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精选8篇)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 篇1

[摘要]: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目前面临各种障碍,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需要从加强制度建设、培育市场等方面予以完善,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主题词]:农村土地 承包经营权 流转

土地是中国最为稀缺的资源之一,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的核心。构建良好农村土地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以此来促进农村土地要素在法律范围内的合理流动,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但由于相关法律制度的极不完善,加上规范的农村土地市场尚未形成,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不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必须尽快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制度。

一、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过于笼统而简单,未形成完备的法律体系,其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导致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流转过程中面临各种障碍、出现各种问题。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对土地产权主体虚置。

我国《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集体土地属农村集体所有。”这里的“集体”是指全体农民集体,但“集体”这个泛指的概念无法落实到个人,实践中自然会出现集体的代言者。目前,在农村土地的使用管理上,这个代言者往往为县(镇)、村、村民小组三级组织交叉担任,并未建立起一个独立的农民集体组织,由此导致了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虚位。我国农村集体同时扮演着土地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的双重角色,其职责规定不明确。由于土地产权关系混乱,导致各方的权责利不明确,使得各利益主体行为极不规范、利益分配也不合理,因此土地制度难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

(二)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对土地流转方式规定模糊。

《物权法》第133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地等农村

土地,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入股、抵押或者以其他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第49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以上规定存在以下模糊之处:

第一、关于抵押方式规定和“其他方式流转”规定不明确。我国《担保法》规定承包人依法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并经发包方同抵押的,可以抵押。但是由此可以推理出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不能抵押的。此种规定很不合理,目前很多动产、不动产所蕴含的动态价值已经超过其静态价值,如果这些财产不能抵押,其经济效用就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目前农民可以作为抵押的其他财产有限,导致农民贷款、融资很困难。既然我国法律已允许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转让,就应该允许其可以进行抵押,这也符合担保法的原理。另外,对于农地的“其他方式流转”规定不明确,“其他方式”到底是何种方式,是否可以任意创造,规定非常含糊。如果没有法律和政策上的明确指引,很多农户对土地流转可能性无法判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就无法顺利进行。第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第1款在实践中难以落实。该规定指出:“耕地或草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明确为“继承”,对“林地的承包经营权”法律却规定能够继承,同一权利因客体不同而赋予不同的法律后果,容易造成法律适用上的混乱。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法律应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继承的方式流转。否则以户为单位的家庭承包一旦家庭成员全部死亡,最后一个死亡的成员应当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承包收益,但继承人不能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地由发包方收回,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如果承包方家庭最后一位成员死前将耕地或草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出租或入股)给继承人之外的其他农户,《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规定的发包方依法收回承包土地的规定就会落空。如果规定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都可以依法继承,避免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或矛

盾,更有利于提高承包方在农村承包地上投入的积极性和信心。

(三)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中介机构效率不高。

我国目前的法律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没有专门规定,实践中对某些地方新生的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老百姓仍持观望态度。比如2008年成立的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管理中心”,旨在对渝北区可流转土地进行整理、登记、汇总,进而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开张不久即引来了周边地区农民的关注,但多数都没有实际开展业务。从市场经济的需求而言,市场中介服务体制是市场本身形成的必要条件。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到多个主体,即所有权主体、承包权主体、使用权主体的经济利益,复杂的转让程序要求有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为之服务,如资产评估机构、委托代理机构、法律咨询机构、土地投资机构、土地融资机构和土地保险机构等。这需要利用政策引导和市场调节因素,构建一个包括土地供应、使用、收益、权责、服务五项机制在内的科学完备的调控体系。

(四)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限制性规定过于严格。

我国现行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体和范围进行严格限制。如《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过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受让方应当具有农业经营能力”;互换要求是在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方之间进行;转让要求受让方只能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且转让方必须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入股限定在承包方之间;转包限定在本集体组织内部等。这些限制性的规定使得“农民退出土地的成本非常高”,导致一些缺乏经营能力而又想退出的农民可能被禁锢在土地上,而一些富有管理经验、拥有先进技术设备的组织和个人无法进入农地从事生产经营,使得土地的利用率和农户的种地积极性受到极大影响,农业的市场化和规模化进展缓慢。

(五)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登记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我国的农村土地登记制度一直处于薄弱和被忽视的状态,大量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签订以后,根本就没有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林权证、草原使用权证。我国对不动产的变动采取登记生效主义,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物权

法》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登记对抗主义,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因此加强土地权属管理是解决农村长期存在的土地问题的关键。

(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侵权现象严重。

我国当前的农村土地市场没有完备的地价评估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价格的估算缺乏相应的参考标准,农村土地市场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缺乏完善的市场服务体系和有效的市场运行机制,从而导致土地市场供求失衡。以上因素导致农民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的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有些地方为了降低开发成本和便于招商引资,借土地流转为名,强迫农民长期低价出让土地承包经营权;有些地方随意调整承包地,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与民争利。

二、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建议

(一)制定颁布《农地产权法》以明确土地产权主体。

土地产权明确是交易的前提,没有明晰的产权制度,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就会导致物质交换法律关系的混乱,农民的合法权益易受到侵害。这需要统一集体所有权的主体,取消乡(镇)、村以及村民小组三级所有的分化现象。具体做法是确立村民委员会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代表。因为村民委员会是农民民主选举产生的基层组织,具有较高的威信,能够代表农民的共同意愿独立行使权利,承担民事责任,最适宜充当农村土地所有权的代表。

(二)鼓励承包经营权人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首先,要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农地抵押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物权,物权人对其权利在效力上具有可处分,法律应当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抵押权;其次,要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继承的方式进行流转。从保护耕地、鼓励承包人对土地持续投入以及促进农业稳定发展的角度,允许其继承人继续承包利大于弊。为平衡农户间的利益及农村集体的利益,可以采取继承人与发包人签订新的合同方式,适当增加新承包人的义务。如果继承人均为非务农人口,除非该继承人自此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否则应在规定时间内,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其他人;第三,对其他流转方式可予以一定的明确。我国法律还应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采取多种方式流转,如入股、出典、委托转包、家庭联产承包合作经营、交付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他人代耕代种等等。

(三)取消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不合理限制。

从法律角度来看,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不合理限制与土地经营权的物权属性不相吻合,其实质是对农民行使土地权利的一种干预。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及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农民的就业途径更为广阔,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也日趋松散,依赖土地而生存的现象将越来越少。因此,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做如此严格的限制完全没有必要。建议取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不合理限制,尤其是废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须经发包人同意的规定,从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通过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登记,可以使农民获得对农村土地的物权的法定效力。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公示作用和公信力是以健全的制度为基础的,不健全的登记制度反而会破坏登记的作用。国家也可以出台相关措施和政策,减免农民的登记费用或者进行补贴,为农村土地的流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提供的土地信息为国家准确拟定土地税率、平横征收税收提供了必需的依据,为实现土地税收征收的国家公平与效率、国家收入最大化提供了必要保障。

(五)发挥政府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指导和管理作用。

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中,作为直接管理的政府部门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切实履行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服务与管理职责。比如加强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如农村土地流转中心,负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工作。另外,要注意做到政府行政权力与农民权益保障的平衡,依法规范政府征地行为。

(六)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规范流转市场秩序。

要着手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运行机制,着重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格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的中介机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分配机制的建设。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格实行公平地价制度,确定与国有土地使用权价格相协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准地价,由土地管理部门定期公布;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评估制度,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易活动公开化、契约化、货币化,提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透明度;出台法规对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同内容进行明确

规定,使双方权利义务法定化,以供当事人在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时予以借鉴。

结语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 篇2

一、制约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发展的四个根本因素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决定, 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次“土地改革”政策, 这个纲领性决策为我国创建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法律制度奠定了政治基础。不过, 要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从党的政策推进到法律条文, 为今后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供法律规范, 还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制约该项法律制度发展的不利因素。笔者认为, 制约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属性是制约土地流转的内在因素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 尽管从法理上应当是一种不动产用益物权。但是, 从我国当前的立法规定和农村实践来看, 其法律性质应该是一种由完全债权向完全物权过渡的不完全性物权。一方面,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具有较强的债权属性, 表现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基于合同产生, 受合同条款约束, 异于物权产生的法定意义;取得方式上也无须对外界公示, 具有债权的相对性, 异于物权公示法定要求和绝对性;而转让需经过发包人同意的限制又进一步表明了土地承包经营权债权的属性;在司法实践中, 法院审理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仍按合同纠纷予以审理。[1]另一方面, 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历史演化来看, 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不完全是债权, 而是一种过渡性、动态性物权, 目前正处于由完全债权向完全物权渐变的过程之中。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债权属性是立法和实践中都不可否认的现实, 这直接导致其流转的有限性:一是流转后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期限, 这显然不利于投入大、生产周期长的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二是债权化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完全按照市场方式自由流转;三是流转救助效力较弱, 无法对抗来自行政部门强大的公权力。

