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精选8篇)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1

摘 要:近几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是指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产生的一群“制度性孤儿”。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探讨其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政策。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对策分析

一、“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令人忧

目前,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由于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在外务工,而将子女留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祖辈一起生活,甚至自我照顾,我们把这个群体称为“留守儿童”。

1.家庭教育弱化甚至缺失

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的引导、帮助,及情感上的关怀呵护,这在很大程度上给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带来不利影响。甚至有的家长坚持“教育无用论”,很小就让孩子辍学,随其打工,让孩子过早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2.受教育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般较差、品德发展不理想。加之老师无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这就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的境地。

3.社会教育效果差,甚至失控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缺少相应的社会教育组织,正面的社会教育微乎其微。随着经济的发展,传媒网络的普及,社会教育对人的影响显得更加突出,在农村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给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探讨产生问题的原因,我对阿都乡一中120名“留守儿童”进行了调查、访问,根据数据显示,“留守儿童”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孤僻、厌学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厌学。在接受调查的120名留守儿童中,大多数性格表现为内向孤僻、厌学,只有少数表现得较为坚强。

2.悲痛、厌恶、焦虑、忧郁

根据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想念父母,一旦谈及其父母,表现得非常焦虑,悲痛不已,泣不成声。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长期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对父母已经失去了以往的那种浓厚的亲切感,有的甚至讨厌父母、怨恨父母。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具体表现在:做事畏缩不前,胆小怕事,行为不积极,表情木然等不良心理状态。

3.学习不积极,缺乏自觉性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不良的学习心态。

三、对策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且无法回避的问题,由于这一人群仍在加大,问题更加凸显,因此,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1.政府应加大投资,加大打工子女学校兴建力量

逐渐打破一切影响和限制打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

2.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

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3.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

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4.寻找合适的监护人,并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够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

5.加强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

首先,作为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使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使“留守儿童”拥有与其他儿童同等对待的教育。教师本身应该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榜样,成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导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学校应加强制度管理,避免社会上的不良分子进入学校,以免造成不良影响,遏制校内的不良成员进行破坏,避免“留守儿童”结识不良分子,一旦发现,学校、老师应给予及时地引导,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使其人格发展能够“弃恶扬善”。

6.提高”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

“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健康发展,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

(1)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

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

(2)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

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3)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当前必须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现行的法律和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歧视,建立城乡一体和公平的义务教育体制,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治理对策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 农村人口向城市大量流动, 农村地区的青壮年外出务工的现象十分普遍,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农村地区青壮年外出打工将孩子留在农村的产物。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 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但是, 隔代抚养很容易出现溺爱孩子的现象。另外, 老人由于自身的身体健康问题, 也会存在着对孩子照顾不周的现象。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教育、情感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百出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治理对策不仅能够缓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问题, 而且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

1.1 人身安全问题

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是独自上学或者结伴上学, 家长很少接送, 导致有的留守儿童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出现伤亡意外。另外,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爷爷奶奶抚养, 而老人的身体素质较差, 精力也有限, 能保证留守儿童不饿肚子已经十分不容易, 无法对儿童做到事事看护。一些儿童在放学后去山林或者河边玩, 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与此同时, 儿童的安全意识不高, 很容易受到诱惑, 有的儿童禁不住人贩子诱惑而被拐卖, 农村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1.2 教育问题

首先, 家庭教育问题。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缺乏家庭教育, 家中父母双亲都外出打工, 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并且, 隔代监护模式下, 农村地区大多数老人的文化程度不高, 无法教育儿童。另外, 还要有些老人十分溺爱孩子, 舍不得批评孩子, 导致家庭教育不健全;

其次, 学校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学校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足, 没有意识到留守儿童问题的危害性, 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最后, 社会教育问题。在信息化社会, 网络中存在着很多不良信息容易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产生危害。例如, 留守儿童缺乏大人看护, 而且自身自律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网络中暴力、低俗的信息的影响而产生不文明甚至极端的行为。

另外, 农村地区的娱乐场所管理混乱, 很多留守儿童进场进入游戏厅和网吧娱乐, 而这些娱乐企业的老板为了将留守儿童成为固定的消费群体, 采取给儿童优惠的服务, 使得留守儿童沉迷于娱乐世界不能自拔, 导致留守儿童对生活和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1.3 思想道德问题

首先, 行为偏失。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辈管理, 但是爷爷奶奶都十分溺爱孩子, 倾尽所有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养成了留守儿童自私自利的性格。有些留守儿童十分调皮, 不仅喜欢跟老师作对, 而且认为上学毫无用处, 十分崇拜街上的小混混, 留守儿童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经常出入网吧和游戏厅, 在学校说脏话, 甚至出现逃学、打架等现象;

其次, 价值观扭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其语言和行为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大多数孩子都是通过模仿父母来形成一定的思想观念。然而, 留守儿童缺乏模仿的对象, 长期受到祖辈的溺爱,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忽视社会公德, 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缺乏感恩之心, 在生活中经常追求享乐, 功利意识十分强烈;

最后, 心理发育不健全。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心, 心理发育不够健全,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 十分自卑, 不想与其他孩子交往, 性格封闭, 不够合群, 不喜欢融入到大集体中。并且, 这些留守儿童过度关注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在交际中戒备心较强, 很难信任他人。

