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2024-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精选8篇)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B)。

A.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

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C.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

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

2.(C)主张“道法自然”。

A.孟子B.苟子C.老子D.韩非子

3.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抽象直观

4.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现象的是(D)。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5.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冢的是(B)。

A.中国的陶行知B.美国的杜威C.英国的培根D.俄国的加里宁

6.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B)。

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

7.(B)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育》

8.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

9.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B.模仿C.语言D.动物本能

10.“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B)。

A.历史性B.永恒性C.普遍性D.相对独立性

11.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B)。

A.赫尔巴特B.杜威C.凯洛夫D.洛克

12.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C)。

A.杜威和《普通教育学》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

c.杜威和《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

1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为(A)。

A.迁移B.同化C.顺应D.模仿

14.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5.当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要求学习效益达到最佳水平,则合适的学习动机强度应当(B)

A.很高B.较高C.较低D.以上都不对

16.遗忘曲线的首先提出者是(B)。

A.巴甫洛夫B.艾宾浩斯C。斯伯林D.弗洛伊德

17.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其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根据宪法,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描述与《未成年人保护法》不一致的是A)。

A.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学校、老师和家长共同的责任

B.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C.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不得违反法律和国家规定开除未成年学生

D.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18.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A)。

A.课程功能的转变B.课程结构的调整C.课程内容更贴近生活D.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变

19.个体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C)。

A.相互衔接B.循序渐进C.长善救失D.教学相长

20.(A)是以教育管理部门为核心,向外辐射,与其他主体之间形成的教育法律关系。

A.隶属型教育法律关系B.教育内部的法律关系

C.调整性教育法律关系D.保护性教育法律关系

2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为(D)。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D)。

A.陶冶法B.锻炼法C.说服法D.榜样法

23.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通用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而且最初看到的功

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功能。这里所描述的是(B)现象。

A.思维定势B.功能固着C.原型启发D.酝酿效应

24.在学习“gas-煤气”这一单词时,学生加入了中介词,成了“gas-该死一煤气”。该学生使用的策略(A)。

A.精加工策略B.组织策略C.复述策略D.计划监控策略

25.某教师对喜欢打小报告的学生采取故意不理会的方式,这是一种(D)。

A.正强化B.负强化C.惩罚D。消退

26.原始社会末期,担负教育年轻一代主要任务的是(B)。

A.学校教育B.家庭教育C.社区教育D.社会教育

27.大宝是名大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他倾向于从现实问题出发联系到抽象问题,再从抽象问题回

到现实问题中去。大宝在学习方面的认知风格属于(D)。

A.场独立型B.外倾C.系列性策略D.整体性策略

28.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开始获得守恒概念的个体,其思维发展处于(C)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29.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后,形成了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即教会教育和(C)

A.文化教育B.商人教育C.骑士教育D.武士教育

30.在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中,学校责任适用的归责原则是(A)。

A.过错责任原则B.无过错责任原则C.严格责任原则D.公平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ABCDE)。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民主化

C.教育的全民化D.教育的多元化E.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学生组建的非正式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ABCD)。

A.积极型B.娱乐型

C.消极型D.破坏型E.综合型

3.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ACE)。

A.道德认知C.道德情感E.道德行为B.道德评价D.道德内化

4.桑代克提出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其中包括学习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D.差异律E.注意律

5.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加强(ACD)。

A.自主性学习C.合作性学习E.分散性学习B.强制性学习D.探究性学习

6.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ABCD)。

A.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B.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C.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D.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E.科学技术对教育起着决定作用

7.班级的个体化功能主要包括(ABCD)。

A.促进发展功能B.满足需求的功能C.诊断功能D.矫正功能

E.培养学生的社会角色的功能

8.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观点有(BCE)

A.成熟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环境论E.内发论

9.以下技能属于动作技能的有(ABC)。

A.吹笛子B.打网球C.体操D.阅读E.计算

10.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ABCDE)规律。

A.顺序性B.个别差异性 C.阶段性D.不平衡性E.互补性

11.人格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ABCE)

A.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上的不同B.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起讫时间上的不同

C.个体不同系统在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D.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问题不同

E.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度

12.准备状态的三个维度是(ACE)。

A.生理方面的发展状态B.心理方面的发展状态

C.智力和技能方面的准备D.体力与运动方面的准备E.非智力方面的准备

13.根据现代信息加工论,记忆的阶段分为(ABD)。

A.编码B.储存C.回忆D.提取E.应用

14.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ACD)。

A.在人格上,学生与教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

B.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

C.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的关系

D.在社会道德上,学生与教师是相互促进的关系E.以儿童为中心

15.教育目的的功能有(ACE)。

A.导向功能B.强制功能C.调控功能D.示范功能E.评价功能

16.义务教育法总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AB)制定本法。

A.宪法B.教育法C.未成年人保护法D.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E.儿童权利公约

17.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ACE)。

A.新知识的获得B.知识的储存 C.知识的转化D.技能的形成E.知识评价

18.我国德育的主要途径有(ABCDE)。

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活动C.课外活动D.劳动E.政治课教学

19.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有哪几种类型?(ABC)

A.权威型B.民主型 C.放任型D.果断型E.自由型

20.张某作为一名受教育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ABCDE)。

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B.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C.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D.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E.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的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

三、判断简析题

1.制度化教育就是对非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此观点是错误的。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生产或生活高度一体化的,没有从日常的生产或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机构及其制度化行为。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一大进步,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总体文化的进步。据此可以看出,制度化教育指出了非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非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2.劳动技术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此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包括:(1)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2)使学生掌握现代生产基本原理与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某种职业技术知识;(3)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实践,增强体质,陶冶审美的情趣,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意在劳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和创造精神。从劳动技术教育的定义和内容上可以看出,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只是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之一。

3。社会中心课程论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此观点是错误的。社会中心课程论即改造主义课程论,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该理论不太关注学科的知识体系,而是认为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主张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应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据此可以看出社会中心课程论并不重视儿童对系统知识的学习。

