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精选8篇)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1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土坝小学鲁修逸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①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及时提高,且有逐年退化倾向。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②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③个别教师心态浮躁,学风教风不扎实。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个别教师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繁纷复杂的新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面前迷失自我,或随波逐流赶时髦、摆花架子,或脱离实际在教研科研中“作秀”、搞假大空。④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村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很多教师不会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更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令人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而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只能而且最终要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破解。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应突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有效整合学习、反思、开放、交流、研究等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一、搭建自我实现平台,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真正形成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大多数教师已敏锐的感觉到,新课改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真正合格的教师将伴随新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专业自觉”,也就是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对原有经验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整合、扬弃和创新,最终建构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当文化建设达到一定层次,教师便能够从枯燥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和职业倦怠中解脱出来,以建设性的心态去化解压力和矛盾、实现自我超越,真正感受到生存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

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而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就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积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师要强化教研科研意识,学会研究,参与研究,研究出成果,做到以研究促提高。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找到内在规律。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使互动式、参与式、开放式教研走近教师,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独特见解的发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旨向,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大力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代理论的指导作用、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和科研成果的助推作用。

四、搭建教学反思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有意识地、审慎地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前提、过程、结果进行批判性考察,是促成教师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意义的重要基础。只有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案例分析是当前教师比较认可的一种反思形式。因此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案例(这也可以有效避免农村小学经费紧张,教师走出去的难题),引导教师进行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探究,促进教师的经验理论化和专业自主化。

五、搭建合作互助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同伴互助不单是教师间知识经验的简单传递和相加,它更能形成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共生效应。因此,要注重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城乡小学之间要有计划地开展名师送教活动和名师带徒活动,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要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2

一、教师专业发展趋于被动

就目前来看,许多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相对薄弱。教师专业必然需要一些权威专家作为标杆,由专家来引导教师专业发展不失为一种途径,但随着全球信息化背景不断延伸,知识的更新频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如果教师继续依赖专家和权威,将专家的观点进行合理化处理来满足自身发展所存在的空缺,那么教师自身、教师专业权威与现实的教育需求三者之间也许会逐渐产生裂缝,最终导致教师专业成长趋于停滞。以初中生物为例,许多教师对于课程内容体系的扩充被动接受,将专家意见作为自己的成长指导,而并非是以行业主体的姿态去构建和完善课程内容,简而言之便是忘记了谁才是专业发展的主人翁和关键角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普遍都是由教师自身发展意识薄弱所引发的。

二、学科的核心内容存在不足

如生命教育是生物学科的核心,对于生命教育的重视虽然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的心声,但对教材的解读过程中,许多流于形式的现象让生命这一核心内容变得相对肤浅,未能彰显出生命教育的关键意义。初中生物课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当有机渗透于其他各学科与整个初中教学环节当中,运用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深入探究生物教学背后的生命教育活动。理想的初中阶段生物教育,既要充分结合学科教学任务,传授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又要让青少年学会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以及热爱生命,生物课程不但能够增强学生对生物知识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更为了解自己与他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但目前的初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很难满足我们对生物课程所给予的希望,偏离核心使生物课程显得非常枯燥,自上而下地制约着教师专业成长,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回归到学科核心,首先要让教师真正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并透过教学设计来优化初中生物课堂。

三、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对于专业发展缺乏见解。许多教师对于专业发展规律、周期以及相关价值缺乏热情,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对专业主体的角色定位感严重缺失,因而在专业发展中很少有自己的见解。虽然见解未必需要传达给他人,但在内心之中,教师必须要对专业拥有自己的看法。以教学设计为例,我们都知道与其将现有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不如同学生一起来构建知识体系,将主观的情感借教学这一客观行为来和大家分享,与学生形成情感互渗,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增加师生间的友谊。对于专业发展的见解也是一样,尽管在专业这一庞大系统面前教师显得更像是学生,或是扮演专业与学生的中间角色,但如果将专业看作是与自己等同的个体,以平等的姿态去理解和分析教师专业,用自己的见解来实践专业成长,那么必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以生物教育作为研究主体,除了一些教师专业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始终制约着专业发展。

自我效能所引发的不自信。一个人的行为动机和热情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我效能,效能偏低的人倾向于选择难度较低的任务来完成,在工作时对于自身能力不够自信,凡事皆以失败作为思考前提,并对于失败所带来的后果深感恐惧。如果教师的自我效能偏低,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保持着很高的心理压力和焦躁情绪,身为生物教师同样也会面临效能问题,但相比其他学科,生物教师应该更加能够理解效能与满意度、幸福感、焦躁、抑郁这些情绪的关联性,如果一位教师的自我效能较低,那么自身发展意识同样不会太强,而下一步可能便导致对自身专业的不自信,专业成长也就陷入了停滞,这种现状在我国教师专业内呈现蔓延的趋势。

