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农村建设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新农村建设(精选8篇)

浅析新农村建设 篇1

一、客运市场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从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提出新农村的建设,它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明显。其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荣的任务是在农村,城市中除了下岗工人和低收入群体以外,绝大多数居民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下一步全面小康能不能实现?关键就看农村。其二,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无论城镇化怎么发展,农村始终会有上亿的农村人口在那里生活。怎么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乐业,怎么把农村家园建设好,让他们也能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速度,就得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强农村建设。

农村公路作为农村地区的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保障,发展农村客运则成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之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二、我区的客运现状

(一)通达状况,我区现有12个乡镇(街办),222个行政村(居委会),3400多平方公里,51.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80%。现有公路通车里程3688公里,班车营运线路58条,营运里程2250公里。这58条线路中有10条的终点为乡镇政府所在地,有46条线路终点到村,贯穿了157个村(居委会),占行政村总数的71%。还有65个行政村未有通客车,主要集中在西北山区。

(二)运力状况,现有客运公司12家,客车378台,其中从事农村客运的客运车辆310台,5846座.日发班次758个,日发送客运量4万人次。

(三)站场建设状况,现有二级客运站2个(夷陵客运站和太平溪港水陆客运站各一个),乡镇五级客运站现有2个(雾渡河、黄花),在建的2个(下堡坪、分乡),拟建的1个(邓村)。现有招呼站5个,拟建75个。现有候车棚27个,拟建50个。原有2个五级客运站(鸦雀岭、土门)因为种种原因闲置。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线路开不通。乡村公路等级较低、通车里程短、断头路多、维护不够、通车数量少,有将近一半行政村未通等级公路,无法投放客运车辆,当地村民无车可乘,步行肩挑,出行困难。原因很直接,就是资金不足。但随着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快,未来五年一定会有一个巨大的变化。

(二)经营者开不起。一是经营者投入大、效益低。农村客源分散,客运量呈周期性变化,农民以自然村庄散居,又受季节影响,实载率低。加上高额的税费、油料和修理费用,使经营难于维系。曾有牛坪的杨柳池、梅子垭、下坪太阳山等数条线路开班以后又停下来。二是有的乡村线路开班以后,双排小货车、“面的”、摩托车等充斥其间,原本少得可怜的一点儿客源被低票价的非法营运车辆所截走。雾渡河至樟村坪线路上就有100多台“小面的”和“皮卡”以假亲戚、货主的名誉等方式进行非法载客营运,长期以往,已开通的客运班车就自然而然地开不下去了。

(三)农民坐不起。乡村客运线路里程短、路况差、票价相对高。山区农民收入少,往往为节省五毛一块钱而改乘摩托车或者其它廉价的“黑车”,甚至绕“山间小道”步行赶集。

(四)乘客不敢坐。一是从事乡村的客运线路大多道路等级低、弯多路急,行驶不安全;二是从事乡村线路的车辆大多技术状况差,有的车辆尽管通过了车辆技术检测,但长期行驶“山间小道”,维修保养跟不上,车况令人担忧;三是部分驾驶员驾驶技术和经验不足,随时可能出现事故。四是司乘人员服务质量较低,坑客、宰客、甩客现象时有发生,很多乘客不敢坐。

(五)村民出行难。一是客运站场设施薄弱,候车条件差。全区等级客运站数量少,大多数乡镇无等级站,只有简易停车场,行政村基本没有停车场,沿线居民点也没有候车棚,村民只好在路边候车,见到什么车就坐什么车,顾不了安全不安全。二是现有的客运班车,不适应村民随时出行和携带农副产品的需要。

(六)黑车打不死。乡村客运线路上的“黑车”大部分属于当地村民自用的农用运输车和摩托车,他们利用农闲时节非法载客,有生意的时候就捞一把,没有生意或遇有执法检查的时候就在家“休整”,灵活机动、随叫随走。即使被查扣,他们也会串通乘客(乡里乡亲的)百般抵赖,造成取证难,执行难,受到处罚后,他们又会变本加厉。

四、几点思考

(一)加强农村客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

浅析新农村建设 篇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 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 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

二、基本情况和取得成效

近年来, 随着国家和省、市、区政府对于“三农”问题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贯彻落实,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 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正在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 农民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 并且接受很快, 于是, 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 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发展到现在, 几乎家家都有彩色电视, 近一半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 图书馆、网吧等文化场所也越来越多, 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 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可见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大多数村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

