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现状浅析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教育现状浅析

农村教育现状浅析 篇1

作为占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 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一直是中国发展中所不可逃避的问题, 教育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农村的教育问题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 滞后性

滞后性是农村教育的最重要特点。农村地处偏远地区, 交通的不发达使得新产品的传入以及知识和观念的传入都较缓慢, 在教育上无论是教师的配置还是教育措施的引入都相对落后, 这就造成农村教育投入的落后, 教育观念的落后。教育投入的落后使得农村的孩子在受到的教育方面难以拥有像城里孩子那样的良好的受教育环境, 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低。

(二) 单方性

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固然重要, 但家庭教育同样必不可少。而广大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却令人担忧, 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很低, 有一部分选择直接让孩子放弃学业,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让孩子接受教育, 但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 完全将教育视为学校的事, 教育的好就认为是学校好, 教育不好就认为是老师没有严加管教, 将对孩子的“打骂权”完全赋予老师, 认为只要老师“管得严”, 孩子就能被教育好。这种想法的普遍存在使得农村的教育呈现出单方性的特点, 单靠学校的力量, 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再加上近几年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 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为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的教育都存在着巨大的隐患, 成为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三) 随意性

我国为了完善教育制度规定了九年义务教育, 但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却没有得以有效的实施, 农村教育设施和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人们对于义务教育也存在着极大的随意性, 虽然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法》, 但对于义务教育的规定很少被农村地区知道, 人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很随意, 大多认为教育是自己的事, 自己的选择, 无关别人, 更何况是国家, 更无权干涉, 也不会认为国家会管这些个人的事。这一切有农村地区交通落后, 经济不发达, 观念陈旧的原因, 也有国家立法不完善, 宣传力度不到位的原因。

二、农村教育的现状

要想改革教育, 促进农村的发展就必须了解农村教育的现状, 只有在充分了解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才能了解农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而完善教育制度。

(一) 家庭教育缺失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发达使得家长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农业上, 人们不得不为了温饱问题奔波, 并且花费大量的时间, 这就使得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大部分家长将教育视为学校的事, 自己只负责交钱, 殊不知, 家长的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更加重要, 学校教育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很低, 有一部分选择直接让孩子放弃学业, 还有一部分人虽然让孩子接受教育, 但单靠学校的力量, 教育的结果可想而知, 再加上近几年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加, 使得越来越多的儿童成为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 义务教育松懈

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却没有得以有效的实施, 农村教育设施和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 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 虽然我国出台了《义务教育法》, 但对于义务教育的规定很少被农村地区知道, 更别谈有效的实施, 无论是从学生本身还是家长, 甚至是学校对于该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不接受义务教育的态度都是采取自愿为主, 劝说为辅, 均不认为其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在农村地区很少有因没有实施义务教育而被强迫进行义务教育的, 这就使得义务教育在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开始实施, 大多成为一纸空文, 甚至很少被人知道, 更别提用它来维护自身的权利。

(三) 教师队伍匮乏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队伍的建设, 无论是从教师的选拔还是教师的职业培养都是教育完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农村的教师队伍却令人堪忧。由于地处偏远地区, 使得农村的教师招募存在着困难, 教师存在老龄化, 年轻的教师更多的选择呆在经济较发达, 交通较便利的地区, 这一系列因素就为农村地区的教师队伍的扩展带来了诸多不利。教师队伍的匮乏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 教育质量的低下使得更多的孩子选择放弃学业, 早早的走上了打工的道路, 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农村的早婚早育现象的大量存在, 父母的教育水平又将影响着下一代对于教育的观念以及态度, 造成恶性循环, 使得农村的教育问题不断, 改善困难, 无从下手。因此, 农村教育的改善需要教育观念的提升, 教育观念的提升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不断完善。

三、农村教育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的教育问题的存在有着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原因, 但在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今天, 立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农村教育完善所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农村的教育立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立法不明确, 可操作性差

我国关于教育的立法并非没有, 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 对于教育制度等虽然有了规定, 但这些立法规定大多是概括性的, 如义务教育法中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这些规定制定了义务教育制度, 但操作性却不大, 没有具体的实施方式, 无论是具体实施方法还是具体的惩罚措施都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这就使得这部法律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一部缺乏具体执行标准的法律, 只能是作为制定政策的源头, 难以成为具体的实施法律。没有法律的规范, 再加上教育观念的淡薄, 使得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农村地区, 经济文化落后, 教育设施和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的教育无法单独依靠个人的自觉实现, 所以, 一部具体的法律对于教育制度的完善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目前, 我们就缺乏这样一部法律。

(二) 缺乏针对农村教育的立法

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于城市的教育存在诸多的特殊之处, 农村教育的滞后性、单方性、随意性等都是农村教育所特有的, 相对于城市的教育, 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区别于城市教育, 因此, 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解决农村中的教育问题。而我国却没有专门真对农村教育的立法, 现有的立法不仅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 而且也无法解决农村中的特有问题, 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整体落后以及教育观念的淡薄极其需要法律的强制作用, 这对于教育的随意性和单方性有着一定的抵制作用。

(三) 监督措施的不完善

教育的完善无法依靠单方面的努力, 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努力, 农村地区的教育无论是教育措施还是教育观念都相对落后, 要想实现教育的完善就必须依靠强有力的监督体制, 使得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农村地区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错误态度, 认为教育是个人的事, 别人无权插手, 无论是外人还是作为教育机构的当事人甚至是受教育者本人都不认为教育权是一项权利也是义务, 应该被保护也必须去实行。