四、教师应在专业发展中身体力行

教师是专业发展中的主体,只有教师自身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长,整个专业环境才能完善与优化。以生物教师为例,在对专业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思考和总结之后,解决对策可以透过教学设计这一平台来实施,改变自身、改变教学进而对专业产生促进作用。身为初中生物教师,我们应当理解,初中学生正处在少年向青年的过渡与转变时期,少年内心特征最主要体现在情感丰富、爱好广泛和强烈的自我意识。生物教师应当将学科内容看做是学生迈向成熟之前所必经的阶段,也就是对于生物及生命的系统化理解与认知,但初中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主动学习意识和观察能力,情感与情绪起伏较大,能否真正让学生健康成长,要看教师是否找对了方法来实践生物教学。与其空泛地向学生灌输生物知识,不如在此之前先观察学生们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如一个人的注意力、学习动机、行为趋向以及人际关系处理这些方面都能够折射出自身情况,以此为依据因材施教,协调学生们的个性与责任之间所存在的偏差。教师应身体力行,主动去了解学生们的真实思考方式,判断学生是否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除了要去了解学生,教师还应当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工夫,善于利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让生物知识从文字转到图片,从图片转到视频,让大家对生物课程产生实感,进而做到课程的优化。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化发展;教研活动;专业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8-0015-02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是高质量办学的核心。我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尤其是较为偏远的农村,师资严重不足,仍聘有一定数量代课教师。代课教师大都从事一线教育教学活动。他们的业务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的成长发展。提高农村学生素质的前提是提高教师素质,而代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却往往是各级教研工作的盲点。我作为县级教研员,在教研实践中发现,针对提高代课教师教育、教学素质的教研活动极少。

代课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特殊的群体。农村代课教师大部分由乡镇或村委会聘用,流动性大,工资较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

代课教师参加日常教研活动主动性较差。其原因,首先从代课教师自身而言,同工不同酬,工作不稳定,缺乏竞争意识,学历低或专业不对口,代课教师自身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工作缺乏激情,缺乏责任感;其次,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因代课教师的“临时工身份”担心高要求、严管理导致代课教师“炒学校的鱿鱼”。代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大都凭自觉;第三,级教研部门教研的重点一直以来以中青年在编教师为主,大部分教研活动都没有针对农村代课教师的需求设计,对于大多数代课教师而言,教研活动“调子”过高,对于指导他们的工作实践作用不大,因此他们对于各级教研活动参与度较低。

代课教师这一群体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是单靠教育教研部门能够全面解决的。但作为县级教育教研部门要全力发挥部门作用,尽己所能,服务于农村教育事业。要明确自身职责,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提高农村代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好入门关

代课教师的选择首要条件是身体健康,品行端正,性格健全。要由县级教研部门统一拟题考查待定代课教师的文化基础。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考查教师的基本功:小学学段考查说普通话、画简笔画、写规范字;中学学段结合所教学科特点考查基本功,比如英语的口语能力等。择优聘用。

二、开展“有效”“动态”的培训

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农村代课教师大多务农,生活负担较重,闲暇时间较少,农村学校普遍教学资金紧张,离校培训不现实。县级、乡镇教研部门可组织教研人员“送培下乡”“入校培训”,也可与高等师范院校合作,进行专业化培训。国家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注重质量和实效。”因此农村代课教师培训的内容、选取的形式、制定培训计划等环节都要以被培训者的需求为基准,要体现其主体性,从农村代课教师工作的难点人手,本着“激趣”“创新”“少理论多实践体验”的原则,采用讨论式、案例式、情景式、参与式、探究式、多媒体远程培训等方式进行培训,鼓励教师围绕“高效课堂”进行教育教学创新,鼓励个性化教学。培训内容的确立要侧重于五个方面:课标的解读、分析教材能力、设计教学能力、管理教育学生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能力。

对于农村代课教师的培训应具有开放性和可持续性。培训部门对于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内容及方式的确定,要征求代课教师的意见。培训结束后培训者要收集反馈意见,为今后培训工作提供借鉴。

三、“量身定制”特色教研活动

在教研实践中,制定计划时要将代课教师的教研水平和需求考虑进去。只有将确定活动目标、调控活动过程、分析活动结果、活动后期的反思评价等一系列环节步步落实才能成为“有效教研活动”。我县教研部门结合农村的地域特点、经济条件以及农村代课教师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式进行教研。

