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篇1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的数量逐年增高。毕业大学生总量的几何性增加,与就业岗位需求的相应变动不足呈现出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目前,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自1998年高校“并轨”扩大招生以来,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从2001年的114万激增至2010年的631万。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又成为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去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代表、委员对大学生就业给予的关注是空前的。仅教育部就收到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提案达200多件,涉及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农村就业并提出多项鼓励政策。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仍十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大学毕业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中未来之栋梁。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业,涉及千家万户的生计和发展。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妥善解决就业问题尤为重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继出台了若干政策和文件,党的十七大更是提出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

一、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 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这其中既有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原因。及社会舆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过高期望值,与严峻现实的落差的矛盾。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中型企业与外企一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符合中国社会的传统就业观,进入这些部门或是行业就意味着手握“铁饭碗”。其中尤其以公务员考试竞争最为激烈。

公务员有着良好的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整体保障水平至少是一个“铁饭碗”状态,尤其是国家公务员职位的稳定性,是最让考生心动的。公务员考试也符合“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加上现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不佳,公务员便成为最令高校毕业生羡慕、最受追捧的职业。据初步统计,2009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人数突破百万,远远超过2008年的80万大关。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考上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被称为“金饭碗”,直辖市或省级公务员是“银饭碗”,地市级是“铜饭碗”,镇街道一级最起码也是“铁饭碗”。于是,出现了一批“考碗族”,他们狂啃考试书籍、搜寻考试信息、交流考试经验、参加培训速成班,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争着抢到一个属于自己的“饭碗”。2009年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激增,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73:1,最热门职位的竞争率也是三年来首次超过4000:1。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新增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加,但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

据劳动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据统计,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超过630 万人。高校毕业生人数总量持续上升,而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仍是当前最突出的矛盾,过分集中在东部地区和大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及农村、基层缺乏人才的矛盾没有得到缓解。

(二)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存在弊端

高校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求。具体表现在:(1)盲目扩招。一些高等学校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实际情况科学定位,在发展过程中一味求大求全。我国的高校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在世界高等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而部分地区和高校仍在扩招。(2)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教授,缺乏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提出了应聘者要具备工作经验的要求,使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望而却步。经过调查走访广大学生对就业难问题的原因探讨,一半以上的被调查学生认为自身素质(包括知识积累深度、专业技能运用能力、人际交际能力等)达不到社会要求。由此可见,高校应该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联系相关的单位,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脱离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高校在招生的时候对已经被社会淘汰或冷谈的专业进行相应的调整,专业的设置要结合社会需求实际,尤其文科专业必须紧贴社会发展趋势。教育部门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对人才布局、结构、层次作出事先规划和需求预测,并在高校专业设置时进行必要的参与。劳动部门应对人力资源市场企业需求信息和失业人数的结构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把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高校,使其适时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

(三)传统观念仍然影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高校毕业生要认清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及时转变就业观念,摒弃不切实际、好高骛远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应面向基层,避开大城市、发达地区就业难的实际情况,抓住西部城市和基层急需大量人才以及中小民营企业潜在的就业机会,到中小城市、西部地区发展。此外,大学生还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勇于创业”的就业理念。

(四)歧视现象

世界各国均立法禁止就业歧视,以保证平等就业。我国也出台了禁止就业歧视的法规。但在实践中,歧视现象仍普遍的存在。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政治面貌歧视、户口歧视、“乙肝”病毒携带歧视等。

三、高校大学生就业趋势分析

(一)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仍是择业热点

2011年国家公务员报名工作已经开始启动了,初步统计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七成,岗位竞争比例最高的达到了1558:1。“金饭碗”让众多高校毕业生趋之若鹜。传统的就业观仍然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方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二)到基层工作将成为就业的新热点

国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已经实施了九年,全国许多省份也实施了地方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由于政策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去服务社会、锻炼自己。辽宁、河南、河北等省份还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和团十五大部分代表座谈时讲到“奉献是崇高的精神境界,是美好的人生追求,也是成就事业的前提。青年要自觉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无私奉献社会,艰苦奋斗,不懈进取,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随着宣传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工作。根据统计数字显示,2005教育部直属高校和中央其他部门所属院校到西部及省直就业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10.84%。2010年5月23日,北京团市委、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联合发布《2010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今年愿意去西部、基层等艰苦工作岗位的人群比例明显增加。根据2009年的调查,明确表示不愿意去西部与郊区求职的占36.95%,“可以考虑”的为31%。今年明确表示不愿去基层等艰苦岗位工作的只有23%,有45%的人表示“可以考虑”。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等项目共招募毕业生32万余人,同比增加17万余人。

城镇人口的饱和与就业岗位的有限也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去开拓自己的事业。经过实践证明,有基层工作经验的人员在今后工作岗位中会有更广的发展空间。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内,到基层工作必将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主要方向。

(三)择业地点重心将发生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一直持续着。东南沿海及大城市涌进的人才逐年递增,竞争压力也随之增长。在就业高压力下,高校毕业生开始将目光转向中西部、小城市及农村,那里有较广的发展空间。随着东部沿海及大城市岗位需求的饱和,以及国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必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点重心的转移。

(四)自主创业将成为新的就业增长点

大学生创业活动最早始于美国。1983年“校园创业计划”竞赛活动起源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此后又有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十多所大学每年举办这种活动。雅虎公司就是在斯坦福大学校园创业的气氛中诞生的。从1990年到现在,美国每年都有五六家新的企业从大赛中诞生,并且有相当数量的“创业计划”被附近的高新技术企业以高价买走。在国内,清华大学创业者协会首开创业先河,于1998年举办了首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活动。1999年底,由全国200余所大学共同发起,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中国高职生创业计划竞赛,FanSo是此次大赛最为耀眼的明星。FanSo总裁鲁军和网站总监刘颖获得清华大学的休学创业申请,成为中国大学生休学创业的第一人。