4。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此观点正确。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育者一方面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

5。行政处罚就是由行政机关对违法个人和组织实施处罚,它与行政制裁是一回事。

此观点是错误的。行政制裁是指由特定的国家行政机关或企业事业组织对违反有关行政法规的行为和责任人所采取的惩罚措施。

行政制裁可分为以下两种方式:(I)行政处分:是指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犯有轻微违法违纪失职行为、尚不够刑事处分的所属人员的一种惩罚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2)行政处罚:是指由特定的行政机关或法定的授权组织对违反特定的行政管理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个人和组织的惩罚措施,包括申诫罚、财产罚、行为罚、人身罚。据此可以看出,行政处罚与行政制裁并不是一回事,行政处罚只是行政制裁的一种方式。

四、案例分析题

1997车5月,某市某镇一所中学在上第二节课时,初二(3)班任课教师李某因故来到教室上课.也未向学校领导请示派人代课,而是自己安排本班班长王某看管学生们自习,并示意说:“哪个学生捣乱,棍子敲!”上课约10分钟,该班学生范某斜坐在座位上削铅笔,王某误以为他在吃东西,遂从讲台上将教师常用的教棍扔下打范某。范某出于本能,用手一挡,棍头正巧刺往后排坐着的8岁女同学陈某的左眼,造成左眼失明。经市公安局法医鉴定,其左眼珠已萎缩,需摘除并安装假眼,属重伤乙级,要花医药费数万 元。而陈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借钱带着陈某四处求医,累计费用达3.5万多元。于1998年3月起诉到县人民法院设在该镇的法庭上,请求依法赔偿。

法庭受理此案后,依法进行了认真的审理。法庭认为,陈某在校期间受到伤害,请求赔偿,有理有据,应予支持。该中学在上课期间由于教师擅离职守,造成学生伤害,学校应负主要责任:王某按照老师的安排,用教棍打人造成意外伤害,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范某在王某用教棍打自己时,用手护头,出于本

能,其正当防卫未超过必要的限度,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法院依法判决学校赔偿陈某各项费用44000元,王某赔偿陈某各项用1100O元:在上述案例丰.法庭的判决正确吗?为什么?该事件应由哪一方负责赔偿?

该案例中,法院的判决是正确的。因为学校的职责和任务是由一个个管理人员和教师去履行和实现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在从事管理活动和教育教学活动中,他们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学校,其行为是职务行为而非个人行为。对于职务行为给别人造成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应该由行为人所在的教育机构来承担。学校应当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平时做好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积极行动尽可能减少学校伤害事故的发生。当然,在学校赔偿之后,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向有过失的行为人行使追偿权或求偿权,要求教师李某承担部分或全部赔偿费用。

五、阅读分析题

2011年10月,西安市某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这引起了家长和部分孩子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歧视。但学校进一步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并非歧视”,他们也是借鉴外地学校的做法。然而,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确曾出现过“绿领巾”,作为少先队员预备期的教育形式。但红领巾有其特定含义,两者本来不是同一事物,这些做法已经被叫停。

问题:根据材料,请谈谈你怎样理解“优等生‟‟„„差等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对“优等生”和“差等生”进行教育?

(1)“优等生”就是指那些在德智体等方面都获得很好的发展的学生,或者说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方面都发展比较全面的学生。“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整体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

(2)“优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对他们实行跳级制,使他们早日成才;

第二,加大学习量,提高教育要求,以使他们发展得更好;第三,对优等生更应严格要求,切忌只抓学习不抓思想;第四,一分为二地看待优等生,既要表扬也要批评他们的短处。

(3)“差等生”可以采取如下教育策略:第一,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要求他们重建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感到自己和所有的同学一样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第二,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好教育的切人点;第三,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和爱。如果能按以上的教育方法,相信优等生会发展得更好,差等生会迎头赶上,从德智体向优等生靠拢。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论述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教师方面的、学生方面的和环境方面的:

(1)教师方面: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态度、个性品质往往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 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评价的影响很大。教师必须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偏爱优生、忽视中间生、厌恶“差生”,会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不同的距离。

第二,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只有在民主型领导方式下,师生关系才能民主、平等、融洽。

第三,教师的智慧:教师的智慧不仅表现在学识上,而且表现在教师的创造性上。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教师的人格因素:老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原因。性格开朗、气质优雅、兴趣广泛的教师最受学生的欢迎。

(2)学生方面

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和看法。

(3)环境方面

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都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教室的布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主要探讨的是师生交往的空间和交往频率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2.试论述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思想品德形成的关系。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德育目标对受教育者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受教育者品德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从德育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含义上,可以看出教学过程包含德育过程,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联系来说,德育只有遵循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而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从受教育者角度看,德育过程是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过程,只不过是在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过程。

单选题答案:1-5BCBDB6-10 BBCBB11-15 BCACB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篇2

如果高等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 科技是兴国之本的话, 基础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基石, 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基础教育直接关系着社会进步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基础教育, 指对国民进行的普通文化教育。它是一个有着既定目标、多层次、多因素、多功能的立体机构。从广义来说, 基础教育是指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的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狭义的基础教育指义务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是由儿童早期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三个主要阶段组成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基础教育作过一个定义性的论证, 认为:基础教育是向每个人提供并为一切人所共有的最低限度的知识、观点、社会准则和经验, 其目的是使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以实现自我的抱负和幸福, 并成为一个有益的公民和生产者, 对所属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因此, 基础教育可以说是人生之本、民族之本、国家之本、也是教育之本。

二二、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条件下, 今天的中国已经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全面纳入了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在城乡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学前毛入园率从很低的起步水平达到44.6%等等。但我们也非常清楚,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的教育并不发达。我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但在社会深刻变化和教育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各种挑战和矛盾也相对集中。如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 基础教育质量不高, 教育乱收费等等。