1.分级错时教研。制定一个教研活动计划时,确定活动环节、具体内容、教研形式等要依据学校规模、教具及电化教学的配备、教师整体专业化水平等情况“分级制定”。也就是将同一学段学校分为三级,这三级学校活动的目标相同,但活动的具体做法各具特色“因校制宜”,最大限度地依据该校的教研基础开展教研活动,争取教研效果最大化。所谓“错时”教研,指的是三级学校中,一级学校先搞活动,二级、三级学校派教研骨干观摩学习,然后借鉴一类学校的经验,结合本校特点,设计本校活动。这样能有效地避免出现重复失误,各级教研员能及时了解基层教学情况,调整教研方向。规模较小的或偏远的学校能逐渐形成适合本校发展的特色教研形式,使教研探究的种子生根发芽。这样,农村代课教师的参与度增强。只有操作性强的,容易理解和“模仿”的教研活动,他们才乐于尝试与实践。

2.“小课题”引领。农村代课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普遍不高。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可以指导他们从教学细节入手,确定易于操作的小课题。课题的选择、论证、研究过程、中期汇报、总结结题,全程要有专人指导。校级、乡镇级以及县级教研部门要给以足够的重视。

3.完善奖励制度。所有的劳动付出,都希望能看到花和果实。农村代课教师,他们默默地付出,微薄的薪金,繁重的生活压力,没有各项保险,不用评职称。但是这不表示他们没有荣誉感,他们的工作也需要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所以各级部门要完善奖惩制度,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代课教师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农村代课教师仿佛是田野里、田埂上散落的野花,它们用小花和丝丝缕缕的芳香点缀着春天。我们不要忽略了农村代课教师的存在,要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4

摘要:当代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高校作为发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背负着艰巨的责任,而教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我国教师管理效能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过于注重量化的考核评估制度;二是权利失信与管理者人格力量的失调;三是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缺失。笔者对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效能的因素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思路。关键词:教师管理效能 量化考核评估 权利失信 去行政化 管理道德

随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中国高校的教育问题引起大众的关注,当代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高校作为发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背负着艰巨的责任,而教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直接反映和决定了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学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而其中教师队伍的管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一 教师管理效能的理念

教师管理的效能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对于教师的管理行为,包括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促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工作效率和职业精神的一种教师管理理念。二 影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效能的因素分析 1 过于注重量化的考核评估制度

对教师作出公正、准确的评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能,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实行以各种量化指标为基础的考核评估制度,既以论文数量论“英雄”,量化后的考核评估制度将纷繁复杂的学术水平评价变得简单清楚,让管理者的操作快捷明确。但由于考核评估制度与教师的收入和职位直接挂钩式,当所谓的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时,学术研究的功利性、短视行为和种种偏颇便随之产生,以至于出现了泡沫学术,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严重的道德失范实现,使相当一批学者放弃了学术本来的内在品质,把学术的内在精神求索转变成一个数量意义上的大量操作,只关心数量和规模,而忽略学术的质量和水平,忽略了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学术品格的培养,淡忘“十年磨一剑”的学术传统,这与科学研究的精神相悖,其结果必然会窒息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术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而过于注重了量化考核评估制度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考核的压力使一些高校教师把精力用在发表文章而不是教书育人与研究科学问题上。因为教师的个人利益、学校的名气都与现行的考核评估的数字化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致使一些高校教师忽略的第一角色(教师)的责任,一心扑到论文发表、职称晋升等事情上,忽视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普遍现象。其罪魁祸首在于量化评估制度,因为搞科研有课题基金,但是教学是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在短时期内未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因此,大学教授都热衷于做科研,而忽视教学。这种情况不利用教师的长足发展,更不利用高校的人才培养。权利失信与管理者人格力量的失调

所谓权利失信是指高校管理层权利运作不当,而导致教师对权利产生不信任感。中国现代高校行政权和学术权是一个权利机关,大学的管理人员官员化并用行政的思维和手段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教授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利,或选择走上行政道路,行政权利使大学多了顺从的奴性,而扼杀了大学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师被定岗、定编、定责,自上而下按照统一规范,致使大部分教师治校的参与意思不强、对主体地位的认同感模糊。

而在教师管理实践中对于管理层权利的过分强调与推崇,使其管理更多的表现为僵化、冷漠,在行政权利的旗帜下,“高校教师管理被限定为一种近乎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活动,创造性被无情的扼杀了。”

复旦校长杨玉良认为:“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术,那大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同样,一所大学不以育人为本,那么大学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学术既不需要行政来干涉,也不需要民主来决策,因为学术不是依靠行政领导发布指令来进行管理的,学术也不是靠少数服从多数来实现发展目标的。一所大学的学术必须保持独立,思想必须保持自由。这样,一所大学才能有发展的前景。” 3 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缺失

高校教师由于其职业与教育经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的需要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热点,那就是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最求与自我实现动机在他们的需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因此如果高校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高校教师人生的意义、生存价

【1】值,仅施以单纯物质的利益措施也就会陷于片面而难于符合教师人性之根本,不能全面满足教师的心理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高校教师作为一群特殊的高知识群体,不能用简单的目标管理理论来定位,如果管理目标上追求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那高校教师就会沦为功利主义的价值工具,忽略了高校教师管理行为背后的价值伦理问题,从而淹没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导致人本精神的匮乏与人的片面发展。