在创业资金和政策方面,政府也给予支持。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对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关人员实行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中规定:毕业3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凡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下同),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登记注册之日起3年内免交有关省政府及省财政、物价部门批准设立的登记类、证照类和管理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辽宁省对大学生和科技人员在高新技术领域实现自主创业的,每人最高贷款为10万元。在创业指导方面,我国的创业教育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共同倡导发起青年创业教育项目——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该项目参考英国的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扶助青年创业的模式,动员社会各界、特别是工商界的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以及资金、技术、网络支持,帮助青年创业。

四、结语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篇2

关键词: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趋势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逐渐由精英化教育转为大众化教育, 独立高校毕业生须及时将“天之骄子”的观念转换为“普通就业者”。同时, 由于受到了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影响, 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出现了一定的减速, 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发生。如:近年来, 由于企业的经济效益逐渐下滑, 失业人员总数也不断增加, 为应届毕业生寻求理想工作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然而, 笔者经调查发现, 当今社会对高层级管理与技术人才的需求仍然供不应求, 但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区域性失衡的特点, 且人才流动不均匀, 人才结构不合理, 也导致了行业间人才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因此, 制定一套既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 又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成为了缓解我国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当务之急。

一、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随着独立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加, 毕业生的总人数也在不断攀升。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 我国独立高校毕业生的总人数为86万人, 而2011年, 独立高校毕业总人数已高达245万人, 增幅为105%, 而就业率却由60.6%下降到了40.3%。此外, 2012年, 独立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312万人, 除去15%的毕业生参加专升本、考研等, 加上2011年就业的45万人, 本年实际独立高校毕业生需就业人数以增加到了357万人。

二、“就业难”现象产生的原因

独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难”问题, 导致此现象发生的原因诸多, 笔者认为, 以下三方面是引发“就业难”现象的主要因素。

1. 毕业生自身素质欠缺。毕业生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

(1) 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思维没有完成现实化的转变。目前, 我国就业模式已由“统筹包办”, 转为“政府调控、市场主导、学校举荐”, 这一转变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大多独立高校毕业生却不能适应这一转变, 单纯追求“高工资、高待遇”, 导致自己进入了“就业难”的窘境;

(2) 毕业生缺乏团队、责任、职业意识。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 用人单位对独立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能力等, 也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 而部分毕业生在校期间沉迷于网络、不思进取, 以致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 因不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责任心, 一度被用人单位拒绝。

2. 教育体制存在问题。我国传统的独立高校教育体制, 已逐渐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主要表现为:

(1) 市场已逐渐成为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 而独立高校的课程、专业与知识结构, 难以适应国家对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这预示着大学毕业生将面临就业问题。

(2) 与精英化教育模式相比较, 大众化教育体系不仅对大学生的数量提出了要求, 也对大学生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标准, 而受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大多数独立高校忽视了本校学生的就业层次, 致使高校无法及时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也难确保毕业生及时的就业。

3. 用人单位观念狭隘。

笔者经研究发现, 由于用人单位不断扩大用人自主权, 不断提升引进人才的标准, 致使独立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难的压力。例如: (1) 用人单位单纯追求“高学历”, 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过程中, 常常忽视工作岗位对劳动技能的需求, 只是一味寻求高学历者, 这就导致学历层次较低的专科生与中专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2) 用人单位除了看重学历外, 还十分注重名牌高校毕业生, 而将一般独立院校的毕业生拒之门外。笔者经调查发现, 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85%, 而一般独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仅为25%-35%。

三、就业难的相关解决对策

要想解决独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需要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个人三方面同时入手, 三方必须要同时努力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1. 政府部门应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缓解我国独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政府部门需做到:

(1) 加强对招生源头的宏观调控。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充分考虑独立高校各层次、各专业的比例, 并以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 对独立院校的招生计划进行审批, 并根据往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 适时调整招生计划, 如:及时停止就业率偏低、就业前景一般的专业。

(2) 健全多方位就业体制。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放宽户籍、人事管理政策, 建立开放、统一的就业市场, 打通择人与择业双方之间的渠道, 并减少企业择人的环节与手续, 从而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完整的就业条件, 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开阔的择业空间。

2. 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

由于就业信息对指导就业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 独立高校相关部门应多注重通过网络、报刊等收集就业信息。同时, 高校相关部门还应加强与当地教育部门的及时沟通, 以便了解我国最新的就业政策、方针与人才需求现状。此外,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注意充分利用多种方式, 对就业形势进行调查与研究, 从而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鉴别、分析、整理与归纳, 以便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为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

3. 学生应不断提升自我素质。

笔者经调查发现, 目前, 我国大多数独立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观念方面, 存在着明显的就业思想问题现象。例如:部分毕业生过于关注个人的发展状态, 而忽视了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应担当的社会义务与责任。因此, 独立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前, 必须要加强自身的思想认识, 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 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消除急功近利的就业思想, 确保自己在就业后认真工作。

(2) 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 积极参与学校或社团组织的各类实践活动, 从而不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在实践中转变错误的就业思想。

(3)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将素质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以当今社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出发点, 对学生进行择业教育, 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观、择业观, 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避免学生出现择业偏差的观念。

四、结论

通过对上文独立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分析发现, 目前我国独立高校学生就业还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只有通过政府、学校、个人, 以及企业的共同协作才可以将这一问题给予合理的、全面的解决。

参考文献

[1]赵爱琴.试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J].南方论刊.2012 (11) .

[2]甄伟锋, 韩晓燕.石家庄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文化.2012 (30) .

[3]韩超, 辛勇, 马诘若.调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积极性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 (08) .

[4]郭浩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201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2 (06) .