从监督主体角度进行划分, 教育法的监督体系可分为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两大类, 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 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它是教育法监督体系的核心。这类监督都是依照一定的法律程序, 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直接的法律效力, 主要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教育法监督、行政机关的教育法监督、司法机关的教育法监督。虽然对于教育法的监督主体有了规定, 但却没有具体的监督办法, 使得这些监督大多只是一纸空文, 难以发挥实质作用。

四、完善农村教育的建议

教育制度的完善关系着国家日后的发展, 作为占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教育问题更是中国教育制度完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村教育立法的完善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明确立法, 增加可操作性

我国关于教育制度的立法虽然有, 但操作性却不大, 没有具体的实施方式, 无论是具体实施方法还是具体的惩罚措施都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 这就使得这部法律所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一部缺乏具体执行标准的法律, 只能是作为制定政策的源头, 难以成为具体的实施法律。没有法律的规范, 再加上教育观念的淡薄, 使得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农村地区, 经济文化落后, 教育设施和观念的落后使得农村的教育无法单独依靠个人的自觉实现。因此, 要完善农村教育制度首先就要明确立法, 而不是仅仅颁布准则, 法律需要对受教育者以及提供教育者作出具体的规定, 针对侵犯教育权的具体情况给予具体的惩罚措施, 使得教育的保障有法可依。

(二) 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的教育法

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于城市的教育存在诸多的特殊之处, 农村教育的滞后性、单方性、随意性等都是农村教育所特有的, 相对于城市的教育, 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要区别于城市教育, 因此, 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解决农村中的教育问题。针对农村孩子放弃义务教育选择早早辍学打工的现象, 关于农村的教育立法应该作出具体适当的执行办法, 而不能仅仅依靠自觉。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增多, 留守儿童人数上升, 家庭教育的缺失, 则可以采取西方国家的某些规定禁止家长将孩子独自留在家中等规定。只有将农村的特殊问题特殊对待才能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 实现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

(三) 完善监督手段

农村地区教育观念的落后使得人们对于教育问题的错误态度, 认为教育是个人的事, 别人无权插手, 无论是外人还是作为教育机构的当事人甚至是受教育者本人都不认为教育权是一项权利也是义务, 应该被保护也必须去实行。既然完全靠自觉无法实现就必须要依靠监督的力量, 我国教育法的监督体系可分为国家监督、社会监督两大类, 国家机关的法律监督, 包括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 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教育法监督、行政机关的教育法监督、司法机关的教育法监督。社会监督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各民主党派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团体监督、新闻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可见任何的单位团体都享有对于教育法的监督权, 但行使这项权利的却不多, 这里固然有观念的问题, 但监督手段的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因此, 完善监督手段是必备可少的。

摘要:教育的完善离不开各方面的努力, 不能仅仅依靠家庭和学校的力量,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立法的完善, 严格的执法, 有效的监督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着自己特有的特点, 针对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立法的完善势在必行。本文对于教育立法的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议, 企图对教育制度的完善有所帮助。

关键词:滞后性,家庭教育,义务教育,教育设施,监督手段

参考文献

[1]高金岭.关于中国教育法制建设的思考[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3) .

[2]王洪成.加入WTO对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4) .

[3]褚宏启.关于教育法地位的法理学分析[J].教育研究, 2000 (4) .

农村美术教育现状浅析 篇2

美术课,在审美教育,性格形成,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世界许多国家在教育界对美术教育也日益重视,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有效地开展,特别是在农村学校,这种状况更为严重。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反映出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领导注重升学率和传统观念的主课成绩;社会只看升学率和传统观念的主课成绩;学生重视升学率和传统观念的主课成绩,和由此造成的美术教师的师资不足及素质偏低。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突出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名无实

1.课表有名无实。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各班课表上赫然有“美术”课,可在实际操作中,课表中的美术几乎从未出现过,致使很多农村小学学生上课就从不看课表。

2.课堂有名无实。课表上有但从没上过,美术课成了自习课、作业课、临时救急课。无美术教案,无美术作业,无检查要求,一切由学校领导和所谓主课教师说了算。

3.教师有名无实。许多学校没有美术专业教师,或有的学校随意指定教师完成任务,或有的学校就没有安排美术教师。即使有人上美术课,也是看课、换课、玩课。

究其有名无实的原因,根还在上层阶级。许多教育管理者本身就对素质教育、新课程并未透彻理解,且不学习、不思考、不调查、不总结、不实事求是,他们还在应试教育的笼子中坐井观天。现阶段农村学校的评价与考核制度滞后让升学率和成绩仍然是社会、学校、家长衡量和评判一个学校的主要标准。

二、资源短缺

1.美术教师资源短缺。农村教师本来紧缺,新招的教师不愿意到农村山沟去,山中的教师千方百计要到县城去,县城学校又隔三差五地往进招农村的教师。这样,农村教师少之又少,更别说音体美专业教师,那更是凤毛麟角,现在又有一种现象是分到农村的年轻教师只在学校挂名而不见人。如此一来,有些乡村学校运转都无法正常,更别说上好美术课。