三 提升高校教师管理效能对策研究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优化量化的考核评估制度

高校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汇集了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学者团体,高校以自由为基本价值,创新性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特征和目标追求,学术的核心在于原始创新,只有在宽松的学术氛围里老师才能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但是许多高校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发表多少论文才能晋升职称,这不利于教师实现真正的创新。因此,要改变过于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取消“以刊论文”等只重形式不重研究成果质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质评加量评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量化评价的弊端,如厦门大学在2011年《教师职务聘任条例的修订》中规定“从偏重数量转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在提高数量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质量要求。”【4】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的内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参加并接受评估不会感受到行政管理的压力,评估可谓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教师对于自身短板情况进行反思,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在状况明晰的条件下,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学校管理层还应做好评估反馈工作,引导教师表达自己对于评价结果的看法、意见,学校根据教师考核评估结果结合其发展特点,有计划地让教师定期参加科研方面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2设立 “去行政化”试点院校,做到行政服务于人

今年来,高校“去行政化”一词受到各界人士的热议,“去行政化”也一直是国内高校的共同努力,但行政权和学术权并未真正分离。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曾表示,“去行政化”要做到非常不容易。中国是高度行政化的社会,中国大学去行政化面临诸多阻碍,去行政化的改革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来完成,而不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笔者认为可先设立“去行政化”的试点院校,摸索一种新的有利于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的高校教育发展模式,以便以点的经验推动一般,更有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

作为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耶鲁大学是美国“教授治校”的典型,“耶鲁教授做主”成为它的最大特色。耶鲁设立文理科教授会,而且耶鲁的每个学院都有教授会。教授会有权制定学院的教育政策,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工作,监督大学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向院长推荐系主任人选。在耶鲁,教授就是学校的主人,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学者、研究者。教授治校的传统使耶鲁形成了学术自主、中立、自由的良好风气。

学校应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强化学术管理的权力,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制度上确保教师参与有效管理,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障教师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激发其学术创新的活力,为教师营造适合学术研究的环境。3 重塑对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高校教师的主体性认同

高校要为教师营造一种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这种环境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环境、制定宽松的管理制度环境、创设自由的学术文化环境。因此高校更强调教师的自我管理,要求加强管理效能,淡化管理痕迹。高校要对个性多元化给予关注,张扬公平、正义与良知,使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相互交流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新的视野中推动着科学的发展。高校管理体制应该始终贯彻学术精神,将弘扬学术价值作为改革的重要原则加以信奉,回归学术权力,健全和发挥各级学术组织的作用,真正确立学术为本的校园核心价值地位。积极倡导科学、民主的学术精神,以实践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以学术讨论来解决学术问题。学校应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强化学术管理的权力,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制度上确保教师参与有效管理,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障教师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激发其学术创新的活力,为教师营造适合学术研究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 向宝云、卢衍鹏:“对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两面性的反思” [J],《中国高等教育》2007 [3] 龚刃韧:“大学教授、计件工与学术自由” [J],《二十一世纪》2005年5月第38期

[4] 柯莉群 ,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问题与对策——以厦门大学为个案[J],《中国电力教育》 2011年17期 [5] 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 [J],《现代大学教育》2001 [6] 田汉族 孟繁华,从行政化到去行政化:大学管理本质的回归[J]《高校教育管理》 2011年03期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5

摘要:农村特岗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我们的关注,但是他们的专业化发展状况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个人自身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分析了影响他们专业化发展的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对特岗教师的一些思考。

关键字:农村;特岗教师;专业发展

为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年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国家开始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特岗教师的充实为基层教育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有效缓解了乡镇中小学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给偏僻的乡村学校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特岗计划”实施两年来,给农村基层教育带来了一派新气象,无论是校领导还是学校老师,他们对这一群体都是带着期待的审视的目光。他们既希望看到学校年轻的群体能给学校带来一种新的气息,也希望他们能带来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受。但是特岗教师能否在教师队伍中长久留下来,他们的专业如何长远发展等,也显现我出一些新的问题。

一、偏远山区特岗教师现状掠影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偏远的农村学校,现有教师49名,其中特岗教师31名,他们学历背景不尽相同,随着整个社会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特岗教师目前以本科生居多。他们中多数是来自农村,大学毕业后迫于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由县级教育部门统一招聘形式进入 农村中小学校的。农村基础教育本来就较为薄弱,这些年轻老师的加入,无疑是想为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注入一丝生机,提高农村师资力量,因此,作为农村教师的这些年轻的群体的专业发展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二、偏远山区学校特岗教师存在的问题浅析

1.农村特岗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艰苦。虽然教育部门和学校尽力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一切方便,但由于区域位置和经济条件限制,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31名特岗教师,26名需要住校,两三个人一间小宿舍,虽然学校能解决他们平时上班时间的伙食,但是每到