三、新农村建设的一些问题

1、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干部对如何结合实际开展工作感到“老虎吃天, 无从下口”, 有畏难发愁情绪;有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有些地方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有些地方存在按兵不动、等待观望的现象。

2、农民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提高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是重点。

目前,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农民增收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同时, 城乡间、地区间、农户间收入差距依然较大,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距较远。

3、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地位仍未充分体现。

多数农民没有把自己置身其中, 存在“等、靠、要”思想, 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靠国家和政府多给钱、多包办, 这一现象在欠发达地区更显突出。多数农民反映, 新农村建设“政府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农民的主体地位尚未充分发挥。

4、加快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是关键。

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较低关键是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因此, 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村人口的总体素质, 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的一个难点问题。

5、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 农村基层广大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多数农村党员、干部创新意识不强, 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 思想僵化、工作被动。目前, 一些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 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而且服务意识不强, 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 工作不扎实。

6、保护资源和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难点。

我国人均占有资源少。保护资源和环境, 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是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个难点。

四、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是尽快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的基础上, 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保证农民持续增收。

二是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农户之间收入差距过大问题, 建立健全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三是增加农村教育投入,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只有农民素质提高了, 才能改变生活质量, 真正搞好新农村建设。

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篇3

摘 要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三农 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届五中上,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这一高瞻性的决策,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一、浅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备跨时代的历史意义:

1.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三农”问题的解决是重中之重。和谐的农村社会的构建,必须与实际的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及基本特征是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先、发展为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同时注重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也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浅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途径

在肯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的前提下,明确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非常关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增强广大农民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农民素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确立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使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从而充分调动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邓小平同志认为,要解决农村“三农”问题,主要还得从生产关系上解决。这是要求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制约,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程度不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掌握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技能较低。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一方面是面对市场需求为农民提供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使他们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必须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建设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其次,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第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壮大区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3.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和改善。但总体来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严重不足,农村的发展正遭遇瓶颈。因此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

4.加强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盖几座新房子,铺几条新道路而已,要体现出现代农村的崭新面貌,就必须完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1)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医疗水平,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的问题。只有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題解决了,才能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调动起他们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加大科技文化投入,减轻教育负担。尽管近年来农村居民科技和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但总体看来,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

(3)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有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的重要功能。

5.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能一蹴而就,温家宝总理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的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宝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乔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宝鸡日报.2008.

[2]记者徐和平.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献计出力.湖北日报.2006.

浅析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设新农村 篇4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还直接制约了农村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最终将影响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整体良性运行。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很关键的新的政策提出,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把环保上升到了文明高度。

一、现实农村环境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生活垃圾造成的农村污染

我国城市发展迅速,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商品消费量迅速增加,垃圾的排出量也迅速增加。城市垃圾每天的量大得惊人,中国是世界上垃圾包袱最沉重的国家之一。虽然不少大城市出台了一些垃圾管理规定,但是由于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市民的环保意识低,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还很原始,基本上是拉到郊外的大型垃圾场堆放。于是,很多城市的周围便出现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垃圾场。而这些城市垃圾平均含有70%的有机物和无机物:菜叶、碎纸、包装袋、泥土、果皮、碎玻璃、砖渣、石块等等,它们的利用价值较低,生活垃圾中有大量不可降解的塑料、玻璃物品和废旧电池等,成分复杂、不但不可再利用,还加剧环境的恶化。由于大多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再加上生态文明建设在我国多数农村还是新生事物,对生态文明建设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不到位,从而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

(二)农村白色污染的危害

据市场统计,自1990~1995年,塑料的生产以每年8.9%的速度增长,已经席卷了整个地球。简直可以称作“白色革命”。但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温度达到65°C时严重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损害。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塑料最早运用于农业地膜,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发展,促进了市场消费,但它能使土壤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农田里的废农膜、塑料袋长期残留在田地中,影响土壤的透气性,阻碍水分的流动,从而影响农作物对水分、养分的吸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产。若牲畜吃了塑料膜,会引起牲畜的消化道疾病,甚至死亡。众所周知,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例如竹菜篮、木桶、畚箕等传统道具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而使用方便的白色垃圾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卫生,破坏了农村景观。

(三)农村种植养业造成的污染日益突出

农村种植业污染源主要由农用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田秸杆等构成,起源分散,成因复杂。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鱼类、两栖类、水禽、兽类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

