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1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明确地把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纳入农村党的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强调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当前,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要看到,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法制观念淡薄、办

事不公、以权谋私等问题还比较突出,影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基层政权的稳固。因此,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一、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农村基层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普遍增强。各地紧密结合农村基层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创新反腐倡廉教育形式和手段,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营造勤政廉政工作氛围。全国不少地方制定了《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计划》,以党风廉政教育为主要内容,每年对乡镇党员领导干部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进行培训。

二是农村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截至9月,村级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度已在全国多数地区推行。其中,湖北省有80%的村实行了村级财务、资金委托乡镇“双代理”制度,辽宁省97%的村实行了村会计委托代理制。一些地方制定了农村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等管理制度,并探索推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三是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制度。目前,绝大部分乡镇都建立了领导班子议事规则、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民主决策制度、“一事一议”制度,逐步建立起农村基层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四是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加大。各地区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天津市对减轻农民负担情况和农村土地承包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专项治理。河北、湖北、广东等地开展了农村教育收费情况的专项检查。同时,各地区各部门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严肃查处农村基层干部违纪违法行为。

五是创造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各地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主要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坚持把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正面教育、自我教育为主要形式,结合农村工作实际,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坚持把制度建设的要求落实到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民主集中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扩大基层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统一起来,积极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二、当前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各项工作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还(来源:好范文 http:///)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在作风、思想观念、素质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损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甚至诱发上访和不稳定事件,进而影响到农村基层政权的稳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作风不正,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薄,独断专行,工作态度蛮横粗暴;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办事不坚持原则,凭关系、凭感情,不按章办事,推诿扯皮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乡镇干部、村干部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对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解决不及时,在干群之间引发矛盾,成为群众上访的热点,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近年来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态势与部分干部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作风不正很有关系。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2

关键词:农村图书馆,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

一、加强农村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提高农民素质是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巩固建设成果的关键。自古以来, 图书馆就有启迪民智、传播信息知识的社会教育功能。而农村图书馆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它面向农民、贴近生活, 是对农民进行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机构, 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 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 农村图书馆在对农民人生观的塑造、品格的熔铸、市场经济观念的培植、学问的拓展等方面也都有着始料不及的作用。

(二) 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建设农村图书馆可以在缩小城乡信息鸿沟的同时,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目前, 在我国农村普遍存在信息不灵, 生产、经营、和管理落后的情况, 新的科学技术难以得到推广和应用, 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散中心, 能够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渠道, 以及大量高效的科学技术, 同时培养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三)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扩大的同时, 城乡之间的文化差距也逐步拉大, 并由此导致了系列社会问题。图书馆是文化的宝库, 对公众的思想和社会世界具有潜移默化的规范塑造作用。建设农村图书馆可以满足农民的社会精神文化需求, 并对农民的思想予以引导和启发,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 建设农村图书馆也有助于提高农民对现代科技的接受能力、对现代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 使他们无论是从物质生活与是精神生活上逐步融入社会主流文化, 消除城乡文化隔阂, 将农村文化精华与城市文化的现代文明相融合, 进而实现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 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受制于社会经济水平的差距, 我国农村图书馆的发展呈不均衡状态, 尤其是中西部发展差距较大, 并有日渐拉大的趋势。目前, 在东部发达地区, 农村图书馆的普及率有的达100%。2001年, 浙江省共有农村乡镇281个, 全省已建农村乡镇图书馆 (分馆) 897个, 占70%的乡镇建有图书馆 (分馆) 。而同期贵州省的黔西南州共有县级公共图书馆8个, 乡镇图书馆7个, 占全州127个乡镇的5.5%, 其中7个贫困县的乡镇图书馆还是一片空白, 就连这7个县级馆都无法生存下去。

(二) 馆藏资源不足, 结构不合理。

据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图书馆管理处提供的信息“全国乡镇一级图书馆总藏书量:8171万册, 按9亿多农民读者计算, 人均占有书为:0.08册, 每个农民读者连半册书都未达到。”馆藏资源不足, 直接限制了农村图书馆为农民提供信息的能力和服务水平。除馆藏资源不足, 还存在结构不不合理的问题。目前, 许多农村图书馆的藏书内容陈旧、过时, 其以娱乐消遣的武侠、言情和旧的课本, 学习资料居多, 真正能够提供流通, 和农民息息相关的有价值的书刊资料却为数甚少。

(三) 体制不明, 管理混乱。

我国农村图书馆却长期面临着体制不明, 管理混乱的窘状。就全国而言, 县以上的公共图书馆由文化部门来管, 高校的图书馆由教育部门来管, 这在各地都是统一的, 但是农村图书馆呢?有的地方将它归属于行政部门, 有的归于教育部门, 有的归于文化部门, 甚至还有的将其归于后勤部门。管理体制不健全, 且缺乏一条清晰明确的主导思路, ;而在农村图书馆内部, 又缺少规范和监督机制, 则造成了管理上的随意性, 更影响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四) 专业人才匮乏、经费保障不力。

无论做什么事情, 人才都是到至关重要的。在农村图书馆建设中, 专业人员的培养和使用是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然而, 实际情况是我国农村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不是老弱的闲职人员、就是临时指派的管理人员, 而且大多是身兼多职, 人员素质信仰直接影响了农村图书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农村图书馆建设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 但是, 由于一些基层领导对于农村图书馆建设和重要性认识不足, 错误地认为它产生不了经济效益, 是赔本买卖, 因此对其建设漠不关心或被动就会, 甚至还会将本应该用于图书馆建设的经费挪作他用, 使得农村图书馆建设力不从心。图书馆经费得不到保障必然导致藏书质量不高, 数量不足, 对农民群众就没有吸引力, 农村图书馆就形同虚设, 就不能对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起到应有的作用。

(五) 自身服务的落后。

农村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求农村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要不断更新, 在大部分农村图书馆面对的服务对象, 已不再是的靠单一农业吃饭的农民, 而是不断涌现的种、养、加工专业户、私营企业主、联户企业成员、村办企业职工、各业能手和各业承包户。服务对象的变化也就对农村图书馆的服务手段、质量、频率,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农村不少图书馆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提速自身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依然满足于帮助农民办理借书、还书手续, 而其信息收集、筛选能力低, 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差, 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

三、加强我国农村图书馆建设的对策

(一) 端正态度, 提高认识。

发展农村图书馆, 首先就是要提高认识。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而言, 就是要把发展图书馆事业作为一项紧迫的工作来抓, 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 把此项工作看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来办。具体而言, 就是应根据本地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科学的规划图书馆的建设, 制定实施办法, 积极筹措资金, 组建有实力高素质的管理人民队伍, 以保证农村图书馆的规范化, 使农村图书馆有足够的发展条件与空间。对农村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而言, 就应充分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充分认识到自身工作不遗余力。而农村图书馆自身在建馆之初就应当运用各种手段作好自身的宣传工作, 加深群众对图书馆的认识, 力争获得良好的知名度和口碑, 才能为今后工作的展开留下良好的铺垫。

