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1

【摘 要】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环境管理严重滞后,与环境保护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当前环境保护要切实解决好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等突出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必须采取有力的对策措施: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实行有利于环保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推动环境科学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落实环境保持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关键词】环境保护 战略位置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污染治理 生态保护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一、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势在必行

(一)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化学需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10%的控制目标。淮河、海河、辽河、太湖、巢湖、滇池(以下简称“三河三湖”)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治理任务只完成计划目标的6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环境污染严重。全国26%的地表水国控(国家重点监控)断面劣于水环境V类标准,62%的断面达不到III类标准;流经城市90%的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75%的湖泊出现富营养化;30%的重点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不到III类标准;近岸海域环境质量不容乐观;46%的设区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一些大中城市灰霾天数有所增加,酸雨污染程度没有减轻。全国水力侵蚀面积161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许多河流的水生态功能严重失调;生物多样性减少,外来物种入侵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一些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退化。农村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日趋严重。危险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污染持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显现。我国已进入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

(二)当前我国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

环境形势严峻,保护环境紧迫又重要,但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工作与任务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重GDP增长,轻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法制不够健全,环境立法未能完全适应形势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保护机制不完善,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污染治理进程缓慢,市场化程度偏低;环境管理体制未完全理顺,环境管理效率有待提高;监督能力薄弱,国家环境监测、信息、科技、宣教和综合评估能力不足,部分领导干部环境保护意识和公众参与水平有待增强。

(三)加强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年来集中出现,呈

现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特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危害群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未来15年我国人口将继续增加,经济总量将再翻两番,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必须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提高执政能力的实际行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有利于带动环保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加就业;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和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人均寿命;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为子孙后代留下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因此,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痛下决心解决环境问题。

二、当前必须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一)以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

一是要科学划定和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建设好城市备用水源,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二是要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加大“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三峡库区、长江上游黄河中上游和南水北调水源地及沿线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把渤海等重点海域和河口地区作为重点,加强海洋环保工作。五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

(二)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一是要加快原煤洗选步伐,降低商品煤含硫量。二是要加强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新(扩)建燃煤电厂除燃用特低硫煤的坑口电厂外,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或者采取其他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措施。三是要在大中城市及其近郊,严格控制新(扩)建除热电联产外的燃煤电厂,禁止新(扩)建钢铁、冶炼等高耗能企业。四是要根据环境状况,确定不同地区的脱硫目标,制订并实施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规划。五是要制订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治理规划,加大烟尘、粉尘治理力度,采取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六是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积极发展核电,有序开发水能,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三)以防治污染为重点,加强城乡环境保护

一是要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二是要在建设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尽可能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努力维护地区的生态平衡。三是要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应依法调整。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防治农用薄膜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节水农业与生态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六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污水,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四)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重点,强化生态保护

一是要坚持生态保护与治理并重,重点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优先保护天然植被,坚持因地制宜,重视自然恢复,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天然草原植被恢复、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治理工程,严格控制土地退化和草原沙化。三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和

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

(五)以核设施和放射源监管为重点,确保核辐射环境安全

一是要全面加强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管理,国家对核设施的环境保护实行统一监管。二是要科学制订核电发展规划,核电建设要充分考虑核安全、环境安全和废物处理处置等问题。三是要加强在建和在役核设施的安全监管,加快核设施退役和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步伐。四是要加强电磁辐射和伴生放射性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监督管理,健全放射源安全监管体系。

三、加强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监督体制,建立长效机制,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

(一)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一是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并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做出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的规定,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二是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对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不正常运转治理设施、超标排污、不遵守排污许可证规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建设和开展旅游或者违规采矿造成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予以重点查处。三是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四是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

(二)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强化中央政府协调解决跨省界环境问题的能力,督促检查突出的环境问题。二是要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监督下一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环保工作落实情况,查处重点单位环境违法行为。三是要各类法人和其他组织负责解决自身的环境问题,承担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四是要强化环境管理,严格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放许可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防范范围由建设项目扩展到宏观经济发展的源头,由投资领域扩展到消费和对外贸易领域,构建全方位的环境防范体系,体现“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削减和全程控制转变的目标要求。

(三)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一是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要严格执行国家定员定额标准,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二是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具备专业化经营管理的环保企业发行债券、股票上市等,也可以借助体育彩票、福利彩票等融资方式,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四)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一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政策体

系,政府定价要充分考虑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成本,对市场调节的价格也要进行有利于环保的指导和监管,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的企业,不得审批用地,并停止信贷,不予办理工商登记或者依法取缔。二是要按照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按照谁开发准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五)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一是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术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二是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要求县级以上要设立独立的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执法人员,将环境监察人员纳入公务员管理,明确执法地位,严格岗位标准,规范执法行为。

(六)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一是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各地区各部门都要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和本系统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要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认真抓好环境保护工作,并抓出成效。二是要把环境保护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将考核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三是要坚持和完善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目标管理,定期考核,并公布考核结果。四是要建立问责制,切实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干预环境执法问题,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事故,严重干扰正常环境执法的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要追究责任。五是要在评优创先活动中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而对环保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2

“十二五”期间, 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和布局仍不尽合理、污染防治水平仍然较低、环境监管制度尚不完善等原因, 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 环境矛盾凸显, 形势依然严峻, 压力继续加大。突出表现为:

一是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较大, 2010年, 我国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2551.7万吨、264.4万吨、2267.8万吨、2273.6万吨, 远远超过全国环境容量。同时我国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 污染物产生量还将继续增加。二是改善环境质量压力加大, 七大水系近20%的监测断面水体污染严重, 湖泊富营养化加重, 河流入海水质较差, 近五分之一的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 酸雨污染仍然较重, 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三是防范环境风险任务艰巨。汽车尾气、重金属、危险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废物、电子废物和土壤等污染凸显,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亟待加强, 突发环境事件居高不下, 环境问题已严重经威胁人体健康和公共安全。四是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国60万个行政村中仅有少部分开展了污染治理, 大多数行政村还缺乏必要的环保设施,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较为薄弱。五是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 生态系统功能退化, 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压力不断加大。六是环境保护基础工作依然薄弱, 环境保护法制尚不完善, 基层人员缺乏、执法力量薄弱, 投入仍然不足, 监管能力相对滞后, 不能适应事业发展要求。

2 十二五环境保护总体目标

到2015年,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城乡饮用水水源地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水质大幅提高;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成效明显;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水平得到提升;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扭转;核与辐射安全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核与辐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体系得到健全。具体是: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0年减少8%、10%、8%和10%;七大水系国控断面水质好于Ⅲ类的比例>60%, 比2010年增长5个百分点;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上的比例≥80%, 比2010年增长8个百分点。

3 加强十二五环境保护对策建议

3.1 重点环境问题的具体对策建议

3.1.1 加强水污染防治, 重点强化饮水安全和重点流域治理

一是要划定乡镇级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坚决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 严防养殖业污染水源, 禁止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二是要严禁直接向江河湖海排放超标的工业污水。三是要尽快改善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 加大重点河流和湖泊等水污染防治力度。四是要加强海洋环保工作。

3.1.2 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落实《大气十条》, 重点强化细颗粒物 (PM2.5) 排放和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

一是要加大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治理, 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 全面推进大气污染物减排。二是要加强电力、冶金、石油石化、建材、焦化等重点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有机废气和颗粒物的治理, 全面开展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三是加强秸秆的禁烧和综合利用, 严厉查处露天焚烧秸秆、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弃物等行为。四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严格控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过剩产能项目。五是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规划, 强化城市空间管制要求和绿地控制要求。六是加强钢铁、水泥、化工、石化、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七是全面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等能源, 积极发展核电, 有序开发水能, 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八是有效控制机动车排气污染。

3.1.3 加强农村环境保护, 强化对农用物质的环境管理

一是要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二是要统筹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在土地开发利用中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条件, 尽可能利用废弃地, 保留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自然地貌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遗产。三是以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依据, 加大污染土壤修复力度。四是要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防治农用薄膜、农药盛具对耕地的污染。五是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养殖业。六是要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条件相适应, 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节约水资源。七是要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工作, 搞好作物秸秆等资源化利用, 积极发展农村沼气, 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文明生态村。

3.1.4 加强自然生态保护, 强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是要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二是要继续实施对天然林、湿地以及草原的保护, 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湿、退田还湖、防沙治沙、水土保持和防治石漠化等生态恢复工程。三是要加强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 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 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四是加强矿产资源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五是要做好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海岛等海洋、海岸带典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

3.2 保障措施

3.2.1 加强执法力度, 健全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

3.2.2 健全环境管理体制, 完善环境监管机制。

3.2.3 建立多元化环保投融资机制, 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3.2.4 实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经济政策, 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

3.2.5 推动环境科技进步, 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3.2.6 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 强化环境保护成果效应。

摘要:今年是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落实的第四个年头, 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虽然总体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但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核与放射污染等环境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全面的部署, 这对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内的环境保护工作是严峻的要求。当前, 环境保护工作如何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全面推进、狠抓重点, 从而保证我国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目标的顺利完成, 是当前环保工作者迫切研究的课题。从分析我国当前环境保护形势入手, 结合工作实际, 提出对策建议, 供广大环保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环境保护,对策研究,污染

参考文献

[1]国发[2011]3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2011-10-17.

[2]国发[2011]42号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12-15.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3

关键词:知识产权;现状

一、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概述

1、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所谓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就是在将知识产权纳入刑法保护体系,用刑法制裁的法律方式对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打击,进而规范知识产权领域的秩序,保障产权人的权益。知识产权属于无形资产,同样属于人们的合法权益,知识产权的刑法保护保证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维护智力开发者的合法权益、实现我国的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2、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意义。加强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对社会、经济、市场等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但可以保护权益的人合法权益,同时也维护了经济主体的利益,促进了社会的安定,保证知识产权领域能够健康的发展,同时对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刑法体系,丰富我国刑法的内容,提高我国的法制效率,对刑法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与国际法律接轨,实现我国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全面协调的发展, 同时也保护了人类智慧的结晶。

二、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现状

1、商标权的刑法保护现状。针对于商标权,是对着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在1979年之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直到1979年以后,在1985年和1989年,改革开放之后,市场更加的活跃,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经营者为了谋求利润,开始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有关商标侵权的案件屡屡出现,这极大的影响了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因此在1993年,对假冒商标进行了研究,明确主体、客体、有关商标权的罪名也相应的出现,比如销售伪造注册商标罪、制作他人注册商标罪等等,并且在二十世纪末对以上罪名又进行了更新,这也标明我国对商标权的刑法保护的法律规定方面也不断的进行完善。

2、专利权的刑法保护现状。在1979年以前我国对侵犯专利权没有法律方面的规定,直到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63条对侵犯专利权进行了刑事责任的追究,但是我国《专利法》第63条没有具体的制定相应的罪名,对专利权的犯罪对象定义的还不够准确,直到1985年出现了假冒他人专利罪和假冒注册商标罪,并且在二十世纪末给予了刑法意义上的处罚,根据犯罪行为的情节轻重,给予一定的制裁,标志着专利权法律方面的保护有了新的突破。

