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共8篇)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篇1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要素是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以发展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为主要依据,进而对高校体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让高校公共体育课朝着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学生兴趣、更加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向发展。

1、原有的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日益深人,原有的学校体育教学的体制与现代培养人才的方式不能相互融合,出现脱轨现象。由此发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1教学主体不明确

在过去的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体育课的组织者、决裁者,学生则在被动学习中感受体育运动所带来的痛苦,完全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问题,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1.2教学内容枯燥无味

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教学形式主要集中在田径运动项目中,教学手段比较单

一、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学习安排的内容上显得枯燥无味,毫无趣味可言,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的观念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1.3课程评价体系单一

体育课程评价是学生体育课总结性的评价指标,课程评价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体育成绩的好坏。在此评价的过程中忽视了过程性的评价,而是单一的达标性评价,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错误的认识:体育课考试只有素质好的同学才能通过,给学生心理上产生了很大的阴影。

2、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2.1明确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与目标

体育是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公共体育的建设与改革,对学校自身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坚持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运动项目结合起来,始终将“兴趣”和“终身体育’,放在教学的首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终身锻炼习惯,掌握终身锻炼方法,发展终身锻炼的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提高学生身心健水平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

2.2转变教学观念,实行学生主体教学模式

高校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遏制。首先,必须改变体育教师自身不利于教学的传统旧模式,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都形成了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做徒手操的方式,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因定的模式会给学生带来很大负面影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达不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其次,必须转变过分地强调课堂结构的旧作风。受传统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时一般采用“三部分”的结构模式:准备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结束部分。这种结构由于对课的构成限制过死,从形式和内容上过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作用。再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强调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首要目的,尊重学生的权利,了解学生学习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平台,使学生身体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促进,体会实践体育教学带来的愉悦心情,消除传统体育教学所产生的错误认识。

2.3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形成终身体育观念

在体育教学中不光是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同时还需培养其对体育的正确的价值观,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参与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提倡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并创造条件使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增强体育意识。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的能力、身体娱乐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激发其长期参加身体锻炼的兴趣和欲望,建立爱好锻炼的生活方式。这对体育课的内容、设计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内容丰富、新颖,课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必须要把兴趣放在学生学习的首要位置。

2.4与社会接轨,开设新型时尚体育运动项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与外界体育运动项目也呈现出交汇的现象。公共体育由过去的行政班授课转化为选项班授课,选项课的开设也越来越丰富。学校体育强调对学生身体、个性、心理的发展,学生在学习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增多了对新型体育运动项目的接触和了解。新型时尚项目的渗人无疑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为学校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础,提高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

2.5推行体育教师再教育,提高业务水平

搞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是高校体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也是体育教学改革促进高校体育科学化的主力军。21世纪世界高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高素质的人才取决于高质量的教育,高质量的教育决定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未来高校体育的成败,对人才的培养最终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改革和发展高校体育的前提。公务员之家:

2.6完善课程评价系统,注重过程性的综合评价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认识

根据最几年高校推行的在校大学生的体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 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不容乐观, 再加上媒体对高校学生在体育课上突发猝死等相关报道, 可以看出学生的体能弱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扭转这种局面, 从国家层面上对其进行有效指导, 在学校层面上也采取了很多的有效措施, 专门设置公共体育课,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进而培养体育锻炼习惯, 把终身体育意识落到实处。但在表面繁华的背后总有让人心酸的一面, 高校在体育教学工作上虽然有了显著的变化, 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还是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执行效果差。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使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有序开展?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如何开展进行论述。

一、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1.对公共体育课缺乏全新认识。很多人对体育课的认识有偏颇, 狭义地认为体育课存在不存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也不是很大, 学生对体育重视程度不够, 表现为体育课上积极性不高, 课下体育运动参与的主动性不强, 再加上学校对体育运动没有具体规定, 使整个校园形成了一种轻视体育运动的氛围。从社会层面对高校的认可度而言, 评判一个高校好坏的标准, 主要还是考虑是否有业内大家, 学校的升学率怎么样, 学校的办学水平、科研水平等等, 很少有将体育教育放到评价标准里面来, 进行相应的评价。从这个现实来看, 我们发现人们更关心的是一个高校的教学和科研质量, 其他方面处于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 尤其是体育教育等。学生及其家长也是这样的观念, 认为体育教育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教育, 体育课程挤占了其他课程的时间, 浪费了学生的宝贵课时, 对将来学生在职场上提升竞争力作用不是很大。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 使学生们在高校很难接触到正规的体育课程, 享受到体育的乐趣, 导致了高校的体育教学效率低下, 使得整个高校系统中的体育教学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2.教学内容死板, 形式单一。近年来, 国家把体育教育也提上了国家层面的高度, 通过提倡素质教育,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是, 在现实过程中, 很多高校对该政策进行了误读, 没有很好地去把握这个政策, 只是单纯地认为提升素质教育, 就是要使学习的科目逐渐增多, 把之前设计的单一的教学内容范围扩展。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 体育教学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单一的教学方式逐渐变得更加丰富, 增加了很多运动项目, 让学生选起来也是眼花缭乱。要想学好这些体育项目, 就必须保证充分的时间, 可是在体育课学时设计上却没什么变化, 两年的体育课总学时只有184, 除去节假日、考试等所占去的时间, 实际进行体育教学的时间大约在120学时左右, 这样的一种学时安排平均到每类运动项目上, 时间是少之又少。由于时间上得不到保障, 学生难以学到要领,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再加上教学方法老套, 仍旧采取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 教学形式也是非常单一的, 老师操控整个教学的过程,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 老师怎么教, 学生就怎么学, 这个过程学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学生成长的空间被限制。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没有那么高, 没有突破性的建树, 这些都造成了学生的体育素质下降。