农村是一个大市场,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多建在大、中城市近郊,并出现大量养殖专业户和专业村,畜禽粪便量大且集中,而城郊又没有足够土地消纳,农牧分离,种养严重脱节,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加之大量使用化肥导致有机肥施用量大幅减少,使畜禽粪便未得到有效利用。还有生蓄粪便污染是由于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都难以得到保证,绝大部分生活污水、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造成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四)农村落后能源利用方式造成巨大浪费

在农村,农民大量燃烧薪柴破坏了植被,造成木材的巨大浪费;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地方是煤和柴草并用,致使秸秆还田难以大规模操作,而且燃料直接燃烧时产生大量废气及废渣,由于农村生活消费分散,废气废渣难以集中处理,污染了生态环境。还有农民住房建筑多为砖结构墙体,并且被盲目地建得又高又大,保温隔热性能较差,这也造成了不少的浪费。

二、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建设新农村的对策 新农村建设应该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结合县情、乡情、村情、屯情,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尊重民意,村民自建”的原则,统一建筑风格,统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实施污水净化设施,着重突出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新农村。文章就如何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作一些思考。

(一)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针对部分农村的农民生态意识薄弱,农民文化知识水平有限,采用农民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制作宣传板报、印发宣传资料、结合文艺宣传、科技下乡等形式,为生态立村大张旗鼓地展开环境宣,编写与当地环境相适应的适合使用的环境和生态乡土教材,在农村中小学中广泛普及。摒弃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从传统“征服自然”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转变;同时,积极倡导生态消费模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价值观;使生态文明理念在生产、科学、社会活动中深入人心,人人积极参与生态家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增强农村垃圾分类意识

垃圾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分类处理、回收利用可变废为宝,节约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乱丢垃圾或简单掩埋焚烧垃圾,不仅严重浪费资源,所渗透出的废液和产生的烟雾粉尘还会造成土壤和空气的第二次污染。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势在必行,刻不容缓。在加强对农民科普教育和环保意识培养的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从长计议,加大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站,真正做到物为我用,变废为宝。

(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要靠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近几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特别是用在乡村公路、饮水、学校、医院、新型农村社区等方面,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但是必须看到,目前城乡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其实,造成这种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没有跟上来:就业难在于农村产业体系不完善,上学难在于农村教学条件差,看病难在于医疗卫生条件跟不上等。在农村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同时,做好村镇建设规划,抓好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改厕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养殖场的畜禽粪肥的利用和处理水平;加快农村利用沼气新型能源建设等,积极推行保护性耕作或免耕技术,开展普及配方施肥技术,加大兴修水利、配套改造水利基础设施,为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打好基础。

(四)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制度,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认真落实环保法律法规,禁止高耗能、重污染、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马,杜绝污染产业向农村转移。环保机构要加强对乡村的监管,为环保部门配备必要的执法和监测设备,以便能够全面掌控农村环境的动向趋势,才能保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开展。

现在农村普遍存在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废等方面的污染,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开展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有利于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要以净化洁化美化农村环境、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实现生活污水处理排放,垃圾固废统一收集,畜禽粪便污染和化肥农药污染明显下降,绿化水平显著提高,使农村环境面貌有根本性的变化。

(五)积极发展农村生态农业

农村生态农业包括循环农业发展,绿化造林,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综合治理等四个方面。

循环农业发展即指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救灾等,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升农作物防病防灾能力,全面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森林即指支持植树造林、造林补贴、森林抚育、建设绿化基地等,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切实加快了农村绿化美化步伐。

保护森林资源即指支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防火、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白蛾防控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防火防病能力,有力保障森林资源安全,大大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

生态综合治理即指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农业、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进一步减少水土流失带来的灾害,大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条件,全面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农业多功能开发。

采取积极有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通过综合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扶持发展生态型农业,建设生态家园、区域性(小地域范围内)生态农业产业,培植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态龙头产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继而大力发展生态富民农业产业,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面源污染,生产绿色、有机及生态农产品,提升农产品安全卫生水平。

(六)建立农村生态保障机制

浅析新农村建设 篇5

作者:江智明 论文整理:胜法网

论文摘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强对农村问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建设中的法制缺陷,有针对性地加强立法、法制宣传和提高执法水平,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制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加强法制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一)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紧迫性