3、著作权的刑法保护现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尽管相关法律对著作权进行了法律上的约束,但是制裁的方式很简单,而且根本起不到制约的作用,仅仅是追究相关的民事、行政责任,在刑事制裁中仍处于空白状态,因此可以看出,在著作权刑法保护上,我国仍然比较落后,但是随着经济社会以及文化的发展,盗版书籍、音像制品以及软件等等十分严重,所以在1994年通过了《关于惩治侵犯著作权的犯罪的决定》,标志着我国对著作权进行了刑法方面的保护,接着在1997年明确了侵犯著作权的两个罪名,分别是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进一步的完善了我国著作权的刑法方面的保护。

4、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现状。随着我国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在九十年代初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第120条对商业秘密有所改进,但是并不是很完善,在1993年初,在有关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中,第一次完整的诠释了商业秘密,从法律层面给商业秘密进行了定义,同时根据研究和讨论,也制定了有关商业秘密犯罪行为的处罚条例。我国在商业秘密法律方面,并没有使之规定为犯罪行为,但是虽然没有设定侵犯商业秘密罪,但是也会按照盗窃罪、泄漏国家机密罪等进行出发,直到1997年,刑法中制定了有关商业秘密罪,补缺了我国法律在商业秘诀法律上的空白

三、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

1、关于知识产权犯罪主观要件规定较落后。知识产权犯罪比较实际的部分是以主观故意为要件的,不过如果附加“以营利为目的”就会导致片面的问题,比如网络侵权,不一定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仍然属于主观故意的犯罪问题,“以营利为目的”更多的闲置在经济范围,但是知识产权犯罪也存在侵犯人权的行为,比如现在的软件著作权、软件经销商等未经过允许对软件进行复制和销售,不但营利而且侵犯了所有者的权益,因此所涵盖的范围不广泛,不能有效的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因此可见,著作权犯罪不仅仅是以盈利为目的,凡是谋求个人利益的均属于犯罪的主观条件,所以可以看出,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要件定义的比较狭窄,不利于所有者的权益保护。

2、知识产权的刑罚结构缺乏合理性。知识产权犯罪更倾向于财产类犯罪范畴,因此刑事的追诉标准不是很高,虽然很严格,但是对犯罪行为来说,并没有很强的制约性,由于不涉及人身伤害,所以一般的处罚会实施罚金的办法,我国目前的是指产权犯罪的刑罚主要是自由刑,罰金处于次要的位置,至于资格刑和没收财产等刑罚根本处于空白的状态,这样的刑罚还不能起到很强的打击犯罪的效果,所以对于知识产权的刑罚结构应该给予一定的完善。。

3、知识产权犯罪客体的保护比较片面。对于犯罪客体而言,是否完整决定着能否有效的对犯罪行为进行实施有效的打击和约束、管理,当前的知识产权犯罪主要是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商业秘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的新型的专有权已经诞生,而且也出现的侵权的行为,但是我国的刑罚方面并没有给予一定的法律保护和规范,比如植物新品种、电路设计、地理标志等等方面,都属于知识产权范围之内,但却没有得到司法保护,在修订的法律条款中,也仅仅是进行了警告或者一般性约束,并没有对其犯罪所应承担的后果进行了明文规定,所以使得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

nlc202309082140

4、知识产权犯罪所设立的罪名不多。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保护方面主要涉及到著作、商标、专利、商业秘密领域,而且针对于知识产权的犯罪罪名设立的并不是很多,在1997年知识产权犯罪的罪名仅仅为7个,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知识产权犯罪所涉及的领域和种类明显增加,因此导致了现在的知识产权刑法法律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于罪名的规定以及刑罚还不够严苛,这反映出我国的知识产权刑罚保护这方面的问题所在,这很不利于我国知识产权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没有法律作为后盾和发展的保障,很难规范社会以及市场的行为,也很难保证社会的安稳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对知识产权犯罪的主观要件进行改革。我国刑法中在“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福建了“以营利为目的”是错的,主观要件为“故意”没有问题,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个主要要件限制了知识产权刑法处罚过程中对犯罪行为的判断,因此本文认为只要具有侵权的故意,就可以构成犯罪的主观要件,将“以营利为目的”这个主观要件给予剔除,好处主要有两个,第一,与国际关于著作权方面的刑法保护保持一致;第二,对知识产权犯罪份子定刑和量刑比较容易,取证比较方便。

2、完善和创新知识产权的刑罚结构。首先是增加资格类刑法,在我国的刑法中资格刑主要是指剥夺政治权利,不过不使用知识产权犯罪,所以这对于治理知识产权犯罪行为很不利,所以我国的刑法在知识产权犯罪中也应该增加资格刑,比如凡是在知识产权领域犯罪的人,不能从事相关工作或者进入相关领域,这种资格刑相对于其他的刑罚更有处罚效果。其次,应该将以自由刑为主的形式改变成以罚金为主,因为以自由刑为主,不能够最大化限制知识产权刑法犯罪率,起不到制约犯罪行为的作用。只有实施罚金刑为主,自由刑为辅,方可增加犯罪的成本,减少犯罪的概率。

3、对知识产权客体保护范围要更加全面。新型的知识产权是社会不断的发展、经济不断的进步的体现,因此我国刑法的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不能将其缺失,在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以及商业秘密的领域之外,还要对一些新出现的知识产权进行保护,比如上文提到的信息网络传播权、地理标志权、集成电路布图权以及植物新品种权,所以我国不但要对这些权利进行相关的规定和约束,还要在刑法上对其进行保护,对侵犯相关权利的犯罪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打击,犯罪份子需要承担一定的后果。

