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通用9篇)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陆河县南华镇碧水小学(完全小学),现有教学班级6个,学生240多人,许多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大都是爷爷奶奶,他们大多本身没有接受较高、较系统的教育;对孩子的关心、教育更多的体现在溺爱上;他们年迈体衰,行动比较缓慢,祖孙之间缺乏沟通,即使有,多也是无主题的沟通。当孩子在学习上面临困难时,不能及时地帮助和解决;孩子生活上有了问题时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地方,受了委屈也只能藏在心里,孩子显得非常无助。这样就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自卑、自私、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甚至过分任性,淘气。因为缺失了父爱母爱,导致厌学心理特别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是班级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如何进行教育?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我们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课题的进展情况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学理念。一年来,课题组多次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有关理论,如《中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案例》、《家长如何与学校沟通,共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谐家庭理论与实践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学原理》等。

2、加强集体研讨,形成研究合力。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我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聚众人之力,努力取得研究成果。2013年5月底,召开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统一课题组成员认识,明确研究的意义价值,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2013年6月,召开了课题组成员第一次会议,学习本课题开题报告,进一步明确课题研究内容,明确分工,责任到人;2013年7月召开第三次课题组会议,安排问卷调查工作,了解课题进展情况。2013年11月,落实调查问卷工作。2014年3月,汇总调查报告。2014年5月召开第四次课题组会议,布置安排阶段性总结工作。

3、问卷调查及分析。2013年7月,设计了《留守儿童厌学现状问卷调查表》,《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调查表》,进行了第一次家长、学生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分析原始数据,于2013年12月下旬,汇总并完成了一份《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调查及分析报告》,一份《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教育问题调查报告》,为下一步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课题组成员每人撰写了一篇初期研究成果论文。

三、取得的成效

1、调查收集资料,建立成长档案。每个班主任对留守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和学习情况,并及时向家长汇报,促进学生厌学情绪的扭转。

2、实施补位教育,建立假日驿站。给学生健康丰富的生活,缓解厌学情绪。

3、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制度。

4、每班还建立有“六必访”学生档案。

5、充分了解学生,实施全员走访。

6、选择特殊案例,跟踪调查研究。

四、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我们课题组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我们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论素养还有待提高,本课题研究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挖掘,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要进一步借助于远程培训、网络教研、自学等途径努力提高教师们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更需要专家的专业引领,对我们的研究作出适时评价,为我们研究指明方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更为突出问题:

1、过程性资料保留得不够完善。

2、我们自身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不足,指导方法简单,缺乏创新,更缺乏广度与深度。

五、今后的工作思路

1、积极发展教师的素质,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度。在原有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对课题研究状况进行回顾和反思,对在过去的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适当调整研究方向,使课题的研究目的逐步更加明朗,充分认识自己课题研究的意图,从而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打下扎实的基础。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加大奖惩力度。建立课题组成员奖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使研究工作扎实开展下去。

3、整理和归纳阶段性课题资料,建立课题分项档案。活动场景设计、活动记录、活动照片、调查表、评价表和活动小结等的保存和整理。

4、编制“家校合作指导手册”、“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等。

5、举办家长开放日,建立校长接待日。

6、利用校园网等现代媒体,使家长与学校“一线牵”。如建立“家校路路通”,“网上家长学校”,建立“班主任邮箱”,创建“班级论坛”等等,搭建现代家校合作的有效载体。

7、加强成功家教中典型案例研究及缺乏家庭关注导致学生厌学的典型案例研究。

陆河县南华镇碧水小学课题组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2

一、家庭教育方面

1.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大多数文化程度低, 以务农为主, 观念陈旧, 不重视家庭教育。

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没有从小培养孩子的学习意识。对孩子作业没法辅导, 孩子没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 过分溺爱孩子, 怕孩子吃苦。

不让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任何事都由家长代劳, 孩子到家就只有看电视, 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复习巩固。

3. 不配合学校教育, 有的孩子到校不认真学习, 不交

作业, 旷课, 行为习惯不规范, 老师批评教育后, 爷爷奶奶到学校质问老师, 有的到学校闹事。这样使得老师不敢教育学生, 学生认为老师不能把他怎么样, 更加不守纪律, 上课顶撞老师, 使教学不能正常进行。

4. 给孩子太多的钱。

有的孩子到学校去根本不带食关心孩子。孩子经常吃辛辣食品、高热量食品, 造成身体营养不良, 有的小小年纪就经常胃痛, 在课堂上坐不住, 影响孩子正常上学。

5. 过分担心孩子安全, 限制孩子正常活动, 使孩子到家无所事事, 只有看电视。

6. 冬天父母回来在孩子面前夸耀自己挣了多少钱, 给

孩子很多钱, 买高档手机、衣服, 使孩子养成了乱花钱的毛病。孩子认为打工能挣钱, 使孩子没有学习动力, 有的孩子不给钱就不去学校。

7. 有的年轻父母回家看到孩子不学习或学习成绩不好便大打出手。

对孩子要求过高, 布置作业多, 孩子完不成就骂或打, 这样使孩子更加害怕学习。

8. 孩子对社会闲散人员有钱买高档手机、摩托车很羡慕, 经不起各种诱惑, 过早进入打工队伍。

二、学校的原因

1. 学校拿人均分、学生作业平均次数考评老师, 考核成绩倒数的老师会被落聘,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恶化。

