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之我见

2024-06-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之我见(精选9篇)

浅析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之我见 篇1

摘 要:教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一个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小班人数的减少,并不是意味着教学压力的减轻。相反,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关注对象。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不要再吝惜赞扬,请多发现、多欣赏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这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关键词:小班化;农村;教学流程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学龄儿童的逐步减少,农村教师队伍逐步富余。农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选择意识和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也日益增加,整个社会大环境都在呼吁让每个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于是“小班化”教育应运而生。“小班”,泛指人数相对较少的班级,一般与大班相对,即20至30人的班级。“小班化”教育人数少了,教师的管理更全面了,似乎这意味着“小班化”教育质量必然提高,其实班额人数减少、教学条件优越,只是实施“小班化”优质教育的一个前提条件,要使小班化教育优质高效,关键在教师,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 “小班化”教学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因生命而存在。教学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方式,必然不仅仅是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是一个特殊的生活过程、一个价值观形成的过程。1.教师是导演,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小班人数的减少,并不是意味着教学压力的减轻。相反,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教师不可缺少的关注对象。课堂中,不断观察每个生命体的不同点与共同点,寻找最佳的教育切入点,让学生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开启智慧,启迪思维,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注,从而从心理上喜欢老师、喜欢读书,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师是长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鼓励。“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对于一个儿童来说,阳光比冬风更有力量。所以在小班化教学过程中请不要再吝惜赞扬,请多发现、多欣赏孩子们,让每个孩子的心中充满自信、快乐,这样会让师生关系变得民主而和谐。在这平等的交往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孩子更敢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了。在这里,每一个自由的生命体都在全面地、灵动地、富有个性地成长着。3.教师是合作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交流、互动。无论课上、课下,我们都喜欢利用一切机会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不断地研究与反思这些生命体,以保证给他们发展最好的活力,协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二、设计课堂流程 如何使小班课堂做到优质高效呢?就是要研究如何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要素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使之处于一种和谐的运行状态,这就是要精心设计课堂流程。一篇优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挑出最喜欢的,最想学的段落先读一读,满足他们迫切的好奇心。课外阅读,可以为学生列出参考建议,让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需要的去读。在小班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提倡教法的多样化。教师不硬性规定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学,而给他们选择的自由,让他们能够以自己熟悉的、喜欢的方式学习。同时让他们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研究表明,学习方法因人而异,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学习方式。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时,这样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激发。

浅析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之我见 篇2

一.建立美术资料文档, 激发审美情趣。每学期始, 我要求同学们搜集旧的挂历、明信片、报纸版头、张贴画、学生美术作业等图画资料, 分门别类装订成册, 作为美术课程资源, 在美术课上指导学生鉴赏。学生通过互动比较, 既了解了这些美术作品的主题意旨, 又培养了审美情趣。记得有一次, 我把搜集的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拿到班上给学生鉴赏, 从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非常喜爱这幅画, 看到同学们飞扬的激情, 我顺势问:“从这幅画上你看到了什么?”张强同学站起来说:“这匹马昂首挺胸, 扬蹄奋飞, 全身充满活力!”任亚斌同学插话说:“它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于是, 我评价道:“你们不但观察到了此画的表象, 而且体会到了作品的内含寓意, 鉴赏力不错。其实, 作者创作这幅画时, 正值国难当头, 为了激发国人奋起自强的抗日热情, 他挥毫泼墨, 抒发情怀!徐悲鸿的名言‘人不可有傲气, 但不可无傲骨’正好体现了这种画风。”同学们互相交流后我就布置作业, 要求用水墨临摹这幅名画。在同学们展纸、握笔、兴致勃勃画起来的时候, 我发现一位同学不得法, 我说:“注意整体布局, 体现出马的腾蹄跃动, 特别要处理好奔展的后腿, 同时要恰当地处理好明暗度, 马的额、肩、臀要明亮, 嘴、腹、胯要昏暗。”通过指导, 他的作品在学校宣传栏里展览时受到师生的好评。

二.建立美术作业文档, 激发创作情趣。从七年级开始, 我把学生的美术习作纳入教学资源, 选出特优作品, 在各班进行讲评, 评优奖优。除学生本人的作品外, 建立年级优秀美术作品文档, 激发学生创作情趣, 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法。让学生珍藏自己的习作, 欣赏同学的作品, 既贴近实际又贴近生活, 既培养了兴趣又激发了情趣。2001届九 (2) 班学生曹云月的美术课堂作业《梅花》, 古朴俊逸, 雍容典雅, 同学们欣赏后评价不错, 在学校第五届书法美术作品展览中荣获一等奖, 连同其他几位同学的同题作品收编在我的九年级美术作品集中。每次, 当我在别的班讲解这幅作品时, 由于是校友的作品, 拉近了距离, 有亲切感, 有超越的欲望。因此, 同学们临摹的劲头十足。我顺势吟咏了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点明了作品的主旨。

三.建立美术标本文档, 激发创造情趣。大自然是一个天然美术馆, 让学生到大自然中采集美术标本, 设计创作, 既可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胸怀, 又可以激发创造情趣。春天到了, 百花争妍, 我带同学们春游赏花, 从绿叶到花朵, 从花蕾到花蕊,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细致描绘。一年四季, 可树木, 可花草, 可山水;可太阳, 可星星, 可云朵。仰观都是, 俯拾皆有, 为每个同学建立美术标本文档。如此之举, 收获良多。

四.建立美术家乡文档, 激发怀乡情趣。在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中, 笔者把家乡的一草一木, 一景一物, 一人一事作为写生对象, 让学生临摹, 专题建立家乡美术作品集。家乡的八宝山、苦水河、宋代武举城遗址、桥梁、公路、农田、牛羊等等都是家乡现成的美术画, 笔者引导学生把家乡的这些标志性景观用美术的眼光和笔法记录在册, 这样, 不但使学生关注了家乡, 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趣。

五.建立美术校园文档, 激发学习情趣。校园是师生的精神家园, 是师生学习和工作的地方。让身边最熟悉的东西进入美术课堂, 唤醒同学们的学习欲望, 也是美术课的份内事。一是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美术作业展览, 将优秀作品装订保存;二是将校园内的宣传板报描摹保存;三是搜集整理学生手抄报;四是搜集整理影集;五是品评临摹各种书籍封面和插图;六是关注和积累各式各类广告;七是整理学生的手工制作。

