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精选10篇)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篇1

论文题目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学 院 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 教育学(升本)

班 级 14级1班

学 号 141331035

学生姓名 封 咪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学校教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改善明显,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鉴于此,笔者就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谈起,论述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质量。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现状;教育差距;对策

农村基础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已奏响,但农村中小学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困难。推动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必须抓住现状,走出困境,无论是政策还是教师与学生,都应关注,为祖国未来接班人铺好良好的教育之路。尽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平等。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办学条件差,缺乏先进的管理体制

尽管近几年国家对小学教育基础设施投入增大,但是,相对于城镇小学来说,农村小学的设施仍旧十分落后,且分布不合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仅几间教室,且存在不少危房,缺少修缮,严重威胁学生的安全。教学器材奇缺,显微镜、酒精灯等基本的实验设备不足。缺少微机室、音乐室、图书室等功能性教室。体育设施缺失,学生对现代体育活动没有接触。

除了农村小学教学点规模小, 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差外,学校经费不足给管理带来难题外。校长负责制也导致校长责任大, 压力重, 有厌倦情绪。学校管理缺乏导向机制, 不能通过管理来体现学校的发展方向和主流。不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师队伍严重缺少,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缺少新血液。在校教师普遍学历不高素质偏低,教育观念陈旧,思想保守, 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差, 加上各独立的教学点信息闭塞, 又缺乏交流, 观念陈旧,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缺乏创新。另外,艺体类教师匮乏,小学教育中仅仅存在着德教智教。英语学科的教师更是匮乏,教师英语水平有限。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的学习成绩独大的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些新课程的开设对小学教育软硬件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配备基本的师资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较大,精力不足,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编制不足,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但农村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工资待遇普遍偏低,更有部分教师职业素质本身就低,教学积极性不高,对学生不负责任。

另外,农村中小学教育还普遍存在着代课教师过多的现状。有些学校近三分之二的教师都属于代课教师。这是历史的遗留问题,需要尽快给予解决。

(三)家庭教育制约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农村家庭教育由于父母能力条件有限,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比如,父母本身也属于文盲,是井底之蛙,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孩子切实有效的辅导帮助,缺少教育经验和远见卓识给予学生思想上的引荐。农村家长很多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甚至一些家长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责任依赖于学校。加重了学校和教师的负担。

此外农村留守儿童普遍众多,也使得“留守子女”们在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严重缺失。留守儿童常存在学习较差、性格缺陷、心理障碍等问题。

(四)政策没有取得良好效果

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一系列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缺少监督,导致实施不够明显。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关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

1、政府应当均衡城乡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预算,增大对教育资源薄弱县、乡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发展经济为牵引,带动对教育的投资。把扶持农村中小学教育作为扶贫工程的重点,重点引导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办学水准,建设小学教舍等基础设施,添置教学设备,完善体育设施。硬件、软件建设项目要向资源短缺的乡村和山区学校倾斜。合理布局学校位置,做到兼顾周边村落。有必要的地区可以选择建设学生宿舍,为边缘地区学生提供寄宿服务。

2、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好教育形象。

3、学校应当积极寻求突破,寻求社会帮助,改善学校环境。学校支出透明化,让每一分钱花得在位置,发挥其最大作用。

(二)关于师资队伍问题

1、通过提高待遇,扩大用人渠道的方法,加大人才引进教师资源,从各领域招考人才,以充实教育,丰富专业学科门类。将现有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布,调整小学教师年龄结构,以避免整体专业结构不均,年龄分布不均的现象。形成合理流动的用人机制,合理调派教师,为小学培养优秀的师资。补充小学专任音乐、美术、体育等教师。

2、提高教师工资福利,改善教学基础设施,丰富教师业余生活。按时发放按量发放教师工资。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3、加强教师德育建设,真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摒弃旧俗的教育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改革,开设完整素质教育课程。(三)关于家庭教育问题

1、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产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2、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3、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置。

(四)关于政策实施问题

在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保障资金投放长期稳定;在关注教育财政投入成本的同时注重教育财政产出的效益;再强调追求公平价值的同时丰富效益理念的内涵;再继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的同时进一步保证和优化义务教育的质量和结构,进而使农村义务教育在各个方面、各个层次都得到不同成都的增强和提升。为此,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在确保公平底线的前提下,适度运用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通过相应的政策调整来平衡优质教育的供求关系,从而实现义务教育质量与结构、公平与效率之间的融合。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篇2

从以上两表可以大体看出,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主要有两方面,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这两种因素的具体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真实再现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方面的问题,而对原因的探讨,也会得出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客观环境不利

(一)教师数量缺乏,结构失衡。

在我实习的菏泽市某农村小学,一位老师至少要上两门课。语文教师除了任教语文外,还需担任思想品德课;数学教师除任教数学外,还需负责英语和科学科目。仅仅两位教师担任了整个年级的所有课程。至于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几乎无法开展。例如体育课,只局限在随便跑步和自由活动的范围内。因为教师短缺造成的学生发展片面,根本无法开发学生潜质的现象,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而相比之下,县城小学不仅在主要科目上设有专职教师,音体美科目齐全,而且设有书法、自然、历史、地理等丰富的科目。因而农村小学生在起跑之时就比县城就读的小学生慢了很多,更无法与城市小学生相比。

(二)教师工作负担重,待遇偏低。

农村小学教师多负责多门课程,平均每周要上25到30节课,但他们的工资水平却比县城小学教师的工资低一半左右。这样极大的负担使得农村教师只能疲于应付,对工作缺乏积极性,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更加严重的问题在于,某些农村教师工资根本不能满足家庭各种支出,因而担忧生计,兼谋其他出路,更加无心工作。在教学质量无法保证的同时,还会使学生对教师职业、对学习态度产生许多负面印象。

(三)教师工作环境差,培训落后。

1. 农村小学硬件设施普遍不足。

教室和办公室冬无暖气,夏无风扇。而在我实习的某农村小学,连课桌椅都需学生自带。这样简陋的教学环境使得学校师生不可能在严寒和酷暑中安心工作和学习。相比之下县城小学就舒适多了,不但有整齐的桌椅,而且冬夏都有空调,以及纯净水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学习的高热情、高效率都有了可能,同时也更加有利于教师体力的保持,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2. 培训存在较大的差距。

农村小学没有能力给教师提供必要的职业培训,教师只能凭借自己的觉悟等个人因素,对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行有限的提高。这种提高存在太多的偶然因素,效果也无法确定。而县城小学恰好相反,每学期都有定期的时间进行教育培训,也有比较具体可参的目标作为指引。