1.4 情感问题

首先, 情感冷漠。大多数留守儿童要已经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 经常采用电话联系的方式。但是, 父母打电话的内容经常围绕孩子的学习问题, 导致孩子产生厌烦的兴趣, 部分留守儿童甚至认为自己不需要父母的陪伴, 情感上十分冷漠。这就导致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对其他小伙伴也十分冷漠, 难以融入到集体中;

其次, 情感敏感。大多数留守儿童在情感上十分敏感, 尤其在有父母陪伴的儿童面前显得十分自卑, 缺乏安全感, 认为世界对他们不公平, 十分在意别人的眼光, 总认为别人在嘲笑或者指点自己, 心理十分脆弱;

最后, 情感孤独。留守儿童虽然不愿意与父母长期分离, 但是不得不面对现实。而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需要父母的指导和帮助, 父母的缺席使得留守儿童内心十分孤独, 纵使有祖辈亲人照看也无法满足他们对父母的渴望。

2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2.1 教育问题成因

首先, 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儿童受教育问题不重要, 对留守儿童并没有太高的期待, 甚至认为上学会花很多钱, 孩子也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这些农村地区的父母只希望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能够自己走进社会, 为家庭赚钱;

其次, 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亲人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太低, 怕孩子学习太苦太累, 一味迁就孩子, 很多留守儿童就是利用祖辈亲人的溺爱而逃学、不写作业, 当老师问题起来的时候, 留守儿童会要求爷爷奶奶为自己撒谎;

最后, 学校教师缺乏对儿童家庭状况的了解, 甚至不知道那些儿童是留守儿童, 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留守儿童予以特殊照顾。

2.2 思想道德问题成因

首先, 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家庭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主要指亲自关系不健全, 很多留守儿童要要由于长期接触不到父母而对父母十分冷漠。并且, 农村中很多家庭不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有些家长甚至自身存在着一些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 导致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习惯;

其次,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部完善。农村地区十分重视考试学科的教学, 希望学生能够考上好的初中, 接受更好的教育。但是, 却忽视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

另外, 部分农村小学的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在教学的过程中不遵守职业道德, 在实际生活中不遵守社会道德, 难以为人师表, 无法胜任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缺失。

2.3 情感问题成因

首先, 自身因素。留守儿童的年龄比较小, 缺乏情感调控能力, 而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没有人帮助, 只能自己承受, 长期以来, 留守儿童心里会压抑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进而形成心理问题, 产生价值观念上的偏差;

其次, 家庭因素。留守儿童的父母忙于打工, 没有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父母缺失留守儿童的童年会导致留守儿童的成长缺乏指导, 产生认知偏差。并且,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年龄加大, 监管不到位, 难以顾及到孩子心理的成长;

再次, 学校因素。农村教师的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而且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 很多教师还要忙于家庭, 在学校承担着好几项科目的教学工作, 无法估计到每个儿童, 忽视了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和情感问题。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治理对策

3.1 人身安全问题对策

首先, 应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和生命意识。为此,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向儿童讲解人身安全的重要性, 增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 使留守儿童能够自觉远离不安全因素。并且, 学校教师应不断向留守儿童强调安全问题, 并教会留守儿童应对安全问题的方法, 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救能力;

其次, 加强监护人的监管能力。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应组织专门的人员对留守认同监护人进行教育, 使留守儿童监护人了解监管的内容, 加强监护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提高监护人的安全监护能力。

3.2 教育问题对策

首先, 优化家庭教育。父母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照顾, 优化家庭教育, 尤其在儿童关键学龄时期, 外出打工的父母要注重于孩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多抽出时间陪孩子, 倾听孩子的心声, 帮助引导孩子解决生活以及学习中的困难, 积极了解孩子的生活细节, 学习状况以及孩子的内心活动, 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充分享受到父母的教育;

其次, 优化学校教育。学校应加强重视留守儿童问题, 根据留守儿童的常见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策略, 加大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 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 教师应主动帮助留守儿童, 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 使留守儿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进而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最后,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政府应积极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 改革户籍制度,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重视, 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最新教育动态,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纳入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另外, 政府应积极整合社会资源, 开展“希望工程”、“一对一”等活动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教育问题。

3.3 思想道德问题对策

首先, 政府加强重视。政府应积极重视留守儿童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 为当地的农民工提供充足的就近就业的机会, 从根本上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 使留守儿童能够接受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其次, 优化家庭道德教育。为此, 家庭应该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 加强对孩子学习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为此, 家长应积极了解我国的优秀思想文化, 用传统优秀思想来教育儿童, 通过给儿童讲古代小故事, 使儿童的思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而使儿童能够明辨是非, 树立起基本的思想道德观念。并且, 父母应慎重选择留守儿童的监护人, 确保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具备基本的道德素质, 能够给留守儿童传授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

再次, 强化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解决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重要途径。为此, 学校应积极了解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的思想道德问题, 并根据这些思想道德问题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案, 加强对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的教育和引导。另外, 学校教师应注重留守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 当发现留守儿童情感返厂变化时, 应及时予以指导和教育, 不断提高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

最后, 营造良好的社会道德教育氛围。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优化农村地区的社会环境, 整治农村地区的治安, 净化文化环境, 着重打击不法经营的网吧和游戏厅, 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的发展环境。