3.教学目的偏向于技术教学, 轻视体质锻炼。高校对体育科目开设目的的理解片面, 认为体育课程开设了就万事大吉了。很少跟踪考核开设的效果怎么样。体育课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但是现实当中, 似乎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更多的认为学生学习体育科目就是为了完成学校开设的课程内容, 不关注其他的情况, 学时完成学分拿到就万事大吉,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敷衍了事, 最终没有实现通过体育运动强身健体、增强体魄的目的, 反而把锻炼作为了一种心理负担。归结出现这种现象的最大的原因就是在测试的过程中更多地强调书面的测评, 以此来衡量学生学习的结果, 这种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培养, 对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先天性差异没能很好地引导。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要依据学生不同体质条件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实施体育教学, 改变现有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更好地发挥学习体育的主观能动性。

4.就课程设置而言, 相对不合理。课程的设置在高校运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决定了今后专业培养的走向, 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由此可见, 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科学地设置课程是非常关键的, 它既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又能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却恰恰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课程还是按照传统的方式设置, 没有把高校体育丰富的内涵以及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拓展能力融入进去, 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这种局限性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课堂上的效率很难进一步提升。同时,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也忽视了学生良好体育习惯的培养, 没有将终身体育思想贯穿进去。高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单一, 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很好地体现出科学性、文化性以及可实践性等。

5.教学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求。由于受大环境的影响, 大部分的高校没有对体育引起高度的重视, 重文轻体观念依旧存在, 再加上高校的逐年扩招, 很多高校的财政又相对紧张, 因此对于体育教学项目上的资金预算是非常少的, 投入不足。体育课程的教学跟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区别, 它要求更具有实践性与操作性, 因此在硬件设施上要求是非常高的, 对于教学场地以及专业教学设施非常严格, 但是资金问题导致了高校普遍在体育教学投入上的不足, 硬件设施跟不上, 更新速度慢, 甚至必要的教学场地也难以保证, 教学质量也会大打折扣。

二、对策建议

1.改革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高校体育作为公共课程是学校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综合教学水平。从长远来看, 高校只有开展优质的体育课程才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 真正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锻炼自身的体质, 从而为后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高校应当在大学生入校之初, 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求来设置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课程, 逐步深化体育教学目标, 坚持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并予以贯彻执行。坚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教学观念, 坚持做到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 从而真正使高校的体育教学为学生服务。

2.精简教学内容, 合理安排教学时长。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 体育课更多的是有助于加强其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 而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言, 体育课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从而拥有一个良好的体魄来完成本专业的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在毕业后一般不会参与在学校时学习的体育项目, 其参与的大多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大众项目。高校可以选择一到两项运动效果好并且被学生们所普遍接受的项目进行教授, 这样接受规定项目的教学时间就相对延长, 保证了教学质量。这样既不会让学生每次体育课感觉到疲惫, 又不容易遗忘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

3.转变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老师和学校在教学模式上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以往的教学观念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摒弃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主体的特点和兴趣爱好, 量身定做相关的系列课程, 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提高对体育课的兴趣, 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教学任务。这样, 学生不仅增加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又能锻炼自主学习的能力。毕业之后, 仍然会将喜欢的体育运动作为自己的首选项目之一。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素质教育的不断重视,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高校要在此基础上顺势而为, 转变教学观念, 改革评价方法, 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锻炼习惯, 使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这是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淑芳.高校公共体育课创新教学模式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6) .

[2]赵顺来.试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1, (01) .