(四)教师职称评定存在问题。

虽然国家教育部对教师职称的评定进行了改革,而且评审标准也对农村有了一些倾斜,但是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许多偏远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兢兢业业在工作岗位上拼搏奋斗了二十余载,却不能得到应有的那份荣誉。农村小学教师多是通过自考电大的方式获得了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学历,这占到70%左右,但由于地区偏远的原因,在职称的评定中,被中心地区的教师挤出了门外。这种现象和现实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教师形成了“努力无用”的想法。时间久了,也便失去了进取心。与此同时也让一部分教师不安分教师工作,日积月累造成了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师资队伍不稳定也是农村小学教育的瓶颈问题。

二、个人素质有待提高

(一)整体学历低,缺少教学经验。

2010年全国农村小学教师学历结构合格率达到96.04%,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占20.26%。从统计数据上看,农村学校的教师已经拥有了能够胜任小学教学的知识、能力。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有些学校并未达到这个要求。我实习的某农村小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小学的教师几乎全是专科学历,无一例本科学历。而县城最一般的小学也是以本科学历居多,偶有硕士学历。学历低,说明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不足够。但是倘若在各科教师的分布上比较均衡,尤其是教龄方面,那也许能弥补学历低的问题。然而事实恰好相反,例如我实习的某小学,教师教龄以15年以下居多,且年龄多在中年人的范围内。这说明在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少,教学经验很丰富的老教师也少,那么年龄方面就无法形成优势互补。这种学历和年龄方面的不合理布局,势必会影响农村小学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农村教师以中年人居多,虽然比青年教师在经验上有一些优势,但是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观念比较保守和落后。农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农村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及时的改进,仍然停留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阶段。在教授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也是如此,学生的学法仅仅停留在“听写读背考”的循环中。这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但影响了教学质量,而且增加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使他们都没有比较积极的态度,当然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一点就是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教学设备普遍陌生。首先,农村不具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其次,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也不热情。

教师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倘若一个教师仅仅以讲授知识为目的,不关心学生的接受状况,更不关心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死板的知识,不但缺乏知识应用的思考,在其他非知识方面也无法正常发展。

(三)职业道德偏低,学生素质受影响。

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会直接决定他的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而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在我实习的某小学,有80%的教师上课不能使用普通话;其次,上课时自我要求不严格,有的教师自习课玩手机,有的教师无故离开教室;再次,个别教师在生活作风上十分散漫,有的教师嗜酒,有的教师用暴力解决并不十分严重的问题;最后,在教学态度上,不少教师不备课,仅仅倚仗多年不变的教学经验授课,或者抄袭教案以应付领导的检查。而最严重的是,有的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业绩,不让学习稍差的学生参加考试。这样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急需教师认识和改正。

三、均衡发展,社会关注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交流会上指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学校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而从我的实习调查情况看,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是农村教师的均衡。这是应当引起关注的重要问题。

具体来讲,针对农村教师缺乏和年龄分布问题,政府应当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增加教师数量。由于农村的教学环境差,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到偏远贫穷的农村任教。那么政府除了“三支一扶”的政策外,还应当以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方式来吸引更多人才到农村来发展。只有注入了新鲜的专业人才到农村教育中,农村小学教育才可能充满活力。

吸引人才的关键是改善各种条件,国家政府应当特别关注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前苏联时期,其政府就曾明文规定:“为了使农村教师安心工作,其住房、取暖、照明全部免费供用。”而学校放假期间,不扣教师工资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普遍政策之一。

对于教师培训问题,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师资培训学院,或者与各高校教育系等建立互助关系,提供比较可行和效费比高的提高自我专业素质的机会。专业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整体提高农村教师对现代化技术的熟悉和学习,尤其是网络等信息渠道。此外,赠送专业的相关参考书目也是可行办法之一。还可以定期安排农村教师到县城、城市优秀学校观摩优质课程。专业素质的提高也应当与思想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这需要教育部等国家部门加强宣传和教育。

总之,农村小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一样,也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更加关系到农村人口的人格培养和塑造,小学阶段是非常重要的阶段。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程,其意义非同一般。只有努力实践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和管理,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舆论、监督,我们才能真正促进教育的公平发展和均衡发展,这也是希望的萌生之处。

摘要: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引起社会对农村等偏远地区小学教育的关注。农村小学教育与县城及城市小学教育相比, 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问题。这些问题有其背后的深刻原因, 针对这些问题, 积极地思考和政策的倾斜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瓶颈问题,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仲惟岳.从失衡看农村小学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9.

[2]刘霖芳.农村地区小学教育现状个案研究[J].教研教改, 2009.1.

[3]刘惠芳.农村学校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广西教育, 2009.9.

[4]王春萍, 慕彦瑾.贫困地区农村小学教育资源配置探析[J].社科纵横, 2005.8.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篇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 原因 必要

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不可估价的作用。尽管目前教育改革的探索中,越来越摆到重要的位置上,但在宁夏红寺堡区等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还处于极低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十分次要的地位。

一、存在的问题

根据本人的调查研究、交流分析,把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教育方法上的“五重五轻”和课程设置上的“三化”。

二、教育方法上的“五重五轻”

1.重说教,轻实践

目前,当地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还是停留在口头说教上,没有真正体现它到具体的活动中。老师会习惯于这样说:“你们要形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怎样才是健康的心理……”“心理不健康有××不良的后果”等等,都是些敷衍的理论讲解和枯燥的说教。偶尔设计几个游戏或角色扮演等,热热闹闹地动一阵、讲一阵就结束了。你讲我听,缺乏是生动活泼的实验和体验,学生听腻了,起不到任何实质性作用,活动是没有实效的。

2.重普遍、轻个体

学校主要利用班会、总结会等形式,泛泛涵盖本班或全校学生的行为表现及心理表象。组织的集体活动也是大家行动、同一要求,总结时常常一概而论。其程式是:“我们的同学在某某方面表现好,在某某方面表现不好,产生的原因是某某。”很少进行个体心理的调查分析和矫正。如某班级在开展“锻炼坚强意志”的主题活动时,让大家进行登山比赛。结果,一部分坐在半山腰休息,另一部分干脆到中途就溜了,只有一少部分学生坚持到最后。结果班主任总结是:通过今天比赛,我们全班同学的表现都很好,尽管有个别同学没登上去,也都努力了,说明我们的意志力有一定的加强……就匆匆下课了。试想:是不是都“努力”了?努力与没努力的心理原因有哪些?这样粗枝大叶的概括,能不能使每位同学都达到了锻炼意志的目的?重普遍、轻个体的做法,从根本上既忽视了人的个性差异,又淡化了集体教育的效果。

3.重一时,轻经常

谈及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老师的观点是:有问题了进行教育,没事了还提哪个干吗。只有发生了事故或上级将要检查,学校才反复学习、讨论,写心得体会;安排上课,备写教案、投入精力搞活动,等等。一阵风过后,便又忘记了。笔者调查了九年级一位学生,这样说:刚开始感觉到接受这样的教育挺新鲜,挺有意思的,可不知后来怎么又不管了,我们也就感到很失望。

4.重表面,轻实质

心理健康教育本应该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变化方面出现的问题,承担着促进人的健康发展的使命,这是教育的实质。而农村相当一部分学校只在表面做点文章:搞计划,整记录,评估检查也只翻翻文字记载,酌情评评分就算了事。既不认真准备,也不全面系统分析总结,从未启动学生的内心感悟。这样,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很少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状况,很少做出具体措施以提出对策;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即便提及,也是十分肤浅的;至于解决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那是望尘莫及了。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这样启发学生:“你们有没有心理疾病?若有,老师帮你解决。”学生大声喊“没有”。于是老师就让大家做一个“实验”,教室里乱哄哄一阵子之后,便讲起“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等理论来了。这样表面上看是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起了什么作用呢?