4、增加知识产权刑法中设立的罪名。如果没有相应的罪名,很难对侵犯知识产权的犯罪行为进行量罪,因此必须增加知识产权刑法中的罪名,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反向假冒商标罪”,主要是指没有经过注册商标人同意而更换商标,然后再次投入市场进行交易,虽然我国的商标法对其有了一定的规定,但是刑罚的措施不够,仅为行政、民事类,刑法还没有介入,但是这种行为造成的结果很恶劣,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损害了消费者权益,所以必须纳入刑法范畴。其次是“非法实施专利权罪”,主要是指非法使用专利所有者的专利进而对专利所有者造成了权益损害,在我国的刑法中,对这类犯罪归为“假冒专利罪”,但是却没有像“假冒专利罪“一样纳入了刑法体系,只是进行了行政、民事处罚,所以应该设立该罪名,納入刑法范畴。

五、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了当代经济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必须跟上。通过本文对我国知识产权的刑罚保护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的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参考国际的先进的法律以及管理办法,再结合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对完善我国知识产权刑罚保护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建议,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4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淡水湖泊 现状 建议

一、抚仙湖水资源简介及我国淡水湖泊资源概述

(一)抚仙湖水资源简介

抚仙湖位于玉溪市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境内,属南盘江水系,湖平面呈南北向的葫芦形,流域径流面积1053km2(含星云湖378km2)。根据最新勘测结果,湖面海拔高程为1722.5m时,水域面积约216.6km2,湖长约31.4km,湖最宽处约11.8km;湖岸线总长约100.8km,最大水深约158.9m,平均水深约95.2m,相应湖容约206.2亿m3,目前水质为Ⅰ类。

入湖河道梁王河、东大河、马料河等52条,间断性河流和农灌沟53条,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16723万m3,其唯一出口海口河多年平均出流水量约9572万m3。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抚仙湖最高水位1722.00m、最低水位1720.50m。抚仙湖流域植被以草丛、灌丛、针叶林等次生植被为主,森林覆盖率27.03%。流域内植树造林合格面积约16.4万亩,退耕还林约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6.2km2。径流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08.8km2,占总面积的30.94%,年流失入湖的泥沙量达34.56万吨。

(二)我国湖泊资源简介及现状

我国的湖泊资源十分丰富,大小天然湖泊共248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有 2800多个,100平方公里以上的120多个,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13个。从分布上看,青藏高原、长江、淮河中下游平原是我国湖泊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带。到80年代全国修建的大小水库(人工湖泊)约有9万个。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水域,全国有监测的1200多条河流中,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也遭到污染,致使许多河段鱼虾绝迹,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污染正由浅层向深层发展,地下水和近海域每水也正在受到污染,我们能够饮用和使用的水正在不知不觉地减少。水资源污染,湖泊生态破坏,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开展湖泊环境保护,生态复原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二、‘一退、二优、三保护’带来的新希望

(一)水质的三大类污染源

水污染主要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而造成的,它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三大部分。

工业废水为水域的重要污染源,具有量大、面广、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等特点。据199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资料显示:这一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共539亿吨(不包括火直电流冷却水),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409亿吨,占69%。实际上,排污水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因为许多乡镇企业工业污水排放量难以统计。

农业污染源包括牲畜粪便、农药、化肥等。农药污水中,一是有机质、植物营养物及病原微生物含量高,二是农药、化肥含量高。我国目前没开展农业面上的监测,据有关资料显示,在1亿公顷耕地和220万公顷草原上,每年使用农药110.49万吨。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惩的国家之一,每年表土流失量约50亿吨,致使大量农药、化肥随表土流入江、河、湖、库,随之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使2/3的湖泊受到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污染的危害,造成藻类以及其他生物异常繁殖,引起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的变化,从而致使水质恶化。

生活污染源主要是城市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洗涤剂和污水、垃圾、粪便等,多为无毒的无机盐类,生活污水中含氮、磷、硫多,致病细菌多。据调查,1998年我国生活污水排放量184亿吨。

(二)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的措施

[1]根据《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2007年5月23日云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 2007年5月23日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7号公布 自2007年9月1日起施行)的各项规定,玉溪市政府采取了‘一退耕、二调优、三保护’战略思想。分别对抚仙湖先后采取了沿岸百米退耕还地,以及退耕还林,沿湖湿地建设,出流改道工程等重大保护措施和规划。现如今,从原来的含氮磷超标的污染水质,之后的总体保持一类水质的基础上,已经变成一类水质。

抚仙湖旅游开发规划

目前,玉溪市政府确定的抚仙湖旅游度假示范区的控制和开发范围, 是以欧洲旅游研究所完成的《抚仙湖旅游规划与开发设计》为依据, 在满足环保与旅游开发建设要求的前提下, 由省旅游局进行具体指导并由 由玉溪市和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共同实地勘测后协定的.这一方案拟把全部湖面和湖边距 1 722m 高程湖岸 线 1km 范围作为控制区域, 总面积约 350km2;开发区域为北岸湖滨娱乐运动区(矣旧至红山嘴, 约 15km2)、禄 充文化观光运动休闲自然体验区(尖山至立昌, 约 10km2)、孤山康体休闲高级度假区(明星渔洞至隔河, 约20km2)、下坝鲭鱼湾高尔夫球运动区(约 10km2)、东岸郊野康体旅游和自然体验区(路居至海镜, 约 20km2)、海口温泉度假区(约 4km2)、老鹰地高尔夫球运动区(约 8km2)等 7 个片区, 总面积约 87km2.此外旅游度假示 范区的建设发展, 将依据欧洲旅游研究所编制的《抚仙湖旅游规划和开发设计》的要求来进行.其总体发展目 标是: 把抚仙湖旅游度假示范区建设成为中国和亚洲一流的高原湖泊生态康体旅游度假胜地.其分阶段建设 目标为: 2005 年, 建成西部地区著名、中国知名的旅游度假地;2010 年, 建成中国著名、亚洲知名的旅游度假 地;2015 年, 建成亚洲著名、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地。