节假日,他们或因路途遥远不能回家,或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需要在学校留宿时,周边经济发展落后,鲜见饭馆商店,他们的伙食就成了问题。

2.大部门特岗教师对于服务期满后的去留问题有所担忧,顾虑政策变化,担心不能留任或只想将这三年作为过度,另有打算。由此导致个别特岗教师思想动摇,随时寻找着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的思想使他们不能安心做好教学工作,影响教学质量。有一小部分特岗教师由于某种原因思想不稳定,总是忙于参加各类选拔考试,想方设法另谋出路,甚至中途弃岗而去。

3.“学非所教”现象突出。由于边远学校师资力量缺乏,大部分特岗教师都要同时任教几门课程,有的特岗教师所任教课程与自已所学专业不相吻合,致使他们的专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以笔者所在的学校某王老师为例,她在大学学的是信息技术专业,到学校后因学校急缺数学老师,她帽担任了小学四年级的数学教学度担任班主任;另外一名马老师,大学学的是小学教育,特岗考的是小学科学的岗位,现在在学校担任的是中学和小学的语文教学。作为偏远农村学校,专业美术老师及音乐、信息技术等教师更是缺乏,以致很多特岗教师都是身肩多职,在担任主课老师、班主任的同时,还要兼任其他科目的教学。现实中,这些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并不是很乐观。

4.个别特岗教师专业精神不强,没有把教师当作一种促进社会和个体发展的神圣职业,而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缺乏敬业和奉献精神;缺乏实践现代教育理念的意识;教育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科研能力较差。研究意识淡薄,研究能力较差;自我发展意识较弱等等。面对不尽人意的工作境遇,放弃了专业成长的理想,也放弃了做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人生追求,放弃了安贫乐道的精神苦旅。在平时工作中,他们放弃了对教育问题的发现、思考,没有教学研究意识,靠“惯性”工人和。在沉重的生活、工作负担下,他们对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内容、教学新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惰性悄然滋长,热情越来越低,工作成了谋生的手段,而非为这奋斗终生的事业。

三、影响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成因分析

影响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有自身因素也有来自于社会和学校的因素。

(一)自身因素:

1..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引发心理落差

特岗教师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无疑都是因为从一个环境到另一个环境中,他们的价值观与现实不免发生了碰撞。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往往怀着理想,带着憧憬,但是时间长了现实的残酷性也开始摆在了他们的面前。特岗教师都是一些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许,他们更加倾向与大中城市,如果进不去城市,也会选择一些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的县级学校,他们往往是不会考虑去条件稍差的农村学校。而对于那些没有家庭经济背景和良好的社会关系层的毕业生,迫于就业的压力,只好回去生源地或者按照生源地的情况被分去了农村的中小学学校。此外,还有社会舆论,如亲戚朋友、同事的嘲讽、与他人,主要是自己的同学相比,可能在各个方面与其同学的工作境况相比较差,这样在心里不免会有不公平,这些同样也会加大这种心理落差。这种心理落差主要是由于从社会大环境和现在年轻人的价值取向所引起。

2.工作挫折感

特岗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缺乏教学经验,不擅长管理课堂。每天的工作繁多琐碎,常常焦头烂额。感觉自己的工作做了很多,但是却看不到成效。而且一旦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偏差,即使学校领导不会严厉批评,他们自己也会觉得自信心受到打击,如果再遇到领导批评,则更是倍感挫折了。特岗教师缺少阅历,年轻的特点使他们无法成熟的看待这些挫折,如果他们无法将挫折化为动力,那么他们就会开始对工作失去信心,不是开始退缩,就是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产生抵抗情绪以致拒绝接受,有人久而久之就可能得过且过。

3.工作倦怠

教师职业生涯中都会有一个职业的倦怠期,或早或晚。但是农村特岗教师的倦怠感似乎要早一些。可能与学校不理想,环境差,待遇低有关。想尽早调离农村学校进城,想着反正自己也不能在这里呆多久就开始懒散,混日子。倦怠感可能是由于工作所造成的挫折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后,发现最初的教师理想在现实中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是怀疑当初的自己的志愿,再加上走进农村工作岗位就更加厌倦这个职业而造成职业的倦怠。

以上这些因素都是从一个特岗教师普遍存在的心理来分析的,特岗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但是他们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难免会有以上的个人情绪,调

节得不好就有可能会最终导致了教师理想信念的缺失。而教师理想信念仿佛是教师的灵魂,一旦丧失了理想信念就很难产生个人自主寻求发展的动力。

(二)外部因素

除了一些特岗教师个人心理因素之外,一些外部因素也同样在抑制着教师的发展。

1.学校环境:一些农村地区的办学条件较为落后,教师缺乏良好的外在环境和必需的资源,这就给特岗教师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除了学校外在环境之外还有一些内在的环境,学校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教师之间没有达成一个共同的愿景。