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其失调的差异发展必将严重制约其他方面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资源配置并不平衡, 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阶层差异和校际差异。

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受教育人口超过2亿人, 基础教育的任务很重。如果不能迅速有效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我们的义务教育只能说在形式上普及了而实际上并未普及, 基础教育追求的使全体学生都全面发展以及公平的原则就很难落实。若从看重掌握知识的教育质量观出发, 以往的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不可谓不高。中国学生在校时间或每天用以学习时间之长、听课之多、练习之多、考试之多、学习内容之难之深等, 有目共睹。因为我国长期的中考、高考“唯分数论”考试评价体制, 让很多的家长在孩子有限的休息时间里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 这使得素质教育偏离了最初的目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基本上把学生的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作为衡量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 在这一评价标准下, 教师也无暇顾及推进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除了背负沉重的课业负担, 还产生了考试诚信的问题。

在一些地方将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市场, 学前教育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与结构不均衡, 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现象的同时, 一个更不能忽视的现象是, 幼儿园的小学化特别严重。有相当多的幼儿园的卖点就是某些小学的升学率, 而其他幼儿园也争相效仿, 并办起学前班。

三三、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因素

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是我国教育不均衡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基础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由地方政府负责, 由国家负责和管理的院校的布局又不合理, 造成城乡之间、地域之间教育的差别很大。

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 主要由政府负责, 因此公共教育经费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公共教育经费能够代表一个国家教育基本条件和水平。基础教育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 更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和福利。面对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问题, 多年来, 我国各级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上重视不够, 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统计, 2009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340507亿元,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3.59%。与之相比, 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 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 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

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多年, 但不可否认的是现行教育中确实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素质是更为深层次的、长久起作用的人的品质。考试成绩与学生素质有关系, 但考试成绩并不能体现学生的素质水平。家长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是盯着每一次孩子的考分, 给学校施加压力, 导致“应试教育”单纯重视暂时的、表面的教育效果, 也就是考试成绩。部分学校顺应甚至迎合这些家长的非正常需求, 把为教育负责, 为孩子负责简化成为家长负责。教育目标的短视由此可见一斑。

许多国家都在致力于改革教育结构、体制和方法, 从新的发展概念来重新认识教育的作用。然而我国几十年的素质教育实践, 不是减少了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活动的干预, 而是赋予了教育行政部门更多的干预权力。由于长期形成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 政府权力过于集中、统得过多、管得过死的弊端仍然比较明显, 教育对内、对外的开放不足。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大教育、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以学校的升学率作为衡量中小学的工作成绩和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

基础教育中的政策性不公平也较为严重。我国的基础教育可以说是在高考的指挥下进行的, 所以高考招生政策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基础教育。高考本是以公平为存在理由, 但由于大城市集中较多高校, 教育资源丰富, 划片招生使大城市的学生400多分就可考上大学, 而农村则要500多甚至600多分。

教育环境与城市规划产生冲突, 导致教育环境不良因素增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国家, 离不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但城市化进程给社会面貌带来革新与改善的同时, 给我国的教育环境净化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教育环境与城市规划产生冲突。中小学学校周边的网吧、家教学校等随处可见。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则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因距离、费用、时间等影响就学。在部分地区, 许多乡连一所初中都没有, 小学也仅有一所。

四四、促进我国基础教育良性发展的对策

基础教育首先应该注重教育公平。联合国驻华机构2004年评论中国教育改革执行情况时谈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果, 但与此同时, 这些政策中的经济自由化, 权力下放和放开人口流动等也给环境、公平性和性别平等带来了一些始料未及的负面影响。现在的任务是调整政策以消除这些负面影响, 并且在政府、私营部门和公民社会之间形成强有力的伙伴关系。这样的伙伴关系有助于决策者找出关键问题, 制定政策。只有取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才能保证政策的成功实施、公平和可持续性。国外教育公平的实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步是让尽可能多的人受尽可能多的教育;第二步是让所有人受基本教育, 让更多人受更多教育;第三步是让所有人受尽可能多的教育。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教育政策的基本价值取向, 政府担负着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责任。政府会拿出更多的钱支持教育事业。但是公民一生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不可能全由政府包揽, 政府既不能推卸法定责任, 又要避免承诺没有足够能力保障的教育公平。按照世界银行的报告:全球范围内政府对公共服务的干预, 大致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监管、付费、直接提供;对非公共服务就是监管。而公共服务的基础是公共财政制度, 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特点。公共资源配置的方式, 需要因时因地的制度设计和体系构建, 而公共服务的内容、水平与外部适应性需要模式变化和结构调整, 同时作为公共服务及其他服务选择——专门的、选择性资源配置, 需要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随着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化, 政府必须全面负担基本公共服务 (尤其是针对义务教育、弱势群体) 、国防建设、重大工程等并选择资助基础学科、边远艰苦行业、市场不好调节的公共服务作为重点。对于特色教育等非基本公共服务, 政府可以通过委托授权、托管、购买等非直接方式提供。而对部分非大众型公共服务应该适当引入市场机制, 仅制定规则或适当监管, 从而完成该部分政府职能的企业化运作。作为民族素质奠基工程的基础教育更需要政府分门别类地提供相匹配的公共服务。