三、若干的建议

湖泊是重要的水域风景资源,它有四大特点:一是旷,水天一色,广袤无垠;二是静,平湖似镜,宁静安逸;三是丽,波光粼粼,亮丽迷人;四是秀,山青水秀,相得益彰。在风景构成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面对严峻的缺水、水污染问题,我们应积极行动起来,珍惜每一滴水,采取节水技术、防治水污染、植树造林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2]

(一)、强化对饮用水源取水口的保护

有关部门要划定水源区,在区内设置告示牌并加强取水口的绿化工作,定期组织人员进行检查。从根本杜绝污染,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二)、加大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

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于改善我市水环境状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市的废水排放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而城市污水处理厂却没有相应地增加,这必然会导致水环境质量的下降。因此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是迫在眉睫的事。

(三)、加强公民的环保意识

改善环境不仅要对其进行治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方面的宣传来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破坏环境的行为就自然减少了。

(四)、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废水排放量还要增加,如果只重视末端治理,很难达到改善目前水污染状况目的,所以我们要实现废水资源化利用。

参考文献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5

根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初探就业对策。

2简介:

这篇文章主要是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为出发点而写的,它主要写的是现今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怎样找准就业方向,让大学毕业生能在最佳的岗位上作出最好的成绩。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对策

3课题内容: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

2004年第三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

115个城市的地区分布情况:

115个城市分布在全国各大区域,拥有市区人口1.64亿人,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人口的63%;拥有市区从业人员(含城镇个体劳动者)近6190万人,约占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市区从业人员的71%。

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总量上看,劳动力市场上求职者供大于求;

从产业需求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占2/3,第二产业需求占近1/3。从用人单位性质看:企业用人占95.5%。其中私营及个体企业、股份制企业、三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占多数,所占比重分别为37%、23%和15%,三者合计达75%。其余为国有、集体、联营企业分别占5%,其他类型企业占11%。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占1%,其他单位占3.5%。

从性别来看:

求人倍率男性为0.88,女性为1.03

全国部分城市人才市场2004年三季度供求状况:

职位需求比为 2.2 : 1

招聘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市场营销,计算机,机械,管理工程,建筑,企业管理,文秘,通信工程,金融,财会。

以上10个专业占招聘总数的66%。

求职者数量前十位的专业:

计算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建筑,文秘,通信工程,财会,企业管理,金融。以上10个专业占求职总数的70%。

人才市场主要特点:

供求状况平稳;

用人单位要求提高:

1.需求:研究生9%,本科47%,大专及以下43%

2.求职:研究生6%,本科44%,大专及以下50%

3.职位需求比:研究生1.5:1;大专及以下2.6:1

二、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现状与分析

09年大学生,据估计会有700万人左右。

09年工作岗位,保守估计,只有150万。

剩下的就是失业人数了。

当然,这个数字是比较悲观的,因为从08年经济衰退的趋势来看,前景确实很悲观。

但是08年底中国经济又有了复苏的迹象,所以09年6,7月份的时候会怎样还不好说。有可能更糟糕,也有可能会好转。

此外,09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还要考虑到08年的失业人数。毕竟2000年的金融海啸,已经让很多人失业了,加上08年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这些人都要同09年应届毕业生去抢夺那数量不多的工作岗位。

所以简单来说,09年失业的人倒不一定很多,待业的肯定相当多。至于失业率,政府从来就没有官方公布过任何准确的数字出来。。考虑到为数众多的农民工和非法劳工的存在,中国实际失业/待业人数是相当多的。。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不合理

毕业生在就业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包括地区结构、专业结构等。就业受到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形势好,人才非常多,就业渠道也比较畅通,而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情况比较糟糕,缺乏人才,又流不住人才,造成人才流失,经济发展缓慢。

在专业结构上,存在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中国以前由于处于计划经济之下,在高校里面实行的是“统包统分”,毕业生不愁毕业后没工作,长期以来,高校不注意专业的设置与市场的结合。当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实行市场经济,将过去那种“统包统分”改变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问题马上暴露出来,寻求市场和信息观念不强,就业指导观念落后等,学校专业设置、教学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近年来,一种情况有的学校追求短时效应,不顾本校的实力,盲目开办一些热门专业,造成人才供求过剩;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高校市场灵敏性不够,对一些冷门专业,社会需求少的专业,不作及时调整,没有及时调整招生人数,改革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导致学生毕业未就业就先失业。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目前我国的高校就业工作是由教育部门管理,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再加上一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四)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追求人才高消费,追求高学历,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希望进一个人才,就马上发挥作用,创造价值,因此,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五)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六)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就业期望值较高,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眼高手低,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不顾自身的条件,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七)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近年来的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学生的基础也有高有底,加上高校的软件和硬件设施都没有跟上,随之带来了学生质量的下降,有的学生成绩不错,但动手能力差,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也强,但是学习成绩差,未能通过英语国家四级和计算机国家二级,与用人单位交之失臂。