虽说,我国的农业立法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达20多件,国务院制定了大量的行政法规;而且各级涉农行政机关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整顿行政执法队伍,逐步将行政执法本身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法制建设的状况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而且整体发展不平衡,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具体来说,在立法方面,有些急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存在无法可依的问题;有些法律、法规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强调政府管理职能,对保护农民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体现不够;有些法律、法规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在执法方面,农业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不够规范,多头执法、多层执法,以及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问题比较突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司法方面,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打官司难的问题依然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监督方面,目前监督机制也还不够健全;各种监督力量各自为战,相互间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二)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必然性

1.法制建设可以保障农村生产发展的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经济目标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其他需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依靠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依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与配合.但是,有关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相互间难免发生冲突.不仅这种冲突的根本而有效地解决要靠法制,而且现在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逐渐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步入加工、生产、经营等

2.法制建设可以促进农村乡风文明的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文化目标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形成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现代化农村.为此,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在水利、房舍、道路、饮水等方面的落后状况.同时,应该增加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方面的投入,改变农民落后的行为习惯.但是,要确保这项工作落实到位,必须依靠法制建设的完善和健全.法制既可以明确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可以为处理不履行责任者提供依据.此外,法制的一些内容可以引导村民赡养老人、抚育儿童、抵制赌博、克服迷信等,本身就具有倡导文明乡风的作用.3.法制建设可以推进农村管理决策的民主进行.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目标,要求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农民当家作主.实现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才能根据农民的意愿,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断向前发展.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农村的民主建设存在很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法制的作用.只有将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使其获得应有的权威,才能抵御各种势力的干扰和破坏.实践中,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推动农村民主政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只有按照法制的要求,通过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农村的管理民主才能真正得到实现.二、当前新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过20多年的法制宣传教育,我国农村农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也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一)农民的法律意识不够强“法制是民主和效率的协调器,也是民主和效率助推器”[1],但是“徒法不能自行”.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法律体系,但是农民的法律意识较淡薄,严重影响了农村法制的现代化进程,抑制和影响了农民积极参与生产生活、积极创新谋求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以主体理性自律精神为内核的法律崇拜和法律信仰,是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如果没有内生性的法律信仰,中国现代法治将寸步难行.[2]然而,在中国,情义本位的思想观念严重阻碍农村法制建设,中国人历来憧憬“和谐”,讲求“仁爱”,因而举整个社会关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务使其情益亲,其义益重.[3]同时,农民受封建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严重,接受现代的知识和民主精神较慢和晚,所以部分农民的“法律即义务”、权力本位、家法族规神圣观念和思想仍然严重.因此严重制约了农村的法制建设.(二)立法上仍然存在空白和缺陷目前,我国农村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善.首先是立法上存有空白,有些新农村建设急需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制定出来,使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建设、农民的权利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等存在着无法可依的问题.其次是立法层次低,不少仍停留在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层次上,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而有些法律、法规如土地管理法、森林法、水利法、农业法和水土保持法等,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强调政策管理职能的成分较多,而保护农民的权益、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法制提供服务体现不够.再次是内容过于原则,规范性、可操作性差,特别是缺乏必要的法律责任,难

以发挥法律规范的强制功能.有些法律、法规中的条款既无大错,亦无大用,被百姓戏称为“豆腐法”,不能有效地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协调处理各种矛盾和利益性冲突.[4]

(三)执法操作混乱,司法效率不高农村立法虽然重要,但执法工作也不能轻视.良好的法律必须通过规范的执法行为来体现.当前我国农村的执法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是乡村基层干部的依法治农的观念淡薄,不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村,而更习惯于依靠行政命令,滥用权力;另一方面是执法部门路远人少,事多面宽管不过来,以及加上农村行政执法主体和执法行为的不规范,多头执法、多层执法和地方保护主义等在农村仍然存在.因而,造成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徇私枉法等执法混乱的现象.司法不公和司法效率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执行难和有错不纠的问题比较突出,对“三农”方面的矛盾和纠纷调处不及时,农民与政府、企业和村社的矛盾纠纷一般偏向后者,对农民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力.(四)司法监督不力司法监督是我国司法当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农村更为甚之.监督机制不够健全,现行的宪法和法律有缺陷,监督立法滞后等原因造成了监督只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对监督对象造成实质上制约作用.我国的监督体系看似广泛、完整,但各监督主体的相互推脱,各种监督力量很难形成合力,不能形成有效的、有力的监督.而且,监督的手段不够强硬,形式单一,造成监督效果不明显.从而造成了对影响新农村建设和损害农民利益的行政行为、司法行为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有效的监督.三、加强农村法制建设的一些设想

