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法(通用7篇)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郑光宪 电话:*** 重庆市秀山县钟灵镇初级中心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一场浩荡春风吹绿了教育教学的园地。然而农村这块园地却仍是春风难度,甚至是无人问津的“世外桃源”。面对农村初级中学历史学科教学难于开展的事实,我们要开拓思路,找准切入点。努力让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意义,改变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益。因此,对农村历史教学的现状进行一番审视与思考很必要。关键字: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现状;对策
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历史学科考试方式和分值比例的变化,历史学科在教师教师盲目领会课改精神和学科考试地位的转折中越来越走向边缘化,而且以农村中学为甚。如何正确理解历史学科的重要性。以及积极探索适合农村教学现状的一条科学之路,已成为广大农村中学历史教师的严峻挑战。农村由于环境的相对困窘,有的教师则“满堂填鸭”,有的充当甩手掌柜,这些都源于师生对历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豆芽学科”已成为师生及家长的共识,因此历史学科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一、农村历史教学现状
(一)教师授课的现状
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普遍采用“填鸭式”授课方式,整个教学模式基本框架定于教师的讲解。老师在备课时只做到了备教材,没有备学生。只要把教材上的内容复制一遍,就是一节完整的历史课,单一的讲授方式,使人听之昏昏欲睡。举一个例子,在一堂课的开始,老师根本没什么导入,每次上课开始就是:同学们打开书本多少多少页,我们今天学习多少多少课“。课复一课,年复一年。学生能有兴趣吗?这种直接导入看似开宗明义、不绕圈子且节省教学用时,但是如果连续的使用会让学生产生生硬、刻板和枯燥之感,缺乏感染力。因而从这一事例可见农村历史教学的单一性,更谈不上在讲授新课中有师生互动的环节,教师们主宰了历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农村历史教师的教学环节有着严重的缺失。
(二)学生学习的现状
很多农村的的学生他们很喜欢历史的,比如爱听神话传说故事,爱看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但是他们就是不喜欢历史课,只要是历史课,学生们要么在梦乡中渡过,要么看课外书或者发呆。其原因主要有历史课不是“主科”,“学不学没有多大用处”“历史老师授课缺乏吸引力”……而其中历史教师授课方法单
一、观念陈旧、专业知识功底不深厚等是不喜欢学习历史的主要原因。还有他们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看其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学生们认为历史就是一门“背多分“的学科。课上他们难以参与课堂活动。甚至没有问难质疑的机会,无法体会到历史是充满活力和思维性很强的学科,反而使学生产生厌倦。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体的作用没有得到体现,很显然教学工作无法有效的进行。
(三)家长对历史学科的认识现状
偏远地区的学生家长自身受教育的程度比较低,觉得孩子学习历史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没多大的帮助,所以他们对孩子的学习要求不高,很多家长认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来长长体格,大一点就出去打工,很多家长教育孩子都是说“把语文、数学和英语学好一点”,以后出去打工认得字、会算数就行了等。
二、落后农村历史教学难开展的主要原因
在农村的历史课堂没有活力与生机,教师厌教,学生厌学。我们农村更多的历史教师则将许多的原因归结于外部条件,比如说:农村学校教学设备有限,教学资源设备不足,无法进行多姿多彩的教学,教师们只能按部就班的固守着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也只能接受听、读、写、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原因还有社会上的各界人士对这一科目不重视甚至歧视,他们将历时视为“副科“,这种社会因素使他们无法进行创新教学活动。的确,这些林林总总的外因对历史教学的工作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绝不是最主要的原因。难道落后的农村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我们的历史课就没有上好的可能吗?难道就因为它是冷门科目,就可以随便应付吗?终其原因,还是在农村历史教师身上出现了问题。不是其他人歧视这门学科,而是他们看不见这门学科的进步,然而我们的农村历史教师是推动农村历史教学进步的主要动力。农村历史教学之所以的停滞不前跟农村的历史教师有着密切的关联。将其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农村历史教师消极教学
大多数农村,家长们都将历史课看成是“豆芽学科”、“副科”,可有可无,久而久之,农村历史教师产生自卑感,埋怨自己教历史是“走错了路”和“进错了门”,尤其是在农村这种艰苦的困境里,很多历史教师只把教书当成一种职业,一种维持生存、生计的手段,不思进取,教学随大流。时间长了,这种消极的教学态度就会慢慢的消磨掉他们的斗志力。从此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
(二)农村历史教师缺乏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和时序性决定了历史教学有很强的表述性特点,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历史教师良好的语言素养能使学生清晰的了解和掌握史实,获得科学的历史和真情实感,甚至可以说,教学之成败,以语言为先。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历史知识吸收的程度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关系到历史教师教学成果的好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深刻的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而我们大多数农村历史教师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农村历史教师教学理念过于陈旧
在农村的历史课堂中,历史教师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表现为信息交流呈单向传输方式,即教师讲,学生听。许多教师认为只要把课本中的知识无保留,无差错地传授给学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的培养。许多老师认为只要学生记忆力好,能背善记就会学好历史。在这种观念的支持下,教师难以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学生很少有问题、质疑的机会,绝难体会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教学理念和方式的落后无疑会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影响历史教学质量。,使原本应该生动活泼的历史教学失去了应有的生命和活力,造成了一些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使历史课程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三、提高农村历史教学的对策
农村教学质量想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是要看农村历史教师是否充分发挥先锋的作用,一个好的历史教师,不必追求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们究竟记住了些什么,而是学生们是否对你讲的那些东西产生了兴趣,而兴趣将启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们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课后主动看书,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倡“乐学”,而“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是开启学习的基础,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是进行教学活动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因此农村的历史教师需要从自身进行全方位的改变。
(一)农村历史教师要克服困难,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教学
