧, 改变态度, 只需要对前面两个层面即反应和学习进行评估。

通过学院暑期对我校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看出, 此次培训从计划到实施, 没有进行系统的评估, 没有对高校教师的培训需求做调查, 第一个要素确定需求就没有做, 不了解高校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这就导致有的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需求, 也就无法确立目标和培训内容。在培训时间安排上, 挑选了假期刚放假的几天, 有的教师有抵触情绪, 加之天气炎热, 教室学员多却没有空调设备, 学员无法集中精力学习, 导致不到一半时间学员退课人数达到三分之二。学员的挑选几乎是强制性的, 主要通过政策的硬性规定而不是出自教师自愿, 因此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自我发展, 在当今科技迅速发展和社会迅速变化的时代, 高校教师本身的知识需要更新, 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

3 解决方案

造成这些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健全。继续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理应包括确定继续教育目标、制订培训计划、实施教育方案以及评估学习成效等。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评估应该是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 而不应该仅仅是教育结束时仅仅了解学员的满意度上, 从教育开始之初就要有合适的调查问卷了解高校教师想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 他们最想要的, 最缺乏的是什么?这样才可以确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Z].2011-11-4.http://www.sxjxjy.gov.cn/infoDetails.jsp?infoId=259.

[2]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0—2020年) [Z].中组发[2011]7号, 日期:2011-6-27, http://www.sxjxjy.gov.cn/infoDetails.jsp?infoId=218.

[3]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9-19.http://www.sxjxjy.gov.cn/infoDetails.jsp?infoId=197.

[4]伍厚文.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范性”“学术性”问题的思考[J/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eyQ9qOq1UkVicBfOZkyeilErlFTL7D-e_1wTYPj3O3V7cUR4cvJB-0bNYcWGJLHjU005f-l1Uyc6mW89siPlWY__cFWp7xV9tKn9LvxM3wq.

[5]洪璇娜.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31卷第6期.

[6]黄健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形式[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第6期, p143-145.

[7]杨金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一期.

[8]张成林, 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博弈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 2011年第32卷第7期.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3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文章通过对近10年多间在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主题的96篇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能力现状、培训实施、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述评,提出了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包括基于TPACK框架理论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生的信息化学习能力、线上线下混合的培训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培训;TPACK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59-04

近年来各高校开展了大量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不同程度地推动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的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但教师在教学应用中仍存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相对不足,未能将技术能力有效地应用到常规课堂教学中等问题。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与技术的整合能力,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培训的实施等方面问题受到了较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并进行了大量相关的研究。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制定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实施对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1]。本文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进行分析和回顾,以期能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相关主题的期刊文献分析

教育技术能力是在教学中对教学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能力, 也就是在适当技术支持的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并有效地组织与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2],是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逐步提出的对教师、学生、管理者等角色的一种素质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在国际上,也有国家将教育技术能力称作信息技术能力或信息通信技术(ICT)能力。本文的数据来源为CNKI 数据库和万方期刊数据库,以“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师信息技术能力”、“TPACK教师专业能力”为主题词,检索从2004年到 2014 年6月之间的核心期刊或 CSSCI 来源期刊,经过筛选最终得到 96条文献记录,并利用Note Express3.0和Excel 等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1.期刊数量年度分布

在2004年由教育部推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后,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到2010年由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发布《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后,与此主题相关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同时关于TPACK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文献数量从2010年到2013年也快速增长。从文献的数量分析来看,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政策性强自主性差,教师培训的工作更多是依靠行政手段来推动,今后我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如何切实有效可持继开展下去是我们急需研究问题。

2.文献关键词频次分析

利用Note Express的题录统计功能对文献中频次在5次以上的关键词进行了分析统计,得到如图 2 所示的主题词列表。从图2可看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出现频次最高,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高等教学改革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信息技术对教师知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前期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TPACK相关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以中小学教师为主,很少以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

3.文献作者分析

根据发表文献的频次、下载频次及引用频次分析,可以看出具有关键影响力的代表作者有何克抗、沈书生、祝智庭、张一春、马宁、罗永平等人。他们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研制与建设、国外教育技术相关标准理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信息时代的教师专业能力构成等多个角度对高校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行研究。

4.文献期刊来源分析

对这 96 条文献记录进行筛选,选取文章数量发表在前7名的期刊,结果如图3 所示。从图中可看出相关主题的研究仍以教育类的核心期刊为主。对这 96 条期刊文献的作者单位进行分类发现,作者所在单位主要为师范院校、各高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电教机构工作人员。从作者单位分析来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大多由各高校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来实施,这些作者分析校本培训的现状及培训实施过程中的遇到问题和对策。师范院校发挥在教育技术学科的优势,更多的参与了教育技术标准或指南的研制,并对国外教师相关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或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进行了分析解读,为我国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制定起到了参考的作用。

二、结果述评

1.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研究与实施

在标准研究方面,许多国家为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先后颁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相关标准。通过文献分析可看出,国外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建设起步较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1年发布了《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简称《ICT—CFT》),该标准包括技术素养、知识深化与知识创造三种教学方式,及教育中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学法、课程与评估、组织与管理、信息与通信技术、教师专业学习六大教育热点领域,构建了包含18个模块的教师能力体系[4]。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2008年推出的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简称NETS-T 2008),并将该标准作为教师培训考核认定的依据,该标准注重学生的创造力与协作能力、教师的示范表率与领导能力、数字化环境的创建等。新加坡于1997年颁布了“教育信息化规划第一期(1997-2002)”简称MP1,并于2002年和2008年分别颁布第二期MP2(2003-2008)和第三期MP3(2009-2014),其中第一期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第二期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的有效应用、第三期注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如何促进学生IT能力[5]。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推出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高校教师具有教学和科研并重的特点,而且在教学内容、对象和方式上都是有别于中小学教师的,因此其教育技术能力标准也有所不同。为了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由高教司指导,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于2000年推出了《高等学校教育技术等级培训大纲(试行)》,并委托该委员会组织开展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部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出台有关培训标准和政策,如2005年江苏省推出了《江苏省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行)》,广东省制定颁布了《广东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和培训大纲等。 2010年9月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推出了《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试用版)》(简称NETG.THE),该标准参考和借鉴了发达国家相关的能力标准,结合我国高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并经过多次的调研修改和意见征询,适用于高校全体教师,旨在为其专业化发展提供指导[6]。