3.4 情感问题对策

首先, 留守儿童应积极参与同学交流, 融入到集体生活之中。这是因为, 儿童之间有着相似的经历和共同的情感和思想话题, 相互交流能够分担彼此的烦恼, 共同分享快乐, 避免留守儿童出现自闭、孤独等现象;

其次, 父母应加强重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转变挣钱观念, 重视孩子的成长, 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 陪伴孩子成长。另外, 父母应多与学校联系, 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现状, 及时发现孩子的情感变化, 应对孩子的情感变化进行及时的教育指导;

最后, 学校应在学生管理中加强情感管理, 积极改进刚性管理方式, 注重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需求, 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 保证留守儿童正常的生活。另外, 学校可以针对留守儿童建立情感档案, 及时跟踪并记录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 对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进行针对性疏导教育。

参考文献

[1]王树天, 杨步实.建设温馨校园关爱留守儿童——洪泽县教育局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 2005 (Z1) .

[2]殷世东, 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基于皖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 2006 (02) .

[3]熊水英.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以江西省抚州金溪象山中学为例[J].农业考古, 2010 (06) .

[4]段成荣, 吕利丹, 郭静, 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 2013 (03) .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3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及对策

1、基本情况

此次调研以贵州省遵义县龙坪镇天池小学为主要区域。为确保调研的针对性和典型性,调研对象主要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年龄分布在7-14岁之间。通过对天池小学共16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其中有在校留守儿童113人,占70.6%。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单独抚养孩子,占27.4%;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而由祖辈隔代抚养孩子,占57.5%;父母双方外出打工,被托付给亲朋好友照管的孩子,占10.6%;还有小部分孩子采用代理家长等民间抚养的形式,占4.5%。

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2.1孤僻心理。据调查显示,有30.9%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42.2%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外出时往往使孩子产生失落感,在短时间里不爱说话,有些自闭;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恼较多,他们主要向朋友而不是向父母倾诉,长期以往会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缺乏信任感。

2.2家庭压力带来心理负担。据调研显示,86.7%的留守儿童经常或有时做家务,67.2%的留守儿童自己洗衣做饭,40.7%留守儿童在家需要照顾弟妹,17.7%照顾长辈。做家务是留守儿童比较普遍的现象,这里面既有迫于生活的无奈,也有过早体会到大人的艰辛而主动分担家庭责任。

2.3自卑心理。据调研显示,留守儿童中绝大多数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觉得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尤其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自卑感会增加和泛化。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仅有23.9%的孩子能够自觉学习,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习。

2.4逆反心理。据调研显示,54.5%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8.1%经常有,53.2%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习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1.2%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3.1父母关爱缺失。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都需要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母亲的温情鼓励、支持和期望以及对儿童所采取的民主型管理方式有助于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但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所以就难以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3.2监护人教育不当。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母监护抚养,而隔代的监护人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有的还体弱多病,很难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少数由亲朋好友做监护,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健康问题。

3.3学校监管不力。当前,贵州农村很多地方都实行了寄宿制学校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了监护,但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只得外聘附近村民、返聘退休教师,或者让学校老师轮流当值。有的老师既是班主任、科任老师,又是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三头六臂都不够用”,进而带来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问题。

3.4政府关注不够。政府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并实施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但对留守儿童问题就了解甚少,更没有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应措施。关注只是停留在媒体等表面形式上,所谓照顾也就是每年象征性选择小部分留守儿童家庭送一些礼物,根本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3.5社会教育不良。当前,在广大的贵州农村地区,社会对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4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4.1以学校为主阵地,落实在校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学校牵头,村居配合,对辖区内留守儿童开展清理、登记,建好留守儿童信息台账、动态台账。对在校留守学生,建立起成长记录册,落实专人管理。同时,落实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机制,扎实开展“法律进校园”、“健康进校园”、“安全进校园”、“心理咨询讲座”、“牵手成长”、“志愿者帮扶活动”等,加强留守儿童自理自立自强自护能力训练,培养留守儿童健康人格,促进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4.2以“三支力量”为主力军,全面落实代理家长制。以留守儿童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为目标,整合老师、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三支力量”,通过“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为留守儿童落实代理家长,让代理家长志愿担起“编外父母”的职责,管好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与健康。具体而言,即落实“十个一”工作机制——一份留守儿童家庭档案;一个代理家长;一张亲情联系卡;每月一次谈心活动;每季一次代理家长培训及经验交流;每学期表彰一批代理家长;每学期表彰一批留守儿童;开通一条亲情热线;每月一次户外活动;每学期一次感恩活动。

4.3以实施“四大关爱”为载体,全面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一是家庭关爱。建成设施齐备、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切实解决读书路途遥远、在家缺亲人照顾、家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生活、住宿、学习、娱乐等问题。安装亲情电话,开设亲情视频室,加强亲情联系。开展“与爱同行——留守儿童探亲之旅”活动,利用假期组织留守儿童到父母务工地与父母团聚。二是心理关爱。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创建“四点半”学校、设置师生悄悄话室、知心姐姐信箱、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等途径全面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三是救助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生活失助、学业失教、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真空失管、经济困难等问题,制定帮扶措施,开展针对性重点帮扶。将困难留守儿童优先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建立留守儿童健康档案,对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侵害事件提供法律援助,开展教育感化和挽救失足留守儿童等,全面落实留守儿童的救助。四是平安关爱。建立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每季度开展一次聯合执法,加大对校园周边网吧、游戏室、台球室的专项治理力度。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加强营养午餐的卫生监督和监测,做好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传染病疫情等隐患排查,为留守儿童建立安全屏障。