农村历史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教学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去改变自身的思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广大的偏远农村没有多媒体,也没有电视机和幻灯片。虽然条件恶劣,但我们依旧可以把历史课上的有声有色。例如讲《日本侵略东北》这一课时,在新课之前,可以用手机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讲祖国统一大业时,请同学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作为开场,因为运用反应历史情况的诗词、歌曲、歌谣等文学作品插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使学生能够投入到本课学习之中,在上课过程中,历史教师还可以通过运用呈现或虚拟的场景及人物的表演,呈现历史的活动,教师可以事先与学生一起讨论“剧本”和角色分配,并帮助学生对每个角色的表演进行准备。例如张骞通西域一课时,可让学生扮演张骞去西域的经历。还有讲《三国鼎立》时,其中三顾茅庐的故事也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角色表演的活动室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让学生扮演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与历史情境相似的状况,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有在落后的农村,没有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历史展览馆,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历史遗留下来的场所和物品的机会非常少,那我们就历史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分组动手制作简要的历史模型,了解这些历史器物,但前提必须是学生便于找到的材料,不宜浪费过多的金钱和精力。制作的物品一般是教学中设计的,如生产工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等;如用硬纸制作曲辕犁的模型以表现其调节功能,在橡皮泥上刻字以模仿活字印刷术等表现,这样一种让学生动脑和动手相结合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历史器物的特征和体验创作的乐趣。总而言之,历史课程是否深入,与历史教师是否能改善传统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直接的联系。
(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思维能力,主动学习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说过:“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最有价值的本钱。”作为初中生,学生的理性思维是不欠缺的,学生也乐意自己思考许多问题。历史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去思考历史对中学生学习历史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对于中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我国学者有过论述(1996,赵恒烈)并认为中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与史学家的创造性历史思维在本质上是一样的[1]。这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中学的历史教育新的切入点。通过学生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历史学家的思维过程,把在这个历程中培养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思维能力再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这种思维方式一旦形成,他们在判断某件事情时,不会盲目的只考虑一方的观点,而是会多角度,多方面去收集信息,然后做出理智的判断,这种思维方式会渐渐融入到他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会影响他们的一言一行。通过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思维能力。要使学生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就必须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作出评价、剖析。若学生的思维过程无误,其思维与其他学生思维接近,就会给其他学生以启发,若思维有误,可针对其要害予以纠正,同样会给其他学生以影响。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要依靠多种教学形式来完成,特别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主动参与中实践教学双边活动,培养创造性思维。
(三)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学科综合性较强,语言的专业性和艺术性尤为重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应当满足两个要求,一是学生能听懂;二是学生喜欢听。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许多历史上的事跟今天都是相距很遥远的事,尤其对于80后、90后,尤其是90后的学生们,以及接下来的零零后孩子们,作为21世纪出生的学生们来讲,你跟他讲那么久远的事情,如果不跟今天的事情有一些联系,他不会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这个东西。所以,通俗易懂的解说能够对于普及历史知识,对于激发全民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应该说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四)历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师德修养
历史教师只是精通本专业的知识,是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也影响其自身在学生中的威望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浩如烟海,历史教师只凭原来在大学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孔子在《论语·学而》中强调历史教师要不断的进取。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行,就有道而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历史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必须有“长流水”、“新鲜水”,因此要多读书,进行充电式的学习。比如多读一些史学名著和专业研究期刊,例如《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代史学的优秀作品,加强自己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还有一些史学经典著作和史学类期刊,有利于丰富、更新自己的基础性知识和便于关注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另外,教师的师德也相当的重要,初中生模仿性强,教师与学生有较长时间段的相处,教师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个阶段的学生有“向师性”。历史教师的人格力量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精神源泉,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做到举止端庄、言语文雅、谦虚有礼。只有教师能在各方面做到优秀,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更多的时候,身教是重于言教的。
(五)加强家校互动教学
完善历史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学课堂上,还应该调动家长对学习的重视程度,从根本上扩大教学资源,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最终目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家长会,宣扬历史学科的重要性,帮助家长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和家长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达到让学生开展活动教学,让学生通过家长督促进行额外历史内容的学习和补充,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历史教学水平的目的。
让学生们掌握历史,不是发古之幽情,而是通过所学的历史,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历史的记忆是认识,了解自己在历史中所处的位置,以及自己与全人类之间的联系,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一链条上的一环,无史之人如同无根之树,漠视自己的根和自己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位置,就不会有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共同的社会意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洛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因此,国家对中学生进行历史基础知识的普及势在必行,每位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尤其是我们的农村的历史教师更是要排除万难,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赵恒烈《历史教育的活力在于开发历史学习的创造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2] 余友西 《中学历史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3] 叶小兵 《历史教育学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4] 余伟民 《历史教育展望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5]邵宗杰主编 《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版 [6]韩永昌主编 《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第五版