[5]宋虎珍.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暨“三支一扶”计划实施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10 (06) .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质量 研究

课 题: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研究》成果,课题号:XJK012CZJ070。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总体情况

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近年来“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零工资就业”等话题引起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下降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学界加强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研究,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文献。检索国家图书馆馆藏图书书目和中国知网,截至目前(2012年11月),在著作方面,以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专门主题的著作还没有,但其中部分章节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著作约8本。在论文方面,各类相关论文约240余篇,其中“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8篇、“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9篇、“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20余篇。检索结果表明,国内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在2007年以来的最近5年,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质量内涵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对策研究等方面。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研究

就业质量是衡量社会就业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由于研究者的学科背景和研究角度不同,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理解也不尽相同。秦建国(2007)从主客观相结合的视角出发,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生所能获得的工作优劣及工作固有的特征满足大学生要求的程度”。代锋(2009)等则将其概括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收入和发展的优化程度”“反映大学生就业的结构、层次、动向、性质和优劣等方面”。曾向昌(2009)则从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出发,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意愿的符合程度”。综上所述,我们可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内涵归纳为三个方面:毕业生所获工作的客观优劣程度、毕业生对所获工作的主观满意程度,以及毕业生所获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吻合程度。

2.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比就业质量内涵研究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可以测量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使评价由定性转变为定量。目前,学界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评价侧重点和选取指标均不一样,有的注重评价体系客观全面,有的注重毕业生主观感受,有的注重毕业生所获工作的客观优劣程度,还有的注重用人单位满意度。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杨河清、李佳(2007)构建的一个包含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3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工作稳定性、工作时间、员工培训、劳动合同期限、工会组织、养老保险等12个二级指标的高校毕业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柯羽(2007)用就业率、毕业生供需比、薪金水平、就业结构、社会认可度5个一级指标和一次性就业率、需求单位层次、就业单位的性质等10个二级指标构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史淑桃(2008)构建的一个包含薪酬福利、劳动关系、个人发展3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劳动合同、学习培养等15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众多学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的构成进行了详细探讨,极大地丰富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和外延。但由于指标选取不统一,导致根据各个指标进行实际测量的结果不具可比性。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高校类型和层次具有多样性特点,今后的研究应该考虑指标体系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3.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就业质量是一个受多方面影响的变量,一切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都会制约其就业质量。已有研究成果大多依据希金斯(Niall OHiggins)的“需求—供给”分析框架来阐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原因。

(1)劳动力市场需求角度。劳动力市场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它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数量角度,高校毕业生快速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足影响就业质量。这种观点认为就业质量问题是就业总量问题的附带问题,认为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供大于求的现状,直接导致用人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可用专科生的偏偏用本科生,可用本科生却用研究生”。二是结构角度,劳动力市场的多重体制性分割影响就业质量。这种观点认为导致就业质量问题的制度根源在于我国城乡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体制内外的职位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市场分割。

(2)毕业生供给角度。从供给角度分析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高校和毕业生自身两大因素。就高校因素而言,已有研究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匹配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方丽(2003)指出,我国的学科专业结构源自前苏联,注重系统的书本知识传授,人才培养强调学术性、研究性和规范性,与产业变动之间的协同性较差,“造成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脱节”。就毕业生自身因素而言,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个体因素多种多样,已有的成果大多围绕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业观念、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性别、专业差异等角度展开研究。其中就业观念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成为学界探讨的重点。涂晓明(2007)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就业起薪期望越高其就业满意程度越低。陈成文等(2008)实证调查研究结果也同样表明,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声望观、择业代价观和职业报酬观对其就业机会和就业质量影响显著。

不难发现,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素众多,既有“需求”因素,也有“供给”因素,很难用单一因素来解释这一复杂问题。今后的研究应加强体制和制度性根源方面的研究。endprint

4.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选择研究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影响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如何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无疑也是学界探讨重点。已有研究文献主要从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展开对策研究。

(1)政府层面: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包括需求促进政策、供给促进政策和供需匹配促进政策。需求促进政策,主要指政府通过刺激经济增长提升社会就业吸纳能力,从“量”的角度促进“质”的提升。赖三策(2004)指出“政府应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总量,积极发展城镇非国有经济、鼓励非正规部门就业”。供给促进政策,是指调整高等教育的政策,其目标是使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等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邓光平(2004)指出政府应“主动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达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供需匹配促进政策,是指改进供需结合效率方面的政策,其目标是有效改善岗位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重点是如何改善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环境。陈岩松(2005)指出政府应打破劳动力市场分割现状,缩小城乡、行业、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淡化各单位的福利保障功能,强化社会保障系统,对于到中西部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就业的毕业生应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赖德胜(2012)等也指出,政府应着手建立高效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改变劳动力市场被严重分割的局面,实现平等就业,以提高就业质量。

(2)高校层面:高教改革。高教改革主要指深化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改革,强化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责任。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一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岳昌君(2004)指出高校应“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调整或取消不合理的专业设置,增加大学生的实习机会”。廖志成(2005)则从树立提高就业质量的办学理念;建立灵活调节培养计划实施的有效机制;以学科建设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取向,调整创新专业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具体要求;提高就业工作的服务质量等五个方面探讨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措施。二是高校应强化就业指导工作。近年来有关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改革研究成果丰硕,大多围绕就业服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来源、服务方式、服务评价等方面展开,并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就业服务理念由以就业为本向以人为本发展转变,就业服务主体由高校为主向政府、非政府组织、高校协作转变,就业服务方式由“突击”式向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些研究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就业服务水平的提升,极大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已从单纯借鉴外国经验阶段向本土化阶段转变。经济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们从各自不同的学科视角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成果数量可观,但质量不尽如人意。不少研究停留于泛泛而论层面,缺乏深入系统研究,重复性研究太多;在理论解释体系方面,受国外就业理论影响较大,真正本土的理论解释体系仍然缺乏。其次,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已有研究多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缺乏严谨的求证意识;在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中,也存在样本欠缺代表性。因此,仅仅根据这些不可靠的调查来进行就业质量研究,就会使研究结论陷入草率之中。我们建议今后进行一些跟踪定量研究,加强实证调查数据的积累。再次,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一是开展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如不同地域、不同层次(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高职高专生)和不同届别的大学生就业质量比较研究;二是从单一学科视角过渡到复合的多学科视角探讨问题,以深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代锋,吴克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利弊影响探析[J].教育科学,2009(3).