2.农村土地市场尚未形成是制约农地经营权流转的外部因素

土地市场与土地流转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 土地流转可以促进土地市场的发育和完善, 而健全的土地市场又能为土地流转提供规范的交易场所, 使土地流转更趋于合理化。

目前, 我国农村土地市场未能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卖方市场发育不良。在我国“城乡分治”的二元结构下,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远未建立, 绝大多数农民很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去, 而是牢牢依附在土地上, 将土地作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以化解失业、疾病、养老等风险。二是受让主体身份的限制性法律规定限制了买方市场的发展, 如我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均对非农村集体组织成员受让该组织的农地承包经营权作出了限制性规定, 这就造成了农地流转的封闭性。三是政府引导不到位和中介机构的缺位, 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尚处于自发阶段, 缺乏政府引导和中介服务组织, 农地价格评估制度也没有建立, 导致农村土地流转范围狭窄、内容简单, 土地转让、买卖和抵押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

3.登记确权制度不健全是制约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程序性因素

从物权的角度来说, 完备的登记制度是财产交易有序化的必要条件。农地承包经营权作为一种不动产使用物权, 登记的意义极为重要。然而, 目前我国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确权制度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承包经营权的设立在法律上未规定以登记为要件, 仅以合同成立为要件。这与《物权法》中不动产物权都需要通过登记才能设立的规定相违背, 同时, 这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不健全的法律起源。二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变更登记仅以当事人自愿为主, 未经登记变更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后果仅为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2]三是土地流转法律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我国《土地管理法》第11条第2款规定,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业建设的,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认机关是县级人民政府。但《土地管理法》第16条又规定, 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 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由此产生疑问, 既然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权, 那么比其行政级别低的乡级人民政府又如何处理?其能否改变县级人民政府的失误决定?

4.部分权能缺失是制约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功能性因素

众所周知, 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然而在我国,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 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对其拥有的土地没有处分权, 集体土地不得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 集体土地的所有者也不能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虽然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可以流转, 但仍有诸多限制条件:一是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 需要经过发包方同意;二是不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三是没有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另外, 从我国农村土地被征用这一现象来看,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收益权能亦遭到侵犯, 土地何时被征用、补偿多少等, 作为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在此几乎没有多少权利。

二、对完善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思考

1.进一步建立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体系

一是修改《物权法》, 通过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增强其流转性。《物权法》作为规范财产归属和利用制度的重要法律, 有关土地权利内容的规定举足轻重, 而这些规定恰当与否, 也将直接影响我国土地权利立法的方向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地承包经营权作为集体土地使用权, 当前其法律性质的不彻底物权性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相关法律规定密不可分。针对目前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产权不明晰等问题, 应修改《物权法》的部分条文, 明确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 强化集体土地使用权, 稳定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 确保收益权和处分权。二是修订《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土地承包法》、《担保法》, 对限制土地流转的有关内容予以删改, 使其与土地流转的实践需要保持一致, 以法律形式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合法性, 规范流转行为。三是尽快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法》, 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基础进行确认和保护, 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内涵、形式、运作程序及相应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确、系统的界定。

2.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

目前, 我国农业经营效率低下, 经营权流转不活跃, 很大程度上与相关市场不健全有关系。因此, 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体系的建立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建立完善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 在县一级政府设立专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机关, 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程序和内容, 以保证其流转的安全有序;二是建立农地价格的科学评价体系, 科学合理地评估土地价格, 并成为土地流转有序进行的依据;三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流转交易专门场所, 解决信息传递问题, 提高农地流转机制的运作效果;四是发展土地流转咨询、预测、资产估价、土地保险、土地托管、土地融资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建立完备的市场配套服务设施。[3]

3.推进土地流转配套改革, 构建有利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

一是推进现行户籍制度改革, 消除阻碍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性障碍, 给进城农民以市民待遇, 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提供制度性保障。二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打破城乡封锁, 消除就业歧视,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提供信息平台。三是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改革,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承包地转为依靠社会保障制度。同时, 弱化农村土地社会保障功能, 以加大农民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积极性, 扩大农地承包经营权卖方市场容量。四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不断降低农业就业比重和数量, 通过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业化不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4]五是加大农村金融改革的力度, 尽快建立农村土地抵押制度, 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专业能手的信贷支持力度, 促进农地承包经营权适度合理地集中, 推进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首要难题, “三农”问题的核心又是土地问题, 即是农民的土地权益问题, 而农民在土地上的权益就集中表现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以新一轮农村土地改革为突破口, 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使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承包的各种权益;同时通过放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允许农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 解放制约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要素, 为我国建设规模化经营的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政策基础。但是, 党的政治决议要转化为一个合理的、系统的法律制度还需要一个过程。为此, 必须用战略的眼光看待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法律支持不足的问题, 不断对法律本身加以扩容、深化和修正, 使其能够与时俱进, 从而使整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到有法可依, 从而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摘要:2008年10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 提出将在坚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基本制度前提下进一步深化土地改革,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相关法律制度。基于此, 本文分析了制约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 对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陈婉玲.当前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基本法律问题的理论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 2002, (04) .

〔3〕李明秋, 王宝山.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及农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M].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 篇3

关键词:农用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产权;农用地流转模式

土地的有限性,催生了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开发利用。众所周知,我国是典型的农业国家,农业生产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物质基础。实行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实行的重要制度性政策。多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巩固了农业发展基础。而更为显著的意义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因其稳固架构了土地制度基础,成为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保障。

一、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概述

(1)土地租赁。即如《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具有严格的法律和政策依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是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模式。在租赁模式的框架下,土地承包者将自己所承包的土地,在剩余承包期内租赁给他人经营使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向出租人支付一定额租金。

(2)土地入股。土地入股模式主要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出役土地使用权,与投资者共同组成经济实体。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其土地所占股份分红,并可行使股东权利。其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农户土地收益:同时延长土地收益链,有效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现代化生产。

(3)土地信托。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是在不改变现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农户,即委托人将其土地经营权作为信托财产信托给土地信托机构,即受托人,由信托机构再将零散、小块土地集中起来出租给农业公司、种田能手或者是其他经济组织,将租金付给农户。作为新型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模式,土地信托模式尚处于摸索与起步阶段。但其符合如今资源市场化发展趋势,善加利用必将发挥其最优效益。

二、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随着农业经济态势的好转,改革开放在农村发展的成果得以凸显,我国农业领域也出现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随之问题也逐渐显露。

流转行为主体不明确。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多样化,乡镇一级的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乃至村民小组,都有成为土地所有权人的可能性。但无论所有权主体是谁,所有权的行使最终都要委托给自然人。但法律并未对作为代理人的自然人之行为框架做出明确规定,给自然人滥用所有权埋下了法律隐患。同时,根据法律规定,如果受让主体并非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受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过程中则将受到准入限制。

三、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构想

(1)确定土地流转决策的主体所在。我国存在某些基层组织或个人越俎代庖、强行流转农地的现象。因此,确定决策主体所在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首要解决问题。即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建设过程中,要着力确定流转决策主体所在,以法律条文化方式将农地流转主体,确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而其中关键在于取消乡、村、村民小组三级产权分化,推进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统一化建设,将农村土地产权明确归属于村集体所有。

(2)设立解决流转纠纷的辅助机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一项长期发展课题,需要持续性构建多元化流转服务体系。立足于法律层面构建完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离不开流转纠纷解决机制的辅助。所以,土地立法不仅要着眼于权利人流转权利、土地流转方式的完善,还应着力创建土地法律践行机制。市、县、乡三级也应各自成立专门的土地法律援助部门,免费为辖区农民提供农地流转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宣讲国家土地法律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土地法律制度。而作为主管部门之一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应同步完善独立的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机制,从受理、审查、调查到解决,全方位进行规范性制度保障,以最大限度减轻相关各方因农地流转纠纷产生的诉累。

(3)适用土地直接继承的流转方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林地部分能够通过继承来流转。针对不同农地规定的不一致,在实践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碍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是期限性用益物权,而且具有严格成员身份限制,因而通过直接继承进行流转,必须以继承人具有本集体内农业户口为第一前提。但由于继承人可能存在人数变动的情况,因此在立法完善中要考虑承包经营权的合理分割问题,建议在允许耕地、草地、林地承包经营权直接继承的基础上,尽量避免零碎划分土地承包经营权。

四、结语

综上所述,时下正值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之际,农民、农村乃至农业的发展应当握准市场经济的发展脉搏,在确保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应当适度采取较为宽松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准入制度,藉此丰富市场主体,盘活土地经济。