在实施方面,美国的 NETS.T 标准依托“培养明日教师使用教育技术”(简称PT3)教师培训项目,日本则依托 IT 改革策略下的“教师使用 ICT 实际情况”新项目,英国则依托 ICT 国家计划中的基金培训项目。我国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NETG·THE指南,由教育部高教司指导依托全国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组织实施。各国政府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都很重视,不仅在国家层面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政策,还成立了专门的教师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培训部门并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发展,各国都比较注重应用网络手段来开展培训,如法国的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开展有关教师培训的远程服务,为教师教学和学习提供各种在线的学习环境和渠道[7]。我国教育部于2007年6月成立了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随后55个省级分中心相继成立,来开展高校教师的网络培训工作,网络培训从不同角度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认可[8]。

比较而言, 美国NETS-T2008标准要求教师要“促进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ICT—CFT》标准,明确教师的作用是模拟各种真实的学习过程,创建各种情境让学生应用认知技能,并协助学生加以掌握;新加坡的MP3计划侧重教师IT能力促进学生IT学习能力发展。我国的相关标准颁布已有多年,但并没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改革的推进而推出新的版本。相比较而言,我国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起步较晚没有形成体系,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已经建立了职前到职后的培训体系[9],并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注重校本培训。发达国家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和积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我国培训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2.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分析

从文献综合分析来看,与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调查相关的研究不少。综合这些研究者的调查来分析,在态度和意识方面,大部分高校教师能够对教育技术和重要性有认识,仍有部分教师认为教育技术作用不大[9];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高校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却认识不够。高校教师培训大多处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初级培训阶段,缺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应用,还有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设计等知识理论学习,缺乏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方面的理论与方法[10];在教学应用方面,高校教师经过培训对教育技术的作用及概念有所认识,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创新的理念也很认可,但在实际教学时仍然以讲授式为主;在科研创新方面,高校教师能应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协助开展科研,如文献收集整理分析等,但创新能力不足,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处于简单使用状态。

3.我国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分析

从文献分析来看,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没有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二是在培训内容设置方面,许多高校对教育技术能力的本质与内涵认识不足,教育技术培训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层面,不重视信息化条件下的教学理念理论方面知识和信息化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培训[11];三是在培训模式上仍以集中讲授为主,不能很好地满足高校教师个性化的多元学习需求;四是培训实施后,效果评价与后期管理缺失,较少关注教师将标准充分延伸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和指导,能力建设始于培训、止于培训,未能将初步体验层面推进到课堂实践层面;五是学习资源不足,培训课程资源是培训实施的重要保障和途径[12]。

在培训策略方面,①完善培训标准、管理和保障体系。培训标准要与时俱进,随着发展来修订和完善;高校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必要时应用行政政策干预,如将教师培训的评价考核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聘任的条件之一;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多媒体课件、微课、信息化教学案例和精品课程评审大赛等方式,并结合培训切实推动教师教育技术技能的提高。②要激发高校教师成长的动力,引导教师自主学习,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形成动态化、常态化和终身化[7]。③要选定合理的培训内容。内容要满足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训不能仅停留在信息技术培训的层面,要重视信息化教学环境条件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层面的培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④积极建设网上培训课程资源,积极开展网络培训。网络课程资源建设是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培训实施的基础和保证,有效应用现有开放的培训资源,包括大规模网络课程MOOCs中有许多课程都可应用到教师培训之中,对国外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译及技术应用的本地化,这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12]。⑤改革培训形式,健全培训组织。根据高校教师特点,可采用集中讲授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方式培训。同时,高校教师培训应把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日常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始,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创建教师学习社区,形成实践共同体[13]。

三、结论与展望

在信息时代需要教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能理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并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相比几十年前的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高校教师面临着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职业的发展须具有信息技术与工具支持下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法的技术应用能力。而要达到有效技术整合,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法和学科课程内容三个方面,而且这三个方面必须是关联的,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简称TPACK)。TPACK为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

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趋势是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的发展。从各个国家能力标准版本的演变来看,世界各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目标定位方向,基本都指向了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从这种价值取向的变化看,培训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求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求教师如何促进学生信息化学习的发展。

线上线下混合式一体化的培训方式将是今后发展的主要培训模式。尤其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s的出现为教师培训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基于MOOCs的教师培训课程可以很好地解决培训平台、师资和课程资源重复建设和地区资源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DB/OL]. http://www.edu.cn/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 _760603.shtml.2012-03-30.

[2]何克抗.正确理解“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目的、意义及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11): 20-21.

[3]朱书慧.2002-2012年我国“教育技术能力”研究回顾[J].继续教育研究,2013(8): 4-7.

[4]马宁,崔京菁.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57-64.

[5]王文君,王卫军.国际视野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趋向[J].电化教育研究,2012(6):112-116.

[6]马宁.《国家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指南》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6):3-9.

[7]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5):103-109.

[8]王欣瑜.我国高校师资网络培训模式之反思[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3(6).

[9]惠连晓.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现状及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吴方,杜学元.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调查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96-99.

[11]周红春.信息化环境下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6):139-143.

[12]赵俊,闫寒冰,祝智庭.让标准照进现实——国内外教师教育技术相关标准实施的比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05):51-59.