4.4 以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为载体,强化监护人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责任。开设家长班,定期举办代理家长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培训、托管户主培训、留守儿童父母培训,增强监护人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要求留守儿童父母与村支两委签订协议,做到“五个一”(即:一周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一月与代理家长电话联系一次,一月与班主任电话联系一次,一年回家参加一次家长会,一月与学校关工委联系一次)。要求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之前,确定临时监护人,签好委托抚养协议。对只生不养、不履行抚养义务的,依法追究责任。

4.5以留守儿童工作协会为载体,织牢留守儿童关爱网底。协会顾问由政府挂帮领导担任,会长由村(居)支部书记担任,会员由村干部、包村干部、学校负责人、代理家长、空巢老人代表、“五老”人员、农民工代表、留守儿童代表、社会热心人士组成。协会按照关爱工作的总体要求,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负责,实现对留守儿童全方位、立体式的关心帮助和教育引导。

5、结论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政府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今后若干年“中国梦”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儿童权益保护和素质提高,也事关民族未来和社会和谐。让我们大家共同携起手来,给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使农村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有健康、快乐、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1]范杰慧,江鹏程,杨晓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旬刊》,2011,24(4):1573-1574

[2]李培民.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及对策[J].新课程学习,2011,(10).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4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移,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为抚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千万,这些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实质是未成年子女与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在一定时间内的亲子分离现象。大多数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有老人在家帮助他们监护未成年子女,只有极少数的进城务工者会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可以信赖的亲戚照管。在留守家庭中,祖父母或亲戚成为教育儿童的主体。由于祖父母年纪已大,他们本身有可能需要别人照顾而无法给予留守儿童较大的精力;代理家长处于情面不便管孩子。这就造成了教育主体的弱化。正是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完整性和教育主体的弱化,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习惯、学习成绩、人身安全、个性和心理方面产生一系列令人堪忧的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是涉及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存的社会问题。又是关涉许多农村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有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也有益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提高。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又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导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们缺少了父母在衣食住用行方面的关怀,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而这对儿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的核心家庭的稳定性受到破坏,家庭教育主体交由父母在家的正常儿童比有了弱化,无论在教育理念、教育精力、教育方式等方面都有缺陷。正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或经商,使本来应由父母担负的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交给了祖辈、兄弟姐妹、甚至邻居,这样就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的失调和弱化。

家庭是人生来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总是缺少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实际上成为父母双在的孤儿。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别样的风采。

(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种:

1、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一般为祖辈或代养亲戚,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当今的教育理念相比有些偏颇。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它又指导实践。意识理念是一个人所处时代、地域的经济、政治的综合反映。尤其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经济迅猛发展,祖辈与孙辈所处的大环境有很多差异,祖辈的教育理念显得有些落后,不合时宜。在留守家庭中,祖辈作为监护人他们的教育理念存在很多误区。

大多数留守儿童家庭中的老人认为农村孩子不会有多大出息,只要能认几个字会算账就行了。在他们看来,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要外出打工,因而认为读书无用,让子孙早打工早挣钱更现实些。他们对留守儿童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因此,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乏动力更缺乏责任感,农村留守儿童的辍学率很高。有的家长对儿童教育理解的存在盲点和缺失,视学校教育为儿童教育的唯一途径,认为孩子在学校读书,所有问题自然应该有教师负责解决,他们基本上和学校没有任何联系。

2、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孩子。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提高,抚养孩子的经济能力提高。祖辈想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给予大力补偿。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一年甚至几年回家一次,而一旦回来就恨不得把全身心的爱都给孩子。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对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使子女容易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有的家长回家发现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一味补救,严加管教,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3、留守儿童监护人能力太差,时间紧。

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一般不高,无论是认知代沟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留守儿童虽然从祖辈亲戚那里得到关怀与照顾,但老人在精力精神状态方面都不如年轻的父母们,他们的爱不够敏感与细致,也不够活力。老年人有时自己也需要别人照顾,往往力不从心,使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一般作为多个角色而存在,他们不仅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也是整个家庭农活的主要承担者。因为在田地里做农活,他们和留守儿童在一起的时间很少。除去繁重的家务劳动,就没有时间和精力教育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内容单调,忽视了留守儿童的德育。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一般只停留在生理需求阶段,他们为留守儿童提供衣食住用行方面等基本生活用品,家庭教育内容单调、浅显,缺乏对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

“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祖辈和亲戚、朋友一般只管“留守儿童”的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使部分儿童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的还形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习惯。如:迟到、早退、旷课、厌学、逃学;喜欢进网吧、游戏厅,以解孤独苦闷;吸烟、酗酒、撒谎等。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疏漏松懈现象,最终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影响。

(二)留守儿童进行养育和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影响

1、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理想

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心理存在问题,在于父母刚刚分离的那段时间里,在学习上表现消沉、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常出现分心现象。可能怀念留恋与父母共同生活的日子,无法把全部精力刚在学习上,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部分“留守儿童”因缺乏有效监护而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主要有以下原因:

1、监护人自身能力的局限。由于祖辈自身的文化知识较少,对于留守儿童在作业中碰到的难题很难给予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很少有人问津。监护人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有的除了繁重的家务劳动,很少有时间顾及孩子的学习;有的年龄过大行动不便。

2、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面对面的教育与关怀的不到家庭或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而作为监护人的其他亲戚出于情分不便于过份严厉的管教遗产生感全隐患。而且作为代养人的祖辈,其自身健康不佳,就会对流守儿童的人身安全产生威胁。

在农村流守家庭中,儿童一般出于受保护的地位,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差,无法独立生活,丧失力独立活动]的能力。

留守儿童由于的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力或有效监管,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有的留守儿童,在代养人不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其摩托车无所顾忌,最后撞在电线杆上导致死亡。在缺少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下,有些留守儿童逃学结伴出走,有的违法偷窃行凶,留守儿童的习惯严重威胁其自身安全乃至家庭的幸福,因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半载给孩子打电话,写封信,有的则两三年不回家,儿童称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塑造的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念上的偏离,容易产生多方面的心理缺陷。

一些平时就调皮好动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行为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易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对父母外出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和人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关怀和温暖,导致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性格孤僻。

4、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道德品质是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在一贯的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使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出现了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普遍采用溺爱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从而导致了他们道德情感的缺失。他们只知单项的接收爱,不去施爱,对亲人、朋友、邻居、社会冷漠少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没有体力和精力无暇重视留守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而是放任自流。在对留守儿童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监护人毕竟不如孩子的亲生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三是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道德意志薄弱。有的吸烟、酗酒、赌博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殊国情滋生的社会现实。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数以亿计的进程农民工。如此大规模的劳动、生活迁移现象是世界上任何国家不曾有过的,包括留守儿童在内的许多问题环环相扣,牵扯到三农、农村城镇化、社会保障、公民权益等一系列工作的统筹与协调。特殊的社会成长环境、心理的茫然与压抑,对这一代特殊群体产生了什么样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远的将来,长大了他们又会怎么样影响社会?这一系列问题令人关注。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

1、监督权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委托亲友对留守儿童进行监护,在态度上,处于亲情关系他们都想把留守儿童监护好。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监护人错误的把监护权理解为照顾其生活。二是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的错误行为持宽容甚至放纵的态度。三是监护人受文化程度、体能影响对留守儿童的管理方式欠妥。四是监护人顾及亲情对留守儿童在物质上过度满足,受这些因素影响,监护人所履行的监护职责往往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人格、道德的发展将产生影响。

2、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的管理 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没法向家庭了解孩子的真实情况。学校教育侧重在校时段教学管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问题儿童”难以管理,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再之,农村教师待遇偏低,目前尚没有通讯费补贴,客观上限制了教师联系家长的主动性。有的调皮的孩子利用这个空当,在学校里欺骗教师,在家中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由于受经济状况、教育观念及教师资源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农村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视对学生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建立心理机构,使留守儿童缺乏倾诉的渠道,更加孤立无助。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

由于目前尚没有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要进入城市学校学习必须缴纳一笔数额较大的择消费。由于外出打工父母的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又被高昂的择校费挡住,难以将孩子带在身边,只能交由家中的老人抚养,而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学习辅导、品德培养职责,是家庭教育处于真空状态。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是一些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是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不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好的生活、学习大环境。

三、有效缓解和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应视为只是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而应该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

(一)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祖、父两代人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职能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尽快脱贫致富摆脱家庭经济困难的处境固然重要,但是,子女能否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子女和整个家庭的未来,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旺发达,这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因此,父母一定要仔细、周到、妥当地考虑和安排好子女的事情,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既要争取改善经济条件,又要保证孩子的有效教育和监管;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人和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其次,充分考虑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如老人确无教育能力,就留下一方。实在不行就将子女带在身边自己监管。

2、留守儿童的祖辈要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教育儿童的新策略、新方法,严格要求孩子扮演好教育者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家长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要溺爱孩子。当孩子做错了事要及时管教一般情况下,不要满足孩子正常需要之外的要求,以养成孩子自我克制的习惯。

3、通过电话、信等多种途径与留守儿童保持联系,了解孩子在家中或学校的表现,把握孩子发展的动态过程,及时指导教育孩子。家长多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让孩子直到家长是关心他的,是留守儿童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

(二)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一代特殊的教育对象使得学校教育呈现不同的风采,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学校除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管理外,也要给与他们心灵关怀,要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无形的爱。

1学校应建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各方面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的发展变化和新出现的问题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2班级建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爱抚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感到自己是有人关心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在这方面一是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到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全面开展“红领巾帮扶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结队帮扶活动,鼓励他们结伴同进。在班级为留守儿童的生日唱支歌,送小礼品;在学校组织留守儿童“三学会”我能行才艺展示或竞赛活动,周末或节假日期间留守儿童可以共同活动。还可以配备心理老师让留守儿童心里话有处说,以便及时疏导教育。

(三)各级政府、社会有关部门采取措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现社会关怀。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社会、政府应从宏观上采取措施扭转现状,为留守儿童教育和健康成长环境的创设作政策性规定。破解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应该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国家在人口管理上要出台相应的措施,适应人口流动的发展趋势需要。在此方面,户籍制度改革是关键。政府要改革与户籍制度相联系的城乡各种制度,以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通过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歧视性待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确保农村务工人员和城市人享有同等的社会政治地位,保证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人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