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的对策

由于现今金融危机还未结束,所以说09年大学生就业将相当困难。但是在这相对于前几年较为紧张的就业环境中,机遇也是存在的。例如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的大学生村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并不只有工作这一条路。像现在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比皆是,而且现在的大学生还可以去进行再造,这样就可以从众多的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1 针对市场需求,适时调整高校专业结构设置。提升认识水平,改变就业观念。遵循市场规律,找准就业路径。掌握必备技能,就业就有出路。

4.1 “通识能力”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齐头并进。

4.2 正确把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途径。自主创业,就业有新路。

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挑战及对策 篇6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期和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化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严峻复杂,环境管理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和思路等转型需求更为迫切,妥善应对难度明显加大。认真分析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对制定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策略,指导环境保护,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动环保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未来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大规模污染治理从“九五”淮河治污和“两控区”二氧化硫治理开始,历经多年持续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国家“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7项约束性指标中,除了NOx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之外,其他指标都已经于2014年提前完成。但是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根据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律与政策中心、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地球科学信息网络联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显示,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由2006年第4名上升到目前第2名,而环境绩效指数从2006年的56分下降到2014年的43分,排名从第94名下降到2014年的第118名。环境绩效指数一直处于后排,最受公众关注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依然令人忧虑。

1.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挑战

1.1空气污染 据《201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开展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的161个城市中,有16个城市空气质量年均值达标,145个城市空气质量不能达标,全国90%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估计约有6亿人口生活在有害于健康的空气中。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发布的2014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报告显示,我国空气质量(18.81分)、在参评的178个国家中排名176名,倒数第2位,其中PM2.5平均暴露水平(2.44分),倒数第1位,PM2.5超标率(0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PM2.5污染严重,个别城市灰霾天数达200天以上。中国科学院陈竺院士及我国环保专家王金南,于2013年在《柳叶刀》上发表《中国积极应对空气污染健康影响》中指出,全国每年由于空气污染造成30万~50万人过早死亡,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影响不可忽视。

1.2水污染 据《201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全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的968个地表水断面水质监测结果,Ⅰ、Ⅱ、Ⅲ、Ⅳ、Ⅴ、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3.4%、30.4%、29.3%、20.9%、6.8%、9.2%,Ⅴ、劣Ⅴ类水质占16%,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总磷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在4896个地下水监测点位中,水质优良级、良好级、较好级、较差级、极差级的监测点分别占10.8%、25.9%、1.8%、45.4%、16.1%,全国地下水水质较差与极差级达到61.5%;全国近岸海域301个国控监测点中,一、二、三、四及劣四类海水分别占28.6%、38.2%、7.0%、7.6%、18.6%,全国近岸海域四类和劣四类海水点位比例占26.2%,25%以上的湖库出现富营养化。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生态严重失衡、水质性缺水和水量性缺水问题并存。农村仍有约1亿人口饮水安全得不到保障.水污染仍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污染。

1.3土壤污染 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616.84万公顷,全国现有土壤侵蚀总面积294.91万平方千米,占普查范围总面积的31.12%。与“七五”全国土壤环境总体清洁的调查结果相比,40年来我国土壤环境呈现急剧恶化的趋势。全国受重金属污染耕地达3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土壤污染危及食品安全。

1.4生态系统功能和质量继续下降 2012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发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目前中国的省份80%是“生态赤字”,只有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云南、海南是“ 生态盈余”。2013年全国2461个县生态环境质量为“优”和“良”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46.7%,“一般”的县域占23.0%,“较差”和“差”的县域占30.3%。森林、草原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低下,草地生态系统功能破坏,传统牧业区草地退化严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湿地消失、面积萎缩严重,湿地自然调节能力下降。

1.5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当前,我国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突发环境事件已经进入高发频发期。据统计全国平均每天发生1-2起突发环境事件、2013年各级环保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污染犯罪案件706件,2014年是2180件,很多污染事故由生产事故引起,如8.12天津港爆炸这类事件对环境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威胁着公众健康及社会的稳定。

2.我国环境保护面临的机遇

2.1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提出了生态文明和依法治国的建设任务,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并作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路,认真解决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这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指明了方向。

2.2新的《环境保护法》全面实施,环境法治建设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突破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与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正在形成,环境治理手段呈现“多样化”,环境治理模式出现“多元化”,环境管理能力实现现代化,这些改革举措将有利于环境保护,未来10年将是环境保护大有作为的10年。

2.3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至中高速,产业结构向服务业优化,预计2020年三产比重提高到52%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重工业快速发展的势头将放缓,粗钢、铜、铝、铅、锌等主要产品产量将在“十三五”左右陆续达到峰值平台期,城镇化率增速趋稳,能源新增量减少,煤炭峰值或提前到来,环境压力高位舒缓。同时,生态管理体制机制厘清、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效。历经多年持续治污,环境保护有望迎来走向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的窗口期。

二.未来我国环境保护的对策

2.1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建立绿色消费模式

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因此,改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国民经济绿色化是我国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把环境保护全面融入到国民经济绿色化增长进程,提高环境保护在新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地位。实现国民经济绿色化,一是用绿色、低碳和循环的理念改造传统的产业,实施绿色版“制造中国2025”战略;二是通过政策扶持,发展一批提供良好环境质量和生态服务产品的产业,通过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带动重大工程建设,将节能降耗、低碳经济、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实现绿色经济化。三是建立绿色消费模式。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作用,开展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普及绿色经济知识、宣传环保法律政策,推动绿色消费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通过培育社会公众的节约环保理念,引导全社会建立可持续消费或绿色消费模式,实现整个国民经济体系的绿色化。