参考文献:

[1]肖琼.曹建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13)

[2]路婕,江辉,吴克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4)

[3]胡必坚.贵州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纠纷的预防及化解[J].安徽农业科学,2010(36)

[4]郭春霞.关于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调查与探索[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

[5]刘秀丽.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 篇4

发包方:

(农户以下简称甲方)承包方:

(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国家有关农村土地管理政策,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改变传统陈旧农业耕作形式,结合本地实际,经_______组村民大会通过,甲方将本户承包集体的耕地流转入乙方,用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一、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1、流转方式:甲方将从集体承包的耕地发包给乙方经营。

2、流转耕地情况:耕地具体位于本村_______片旱地_______亩,水田_______亩。总面积________亩。

3、流转土地用途:主要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农作物种植、林果业、花卉种植。乙方经向甲方和相关部门申请可在承包范围内建生产厂房及晒场。

4、流转土地价款:该土地承包金每亩每年人民币_______元,共计金额

元。

5、付款方式:每年9月1日前,乙方向甲方全额交纳本的承包金。并按每五年为一周期(即2013年9月至2018年9月为第一周期,2018年9月至2023年9月为第二周期,2013年9月止为第三周期)若周期初水稻价格比上周期初上涨0.3元该周期每亩土地承包金上涨50元;若第三周期水稻价格比上周期初上涨0.3元,该周期每亩土地承包金上涨100元。(第一同期标价水稻价1.25元)。

6、流转期限:该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15年自2013年9月30日至2028年9月3日止。

7、地上附作物的处置,现有水渠、作业道路,乙方根据实际用途可向甲方申请修建或销毁(费用由乙方承担)。

8、国家粮食直补款按原村上报面积发放到农户。

9、本合同签定后,甲方必须在2013年寒露节前交付乙方经营。

二、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土地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承包金。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4、协助乙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宣传、褒奖、应用。

5、按本村村民用电价格收取乙方电费。

6、在合同履行期内,甲方不得重复发包该地块。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有权依法利用和经营所承包的土地。

2、享有承包土地上的收益权和按照合同约定兴建、购置财产的所有权。

3、享有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

4、享有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权。

5、乙方可在承包的土地上建设与约定用途有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6、乙方不得用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抵偿债务。

7、保护自然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

8、合同到期,乙方如不再承包经营,乙方将原承包前水田田埂、道路、水渠复原。

三、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解除。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书面协议方可变更或解决本合同。

2、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法定代表人或人员的变更,都不得因此变更或解除合同。

3、本合同履行中,如因不可抗力致本合同难以履行时,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4、本合同履行合同期间,如遇国家建设征用该土地,甲方应支付乙方在承包土地上各种建筑设施的费用,并根据乙方承包经营的年限和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

5、如甲方重复发包该地块或擅自断电、断水、断路,致使乙方无法经营时,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其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6、本合同期满,如继续承包,乙方享有优先权,双方应于本合同期满前半年签订未来承包合同。

四、违约责任

1、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违法本合同的约定,视为违约。违约方应按土地利用的实际总投资额和合同未到期的承包金额的20%支付对方违约金,并赔偿对方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2、乙方应当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期限足额支付租金。如乙方逾期3日未支付租金,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本合同履行中如发生纠纷,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镇政府土地流转中心申请仲裁。

五、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章后生效。

六、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经公证后)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九、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发包方:(盖章)承包方:(签字)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2 篇5

甲方(出让方):乡村组(户主姓名)

乙方(受让方):乡村组(户主姓名)为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土地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及其它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双方当事人共同协商,达成如下合同条款。

一、土地流转方式

甲乙双方采用 互换 方式将其承包经营的土地流转给对方经营。

二、土地长期互换。

三、土地互换方式:

甲方将位于 的亩旱田,与乙方位于 的亩水田,以比例互换。互换土地的地块间原有的荒土及荒坡也一同互换。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①土地互换后双方各自自主经营,不得干涉乙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得以任何形式使用或占用流转给乙方的土地。②互换后甲方可以将土地自主转让给第三方经营。

五、乙方的权力和义务:①在流转的土地上享有自主生产经营权、管理权、产品处置权和收益权;②土地互换后,双方在自主经营过程中,国家有关惠农政策(如各种补贴),由经营方享有。③互换后乙方可以将土地自主转让给第三方经营。

六、合同的变更与解除

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①经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又不损害国家、集体和第三人利益的;②订立本合同所依据的国家政策发生重大变化的;③因不可抗力(重大自然灾害、国家和集体征占用土地等)使合同无法履行的。

2、甲方非法干预乙方生产经营,或以其他形式使用或占用流转给乙方土地的,乙方有权终止合同。

六、违约责任

1、甲方非法干预乙方生产经营,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给乙方造成损失的,由甲方赔偿乙方全部损失。

2、乙方违背合同条款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由乙方赔偿甲方全部损失。

七、合同纠纷处理

如双方发生合同纠纷,在双方协商不成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政策执行,由甲方所在地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或农业局土地承包管理部门进行调解或仲裁;也可以直接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八、其他约定

1、本合同未尽事宜,由双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形成书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2、本合同一式四份,经双方签章后生效。甲方、乙方、甲方所在地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甲方所在地乡镇土地承包管理部门(鉴证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附件:

1、流转土地座落方位简易图。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鉴证方:(签章)

鉴证经办人:(签章)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 篇6

1、我国现行土地承包与管理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我国现行土地承包与管理的主要法律法规:一是宪法。二是法律。《民法通则》规定了调整土地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全面规定了调整土地关系的主要法律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规定了调整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主要法律制度。此外,《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渔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拍卖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城市规划法》、《刑法》、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了调整土地承包关系的内容。三是行政法规。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的授权制定,并在全国施行。四是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在本地区适用。五是土地、农业管理部门行政规章。六是地方政府规章。

2、“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大稳定、小调整”政策是否与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相一致?

回答是肯定的。用咱老百姓的话说,“土地是咱农民的命根子”,咱农民承包的土地,既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保障。因此,党的农村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此,1993年,党中央提出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1997年,党中央又作出了“大稳定,小调整”的决策,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就是党的这一政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党的这一政策上升为国家法律。

3、为什么说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民的一个伟大创举。农村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改变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高度集中的经营方式,构筑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家庭承包经营是在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的前提下,把土地使用权承包给农户,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家庭承包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是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经营方式。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还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只有农村经济繁荣昌盛了,才能形成对城市的有效供应,只有农民富裕了,工业产品才有更加广阔的销售市场,才能带动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才能为农村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保持其长期稳定。

4、为什么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赋予了农民自主经营权,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是一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1)、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使农户获得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能够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方式既适应传统农业,也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3)、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种粮、种棉的积极性,而且使他们从当地的实际和市场的需求出发,一方面,积极调整生产结构,种植适销对路的其他经济作物,饲养优质的家禽家畜,开发新的产品,大力发展农村多种经营。

(4)、土地既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

(5)、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改革取得的重大成功,为城市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顺利进行积累了重要经验,奠定了良好基础。

5、家庭承包方式与其他方式的承包有哪些区别?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第2款规定,农村土地承包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方式,不宜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采取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我国法律规定的家庭承包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人人有份的承包,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家庭为单位承包,不是以联户、专业队或者个人为单位进行承包。二是确定每户的承包地数量时,采取按人口平均分配的方法,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人有份,体现公平原则,发包方不能选择承包方,承包地具有强烈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功能。三是家庭承包的土地主要是耕地、草地和林地。除家庭承包以外,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称为其他方式的承包,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既可以是联户、专业队、个人为单位进行承包,也可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承包。二是承包方不限于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和个人。三是承包的方法不是人人有份的平均承包,而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由最有经营能力(即出价最高或者经营条件最适宜)的人承包。发包方按照“效率为主,兼顾公平”的原则选择承包人。四是承包的土地主要是“四荒”以及果园、茶园、桑园、养殖水面等不太适宜按照家庭承包方式进行承包的土地。综上所述,家庭承包与其他方式的承包在承包的主体、方法、原则和承包地的功能等方面,都存在重要区别。准确理解和在实际工作中把握家庭承包方式与其他承包方式的区别,至关重要。

6、实行农村土地承包后,土地的所有权性质有没有变化?

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土地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户通过承包取得的是对集体土地的使用权。首先,这种从集体土地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土地使用权,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并不是处分土地的所有权,而是在不改变土地的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一是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需要发包方同意;二是只能转让给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三是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土地承包关系终止,受让方需与发包方签订新的承包合同。其次,家庭承包经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一个经营层次,不能把它和集体统一经营对立起来,实践证明,只有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建立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形式。

7、农村土地承包中的发包主体是谁?