[13]南国农.怎样理解信息技术及其教师素养形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1):3-6.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4

第一章 大学教学引论

1.大学教学论是由高等教育学与教学论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学科发展的渊源来说,它是教学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教学论学科新开辟的领域。

2.教学问题是教育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群中的一个重要学科

3.德国的拉特克是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人。

4.夸美纽斯的《大学教学论》和《分析性教学论》被认为是教学论的经典著作,奠定了这门学科的基础。

5.赫尔巴特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806年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理论的代表作。

6.观念是赫尔巴特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术语,其含义是指事物呈现于感官、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统觉是他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7.凯洛夫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把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概括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8.杜威反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认为班级授课制是消极的对待儿童。反对以教师为中心。

9.布鲁纳的教学论思想突出表现在对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视和对发现法的提倡上。

10.布鲁纳认为,使用发现法可以提高智慧的潜力,能使外来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能使学生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

11.大学教学论要真正成为一种理论研究,不仅要有研究的对象,更要有研究的问题。

12.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急切的呼唤大学教学论的诞生,大学教学的专门研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阵地。

13.大学教学评估是国际上监督和评价大学教学质量的能用做法,也是确保大学组织健康成长的有效机制之一。要发挥好大学教学质量水平评估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14.大学的职能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具有开放的意识、进取的精神与健全的人格。

15.文艺复兴之后的西方大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英国大学传统、德国大学传统、美国大学传统和苏联大学传统,其教学传统也经历了与此对性的递变过程。

16.大学在创始就表现了教学上的自治性、国际性、综合性等特点。

17.1809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在19世纪,德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步成为世界大学的中心。

18.1912 年,蔡元培作为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教育部大学校令》,确定了大学教育“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 需要的”宗旨。

19.春秋战国时期,在齐国出现了一所著名学府---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思想重镇。汉代的太学和国子监,宋代出现了书院,意味着中国民间高等学校的诞生。书院是中国古代学者研究学问、聚徒讲学的教育场所。

第二章:大学教学的哲学基础

1.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现代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所著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的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2.杜威提出“存在即被经验”的命题。杜威认为“真理是令人满意的东西”,“真理意味着成功”,甚至把反映客观事物规律的科学说成是人造的工具。3.杜威高度重视哲学和教育的联系,认为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哲学是教育的普遍原理,教育是哲学的实验室。教育须根据普遍原理而实施,而普遍原理则根据教育实施的结果来考核。4.杜威认为课程教材必须与现在生活的经验联系起来。杜威把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民主社会与大学教学的民主精神联系起来。

5.永恒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并有着重要思想的教育流派。它以实在论的哲学观为依据,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反对当时极为流行的实用主义和进步主义教育观,属于现代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新传统流派。永恒主义有明确的哲学基础—古典实在论。

6.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在其代表作《美国高等教育》中写道: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在任何时间或任何地方都是相同的。

7.永恒主义者以古希腊哲学为主要理论基础,提倡古典主义教育传统,高呼“回到古希腊去”“回到柏拉图去“力图恢复传统教育。

8.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人的本性,把人塑造成人,并且人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永恒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当永远居于课程的中心,经验科学只能处于次席。

9.在师生关系的问题上,永恒主义者批评了杜威的“儿童中心论”认为它过分了儿童的兴趣在教育中的作用。

10.在高等教育的内容上永恒主义主张通识教育。赫钦斯(永恒主义)认为,大学之道首先在于所有不同科系不同专业之间必须具有共同的精神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学生应该接受一种共同的教育,这就是通识教育的主张。11.1945年美国哈佛大学课程规划委员会提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书,主张通识教育所培养的“完整的人”应具有四种心智特质:能有效的思考;能清晰的沟通思想;能适切地判断是非;能辨识普遍性的价值。

12.赫尔斯认为,对西方人而言,对共同人性以及本族群的属性,这种永恒性的研究。其精华首先体现在西方文明自古以来的历代经典著作中。

13.人文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对行为主义倾向的心理学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卡尔.罗杰斯、乔治.凯利。14.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是根植于其自然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15.马斯洛认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发展人的个别性,协助个体把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人来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潜能。罗杰斯认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学技巧、专业知识、课程计划等等,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特定的心理气氛因素。

16.人本主义的教学者认为,学生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学生的发展、成长应与他自己相比较,看他是否比以前更进步。

17.当代美国大学三个结合的教育,就贯穿了这样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

18.建构主义也译作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维果斯基、劳伦斯.科恩伯格、罗伯特.斯滕柏格、卡茨等。

19.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评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章:大学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1.大学课程体系是大学教学范畴中具有实质性的组成部分,这些实质性内容是教育实现其预期目标的中介,是教育对学生的直接影响源,合理的课程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计划是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2.课程的理解:

课程即学科,这是较早、影响较深远的一种观点。通常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种物质载体。特点是:

①课程体系按照科学的逻辑进行组织; ②课程是社会选择和社会意志的表现; ③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④课程是外在学习并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必须服从与课程。

课程即经验(杜威的观点)特点:经验课程的特点表现为:

①课程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②课程是与学习者的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 ③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课程即活动。这种观点的基本思想是:课程是人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特点:

①强调学习者是课程的主体,以及学习者作为课程主体的能动性;

②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为中介来实施课程;③强调活动的完整性,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④强调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学习活动的水平、结构、方式,特别是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3.隐性课程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附带学习”,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

4.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知识,同时也便于设计和管理。

5.经验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是旨在培养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并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课程。

6.通识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的全方位发展,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社会公民和全面发展的人。6.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专业课程仅仅面向某一学院或某一学科,专业开设。

7.教学大纲一般分为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8.教学大纲应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9.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和讲义简称为教材。

10.教材内容的组织和编排方式:

教材内容的组织方法:逻辑式组织和心理式组织。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①直线式排列②螺旋式排列

11.按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观点,学生存在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已经完成了的现有的发展水平,二是正处于形成状态之中、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

第四章:大学课堂教学

1.所谓教学方法设计,就是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手段条件因素,设计教学要采用的策略、方法及其组合。2.常用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讲授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雅典剧院的兴起和柏拉图的学园。它至今仍是大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方法。②课堂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组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的形式。围绕教材中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根据讨论的目的课堂讨论法的类型可分为:知识性讨论和学术性讨论。

③问题教学法容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也容易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由此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

④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⑤读书指导法:专业性阅读包括消化性阅读、独立性阅读和研究性阅读三种类型。

3.教学组织形式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及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4.班级授课也称为班级教学,是根据年龄和知识程度把学生编程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按照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最早由夸美纽斯提出),我国采用班级授课最早的1862年开办的京师同文馆。5.班级授课的局限主要有: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其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3)时间、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内容和方法。