5.重他育,轻自育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地的孩子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性较强,长期以来形成被动接受的定势,自我教育意识淡薄,整天不是学习数、语、外等科目就是在乎同学间关系的喜、怒、哀、乐,即便心里有了不顺心的事,除了找老师和家长以外,很少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对自己和他人更没有这个习惯。一位初二女学生,因家庭关系所致,本人一直很孤僻,也没有自我调节的习惯,最终因拿了同学的东西被老师批评后自杀。她在遗书中写道:“我总觉得同学们都不是好人,我的心理压力实在太大了,选择这条路更能解脱,再见……”一个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试想想:如果这位女生和他的同学们都能有更多的心理调适的常识,有更强的自我教育和同学间相互教育的意识,至于有这样的后果吗?

三、课程开设上的“三化”

当地农村中小学大多数没有完整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即使个别学校开设,也没有与其他课程放在同等位置上,被当作“辅课”,教学形式单调,内容贫乏。整体上体现出以下“三化”特点:

1.随意化

有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根本就没有系统的安排,内容随意,采用方法随意。具体表现在:(1)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在目标的界定上不够明确,授课过程中显得杂乱、无目的性,其他课程中更没有设计;即便有时也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也因忙于完成本节教材内容,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而有針对性地进行情感的培养和心理的疏导,这实际上也是空有其目。(2)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由于相当一部分任课教师不懂得又不研究学生心理规律,不按心理活动的要求去做,记起了提一提,记不起了就算完了事,没有严谨的内容和方法体系。

2.学科化

个别学校尽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当作一门课程对待,但课堂上讲述的是系统的心理学概念、理论、方法、过程等,学生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堂单调乏味,课后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有些甚至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试,迫于老师和考试的压力,学生不得不死记硬背,做题训练。这非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3.混合化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与思想品德课或者其他课程混在一起。授课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思想品德(政治)教师或团队辅导员、班主任;教学内容上,思想品德的内容与心理健康内容相互穿插,使人辨别不清到底是进行德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方式上,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服从“德育”,强制学生按照社会价值观的要求改掉所谓“不健康”的毛病,改变思想认识,服从社会道德规范。

四、原因浅析

1.思想认识上的不科学性

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制度的影响,追求升学率和“教学成绩”的压力依然存在,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缺乏科学的认识。

2.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

学校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任务,没有系统化的安排,任其盲目地发展

3.教师业务能力缺乏

当地中小学校根本没有心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方法老套,缺乏相应的能力

4.客观条件不具备

由于经济等条件所限,教育所需的教材、信息、实验、演示操作设备和特定的活动场所等客观条件不具备

5.孩子自身发展不完善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障碍和各种心理问题在所难免,加之个体心理发展不平衡、差异性大,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

6.评估体系不完善

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不注重平时考核和过程评价,管理上的疏忽,普遍不被重视

五、结论

农村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缺陷,对学生个性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落后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手段导致学生对学校和老师产生厌倦心理,严重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远远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鉴于此,很有必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系统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浅析农村中小学教育下滑的原因 篇4

一是家长无心于孩子。

社会的开放性和多元化使固守黄土地的农民成群结队地涌进城市, 无论是在建筑工地, 还是在厂矿企业, 夫妻租房打工已成为许多农村人过上幸福生活的首选。为数不多的家长才能把孩子带入城市读书, 许多的家长还是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 孩子成了留守儿。还有一类留守儿———父母虽在家中却因忙于生意而把其托付于爷爷奶奶。大多的爷爷奶奶只有能力和心力管好孩子的吃穿住, 却无心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在家里, 孩子获得了绝对的人身自由, 而缺失了父母的嘘寒问暖。于是, 在不知不觉中, 孩子就学会了逃课旷课的毛病, 染上了抽烟喝酒的恶习, 甚至是打架斗殴。自然, 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会下降。严重者孩子厌学辍学。

家长为生活而四处奔波的负面影响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他们自然就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但更为可悲的一点是家长在思想上根本不重视孩子的学习, 忽视着教育的功效, 轻视了孩子的成人成材以及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一部分家长不再期望于孩子上大学。他们觉得孩子考不上大学, 照样可以像他们一样打工挣钱, 做生意挣票子, 照样穿金戴银, 吃香喝辣, 照样开小车, 坐洋楼。再加之高校毕业就业难的现状, 家长供孩子上学没了动力和狠劲, 孩子读书习字的目标淡化或消失。在无动力和无目标的状态下学习, 只能是应付, 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只能是直线下降。

二是教师不敢有为于学生, 却疲惫于各项无聊的检查。

教育的手段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农村, 教师自身素质、学生和家长素质在不同程度上都较低, 这一事实致使许多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手段没有运用到农村教育实践中。即使如鼓励这种好的手段被运用, 形成的负面影响还是较大的:学生只听好的, 不愿接受错误后的批评, 也无法承受小小的失败。故而, 农村中小学教师, 除了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和自己的教学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外, 在督促作业完成, 端正学习态度, 加油鼓劲时通常会对学生采用“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甚至是动之以“武”的方法。正是这一方法的使用, 使相当一部分教师放不开手脚, 尴尬非常, 不敢有为于学生。

当孩子进入三四年级的时候, 他们已不再为挣小红花而蠢蠢欲动, 争先恐后。即使老师换了新花样鼓励他们, 有一部分孩子还是很难热起来, 更上层楼。为了督促他们完成作用, 遵守纪律, 端正学习态度, 老师尽己所能说了几大筐的道理, 道理连自己也感动得心里痒痒, 可还是有个别顽童依然我行我素。耐心只是徒劳后, 作为凡夫俗子的老师还是有点生气, 就会拿起孔夫子留下的戒尺动之以“武”———在手上敲几下。奇怪但也合乎农村教育特点的是大部分顽童居然被老师的戒尺唬住了, 变得懂事了。但老师这样做, 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 其行为违法了———触犯了《教育法》的相关条文。纵然大部分家长认为老师适当地用戒尺是关心孩子学习和做人的表现, 但也有个别刺儿很尖, 对孩子学习不抱多大希望和无所谓的家长以此状告老师。告老师把孩子在屁股上几竹子打成了脑震荡的事常有。无论敲打孩子的原因是什么, 敲打得重不重, 只要有家长反映老师打孩子, 骂孩子,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已形成了一条此类事件的处理定律:轻者老师受处分, 降级降工资, 重则开除公职。

在这种教育大环境下, 相当一部分老师就选择了“混”。他们寒窗苦读十余载, 刚走上工作岗位或待遇稍有提高时, 在众多教训面前, 他们不愿冒险批评学生伤他们的自尊而受领导社会的责难, 惩戒学生违犯法律而失业坐牢。他们只能从天明混到天黑, 只能伏案备课批阅, 只能应付主管部门的各项检查。教师这条大鱼只能束手缚脚, 怕狼惧虎, 尴尴尬尬, 别别扭扭地引领一个一个的小鱼游。只能痛心地看着一个一个的小鱼无心向前, 游技渐差, 掉队夭折, 甚至误入歧途。

不敢有为的教师能教出优异的成绩吗?不敢有为的教师难道能教出有为的国之栋梁吗?

