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践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校专业课中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将育人贯穿于专业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以分析教改背景、课程与思政的关系及课程发展脉络为基础,从教学内容的整体设计和课程思政的推进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有益探索与实践,以期为环境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020年5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提供了依据,指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紧密融合的迫切性。《纲要》要求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艺术学类专业课程教学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1]。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依托[2]。以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课程为例,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设计思维,明确教学目标与内容重点,科学设计教学体系与教学方法,合理设置作业类型和成绩比例,以培养学生在现代园林实践中的中国园林设计思维和方法为核心,是文化自信和设计自信的重要体现方式。

一、课程与思政

融入设计的文化内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国的文化底蕴,包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设计人才的家国意识和乡土情怀,使其关爱社会、关注生活、关心家庭、热爱民族文化、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民生服务意识[3]。第二层次是中国优秀传统设计文化,如古典园林、传统建筑、地方民居、传统服饰等领域的博大精深的设计。对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的传承是培养中国设计力量的必然途径。第三层次是地域文化,任何一处客观存在的环境都是由自然与人类共同作用、长期积淀而成的,地域文化根植于当地的地形、地貌、气温、气候等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神话、民俗、风情等人文环境。地域文化是对同质化环境的强力抗衡,将其应用于环境设计将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设计风貌。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课程通过系统梳理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思维,为中国特色现代园林设计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以设计思维为核心,在剖析古典园林的基础上解析现代园林;在现代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属于中国优秀传统设计文化层次的内涵,是该课程思政的重要实现途径。

二、课程思政下的教改问题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深浸着中华文化的内蕴,是中国数千年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把古典园林融入现代设计并更迭变换,需要当代大学生继往开来。因此,以培养应用于现代园林实践的中国园林设计思维和方法是该课程教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基于此,课程思政下的教学改革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新的课程培养方式系统梳理中国园林设计思维,为中国特色现代园林设计方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并激发学生思维共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是达成培养目标和提高培养规格的基本立足点。二是如何针对学生不同的思维偏好和提升能力素质的要求,提供多元化内容和开放有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掌握中国园林传承创新的多元方法,这是满足培养需求和提高培养规格的着力点。三是如何将传承创新的多元方法运用到其他设计课程和实践项目中,提高学生的知识交叉能力、应用能力、原创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国设计特色,这是满足培养需求和提高培养规格的落脚点。

三、课程思政下的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纲要》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4]。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立足于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学校创新与实践教学的办学定位,以引导学生掌握现代园林实践中的中国园林设计思维和方法为核心目标,综合体现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素质达成目标体现在价值导向、兴趣导向、内容导向、问题导向方面。价值导向方面,让学生传承创新中国古典园林和民族文化根脉,创造民族文化价值,具有民族情怀和中国园林设计自信。兴趣导向方面,让学生热爱中国园林、中国文化、中国设计,并且脚踏实地、勤于进取,具有良好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社会适应性。内容导向方面,培养学生的中国园林设计思维,完善其知识结构,让学生关注政策导向和民生问题,具有本土文化底蕴和国际化视野。问题导向方面,让学生开阔设计思路,勤于思考、乐于钻研、善于创新,具有积极探索精神和综合专业素养。实现知识达成目标主要依托线上视频和线上测试等线上资源。学生通过线上视频学习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色,深化对中国园林的认识,清楚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的方法,了解中国园林设计思维的热点问题;通过线上测试探讨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的限制与突破。实现能力达成目标主要依托项目考察、翻转课堂、课堂汇报、小组讨论、实践课题等线下教学方式,以传承中国园林设计思维。项目考察培养学生运用线上知识分析实践环境中园林传承创新问题的能力。翻转课堂针对核心问题和前沿问题开展师生互动,锻炼学生的主动表达能力、园林创意设计能力。课堂汇报锻炼学生的逻辑演讲能力、创意表达能力。小组讨论锻炼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实践课题通过实训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思辨能力以及问题求解能力。

