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普通高完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2022-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鲁顿伯格(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一种最容易在助人行业中出现的情绪性耗竭的症状。据专家表示,教师、医护工作者等助人职业的相关从业人员是职业倦怠症的高发群体,当助人者将个体的内部资源耗尽而无补充时,就会引发倦怠。不过,由于工作压力过低、缺乏挑战性,个人能力得不到发挥,无法获取成就感,也会产生职业倦怠。

农村普通高完中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学校管理者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有哪些?

1 农村普通高完中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

农村普通高完中教师职业倦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1 工作压力大

教学任务重。有的学校,语数外老师还有上三个班的,包括辅导课每周有二十几节;有的老师跨年级上课(学校管理层解释为优秀师资缺乏);甚至有的老师还要跨学科上课(学科教师配备不合理,某些学科教师多了,某些学科教师不够)。

工作时间长。农村普通高完中一般都是上午五节(或四节加一节早自习)、下午三节、晚上三或四节自习,时间从约6:30到约22:00;有住读生的学校,老师的日工作时间都大大超过8小时,班主任就更不用说了。去年我到三峡库区某高完中考察学习,他们的作息时间是住读生6:00起床23:00下晚自习、走读生6:30到校22:30离校,不管中午休息多久,这样的作息时间都让人觉得“不寒而栗”。也难怪,该校一位副校长在交流发言时说“我们的老师都是亚健康!”

教育责任大。现在的农村家庭,孩子都不多,又多数是“留守”的、隔代抚养的。学生父母有“补偿心理”——一方面觉得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孩子要多学点;另一方面,自己对孩子照顾太少,所以就“迁就”孩子。这样,学生家长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又溺爱顺从孩子,把重任和矛盾都推给了老师。

心理负担重。社会把教师捧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总是要求教师要“完美”、教师应该是“完人”。殊不知,教师首先是“人”哪,哪里有只有精神属性的人呢?加在教师身上的“枷锁”太重,令许多教师无法承受。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影响,使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育。九年义务教育,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同时也使许多学生因没有了学习压力而变得懒散——重庆市初中毕业升学两考合一考试,总分780分(含体育),有的学生只能考一二百分。不论高初中,只要是学生与教师发生矛盾,教师就是“弱势群体”,发生安全事故就更不用说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既规范了社会行为、教师行为,促进了民主,同时也使广大教师缺乏“安全感”,不敢管,进而就懒得管了。

1.2 工作待遇低

过去,我们把读师范当老师戏谑为“喝稀饭”,意即“饿不死,吃不饱”,这是讽刺教师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虽然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已几经调整,但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有资料表明:我国教师月工资平均水平排列在国民经济十二个行业中倒数第三,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教师工资收入只是同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四分之一。商品经济的核心是等价交换、劳动分配原则是按劳付酬,经济待遇低就被认为是没本事、无贡献。这样教师就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严重背离,心理矛盾加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

1.3 心理失衡

中老年教师的“铁饭碗”思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许多单位的“铁饭碗”早已被打破了,但教师这个“饭碗”相对稳定,所以有的教师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思进取,还振振有词“我是共产党派到这儿来教书的”。

不公平现象加剧心理失衡。有的学校校务、财务不够公开,引起猜疑;尽管上级三令五申不准“吃空饷”,但某些学校还是有人把工作挂起、离岗去“挣大钱”,老老实实在校教书的当然就心不服气不顺了。某个小时候的伙伴(同学)成绩不如自己、表现不如自己,现在挣了大钱、“财大气粗”、得意洋洋,自己辛辛苦苦读了若干年书,自认为IQ还不错,却在望着“小康”气喘吁吁。这不禁使许多教师心有不甘。自己教的学生,成绩好的考上了大学、毕业了找不到工作,成绩差的却“混得不错”甚至成了老板,这不禁使许多教师怀疑“这社会是不是病了”。有人说“选择当教师,你就要选择清贫”,可我为什么要选择清贫?感觉教师岗位就象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所以就“随便舔一舔”了。

1.4 认为“熟能生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教师,教了若干届,认为“熟能生巧”,知识点、考点已烂熟于胸,不需要再兢兢业业了。一旦忽略了教育教学永远需要钻研、永远都是有创造性的劳动、永远都需要学习,教育教学效果就会越来越差,自己又觉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便愈加厌烦了。

