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模式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一体化发展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首次将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提出。通过探讨三个精神科学内涵,得出了三个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即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产生前提、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具体化和特殊化表现、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较工匠精神更具意识形态特点;一体弘扬三个精神是符合马克思劳动观的科学要求的、能够兼顾受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三个精神以劳动精神为总,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分,能够激励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而接续奋斗。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下文简称三个精神)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被习总书记反复提及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学术界大热的三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首次将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提出。目前学术界关于三个精神中的单个精神研究数量较多,但对于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研究数量较少,为此研究三个精神的内涵,把握三个精神的内在关联性,分析一体弘扬三个精神的必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三个精神的内涵

探究三个精神的一体弘扬,首要前提是厘清三个精神的内涵,作为探究三者关系的一个支点与根据。在2020年的全国劳动模范与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习总书记“首次深刻揭示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1]同时这也是三个精神被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提出,这三个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具有重大的精神导向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劳模精神的内涵

对于劳模精神的六个科学内涵,可以根据词语释义和劳模的行为与精神特征加以分析:“爱岗敬业”指的是劳模以高度的工作热情对待工作岗位、对于自身职业具有敬畏之心,对于职业的价值与意义有着深刻的理性认识;“艰苦奋斗”是劳模能够在艰难的环境下不为其所影响,并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而排除万难辛勤工作与劳动;“勇于创新”即劳模能够不畏阻碍、不惧失败去创新创造,用创新去推动生产技能的提高,劳动效率的提升;“淡泊名利”即劳模看轻个人的名位与利益,不为名利所累,所做出的突出贡献与劳动成果不是为了图功名;“甘于奉献”即劳模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而心甘情愿的做出奉献与牺牲,是对自身工人阶级属性的深刻认识,无私的发光发热。“爱岗敬业、争创一流”是在工作中热爱职业、追求上进的职业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是在岗位上吃得了苦、敢为人先的奋斗观;“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是在工作中于家为国、不务虚功的大局观,而劳模就是在这几个方面表现尤为突出的杰出劳动者。

(二)劳动精神的内涵

之于劳动精神的四个科学内涵,则是侧重于不同的方面。“热爱劳动”与“崇尚劳动”侧重于精神层面,“热爱劳动”体现的是一种对于劳动本身的热爱态度,是对于劳动创造财富、创造幸福的深刻认识,从而在情感层面对于劳动本身怀有热爱心理,并以这种精神去指导实践,激发出劳动热情;“崇尚劳动”体现的是人们对于劳动本身的崇敬与尊重,是对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的理性认识,以这种精神为指导,才会树立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的正确观念。可以说“热爱劳动”侧重于情感层面,而“崇尚劳动”侧重于价值层面。“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侧重于劳动者在深刻认识了劳动的本质之后,将其运用于生产劳动的观念指导与实践活动。“辛勤劳动”指的是要吃苦耐劳,扛得住各种不利因素与艰难困苦,用辛勤的汗水去完成自身的劳动使命;“诚实劳动”指的是在劳动时做到全身心投入、不弄虚作假、认真踏实,保质保量的完成劳动任务“辛勤劳动”侧重于苦干方面、“诚实劳动”侧重于实干方面。

(三)工匠精神的内涵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广大技能型劳动者在进行物质生产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相比于侧重于弘扬模范榜样精神的劳模精神与崇尚鼓励劳动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产生于更为特定的人群、特定场景下的一种精神品质,即杰出的技能型劳动者在生产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精神。“执着专注”是对待自身技能领域几十年如一日的心态与精神,每一位大国工匠都起步于普通的技能人员,即便是在纷扰的外部环境下,能够不为浮躁所侵扰,对于从事的特定技能领域做到“坚守与专注”;“精益求精”是指工匠对于所生产的产品能够在原有的技艺基础上不断完善,也是对于自身追求的升华;“一丝不苟”指的是工匠能够对于产品细心打磨,即便是十分微小的细节也要做到极致,不敷衍了事;“追求卓越”既是对工匠自身终身学习的要求,也是对工匠所生产的产品推陈出新的要求,只有不断的进取,不拘泥于已有的成绩,不过度的自满,始终以最前沿的标准来要求自身以及产品,才能称之为合格的新时代工匠人才。“执着专精”强调的是工匠精神的前提、“精益求精”强调的是工匠精神的操守、“一丝不苟”强调的是工匠精神的作风、“追求卓越”强调的是工匠精神的目标。