(二) 完善农村图书馆管理机制。

一方面, 在外部要加强领导, 统筹规划。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农村图书馆建设摆到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 统筹规划, 缜密实施。首先要明确归属, 即明确农村图书馆的事情到底由谁来管, 健全管理体制, 便于今后农村图书馆问责机制的实行;其次, 制定乡镇图书馆发展规划, 把建设图书馆作为乡镇党委、政府的任期目标固定下来, 把农村图书馆建设列入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另外, 农村图书馆工作的主管部门, 在倡导农村图书馆发展的同时, 管理和规划的角度, 将其纳入文化发展规划, 制订出《农村图书馆 (室) 管理工作条例》, 明确农村图书馆 (室) 的性质, 任务以及馆舍、藏书、编制、经费、设施、业务工作等要求和基本标准, 才能在创建乡镇图书馆过程中有间可循。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的原则, 引导农村图书馆 (室) 在自身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只有这样, 我国农村图书馆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才有可靠的保证。另一方面, 在内部要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农村图书馆要有更好的发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良好的工作秩序, 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益和质量。所以我们要强调制度管理, 促进工作秩序条理化和正规化。同时要建立和健全岗位责任制, 制定工作职责范围, 责任到人, 使每个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职责、任务和要求, 还要引入竞争机制, 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从农村图书馆的具体情况来看, 改变吃大锅饭的现状十分必要, 管理混乱, 权责不清, 是造成农村图书馆建设落后的重要原因。许多农村图书馆往往购进了图书却不分类、不登记, 大量图书杂乱无章堆放在一起, 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里有些什么书, 当然更加谈不上利用这些资源去为农民服务了。所以, 乡镇要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这是改变农村图书馆落后面貌的前提。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图书馆的现状, 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 才能充分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三) 培养专业的图书馆人员。

农村图书馆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提高馆员综合素质是提高农村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关键。其应具备道德素质、知道素质、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 在职业理念上应具备创新、协作和奉献等精神, 在职业技能上应担当“信息挖掘”者的责任、协助用户建立个人知识库和培养用户的知识素养, 能够为农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事业是人干出来的, 合格的专业人才是办好乡镇图书馆和其他工作的有力保障。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把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录用关。

要搞好农村图书馆事业, 首先就要把好图书馆人员的录用关, 认识到图书馆工作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不是谁都可以做的。要冲破人情关系网, 采取由人事部门或文化部门组织公开考试的办法, 录用那些热爱图书馆事业, 责任心强, 文化程度高的人员为管理人员, 确保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

2.做好现有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

在21世纪的今天, 一站式的学习观念早已经过时, 现在是一个提供终身学习的时代, 农村图书馆工作也不例外。对农村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参观考察、在职轮训、岗位培训、派出进修、常套教育等多种形式, 逐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图书馆人才队伍来为农民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

3.要留得住人才。

我国农村图书馆要想引进以及留住人才, 就必须尽量满足其工作人员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需要。具体来说就是对高素质的人才要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前后左右。如提高人员待遇, 对于突出贡献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等。总之, 就是要通过一切手段来提高农村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人翁意识, 增强其责任感、事业心、荣誉感和成就感, 使之把农村图书馆事业的成败兴衰同自己的切身利益、命运紧密联系起来, 在工作中就能够始终如一地保持高昂的热情, 甘愿为农村图书馆事业奋斗终生。

(四) 搞好图书馆经费筹措与使用工作工作。

农村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经费问题, 所以, 要发展好我国的农村图书馆事业, 就必须重视农村图书馆的资金的问题。一方面, 要创建多元化的经费筹集机制。首先, 要强化政府主导, 增加财政投入。农村图书馆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 政府应负首要职责。目前应改变以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状态, 而该将农村图书馆建设的经费纳入国家财政体系, 采取中央、地方双层财政投入体制, 保证农村图书馆建设经费的稳定性。其次, 做好自主创收。农村图书馆除了以优质服务去赢得政府及当地机关和农民的重视与支持外, 还应该要领先自身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去“创收”。例如, 可合理利用场地, 开展售书画报刊、文化用具业务, 并开办影碟出租、放像厅、摄影部、打字复印等多种经营性服务。这不仅能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 也可以带来良了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要实行多元化的办馆模式, 以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1) 加强联合。加强联合, 可以改变以往图书馆事业由国家包办的格局, 而变成由社会兴办的事业。具体而言, 联合办馆可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在不影响主业工作的同时, 与其他单位或个人联合举办经济实体, 建立长期稳定的经济供给基地, 走以商补文、以企补文之路;二是采取多种形式与单位或个人联合办馆。 (2) 强化分馆制。所谓分馆制, 就是各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在所辖的各农村乡镇设立分馆。强化分馆制不仅有助于解决图书馆建设中经费短缺的问题, 而且也保证了农村图书馆发展质量, 并能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图书管理人员。在做好经费筹措工作的同时, 要实现农村图书馆经费的科学使用。其一, 收支透明化。收支透明化是图书馆经费安全的重要保障。图书馆经费收支应像政府财政收支一样实行透明化管理, 并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从而防止图书馆建设经费挪用, 并对监督图书馆经费使用进行有效监督。其二, 规范图书采购。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 农村图书馆采购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 在采购之前进行广泛的阅读需求调研, 明白读者到底有些什么需求, 需要什么样的信息, 在选购图书时尽可能注重教育性、知识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同时做好预算, 努力保证采购图书的质量, 要做到该买的一定买, 不该买的坚决不买。其三, 节约办馆。在农村图书馆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 要秉持勤俭节约的精神, 严禁铺张浪费, 尽量将每一分钱都投入到图书馆建设事业中去。

(五) 在服务中求发展。

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农村图书馆要把谈及科学文化知识, 提高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引导农民科技致富。树立“为人找书, 为书找人”的服务宗旨, 开展优质服务, 从而求得发展。

1.信息服务网络化, 发挥群体服务优势。图书馆建设要走服务网络化的路子。具体而言, 就是要主动与大型馆配合, 形成由大型馆为主、农村图书馆、农业院校图书馆、科委、科协、植保站以及农业服务站、各种专业科技协会等相互联系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 发挥群体服务优势;广泛开展馆际交流, 以实现资源共享, 克服重复劳动, 弥补人力、财力的不足, 实现资源的整合, 及时为农户传递科技信息资源, 扩大图书馆工作的覆盖面, 进行跟踪服务, 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和所需求的各种信息。只有发挥群体服务优势, 才能解决自身资源较少、能力较低的问题, 进而更加全面的为农民服务。

2.依靠自身优势, 采用多形式, 开展科技兴农服务。农村图书馆应改变传统服务方式, 把主要服务方向放在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的实用技术上, 要紧紧围绕本地当前或一个时期农业生产经营任务, 依托馆藏资料, 积极开展馆际交流和互借活动。还可以多方位、多层次、多类型开展为农民服务活动, 如:组织科技咨询报告, 印发科技资料, 放映科技录像, 图书、图片展览, 专题技术讲座, 科技信息, 开办成人技术教育、函授学校、建立农民培训基地等等。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3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106-02