一、比较法
所谓比较, 就是将同类事件、人物、现象进行鉴别, 找出异同, 分清正误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 可对彼此有某种联系的历史现象加以对照, 确定其异同点, 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现象的本质。比较法有以下两种:
1. 纵向比较。
它是以一国历史为线索, 以时间为纲, 对不同时代的同类事件、人物进行比较。如:讲抗日战争时期的“八一三”事变时, 可联系20世纪30年代初发生的“九一八事变”, 把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的四次事变构成一个整体来讲述, 使学生对这一时期日本侵华的进程、侵略目标及每个阶段产生的重大影响有一个系统的认识。通过纵向比较, 找出历史事件的差异, 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人类历史不断进步的规律性。
2. 横向比较。
它是以问题为线索, 将同一时代不同国家间同类性质的事件、人物进行的比较。如:讲“日本明治维新”问题时, 横看世界, 可比性强。同一时期俄、日发生同性质的改革, 日、美发生同性质不同方式的斗争, 同地区中, 中、日发生同性质、同背景特征改革。通过对比可使学生深刻了解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潮流。
二、辨别法
辨别法就是要教学生辨别历史事实 (或现象) 的真伪, 去伪存真, 能运用学过的有关史实, 进行正确判断。通过这样的练习和考试, 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在讲述古罗马时我设计了这道练习题:
下列表述中, 与历史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罗马帝国元首穿着中国的丝绸衣服参加晚会。
B.马可·波罗从海道来中国时, 船上已装备了指南针。
C.阿拉伯人把中国的罗盘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
D.希波战争是波斯想争夺爱琴海的控制权而挑起的。
题中, A项罗马帝国相当于中国的东汉时期, 丝绸之路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之后就开辟出来了。B项马可·波罗是在元朝时来中国的, 而指南针早在唐朝就传到了欧洲。C项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升发明的, 阿拉伯帝国相当于中国的唐朝, 因此不对。D项源于课本叙述。这样通过辨别, 学生由一个小小的选择题, 就弄明白了几个历史知识。
三、讨论法
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 互相议论, 交换意见, 互相启发, 弄懂问题的一种方法, 是辨别、比较法的深化。如《文明的冲撞与融合》这一课中有这样一道题:有人认为, 把残酷的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说明是东西文化由冲撞而融合的重要方式是错误的。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 简单地判断对与错是不行的, 必须展开讨论, 一分为二地看待。显然, 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罗马的扩张都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我们应该热爱和平, 反对战争。但另一方面,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这些战争确实促进了区域之间的交往和东西文化的交流, 战后建立的强大帝国也就把不同区域间的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
四、结合时事热点分析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 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学习历史就是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我时时把握这一点, 结合教材内容, 因材施教, 把跟历史有牵连的时事问题, 放在历史中去分析, 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 才能把问题理解得精确、透彻。比如利用每年的6月3日为我国的禁毒宣传日来考察禁毒活动的现实意义, 我设计了如下练习题:
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定为6月3日, 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戚继光抗倭B.虎门销烟
C.甲午中日战争D.南京大屠杀
五、联系生活实际联想法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现象, 都与历史有关联, 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神庙中供奉的“药王”就是唐朝的大医学家孙思邈, 我们用的电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等等, 老师通过解答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疑惑, 就能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历史知识, 也由于生活中的困惑, 可以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欲望。
一、面临的困境
1.缺乏专业的教师队伍
稳定的、专业技术扎实的教师队伍是进行教学改革的关键。再看我们农村中学历史教师队伍,专任历史教师偏少且专业素质较低。真正的历史专任教师在农村初中执教的可谓凤毛麟角,大多数历史教师是“转行”的,或者是任教主科的教师搭着教几节历史课,再或者是领导兼任,更有甚是一些过几年就退休的老教师被领导“照顾”安排教历史课,这样的教师队伍,上课时基本上就是让学生画画重点、看看图表、读读课文、强记死背,围绕一周做次作业、一期搞几次考试而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学僵硬化、书本化。学生听不出兴趣、学不到知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缺乏进行教学改革的环境
(1)地理环境
一些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师也想进行教学改革,也想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情感,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但由于环境相对闭塞,再加上担心学生的安全问题,纪念馆、烈士陵园、烈士故居、历史遗迹这些对学生进行很好历史教育的地方只能望而兴叹。农村学生的历史知识也只好主要从教科书和课堂上获得,很少有其他途径。
(2)学校环境
学校管理制度也多少给历史教师带来不良的影响。从调查的学校来看,大多数学校对历史教学还不够重视,学校对所有的学科不是一视同仁,把学科分为三六九等,中考科目语、数、英、理、化等是一类,历史和其他笔试科目为二类,非笔试科目就更惨了。人为的分类使历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未得到真正发挥。种种原因导致了历史教学改革步履维艰。
(3)社会环境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已经成为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但是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氛围也受到了经济社会功利性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教师、学校都只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的学习,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历史,个别有点兴趣的,也被师长们扼杀了。因此,使得历史学科得不到人们的重视,给历史教师带来了许多的消极情绪,只是在课堂上把知识照本宣科传授给学生,无心再去进行什么历史教学改革。
3.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
在农村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评价机制大多是建立在学生学科知识的评价上面,忽略了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和个人素养的评价。这样,许多教师会了应试训练、会了照本宣科、会了编选试题、会了下载试卷、会了知识点之间无血无肉的连接。不再去搞教改,只去追求成绩,不再培养能力,只去提高分数。
二、采取的對策
在开卷考试的今天,面对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历史教师该怎样进行改革,化边缘为主体,化被动为主动呢?
