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2024-09-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篇1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但随之而来的社会治安问题也愈加严重。农村社会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本文将就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现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对策进行简单分析。关键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以上,这决定了农村的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前提,农村社区的治安管理对于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都具有重大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的发展,农村由封闭型向开放型极具转化,使得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社会治安管理问题,严重危害了广大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了农村社区的社会秩序。因此,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为农村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1、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1.1刑事案件犯罪率递增,重大刑事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农村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治安形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社区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的数量都有所攀升,农民犯罪占整个社会犯罪比率的近80%,主要表现为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性案件发生率大幅度上升。

1.2[群体性事件高发,突发性越级上访时有发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不再局限于耕种养殖,因山林、土地、水源、滩涂、矿产等自然资源的权属之争引起的大型械斗事件,以及因计划生育、邻里纠纷等矛盾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趋增多。]

[2]而当前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造成村民内部矛盾激化,由此引发了各种越级上访事件增加,严重危害了农村社区社会稳定,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财物损失,还耗用了基层组织和公安机关的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1.3农村社会顽疾依然存在,黑恶势力危害严重。农村留守人员基本是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他们的文化知识水平和社会阅历有限,加之中国农村依然存在封建迷信思想以及现在骗术的不断更新,有不少农民屡屡上当受骗,不但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还促使封建迷信的思想苗头越发壮大,严重危害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再有农村的黑恶势力依然猖獗。农村受到数千年来宗法制度和血缘、宗族关系的影响,一些人便借助农村残留的封建帮

派思想,利用同乡、同学、亲友、狱友或有前科的人,纠集成伙,垄断一方,横行乡里,为非作歹,形成了农村的黑恶势力,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1.4社会丑恶面向农村地区蔓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由于城市整治力度大大加强,大力开展扫黄打非活动,使得不法分子将眼光瞄准了农村市场。农村单调的文化娱乐活动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要,加之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不法分子的教唆,使得黄赌毒等丑恶势力在农村发展蔓延。

2、影响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因素

2.1[农民法制观念淡薄,防范意识弱,思想道德腐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自然经济解体,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也造成了农村社区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同步、不协调。] [3]一些落后愚昧、消极腐朽的文化趁虚而入,一些本已消失的思想又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农村道德水平滑坡,农民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发生扭曲,邪教组织得以发展,封建迷信抬头,封建行帮没落文化蔓延,宗族势力、地方恶势力复苏。在重建的多元价值体系中,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凝合成畸变的价值观念,导致拜金主义作用泛化,使拥有一部分成员经不起诱惑,成为其产生犯罪的驱动力和内在原因。再加上农村普法工作不够深入,许多农民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防范意识,不能在法律的约束下去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加不会同犯罪分子作斗争,维护法律的尊严了。

2.2农民负担过重,农民收入过低。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基本问题,而且是一些基本的难题。前几年,由于农民负担过重,导致农民收入过低。近几年,中央虽逐步在减少农业税,提高农民收入,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农民收入仍处于低水平运行。正是由于农民收入相对较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不相适应,农民生产方式、生产工具改善不大,城乡差距日益拉大,人口过速增长与高消费高需求产生了巨大反差,在这种交合矛盾中,农民心理产生紧张情绪,各类社会矛盾增多,有些人为占有他人的利益,不择手段,不惜一切。农村不同成员之间的磨擦不断加剧,导致纠纷大量萌生,治安刑事犯罪活动也不断攀升。再者,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各种新矛盾层出不穷,各类犯罪活动频发,在城市打击犯罪的高压下,各种犯罪活动逐渐向农村渗透,致使农村治安形势日趋恶化,严重影响和破坏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2.3受社会腐败现象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文化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少数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滋长,花天酒地,中饱私囊,腐化堕落,部分收入较低急于致富但又无致富门路的人心态失衡,铤而走险,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4农村自防力量不足。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留守的大多是老人和妇女儿童,面对犯罪活动几乎没有抵抗力量,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犯罪活动的发生。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力当地农民群众也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自防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涣散无力,缺乏必要的组织能力,很多地区的治保主任根本不具有组织自防的能力,即使具有相关的能力和经验,但由于很多治保主任是由村两委兼任,基本没有精力来进行自防工作。因而,在中国农村治安自防已经完全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2.5流动人口管理措施不够得力。[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公安机关户籍管理没有走出以常住人口管理为主的僵化模式,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思想认识不到位,清查整顿工作不实,底数不清,出租房屋和用工单位管理不力,公安机关内部整体运行机制不协调等,造成管理工作失控,导致外来流动人口犯罪逐年增多。] [1]

2.7农村社区治安防范工作不够到位,打击力度不够坚强。一方面,公安机关警力大多配置在城市,农村警力更是少之又少。农村地域广阔,地理环境复杂村居相对分散,农村警力相对城区而言明显不足。从农村地区发生的案件看,多数是盗窃、抢劫、诈骗等案件。这些案件虽具有侵害目标不固定、突发性和动态性强、破案难度大的特点,但都可以预防。而大部分公安机关侧重于城区的治安防范,农村社会治安防范工作做得不深不细,很少有警力和精力来抓这些基础性防范工作。另一方面,公安机关虽然年年搞集中打击整治行动,但由于专项行动一个接一个,广大基层民警长期超负荷运转,使相当部分民警产生了疲劳厌战心理,“只求出工,不求有功”,这些都影响了队伍的战斗力,破坏了专项行动环环相扣的链式模式,导致事倍功半。再者,相关经费短缺,限制了农场治安防范工作的开展。由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基层政府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来保障治安防范的开展;同时,有关领导片面的注重发展经济对于社会治安的防范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对农村治安问题的认识不足,致使在经费方面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2.8基层组织涣散,干群关系紧张。一方面,有的基层政权组织弱化,客观上助长了农村不安定因素。一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职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一些民间纠纷置若罔闻,制止不力,估计不足,任其发展,酿成事态;一些农民的矛盾纠纷无法排解,致使农村治安管

理的第一道防线失去作用,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降低,上访、聚众闹事、阻塞交通等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个别地方干群关系不协调,激化矛盾。相当部分的农村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处理农民群众的问题上不讲究方式方法,工作不彻底,留有后遗症。特别是计划生育、土地征用、缴纳税费等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的工作,稍有不慎就会伤害干群之间的感情和关系,致使人民群众的逆反抵触情绪增强。

3、加强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的对策

3.1[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国农村由于受到数千年来封建思想的影响,农民依靠法律保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较差。][3]农村干部和公安机关要把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和尊严的意识作为国家建设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大事来抓。一方面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知法、守法、护法的意识,教育其善于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另一方面,通过依法行政,公正办案和具体的治安管理活动宣传法制,使广大农民知法、遵法、懂法和守法。

3.2公安机关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抑制流动人口犯罪比率增加势头,减少影响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在广大农村,由于治安体系比较薄弱,给流窜人员提供了便利条件。流窜人员往往因为在其居住地实施了犯罪,为了逃避打击流窜到附近农村地区藏匿,由于要维持生计,迫于经济压力继续作案,从而造成躲到哪、危害到哪的恶性循环。近年来,农村流窜犯案数不断攀升,已经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加强农村外来人口的管理成为农村治安防范急需解决的问题。除了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落脚点和工作、生活场所的管理外;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和辅导,强化外出或外来人员的法纪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能力。公安机关可以借鉴城市户口管理的方法和经验,在农村也可以采取对外来人员实行暂住户口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的办法,对村名基本情况掌握外来人员变动情况和治安情况。

3.3[加强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管理,大力收缴散失民间的枪支和爆炸物品。]受到农村多年来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影响,有一部分农民手中仍然持有枪支或爆炸物品,尤其是地处山区的农民,这对农村社区治安构成了重大威胁。[因此,村干部和公安机关应加大对矿山、煤窑等常用爆炸物品的场所的清理和整顿力度,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对枪支和爆炸物品的销售、使用实行严格的管理与监督,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涉枪涉爆案件和重特大恶性事故的发生。] [4]