1.5 职业理想缺失

有的教师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没有规划,职业理想和目标缺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究其原因:一是现在招聘教师,多注重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考察,很少涉及EQ和职业理想的考察,或者即使考察了也起不了决定性作用,所以有一部分人纯粹就是谋一份薪水,根本没有职业理想和目标。二是由于前些年农村高完中扩大办学规模,新进的许多年轻教师当初就是本校的毕业生,他们当时并不努力也不优秀,所以他们认为用不着认真、所谓“教书育人”就那么回事。

2 农村普通高完中学校管理者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2.1 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教师负担

遵循教育规律,按要求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使每一个教师的工作量在正常范围内;尽量减少跨年级任课,杜绝跨学科任课。

尊重教师休息权、健康权,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摈弃“日光加灯光”的做法。

反思教育方式与效率,加强与社区的沟通合作,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同时,在处理师生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时,理直气壮地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要让教师有安全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从低到高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尊敬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五种层次的需要必须较低层次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若一个教师在学校没有安全感,他(她)还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吗?

2.2 提高教师待遇,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要”是最低层次的需要。当教师群体还在为薪酬抗争时,说明他们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都没有获得满足,那就更谈不上对“尊敬”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了,“尊师重教”就是空谈。我们讲“要奉献”“要安于清贫”,但这应该只能是“提倡”吧、不应该是强行要求的!

同时,提高教师待遇还应包括为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学习机会、免费体检和疗养等。

2.3 加强心理疏导,重树职业理想

早在2001年4月,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就曾对辽宁省168所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结果显示: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可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形势多么严峻!在中小学教师中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拓展训练,逐步修复失衡心理,使广大教师找回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幸福感,重新唤起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2.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孟母“择邻而居”典故都告诉我们:在一个积极上进的环境氛围中,每个人都会积极努力地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引领和影响教师保持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和热爱,这应是高明的学校领导关注的重点。

曾经与重庆开县某著名初级中学的一位教师谈论初中教育质量,不经意地把该校与另一所初中学校(也非常好)比较,该教师“自豪”地说“我们比他们强就强在我们的老师都非常敬业,我们有这样的氛围”!这应该对学校领导层和管理者有所启迪吧。

2.4 完善教师队伍管理办法,健全准入与退出机制

在讴歌编著的《协和医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生在协和、毕业于协和、工作在协和的张之南老先生在回忆自己当时的入学考试题时也说,有些题像今天的智力测验,英文要求也高,他还记得当时有道题是用英文写出《桃花源记》。当时学校规定,医预科期间,学生必须读完中文、英文各192小时,生物384小时,数学96小时,化学544小时,物理384小时,以及经济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在结束医预科学习后,要经过入学考试,参考医预科期间各门成绩和老师推荐,才能决定是否能进入医学院本部继续学习。张之南说,即使考试过关了,还要经过面试,教授请考生到家里吃饭,边吃边谈,谈家庭、志向、社会问题,一律用英语对答。”这里讲的是张之南老先生“入协和”的过程,提醒我们:选苗比培育更重要!

在讲到师资队伍建设时,校长们往往强调的是师资培训,其实更重要的是“招聘”——选苗!

在招聘教师过程中,除了进行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测试和面试(占的比例极小,因为人为主观性大,容易被认为有“猫腻”)外,还要进行EQ测试。(通过该测试,检测被试职业理想、价值取向等,从而判断其是否适合当教师。分值至少占总分的30%。)

我2011年3月到重庆市巴川中学考察学习,在交流时,巴川中学郭洪校长有一句话重复了几次:“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就只有死!”不去探究这句话本身的对错,我感受到的是强烈的忧患意识——巴川中学是私立学校,实行的是企业的管理运行模式;在这里,没有所谓的“铁饭碗”。我们强调建立和谐校园、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但对于不适合作教师的也应该有合适的退出机制,否则就可能“一颗老鼠屎坏一锅汤”;打破“铁饭碗”,借鉴企业的用人机制或许是个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耿文霞,陈震.需求关怀:消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7,(6).

[2] 苏素美.美国教师的“职业倦怠”之探讨[J].教育资料文摘,1995,(3).

[3] 徐富民,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1).

[4] 周彬.论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

上一篇:用真心和真情去感化孩子下一篇: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