4)由于以课为活动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人为的割裂以适应课的要求。

5)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6.专题讨论最早16世纪德国虔敬派教育家弗兰克创办的师范学校。美国的凯勒提出个别教学制,主要用于大学和中学的教学。

7.小队教学的基本做法:由若干名教师组成教学小队,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平等班的教学工作,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并根据各人所长,分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学效果。

8.实行小班化教学目的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课堂教学的互动与探索提供充分的机会和便利。

9.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主体首先是任课教师,另一大主体是大学生自己。

10.教学手段是构成教学系统的要素之一,是为了实现预期教学目的,方便教学活动而采用的工具、设备及其系统。

11.传统教学手段是指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一切教学媒体的总和。

12.多媒体技术通常是指对文字、音频、视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化采集、获取、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再以单独或合成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

13.所谓现代教学手段是指基于上述技术基础、具有如上所述特征的教学手段,主要体现为多媒体为外显标志的教学手段。第五章:大学教学新模式

1.案例教学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1998年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指导委员会提出在教育硕士培养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

2.案例教学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案例在教学中的运用,它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1992年,美国学者舒尔曼指出,案例教学是教育学与教学案例的联合应用。案例方法是教育学的一种形式。而个案研究是定性研究的一种形式。情境性也即案例性,是案例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

3.教学案例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实际案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非偶发性,这是案例的关键特征。

4.案例教学强调学生要以拟真的情境中进行体验,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5.在教学方式上,传统教学的典型特征是填鸭式,即教师讲学生听的单项传递的独白式教学,而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讨论式,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而不是权威性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双向沟通。6.针对性是案例选编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案例的针对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必须针对教学目的选编案例;二是必须针对学生选编案例,所选案例不能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和理解能力。

7.案例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一般包括:选编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和评价案例四个环节。

8.案例呈现的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录音录像展示法、真实情境表演法等

9.分析讲解案例是案例教学最重要的一步,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分析、讨论,使学生对案例有较深刻的认识,总结归纳出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理论,进而促进知识的内化。

10.双语教学的主要三种类型:全外型(沉浸式双语教学),它源于加拿大的双语教育实验,半外型、混合型。

11.我国双语教学采用渐进式教学模式,它具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采用渗透型教学方法。第二阶段,采用交替型教学方法。第三阶段,采用示范型教学方法。大学开展双语教学在课程选择上,可以考虑先从非统考学科开始,或从一些前沿的学科如电子信息、国际贸易、生物科学等学科开始。

我国双语教学突出的矛盾是师资不足,水平不高 12.20世纪90年代诞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通过教师、学生、媒体等多边多向互动和对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共享,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

13.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

14.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系统授课。利用internet实现的讲授型网络教学模式可以分为同步式和异步式两种。

15.研究性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向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社会比较普遍认同和实施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第六章大学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在学生活动方面属于实践活动,但从整个教学目的来看,仍然属于认识活动范畴。大学实践教学活动是指大学生除了课堂理论学习之外的各种实践环节,既包括与社会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校外实践,又包括与课堂理论学习相结合的校内实践。

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大学生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体。

3.与理论教学相比,大学实践教学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大学实践教学的内容已经不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体系,而是延伸到社会生产实际和社会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

4.大学实践教学应构建整体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5.职业性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综合职业技能训练、见习、实习实训等几种形式,其核心是实习实训。

6.设计性实验教学是由教师指定课题或学生自拟课题,根据所学内容确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方法和步骤,选用仪器设备,独立操作完成实验的过程。7.实验技能形成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8.目前,一般用生成子表征实验操作技能 9.中等动机水平具有最佳操作效果

10.批阅实验报告是实验教学的延续,它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也加深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11.实验考核的方法主要有笔试(实验方案、仪器原理、实验原理、实验结果分析等)、操作考试(每人独立操作,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平时考核(出勤、实验表现、实验报告情况等)。

12.实验教学从理论教学中解脱出来,确定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是大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趋势。13.实习可以看成是到职业场所的初衷,校内实训可以看成是实习的准备或模拟实习。

14.学年论文(课程设计)是指在一定学年或一门课程范围内进行论文写作或技术设计的初步训练。15.学年论文属于习作性作业,不同于课外作业。16.毕业论文的教学组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选题指导、过程指导和审查、评定与答辩。

17.大学生实践活动包括:实践中的认识过程和实践中的服务过程。

18.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①组建科技兴趣小组和课外活动基地;②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课题研究;③申报和完成学生科研项目和课题;④组织和参与各类科技竞赛活动。

19.科技创新活动与创业活动既相互独立又互相关联。

20.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以学生课外兴趣小组为组织形式,但很不系统。

第七章 大学教学质量管理概述

1.教学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物(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设施、实验设备、教学经费等)的因素,又有人(包括师资队伍规模、结构,教学和科研水平,学生的素质、学风等)的因素,既有环境的因素,又有组织管理的因素。

2.教学工作要素包括:①教师教学工作质量管理②学生学业质量管理③教务工作质量管理。

3.在教学质量行成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规范实施管理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制定计划、运行调控、检测评估、总结提高。

4.大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第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以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第二,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研究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制度;第三,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四,坚持教授上讲台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未被聘为副教授的青年教师原则上不得作为基本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的主讲教师。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第五,继续开展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定期评估制度,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认证、医学教育谁等试点工作,形成社会和企业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评价制度、课堂教学评估制度、实践教学评估制度、领导和教师听课制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定期反馈制度及教学督导制度等,完善教师、院系、学校三级主质量保障机制。第六,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并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5.大学教学计划体现了国家对某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与质量要求,是大学组织教学过程和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

6.参加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95%以上,四项经费(包括本专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和教学食品设备维修费)占教学收入大于30%,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技术授课不低于15%,适宜的专业特别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双语授课不低于10%;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的总数的比例不低于80%。

7.顾客,是指高等学校中接受教育教学服务的对象,包括学生,家长、教育官员、高一级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和劳动力市场。

8.质量管理小组(QC小组)最早出现在日本,是指从事各项工作的教职员工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发现并解决工作现场中遇到的各种质量问题。