3.4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和违法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农村派出所要联合治保

人员和治安积极分子切实把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落到实处,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及时解决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困惑和误区,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就业、上学、生活上的困难,防止他们重新犯罪。

3.5加强基层组织政权建设,充分发挥其领导、管理和调控的作用。村委会是保一方平安的核心,它的作用好坏,直接影响到这个村的治安稳定,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势必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而引发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要想求稳定、求发展,首先必须搞好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解决有人管事、有人办事的问题,要把治乱与治瘫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使其真正成为农村治安化解矛盾、遏制犯罪的核心力量。配齐配强村治保干部,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对干部的教育和管理,改善干群关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3.6切实加强群防群治组织建设。在当前社会治安形势较为复杂的情况下,农村的治安巡逻工作仍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要根据各村的经济、治安等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常年坚持多种形式的治安巡逻。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维护稳定的积极性,发挥农村人多的优势,搞人防工程,形成人人参与调解纠纷、人人参与治安巡逻、人人参与打击犯罪的局面,构筑起高密度、多层面、立体化的农村治安防范格局。整顿健全治保、民调的群众自治组织,采取责、权、利三挂钩的方式,调动治保、民调干部的积极性。] [4]抓好农村治保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群防群冶自治组织建设,开展村民治安联防,治安联户,护村、巡逻、打更等治安防范活动,宣传发动群众防盗、防破坏,帮助失足青少年,缓解邻里矛盾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等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预防控制和减少犯罪。

3.7大力加强农村派出所建设。农村派出所是市县公安机关管理治安工作的派出机构,依照法律和上级公安机关赋予的权力,农村派出所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最主要力量。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治安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加强农村治安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的重要任务,是关系到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举措,并对派出所民警进行宗旨教育、思想路线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在工作中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地方针,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体察民情,不断改善和加强警民关系,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同时,还要加强民警的廉政教育,加大力度查处民警贪赃枉法、刑讯逼供、滥用枪支等案件。严禁从事非警务活动,严禁从事增加农民负担和侵害农民利益的一切行为。] [4]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农村派出所的业务建设,不断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强对民警进行教育和

培训,使民警掌握党和政府关于农村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学会从农民的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掌握农村公安工作的本领,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公安工作的要求。

3.8坚持打击违法犯罪,维护农民利益。要根据农村治安的特点和规律,始终坚持严打方针,把打击重点对准严重危害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侵害农民利益的犯罪,坚持依法从重从快的方针,严厉打击盗窃、抢劫、杀人、强奸、伤害、车匪路霸等危害群众安全感的刑事犯罪活动。[定期不定期排查治安混乱的集镇、路段,组织力量集中整治。对于制贩假农药、假化肥、假种籽,坑农害农、破坏生产、严重侵害农民利益的案件,做到快侦速破,坚决予以严厉打击。对那些横行乡里、无恶不作、欺压群众的流氓恶势力,政法部门要及时发现和掌握线索和动态,认真受理群众的举报,充分运用法律武器予以坚决打击。适时开展集中整治,除恶务尽,依法从严、公开处理,震慑犯罪,为群众撑腰,要敢于碰硬,毫不手软地坚决将其打掉。] [4]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密切注视吸贩毒、卖淫嫖娼、赌博现象向农村渗透、蔓延的动向,加大对城乡接合部、公路沿线、路边店、以及城镇的宾馆旅店、发廊、舞厅等公共复杂场所的清查、整治力度,及时、不停顿地打击、查禁卖淫嫖娼、吸贩毒、赌博等活动,决不能认其污染社会空气。同时,要及时妥善地查处各类治安案件,防止“民转刑”案件,进一步稳定农村治安,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基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正确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安状况,不断提高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的认识,积极认真探索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对策,是新形势下公安机关维护农村长治久安、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的客观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需要。

参考文献: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篇2

1材料与方法

对全区28个镇街道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慢性病管理网络及人力资源进行专题调查,由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规定时间内上报。调查表由疾控中心自行设计,调查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中心服务人口数、 服务站设置数量及行政村覆盖情况;从事慢性病社区管理的人员数量、结构等。慢性病管理人员系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负责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监测和社区综合管理、居民死因核实等工作,并对辖区负责慢性病社区随访管理工作的责任医师进行指导、 质控的人员。社区责任医生则是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等要求,负责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对社区高血压、糖尿病等重点慢性病及其高危人群进行社区随访管理的医务人员。

2结果

2.1一般情况萧山区现有28个镇街道,承担公共卫生职能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家。每个镇街道已建有1家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另有1家农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家民营机构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户籍人口约124万,行政村(社区)577个。全区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社区卫生服务站 (简称“服务站”)289个,行政村(社区)服务站设置率为50.09%。 577个行政村(社区)中,由社区卫生服务站责任医生负责慢性病随访管理的459个,占79.55%;由纳入中心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负责管理的44个,占7.63%;委托未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管理的1个,占0.17%;其余73个行政村(社区)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本级医务人员负责管理,占12.65%。289个服务站中,154个只负责管辖驻地行政村(社区)的慢性病随访管理工作,占53.29%;124个负责管理驻地村及周边2~3个行政村(社区),占42.91%;其余11个负责管理4~7个行政村(社区),占3.81%。从服务人口看,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以8 000以下为主,占80%;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以2 000~ 4 000为主,占55.73%。见表1,表2。

(n,%)

2.2慢性病管理人员配置情况

2.2.1人员数量全区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城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慢性病管理科外,其余29家单位的慢性病管理职能均归属公共卫生科。共有慢性病管理人员76名,其中专职人员10名,仅占13.16%。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慢性病管理人员0.11~1.99人 / 万服务人口,平均0.32人 / 万服务人口;21家单位配置数小于0.5人,7家配置数在0.5~1人之间,2家配置1人以上。

2.2.2人员结构76名慢性病管理人员平均年龄38.29岁,最小24岁,最大66岁,以30~45岁以下人员为主,占75.00%。在编职工61人,占80.26%;临时工15人,占19.74%;其中退休返聘5人,占6.58%。大专以上学历占84.21%。中级职称25人,占32.89%;初级职称20人,占55.26%;无职称人员9人,占11.84%。 公共卫生类职称18人,占23.68%;临床医学类20人,占26.32%;护理类8人,占10.53%;全科类13人, 占17.11%;医技类2人,占2.63%;其他6人,占7.89%。

2.3社区责任医生配置情况

2.3.1责任医生数量全区3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有承担慢病社区管理的责任医生613名,其中服务站医生464人,占全区责任医生的75.69%。责任医生配置比例平均为每千人口0.5人。按目前萧山区报告掌握的高血压人数约12万、糖尿病约3.2万人计算, 平均每名责任医生管理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数为251名,管理患者数最少的是浦阳镇,平均管理79人,最多的是闻堰镇,平均管理441人。按照高血压和糖尿病分级管理要求,每名责任医生平均年管理高血压及糖尿病患者1 697人次,平均管理人次数最少的是浦阳镇,平均管理529人次;最多的是新街镇,平均管理3 442人次。

2.3.2人员结构613名责任医生中,中心正式编制人员347人,占56.61%(其中岗位在卫生服务站的人员为52.37%,岗位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为4.24%);纳入一体化管理的乡村医生238人,占38.83%;其他民营机构人员、退休等性质人员28人, 占4.57%。平均年龄44.37岁,最小20岁,最大88岁。 50岁以下人员占64.11%,60岁以上尚有16.31%。大专以上学历占48.28%,高中及以下占22.02%。临床专业(含中医)447人占72.92%,专业不明的乡村医师92人占15.01%,其他专业(公共卫生、护士、检验、药剂等)74人占12.07%。中级职称占11.26%,初级(师)职称占26.75%,初级(士)职称占39.48%,无职称人员占22.51%,乡村医生占92.03%。