浅谈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 篇3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管理

高校公共体育课是高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重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建设和改革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积极作用。我校自1984年建校以来一直重视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这为我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且培养了体育教师敬业爱岗、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我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有了创新的空间和基础,取得了一些可喜可贺的成绩。

一、对课程教学的管理

1.规范化的教学

规范化的教学和管理是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在公共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培养教师自觉遵守教学规范的良好习惯。在具体实施中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开学教师认真制订教学计划,交教研室审核后按照计划进行教学;课时计划要求撰写详案,在学期末交系上进行检查,如遇有重复内容,要求教师做好改进工作并增加课后评语;课前必须等课5分钟,做好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不允许旷课、迟到、早退或请人代课;建立学生的考勤制度及见习生的登记制度,课中认真授课;期末课程考核根据严格的标准,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实行补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另一方面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培养严谨治学的工作态度。

2.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的责任心是影响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新教师进校,老教师以身作则对其进行教学督导,从教学规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帮助。老教师的责任心也影响了我校的一批批年轻教师,大家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兢兢业业的工作。在教学中,互相学习,积极创新,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不懈的探索。

3.重视基础教育

我校开展的公共体育课较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一、二学期以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为主,要求学生掌握并能运用一些基本技能。三、四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田径、武术、球类、健美操等多种项目中进行选修,学生通过学习该项目掌握锻炼的基本技能,真正体现出我校健康理念——我运动、我快乐。

4.不断修订我校公共体育课程考试大纲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定和考核标准,并结合国家体育教育方针、教师的教学反馈、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及学生的兴趣趋向这几方面及时做出调整,并严格按照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5.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展示,突出风格

因教师所从事的专项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出现教学受限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校的规定在教学内容上给了教师较多的自主权,即在规定内容之外教师可根据个人专长适当增加选修内容。例如,在班级安排上考虑性别和专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规定内容和自选内容的结合教学。在整个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教师除完成固定的教学内容外,各教师积极发挥自己的专长,并将之运用于教学之中。

6.重视教研室活动的开展

我校体育教研室在开展教研室活动方面进行积极创新。除了沿袭在教学过程中互相听课、看课、点评、取长补短和在学期中或学期末教学工作经验总结、交流以外,还积极进行创新。在每周固定的时间里,全体体育教师或进行教学比赛,或打篮球,或打排球等。另外,抽取部分教师,如健美操教师、武术教师,来对其他教师进行这些项目的教学培训,弥补部分教师的不足,使之更符合公共体育教学的需要。在整个教研室活动中体现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教研室精神。

二、总结

全体体育教师本着认真、负责和创新的态度进行教学,我校的公共体育课程虽然出色,但也存在了许多不足。

首先,我校地处北疆,众多少数民族灿烂的体育文化还未被很好地挖掘出来。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课堂的开发和引入是我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下一个切入点。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很好地就学生类型的不同而设置。现我校的学生类型分为师范类和高职高专两大类,因为这两大类型学生的教学任务及目的的不同,下一步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我校将根据学生类型分别进行设置。第三,在课外活动内容上进行创新,多开展一些学生兴趣较浓的体育项目,并将一些民族体育融入早操活动之中,争取自创一至二套具有边疆民族特点的健身操在学生中进行推广,从而提高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尹大川.体育健身—高职体育实践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杨忠.体育与健康[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高校公共体育可行性教学论文 篇4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大数据理念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查阅文献了解大数据的有关知识,为文章写作提供思路。1.2.2问卷调查法以长治学院—级非体育系学生8000人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进行调查。1.2.3访谈法通过走访有关部门了解学校的教学内容设置,把握学校公共体育总体教学情况。1.2.4数理统计法运用统计学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结论。

2结果与分析

2.1大数据的概念

大数据的概念有从技术层面上解释的,也有从数据层面上解释的,但是现阶段比较认可的解释为:大数据(big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从概念不难看出其是一种理念的折射,可以进行推广应用到不同的领域。

2.2大数据的特性

大数据的特点有4个层面:(1)数据体量巨大,而且获取书数据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2)数据类型繁多。前文提到的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其注重的不是准确性而是混杂性。(3)大数据探讨的核心是预测,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4)处理速度快,数据化。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业界将其归纳为4个“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