关于教师疲惫于各项无聊的检查一论, 笔者不做详述, 只举一两个事实。只要领导要来, 教师就要积极地组织学生打扫卫生, 无论上课下课, 无论一节课两节课。这种情形全学年平均下来每周至少一次。教师很多的课余时间也往往被只数页数的各类笔记和心得侵占。时间和精力由不得教师自己支配于教学, 这是教师之无奈。

三是学生承受压力的能力较差。

农村家庭, 虽大部分已经脱贫, 但也有少数家庭家境贫寒。与家境好的孩子相比, 贫寒之家的孩子往往会产生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 称之为贫寒压力。有的家庭虽不贫寒, 但父母离异, 孩子缺失温情与关爱, 造成心理的贫困。这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种压力------离异压力。在这些压力面前, 孩子自卑或自弃的心理往往会占据上峰, 或者将自己完全闭锁, 不交流不沟通。或者极度地放纵自己, 滥交友乱花钱。对师长亲朋的相劝或无所谓或变本加厉。可预见的是他们可能会养成抽烟喝酒打架的恶习, 甚至是违法犯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年级的升高, 学校压力亦接踵而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苦于作业过多, 老师管得太多太死, 学习生活没意思等。于是他们反感做作业, 反感受管教。在作业压力和管教压力面前, 他们选择了逃避或是对抗, 于是逃学辍学或“就是不做”、“就是不听”。老师言辞稍加尖利或稍加惩治, 他们就以受伤害受侵害为由将老师告上法庭或出走、自残、自杀。`

无论是自卑自弃, 还是逃避对抗, 都可以看出孩子受压能力的羸弱。如果一个健全的孩子连小小的家庭压力和学校压力都承受不了, 他们如何立志?如何积累能力?哪有能力走入社会?社会中就业的压力, 工作的压力, 相处的压力, 为子为父母的压力……他们又该如何去应对?

孩子受压能力的羸弱其实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是未来接班人责任心的严重缺失。谁敢把一个民族的命运, 一个国家的前途交给没有受压能力, 没有责任心的一代人呢?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篇5

关键词:教训;呼唤 ;需要;无奈;责任;根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5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农村越来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从最初的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从当初的劳力出外打工到现在的夫妇全部外出打工,在以前人们打工只在农闲时出外,而现在一年四季都去打工,有些“狠心”的家长不仅如此,就连过年也不回家。于是他们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年迈的父母、亲戚和学校。在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交给学校,不缺孩子的钱花就万事大吉了。可是他们没有想过,他们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没有他们在身边,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的大多是溺爱,孩子要钱几乎是要多少给多少,因为钱是他们的父母为孩子留下的。而留在亲戚家的更甚。孩子不是自己的,如果照顾不周,反而落个出力不讨好的结局。有位学生的亲戚曾这样说过“家鸡打的团团转,野鸡不打望天飞。”也就是说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打他一顿,他们照样与你亲近,然而,亲戚的孩子,那怕是一丝异常的眼神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就这样孩子在没有父母亲情的温暖下,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思想意识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们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的滋润。生理和心理上很容易发生偏差;在没有父母及时的教导和约束下,孩子就象一匹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这些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之后,他们先是思念父母,接着就心情烦乱,然后逃学、抽烟、打架、上网、偷盗……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从近几年的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来看,留守儿童犯罪的年龄是越来越小,犯罪的性质是越来越恶劣,不能不使我们每一位父母,每一位教育工作着感到痛心和惋惜。这些问题的发生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已经上升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也确实给我们外出打工的父母们提了个醒,他们是否意识到点什么?

带着沉重的心情和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我对我校的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同时他们也是辍学率高发人群,每年留守儿童辍学率占留守儿童的20%以上。调查情况表明,有92%的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监护人的仅占8%,祖辈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普遍年龄较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程度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对留守儿童给予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并且与留守儿童的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同时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和农田劳动,根本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

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不仅仅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为"留守儿童"建造一起一处处爱的家园。

首先,家是儿童生长并发展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师。家庭环境的和谐完美与否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茁壮成长。父母教育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者关键的作用。从与留守儿童的交谈和调查中发现,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女孩子更甚。从孩子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作为父母应该把打工挣钱和照顾孩子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不能一心只想者挣钱,对孩子的感受却没有加以考虑,孩子也明白他们打工是为他们好。但亲情的抚慰是任何感情所无法代替的。

其次,从我们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要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我校在上学期举办了多次留守儿童师生座谈会,鼓励留守儿童从各方面培养自己的才能,我们还举办了主题为“我用什么来报答父母对我的爱”以促进孩子了解父母、回报父母。在与他们沟通交流的同时,不仅仅是慰藉他们残缺的感情。而且要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了解知法、守法的知识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工要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儿童健康、和谐发展。

人们常说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他既能炼出好钢也能炼出废渣。所以说学校周边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处于成长发育的小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的强。对于周围林立的网吧、游戏厅、棋牌室等等。不要说是那些父母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就是他们的父母都在家的学生要想克制住自己的好奇心也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气。在这方面政府要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要坚决查处封闭一些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构成危害的游戏娱乐场所,不能今天刮一阵风查一次。明天又让他们开门大吉。如果周边环境治理不好,学校和老师甚至是孩子的父母也不可能时时跟着孩子,控制孩子的行动。从进一步的角度来讲我们只有加快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才能更有效的保护留守儿童、保护未成年人。促进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篇6

一、对农村留守儿童道德现状的原因剖析

(一)家庭道德教育的缺位

1.亲情关系失调

我们把留守儿童受监护的类型大致分为隔代监护 、上代监护和自我监护三种。这三种监护类型基本上只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精神和道德教育往往被他们理所应当地忽视。然而,留守儿童在“留守期”大都处于道德思维与道德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候,他们特别需要监护人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所以,父母无可奈何地远离和监护人情感传递的不足是造成了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的缺失,进而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一个重大因素。