二、三个精神的内在关联性

三个精神被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是对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模范、工匠的不同精神特质的充分肯定,是对于同属中国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劳动模范、工匠的阶级精神的充分褒奖。三个精神作为一个整体提出但却未将三个精神完全等同,是基于三个精神内部关系存在着关联性却也包含着差异性。

(一)劳动精神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产生前提

劳动精神之所以是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产生前提与基础,首先,在理论层面,劳动是与人类一起产生的,“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2]劳动是人维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途径,如果人不进行劳动,那么人也将无法生存。恩格斯曾经说过:“劳动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3]从某种程度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也就不会存在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承载体———劳模和工匠了;其次,从主体角度来分析,三个精神的主体分别为劳动者、劳动模范和工匠,劳动模范即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杰出劳动者,工匠即从事技能型工作的劳动者,不难发现劳动模范和工匠均属劳动者的范畴,劳动模范和工匠的最初身份归根到底是劳动者;最后,在现实层面,没有劳动精神的劳动者是不可能成为劳模和工匠的,一个劳动者只有在深刻把握了劳动的意义与价值,才会将其转化为激励自己不断追求先进的不竭精神动力,焕发出特定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劳动精神是“源”,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流”。

(二)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劳动精神的具体化与特殊化表现

之所以保留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独立性而不直接归为劳动精神、也未将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进行等同,这是因为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源于劳动精神却又升华了劳动精神,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劳模和工匠源于普通劳动者,却又高于普通劳动者。“在最朴素的意义上,劳模精神就是一种崭新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用新的态度对待新的劳动。”[4]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对于过人的生产技能技术的追求,也是对于自身职业操守的忠诚态度。

劳模精神是成为其他劳动者榜样的精神,是一种不求功名利禄,但求尽心尽力为党和人民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尚品格。劳模是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是时代的先锋模范,正是因为原本平凡的劳动者践行了劳模精神,用劳模精神来要求自己,才得以成为劳模,在成为劳模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劳模精神反过来又会激励其他劳动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是全国人民的榜样。劳模精神作为一种榜样力量是引导广大劳动者成为他人榜样的精神,能够激励劳动者赶学先进,成为不平凡的人。

工匠精神相比于侧重于成为其他劳动者榜样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要超越自己的内在精神。如果说劳模精神是在众多劳动者脱颖而出的精神,那么工匠精神则是使自己不断超越自己的精神,劳模精神超越他人,工匠精神超越自身。作为技能劳动者的工匠,在热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追求先进的技术与高质量的产品,不断提升自己的生产劳动技能,超越自我,那么他就是当之无愧的工匠。劳模精神是外力、工匠精神是内力,劳模精神是超越他人的精神、工匠精神是超越自己的精神。

(三)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较工匠精神更具意识形态特点

资本主义国家也都会弘扬工匠精神,例如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国家工匠精神更多强调的是对于职业的敬仰和对生产技能的追求,但缺少“甘于奉献”这种摒弃了狭隘的利己主义的社会主义道德元素。

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则有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景。“劳动精神本质上属于社会主义劳动伦理的范畴”[5],只有在克服了资本家追求最大化的剩余价值与劳动异化的前提下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才由对劳动者的束缚转为一种劳动者全面发展的方式。劳动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概念,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果劳动仍没有摆脱异化,那么人们将不会理解劳动的真正属性,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也无法理解。“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是劳动者自主选择的,劳动者在劳动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于是劳动成为了一种幸福而非负担,劳动者对于劳动的主动性与认可性使得劳动精神得以产生。可以说,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如社会主义社会一般去重视劳动的价值,力求劳动价值的回归本源。

劳模精神即劳动模范精神,“劳动模范是无产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为自己所宣扬的社会价值所树立起来的标杆和楷模”[7]劳模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先进劳动者的精神体现,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与建设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劳动竞赛是社会主义劳动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8],劳动竞赛的初衷就是为了激发广大劳动者的劳动热情、提升劳动者的技能,营造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劳动模范便是劳动竞赛中的佼佼者,是社会主义国家所应该树立的光辉榜样,是符合社会主义精神风貌的优秀代表,弘扬劳模精神,本身就是对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入,使得普通的劳动者积极的向劳动模范靠拢,向劳动模范所代表的社会主义优秀精神靠拢,既是对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可、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三、一体弘扬三个精神的必要性