3讨论

萧山区自2008年起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实行镇(街道)村(社区)卫生一体化管理,逐步撤销原村(社区)卫生室,实行镇(街道)村(社区)一体化管理[1]。目前本区慢性病社区随访工作除个别行政村委托未纳入中心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管理外,均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管理。但因为目前服务站配置不能满足一村一站, 尚有37.45%的行政村(社区)由邻近村(社区)的服务站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责任医生以定时定点或入户的形式进行管理,便及性和服务效力相对较低。

从萧山区卫生建设规划和相关要求[2,3]看,萧山区尚未达到原则上每个村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卫生室的要求,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的均衡性和责任医生数量有待进一步完善。若仅以户籍人口统计,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已基本达到区域规划每8 000~ 12 000人口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要求,但农村地区尚有27.8%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人口超出了每2 000~4 000人口建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划要求。同时萧山区流动人口数已接近户籍人口,基本医疗需求大,挤占了责任医生原本应该从事慢性病管理的时间和精力,责任医生实际从事社区慢性病随访管理的时间和能力亦有待进一步研究。

调查显示,萧山区专职慢性病管理人员仅占13.16%,且7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万服务人口配置慢性病管理人员小于0.5人,最少的0.11人,人员数量有待尽快补充。专业技术职称以初级师(士)为主, 明显偏低[4]。

浅析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现状;优化措施

农业一直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我国的农业人口也较多,因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可有效消除社会矛盾,还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的整体上涨。农村集体财务从本质上属于每一位农民,因此集体财产管理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到每一位农民的利益,甚至直接影响到农村的整体发展状况。但是我国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受人为或是体制方面的影响,致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意识淡薄、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给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浪费,并且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农村是我国的基层管理组织,只有保持其稳定、快速的发展,才能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因此必须提高农村集体财务管理,践行三农政策,促进农村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

一、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一)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大部分都严重落后于城市发展,并且各种基础设施薄弱,管理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尤其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农村管理人员的素质较低,缺乏先进的资金管理观念,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作用,集体财务管理意识较差;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经济不繁荣,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较差,致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严重流失,财务管理效能无法有效发挥出来。

(二)资金投资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上文中已经明确的指出我国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体系不完善,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较差,这直接影响到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有效性,致使集体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不足,无法为农村经济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效能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科学性不足,致使农村集体资金的配置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问题,资金配置不科学,造成了资金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且基层管理单位对农村固定资产的重视度不够,致使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内容不完整,账目管理缺乏规范性。

二、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优化措施

(一)树立财务管理理念,加强财务管理工作

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的经济利益都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才能提高们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配置,使农民实现创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农村基层领导者必须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工作,牢固树立财务管理理念,为农村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支持。首先,各级领导者应该提高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重视度,并且在日常的工作中全面贯彻集体财务管理理念,使其效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农村管理基层必须重视集体财产管理,对集体财产管理实行透明化,加强对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及时的消除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不准确信息,最大限度的保障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真实性、有效性;其次,还有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树立科学的集体资金管理理念,提高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科学习性、有效性,促进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建立科学的集体资金管理体系

资金是政府一切生产和投资等活动的必备物质基础,对各级政府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政府要借鉴其他优秀的集体资金管理体系,完善其自身的资金管理体系,并重视农村的资金业务,制定严格的程序用以指导资金业务;还要加强对则务的重视,规范内部资金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各种不必要的消耗,节约农村集体资金。这一方面能够加强政府对资金的监控管理力度,能够明确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专业的分析预测还帮助各级政府准确掌握资金流向等情况,从而提高对农业的内部控制力度,帮助农业和农民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政府需引进各种先进的资金管理体系和方法,并在地方大力推行,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日常管理中可能出现的资金浪费等则务危机,同时还能预测各种资金风险,提高集体资金的管理效率,最终促进经济发展。

(三)建立完善的农村集体财务监管体制

财务监管体制是保证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有效的根本保障,也是农村基层领导有效把控农村集体财产资源的重要措施。但是目前许多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并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财务监管体系,或是使农村财务监管体系流于形式,其性能完全没有得到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资金浪费现象,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因此,相关的领导层必须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监管工作,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首先,农村基层管理组织必须树立内控意识,并且建立相关的审计、监督部门,设置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集体资产进行监管,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其次,农村基层领导机构在资产配置方面要做好市场调研,为农村经济决策提供来能良好的信息支持,而且还要做好资金应用的分析工作。在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还要不断总结新方法,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增强农村集体资产对风险的规避能力,保障我国农村基层财务管理工作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香荣.浅析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5.

[2]吕昂.浅析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3]张会丽.当前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3.

泸州市农村社区建设现状调研报告 篇4

时间:10-03-31 15:54:42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村社区建设问题非常重视,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在民政部、省民政厅的指导下,泸州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自2007年开展以来进展顺利,已进行了两期试点工作,建成农村社区13个,2009年第三期10个农村社区的建设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为了更加深入认识泸州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效果和存在问题,总结提取有益经验,市

民政局组织调研小组进行了深入调研。

一、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2006年9月,民政部下发《关于做好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同年底,率先在江阳区邻玉镇先锋村开展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2007年初,我市确定了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区县,分别成立了1个农村社区。2008年初,将试点工作面从4个区县扩大到全市7个区县,农村社区试点总数增加到了13个。据2008年8月统计,各区县下拨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专项经费12万元,乡财政安排15万元,村自筹67万元,对口支援6.3万元,共计100.3万元,保障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各试点社区共修(改)道路171公里,修(改)房13920平米,改造猪栏682个,改厕803户,新增自来水970户,清理垃圾460吨,绿化面积扩大5770平米。试点村的村容村貌和人居

环境得到一定改善,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一)选好试点社区,建立农村社区组织。各区县按先易后难的顺序,首先选择经济基础和基础设施较好,集中居住率较高的村庄进行农村社区试点,以降低试点工作开展的难度。选点之后是重点建立农村社区组织,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农村社区与村委会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以村委会成员为主体建立农村社区,下设专门协会,如龙马潭区高阳村社区居委会等。这是我市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方式;二是由部分村民小组组成村落社区,在村党支部的领导和村民委员会

指导下开展工作,如江阳区新塘房村落社区等。各农村社区都成立了经济服务、安全卫生、文体活动、互助救济、公益事业等专门协会。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动民主管理。部分条件比较好的试点社区根据农村社区建设的特点修改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并且制定了各专门协会的工作制度。农村社区坚持半年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对涉及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通过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来决定,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的开展都是在涉及片区或村民小组召开村民会议来讨论决定,充分保障了农村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这项工作在部分条件较差的社区还需要进一步落

实。

(三)抓好村镇规划和集体经济建设。试点村加强了村镇规划,一些试点村已初具规模,辖区内学校、卫生院、电话、光纤、自来水、天然气、农贸市场等各种设施齐备,一些村修建了文化活动室、运动场,设立了村民服务室,实行村级事务代办,方便村民办理各种事物。试点社区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开办了农家乐,发展鱼虾养殖,组织文艺演出。泸县实施“工业强村富民”的战略,积极引导村民种植板栗、花椒、甜橙、中药等。这一系列增收致富手段,大大改善了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

础。

(四)加强共驻共建和社区文体卫生安全建设。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中,各区县加强了对试点社区的共驻共建,在经费、设施上给予社区大力支持。泸县县级机关联系社区对口支援6.3万元;江阳区新塘房社区分别与本区域内的单位签订了共建协议,区文体局为社区送去了健身器、腰鼓、书籍等。一些社区加强文体卫生安全建设,建立了文艺队、腰鼓队和体育队,定期开展文体活动,成立了社区卫生站、社区小超市、治安巡逻队,还积极开展五好家庭户、双文明户评比活动,大力倡导尊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移风易俗、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新风,推动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农村社区建设缺乏共识。我国多年实行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城市和农村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模式差距极大。在城市社会的基层采用社区管理模式,着重为居民提供生活公共服务;在农村则采用村委会管理模式,着重对