2.教学内容

课程以古典园林和现代演绎为主要维度,以设计思维类型为课程主线,以形象直观展现、文字总结提升为主要形式,以典型的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案例为载体,以分析中国园林设计思维传承为主要内容。

课程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视频制作精美,讲解风格生动有趣,学生通过对课程的线上学习可以识记与掌握中国园林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主题立意、空间营造、观景体验、造景要素以及现代园林的传承案例。线下教学依托智慧树平台的翻转课堂,针对课程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开展主题讨论,不仅是对视频课程的有效补充,而且是开阔学生视野的有效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教师采用头脑风暴、点名、抢答、答疑、投票、小组讨论、分组演讲等多方位的互动教学方式,小组积极准备,运用线上知识在教师的教学启发下讨论、分析、评价问题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布置“引导篇—继承篇—思辨篇—创新篇”的设计作业,循序渐进的设计作业使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能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

四、课程思政下的教学推进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层层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让学生在思想境界上得到全面提升。

1.线上学习: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的线上教学内容和思政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方法,学生在识记与领会中国园林概念分类、发展历程、主题立意、空间营造、观景体验、造景要素及现代园林的传承案例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了解并热爱自己的专业,增强专业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习热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如,在讲解第一章《绪论》时,教师可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手段介绍我国园林景观的优秀案例,结合社会热点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让学生抄绘、熟背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典园林的平面布局。这样可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专业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向学生传递真、善、美,引导学生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乐于奉献。

2.线下课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线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营造轻松自由、开放包容、多元互动、平等友好的课堂创新环境,并依托智慧树平台的翻转课堂,倡导体验教学、互动教学、合作教学等;通过优秀项目导入和情境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环境中体验园林传承与创新,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园林景观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采用头脑风暴、点名、抢答、答疑、投票等多元互动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突破自我,为我国园林传承创新埋下创意的种子;通过小组协作讨论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创意互评、方案竞标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问题求解能力;通过传承演绎设计的专题训练、演讲汇报以及研讨活动,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园林景观的最新研究成果与项目实践,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

3.实践项目:激励学生树立“强国志、报国行”的远大志向课程以实现产教融合为核心,与设计院合作引入实践项目,采用“校外设计总监+专业教师+组长+组员”的模式,形成深度、系统、专业的园林创新演绎设计方案。教师通过优秀项目和优秀设计师的专业讲座、成长故事,使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和成长的正能量,让学生深切地意识到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目标的人,树立“强国志、报国行”的远大志向。

五、教学反思

融入了思政内涵的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课程目标更加清晰,教学内容更加明确,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作业质量明显提升,优秀率和平均分明显提高。在学生作业中,对中国古典园林传承创新的落地性明显增强,形成了创新、深度、专业、系统性的设计方案。该课程在培养学生中国园林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中国设计自信、中国设计兴趣、中国设计情怀。

未来,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课程建设将创新和课程思政持续作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指导要求,引导学生自觉关注社会文化和民生问题,促进具有中国园林传承创新设计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课程将注重产教融合与设计实践,在教学中引入实际项目,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出以中国古典园林现代演绎为核心的全国大学生系列竞赛,培养具有中国园林设计思维的创新型应用设计人才。同时,课程将以智慧树平台和中国大学MOOC(慕课)平台为基础,延伸到更多的在线教育数字平台,每学期开设跨校学分课程并持续面向社会开放,使社会学习者热爱中国园林文化,提高课程的信息化程度。

笔者深知,这些实践经验还不成熟。有位哲学家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只有具有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的课程,才能以理服人、以文化人,才能春风化雨、浸润人心,才能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魅力课程。教师应以此作为标准,不断提升自身修养,继续探索提高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

[EB/OL].(2020-06-05)[2020-11-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3):64-69.

[3]王安强,赵彬,陈瑞卿.材料力学课程思政建设与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20(25):93-94.

[4]滕翠青.课程思政建设在《复合材料学》中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高分子通报,2020(2):65-68.

上一篇: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以形象为主题下一篇: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整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