如果教育公平是基础教育的基石, 那么全民教育则是做好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按照党的十七大报告确定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020年我国将力争做到“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而要完成这一目标, 营造学习型社会, 推进全民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全民教育是根本性手段。首先进一步实现有质量的全民教育关键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确保公共财政拨款到位, 扩大免费范围, 实行学校建设标准化, 校长师资定期轮换, 淡化取消重点学校。其次在教育目标设定上偏重技能, 如“保障全民的基本技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职业学校应该大有作为, 普通学校也应该可有所为。教育的目标里, “传道”位列第一, 而“授业”紧随其后。由此可见人人享有一技之长是亘古以来的国家教育目标。把职业生涯设计与素质教育协调统一在德国与俄罗斯等国已发展得相当成熟。再其次全民教育目标的完成应有较高水准, 而不仅仅是数字的完成。如经合组织国家确认的“全民终身教育”, 需要较为完备的现代化教育体系, 更需要很强的经济支撑能力和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行。我国义务教育从区域内逐步到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也是在巩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朝着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迈出的坚实步伐。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也是一项关系全局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宏观上, 在国家政策框架内首先应明确政府的责任即明确素质教育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的关系;其次应明确教育系统使命即明确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关系;再其次应明确素质教育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学校教育者、家长和全社会都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纵观大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他们都有着共同的理念, 即需要有系统知识、有道德观念、有人文精神、有正确价值观、有历史责任感、能推动社会进步的全面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上, 进行研究、创新性和专门性教育, 使受教育者成为知识创造和社会建设的人。显然这与现代素质教育是一致的。

素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课程系统的支持。课程系统是教育政策的具体化, 又集中反映教育政策的变化。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是多种矛盾关系辩证统一的变化过程。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政策几乎都是围绕高考而制定的, 高考制度是制约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因素。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小学生的书包从二三十年前的单肩军用挎包到现在的双肩包以致拉杆行李式书包, 可见课程、教材建设繁荣背景下的学习之沉重。2012年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提案中谈到了教育课程改革。他说, 我们的英语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还要考职称英语, 这与取得的成效和由此推进的国际化进程是不相符的。美国的高三数学仅相当于我们的初三水平却产生了大量的数学家。美国的幼儿园或小学课程里要求孩子必须学一门乐器或手工课。在大学课程设置上也要求必须选修一些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 在相当多的国家, 课程系统都是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来对待的。我们应该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使其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

基础教育是关系民族整体素质的事业, 是教育发展的基础, 也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要打好基础, 必须确立科学的基础观。科学的基础观必须面向创新、瞄着创新打基础, 重视打好有利于创新的基础, 必须全面、适度、真正为学生的未来和一生着想;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完善师资经费等资源配置、规范教育秩序、创新教育政策;必须符合规律, 严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钟鸣.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J].辽宁教育, 2009 (11) .

[2]吴美燕.解读中国基础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 (1) .

[3]刘吉林.我国基础教育发展观的历史嬗变[J].河北师范大学报, 2008 (9) .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篇3

关键词:大学 公共基础教学 专业基础教育 专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1

高校的教育以课程教育为特点,由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个部分组成。公共基础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语教育、体育科目、对理工科的学生还需要数学教育及物理教育。基础是重中之重,如何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得到充分有效的结果,为培养出有创造力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一直是许多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标[1-3]。目前全国的大部分大学都是在前1年半进行公共基础课教学,这里称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后2年半进行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的教育与毕业实践与毕业论文即专业教育。

学生在大学中的各种文化素养的形成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其实前1年半的素质教育并未完成全部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四年间,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总结性的实践性的学习对于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更充实有效。如美国的大学,大学课程的素质教育中,基本的素质教育占据一定的地位,但也包含丰富的专业基础及专业教育。对人文、社会科学而言,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与专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课程差异不大,但是对理工学科而言,则距差异很大。作者认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应满足以下的诸条件的设计为最好。

第一,把培养学生素质作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基础教育,不应仅被限制在公共基础教育中,也应包含在四年的大学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中,更应该包含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在专业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中,综合性地安排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对于不同学科的学生,延展公共基础课程的内容,平衡设置填补人文、社会、自然科学三个主要的学科的课程,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大学基础阶段学到完整平衡的基础知识很重要。例如通过合理制定构成科目,包含专业基础课用来连接没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并使得他们能够积极地学习相关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如为人文、社会系的学生安排培养其科学素质的专业基础课科目,为人文系、理工科的学生设置培养其社会科学的素质的内容,为理工科、社会科学系的学生安排有意义的人文素质科目,进行全方面的培养。

第二,在公共基础课中设置保健体育与艺术鉴赏教育。公共基础教育中包含着体育教育,这里强调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体育课程,而是通过一些自选出来的项目锻炼自身的活动能力、维持身心健康,拥有一定的体育技能,从而让学生认识到保健体育的意义,理解身体与自然和生活方式等的关系。与此同时通过保健体育可以结交各方面的朋友。另外,基础教育学习与艺术活动也应关联在一起的,公共基础课程中也应包含有关于艺术教育的课时,因为学生的非语言表现能力与沟通能力的形成很重要。学识学问主要是借助语言捉住事物、现象的本质的进行思考,并挖掘出深层次表现的活动。如保健体育和艺术,以包括感情、意识和感性的东西为主,在体育和艺术活动中的自我表现的作用在于自我发现和找到适合自我发展的契机。另外,通过体育的集体活动和艺术欣赏活动,可以找到与别人具有同感、合作与交流对话的契机,从而培育出一定的活动能力与同人交往的能力,培养出优秀的人格。进一步而言,在日常生活中,表情、姿态和行为方法等的非语言要素及丰富的对话的开展和人际关系的处理、集体活动中的个人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由此可见,设置和保健体育、艺术鉴赏相关联的科目,丰富教育内容至关重要。

第三,在公共基础课中安排包含本国语教育在内的语言教育。①本国语的使用能力,是培养所有领域的素质(科学的素质、社会科学的素质、人文学的素质等等)的基础,还是使所学知识的应用成为可能的基础,也是与别人交流、丰富日常生活的基础。同时语言更是参与各种各样的职业及研究活动、从公共基础教育向专业教育里加速融入的关键与基础。②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当代,充分地进行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的教育教学也至关重要。为了促进与不同的语言文化的人的交流与协作,大学的英语教育,从来就区别于其他的外国语得到了重视,但是仅仅具备良好的口头沟通能力与人文知识还不行,在外语学习中充分地融入对科学知识的教育、多方面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及能够用英语多方面展示自我的素质教育也很重要。③让学生能够选学到其他外国语的科目可很重要。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促进其对异国文化的了解,对比本国的语言文化,在了解本国文化特点的同时,发现不同文化的差别,从而为丰富本国的文化打下基础。