1.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水平
历史学科是教学与德育相结合、既教书又育人的主阵地。因此,农村教育部门要鼓励优秀的历史专科毕业生到农村初中去任教历史,争当历史学科带头人。同时,多给农村历史教师参观、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和模式的机会。作为农村历史教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并正确地理解素质教育,改变过去刻板的教学模式,让历史课程变得更加生动起来。农村历史教师应通过改变自身的思想观念,树立自己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体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2.重塑历史学科的重要地位
历史是一面镜子,是兴衰成败经验的总结。社会学发展表明:一个人不懂历史,表明这个人无知;若是一个民族不懂历史,那么等待这个民族的将是被灭亡。只有对历史有充分认识和深刻的体会,才会以史为鉴,志存高远,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历史教师要让学生、家长、学校认识到历史学科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对于一个人终身发展的作用,这样才有利用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历史教学才能得到家长、学校的支持。
3.改变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
农村中学要加大对教育教学设施的投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学习历史课程,使学生的感官得到充分的调动,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课的积极性。农村中学应建起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基本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提高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质量。
每一个教师不可能拥有资金来改善教学条件,但可能勤于思考,尽量挖掘农村中特有的、真实的历史延续下来的材料,如,让学生把自己搜集的知识讲述给同学们听,汇集整理,既可以让学生赢得成就感,又对历史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
4.改革历史课堂的评价机制
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评价机制不是我们一个普通教师所能改变的,但我们可以改变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例如,在课堂上,我们不把掌握多少历史知识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我们可以加上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次数、发言的质量、和同学合作的表现等,这样的评价我想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全面的,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也让学生不会再死记硬背历史知识,必须开动脑筋,学会分析、比较、综合、表述等,这是有利于开卷考试的。
总之,农村历史教学改革还存在着重重的困难,历史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只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就会实现农村历史教育的飞跃。
一位农村中学历史老师的教学故事
我是一位农村中学历史老师,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我有喜也有忧,喜的是:学生的不断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忧的是: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知识却不断遗忘,特别是不适应当前的多媒体教学,总觉得自己落伍了。但是我人老志不老,我仍然不断地学习、探索、积累经验和教训,以适应当前的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力争多为教育事业都作贡献。以下几点是我的教学感想:
一、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引用名言警句、诗词歌
赋。这样,既有很强的说服力又有很高的艺术境界,给人美的享受。特别是利用学生熟知易懂的名言诗词导入新课或总结历史事件,这有助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产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更能自主学习,提高历史素养。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授《春秋五霸》时,我插入了“老马识途”、“退避三舍”和“卧薪尝胆”等成语故事,在讲《戊戌变法》时,我穿插了“康有为如何摆脱慈喜太后追捕的”那段惊险刺激的历史,学生兴趣相当浓厚,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些教学内容。
二、努力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赶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因为好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我从教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刻都能体现出来。培养学生总结精辟的课堂小结是我惯用的手段。一次我在讲《大变革的时代》时,有一位成绩中等的女学生将本课的重点总结为:“春秋战国铁农具,开始推广牛耕技,大大提高生产力,个体劳动创佳绩。为了富国又强兵,商鞅变法措施起,国家承认地私有,奖励耕战建县制,国富民强秦统一。”这时的我惊呆了,她总结的课堂小结太精彩了!知识点太全了!其他的学生向她投去了羡慕和佩服的目光,我向全体学生示意给她热烈的掌声来鼓励她。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体会到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发展。这是我所期望的,此时的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四、努力创设简洁生动、有创意的课堂导入语。充分利用简洁生动而朴实
语言,独具匠心地创设课前导语,创设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的长河之中。迷语引导法,运用猜谜的方式引入新课,不仅能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也能尽快的调动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如:讲《日本明治维新》时,先让学生猜:“我们亚洲有这样一个国家:面积小,资源少,经济发达;有善于学习别国长处的传统,又有着好战的军国主义的传统。这是哪个国家?”学生很快答出:“是日本”。接着再导入新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时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开拓视野,强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例如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活动。我在授课时,就曾组织学生编演《戊戌变法》历史剧,让同学分别扮演各种历史人物。把当时那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变革表演出来。学生在活动中潜能被挖掘,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有了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再现“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使他们对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和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斗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增强了学好历史的信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总之,组织多种多样的历史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实现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能稳定学习动机,是提高历史课堂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总之,作为一位农村中学历史教师,我始终不断研究历史教学艺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点燃学生对历史探索的热情,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上饶县清水中学 邱元清
河北省遵化市小厂乡松棚营中学刁占军
摘要: 在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却鲜有大的起色,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不但要重视德育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更要重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踏踏实实地把工作做下去,取得明显的成效,培养具有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工作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农村中学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农村中学要不断强化德育工作,改进德育措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在农村中学,受升学率的压力、社会期望效应以及学生家长和群众价值取向偏差的影响,德育工作却鲜有大的起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弱化,造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必须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进一步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一、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现状