2.榜样作用苍白

留守儿童大多是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时期,他们需要以父母为中心的家庭对他们的成长进行必要的引导。然而,父母遠隔家乡,很难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充分地教育和引导,对孩子所作出的楷模作用可以说基本上为零。另一方面,监护人大多数为长辈级人物,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低,观念比较落后,而且年龄较大,因此,他们大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经常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就足够了,换句话说,他们不管从行为上还是思想上都无法承担起对孩子的监督和教育责任,所以,榜样作用这个东西对他们来说犹如“看天书”。

3.教育内容 “曲解”

当代留守儿童的父母有时因为自己在外打工受到不公平待遇,会在对孩子教育和要求上发生改变,不再以诚实、勤劳来要求和教育孩子,而是要他们适应社会世俗,甚至以“老实会吃亏”为警戒来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经常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想法来实施的,没有交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另外,监护人对孩子所传递的知识和教育也是依附在他们对待孩子的行为之中。

(二)学校道德教育的错位

1.教育理念落后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但是还是有很多的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仍然沉浸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之中,在学校看来,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才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的人文情怀和生命价值在他们看来却犹如草芥。因此,这就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即成绩越好的学生就越能得到老师的关注,而成绩差的学生就只能在老师的“爱”圈里渐渐消失。所以,大多数留守儿童的学习激情就被这种残忍的理念扼杀在无形之中。

2.教育管理畏难

我们都知道,留守儿童大多缺乏有效的家庭管教,他们中的一部分孩子相对调皮和难以管教。然而,学校和教师面对他们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种种问题,有的害怕惹麻烦,听之任之,不敢多管;有的尽管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却把责任推给了家庭,认为没有家庭教育的帮助和监督,这样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努力是很难解决的,从而缺乏管理的信心。

3.德育工作迷失

夸美纽斯说过,“我们真正的工作是什么呢?是智慧的学习,它提高我们,使我们得到稳定,使我们的心灵变高贵——我们把这种学习叫做道德,叫做虔信,有了它,我们就高出一切造物之上,就接近了上帝本身。” 可见道德教育对于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很多学校依然对新课改所强调的德育持冷漠态度,依旧操守传统的智育至上理念,对德育工作抱迷茫态度,甚至流于形式,使得原本在家庭未能受到良好道德教育的留守儿童在学校依然“无人问津”。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以此为总体思路,在实践中探索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机制、积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一)、坚持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当然它也就成为了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力量。为了使“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整个学校德育教育体系中,要实施了“特殊关爱”工程。其主要做法是:

1、以“特别关爱”为主题。学校根据“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袋,关注“留守”儿童的每一个需要,并切实解决,使他们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留守”儿童心理真空与断层。

2、学校要积极利用家长探亲和春节休假的时机,举办“留守”儿童“家校联谊会”,与家长充分讨论与交流,探索家校“合力模式”的基本途径和做法。同时,建立家校热线、举办祖父母“孙子教育培训班”。

3、学校、教师、同学多管齐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品行现状及成长历程,学校有专人负责记录和管理,建立有“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作用,实行教师“家长代理制”,把“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任务切实落实到每个教师身上,让教师像父母一样呵护、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让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沐浴到父母般的爱。同时,学校特别重视班级文化的建设,建立温馨、团结、和谐的班集体,积极发动其他学生在学业上、思想上、心理上结对帮扶“留守”儿童,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4、创设校本课程。学校根据当地学生的传统和实际编写校本教材,在校本课程中加强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生存教育,强化“留守”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抵御诱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要切实办好心理咨询室,将“心灵对话”专题做好,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让他们掌握解决心理矛盾、保持心理健康方法。

5、学校建立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师、学生综合考评体系。在考评体系中降低“分数”在考核中的比重,增加开展体卫艺活动在考核中的比重。通过体卫艺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二)、构建适合“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教育。学校可以通过自身特殊的有利条件,力求在改变家长双方外出方式和沟通交流方式上有所作为。作为学校,就要避免父母双方外出务工,在开学初和学期末学校一定要做好调查摸底工作,依据调查结果逐一对家长双方都打算外出的家长做好细想工作,尽最大可能降低母亲的”出行率“,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与完整。在沟通交流方式上,要把握好时间,原则上每两周沟通交流一次;在交流内容上,父母最好不要只谈生活,应该询问、了解其学习、心理、身体有情诸方面的情况,让孩子能够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尽最大可能消除孩子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并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常回家看看”;在沟通方式上,可以使用电话加书信的方式进行。而以上这一切,学校可以在家长外出前举办“家长联谊会”,将以上知识讲授给家长。必须强调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是其他人永远无法替代的。

(三)、注重社会教育。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的在校时间上,班主任要主动联系其邻居、社区以及当地的妇联、工会等社会基层组织,切实形成合力关心“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为“留守”儿童的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篇7

关键词:农村,英语教育,现状,问题

目前, 城市教育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及学生的学习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特别是新教材的全面推广, 以加强听说训练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验在全国各地普通展开, 旨在改变如“一言堂”、“注入式”等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状况, 代之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了外语教学质量, 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输送了更多的人才。在我国经济相对比较落后、人口占大多数的农村地区, 英语教学仍然受许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21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纪元, 我们呼唤着新教育, 更呼唤农村的新教育。

1 农村英语教育存在的问题

农村英语教育改革实施以来, 教学质量并没有得到明显提高, 在教学主体、教学对象、教学管理、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1.1 从教学主体看, 农村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

首先, 教师数量不足, 学历不达标。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 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必须分别具有中师、大专、本科等学历, 而目前就农村初中教师来讲, 中专、中师毕业的教师占多数, 甚至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就是该初中毕业生留校任教或者在任教教师中选择相对来说英语水平较高的教师来教授英语课, 这就直接导致英语教学质量极低。

第二,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目前, 我国学校在教师年龄结构方面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0岁, 甚至有的老师已经有60多岁了。而另外一部分农村初中教师平均年龄又低于35岁, 这种年龄比例失衡的现象不容忽视。

第三, 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许多农村教师的听说读写技能较差, 语音、语调不够标准, 缺乏将英语知识转化为英语技能的能力, 无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课堂教学组织呆板, 而且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教材、要求时, 他们常常是无所适从, 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确, 继续采用旧的教学方法处理新教材。因此, 许多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 教师无法教授, 学生很难接受, 完不成教学任务。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教师的专业素质不强。

第四, 教学方法不当。教师习惯于旧的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仍保留着旧教育教学思想的痕迹, 对课程改革产生抵触情绪, 教学中很自然地走回“满堂灌”的老路。课堂上英语教学重点仍然是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讲解和背诵, 缺乏正确教学方法, 仍然是我读你听, 教师一言堂, 练习只有背诵课文和做大量习题, 教学缺乏互动性、活动性, 比较机械;过分地强调学生的有意记忆, 而忽视了学生的无意学习。