小班化教育之我见 篇3

关键词: 小班化    小班化教育    班级管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传统学校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在发生深刻变化,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针对每个个体的差异,提供最合适的发展。为了适应这种趋势,小班化教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已是全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共识。小班化教育实验在中国有近二十年,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不少学校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小班化教育质量是由其量的规定性(主要指教育设施配给、资金投入和师生比例等)和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学观念、教育技术等)决定的,主导因素在于质的规定性,即在于教育者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能力。小班化教育效果欠佳,主要问题在于教育者教育理念更新不足,教师教育能力提升力度并未能与现代小班化教育事业发展要求同步。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班级教育(大班)相比,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开放性与发展的自主性和个性化。与小班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有:(1)“教育平等”的理念;(2)“学生主体”的理念;(3)“个性发展”的理念;(4)“全面发展”的理念。“个性发展”的理念是小班化教育的核心理念。个性化教育是小班化教育的重要特征,是一种注重学生个别差异,根据学生发展水平需要,寻求最近发展区,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进步的教育机制。小班化教育由于班级人数减少,教师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关注学生,了解、研究教育对象,为其制定不同于他人的教育策略,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在各自起点上进步,从而真正落实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教育。目前许多从事小班化教育管理的教师理念仍停留在传统大班教育上,不具备小班化教育需要的先进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育技术,导致将传统大班教育中的各种观念、方法在小班教育中简单套用,使小班化教育只是表面化发展,难以发挥小班化教育优势和效益。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将班级管理限于一般事务处理,仅追求“太平无事”;(2)忽视学生个性而进行划一性、专断型“高压管理”;(3)班级规范和活动流于形式、千篇一律,缺乏活力,忽视学生主动性,民主化程度低;(4)对学生个性化发展没有设定明确目标和实施方案。总之,理念的落后、实践的盲目性,导致小班化教育管理价值目标偏离和缺失,致使小班化教育下的班级管理现状与理应达到的状态和效能相去甚远。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班级管理方面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重视个体差异,坚持全面发展观。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表明,作为个体,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没有绝对智能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组合的不同,并且每个个体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创造力。根据这种观点确立的教育策略是:了解、正视学生个体智能组合的不同并相信学生的潜能,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或要求十全十美。我们的教育必须有利于学生所有智力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转变观念,建立教育是适应学生、尊重个体的教育的观念。因此,引导学生智力发展时必须面向全体,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良好发展,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2.引导智能展示,寻找个体智能强项并加以发展。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学生个体智能组合的不同,使得他们各有优势和强项。老师的任务是充分了解并找到学生优势智能的最佳发展点,并用优势智能带动其弱势,得以全面和谐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班级管理中正视学生的智力差异,积极主动地铺路搭桥,引导学生展示智力,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智力强项和智力发展最佳点,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育过程中,根据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如专题讨论、辩论、小品表演、影视观摩、新闻透视、技能表演、音乐沙龙、社会调查、班级周报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与平台,使每个学生发现自己智能强项和兴趣点,为普通学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3.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独立的个人都是多种智能的组合,并且各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优势程度不同,因而常常表现出不同智能强项和智能组合。传统评估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智能表现。因此,要正确对学生进行评价,并且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班主任(班级管理者)应充分利用校内外及班级环境,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和各种研究性小组,并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活动档案和研究专题作品集,让学生体验成功和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对学生活动进行观察和记录,形成档案,通过活动档案对他们进行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交往——交流智力等方面的合理评估,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能强项,引导学生以强项为弱项入口,使强项更强、弱项不断改进。

传统大班教育由于学生人数过多,在实际教育中不便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不便因材施教,不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采用的是批量生产方法,学生不同天资水平被淹没,使所有人整齐划一。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数减少,使学生广泛参与成为可能,教育者能够在教育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特点、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具备大班教育和管理不具备的优越性,使教育个性化实现成为可能。

因此,我认为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育能力,是现代小班化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孟媛东.美国小班化教育研究.北师范大学.2012.

[2]刘永和.我国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方向.2012.

小班化教学之我见(小编推荐) 篇4

十八里堡中心小学 刘海霞

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特别是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达到这些目标,需要小班化教育!在小班化教学的实施中,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兴趣

今年在我所授课的四年级数学中,在设计《三角形分类》中我就思考:如果将问题设计成“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成几类”,学生会毫不犹豫地答出:有三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不足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动机。而我应该将问题设计为:将三角形进行分类你准备按什么标准来分类?可以把它们分成几类?每类三角形都有什么特点?这样一来,就扩大了问题的范围而且目标明确,学生立即行动起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这一课的教学在轻松有趣环境中完成。

二、学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在小班化教育中,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学生们将来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者明星,但他们却都是天真烂漫的孩子。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通过采用更加具有人性化的语言,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亲切感。例如在上课时提问,我不再用“谁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死板冷淡的用语,而是改用“哪位同学愿意告诉大家?谁想来说?”等带有征求意味的口吻。当同学回答问题错误时,也不再用批评的口吻让学生诚惶诚恐地认识到自己犯了错,而是用“你再想一想,刚才说的对吗?听听别人的回答,好吗?”等温和的语气,不再给他们施加压力。在这样的教学中使一些平时胆小,不敢回答问题的同学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这些话不仅是表扬了学生,更让他们觉得自己和老师站在同样平等的位置上,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在真正的尊重关爱着他们,也使每一个学生有成功的自信。

三、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只会让他们感到厌烦害怕。小班化教学的主旨就是让孩子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因此,我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愉快活泼的气氛,抒发自己的情感,发挥潜能与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四、勤与家长沟通,实现共同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家长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让老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确定适合该学生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之我见 篇5

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之我见

揭东区玉湖镇洋边小学

冯晓生 2015年1月10日

农村学校“办学特色”之我见

摘要: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一所学校,无常规不稳,无人和不兴,无科研不精,无特色不活。所以,坚持办学特色理念、走办学特色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教育更是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找出适合学校发展的战略之路,改变落后的学校面貌,激活教育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从而减少学生的流动。

关键词: 农村

办学特色

科学研究

正文:

1.办学特色的必要性 1.1发展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的个性化和办学的特色化已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一所学校,无常规不稳,无人和不兴,无科研不精,无特色不活。所以,坚持办学特色理念、走办学特色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特色的过程也是传承文化、凝练文化的过程。要将学校特色与学校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学校特色是学校长期积累所形成的,是学校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传统中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点,是最能够表现学校个性和独特性的方面。因此,学校要在加强特色建设,创建个性化特色品牌,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上凸现办学个性,提升办学品位,塑造学校品牌。

1.2创强给学校办学特色带来机遇

以前说要坚持办学特色,发展学校教育,提高学校品味,都只能说说空话,因为,大部分农村小学仍然是经济境况窘迫,因为没有经费,校舍和教学设施改善的速度十分缓慢。大部分小学依然是简陋的校舍,陈旧落后的取暖设施,不达标准的操场,黑板加粉笔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实验仪器、图书、教学设施等极度匮乏。并且教师的待遇偏低,导致了一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更不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而使基础教育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再加上教师结构性的缺乏,图、音、体等学科专业教师的缺乏。根本不可能开展有效的“特色”教育。近两年来, 在通过创强建设中,各地行政部门多方筹措资金, 增加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投入,校舍和教学设施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校教学设备进一步完善、更新。特别是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功能室的开展使用,加之专业教师的引进和有特长教师的专业培训,促使农村小学师资结构配备的完整。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如鱼得水,有声有色了。

1.3办好特色教育,减少生源流失

以前学校没有特色,“千校一面”,导致不少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舍近求远,择校上学,使得生源大量流失,被动实施“小班化”教育,本来就不充裕的教育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办出特色就是把学校办成具有个性化的学校,如果找到了学校个性的优势资源,也就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战略之路,如果找到了适合学校发展的方向,那么,这个学校的活力就被激发了,学校的面貌就改变了,甚至这个学校的命运也就被改变了。所以,适合学校特点的鲜明的办学理念一经确立,并成为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学校就有了自我超越、追求特色的可能,学校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感召力也会得以增强。自创强后,我校根据本校特点,结合实际,加强特色办学的新理念,发动宣传,敢于实践。深受群众与学生喜爱。现在我校择校生为零。

2.科学、深入研究办学特色之路

尽管农村小学设备、师资、生源等比不上城市学校,信息相对闭塞、观念相对落后。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及时吸收现代教育理念,要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转变思维方式,以新的视野和新的角度进行新的谋划,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确定办学目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办好一所具有特色的学校,首先必须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计划制定之后,关键的问题是付诸实施。只有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内化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行动,并持之以恒地努力实施,学校才能逐步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2.1认识到位。农村地区普遍文化底子薄,艺术氛围不浓。发展特色教育需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环境氛围。我们一方面做好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师是办好特色学校的主力军,学校要鼓励教师主动承担有关特色的教学和管理,注重教师搭配,发挥教师特长,挖掘潜力,解决创建特色学校过程中专业教师不足的困难,以适应特色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辅导到位。特色学校的创建与特长学生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一般来说,没有无特长学生的特色学校。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2.3管理到位。全校领导班子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从认识到统一,进行集中再学习、再研讨,学校要有良好的管理系统,坚持从“项目研究—系统运作—特色办学—形成文化”这样一个发展序列。学校特色要有系统的规划,要从校情、师情、生情出发,加以谋划并建设,要把特色建设与实施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既要体现稳定的特点,又要体现创新的特性,既要重视历史的积累与积淀,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元素,新的增长点。

3.因地制宜开发校本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农村小学具有极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优势,学校拥有生物园地、劳动基地和校园周边的美丽环境,这些资源可以丰富儿童生的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农村教育改革过程中一定要打破“为升学而读书”的传统观念,结合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开发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适时给学生传授一些与当地经济发展及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知识,这样可以为教师提供表现与创造的舞台,为学校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运作平台。有利于调动学校教师的积极性,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所以,办学特色是以人的特色为根本的。如学校领导风格,教师的教学特色,学生的特色以及学校所在地区的特色等。

例如:我们玉湖镇新寮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开发“生物园地”“劳动基地”,坚持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教育学生“有付出才有收获,只有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通过德育基地活动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爱劳动、爱学习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具备了较强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又如:玉湖镇吴厝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开展兴趣小组:象棋组、书法组、舞蹈组等,培养学生的特长、爱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和自信心。同时也给教师展现自我的平台,发挥专业才能的空间,体现教师的自身价值,教师也能收获成功的感受。

我洋边小学的办学特色是开展阳光课间特色活动:“古诗韵律广播操”“阳光校园舞”。跟11月份雷原教受来我揭东开设的讲座《传统文化与教育改革》相吻合。把文化与健身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校积极倡导“我与古诗文同行”的思想,努力践行“我读诗、我锻炼、我成长”的理念,以 “古诗文诵读与健身”为特色,积极推广普及古诗韵律广播操。该操采用学生一边吟诵经典古诗词,一边做韵律广播操的形式,结合学生爱动的特点,选取学生必背古诗词篇目,完成“古诗韵律操”的编排和演练。同学们在学习古诗词文化的同时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既丰富了课间操的内容,又让学生全面的去感悟、领略祖国古典诗词文化的魅力与内涵,让学生在活动中收获了快乐,在快乐中积累了知识。让学生耳濡目染于圣贤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进一步陶冶性灵,开阔心胸,端正品行。

所以说:“有用心就有特色,有个性就彰显特色,有特色才会形成品牌。

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之我见 篇6

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教师理念偏差、力量薄弱、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科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这严重影响到整个农村素质教育的进程.下面我仅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这方面谈谈个人的思考.一、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全面实施,农村办学条件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美化绿化日新月异,但师资队伍很不尽人意,特别是实施新课改以来,很多教师是力不存心,已成为制约教育教学的关键。1.教师观念落后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理念对于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由于农村学校绝大多数处于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交流不畅、文化氛围落后的环境中,对新事物接受慢,教师在教学理念的认识上虽有所转变,但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相比较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新的教学理念难以实施于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没有承担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促进者等多种角色。他们仍是课堂的“权威者”、“独裁者”、“统治者”,忽视了学生能力、素质、人格等方面的培养,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甚至,部分教师把发展学生的能力理解为放手教育。在课堂中老师绞尽脑汁让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总是面带微笑的表扬学生“你真棒”、“真聪明”掌声不绝于耳,气氛异常活跃.在热闹的背后,我们不得不思考,对于学生的表扬过于泛滥、虚伪,缺乏针对性和真实性。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同学之间没有差别比较,也就使得表扬失去了激励意义.这种一味的追求“探究式”完全排斥“接受式” 的学习方法,最终导致教学速度慢,教学质量差,教学目标没完成.2.教师专业合格率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虽然达标,但实际素质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大 多是高校分派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转公的教师。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实际培训考核把关不严,几乎百分之百的教师培训后都能顺利过关,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能力质量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很大的提高。再者,教师在职进修的经费和名额有限,教师参加培训机会不多,也制约着教师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3.教师老龄化严重