9.戴明环模式又称“PDCA模式”,基本含义:质量管理和质量改进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处理(action)顺序循环往返。

10.全面质量管理系统模式,五个关键要素:①起联合作用并普遍承诺的共同愿望。②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战略和过程③以工作团队为中心的组织架构。④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组织目标。⑤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的技术方法。

11.学校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基础:文化(culture)、承诺(commitment)、沟通(communication),简称3C。

12.大学教学质量监控的ISO9000模式包括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两个环节。

第八章:大学教学评价

1.大学教学评价既是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基于普通教学论而形成的一个新兴的专业研究领域

2.大学教学评价的研究对象即包括大学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包括对大学办学条件、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科研创新、学术队伍、学术环境、教师教学效能、学生学业等诸多方面的评价。

3.大学教学评价具有的原则:鉴定、诊断、自省、监督、导向、中介等功能,遵循方向性、教育性、科学性、可行性等原则。

4.大学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同,在评价的方式及使用的技术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5.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现代大学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和手段,对于学校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6.大学教学评价是指由特定的评价主体运用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方法对大学教学评价客体所实施的评价活动,是由多重评价因素组成的评价系统。

7.大学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

从评价主体来看,分为政府评价、社会评价、高校自我评价三种。从评价性质看,分为鉴定性评价(合格评价)和水平性评价。

8.目前我国的大学教学评价是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的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式为主。

9.大学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大学办学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教育资源的领域和效度方面。

10.学生学业评价的原则(论述题):(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明确性原则(4)过程性原则

11.学生学业评价的类型:定位性评价(安置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生评价、总结性评价。

12.学生学业评价的信息收集方法:笔试、论文、教师观察及与学生交流。

11.教师教学评价,又称“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

12.教师教学评价是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检验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学校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3.教师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②随机评价与定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③公开性与公平性相结合的原则④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4.教师教学评价的类型: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院系领导评价、教师自评、专家评价。

15.教育部正式宣布,从2003年起,对高等学校开展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并将过去的合格评估、优秀评估与随机评估三种类型合并为一种评估类型,评估结论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与不合格四种。16.特色项目,办学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水平,没有水平就没有优势,就缺乏竞争力。特色是办学过程中的历史沉淀,它是传统和风格的长期积累,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有明显效果,作用大。论述题 1.简述中国古代大学教学的特征?(1)学习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我国古代的大学教学内容以儒家为经典为主注意修身与政治教育。(2)注重辩难讲会,提倡学术交流。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优良传统。无论官学与私学,都注重学术交流与对话,提倡辩论自由。(3)注重因材施教,长于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启发诱导是我国古代大学教学所一贯秉承的宝贵经验。(4)学而优则仕,学思行合一。古代大学教学的目的具有双重性:既有精神层面的明人论,也有功利层面的优则论,既有学术思想方面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有社会实践方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2.简述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 和传统的教学思想不同,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强调质疑,批评性思考在知识建构中的重要作用。

(一)大学的建构主义教学思想。1.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教学策略2.基于建构主义的大学教学操作方式。

(二)建构主义对我国大学教学的启示。1.大学教学应从“双边活动”向“多边互动”转变。2.大学教学应从“被动传输式”向“主动建构式”转变。3.教师要在大学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4.大学教师要对学生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考核。3. 当今教学手段发展趋势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技术革新的速度加快,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提供了直接的技术支持,使当今教学手段的发展趋势呈现出明显的高技术特征。1)多媒体化;2)微型化;现代化教学手段正向着小型化、微型化方向发展。3)智能化;4)大容量化;5)交互化;6)网络化。4. 结合自己的专业,谈谈怎样进行研究性教学。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投入教学活动,关键在于学生主卫生间意识的形成。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条件是转变观念,明确研究性教学的任务、要求与意义,使学生对研究性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研究性教学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确定研究性选题。根据学生自愿进行分组,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供一些问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并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寻找所要研究的问题。(2)搜集资料,分析研究选题,形成研究成果。题目选定后,根据分工了解相关内容,查阅要关资料,把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小组讨论形成研究问题的初步构想并论证,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报告的形式得出研究结论。(3)总结论价。教师对每个小组提交的报告进行总结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指出研究过程中的问题和不足,在些基础上进行总结性的纠正、补充、阐发、归纳,帮助学生形成明确、系统、深刻的认识。5. 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作用 1大学实践教学对学生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2)实践教学可以改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3)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4)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5)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实践教学对于大学发展的意义(1)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2)实践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面向社会自主办学。(3)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学科 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改革。6. 大学教学质量推进的具体策略?

(一)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各省市加大教育投入,贷款利息补贴、高校自筹经费

(二)大力培养新增教师,充分发挥退休教师的作用。

(三)改善校内管理体制,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四)确立新型的教学质量管理观念①主体性教学质量管理观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观③动态教学质量管理观④多元化教学质量管理观。

(五)加强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①建立健全三级教学质量管理制度②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责任制度③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管理信息制度

(六)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激励机制

(七)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八)建立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5

特点:1)强调学生自差异,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与特长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个别性特点更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结果的运用包括:

1、诊的增长与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智力资源、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和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从根本上受制于经济增长的质养能力,技能的形成、式的呈现。2)增强学化;把知识传播给 广大民众,直接为 全州社会与经济 服务。

教学方法:运用语 言传递教训内容 的方法,如讲授 法、谈话法、讨论 法等;通过直观感 知传递教学内容 的方法,如实验 法、演示法、参观 法等;通过教师指 导下学生的独立 活动获取知识技 能的方法,如练习法、实习法等。教学组织形式的 变革 包括:

1、教 学活动的小规模 化;

2、教学活动 的短学程化;

3、教学活动场所多 样化。

学习高等教育的意义:1引导观念更新;2服务政策咨询;3推动实践发展。洪堡教育思想:一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大学的教学应该在科研过程中进行,以科研的方式进行,师生一同为学术而共生;二学术自由原则:学者的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师生的教学自由;大学本身的独立自治。传播活动过程是统一的,互为基础的;4)培养和发展个性,教学活动对个性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1)认识的间接性: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并在教学中间接的去认识世界;2)认识的交往性: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是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3)认识的教育性: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和完全人格的养成;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高校教学原则及运用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从理论高度指导着教学实践,也是对教学实践