不断加快农村法治化进程,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必要保障.因此,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大力强化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切实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利益纳入一个系统化、规范化的法律环境之中.[5]

(一)加强立法,完善农村法律体系立法是法制的基础,只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进行依法治农、依法建农、依法兴农.加强立法,完善法律体系就要:一方面,加强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法律空白领域进行立法.首先加快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立法,以切实做到保障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快完善农业投资方面的法律制度,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在农业投资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农业投资每一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投资的预算、投资的程序的监督问题.[6]再次,要加快建立我国农业补贴方面的制度.按照世贸组织农业规则的有关规定,制定诸如粮种补贴、种粮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补贴制度.另一方面,就要完善现行法律,要结合、吸收农村的一些现实而有益的习惯,使之更切合农村的实际和农民的生活,而更利于执行.要改变过于原则,规范性、可操作性差的缺点,同时,注意不同部门法之间的联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村法律体系.(二)加强法制教育的宣传,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7]在农村更需要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法制在促进、实现和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要与农村、农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首先,法制宣传教育要与维护农民利益相结合.各执法机关要在查处危害农民利益案件的同时,大力开展以案说法活动,教育和引导农民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增强农民的用法意识.其次,法制宣传教育要与维护农村稳定相结合.各机关、部门要在建设平安农村的过程中,大力宣传《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最后,法制宣传教育要与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针对农民关心的土地、计生、税费等热点难点问题,组织公证、律师和人民调解员进村入户,在宣传法律的同时开展法律服务,着力解决农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三)强化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能力建设,首先要强化执法机关、执法人员的“执法为民”的执法观.执法观念不正确、不牢固,就不能正确的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因此,必须从思想上解决“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真正做到在执法过程中给农民群众带来实惠,处理好农民遇到的法律问题.其次,要提高农村执法人员的素质.执法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能正确地运用.同时,还要学习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政策的宗旨和精神,并将其融入执法的过程中.再次,要加强执法机关内部的机制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法责任机制和错案追究机制,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最后,针对农村的特殊情况,可以对农村的执法体制作出相应的改革.比如建立巡回人民法庭,对农民间的一些简单的案件就地审理、判决和执行等机制.(四)加强法律监督力度,促进执法、司法公平与公正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既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对执法主体提出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安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8]这一目的的实现必须要加强法律监督力度.目前,我国有一个广泛而全面的法律监督体系,但是发挥的作用没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因此,首先,必须在健全现行法律监督体系的基础上,完善法律监督的运行机制,促进各法律监督主体积极主动的行使其监督权.其次,提高各监督主体的监督能力,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对在执法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诸如乱收费、乱摊派或变相收费等现象,进行监督,予以禁止和惩罚.再次,丰富其监督的手段和形式.要围绕涉农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和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听取汇报、执法检查、执法评议等形式,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最后,进一步完善受理申诉、控告、检举制度,加强对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工作的监督,督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文明执法.督促政府实行政务公开,推行阳光作业,兑现服务承诺,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参考文献 陈庆立.那么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关键[EB/OL].[2006-8-7] 2 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J].法学研究.1996,(6).3 **.梁漱溟论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与法律生活[J].中外法学,1988 ,(6).4 当前农村法制环境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法律思考[EB/OL].三农中国网.

浅析新农村建设 篇6

“我们从不同的大学,来到同一个地方,怀揣同样的激情和梦想,希望在这片热土上留下自己光辉的足迹。也正因为这样,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投入了几乎全部的精力在村镇工作中,令人欣慰的是,不仅“村官”这个词语在群众的脑海留下了印象,更重要的是,我们村官在群众的心里得到了信任。”

心路历程 大学生到村任职是打造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好举措。而大学生村干部积极创业,将有力地引领一方群众积极投入经济实践。在刘部长的讲话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大学生村干部知识层次高、虚心好学、适应性强,并能积极创业创新,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笔者以为,大学生村官创业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科学的方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创得出更要创得新,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一、坚定创业理念和培养造就一支信念坚强的干部队伍。创业过程充满艰辛,需要坚定的信念作支撑。“宰相必取于州部,猛将必起于卒伍”,我们大学生村干部亟需在农村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中,深刻体会加快农村发展的紧迫性,以振兴地方经济为己任,以服务农民致富为职责,在积极投入经济实践、带头创业和调动农民积极性中成长起来。因为怀着一份理想,揣着一颗报答国恩的心,更为了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笔者积极投身于服务本村订单农业中,帮助村民翻耕覆膜浇水施肥,收购季节更是忙得马不停蹄,汗水雨水随着夜晚的风一起流进心中。另一方面,不停地多方寻找发展信息,通过出资近万元扶持贫困户进行乳鸽养殖,又和同事胡派合作出资5000元与20户群众抱团发