农村地区教师年龄结构偏老,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不仅表现为体力和精力不足,而且他们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育方式老化以及思维反应迟钝,缺乏创新。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儿童启蒙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人的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又由于教师队伍长期缺乏活力和进取精神,不但难以保障教学质量,并且作为培养小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等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时期,小学生长期处在爷爷奶奶的呆滞教学环境中,不可避免的对他们的身心,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几年后,老教师退休到时教师队伍将面临青黄不接的局面。4.学科结构不合理

在农村学校,像体育、美术、音乐、品德、科学、综合实践等专业教师很少。学校为了开全学科, 有些教师只能是拔尖使用,一个老师同时带几门课程.而他们大部分缺乏专业素质, 此类课程只能是畸形的开展,无法保质保量的完成教学目标。5.优秀教师流失严重

首先,近几年国家不再限制教师参加公务员考试,事业单位招聘等各类招考,大多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纷纷参加招聘考试,并且他们大多是有活力有创造力的青年教师,这毫无疑问的给教师带来人心浮动,无心从事教学。其次,农村教学环境和城市相比虽有改善,但有些偏远农村的“一个教室,带几个学生”的学校,教师也不愿意居住.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又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非常稀少,没有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造成教育教学呈畸态的恶性循环发展,教学质量跟不上,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最后,农村教师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农村学校的学生虽然不多,但是必须按班教学,一位教师同时担任着多门不同学科,教师教学负担重,导致有些教师有了“跳槽”想法.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博学善研,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新型农村教师队伍.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树立教书育人的责任感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精髓,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应加强学习,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在教师队伍的培养过程中,应自始至终把师德放在第一位,要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教师对师德修养的认识,不断约束自己,提高自己,形成热爱工作,终于教育事业,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形成良好的师风.2.转变教育观念,落实三维目标

首先,转变学生观。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挖掘潜能,着眼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次,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融入师生活动的全过程,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引导、启发、激励等作用。教师既不能包办教学的全过程,更不能放手让其自生自灭。最后,转变教学观。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由注重教师“教”到引导学生“学”并重的转变。这要求教师在吃透教材备好教法、学法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知识传授向多元的能力培养,改变单边教学活动。与学生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学相长的和谐发展.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活动。可以采用多种培训形式:(1)开展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是研究的主体也是研究的对象,课题研究立足学校具体实际,研究日常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2)认真组织集体备课.学校可以组织同学科同年级教师,开展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教学方案,可以弥补教师个人备课中的不足和缺陷。(3)坚持专业引领。学校邀请专家来校授课,由专家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二是,加强对教师的约束力度,强制教师参加培训。教师通过参加校外培训,可以近距离的聆听专家的报告,同时与不同地区的教师分享和交流经验。从而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三是,对缺乏经验的新教师,通过“传”“帮”“带”的方法,安排有经验的老教师为指导老师,每周安排新教师听他们的课,并完成听课笔记和心得体会。另外,组织他们上公开课、汇报课,指导老师给予点评,并给出评价意见。4.提高教师待遇

农村学校学生思想教育之我见 篇7

【关键词】农村学校    学生    思想教育

青少年今天是祖国的花朵,明天是祖国的栋梁,对青少年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思想教育,不仅是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学生的思想教育应该始终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中。青少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上进心,容易引导、塑造。中小学阶段正是对他们进行良好的道德习惯、正确人生观教育的最好时期。因此,家庭、学校、社会应齐抓共管,共同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一、家庭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农村学生的思想教育首先是家长。

1.现在,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为了生计,常年奔波在外,留守孩子只能自己照顾自己,或由爷爷奶奶照看。这些只是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而孩子思想方面无人关注。由于亲情缺失,这些家庭的孩子大多内心封闭、不善交流、行为怪僻,易冲动,好打架斗殴。

2.有些家长整天沉迷于麻将,对孩子的学习都置之脑后,更不要说思想教育,最好的思想教育就是简单粗暴的拳打脚踢,不能用自己的言行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模范教育。

3.有些家长认识不到位,认为学生交到学校,孩子的一切都是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还有些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只重视孩子学习,而忽略孩子思想教育。

4.家庭与学校教师缺乏有效的联系机制、沟通交流渠道,没有搭架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平台,不能及时很好地配合学校老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达不到最好的思想教育的效果。

二、学校教育

1.农村学校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可是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品德、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

2.农村寄宿制学校,由于校舍所限,不可能让寄读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这样,居住在校外的学生,有一些经常受到社会闲杂人员的骚扰,不能安心生活学习;有的由于自控能力差,沾染上一些恶习,打架、偷窃之类的事常有发生;有的则彻夜不归住处,不知去向。

3.农村学校的教师由于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教育,使智育与德育分离,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渗透教育。

4.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背记,存在重记忆,轻行为的现象,科任教师思想教育意识淡薄,方法陈旧。

5.学校常规教学之一的班会,过去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战场,现在主要是班主任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强调纪律卫生等。

三、社会方面

1.社会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以及成长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化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现在,农村网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些学生经常出入网吧,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同学逃课去网吧;有的干脆彻夜在网吧,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及学习。

2.农村一些影视、娱乐场所,由于缺少有效的社会监督,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整改,青少年生活的人文环境不能及时有效地得以净化,也不利于青少年良好思想的培养与形成。

这些因素的存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对农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及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共同努力,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形成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氛围,才能有利于农村学生思想教育的健康顺利的开展,谱写农村学生思想教育的新篇章。

营造良好和谐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作为孩子第一启蒙老师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身心成长特点,适度关爱孩子,多交流沟通,倾听孩子的呼声。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模范和榜样。在日常生活,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远离恶习,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家长主动加强与学校教师尤其班主任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思想表现,为其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

四、学校应该倡导多元化的教育氛围

1.学校既要重视智育教育,又要重视德育教育,一手抓教育教学,一手抓思想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只有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实现中国梦的建设者。