2.学校管理机制:学校领导在新教师的培养方面的意识薄弱,不能提供一个先进的管理机制。没有专家和成熟教师的引领,这些特岗教师就处在一个“放羊式”的,任其自由发展。

3.待遇与奖励机制: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更没有其他的过多奖金和物质上的奖励。而特岗教师在转正之前的考核奖励机制往往并不完善。这就造成了特岗教师心理上挫折感和不公平感。

4.培训进修:教育局及学校为特岗教师提供了不少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但是往往因为面临教学任务和培训任务双重压力,加上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原因,往往使他们感到不堪重负。

5.教师评价:农村中小学评价教师缺乏宽松、多元、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主要是采用量化方式。教师的一切管理行为、教学行为、工作绩效,统统被量化积分,与职称、荣誉、待遇挂钩。而特岗教师没有绩效,缺乏适当的激励机制。

五、偏远山区学校特岗教师专业化发展之我见

首先,特岗教师要有一个大致的心理准备,排除顾虑。他们也可以说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群体,他们的理想可能是未来基础教育,怀着崇高的理想信念投身农村,但是也不排除有那么一些人更加向往的是大城市的生活。也许他们的理想和目标并不相同,甚至理想和现实会产生冲突。所以有必要让特岗教师对现在农村基础教育的状况有一定的认识。通过农村中小学学校状况要让他们提前了解未来他们工作生活的环境。这也相当于给他们打一个预防针。要让他们从心里接受这个事实,能在四年的免费师范教育中明白未来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其次,关注特岗教师的未来的专业化发展。尽力解决特岗教师在工作、生活、学习方面遇到的困难,以爱心感人,用温暖留人,使特岗教师定心稳神投身工作。同时,建议将稳定特岗教师的工作情况纳入到各级学校的考核范围。特岗教师将农村学校任职三年才能转正,这三年的时间对于他们来说很漫长,他们能否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积极进取,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素质,对于他们来说都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总之,对于特岗教师的思考不免会停留在目前的初级阶段,教育管理部门应继续加强对特岗都是尤其是农村特岗教师的科学合理配备,按需充实新教师,有效解决“学非所教”问题。

六、总结与反思

农村特岗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我们的关注,但是不可否认,村特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状况并不是都令人满意的。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6

“年龄”(12.8%)“生源”(12.7%)“学历”(8.6%)“学校氛围”(8.0%)“学校是否重点”(4.3%)“学校领导素质”(4.0%)“家庭”(3.5%)“与同事关系”(1%),“教育政策变化快”“课程改革频繁”“其他”三个选项为“零”;样本遗失31.%。

3。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措施

被试教师对促进他们专业发展措施的六个选项排序,对排在第一序列的统计结果依次是“脱产进修”(31.7%)“教育专家现场指导”(22.7%)“名师指导”(23.2%)“校本培训”(13%)“结对子互助”(7.3%)“其他”(0.6%);样本遗失1.6%。

四、结论与讨论

(一)小学教师对课改理念的认同、知识能力的适应与发展状况为“中等偏上”

首先,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当代教育新理念,对小学教师的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无疑是一种挑战。而人的观念转变、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变并非朝夕之事,可以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经验、体验、实践。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基本接受与认同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其次,课程改革不是零散的、局部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行学校课程的全方位改革,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新概念、新命题等,小学教师要真正理解与掌握它,更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被调查小学教师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

再次,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是对终身学习的自觉追求。因而小学教师在知识、能力、专业发展意识方面呈现“中等”现象实属正常,这也是被调查小学教师目前真实状况的反映。

(二)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首选科研能力,其次是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而对教育知识与班级管理知识的需要比较弱

在课程改革中,尽管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获得提高最大,但这三项同样也是他们最需要发展的方面,只不过是顺序不同而已。

科研能力是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此项能力以往并不为小学教师所必备,因而小学教师将其作为首选需要符合实际。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理念,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教什么”和“怎么教”成为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小学教师经过在职培训,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都有提高,但仍感不足。这表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还处在补充学科知识与提高教学技能阶段。

小学教师对教育知识与班级管理知识的需要比较弱,一方面是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所致,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只注重学科教学专业性,还没有意识到或需要教育专业性。

(三)小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自身专业发展存在一些困惑与问题

其一,各有五分之一的被试教师不想做教师和不喜欢教师职业,这一现象不容忽视。从事教师职业者自身的幸福与快乐、生活质量会直接影响小学生身心发展与小学教育状态。其二,小学教师主动学习与自觉探究的意识与能力状况并不乐观,与其他方面相比更显弱一些,这是制约他们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三,小学教师将自身专业发展动力与阻力主要归因于外,一方面反映了客观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小学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强。这样的归因不利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持久动力来自于自身的生命发展需要。