2.美术课程资源短缺。课程资源有校内课程资源(如,图书馆资料资源、展示美术作品的场所、美术教学设施和设备等),校外课程资源(如,公共文化设施/当地人文资源以及自然环境资源等),信息化资源(如,信息获取、信息交流)。这几年部分农村学校课程资源是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与城市及国家的标准还相距甚远,农村,除了自然环境资源外,其他美术课程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因家庭困难,在家留守、上学看不见希望而失学者就很多,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学生连起码上课的材料、工具都准备不充分,此种现象严重阻碍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开展和发展。

三、小材大用

1.美术教师的小材大用。农村学校因教师资源紧缺,且受到学校编制和学校督评机制的制约,美术教师往往学非所用,专业的,先解决“主课”危机,不专业的更以“主课”为主。绝大多数时间和人力资源花费在争取学生“主课”的成绩上。这样,学非所用、用非所重、重非所任。美术教师似乎是不务正业,夹缝中求生的学校另类,本来简单却人为地弄复杂了。

2.美术活动的小材大用。美术,应是审美教育、性格形成、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简单艺术形式,但现在美术活动是为搞应付,完成任务。领导来了举办美术展览,美化学习园地等,使美术活动达不到美育之目的,而是流于形式。简单的课程活动强加上了政治色彩,真正的是美术活动被小材大用。

我们都知道,美术课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艺术课程,它不但能提供给学生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而且在审美教育、性格形成、习惯养成、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国家制定的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并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习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发展创造美好的愿望与能力。可是,农村美术课程的落实现状让人担忧,应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否则,农村学校教育与城市学校教育的差距,农村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会更加明显。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浅析 篇3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制度性和结构性变革,在社会转型和制度转轨的过程中,城镇化的进程异常迅猛,受农村贫困及城市利益的驱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有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那么,什么叫留守儿童呢?就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在当地读书的儿童。这些儿童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所未有的境遇。近年来,“留守儿童”问题成了研究当今教育问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话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期望家庭、学校和社会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探讨解决这一社会问题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及存在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时代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有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部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有关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占据绝大多数,所占比例竞高达86.5%。

1.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2.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据统计,80%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己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性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

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5.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儿童防护能力弱,同时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遭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二、“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存在以上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从家庭认识来看,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整日忙于挣钱,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从学校教育来看,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在于引导他们建立健康、乐观的心态,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从而促进他们自然、顺利成长,从而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教师应更多的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和思想变化,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还要与家长及代养人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挥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同时,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4.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留守儿童这一突出的社会现象首先是农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予足够的重视,能够从政策上、经济上给予支持和引导,加强政策的导向作用,充分保证留守儿童不受任何偏见和歧视的接受义务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农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们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参考文献与注释:

[1]庄华峰等.社会政策导论[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徐愫.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农村教育现状浅析 篇4

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才能真正体现政府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从民族复兴大业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国家或政府有义务和责任尽最大的能力为适龄的儿童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因此,免费性是义务教育的方向和追求。义务教育实施的情况如何,关键是费用问题。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坚持“公平优先”的原则。从对发展中国家对三级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分析来看,优先发展基础教育,不仅是最公平的,也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即公平与效率在义务教育阶段是一致的。九年义务教育给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的利益远远高于带给学生个人的利益。义务教育中的“义务”至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家长有义务和责任保证子女接受完成政府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另一方面,国家或政府有义务和责任提供一切必要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学场地、教材、设备、师资等。通常人们对义务教育的理解总是强调家长的责任和义务,而往往忽视政府的义务和责任,这是对义务教育的片面理解。

存在的问题:1 家长对教育的漠视全国农村每年大约有110万名儿童不能入学;有的农村中小学失学率达 30%。农村义务教育按时完成率仅 76%,全国7个省区甚至在 60%以下;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7.6年,实现程度为 10%,提升最慢。在贫困山区,因为经济的落后,信息的闭塞,使广大家长无法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很少家长有要把孩子培养成才的观念,很多孩子小学毕业后就不会再有继续上学的机会。这些落后的思想观念使很多山区学生失去了接受知识的机会。这种落后的观念将成为山区教育的一大障碍。2 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贫困山区的学生在未跨入校门之前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的内心比一般同龄人要敏感很多,他们需要的关怀和温暖也很多,所以,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非常大。作为教师,每时每刻都用语言传递信息,特别是贫困山区的教师,由于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媒体,只能用语言来传递信息,用语言来交流思想。若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偶尔说出一些有损于学生人格和自尊心的话,那对学生心灵的伤害是很大的。另外,教师自身的不好的心理问题,可能也会绐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和身体伤害。尤其是喜怒无常和暴躁的性格,酿造教师体变相体罚学生的事件,严重的会伤害学生和社会。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还没有全方位的判断能力,教师不科学的人生观、评价观、审美观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映,使学生的心理处于困惑状态,也会出现了各种心理冲突,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而且最近网络上流传的那些教师虐童行为的视频也反映了当前教师自身存在的心理素质问题,这个问题在农村地区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亟待解决。3教学环境恶劣,教育设施设备极度缺乏很多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不能满足现在所要求的标准。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室简陋不堪,有些教室都没有电灯。有的教室,甚至连一山扇完整的窗户都没有。在阴雨天气里,也只能在阴冷黑暗的教室里上课。孩子们的课程也只有语文数学。由于没有器材,音乐课,体育课都成为孩子们的奢望。或许,我们都难以相信在当今社会还会有这么差环境的学校,但这却是不折不扣的事实。试问,这样的恶劣学习环境,他们能健康学习,快乐成长吗?4教师队伍不整齐而且素质有待提高在山区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老师,他们中只有极少部分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的问题。面对新形式下的教师教育素质的问题,面对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他们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因为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的紧张,他们几乎没有参加业务培训和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而年轻的新教师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村小学或者中学任教,农村中小学教师紧缺。学校还常出现一个老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的现象,而且,有时候还会出现一个班级就一个老师任教的情况,所以整体素质有待提高。5农村地区教育经费的短缺虽然国家采取了响相应措施,但实际看来,相当数量的中小学教育经费少的可怜。《义务教育法》规定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但现在义务教育非财政资金还需要财政的进一步增加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相对滞后,造成农民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损害,困难地区农民子女失学严重。城乡之间教育投入的不均衡现象极为突出,差距越来越大,大部分的投入由县乡财政解决。由于县乡财政紧张,大多通过集资和借贷的方式解决。但是农村税费改革和学校“一费制”实施后,原来县乡筹集资金的来源被切断,结果造成债务大量沉淀,成为县乡政府的沉重 包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由于地方财政尤其是县级财政基础薄弱,加上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进一步扩大。其次,义务教育的城乡差、地区差还非常大。再次,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低。无论是城市、农村,无论是保障水平较高还是较低的地方,这一问题均普遍存在。经济落后和文化贫困总是相生相伴的,山区学校教学条件差难以吸引优秀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就难以开发利用资源。目前许多村小公费紧张,除了购置必须的办公.教学用品来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外,已无其他能力添置电教设备,教学挂图,投影片,课改资料等教辅设备,经济落后地区尤为严重。此外农村中小学校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大量学校位于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边疆地区和高寒高海拔地区、牧区、半荒漠地区等特殊地形地貌地区。农村义务教育直接影响到亿万农村孩子和农民家庭的切身利益,由于农村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地方只有几个班级,几个学年不同的孩子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教育质量可想而知。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