2、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厅的管理。现在网吧和电子游戏厅遍及城市乡镇,管理滞后,问题不少,有的内容不够健康,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和“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的乡政府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不服,认为是文化部门的事。有的派出所发现了想管一管,老板也不服,认为没有做违法的事。文化部门管理力度不够,特别是对乡镇的网吧、游戏厅管理更是不力。因此,建议有关部门作出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应该都有权管理网吧和游戏厅,才能真正解决网吧、游戏厅的问题。

3、社区应该为放学回家的留守儿童开辟一片固定的活动空间和场所,对他们的业余活动加以规范和正确指导。社区也可通过一些社区教育活动,来对留守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进行塑造。

4、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力度。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既是一项确力又是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应该严格依法办事,以有效的措施督促民工及其委托的子女监护人从守法的高度,正确处理外出务工致富和教育子女之间的关系,注重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特色经济,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家乡务工,使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工的要求,把留守儿童的辍学率降至最低限度。使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5

板吉小学:吴子刚

留守儿童又叫空巢儿童,指的是那些父母双方常年在外打工,长期与父母分居两地,不能得到父母照顾的儿童。

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所涌现的几种特有的现象之

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国沿海及各大城市经济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广大内地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难以满足生存需要,很多农民必须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其次,我国实行二元化城乡户籍管理体制,不允许居民的户籍随意迁移,外出打工者难以将自己的子女带在身边;再次,由于城市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民工工资又低,难以负担孩子的各项费用,这就使得大部分农民将子女放在农村形成大量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主要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除了一般的农村教育问题外,还有其特殊性,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父母不在家,没有人能管得了孩子。爷爷奶奶由于上了年纪,家中又有几亩田地要种,同时又不懂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状况,所以难以很好教育;而那些寄居在邻居亲戚朋友家的,由于是别人的孩子,不太方便管,也不能对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总的来说,由于家长监管不到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1、情感教育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和心理关怀的缺少,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所以感情比较冷漠,有些性格也比较孤辟、偏激,并且又无人约束,因此时常与人打架斗殴。今年五月,某乡镇留守儿童李某某因为长期缺乏监管和教育时常与人打架,最后与几个同样是留守儿童的不良少年发生冲突,被砍死在发郎内。

2、学习教育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种娱乐场所也逐渐增多,特别是网吧在农村的日益普及,使得留守儿童沉溺其中不能自拔。据我走访调查及暗中观察的结果,乡镇网吧的客源大多是在学校读书的留守学生。这些学生为了凑足上网的钱,经常去敲诈一些低年级的学弟学妹,由此也会引出一系列的教育问题。据报载:有个初二学生王某平常喜欢上网,但是家里又穷,无力承担上网的费用,于是,他就把双眼盯上了该校初一学生徐某。徐某家是开商店的,在家又是独子,且胆子又小,所以王某先后向其敲诈勒索200多元钱。后被徐某家人发现,才制止了这件事情。

3、道德教育问题。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由此可见父母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模仿父母,父母的行为方式往往是孩子一生的座标。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做决定,由于小孩子是非观念不强,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不好的习惯和不良的品行。

4、生理教育问题。在中小学,生理教育一直是个难题。现在的孩子成熟早,性成熟时间一般是14岁左右,这个年纪对很多事情都很好奇,都想试,但是又不知道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所以现在少年儿童性教育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面对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面对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十一个方面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1、建立留守儿童信息管理制度。各学校要摸清留守儿童的数量,登记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在建立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基础上,将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录入信息管理库。

2、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指导制度。在学习指导上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科任教师备课要做到“五个明确”,明确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标准要求,明确教材特点、难点、重点,明确双基训练任务和方法,明确教学思路;上课要做到“五个精心”,精心设计导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精心选择教法,精心使用教具,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要做到“三批三改”,基本题多批多改,重点题细批细改,对学习困难的留守儿童要面批面改。

3、建立留守儿童法制教育制度。主要让“留守儿童”认知《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他们学法、知法、守法,教育他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4、建立留守儿童安全保障制度。各校要建立完善安全教育和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层层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和安全工作预案,建立“留守儿童”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如遇突发事件,要依法迅速采取适当的救助处理措施,并立即告知“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和在外务工的家长,同时按规定及时报告有关部门。

5、建立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制度。一是开展“师生帮扶结对”活动,在教职工中落实一批爱心爸爸妈妈,每位教师必须做一到五名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或妈妈,尤其是做无人监护或问题留守儿童的爱心爸爸或妈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帮扶,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二是动员社会具有爱心及责任能力的人士参与“爱心爸爸或妈妈”,联络“爱心爸爸或妈妈”与学生互知互认,指导“爱心爸爸或妈妈”开展与学生间的真情互动,使留守学生产生真心感动的情感共鸣和向上动力。三是开展“生生结对帮扶”。要动员、组织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与重点留守学生开展“姐妹结对”或“兄弟结对”,“留守儿童手牵手”活动,通过品学兼优学生的真情实意带动,增强学生间的友谊,激发留守学生生活学习进取心,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