(四)小学教师最喜欢“脱产进修”,不喜欢“校本培训”

绝大多数被调查小学教师喜欢“脱产进修”“教育专家现场指导”“名师指导”等,并不喜欢“校本培训”,在七个选项中仅排在第四位,且比例比前三项低十多个百分点。分析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小学教师觉得教学工作负担很重,难以有时间集中精力来学习、提升;二是小学教师本身已有较为丰富的实际教学体验和教学经验,需要一定的时间专门接受强化学习与训练;三是教师缺乏对校本培训本身的理解与研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五、对策建议

(一)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支持性条件

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而且需要客观环境的支持。富兰曾指出,改革就是改变大环境。领导者的工作就是要变革大环境——将新的元素引入局面之中,以便更好地影响人们的行为。改变局面,也就有机会改变人们短期或长期的行为。调查结果也显示影响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来自于“学校气氛”“课改推动”等。因此学校要积极创设良好环境,最大限度地为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性条件。

首先,校长要具有、理解教育新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领跑者”,积极领导学校围绕教育新理念开展文化建设;

其次,学校要开放,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将新的元素带入学校,让教师开阔视野,体验不同;

第三,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组织、调动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引导教师持续不断地学习、践行教育新理念,在活动中体验改变。

(二)加强小学教师的教育基本理论学习

教育基本理论的缺乏是制约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实中许多教师不同程度地存在轻视或厌烦理论学习的现象,考察优秀小学教师与一般小学教师的一个重要不同在于,前者渴望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获得,后者看重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因此可以通过诸如此类的比较、对话、案例分析、与理论工作者合作研究等方式,帮助小学教师意识到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不是系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学习,而是与实践相结合的体验式学习我们要回到教育职场中,透过解析教师的教育经验,引导他们体验教育理论的价值与魅力,帮助他们提升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三)着重提高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研究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旨在改善教育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讲,提升了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也就全面提升了小学教师的教育水平。调查显示小学教师这项能力很弱且迫切需要提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提升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能力。

首先,制订政策,引导鼓励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其次,创设条件,营造氛围,如给教师一定的时间,提供一定的辅导、资料、设备等;再次,搭建平台,在做中提升,如组织课题研究、学术论坛、教育叙事等活动,使教师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教育研究能力。

(四)兼顾校本培训与脱产进修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7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北省河北政法职业技术学院,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和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3所高职高专院校的95位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问卷设计建立在Shulman所提出的教师知识结构和Bertels所提出的教师学术知识结构, 以及我国著名学者吴一安所提出的外语教师素养的理论基础上设计成的。

调查问卷由三个部构成。第一部分涉及到外语教师的个人背景资料, 由姓名、年龄、性别、专业、教龄、学历、职称、平均周课时等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涉及教师在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和教师对自我发展能力, 语言学知识和职业意识等方面的认识。第三部分为高职英语教师对专业发展途径的需求和对制约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进行调查。

向3所学校发放的问卷共计95份, 有效问卷收回数量为80份。其中男性占百分之二十, 女性教师占百分之八十;51岁以上教师占大约百分之五, 41~50岁的教师占百分之十五, 31~40岁教师占百分之五十, 30岁以下教师占百分之三十。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 拥有硕士学位的占百分之三十二, 拥有本科文凭的占百分之六十八;教授职称的人数占受访总人数的百分之五, 副教授职称的人数占百分之十一, 讲师职称的为百分之五十七, 助教职称的占百分之三十一。教师的平均课时普遍达到16~20学时。

2 问卷调查数据解析

从年龄上看, 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对个人专业发展的自我需求相对不高, 而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愿望相比之下显得比较强烈 (表1) 。

在开放式多选题“作为高职一名外语语教师, 目前你认为你欠缺的基础知识包括哪些方面”时, 受访教师作出的选择如表2所示:

可见外语教师比较重视教学能力、语言能力和自身的语言知识, 这些方面的需求表现得也更为强烈。

调查显示, 高职外语教师已认识到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除了语言能力外, 还有心理学、教育学等多方面知识。对制约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问卷显示, 受访教师认为制约进一步提高专业发展能力的因素为 (表3) :

表3显示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 工作压力和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教师无暇顾及自身的专业发展, 但缺乏进修机会得到大家的共识。在被问及“你最希望通过哪种方式获取专业发展”时, 受访教师的选择为 (表4) :

可见绝大多数高职教师希望借助减轻工作量进修或脱产进修或假期培训的方式获得专业发展, 也在很大种程度上反映了英语教师教学压力比较大的现实情况。在被问及“你对日常的教学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反思吗”时, 其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

这表明总体上高职英语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意识。此外, 大多数教师对如何进行反思教学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65%的教师不太了解如何进行反思教学, 23%的教师了解一些, 只有10%的教师了解。