1、思想淡化,重视不够
在一些农村中学,德育组织机构能设计得很全,德育工作计划也做得很详尽,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是虚的多,实的少;说教的多,实践活动少,德育工作形同虚设,各项德育计划难以得到落实。有些学校的主要德育管理系统仅仅是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老师这样单一的管理模式。科任教师虽然名义上有德育的责任,但实际上就是上好自己的课就行了,班级德育活动、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主要靠班主任老师一个人来完成。还有些学校虽然设有学生会、团委等,但是这些组织往往是有名无实,很少组织活动。
2、教育网络脱节,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不到位。
学校的教育活动仅仅局限在校园范围内,与社会、家庭联系较少,不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德育工作多为封闭式,学校的“小课堂”同社会的“大课堂”未能有机地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缺乏沟通联系和组织协调,教育要求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冲突,形成教育上的分力与反作用,最终导致学校德育的低效与失败。
3、德育观念陈旧,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高
面对教育形势的变化,农村中学的部分教师德育观念陈旧、素质不高,影响了德育的实效。一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还有不少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4、应试观念依旧,德育工作几无存身之地
在一些农村中学,应试观念依旧根深蒂固,表现为重智育、轻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分数就是一切。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只上主要学科,其余的课少上或另有所用。班会、团队更是名存实亡,不是改为自习课,就是被科任教师占用。
5、诱惑多多,学生无所适从
社会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文明与愚昧、传统与现代、先进与落后等现象相冲突,使学生单一的思想难以理解和接受。目前,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最严重的是社会的负面冲击波,即社会文化娱乐环境中的音像书刊、舞厅、网吧、电子游戏厅中的不健康因素。很多宣扬色情、暴力、赌博、吸毒的东西泛滥,严重侵蚀和毒害了青少年的灵魂,阻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学德育弱化的对策思考
1、加强德育工作领导,健全德育管理网络
德育工作事关青少年发展大局、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大局、中华民族的复兴大局,学校必须确定以德育为核心的观念,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位臵,构建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建全德育工作制度,完善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组织。加强德育工作领导,以中学督导评估细则中的德育内容为依据,建立健全德育工作相关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实施方案,形成严密的管理工作网络。要加强检查、监督和指导,定期总结、评比、表彰,使德育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激发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确保德育工作大有成效。要通过多种形式,努力提高全体教职工对德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共同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反对重智轻德,尤其反对把德育与智育对立起来的观点。加强德育核心地位,一方面是要明确德育课程设臵和教育内容,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不断改进德育方法,特别是考试方法。另一方面,要将德育有机地渗透到其他各育的课程和各项活动中去,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环节中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明确责任,调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在农村中学,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明确班主任教师和科任教师的责任,调动其积极性对于学校德育工作就有重要意义。
第一要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老师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学校要制定班主任老师工作职责、考核细则,明确班主任老师的责任,增强班主任老师的责任感。同时学校要同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首先,对班主任实行目标考核激励机制,提高班主任待遇。其次,让班主任参与班级学校管理,提高班主任的地位。让班主任在班级教学管理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有自己的发言权,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第二要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各学科德育都要以以知识为载体,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知识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关系,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学校要制定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优评先工作中有所体现。
3、重视德育研究,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中学德育工作要面对现实,确立符合现代需要的德育观念,提高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学校应开展和加强德育观念理论的研究工作,尽快改变德育工作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滞后于学生思想变化的现状,实行知行统一的科学化原则和
重学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性和发展性评价原则进行育人。学校德育要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要与学生的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相联系,要与学校工作实际相联系。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农村中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素质。可以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4、广泛开展活动,充分利用农村可行的资源
(1)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凝聚民族精神。在农村,传统节日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农村传统节日有着浓厚的民间气息。让传统节日发挥其作用, 可以引导学生从文化角度、人文精神角度去挖掘、去认识。了解各个不同民族节日的有关习俗、传说、故事,感受中华传统礼仪及“孝”、“和”等民族精神的实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利用历史纪念日培养爱国精神。我国历史上很多的日子值得纪念,如近代的五四运动、建军节、建党节、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国庆节等等。这些节日,是不可多得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这些各种形式的节日纪念了解历史,铭记历史,以无数仁人志士的事迹激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3)利用庄严仪式提高思想觉悟。国旗下的讲话是升旗仪式的一个重要程序,是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黄金时间。为此学校要结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增加新活内容,增强实效性。不仅老师讲,还让学生讲。让学生在讲中接受品德教育,在讲中提高思想觉悟。还可以利用开学典礼、清明节祭扫、参观革命胜地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增强其历史使命感。
(4)利用健康的作品激励学生。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读物,让学生抽时间精读,读后写心得体会;利用音乐课或业余时间让学生学唱爱国歌曲,并与爱国人物联系起来,让英雄人物的高贵品质真正体现在学生身上;老师还可以利用班会、队会大讲爱国主义故事,不仅老师讲,学生也要讲,做到每个学生都能讲出百个爱国英雄故事。
5、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1)做好家校共育。家访、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是家校共育的主要形式,学校要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不定期家访等多种形式,把学校的管理要求和学生的情况向家长介绍,分析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庭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配合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2)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采用“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觉接受社会上各种积极、健康信息的影响,积极主动地读好书、看好的影视、听先进人物报告,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同时,还要有计划地聘请模范人物作为校外德育辅导员,定期邀请他们到学校做先进事迹的报告;大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革命烈士纪念碑、敬老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德育基地,增加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有计划地宣传国家教育要让农村的家长和学生认清形势,正确理解和对待教育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消除新的“读书无用”思潮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千方百计的寻找途径,让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6、大力整治学校周边环境