2.2实现环境保护法治化环境供给市场化

一是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对污染物、污染源和污染介质实施统一监管;二是根据《环境保护法》,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功能区划,明确国土空间的生态环境功能,划定并严守生态环境资源红线,确保生态空间、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均衡有序,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体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红线管控制度;三是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督促地方政府严守环境质量红线。四是在推进环保产业进程中,要全面放开环境保护市场,推行环境供给市场化。广泛采用PPP模式和第三方治理和监测服务,政府重点制定规划标准和政策,为环境保护市场化创建制度和政策。严格实施“污染者付费原则(PPP)”、“使用者付费原则(UPP)”和“受益者补偿原则(BPP)”。五是发挥价格、税收、补贴等激励和导向作用,开通绿色金融和绿色资本市场渠道。加大国家创新基金、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对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力度,引导社会投资加大对节能环境产业领域的投入,同时探索形成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2.3多元治理信息公开公众参与

没有多元化的治理体系和公众的广泛参与就谈不上现代意义上的环境良治。一是多元治理:要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共治、多方制衡转变,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倒逼与激励并重。首先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府要在生态环保中起统领和决定性作用;其次,明确企事业单位对治污减排的主体责任。完善建立资源环境许可,特别是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最后,发挥公众在环保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社会公众的环境监督功能。二是信息公开:环境信息公开是建立“阳光”环境监督执法体系最有效的手段。要建立政策法规、项目审批、案件处理、环境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测信息、环境管理的公布制度。推动企业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执法监测等信息的公开。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及环境责任终身制度,从环境伦理道德和法律层面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三是公众参与:通过法律拓展公众参与环保渠道,健全环境立法、环评、规划、重大项目等听证制度,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平等对话、协商解决的机制和平台。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公众对政府环境管理与企业环境行为进行监督,鼓励有奖举报并保护举报人利益。发挥社会组织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积极作用,鼓励环保公益组织参与社会监督。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7

1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历程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标志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确立[1]。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完整和系统的要求,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施行进行了规范。 2002年9月,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该法规不但要求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要求有关规划也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决策的源头来防治环境污染。 2004年,开始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师注册制度,规范了环评技术人员的评价水平。2009年,开始实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

可以说,环境影响评价为我国环境污染控制,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境影响评价发展至今天,已经有了一套庞大的施行体系,但是,在实际施行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研究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2.1环评制度还不够健全

国家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必须依靠健全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否则,环评制度将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但是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法律法规对法律责任描述不准确,没有指明执行处罚的部门,致使环评的贯彻不足。当前,我国的导则体系对项目的短期影响有较多的关注,但是没有宏观的考虑项目运行、生产、报废以后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导则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缺少模型使用指导、软件操作规范等详细说明[2]。

2.2环评监管较为薄弱

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存在“重审批,轻监管”的问题。环评监管的依据是《环境保护法》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该地区的环境质量,采取措施来改善环境的质量”[3]。但是,由于地区政府更多的将精力放在了经济发展上面,为了GDP的发展,在引进项目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这就导致了部分地方政府纵容非法企业在尚未完成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下,进行了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监管力度弱,监管频次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的监督管理体系还存在权利分散的问题。很多环保部门的权利和机构职责不清,导致管理缺陷。对于一些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迫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各个管理部门都不愿出面进行管理,互相找借口,导致项目在批准、建设中缺少跟踪的监督,项目一旦发现问题被迫关闭,导致巨大的环境危害和经济损失。

2.3公众参与问题突出

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实践中存在问题。目前,由于环境信息公开不充分,导致公众获得建设项目的信息较少,不能够明确的提出自己对项目的意见,导致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表达出公众意愿。此外,公众参与答复哦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公众参与时没有得到详细的及时,对环境专业术语不太了解,导致公众在接受调查时模糊做答,进而导致公众参与的统计结果失真[4]。公众参与结果统计中,较少统计出公众的反对意见,而那些反对意见对项目的决策影响十分微小,使得公众参与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3对策

3.1完善环境管理评价管理体系

我国已经制定了较多的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政策、法规,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开展的基础。由于我国各省市、地区的现状有所不同,情况复杂,直接导致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不同意,导致环评报告书(表)的质量没保障,不能够真正的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各省市、地区应根据地方现状,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制定出适宜地区的政策、法规,营地之一, 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从而完善环境管理体系,使环评制度真正的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2加强日常监督管理

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管薄弱问题主要是由于环境保护执法人员不足、执法不严等原因造成的。环评监管薄弱将直接导致环保措施未落实,使环境影响评价沦为空话。因此,环保部门应尽快建立起建设项目跟踪管理系统,实施全过程跟踪。同时,加强现场督察,实时了解环保设施施工是否真正的实现了 “三同时”。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环保设施的“三同时”,真正的落实了环保措施。

3.3认真开展公众参与工作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认证开展了公众参与工作,将公众的意愿体现在环评中,才能够避免建设项目今后的环境纠纷,也减少政府部门协调民众与企业的工作负担。今后工作中,应该通过多样化的信息发布渠道来促进民众对项目的了解;用过制定标准化的信息公开制度来保证信息完全公开;通过制定标准的公众参与流程制度来确保公众参与的真实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避免遗漏重大的环境影响,是民众真是的表达出环境意愿,为建设项目支付社会环境成本提供重要依据。

4结语

目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在环境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但是,在环评管理体系、环评监管、公众参与中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们应当根据国情,完善环境管理评价管理体系,认真的开展公众参与工作,加强环评监管,不断的推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发展。

参考文献

[1]耿海清.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33(11):1-3.

[2]梁鹏,戴文楠,杨常青,刘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导则体系初探[J].环境影响评价.2014,(5):10-14.