《土地承包法》第12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国家所有的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由此可见,在农村土地承包中,发包主体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

8、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中发包方的权利是什么?

在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中,发包方应当享有以下权利:

1、发包本集体所有的或者国家所有依法由本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这是发包方的发包权,是享有其他权利的前提。

2、监督承包方依照承包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

3、制止承包方损害承包土地和农业资源的行为。

4、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9、农村土地家庭承包中发包的义务是什么?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4条规定,发包方应当承担下列义务:

1、维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非法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2、尊重承包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3、依照承包合同约定为承包方提供生产、技术、信息服务。我国实行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统”的含义,就是要求集体经济组织要做好为农户提供生产、经营、技术等方面的统一服务性工作。中央文件多次提出,要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实力,更好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4、执行县、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组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0、农村土地承包中的承包主体是谁?

1、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承包权,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国家政策的规定,国家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该规定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承包的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土地以及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

二是有权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土地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三是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所有成员。

2、关于家庭承包的承包方的确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5条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承包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

3、关于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的确定。强调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主要是针对农村集体所有的耕地、草地和林地等宜家庭承包的土地的承包。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不宜采取家庭承包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农村土地可以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给农户,也可承包给单位或个人,这里的单位或个人可以来自集体经济组织以外,但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承包权。

11、农村土地承包中承包方的权利是什么?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6条规定,承包方享有以下权利:

1、依法享有承包地的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流转的权利,有权利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2、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的,有权依法获得相应的补偿。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12、农村土地承包中承包方的义务是什么?

在家庭承包中,承包方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承包方在享有权利的同时,也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7条规定,承包方应当承担以下义务:

1、维持土地的农业用途,不得用于非农建设。

2、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不得给土地造成永久性损害。

3、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13、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是什么?

农村土地承包的原则是指在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发包方和承包方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对农村土地承包起规范、指导作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在总则中规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在家庭承包一章中规定了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应当遵循的具体原则。

(一)农村土地承包的基本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公开、公平、公正”是农村土地承包中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2、遵守法律、法规。

(二)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在进行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时,发包方和承包方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平等、自愿的原则;

2、民主协商,公平合理;

3、家庭承包方案应当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

4、承包程序合法。

14、农村土地承包的程序是怎样?

为防止农村土地承包过程中的随意性、从程序上确保土地承包的公平、公开、公正,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不受侵害,《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9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应当依照以下程序进行:

1、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承包工作小组。

2、承包工作小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拟订并公布承包方案。

3、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承包方案。

4、公开组织实施承包方案。

5、签订承包合同。

15、什么是土地承包期?

土地承包期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续期间,在这个期间内,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约定,行使权利、承担义务。承包期是土地承包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农民是否可以得到长期的且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关系到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稳定。

16、国家法律对土地承包期是怎样规定的?

我国《农村土地法》第20条根据我国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实际情况对不同用途的土地的承包期及其上限做出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年至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这一法律规定做出这种区分,主要是依据不同性质土地的投资收益期限的差别,更有利于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

17、“新官不认旧账”怎么办?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4条规定,承包合同生效后,法宝方不得因承包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可见,“新官不认旧账”的做法是一种违法行为,发包方违反规定擅自变更、解除承包合同,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8、农民迁入小城镇落户后,原承包的土地怎么办?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思,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所以国家法律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承包方愿意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发包方应当予以保留,不得收回;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发包方应当允许流转,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就业或收入来源,愿意将承包地交回的,发包方应当接受,并依法另行安排承包。

19、农民迁入设区的市后,原承包的土地怎么办?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6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这里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并且转为非农业户口,这两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才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发包方才可以收回承包方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二是应当交回的承包地只限于耕地和草地,不包括林地。

20、哪些土地可以用于个别(小)调整或承包给新增人口?

承包期内,在自然灾害等特殊情况或家庭人口状况发生变化自愿交回的,可以依法对承包的耕地和草地进行个别调整。应当用哪些土地来解决需要依法进行的个别调整(或“小调整”)和解决新增人口的承包地呢?《农村土地承包法》第28条规定了下列土地应当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1)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2)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土地。(3)承包方依法、自愿交回的。

21、党和国家对保护农村妇女的承包地是怎样规定的?

党和国家对保护农村妇女的承包地历来高度重视,2001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切实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通知(即厅字[2001]9号文)。通知要求,要切实提高对维护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益重要性的认识。强调,在农村土地承包中,必须坚持男女平等原则,不允许对妇女有任何歧视。《妇女权益保护法》第30条规定,农村划分责任田、口粮田,以及批准宅基地等,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权利,不得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权。针对一些地方在土地承包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歧视妇女、侵害妇女权益的问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0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中央强调,不管采取什么办法,都要确保农村出嫁妇女有一份承包土地。有女无儿、儿子没有赡养能力或者女儿尽主要赡养义务的家庭,男到女家生产和生活的,应享有同等村民待遇。

22、承包地可以继承吗?

首先,关于承包地继承问题,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农村土地承包法》第15条规定:家庭承包的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根据这一条规定,家庭承包是以户为单位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承包期内家庭的某个或部分成员死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发生继承问题。家庭成员全部死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消灭,由发包方收回承包地。《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条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权依法承包由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的农村土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和非法限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承包土地的权利。依据这一法律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人人有份的家庭承包,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一项权利,原承包人死亡的,继承人如果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依法取得了承包地再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将获得两份承包地,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失公平。继承人不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显然应当享有土地承包继承权,否则会损害其他成员的权益。如果继承人是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又暂时没有取得承包地,可以考虑由其继承承包,但需要重新订立承包合同,在这种情况下不属于继承了。《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同时规定,林地承包的承包人死亡,其继承人可以在承包期内继续承包。这主要是考虑到,家庭承包的林地,不论是不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在承包期内均可以继续承包,直到承包期满。其次,关于承包收益。《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1条规定,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的规定继承。这一规定是考虑到,承包人的承包收益属于其遗产,应按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

23、承包期满,在同等条件下原承包方有优先承包权吗?

有。优先承包权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当原承包人与其他承包人同时对原承包物进行投标时,发包方应当将承包物交给原承包人承包。《农业法》第13条规定“承包期满,承包人对原承包人的土地、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水面享有优先承包权。”

24、服刑犯人的承包地应当怎样处理?

犯罪服刑被依法注销户口的农民,已经不属于当地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他的承包地一般都应当收回。但是,对服刑时间不长,一两年至于几个月就将刑满释放的人,他们行满释放后回家继续务农,应当给予其生活出路,对他们的承包地可以不做调整,由其亲属耕种。

25、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农村籍学生还保留承包地吗?

根据《民法通则》和国家有关文件的精神,大中专院校农村籍学生,在校期间,主要依靠家庭供养,且学习费用较高,绝大多数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靠承包经营土地。他们的承包地,应当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的法律规定以及中央关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规定,保留他们的承包地。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至于他们毕业后承包地是否继续保留还是收回的问题,应当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他们毕业后迁入城市,有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完全脱离了农村父母的抚养,应当收回其承包地,如果他们毕业后仍回原籍待业,或者只是在城市“打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承包合同又尚未到期,应当继续保留他们的承包地。

26、义务兵提干或改志愿兵后家里的承包地能保留吗?

根据我国《兵役法》规定,我国实行义务兵为主的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由于家在农村的义务兵服役期满后,仍回原籍继续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因此,他们服役期间继续保留其承包地是十分必要的。《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第24条规定“义务兵入伍前是农村户口的,他们在农村承包的责任田和分得的自留地(山、林)等继续保留;入伍前是企事业职工的,其家属继续享受原有的劳动保险福利待遇。”义务兵提升为军官或者改为志愿兵后,由于改变了义务兵尽义务的服役性质,而属于职业军人性质,享受了工资待遇。对此,根据军队的有关规定,部队应当及时通告地方人民政府,对其家属停发优待金,由其入伍前所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回承包地。

27、父亲承包果园的债务儿子有义务偿还吗?

《民法通则》第29条规定“个体工伤户、农村承包经营户的债务,个人经营的,以个人财产承担,家庭经营的,以家庭财产承担。”依据这一规定,如果父亲是以个人名义与发包方签订的承包果园的合同,其家庭成员,包括儿子都参与了生产经营活动,既共同管理果园事务,也共同享受了果园收益,因果园产生的债务,儿子当然应当依法偿还。

28、如何理解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的规定?