农民的管理,公共服务建设比较欠缺。这样的历史惯性下对农村开始实行社区建设,很多人都不理解,认为条件不具备。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以来,一些地方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存有畏难情绪,农村社区建设仅限于挂一块牌子了事。要真正搞好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需

要加快转变观念步伐,从认知上对建设农村社区树立信心。

(二)投入不足,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经费支持。在原有的城乡分治之下,财政对城乡基层自治体系建设的经费投入厚此薄彼,主要资金偏重用于城市社区建设,在农村村委会建设上则步履缓慢。近几年开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以来,个别区县适当增加了这方面的投入,但整体而言,重城市轻农村的格局没有变,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差距拉大的问题没有缓解。农村地区基础差,交通、便民设施等建设严重滞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社区建设,应加大投

入,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达到建设农村社区方便和服务群众的目的。

(三)制度不全,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组织保障。农村社区建设是个新事物,中央也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在定性上也较为模糊。农村社区和村委会是什么关系?前者是否要替代后者?二者在同一辖区内适用哪部法律?社区工作人员怎么设置?待遇差距怎么协调?农村社区怎么开展对农民的公共服务?等等,目前也都各自为战,“摸着石头过河”。由于没有可资借鉴的好做法,加之农村目前的人、财、物力有限,基础设施薄弱,人员比较分散,农村社区建设很难形成共识和切实可行的举措,制度建设上难有突破。而没有统一的认识和科学的制度做保障,基层政府很难把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其重要工作日程,农村社区建设很

难有规范化的进展。这是我市目前农村社区建设良莠不齐的原因之一。

(四)服务不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严重滞后。泸州居西部内陆,多属丘陵、山区地势,交通不便,尤其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群众居住严重分散,道路交通严重滞后,多年积弊之下,农村的公共服务非常脆弱,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在没有大的投入的条件下,往往流于形式,要改善农村社

区的公共服务则无处着力。

三、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转变观念,树立信心,正确认识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首先,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

中央近年大力倡导和谐社会理念,开始关注社会层面的建设,而社区是联系政府和群众的桥梁纽带,是社会的基础,社会建设需要从社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社区开始。其次,农村社区建设是服务广大农村群众的需要。目前,我市仍然有超过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向农村村民提供更加完善便捷的公共服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向农村深入延伸的必然要求,更是广大农村居民的内在需要,而开展对农村居民的服务,主要有赖于农村社区建设这个载体。第三,农村社区建设不仅仅是农村自身的发展建设过程,还是国家“城市反哺农村”,“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缩小贫富差距”等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按照“两个大局”的发展设想和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二元分治弊端的政策指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能力进行城市反哺农村,让农民

分享改革成果。因此,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必要的、紧迫的和可行的。

(二)财政支撑,多方参与,建立农村社区建设稳定的保障机制。目前我市农村经济水平还很低,多数农村家庭经济靠种植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维持,农村一级的经济基础仍然非常薄弱,要在薄弱的经济基础上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就需要财政支持,广开门路,多方筹措资金,建立起稳定的农村社区建设保障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结合新农村建设,把财政资金有重点的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项目,改善农村社区的道路交通、生活用水、通信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等,推动农村社区建设的硬件逐步向城市社区靠齐。二是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资本引进力度。政府要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政策引导银行和企业有重点的向农村社区建设项目投入资金,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后劲,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通过灵活的土地流转,引进农业生产企业和针对农村的服务业企业,扩大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面,在互利共赢的原则下引导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三是要充分发动群众,提高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农村社区建设总是依靠财政和第三方投入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发动群众寻找致富门路,参与家园建设,充分发挥家园建设的主体作用,只有群众自己有信心有热情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政府的财政投入才能真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才能真正通过农村社区建设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群众生活和农村落后面貌。综上,要建立政府财政支持、社会资金投入、群众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

设的保障机制。

(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序有重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农村社区应定性为社区村民自治,定位为发展、建设、管理和服务。所以开展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进行科学规划。规划的前提是农村社区试点的选点,就泸州实际而言,选点应遵循以下条件:农民居住相对集中,农村村庄已经形成或初具规模;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1万元以上;地处平坝或浅丘,乡村道路畅通。对古蔺、叙永可适当放宽条件。选点之后就要对农村社区进行因地制宜的科学规划,有了科学的规划,农村社区建设才能减少重复建设,提高效率。二是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要有序有重点的开展:首先是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建设,必须把农村社区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好,把村庄规划建设好,把农村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同时,还要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是注重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有实力,农村社区建设才有活力。其次是抓好民主管理工作。加强农村社区民主政治建设,须从制度建设入手,以加强民主管村为重点,全面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用规范的制度来管人管事。健全完善公推直选村干部制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村民自治章程等规章制度、一事一议制度和村务公开制度,切实保障群众的各

项权利。再次是要抓好社区服务工作。

(四)完善服务,改善条件,保证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真正惠及百姓。一是要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社区。这是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实现形式,搞好公共服务,村民尝到农村社区建设的甜头,才会积极投身农村社区建设,农村社区的凝聚力才会增强。二是要健全农村社区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立健全社区村民委员会、社区团支部、社区妇代会等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各个类型的农村社区志愿者队伍。健全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服务制度,防止农村社区干部个人专断。三是要逐步健全便民服务网络体系。社区服务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组建农村社区后,各试点社区的干部要把工作重点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把主要精力放在为广大村民提供优质服务上,开展人性化服务。四是要加大力度提升农村社区干部素质,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农村社区干部的素质优劣决定着其为民服务的好坏,在加大农村社区一系列建设的同时要通过引进年轻力量和加大培训力度等方式提升社区干部的素质,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保证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篇5

浅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赵坤 王青耀

来源:《电子世界》2012年第20期

【摘要】社区文化当今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形式,社区文化建设是开展城市群众文化活动,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城市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实际,调查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考察在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试图探究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发展新路子。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策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要求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水平。可见,社区文化建设当今已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新兴社区的不断涌现,新旧社区的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设施缺口大、文化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更加严峻,这些已成为制约社区健康发展的瓶颈。2012年“两会”期间,委员们对社区文化发展现状比较担忧,希望通过制定社区文化建设规划,丰富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以推进社区文化建设。如何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又能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的社区文化新思路是非常重要的。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

城市社区文化既是城市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代表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多年来,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参与下,我国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探索中寻找发展模式。因而,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备,人文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社区文化设施属于文化硬件设施,是社区建设不可忽略的方面,也是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社区文化的发展首先要依赖于较为完备的社区文化设施。多年来,各城市有关部门与社区管理者为使社区居民有更大的活动空间,更多的活动场所,都非常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北京、上海等城市社区,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健身区以及设在居委会的图书馆、活动室等社区文化设施均较完备。很多社区在缺少资金的条件下想方设法、因地制宜扩大活动空间,提供活动场所。北京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还鼓励国有、民办和外资企业为社区建设文化体育场馆。在上海,社区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市、区及企事业单位的文化设施资源,与有关单位

共管共享,如徐家汇社区与上海交大图书馆共建社区图书馆。随着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备,社区文化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辖区居民在工作之余有了去处,在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得到美的享受。

2.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内容不断丰富,城市社区管理理念不断提升

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丰富多彩,是社区文化建设成就好与不好的最直接的体现。经过数年来的社区文化建设,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津,各街道社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综合利用社区的文化体育资源,组织群众开展了丰富多彩自娱自乐、寓教于乐等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很多街道都组建了有本地区特色的文娱团体,如合唱队、秧歌队。各社区还固定组织运动会和各类单项体育比赛等,许多街道还通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形成了本社区的传统文化活动。随着人们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以及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待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态度也越来越趋于理性,因而能更好地按照城市社区文化发展的规律来促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