一、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家庭养老模式功能简化。人口老龄化迅速到来,加重了家庭养老的负担,老年供养人数的上升,使中青年的劳动人口压力加大。我国大部分老年人口都分布在农村,专门用于养老的开支使很多农村家庭无法承担。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政府实施了控制人口不断膨胀的计划生育基本政策,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同时我们看到这一政策对家庭养老模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家庭规模的变化。家庭内部人数和劳动力的减少,使家庭收入必然减少,赡养老人所需的物质要求无法保障。二是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内部结构向小型和集中化发展,供养人口大幅下降,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

2.土地养老功能退化。自我国实施养老保障制度以来,农民这个大群体一直未被纳入到养老保障体系之内,从政府到农民等各个阶层都认为农民既然已经有了土地,就完全可以不再需要为其提供其他专门的养老政策和制度。现实情况表明如果仅仅依靠土地根本无法满足现代的养老需求。原因如下,首先土地养老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成好坏,而我国气候现象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土地收入并不可观,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其次,失地农民人数不断上升。自改革开放以来,得以快速发展的乡镇及县级企业占用了大面积的耕地,目前我国的农民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相差越来越大,在人口稠密地区更是如此。耕地的减少无疑会直接影响农民的收入水平。再次,近些年我国随意征地现象严重。许多地方政府不按法律政策的规定就随意征收土地,导致农村集体的土地所有权徒有虚名,造成了无地可耕的景象。

3.保障范围狭窄且不健全。就目前我国的养老保障现状来看,农村养老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保障范围极其狭窄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总体参保人数较少;二是参保的主体主要集中在村干部领导和乡镇、村办企业的职工阶层,纯农户屈指可数。与保障范围狭窄相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现实情况看来,我国目前有能力和愿意参加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农民,大多数都来自经济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些居民整体来说经济条件较好较富裕,而贫困地区的农民则无能力无意愿参加。

4.管理缺乏规范性,基金保值增值存在困难。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基金都是以县级为单位进行统一集中的管理,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起步较晚,技术不发达,机构设置不合理不完善,基金管理不成体系,监管出现漏洞、执行不当等问题,使很多地方政府在管理和使用养老保障金时出现了挪用、盗用的不良情况。这将会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使政府和人民遭受巨额的损失,同时影响了政府的威信,降低了农民参加养老保障的积极性和自愿性。同时,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障在管理方面没有形成规范的系统,农村养老保障基金的管理与运营由各个主管部门各自负责,多个主体的管理必然造成运转成本上升、资金有效利用率较低的弊端,出现责任时则相互推诿和扯皮。

5.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当前各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基本上都是以民政部制定的《方案》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稍做修改后制定的。其法规法律层次低,缺乏约束力。特别是对保险基金的占有、盗用和挪用等行为,没有规定有效的限制和惩罚措施。目前农村保障基金管理中的违规行为相当普遍。

二、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问题的对策研究

1.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一是按照我国实施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集中快速地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强县乡的经济实力,较大幅度地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二是逐步缩小我国的城乡差异,提高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根据本地实际实施放宽城镇户籍限制的政策,逐步消除二元结构的身份制弊端,将对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产生积极影响。在实施引导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时,必须保证农村老人的生活来源和所得养老金不会因劳动力的输出而受影响。同时,加大国家财政扶持力度,当前工农业发展失衡,国家在政策制定上要向农村倾斜,促使农业人员实现平等收入和公平待遇,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后,才会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养老保障的计划中[1]。

2.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在农村养老保障问题上,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农民也要加强自身的权利意识。政府不仅是这一理念的执行者和推动者,也是责任的主体。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的政府责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的责任。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作为一种公共产品,是农民在达到法定年龄时得以维持基本生活的重要举措,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给以支持。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得力于充足的资金保证,政府作为农村养老的责任主体,有义务按照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保障承担相应的财力和物力,它对所有农民负有最终责任。

其次是法律的责任。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强相关的法律建设,以便为养老事业的顺利推行营造完善的法制环境。由于农村养老保障建设涉及的领域较多、范围较广、管理实施难度较大,对信息交流和信用协调的要求都非常高。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利用自身的政治优势,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障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

再次,加强相关宣传和道德建设的责任。在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中,政府既要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还要提供良好的文化环境,不断加强相关舆论宣传和道德建设。当前许多民众仍然对老年人存在消极看法和落后观念,这就需要政府及时加强尊老、敬老、爱老思想的宣传引导及教育,使爱老、养老逐渐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农民自身的权利意识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的家庭和社会都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寻求自我保障非常有必要。老年人不应只是养老保障体系中的被动接受者,更应该是养老保障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为自己未来养老储备资源,将是年老后可获得的最可靠的保障来源。因此,提早树立养老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有意识地积累养老资源,是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表现,也是个体对自己的养老所承担的无法推卸的责任。这正符合当代政府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

3.构建多层次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类型不再是单一的农民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农民工、失地农民、经营型农民、乡镇企业农民等多种类型的人群。要想实现我国农村居民养老保障的全覆盖,就要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养老保障模式,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养老保障政策。就农民工来说,流动性大是他们的特点,当他们由城市返回农村时如何做好养老保障账户的衔接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现在我国村镇企业日益增多,很多农民选择在附近的企业工作,那么这一类农民的养老保障怎么进行、由谁缴纳保险费用都是需要有专门的政策来加以规定,才能得以规范化操作的。

4.基金运营和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拓宽养老金保值增值渠道。为了防止某个时期我国财政收入不足,国家需要事先筹集部分资金,作为农村养老保障的储备基金。就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不仅法律上规定了政府每年应向储备基金注资,更关键的是要开辟多种渠道,筹措养老储备基金。随着我国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如何实现新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既要管好每一分“养老钱”,也要确保其保值增值。这样我们就要选择是养老金封闭式运行还是开放式运行。封闭运行是为了确保基金运行的安全,但是面对目前我国的物价水平其不利于保值增值;开放运行是为了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但是市场风险难以掌控会给养老金的运作带来一定的风险。鉴于这种情况,国家应该建立统一的新农保养老基金管理机构,由这样的专门机构来统一运作全国的新农保养老金,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农村养老保障的基金是我国占人口多数的农民的保命钱,需要引起相关保障部门的重视,在管理和基金监督上采取行动。要建立长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基金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可以建立保障基金的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集中管理,共同监督。建立相应的财务制度、预算编制、资金投资管理等相关规定,成立部门管理养老保障基金的收支和预算的执行[2]。同时建立基金监督委员会,包括政府的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和省人大等相关部门,将基金纳入专门部门存管,以确保基金的监管和防止挪用、浪费,还要严格监督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以达到监督政策法规的执行和资金收支的运营,确保农村养老保险的利益。

同时,要理顺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和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的财政专门账户管理,并逐步实行养老金的集中支付,加强社会保险机构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保险基金的审查审计机制,强化审计部门的监督作用,从而保证基金征收、管理、发放和监督的有效分离,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以确保农保基金的完全和完整。

5.加大立法和相关的政策制定与衔接。有法可依才能使农村养老保障的运营具有规范性;有法可依才能给予农村居民稳定性。可以考虑制定关于农村养老保障基本法律,同时对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内容、基金来源及支付标准、基金的运营和监管、机构的管理、各利益主体的权利义务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使之有法可依[3]。由于我国农村存在很大的地域差异,地方政府必须要根据各地的现实情况,在全国性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在与全国性养老保险法律不冲突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具体规定,同时也可以为我国养老保险法的完善积累经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出现了纯农民、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分化,针对不同身份的农民,应制定不同的养老保障制度,这将为我国整个养老保障事业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宫晓霞.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财政支持研究[J].财政研究,2011,(8).