生主体地位,发扬教学民主;做好教学安排;有效利用各种资源。3)强化问题意识原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自觉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善于掌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发挥学生各种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要多用启发式教学,改变注入式教学方法;要对学生

严格要求。5)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统一原则: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用系统化、完整化的观点对待每一门课程和每一种教学活动;在专业教育的前提下,拓宽专业口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6)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教学方法:是为了实

学能力的培养;2)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体现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选择教学方法的要求。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讲授法的基本要求:做好教学设计;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体现语言的艺术性。教师的备课(预习)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基本阶段:研究和熟悉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各章节内容,熟练驾驭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要求、重点和难点;研究教学方法;编写教案。班级授课制 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育对象数量,提高教学的效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对班级进行的是统一的教学,因而不能很充分的兼顾学生的个别

断与反馈功能;

2、导向与调节功能;

3、激励与促进功能;

4、教育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具有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方面,其中,纵向结构分为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横向结构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高校学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专业知识;专业精神;专业信仰;专业人格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包括:促进个体生活能力的发展;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

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包括: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通过形成舆论对政治产生影响;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经济功能:促进经济

量与效果,经济增长为教育协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经济增长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制约和导向作用。文化功能:文化保存、继承功;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创新功能。高等教育研究意义: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加强高等教育研究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开展高等教育研究由于提高师资队伍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开展高等

教育研究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管理者素质,增强决策科学性。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关系:

1、理念源于实践;

2、理念引领实践;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6

培训项目的通知

各有关学校:

收到通知后请在9月29日前必须将:学员信息录入学校信息表模板(附件4)辅导员信息录入(附件3)心邮箱dmpxzx115@163.COM 请务必按学科分别制作Excel(电子表)

东明培训中心办公电话:722811

5东明培训中心2011年9月27日

关于转发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

培训项目的通知

各县区教育局政工科、牡丹区、巨野教育局师训科、定陶、东明县教育局培训中心、开发区社会发展局、有关学校:

根据(鲁教师函[2011]22号)的总体部署,现将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参加‚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项目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各县区教育局、有关学校按文件要求及我市分配方案认真遴选指导教师和学员参加,确定辅导教师和学员信息后,按学科分别请录入到骨干教师信息表模板(附件3)及学员信息表模板(附件4)。提示:分学科填写参训学员信息表,如牡丹区有10个学科名额,那么最终应该整理成10个excel模板文件上报。(模板信息内容切勿更改)

各县区、有关学校信息整理完成汇总后,于9月28日前上报师范师训科邮箱:5191075@163.com 具体培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菏泽市教育局师范师训科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三日

鲁教师函(2011)22号

山东省教育厅

关于组织参加“国培计划(2011)”—义务

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

德州市教育局、菏泽市教育局: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组织实施‚国培计划(2011)‛

—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的通知》(教师厅函

[2011]22号)的总体部署。按照‚突出重点,倾斜农村‛的原则,经研究决定,2011年德州市和菏泽市的部分教师参加此培训项目,现将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帮助义务教育骨干教师理解和掌握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的,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为深入推进实施新课程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方式

采取集中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培训对象及遴选条件

1.集中培训:两市推荐234名义务教育学科骨干教师

培训者(兼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参加集中培训项目(名额分配见附件1)。遴选条件:身体健康、责任心强、熟悉远程

培训技术操作;县级以上骨干教师;各级名师或参加省中小学教师远程研修项目的优秀指导教师。

2.远程培训:两市遴选23400名义务教育学科教师参

加远程培训项目(名额分配见附件1)。遴选条件:身体健康、熟悉远程培训技术操作。

四、培训内容

围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义务教育学

科教师在课程改革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按需施训。培训重点包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理念及方案介绍、修订后的学科课程标准结构与内容解读、新课标案例分析、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新课程教师培训等。

五、培训时间

10月上旬先期对骨干培训者(兼远程培训辅导教师)进

行30学时的集中培训;10月中旬至11月对义务教育学科教师进行网络远程培训,远程培训采取线上学习与交流、线下研讨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期间学员线上学习与线下交流的时间不少于50学时。具体培训时间、地点另行通知。(远程培训项目承办单位见附件2)

六、报名方式及编班方法

(一)报名方式

1.远程培训辅导教师报名

请各市级项目负责人登录‚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

管理平台‛(http://guopei.ncet.edu.cn/),从公告栏中下

载‚骨干培训者信息表模板‛(附件4)按学科和班级顺序汇总本市辅导教师信息,于9月28日前报送电子版。

2.参训学员报名

请各市级项目负责人登录国培计划—远程培训监测与

管理平台(http://guopei.ncet.edu.cn/),认真阅读‚‘国培计划(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骨干培训者、学员信息报送流程和平台操作指南‛按要求完成报名工作。并于9月30日前报送电子版学员信息表(附件5)。

(二)编班办法

请各市级项目负责人参照班级编号分配表(见附件1)

分学科编班,每100名参训学员组成一个班级。

七、培训经费

本项目由教育部支付培训经费,两市要对本地区项目组

织管理、教学辅导、培训场所等必需费用予以支持,远程培训辅导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的往来交通费由所在单位报销。

八、其他事宜

(一)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立山东省国培计划

(2011)—义务教育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山东省中小学师训干训中心,负责项目组织实施与具体协调工作。两市教育局要成立市级项目办,安排专人负责本项目学员遴选、网上报名以及远程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两市在培训期间至少代表省项目办向国家项目办提交2期工作简报。请于9月25日前将市项目办负责人信息表(附件3)发到sdssxzx@126.com。

(二)培训具体事宜由省项目办另行通知,培训期间各

市项目办要充分调动优质资源,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参训学员可以通过项目办网站(http://guopei.ncet.edu.cn/)提供的链接,登录相应培训平台。相关事宜查询及电子表格下载详见项目办网站。