面对严峻的农村教育问题现状,我们要坚持义务教育公平优先原则;牢固确立农村教育的战略定位;完善公共教育体制与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全面实现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免费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加强农村贫困地区教师培训;努力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教育财政体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弱势补偿制度。由于义务教育的特殊性质以及“一费制”的实施, 政府成为义务教育投资的主体, 政府财政拨款占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例还应进一步加大。建立农村学

校最低保障经费制度,制定农村学校标准;政府建立和完善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资助体系,温家宝在2007年教师节时曾指出:“办教育要用心力,还要用财力,两者不可偏废。用心力,就是学校要目光远大,勇于创新,把最新的知识和最好的技 能教给学生;用财力,就是要不断加大教育事业的投入。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创新用人留人机制,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2010年发改委率先安排资金5亿元,在10个省启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规划建设幼儿园416所。2011年,试点资金增加至15亿元,试点范围扩大到中西部25个省,规划建设幼儿园891所。在试点资金安排上,重点向贫困落后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总体上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组织实施。建设层次上主要支持乡镇建设中心幼儿园,发挥其辐射指导作用。建设方式上以新建幼儿园为主,兼顾对现有幼儿园和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改扩建。建设标准上按照实用适用的原则合理确定每个项目的办园规模和建设体量。运行模式上鼓励各地以试点促改革,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管办分离、委托管理的运行模式。同时注重以项目建设推动规划、师资、收费和管理等各项政策的完善。在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方面,国家政策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就像前面提到的,国家在加大对西部地区“支边”、“支教”力度和规模的同时,也应该扩大对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任教的教师的优惠政策和保障项目。而且,这种政策和保障应该是持续的、灵活的,以确保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村教育都有普遍适应性。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方面,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实现。如健全农村教师在职进修制;举办各类培训班,定期轮训,做到培训与教学两不误;采取得力措施指 导和约束教师自我修炼、自我成才;强化城乡教师交流,即安排城镇优秀教师到 农村学校定期任教,尤其是派往贫困地区支教,并有计划地安排农村有发展前途 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市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接受培训等。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将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促进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解决的方法即建议 :

1.加快农村教育的全民化在贫困山区,由于科技文化知识的普及的广度和深度还比较低,许多学生家长都有让孩子读书不如早挣钱来的合算这种观念。他们认为:培养孩子,只要能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多学也没有用,就连大学毕业都的自己找工作,倒不如让孩子

早点工作。这种淡薄的教育观念严重的影响孩子的进取心,也严重的阻碍着贫困山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在贫困山区,必须坚持加大对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在贫困山区并举的力度。要提高全民素质,为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让学生家长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育和发展的密切关系。

2.建立教师流动制度贫困山区的农村学校教育落后,工资低,条件艰苦,待遇差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来任教,没有人才连有限的资源都难以开发利用。执教人员紧张学校经费紧张是暂时无法改变的事,教师无机会接受培训。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教现实的是和城镇学校建立对口支援的关系,指定教师的流动制度,既可以解决农村学校因教师紧张和经费紧张引起的无法得到培训机会,也为城镇教师提供锻炼自己的机会,并有利于农村教育特色的开发。

3.多种渠道筹措教育基金有资金就能有条件来投资建设教学资源从而改变现状。就目前的困窘状况看来,想单纯靠国家政府扶持,是远远不够的,那么这些学校就要挖掘自身的特色,从而吸引社会上 的团体.组织公司企业甚至个人来学校进行教育投资。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部门也应该看到城乡差距,少给重点学校一些奖励,多给农村学校一些鼓励。政府部门也应该对学校的建设进行精心预测,努力提高本地区的教育质量,为本地区的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农村文化发展现状浅析1概要 篇5