[2]刘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如何走出困境[J].决策与信息,2006,(5).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4

当前,农村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各项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确保农村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现实需要。是顺应农业农村深刻变化、巩固“三农”工作成果的必然要求。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重要措施。是强化农业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证。是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深入、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乡(镇)主要领导认识不深不够,认为这是“软指标”,工作中缺乏具体办法和有效措施。二是部分基层干部认为乡(镇)、村干部权力小,没有贪污腐败的机会,抓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无关要紧。三是部分基层干部错误地认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得太紧会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阻碍工作开展和经济发展。四是有的群众认为政务、村务工作是乡(镇)、村干部的事,与己无关,不愿监督,缺乏参政议政意识。

2、农村基层党风廉政教育的对象单

一、内容单调、方式呆板。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主要是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成员,而忽视了对基层群众、普通党员的教育;宣传教育的内容理论性强,群众难以理解接受;宣传的载体少,形式固定僵化,缺乏自主创新。

3、村级民主制度落实不好。有的村村民自治和村民议事制度形同虚设,民主集中制没有落实,村大小事务由村“一把手”说了算。

4、村级财务管理混乱,监督制度落实差。村级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的甚至是荷包帐。政务、村务公开多数流于形式,在涉及民生、经济和重大事项方面,有的不及时公开或假公开。监督、落实不力,有的虽成立了村民理财小组、监事会等监督小组,但实际上形同虚设,有的甚至成了村干部的“保护伞”。

5、考核奖惩落实不力,责任追究不到位。对乡(镇)、村两级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奖惩力度不够,党风廉政与干部待遇挂钩不好,责任追究不到位。加上有的乡镇纪委查办案件能力弱,对干部违法违规查处不到位。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

1、以党风廉政教育为抓手,强化教育导廉。反腐倡廉,教育是基础。一要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要把乡(镇)、村“两委”领导班子成员和基层站所负责人作为教育的重点对象,通过教育使乡(镇)、村干部真正做到“勤政、廉政、务实、清廉”。二要把握教育的时机,体现教育的及时性。在干部调动、职务变动等特殊“时期”,进行提前廉政教育、防范在前。三要抓好示范教育和警示教育,注重教育的有效性。四要创新教育的载体,突出教育的创新性和广泛性。在完成常规工作的同时,要根据农村基层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各具特色的党风廉政教育活动。

2、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为核心,强化制度保廉。反腐倡廉,制度是保证。一是要严格执行已有的制度。制度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再好的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因此,要严格执行已有制度,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二是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如,健全民主决策的工作制度,健全并严格执行基层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强化对基层党员干部职权行为的监督制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防止 “一把手”或少数人说了算。第三,要注重创新制度。随着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原有的制度难以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用改革的办法加以解决。

3、以规范权力运行为目标,强化监督维廉。反腐倡廉,监督是关键。一要坚持民主监督。通过公开栏、群众大会等方式公开村务和财务。二要加强财务监督。建立和发挥村务监事会、纪检小组等对村级财务的监督作用。三要强化政府监督。由乡纪委牵头定期、不定期对各村村务财务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以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为手段,强化惩处促廉。严肃查办案件,是惩治腐败的直接手段,尤其要查处农村低保、危房改造等严重侵害民生的案件。同时,加强暴光力度,使腐败无处可藏,严格整治农村基层行业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的利益。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5

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殷武

(西北政法学院西安710063)

【摘要】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与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两大类。目前它存在诸多问题,如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正在淡出农村金融市场、农发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弱化、合作金融的“互助共济”性的缺失及非正规金融组织中的高利贷。现阶段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在坚持“五农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组织新体系。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正规性金融组织非正规性金融组织

存在问题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如果“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蓝图将成一纸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第一号文件下发,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在新形势下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和远见卓识。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7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在政府主导下围绕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一中心而展开,包括恢复农业银行(1979年)、扩大农村信用社自主权(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创立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1996年底)、促使农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性金融企业、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1999年)、恢复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组织(1996-2001年)、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和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基本确立了农村金融主体运作的基本规范,建立了农村金融市场框架。农业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但从1999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只保留了吸储功能;占据大片农村金融市场的邮政储蓄也只吸储不放贷,使得本来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农村得不到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的同时,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反而流向城市,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而WTO的加入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将以其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占领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这将直接威胁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存亡;而金融业存在的诸如农村金融组织不能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受着较沉重的不良资产、缺乏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竞争政策、金融机构享受着来自政府的隐含担保等导致的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结构问题也必将面临全面的改革与转轨。因此,要很好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关注和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组织,这在目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的目的仅在于通过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历史的回顾,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历史

自1979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金融体制伴随着整个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先有后,有些机构是同时产生的。

(一)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发展过程

正规性金融机构即受央行和银监会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农业保险机构等。

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两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年)围绕服务“三农”,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在内的正规金融组织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一时期农村金融组织得以恢复。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恢复,其后随着改革的进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开始全面推经营目标责任制,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之一是1994年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包括为农副产品收购,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业务提供贷款,对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县级联社。其后进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中国农业银行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行领导管理,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第二个阶段:1997年至今的四大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面临重构的选择。亚洲金融危机后,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重组,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业务的单一而无法实现其政策调节农村经济的目标,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也缺乏合作性,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也越来越远离农民,资金向城市倒流。在其它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2001年底由原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造而成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上活跃了农村经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就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商业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业务极度萎缩,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

(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发展历史

非(准)正规金融组织是指组织或活动处于央行或者银监会监管之外从事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的农村金融机构。非(准)正规金

融即是民间金融,主要有: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

非(准)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存在,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很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准)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8-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根据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除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性金融组织或者活动均属于非法,从而结束了非(准)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

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1:

(本图摘自:章奇,《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jlin.ccer.edu.cn)

1、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开始弱化,存在:①产权主体虚化,使代理成本过高、效益低下,迫使农业银行不愿意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②1996年以后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及高额回报,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本来就很少的国有资本变得更为稀缺。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②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③业务单一,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

(3)农村信用合作社,96年按国务院的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恢复合作金融性质,全部基层信用社为一级法人,但目前并没有实质的进展,主要存在:①绝大多数信用社是在原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历年来的积累与亏损由谁享有与承担,是由国家、农业银行、老社员还是新社员,很难界定清楚2。②合作社缺乏合作性质。随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合作社的互助共济性正在淡化,“官办”色彩浓厚,农民缺乏入社的积极性,农民也很少是信用社的社员,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是形同虚设。③信用社为农村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真正需要资金贷款的农户难以得到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农村信用社使得城市资金不但不能有效地流入农村,实现工业反脯农业,反而农村资金却流向城市,造成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严重滞后。