山东省中小学师资培训中心联系人:王凯;联系电话:

0531-86401285;邮箱:sdssxzx@126.com;通讯地址:济南市历山路36号 齐鲁师范学院(院内)山东省中小学师训干训中心;邮编:250013。

附件:1.分配名额分配表

2.辅导教师名额分配表

3.参训骨干培训者(远程培训辅导教师)模板信

息表

4.参训学员模板信息表

5.远程培训各项目承办单位一览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7

二战以后,对教育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在这一条件和背景之下,世界继续教育呼之欲出,并逐步形成规模。作为高校教师开发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根据高等教育的宗旨和需要,划分专业来有步骤、有组织地进行旨在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提高。人才的培养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形成的,而且优秀的人才一直处于不断成长和上升的状态。由此可见,对于人才不能是单方面的吸引使用,更重要的是继续培养和深造。综上可知,各部门机关应当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规划落实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观念。

二、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整体规划性

目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这一观念还没有得以全面落实,部分高校对这一观念缺乏一定的认识,在整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没有依据教师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全员性等特征对受众教师进行探究,从而也无法对继续教育工作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合理的安排。部分高校甚至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明确的规划,致使教师的继续教育落空。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实效性

当前,各高校教师的继续培训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侧重于对学历的补偿教育,比如考博,最终的落脚点为提高学历层次、扩展学科知识范围、提升教学水平。各大高校一般都是根据统一要求为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安排培训的内容、方案等,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将继续教育模式的多样化限制在了一个小圈子,对于满足高校教师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言缺乏实效性。

3.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

从目前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在执行过程中偏向于指令性的行政管理,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致使继续教育缺乏权威性的政策指令、有效的监督机制以及科学合理的激励体制。除此之外,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还没有很好地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之中,从而没有形成多位一体及涉及教学、管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科学研究的体系。

4. 高效教师继续教育的不同需求被忽略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对象因为职位、年龄、性别、学科等的不同,其需求有着很明显的差异性;而且通过这一途径来提升自身素质,他们的需求也得以扩大,并且逐渐显现出多元化趋势。部分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不但忽视了培训对象个体的需求差异,而且也忽视了教学实践多元化对培训对象的差异化需求。这样就无法满足各学科教师的不同需求,使得教师继续教育的现实满足与多元化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原因分析

1. 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受到现行政策的制约

当前,教育部对于高等学校教师的学历重视度比较高,比如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其要求教学科研型高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要达到80%以上,以教学为主的本科院校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同时,在各项教学评估当中,有关部门都会把师资队伍的学历学位作为评估指标来看待,这无形中促使了高校对教师的学历学位的教育支持。

2.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受到经费和师资存量的影响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需要经费做后盾。但是部分高校经费紧张,校方更多的是将经费运用到对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方面以及对教师学历学位的提高方面,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师资队伍存在缺编,师资的存量有限。为了避免教学出现师资不足的情况,教师外出进修的人员和机会被缩减。

3. 高校教师缺乏终生教育的意识理念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没有树立终身教育的意识理念,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最终目标,即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使其更加专业化,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过于单一,主要以学历补偿教育作为重点;学校重视对年轻教师的继续培养,对老教师的继续培养不够重视,致使接受继续教育的对象在范围上有局限性。

4. 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

当前,部分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制定明确的机制,在机制的运作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理论指导及合理规范的管理机制,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没有进行长远的规划和系统的研究。现行的教育机制并没有把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制度去制定,致使教师继续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继续教育的经费投入得不到良好的效益。

四、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

1. 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做好分析需求

(1)要开始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首先要对其需求进行有效分析。在高校的管理工作当中,根据教师的学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专业不同,其需求也有所不同。要想让继续教育成功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就应当进行科学的培训。(2)要做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首先要做好需求分析。相关部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座谈、征询等形式获取需求信息,从而来加强教师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处在学校这一环境中,就要把学校的发展作为主要目的来设定培训,依据教师的工作岗位等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并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来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

2. 扩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

当前,我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主要集中在学历补偿教育方面。除了这一重点,还有其他内容不同、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时期各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的需求,使得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因此,高校应当构建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渠道,通过专业培训和学历进修相结合、远程教育与校企合作相结合、校本培训与高校合作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相结合等途径鼓励教师去参加继续教育。与此同时,邀请国外专家开展讲座、学术报告,以此获取学科建设的最新消息和内容,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教育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强化校内研修,让更多的教师脱离经费、时间、空间的限制,得到更多参加继续教育的机会,以此满足教师的多元化需求。

3. 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

任何一项制度的执行,都要配以相应健全的机制作为指引和监督,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管理运行机制。(1)完善继续教育的决策指挥系统。对教师继续教育的蓝图绘制、设计和规划等问题进行决策;对教师的继续教育进行定期分析研究,以此强化继续教育的过程管理;对继续教育的质量进行决策管理,从而将影响继续教育的因素抛出。(2)完善继续教育的执行系统。在继续教育的规划上合理安排人员,给予他们按照规划进行工作的自主权,并对结果负全责;在继续教育的进程当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继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规划目标进行有效协调和激励。(3)完善继续教育的监督反馈系统。及时有效真实地提供教师继续教育的进度流程和效果,对相应方案的实施和相应环节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和监控,指出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新的有效措施,从而给继续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

4. 强化高校教师继续培训内容的综合性

从当前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开展情况来看,其培训以专业性和基础性为主,但是随着对教师综合素养重视的程度不断加深,培训的综合性也应当加强。这包括对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培训,使教师的知识领域不断扩展,知识结构得以改善。但是综合性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要根据实际因素如经费、教师的积极性等情况着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

摘要:近些年,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而且这一进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纵观整体情况,国内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足,我们必须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做好分析需求,从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做好分析需求、扩展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渠道、健全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运行机制、强化高校教师继续培训内容的综合性等方面下手,努力提高高校教师继续教育水平。

关键词:继续教育,发展进度,培训,建议,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姚仲明,等.关于深化教师继续教育改革的讨论[J].上海教育科研,2007,(6):56-58.