2.学校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墙壁、每一期板报会说话,会育人。

3.科任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认识到思想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探索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结合教学实际,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和先进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4.班主任利用班会、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了解、发现学生思想动向,及时纠正,帮助其健康成长;另外,经常与学生家长联系,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表现,家长教师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努力,不断从家庭环境、自身表现及发展启发诱导感染、熏陶和教育孩子,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着力改善农村学生寄宿条件,争取让更多的寄宿学生住到学校,这样,便于学校对寄宿学生统一管理。

社会环境对学生成长影响极大,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影视、娱乐网吧等场所的监管,让其发挥正能量,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方案 篇8

小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是以班额小(8--25人)为特点,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方向,以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一、实验目的:提高学生个体接受教育的充分程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质量。

(一)问题的由来及提出

农村小学教育在一九八五年全面普及后,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主要特点:学 生逐渐减少,从现在一至六周岁学龄前儿童情况分析,六年内农村小学学年班额大体保持现有水平或低于现有水平。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农村人口向大城市,小城镇的迁移,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农村学龄儿童的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它给农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必须从这一实际来回答如何全面提高小学义务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三:

一是合村并校,据调查,我学校辖区内的距离在一公里内的仅占百分之二,所以行不通。二是隔年招生或多年级复试教学。这样不仅走回头路,而且难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更谈不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三是实施小班教育。这是最优化的教育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巩固“两基”成果,提高教育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跨世纪的高素质人才。

2、办学条件的极大改善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物力保证。农村小学校舍已经实现砖瓦化,管理规范化。特别是实现“两基”之后,一般村小学都设图书、仪器、实验、音乐、美术、手工、卫生等专用教学室。

3、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为小班化教育提供了人力保证。村小学教师多数是具有专科或专科以上学历。通过继续教育,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都有明显提高。

4、国内外有关小班教育的研究,为小班教育提供了经验保证。小学小班教育在发达的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有的州,已推广到七年制学校。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校在借鉴小班教学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了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整体实验。

(二)初探假说

农村小班教育,是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全方位改革农村小学的管理体制为主。它的理论假说是“转变狭义的普及性基础教育是相对于大学教育而言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广义的普及性基础教育是人类终生教育或继续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新观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主宰一切”的旧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创新教育的新观念;学生主动发展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唯一标准;转变旧教师道尊严,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学习相长的人际关系

初探目标:

总体目标:初步打好做人的基础;初步养成自我主动发展等自学观念和自学习惯;初步培养合作学习与共事的能力;初步培养摄取知识的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阶段目标:第一阶段(1—2年级)

1、从热爱家庭、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遵守纪律和自我服务做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基本的是与非方面,具有调节控制思想行为的能力。

2、从培养学习认知心理抓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敢于发问,会使用工具书,主动完成作业。

3、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对自己学习有信心,敢于向强者比高低。

4、能够和同学、教师合作学习,与伙伴同游戏、同娱乐、同家长合作处事,学习别人长处。

第二阶段(3—4年级)

1、初步具有以热爱祖国为核心的政治品质,社会公共道德品质和知难求法,遇急救急等心理品质,在大是大非方面,基本能够调解控制思想行为的能力。

2、基本养成主动学习习惯,基本掌握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

3、初步养成分析、判断、综合能力,培养标新立异的精神。

4、在学会同老师、学生和家庭成员合作、学习与共事的基础上,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阶段(5年级)

在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加强学生间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上完成总体目标。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的脑、手、口、眼、耳和时间、空间等得到解放,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二、实验操作

(一)初探的主要内容:

1、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实验的主要内容:、实验以学年自然班额为基准,研究最优化的法定班额,最优化学年自然班学额,以 现有学年自然班确定班额的大样本(20—25人)中样(16—20人)、小样本(8—16人)。

2、研究适合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需要设置的课程、教材及教学计划。

3、实验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小班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以及作业考试,质量评估

4、实验教师、家长、学生的合作教育。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学习以及班级管理体制与师生关系。、初探以学生主动发展为中心的师生合作的管理体制与机制以及全方位的措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最优化结合“点”和“效度”。

6、创造条件逐步研究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或多媒体教学与学习活动。

(二)初探的方法与步骤

初探方法:

1、班级学额的界定,班级学额以学年自然学额界定为大样本。(20—25人)中样(16—20人)、小样本(8—16人)。

2、改革班级管理体制与机制。改变教师是管理者,学生是管理对象的旧体制为教师、学生既是管理者,也是管理对象的新体制。实施在教师指导下的班干部(含学年组长)全员轮换制、责任制,采用班级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教学多轨制,执行班、组长责任制。

3、调整小学课程设置,精减教材内容,制定小学小班化教学计划。农村小学小班化课程拟定设置:语文、数学、科学、外语、微机、思品与社会、音乐、体育、美术九科。增设研究型课程:小学一、二年侧重社会(家庭)三、四、五年级侧重社会科研究课程,其中,社会科中地理知识部分和劳技科与自然科合并为自然或称自然常识;社会科与思想品德科合并为社会或称社会常识。合并后社会与自然科教材内容分别精减三分之一。调整后设置的课程,仍执行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各学科分别执行不同时限的课时制。

4、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小班化教学要以“引导、学习、发现(含操作、活动)为主体 结 构 的 教 学模 式”。上午五节课(含大小课时),下 午 在 教 师指导下,以学习小组为主的班、组、个人自主学习(活动)。在校时间不超过六小时,授课时间不超过法定教学计划。每周增一节心育课(小课时)。

5、教学方法

本项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启发式,把启发式贯穿于各种教学方法运作的始终,只有“启发式”才能激励和调动学生主动发展,按照启发式这一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选择保障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现将可供选择的方法简要界定如下:

讨论式:备课时,拟定讨论思考提纲,课堂上在教师引导下,激励学生读书,准备讨论材料,讨论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采用先小组讨论,后班讨论。教师在导中教,学生在导中学。教师或学生归纳点评或总结,这种方法教者关键在于备课(教材、学生)和拟定讨论问题及讨论层序。激励学生主动课前预习。游戏式:适用小学或特定学科或校内活动课。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戏之中。