聘请法律工作者,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积极配合文化部门、公安部门清理和限制市场中的含色情、暴力、赌博等不健康因素的场所。严格禁止学生进入录像厅、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场所,严禁学生赌博。同时,要对学校内部环境进行净化,定期清理图书室、阅览室里的图书杂志和报刊,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阅读空间。
1、情境法:是指教师有意识地运用一些辅助手段对美术教学环境进行精心布置,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使之积极的投入美术活动的教学方法。
2、美术教材:广义:一切用于美术教学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教案、教学参考书及教学辅助材料都是美术教材。狭义:指美术教科书或美术课本。
3、平面构成:是指在平面上将点、线、面按照交叉,重叠等不同的组合方式,根据一定的骨骼形式进行排列,构成重复、近似、渐变、发射密集、对比特异、空间错觉等图案形象,产生新的视觉效果的现代造型设计艺术。
4、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说明,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的方法,它是美术教室使用广泛频率较高的教学方法。
5、美术欣赏:是指观赏者运用记忆知识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6、详细教案:即详写的教学实施方案。它具体包括我们前面再编写教案的格式中所介绍的内容与形式的方方面面。详细教案图文多,篇幅大。
7、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在美术教学系统中,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阶段与形式等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问答题
1、美术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客观性、完整性、一致性、多渠道性、定性和定量结合。
2、绘画教学的要求:
绘画教学要有目的性(a在整个教学中美术教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和地位b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要有序列性;3要有多样性;4要有双基性:(是指绘画教学的过程要将其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其知识转化成技能的过程)
3、第一层次:记忆——记住所学的知识、概念、原理、技法。第二层次:理解——在记忆的基础上,弄清每个知识、概念及相互关系。第三层次:应用——在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各层次存在着积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建立在较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较低层次目标的完成是较高层次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时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又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
5、艺术设计的意义
1、使学生了解艺术设计作为美术的一种,它是和社会生产有着重要直接联系的物质文化之一,具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双重特点;
2、使学生懂得艺术设计不仅是审美与生活的结合,也是艺术与科技的结晶,它为生活服务并反映时代特征;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形式美原理和法则,培养他们一定的设计制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和美化生活的能力。
6、立体构成1、是指造型的基本要求和各种材料组合成有规律的几何形式的现代造型设计艺术。
2、A、观察生活中的立体形态。B、分析阶段教学的循序渐进。C、完成作业与提高立体构成形式美的修养。
7、培养中学生美术自学能力的途径主要有(1)提高学生对自学的认识。通过认识美术自学的重要性,可激发学生的自学热情,并引发其学习动机。使他们在学习上由被动变为主动,由“想学”变为“会学”,这样才能在此基础上“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以产生学习的“迁移”效用;(2)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美术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美术自学的内部动力,是促使他们达到学习目的、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因;(3)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制定恰当的美术自学目标,有计划地分段展开进行,才能避免脱节。
8、绘画教学的要求
1绘画教学要有目的性(a在整个教学中美术教育具有极重要的作用和地位b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要有序列性;3要有多样性;4要有双基性:(是指绘画教学的过程要将其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其知识转化成技能的过程)
9、做一名合格美术教师的两素质
一、思想品德:1前提是热爱美术教育事业;2教书育人,关心和热爱尊重学生,有责任感;3为人师表,以身作责作表率。
一、填充题
1、中学地理教材教法是探索(地理教学规律)的学科,从教材内容看具有(地理学)的内容。从教学方法看又具有(教育学)的内容,因此,他的学科层次是介于(地理学)和(教育学)这两大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2、初中地理教材以(地理科学)知识为主,学习的内容是三大部分,即(人文地理)、(社会实践)、(德育)。
3、中学地理教材教法的研究对象是(中学地理教学系统)、包括中学地理教学的(目的任务)、(特点)、(地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及地理教师素养,中学地理教育的发展等方面。
4、地名具有空间性,反映在地图上往往有(点)、(线)、(面)三种表现形式。
5、中学地理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三方面的基本任务。
6、地理教育可归纳为三大类,它们是(基础地理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地理教育)。
7、智育的侧重点应从(传授现成知识)为主,转移到以(开发智力和发展智力)为主上来,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8、由于(地理事物及其认识方法的多样性)是地理知识的根本特性,能以运用(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就成为地理教学的突出特点。
9、地理教材包括(课文系统)、(图像系统)、(作业系统)三个有机系统。
10、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具有“二重性”既有(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又有(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因此它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
11、地理教学中有(直观方法)和(逻辑思维方法)两种最基本的教学方法系列。
12、发现教学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一种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13、地理教学法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学过程实质),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解决地理这个学科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
14、地理基本技能主要是培养(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教法、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特别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和(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其中以(观察、研究和组织教学的)能力最为重要。
15、地理讲授法主要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讲演法)。引导方法也叫(启发)方法,主要有(问答式引导)法(研讨式引导)法,(辅导式引导)法,(读讲练式引导法),(例证式引导法)。
16、地理逻辑方法主要有(比较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
17、逻辑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比较法)法是最重要的逻辑思维方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石。
18、地理智能主要包括(观察能力)(注意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等。
19、地理比较法的类型有7种它们是(同类同型事物的比较),(同类异型事物的比较),(异类共性事物的比较),(横比法),(纵比法),(中心内容比较法),(综合比较法)。
20、课堂教学设计的三要素是(设计内容)(设计学生)和(设计言辞)。