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宣传部张振伟农民问题始终是令人关注的重大社会话题。多少年来,它一直是党政部门以及专家学者们思考和探索的重点之一。农村文化作为农民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受到文化工作者的关注,各地也进行了实践。今天,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目标的大背景下,农民的文化需求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开发区,总面积19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3平方公里,辖2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67个行政村、31个居委会,总人口16.7万,其中户籍人口12.4万。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开发区内设立威海出口加工区,面积1.34平方公里,实行“两区合一”的管理体制。

那么目前我区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如何?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调研方式,对部分乡镇、行政村和一些农民家庭,以实地察访、交谈和问卷调查三种方式, 走进村委和村干部交谈询问,在街头和村民聊天,对一些基层农民、乡村干部进行了调查,试图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农民文化生活现状进行一些初步分析。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及特征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加快推进,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开展,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一方面农村文化生活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各项公益文化设施不断增加,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意识得到提高,农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精

神面貌焕然一新。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条件制约,农民享受文化生活的渴望与各种相对滞后的文化产品的矛盾显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农村文化的发展。

不过,总体上看,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相比,与广大农民的需求相比,农村文化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一、阵地、设施基本齐全,活动有淡季

目前,全区农村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都非常大,单从硬件上说,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还是比较健全。

很多村文化大院建设热热闹闹,文化活动也开展得红红火火。不过,调查中发现,也有很多地方的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并不高。文化大院建起来了,问题也接踵而至。有村民反映,文化大院开展的各种

文化惠民活动,初衷是好的,但内容上还有些单一,除了唱歌唱戏跳舞,很少去文化大院,村里的麻将室反而经常会聚集很多群众。

农忙季节基本没文化活动,像村里的四室一场(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棋牌麻将室、排练室、小剧场都不开。村里打工出去很多人,留下来的要么是忙着种地,照顾家务,要么都是年老体弱的,大家白天累了一天,要说搞些文艺活动,一没时间,二没体力。

另外,由于冬季气候寒冷,“农家书屋”和乡村文化大院绝大多数处于“空闲”的状态。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主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下拨的文化建设经费,但要正常运营还需要水、电、暖等日常开销,这就形成了一个新的资金缺口。为切实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的历史欠账多、现实投入不足等问题,各地都想了不少办法。文化下乡演出需要租车费、音响灯光设备的电池和灯泡的更换维修费,以及演员的吃、行等费用,搭建舞台也要投入。

(二、文化干部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

文化专业人才匮乏,人才断层情况仍然存在。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人才更新机制没有形成,文化工作内容的创新难以展开,一批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化节目难以开创,人才匮乏、新编剧目、节目奇缺等现象仍然存在。

乡镇文化工作人员还不能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给乡镇发展文化工作造成停滞不前的现象,加之文体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大多数是一些非专业人员,对文化工作认识肤浅、了解不深、掌握不细,对开展农村文化工作找不到有效方法和途径。服务和指导的作用难以

发挥。

由于多年来没有吸收新鲜血液,文化队伍缺乏年轻的力量,大部分文化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则由于文化机制不顺,文化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在很大问题,文化干部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在乡镇兼职工作,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区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臵一旁,视为他活。或者随便把没有业务专长的其他干部顶替,日常的文化建设职能作用发挥愈加有限。

(三、农村群众生活单调,精神文化生活依然贫乏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明显的进步和提高,但广大农村文化生活落后的现象依然存在,不少地方、特别是远离中心城镇的地方,农民群众依然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状态,虽然物质生活上有了很大改善,但文化生活的质量仍然得不到提升,很多农村群众平时农作之余的文化生活还是停留在看电视、走亲访友、串门、打扑克打麻将、闲聊、抽烟、喝酒等活动中。群众文化活动质量不高或根本没有文化活动等情况还普遍存在。

(四、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还不能有效开展

目前,对一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手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情况不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民间艺术普

查登记后就没有进行跟踪了解和挖掘,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存在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现象,需要进一步深入调查、发掘、落实。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有保护范围、有保护标志、有记录档案和有保护机构等基础工作还不够完善,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措施不力、还不能充分合理利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挥还缺乏深层次的研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民族文化传承难度加大,许多非物质文化日趋消亡。而目前还不能对这些非物质文化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和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中缺乏调研和思考。

(五、农村文化队伍有弱项

队伍数量少,队员年龄大。我区每个乡镇都有专业的吹、拉、弹、唱等特长的文艺骨干,但是队伍数量少。文化队伍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只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次上。在农村,懂乐器,通曲艺的文化骨干多是在文革期间由于宣传需要而培养出的文艺才能。现在他们的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的时间受到限制。由于年龄等原因,部分队员们参加文化活动不积极,往往都是在许多爱好者多次邀请下才参加。有的文艺骨干,在为文艺团体服务中,不是推辞做不好,就是要报酬,从事这种文艺活动在他们看来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积极性不高。

队伍素质低。民间文艺团队缺少高水平的群众文艺创作优秀人才。现有的文艺团体均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 闲时演出。他们的文艺专长大都仅停留在“会”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精”、“专”、“博”。仅停留在自娱自乐的层面上,根本谈不上“传”、“帮”、“带”。很多村只是在节庆日前后,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文化活动,如扭秧歌,唱歌、戏曲演出等,没有形成规模。