展昆虫养殖业,每当离开村落,群众都会挥手与我依依道别。通过发展项目服务三农,快速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工作能力,增强基层干部队伍的凝聚力与战斗力,条件充足时便可通过组织设臵,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干部队伍。

二、完善创业计划和镇村发展的统筹规划相适应。

大学生村干部们所在的村都有不同的具体情况,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任职村的具体实际出发,一地一策,才能切实推进新农村创业过程。一地一策,首先是深入实践,善于把握市场信息,结合农村实际、市场需求、当地资源和百姓期盼,不断物色资金项目;一地一策,其次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分步实施,有条不紊地进行,不断总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不能只顾埋头走路,不注意抬头看路;一地一策,更要与镇级发展规划相适应,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资金鼓励等等,做到创业风险最低化。以笔者所在村为例,古黄河延绵、牧草茂盛、水源清澈的天然环境,孕育出了以生态养殖为显著特色的地方经济,其中规模养殖万只草鸡有两户,散养和小规模养殖的多达四十多户,笔者正在积极筹措资金,不断向分管领导申请,待通电设施完善后,便立即合股创业,林间散养生态草鸡,逐步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发群众养殖和集体管理方式,可让村级经济和群众致富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三、提升创业理念拓展创业影响和谋求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历史反复证明着一个真理:任何社会变革和社会建设,都离

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换句话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直至大学生村干部创业,需要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才能取得实效、获得成功。所以追求创业,更要追求创新,在探索中逐步创新,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策略,吸纳能人等等。创业的触角一方面与农村种养殖项目、传统项目、短平快项目结合起来,力争起到一呼百应的带动引领作用,另一方面也向加工制造项目、新兴项目、有一定规模和科技含量的项目延伸,这类项目资金投入大、门槛高,但可吸纳不少的劳动就业。这两点涟水县嵇芳、王波等同志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笔者草拟一份创业计划,涉及林间草鸡、蝇蛆养殖为特色的循环养殖模式,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打造能人牵头、群众参与、集体管理的新型发展模式。指导思想阐述如下:一是让有头脑的群众主动参与目标、规划的制定,让人民群众有一种参与感;二是让人民群众适当入股,在创业中获得相对应的收益,意识到“发展链条一条线、谁不负责就没钱”,有一种责任感;三是让人民群众从参与创业中得到实惠,有一种幸福感。亟需上级给予政策支持与组织设臵上的帮扶。

四、落实鼓励支持创业的举措和健全激励保障机制。

客观地说,农村条件差,工作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很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毅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有热情,非常想干事创业,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发展事业的良好环境很重要,这就需要探索建立村官创业激励机制,以创业激励机制带动管理机制。首先,大学生村干部毕竟不是普通的“村

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考核办法,引入奖惩激励机制,加强跟踪考察管理,以先进激励后进,充分调动我们从事农村工作、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建议在社会层面上落实各项措施,探索高层人才与村官交流合作机制,做好跟踪指导,开展信息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资金贷款等工作,鼓励支持那些有创业意愿、有创业能力、有创业优势的大学生村干部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而且要及时关注、及时了解、及时帮助他们,让他们这条路上越走越顺畅。

新农村建设离不开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大学生村干部创业更需要探索拼搏。扶持大学生村干部创业创新,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民主管理的实施、乡风民俗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这个过程离不开一砖一瓦地垒砌,一路一渠地夯建。作为大学生村干部中的一员,更应严于律己、积极向上、勇于吃苦、勤于修身、志存高远,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先进模范学习,更向人民群众学习,在基层更好地开展工作、干事创业,争取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投稿方向:《干部之友》

撰稿人:陈磊(淮阴区吴城镇黄河村主任助理)