第五, 教师待遇较低。多数农村初中教师工资待遇较低、工作条件差, 环境艰苦, 而这与授课量大、地区消费相对较高又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从而导致教师的流失与转行, 部分优秀教师涌入城镇, 使农村教师力量严重不足。

1.2 从教学对象看, 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不高

因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 部分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方法不妥当, 自学能力差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就目前情况来看,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深陷于书山题海, 在没有老师的正确指导和教育、缺乏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的情况下, 农村学生英语学习不得法, 事倍功半。有些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或者根本就没有兴趣, 产生畏惧感和厌恶心理, 甚至有些农村家长和孩子认为, 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跳出“农门”, 将来不一定有用, 不重视孩子各种英语技能的全面发展。

1.3 从教学内容看, 英语教材与农村环境不适应

我国现行新版教材的词汇、阅读、交际句型等都比旧版教材难, 而新版英语教材更是强调培养以说为重点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农村学校因经济原因很难配齐这些辅助教材和设备。另外, 现行的新版教材中的部分内容与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相距太远, 不易在他们心灵中产生共鸣, 不利于他们较快地接受影响其学习兴趣, 无法激起学习动机。

1.4 从评价方式看, 农村英语教学评估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存在考核方式单一, 过度强调知识体系, 注重单纯语言知识的考查等现象, 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考查。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误导, 致使教师为考试而教, 学生为检测而学。要考查什么知识就教什么知识。以考试为指挥棒, 把提高应考能力作为训练重点, 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全面考核, 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成了评估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

1.5 从辅助手段看, 农村英语教学硬件太差

农村学校普遍反映, 学校公用经费不足, 教学设备十分落后。英语教学所使用的录音机基本能保证, 但缺乏与教材配套的其他有关设备, 使得有能力的教师无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的有效进行。

2 农村中学英语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造成我国农村英语教学质量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突出的体现为以下几点:

1) 教师教育观念陈旧

对农村教师来说, 要主动开发新英语课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多数农村教师囿于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 不愿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有畏难情绪, 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师资队伍专业素质较弱

农村办学条件差, 居住环境、交通通讯、文化娱乐、工资待遇等都不及城市。大专院校英语系的学生, 很多都不愿意到这些地区工作, 造成英语师资十分缺乏。在知识结构上, 不少农村英语教师根本就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理论知识。学校以及相关上级教育部门没有提供及时的、必要的师资培训, 中学英语师资十分薄弱是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瓶颈。

3) 学生基础较差, 学习动力不足

由于多数农村学生小学的启蒙教育不好, 在小学没有或很少接触英语, 他们学习基础不扎实, 学习习惯不够好, 接受能力差, 思维也不活跃。农村中学生性格多为内向型, 自尊心很强, 极爱面子, 不愿与老师或同学交流。这些不利因素都限制了农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 导致其英语水平低下, 在学习中很难体验到进步或成功的愉悦, 因此学习态度不积极。

4) 教学内容未考虑农村实际情况

教材内容应尽可能地接近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便他们把生活经验和英语学习有机结合, 提高学习兴趣。

5) 评价改革与教学改革不同步

农村课程评价过度强调知识体系, 注重单纯语言知识的考查, 忽视了对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考查。在目前中考、高考存在的条件下, 考试作为一种导向, 一个指挥棒, 一种最主要的评价方法, 对于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巨大的羁绊与束缚。

6) 教学条件有限, 设备简陋

目前, 农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学硬件较差的现象。很多学校难以维持正常的教学开支, 在实际教学中无法保证所需设备, 更不用说计算机或多媒体教室了。学生多为大班授课, 不利于师生交流和互动, 无法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7) 地理条件的限制, 英语的实用性显露不出

很多位于山区的农村, 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流动人口少, 旅游业不发达, 外来人口很少。人们与外国人交谈的机会自然就少。而山区农民往往缺乏对子女学习上的引导、鼓励, 同时对英语的重要性就认识不到位, 很难感受英语学习的气氛。

总之, 我国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任重道远, 本文已分析以及无法全部提到的许多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制约着其发展。针对这些问题, 笔者也试着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国家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各界、学校、家长乃至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努力搞好教师队伍建设, 切实有效地改革农村英语教学体制, 加大对农村中学的投人, 尽快改变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参考文献

[1]晏小琴, 倪亚音.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J].农业考古, 2006 (6) :401-403.

[2]刘丹云.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7, 22 (3) :111-112.

[3]蒋橹, 文富贵.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现状与对策[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 23 (5) :78-81.

[4]李奇兵.农村中学英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7 (9) :86, 96.

[5]胡瑾.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7, 6 (3) :101-103.

[6]胡春艳.对农村中学英语课改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25) .

[7]吕京, 吴春梅, 罗大珍.西部地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遂宁市荷叶乡中学个案分析[J].科技信息, 2007 (21) .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篇8

关键词:农村,校本教研,问题,对策

校本教研是一种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新课程目标为导向, 以促进每个学生发展为宗旨,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 通过一定研究程序得出研究成果, 并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活动。它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制度保障, 是中小学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目前, 校本教研在我国中小学中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 许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然而不容忽视的是, 许多农村中小学在具体的校本教研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 严重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 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定位不够准确

在农村地区, 许多学校和教师不能对校本教研给予准确的认识和定位, 甚至有些领导错误地认为, 搞教研会影响教学, 尤其会影响考试成绩, 把教研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当作一组矛盾。大多数教师认为教育科研高深莫测, 那是教育专家、教研员及个别骨干教师的事, 自己不会做也无须做。还有部分教师认为教师是教育理念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才是教师的本份, 搞科研顶多是教师的“副业”, 搞不搞科研无关大局。 一直以来,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致使大多数教师已经习惯了只顾埋头教书的生活, 缺乏对现代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研究, 客观上影响了农村地区教师专业发展。

1.2 教研机制缺乏创新

当前大多数学校仍沿用传统的教研组织形式和研究模式, 对校本教研缺乏设计、策划, 教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教师的新“负担”。校本教研的视野过于狭窄, 多数仍只满足于每学期一次的公开课研讨及考试成绩的分析, 而对教师的学习交流、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等没纳入校本教研之中。同时, 当前教师的负担过重和唯分数评价也使教师很难静下心来进行教学反思和教研, 校本教研在农村中小学仍属于“挤时钻空”之事, 仍属教学之外的“副业”, 远未成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

1.3 专业引领针对性不强

当前农村中小学对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大多数是对理论的引领, 缺少与实践的结合, 使得许多教师在面对专家的高深理论时束手无策。一位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抱怨说:“专家们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 而对我们最想了解的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却不置可否, 既说不上来, 又不愿深入讲, 这样的专业引领对我们实在意义不大。” 由于专业人员对中小学实际了解甚少, “引领”的内容不能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情况出发, 使得引领缺乏针对性。