(二)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为代表的全国各大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可谓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尽管社区文化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社区文化建设毕竟是我国城市发展中兴起的新事物,社区建设历时较短,社区文化建设起步较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问题已发展成为阻碍社区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1.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仍存在抵触心理,其理由是缺少资金,缺少场馆和人才,从而使他们持观望,和等待的态度。诚然,人力物力财力是建设文明社区以及社区文化不可或缺的条件,尤其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将创建经费不足,作为在社区文化建设上的无作为的托词,是不能被认同的。一些管理者,忽视文化在发展中的地位,缺少积极努力去创造新机制的开拓精神,对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视而不见,更加看不到群众巨大的创造力,这些都已成为制约地方社区文化前进和发展的主要障碍。在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陆续走入一些误区,例如片面的理解社区文化的内涵,以为组织居民唱唱歌,跳跳舞就是社区文化;只注重硬件,而轻视软件;只注重改造物质环境,轻视了营造人文环境;只注重形式化,轻视了丰富其内容;而重表象,轻实质的做法,就导致了社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

第一,思想认识上不到位。有的社区热衷于做表面文章,追时髦,赶任务,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做给上级领导或外面看,脱离了与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之间的关系。第二,管理理念上落后。在现在的社区文化建设中,一部分社区管理者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狭义的理解社区文化建设和重视程度不够以及追求政绩、形象,搞形式主义等。第三,社区文化的功能作用不足。一些社区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应有的作用没有发

挥出来,使其部分功能不断弱化,主要表现在:社区认同意识薄弱,社区文化教育功能弱化,人才资源不足以及社区文化建设还存在资金投入不足、对互联网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消极影响认识不够等问题。

2.社区居民认同参与意识不足

目前,由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由政府即行政权力的推动,这就造成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仍是以动员性参与为主的现象产生,其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依旧远远不够。当前,由政府主导的社区文化建设会演变为一种行政行为,本应体现的文化性、群众性没有得到体现,却反而突出了文化活动的政治性。在群众心目中,政府进行的社区文化建设变成了政府单位追求政绩的过程,故而群众主动参与的欲望被大大降低,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感到被打扰和利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面非常低,而且许多社区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总是一些“熟面孔”。相当多的社区居民,尤其是中青年居民和居民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尚未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在许多社区中经常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经常是少数的社区老人,尤以老年妇女居多。还发现很多社区报硬件设施建设项目与居民的需求不匹配,难以吸引居民的广泛参与,有些社区的图书室、活动室常常大门紧锁、空无一人。而一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往往把外来的“新移民”变成了文化建设中的“遗忘群体”。

3.社区资源配置开发利用不足

由于我国目前城市社区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所拥有的经济能力十分有限,财力严重影响着其自我生存能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大多由政府部门的提供,少部分由社区组织的收入和居民缴纳的费用承担。很少有社区部门组织和社区居民自主捐款购买各类设施。所以,一方面社区自身资源十分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物质性资源在闲置不被利用。

二、以发展先进文化为引领,努力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健康发展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随着城镇化的加快,人们对幸福指数提高的期盼,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已成为城市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的必然需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积极支持健康有益的社区群众文化,建设好文明健康的城市社区。

(一)加强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

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要发挥其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活动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开辟适合各个年龄层进行活动的场所,并对其场所和设施进行管理和维护。而作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组织载体,社区文化网络是连接各种文化桥梁的纽带,能有效的吸引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各个社区可将居民群众按照兴趣、年龄等因素划分开来,根据各自不同的需要进行全面规划,符合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并对其统一领导。在社区上下形成纵横交错、紧密相连的社区文化网络,使得社区文化建设得到顺利发展。

(二)建立群众文化社团制度,提高居民的参与能力

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发展的原始动力。当前,提高群众自我组织水平和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以及建立文化社团组织制度变的十分重要。在实践中社区文化活动已经具备非常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并且由于日常群众文化活动在财力上的投入是非常小的,所以建立正式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组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社区群众文化团体是一种独立的社团组织,政府可以在思想上对其进行指导,在经费上予以资助。一旦成立社区群众文化社团组织,其结果必然会提高社区群众的组织水平,加深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并且最终成为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中坚力量。

(三)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文化投入机制

在城市中的社区文化建设上,公益性社区文化必须有政府投入,如社区自己的阅览室、文化站等。持续充足的经费保障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坚持多方面筹措经费,首先以政府公益性投入为先导。充分利用每政府在设施建设、设备补助,及活动经费上给予一定的补助,并充分利用其他文化资源,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从而避免重复建设场所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其次,整合社区资源,争取整个社区内部团结与支持。通过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从而使社区文化建设繁荣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社区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充分调动、整合驻区单位已有的文化设施资源,形成以社区文化中心,才能有效保障社区文化建设运作协调,不断强化社区文化阵地建设。

社区的建设,尤其是文化建设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城市基层组织的文化发展水平。基层社区居民的价值观、文化传统、社会心态以及审美情趣构成了该地域特有的群众文化。加大对社区文化的建设,既有利于居民精神需求的满足,同时对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也有较大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增强城市的综合实力,为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使城市更好、更快地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吴鹏生,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2]康之国.构建城市和谐社区与社区治理创新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174.[3]郑杭生,杨敏.中国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2.[4]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J].消费导刊,2008(8).[5]马海燕.浅析城市社区资源的整合[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9(2).作者简介:

农村社区化管理_图文(精) 篇6

内容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体上已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 新阶段。在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新形势下,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重大决策。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使农村生产得到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就须 加强农村规划建设,实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发挥土地的最大潜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但长期以来,人们不注重土地利用效率, 采取粗放经营方式,严重浪费土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长。但 土地尤其是耕地的供给是有限的,原来的粗放经营的方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只有 实行土地的集约利用,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土地的需求。正是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新的理念被提了出来——农村社区化管理。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化管理;土地合理利用;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没有农村 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所以, 加大农村社区建设力度, 为广大农村居民创造更加良 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既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根本宗旨的生动体现, 也是建设农村美好家园、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

所谓的农村社区化管理就是着眼于科学的编制村镇规划、合理对居民点和企业进行布 局,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积聚,以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农村社区化管理不仅仅可以改善 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土地资源严重不足的压力。我们选择了南通市如皋县搬经镇,在这边进行了为期四天的暑期社会调查,本次活动 正是希望我们能够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的情况以及居民对这种社区生活的满 意程度。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社区化管理的不足, 经过整理分析后给当地政府提供一点建议, 为新农村的建设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

一 唐僧西游搬经晒,岳飞行军来加力

5号,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美丽的的搬经镇。搬经镇由原加力乡、夏堡镇和搬经镇合并而 成, 有 “如皋西大门” 之称, 北接海安, 西临泰兴, 地处三县交汇处, 总面积 110平方公里, 人口 9.2 万,辖 21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委会。搬经人以“勤劳质朴、善良爽直”闻名遐迩, 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搬经人民在长江金三角 上,孜孜求索,艰苦创业, 留下了闪光的足迹。改革开放以来,搬经镇面貌日新月异,投资环 境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

我们采访了当地的施书记,向他了解了最近几年搬经镇的新农村的建设情况,施书记自豪的 向我们介绍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中,搬经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民富,村美, 风气好”这一总体目标,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从而大大就加速 兴镇富民的步伐。通过今年来的努力, 我们镇的自来水普及率达 100%, 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100%,数字电视普及率 80%,通达工程普及率 75%,全镇的 22个村已有 8个村被评为奔小 康现行村。” 当我们提及到《十一五规划》中重要部分农村社区化这一方面时,施书记又对我 们介绍说:“我们镇十分重视新农村的建设, 政府协调多方力量, 对农民居住进行集中化, 一 般道路沙石化,主要道路硬质化,切实解决群众住房出行的问题。” 通过施书记的介绍,我 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了:搬经镇虽然是一个农村的小镇,但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它的经 济状况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在奔小康的路上走出了很远。