(4)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数量较少,它存在的问题是:①它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具体的经营中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②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及所涉业务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经营发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发展空间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体很少,对从事农业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5)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客观上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1)在业务上它只吸收存款,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无法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2)它通过吸收存款,存于央行赚取利润,将农村仅有的资金“倒流”城市,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性质不明,监管不力。邮政储蓄局属于邮政部门的内设机构,而邮政储蓄网点又属于金融机构,央行的监管很难实施。

(6)农业保险机构,中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3: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组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灾害救济的手续繁杂、面窄、水平低、且难以监管;(2)农业保险的承保率低下、高赔付率、经营亏损严重、业务量较少。

2、非(准)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非正规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一般规模小,比较隐匿、分散,它使借款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合作基金会,1997年整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始被解散并清算。目前依然有一些地区存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由于现在禁止它的存在,私下它照常经营且存在严重的高利贷问题。②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金明显来源不足、不明,它的筹措资金的能力较差。③由于法人主体严重缺失,责任承担上难以保证。④农村合作基金会游离于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之外,金融风险巨大。

(2)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如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与正规性金融相比,在组织方式、运作机制、对当事人的约束等方面具有许多不规范的特征4:①组织制度不规范。②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贷款程序的一系列制度,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及呆帐准备金。③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一些民间组织从一开始就有先天的痼疾,高息揽存,盲目贷款,逃避金融监管。

总之,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是正规性农村金融组织严重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未能承担其扶持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6,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农村民营金融的市场进入不相匹配7,农村合作金融名不副实8。非(准)正规金融组织在发展中也出现严重问题,私人借贷在农村相当活跃但弱点也相

当突出5;

四、解决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重构。当然,重构并不是要求完全的彻底的抛弃原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那样作是不现实的,而只能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制度创新。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坚持“五农原则”――务农、支农、助农、促农和富农的原则,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三农”问题致关重要,政府的责任重大,在农村金融问题上更应首当其中。首先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的局面,应重新界定它的业务范围;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作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以下业务9: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面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团结稳定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2、中国农业银行要加强对农村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服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3、合作金融应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目前虽尚无统一可行的办法,但不宜“一刀切”。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现实,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1)恢复农村合作社的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坚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通行的合作原则建立相互协作、互助互利的“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真正体现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应界定为:为集镇和农村、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优先安排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贷款业务。(3)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金吞吐量大的东部地区,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组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满足该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高层次的需求,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4)在其他地区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信用社,在乡镇建立信用分社,在村级建立信用合作所,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由同级的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管。(5)对现存的农村基金会予以取缔,按属地原则并入县级信用社。(6)制定“合作金融法”对农村合作金融加强监管,目前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金融回归本来面目,真正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才能成为农民需要的金融。通过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把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4、增设新型农业保险组织,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1)建立县一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将合作社制度与公司制度融为一体,合作制以体现互助共济性,公司制保证其制度的先进性与责任的有限性;该公司由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等人股及部分国家财政投入,国家的投入不能超过30%,即不占控股地位,否则有承担绝对责任之嫌。(2)在省一级建立农业保险股份公司;由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按其总资本的8%投资入股,省级财政也投入拟设公司约30%的资本。同时农业保险股份公司按8%对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承担再保险责任。

5、改造现有邮政储蓄制度,堵截农村资金“倒流”,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针对农村资金“倒流”城市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造,可以做到:(1)对于经济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大的地区,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将原有的邮政储蓄部门改组为邮政储蓄银行;它以从事储蓄、汇兑、代理等业务,所揽资金一律不再转存人民银行收取率差,并且,必要时国家财政可以给予邮政储蓄银行适当的补贴。(2)对于经济不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较小的地区,在县一级将邮政储蓄部门并入信用社统一管理,或成为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将大量的闲散的储蓄资金“存”于农村金融市场。

6、建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为促进农业的生产,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者贷款担保的需要,现阶段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民、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创设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做到:(1)允许农民以自留山和自有的林木经评估后投资入股设立农业担保公司;(2)立法上设立专门条款,降低设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定为5万元人民币;工商登记机关应对该类农村的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发放有明显标志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给交易相对人以提示。(3)对于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给予一定时期的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4)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监管机制。急需出台监管框架,以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该图摘自:章奇,《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jlin.ccer.edu.cn

2黄燕君:《现有农村金融组织缺陷及创新》,载《农村金融研究》2001年第4期,第20页。

3王家传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构问题研究》,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5页。

4林乐芬、林彬乐:《农村金融制度变迁时期的非正规金融探析》,载《现代经济探讨》,2002年第8期,第49页。

6李明贤:《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载《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1年第9期,第41页。

7摘自何广文2003年10月13-14日OECD与中国农业部联合在巴黎组织召开的“中国农村金融与信贷设施国际研讨会”的大会报告论文《中国农村经济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

8李赛辉等:《农村金融体制的现状及其改革目标模式的构想》,载《中国农村经济》,1996年第5期,第57页。

5严瑞珍、刘淑贞:《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分析与改革建议》,载《农村经济问题》(月刊),003年第7期,第56页。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6

——以云南省通海县秀山镇为例

秀山镇地处通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距玉溪市府47公里,距省会昆明125公里,区位优势突出,是通海通往玉溪、昆明、红河等周边州市县,直达河口出境的重要交通枢纽。2002年行政区划调整后,全镇成为辖区面积46平方公里,总人口8万人,辖8个村委会、4个社区,集农、工、商为一体的综合大镇。

近年来,秀山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的,深入实施“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镇各族人民紧抓机遇,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并呈现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产富民”的新型良性发展态势。全镇蔬菜等产业“公司+基地+农户”的组织模式已经建立并运行良好,畜牧业正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深精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方兴未艾,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或自主创业,顺利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在抓好经济发展的同时,全镇各村进一步整合“礼乐名邦”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弘扬求知上进、和睦相亲等公序良俗,实现了三个文明的和谐发展。

2006年,全镇完成现价社会总产值167226万元,比上年增13.65%。其中:农业总产值13965万元,比上年增14.72%;工业总产值33319.5

万元,比上年增6%;完成财政总收入4406.39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29.44万元,比上年增31%,实现地方财政支出423.5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42元,比上年增加250元,增6.58%。

一、因地制宜,科学制定发展思路

2006年,秀山镇的大树、金山两个村被玉溪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其中,大树村曾连续五届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市级五个好党总支”、“市级文明社区”,县第五、第六届“文明村”等先进集体称号,先后被县指定为“村务、财务公开示范点”、“十星级文明户示范点”、“旧村改造示范点”、“农村污染治理工程示范村”;金山村是全县首家推行民主听证会制度的村委会,同时也是县级民主法制示范村和“交通安全文明村”单位。基于两个村良好的软硬件基础和全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全盘考虑,镇党委、政府审时度势,以试点示范为契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列为重点和优先发展工程。

根据《建议》,未来5年全镇各级各部门将着力组织,努力实现下列目标:

1、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和完善扶持“三农”发展的政策,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扶贫攻坚工作,加大山区发展和帮扶贫困人口、社会弱势群体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

制。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和普及力度,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整体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五年的努力,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切实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