2 对策及建议

2.1 厘清认识, 完善校本教研价值体系

校本教研价值体系的厘定和完善是激活教师的教研意识、形成正确教研观念的基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搜集一些省内外中小学校关于校本教研促进诸如学校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发展以及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的优秀案例, 使各农村中小学认识到:学校的发展只能在学校中进行, 要靠学校的自我觉醒、自我努力、自我提升, 从而使各级学校领导及教师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上升到“是一种承载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 的高度, 以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纳入到学校正常教学管理轨道上来。

2.2 创新教研方式, 提升教研品质

一方面学校要组织教师参观教改实验典型, 参加开放型教研活动, 开展优质课竞赛、听课说课研讨课, 进行教学案例分析, 开展教育调查, 设计班队工作方案, 拟定课题方案, 撰写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研论文、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激发兴趣, 培养意识, 提高教育科研能力;另一方面由教导处牵头每月组织一次“校本教研论坛”, 为教师研讨提供场所、铺设平台, 让大家畅所欲言, 将自己在平时教育科研中遇到的困惑、碰到的问题, 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 互相启发, 激发思维, 开阔眼界, 集思广益, 共同受益。

同时, 要构建网络校本教研平台, 形成群体互动研讨氛围。农村中小学教师面临的问题纷繁复杂, 尤其是一些规模不大的学校, 学科教师人员少或水平不高, 存在着问题不能及时解决的现象。因此, 区域教研部门应构建校本教研互动网络平台, 群策群力, 以真实问题为基点, 构建基于项目的校本教研, 帮助每一位教师及时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2.3 加强专业引领, 提升教师的教研水平

教研员以及各层次的专家应以解决学校实际问题和推进课程改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进和转变自己研究和指导的范式, 更多地关注实践, 把教研中心下移到学校, 深入到教师校本教研的过程之中, 建立平等互利的合作伙伴关系, 以新课程为导向, 通过提供咨询、平等对话、研究指导、理论引领等方式, 与学科教师一道备课、听课、点评、研究、跟进指导, 提前介入、全程参与教师的公开课研讨活动, 使农村中小学的每一次教研都让教师有实实在在的收获与提高, 使有组织的区域性的教研活动植根于、服务于以校为本的教研工作之中。

要重视课题研究对校本教研的引领作用。在课题的选择和产生上要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出发, 以课题组形成研究集体, 通过课题联系不同层次的专家, 对校本教研予以指导, 使新的理念尽快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专业提升。特别是在开展校本教研课题的设计、申报和立项工作时, 学校可以有计划地邀请有关专家来校, 就各学科校本研究事宜向各科教师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辅导, 包括对教师们所选小课题的意义和研究计划规范性提出意见等;在校本课题研究进行过程中, 尤其是在课题研究进行到中期阶段时, 学校可邀请专家协助教师进行问题的归因, 并作具体措施指导等, 从而推进各科教师的校本研究技能的形成。

要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有关高校进行专门的理论进修, 使他们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学习, 迅速提高教科研涵养与教科研能力, 成为学校校本教研的主力军。充分发挥优秀教师、骨干教师的作用, 通过定点扶持、结对带动、定期送教下乡等活动, 带动其他教师乃至全体教科研理论素养与水平的提高, 使农村中小学的教研走出低水平循环状态。

2.4 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教师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在其形成后还有持续存在与生长的问题。实践表明, 转瞬即逝抑或“一过性”的内需即便很强烈, 对于有效校本教研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 它往往会使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动“虎头蛇尾”甚至有始无终。为此, 学校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 以不断地强化教师进行校本教研的内在需求, 使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始终处于一种高昂的态势。一方面, 对于一些优秀的校本课题研究, 学校应给予必要的表彰和奖励, 并在校内外各种“评优”活动中予以优先推荐, 在职称晋升时予以一定的加分, 以此来鼓励各科教师边做好常规教学工作边积极进行学科校本研究。同时, 对于凡承担了校本研究尤其学科校本研究任务的, 按照负责人、执笔人、参与人, 分别给予计算一定的工作量, 并在年终奖金分配时予以兑现。另一方面, 对于比较重大的校本课题, 学校可以通过学科整合的方法, 面向各学科进行小课题招标, 对于那些中标入选的学科教师, 给予特别的经费支持, 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为他们提供或创造相应的校外培训、业务学习与交流以及成果发表的机会。此外, 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定的校级课题立项制度, 对于各科教师提出的那些切入点较好、研究过程设计规范的小课题, 可以列为校级科研项目, 给予经费配套, 并在有机会时将它们推荐到上一级教科研主管部门立项等等, 借以激励各科教师投身校本教研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龚国胜.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开展的现状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 2006 (4) .

[2]余文森.专业人员如何促进校本教研[J].人民教育, 2003 (5) .

浅析临朐县农村中小学艺术教育 篇9

关键词:艺术教学;设计;临朐县;就地取材

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096-01

一、临朐县艺术教育现状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从幼儿时期就开始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儿童早教,智力开发等课程的学习,使得儿童童年生活就开始模式化的艺术教育。

农村和其他边远地区不能开设美术课,学生没有机会到美术课、教学条件、教学硬件、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学质量堪忧、师资队伍参差不齐!

二、临朐县艺术教育的特征:

(一)涂鸦期(3岁以前)。

幼儿绘画的年轻阶段是特殊的,绘画本身并不单纯,从教育的角度去理解,此时的“绘画”是一种游戏与体验的过程,而作为儿童绘画的结果并不重要。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学生会遇到绘画上的困难,有时这些困难甚至是很难克服的,许多学生会因为不能有满意的绘画结果,而逐渐感到这一“游戏”过程变得乏味。

(二)童年期(6、7—11、12岁)。

此阶段儿童天性率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色彩感受力强,大胆勇敢,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在童年期阶段艺术教育主要以儿童画为主,通过儿童画的学习,旨在培养儿童对美的认识,学会发现身边的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三)青年期(16、17—25、30)。

青春期的学生,旺盛的精力和强烈的好奇心促使他们迫切对外部世界充满期待和渴望,他们力求成为主动的探险者、发现者、选择者、设计者。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在一般美术学习中,多数会出现“绘画困境,他们中的大多数已经不满足于“儿童画”的天真和直率,需要更富于控制和理性的“成熟”表达,但类似与素描、水彩、国画等的表现形式所需要的技巧却非短时间能够适应,甚至有的学生在如何努力也不能掌握。

三、临朐县艺术教育的困境

(一)目前在一些偏远地区师资力量匮乏,在改革后出现了转机。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

(二)学生大多接受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偏低,对德、智、体、美等的认识不够全面。

(三)学校办学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艺术教育课程开设不够全面。

(四)学校硬件设备和教学条件,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职业素质,道德素质等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比如:教师素质,学生年龄,设备条件,教学材料等不够正规,校内教学资源不够充足。