活动式:是指在校内,以学科为学习内容教与学的方法。它包括各种讲演、表演、竞赛、制作等活动,在教师的引导或指导下,以教学班或学习小组为主的教学活动。

实验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实验的教学活动,在小学主要是学生亲自动手动脑的学习活动,如美术、音乐、劳动、自然等一切实验课。凡能在实验室中学习的学科或学科的某一部分实验教学活动。(注:大纲规定的,大纲没规定的,也可通过实验方法,鼓励 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现)

实践式:主要是鼓励学生在校内或校外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方法,它包括定项或不定项的观察、调查(社会的、自然界的)活动,定项摩拟训练,服务社会的公益活动以及有目的的专项研究活动等,实践式既适合校内,也适用于学生校外群体活动。小班化教学方法,包括传统方法中凡符合启发式、符合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均可运用。

学生自主选择作业:(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年级以上适当留作业)作业可分为:基础性知识、提高性与发展性知识三种类型,只要求学生完成作业总量的三分之二,允许学生从中自主选作业题,鼓励学生另外自选作业题或自编作业题。作业评审:

作业本上无“X”,错的暂不批,让学生主动改正后教师重改,凡有创新性的作业,教师均予以点评鼓励,记分提一个等级。

6、全方位教育质量评估:

评估内容:一是思想品德、守法(规则)、心理自我调控的能力;二是主动摄取知识的能力;三是提高思维素质和初步养成的创新能力。

评估种类:分平时考核记分(课堂、活动、作业)学科分项考核记分和书面考核记分。

记分方法:一 律 废 除 百分制,实行“优、良、及 格 等 级 制,或五记分制(各实验班可自定评分标准)”。成绩检测可单独进行毕业班毕业考试除外)。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篇9

《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紧箍”,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在新一轮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扬弃,既继承又创新。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及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地成长。为此我们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开展小班化教学的课题研究。

随着城镇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地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以及对孩子期望值较高的家长都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往城区小学就读,这样致使大量的本地学生外流,导致本校生源逐年减少。再加上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管理及实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大班额学生知识水平差别大、管理困难、教师课业负担重等现象的产生,无论是学校管理层还是普通教师都在思考甚至尝试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随着部分地区及学校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成功,使小班化教学成为现在的热门教育话题。我校小学语文组教师也呈现出积极研究并尝试小班化教学的热潮。

经我校王寿平同志申报,并于2013年3月起开始“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本课题研究参与的老师共6人,研究对象共涉及6个年级(1—6年级),主要以语文学科的教学设计为主,逐步向其他学科过渡,到目前为止已进入了结题阶段。

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选择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小班化教学有效的教学活动方式。

2、探索小班化教学的教育管理模式及教育评价的具体实施策略。

3、探索小班教育资源、环境配臵,使之更具育人功能。

(三)本课题研究的价值和目的

1、研究的价值

农村小学本来就是中国教育的“滩涂地”,不仅体现在外部设施设备上,还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观念的改变和个体发展的形势等,农村家长要求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大,而现在国家也已经考虑到这个问题并逐步有效的推行。以上种种都对农村小学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与机遇,同时更是挑战。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学校必须主动求变、主动求发展,走在小班化教育教学研究队伍的前列,那样才会推进学校发展,促使学生成功。

2、研究的目标

(1)、通过实践研究,转变教师注重教而忽略学的教学理念,夯实教师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

(2)、通过比较研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本校小班化的各学科的课堂教学的策略,形成可以在农村小学推广的教育教学模式。

(3)、通过合作研究,打造高效课堂,整体上稳步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培养一些优秀甚至名教师,为本校的长期发展奠基。

(4)、通过小班化的实践研究,推行本校教育特色项目的健康发展,逐步形成本校的教育特色。

三、研究的周期

2013年3月——2013年12月

四、关于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假设:

1、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2、以往大班授课有着许多不足,小班化教学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小班化教学设计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焕发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4、同样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教师施教,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

五、关于本课题的开题已经做的准备工作

1、课题的选定:本课题的名称为《农村小学小班化教育实践研究》

2、选择本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小班化是我校顺应学生数的减少,教师和设施的相对富余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②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③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④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首要环节是教学准备、教学设计,教学的最大的成功在于教学决策的科学。

⑤教学的质量的提升关键是教师,教师成长的关键靠科研。

六、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

研究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小班化教育发展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研究得以顺利进行;引导一线教师参与研究,组成研究共同体,使教师和其他研究人员在研究中都获得发展。

3、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了解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和小班化教育的最新成果,力图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新的突破。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小班化教学工作经验与理论。

5、个案研究法:搜集有效、完整的资料,对实践中的事实进行研究,丰富理性认识的基础性材料。

七、课题实验的程序安排。

(一)课题设计,实验起草阶段(2013.3—2013.4)

1、制定实施方案。

2、学习有关理论知识,提出具体的研究。

3、做好各项资料的准备工作,组织学习有关资料。

(二)归纳总结、研究实施阶段(2013.5—2013.10)

1、对学生进行观察、访谈、问卷、测试等方法进行了解、分析、整理、从而了解现状;

2、选定几个小班进行听课、评课,和相关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学习,并随时记录重要的信息;

3、查阅相关资料,书籍,和网上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沟通,汲取他们的精华;

4、科研教师做到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及时记录及时总结,及时收集、积累教案、案例、论文;

5、做好中期的阶段性总结

(三)成果展示,总结验收阶段(2013.11——2013.12)

1、把实验材料撰写成论文。

2、在进行实验的同时,着力于实验的总结、将本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一次综合性总结,形成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3、根据实验内容和我校实际,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将有以下几种形式:课题报告、课堂教学设计、个案分析集、优秀论文集。

4、进行终结性成果鉴定,推广实验研究成果。

八、研究成果

1、对学生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2、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大了学生与老师的接触面,提升了课堂效率;

4、提高了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多次在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通过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历程,我认为在农村小学小班化教学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支撑的力度不够

课题研究,离不开理论学习,无论是研究的方法、研究的途径、手段,必须经过一系列的理论学习,没有理论做指导,任何一种的研究都是盲目的,甚至是无从着手的,但是,我们在学校的课题研究中,往往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1、教师没有成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指导自己的课题研究以致理论依据比较单薄,无法支撑课题。;

2、是即使有部分理论依据,理论也比较陈旧,比较浅层次;