二 搬经镇的农村社区化情况及民意调查

一、农村社区化情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城市化是人类进步必 然要经过的过程,城市化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水平的重要 标志。农村要向城市逐渐转变,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居住问题,由于我国传统的农村居住方式 ——农民在自己的宅基地盖房,人们已经十分的适应了这样一家一幢楼、一户一院的生活方 式,如果为提高城市化而强制搬迁进行社区化管理,势必会造成人们的不满,所以城市化过 程并不一定是一曲美妙的乐章,像很多进步一样,城市化过程中也夹杂着许多不和谐之音。所以我们认为在调查该镇的社区化文明建设情况的时候, 十分有必要对当地的居民进行民意 调查,了解他们对这种新型的城市居住方式的满意情况。

最近几年,搬经镇十分的重视社区化管理,从 8年前的因搬经中学扩建的人口迁移到现 在十里修河的大迁移,搬经镇的社区规模已经越来越大,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极大的改 变,很多的人也已经渐渐的适应了这种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搬经镇“四着并举”推进新农 村建设,计划生育协会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组织计生协会会员和志愿者积极投身新农村建 设,从解决群众最急、最盼的问题入手,协助社区为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努力。一是开展村容村貌综合治理,推进新农村建设快步发展。搬经镇协调多方力量,对农民 居住集中化,一般道路沙石化,主要道路硬质化,切实解决群众走路难问题。到目前为止, 全镇已建筑居民商品用房 1800套,水泥路面 123公里。绿化带 110公里,河道整治 13条, 垃圾处置 1200多吨。

二是发挥计生协会能人优势, 推进新农村建设共同发展。调动镇中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运输大户、经营大户的积极性,开展能人带动工程,采取以弱带强、以富带贫、以快带慢、互相帮助、结对帮扶的形式,开展“一对一”、“一帮一”的活动,使每个能人都有帮扶对象, 每个帮扶对象都有帮扶项目。

三是对计划生育家庭实行政策倾斜, 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优先扶持, 优先安排项目, 优先培训,优先提高技术,不断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在政治上有地 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有保障,引导农民建立经济互助或专业协助。组织镇医院医师、镇计划生育技术人员对 3200多名村民免费健康检查,走访、慰问 86户老党员、老干部、83户计划生育模模范户、14户计划生育贫困家庭。

四是当好社区计划生育政务、村务公开的监督员, 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让群众享有 参与权、知情权、管理权、监督权,帮助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实行村民 自治走向民主法制建设。

通过一系列的建设措施,搬经镇已经很好的实践了这种新型的居住方式,搬经镇面貌日 新月异,投资环境日臻完善,人民安居乐业,生活蒸蒸日上。现在搬经镇被列为全国创建文 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全国科技兴村先进乡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 进乡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二、社区居民对现在生活情况的满意程度

随着社区改革的不断深入,人越来越多的居民点被集中起来,剩下的大片的土地在政府 的组织下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政府在土地上招商引资,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也 解决了当地人们的就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7月 6号,为了解社区管理对人们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对搬经镇搬东社区进行了一 项民意调查,总共发放了 250份的调查问卷,其中回收了 200份,我们对这 200份的调查问 卷从衣食住行上进行了分析,得到了下面结果: 表格 1 表格 2

通过上述图表我们可以发现:农村的社区化管理对人们日常中的的衣食行等方面并没有 什么太大的影响,主要影响的还是人们的居住方式,因此还是有一些人不习惯这种社区化的 生活方式,通过结合表格 2,我们可以发现,收入越高的人越能适应这种城市社区的生活方 式。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原因,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原来现在虽然近几年搬经镇加大了招商引 资的力度,不少的人已经进厂工作或者是到城市里打工,但是对于该镇的一些以耕种为主要 收入的家庭,这种社区化的集中管理给他们耕种带来了一些不便,他们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才能到他们的田地,所以这一类的人很难

适应这种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而那些收入高的 家庭,一般家里的责任田比较少,他们主要的收入都是工资,没有耕种的任务,所以这种社 区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就不是很大的,反而会给他们一种新鲜的感觉。

三 搬经镇社区化后的经济建设

一、传统的居住方式与现在居住方式对比

家门外就是自己的田地 村民集中居住

原来每户家门口就是自己的田地,耕种十分的方便,但是这种土地利用方式十分的不合 理,大片的土地浪费,乡间小道林立,路不通畅,大型的播种收割机械到不了田地,每到秋 收的时候只能靠着传统的人力方式进行收割,这种耕种方式带来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农 村家庭的日常开销,更不用提将剩余的粮食来提供给城市,社区化将人口集中起来的同时将 土地集中起来,搬经政府提供大量的资金进行道路的修建,路途通畅之后,大型的机械可以 投入田地使用,极大的加快的耕种效率,通过耕种带给人们的收入也是越来越高。

二、搬经镇招商引资情况

随着社区化的不断前进, 土地资源被集中利用起来, 政府在集中利用起来的土地上进行招 商引资,兴建工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目前,搬经镇有近3000户个体工商户,近200家私营企业,其中 24家规模企业产销利 持续高位运行,总投资突破 3500万美元的台资、日资、美资共 11家企业的落户,橡胶、密 封件、服装、纺织、机电、出口蔬菜加工、鲜切花出口等支柱产业,构筑特色明显和优势突 出的产业群,显示出搬经主体经济强劲的发展质态。按照“提升功能,优化环境,营造特色” 的要求,花大力气进一步提升工业园区“七通一平”建设,改善园区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增 强搬经对外吸引力。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已达 3000多万元, 进园企业 48家, 规模 500-1000万 元企业 30家,规模 1000万元以上企业 18家。初步形成了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和橡胶密封 件三大板块。项目农业园区投入的民间资本超过 1000万元,工商资本超过 3000万元,财政 资本超过 1000万元, 有效的投入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园区的发展, 形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群 体, 订单农业面积不断扩大, 带动了农户发展,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四 调查后对土地的集约利用提出的建议。

1、科学、合理布局居民点。新农村建设应该着眼于科学编制村镇规划、合理对居民点和 企业进行布局,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积聚,以有效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新农村建设过程 中要注重将分散的居民点集中起来,引导村民住宅向小城镇和中心村集中,有条件的地方应 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统一规划,建设农村多层住宅,以提高土地的容积率。充分挖掘 土地的存量优势,变外延性扩张为内涵挖潜方式,集约高效利用土地。鼓励土地置换,对按 规划向村镇迁建的农村居民点,在做好退宅还耕的基础上,经核准可按还耕面积等量置换到 城镇建设规划区选址,其建设用地指标可以不占用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计划指标。

2、提高市场化供地比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即以最少的土地投入获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佳配置。众所周知,依据经济学原理,市场结构可分为完全竞争、垄 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完全竞争是最理想化的竞争结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资 源可以实现最优配置。而垄断市场是最缺乏效率的,目前,我国集体土地市场还具有很大的 垄断成分,很多地方集体土地的征收、转为建设用地等基本都是由地方政府决定的,这样就 出现了大量寻租、私下事先经过协议再出让土地等现象。由于开发商获取土地的代价较低, 也就缺乏集约利用土地的内在经济动力,进而导致土地的粗放、低效利用。如果适当提高土 地市场化供地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的浪费。因为在对于通过市场手段获取的土 地,如通过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市场方式取得的土地,土地使用主体在市场机制的调节 下,在利润最大化动机的驱使下,会主动追求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3、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明晰的产权能够有效的保护权利人的相关利益, 一项财产的归属 越明确,权利人从此项财产获得的收益就越高,其利用效率也就越高。由此可知,明晰的土 地财产权利可以促进土地收益分配更加合理,进而调动土地所有者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的积 极性, 最大限度的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目前, 我国农村土地的产权制度仍然存在一些缺陷, 土地产权不够清晰,在有些地方,经常发生一些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本应属于农民的收益 被村集体或政府部门无偿占有,挫伤农民有效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大量实践证明,土地权利 越细化,越有利于土地的有效利用。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土地权利的划分十分详细,不 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也减少了由于土地权属问题引发的争议。因此,建立和完善农村土 地的产权制度体系是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利用土地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强土地权利的 立法,明确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等的权力和义务。