第26条第1款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这一规定对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这一规定,除法律对承包地的收回有特别规定外,在承包期内,无论承包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家庭还存在,发包方就不得收回承包地。如承包方家庭中的一人或者数人死亡的;子女升学、参军或者在城市就业的;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承包方在农村从事各种非农户家庭产业的;承包方进城务工的等,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农户家庭没有消亡,发包方都不得收回其承包地,但因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的,为避免已有的承包地的承包方的继承人因继承而获得两份承包地,允许发包方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29、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承包权的怎么样继承?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0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该承包人死亡的,其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续法的规定继承;在承包期内,其继承人可以继续承包。”这一条规定了家庭承包以外的其他方式的承包的继承问题。30、什么是土地承包合同?

土地承包合同是发包方与承包方之间达成的,关于农村土地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31、土地承包合同有什么特征?

⑴合同的主体是法定的。⑵合同内容受到法律规定的约束,有些内容不允许当事人自由约定。⑶土地承包合同是双务合同。⑷合同属于要式合同。

32、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条款有那些?

⑴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这是承合同必须具备的的条款。⑵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⑶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⑷承包土地的用途。⑸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⑹违约责任。

33、土地承包合同的效力?

土地承包合同的效力是指土地承包合同成立之后,按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发生相应的法律效果。已经成立的合同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就产生合同的法律效力,凡不符合法律规定的生效要件,即使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亦不能产生合同的法律效力,而可能属于无效合同、可撤销合同或者效力待定合同。土地承包合同的生产,是指符合法定生产要件的土地承包合同能够产生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后果,并受到法律保护。

34、土地承包生效的条件有那些?

根据《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土地承包合同的一般生效要件是:⑴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有相应的行为能力。⑵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⑶土地承包合同不得违反法律或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⑷土地承包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35、什么是可撤销的土地承包合同?其有什么主要特点?

可撤销的土地承包合同,是指因意思表示不真实,通过撤销权人行使撤销权,使已经生效的土地承包合同归于无效。可撤销的土地承包合同的主要特点有:⑴可撤销的土地承包合同是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⑵是否行使撤销权,由撤销权人自行决定。⑶可撤销的土地承包合同在未被撤销前,应为有效。

36、可撤销的土地承包合同有几种情形?

⑴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土地承包合同

⑵显失公平的土地承包合同。

⑶因欺诈而订立的土地承包合同。

⑷受胁迫而订立的土地承包合同。

⑸因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土地承包合同。

37、什么是无效的土地承包合同?

无效的土地承包合同是指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合同。订立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只有在其符合《合同法》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双方的经济目的才能实现。无效的土地承包合同由于其违反了国家法律的要求,法律不予承认和保护,从其订立时起,就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

38、无效的土地承包合同有几种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效:第一,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土地承包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第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第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第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第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有关不得收回、调整承包地等的强制性规定。

在土地承包合同中,这些强制性规范有:⑴发包方违反民主议定原则越权发包或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土地承包合同无效。⑵承包方未经发包方同意擅自转包、转让的无效。⑶代理人超越代理或者代理权终止后,以被代理人名义订立土地承包合同无效

39、什么是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

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是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土地承包合同依法进行某些必要的修改、删节、补充合同效力的行为,这种行为应当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的利益。

40、当事人在变更土地承包合同时,应注意什么?

⑴变更的土地承包合同必须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合同。⑵被变更的土地承包合同必须尚未履行或者正在履行过程中。⑶土地承包合同变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变更是指土地承包合同的客体和内容的变更,即对土地承包合同标的、数量、质量、履行期和地点、履行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等条款的修改、补充或删除;广义的变更还包括土地承包合同主体的变更,即土地承包合同的转让。⑷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是当事人之间的一种法律行为,因此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应达成协议,协议未达成前,原土地承包合同仍然有效。

41、变更土地承包合同应具备什么条件?

⑴原已存在土地承包合同关系。⑵土地承包合同的变更须依据法律的规定或者当事人的约定。⑶土地承包合同变更应当遵守法定的方式。⑷必须有土地承包合同内容的变化。

42、什么是土地承包合同的解除?

土地承包合同的解除是指在土地承包合同订立之后,履行完毕之前,对合同规定的当事人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提前终止。土地承包合同解除后,当事人通过订立土地承包合同所确立的全部权利义务关系或者尚未履行的部分权利义务关系将不复存在。土地承包合同的解除没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土地承包合同的解除只对未履行部分发生效力,不能导致合同自始消灭。

43、土地承包合同解除有几种情形

⑴土地承包合同的约定解除:一是事后协议解除土地承包合同。二是约定将来享有解除权,解除土地承包合同。

⑵土地承包合同的法定解除:一是因不可抗力致使不能实现土地承包合同目的。二是在土地承包合同履行期届满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三是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四是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义务或者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土地承包合同目的。五是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六是承包方丧失劳动力,无力继续耕种或者经营土地,本人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的。七是承包人在承包期内死亡,且无第一顺利继承人继承承包的,可以解除土地承包合同。八是承包方在承包期内,违反法律、政策的规定和承包合同的约定,闲置、荒芜承包的耕种,由发包方解除承包合同,收回所发包的耕地。九是承包方进行破坏性或者掠夺性生产经营,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十是承包方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经发包方劝阻无效的。十一是由于国家建设的需要,承包方所承包的土地全部被依法征用或者批准占用的。十二是承包指标所依据的国家定购任务或者税收、价格等发生重大变化而严重影响一方利益的。

44、如何认定土地承包合同的违约责任?

《土地承包法》第56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作。”《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在土地承包合同中,只要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土地承包合同义务不符合规定,即存在违约行为的,则应当承担违约责任,除非当事人能够证明因不可抗力导致不能履行土地承包合同。

45、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或者国家所有由农民集体长期使用的土地的使用权,享有占有土地自己使用、收益和在一定范围内处分经营权的权利。

46、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在农户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基础上,承包方将自承包的村集体的部分或全部土地以一定的条件转移给第三方经营,原承包方或第三方向村集体履行原承包合同的行为。

47、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什么必要性?

在我国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具有以下必要性: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农业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需要。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需要。

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

48、我国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我国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思想是:

1、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在长期稳定的家庭承包经营的前提下进行。

2、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应当在农户之间进行。

4、土地承包经营权必须依法进行。

5、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必须坚持有偿原则。

49、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哪些?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其他方式流转。

1、转包。转包主要发生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

2、出租。出租主要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

3、互换。互换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之间,为方便耕种和各自需要,对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交换。

4、转让。转让是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他人,转让将使农户丧失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

5、入股。即承包方将承包土地使用权入股,参加农业股份制、农业股份合作制或实行“股田制”,并以入股股份作为分红依据。

6、退包。是指承包户在承包期内把承包土地退交给集体,由集体重新发包的行为。50、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有哪些?

1、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原则。

2、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的原则。

3、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剩余年限的原则。

4、受让方须有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原则。

5、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优先原则。

51、哪些做法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侵权和违法行为?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5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得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依据这一法规,以下四种做法,属于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侵犯农民权益和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一是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特别是发包方。二是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三是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四是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52、村委会能要农户土地流转收益吗?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6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费、租金、转让费等,应当由当事人双方协商确定。流转的收益归承包方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截留、扣缴。”第58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擅自截留、扣缴土地承包经营权收益的,应当退还。”村委会即使作为发包方,也不能收取作为承包方的农户的流转收益,收取了必须退还。

53、政府官员变更或解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合同应负什么责任?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1条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利用职权干涉农村土地承包,变更、解除承包合同,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或者强迫、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给承包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情节严重的由上级机关或者所在单位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54、《农村土地承包法》实施后第二轮的承包还有效吗?

《农村土地承包法》是在全国绝大多数地方已经完成了二轮承包的情况下,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根据中央有关文件的精神制定的。为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农村土地承包的稳定,充分考虑到与已经完成的第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相衔接的问题,防止个别地方利用《农村土地承包法》变更已经签订的承包合同,调整承包土地,侵犯农民的合法权益,《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2条专门规定了第二轮承包的效力。“本法实施前已经按照国家有关农村土地承包的规定承包,包括承包期限长于本法规定的,本法实施后继续有效,不得重新承包土地。未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林权等证书的,应当补发证书。”

55、国家法律对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是怎样规定的?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第1款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让方式流转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采取转包、出租、互换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报发包方备案。

5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应当包括哪些内容?

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7条第2款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应当具备以下主要条款:(1)流转方、受流转方的姓名、住所。当事人是农户的,户主的姓名可代表全家;(2)流转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期间,即流转的年限和起止时间。这里需要指出,流转的期限不能超过承包合同的剩余期限,即不能超过承包合同的承包期扣除已经履行的时间后剩余的时间期限;(4)流转土地的用途;(5)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6)流转价款及支付方式;(7)违约责任。除此之外,当事人还可约定其他内容。

57、什么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和出租?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9条规定:“承包方可以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或者出租给第三方,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所谓转包,主要是指承包方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转交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耕种。所谓出租。主要是指承包方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并收取租金的行为。

58、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互换?