2.3大数据应用的可行性

2.3.1教学资源为大数据操作的可行性提供物质保障教学资源是每个学校必备的资源之一,其包含硬件设施也包含软件设施,长治学院作为一个有58年建校历史的高校来说,其硬件设施、软件设施均有一定水平,而数据的应用无疑离不开硬件、软件。与此同时长治学院设有教务系统、学生管理系统等,从教务系统中通过系统登陆可以清晰获得体育教学的相关课程设置,从而可以直观了解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从学生系统则可以清晰获得学生的有关信息,如学生学习的课程层面的数据以及学生资历层面的数据,进而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挖掘出相关的数据信息,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物质保障。长治学院各个部门的设置共有四个,即党群系统、行政系统、教学系统、附属单位,各个系统之间实现了网络共享,资源共享,进而实现最终的目的,那就是为教学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也正是这样一种办学理念为大数据的使用提供一个可行性的平台,也使大数据的应用成为可能。2.3.2学生信息的收集,为大数据操作提供数据保障长治学院在校学生共13000人,而且每个年级都有体育课的学习。每个在校学生,大一是必须接收一年必修课的学习,而大二、大三各设置一个学期的限制性选修课,这就为学生数据的采集提供了平台。通过上课可以直接采集到学生的信息,而这些数据均可以以数据的形式呈现,也就说从大量的数据中可以对体育课的开展情况进行把握,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数据保障。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的选项课设置在大二和大三年级课程是一样的,但是上课的内容有区别。在调查中了解到,如同样是健美操,大二学生学习的是大众健身操一级、二级,而大三的学生则是三级、四级,级别更高,难度更大,其他运动项目的课程设置也是如此。与选修相比,必修的内容则是传统基础运动项目的开展,但是跨度大。但是不论是何种内容设置,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得到体现,但是通过这些数据的收集可以找出联系,为大数据应用提供第一手资料。2.3.3数据的真实性、丰富性为大数据操作提供科学保障大数据应用的精髓在于大数据采用的样本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其追求的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即丰富性,因此从某种层面上讲大数据是把海量的数据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找出他们的相关性,这就要求从数据的源头就要确保其真实性、丰富性。真实性是做大数据采集的前提,其包含数据采集过程的可操作性,数据获得的直接性,而这些均可以通过课程教学中直接完成,真实性可以确保。丰富性则是进行研究的理论支撑,丰富是指数据采集的广泛性、涵盖内容的广泛性。长治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的参与体育运动的背景都不一样,这也就决定了获得数据的丰富性,毕竟只有丰富才能使大数据的应用具有可行性、可证性、可靠性。因此,数据真实性、丰富性能为大数据的预测提供科学保障。

3结论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大数据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同样具有可行性,数据的真实性和丰富性为其提供科学保障;教学资源信息共享为其提供支撑和前提,学生信息的获得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数据保障。而且通过此种应用可以为公共体育教学提供科学参考和合理预测。

参考文献:

[1]刘敏斯,陈少波.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研究[J].软件导刊,2015(8).

[2]蒋东兴,付小龙,袁芳,吴海燕,刘启新.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

[3]吕红.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高校教学质量考评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5).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篇5

20世纪80年代末的一届国际高等教育展望会上,美国教育博士斯坦伯格(Schuttenberg)提出了“自导式学”的概念(Selt—iDrectde[eaxnign),认为培养学生自导能力是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综合这一教育学派中诺里布鲁克非尔、纽曼等人对自导学习(sDL)概念的阐述,其内涵包括:教学过程的重心由教师移到学生。学生能判断学习需要,形成学习目标,了解学习条件,选择和实施学习策略,评估学习效果。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进行自我指导式学习铺平道路,当好指路人,重视与学生沟通,用最有效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这逐渐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潮流。

1987年,美国健康、体育、休闲、舞蹈联盟(AAHPERD)在原有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发展建立了以教育培养学生健身意识为重点,以发展青少年“健康体适能”为目标,集健身、教育和娱乐于一体的“最佳体适能”。目前美国成千上万所中小学校都应用该指导思想、教法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效果甚佳。

实践表明,这一教法思想和手段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体育活动,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意义深远,深受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欢迎。香港教育学院体育及运动科学系钱铭佳博士和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杨静珍等就“最佳体适能”在我国运用的组成部分、构成要素、工作程序及主要特点等进行剖析,探讨了“最佳体适能”的教法思想、教法手段的前景和意义。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

程序教学法;反债;公共体育课;教学

摘要:

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的健关操课、排球课、太极拳课教学中进行了“程序教学法”的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成绩优于对照组而且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成绩趋于高分一端,从而对“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挑战。应用程序教学法,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利于形成新的学习观和教学观。

程序教学法是美国现代心理学家斯金纳等创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控制论为基本原理,借助专门的.程序教材来实现的,使信息过程最优化,教学过程最低化,从而达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它是以学生自觉为主,提高教师劳动效果的一种系统,是寻求最合理地指导学生认识学习活动的方法。80年传人我国,受到教育界专家学者的瞩目,并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和实践,但用于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报道为数不多。从某种意义上讲,方法的有效性决定于它的科学性。将一种方法用于一个新领域之前,首先应对这种方法的科学性进行确认和研究。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运用程序教学法即属此例。

1、研究方法

以齐齐哈尔大学级8个班女生健美操选项课,2000级8个班女生排球选项课和级10个班学生太极拳课教学为研究内容;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将这些班级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并对其基本前提条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表明两组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实验程序:(1)陈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要求,向学生陈述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应达到的教学目标;(2)程序教学法的实施。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内容和进度均相同,均由同一教师执教。实验组采用程序教学法进行教学,对照组采用常规法教学,终结评价采用分值评价。

2、2分析

从实验结果看,实验组的分值远远高于对照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实验方案在班级集体教学下发生的实验效应,说明程序教学法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有其区别于常规教学法的独特优势。