2、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产业化、规模化、群体化”的路子,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抓好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延伸“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进程,实现从单纯的农业调整向整个农村的经济结构调整转变。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推进农村税费综合改革,落实好全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逐步把农民增收的重点转移到非农收入上来。利用镇内及周边乡镇农产品资源,突出规模化经营和公司化运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切实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以镇科技示范园区为基础,争取市、县支持建成1至2个农业标准示范区,有效推进我镇现代化农业建设。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鼓励有条件的村、组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多方采取措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巩固扩大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工作,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坚持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户的合理补偿。深化农产品

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5、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扩大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补助范围。加强农村文化建设,鼓励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疾病防控体系。继续发展农村通信、远程教育,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看”工程。加强村、组居民区的改造建设规划工作,加大农村改水、改厕等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力度,有效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精心部署,细化措施加快发展

根据秀山镇“十一五”规划中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镇党委、政府于年初人代会确定了“工业强镇、商业兴镇、生态立镇、农业富民、统筹发展”的发展战略,经过各级、各部门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精心组织实施,前三季度,全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发展为要,构筑特色鲜明、助农增收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助农增收。以工业理念抓农业,依托优势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东绿公司、阳光食品、东宝公司等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二是实施品牌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无公害农业和绿色农业。继续实施以东绿公司为龙头的无公害蔬菜和种苗基地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收购为保障,利用省级认证的“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基地”和“甜脆豆”、“椰菜花”品牌,进

一步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三是切实抓好畜禽品种的改良和推广,高度重视动物疫情疾病的监测防治,提高养殖效益助农增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的原则,规划建设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和畜禽精深加工项目,利用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引导养殖户集聚发展,通过畜禽产品加工提高附加值,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四是合理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在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适时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进一步激活农村经济。合理规划建设新农村,逐步开发利用老村子空闲土地,充分发挥8个村的区位优势,建设一批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专业市场,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五是搞活二、三产业,发展非农产业助农增收。坚持“工业强镇、商业兴镇”战略不动摇,围绕“小商品、大市场”的思路,做大做强以五金、食品、建材、彩印包装为主的的特色产业。发展商业和服务业,在完成六一农贸市场建设的基础上,争取立项建设一批专业市场和禽蛋批发市场。按照“民办、民管、民营、民受益”的原则,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六是引导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发展打工经济助农增收。

(三)和谐为基,生态立镇,打造村容整洁、安定祥和的农村居住新环境。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村容整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村庄整治工作,实行“五改”,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圈,使农村居民“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灶,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使农村逐步达到“六化”标准,即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生态优化,居住社区化。2006年,全镇投资200余万元对万家、大树等六个村委会的乡村道路进行水泥路面硬化,完成硬化里程4.8公里。全镇落实已获批准的旧村改造用地41.77亩,安排建房95户,面积9690㎡,盘活老宅基地14973.33㎡。二是加紧实施生态保护工程,进一步加强了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工作;进一步围绕坝区不再发展养殖业,逐步把养殖业引向后山发展的思路,加强相关工作的协调,推进养殖业发展的转移力度;进一步加强了面山禁止葬坟和控制葬坟的管理力度,秀山、南山片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各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城区和农村环境卫生治理力度加大,全镇各村(社区)均配备了清扫人员,有的还有专职卫生监督员,在辖区内引导建设了村内田间蔬菜废弃菜叶处理池2100口,实现垃圾袋装、定点投放和及时清运,村容村貌脏、乱、差现象得到好转,同时,部分村组积极建设农村公厕,积极开展杞麓湖径流区平衡施肥技术的示范及推广,截至2006年末,全镇新建了100盏频振式杀虫灯,有效减少了农药施用量,一方面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又减轻了氮、磷等对杞麓湖的污染。2007年,金山村被确定为全县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整治试点村,目前该项目的准备实施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展开。三是切实提高农村人口卫生保健水平。2006年,全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传染病疫情及妇女儿童疾病的监测防治,加强卫生监督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设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启动,参合率达95.17%;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144户农业人口家庭领取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推行率达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82‰。各个村委会、社区都对“禁毒防艾”知识进行了宣传,发放宣传材料10万余份,发放防治艾滋病知识问卷3万份,入户宣传覆盖率达100%,做到了家喻户晓,同时组织各村组、社区统一投放、喷杀灭鼠和灭蝇药品,覆盖率为100%。四是抓好“平安秀山”创建工作,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要深入群众,排忧解难,把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与做好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研究解决,从而化民怨、顺民气。全镇继续推进“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切实避免违法行政行为的发生,同时大力加强信访和调解工作,充分发挥信访、人民调解等职能部门和农村老年人协会在解决矛盾纠纷、倡导文明新风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把矛盾解决在基层。重点抓好群防群治,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四)文化为魂,倡导科学致富、积极向上的农村文明新风尚。

一是把农民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全镇通过充分发挥秀山镇职业介绍中心和党职校的职能作用,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服务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大力推进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工程,多渠道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2006年全镇结合实际,举办农村实用科技培训4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7850人次。下一步,全镇将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力争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使全镇农村干部和80%以上的农民都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全镇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学法、守法、用法的能力。开

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农村“十星级文明户”评比活动和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引导广大群众发扬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家庭道德,争创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新村、信用户、致富能手、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倡导文明新风。二是大力发展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在完成向贫困户捐电视机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宽带网综合覆盖率。三是广泛组织各种群众文体活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目前全镇各村组积极调动基层群众性文体组织,认真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特别是围绕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开展,老中青年大众操晨晚练蔚然成风。四是大力发扬传统文化事业。镇文教中心、文化站积极利用中心城区优势,以弘扬通海优秀民族文化为己任,积极引导发展文化产业,构建地方特色文化。一年来,全镇在文庙街成功改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文化层次,积极组建楹联一条街,为成功申报中国楹联名镇奠定基础;同时,由秀山镇诗书画分会牵头,筹备《通海秀山翰墨集》丛书的出版,不断提升秀山镇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配合上级部门举办迎春花街、春节文艺晚会,大型民俗文化艺术展演,书画摄影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

(五)以人为本,建立高效运作、民主公开的农村组织建设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的本领,使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真正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协作,交流沟通,使其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为民办事的一级组织。二是建立健全会议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在认

真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民主决策机构、管理机构和组织实施机构。三是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改善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办公场所,健全各种设施,实现办公程序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真正成为干部爱去、群众想去的地方。四是加快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员干部队伍,健全党员干部发展、教育和培养机制,尤其注意吸收先致富、有经验、有能力、高素质的群众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增强党组织活力,进一步提高战斗力。五是建立科学决策和民主监督机制,克服形式主义,通过“民主听政会”广泛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做到科学决策,减少决策的盲目性和由此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同时以村务、财务公开为重点,方便群众监督,实现决策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三、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综合分析全镇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一是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推进,集体经济收入渠道狭窄、集体资金实力不足,由此造成村、组建设公共事业实施难度大。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以社会效益为主,难以产生好的经济效益,各利益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不高,加之县乡两级公共财政调控能力薄弱,形成了制约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土地资源紧缺,致使一批本来可以致富一方的产业项目流产或迟迟不能动工;二是对个别村组的违法占地行为处理难度大,有的属历史遗留问题,情况复杂,有的属村组集体违法占地,涉及面大,不易处理。三是原农村合作基金会