(二)、研究过程中总结还不够及时。

我们的教师大多重视做而轻视写,开展了工作而忽视了成果积累,虽然目前课题组教师已经掌握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但在研究过程中大多教师没有注意到及时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以致总结不够及时,好多资料保存不够完整。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今后的课题研究应该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给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的校本教研之路。

(一)、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搞教科研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找不到合适的研究课题。实际上,教师要研究的课题俯拾即是。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直接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

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二)、把“教学”当作“研究”

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

(三)、把 “成长”当作 “成果” 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过程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形式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教师要想使自己的业务能力不断地提高,让课堂中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也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教师不断地主动学习最新教育研究成果,积极进行思考和创新,认真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教学策略,由此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为此,我们认为,教育科研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和提高,这也是开展教育科研的意义和目的。

2013年12月30日

篇二:小班化课题结题报告

《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现状

实施小班化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国外和国内的一些大城市,小班化教育已经较为普及,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外关于“视野与文化”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视野关注的范围一般不超过25个学生,而传统的大班由于班额人数过多,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班化教育由于人数少,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额度,每个学生能更多地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促进了教育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目标的实现。通过实行小班化,让学生更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增加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小班化教学已成为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被称为“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上海、杭州、南京等许多小学陆续开展了“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而国外的研究则更早。“小班化”对班额要求将每班人数控制在30人以下,随着生源的自然萎缩,结合我校师生比的现状,今年我校通过努力在班额设置上具备了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小班化教育”实验研究的条件。

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争取经过一个阶段研究,使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课程观、评价观等方面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课堂,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互动、合作,发展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终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关键词的界定

小班:指较少容量的教学班的学生数量,控制在30人以下,区别于一般在40甚至50人以上的传统教学班。

小班化教学:在小班配置条件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目标的素质教育观支配直的教学活动体系,强调和谐的情境,充分有效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小班教学特征。

合作:合作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性交往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

现在社会需要的是那种会合作,又能积极参与竞争的人才。小班化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养成合作的习惯。做好合作小组成员组合的研究,在小组学习中,教师要对各小组的组员构成进行认真考虑,而不是随意的进行组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个性差异入手,把全班同学进行科学分组,寻求最佳的分组方案,以取得预期的最佳的合作效果,每个小组学生在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方面大致相同,男女混编,并根据学习需要,内容需要以及在活动中小组活动实际状况及时调整,以确保小组活动始终处于良性发展状况,符合教学发展需要。坚持小组内合作为主,竞争为次;小组之间开展竞争,既达到竞争的目的,同时又培养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研究小组内成员的科学合理分工,帮助学生在小组中明确各自的职责,合作学习小组 可以达到学生之间资源相互利用,目标的相互依赖,奖励的相互依赖,身份相互依存,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交往,学会助人,学会寻求帮助。

我们可采取两种分组方式:一种是学生自主选择小组成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完成协作学习的内容;另一种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层次进行分组,有两种分法:可分为同质组,即每个小组成员的层次相同,也可分为异质组,小组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同质组有利于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小组学习中学生活动机会均等。异质组有利于开展“帮助差生”活动。

(2)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每个学习者都不就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亦即我们平常所说学生的知识技(转载于: 在点 网)能不是别人教会的,而是通过他自己的学习“习得的”。“教是为了不教”,体现了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终身学习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应该着重在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与交流、学会搜集资料,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以保证课堂交流中听课的质量,培养认真预习和复习的习惯,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认真作业的习惯,提高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研究基本思路:

1、以校本培训为主线,加强教师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理论学习

(1)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学习小班化教学的理论知识

(2)观摩展示课,全面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初步探索与实践

(3)案例反思,交流分享小班化教学实施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2、以(骨干)青年教师为主体,培养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生力军

3、以课题研究为导航,确保小班化教学的顺利推行

三、课题实施情况

这学年我们初一社政备课组实施的是《小班化教学背景下的合作教学模式探究课题》。我校由于地域原因,学生人数较以往在不断较少,每班学生有三十多人,这为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上学期来我们组课题实施情况。

(一)理论学习

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教育研究的先行探索和理论总结。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思想意识,我们备课组先进行了理论学习。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合作学习的优越性体现在:首先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在合作学习中,小组交流与合作学习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肯定多于全班交流。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这样,学习者可以取长补短,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可成为整个群体所共享;其次,合作学习还能激励学生个体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在合作学习时,学生要展示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别人,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对知识的钻研就更加深刻。在表述自己观点的过程中,会使新旧知识更加融合,从而扩大了知识的应用层面。同时,学生还会通过别人的观点来修正自己的观点,这种认知的重建,促进了深层次的思维;另外,合作学习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和社会情感的和谐发展。同学们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有助于消除学生间的隔阂、歧视和泠漠,因此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认知发展,并且还通过情意因素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以及非认知品质。

(二)实际操作

1、新授课

第一:课前“四人小组”的预习检查。现在学校推行任务单制度,要求每节课预习,有任务就要有检查,否则学生不会真正的进行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督促学生和提高他们自我管理的意识,每次上课前的2分钟,由四人小组组内进行学案的检查,然后反馈给老师。

第二:在新授课的课堂中,我们教师在课堂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引导学生互助学习,采用1对1挑战、1+1共同体的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等。

1+1共同体的形式,也就是兵教兵的形式。上学期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相对来说,比较难,如果所有的问题都由教师解答,这样课堂的效率会很低,教师照顾的面也不够广,因此我们采取1+1共同体的形式来进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在学习《大洲和大洋》这一课的时候,由于一些学生的读图能力较差,找苏伊士运河、马六甲海峡等这些重要的水道时,总是很不明确在什么地方,这个时候我们就运用1+1共同体来完成,同桌之间或互助共同体在《世界地形图》上相互指认,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再一次熟悉地图,还让哪些找不到的同学得到了帮助,还学习到方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小组合作讨论,是我们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是一个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形成共识,使问题逐步得以解决的课堂教学过程,经过讨论的问题,学生往往经久难忘,而且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同时使其在自学阶段获得的正确认识得到巩固。经过预习自学环节,学生与教材已经有了基本“对话”,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适时推出导学案中“探讨与提高”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样,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比如:在《信用是金》这一节课中,老师主要设计了两个小组合作活动:一个是让四人小组课前收集关于诚信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设计问题,在课堂中展示,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资料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小主人;一个是小组合作讨论美的紫砂煲事件,为了让学生小组讨论具有实效性,规定一个合作小组只讨论一道题,避免了课堂走过场,能让学生交流、讨论充分,易于参与到课堂当中。