一些学习基础差、不自觉学习的学生因无法赶上而放弃学习, 在课堂上睡觉、捣乱, 有时迟到早退, 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 师生感情呈现恶性循环, 最终离开校园。

2. 由于学校量化管理迫使教师对学生要求太高, 对所有

学生统一要求, 所授课程太深, 作业量大, 使一部分学生接受不了, 这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只好照抄作业, 怕来学校。

3. 学生资料多、难度大。

农村中小学生除国家配发的资料外, 还有其他资料, 完成不了到学校要受批评, 大部分家中无人辅导只能照抄同学的作业, 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4. 学校办学只重成绩, 办学没有特色, 有的学校对体育、音乐、美术课不重视、开不全。

成绩差的学生特长得不到发展, 由于文化课学不好而放弃学习。

5. 有的条件较好的家庭为了给孩子选条件好的学校,

让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到别的地方住校读书, 孩子不适应这种生活而退学。

三、电视网络的影响

个别学生迷恋上网生活, 在学校不安心, 晚上上网, 白天在课堂上思想不集中, 上课听不进去, 只能退学。根据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要改变留守儿童厌学这一状况, 主要从

首先, 在家庭教育方面, 家长要改变观念, 从上学第一天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在家给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按时督促孩子做作业, 背写当天的生字单词, 每天保证在家学习半小时, 晚上九点多钟让孩子睡觉。使孩子慢慢地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家让孩子参加一些简单劳动, 如让孩子洗碗、洗鞋子等, 使孩子有成就感。减少孩子看电视的时间, 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 如让孩子种一块试验田, 观察作物的生长, 让孩子进行养鱼、养小青蛙等活动,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 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配合学校教育经常到校了解孩子近期表现,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多让孩子运动, 如跳绳、打沙包等, 增强孩子体质, 开发孩子智力, 使孩子大脑得到休息, 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控制孩子花钱, 科学饮食, 让孩子多吃高蛋白食物, 少吃零食, 不吃辛辣食品, 多吃绿色蔬菜;父母打工回来多向孩子讲打工的辛苦和无文化只能干繁重的苦活儿, 干不了技术活儿等, 使孩子认识到不念书没出路;在孩子上小学阶段, 父母不要全部外出打工, 留一人在家中照顾孩子, 使孩子有安全感, 吃得好, 能及时督促孩子学习。

其次, 学习教育方面学校应改进对教师的考核制度, 由重成绩变为重过程, 减少功利性的刺激, 教师的工作不完全体现在学生考试成绩上, 还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思想熏陶上, 尽力改善师生关系, 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办特色学校, 除了传授文化课外, 可开设兴趣班, 使学校能留得住学生。使学生的特长有施展的机会;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教师深钻教学课标, 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科学布置作业, 把时间还给学生, 使学生有时间完成作业, 有时间看课外书, 扩大学生知识面;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 分层布置作业, 不做统一要求。对厌学的留守儿童有一个较长的教育计划, 对他们作业要求比其他学生低一点, 不能操之过急。采用分组教学, 让一个学习好的帮几个厌学的学生, 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多辅导, 多与学生交流;上好活动课, 有意识培养学生之间的情感, 使学生主动互助互学。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3

【关键词】农村 留守学生 厌学 对策

一、调查背景

根据对课题组成员所在学校毕业班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学生占班级总数的70%。仅以我班为例,班级51人,其中留守学生30人,从中我发现了学生的厌学现象。

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厌学表现在:第一,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思想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睡觉,甚至玩手机、听MP3,可以说为视上课为坐牢。第二,有的学生作业拖着不完成,有的学生期末考试在10分钟就完成试卷,(主要表现在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四个学科),不让交卷就睡觉。第三,请假上厕所不进教室、请病假外出闲逛、玩游戏,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

①厌学情况:其中,有34位同学有一点厌学情绪,占66.7%;留守学生22人,占64.7%。12位同学有严重的厌学情绪,占23.5%;留守学生7人,占58.3%;只有5位同学无厌学情绪,占9.8%。没有留守学生。

②厌学原因:其中30%的同学是由于成绩不好而引起的;42%的同学由于父母的不关心而引起;18%的同学对学习没有兴趣,未来没有目标;另外5%的同学认为产生早恋心理;2%的学生别有看法。

③厌学调节:产生了厌学情绪之后,有47.8%的同学采取了自我控制;有38%的同学虽然想克服厌学情绪,但是自己无能为力,需要依靠外界力量帮助;有14.2%的同学采取了顺其自然。

二、厌学原因的分析

(1)缺少父亲母亲的关爱及教育

父母的爱对与孩子来说是最为安全、最为温馨的,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基本的心理需要。然而,留守家庭或者父亲外出或者母亲外出或者双方外出,使得孩子与父母的情感沟通存在障碍,父母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孩子也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