[3]曾向昌.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系统的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杨河清,李佳.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应用[J].中国人才,2007(8).

[5]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6]史淑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步骤[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7]谭建跃,黄华勇.大学生就业质量与心理问题探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方丽.高等学校学科专业机构调整与产业结构调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9]涂晓明.大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高教探索,2007(2).

[10]陈成文,胡桂英.择业观念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11]赖三策.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4(4).

[12]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13]陈岩松.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14]赖德胜主编.2011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2).

[16]廖志成.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教育评论,2005(3).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篇4

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为今年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可以说,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不论是政策措施还是具体行动,从毕业生就业历史看,都是前所未有、力度空前的。

笔者调查了英、美、法、德、日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并发现,总体上看,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择业、学校强化指导、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提供服务的机制,但由于就业形势不同,具体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侧重。高校毕业生就业已是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务院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为今年全社会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教育部等有关部门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可以说,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高校层面,不论是政策措施还是具体行动,从毕业生就业历史看,都是前所未有、力度空前的。

笔者调查了英、美、法、德、日等不同类型的国家并发现,总体上看,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择业、学校强化指导、政府宏观调控、社会提供服务的机制,但由于就业形势不同,具体的方式方法也各有侧重。

管理体制

高校毕业生是社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普通的新成长劳动力,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各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调控基本一致,大多数国家把高校毕业生作为普通劳动者,纳入整个社会的大就业系统,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来保障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的就业权益,一般由市场自发调节和配置劳动力资源。从管理体制层面讲,日本、法国、澳大利亚政府的教育部门直接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澳大利亚教育、就业系统由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主管);美国、英国以劳工部门为主,教育部门参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监测、统计和数据发布;德国联邦劳动局在大学附近设立大学服务组,专门从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印度、墨西哥、俄罗斯联邦劳工部负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社会就业工作,但没有把大学生就业单列,也没有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专门统计。

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国外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比较著名的有:美国大学和雇主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简称NACE)、英国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协会(Association Of Graduate Careers Advisory Service,简称AGCAS)、澳大利亚毕业生就业中心(Graduate Careers Australia,简称GCA)、法国就业协会(France Emploi)、日本利库路特公司(Recruit)等。这些非政府组织和行业协会多为非盈利性机构,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权威性、鼓动性和指导性。它们既是联系高校、企业和政府的桥梁、纽带,又是统计毕业生就业状况、发布毕业生就业信息、提供毕业生就业服务的立体平台,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就业率

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是各个国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其涉及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大学的排名和声誉,甚至影响高校的招生和发展。因此,政府、社会、高校都十分重视,纷纷投入大量人财物加以研究和统计。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主要由政府机构、中介机构和高校三方进行。美国政府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的专门机构是劳工部下属的劳动统计局(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简称BLS)和教育部下属的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简称NCES),其统计方法主要是抽样调查,通过网络调查和问卷调 致富好项目 Jiam.shgao.com qyue

查等方式获得毕业生信息。中介机构主要包括公共媒体、各类协会、非营利组织等,公共媒体统计主要用于高校排名,其他协会和非营利组织的统计更倾向于专业领域的统计,但这些统计都不同程度地刺激高校不断提高就业率,以防止其排名受影响。高校的统计主要靠给每个毕业生发放问卷的方式获取学生信息,这样的调查一般在学生离校半年后和一年内进行,每年发布2次。日本文部省和劳动省每年10月1日、12月1日、2月1日、4月1日都对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专项调查,属于国家正式统计行为,选取的学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是一样的,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当然,就业率统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难度大、争议也大。从美国的情况看,虽然就业率统计调查的历史很长,但数据仍然缺乏足够的权威性。一是抽样调查和问卷的回复率不高,一般不超过50%;二是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更愿意回答问卷,故统计信息的水分很大,只能作为参考。对我国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启示

强化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的责任。毕业生就业与高校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既是学校的基本义务,也是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不能把就业责任简单地推向社会,片面认为毕业生就业是社会和政府的事,与学校无关或关系不大。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篇5

川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高职生最高研究生最低(大学生就业)

7月10日,四川省政府官方网站发布统计数据称,今年全省共有高校毕业生313028人,其中:研究生22408人,本科生155763人,高职高专生134857人。至6月底,全省高校毕业生已就业265594人,就业率84.85%,其中:研究生就业18549人,就业率82.78%;本科生就业131611人,就业率84.49%;高职高专生就业115434人,就业率85.60%。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篇6

国贸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趋势调查报告

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就业难”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那么作为职业高中外贸类的学生,就更应该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毕业流向做一次调研,此次调研工作的资料搜集,分三次进行。

首先,国贸可就业单位:

1.贸易公司--作单证、贸易谈判等等。通常比较忙,但如果做的还可以,奖金比较高,而且比较锻炼人;

2.货代公司--比较忙,学到的东西不多,工资奖金也不高,但有些大的外企货代,工资

福利还不错;

3.船公司--较前两种工作比较轻松,基本工资比较高,福利也不错,有些大的外企,还

有出国学习的机会,但通常没有奖金;

4.报关行、报检行。通常有别的选择,我们都不会选择这个工作,因为实在学不到什么东西。经常说只要有报关证、报检证,其实高中水平的人作这行正好。

据复旦大学研究生网站公布的资料显示,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三资企业以及政府涉外经济部门等。而人民大学给出的资料也如出一辙:就业去向近年来除了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民营企业等金融机构、外贸机构和公司企业外,到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机构的越来越多,如到4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越来越多等。综上资料所述,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但是,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时,通常工作也不好挑挑拣拣,不过有1-2年工作经验后,就比较抢手了。