第四,大学公共基础教育中合理安排各种活动课时。学生并不仅仅通过正规的学校的全部课程和授课科目来学习知识。许多知识来源于学生参与的兴趣小组的活动、大学生创新活动、参加志愿者活动及勤工俭学等各种活动,来源于同学们和教师们及他人的交流中、校园内外的多种多样的交流经验里、教室内外的多种多样的朋友的交往中。学生们通过参与活动结交朋友,就与别人和社会保持了一定的联系,这为学生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培育自身的素质,形成具有一定特点的自我,打下了基础。为了丰富学习内容和促进积极自我的形成,在公共基础课里安排丰富的校园活动、提供给学生们更多的获得校外活动的机会是必须的。

以上的四点是公共教育课程设置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的一些思考。当代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知识大爆炸,这自然而然地使得教育界也产生一些相应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去思考如何对应,这些问题互相交叉着存在。思考如何设置大学课程,让学生们如何拥有能够支持其未来很好地适应工作、生活的素质相当重要。通过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合理地批判分析、讨论包括常见的诸现象在内的基础知识,能够正确处理社会中的各种各样的基本问题,适当地参加校内外活动和参与项目协做,对于学生们日后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希望这里提出的一些观点,为教育工作者制定公共基础课程的科目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邹晓燕.高校公共基础课程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5):170-173.

[2]宋秋前,潘爱珍.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有效性调查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5):18-21.

[3]程敬恭.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建设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篇4

础知识练习题十一

2014年濮阳市直事业单位招聘63人,报名时间:2014年11月8日8:00至11月10日18:00。打印准考证时间:2014年11月14日8:00至11月15日24:00。笔试时间:2014年11月16日。笔试科目:有教师资格证要求的岗位,笔试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报考其他岗位的,笔试内容为公共基础知识。

点击查看完整公告:2014年濮阳市直事业单位招聘63人考试公告http:// 中公教育整理了一些笔试备考复习资料,祝您考试成功!

(单选题)1.“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所蕴含的哲理是()A.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意识活动本身可以改变客观世界 C.人们的精神动力依赖于物质活动 D.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2.中国社会主要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是()。A.群众路线 B.改革开放 C.实事求是 D.独立自主 3.以下有关经济指标的说法正确的是: A.恩格尔系数越大,说明一个家庭越富裕 B.CPI指数越大,表明居民的就业率越高 C.货币供应量越大,说明居民的消费水平越高 D.基尼系数的数值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公平

4.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其中,日本()。A.属于第一世界 B.属于第二世界

C.属于第三世界 D.既是第二世界,又是第三世界

5.《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全面推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制度,强制标示能量和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及参考值。食品营养强制标示保障了消费者的()。

A.公平交易权 B.受尊重权 C.知情权 D.安全权

6、决定政府机构设置和规模的因素是()。A.全国人大 B.政府职能

C.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D全国政协

7.根据我国宪法规定,下列机关中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是()。A.全国人大常委会 B.省级人大 C.国务院各部委 D.国务院

8.下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中,哪个人不适用取保候审? A.甲在逮捕后侦查羁押期限届满仍需继续查证

B.有证据证明乙犯故意杀人罪,有可能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C.丙涉嫌侮辱罪被起诉 D.丁被逮捕后发现其怀孕3个月

9.下列古代典籍中,哪一部不是以年号命名的? A.《昭明文选》 B.《太平广记》 C.《永乐大典》 D.《康熙字典》

10.行政公文标题的“三要素”除发文机关、文种外,还应包括()A.主送机关 B.事由 C.密级 D.内容 参考答案及解析(单选题)1.【答案】A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D两项说法错误。题干“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强调的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而C项是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故本题答案选A。

2.【答案】D 【解析】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坚持的革命原则,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前提,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根本立足点,故本题选D。

3.【答案】D 【解析】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A项错误。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简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反映居民家庭一般所购买的消费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宏观经济指

标。通常是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就业率无关,B项错误;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期内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它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两部分构成,并不能反映居民消费水平。C项错误;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劳伦茨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是比例数值,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所以,D选项说法正确。D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4、【答案】B 【解析】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观点。毛泽东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因此,日本属于第二世界,本题正确答案为B。

5.【答案】C 【解析】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有权根据商品或者服务的不同情况,要求经营者提供商品的价格、产地、生产者、用途、性能、规格、等级、主要成分、生产日期、有效期限、检验合格证明、使用方法说明书、售后服务,或者服务的内容、规格、费用等有关情况。故选C。

6.【答案】B 【解析】政府职能是反映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性质和基本方向,决定着政府机构的设置及其规模的因素。所以本题答案为B。

7.【答案】D 【解析】我国行政法规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宪法》第89条第1项规定,国务院可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所以本题选D。

8.【答案】B 【解析】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明确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根据《高检规则》第三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对于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犯罪嫌疑人,以

及其他犯罪性质恶劣、情节严重的犯罪嫌疑人不得取保候审。B项不符合。故正确答案为B。

9.【答案】A 【解析】 《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因是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编选的,故称《昭明文选》。昭明是谥号不是年号,A项正确。《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由于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且与《太平御览》同时,太平是年号,B项错误。《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这一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是一部集大成的旷世大典。《不列颠百科全书》称之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C项正确。《康熙字典》,在清朝康熙年间由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张玉书及经筵讲官、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陈廷敬担任主编,参考明代的《字汇》、《正字通》两书而写,是一套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的详细汉语字典,重印至今不辍。康熙是年号,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篇5

11、一般说来,如果一个人的智商是100,说明这个人的智力处于()水平。

A.超常

B.弱智

C.中下

D.中等

12、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

A.缺少学习技能

B.过度焦虑

C.注意力缺陷

D.对学习不感兴趣

13、从“所有的植物都是需要阳光的”推出“有些需要阳光的东西是植物”,是利用()得出的结论。

A.换质法

B.换位法

C.换质位法

D.引导法

14、生物教师利用幻灯或视频资料,可以观察到动植物的缓慢生长过程,这种直观的手段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语言直观

D.虚拟直观

15、在教学测验中先后两次用同样的试卷测查同一批学生,其结果前后一致,表示分数的稳定和可靠,这即是良好测验的()。

A.难度

B.信度

C.效度

D.区分度

16、我国保护少年儿童权益的专项法律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以上内容来自云众教育网!免费交流、学习;共同走向美好明天!