6、建立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各校应结合实际建立“爱心驿站”,由分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站长,做到有机构、有人员、有牌子,具体组织和协调“爱心驿站”关爱活动的开展。主要任务是:搭建留守儿童心灵沟通、情感渲泄、正面引导、正面教育的平台,构筑起学校、师生尤其是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学习、生活帮助的桥梁。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要求班主任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对少数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涉嫌违法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7、建立“问题儿童”特别关爱制度。“问题儿童”是留守儿童的特殊群体,各学校要注意研究其品德、行为、学习等特殊心理现象,并针对一些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利用“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室”、“ 爱心驿站”,配备必要的专门设施,并选配好懂得心理教育的专兼职教师,大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化解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8、建立留守儿童亲情交流制度。学校要充分利用“校讯通”这个平台,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或电子信箱,让学生家长与孩子定期保持联系,督促“留守儿童”与家长每周通一次电话,每月一封书信,每年见一次面,使家长在外务工放心,学生在校学习安心。班级要向留守儿童的家长公布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联系电话,增进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联系。利用电话、家访等指导家长或临时监护人掌握与学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技巧,提高教育儿童的水平。

9、建立留守儿童教育考核评估制度。为了切实加强学校帮教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性和长期性,学校要对师生的结对情况过程跟踪和结果的评选考核,学校积极研究科学考核评估的办法,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治理,建立和完善工作考评制度,定期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评,作为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

10、建立委托监护人和“代理家长”的教育培训制度。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育人功能,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培训、“代理家长”、优秀家长教子育子经验交流等活动,并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际,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汇报会等途径,加强对儿童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向他们传授科学的育人观和教育方法,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升育人水平。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大批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成为了农民工,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这个群体还将继续扩大,他们正处于受教育的关键期,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观念的滞后以及社区教育的空白,其安全、学习、心理和生活等方面都面临着诸多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关系到一代或几代人的成长与发展,关系到外出务工农民的根本利益,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是,从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一问题并未受到社会的实质性关注,许多问题函待解决。因此,关注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它家人照顾的年龄在 14 岁以下的孩子” [1]。基于一些客观情况的限制,将留守儿童的年龄范围主要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6-14 岁)。和“留守儿童”相对而言的概念是“非留守儿童”,是指跟父母亲生活在一起的农民子女,其父母亲没有外出务工。在“留守儿童”这个概念中,本研究认为“留守儿童”首先是农民的子女,必须是以异地转移的形式外出务工农民的子女,不包括那些以就地转移的形式务工的农民子女。这是因为,尽管这些农民也务工,但每天完工以后仍然回到家里和子女一块儿生活。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就是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监护方式在广大农村采用的比较的多。但是这样的监护制度弊端很多。由于照顾儿童的祖辈们大多年龄偏高,身体不好,有些还需要承担繁重的家务劳动,加之他们与孙辈们代沟沿重,无法交流好思想情况。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教育方式不适应孩子们的成长。有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辈,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不能很好的教育孩子。二是上代监护,即“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人抚养的监护方式。这种监护方式也属于大多属于物质型和放任型的管教的方式,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上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情况,即小孩被父母托付给亲戚后,没多久因亲戚打工等原因外出,就转托给另一个亲戚,几经托付的小孩几乎无所适从,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学习。三是教师监护,教师监护是这几年才产生的。即一些“留守儿童”的家庭因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所以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留守儿童”所读学校的老师或班主任。一般,一个老师会带五六个左右的留守儿童。这种监护制度的弊端是教师所带学生过多,还有工作繁忙,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现状及问题

(一)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关爱和引导,但是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无法及时的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加上监护人的各种因素,致使他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没有父母的关爱和充满亲情的环境里。1.认知偏差与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在农村的看护人队伍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类“隔辈看护”较多,孩子认为他们年龄大、体力劳力不如自己,在认识和思想上落后,对他们的话听而不从,甚至对他们指手画脚,我行我素,唯我独尊。2.道德缺失

许多留守儿童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二)学习情况

1.缺少监督,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关爱,学习主动性本来就低,再加上祖辈们大多文化水平偏低,文盲半文盲比例较高,孩子的家庭作业往往很难得到及时辅导,普遍对学习兴趣不大,加之缺乏父母必要的引导和鼓励,使得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普遍较低,我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有很大的关系,留守儿童因为年龄都还较小,自我控制力较差,他们需要有人进行有效的监督,才能很好的完成学业。而放学回家后,其监护人因为种种原因而很少对其监督和辅导。另外,父母外出务工造成孩子家务负担加重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缺少学习监督

父母的外出务工,不仅使留守儿童少了一个生活上的照顾者,也使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了一个好帮手,尽管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不是所有学生家长都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但对于那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外出,确实使留守儿童失去了很好的辅导机会,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20世纪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著《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她说:“母亲必须喂养子女,当她出门时不应单独将他们留在家中。儿童需要‘营养’与联系母子间的‘爱’,因为她们可解决儿童适应上的困难。”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适应”上的诸多问题。

首先,漫漫留守岁月使一部分留守儿童的亲情观念日渐淡薄。情感的缺失会使他们在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例如,这些孩子由于“情感饥饿”很容易对父母产生怨恨,成年后会滋生怨恨社会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等等。由于这些影响是潜在的,平时一般不易察觉,不知不觉中埋下了很多无法预知的“雷区”。其次,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本应与父母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得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父母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