二、农村文化力不强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滞后,文化教育阵地严重匮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减弱,科技文化推动力滞后。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甚至不同方向或者不同步,娱乐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加之各种腐朽思想的负面影响,致使农村人们的道德滑坡、世风变浊,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远的,道德是虚的,唯有金钱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钱和享乐外再没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了。有的只求实惠,不讲理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歪曲,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淡漠。

(二文化生活贫乏和文化市场不健康,伦理道德观念蜕变。农村社会环境受到污染,许多格调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农村文化市场,恶化了农村社会精神环境。部分农民的社会正义感、责任感、义务意识淡漠,荣辱观、是非观混乱,国家和集体观念淡化,道德滑坡。

上千吨含有致癌物黄曲霉素、最多只能喂猪的陈化米被梳洗打扮,堂而皇之流向千家万户;致癌物溴酸盐超标数倍的矿泉水被默默摆上大小超市的货架;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装进奶瓶,喂给中国的

3000万婴幼儿;澄清净化后的地沟油用来炸油条,涮火锅……海鲜浸过甲醛看起来更鲜,面粉掺上石灰后显得更白,工业染料苏丹红喂养的鸭子可以产下“红心蛋”,无根剂、漂白粉泡出的豆芽又白又胖……海南毒豇豆刚刚谢幕,山东又出了毒韭菜,湖北等地有多人输血染上艾滋病,山西100多个孩子打过疫苗后非死即残。“杀、毒、假、乱”这些社会潜规则看起来纷繁复杂,但实际再简单不过:权势为王,金钱至上。

(三宗教活动频繁,封建迷信抬头,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在农村神汉巫婆仍在活动,婚丧喜事大操大办现象突出,不少地方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现象呈上升趋势,群众生活缺乏安全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没有敬畏的后果是,老百姓做事会没有最后的底线。我们强调精神文明的建设很多,或者多于口头强调,但不知道怎么做。现在我们也想解决这个问题,但不知从哪

里做起。从政府教育部门到个体家庭,都面临这个问题。也许家长想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但抵挡不过社会的力量。你讲道德,但在大家都不讲道德的环境中,你就会吃亏或者没有竞争力。

目前中国发展的主要是经济,是物质上的建设。以前我们讲理想,但现在讲的最多的是金钱、房子、股票。从政府到个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某一些特定的物质、金钱方面,对其他东西反而都忽略了,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从国家到社会、个人,我们搭建了一个空架子,但却缺乏灵魂。

没有灵魂,就没有定力。国家体制和法治建设正在不断的完善,笔者认为,目前依靠文化建设重塑百姓的淳朴善良,树立人民的道德信仰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对策

研究农村文化需求要有大文化观念。文化研究要有开阔、宽广的视野,如果就文化研究文化,永远研究不清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要把依法治国和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使有道德的企业和个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的尊重,使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唾弃。

(一、完善社会体制,加强法治建设

温家宝曾表示,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制度之母。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指导和奠定基础。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

完善社会体制,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就是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只有树立公平正义的理念,才能使宪法规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真正维护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严惩腐败,公平正义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反腐倡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

较大差距。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仍呈易发多发之势,一些案件触目惊心,影响极为恶劣;贪污腐化、形式主义、奢侈浪费的问题屡禁不止。

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温家宝曾在中外记者会上指出:“当前,我以为最大的危险在于腐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除了生产更多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外,还要把加强同市场经济、民主法治、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道德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臵上来。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三、解决农村文化需求关键在“多予、少取、放活”

文化上的“多予”,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民众看戏,政府买单,就是“多予”的形式之一。不断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文化部门应积极向上争取文化政策性资金及器材,用于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各级财政部门应保证文化事业单位的办公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因增加农村文化服务内容而需要扩大人员规模和经费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服务活动的顺利开展。市(区、乡、村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发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合理分布,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及室外健身场所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农民是文化创造、文化接受的主体,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我们总是说给农民送文化,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其潜台词是否是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才是文化的拥有者,是他们赐予农民文化呢?其实,我们应该改变这一观念。中华五千年文明,农民也是主要创造者。他们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长期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似乎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文化,才真正有价值,一直在把一些外来的、迥异于本土的文化价值观灌输给农民,认为农民创造的文化是可疑的,他们的文化是贫乏的。

这是忽视了农民满足自己文化需求的能力及其创造的精神文化的价值。事实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可以创造什么文化活动来完全满足几亿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农民才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主体。政府给予农民以创造文化产品的空间,让农民在自己的文化活动中唱主角,兴办剧团和文艺队伍,参与演出。农民最了解自己想看什么、愿看什么。在这个问题上,政府无论怎样大包大揽,都不足以完全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问题,还是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看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光看城市,还要看农村。农村文化是否繁荣是检验一个地方文化状况的重要标志。农民是民间艺术最大的需求主体。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戏曲,生存、发展于民间,其精华也更多地保留于民间。专业剧团在帮助民间剧团的同时要虚心向民间剧团学习。关注基层剧团的现状和发展也是关注农民的文化需求。剧种个性、地方特色是戏曲保护的灵魂,对于戏曲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戏曲发展应该是多元的,切忌一个模式。有的剧种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受大一统观念的影响,结果丧失了剧种特色,受到观众和专家的诟病。

农村民间戏剧活动有许多是和寺庙祭祀活动、宗族活动结合在一起的。而相当一段时间,这些活动被认为是迷信、封建的东西,成为打压的对象。事实上,它们常常是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而一些地方民间戏剧的活跃正是得益于寺庙和祠堂的复苏。因此,我们在看到它们负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们对于农民精神世界的构建的作用。要重新认识传统文化价值。我们往往认为传统文化活动中包含有各种不