欠款的包袱沉重,严重制约着我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四是基层干部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有待改进。主要体现在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开拓创新意识不够,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强,缺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把握。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制度缺失,尤其是缺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关配套措施,使得各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各行其是,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

四、下一步推进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措施

面对全镇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镇将认真贯彻市第三次党代会的精神和各项要求,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的宏伟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发展,努力提高干部职工自觉应用市场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驾驭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以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以开放的举措抓住战略机遇,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一)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推进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导向,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生态效益农业为重点,充分利用我镇土地、气候、水利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生态农业,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农业技术,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和质量,积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2、抓好重点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着力培育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继续实行扶优扶强政

策,支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帮助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优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经济总量,积极把民营经济培育成为新的农民收入增长点。

3、商业发展上继续围绕“盘活城市存量、经营城市”的理念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县城主要街道的景观改建工程和城乡结合部土地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全镇范围内将配套规划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围绕禽蛋批发市场、花鸟市场积极争取立项建设,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区商业存量;继续推进“山-城-湖”沿线旅游硬件设施建设,加快湖滨休闲旅游和黄龙湿地建设等项目的开发;积极推进客运中心迁建工作。通过主攻一批优势项目,形成全镇主要的经济增量和财源,带动加快全镇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注重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我们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秀山,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下一步,要继续以创建“平安秀山”为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以党政机关为主体,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共同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构建文明、祥和的城乡发展空间。一是党员干部要经常深入村组、社区、企业和学校,察民情、解民忧,认真实践“三个代表”,为基层和群众多办实事。二是切实抓好“五五”普法、“三五”依法治镇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自觉规范行政行为,努

力营造全镇人民和谐共处的法治环境。三是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积极探索实现基层民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加快农村民主化、法治化进程。四是充分发挥综治办、人民调解委员会、信访办的职能和作用,做好农村社会的基层基础工作,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为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7

1 我国农村法治建设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封建社会人治思想尚未完全根除, 部分农民法律素质有待提高

受中国封建社会长期人治思想的影响, 一些农村基层干部对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漠视法律的地位以及作用, 忽视运用法治手段解决身边的问题, 误认为群众的法律意识越增强, 自己的工作就会越来越难做;部分农村领导干部根本就没有摆正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的辩证关系, 存在一手抓得硬一手抓得软的现象, 主观上重视经济建设的作用, 轻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认为法治建设工作是一项软任务, 有没有并无什么大碍, 无关乎整个工作的大局。受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的限制, 以致大部分农民朋友文化水平较低。根据农业部的调查, 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 其中, 文盲半文盲占7%, 小学文化程度占25.8%, 初中文化程度占49.4%,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大约占1%。由于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自身法治观念非常淡薄, 有的人在自身的合法权利被侵害的时候, 不懂得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 不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的诉求。还有的甚至于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 喜欢采取各种极为偏激的方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排斥法律的权威地位。近年来,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家乡到城市务工, 农村因此留下了大批“三八六一九九”群体,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由于在生产、生活以及精神等方面承受的压力过大, 农村留守人群在受教育和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农村留守人群中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留守妇女, 她们大多为三、四十岁左右的中年妇女, 文化水平偏低, 法治观念淡薄, 沉重的生产、生活负担以及精神压力使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极易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发展成为恶性纠纷事件, 这将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必须解决的一个十分现实而严峻的问题。

1.2 农村黑恶势力猖狂, 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农村地区的社会矛盾存在纠纷的主体、案件的形式、潜在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等问题。因土地征用、村财管理、宅基地建房、房屋拆迁等矛盾引起的纠纷增多, 社会治安案件和侵犯财产类刑事案件也频频发生, 聚众赌博、人身伤害类案件急剧上升。农村地区发生的刑事案件多为盗窃、抢劫、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几种类型的犯罪, 案情较为简单。另外, 由于农村地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 公安派出所大多设在乡镇政府驻地, 天高皇帝远, 导致农村地区黑恶势力十分猖獗, 他们经常对农村的小作坊主、个体工商户等采取强取豪夺、收取保护费等形式侵害其切身利益, 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些地方的农村黑恶势力甚至还打扮成一副正人君子的形象, 通过贿赂、威胁等龌龊的手段, 直接参与进农村基层政权, 担任村支书或村长的职务, 严重激化农民与农村基层政权之间的矛盾。当他们一旦控制和把持了农村基层政权后, 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往往会采取压制、置之不理的态度, 自己恣意妄为、无法无天, 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形象。

1.3 将人民群众排除在民主政治之外, 村民自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重点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 难点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 比如部分村民自治性组织机构不健全, 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也不到位, 导致村民自治机制缺乏应有的活力。在一部分地区, 农村基层自治还存在着“两委”责权不明确, 村委会议事、决策民主化程度不高, 缺乏公开透明。广大农民朋友对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不是很高, 其选举意识普遍较差, 村民自治根本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2 加强我国农村地区法治建设的主要措施

2.1 提高农村地区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 增强其法治意识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 基础在基层农村, 工作重点也在基层农村。我们要积极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带头作用, 不断地增强广大农村地区基层农村干部的法治观念以及法治为民的思想意识, 以便提高其在具体实际工作中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农村基层法治机构建设, 建立专门的、常设性的农村基层法治机构;强化基层法治队伍, 优先考虑让农村中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人充实到当地基层法治队伍中去;改善基层法治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 建立行之有效的法治工作机制, 推进广大农村地区法治干部下基层为农民朋友提供法律服务的活动。

2.2 创新农村普法教育形式, 积极培育农民的现代法治观念

选择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 更新过去的保守观念, 创新普法教育形式, 把普法教育寓教于乐, 增强普法教育的实际效果。采取建设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制宣传电子显示屏等形式把法治文化和法律知识送给农民。要充分发挥被国外誉为“东方经验”、“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的作用, 为农民朋友提供法律服务, 采取安置帮教等形式来提高普法教育的社会效果。要开展经常性的“送法下乡”活动, 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信访条例》等与“三农”有关的法律法规, 整合阵地资源, 积极利用学校、法律图书室、广播、电视、墙报、标语等形式, 大力培育广大农民朋友的现代法治观念。

2.3 建立农村基层劳动者自治组织, 逐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农村劳动者作为一个经济上处于弱势、组织上高度离散的群体, 最容易受到谣言和邪教的蛊惑。所以, 必须大力加强基层农村法治建设, 使广大农村地区各项工作都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有鉴于此, 我们应积极建立农村基层劳动者自治组织, 充分发挥其维护、代表、实现农民朋友切身利益的作用, 对于打击农村基层组织中的违法犯罪行为, 保障广大农村地区劳动者的利益, 作用都是显而易见的。要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用完善的制度规范基层农村干部的管理权限, 健全农村财务公开制度, 逐步建立和完善能够使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涉农法律法规,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健全村规民约, 从而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步伐。

总之, 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中国要实现法治, 农村必须实现法治。只有不断加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 使农村发展置于强有力的法治保护之下, 才能实现广大农村地区社会秩序的和谐与稳定。

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农村法治建设是我国法治建设中的难点, 在推进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中, 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农村法治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法治国家,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惠卿.新时期农村法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 2012 (05) .