这样以来,孩子与父母之间渐渐有了隔阂,孩子会觉得少了安全感,慢慢的即使父母偶尔询问起来也不愿与其交流,逐渐的自我封闭。

更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会产生终身的影响。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留守学生的抚养者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对孩子是有求必应,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溺爱,而非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教育。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缺失更为严重。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能吃好,睡好,不惹事就行了。在外务工的父母则依据成绩单来判定孩子的优劣,还因为出于对孩子的愧疚,成绩好或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则给以金钱和物质奖励,再不合理的要求也满足孩子;成绩不好换来的则是非打即骂,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简单粗暴。这样恰恰造成了留守学生的逆反心理,从而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

(2)学校教育受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学校缺乏培养留守学生的良好的学校环境和育人环境。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个别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成绩作为衡量教师工作成效的唯一指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全力实施素质教育的美好愿望就弱化甚至不提起。另外,较多学校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重视统考科目,缩减或不开设非统考科目,导致学校教育的效果降低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此外,“ 留守学生”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学生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留守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网络小说、游戏,具有破坏性。再加上当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低于非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状况着实堪忧。

3、个人缺乏理想,毫无目标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老师学的,对学习没有需求欲,因而没有动力,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通过老师逼、家长压,他们也能完成学习任务,则贪玩好动的天性主宰了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对学习有认识,但其看法是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从家庭或者社会那里接受了“读不读书都一样的思想”,认为读书是苦差事,读书无大用,没有读书照样可以做生意赚大钱。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又做个体生意且财源茂盛的家长们,往往在不经意间误导了自己的孩子,促使孩子厌学而追求享乐。而这种思想在老师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诱之下,往往被抵消,毫无意义。

三、改进方法与措施

留守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形成并发展的,最终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留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引导留守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留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留守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1)从点滴小事抓起

班主任应当建立健全留守学生个人档案,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习困难的结成学习互助小组。发挥带动作用,帮助留守学生学习。畅通家庭、学校的联系,及时制定最佳教育方案。形成良性发展的合作共赢态势。

(2)从行为细节入手

留守学生的学习必须从细节入手,将各个环节做细,认真做好记录,逐步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点滴积累的基础上,在练习中反复验证、体会、总结,使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3)课堂内外结合抓

教师应有全面组织留守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课内外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逐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1、重视课内外常规训练,强化课外指导与监控。2、科学布置练习作业,及时跟踪反馈巩固。3、大胆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降低起点,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地进行分层管理。4、加强情感关爱,多做谈话交流,少点批评呵斥。发现进步之处,及时表扬鼓励。

农村中学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组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进行关心帮助。赋予他们更多人文关怀,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J].成功·教育2007

[3]蒋平.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

[4]朱科蓉,李春景,周淑琴.从学习习惯不良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之困惑[J].教育科学,2002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4

课题批准号 2013SKL295

课 题 名 称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课题负责人

张瑞云

所 在 单 位

西苑实验小学

随着城市打工者个人收入的增加,加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了学校、政府、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又由于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教学条件相对落后„„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们挣钱后又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但在自己所在的城市又无力供孩子上学,于是他们便在家乡的城市学校让孩子当“农村另类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有的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在城市里租房专门伺候孩子借读,但这些老人们只知道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睡好及保卫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是他们所有的工作,至于成长中的教育无从谈起;有的妈妈在城里租房伺候孩子在城市学校上学。这些孩子和城市的孩子共同学习无行中还有一种自卑感,久而久之会演变成对社会、他人的一种仇视心理„„如何教育好这群“农村另类留守儿童”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研究工作主要进展、阶段性成果。1.建立课题组

本课题主要针对的是农村中学的留守儿童,是以个人研究为主的小课题,但为了使本课题能够顺利、全面、有效的开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根据课题组的计划,在对本课题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出了课题研究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完善,使得课题研究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在课题组会议上,每位组员明确目的和要求,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为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发现并记录“留守儿童”学习、心里、行为变化,及时帮教。

(2)注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心理、学习、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3)努力使“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达优。(4)积累自己的点滴收获,探索最佳教育方法

3.学习理论,提高素质

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我们课题组成员统一了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中相关核心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并进行了具体职责的分工和安排,使得课题研究工作在分工的基础上又互相协作,保证了课题研究的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研究的主观性和任意性,从而使本课题的研究既保证了科学合理又能锻炼和提高各位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以我自身的研究学习来说,我大量查阅了与本课题有关文献资料和教育专著,做到经典理论摘抄,及时写读书心得,深深感到,做课题研究其实就是一次研究理论,学习先进经验的机会,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进取的过程。

二、具体实施过程

2013年开始,我们课题组成员,分别通过深入学生家中和电话联系的方式,对我们研究范围内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通过询问、问卷等形式调查了留守儿童本人、家长、邻居、任课教师等与留守儿童经常接触的人群,形成了《农村另类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调研报告。

(一)首先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通过摸底调查,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袋(个人跟踪档案)内容包括: 1.留守儿童的姓名、性别、年龄和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父母的务工地点和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姓名、地址、联系方式。

2.留守儿童健康状况跟踪记录表。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记录表。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表现记录表。5.留守儿童技能展示情况档案。6.留守儿童学习心得与佳作。