(六)大部分学校对艺术教学依旧采用比较简单的方式,过分注重作品的效果,对艺术教学更多倾向“游戏”教学,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避难就易”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

(七)在艺术教育中大部分以儿童画,手工课为主,对学生审美观的提高帮助不大。

(八)学生和家长对艺术教育等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科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刻。

(九)艺术教育又被称作“贵族式教育”教学成本较高,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条件的限制,部分偏远地区的儿童无法接受艺术教育。

整体而言现有教学条件和校内资源的不足,是制约农村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一些边远地区的美术教学设施、条件比较缺乏,部分学校有时最基本的美术绘画材料都难以保证;另外家长和学生对艺术教育方面学习的认识和态度不够也都会造成艺术教育发展的障碍。但我们要以积极的观点看待未来,时代在变革,教育在进步,现存问题也只能是前进途中的阶段性障碍。更为现实的做法应该是以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学校设计教学的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统筹思考、分析切要。寻求革新方向。

三、艺术教育的解决方案

(一)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大力支持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制定了一些的保障措施,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因此我们应该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解决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

(二)教师要加强自己身的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运用多种教学设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积极克服美术教学资源、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条件不足的困境。

(三)积极开发当地民间美术传统资源,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创造出有利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条件。

(四)农村等偏远地区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引进优质艺术教育资源,提高艺术教育的效益。

(五)教师还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进行艺术教育教学。

四、以临朐县为例

临朐县又被称作“书画之乡“临朐县有书协、美协、沂蒙书画院等20多个县级群众性文化艺术团体,有浓厚的艺术氛围。此外临朐县还有龙韵文化城、奇石文化市场、博物馆、文化馆、龙泉美校、临朐县图书馆、沂山风景区等众多艺术场所,为临朐县艺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五、总结

人们已经认识到今天的艺术教育不应该再是封闭和专断的一统局面,包容和多元并存的观念需要深入到艺术教育的各个层面。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促成了学校艺术教育的许多变化,其中人们观念的更新弥足珍贵,创新、开放、多元、包容、综合、生活化等思想不断激发着学校艺术教育的改革热情,推动着学校艺术教育的繁荣和进步。目前偏远农村设计教育的发展还处于转型阶段的前期,需要一个能在宏观文化、教育背景下,切实立足于本土文化和具体情况下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在进一步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理论结合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实际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席卫权.基础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

[3]尹少唇.美术教育.现实与理想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5]林家阳.林家阳的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作者简介:吴玉涛(1990.7-),男,山东潍坊人,硕士研究生,云南师范大学,学科:设计学,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研究。吴玉涛,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位教育家说过:“在孩子心灵播种理想, 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 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 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19世纪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说过一句名言:“良好的习惯是人在某种神经系统存在的道德资本, 资本不断增值, 而人在整个一生中享受它的利息。”可见养成教育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朱熹曾说:“论先后, 知为先, 论轻重, 行为重。”可见行为习惯对于学生良好教育的重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 教育就是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 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都是迅速增长与变化的重要时期, 小学时候养成的行为习惯往往会影响人一生。好习惯终身受益, 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非常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而农村有着特殊的教育环境, 教育条件也相对落后, 对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小学生实施行为教育应该因地制宜, 从细节入手。本文结合教育实践, 初步探究农村小学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观察到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状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学生由于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 个人素质比较高, 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 学习认真、踏实, 成绩优异, 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 并能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第二种学生成绩平平, 表现一般, 平时较为沉默, 学习成绩也不太稳定;第三种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很差, 不讲究个人卫生, 常常衣冠不整, 上课不能专心听讲, 对学习持无所谓态度, 经常犯错误, 对于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 必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严格督促下才能勉强完成, 学习成绩也明显落后于全班整体水平。

二、农村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

1. 农村家庭因素。

农村学生家长一般文化水平不太高, 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过于简单和粗暴。对孩子的功课无法正确辅导, 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 但又不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一旦孩子成绩下降或达不到要求, 动辄加以训斥、打骂, 直接导致学生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对学校的厌恶心理, 出现逃学旷课的现象;更有家长只会用棍棒法, 只要孩子稍有差错, 不分青红皂白, 就只用棍棒解决, 根本不给孩子辩解的机会, 这样非但不能改变孩子的错误行为, 反而还会不增长孩子的逆反心理, 给孩子带来了非常不良的影响, 导致今后如果遇到一点委曲和挫折也自然地想到用武力解决问题。另一方面, 如今独生子女的时代特点, 导致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骄宠, 加上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的棍棒教育, 致使这些学生滋长了自私自利、依赖、自负、自卑、自暴自弃等复杂的性格特点。农村家长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也不能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致使农村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长此以往, 会大大影响农村孩子人格的成长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2. 学校因素。

首先, 农村学校的教育体制还不够完善, 学校只重视升学率, 因而导致老师们也只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忽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 在升学率的重压下, 老师们加班加点地对学生进行辅导, 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的行为道德和心理进行辅导。此外, 农村教师的素质整体不高, 而某些教师更是缺乏正确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陈旧, 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简单粗暴, 动辄训斥羞辱、体罚学生等, 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恐惧、厌学、厌师等情绪。

3. 社会因素。

现在农村不良的社会因素也对小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现在农村学校周围出现了很多不法商贩开的游戏厅、台球室、网吧等场所, 引诱小学生玩耍, 这些场所对于缺乏自制力的学生来说吸引力极大, 许多学生因此开始逃学旷课, 不思学习。除此之外, 高昂的费用也诱导学生开始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 滋事敲诈, 甚至抢劫其他同学, 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小学生行业习惯养成教育的对策

1. 从点滴抓起。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必须从小事抓起, 一点一滴都不能马虎, 不能放过。例如要尊敬长辈、团结同学, 平时的学习用品摆放要整齐。讲卫生, 爱清洁, 从最基本的坐、立、走、跑姿式、作业书写姿势, 到进出校门的礼仪等,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都要进行训练,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文明礼貌、仪表端庄的优良品质, 教育学生在校园内轻声慢走, 见到老师主动问好, 见到垃圾随手捡, 同学之间有困难互相帮助等。“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能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 而良好的习惯正是良好道德素质的基础。

2. 学校家庭互相协调, 合力促进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承担着道德认识上的教化、行为道德上的规范训练、学生日常行为的教育等。但这也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 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中着重强调环境的熏陶, 同时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孩子。因此, 只有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的综合教育力量, 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纠正一个不良习惯更不是短时间能办到的事。由于小学生年龄的局限, 必须从各方面协调入手, 学校、家庭相互合作, 同时还要改善社会大环境的状况, 全面切实地抓好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 培养对社会有用的现代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丽燕.浅析小学生的养成教育[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2].邓春峰.浅议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新课程研究 (下旬刊) , 2010 (11) .

上一篇:11月份酒店营销部工作计划下一篇:再见2022年你好走心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