2、2、1程序教学法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观察能力克服机械模仿,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程序教学法克服了常规教学法中中重视教师如何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学的怎样的弊病。重视了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2、2、2程序教学法有利于班级教学中个别差异的教学从常规教学方法和编班形式来看,不能完全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往往存在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吃不了”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不在于学生的智力方面和身体素质方面,而在于学生未能得到适合于自己特点需要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运用程序教学法在教学中强调了步步反馈,即每步反馈时正答,学习新内容;误答,复习学习过的内容。这样在一堂课中有几个不同内容的教材出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适应自己水平的教材,不会感到厌倦或是出现为难情绪。即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又体现了因材施教,使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2、2、3运用程序教学法有利于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有机结合常规教学方法往往忽视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多注重最终结果。而程序教学法强调了教学过程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能够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各种反馈信息,不断进行有效调控,排出干扰因素,保证了教学高效地朝着目标前进。程序教学法把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在公共体育课教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3、结论

(1)从健美操、排球、太极拳教学的实验结果来看,程序教学法用于高公共体育课教学中是可行的。

(2)程序教学法明显优于常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3)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篇7

1 现代体育思想概念与内涵

体育思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被注入新内涵的一种历史概念[1]。所谓体育思想, 即对体育的认识, 它是人们对体育的本质、特征、形式、功能、价值、发展规律、发展方针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的总和。现代体育思想主体关于中国现代体育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观念, 关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战略、发展方针、体育管理体制与制度等实践问题的认识和设计[2]。中国现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的目标则是体育思想的主体将体育的价值、目的主要定位于“以人为本”, 即通过体育锻炼, 强身健体, 益寿延年, 娱乐身心, 呈现自由与快乐, 解放与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党和国家先后颁布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条例》以及一系列关于体育改革的方针政策, 中国现代体育思想便更加鲜明地树立起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旗帜。

2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演进

鉴, 然后改革开放以后, 出现了关于教育的社会属性问题与职能问题的思想争鸣及其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讨论, 这场思想的大讨论对体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3]。1990年出台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对高校体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导致高校体育教育思想上的转变, 这个转变就是终身体育成为高校体育改革目标。1998年6月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决定, 素质教育也就成为了有关学者关注探讨的焦点。与此同时, 国外的诸多教育思想流派也被不断地吸收和借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教育现状, 加以创新和修补。例如终身教育思潮、健康教育思想以及人与社会责任感教育思想的引进和借鉴, 都对我国现代体育思想的形成、应用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例如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为普遍接收和认同的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 就是要根据创新原理, 去培养青少年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个性为主要教育目标的理论和体制。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 科学发展、以人文本的进一步推进, 体育强国建设的全面展开, 创新型人才成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主体, 因此高等教育也就顺理成章的向创新教育转化。教育思想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而创新和完善, 这也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更是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体育课程不仅仅承担的是提高青少年生身心健康水平的本质任务, 更重要的是肩负着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培养的重任, 无论是之前的三基教学思想、快乐体育教学思想, 还是到后来的终身体育和健康教育教学思想, 他们的形成及发展都凝聚了时代的深刻烙印及其教育思想的种种痕迹。

3 体育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关系解读

3.1 体育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的基点

体育教学模式作为蕴含一种或多种体育教学思想的体育课程教学结构体系, 他的构建应该以体育教学思想为其理论基础。因为体育教育思想反映了国家以及当今社会对学校体育的要求, 也就理应成为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方法和运用教学手段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提出的体育教学理念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随即也就涌现出了大量与体育教学思想相关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因此, 体育思想是体育教学模式形成和创新的理论基础, 也就出现了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相联系的体育教学过程结构的理论研究, 有了教学主导思想为基点, 才会有教学模式创新理论研究的导向灵魂。

3.2 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是现代体育思想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的社会变革与发展, 必然使得教育思想也要不断的更新和转变, 也对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的变化和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前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在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 呈现出了多极化发展模式。当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应该以实现体育课程多元化的目标为依据, 体现体育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 体现“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教学程序。体育教学模式的“形”虽散, 但“神”不可散, 新时期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为了更好的体现体育课程的多目标性, 以实现体育教育理念及其教学目标。因此, 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构建是实现课程目标多样化的重要途径, 是现代体育思想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最终是以贯彻现代体育思想为主线去加以提炼和优化的。

4 现代体育思想下的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与发展

4.1 以“健康第一”思想为主导, 和谐发展观为背景创新公共体育教学模式

树立“健康第一”的主导思想, 就应该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同时, 兼顾各地区、各学校以及学生个体与社会之间存在的非均衡状态, 使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能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广大青少年大学生共同进步, 体现出教育的人本培养理念, 以达到整体的和谐发展。和谐体育教学理念是一项涉及各种因素的现代教育观, 体现在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物的和谐, 人与家庭的和谐, 人与社会的和谐等和谐因素, 这也是健康第一主导思想的核心体现。它不仅涉及到如何改进体育课程教学方法适应广大青少年学生乐于接受体育教育的问题, 还涉及到了学习的行为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新特点, 以及如何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拓展体育教学视野与走向社会适应环境相结合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体系探索与实施等。