21、当前,我国中学地理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地理(课外教学)和(课外活动)(课外选修课)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
22、地理数据可归纳为三大类,它们是(空间位置)(属性特征)(时态特征)。
23、地理感性知识可分为地理演变、地理景观、地理分布、地理名称和地理数据等。
24、(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又是(能力)的核心,(智力)的开发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25、地理统计图表主要有折线、曲线、柱状、圆形或扇状等各种形式。
26、准备教学主要是指(准备教学目标、准备学生情况、准备教学材料、准备教学心理、准备教学过程、准备教学评价
27、中学地理教材法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其学习方法主要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8、作为学校设置的地理教育课程,我国始于(清)朝后期,正规的地理教育始于(20世纪)初。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张相文)
29、中学地理教育是一门(文)(理)兼及的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学地理教育内容更具有(综合)性和(广泛联系)性
30、中学地理教育主要由(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学地理课外教学)和(中学地理课外活动)三方面组成。其中(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是整个中学地理教育的核心和基础。
31、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发展的(控制)作用,对教学活动的(指导)作用和对教学过程的(优化)作用
32、地理理性知识包括(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
33、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由(学生)、(教师)、(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场所)五个最基本要素共同构成具有复杂结构的有机整体。
34、地理例证方法包括(典型法)(范例法)(复观法)。
35、地理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活动的基本途径一是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异同点)进行思维,二是按照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各个属性、部分、方面)进行思维,三是运用(归纳演绎)方法进行思维。
36、直观方法包括(直感)直观方法、(象征图像)直观方法、(形象)直观方法、(图解)直观方法。
37、综合课程一般包括(复习检查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或(复习检查旧知识)(学习新教材)(巩固新知识)(进行练习)等环节。
38、直感直观方法主要有(地理观察法)(地理参观法)(地理实验法)等
39地理练习方法包括(问答)练习法、(作业)练习法、(实践)操作法。
40、地理能力包括()()()()和()等组成的认识能力以及阅读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等组成的()能力。
41、学生理科地理理性知识要凭借想象和概念进行()()()()()和()。
42、地理课的三个主要特点是()()()。
43、地理略图的运用主要取决于()和()两大因素,略图设计的核心是(简化原图)。
44、应用()法是讲授地理特征的重要方法,同时还要运用不同的()论
45、作为中学地理基础知识的()()()()等是一些地理事实材料可称为()它是形成()的基础。二、名词解释
1、地理感性知识:反映地理事物外部特征和联系的知识,是人们通过对地理事物直接感知而获得的知识。
2、地理理性知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经过思维过程的整理加工后形成的知识
3、地理能力:是应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即正确的处理“人地关系”的能力
4、地理基本技能:中学生经过地理学习所训练的技能是地理技能最基本部分。
5、地理教学的认识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它处于教学方法的核心,决定组织方法与教学手段
6、地理教学的组织方法: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直接行为联系的活动方法。
7、地理教学的直观方法:是运用各种地理直观教具、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直接知觉形成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
8、直感直观方法: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地感知各种地理事物的方法。
9、地理技能:是顺利完成地理认识活动和地理实践活动的动作活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10、象征图像直观方法:运用地图和黑板略图进行教学的方法。
11、形象直观方法:是通过各种地理形象的直观教具和直观手段进行演示的方法,也称地理形象直观演示方法。
12、类比法:按知识的类别和属性进行比较的方法。
13、图解直观方法:教师以图解方式揭示地理知识的结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特征和规律的方法。
14、地理纲要信号法:是结合地理教材的知识组成,突出重点内容,找出知识间的联系,并且将语言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将抽象思维过程形象化,变成可观察而又便于记忆的图像。
15、教学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16、分析综合法: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方面。综合是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属性、部分与方面结合起来考虑。二者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因此分析中的综合与综合中的分析贯穿于思维的整个过程。
17、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或其组成部分的科学。按研究特点,自然地理学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分组分支学科。
18、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发展的一门学科。
19、地理演变:反映地理事物的外部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知识
20、地理概念: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一般的本质属性的知识,包括地理类别概念和地理区域概念。
21、地理基础知识:中学生学习的地理知识是地理科学知识最基础部分。
22、地理景观:反映地理事物综合景象的知识。
23、地理特征:是对一定地区内地理事物和现象及性质的概括。
24、地理规律:反应地理事物和现象在发展变化中的必然联系的知识,包括地理分布规律和地理演变规律。
25、地理成因:反应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因果关系及地理特征和规律产生原因的知识。
26、地理教学手段:指地理教学用具及其使用方法,是组成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是实现认识活动大的物质基础,也制约着组织方法的选择。
27、地理联系因素:
28、地理专题方法
29、引导教学法
三、简答题
1、简述中学地理教学规律
是指地理教学内部诸因素之间本质的必然性联系或概然性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包括:a文图结合律b区域差异律c综合联系律d人地相关律e地理结合律f智能统一律g德智统一律h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统一律
2、简述中学地理教学特点
a地理知识内容的广泛性和地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联系乡土地理、生活实际、时事政策以及相关科学知识;开拓学生视野、促进知识迁移、推动教改
b地理事物及认识方法的综合性: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地理环境在人类与自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变化
c地理事物区域性和运用比较法认识地理事物的重要性:任何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有特定的地理位置;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比较鉴别,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
3、简述中学地理教学四个基本原则 a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原则
b经常运用地图及其他地理直观教具的原则 c广泛应用乡土地理资料原则
d地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的原则
4、简述中学地理义务大纲的主要变化
a精简多、难、深的教学内容,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义务大纲”减少了区域地理知识的内容
b减少知识结构层次,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 c区域地理(中国地理及世界地理)由总-分-总结构体系改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新体系
d教学内容顺序应由“先中后外”变为“先外后中” e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分层次明确而具体要求
5、地理教师的基本素养 a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
b具有热爱地理教育的品质道德 c具有坚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d具有地理教学能力
e具有全面扎实的地理教学基本功
6、地理备课的“一通,二清,三备,四读”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通:通晓新课标
二清:清楚教材的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 三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四读:通读、细读、精读教科书和泛读有关教学材料