从农村土地承包的实际需要出发,《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0条规定:“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种或者各自需要,可以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行互换。”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换给他人行使,自己行使从他人处换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59、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将其拥有的未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的方式和条件转移给他人的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受让对象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

60、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符合什么条件?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1条规定:“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来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按照该条规定,转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1、转让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稳定的收入来源。

2、经发包方同意。

3、受让方应当是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61、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指在承包期内,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份,以股份入股的形式与他人合作生产,按股取得效益。62、当前土地流转中存在着哪些主要问题?

1、对土地流转认识不足。个别基层干部特别是村级干部对土地流转工作不够重视,在调整种植业结构时,没有运用土地流转这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形式去操作,仍然沿用行政干预和强迫命令的办法,引起群众不满;有的地方放松了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不闻不问,自行发展;不少群众对土地流转不重视,不了解流转程序,不了解如何流转其行为才合法有效,因而在流转中未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土地流转不规范。从调查看,土地流转不规范主要表现在口头协议多,缺少书面的材料,发生纠纷后没有处理依据;不经发包方同意,私自流转,致使流转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流转合同不统一,个别地方条款繁琐,操作性不强。

3、档案管理不规范。表现在:合同签订不及时,合同签订率低;土地流转情况未在《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内登记;没有建立土地流转台账,乡村两级不能及时掌握了解流转情况;合同入档率低,整理建档不及时,容易造成丢失和损坏。

4、组织机构不健全。由于人员变动,合同仲裁员在岗的已所剩无几,不少县市区合同仲裁机构已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严重影响了合同纠纷的及时调解仲裁。

63、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强化管理是规范土地流转的一个重要手段。必须通过实现规范化管理,逐步建立起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

1、指导和服务要规范。

2、流转程序要规范。

3、流转合同要规范。

4、管理方式要规范。

64、什么是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主要是指在土地承包过程中发包方与承包方发生纠纷,也包括土地承包当事人与第三人发生的纠纷。65、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有哪些?

1、经济纠纷。在土地承包合同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过程中,发包方和承包方发生大量的因为经济目的而产生的纠纷。

2、民事纠纷。农户之间发生纠纷,村组之间发生纠纷以及农户与村组干部个人之间发生的纠纷多是民事纠纷。66、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反映出的突出问题有哪些?

1、发包方非法变更、解除合同。

2、擅自将土地用于非农建设。

3、因自然灾害、水利电力设施等原因拒交承包费用。

4、因土地征用补偿、退耕还林补偿问题发生的争议。

5、部分已放弃土地承包的农户提起的确权之诉。

6、非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承包方与当地村民关系紧张,诱发不稳定因素。67、引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原因有哪些?

1、发包方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干部的原因。

2、承包户的原因。有的承包户以村组账目不清、其他农户未交承包费、村组欠其往来款等为由不按合同规定交纳承包费,或者拒绝承担合理的劳务、费用。也有的承包户在签订承包合同后,未经发包方同意,又随意将土地转包、分包给他人,从中获利或帮助没有承包权的人取得承包权。还有的承包户随意改变承包土地用途,在承包地上挖鱼塘、取土甚至烧窑,还有的破坏性使用承包的自然资源等等,由此产生种种纠纷。

3、第三者的原因。

4、情况变化因素。

5、由于不可抗力因素。

6、土地承包合同的内容及签订、变更、解除程序不规范。

7、乡镇政府工作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村社干部行政规范指导,造成农村承包合同的订立和履行中不必要的失误。68、如何预防和减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发生?

1、加强法律和政策的宣传。

2、加强管理和指导。

3、司法部门加强对土地承包关系的法律调整。

4、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承包行为。

5、乡镇干部的观念要逐步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69、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的解决途径有哪些?

1、协商。协商,是由发生争议的土地承包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法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解决承包纠纷的一种方式,这是解决承包纠纷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2、调解。土地承包纠纷的调解,是指土地承包当事人双方发生纠纷后,在第三人的主持下,通过讲理劝说,分清是非,在互谅互让的基础上,依据法律规定,双方自愿达成协议,这也是解决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重要方式。

3、仲裁。仲裁是处理合同纠纷的有效途径之一。所谓仲裁,是指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双方根据纠纷发生前或发生后达成的仲裁协议,将争议的事项交给仲裁机构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后,按照一定的程序作出对双方当事人都具有约束力的仲裁裁决,从而解决双方的争议。70、行政调解土地承包纠纷应遵循什么程序?

1、当事人申请。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持双方同意调解的协议并交付土地承包合同文本以及相关的证据材料,供主持调解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掌握情况。当然,在一方向该部门反映情况时,该部门在征得其他当事人同意之后,也可以开始行政调解。

2、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受理。如果土地承包合同当事人提供的材料齐全又在农村经营管理部门的法定权限范围内的,即可被受理。

3、进行调解。主持调解的农村经营管理部门依据自由、自愿、平等、合法的原则,分清双方的是非责任,然后促成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

4、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写明当事人的名称;合同纠纷的主要事实;当事人各方的过错责任;达成调解协议的内容;最有由当事人签字,调解部门盖章。71、承包方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对于承包法违法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有权依法予以行政处罚,即行政机关对违反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制裁。违法《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具体处罚有: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在非法征用或占用的土地上建造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治理;责令缴纳复垦费;责令退还或者交还非法占用的土地;责令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等。72、承包方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法律责任是什么?

承包方把土地改作他用,如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甚至建设小砖窑、小煤窑等,就会占用和破坏大量的良田,破坏土地的种植条件,甚至会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的损害。为此,《农村土地承包法》第60条第2款规定:“承包方给承包地造成永久性损害的,发包方有权制止,并有权要求承包方赔偿由此造成的损失。” 73、颁布《农村土地承包法》有何意义?

《农村土地承包法》体现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符合我国农村实际和农民心愿,对于稳定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74、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的是什么?

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指导思想和立法宗旨是: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本目的是:依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75、《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提到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没有区别?

《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提到的“土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同一概念,没有区别。土地使用权是法律上比较规范的说法,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报告中也是用土地使用权的概念,集体土地使用权与国有土地使用权相对应。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后,农民手中拿到的都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已普遍被广大农民所接受。76、农村土地是指哪些土地?

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主要包括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四荒”,以及养殖水面等。77、农村土地承包有哪两种方式?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条的规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家庭承包;二是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的承包。78、什么叫家庭承包?

家庭承包,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公平分配、人人有份的原则,统一将耕地、林地、草地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和一种承包方式。其特点:(1)承包双方当事人不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发包方是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2)承包对象主要是耕地、林地和草地,具有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3)根据公平分配和人人有份的原则承包,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发包;(4)承包期较长,耕地30年、草地30~50年、林地30~70年,林地经批准还可以更长;(5)承包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是法定的,承包方享有经营自主权、产品处置权、土地流转权、土地被征用占用的补偿权等;(6)土地承包经营权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8)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物权方式予以保护,有权提出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要求;(9)承包收益可以继承,耕地、草地的承包经营权不能继承,林地的承包经营权可以继承。79、什么叫其他方式承包?

其他方式承包相对于家庭承包而言,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按照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将“四荒”地、养殖水面等承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的一种承包方式。其特点:(1)承包双方当事人是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发包方是集体经济组织,承包方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农户、联户和成员,也可以是经本集体经济组织大部分成员同意的外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甚至是城市企事业单位和职工;(2)承包对象主要是“四荒”地、养殖水面,及其他零星土地,没有福利和社会保障功能;(3)根据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承包,采用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市场化方式运作;(4)承包期有长有短,由承包双方协商确定,既有长期承包(如50年),也有短期、临时承包;(5)承包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由承包双方协定;(6)土地承包经营权需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林权证后才能流转;(7)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等方式;(8)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债权方式予以保护,通常只享有债权请求权,请求损害赔偿;(9)承包收益可以继承,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可以继承。

8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指哪些人?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是指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所有成员。只要一出生,不论年长年幼、是男是女,没有年龄和性别要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理由,剥夺和非法限制成员的土地承包权。

81、妇女与男子是否享有平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82、什么叫公开、公平、公正?

公开,是指土地承包过程中,必须保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知情权,防止暗箱操作,包括信息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公平,是指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享有、行使承包本集体经济组织土地的权利。公正,是指在承包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办事,同等地对待每个承包方。83、如何确认土地所有权?

根据《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集体所有有三种形式:一是村农民集体所有;二是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三是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对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所有者或者发包者向土地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确定农民体所有的土地的权属性质、面积、坐落,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如有争议,可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确认所有权,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确权之诉。84、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关是谁?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

85、《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什么职责?