4.2 以终身体育为目标, 重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 实现体育教育的持续性发展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人的可持续发展[4]。阳光体育运动的颁布实施, 促进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为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创造了“持久性”的构建发展理念, 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法以及长效的引导机制, 已经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一方面,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阳光体育运动的教学改革, 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断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参与意识, 不断充实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加大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和管理力度,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时刻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实施的全过程。例如, 减少大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依赖心理, 提升大学生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 掌握科学的运动锻炼方法, 让体育运动成为生活学习的一组成部分。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组织管理的目标任务绝不能仅仅是四年时间, 而是大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工作生活学习的五十年, 这也是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以及学校体育主管部门值得深思的问题。

4.3 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 不断更新、充实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内容

课程设置要注重要立足本校实际, 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 从自身的现有资源、条件出发, 因时地制宜, 有的放矢, 实施分层、分流教学, 不断充实、优化体育课程结构, 为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效性运用做好载体功能。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的阶段性发展特点, 以及各个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及其要求的不同, 不断优化更新和制定各学期段的发展任务。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对体育的不同兴趣和需求, 划分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体育课程学段[5]”, 与此同时, 课程内容在分类方法、考核办法等都应有所不同。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过程设计上, 创设发挥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氛围;了解学生不同需求的同时,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营造出良好体育教学环境, 建立融洽的体育情感等。在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前提下, 构建多元化多目标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体系。

4.4 构建体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管理平台, 拓宽完善体育文化的学习环境与课程评价模式

网络的飞速发展, 促使了体育信息传播的同步化, 网络传播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 它汇集了多种多样传播手段的优势, 是更加个性化、透明化、便捷化、自由化, 更加平等交流的新的传播方式[6]。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主导着体育教学思路的走向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效果标准, 关系着社会人才观的取向性问题[7]。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构建体育教育信息化学习管理平台, 不仅能营造体育学习氛围, 更能拓宽完善体育教学的学习环境与课程评价模式。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方式, 往往过多的倾向于注重对大学生所掌握的基本运动技术技能情况和身体基本素质情况进行终结性的评价, 对大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过程及其态度没有纳入考核要求, 或者只是很少涉及。现代体育教学思想理念, 要求未来体育教育的发展应该要考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建设网络信息化学习与管理平台,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进步情况、思想品德、组织能力、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等进行全面的展现督促与评价, 以便于更好的注重青年大学生体育兴趣、体育意识的评价与情感的变化, 更好的去学习体育运动健康知识。

5 结束语

在新的历史时期, 在强调加强创新教育的今天, 中国梦也是人才强国梦, 面对即将步入社会施展才华的大学生, 我们有必要继续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 明确体育教育改革的未来方向, 力求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以及教学思想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育引导和塑造青年大学生良好精神风貌的同时, 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和综合素质, 尽快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另外, 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也明确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鼓励教育进行改革, 科研进行创新。因此, 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依然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于广大体育教学科研的一线工作者来说, 如何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仍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章巨焕等.体育教学思想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 .

[2]何旭.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传承与演变的轨迹与特色[J].体育科学, 2012, 32 (9) .

[3]程凯.当代中国教育思想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9:241.

[4]许同海等.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与发展方向[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6 (6) .

[5]王沂等.《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研究述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 20 (5) .

[6]张智刚等.基于网络体育信息传播下的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8) .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篇8

【摘要】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大学是人生迈进社会之前的最后一个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打下坚实的身体基础将会是足够大学生们享用一生的财富。高校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满足新世纪对人才身体素质的要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俱乐部 改革与实际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16-03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高校在满足学生体育锻炼方面的工作做的不是十分的到位。所以强化高校领导对学生体育方面的重视程度,加快体育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文章从成都师范学院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的改革措施及目标出发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一、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改革理论分析

1.“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亦称课内体育俱乐部,它是指以课堂教学为主所组织的体育俱乐部。在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的今天,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改革理论应当紧紧围绕学生的权益和需求进行制定。按照以往的体育教育制度、学生在每一个学年所要学习的课程、上课方式等在学生入学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学生只需要在这个固定的制度下按部就班的开展体育活动就行了。但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下没有得到体现。所以新型的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新的教育理念更加的重视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鼓励学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的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形式将选择权真正的下放到学生手中,同新型体育教育理念的精神相符合。“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运用在体育教学工作中表现为时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体育俱乐部的建设顺应学生的主观意愿,将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的选择体育项目。体育俱乐部的建设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的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让大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充分的展现出来。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完全按照学生的主观意愿来设置,体育课程随着学生主体的需要来安排,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计划”模式。使学生从以往单调乏味的体育课程中解放出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个性化教育理论