科学的成分,于是满腔热情地、想当然地、善良地去改造农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以“提高”他们,结果,我们给予农民的“好东西”却难以在农村扎根而成为农民“自己的”东西。这应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几十年来,我们的一些文化传统中断了,致使一些传统文化娱乐方式、文化活动消失,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剩下的只是一些空洞的东西。

客观地看待农民的精神需求,什么时候能让农民有自由选择文化活动的权利,就有很好的效果了。

(五、要着力树立文化服务理念

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运用各种

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争取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基层文化单位的活力明显增强,文化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文化建设面貌得到改善。

(六、要着力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的载体,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不断扩大城区文化阵地建设范围,完善现有阵地的管理,为城镇居民提供舒适、多能的文化活动场所。要加大乡镇文化站建设,已经建立文化站的乡镇要充分发挥文化服务的作用,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大餐。对于现在没有建盖文化站、文化设施不够健全的乡镇,应加大投入,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场所。村落文化也是繁荣发展农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网络阵地。要继续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图书室、文化中心户、书法协会等载体建设,推动村落文化的繁荣发展。

(七、加大文化干部队伍和农村文艺队伍建设

发展文化事业关键在人,建设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文化队伍已成为当务之急。农村文化建设要避免成为面子工程,就要特别针对农民的特点,不能急功近利。由于没有专人负责文化工作,要实现村级文化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关键是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做、有人带。比如,从有知识的优秀青年农民中聘用了一批“文化干事”,专门组织群众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同时负责抓好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指导推进乡村文化产品的开发推

介,从大学生村官中聘请了一批“文化辅导员”,负责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的培训工作;从热心文化事业的村民中招募了一批“文化志愿者”,协助“文化干事”做好文化活动中心或文化活动室的日常事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搞得怎样,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发展质量。

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文化馆等部门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开展好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举办我区基层文化大院负责人培训班、文艺骨干培训班,器乐培训班,充分发挥出农村文化能人的引带、辐射作用。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文化中心户的作用,不断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扩大农民文化活动的参与面,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八、进一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

虽然现在电视在农村较为普及,但农民们还是希望能欣赏到各种传统的和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尤其喜欢欣赏传统的戏剧节目。希望城里剧团和各级文艺团体常到乡下去,多为农民送去精神食粮。文艺工作者要把新农村建设中的新人新事创作编排成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深入乡、村巡回演出,以激发广大农民自娱自乐的积极性。要以文化下乡为载体,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农村,流动服务,变文化“下”乡为文化“留”乡,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抓好乡村文化、家庭文化、农村校园文化,推进农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活动质量。送文化下乡,要重实效,千万莫扰民。

(九、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加强文化品牌建设。例如我区每年都会举办具有特色的“皇冠之夏”广场晚会、“九九艳阳天”老人节文艺晚会、庆“五一”全区职工合唱比赛、庆“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庆七一”机关大合唱比赛、庆“八一”电影周活动、庆祝教师节专场演出、“迎新春”系列文艺汇演等专场演出。

(十、要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要保护原貌、体现原貌特色。在保护和开发中要对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和思考,发掘文化渊源。

(十一、要着力探索农村文化发展新机制

要把文化机制创建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党委、政府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并作为党政考核和任期责任制的内容。文化市场管理要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加强对精神产品的调控,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强对演出娱乐、音像出版、网吧等文化市场整治和管理力度,确保用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推动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小结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非一朝一夕之事。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加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加大财政 的投入力度,加强制度改革等等措施并不能简单的解决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涵盖面相当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建设适应新形势的农村文化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筑农村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关注“三农”问题的具体现。

完善社会体制,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浅析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6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对策

一、现阶段农村小学教育现状

(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教育经费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这点在中西部山区体现得尤为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从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角度来看,虽然教育财政投入逐年递增,但是投入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还低于不少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次,教育资源城乡分配不合理。虽然近几年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已有了较大改善,但与大多数城市学校相比,陈旧的教学设施、匮乏的先进教学设备仍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

由于长期受国家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农村教师队伍呈现低学历、老龄化发展趋势,高学历的青年教师较少,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从教后参加专业培训少,多数靠的是学校所学的一点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一直以来只是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任教。同时,由于师资匮乏,“兼职型”教师较多,一名教师教几门课程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对所教课程大多未精通。此外,虽然大多数农村小学已经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但收效甚微,尤其是许多老教师思想僵化,观念陈旧,没有充分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往往是穿新鞋走老路,导致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三)教学设施不足,利用率低

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农村教育投入比例,但是挪用教育经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小学的基础教育设施与城市相比仍存在不少差距,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小学中不少学生甚至仍挤在破旧的房屋中,基本没有活动设施。另外,虽然有些学校已经配置了较为先进的教学设备,但由于教师队伍素质低,而学校又未投入专门资金对教师及学生进行培训,好多设备使用不起来,或者不能被经常使用,导致大多数设备成了空架子,利用率低。

(四)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受传统观念影响,加上大多数家长本身未接受正规教育,他们往往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对孩子采取放任策略,导致学生没有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学习效果不佳。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儿童越来越多,教育监管缺位问题愈加严重。缺少家长监管的学生逃学、泡吧现象严重,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二、针对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合理化对策