4、通过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用地观念。长期以来, 在我国大 多数农村,无论是农民自身还是乡镇领导干部,依然没有摆脱旧的用地观念,传统的土地利 用方式也未得到根本转变。农村居民点分散,建设用地盲目扩张等不合理的用地现象随处可 见。要想改变这种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摒弃旧的用地观念,一方面要靠制定规划,加强立 法等硬性手段,另一方面,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通 过各种媒体在农村做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他们对我国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一 些土地政策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用 地观念,合理、有效的利用每一寸土地。真正实现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利用向集约型利用 的转变。

5、将土地有效利用状况纳入地方领导考核制度。我国现行的考核地方领导的政绩, 主要 还是依靠地方财政收入和 GDP 两个重要指标, 而地方财政收入和 GDP 的主要来源是土地出让 金,因此一些地方领导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显示其在任期间的政绩,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考 虑当地长远的发展,盲目出让土地,扩大建设,导致大量土地流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因 此建立一种新的地方领导政绩考核标准,将各地区的土地利用状况与其政绩考核相结合,如 以单位土地的财政收入作为考核的标准。这样使地方领导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执政期间着 眼于当地的长远发展,不再盲目扩大建设,努力探索有效利用土地的途径与方法。在土地供 需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我们要科学用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从 而促进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坚决杜绝靠出让大量土地来换取当地经济短暂发展的做法。

五 个人心得

一、农村社区化管理必须与本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农村社区化管理是经济社会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与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连。我们在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中充分考虑 村级的财力情况,有多少财力,就办多大的事情,同时坚持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切实减轻 村级负担,培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在配备专职社工时,充分考虑农村社会管理事务的

实际和村级财力的状况,确定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由区、街道二级财政拨付专项经费,受 到了农村基层和群众的欢迎。从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入手,让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实惠,这样就能有效地引导群众参与到社区化管理工作中来。

二、农村社区化管理必须循序渐进地完善管理与服务体系。实施农村社区化管理,着力 点在于建立制度和机制,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循序渐进。棉丰村社区化管理并没有“另起 炉灶”,而是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村级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机制,配强专职社 工队伍,实行包片管理,实现了在新的条件下的村民自治。针对棉丰村外来就业者已构成社 区居民重要组成部分的实际,因势利导,建立新棉丰人服务站,实行自我管理,推动社区居 民自治和社会稳定。

三、是农村社区化管理必须把解决实际问题、让居民得实惠摆在突出位置。群众最重实 际,也最通情达理。在棉丰村社区化管理调研期间,我们针对一些群众要求解决住房困难的 呼声,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到村里现场办公,帮助村领导班子理清新村建设、旧村庄改造思路,制订农村新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并协调解决土地、资金市场化运作等具体问题,深受干部群 众的好评。

浅析农村社区治安管理现状 篇7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 高校后勤有限度地向社会开放, 逐渐把一部分高校后勤转化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采用现代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管理模式,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大规模的高校后勤社会化, 是从2000年初,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后兴起的, 文件中提出改革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 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学校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1]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 在政府财政支出不多的情况下, 后勤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经受住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 为高校的改革创新、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高校后勤管理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指出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凸显的主要矛盾是:后勤经营主体逐渐呈多元化、传统与现代的经营理念差异、实体运营模式差异等。这对高校的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社区管理便是其中的典型。

2. 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一个由学校、教师引导, 学生自主学习、生活、成长的场所。社区生活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如何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舒适、和谐、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 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是社区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冲击, 高校社区管理工作日见复杂:产权矛盾、管理体制矛盾使得社区的后勤保障屡有疏漏, 如果处理不到位, 将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瓶颈。这不仅影响社区管理的效益, 也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建设, 具体说来:

(1) 社区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服务不够及时。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是在政府主导、高校主动、社会参与的理念指导下, 统筹规划、分步有序地实施的。各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 学生公寓的建筑面积及公寓内的服务种类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 学生公寓总体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这种多主体参与的管理存在衔接上的问题, 突出表现是服务不及时。高校后勤服务, 也是一种商品。按照后勤社会化的初衷, 市场是为高校承接一部分的服务任务的, 所以后勤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服务”角色, 遵循市场规律, 为广大师生提供好的公寓服务。而现实中的物业管理公司并不能积极、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提供相应的服务。从学生反映情况到学校掌握情况, 到学校下达任务布置工作, 到最后物业管理公司落实服务, 这其中涉及经费问题、人员调配、管理权限等问题而使得社区服务存在延迟。

(2) 社区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服务不够到位。后勤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当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标志是后勤从学校剥离, 与学校形成合同关系, 其中涉及相关人事, 资产, 管理等。首先, 物业管理公司聘请的人员从综合素质上并不匹配。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 是实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后勤社会化后, 要做好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首要条件。而现实中, 其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并不匹配, 如社区管理员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其次, 后勤实体的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更多的是以社区经营效益为目标进行管理的。在理念上没有处理好社区管理的商品属性与学生社区的教育属性。一些规章制度本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这就导致了社区服务的不够到位, 如阿姨经常离岗, 不能按照学生返校时间正常供应热水, 物业维修费用过高等。

3. 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一些启示

高校后勤对高校起到保障作用, 是高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此社区管理工作必然带有公益属性;与此同时, 后勤工作本身又是一种经济活动, 具有经济属性。这“两种属性”就构成了社区管理工作在高校存在的两个鲜明特点。一方面, 社区管理工作的教育属性需要社区管理部门为高校提供“文明、安全、优质、高效”的服务, 遵循教育规律办好社区管理工作。另一方面社区管理工作的经济属性要求社区管理也要遵循经济规律, 把学生社区纳入市场按规律运行, 才能增强社区管理的活力和生命力。这种双主体经营理念的冲突导致后勤社会管理存在一些矛盾。当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是后勤工作逐步由社会来承办, 企业与高校签订合同, 为高校提供后勤服务。在社区管理过程中, 企业有独立的人事权利、经营管理制度、职责职能等。这与学校的学工部门、社区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是两套人马、两个班子。两者在完成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就会存在不协调的现象, 我们期待多主体共存的运行模式及双主体经营理念的冲突在未来能够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协调。

参考文献

社区治理现状浅析 篇8

一、社区居委会的现状及问题

(一)居委会行政化倾向与居民自治需求的矛盾

根据我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与其之间是指导与协助的关系,而非领导与服从的上下级从属关系。然而,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城市居委会普遍出现了行政化倾向,成为基层政府的延伸。

随着社会转型,政府大量社会职能下沉,居委会承接了大量政府交办的任务和行政性事务。调查发现,居委会工作中大部分工作都是政府下达的任务,服务内容包括民政、计生、居民养老、维护稳定、调解群众矛盾、居民医保、普法、双拥、低保救助、社区文体、社区教育、残疾人管理、司法援助、社会治安等百余项,除此之外还要应对需要上报的各种台帐、报表、检查、评比、各部门各类调查统计,以及各政府职能单位下派其他任务,导致多数居委会存在挂牌多,事务多的问题。

在人事方面,仍有少部分居委会拥有公务员编制和事业编制,虽然比例不高,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层行政力量向居民自治组织的延伸。可见仍有部分居委会延续行政管理的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居委会对街道办事处等政府机关的依赖,也未能解决街道办对居委会的经费和人员等的控制问题。