为了得到更有力、更实际的资料,招聘网站上的资料也能代表一定的现实,于是我就查找了几个宁波地区的招聘单位。港太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招收外贸业务员、技术员,要求大学本科,英语六级以上,技术员要求会AUTOCAD制图。宁波市北仑海托机械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招聘外贸业务员,要求最低学历为大专。宁波市骏捷报关代理有限公司招报关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能吃苦,有责任心,能服从公司安排,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等等。这些公司大都招聘大专毕业或高中毕业的懂国际贸易的学生,本科毕业的英语专业或国贸专业学生也在一些公司招

聘考虑范围之内。招聘职位以报关员、销售业务员、租船员、外事秘书、外贸业务员、销售主管等为主,大多为国际贸易实务。在性别上,客服和秘书要求女性的较多,在销售、制单等职位上要求男性的居多。对工作年限一般要求两年以上者为佳。

综上,可以看出这样几点问题:

1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英语要求颇高,一般为英语六级以上水平,口语要好,表达流利。2在性别上,也有职业差异,而大部分有性别限制的公司对女性应聘者的限制较多,换言之,女生在应聘时可能会比男同学遇到更多的问题与压力。

3普通学校毕业生与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差别,前者确实在一些硬性条件上低于后者,用人单位更热衷于对后者的招聘。

4不尽然的是,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内在素质及工作经验。因此,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来应对未来就业的激烈竞争。

1在校期间,加强口语练习,并打好英语基础,通过英语六级考试。2作为女生,我们不可以因为性别上的原因而对未来就业失去信心,要发挥自己的长处,不断完善自己,做到自尊、自爱、自强。

3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如果觉得自己有足够时间及勇气,可以选择继续深造,增加自身竞争力。

4如果想参加工作的职业高中毕业生,不应因自己的学校而低人一等,因该充实自己,增加自身实力,多学习一些专业知识,并考取一些资格认证。

5在校期间,可以利用业余时间打工,添加工作经历,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研究 篇7

一、就业困境的表现

一是坏印象根深蒂固。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心存畏忌, 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整体欠佳, 会给用人单位的正常运转带来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个印象是用人单位在一次次聘任大学毕业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长久积累起来的印象根深蒂固, 短时期难以改变。用人单位不愿意承担大学毕业生的磨炼成本, 希望员工带来的是收益而非麻烦, 所以没有若干年就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是普遍不受欢迎的

二是找不好自身定位。大学生刚刚走向社会, 往往头脑发热、虚荣心强, 给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起步点, 还放不下架子, 不肯根据现实落差而降低自己的就业标准, 导致迟迟不能就业;相反, 另一些大学生心浮气躁、不负责任, 抱着骑驴找马的心态随便找个工作, 又不肯踏下心来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工作, 而是混日子、混工资, 轻易地跳槽和辞职, 让用人单位受到损失。

三是不具备职业素养。因为大学课本的更新频率没有跟上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 大学教育偏学术性的教学定位和大学生多数岗位的实际需要存在差异, 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既缺乏基本的职业常识和工作能力、无法胜任基础性的工作, 又眼高手低、轻狂自负, 对用人单位的很多工作看不清、看不惯、看不起, 不虚心学习, 反而处处抱怨, 使很多学生过不了试用期就被辞退了。

四是没调整工作心态。高校毕业生没有从学校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高校毕业生看高了学历的作用, 看低了实践经验的作用;高校毕业生往往情商没被开发, 还不重视搞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不会跟同事沟通, 个别人还不爱护公司声誉, 不具备诚实守信的品质, 最终不是被当做菜鸟使唤, 就是成了办公室的孤家寡人。

二、原因分析

一是大学教育的原因。大学是社会的人才加工厂, 如果屡出次品, 说明生产线有问题。面对大学生就业的诸多问题, 应该正本清源, 找到教育中存在的错误和缺失, 才能从根源上避免问题产生。实际上,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是在人力市场上通过“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和合理价格来甄选人力资源, 例如服务意识、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等需求。而大学教育并不是基于“职位分析下的任职资格模型”来建构的教育模块, 而是主要以研究性人才培养来建构的教育模块。两者产生了错位, 使得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人力市场的需求。除了教育模块构建方向的错位以外,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高校本身的教育能力、持续扩招稀释了大学既有教育资源也是大学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所在。

二是用人单位的原因。用人单位在新人实习之初往往会安排帮带人员和培训课程, 但对新人的培训程度并不够, 没有建立步骤全面、准确、细致的操作手册和应知应会, 导致新人获得的教导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不能收到培训预期的效果;用人单位会存在因为熟人和关系而聘任员工的现象, 导致没经过把关的准员工给用人单位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用人单位没有制定合理的解聘制度和惩处机制, 致使新人犯了错误也不能依规定合理惩处和纠正, 不但耽误了事, 还影响了士气。

三是政府引导的原因。政府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方面还有很大作为空间, 对大学毕业后失业的人员没有完善的动态跟踪服务机制, 搭建的职业指导、职业介绍服务平台的影响力不够大, 部分地市对户口、社保等指标限制与行政限制也对中小企业或非正规部门的人才需求有抑制效果。

三、改善措施

一是合理定位。由大学指导和社会实践等途径, 尽快让大学生认清自身所处的社会位置, 坚定的树立脚踏实地的信念, 然后根据个人特质分析和专业就业情况分析, 找到自身的职业方向并拟定合理规划。

二是调整心态。受到偏激的、片面的成功励志书籍和社会成功人士传记类书籍的影响, 受到大众传媒和影视剧作对英雄人物和成功人士的夸张的戏剧性表现的影响, 青年人往往有轻狂自负的倾向, 眼睛总往上盯, 不愿意扑下身子, 所以看事做事肤浅表面。而且青年人本来就经验少、历练不足, 往往对面对的困难估计不足、容易轻敌, 纸上谈兵可以侃侃而谈, 实际操作却常犯低级错误。在犯错以后, 由于没深入实际、还不了解社会, 很难正确评价和改正错误, 要么忽视问题、转嫁责任, 要么意志消沉、逃避退缩。如果青年人拥有了脚踏实地的品质, 在遇到问题时就能不骄不躁的认真钻研原因, 最终总会找到问题所在并进行改正。