由于小学教育处在整个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而农村教育的发展更是影响着国民素质教育的整体提高,因此,只有采取措施改变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才能推动中国教育的整体发展。

(一)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善教育经费不足的状况

首先,国家要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村小学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同时呼吁社会各界积极捐款捐物,尽最大可能拓宽农村教育经费来源;其次,要严把经费关,确保每一笔教育经费都能用到实处,逐渐完善对农村教育投资的监管,责任到人,确保专款专用,并对出现挪用教育经费的问题严抓狠抓,问责到人。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优化教师机构

要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以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和增强教师的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重点是学习新课程、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建立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开展好教师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同时,要着重培养青年教师,为青年教师挑选“教学导师”,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并强化对青年教师专业教学基本功的培训,使之成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中坚力量。

(三)端正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农村小学教育要健康发展,从政府部门到学校、教师,再到家长,都要先充分认识到小学教育的重要性,这点在农村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另外,当今经济的发展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人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要将先进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培养四有新人,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潮流。

(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首先,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主导职能,通过不断出台措施,创新教育模式,探索新型教育途径,彻底改变现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确保无论是城市儿童还是农村儿童都能接受同等的教育,必要时加大投入,新建学校或扩建校区,彻底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难的问题。其次,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加强课程改革,着重培养孩子自立自强的动手能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并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经常对孩子开展心理教育。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一对一”或“一对多”服务,一名教师对应一名或多名留守儿童,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再次,整治学校周边环境。有关部门及学校要联合作战,多管齐下,严禁学校周边新建网吧、KTV、游戏厅等场所,严格治理已有的娱乐场所,从而为留守儿童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后,家长要加强和子女的沟通、联系,不仅要关心孩子学习生活,更要关注其身心健康,并及时与班主任、村委会、代理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动态,共同解决好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鉴于农村小学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提高教学质量,推行素质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不断创新,农村小学教育才能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志录.浅谈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现在及对策.素质教育,2014(6).

[2]高作满.浅谈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教师,2011(26).

[3]姚波.农村小学教育的困境及出路.网络财富,2009(5).

浅析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 篇7

【关键词】农村 语文 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当前社会上都在热议钱学森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确实是我们大家都很着急的问题。没有杰出人才,就不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就不可能有重大的发明创造,就无法参与国际上的激烈竞争。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太容易。因为这不光是教育问题,而是整个的社会问题。教育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受到社会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但是,不是说与教育没有关系,教育确实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当今社会之所以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主要还是在创新教育上做得不够。农村是我国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农村中学语文中的创新教育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老师教学方法的创新,第二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农村中开展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初中语文教学,尽管教学内容一样,但因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不同,课堂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同样地,初中语文教师们创造出来的教学策略也会因为主导者的不同而不同。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初中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基础。初中义务教育后虽然有大部分学生会紧接着进入到高中阶段学习,但还是有小部分学生会进入社会。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语文知识时要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应该突破常规语文教学,创新教学艺术。那怎样来突破这些教学常规呢?

第一,教学方式应该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批评了过去以传统三中心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以讲为主的常规教学方式,要求把儿童的学习构建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倡导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为什么要突破常规教学倡导这种教学方式呢?因为这种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是让学生积极的思考获取知识,而不是教师采取的满堂灌的教学。因而这种教学方式更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合作就是要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倡导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相对来说更加活跃,不会受到来自教师权威的束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只是担任引导的角色,而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体,这样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第二,教学内容要由封闭转向开放。课堂教学内容的繁、难、多、旧是我们教学中一直存在的问题,这也是由于我们课堂教育内容封闭型的特点造成的。教学内容太整齐划一、缺乏弹性。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不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不考虑社区资源的利用,所有的学生都学习相同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怎么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呢?学生在各个层次上是有差异的,因此在学习好基础的层次上,應该开放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掌握相关的一些知识,为其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条件来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要构建具有活力、开放的教学内容系统,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筛选和组合,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尽量多翻阅一些教学资料,加大课堂信息流量;二,尤其是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应该注意选择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今天学生生活的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差异以便实施差异教学;三,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发地方课程和本校课程,开设选修课,实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应该由时空的单一转向灵活。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时空的单一性。教学活动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展开,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活动的自由,不利于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展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单一的时空限制学生活动的时空,无法满足教改的要求。这客观上要求我们打破原来单一时空的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时间的调整应本着从教学实际情况、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灵活安排,比如自学课可上15分钟,讲析课可上35分钟,讨论课可上20分钟。这种弹性时间机制操作起来虽然存在一些困难,但只要制定准确的教学计划,还是可以执行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来灵活安排学生座位,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课堂座位方式主要有马蹄式、秧田式、圆圈式和小组式几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灵活安排,也可以自己穿凿一些空间活动方式。另外,教师还可以把课堂搬到社区、工厂和大自然中去让课堂移到室外,实行开放教学。

总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知识的年代,一个人才竞争激烈的年代,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将是这个社会的强有力的竞争者,而创新能力是靠长时间的积累培养起来的。在我国,学校、课堂是我们接受知识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的创新教育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要阵地,推行相应的教学改革,把新的教学思想落实到具体教学活动中来,这样才能够从实际层面上开阔学生的眼界,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课堂教学的改革,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现状,也就不能培养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改革是我们应该时刻关注的重点,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小燕,周敬山等,新课程语文教与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5

[2]周小蓬,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

上一篇:小学开学典礼串词下一篇:高一英语词汇翻译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