(二)社区管理服务经费投入与现实需求的矛盾

大部分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日常工作和活动经费的主要来源都是财政拨款,仅有少数的居委会依靠其他经济来源。社区居委会自身缺乏经营社区的能力,意味着没有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建设资金投入与需求缺口大的问题进一步凸显。

目前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低的问题确实得到改善,但与当前城镇的物价水平、社区居委会承担的繁重工作任务相比,工资收入依然不具有竞争力。这导致社区居委会很难建立起一支较稳定的、较高素质的人员队伍,难以吸引公共管理、社会工作、医疗护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以提升基层社区服务管理水平。如何保证居委会工作人员合理的工资收入,仍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各地都在提倡要建立信息化居委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后期也需要专业的人才来使其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些也都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

(三)多元治理滞后与日益增长的居民需求之间的矛盾

目前城镇居民最迫切的民生需求是养老保障、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医疗保障和就业支持。另外,社区当前部分居民家庭生活困难,因病致贫、因残致贫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由于其工作精力有限,帮扶途径有限等原因,导致这些困难的居民也无法从居委会层面获得更多的帮助。因此从治理主体上讲,单靠基层居民自治组织或政府,都无法有效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必须建立起包括居委会及居民、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驻区单位、义工等在内的多元治理体系。

绝大多数社区拥有居民服务类、兴趣类或互助类社会组织,在这些组织的带动下,居民的业余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社区拥有的社会组织的数量比较有限,经常与外来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的比例并不高,可见社会组织要想融入社区、成为参与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还需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

多数居委会的驻区单位、企业或多或少会协助居委会开展活动,但是从协助居委会开展活动的频次可以看出,驻区单位、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和手中的资源,更多样、更全面的参与社区治理。

二、居委会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定位不清

首先,立法缺失。《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仅对社区居委会与政府以及其他组织的关系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另外对于日益增加的流动人口,也没有明确服务管理方式,缺少适合全国范围内的综合立法和操作性强的社区服务法律。其次,政府部门对居委会的性质、职能、作用认识模糊。在实际工作中将居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没有将居委会作为居民自治组织来看待,漠视居委会应有的法律地位。再次,政府干预过多。部分政府未能转变其对居委会直线管理的方式,对居委会、居民自治、社会组织的参与治理等存在疑虑,控制居委会的人财物,并将居委会视为“下级”机构,导致居委会本身的基层群众自治的性质难以表现,行政色彩过于浓重。

(二)经济来源有限,基础薄弱

居委会尚未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又不能向居民摊派办公费用,导致社区居委会工作经费存在较大缺口,仅仅依靠当地政府下拨办公经费、各种活动创建经费、评比奖金勉强维持运转。未建立正规的收入增加的机制,影响居委会的人才培养。自身筹资渠道少,资金来源不足;少有可供经营的资产,在缺乏其他经济来源的情况下,难以向政府部门争取相应的权利,也只能按照给予经费的政府部门的要求安排完成日常工作以及政府下派的任务。

(三)居民参与程度不高

居民更倾向于认为居委会是一级政府,对其缺乏认同感,参与社区自治的意愿不强烈。另外居民与社区的利益关联程度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体现,没有意识到参与社区自治的重要性,同时缺乏居民参与自治的平台和程序规范,难以参与社区运作的相关事务。

(四)社会组织发展不足

目前,社区类社会组织数量少,专业人员不足,活动能力弱,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有些社会组织过分依赖政府,独立性差;有些社会组织长期不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有些社会组织纯粹是兴趣团体,对社区治理并不关心,也不会为组织成员争取权益。

三、政策建议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治理模式可以适应所有类型的社区管理,要依托已有的机构和资源,针对其不足和需求,改进社区治理体制。

(一)引入综合治理的理念,理顺政府和居委会的权利关系

首先,要从立法的层面确定社区自治组织的权力和责任,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并且要界定社区管理事务中哪些事务要由政府承接协调管理,哪些事情完全可依靠自治组织解决,明确政府管理和社区自治的权责。其次,街道等政府部门,应当摆正自身的角色,认清社区居委会独立的合法地位,改直接干预变成间接引导,正确看待政府与社区的合作关系。再次,推进政事分离,将基层能完成的工作交给居委会,将专业性更强的工作推向市场,交给社会组织或企业,政府只负责对基层组织进行宏观指导。

(二)制定高效的保障和激励机制

首先,建立良性的、合理的激励政策。为了促进社区管理的良性运行,注重在社区建设中完善社区激励机制。建设包括组织和个人的奖励机制。制定良性、合理的年度收入增长机制,其次,给工作人员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专业水平。

再次,开辟晋升通道,为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铺路。如,参加基层或者社区服务工作,满足一定的条件可以在考公务员的时候给予相应政策上的加分等。

(三)完善社区管理,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治理

相对政府和企业而言,社会组织的参与能为社区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更能满足居民的真实需求。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也能弥补政府服务的局限性,承担起很多居委会无暇顾及,且社会组织能顺利完成的事务,如,公益信息的宣传,特殊人群照顾,就业服务,各种援助等多样化的服务。但是由于我国社会组织目前在处于发展阶段,因此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创造条件,引导社会力量关注慈善事业,使各方力量汇入社会组织,成为社会管理的有生力量。

首先,要制定符合社区发展的政策法规,加大力度培育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以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免除社会组织在资金方面的困扰,让其能更好的投入到社区的基本福利活动中,鼓励公益性组织进入社区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广州市的社会组织本身是非盈利性的机构,但是它们仍然要按民非企业的税收方式缴税,在本身没有盈利收入的情况下,还要负担高额的税费,让他们难以承担。因此政策要考虑到社会组织的非盈利性,在财政、税收以及社工保障等方面都要制定能让社会组织生存下去的政策。

其次,政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将更多公共服务交给市场和社会组织承担,在社会组织提供更专业的公共服务的同时,也给予它们更多的机会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多方参与公共服务,培育其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建立多种渠道,促进居民自治的发展

1、丰富参与途径,激发居民参与的意愿

首先,居委会、业委会等组织要积极开展各项业余活动,加深居民之间的了解和互信。当居民彼此间的熟悉度提高,通过活动拉近彼此的感情,会直接影响居民对于社区的归属感,使得居民更容易参与社区治理。其次,定期组织居民大会、意见征集会等活动。居委会、业委会应该积极开展这类正规的活动,尤其是关乎居民自身利益的意见征集会等,这类活动能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主人翁意识,居民参加这类活动能从中体会到社区在这些活动中受到关注。再次,对居民提出的意见,也要及时反馈。能采纳的意见要尽快形成解决方案,不能采纳的意见也告知原因,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当居民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得到改善,这些都能促进居民进一步参与社区治理。

2、宣传社区自治的成功经验,培养居民自治的能力

成功的社区自治经验有助于增加社区居民自治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引导居民自治,让居民看到自治后的希望和良好的前景,提升居民的自治决心和信心。以广东省为例,发现了很多成功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案例,不仅包括新成立的小区,还有老旧小区,这些社区都从居民自治中获益,使社区得到一个良性发展,并且这些案例也有助于提高居民自治水平,促进其他社区的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因此,在培育居民自身治理能力的过程中,要注重宣传成功的案例,要有能够指引居民走向自治的成功经验。

(五)建立合作互动平台

第一,政府作为社区建设的指导者,在宏观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指导社区建设。第二,居委会利用自身拥有的群众基础,搭建更多利于居民参与的互助平台,加强居民的交流。第三,鼓励社会组织进入社区,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社区提供服务。第四,允许市场上的其他组织,在部分盈利性事务上参与社区建设,以自身的资金和物质优势,带动社区,为居民提供服务。第五,指导居民以业委会等自治组织方式,参与社区治理,发挥居民的主人翁能动性,借住平台中的各方力量,共同完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

上一篇: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下一篇:授权委托书(个人填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