7、地理课的进行应注意那几方面? a课堂教学常规的运用 b教案的实施与调整
c地图能力的培养与环境意识的树立
d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材与教案、内容与形式、身教与言教四个基本关系
8、简述中学地理教材的配制原则和方法
四、简答题
1、试述地理备课的重要性结合自己得体会谈谈应该如何钻研地理教材
重要性:
a备课作为教学基本环节的第一个环节起着统领整个教学过程的作用,是上好课的前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需。b备课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是提升能力的阶梯。
c备课的过程是预设的过程,更要融合课堂的动态与生成,也是师生有效互通的前提,为教学活动创造了条件。
2、试述地理教学的规律,谈谈地理教学原则应该如何贯彻。a坚持德智体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原则 b形成学习动机、实行启发式教学和运用直观手段的原则 c要坚持阐明人地关系、反映地理联系、体现地理差异、联系乡土地理以及运用地图教学的原则。
3、简述中学地理教学目的的变化趋势
a 从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到强调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b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明确提出对学生的科学的资源观、人生观、环境观的教育
c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统一。
4、试述地里课堂教学的特点 A 课堂教学的优势:
a按照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过程便于统一要求
b课堂教学容量大,传授知识的密度高,适于普及教育 c课堂教学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贯彻教学原则
d课堂教学是在集体组织形式下进行的,故利于集体主义精神、组织性、纪律性的培养 B课堂教学不足:
a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独创精神 b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5、简述中学地理教育的主要作用
a使学生获得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须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c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全面开发,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6、论述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a地图既是学习地理的主要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的来源
b地图能够全面反映地理知识的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
7、论述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特点和意义(131.136)特点:(1)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使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懂得正确处理人地关系以实现持续发展的重大
(2)教学内容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区域性,有利于学生的观察、注意、想象、记忆和思维等多种智力因素的开发,促进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实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3)地图在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4)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意义:a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过程,学生可以获得地理科学的基本的知识
b学生得以训练地理基本技能
c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d可以使学生受到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
e学生可以更多的接触大自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审美情趣,更培养了热爱自然的情感
8、简述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的性质和作用。
性质:是根据中学课程计划所规定的中学地理课程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
作用:a中学地理教学的计划性和统一性
b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是编写中学地理教材的依据 c中学大纲是教师进行的教学的依据 d中学大纲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e中学成绩考核的依据
9、简述中学地理教学目的和任务
A传授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地理感性知识;(2)地理理性知识
B开发智力和培养能力。
包括:认识能力有观察、思维、想象、记忆、应用能力
行为能力有运动、阅读、语言、写作 C进行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10、试述中学地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含义和基本标准。A、含义:指教师有目的的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要求充分发挥现有教师和学生的才质和积极性,尽可能配以得心应手的教学装备和良好的工作条件,以达到可能的最佳效果
B、基本标准:
a最终表现为解决教学和教育任务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师生在解决这些任务时候所消耗的时间和精力
b任何一节地理课必须有适当的信息量,有活跃学生思维的教学因素,通过观察、操作等各种手段的运用实现手脑并用、眼耳并用,同时要有适当的调控
c要给学生表达自己看法和想法的充分机会。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培养和发展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11、教学方法有哪些意义和基本类型。A意义
a保持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平衡,起调控作用 b把教材内容、知识变为学生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起桥梁作用
c对开发学生智能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促进作用 d使教学活动有秩序的进行,起到支持作用 e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起到显示作用 f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于发展,起到强化作用 B类型
a 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等;b认识方法: 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记忆法等;c教学手段: 地理教学用具及其使用方法包括地理教科书、地图等
12、简述中学地理教材的含义。
A狭义:指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根据中学地理教学大纲编选和组织的具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智能培养、思想政治品德等教育功能的知识体系。
B广义: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切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地图册、和直观教具等,中学地理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和核心。
13、如何理解地理教材并说说你的认识?地理课教案有何主要项目?你认为应该如何备课?
A、主要项目: a教材的章节课题
b教学目的: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方面的具体目的。
c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d课的类型:即本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如综合课、学习新教材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e教学方法:本节课在组织方法和认识方法方面拟采用的具体方法:
f地理教具:本节课使用的教具名称,如教学挂图、模型、仪器、电化教学手段等。
g教学过程:是核心部分,包括师生活动方案和知识内容,一般从引入新课开始,以教学环节为单元,每部分包括讲授提纲,教法运用,承转小结,师生主要活动,最后到巩固新教材环节。
h作业及要求:所布置作业的主要内容或所在的课本页次及思考练习题号。
i课后分析:即教案实施后的简单小结。B、如何做:
a备思想:明确目的,思想重视
b备内容:把握新课标,吃透教材,明确重点和难点 c备学生:教与学是互动关系,最后的教学效果要落到学生上
d备方法
e备语言:语言表达是进行教学的主要方式 f备板书:直观作用 g备教具
h备教案: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
i备习题:课后习题是强化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法】推荐阅读:
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11-18
浅析新农村建设09-16
农村教育现状浅析06-20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特点06-27
浅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10-26
农村党员教育工作浅析11-13
浅析中国农村教育的失败原因09-09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09-18
浅析农村小学体育课现状11-21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