三个精神的提出虽有先后之别,但是最终在不失精神个性的前提下被一体提出、一体弘扬。究其原因,三个精神的一体弘扬是符合马克思劳动观的科学要求的、是兼顾受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是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三个精神以劳动精神为总,以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分,突出共性而不失个性,能够激励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凝心聚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而接续奋斗。

(一)一体弘扬三个精神是马克思劳动观的科学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的立身之本,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科学且富有人文情怀的劳动观,对于我们去理解三个精神一体弘扬的内在逻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致力于劳动者摆脱劳动异化的束缚,劳动者摆脱劳动异化的束缚同样也是实现各尽所能与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体弘扬三个精神本质上就是鼓励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在践行劳动精神成为名副其实的劳动者之后,可以按照自身的长处与爱好进行劳动的自由选择,例如既可以选择脑力劳动、也可以选择体力劳动;既可以选择成为劳模、也可以选择成为工匠。无论是劳动精神、劳模精神还是工匠精神都是有助于消除劳动异化的,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点。在异化劳动过程中劳动群众并不是出于自身的想法而进行劳动,不可避免的会与劳动的自主性背道而驰,而三个精神的一个共性则是都主张生产劳动行为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例如劳动精神主张的“热爱劳动”、劳模精神主张的“爱岗敬业”、工匠精神主张的“执着专注”,所以可以进行一体弘扬。此外,就前文所提到的工匠精神并不具备意识形态特点,但当工匠精神以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劳动精神为产生前提时,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工匠精神。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匠精神相比,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匠精神具有鲜明的奉献性和非功利特点,社会主义国家的工匠是将自身的劳动成果奉献给了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和人民,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的体现,而不是狭隘的去追求经济利益。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工匠精神不但要求要有着对于职业的热爱和对生产劳动技能的追求,更要有着为党和人民奉献的觉悟。如果脱离了“劳动精神”和“劳模精神”的语境,不进行一体弘扬,“工匠精神”则会缺少社会主义特色。

(二)一体弘扬三个精神能兼顾受众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而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9]三个精神的主体分别为劳动者、劳动模范、工匠,劳动模范和工匠虽包含于劳动者,但是却有着高于劳动者的特殊性,是劳动者中的佼佼者与技能型人才一体弘扬三个精神,有助于实现对于不同劳动者群体的表彰,这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精神是相符合的。此外,劳模与工匠也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关系,劳动模范包含着各行各业的先进劳动者,可能是医护工作者,可能是一线环卫工人,可能是信息技术人才,也可能是产业工人;工匠则可能是手工业者和产业工人。通过一体弘扬三个精神,能够激励和表彰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兼顾不同的受众,对于拥有劳模和工匠双重身份与精神的人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与肯定,虽然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各有主体人群,但却有不拘泥于特定人群,工匠也可以发扬劳模精神、劳模也可以发扬工匠精神。即便是暂时不是劳模与工匠的劳动者,也会因自己践行和发扬了劳动精神而自豪,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会主义劳动者,获得了对于自身价值与身份的肯定。

(三)一体弘扬更加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广大的劳动群众,更需要有讲奉献的模范与技术性人才的示范引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劳动者产生了拜金主义和过度追求名利的错误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有助于劳动者深刻领悟劳动模范一心为公、不为名利、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人格,从而减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则是应对新时期经济转型发展与核心技术攻关的良药,中国的劳动者如果充分发扬工匠精神的匠心,那么在若干年之后,中国在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将不会受制于人,中国的产品将以质量的上乘与优质闻名世界,唱响中国制造。我国的经济转型发展需要的劳动者队伍,这支队伍不但要有怀有劳动信念的劳动者,更要有敢为人先的模范标杆和有过硬生产技能的大国工匠。

三个精神作为助力十四五规划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须的。为此,必须在社会范围内倡导和宣传三个精神、创新发展技能劳动培训体系、缩小不同行业劳动者待遇与地位差距,切实激励劳模群体、劳动者群体、工匠群体为新时代我国的发展目标作出接续的努力与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睿祎.“三个精神”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中国工人,2021(1):46-48.

[2]常胜.马克思劳动观的三重维度及其现实意蕴———兼论习近平的劳动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25-2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73-374,375.

[4]彭维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模精神的重要论述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54-163.

[5]刘佳.论劳模精神的政治逻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5(4):22-28.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35-436.

[7]孙力.劳模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审视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17(8):10-14.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9.

上一篇:高校公共音乐课程整合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研究下一篇:共建共治共享视野下社区网格化管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