二是做好规范。用人单位应该在大学毕业生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中做好指引工作和规范工作, 应该有严格的新人培训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 工作的每一步都有规范性步骤和预期效果, 使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努力方向清晰, 工作评价细致, 错误奖惩及时。

四是政府引导。在就业政策普及方面, 要全面梳理就业政策, 按照政策内容划定宣传范围, 选择宣传栏、电子屏和短信群发等配套的普及方式;在重点帮扶方面, 把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 打造服务基地, 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优惠政策, 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岗前实习机会, 并择优安置, 全面扶持辖区大学生就业;在创业带动就业方面, 确保小额担保贷款等创业扶持政策落到实处, 举办创业服务进社区活动, 加强与定点培训机构合作, 以有创业愿望和就业需求的大学毕业生为重点对象进行培训,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在引导农村毕业生就业方面, 要组织留村的农村大学毕业生进行农业科技培训, 引导他们示范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 组建农村大学生协会, 举荐农村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及各行各业优秀大学生人才。

摘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步骤。但是, 因为人才供求结构调整没有跟上大学扩招规模, 造成了供求错位、供求沟通不畅等问题, 需要充分调动政府、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等因素, 让整个社会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本文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进行了简要研究。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学学生司.《对今后五年全国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及对策》.北京, 2002

高校毕业生就业趋势研究 篇8

[摘要]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造成了国内外大量经济实体破产,引发全球就业萎缩。我国高校毕业生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就业形势严峻。因此,必须全方位、多角度整合政府、社会、学校和毕业生的各种资源,制定有效的政策制度,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毕业生就业

[作者简介]何涛(1964- ),男,江苏东台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院办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研究。(江苏南通22601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040-02

随着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至全球,从虚拟经济蔓延至实体经济,大量中小企业甚至大企业破产倒闭,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2008年底,我国还有150万大学生未能就业,2009年又有650万毕业生面临毕业。笔者曾对南通地区的高校进行调查,发现2008届毕业生截至6月份首次就业率93.8%(略高于全国80%的平均水平),协议率65.4%。而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率截至5月份只有56.5%,协议率仅为34.7%。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

一、金融危机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凸显

(一)岗位总量缩减,就业竞争加剧

首先,金融危机使得市场消费能力下降,社会生产能力相对过剩,产品的滞销使企业陷入困境,进而减少招聘计划甚至开始裁员,以减少企业成本。其次,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高层次就业竞争加剧,出现重心下移。再次,一些具有高学历和工作经验的人士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纷纷表示,与往年相比,今年用人单位校园招聘规模缩小,招聘人数也明显减少。外贸类、制造类、人文类专业的招聘计划明显少于往年,甚至有些单位原本已开展校园招聘宣传,但是考虑到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最终还是削减了招聘名额或放弃招聘计划。前程无忧网、智联招聘网的统计数据也表明:2009年与2008年同期相比,企业的招聘计划减少很多。而且很多岗位要求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又将应届毕业生拒之门外。一方面是就业岗位总量的减少,另外一方面是毕业生数量的增加,这种“倒金字塔”效应使得当前就业竞争十分激烈。

(二)培养模式脱节,就业竞争力降低

金融危机时期,传统产业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制造业大面积亏损、服务业不景气等。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传统经济模式的影响,即使高等教育机构及时获取了当前社会和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也很难在短期内做出调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经济的需求相脱节,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降低。

(三)就业指导滞后,就业效率受挫

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就业指导内容和手段的滞后对就业效率的负面影响显得更为突出。对高校来说,就业指导及模式固化,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大多为简约粗放式,大部分集中在毕业生就业前的一段时间,无法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同时,就业指导各自为营,难以产生系统协作效应。目前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构主要是政府与高校以及各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各部门虽有沟通,但由于行政隶属关系不同,往往各自为营,缺少深层次的合作,各高校之间由于存在竞争关系,就业指导的协作就更少,许多民间职业中介机构更缺少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机会。

二、金融危机下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对策

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危机,必须整合政府、学校和毕业生个人的资源,通过制定各种有效的政策、制度、措施,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引导大学生合理定位,找准方向,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政府方面

金融危机对高校毕业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包括招聘岗位减少、求职难度增加、薪酬降低等。归根到底是我国整体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因此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政府应在宏观层面上统筹谋划,有效增加就业岗位。

1.采取积极政策,增加就业岗位。经济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前提,2008年11月,国务院已经出台了4万亿投资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措施,估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相应带动就业增长100万人。①当然,保增长和保就业是两个目标,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动就业的等量增长。除了保增长,还要保就业。扩大就业的主体是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保就业首先要保中小企业。通过公共基建投入带动中小企业发展,通过降低增值税、社会保险费等降低中小企业经营成本;通过放松抵押贷款规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及劳动力培训,增加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采购等其他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通过鼓励和支持新的创业,从根本上增加就业。

2.打破地方壁垒,实现自由流动。大学毕业生过剩很大程度上是结构性过剩,制定和实施大学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就业的政策,是解决结构性过剩的有效途径。保障他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公民与市民待遇”,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就业的政策环境。具体应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对大学毕业生的一切户口指标和人事指标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无障碍就业和自由流动。目前,国家在此方面已经有所作为,除直辖市外基本放开了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但从实践看,效果并不理想,各地在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以地方政策对抗国家的宏观政策。因此,国家还应该在宏观政策的基础上,出台具体的操作性文件,使好的政策能够落实到实处。

3.出台激励措施,鼓励基层就业。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大学毕业生就业也应该逐步趋向大众化,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结果。国家应该出台政策,社会也应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激励大学毕业生投身于基层建设,投身于中西部建设。对这部分大学生学历的提升、职称的评定、工资待遇等方面提供激励政策,形成下得去、留得住的良好格局,形成人才的合理配备,有效解决大学毕业生地区性过剩问题。

4.扩大研究生招生,缓解就业压力。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研究生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于高速发展的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相对滞后。政府应该有选择地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这样不仅可以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而且更有利于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