2、复习课。

期末阶段的复习工作是紧张收获的季节。期末考试是学生一个学年的辛勤汗水将在此得以体现。那么怎样打好这一仗呢?过分的强压与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复习课在传统上都是由教师把所要复习的内容重新讲一遍,然后再做相应的练习。这样的课堂,学生完全是被动地接受,对学生来说,复习课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故复习效率低下,后进生基础知识仍然存在漏洞,优等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得到的提高,这样的课堂,不仅学生没兴趣,连老师也感到索然无味。合作学习就给复习课堂注入一股清新的空气。比如,期末复习的时候我们运用1对1挑战的形式,主要是学生考学生的方式,这种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学生的积极性高。在这学期的期末复习阶段,在上课阶段以挑战的方式来进行比赛,比如在翻书、知识点问答等方面。因为以学生的关注点来考察学生,学生用自己易错的题来考察对方,不仅考察了另一个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自己再一次加深了对知识的巩固。在上学期的期末阶段,我们平行班在复习课中采用由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复习课堂知识点,复习内容由教师课前通知,要求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别做好准备,学生在课堂上分别进行知识点介绍、题目作答、学生疑难点解答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极速班根据班级特点和教材特点,让学生担当“小老师”的方式来进行复习。例如七上《历史与社教科书中,各式各样的图像层出不穷。这充分体现了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的一大特点“图文并茂”,图与文的密切互动。但教材中的图,不再是“附图”,而是具有意义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一部分教学任务,由此可知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材中读图是很重要的,为了复习这块内容,教师把教材中的重要的一些图分配给各学习小组,要求他们从图中读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理,课堂内派本组的汇报员上台通过提问其他小组的同学,落实这部分复习内容,上台汇报的同

学真正体验当了一回教师,课堂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课后甚至有学生主动请缨争当课堂的小老师。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种复习形式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和不受威胁的环境,学生不用担心犯错误,复习兴趣更高,使得学生成绩不断提高,有利于缩短两极分化现象。可以说,小组合作为提高科学复习的有效性提供了重要途径。

四、课题实施存在的问题

1、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往往又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规则不明。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心不在焉地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3.评价不全。开展小组活动后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偏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极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非常重要,但只有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在合作——探究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这样做就避免了只有好学生动口、动手,困难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的现象。合作学习要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思考、进步的机会。

五、解决对策

1、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应注意结构的合理性。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还有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2、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篇三: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河西堡中心小学宗家庄学校 徐惠兰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现行的教育教学,尽管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改革和探索,但始终没有打破传统教育教学的“紧箍”,仍存在着整齐划

一、千人一面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还束缚着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的主动和谐发展。因此,在新一轮实验研究过程中,对现行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加以扬弃,既继承又创新。积极实施个性化教育和民主化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在原有的实践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创新课程结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模式及教育教学环境,从而既面向全体学生,又关注每个学生主动、和谐、健康地成长。为此我们紧密结合新课程的实施,提出开展小班化教学的课题研究。

从已有的资料和信息可以发现:小班化教育在美国,其研究主要是从缩小班级规模,如何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大众化方面,体现政府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在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和设计方面则主要体现师生的互动和学生的实践。在我国小班化教育较为发达的上海,除侧重于班级规模的缩小外,还重点研究了小班化教育中,教学流程管理、教学环境设置、兴趣爱好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问题。这些前人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小班化教育的理论,也积累了某些方面的优秀经验。但是作为我们农村初中,如何在小班化教育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设计改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影响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设计对小班教学质量和教师素质有何影响等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和系统的总结。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旨在进一步丰富小班化教育教学的理论,着重在小班化教学的实践层面上进行探讨和实践,促进学生的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办学效益。

经我校徐惠兰同志申报,并于2009年3月起开始“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研究。本课题研究参与的老师共6人,研究对象共涉及3个年级(7—9年级),主要以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学设计为主,逐步向其他学科过渡,到目前为止已进入了结题阶段。

三、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小班化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把握学情,全面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也就是教师的角色地位要发生变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主要起指导者、帮助者和咨询者的作用。

2、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1)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分层教学,体现

了因材施教的思想。(2)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中,对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的要求频率增加了,教学中生生和师生对话机会增加了。

3、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影响。

4、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素质的影响。(1)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2)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教研能力的影响。

(三)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该课题研究的目的为:

1、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的前端设计是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证,是教师素质的体现。通过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可丰富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可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前提下,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更具科学性、实用性与艺术性,从而体现教育的科学艺术化。

2、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使教育更加顺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就是课堂教学。要使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落到实处,除了制度保证、教师素质外,还需要一定的外在组织形式,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能兼顾这一点,它将比大班(班

级人数多的班)有更好的效果。

3、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可以发展和丰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原则,体现教育的公平性。

不同班级学生的学力差异、情感差异及学法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最好的办法和措施就是通过小班化分层教学,而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则可较容易的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分组,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还可以设计不同的评价方式,并通过培优补差设计,体现因材施教和教育的公平性理念。

4、小班化教育课堂设计研究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建高规格的农村基础教育的学校品牌。在农村初级中学物质、人力基本能够符合条件的基础上,在及时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前提下,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出来,而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与探索则可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施教区家长对学校的认可度,保证学校生源的稳定,这为农村初级中学的可持续发展,打造高品质的学校品牌提供有力的保证。

我们这个课题组开展实验研究,就是要通过案例来探讨: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学生学业成绩及教师素质的影响,从而丰富小班化教育理论。

“小班化教育”则重在教育过程层面上更充分地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精神,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

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急切需求。教育公平理论小班化教育的重要理论支撑之一。

三、研究的周期

2009年3月——2009年12月

四、关于本课题的有关理论假设:

1、课堂教学设计的科学化,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2、以往大班授课有着许多不足,小班化教学设计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3、小班化教学设计能更加有效的实施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焕发学生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

4、同样的教学设计由不同的教师施教,教学效果是有差异的。

五、关于本课题的开题已经做的准备工作

1、课题的选定:本课题的名称为《农村初中小班化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

2、选择本课题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①小班化是我校顺应学生生数的减少,教师和设施的相对富余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

②深化素质教育、提升教学质量、满足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③面向全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④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首要环节

上一篇:风景在身后作文下一篇:中班音乐小鸭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