做到心中有数、工作明确,并及时分析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对策,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思想等方面的困难。(二)分清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施教。研究中,大致有三种类型:

1、“单亲教育”型。

这类孩子由于他们缺失母爱或者父爱,性格明显与其他学生不同,孤僻、自卑、很少与同学一起玩或交流,但劳动学习都很积极、自理能力特别强。针对其特点首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经常在大家面前表扬他们爱劳动、学习认真,让大家向他俩学习;然后鼓励他们多和同学们一起玩,一起交流,让他们明白生活在集体的大家庭中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快乐的、幸福的道理。在互相帮助中体会到家庭的温暖。

2、“隔代教育”型。

他们都是父母外出打工,由祖父母来监护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爱与同学发生小矛盾,爱吃零食,不懂得关心集体或同学等等。针对其特点先从发扬他们的优点入手,让他们轮流当班干部,培养其能力和责任感;从周一到周五让他们早自习轮流当小老师领同学们复习学过的知识,预习新知识。不觉中他们的自理能力与自立能力明显提高,也懂得关心班级和同学了。自然为了集体的荣誉,打架骂人、吃零食的现象消失了。

3、“寄养教育”型。

他们的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孩子寄养在朋友家,就属于“寄养教育”型的留守儿童。这名学生唯一的优点就是劳动还算积极,缺点实在太多了:学习一点不感兴趣,发的书本开学两周就弄得所剩无几;上课不遵守纪律,下课经常打架骂人;班级和学校的规定一概不遵守;班级与学校布置的任务一律不完成„„.这样的学生确实令人头痛。

4.与社区的校外教育辅导站(点)联系,义务去当老师,当爱心妈妈

根据以上情形,我们配合社区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校外教育领导小组,规划、指导社区留守儿童校外教育工作;我们课题组的五位老师在节假日或假期义务去社区留守儿童之家给孩子们上课,我们精心设置校外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还辅导孩子们学电脑、绘画、书法、舞蹈、电子琴、乒乓球等课程,旨在提高另类留守儿童的高综合素质,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特优势的积极、健康、进取的特殊群体。这样做既提高了广大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了解了留守儿童,又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为我们顺利地完成课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与社区联系,义务充当爱心妈妈,并发动全校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要求班主任和本班学生一起关爱另类留守儿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心里话无处倾诉,委屈无处诉说,与生俱来的骨肉亲情无处表达,学校里与城市孩子生活的差距,这些孩子在心理上有一种自卑感。孩子来到学校,班主任既要做老师,又要做家长。对学生的饥寒冷暖、喜怒哀乐,有事没事,事事关心。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他们和其他的学生一样,使留守儿童从心理上感受到他们和别的学生一样并不孤单。

班上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小组”,以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为成员,他们每个人与一至二名留守学生结成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留守儿童帮助,让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用真情感化他们,做到以情育人、以情感人。

6.深入调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5

成因及对策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人员:

课题负责人:崔海渡 胡增峰

成员:张宽柱 严晓春 陆荣波

孙 志 严广元 余广武 葛丽娜

由何集中心小学自己申请并承担研究的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学会批准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课题编号56),该课题于2011年4月申请该课题,2011年12月获得市教科所审查批准,2012年2月举行了开题仪式。前后经过进一年多的潜心行动研究、实践和总结,取得了较显著的研究效果。

一、确立课题行动研究的背景

(一)当地留守学生的现状

随着农民外出打工,农村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成了当前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留守儿童,缺少正常的家庭教育,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迟到、早退、打架、上课不专心听讲、不做作业等,不少人还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自己的监管职责,把对“留守学生”的监管仅仅停留在生活照顾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学习辅导方面基本上是无力顾及,也难以顾及。

2.家庭关爱少、情感缺失。调查表明,80%以上打工的父母每年仅回家一次。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对“留守孩子”的关心偏少,造成留守在家的孩子因缺少亲人关爱而在他们的生活、学习、性格、心理等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践证明父母离开孩子时间越长,孩子年龄越小,造成“关爱缺乏”就越明显,在孩子人生中留下的阴影越深。

3.学习自觉性普遍较差。由于一些“留守学生”跟随祖父母生活,学习基本无人照管,怕苦怕难,学习自觉性差,学习成绩不理想。4.个别留守儿童人格有明显缺陷。一是性格较孤僻。“留守学生”平时与人交往较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突出,孤独,离群,自我封闭。二是心理不健全,他们胆子较小,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上课时也不敢主动举手发言。三是乱花钱。“留守学生”的祖辈和父母大多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孩子溺爱有加,造成其比较任性,花钱无计划。监护人对他们大多是百依百顺,给孩子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5.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整合。首先学校教育不能主动地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形成有效的整合,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不同步。其次,由于父母在外、家庭结构变化,家庭功能失调,家庭也无法承担好教育的责任,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学生”疏于管理。家庭未能在课外取得较好的监管作用,也缺乏与学校的联系,故而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等情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沟通。其三,社会对学生尤其是“留守学生”的教育不够,不良影响也还存在。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式,研究分析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现状及形成的原因。

2、文献研究法:研读教育学心理学及留守儿童教育等相关理论知识,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各种资料,了解跟本课题类似的课题研究现状、成果和趋势,进行记录、整理、研究。