3 制约高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高职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 制约高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高职英语教师有比较强烈的专业发展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更重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教学能力, 但缺乏理论得支撑;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需要提高, 但工作量过重, 缺乏这些方面进修学习;教师日常教学中对反思性教学的认识存在不足。

4 高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4.1 落实终身学习理念

作为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 不仅要加强英语教学法, 教学理论与实践, 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知识的学习, 还要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及不断发展的现代学科知识等非专业知识。把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4.2 营造浓厚的交流教学氛围

教师群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依托, 是影响教师发展的重要环境。以教研室为单位, 通过教研活动, 如交流教学看法和心得, 互相听课, 集体备课, 合作研究教学, 开展教师传帮带发展机制, 老教师带新教师等营造严谨求学, 同事间良性竞争和交流的浓厚学习氛围。

4.3 增多进修机会

脱产进修和参加学术会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进修和学术会议为我们整日忙于一线教学的教师提供接触相关理论的机会。在大量的实践和对教学的反思的基础上, 再加上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能够迅速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教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实践方向。

4.4 实施反思性教学

影响农村代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分析及对策 篇8

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1、职业环境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的职业定位要求他们淡泊名利,使他们无法宣泄负性情绪,因而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后效性等特点,教师的劳动成效不易立竿见影,因而易感到职业的沉闷乏味而产生心理困扰。

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又因为忙于农活,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教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学校的全部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接触,以便让学生能不断受到鼓舞和激励,去承担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自我责任。而由于农村初中教师自身还很难具备这些能力,所以日益觉得无助和焦虑。农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会使一些教师经常处于压力状态之中,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严重的状况。

初中教师的劳动对象是那些被称为半成熟、半幼稚,身心刚开始发育,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需要太多的情感支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能够早日成才,但往往事与愿违,难尽人意,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使教师产生无效能感和挫折感,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2、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是偏颇的,过多强调的是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和人格尊严。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很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高;教师的职业环境很复杂,但工作条件却不尽如人意。农村初中教师在比较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待遇却远不如其他相关行业。教师的政策性工资、补贴、奖金,往往难以足额、及时兑现。在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也缺乏应有的保障。教师经济待遇的偏低制约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巨大的心智付出与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的矛盾,导致教师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自卑心理也由衷而生。

农村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教师的家庭负担较重,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面临着诸多困难。此外,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等,都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压力,有的教师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变压力为动力,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却因压力过大而导致身心疲惫。

3、学校环境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以升学率考核教师,评价方法过于片面。在农村中学,“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学校简单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不但伤害了名次落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从而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有些学校领导不能正确认识评价的作用,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优晋级等方面也未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评价和处理,而是看关系、分远近,使得教师们意见纷纷,感到自己被埋没,产生敌对和倦怠情绪,工作热情降低。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相对比较闭塞,学校又不能从管理层面上创设和谐的环境来舒缓教师的心理压力,导致教师压力日臻积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痛苦。

学校的人际环境欠佳,管理方法不当。有些学校缺乏良好的人际氛围,集体意识不强,合作精神不够,使得教师之间不能坦诚相待,互通信息,相互支持。还有不少教师为评优、晋职、涨薪等利害关系而相互猜疑、防备,明争暗斗。在学校管理上,许多农村中学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铁的纪律”、“钢化管理”,把管理当成是对教师的监控,造成领导和教师的关系紧张,意见不能得到及时沟通,使教师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此外,年轻教师的改革和创新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的官僚作风、形式主义、办事不能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这些也极易引起教师的抱怨,产生苦恼、烦闷、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反应。

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目前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且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仅有12.5%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层面的工作,但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学生的。据调查表明:有51.6%的校长和教师认为目前在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尚不具备”;高达82.5%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农村初中由于既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不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一方面,随着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不断增多而加大了教育难度和教师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教师因缺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机会,自身的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意识也因此得不到重视和强化,这是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促进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创设优化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理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大对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倾斜力度,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激励教师敬业乐业;大众传媒对教师要进行正确、正面的报道,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调整公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促进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和家长要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的艰辛,认可教师的辛勤劳动,给教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教育改革方面,政府要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建立起适应农村情况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为教师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2、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学校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管理者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教师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第一,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采取情感激励的管理方式。要尊重教师的艰辛劳动,表彰教师的乐业、敬业精神,理解教师的苦衷,善待教师在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使教师得到信任感、温暖感。第二,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明建设,营造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第三,应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第四,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改变以升学率或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态度和进修提高等多方面的评价,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第五,农村初中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强调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全体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增强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提高教师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3、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有业务活动权,学术活动权,教育学生权,享受工资报酬、福利待遇权,参与管理权和进修提高权。还规定教师在学校或者其他教学机构其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及授权,加大执法力度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每一个教师的申诉案件都能及时、依法得到处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而且还能增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4、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上一篇:志愿服务团队简介下一篇:客户服务管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