[2]李爱芹.对农村纠纷法治解决路径的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11) .

[3]朱运河.浅析农村基层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法制与经济, 2011 (08) .

我国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篇8

关键词:高校;党风廉政;廉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2-0177-02

近几年来,高校规模取得了历史性的飞速发展,高校教育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在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因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是党的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之所以要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就是要以打击和预防高校腐败两条腿并举,在保持高压、高举的态势下,为高校长远发展提供一个安定和谐的内部环境,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当前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基本情况

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谈到反腐时说道:“党风廉政建设,是广大干部群众始终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物必先腐,而后虫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强对各级行政机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教育和相关制度建设,初步形成了以廉洁从政、收入申报、礼品登记、回避、离职后从业限制等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伦理规范体系,对于规范国家公务员从政道德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对公务人员的道德观念带来严重影响和冲击,权力滥用和行为失范在一些行政机关公务员身上还比较严重。大量事实表明,一些领导干部,也包括高校的领导干部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大都是从漠视制度,违反党纪国法、校纪校规等制度规范开始的。这其中既有领导干部本人理想信念不坚定、抵不住诱惑的主观原因,也有高校反腐倡廉教育中廉政制度教育不扎实、制度教育机制相对缺失、制度教育实效性不强、不能适应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需要的客观原因。

高校担负着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的重任,高校廉政建设的效果好坏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家逐步给予高校在招生、基建等诸多方面的办学自主权,高校自身可调动资源越来越多,参与市场经济的空间越来越大,在高校已经成为当前市场体制下一个经济利益主体的大背景下,其利益获取和寻租渠道越来越大,为腐败留下了可乘之机。此外,受整体大环境的负面影响,高校党风廉政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廉政建设总方针、总路线的指引下,高校应紧密围绕党风廉政建设主体,唱响主旋律,切实夯实廉政建设土壤,将反腐败植入高校教学、科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各高校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保障与学校长远发展相适应的反腐败制度,切实推进高校反腐倡廉整体工作,确实保证高校廉政建设工作的实际成效。

二、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总体而言,高校廉政建设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看到,在高校中某些领域和某些环节腐败频发,如招生、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因此,与其他行业廉政建设相比较,高校相对封闭,其反腐倡廉工作更具隐蔽性,因此,高校的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尤其在当下,我国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必须保持对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高压态势,确实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

从执法部分侦办与高校相关的违法违纪案件来看,当前高校廉政建设工作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案件高发蔓延的态势基本得到遏制,但是某些环节和领域大案、要案频发。第二,案件主体呈现多元化特点,以权谋私、以岗谋私并存,海淀区检察院曾对1998-2008年10年间办理的发生在教育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在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件为46件55人,占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85%。而从2009年1月—2010年6月的统计数据表明,这种现象有增长趋势:海淀区检察院共办理教育系统职务犯罪案件7件12人,其中发生在高校的有6件11人。第三,案件形式多样,作案手段隐蔽、复杂,侦办难度较大。第四,案件发生不局限于高校范围,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并且,高校腐败受社会影响以及对社会影响都十分巨大。

三、高校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对策思考

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高等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必须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的转变。这样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必将对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思想观念、制度机制、工作理念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断适应新要求、新挑战。

1.思想观念:须增强忧患、风险、防范意识

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科学判断反腐败斗争形势,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出新部署。新形势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高校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个别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严重违纪违法。因此,高校必须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既坚定果断刹风整纪,加大办案力度,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又树立长期作战思想,注重深化改革,健全体制机制,加强源头治理,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不断以党风廉政实际成效推进廉洁政治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防止腐败的第一道防线,立足教育、着眼防范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根本出发点。要建立和完善反腐倡廉教育“大宣教”格局,努力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宣传部门规划部署,部门各负其责”的反腐倡廉教育的局面,积极构建“上下结合,分层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教育网络,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强大合力。要把反腐倡廉教育纳入高校党的宣传教育总体部署,纳入师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之中,完善宣传教育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反腐倡廉教育的手段和机制,增强工作实效。

2.制度机制:去行政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提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想,包括推进政校分开和管办分离,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探索建立符合学校特点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等等,为通过制度建设抑制教育腐败指出了明确路径。

南方科大依据纲要,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建立理事会作为学校的外部治理机构。理事会是南方科技大学最高决策机构,审议和决定有关南方科技大学发展的重大问题。理事会由政府代表、人大代表、社会贤达人士、学校领导、教授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组成。行政管理机构由数个办公室组成,行政人员在南方科大将还原他们本来的定位——他们是为学校、为教授服务的。所以南方科技大学的行政人员将没有任何行政级别,完成了去行政化。

3.工作理念:以制度为保障、以监督为关键、以惩处为警戒

以制度为保障: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发挥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央颁布的《实施纲要》对反腐倡廉制度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提出包括反腐倡廉的基本制度和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制度建设任务。高校在落实《实施纲要》各项工作中,围绕规范决策行为、办学行为、管理行为,积极推进干部人事、财务管理、基建工程、物资采购、招生考试等各项改革,注重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制定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强调“权力运行到哪里,制度就约束到哪里”,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把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构建惩防体系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之中,统一部署、统一落实、统一考核。

以监督为关键: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是构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长效机制的关键。监督的核心是对权力行为的有效制约,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进一步完善高校现行的反腐倡廉监督体系,构建科学的监督制约机制。高校党委纪委要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建立起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以惩处为警戒:坚持依纪依法办案,坚决惩治各种不正之风和违纪违法行为。认真处理信访举报,切实帮助解决师生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肃党纪政纪,维护公平正义。严格执行“一案两报告”制度,深入剖析案件,举一反三,查找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坚持和完善案件通报制度,开展以案论法、以案论纪警示教育,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充分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和综合效应。

4.工作方式:做到四个促使

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中指出:“抓好高校和科研院所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学术诚信、基建工程、科研经费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需要高校努力做到“四个促使”:一是要促使高校的党员干部增强党风廉政建设信心,产生相信制度,尊重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的制度认同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二是要促使高校党员干部增强带头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自觉维护制度的制度意识,把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制度理念融入教学科研、学术研究、管理服务工作,把遵守制度提高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高度去理解;三是要促使高校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制约没有例外的制度约束意识,使大家真正从思想和习惯上,本能地把违反制度和非工作需要的特殊视为耻辱;四是要促使高校党员干部领会党风廉政建设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保证其对违规成本有充分心理预期。

四、结论

对党风廉政的建设,旨在严肃整治纪律,反对特权,维护中央权威,并恢复公信力。只有通过廉政教育制度将廉政制度内化为高校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守纪意识,使高校领导干部自觉反对封建思想、反对特权思想,从内心深处将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视为耻辱,切实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才能真正实现高校反腐倡廉教育应有的教育效果,才能集中全体力量整合队伍打好反腐攻坚战,以提振党心、军心和民心,进而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会议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网站,2012-12-31.

上一篇:迎新志愿者培训内容下一篇:电石分公司2015年工作计划定稿