3、案例研究和个体研究法。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典型案例或调查过程中发现的典型个体进行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总结新的经验,或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及至新的研究课题。

4、行动研究法。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教师以及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设计不同的教育训练方式,并通过反思交流进行提炼,探索有效的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调查。

2、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形成的原因。

(1)、主观因素的分析(学生自身心理、生理方面的因素);(2)、客观因素的分析(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的影响、社会因素等)

3、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研究。(1)、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3)、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品德习惯。

4、全面分析、总结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2年2月-2012年3月)准备阶段。

形成开题报告,组织开题。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开展理论学习,明确研究方向。制定《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现状调查表》,进行初步调查,并进行初步的分析整理。

第二阶段(2012年4月-2012年10月)实施阶段。

针对第一阶段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抓住典型案例和典型个体,寻找规律或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或改进工作的方法。并利用这些策略或方法来矫正留守儿童不良的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反复讨论,反思交流,通过实践来形成正确的理论经验。

第三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总结验收阶段。

全面分析、总结各阶段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论文,申请课题验收。

四、课题行动研究的过程及途径

课题组成员在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开展了很多补救教育的辅导活动,真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广泛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及成因

学校每学期初对“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全面掌握家长姓名、家长的打地址、联系电话、留守的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及地址和联系电话、“留守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情况。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项档案,指定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学校备案。要求班主任对此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调查建档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五个大的方面。

(1)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基本情况调查:①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情况;③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域分布情况;④父母在外打工回家频率情况。

(2)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①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态度调查;②留守学生生活状况调查;③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状况调查;④留守学生学习状况调查;⑤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⑥留守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⑦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对比状况调查。

(3)学校教师调查:主要调查教师对留守学生现状及已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效果。

(4)家庭调查。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家长及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成长所持的态度、监护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与子女亲子关系亲疏程度。

(5)社会调查。主要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建议。

2、分步实施

为使留守学生的教育不留“死角”,课题组很慎重地把不同状况的留守学生,分别落实给任课老师、班主任、生活辅导教师,并进行经常的教育管理。校长、德育副校长、班主任负责全校或全班心理、思想道德水平、行为习惯偏差相对较大的学生。

3、广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主要有:

(1)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室,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我们于2012年初成立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室,并开展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座谈会、留守学生专题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我校开展了“留守学生”自立教育活动。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和“留守学生”中的优秀典型现身说法,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锻炼坚强意志,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让他们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但这正是养成独立个性,自立自强的好机会,只要自己努力,一定能健康成长;教育他们理解和支持父母的工作,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用勤奋的学习和良好的学习成绩向他们汇报。

(2)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热线,为他们和父母的心灵沟通铺设通道。鉴于留守学生的家中电话不多,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我们开通了留守学生亲情热线电话。让学生能与家长及时交流学习,生活情况。“留守学生”在校期间若遇到棘手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与自己的父母取得联系,征求意见,寻求帮助时,可向学校申请给父母打电话。学校有专人负责亲情电话的管理,学生每次打电话的事因均由专人负责登记备查。开始是使用座机,几个月后由于使用不过来,我们便向留守学生的家长公布了班主任的手机号,这样,亲情热线的开通,极大地拉近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及代理家长会,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课题组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一次留守学生的家长会。在开学初,召开监护人会,教给这些监护人正确的家教理念:不溺爱孩子、严格要求、不乱给零花钱、监督学习等;在农忙时及寒假之前,趁打工的家长回家,把他们叫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他们沟通共同教育孩子的办法。每个学期,老师要给打工的家长写一封信,提醒他们,不要光顾挣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4)与校园伙伴进行结对活动,感受友情的帮助。在进行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宣传活动之后,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为每个留守的孩子找到了一个成长伙伴。这些成长伙伴,多是留守学生同年级的优秀学生,他们与留守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给予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5)召开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会。每个班级召开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同时也激励“留守学生”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听了“留守学生”的发言后都被他们顽强的意志感动的热泪盈眶;也有不少“留守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思想上进了,学习主动了,性格开朗了。

(6)、定期开展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我们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为此,课题组专门开通了留守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如校长热线、教师热线,通过联络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学生,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五、课题研究的成果

课题组在此次的行动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探索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总结出矫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有效模式,找到了培养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效果。

(一)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

经过课题组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常有违规、违纪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明显少于过去,课题实施以来,我校留守学生一个都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据统计的相关数据得知,在所有留守儿童中,有80%留守儿童与自己的父母经常联系,放学回家后第一件事写作业的占85%,玩和其他的占15%。说话时带过脏话的情况明显减少,每天睡前洗脚的占80%,偶尔不洗的占16%,经常不洗的只占4%。在帮家里人做家务经常做的占75%,偶尔做的占20%,没做过的占5%。

(二)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矫正

我校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

(三)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在学习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有80%以上的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处于中上游的占75%;学习成绩较差占25%。平时的作业中能较认真完成的占80%;有时不能完成的占20%。上课听讲时,能认真听讲的占85%;不能够认真听讲占15%。其中张歆妍同学在2011年10月“龙门书店杯”蚌埠市小学生作文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崔萍萍、崔伟康、郭俊杰同学在2012年4月举行的“龙年话龙魂,传承华夏文明”中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荣获一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崔萍萍同学在“建设幸福中国”小学生征文比赛中获得优秀奖等。