监护人监管不力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又一重要因素。由于父亲外出打工是当前留守儿童父母打工的主要模式。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以母亲在家的单亲监护为主。在某种程度上,母亲在家能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得到更细心的照顾。但男性外出也加重了妇女的家务和劳动负担,从而使母亲忽视了对留守儿童心理和情感上需求的关注。加上自身文化素质较低,只能给予孩子生活上的

照应,不能在学习上给予更多的帮助。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负担过重,很少顾及到留守儿童的情绪与情感的变化,也没有与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的意识。这充分说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关注较少。这些不利因素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虽然学校也认为家长外出打工会对学生的学习及品行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从未想到这是一个“问题”。目前他们对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和方法。为提高学校的升学率,学校甚至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这些因素无疑都会促使留守儿童大面积失学、辍学。同时,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他们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的教育。此外,学校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由此可见,作为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的学校,不仅对留守儿童问题缺乏重视,而且由于师资力量和经费的限制,也很少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对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加以解决。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

(三)自身原因

留守儿童的年龄普遍偏小,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缺乏法律、生理、安全方面的知识,留守儿童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大部分寻求的援助对象是同学或好朋友。原因是当父母外出后,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活需求既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得、又不能从老师那里获得时,他们就往往把这些需求的满足转向朋友。但留守儿童因自身年龄的因素,阅历和经验并不充足,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交友不当,很容易被一些坏人引入歧途,从而导致严重问题的发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从儿童与发展的角度看,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注重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的分配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能给孩子打一次电话,与孩子交流一次。如果经济允许,可以一个学期中间回来一次,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考试,要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大多数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时就想他们,但父母回家时就烦,因为父母总问他们的成绩,而且禁止他们看电视。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方面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有些学生通常是通过写日记的方式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心的秘密与不满,如果父母经常与子女以书信交往,子女就可以把父母作为一种倾诉的对象。除了与孩子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与办法,做到挣钱与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发挥学校优势,为留守儿童构建和谐的校园氛围 1.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留守儿童之所以成为一个新的弱势群体,主要是因为其父母不在身边,家庭的教育和亲情功能不健全,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实现自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因此,学校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学校首先要做的便是了解具体情况,掌握本校、本班学生的构成情况,留守儿童的多少,留守儿童的学习状态和精神风貌等等。鼓励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深入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在此基础上,为每一个留守儿童建立详尽的个人档案,以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2.增设与留守儿童相关的课程

我们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我们更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要创造有效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与关爱,能体验到生命成长的

实际行动。因为,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是别人赋予的,自己才是保存自我价值和意义的真正力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改善了其子女生活的农村大环境,但更多的是破坏了留守儿童固有的社区、家庭、学校等微观环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还将继续,留守儿童现象将会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和紧迫.如何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使更多的人更有效地关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农民工下一代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篇7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亲情的缺失。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 监管能力有限。

根据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统计,76.8%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23.2%的留守儿童是由亲朋好友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做监护,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缺乏上进心、自由散漫、厌学、逃学等诸多问题。

3.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根据我们在学校里的观察和了解,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都较差,只有极少数的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很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遇到一点小事总是特别敏感、斤斤计较;对长辈没有礼貌、任意顶撞,导致经常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极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 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留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上的辅导。

3.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篇8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留守儿童表现;教育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笔者所在的是一所苏北留守儿童的典型学校,留守儿童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我们班甚至达到九成以上。这些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相对来说容易走向发展的两个极端,有的孩子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异常。所以,找出原因,正确引导,对症下药,教育措施得当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留守儿童的成因

1.社会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市场化经济后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为成千上万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也为农村富余的劳动力就业赚钱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离乡别子,到城市去客观上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2.许多家长观念陈旧,忽视对子女的教育,认为只要给他们物质上的满足就可以了,不注重孩子的精神世界,这也是造成大多留守儿童亲情缺乏的主要原因。

二、留守儿童的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不愿和人交流。许多留守儿童年龄很小的时候就离开父母,严重缺少父母的关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他们毕竟与父母亲不同,一遇到麻烦这些孩子就会感觉柔弱无助,孤立无援,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2.自卑心理障碍,困于内心自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炫耀心理,具有强烈的自尊感,一旦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大多数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迷恋网络,学习上不求上进。

3.心理孤独无靠,心理骚动抑郁。许多父母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长年在外打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来和孩子团聚,平时孩子遇到困难无人帮助解决,想和别人交流找不到一个知音,长此以往近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4.怨恨排斥父母,性格易怒冲动。有些孩子不能够正确理解父母,由此产生怨恨排斥的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故意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同时这些孩子大多性格易怒冲动,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大打出手。

三、教育及对策

1.政府应加大投入,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如建立留守儿童之家,在他们离开学校后,能够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相信在一个充满爱的世界,他们的人生会洒满阳光,也会因为有爱而快乐。

2.学校对于留守儿童更应该关爱备至,老师要多找他们聊天交流,多和他们相处,只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进而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3.家长应放弃短视行为,多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子女,平常要经常打电话和他们交流,有时精神关心胜过物质的关爱,利用假期把子女带到自己身边过一段时间,既增加了父母和子女的亲情,又让孩子在城市里增长见识,何乐而不为呢?

农民背井离乡外出到城市打工赚钱是为了生存,为了改善生活水平,为了过上美好生活。而留守儿童的教育则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应该动员社会的各个阶层,各种力量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民富了,但下一代却耽误了。

上一篇:小学语文老师年度总结下一篇:医院中层副职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