(二)学校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学校党政“一把手”应把就业工作纳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首先要掌握毕业生的专业特点、毕业人数、生源地域、就业意向等相关信息,摸清每一位毕业生的具体状况。其次,要以对社会、对学校、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一切力量,积极为学生寻找就业岗位。②

1.以就业为导向,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但人才培养脱离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与课程设置滞后市场的现象仍较严重,高等教育仍是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忽略对大学生进行职业思想、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和训练。

金融危机期间,产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遭到淘汰,而一些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专业人才相对欠缺。高校专业设置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经济的发展动态,课程设置贴近企业实践,贯彻科学性、实用性的原则,扩大专业口径,分类培养,视需分流,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原有专业,动态性地适应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另外,做好远期市场调查,不要盲目增加专业,以免造成人才堆积和人才浪费,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应当坚决停止招生。

2.实施顶岗实习和“双证书”制度,知识与技能并重。用人单位普遍感到大学毕业生的理论远高于技能,技能不足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国外成功的教育经验表明,在校期间顶岗实习和推行“双证书”制度,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安排一定期限的顶岗实习,与合作企业一起加强针对岗位任职需要的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水平。双证书即毕业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职业资格证书越来越受到青睐。高校应与企业合作开展专业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3.变革职业指导模式,实行全程化指导。传统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才开展工作,俗称“第三年、第四年指导”,单纯以促进就业为目的,以把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也流于“发布就业信息、宣讲就业政策”的形式,“全程指导”“个性化辅导”的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还远未形成。所谓全程化指导,就是从纵向指导着眼,要求我们根据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地开展职业指导服务工作。③低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高年级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按照各自的职业生涯规划,优化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按照“分阶段、有重点、全程指导”的原则,通过“课堂学习与生活体验相结合”的教学训练模式开展职业指导教学训练活动,努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确定职业取向,强化职业意识,掌握就业政策,提高个人技能等。

4.增强创业教育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近年来,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提出了“创业带就业”的口号。相关调查表明,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本科生创业成功率不足1%,研究生创业的成功率不到6%。为此,高等教育应该将创业教育贯穿始终,不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发现创业机会、如何创业。学校应该开设创业类课程,经常邀请一些创业成功人士来校介绍创业经验,引导有创业意识的学生进行创业生涯规划。学校还应该对初次创业的大学生们提供政策、法规、项目咨询以及资金支持,对他们的创业过程进行跟踪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创业,同时也为学校创业教育的开展积累了材料。

5.广泛拓展途径,搜集就业信息,推荐毕业生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的生命线,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基地。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学校应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客座教授以及资深教师等社会资源,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人才招聘合作关系,积极邀请用人单位来校宣讲和招聘,努力建设一个以高校校园市场为基础的、完善的就业市场体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快捷、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三)个人方面

毕业生本人也要正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及时调整心态,合理确定就业预期,找准就业定位,积极主动地就业,提高就业技巧。

1.端正心态,正视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应当意识到,就业是大学生认识和适应社会的一个过程,在求职过程中遇到困难是正常的,遇到心理冲突、困惑,产生不良情绪也是正常的。当大学生遇到就业心理困扰时,首先,应当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在择业时不能求全责备、期望太高,先就业再择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增加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自我价值。”④其次,应当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发展的作用。对于一些不良的就业心态,如悲观等待心理、焦虑恐慌和盲目屈就等,除了自我调适外,必要时还可以请教心理专家,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寻找可以倾诉的对象,转移情绪。

2.充实自己,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最可控制的就是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指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对个人而言,包括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两部分。专业能力取决于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以及他们使用和配置这些资本的方式;而市场能力取决于他们向用人单位展示这些能力的方式以及他们寻找工作的特定环境。在专业能力方面,以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代表的态度型资产是大学生专业能力中的关键;而以解决问题能力为代表的知识技能型资产则是专业能力的基石。在市场能力方面,为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大学生必须了解当前整个就业市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供求信息,了解岗位职责要求,了解自己的就业能力水平。同时还必须改进自己的展示能力,把自身的各种“资本”信息传递给市场,让市场明白自己的价值,同时把自己所拥有的专业能力通过语言或者测试的方式表达给市场。

3.拓宽就业范围,面向基层就业。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扎推现象比较明显,集中体现为时间集中、地域集中、行业集中、用人单位集中,这不但加大了就业竞争程度,也导致社会行业的人才分布不平衡。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过剩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地区性过剩;我国广大基层单位,大学毕业生的比例还很低,高校毕业生应该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

4.挖掘人脉资源,扩展就业渠道。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社会关系资源的使用是大学毕业生落实就业的典型行为特征。而这种做法不仅在我国非常普遍,在就业市场完善的美国也很普遍,如哈佛大学超过半数的MBA毕业生通过校友的关系寻找工作。不同的是,我国毕业生使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父母以及家族成员占多数。其实校友资源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可能是更有效的途径,这就要求毕业生本人以及学校共同挖掘校友资源,扩展就业渠道。

三、总结

金融危机的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就业所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在较长时间内存在,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危机,采取各种措施渡过难关。当前,我们仍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就业政策制定和就业指导服务,构建长效的大学生就业服务机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

[注释]

①高亚男,刘畅.金融危机下劳动保障改革与发展展望[J].中国劳动,2009(1):6.

②周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以赴做好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EB/OL].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15/info1228282811502315.htm,2008-12-03.

③揭育通.高职院校多元化职业指导模式探析[J].职业圈,2007(20):188.