(四)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得到改变

经过课题组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我校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情绪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学生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五)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这样说,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教师们总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是我们一般教师能做的事。但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

3、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在《固镇教研》等刊物发表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教学论文,到目前为止共发表研究论文10多篇,如《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一直在行动》(余广武)、《关爱留守儿童 应充分发挥少先队作用》(陆荣波)、《关爱留守儿童——让心理咨询走进孩子心中》(严晓春)、《建好“留守儿童之家” 爱农民工子女》(胡增峰、陆荣波)、《关爱留守儿童案例分析》(严广元)等。学校课题组正准备以此为契机,拟定论文集,为该课题增添风彩,丰富内容。此外,我校还安排专人负责管理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成功案例及学科渗透的优秀教案,每次课题研究活动都现场拍照并文字记录并编订成册,形成资料,这些原始资料是我校课题组积累的宝贵财富,可以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六)、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我们于2012年初成立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室,并开展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座谈会、留守学生专题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的形式,为留守学生选配了在职教师与他们结成对子,在生活上给予帮助,进行心理辅导,让留守学生倾诉心中的苦闷,帮助他们排解烦恼,恢复自信,保持良好的心态,实行全程跟踪教育。同时选配优秀学生和班队干部与留守学生开展生活学习互帮互助活动,让他们成为知心朋友,在学习生活上互相帮助,在品德行为上互相促进,在心灵思想上互相交流,许多学生邀请留守学生到家里做客或共度周末,感受家庭的温馨。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等。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两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节假日期间,组织留守学生开展集体活动,在学校设臵亲情电话,定期让留守学生与家长通话交流感情;在留守儿童之家开展了图书阅览活动,问题娱乐活动;积极与乡关工委联系,开展了留守儿童的爱心捐助活动等。学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配备了电脑、亲情电话、活动器材、图书等设施设备。张贴了留守学生之家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家”的基本情况,使活动室充满活力,为留守学生提供了交流活动的场所,使学生感到了“家”的温馨与和谐。留守儿童分别在学科竞赛、体育比赛、升学考试捷报频传,收到实效。

(七)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课题组通过以点带面将研究成果及时地应用于学校其它学生的教育,取得了良好的后续效果:近年来,我校学生的思想稳定,学风浓厚,校风日上,我校的各项质量评估在全县均占前列。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六、研究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在进行留守学生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亲情的缺失无法替代

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尽力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来挽救和弥补留守学生的情感缺失问题,但父母的爱等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我们在课题研究初期的调查中发现了孩子们在这一方面的需求是迫切的,年龄越小越迫切,如相当部分孩子在“你最需要父母为你做什么?”的问卷中,他们的回答是:“希望父母能带我到公园玩”“陪我学习”“陪我一起看电视”等等。这些都反映了父母亲情的不可替代性。

2.社会如网吧泛滥等不良影响消除不力

整顿校园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作为学校教育而言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需要包括公、检、法等全社会教育力量的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即我们在对留守学生管理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由学校“单干”的现象,较难(或教师精力有限)和家庭、社会进行协调沟通,难形成教育网络。

七、政策和建议

1.提高社会各界对留守学生的关注度

社会、政府各部门应通力合作,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当地政府和学校要加快学校布局调整的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办学形式,由学校来多承担一些监管责任与义务,让留守学生得到应有的管理照顾与关爱,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建立共同关爱“留守学生”的救助机制;建立健全“留守学生”的生活教育监管制度,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经常组织开展交心、谈心和社会实践活动,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成长平台。

2.努力减少留守学生数量

留守学生最需要最渴望的就是亲情的抚慰,无论我们采取怎样的情感关爱都无法从本质上真正取代亲情。要想使留守学生不再受渴求亲情抚慰的煎熬,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的父母不再远离家乡去打工。因此,政府要做好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工作,让农民在自己的家乡,做好土地这篇文章,让他们通过种植、养植、加工也能发家;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吸引农民工返乡打工,减少留守学生的数量。

3.建立健全留守孩教育长效激励机制

加强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政府、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平台,使“留守学生”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

八、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以来,一直受到市、县、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固镇教研室郭德书主任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中心校行政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深知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组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不够多。

2、由于研究成员大多为班主任,且承担了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留守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3、社会转型时期许多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非家庭、学校能彻底解决改变得了的,也影响了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6