[2]刘西安,于民伟.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保障的长效机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周学习制度的实践与探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8):76-77.

[3]张世云,等.关于高校教师在职培训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4-36.

山东高校教师岗前培训 教育学 篇8

关键词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建设

中图分类号G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22—0078—01

引言

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从2005年起开始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干部素质的要求,以及围绕气象部门人才强局战略、建立创新型部门和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对人才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立足气象部门、面向气象行业和社会,面向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加快气象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教育培训能力,努力创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整合培训资源、优化培训队伍、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发挥高层次气象培训在气象事业发展和人才强局战略中的关键性作用,构建了一个集视频、音频、课件点播、图文直播、系统管理和课件制作于一体的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充分发挥国家级培训中心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牵头指导作用,促进气象队伍素质的全面提高。

1建设原则、目标和任务

1.1建设原则

“分级培训,分级负责,分级管理”,按需培训,逐步完善分层次、分类别、分渠道、多形式的培训格局,全面提高队伍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不间断地进行知识更新和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概括为依托中国气象局气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符合中国气象局气象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省级远程站项目建设要求,满足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培训需求。

1.2省级远程培训系统的任务

省级(二级)站是整个系统气象远程培训网的骨干,负责接收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主站)下传的教学节目、组织本地学员的学习、学习辅导、教学管理、信息反馈等,并与主站共同组织交互式远程教学。其中,省级以远程教育培训为主,在国家级培训中心的指导下,承担本省远程网络教育培训的教学组织和考核管理1_=作,并积极开展全员基础业务和新技术、新知识培训。地县气象局为远程教育培训的学习点,是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3建设目标

1.3.1长远目标

建立界面清晰、重点突出、层次较高、灵活高效、协调发展的气象教育培训体制,不断增加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训基础设施和环境条件满足需求,形成系列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优化;建设国内一流的省级气象教育培训基地,实现气象教育培训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构建学习型部门、提高气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供切实的人才支持与保障。

1.3.2近期目标(3到5年内) 在培训环境不断改善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稳定的各种系列培训班型,稳步扩大培训规模,3至5年内,实现培训人数翻番,基本满足多轨道业务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紧围绕气象事业发展和不同类别气象教育培训的需要,组织建设相应的系列教材,逐步建立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具有山东特色的教材体系。重点完成气象基础知识培训、预报员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应用、基层台站大气监测自动化和装备保障培训等教材的建设;按照“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原则,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队伍结构明显改善,能适应气象业务培训的需要。改善省级培训环境条件,在学员教学培训、实习、食宿等方面达到同类培训机构的标准,满足现代干部培训需要。

2建设情况

面对气象事业跨越发展、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对气象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需求和存在的问题,首先加强培训系统规划,分层分类组织培训,提高培训效益和培训的计划性,其次转变培训观念,以业务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改进培训方式方法,增加培训的实习、案例教学等模拟环节,提高岗位的适应性。再有就是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加强培训的考核与效益评估,使培训学员的组织变被动为主动。整个气象远程培训平台系统分为数字化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系统、远程点播系统等模块。

2.1教学设施建设

建设和完善多媒体教室是气象远程教育系统平台的必备的硬件。为满足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的需要,培训基地需配备与气象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设备设施。经过前期的建设,现山东省气象局培训中心统一规划了电教设备设施,切实保证了省气象局培训中心与业务、科研单位信息资源共享。

2.2师资建设

采用专职教学管理队伍和兼职教师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由专人负责教学管理,聘请高级专家、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科研骨干为兼职教师,加强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师资力量。安排兼职教师参加上级培训,了解前沿知识。对于气象事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培养,采取与其它院校联合办学,或本部¨委培的方式进行培养。

2.3教材建设 根据需要,成立由管理、业务、科研和教学部门专家组成的教材编审领导小组,吸引社会、行业、部门的优秀人才参加,指导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材建设,研讨现代化电教手段建设和远距离、多媒体教学开发项目。

2.4经费筹措

根据培训类型和培训内容,气象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经费由山东省气象局、设区市气象局、直属事业单位和个人多渠道解决;各单位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专项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山东省气象局每年核拨一定的教育培训经费,用于岗位培训、成人教育。且在各所属单位收入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本单位教育培训工作。

2.5市、县气象局学习点建设

各市、县气象局学习点是市、县气象局为远程教育培圳的学习点,是远程教育培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汪正常接受远程教育培训,市、县气象局应提供必要的基础学习条件,设立相对固定的学习场所,配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必要的学习设备。

2.6局校合作 充分利用高校雄厚的师资队伍、学科优势和实验室等条件,充分发挥山东省气象局比较健全的业务监测网站、比较完整的气象资料和比较现代化的气象业务系统等优势,积极开展山东省气象局与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本着平等协商、广泛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山东省气象局与中国海洋大学等高院校联合培养了一批硕士研究生;围绕气象部门拓展业务、服务领域和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问题,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合作,如举办生态、气候热点问题培训班等;联合编写有关教材或讲义,联合开发、研制多媒体课件;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培训l系统业务交流、合作与资源共享;委托培养高层次人才。

2.7平台系统建设

2.7.1数字化多媒体教室 数字化多媒体包括授课用计算机、投影仪、投影屏、数字化实物展台、手写屏、书写白板、媒体播放器和有线电视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授课系统开展多媒体教学。

2.7.2课件制作系统 提供包括从课件的录制、编辑、制作到刻制成光盘的整套制作系统。能提供分章节的,视频、音频与PPT同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2.7.3远程点播系统

系统基于互联网资源和浏览器技术,依托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异步远程教育平台,构建山东省气象远程教育平台。用于学员在线网上学习(点播)、课件下载、教学管理和培训信息发布等。以学员为中心,营造一个个性化、智能化的远程学习环境。 平台系统建设加强了教材建设,加强了培训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教育培训保障能力。通过平台实现了气象信息资源整合、实现了网络互联与共享、形成了综合性、专业化数字信息库。平台将极大提高对气象业务、科研、培训及其它公共信息服务的支撑保障能力和水平。

3结语

上一篇:描写重阳节的作文:重阳情结下一篇:诚信教育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