云众祝大家学习愉快!考试成功!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17、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

A.使学生对所学教材的内容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B.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C.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D.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18、“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体现了()的观点。

A.教育的无目的论

B.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C.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19、一般来说,儿童身心发展呈现出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先发展大肌肉和大骨骼再发展小肌肉小骨骼,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

A.不平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20、学生已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再学习“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A.符号学习

B.上位学习

C.下位学习

幼儿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 篇6

1、A 2、D 3 、A 4、A 5、B6、A 7、C 8、B 9、D 10、C11、B

12、D 13、D 14、A 15、D16、A 17、D 18、A 19、A 20、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身心全面和谐抚州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普遍性目标

依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特点。

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

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

4.幼儿园社会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发展幼儿社会性行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5.表现性目标

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三、简答题(共20分)

1.简述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4分)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1分)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1分)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1分)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1分)

2. 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主要依据(3分)

(1)对幼儿的研究(1分)

(2)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1分)

(3)对学科知识的研究(1分)

3.简要说明应该如何通过环境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3分)

(1)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积极相互作用;(1分)

(2)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该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1分)

(3)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1分)

4.简述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的方面。(5分)

(1) 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1分)

(2) 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1分)

(3) 教育过程是否为幼儿提供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的需要;(1分)

(4) 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与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1分)

(5) 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1分)

5. 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特征。(5分)

(1)基础性、启蒙性(1分)

(2)全面性、生活性(1分)

(3)整合性(1分)

(4)活动性与直接经验性(1分)

(5)潜在性(1分)

四、案例分析题(20分)

案例一:上述内容是以为幼儿教师在中餐后幼儿自由进行的区域活动中记录的一个活动片段。请结合教师记录的内容,试分析小凯和小丽的特点,你是如何评价?你觉得教师应该如何应对他们之间的“冲突”,并说明理由。

小凯:自我控制能力强;坚持性好;自我调节能力强,有策略。(4分)

小丽:自我控制能力强;反应快,有策略。(3分)

评价:活动中反映了幼儿之间比较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平时教师可能比较注重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各项能力培养,符合幼儿园区域活动组织的要求。(5分)

在小凯和小丽的之间发生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旁观为主,有必要做些记录。事后可以就幼儿的具体情况进行一些交流与引导。理由是:区域活动的特点是幼儿自主活动为主,在没有发生幼儿无法解决以及危险性事件的情况下,教师应该扮演旁观者、记录者、引导者的角色。(8分)

五、请设计大班科学活动“鱼鳍的作用”,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以及设计意图。(25分)

(一)活动目标:(6分)

1. 引导幼儿通过多种途径了解鱼鳍的作用,诱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2. 鼓励幼儿尝试运用各种材料和方法探究鱼鳍的作用,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与思考能力。

(二)活动准备:(4分)

1. 每组活鱼一条,大的活鱼一条。

2. 各种幼儿可能需要的探究材料,如胶带纸、纱布、绳子、铁丝等。

(三)活动过程:(8分)

1. 活动开始部分:

教师引题:“鱼鳍有什么用?”,了解幼儿对鱼鳍的经验背景。

2. 活动基本部分:

(1)教师设问:什么方法来了解鱼鳍的作用。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 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推进素质教育, 一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要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公安院校作为培养未来预备警官的摇篮, 更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公共基础课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课程, 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这体现在它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训练思维能力、阅读能力、表达能力,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提高审美情趣, 丰富和发展良好的个性, 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苦乐观、大局观, 对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地方院校大学生相比, 公安院校大学生文化活动相对贫乏, 因此, 应根据公安院校学生的特点, 深化公共基础课课程改革, 更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 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探索、有益的尝试。

一、准确把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定位

目前公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工具类课程, 如数学、信息技术、外语、应用文写作等;德育类课程, 如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人文类课程, 如大学语文、美学等;职业素养类课程, 如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等;身心健康类课程, 如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这几大类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种形式, 以满足学生学好专业课、德智体全面发展, 从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面,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和发展学生兴趣特长与潜能的目标。

在传统教学中, 公安职业教育往往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 关于公共基础课的定位问题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按照公安院校公共课程有用、够用、实用, 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定位, 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体系被打破, 现在普遍设置的基础课程将解构之后融入专业学习领域的各个学习情境之中。但目前对这种公共课程改革模式质疑的声音很多。因为公共基础课不仅仅具有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工具性功能, 更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教化功能。如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的思维能力培养和工具价值, 体育的现实和潜在价值,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功能等, 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其欣赏体悟, 进而“由己及人”, 扩大到对人、社会的更深层的理解与认识, 而这正是当前公安院校教育所缺乏的。当前公安队伍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说明, 公安干警中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法律和政策知识的欠缺, 他们缺乏的还有对人的尊重、关爱、同情、仁慈、公正等。要改变队伍素质低下的现状, 就应该在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