传统的体育模式采用一刀切的课程安排和设置,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由选择的权利。在体育课堂上,教师为了追求“合格率”、“优秀率”而忽视了学生的身体条件和个人意愿。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巨大的。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同传统的教育理念相比最大的亮点就是肯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个性化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之上的。个性化人才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创新能力则是当今社会最为看重的一项能力。在中小学阶段,体育课程往往强调共性教育。然而,到了大学阶段,体育必修课的强制性将会不可避免的压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是他们形成爱好的源动力。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已经发育成熟,高校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开展正是对学生个性需求和人格的尊重。

3.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高校体育俱乐部制度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符合,大学生是高等教育培养的对象,大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关系着祖国的未来,所以高校体育俱乐部应当紧紧围绕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设置体育课程。大学生在心理、智力、能力等多方面同中小学生有着巨大的不同,大学生在运动方面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在锻炼后能够享受到身体和心灵的放松所带来的愉悦享受。久而久之大学生就会养成一种稳定的运动习惯。再者,大学生的心理生理已经发育成熟,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已经趋于定型,所以大学生们能够比较理性的看待事物,也能够独立的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大学生可以根据基础教育阶段所学到的知识去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所以高校俱乐部的建设同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相匹配的。

二、成都师范学院实施公共体育俱乐部现状分析

1.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成都师范学院实施的公共体育俱乐部内部的管理体系还有待完善,这是因为公共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和实施给予学生很大的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学生自由度的增大也同时意味着学校管理难度的增大。当前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到目前为止学院还没有制定出来一个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由于我国各个高校实际情况不同,其它高校俱乐部能够提供给学院参考的俱乐部管理样本十分有限,并且很多高校俱乐部管理体系部门齐全,但是真正运行的部门却寥寥无几,所以别的高校俱乐部管理模式参考价值不大。成都师范学院公共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体系建设需要熟悉本院校实际情况的领导汇同社会上的专家学者进行讨论和制定。

2.体育项目与学生选项不平衡

由于成都师范学院经济条件所限,俱乐部体育项目开设的不太齐全,目前成都师范学院开设的体育项目有: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九个教学俱乐部项目。院校设置的体育项目同学生自主的选项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比如,羽毛球、足球等热门项目受到了学生们的追捧,由于院校俱乐部内部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所限,根本容纳不下太多的学生同时进行某一项体育活动,所以体育教师不得不将超额的学生调配到其它体育运动项目中去。由于学校场地和硬件设施的限制,一些比较受学生们喜欢的体育项目(比如:游泳)无法开设,学生只能在羽毛球、乒乓球、网球、体育舞蹈、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等九个教学俱乐部项目中选择,不能做到真正的自由。但是,我们知道一旦学生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的时候,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削弱。

三、成都师范学院建设公共体育俱乐部目标分析

成都师范学院建设公共体育俱乐部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使学生能有效的掌握两种以上运动项目的健身方法与技能,至少能在一个运动项目上具备一定技术、技能水平与实践运用能力。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体育课程更能适合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大学学习的规律,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与发展,保证大学体育学习四年不间断。三、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学生自我科学锻炼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四、运用多样的体育教育手段,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体育生活,发扬体育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合理的健康投资与体育消费,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与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五、通过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各项体育活动与赛事,在学校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氛围,有效的推动校园体育又化建设,并促进学校体育竞技水平的提高。

成都师范学院建设公共体育俱乐部所设定这些目标无一不是将“以人为本”放在首要地位,这也体现了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处处为学生着想的高尚情怀。新时代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院校也应当与时俱进,紧跟社会需求的步伐适时的调整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人才的观念。只有时刻注意社会上企业的用人需求并加以调整学院的办学目标才能培养出来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四、成都师范学院加强公共体育俱乐部改革措施分析

1.转变教育观念

当今社会无处不体现着创新,大学生朝气蓬勃,个性十足,本就具有很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精神。但是由于以往的教育理念片面追求学生的共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使得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被压制状态。当前,成都师范学院响应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号召积极的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和思想,注意培养学生遇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式的精神,通过更加合理和科学的课程及师资力量配置来实现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新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育的科学规律出发,引导学生自觉的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做人云亦云的学生,不迷信权威,不崇拜专家学者,一切都以实际情况出发去思考和验证问题。

教育改革的关键性问题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要对公共体育俱乐部进行改革,学院领导就必须转变自身思想中存在的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观、质量观、人才观、教师观、学生观等教育观念,将应试教育转变成素质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2.以学生为核心设置课程