其职责是:(1)指导、监督农村土地承包的管理。不仅要指导、监督家庭承包的管理,而且要指导、监督其他方式承包的管理;不仅要指导、监督流转的管理,而且要指导、监督调整、收回的管理。(2)指导、监督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履行。(3)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不仅要及时核发、变更、补发、收回家庭承包中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还要及时审核通过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人要求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批准家庭承包土地个别农户间的调整。(5)调处和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6)参与征用、占用农村承包土地的管理。(7)指导、监督土地补偿费的管理。86、《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乡(镇)人民政府哪些职责?

其职责是:(1)指导、监督农村土地承包的管理。不仅要指导、监督家庭承包的管理,而且要指导、监督其他方式承包的管理;不仅要指导、监督流转的管理,还要指导、监督调整、收回的管理。(2)指导、监督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和履行。(3)申领、分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4)批准家庭承包土地个别农户间的调整。(5)批准其他承包方式将土地承包给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6)调处和仲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7)参与征用、占用农村承包土地的管理。(8)指导、监督土地补偿费的管理。87、农村土地应由谁来发包?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由村内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小组发包。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发包的,不得改变村内各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所有权。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农村土地,由使用该土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小组发包。

88、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包括:(1)农田水利建设,如防洪、防涝、引水、灌溉等设施建设;(2)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商品粮棉生产基地,用材林生产基础和防护林建设;(3)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和气象基础设施等。89、什么叫农业用途,什么叫非农建设?国家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未利用地是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所以,农业用途是指将土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非农建设是指将土地用于农业生产目的以外的建设活动。如不得在耕地上建窑、建坟,或者擅自在耕地上建房、挖砂、采石、采矿、取土等;不得占有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90、什么叫征用,什么叫占用?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实行征用。也就是说,一定条件下,农户承包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被依法征用。所以,征用是指国家为了保证社会公共事业或者公益事业的发展,体现全社会的长远利益,将集体所有的土地转化为国有,主要用于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等。对土地的征用一般需要满足四个条件:(1)征地必须是一种政府行为,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无权征用。(2)征地必须依法取得批准。(3)征地行为必须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的监督。根据《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征地方案必须向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公告和公开。(4)征用土地必须是为了社会公共利益。占用是指为了兴办乡镇企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和村民住宅等,经依法批准使用集体经济组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91、承包地被征用、占用后如何得到补偿?

《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政策规定,征用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看物和青苗的补偿费。土地补偿费,按被征地原用途补偿,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归土地所有者所有,纳入公积金管理,用于被征地农民参保、发展生产、公益性建设,不得平分到户,也不得列为集体经济债务清欠资金。安置补助费,按被征地原用途补偿,标准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最高不得超过15倍,归需安置人员,用于被征地的承包人的生活安置,已被安置的安置补助费,归安置单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最高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按照附着物的实际价值和当季作物的产值计算,归承包人所有。92、家庭承包后承包方如何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确认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凭证,是调解、仲裁和审理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证据,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并登记造册,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是说,承包方与发包方签订承包合同后,不用主动向有关部门申请登记发证,而是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法向承包方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同时将土地的使用权属、用途、面积、坐落等情况登记在专门的簿册上,以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

93、家庭承包中发包方和承包方应遵循哪些原则?

农村土地承包应当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关系。家庭承包中发包方和承包方应遵循以下原则:(1)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2)民主协商、公平合理;(3)承包方案应当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二条规定,依法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4)承包程序合法。

94、家庭承包中承包方何时起能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物权的范畴,物权通常需经依法批准或者登记后才能取得。为了切实保护广大农民的土地权利,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为减转批准、登记可能给农民带来的负担,《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实行家庭承包时,承包方自承包合同生效时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就是说,在家庭承包中,依法签订的承包合同一经成立,立即产生法律效力,不需要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承包方就可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95、家庭承包期内,发包方能不能收回承包地?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随意收回承包地,是农村土地承包立法的关键条款和核心内容。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首要的一点就是,在承包期内,发包方原则上不得随意收回承包方的承包地,从而使广大农民真正感到他们承包的土地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是有保障的,从而使他们在土地上进行长期投入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同时,第二十六条第三款又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设区的市,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应当将承包的耕地和草地交回发包方。承包方不交回的,发包方可以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把这一规定作为原则上不能收回的补充。所以除法律对承包地的收回有特别规定外,在承包期内,无论承包方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只要作为承包方的家庭还存在,发包方都不得收回承包地。当然,因承包人死亡,承包经营的家庭消亡,为避免已有承包地的承包方的继承人因继承而获得两份承包地,允许发包方收回承包的耕地和草地。

96、家庭承包合同一般包括哪些条款?

(1)发包方、承包方的名称、发包方负责人和承包方代表的姓名、住所;(2)承包土地的名称、坐落、面积、质量等级;(3)承包期限和起止日期;(4)承包土地的用途;(5)发包方和承包方的权利和义务;(6)违约责任。

97、什么叫承包合同的变更,什么叫承包合同的解除?承包合同的变更,是指承包双方在履行承包合同过程中,经协商,对原承包合同的条款进行修改或者补充,并达成新的协议。承包合同的解除,是指承包双方在履行承包合同过程中,经协商或者因土地征用、自然灾害等法律规定无法再继续履行合同时,提前终止承包合同。也就是说,除承包双方协议或者法律规定可以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以外,一方当事人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承包合同,否则就是一种违约行为,应当依法承担违约责任。所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承包合同生效后,发包方不得因承办人或者负责人的变动而变更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解除,也不得因集体经济组织的分立或者合并而变更或者解除”。第二十五条又规定,“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利用职权干涉农村土地承包或者变更、解除承包合同”。

98、什么叫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什么叫永久性损害?

依法保护土地,是指对土地生产能力进行保护,保证土地生态环境的良好性能和质量。合理利用土地,是指承包方在使用土地的过程中,通过科学使用土地,使得土地的利用与其自然的、社会的特征相适应,充分发挥土地要素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产、生态的综合效益。永久性损害,是指使土地不再具有生产能力,不能再被利用的损害。99、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由哪些人组成?

村民会议是村民集体讨论决定全村村民利益问题的一种组织形式,是村民行使自治权的根本途径。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会议由本村18周岁以上的村民组成。农村土地承包方案等是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原则上应由本集体经济组织18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的村民会议讨论通过,但在外出人员较多或者村民居住分散,全体村民不易召集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选派代表参加会议的形式。所以,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简单地说,是指土地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中18周岁以上的村民参加的会议。100、为什么对耕地、草地、林地的承包期限要分别作出不同的规定?

承包期限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存续的期限,在这个期限内,承包方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照法律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草地的承包期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期为30~70年,特殊林木的林地,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还可以延长”。之所以做出这种区分,主要是考虑到不同性质土地的投资收益期限差别较大。一般来说,在耕地上进行投资见效比较快,大多数情况下,当年投入当年就能取得收益。草地的投资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取得收入,而且一般能够持续多年获得收益。林地的投资回报期限更长,通常需要数年、十多年才能取得收益,有的林木的生长期长达七八十年,在幼树成长阶段基本没有收益,必须规定更长的承包期,才能更好地保护承包方的收益权,调动承包方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01、如何理解和执行承包地的调整问题?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这里需要把握的是:(1)特殊情形是指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承包地被依法征用占用后不要安置补助费、人口增减导致人地矛盾突出三种情况。(2)只限于个别农户之间进行调整。(3)调整只限于耕地和草地,不包括林地。(4)必须坚决遵循法律规定的程序,即首先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然后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再报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5)凡是承包合同已经约定不调整的,不能以其他任何理由调整承包地。102、哪些土地可以用于调整承包土地或者承包给新增人口?