二、精心选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着丰富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之间的矛盾。因此, 要切实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益, 必须根据教学目标, 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选择, 作出科学的取舍。其中关键是要在引导学生课内外学习的基础上, 按不同课程不同内容精心选择, 精讲教材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 从而以点带面、由此及彼, 引导学生领略其中的精髓。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 我们归纳讲析屈原的高洁品行和上下求索精神, 讲析杜甫关注社会和舍生取义的精神;在学习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系列时, 我们讲析陆游的忠愤, 讲析文天祥和于谦的忠烈等;在讲述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修身精神”时, 我们强调人文精神中的重视修身做人之道, 强调“独善其身”这一传统美德对个体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公安院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特点, 一方面性格外向, 充满青春的活力, 个人意志较顽强, 注重义气, 有集体观念等。另一方面, 有时又显得自控力差, 不拘小节, 往往易于以兴趣为导向, 兴趣广泛却不持久, 敏捷但不深入, 不少学生会凭对任课教师、使用教材的印象而改变学习兴趣。因此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更需要注重教材、篇章的选择,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具体的篇章选择上应注重通俗性、人文性、教学性。如果公安教育缺乏深厚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 就很难培养出充满人文情怀的人民警察。因此, 公安职业教育应加强、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 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三、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师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 要加强自身的素养, 提高业务水平, 善于挖掘蕴涵在教学内容中的有效资源, 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门类繁多, 任课教师水平差异较大, 加上课程服务于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 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需求千差万别, 众口难调, 使得公共基础课在纵向深入、横向拓展的程度上都很难把握。要解决这一矛盾, 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 忽略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仅仅传递观点、手段和结论, 将教材内容按照学科的逻辑顺序传授给学生。应力图改变这种模式, 在教学活动中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体责任和主体力量, 从而形成自觉、强烈的创新意向和动机, 最大限度地开发自身的创造潜能。我们必须清楚的事实是, 学生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确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自主精神和选择性要求, 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要结合实际情况, 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等教学方法, 帮助他们自觉、主动地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力求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 把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第一位, 强化思维训练, 开放学生的思维空间。具体到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的话题, 让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当今的社会状态写成文章。比如围绕人这个中心, 讨论古人说的“不义而富, 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能正其身, 如正人何?”“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些名言警句体现了人类崇高的人格和爱心。在现实生活中, 人民警察头顶庄严的国徽, 作为政府工作的门面, 其道德素养、精神风貌往往成为人们洞察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难以想象一个没有“仁爱”之心, 不会“做人”的警察, 能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而自身未有高薪待遇的条件下, 以身作则、秉公执法、不谋私利。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 那么要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做群众的贴心人, 必要时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显然就更不可能。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设置, 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升和内化所学的知识,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尝试教学手段改革

传播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视觉媒体和听觉媒体结合有助于信息的摄入和吸收。为改变一块黑板、两支粉笔、三寸不烂之舌的落后教学手段, 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多媒体教学。如结合教学内容可放映电影、宣传片, 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还可举办朗诵会、作品展览等, 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 以利于欣赏水平、表达能力的提高。另外, 投影仪及幻灯的使用可以在有限时间内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公共基础课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能创设一种新颖、和谐、活泼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形象, 化无声为有声, 化静为动, 它不仅能将文字、图片、图像、声音集合为一体, 使教学变得“直观形象”、“生动具体”, 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多感官接受刺激, 发展思维能力, 还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促其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大大减轻学生的认知难度, 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地过渡到抽象思维有效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人文素质是多种途径教育的合金, 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现实存在、情感、价值、命运, 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发展的关注, 它与人的生命、生命意义等问题紧密相联”[2]。人民警察的职业充满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人民警察用其对法律尊严的维护, 用对生命的敬畏演绎着人文素质的最高境界。公安职业教育培养合格警务专业人才的关键在于素质教育, 使未来警官具有适应公安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文素质、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体能素质。随着时代的前进, 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也在发生变化, 关于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定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研究与探讨, 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尽管公共基础课程在公安职业教育中备受冷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但公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涉及公共基础课程领域。伴随着革新传统模式, 探索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新体系的课程教改实践, 有些公安院校在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方面作了大胆的实践与尝试, 并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富有特色且有成效的课程改革经验与做法, 这些做法对探索公安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和路径, 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杨淑慧.大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

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宪制基础 篇8

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宪制基础

■余焯和

自回归以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公共行政改革虽然付出了不少努力,但从实际成效来看,成绩仍然是强差人意。通过对澳门公共行政历程的分析能看出过去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思路主要是以公共行政角度作为考虑点,实践证明这种思路对建构服务型政府的效果并不理想。毕竟服务型政府只是一个概念,其建构的思路应是根据澳门特区的自身发展情况而定,而基本法恰恰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各种制度的依据,因此,澳门的公共行改革离不开基本法的视野。基本法总则共有十二条原则,其它原则因结构的合理性而设于其余章节内。与公共行政改革直接相关的原则有如下几条:

一、原有法律保留原则

基本法序言指出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十六世纪中叶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三日,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特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的制度,以保障国家对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的实施。基本法第十一条把序言的精神具体地表述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制度和政策,包括社会、经济制度,有关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制度,行政管理、立法和司法方面的制度,以及有关政策,均以基本法的规定为依据。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任何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档均不得与基本法相抵触。”这表明了澳门回归后的法律体制是以基本法作为指导的,其它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必需服从基本法的原则、精神和具体条文,不得与之相抵触。

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其中一项原则就是要有利于澳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在考虑到澳门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有必要尽量保持澳门现有的法律、法则和其它规范性档,以保证澳门的平稳过渡,实现上述我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这一项重要原则。为此,基本法第八条规定,澳门原有的法律、法令、行政法规和其它规范性档,除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或其它有关机关依法法定程序作出修改者外,予以保留。所以,目前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大部份都是保留或修改了澳门回归前的法律,这些法律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法律体系的基础。

除了基本法和上述的澳门原有法律外,经澳门立机关修定的,在澳门实施的法律还有少量的全国性法律,这些全国性法律列于基本法附件三内,由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或立法实施,它们是:(1)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的决议;(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领事特权与豁免条例;(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8)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9)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驻军法。从这些全国性法律的内容看,它们主要是为了体现国家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主权行使和保证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我国的法律地位,它们的功能是为了协调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体系的发展,补充了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其它法律和规范性档的不足。