浅析新农村建设 篇7

1 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措施

新农村建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举措。作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 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 各地农村信用社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 树立“我为新农村建设服好务, 新农村建设搞好我受益”的观念, 确立了“面向‘三农’、面向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的市场定位, 根据农户资金需求的新变化和新农村建设对金融新需求, 开展了“百千万”富民工程, 深入推进信用工程建设, 积极创新信贷产品, 大力投放小额农户贷款, 推行了小额信用贷款、大联保体贷款等贷款品种, 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扩大代收代付范围, 积极推行代理保险业务, 推出多功能借记卡等先进的理财工具, 开办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终端取款等业务, 努力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同时, 突出支持重点, 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导向, 以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标, 围绕农业规模化、优势产业、农业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机械化、中小企业、服务业和农村消费等重点支持对象,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促进优势产品和基地的建设, 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2 主要影响因素

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金融供给提出新的要求, 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化和多样化特点。农民小额贷款的需求明显下降, 大额贷款需求增长;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社等农村经济组织资金需求旺盛, 且在投资、理财、保险、信息、咨询等方面产生了大量现代金融服务需求。但目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还不高, 不良贷款前清后增、占比较高;信贷品种少, 担保方式单一, 信贷投放不足;整体盈利能力不足, 财务状况有待进一步好转;资本充足率水平低, 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村资金外流严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不到位, 法制和信用环境缺失;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队伍素质相对较低, 影响了服务“三农”的水平。

3 做好农村信用社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实践中, 农村信用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职责更加重要。农村信用社要充分发挥职能, 进一步做好“三农”服务, 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3.1 突出支持重点, 做好信贷支农工作

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农村信用社要围“生产发展”这个中心, 结合自身实际, 突出信贷支持重点, 确立信贷新投向。一是增加农业信贷投入,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支持种养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 推动农业传统产业实现规模经营,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支持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 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支持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竞争力;支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提高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继续做好“支持万家小企业培育活动”, 促进产业前景好、企业管理优良、产品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三是面向农村经济社会事业,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重点支持农田水利、交通设施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和转移就业, 积极稳妥地开办住房贷款、农民打工或自主创业贷款、农民培训小额贷款, 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3.2 加快金融创新, 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紧跟农村金融实际需要, 拓展小额信用贷款, 创新信用联保贷款业务, 积极开办大联保体、订单农业、项目贷款、企业信用联盟等新品种, 提高授信额度, 简化办贷程序, 更好地满足信贷需求。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支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 引导农民从个体经营走向规模经营、集约经营, 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 夯实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二是创新担保方式。根据现行《担保法》、《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 耕地、宅基地、自留地等归集体所有, 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因此, 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农房抵押遭遇政策瓶颈。近日,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林权抵押贷款, 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大中型农机具抵押贷款试点, 拓展担保物范围, 逐步解决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创新信贷管理。建立健全授权授信制度, 合理确定基层信用社贷款权力, 调动其贷款营销积极性。完善贷款考核制度, 转变贷款“零风险”观念, 确立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问责制”和“免责制”, 提高信贷人员贷款营销工作积极性。

3.3 加大信贷投入, 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信用社应采取“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投向”的方式, 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好、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大力支持订单农业, 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带动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的发展。建立企业项目库, 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开发企业和大型涉农加工企业, 培植地方品牌, 发挥带动作用, 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联结起来。

3.4 改善金融生态, 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浅析建设新农村中的五个关系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经济;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51-0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按“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做许多工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科学规划与分步实施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党中央从我国农村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是为全国农民造福的重要举措。我们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全面规划,切实处理好科学规划和实施的关系。

制定实现一定时期内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目标,确定规模和方向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先导和依据。规划方案的实施是实现规划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深入细致地进行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严肃性和适度超前性;要注意用整体的、系统的和发展的观点搞好规划布局,根据平原、山区、地形地貌、地理位置、产业基础、人文历史背景等因素,制定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不可千篇一律,一个模式,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一定不能丢。规划要坚持节约土地的原则,要结合旧村改造,划定村界,扎边封口,发展高层住宅,大型工矿及其塌陷区应采取工农结合、村庄合并、移民建镇等方式,尽量减少土地占用。二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规劃可以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客观需要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强求“一步到位”,搞“一刀切”;不能不顾条件和可能,超越现实生产力水平和客观经济承受力盲目地进行,更不能为创“政绩”搞形式主义。三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合资源,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发挥计划、财政、交通、水利、农业、信息等政府主管部门的优势,实行“统一计划、部门指导、地方综合、乡村组织、农民参与”的运作方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要用系统的观点科学安排建设程序,把村内的各项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力求做到先建基础设施,先修主要街道,先地下,后地上,建一项,成一项,避免出现今天建明天拆的浪费现象;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检查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五要保持规划的连续性。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的制定,必须建立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并要经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和有关部门的审批。审批通过后的规划具有法律的约束性,不能随意更改,不能换一届领导换一套方案。各届领导应按照规划目标有计划地分步实施,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性健康有序地进行。