开 题 报告

镇巴县田坝乡中心小学康积燚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校申报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经陕西省教科所批准,立项为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2006省级课题(课题批准号:SJJYB06062)。根据县教研室的相关要求,经校领导批准,定于今天开题,下面,我代表课题组作课题研究开题报告,请领导和全体教师指正、审议。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目前,虽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党中央高度重视,但仍缺乏正式研究,而劳务输出已成为经济贫困的山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成为农村家长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家长外务工已成为家庭经济创收的必由之路。大部分家长外出,孩子寄宿亲戚家或留在家中跟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跟外公外婆生活。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过分溺爱,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的坏脾气,沾染了不交作业、打架赌博、顶撞老师甚至逃学的不良习气,有的甚至离家出走,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是时代的要求,是现实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进行研究,旨在为教育部门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提供有力的参考,为我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德育工作开辟一个新的突破口,有利于平安校园、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取得突破性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我乡教师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科研能力,曾对留守儿童采取了跟踪教育策略,收到了实效,为本次课题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在组织、设备、经费方面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组织上:学校设有教研室,有专门的教育科研机构,组建了学科教研组,成立了德育组和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从事过

多年的班主任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德育工作经验,且有浓厚的科研热情和较强的研究能力。

在设备上:学校有图书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开通了宽带网和校园局域网、建立了学校网站,这为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经费上:学校坚持经费的40%用于教研工作,学校制定了教研成果奖惩制度,购买了课题研究光碟,落实专人管护原价设备,添置并安装了250G大硬盘,为电子课题研究资料的保存提供了保障。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在校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中,着重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留守儿童性格及不良习气的成因,以及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影响。掌握对留守儿童不良习气的矫正方法及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对留守儿童的转化作用,从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挖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积极因素,促进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2、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的纵向研究,通过对调查资料的详细、全面分析,初步了解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留守儿童转化的影响强度、效度,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探索并形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不良心理特征、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的预防,矫治策略。丰富教育方法、手段,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决策的指导依据和策略措施。

4、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研究技能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研究内容

1、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现状的分析研究

通过对全乡各校留守儿童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学习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存在此类问题的根源,为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教育转化工作提供一手资料。

2、农村小学特殊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采取跟踪教育,填写个案记录表的方式,分析特殊留守儿童性格、不良习气的成因,总结出矫正策略。

3、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策略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对“不同的教育方式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教育与发展的影响,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教育网络对留守儿童的转化作用”的个案记录,归纳整理切实可行的留守儿童教育方法,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留守儿童教育模式。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留守儿童摸底统计。

2、课题研究理论学习。

3、命制调查问卷,撰写问卷调查报告。

4、召开课题组会议,筹备开题工作。

5、撰写开题报告。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总课题确定相关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总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组织子课题组分组展开深入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转换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收集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

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6、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7、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以求实践创新。

七、课题研究周期及步骤

(一)研究周期

二年,即2006年11月至2008年11月

(二)研究步骤分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11月至2006年12月)

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收集准备,起草课题研究计划。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方案》初稿。

2、第二阶段,调查了解阶段(2007年1月至3月)

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撰写书信等形式了解我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成果形式: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报告。

3、深入研究阶段(2007年4月至2008年8月)

根据实施计划和调查总结情况进行研究,分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个案研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聘任代理家长、实行“代理家长制”、制定留守儿童转化考核方案及综合评价方案,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各种经验总结、论文、典型案例、留守儿童转化情况统计分析表册等。

4、总结阶段(2008年9月至11月)

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编印《课题研究成果集》、形成《研究报告》。11月份申请相关部门验收、结题,为做好成果推广和开展进一步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成果形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论文集》、《案例集》、《留守儿童转化数据统计分析册》等。

八、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阶段性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初稿,调查问卷表、调查研究报告,各种经验总结、论文,典型教育案例,留守儿童转化情况统计分析表册,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变化对比表。

(二)最终研究成果

留守儿童学习、纪律、人际关系等方面有较大转变,形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论文集》、《案例集》、《留守儿童转化数据统计分析册》等。

九、本课题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

顾 问:唐必信 张顺林(县教研室包片教研员)

组 长:贺习友

副组长:康积会

成 员:王兆全 康积燚 王方华 李政兵 杨其兵

2、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指导:贺习友

课题负责人:康积燚

课题研究人员:李政兵李谋珍汪和明温晓荣

康积科康积炜王方华杨其兵

3、课题档案管理:

资料收集:李政兵王方华杨其兵

整理归档:康积燚

材料上报:康积燚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本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和经费上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充分保障,同时也得到了县教研室包片教研员唐必信、张顺林老师的关心和指导,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有信心、有决心按计划扎实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研究任务。

谢谢大家!

十五日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7

江屯镇中心小学 冯秋连

我校---江屯中心小学是一所位于山区广宁县江屯镇的学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大批未成年人不能随父母进城读书,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在学习、生活、安全、健康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为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及少先队组织的优势,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学年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班主任及课任老师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尤其重要的是摸清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必要的关心和关爱,虽然有的有祖父母监管,但由于家庭事务的琐碎、农活的压力,迫于生活,他们根本没有时间管理孩子,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孤独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特别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课题研究组建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级网络,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管理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我们课题组成员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小组,针对阶段性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下一步关于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分别开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思想教育,生活等教育。切实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学校、班级、老师和同学的关爱,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同时这样也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课堂上,在团队活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在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多多关心留守儿童,在看似简单的“问一问”、“拉一拉”、“摸一摸”中营造了爱的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是必要的。我们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留守儿童的性格爱好;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实施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重点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代理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借助学校的“关爱贫困儿童成长”活动的开展,课题研究组老师积极深入到各个村委和家庭了解情况,和家长、孩子村干部沟通,切实深入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在点滴的细节和关心中,为留守儿童送去温馨的慰问和关怀。