二、高度自治原则

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属广东香山县管辖,即现今的中山市,自六世纪中叶以后被葡萄牙逐步占领。1972年11月8日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批准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别委员会建议从殖民地名单中删去澳门和香港。由此可见,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份,我国对澳门拥有主权并受到国际上的承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持澳门的繁荣和稳定,中央政府根据宪法第31条的规定,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我国是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澳门在葡萄牙管治下一直奉行资本主义的制度。针对澳门的历史和实际情况,我们党和国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让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最终实现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平稳过度,成功保持了澳门的繁荣和稳定。

基本法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实行高度自治,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这一规定体现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指明了澳门特别行政区的自治权的性质、范围和基本内容。

澳门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宪法第62条13项还规定,全国人大有权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上述基本法第2条规定了澳门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该法第12条进一步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的一个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自治权的内容,根据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有以下三个方面:(1)全国人大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本法的规定,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2)中央人民政府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依照基本法自行处理有关的对外事务;(3)澳门特别行政区可享有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及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其它权力。由此可知,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享有高度的广泛的自治权。

三、向中央人民政府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原则

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行政会委员、立法会议员、法官和检察官,必须拥护中华人民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尽忠职守、廉洁奉公、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并依法宣誓。同时还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主要官员、主法会主席、终审法院院长、检察长在就职时,除按上述规定宣誓外,还必须宣誓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上述基本法的规定得知,行政长官除了效忠澳门特别行政区外,还要效忠中华人民共和国。

关于行政长官对中央人民政府负责的事项,基本法作出了有关规定,其中包括行政长官负责执行基本法和依照法通过用于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其它法律;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就基本法规定的有关事务发出的指令;代表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处理中央授权的对外事务等。关于行政长官对澳门特别行政区负责的事项,行政长官作为澳门特别行政区首长应包括领导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保障居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签署立法会通过的法案,公布法律;决定政府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等。作为政府的首长,行政长官必须遵守法律,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负责;制定并执行政策;管理各项行政事务;编制并提出财政预算、决算;提出法案、议案,草拟行政法规等。

四、保障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权利和自由原则

在中葡联合声明第4款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澳门特别行政区法保障澳门居民和其它人的人身、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行和迁徙、罢工、选择职业、学术研究、宗教信仰和通信以及财产所有权等各权利和自由。在中葡联合声明附件一第五节中,对澳门居民和其它人的权利和自由,又作了以下四方面的说明:(1)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保障澳门原有法律所规定的澳门居民和其它人的权利和自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保持澳门原有法律中所规定的各项权利和自由,包括人身、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结社(如组织和参加民间团体)、组织和参加工会、旅行和迁徙、选择职业和工作、罢工、宗教和信仰、教育和学术研究的自由;住宅和通信不受侵犯及诉诸法律和法院的权;利私有财产所有权、企业所有权及其转让和继承权、依法征用财产时得到适当和不无故延迟支付的补偿的权;利婚姻自由及成立家庭和自愿生育的权利。(2)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和其它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因国籍、血统、性别、种族、语言、宗教、政治或思想信仰、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或社会条件而受到歧视。(3)澳门特别行政区法保护在澳门的葡萄牙后裔居民的利益,并尊重他们的习惯和文化传统。(4)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宗教组织和教徒在其宗旨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并可同澳门以外的宗教组织和教徒保持关系。属于宗教组织的学校、医院、慈善机构等均可继续照常开办。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宗教组织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它地区宗教组织的关系应以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和互相尊重的原则为基础。

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澳门居民享有新闻自由、文学艺术创作和其它文化活动的自由;有权向法院申请颁发人身保护令,除其行为依照当时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和应受惩处外,不受刑罚处罚;在被指控犯罪时,享有个人的名誉权、私人生活和家庭生活的隐私权;妇女的合法权益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保护;未成年人、老年人和残疾人受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关怀和保护;澳门居民有依法享有社会福利的权,利劳工的福利待遇和退休保障受法律的保护,《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的国际公约》和国际劳工公约适用于澳门的有关规定继续有效,通过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予以实施等。

五、公务人员权益保护原则

基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公务人员必须是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基本法规定澳门特别行政区可分为永久性居民和非永久性居民,只有永性居民才有当公务人员的资格。关于公务人员的权益保障,从基本法的有关规定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时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

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时基本法对公务人员权益的保护。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时,原在澳门任职的公务人员,包括警务人员和司法辅助人员均可留用,继续工作,其薪金、津贴、福利待遇不低于原来的标准,原来享有的年资予以保留,依照澳门原有法律享有退休金和赡养费待遇的留用人员,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退休的不论其所属国籍或居住点,澳门特别行政区向他们或其家属支付不低于原来标准的应得的退休金和赡养费。在公务人员聘用方式,基本法规定了可任用原澳门公务人员中的或持有永久居民身份证的葡籍和其它外籍人士担任各级公务人员,但基本法另有规定除外。澳门特别行政区有关部门还可聘请葡籍和其它外籍人士担任顾问和专业技术职务。

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后基本法对公务人员权益的保护。在这阶段,基本法对公务人员权益的保护只作了概括的规定:公务人员应根据其本人的资格、经验和才能予以任用和提升。澳门原有关于公务人员的录用、纪律、提升和正常晋级制度基本不变,但得根据澳门社会的发展加以改进。这种概括性规定给予澳门特别行政区在保护公务人员权益方面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区政府因应澳门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可依法调整公务人员薪酬福利的各项制度,提高公务人员的效率和积极性。

回归至今澳门公共行政改革的实践证明了以行政管理为导向的公共行政改革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行政权力的运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澳门公共行政改革必须以基本法为前提,符合上述基本法原则的要求是澳门公共行政改革成功的关键。

[1]王叔文主编.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导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2]王瑀主编.基本法研究[M].濠江法律学社,2008.

上一篇:寒假社会实践的报告总结下一篇:官庄小学学校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