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篇9

为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我局积极完善扶持政策、广开就业门路、狠抓政策落实,多措并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建立机制,各部门密切配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层面、政府各部门,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局积极联动、建立机制。一是建立就业联席会议机制。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工商联等机构不定期开展就业联席会议,特别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统计、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见习、创业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上统筹协调,做到工作无缝对接。二是初步建立联动机制。省市之间、市直部门之间加大就业工作统筹,同步互动。4月10日、11日,由省人社厅、省教育厅主办,省就业局、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办公室、市人社局、市教育局承办了“贵阳地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培训班”和“贵阳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座谈会”活动,对贵阳地区33所高校及中职院校的200余名就业指导教师进行培训,并研究探讨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与学校就业指导工作高效链接途径。

二、多种途径,帮助高校毕业生尽快就业

一是通过大型招聘活动,促进市场就业。今年1-4月共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专场招聘会”、“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贵州大学校园招聘会和“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职教城招聘会等现场招聘会61场,组织单位13784家,为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27.6万个(次),进场求职总人数为36.4万人(次),高校毕业生达成就业意向人数为4.3万人(次)。

二是通过重点政策项目,引导基层就业。建立选聘生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乡镇领导联系人制度、考核奖惩制度、信息化管理和沟通制度等“五项”制度。目前,我市“三支一扶”计划、“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计划”、“农村义务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岗的高校毕业生共计290名。

三是通过落实见习制度,缓解当前就业。在全省首次启动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示范基地评审工作,对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贵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贵州华通汽车贸易服务有限公司3家见习基地给予20-50万元的就业见习示范奖励资金。2014年征集63家见习基地(单位)报送岗位需求3310个,组织开展“贵阳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春季招聘会”,组织派遣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共2批322人,开展见习生岗前培训班2期,共计231人。

四是完善对接平台,拓展渠道就业。设立独立的高校毕

业生“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开通了“中国国家人才测评网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测评频道”,完成了贵阳市“大学生就业”网页内容整合及升级前期。以会员制服务为抓手,深入企业征集岗位,鼓励各类企业开发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通过人才派遣、人才推荐,推荐人次高校毕业生到金融企业、大型企业的一线岗位工作。通过举办中高级人才封闭洽谈会、人才博览会等活动,为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学历毕业生推荐就业。

五是推进就业服务前移,积极指导就业。完善我市“横到边,纵到底”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作用,将公共就业服务往下沉,形成“一点受理,全程服务”的工作机制。为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我局在贵州大学、贵州(清镇)职教城设立贵阳市就业与职业技能开发中心、贵阳市人才交流中心(贵阳市人力资源市场)分中心(分市场)。今年通过分中心(分市场),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及人事代理政策宣讲报告会场次,现场解答相关政策咨询1万余人;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今年计划在大学城、经济开发区分别设立一个分中心(分市场)。

六是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创业带动就业。为激发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热情,通过集中场地、集中服务、集中资金的形式,形成大学生创业的规模效应。以贵阳地区各高校为重点,筹备启动“贵阳市第二届创业金点子大赛”,广泛宣

传高校毕业生创业政策,提供创业指导服务;通过优秀典型,鼓励和激发毕业生创业热情。加大小额贷款力度,今年1-4月全市325名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新增高校毕业生创业221人,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100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

七是搭建就业培训平台,推进素质就业。针对高校毕业生理论水平较高、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放宽政策落实时限,对市属高校在校生实行高校毕业生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迄今已对贵阳学院等四所大学的8024名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涉及20多个专业工种,同时还对42067名中职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进行了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涉及工种40余个。

助推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 篇10

目前,全市共有37所大学,41.4万名大学生。当前和未来几年,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将保持高位运行。针对大学生就业创业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我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高校毕业生在校接受孵化并在长落地转化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可给予最高15万元的无偿创业资助”、“高校毕业生个人创业,小额贷款最高限额可达到8万元,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规模可扩大到200万元”……我市一系列可操作性强、助推创业就业的优惠政策如阵阵春风温暖着高校毕业生。

今年4月,我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意见(试行)》,在第二届中国?长春创业(就业)博览会开幕前夕,为了让高校毕业生深入了解其内容,使该《意见》充分发挥作用,16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张毅强对此《意见》进行了解读。

合伙经营可贷款200万元

“这次出台的《意见》对以前的各项优惠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已有优惠政策基础上,新优惠政策将在降低门槛、创业融资、生产经营过程中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张毅强说,对于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创业者而言,新政策的实施为他们创业成功给予了有力的支持。

在资金扶持方面,高校毕业生个人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最高限额可达到8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的,贷款规模可扩大到200万元;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高校毕业生,由中央财政据实全额贴息;高校毕业生在校接受孵化并在长落地转化的创业项目,经评审,可获得最高15万元的无偿创业资助。

在注册登记方面,对注册资本在50万以下的公司制企业,允许注册资本“零首付”,6个月内注册资本到位20%,其余部分两年内到位。

在税收减免方面,高校毕业生在创办企业过程中凭《长春市大学生创办企业证明》《就业失业登记证》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经主管税务部门认定符合国家、省、市减免税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享受相应的减免税政策;对取得国内外专利的,可申请1万至5万元的专利资助奖励;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以及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园区,由市财政给予一次性3万至5万元的表彰奖励;对符合现行政策规定,当年安置高校毕业生达到在职职工总数30%以上的创业园区企业,将获得最高400万元的贷款。

到基层就业由政府偿还国家助学贷款

《意见》鼓励大学生到乡镇基层、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并制定新的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

张毅强介绍说,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在校期间所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本金和利息均由政府代为偿还;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工资可浮动1至2级;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录(聘)工作人员时,将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录(聘)到基层就业专门项目且服务基层期满的高校毕业生;自2011年起,到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经考核合格的,所在单位可与其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

《意见》同时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张毅强说,用人单位招用基层服务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的,每招用1名一次性给予1000元的岗位补贴;用人单位吸纳毕业内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期限不超过二年的岗位补贴或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岗位补贴标准为我市最低工资标准的50%,社会保险补贴以我市上年最低社会保险缴费标准为基数计算(两项补贴不能同时享受)。

此外,组织参加岗前培训的企业,可获得标准按最高不超过每人293元的50%的培训补贴;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个人,可按相应鉴定费用50%的比例获得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

符合条件的可获社保补贴。

上一篇:企业电脑维护合同书下一篇:园林管理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