二、政府扶持和农民集资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一定的资金、物质和人力的投入,单纯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需要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应广泛发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了以群众捐资投劳为主,政府与社会各界多元投入的格局。一是遵循群众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群众捐资、投资、出技术,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政府各级财政拿出一定资金,以补贴、奖励、转移支付等方式扶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是鼓励社会各界、帮扶单位、经济能人、名人、富裕户、效益好的企业等提供各种资助、捐助。四是发挥各村优势,本着积极稳妥、互惠互利的原则,吸引外来资金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群众捐资、投劳和社会集资要因地制宜,要注意顾及捐资单位和个人的承受能力,不能名目繁多,硬性收取,必须坚持自愿原则。并要对集资款项实行严格管理,计划使用,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尽快发挥集资效益,使出资者早日得到实惠,确保出资者的利益和积极性。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政府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加大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三农”的力度。建议政府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并实行跟踪监管,以确保项目资金的实效。当前应重点支持农田水利、人畜饮水、乡村道路等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灶、生活污水净化等实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应结合村镇建设,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花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发展农村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为中心,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也必须遵循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既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事实证明,青山绿水之处,定为鱼米之乡,荒山秃岭之地,必是贫穷困苦之地。过去我们曾过分强调快速发展农村经济,而很少顾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甚至把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对立起来。例如,种植业上的用地不养地,林业上的乱砍滥伐等等,导致水土严重流失,旱涝灾害频繁,破坏了自然神态系统的平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但要有经济的发展、生活富裕,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稳固的基础。为此,一要注意在改造自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二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宜当地的种养业,做到适地适种,适地适养。三要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开发绿色安全食品。要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的能源和资源,尽量减少对外来资源的依赖,以减轻农用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努力扩大绿色、安全、优质、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四要处理好农、林、牧业之间的关系,作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工作。农、林、牧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农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而森林覆盖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为农业、牧业高产稳产提供保障,发展畜牧业则为农业提供肥料,肥多粮多,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为此,要大力发展林果业。扩大绿色植被面积,提高森林绿地覆盖率,治水之本在治山,治山之道在兴林,山青才能水秀,林茂才能粮丰,粮丰才能致富。

从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要求来看,只有遵循生态经济规律,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才能保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进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地进行。

四、新农村建设与加强管理

新农村建设和管理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建设是基础,管理是关键,是建设的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使新农村建设不因基层主要领导干部的更换而停滞,不因某一位领导干部的偏好或注意力的转移而改变,确保新农村建设成果,并能够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下去。必须建立一套长效管理机制,使这项活动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为此,在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这就需要建立健全村级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加强对村民社会公德方面的教育宣传工作,树立“爱护公物,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正常运转,发挥最大效益和长期效益,使农民能长期得到实惠。

五、农民基层干部与农民群众的关系

近几年有些地方的农村政务、财务管理混乱,有些农村基层干部大吃大喝,奢侈浪费,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侵吞集体财产;还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作风粗暴,以权代法,视群众为“刁民”。打骂群众,甚至引发人命案件,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进而使某些农村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紧张。为此,一要加強以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和国家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妥善协调农村和农民各种关系的“第一道防线”,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一项主要的任务常抓不懈,选好带头人,配备好领导班子,做好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带头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为农民树立榜样,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二要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思想教育,分期分批地进行轮训,努力培养一大批勤政爱民、廉洁优秀的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与农民同甘共苦,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领导能力。三要建立健全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农村干部的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关心和支持,对于那些积极带领农民改山治水,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农村干部,要给予精神鼓励和必要的物质奖励;同时也要教育广大农村干部勇于自责自律,廉洁奉公,学习和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为发展农村经济顽强拼搏、尽职尽责。四要注意营造新型的农村干群关系,引导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破除传统观念,正确面对新形式下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积极疏导化解农村各类矛盾,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村群众参与建设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上一篇:林业发展方向下一篇:适合新年第一天的说说句子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