[3]国家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法》.法学:2002.

[4]段小平,李田.我国黄静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2004,125:56-58.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8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044-01

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发展与民生的改善,虽然这是在一定特殊的国情和历史背景下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是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却给我们国家带来了难以挽回的损失。我国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保护环境也引起广泛关注。加强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我国环境发展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我国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也都一一呈现出来。主要表现为老的环境问题尚未得到解决,新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一下几方面。

(一)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我国土地广袤、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耕地面积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

(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我国目前有沙漠化土地约7.1×105km?,占国土面积的7.4%;戈壁面积5.7×105km?,占国土面积的5.9%。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沙漠化土地每年正以2.1×103km?的速度扩展,相当于每年减少两个香港的土地。土地沙漠化现象在我国西北地区尤为突出,这些地区原本就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脆弱生态环境之下,由于缺水,动植物多样性不像其他地区那么丰富。再加上人类的过度开发而导致土地肥力下降、质量退化,最终变成沙漠。

(三)森林资源缺乏且急剧减少。经统计,在世界160个国家或地区中,我国森林覆盖率位居第120位,人均占有林地面积位居第128位。可见,我国森林资源极度缺乏,是世界森林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资源的缺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同时也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缺乏、林地面积急剧减少是由于人类过度的伐木开垦、毁林造田,以及火灾、病虫害等原因引起的。森林面积的减少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灾害。

二、我国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们的环保意识不强。从公民角度来说,公民由于受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环保意识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大家普遍认为:保护环境仅仅只是中国政府或者是全世界各国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和自己无关。他们认为保护环境只是高层或者高级领导者应该关心的事情,渐渐地形成了保护环境和自己无关的意识,忽视环境保护。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企业角度来说,企业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速度远比被开发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补给速度要快的多,这无疑会加快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的速度。企业生态意识不强,长期采用不利于环境的生产方法,漠视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势必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不注重保护环境。人们以损害自然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其结果只能是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三)监管不到位。从国家角度来说,对于一些地方的排污大户,国家不重视监管,由于当地经济保护的干扰,使得他们轻易逃开法律的追究。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等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滞后,环保投入资金不足,监督管理也到位,导致一旦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发生冲突时,只能是环境保护妥协于经济发展。另外,由于一些政府官员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利益,使得国家环保政策的执行面临很大的困难。

三、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对策

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因此保护好环境不仅是关系到民生的大问题,也是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严格环境准入,优化项目建设。将环境保护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决策体系,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严把环境准入关口,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上,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上项目必须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要求,全面办理相应等级的环境影响评价手续,严禁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上马。

(二)强化污染减排力度,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大环保方面的资金投入,继续深入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将污染减排与改善环境质量相挂钩,与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相挂钩,与查处企业环境违法行为相挂钩,强化执法监督管理。工作中进一步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钢铁等重点产业整治力度;进一步强化重点排污企业运行监管,确保圆满完成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三)完善社会化环境宣传教育,健全社会参与环境监督机制。加大对各级行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环境法制培训,组织实施环保普法、环保科普计划;深入开展绿色(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借助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环境保护,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推进企业环境行为公开、环保执法行为公开、政务公开和环境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公众广泛参与的环境保护格局。完善环保座谈会、论证会和公众听证制度,实行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形成专业执法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网络。

结语

总之,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课题和首要任务。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只有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走高科技,低能耗,高效益之路,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污染少,经济发展好的目标。最终达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愿望。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叶文虎.可持续发[M].北京:高等教育.2003.

[3]冯开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J].2009,11(02).

浅析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及对策 篇9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的经济开始高度发展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就在这成功之后,我国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的环境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就此环境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了!一.城市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1.空气污染加重

2.水污染严重和水资源短缺

3.固体废物排放量大,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 4.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5.天然植被减少,城市绿地覆盖率低

6.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排水设施落后 7.大量耕地被占用

8.城市通风廊道没有,热岛效应严重 二.农村发展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环境污染 2.土壤环境污染 3.陆地生态系统污染 4.农残物的危害污染 5.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6.农村环境缺乏合理管理

三.解决对策

1.确立新的我国环境战略和目标规划,在确立的时候要注意保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2.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和城市结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和人口增长,合理开发中等城市,积极并加快发展小城市。同时制定一定的制度促进乡镇的发展,减少城乡之间的差距。

3.制定严格的城乡规划和科学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依法实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严格控制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的工业在城乡发展;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改变落后的能源和资源利用方式。4.积极筹资,加强和改善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5.加强对汽车尾气排放的强制性监管,限制小汽车数量,完善并健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开发利用电能、磁能及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逐步取代汽油。

6.积极开展城乡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研究,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乡环境问题。

推行集中供热,普及型煤,积极开发燃气和清洁能源技术,重点解决烟尘污染。研究推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使生活垃圾资源化。推行节水和污水治理技术,使废水资源化。研究和推行城市绿化技术,增加绿地覆盖率。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研究提高城乡工业污染防治和基础设施水平的科学技术,保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雄厚的技术能力和较高科学水平。

7.建立健全城市环境法规,适时地推出《城市环境法》和有关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和试行城市环境审计制度,制定强制性的环境管理规定和措施,实施依法管理和保护。8.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城乡环境保护与建设。

9.提高全体人民的环境意识,积极加强公众参与;让公众更加了解环境法律的要求和自己所应承担的环境责任和义务,自觉维护应取得的环境权益;公众监督环境污染与破坏的行为,运用法律制止城乡环境的恶化。

上一篇:关于秋分诗词有哪些下一篇:我国新兴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简单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