结合成都师范学院建设公共体育俱乐部的目标,学院应当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的科学化设置。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学院领导应当充分听取学生代表们的意见,集思广益,寻求找到最佳的课程安排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院领导创新意识的加强,体育俱乐部的师资力量配置和硬件体育设施已经得到了逐渐的强化。但是由于这几年高校制度正在进行改革,使得现在运行的教育体制的弊端显现的更加明显。比如:体育项目设置过少、体育课堂千篇一律没有新意,不能激发学生们的上课积极性;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设置好课程类型和上课时间的方法让学生被动的去上课和适应高校课程。这样在方便了学校管理的同时却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自由,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此外,学生在选择任课教师的方面几乎没有自由度。这些问题在新的课程设置中应当特别重视,调动学院的力量尽力解决。具体方法有:在学期开始举行学生讨论会,倾听学生们最真实最直接的声音,将学生反映的焦点问题记录在案,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以学生需求为根本结合学院实际对这些问题进行协调。在学期末再次开展学生讨论会,倾听学生的意见,汇总本学期初学生所反映问题的解决情况,对未能解决的问题对学生加以说明并解释原因,向学生阐明下一步的处理计划和意见,接受学生的监督。

3.改善学生参加俱乐部观念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选择体育项目的时候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是基于某一运动项目期末考试容易通过的情况而选报的。所以俱乐部应当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培养学生对体育项目的热爱,转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充分享受体育活动中的乐趣。俱乐部还应当积极的组织学生们来尝试各种体育项目,让学生在尝试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真切的认识到自己究竟喜欢和擅长什么样的体育活动。为以后的体育项目选择打下铺垫。通过引导学生参加俱乐部举行的各种体育活动,让学生们享受到团结和作、众人一心的运动乐趣。此外,俱乐部管理人员还应当充分发挥体育俱乐部的娱乐、健身、结交朋友和发展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多种效益,以培养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综合功能和多种价值延伸。在对学生期末素质总评上,学院应当考虑学生在体育俱乐部中的表现情况,结合学生文化课成绩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将体育项目纳入年终学生考核可以提升体育俱乐部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当然,发动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本意是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们的团队意识和拼搏精神,为今后学生步入社会以后形成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百折不挠、奋勇拼搏的可贵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4.健全各项制度,加强俱乐部管理

在体育俱乐部运行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学院领导应当统筹学院发展的全局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比如:对于体育俱乐部开放时间的安排上就要倾听各个学院学生们的声音,由于俱乐部时常需要举行一些大型的体育活动,所以在举办活动之前就必须将学生日常上课时间同举行活动的时间协调开来,以免影响学生的正常上课。在开设体育项目的时候,应当结合俱乐部场地和硬件设施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论证,在经过讨论得出实际可行的结果之后再增加新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教材的内容上,教师们应当与时俱进,严格的把握教材的质量和内容的新颖度,在体育教材的选择方面,应当结合院校实际尽量选择同院校有能力开展的体育项目一一对应的教材。

俱乐部还应当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制作自己的网页,将俱乐部近期举办的运动会通知、各项体育项目的赛事以及体育运动器材的介绍等放在俱乐部网页上供有兴趣的学生查看,另外,由于体育活动难免会发生小的意外伤害,俱乐部网页上还应当开辟一个健康专栏为学生们介绍体育活动中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在课程选择方面,俱乐部应当在实际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选择自由,与此同时还应当对这些课程做一些硬性要求和规定,敦促学生达到这些课程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耐心讲解体育知识和技巧。在学生的管理上,要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动性。俱乐部的管理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以学生和教师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保证俱乐部有序的运行。在每一年的年终,俱乐部应当组织所有成员进行评比、选优,对于评比过程中的量化打分,应当向学院的全体师生发放调查问卷,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进行统计和归纳,选出真正令院校全体师生满意的优秀俱乐部员工。

针对俱乐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当及时的查补疏漏,健全俱乐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一旦确立就应当不折不扣的实施。

五、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学生思想觉悟的不断提高,高校过去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一刀切的做法已经不合时宜,体育俱乐部的建立是将体育项目选择权下放给学生的一次尝试。尽管体育项目选择权的下放会为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与实践在持续推进的过程中终将解决所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2):51-52.

[2]田爱华,余若中.大连理工大学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1):151-152.

[3]陈学华.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的建立和运作[J].体育与科学,2010,(05):189.

[4]许明荣,蒋玲,周璋斌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9):380-381.

[5]程杰.对高校体育课采用俱乐部形式教学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04):143-144.

[6]黄刚,谭联斌.浅析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是教学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院学报,2014,(01):17-21.

[7]周云飞.高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6):32-33.

[8]安儒亮.世界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概况[J].西安体育学报,2011,(04):67-68.

[9]朱奇志.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08):35-36.

[10]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1,(02):164-166.

上一篇:大自然美妙的歌声作文下一篇:如何做好国有企业80后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