(1)集体经济组织依法预留的机动地;(2)通过依法开垦等方式增加的;(3)承包依法、自愿交回的。103、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交回家庭承包土地,为什么要提前半年并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

承包期内,承包方家庭成员发生重大变化,没有能力继续耕种承包地,又不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或者承包方家庭和主要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并且获得比较稳定的非农收入等情况,要求自愿将承包地交回发包方的,发包方应当接受,并要求提前半年以书面形式通知发包方。主要是因为:(1)土地的耕作有很强的季节性,为了不误农时,承包方决定自愿交回土地时应当给发包方一段合理的时间,以便发包方寻找其他承包人,及时将交回的承包地另行承包给他人种植。(2)我国大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两季播种的耕作制度。(3)承包方在承包期内交回承包地的,在承包期内不得再要求承包土地。承包方放弃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应当慎重,不宜以口头方式作出决定,必须采取书面形式。104、如何理解家庭承包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为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把握:(1)承包方要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2)必须经发包方同意;(3)受让方只限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4)受让方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农户。105、如何理解家庭承包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浅析 篇7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给农村、农业和农民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工脱离农业生产领域, 开始进入制造业、商业等第二、第三产业, 极大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农村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开始变化, 部分地区出现了农田闲置现象。这表明, 我国的农业生产开始出现从过去分散的家庭生产走向土地相对集中的苗头。在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农民增产增收,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必然选择。

1. 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稳定粮食产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 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应当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为解决农村人口的温饱问题, 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 以家庭为主的农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度规模的农业经营模式应运而生。这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稳定粮食产量, 提高农产品质量, 促进农业现代化是非常有好处的。

2.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

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进城进入第二、第三产业工作, 在一些农村地区出现了劳动力不足、承包地撂荒现象。如果能够把这些闲置的土地流转给农业经营专业户或者农业企业, 一方面可以持续保持土地的肥力, 充分发挥土地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还可以给这些承包经营户带来一些租金收入。

二、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不规范。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仍以农民自发为主, 大体上有出租、互换、转让等方式, 甚至存在个别的所谓的“出卖”现象。流出户与转入户之间往往信息不通, 经常是通过自己的亲朋好友搜集信息;签定的流转协议不规范, 甚至有的就是口头约定;流转时间较短, 很多就是一两年时间。

2. 行政干预过多, 引发诸多问题。

地方政府参与、引导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本来应当是好现象。但是, 一些地方政府往往出于自身政绩的考量, 为了追求所谓的规模效应, 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 无视法律法规的规定, 不惜违反合法、自愿原则, 采用行政强迫命令的方式逼迫农户连片流转, 引起的社会矛盾较多。

3. 资金投入不足、生产效率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

土地流转到一些农业生产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以后, 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了, 抗风险能力也提高了, 农业生产大户或者是农业企业应当有更强烈的意愿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生产经营条件, 提高生产效率。另外, 土地流转使得转入户更专心于务农, 经营规模大就意味着实力较强, 更容易获得金融支持, 获取资金更加容易, 因此, 也为资金投入提供了条件。但由于很多农民的土地流转都不规范, 有很多土地流转连个合同都没有, 只停留在口头约定上, 导致很多转入户不敢投入大量的资金。本来, 土地的流转有利于土地规模经营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土地流转更有利于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从而提高劳动效率。然而, 我国农村承包地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 土地小块化、细碎化现象比比皆是, 要克服这种现象, 就必须进行土地整理。然而, 土地平整一方面意味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另一方面, 土地平整连片以后, 等到租期结束, 流出户要求返还承包地的时候怎么办?

4. 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现象比较严重。

一些流入户尤其是一些企业从别的农户手中土地流转到手以后, 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 擅自改变土地的农业用途, 把农业用地用于从事工商业经营活动。这是比较严重的违法行为, 如果不加阻止, 后果将会比较严重。

三、多措并举, 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深入调查研究, 多措并举,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良性发展。

1. 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

国土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应当通力合作, 尽快完成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工作, 给广大农民吃个定心丸。

2. 完善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细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法律大多是原则性、指导性的。如赋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问题、详细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流转方式、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范围、明确流转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等。对于如何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过程出现的问题规定却不够详细。应当细化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法律规定, 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法可依。

3.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充分发挥农户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中的作用。在当前发生的的土地使用权流转当中, 多数是各级政府运用行政手段推动的, 农户并不是市场的真正主体。如果行政手段介入到土地流转中去, 那么必将导致土地交易行为的扭曲, 导致市场功能的异化。能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能成为市场交易的主体。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行为。如:交易价格的形成、交易方式的选定、交易行为的认定、交易结果的产生。

4. 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减轻农民群众对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的过度依赖。

想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良性流转, 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当前, 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仍然存在过度依赖土地的现象。归根结底, 就是目前我国农民的社会保障欠缺太多, 力度明显不足。因此, 要不断完善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农村社会救济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当然最重要的是解决农民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问题。

5. 加强对农村承包地非农化的监管。

各级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加大农村承包地的监管力度, 对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行为应当予以严厉打击。要善于应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比如卫星, 加强对农村承包地的监控, 同时也要加强巡查力度, 加大处罚力度, 坚决杜绝违法违规占用农村承包地,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杜德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纠纷及其防控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1) .

[2]徐建平.云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个案分析[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3, (4) .

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 篇8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制度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2008年10月12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这其中,明确提出“(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它是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重要前提。

目前,调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要有《物权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法》以及《渔业法》等。由于笔者来自农村,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现实状况,有着更加切身体会的感受,这些已经存在、正在实施的法律规范,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当今的农村,更多的土地承包经营人选择外出务工来补贴家用,就其收入状况而言,土地承包经营人外出务工几个月的时间,抵得上一年的土地承包经营所得的收益(此处的农村指广大的普通农村,东北平原的农场制的土地承包经营人除外)。

实践中,多数农村土地承包人将资金存入银行,不愿意将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在全国范围内也没有出现预期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大量合理有秩序的流转现象,相反,国家免征农业税、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粮食补贴等国家支持农业生产政策,使得更多的农民产生了“惜地”心里,这更加阻碍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加之,相比农村而言,城镇居民享有养老补贴,医疗保证等,更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成为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障,更加难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通过对于相关调研文章的理论分析,笔者认为,现实农村农业生产中未能够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因不外乎一下三点:第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制度下,农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农地,有的甚至远远不及1亩,农地过于分散。在农村土地承包时,按照农地的优劣等级,一般划分为一级土地、二级土地和三级土地,农业用地的优劣等级不同,农业生产的利润也不相同,在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大规模集中的过程中,土地的价值难以公正作价,市场交易成本多高。第二,农村农业生产利润的低下,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生产产出,根据笔者的了解,比值多为1:2,即使承包人愿意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很少有人愿意受让。第三,现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立法多基于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和保护耕地的现实需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协调

《土地管理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国家依法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但是,国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除外。”明确了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的所有权,依主体不同划分为,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法律条文明确规定了国家所有土地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却没有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由谁来行使。我国现行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度,其弊端是:集体所有权的主体的虚化和错位。

在我国,对农村集体土地由村小组、村或乡镇级政府以集体名义进行占有,以使用权承包或租赁的形式有偿交付农民使用。按照我国土地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名义上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各级集体组织或单位对集体土地使用权是不能随意处置的,尤其不能随意进行转让买卖。但是,法律未能明确集体所有权的主体,村长、村委会或者县级以上的政府可以操纵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农村集体成员未能参与。另外,对集体土地买卖所得款项,农民只能得到一小部分,大部分收益由征地的各级政府(主要是地方政府)和集体组织的代表占有并支配。

因此,需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土地承包权与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关系。在集体土地初次转让的过程中,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基于成员身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是在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之后,土地承包经营人应当依据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之一的成员权来管理经济组织公共事务。笔者认为,法律应明确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谁,有谁行使或者有什么组织代表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以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利益能够得到法律的保护。

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初次流转与登记制度

《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六条规定:“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草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五十年。林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至七十年;特殊林木的林地承包期,经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以延长。前款规定的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

土地承包经营权要实现有序的流转,必须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当前我国由于不动产登记制度的不完善,广大农村地区没有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强制登记。《土地承包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互换、转让方式流转,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申请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2014年5月7日,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在地籍管理司加挂不动产登记局牌子的通知》。《通知》明确,根据《中央编办关于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责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13]134号)和《中央编办关于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人员编制有关问题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4]36号),在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加挂不动产登记局牌子,承担指导监督全国土地登记、房屋登记、林地登记、草原登记、海域登记等不动产登记工作的职责。笔者认为,不动产登记局的挂牌成立,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统一的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组成,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和有序流转,将真正起到指导、监管的作用。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不足

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农村的土地所有权属于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属于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人。那么土地的使用权是否归属土地承包经营权?当下的中国,由于各地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范围内国有土地面积显现不足,地方发展所需的土地多由地方政府征收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在征收过程中,由于外出务工、农业生产便利等其他原因,农地的流转多进行了转包、互换。流转多发生在兄弟,亲戚或者同宗朋友之间,土地的流转形式基本以口头约定为主,内容简单,没有进行书面约定。政府征收农地,使得土地价值一夜之间发生了昂贵的变化,承包人和实际耕种人因此难以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多选择诉诸法律,这样的案件,在基层法院呈现出数量猛增趋势,也加重了司法负担。

笔者认为,在农用耕地上存在着三种权利,分别是: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土地使用权。究其原因:首先,土地使用权的明确有利于明确土地的转包、互换等性质。土地的流转、流转的是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依然是由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人享有;其次,土地使用权的明确有利于司法纠纷的解决。土地征收过程中,因转包等司法纠纷会大大减少,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同时也有利于处理农村村民关系。

五、结论

上一篇:上报安全隐患材料下一篇:中考写作素材积累:眼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