四、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1)学习上优先辅导。班级要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要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建立进步档案。

(2)生活上优先照顾。教师对留守儿童要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食堂要注意营养搭配均衡,有益身体发育。留守儿童患病时,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

(3)活动上优先安排。高度重视并认真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留守儿童和广州碧桂园得学生进行手拉手联谊活动,让留守儿童多与外界接触,多和城市的小朋友交朋友,开拓眼界,放开心胸,促使他们能够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定期组织校外实践活动。虽然是农村孩子,但随着条件的好转,孩子们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惰性,生存能力不强,为此我们组织部分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丰富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修养。通过亲身实践,同学们更懂得了凡事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够完成得又快又好;也让同学们体会到,在他乡父母是多么的操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为他们分忧,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

另外,通过定期举行主题班会、少先队活动,举办书画展、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8

至2013年,我县已建成农村留守儿童之家515所,做到了全覆盖,也配备了图书、电话、电视、电脑等设备。

虽然留守儿童之家的硬件设备已全覆盖,但现状事实是:很多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就是聋子的耳朵——是个摆设。

我问过全乡十多个学校的校长,他们的留守儿童之家是怎么操作的,他们的回答可以归纳为:不用、无用、没用、没法用。

很多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根本就没有真正发挥过作用,甚至可以说就没有发挥过一点应该发挥的作用。

2013年10月,我倒过一些学校去做调查,我自己进行的,没有领导指示,没有组织安排,虽然不具备权威性,却是事实,想看看我调查的这几所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的使用情况是怎样的么?想的话,请随我来……

A校:两间小平房,玻璃门,电脑、电视、电话都有,还有一副乒乓球台,两块体操垫。猛一看,硬件配备不错,很好的。

但是,电话:打不通;

电脑:没联网;

《农村留守儿童厌学原因及对策》课题中期报告 篇9

因及对策

论文题目:工作单位:姓 名:联系电话: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宁乡县回龙铺中心小学

龙永贵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宁乡县回龙铺镇中心小学

龙永贵

【摘要】:留守儿童在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在他们身上多出现“三多”和“三缺”问题:隔代监护多溺爱、寄养监护多偏爱、无人监护多失爱;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指导。我们该怎样呵护这群缺乏父母之爱的孩子的心灵,这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心理问题 对策

前言: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村留守儿童也变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庞大群体。这些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父母的爱护和管教。所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形成人格上的缺陷,造成各种心理问题。儿童成长阶段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上多给予关心和照顾,磨练他们的坚强意志,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其健康的心理。

一、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逆反心理强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因此,在学校中他们容易违纪,迟到、逃学、不完成作业、顶撞老师,甚至与人打架斗殴。

2、自卑心理和无望感严重

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看到别的孩子和爸妈在一起时感到很羡慕,时间久了,在心理留下阴影,情感淡漠,情绪低迷,心理承受力差,存在抑郁自卑的思想,甚至存在厌世嫉俗的心理。

3、厌学心理

因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的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功课,一些孩子学习时缺乏自觉性、主动性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

4、人际交往关系障碍

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得偏激、易怒,与人交往没有礼貌,怨恨父辈导致亲情缺失。有些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没能耐,才要出去打工挣钱,吧自己丢在家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让亲子关系冷漠。在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二、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监护现状堪忧

由于父母长年外出,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观念不一样,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代沟”明显,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为孙辈接受。另外,老人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真是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

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己子,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这样,上代监护也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

2、学校及教师教育责任缺失

一些教师对留守儿童学生采用一种“只要不出事,遵守学校纪律,你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态度,放任这些学生的行为。这就可能使儿童对学校产生消极情感,在学校环境中表现退缩,与老师、同学关系疏远,以及攻击性行为等,从而影响其学业行为和成就,进而造成辍学、心理障碍等现象。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为了赚钱,而大量招徕在校学生,甚至引诱学生。小学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时下,农村的“闲人”太多,赌博风盛行。无事干的人成天就在牌桌上赌博,许多“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参与其中,整天在牌桌上生活,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这种“潜移默化”对孩子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1、学校应该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建立和完善寄宿制,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政府应吸引多方社会力量的介入,支持在学校建立寄宿制,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以唤起其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保证他们的安全。

建立“代管家长”制度。学校可以把留守儿童按比例分配给各个授课老师,由老师担任孩子们的“代管家长”。“代管家长”要对所管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照顾,要“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管心理”。孩子有了“代管家长”,学习成绩自然可以提高,人也就变得活泼了。

在学校设立“亲情热线”,弥补留守儿童感情上的需求。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开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交流,有条件的地方可开设专线电话或电子邮箱。借助“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话,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

3、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校的少先队、共青团的力量,组织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积极鼓动“留守儿童”儿童参加集体活动,改善“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使“留守儿童”享有与其他儿童同等的待遇。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恰当的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

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法制、纪律观念,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确保拥有良好的自我体验,制止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留守儿童”应正确对待挫折,认真分析挫折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上一篇:刑事案件审理期限规定下一篇:中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